《曹刿论战》(苏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精选8篇)
《曹刿论战》(苏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第1篇
一、学习目标
1、知识和能力:熟练翻译全文;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理解战争取胜的原因。
2、过程和方法:进一步培养对照书下注释自觉主动翻译的习惯;养成品味语言的习惯。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曹刿国难当头挺身而出的爱国精神;认识评价一个人要全面。
二、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今天我们来学习《曹刿论战》。
请同学们看,课文选自何处?它是一部什么样的史书?《史记》记载历史的方法和它一样吗?作者相传是谁?这部书是按照哪国的历史来写的?
(二)、赏析课题
请同学们仔细看课题,根据你的理解,你知道课文将要写哪些内容?
明确:1、主要表现的人物是曹刿。2、刻画他的主要描写方法是语言描写。
3、课文表现的主要内容是曹刿对战争的看法,具体的战争场面可能会少写略写。
(三)、学生自行翻译。
那课文是不是这样写的呢?请同学们对照书下注释,迅速理解课文大意。
(四)、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回答问题紧扣语句并翻译)
1、请读准黑板上老师写出的字词,并看注释理解意思。齐读课文。
刿、间、鄙、徧、孚、辙、轼、旗靡。
补充:成语“深孚众望”、苏轼苏辙两兄弟性格与名字的对照、成语“所向披靡”
2、这场战争的名称是什么?你从何处得知?
长勺之战。注释或“战于长勺”,战争一般以地名起名。“于”:在
3、这场战争的双方是哪两个国家?双方实力如何?你从课文何处得知?
齐国和鲁国;“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齐国是大国,鲁国是小国。两国以泰山为界,泰山之南为鲁国,泰山之北为齐国,杜甫有诗句“齐鲁青未了”。
4、战争起因是什么?
看注释。
5、所以这场战争对鲁国人民来说,是一场什么样的战争?
是保卫家国的正义战争。
6、课文第一句中“伐”如何理解?攻打、进攻
7、曹刿是什么身份?你从哪一句可知?理解这句话。
平民百姓;“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8、他参战的理由是什么?理解这句话。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9、请你展开想象,揣摩语气,为这两句话加上人物的神态或心理描写。
乡人:不以为然、冷淡、与己无关
曹刿:对国事的担忧焦虑、对自己才能的相信、对做官人的鄙视
10、所以刻画曹刿的方法不仅仅是语言描写,还有什么方法?
对比。
课文中还有好几处对比,我们到下一节课再学习。齐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堂课的内容
二、紧扣课文语句回答老师问题。
1、文中哪几句交待了战争的结果?理解这几句话。
“齐师败绩”、“遂逐齐师”、“既克”
2、鲁国是一个小国弱国,齐国是大国强国,鲁国却能战胜它,这其中肯定有特殊的原因。那战争取胜的原因是什么呢?
3、战争取胜的原因来自于曹刿。
(1)、有远谋。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
①请同学们结合鲁庄公的三条应敌措施来思考。理解三句话。
第一条针对的是大臣;第二条针对的是神灵;第三条针对的是老百姓。
②曹刿怎么评价他的这三条措施呢?理解这几句话。
他知道一场战争取胜的重要因素在于老百姓,要“取信于民”。正如孟子的话,“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③鲁庄公知道吗?用文中的一个字“鄙”。
请你揣摩,想象鲁庄公在说这三句话时的神态。
第一次:坦然,充满把握,微笑
第二次:有点不太肯定,有点疑惑,
第三次:严肃、紧张
(2)、懂得把握战机。曹刿第一次说“未可”和“可矣”的原因是什么?理解语句。
作战靠的是勇气,他在齐国的士气衰弱而自己一方的士气正旺盛的时候选择进攻。
(3)、作战谨慎。
第二次说“未可”和“可矣”的原因是什么?理解语句。
(4)、爱国。
在国难当头的时候,他只是一介平民,但一腔爱国热忱却让他不能像他的同乡人一样置身事外,他要为国家出谋划策。也许那场战争正是因了有许多像曹刿这类爱国的人才会胜利吧。如果大多的人像那位同乡的人的话,战争或许不会这么顺利。曹刿这种主动请缨、挺身而出的爱国热情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
4、战争取胜的原因来自于鲁庄公。
鲁庄公在文中处处与曹刿形成对比。他目光短浅,他急躁鲁莽,他无才无能。但他作为国君却有着难能可贵的品质。
(1)、从善如流。
曹刿是平民,但他却并没有因为他地位卑微而歧视打击他,却能虚怀若谷地采纳他的意见。
(2)、任用贤才。
作战时还重用曹刿,让曹刿实际做了这场战争的总指挥。
(3)、用人不疑。
曹刿说不可就不可,曹刿说可就可。鲁庄公照做不疑。
揣摩“既克,公问其故”鲁庄公的神态。
神态:对战争取胜的兴奋;对战争为什么会取胜的疑惑;对曹刿的敬佩。
三、齐读课文。
四、仿句(学会积累)
1、英雄是国难当头能主动请缨、挺身而出的曹刿。
2、自信是国难当头曹刿主动请战的挺身而出。
参考答案:英雄是故国恢复无门又不屈不降新朝廷的文天祥。
英雄是痛心国力衰弱毅然虎门销烟的林则徐。
自信是“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迈笑声。
[《曹刿论战》(苏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曹刿论战》(苏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第2篇
1、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2、学习必要的文言词语与句式。
二、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中国历史上发生了许许多多的战役,其中有一些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争。如巨鹿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官渡之战、城濮之战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其中一例--发生在公元前684年的齐鲁长勺之战。这一战例历来受到军事家的重视,毛泽东也曾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对长勺之战作了军事学的评论。
(二)背景导入
春秋时期齐与鲁是邻国,都在今山东境内。齐是一等国,在春秋时期并国三十五;鲁是二等国,曾并九国。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即公元前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
齐鲁长勺之战的导火线是齐国的内乱。前此两年,齐桓公(即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当时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已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jǔ)国的公子小白争相赶回齐国。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齐桓公后来却不计前嫌重用管仲,成为历史佳话)。然而鲁国的谋划没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抢先归齐,取得了君位。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当时齐胜鲁败,齐桓公胁迫鲁国杀掉了公子纠。第二年春又再次发兵攻鲁,进行军事报复和武力惩罚。本篇所记即是这次在鲁地长勺展开的战事。
(三)文学常识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历史的一部编年体史书。作者旧传是左丘明所作。《左传》《战国策》等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叙事散文的成熟,开启了我国叙事文学的传统。
我国散文的最早源头是甲骨卜辞(刻在甲骨上的占卜之事),再由《尚书》到《春秋》发展到《左传》,被确定为先秦散文“叙事之最”,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左传》作为一部历史著作,作者却很像一位故事讲述者,有时很由戏剧性,甚至带有迷信色彩时有些象志怪小说。它不只是记录历史事件,还表达了对历史的理解和立场,站在儒家的立场上对事件和人物作出道德伦理的评判,总结历史经验教训。
视频欣赏:由这则历史事件而形成我们常用地成语“一鼓作气”。
(四)朗读感知
1、正音刿(guì)鄙(bǐ)孚(fú)间(jiàn)循(biàn)靡(mǐ)
2、朗读语气浯调训练
〖提问〗:文章的哪些地方需要注意朗读时的语气?老师补充
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读出反对的意味)
小惠未褊,民弗从也。(读出否定的意味)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读出肯定的意味)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语调应舒缓、深沉,读出议论的语气)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有解说的意味,语调应低缓)
3、听范读
(五)探究研读
1、概述大意--请仿用“春秋笔法”为《鲁国日报》写一则长勺之战的新闻简讯
〖明确〗:鲁庄公十年春,齐国出兵进攻鲁国。齐强鲁弱。曹刿请见庄公,询问备战情况,随同庄公参战,大获全胜,曹刿为鲁庄公释疑解惑。
“春秋笔法”--《春秋》记事非常简单,近乎大事年表,例如这篇课文所记之事在《春秋》中就只有一句话:“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
2、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记叙这次战役的进程,还是记录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
3、短短200字的文章对战争的论述以怎样的结构来清晰地论述的?分别概述了哪个方面?
战前准备--战中指挥--战后分析取胜原因
4、全文有一个关键句“远谋”,与之相对的是什么?它们又是怎样进行对比性的描述的?
〖问题一〗:第一段对话一开始曹刿就提出了战前准备的关键问题“何以战”,庄公怎么回答?从中看出什么?
“肉食者鄙”之一--庄公把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近臣的拥护和神的保护上
曹刿之“远谋”之一--那只不过是“小惠”“小信”(神灵--民众),并强调了“民从”和“孚”的重要性,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赢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儒家思想--孟子“天时地利人和”
〖问题二〗:第二段中庄公和曹刿的不同指挥方式中我们可以看出什么?
“肉食者鄙”之二--庄公的“将鼓”“将逐”--表现了庄公的什么?--作战中的不察敌情,急躁冒进;
曹刿之“远谋”之二--两个“未可”和两个“可矣”--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战机。
〖问题三〗:第三段分析战役取胜的原因中又看出些什么?
“肉食者鄙”之三--“既克”而不知“其故”,足见完全不懂军事。
曹刿之“远谋”之三--两个“夫”字依次带出两层意思--有“远谋”的军事家。
【总结】:它生动地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通过人物对话,曹刿的“远谋”和“肉食者鄙”得到了鲜明的对比。
5、自由质疑理解难点,老师答疑问补充
6、从本文我们不妨“管窥蠡测”,看看《左传》在写作上有哪些特点?
①史实记录的详略安排和剪裁。由文章表现重点决定--本文记叙的重点不是这次战役的进程,还是记录曹刿其人和他关于战争的论述。这与一般记录战争的史书不同。
②语言精练,所谓“史家笔法”。例如对鲁庄公,文中没有直接用贬语,但我们却可以清楚地看出他政治和军事上的无能--“唯书其事迹”和“因言语而可知”。写齐军,仅用“三鼓”一语就表现出他们依仗数量优势急切取胜的心理。
还可以举一例:如写晋楚之战中写晋军溃败的狼狈状,仅一句“中军、下军争舟,舟中之指可掬也。”意思是:为争渡夺船逃命,先上船者用刀砍争攀船舷者的手,落入船中的手指竟然“可掬”!
③巧妙地运用比照映衬的手法,使曹刿的形象鲜明生动。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卫宗国的政治热忱。从曹刿与庄公的对比中,以庄公的驽钝、浮躁反衬曹刿的机敏、持重,一个出身下层而深谋远虑的谋士形象跃然纸上。
(六)课后作业
背诵全文
《曹刿论战》(苏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第3篇
一、对自己负责与对他人、社会、国家尽责的辩证关系
在社会主义价值观里, 本人觉得应该强调, 但事实上已过分强调了我们要对他人、社会、国家尽责任, 作贡献。好像只有这样才是一位好学生, 好市民, 好公民, 才是思想境界高尚的表现。其实, 要真正成为一个对他人、社会、国家尽责的公民, 首先要成为一个对自己负责的人。对自己负责, 说到底就是对他人、社会、国家负责;对自己不负责就是对他人、社会、国家不负责。一个连对自己都不负责的人又怎谈得上对他人、国家、社会负责任?只有对自己负责, 才能有资格和能力承担起对他人、社会、国家更大的责任。如此看来, 在对学生进行要做一个对他人、社会、国家负责任的人进行教育的同时, 一定要强调首先学会做一个对自己负责任的人。
二、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依存关系
教材第三单元专门讲了依法治国这一基本国策。教材仅仅讲了何为依法治国, 其重要性, 如何实施依法治国, 公民为何并怎样树立法制观念, 公民要正确行使权利。课文只在小字部分阐述了法律与道德的相互关系。对于课本中的这一安排, 本人觉得在教学中应该给予修正。是的, 当今社会是一个法制社会, 依法行事是每一个公民基本的素养, 是时代的要求。强调依法治国无疑是极其重要的。然而, 我们也必须清醒认识到只靠法制来治理社会, 在实践中不可避免地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尤其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社会, 仅依靠法律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具有相当难度, 有时甚至是行不通的。依据这样的国情, 我们在强调依法治国的同时必须要求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孔子曰:“为政以德, 譬如北辰, 居其所而众共之。”“道之以政, 齐之以刑, 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 有耻且格。”德治是根本。道德是法律的基础, 法律是道德的保障。归根到底, 把法治建设和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把他律和自律紧密结合起来, 做到法治和德法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初一、二甚至小学阶段学生已学过了许多道德方面的知识, 如拾金不昧、宽容、责任、爱集体、爱国家、诚信等, 分析此单元时, 教师只要给予适当的点拨就行。至于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如何把道德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 可要求学生从以下三方面努力:一要学习了解我国上下五千年中有哪些传统美德及其含义。二要阅读历史上那些品德高尚人物的传记, 从伟人身上寻找具体可仿效的优秀品德, 将其内化为自己的素养。三要经常反省自己的言行,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不断完善自己。
三、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的统一关系
权利义务是一对孪生兄弟, 权利是履行义务的必要前提, 履行义务是享受权利的重要基础, 两者具有一致性。这种关系决定了实践中不能侧重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而在平时的教学中, 教师常常这样讲述“权利可以放弃, 而义务则必须履行”。从理论上讲, 这种说法无可厚非, 但在实践中是相当有害的。之所以这样讲, 是因为教师过分强调个人对国家社会和群体的责任及义务, 而忽视了个人权利, 导致许多学生错误地认为权利是不重要的, 事实上, 权利的正确运用, 恰恰是有法制观念的关键所在, 而且, 只有当权利得到尊重, 义务更容易得到认同。
有时, 权利的放弃既是对自己的不尊重, 也是对社会国家的不负责甚至是犯罪, 更不利于政治文明的建设。例如放弃选举权, 或者由他人代为行使选举权, 这无形中产生不良意识, 觉得选举权可有可无, 不值得珍惜。而一旦多数人都这样想这样做, 选错了人大代表, 人民的利益怎能得到维护?再如, 面对过期食品, 遭遇“萝卜招聘”, 未成年人惨遭性侵等, 如一味放弃权利, 不仅伤害了自己, 也纵容了违法犯罪, 损害了多方利益。由此可见, 权利不能轻易放弃, 必须慎重行使。
四、艰苦奋斗与享受生活的协调关系
艰苦奋斗是我国的传统美德, 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正因发扬了此种美德才使我国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现在, 我们要完成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和到本世纪中期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任务, 也绝不能离开艰苦奋斗精神。艰苦奋斗精神永远不会过时。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许多人认为, 不再需要三十年前那种“新三年, 旧三年, 缝缝补补再三年”的艰苦奋斗了, 而是应该享受享受了, 把过去的损失夺回来。当代的人们如何发扬艰苦奋斗美德, 这是一个课堂上不能回避的, 而且必须给予讲清的一个问题。面对这, 课堂中必须让学生弄明白, 现在的艰苦奋斗虽不再是过去那种“新三年, 旧三年, 缝缝补补再三年”的艰苦朴素, 可以适当享受, 但应懂得, 不盲目消费, 不高消费, 提倡符合家庭收入、国情的适度消费, 不浪费。
五、择业时注重自身实际与服从国家安排的和谐关系
《曹刿论战》(苏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第4篇
教学目标:
1、理解一些词的古今义差异。
2、了解曹刿在齐鲁长勺之战中所表现的军事才能。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左传》,学习课文第一节 教学过程:
一 作品的概况和时代背景: 1.《左传》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史记》和《汉书》都认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书。书中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后二百多年间的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2.关于历史散文体例
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
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
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3.长勺之战背景简介
本篇选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
前此两年,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当时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齐襄公堂弟)已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然而鲁国的谋划没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抢先归齐,取得了君位。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两军交战于乾时(齐地),齐胜鲁败。乘兵胜之威,齐桓公胁迫鲁国杀掉了公子纠。齐桓公虽在其庶兄的血泊中巩固了权位。但对鲁国却一直怨恨难平,因此转年春便再次发兵攻鲁,进行军事报复和武力惩罚。本篇所记即是这次在鲁地长勺展开的战事。
二、课文诵读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指明学生朗读,师注意学生朗读的节奏和字音,正音、正字
三、学习第一节
1、重点字词:
师,军队。伐,公开出军进攻。
请见:请求(庄公)接见。臣下拜见君王称为“见”,如朝见、陛见。肉食,以肉为食。这是当时的习惯用语,并没有对立或不友善的含义。间,间隙、夹缝,引申为“插到中间去”,课文中就是参与其间的意思。鄙,鄙陋,固陋不通;也作谦词,如自称鄙人。乃入见,于是入(朝)拜见(庄公)。小惠未徧,庄公分衣食,得恩惠的只是他左右亲近的,所以这样说。
牺牲玉帛,都是祭品。现在是为了正义的目的而舍弃自己的生命。这个意义是传统的用法,现在仍然使用,而作为“祭品”的意义则消失了。信,信实、诚实,指祝辞不敢以小为大,以恶为美。忠,不仅指尽力做好本分的事,更有尽己之心的意思。专,不能直释为占,原意是独享、专有。可以,可以用来。
孚,为人所信服,所以说是大信。狱,案件。虽,即使。情,指合乎实际,合乎道理,不致枉屈。“忠之属也……”这句承上文意思,“必以情”,就是想要利于民,能尽自己的心,忠于本职。
2、分析这一部分
(1)写曹刿与乡人问答,反映了曹刿什么性格特点? 能认识到“肉食者”的鄙陋,表现了他的“远谋”。主动关心国事,具有爱国精神。(2)鲁庄公认为战争的条件有哪些?曹刿提出怎样的见解?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鲁庄公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身边的近臣和神灵的保佑之上。可见他政治上昏庸无能。“鄙”。曹刿认为“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表现了曹刿政治上的远谋,认识到要想取胜必须取信于民。(3)“战则请从”为下文张本。
四、作业:背诵第一小节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课文3、4段,总结课文。教学步骤:
一、复习第一小节
二、学习第二、三小节
1、重点字词 败绩,《左传》有一套习惯用语,大崩溃叫做败绩。驰之,驰车追赶齐师,之,指代齐师。“公将鼓之。”之,助词,无义。再,两次、第二次 视其辙,他们的,盈,2、分析
(1)在整个战争过程中,鲁庄公、曹刿各有怎样的表现? 鲁庄公:“鼓之”“驰之”,动作描写 曹刿:“未可”“可矣”“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语言、动作描写(2)由“既克”,可以知道曹刿所采取的方法是正确的。为什么这样做?
(3)第三节曹刿解释了这样做的原因。解释为什么不能放在第二节,曹刿作战时呢? 这是在战场上,战事紧张,不可能解释。同时也给文章造成了悬念。(4)有曹刿、鲁庄公在战场上的表现可以看出他们各自怎样的性格? 鲁庄公:急躁冒进,不懂得战争中要考察敌情,驽钝、浮躁。“鄙陋”
“既克,公问其故”更突出表现了鲁庄公军事上的无知,表现了他的“鄙陋”。曹刿:“未可”“可矣”表现了曹刿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镇定自若。
他懂得作战要抓住有利战机,战争中要注意敌方的意图,要考察敌情。充分表现了他的军事智谋和指挥才能。表现了他的“远谋”。
三、小结全文:
1、材料安排详略得当。作者把曹刿战前启发庄公认识取信于民的重要性,在作战中准确的掌握战机、详察敌情以及战后论述战争原理,都写得比较详细。其余于表现曹刿的“远谋”无关的是如战争的规模、战斗的情景等一概不提;而对“论战”起引线作用的事件如请见、从战、克敌等,也只是一笔带过。这样剪裁,对再现曹刿的形象、突出文章中心具有极大的作用。
2、人物形象鲜明,通过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战前他把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身边的近臣和神灵的保佑之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战中急切求战,说明他军事上无知;但在曹刿的启发下终有所悟,在作战中听从曹刿的正确指挥,说明他跟一般的昏君还是有区别的。
曹刿:战前主动关心国事,具有爱国精神,认识到要想取胜必须取信于民,表现了曹刿政治上的远谋。战争过程中,“未可”“可矣”他胸有成竹,从容不迫,镇定自若。他懂得作战要抓住有利战机,战争中要注意敌方的意图,要考察敌情。具有卓越的军事智谋和指挥才能。
3、文章运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
以曹刿与“相认”的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保卫祖国的政治热忱。从曹刿与庄公的对比中,以庄公的驽钝、浮躁反衬曹刿的机敏、沉着。
4、语言十分精练。
5、文章的线索:长勺之战的经过或曹刿的活动。
6、本课的字词:(1)古今异义的词 师、间、鄙、牺牲、狱、可以、请、再(2)词类变化 福、鼓
《曹刿论战》(苏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第5篇
21、曹刿论战
宜宾县孔滩镇初级中学校李海
[教材分析]:
《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庄公十年》。本篇选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这一战争发生在公元前684年,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不是记叙这次战役的进程,而是记录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它生动地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全文的关键是“远谋”一语,通过人物对话,曹刿的“远谋”和“肉食者鄙”都得到了鲜明的再现。
教学本文,首先应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意,并要求学生积累文言重点词语,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其次应引导学生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选材,组材,详略得当的特点,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课堂教学应以诵读法贯穿始终,读读译译,想想品品,以读代讲,以品促读,让琅琅书声伴随课堂每一角落,让学生思考在课堂的每一分钟里,全面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能力目标
1.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德育目标
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1.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教学方法]:1.诵读法2.品读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把握文意;研读课文第一段,背诵第一段。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齐鲁长勺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之一,让我们通过长于记述战争的《左传》去了解鲁国取胜的原因。
二、资料助读:
1.《左传》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史记》和《汉书艺文志》都认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清代有的学者认为系刘歆改编。近人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根据各诸侯国史编成。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左传》分年记事,没有篇名。晋杜预把它按年代顺序分附在《春秋》后面,认为它是用史实来阐述《春秋》经义的。《春秋》记事非常简单,近乎大事年表,例如这篇课文所记之事在《春秋》中就只有一句话:“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左传》节文的标题,都是后人加的。
2.关于历史散文体例
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
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
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
3.长勺之战背景简介
本篇选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
前此两年,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当时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齐襄公堂弟)已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然而鲁国的谋划没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抢先归齐,取得了君位。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两军交战于乾时(齐地),齐胜鲁败。乘兵胜之威,齐桓公胁迫鲁国杀掉了公子纠。齐桓公虽在其庶兄的血泊中巩固了权位。但对鲁国却一直怨恨难平,因此转年春便再次发兵攻鲁,进行军事报复和武力惩罚。本篇所记即是这次在鲁地长勺展开的战事。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把握字音。
教师出示重点字音:
刿(guì)鄙(bǐ)孚(fú)间(jiàn)循(biàn)靡(mǐ)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根据朗读情况纠正浯调。
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读出反对的意味)
小惠未褊,民弗从也。(读出否定的意味)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读出肯定的意味)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语调应舒缓、深沉,读出议论的语气)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有解说的意味,语调应低缓)
3.学生大声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并勾画出难词难句,以待讨论交流时解决。
4.选几位同学概述课文大意。
明确:鲁庄公十年春,齐国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曹刿请见庄公,询问备战情况,随同庄公参战,大获全胜,曹刿为鲁庄公释疑解惑。
教师提示:该同学以人物活动为线索概括情节,试以事件发展过程为序概括情节,如何?
学生明确:庄公迎战一备战一胜战一曹刿论战。
四、研习课文,背诵课文:
师生共同研习第一段。
1.学生齐读第一段。
2.学生讨论交流本段中的难词难句,教师适时点拨,解答学生疑问。
3.选一学生翻译第一段,其余同学评点,指出错误、不足。
教师提示本段中的重点字词。
重点实词:间、信、孚、福通假字:偏
古今异义词:鄙、牺牲、狱、可以
肉食者:吃肉的人。“肉食”在当时与公膳制有关,公膳是对某种品位的官员在办公时间免费供给的一种膳食,按规定“大夫以上,食乃有肉”。因此“肉食者”是指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大夫以上的官员,此处借指有权位的人。
4.内容梳理
提问:“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可以看出曹刿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明确:曹刿身份卑微。却能关心国家大事,为国事深谋远虑。
提问:鲁庄公认为战前需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曹刿是如何评价的?
明确: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惠未循,民弗从也。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信未孚,神弗福也。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之属也。可以一战。
提问: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明确:鲁庄公借小惠赢得近臣的拥护,借小信赢得神灵的保护,这两点都被曹刿否定。在曹刿的启发下,庄公终于认识到人民的重要性,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板书:
5.学生根据思路提示背诵课文。
五、布置作业:
1.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如巨鹿之战、马陵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官渡之战、城濮之战等。请收集一些这方面的文章阅读。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浯。
牺牲玉帛小大之狱
作出牺牲越狱逃跑
虽不能察必以情忠之属也
以情动人忠于人民
参考答案:
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
狱:案件;监禁罪犯的地方。
情:实情;感情。
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忠诚。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师生共同研习课文第二、三段,背诵二、三段;品评人物刻画和情节安排艺术,鉴赏《左传》的艺术特色;课堂练习,巩固知识。
[教学步骤]
一、检查背诵:
二、研读课文,背诵课文:
1.研渎课文第二段。
(1)选一学生翻译第二段,其余同学评点。
教师强调:鼓,击鼓进军,名词活用作动词。
(2)提问:曹刿是如何帮助庄公选择战机的呢?
明确: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急于出战;鲁军刚刚获胜,庄公又急于追击。曹刿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变化作出正确的判断。
教师板书:
(3)学生根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
2.研读课文第三段。
(1)选一学生翻译课文。其余同学评点。
教师强调: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文言文翻译。须补出必要的成分,保持句意完整。
(2)提问:本段写曹刿沦述战胜齐国的原因,曹刿的解释分哪几层意思?
明确:分两层意思,一讲攻击的缘故,“彼竭我盈”高度概括了最佳战机;二讲追击的缘故,表现他考虑周全、行动谨慎。
教师板书:
(3)学生齐读第三段,背诵。
三、品读课文,鉴赏《左传》的艺术特色:
提问:请同学们谈谈对课文情节安排、人物塑造两方面的认识。并用“从中可以看出”的句式说话。
学生自由发言。
1.关于人物塑造
(1)关于曹刿
课文集中体现了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曹刿请见,表现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论战,表现他过人的谋略。
(2)关于鲁庄公
课文集中体现了鲁庄公作为国君见识的“鄙”。鲁庄公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于求战,急于攻击,说明他军事上的无知。
但鲁庄公不是一个昏君。鲁庄公备战见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意见;庄公作战用刿,亲自参与打仗,表现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庄公战后问刿,不因胜而白喜,表现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
综合以亡,可以得出鲁庄公并非昏君,而是一位缺乏军事才能的明君。
(3)关于比照映衬
作者巧妙地运用比照映衬的手法,使曹刿的形象鲜明生动。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卫宗国的政治热忱。从曹刿与庄公的对比中,以庄公的驽钝、浮躁反衬曹刿的机敏、持重,一个出身下层而深谋远虑的谋士形象跃然纸上。
2.关于详略
课文剪裁详略得当。本文以曹刿为中心。详细描写了他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对于战争双方的对峙、交锋等则略写。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四、课堂练习: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词义,并说出相应的成语。
齐师伐我齐人二鼓望其旗靡小信未孚
惧有伏焉夫大国,难测也未能远谋故克之
三而竭观其辙故逐之
学生讨论、交流。
师:师出无名鼓:一鼓作气靡:所向披靡孚:不孚众望
伏:危机四伏测:高深莫测谋:足智多谋克:攻无不克
竭:殚精竭虑辙:南辕北辙逐:追亡逐北
五、课堂小结:
本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背景,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生动刻画了曹刿作为卓越军事家富有远谋的特点,语言简练,情节详略得当,充分代表了《左传》的艺术成就,是《左传》中的名篇。
六、布置作业:
1.《左传》语言十分精练。这跟所谓“史家笔法”有密切关系。试从文中举例说明这一特点。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十年春,齐师伐我牺牲玉帛,弗敢加也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安能辨我是雌雄
参考答案:
1.略
2.伐:进攻;砍伐。加:虚夸;戴。安:养;怎么,哪。
《曹刿论战》(苏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第6篇
初三语文学案课题21课《曹刿论战》
课型:授课人:课时:时间:
教学目标:1、结合书下的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并掌握重点字、词、句的含义和用法。
2、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刻画人物的手法,弄清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体会根据中心确定文章的详略的写法。
教学重点1.分析人物形象及鲁国获胜的原因2.分析本文中心突出详略得当的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曹刿的战略思想
教学方法:启发、讨论法
教学过程:一.作者及出处:
本文选自《左传》,题目是后加的。《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下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二、读课文--六读法(1、.正读2.点读3.译读4.品读5.理读6.背读)
三、自学目标(一)第1段
1.表现战争性质的句子?
2.刿请见的原因?
3.这一举动表现了曹刿的什么品质?
4.刿分析战前准备通过与庄公的几次对话完成的?.刿否定了什么作法?肯定了什么作法?怎样肯定的?.这又反映了曹刿的什么战略思想?
自学目标(二)第2段
①刿与庄公二人的表现分别是什么?表现出各自的什么特点?
②体现刿指挥正确的句子?
③本段表现了刿的什么能力?
三:合作探究
1.分析人物形象:归纳庄公的形象和曹刿的形象.
2.分析曹刿的战略思想或鲁国获胜的原因
四:质疑拓展
1. 本文的写作特点是:
2. 归纳全文
3:收集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
当堂练习
一.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线的词。
(1)齐师伐我()(2)肉食者鄙()(3)小信未孚()(4)又何间焉()(5)神弗福也()(6)衣食所安()
(7)小惠未蹋)(8)牺牲玉帛()(9)弗敢加也()
二.解释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
故既克,公问其故()故克之()从民弗从也()战则请从()
四.翻译下列句子:
1.必以分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忠之属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1.用原文回答。
①文中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词语是:__________。
②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十年春,齐师伐我”这句话除了交代战争发生的`时间外,还指出了()和()
3.对下列句子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师败绩(齐军大败)B.公将驰之(鲁庄公要下令驱车追赶齐军)C.夫战,勇气也(作战,是靠勇气的)D.夫大国,难测也(大国兵多将广,难以测量)
4.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用原文回答)
5.下面各组词句中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A.齐师伐我《出师表》B.战则请从力不从心C.既克攻无不克D.彼竭我盈尽心竭力
6.对第三段文字的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这段文字论述了鲁国取胜的原因.B.曹刿论述取胜原因时采用了先说结果后说原因的方法。C.曹刿认为反攻的最佳时机是“彼竭我盈”之时.D.“辙乱旗靡”是有利于追击的时机。
7.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
8.本文多处将鲁庄公与曹刿进行对比描写,请在战前、战中、战后各找出一例,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读了这则短文,鲁国获胜给你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不超过30字)
《曹刿论战》(苏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第7篇
一、直接导入,明示目标
文章的阅读理解是中考考查的重点,今天我们针对议论文阅读进行专题训练。首先我们一起复习议论文的一般常识;其次探讨中考常见出题类型及相应应答方法;最后是练一练,让同学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在练习的过程中得以提高。
二、复习议论文的一般常识。
做议论文练习,首先要了解议论文的概念、特点、结构及其要素。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指名回答,老师总结板书)概念:议论逻辑思维评事论理
特点:内容理论性结构逻辑性语言概括性 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三、下面让我们结合所学课文,进一步分析议论文的三要素 首先,同桌之间相互讨论,什么是论点,什么是论据,什么是论证,(指名回答)出示投影仪,老师明确:
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如七(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就是题目,九(上)《论美》,美德最美。
同学们比较一下,这两篇议论文的题目有何区别,一个就是论点,一个是论题。请学生举例,如《人的高贵在于灵魂》《成功》。
也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如《纪念白求恩》,分论点是用来补充或证明中心论点的。
⒉论据是证明论点的材料。
常用的论据有哪两类呢?(指名回答)明确: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事实论据包括具有代表性的确凿的事例或史实。
道理论据包括社会科学理论,也包括流传的谚语、名言、警句等。
⒊论证是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与论据之间逻辑联系的纽带。论证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哪些呢?(指名回答)明确: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下面请同学们将九(上)课本打开至131页,看《论美》这篇课文运用哪些论证方法?(同桌之间相互讨论)(结合课文内容具体回答)明确: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小结:同学们掌握的情况很好。
四、规律点拨
那么,议论文阅读训练一般会考查哪些方面的问题呢?我们同学仔细的回忆一下,同桌可以商量。(指名回答)
通过对历年试题的比较,我们总结出一下几种常见出题类型。出示小黑板:
⒈找出或概况论点。
⒉辨别论据的类别,分析其作用。⒊辨析论证方法,理解其作用。⒋划分议论文的结构。
⒌分析议论文语言鲜明准确、严密有力的特点。
面对这些题型,我们从何处入手,如何解答呢?下面我们对此做一个简单分析。出示投影仪: ⒈找出或概括论点
《曹刿论战》(苏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第8篇
一、文章内容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蹋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庄公接见。他的同乡说:“大官们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大官们眼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进宫廷去见庄公。曹刿问庄公:“您凭什么跟齐国打仗?”庄公说:“衣食是使人生活安定的东西,我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来分给别人。”曹刿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曹刿说:“这点诚意难以使人信服,神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曹刿说:“这才是尽本职的事,可以凭这一点去打仗。作战时请允许我跟您去。”
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庄公(一上阵)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齐军擂过三通战鼓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啦。”齐军大败。庄公正要下令追击,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车去察看齐军的车印,又登上车前横木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以后,鲁庄公询问取胜的原因。曹刿答道:“打仗,要靠勇气。头通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勇气,二通鼓时勇气减弱,到三通鼓时勇气已经枯竭了。敌方的勇气已经枯竭而我方的勇气正盛,所以打败了他们。(齐是)大国,难以摸清(它的情况),怕的是有埋伏,我发现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二、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左传》,《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2、《左传》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共200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3、《左传》分年记事,没有篇名。晋杜预把它按年代顺序分附在《春秋》后面,认为它是用史实来阐述《春秋》经义的。《春秋》记事非常简单,近乎大事年表,例如这篇课文所记之事在《春秋》中就只有一句话:“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左传》节文的标题,都是后人加的。
三、语音
刿(guì) 孚(fú) 辙(zhé) 轼(shì) 遂(suì) 盈(yíng) 靡(mǐ) 玉帛(bó) 鄙(bǐ) 又何间(jiàn)焉 小惠未蹋biàn) 弗(fú)敢专也
四、通假字
1、小惠未蹋民弗从也 蹋和“遍”,遍及、普遍
五、古今异义词
1、小大之狱 狱:古义:官司、案件 今义:监禁罪犯的地方。
2、牺牲玉帛 牺牲: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 今义:为正义事业献出自己的生命。
3、齐师伐我 伐:古义:讨伐,攻打 今义:砍伐
4、又何间焉 间:古义:参与 今义:中间,隔开,不连接,空间,时间
5、肉食者鄙 鄙:古义: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今义:轻视,看不起
6、弗敢加也 加:古义:虚夸,以少报多 今义:增加
7、虽不能察 虽: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8、再而衰 再:古义:第二次 今义:表示事情或行为重复,又一次
9、必以信 信:古义:信实、诚实 今义:书信
10、忠之属也 忠: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今义:忠诚
六、词类活用
1、神弗福也 福:名词用作动词,赐福
2、一鼓作气 鼓:名词用作动词,击鼓(进军)
七、一词多义
实词:
1、间: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 )
②挑拨离间( )亲密无间( )
2、师:①遂逐齐师 ( )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3、属:①忠之属也 ( )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 )
4、牺牲:牺牲玉帛( ) 为国牺牲( )
5、故:故克之(因此,所以) 公问其故(缘故,原因)
6、请:曹刿请见(请求) 战则请从(请让我)
7、从:战则请从(跟随)
民弗从也(服从,听从您的命令拼死作战)
8、信 必以信 (诚实,意思是对神说实话)
小信未孚 (信用)
虚词:
(1)何 何以战 (什么) 又何间焉 (为什么,何必)
(2)焉 又何间焉 (语助,呢)
惧有伏焉 (“之于” 的合音,在那里)
(3)以 何以战 (用,凭,靠)
必以分人 (把) 必以情 (根据)
必以信 (对) 可以一战 ( 凭)
(4)之 肉食者谋之 (迎战齐军这件事)
公与之乘 (他,指曹刿)
小大之狱 (的)
公将鼓之 (助词,无义)
登轼而望之 (齐军撤退的情况)
故克之 (他们,指齐师)
忠之属也 ( 这)
故逐之 (他们,指齐师)
(6)从 民弗从也 (听从)
战则请从 ( 跟随)
(7)其 公问其故 (这样,如此)
吾视其辙乱 (他们,指齐师)
其乡人曰 ( 他的,指曹刿)
下视其辙 (他们,指齐师)
八、重点词语解释
1.齐师伐我(攻打)(我指鲁国)
2.肉食者鄙(肉食者:吃肉的人,指居高位,得厚禄的人。鄙:鄙陋,指目光短浅)
3.又何间焉(参与) 4.乃入见(于是)
5.衣食所安(养)
6.弗敢专也(独自专有,独自享受)
7.神弗福也(赐福,保佑)
8.小惠未蹋ㄍ“遍”,遍及,普遍)
9.小信未孚(为人所信服)
10.小大之狱(案件)
11. 牺牲玉帛(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12.弗敢加也(虚夸,这里是以少报多)
13.神弗福也(赐福,保佑)
14.虽不能察(即使)(一一明察,弄清楚)
15.必以情(实情)
16.忠之属也(尽力做好本分的事)(类)
17。可以一战 可以:可以凭借
18.公将鼓之(击鼓)
19.下视其辙(车轮滚过的痕迹)
20.齐师败绩(大败)
21.公将驰之(驱车追赶)(助词,无实义)
22.登轼而望之(古代车子前面的横木,供乘车人扶手用)
23.遂逐齐师(追击) 24.既克(已经)(战胜)
25.一鼓作气(振作)
26.再而衰(第二次)(衰弱)
27.三而竭(耗尽)
28.彼竭我盈(充满,指士气正旺盛)
29.难测也(推测,估计) 30.望其旗靡(倒下)
九、特殊句式
1、夫战,勇气也 判断句
2、再(鼓)而(气)衰,三(鼓)而(气)竭 省略句
3、(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驰)矣。”(鲁军)遂逐齐师。 省略句
4、夫大国,难测也,(我)惧(齐军)有伏焉 省略句
5、何以战 倒装句:以何战
十、朗读节奏
1、可/以一战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十一、理解性默写
1、《曹刿论战》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 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 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4、 本文中出现的一个成语是:一鼓作气。
5、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惧有伏焉。(限四个字)
6、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7、鲁军发起反攻的时机选择在彼竭我盈之时,鲁军追击敌军的时机选择在齐军辙乱旗靡之时。
8、文中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词语是:请见、请从。
9、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0、曹刿请见的主要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11、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惧有伏焉(限4个字)
12、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十二、重点语句翻译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居高位、得厚禄的大官们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去参与呢?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居高位、得厚禄的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3.何以战?
你凭什么条件(跟齐国)作战?
4.小惠未扁,民弗从也。
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命令去死战)的。
5.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帛之类(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量,一定对神诚实。
6.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对神不说谎话,这只是小信用,还不能算是大信用,未能(受到神的充分)信任,神是不会保佑您的。
7.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大大小小的案件,我即使不能一一了解清楚,也一定根据实情来处理。
8.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9.既克,公问其故。
战胜(齐军)以后,鲁庄公询问这样(做)的原因。
10.夫战,勇气也。
打仗,是靠勇气的。
1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擂鼓,士兵们的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擂鼓,士兵们的勇气)就消耗尽了。
12.彼竭我盈,故克之。
他们的士气已尽,我们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打败了他们。
13.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像齐国这样的)大国,(它的军事行动)是很难推测的,我恐怕在那里有埋伏。
14.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我看到他们的战车的轮迹很乱,远望到他们的军旗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逐他们。”
十三、课文内容理解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公元前684年齐鲁长勺之战,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不是记叙这次战役的进程,而是记录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它生动地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全文的关眼是“远谋”一语,通过人物对话,曹刿的“远谋”和“肉食者鄙”都得到了鲜明的再现。
全文分三段。
第一段,叙述战前曹刿求见鲁庄公,通过他和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可分两层:
第一层(开头到“乃入见”),写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开篇就指出战争发生的时间,作战对象,战争的性质和鲁庄公决定应战。文中只说“公将战”而不提其他事情,实际上是说庄公处于被动地位,不得已而应战,是为下文“曹刿请见”作铺垫。接着写曹刿和乡人对话。乡人的劝阻未必有深意,但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人民对统治者的态度;而曹刿的回答则说明他对这次战争已有深远的考虑,对统治者的鄙陋也有认识,肯定了“请见”的必要。曹刿的答语正是全文的纲领,下文便一面写曹刿的“远谋”,一面写庄公之“鄙”。
第二层(“问‘何以战’”到段末),写曹刿和庄公关于战前准备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赢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对话一开始曹刿就提出了战前准备的关键问题“何以战”,显示了锐利的眼光。庄公前两次的回答是“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和“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说明他把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近臣的拥护和神的保护上,表现了十足的鄙陋。曹刿对这两次答复都予以否定,指出庄公所说的不过是“小惠”“小信”,并强调了“民从”和“孚”的重要性,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在他的启发下,庄公终于认识到作战要依靠人民,决心为人民作一点好事,于是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从这番对话可以看出,曹刿求见庄公,目的就是要使庄公认识到人心在战争中的作用,努力争取人民的支持,为胜利奠定可靠的基础,这就初步显示了他的“远谋”。
第二段,叙述齐鲁长勺之战的经过。文章把庄公和曹刿的不同指挥方式作了对比描述:写庄公,以“将鼓”“将逐”跟上文“将战”相应,表现他在作战中不察敌情,急躁冒进;写曹刿,则以两个“未可”和两个“可矣”前后映衬,表现他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战机。这实际上是又一次把曹刿的“远谋”和庄公之“鄙”作了对比。但作者又有意设伏;对曹刿为什么必待“齐人三鼓”而后才认为可以击鼓进军,为什么在“齐师败绩”之后还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然后才认为可以追击,都先不作交代。把这两个问题留到下面去解答,才能更好突出“论战”的主旨。
第三段,写曹刿论述这次战役取胜的原因。先用“既克,公问其故”一句承上启下。“既克”而不知“其故”,足见庄公完全不懂军事,这既印证了开头说的“肉食者鄙”,又自然引出曹刿的论述。这段论述用两个“夫”字依次带出两层意思:第一层以“战,勇气也”为根据,提出要选择“彼竭我盈”的时机发动进攻的观点,回答了作战时为什么在“齐人三鼓”之后他才认为“可”“鼓”的问题;第二层以“大国难测”,以谨防埋伏为根据,提出判断敌方真实动态的观点,说明了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之后才认为“可驰”的原因。这就进一步说明曹刿的确是一位有“远谋”的军事家。
二、问题研究
1.本文在写作上有哪些特点?
这篇文章形式上是记载史实,围绕着齐鲁长勺之战记述鲁庄公和曹刿的对话,但实质上是议论性的,主要写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着眼于表现他的“远谋”。全文的详略安排即由此决定。第一段在略叙背景后就引出实质性的对话,由曹刿提出“何以战”开始,步步紧逼,直到庄公说出对“小大之狱”的态度后,曹刿才作了“忠之属也,可以一战”的结论,表现了他在政治上取信于民的思想。第二段着重写曹刿在战场上的决断能力,两次以“未可”和“可矣”来表现他善于掌握战机,以“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来证明他决断的正确。第三段再通过论述取胜原因,把他以小敌大必须抓准战机、详察敌情的战略战术思想表现出来。以上是详写的内容,其余与表现曹刿的“远谋”无关的事,如战争的起因,双方参战人数,战争的激烈程度等一概不提,而对“论战”起引线作用的事件如“请战”“从战”“克敌”等也只是一笔带过。这样剪裁,对再现军事家曹刿的形象,突出文章中心具有极大的作用。
本文语言十分精练,这跟所谓“史家笔法”有密切的关系。例如对鲁庄公,文中没有直接用贬语;但从他前两次对曹刿的回答可以看出他政治上的无能,从“将 战”“将鼓”“将驰”可以看出他军事上无知妄动,这就叫做“唯书其事迹”和“因言语而可知”。写齐军,仅用“三鼓”一语就表现出他们依仗数量上的优势急切取胜的心理。
2.怎样评价鲁庄公?
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但不是一个昏君。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切求战,又说明他军事上无知。但在曹刿的启发下终有所悟,在作战中听从曹刿正确指挥,说明他跟一般的昏君还是有区别的。
本课常识:
1、《曹刿论战》选自《左传》,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亦称《春秋左氏传》是根据鲁史编写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下200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2、《曹刿论战》以曹刿的活动为线索或以长勺之战的过程为线索,反映了鲁庄公政治上的昏庸无能(这表现在他轻信近臣的拥护,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近臣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和军事上的急躁轻进(不察敌情就想“鼓之”“逐之”)。
3、曹刿是一个深谋远虑,有卓越军事才能的人。
4、齐鲁长勺之战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取胜原因有三:一.是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二.是善于捕捉进军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三.是追击时机的判断正确:辙乱旗靡。
5、《曹刿论战》各部分之间注意过渡和照应,文章结构严谨、周密。
6、《曹刿论战》一文的中心是表现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说明必须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7、“远谋”一语是“论战”的中心,贯穿全篇,而鲁庄公的“鄙”又自始自终衬托曹刿的“远谋”。
8、文章详略得当。文章详写曹刿关于战前准备和战机把握以及战后论述取胜的原因的言论,略写战争过程,从而表现了曹刿的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杰出才能,而对表现中心无关的内容,如战争的.起因、战争的规模,军事装备情况,战争的激烈程度,战后的处理等都略而不提。
9、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有:赤壁之战、牧野之战、官渡之战、淝水之战、巨鹿之战、城濮战役。
10.曹刿认为取得人民的信任与支持(即取信于民)是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也就是文中鲁庄公所说的“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这句话的译文是:“大大小小的案件,我即使不能一一了解清楚,也一定根据实情来处理。”这一句话所表达的意思其实与孟子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所说的“人和”是一个意思即:希望统治者能够赢得最大多数人的支持,得民心者得天下。
具体问题如下:
1、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战前曹刿与鲁庄公的论战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曹刿的“远谋”又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鲁庄公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少数人的支持和神灵的保佑上。曹刿认为取信于民是获胜的保证。
2、本文多处将鲁庄公与曹刿进行对比描写,请找出其中一例,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战前:鲁 浅陋 ; 曹 有远谋
战时:鲁 不作调查,急躁冒进;曹 实地调查,抓准时机
战后:鲁 茫然不知
曹 细说原委(举出1例,即可得2分)
通过对比,突出曹刿指挥作战的军事才能。(1分)
3、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简要说说。(2分)
答:(1)政治方面: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2)军事方面: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或:适时出击,适时追击)
4、谈谈“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①为下文写庄公作铺垫②衬托曹刿的远见卓识
5、文章第2节主要内容是齐鲁两国长勺之战的概况。
6、文章第3节主要内容是战后曹刿论述战斗取胜的原因。
7、文章第2节通过曹刿的言行表现了他的品质或才能是胸有成竹、指挥从容、善于把握战机。
8、文章结尾一段表现了曹刿哪些方面的才能?
*作战中善于把握战机,注意观察敌情,做到知己知彼。
9、就曹刿和鲁庄公的对话,联系全文,说说曹刿在对话中表现出来的主要思想。
*只有尽心尽职才能取信于民,只有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支持,才是战争取胜的基本条件。
1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D)
A、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表现了曹刿的远见卓识。
B、曹刿与同乡人的对话,表明从“请见”的原因。
C、“齐师伐我”中的“伐”是攻打的意思。
D、鲁庄公和曹刿都认为“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11、曹刿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略作分析。
*(1)有爱国心与责任感。
祖国被侵伐时,立即“请见”,去参与“肉食者谋之”的事,并主动要求作战。
(2)对作战的条件有深刻的见解。
把国君“忠”其事,取信于民作为取胜的先决条件,有“远谋”,其见解显然高于“肉食者”
(3)有很高的说服他人的说话技巧。
与地位相当的乡人说话,直接解答疑虑,简洁明快。与国君商讨问题,循循善诱,启发、分析,促其领悟。
(答案不限于以上所列三点;答出一点,言之成理,语言通顺,就可得满分)
12、用自己的话说说,曹刿否定了“公”前两次的回答,这是因为“公”把战争取胜的希望第一次寄托于近臣的拥护,第二次寄托于神灵的保佑。
13、墨子“起于齐,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的目的是什么?体现了墨子什么主张?
阻止楚国攻打宋国。非攻(反对侵略战争、反对不义战争)
14、“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墨子真的要请公输盘替他做这件事吗?请简答。
当然不是。其实墨子是先用激将法,诱使对方说出“吾义固不杀人”,然后指出对方行为与观点相违背,从而使对方陷入自相矛盾中而无法争辩。(或墨子是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使公输盘理屈词穷)
十四、开放性试题
1、根据上文有关内容,发挥合理想像,在“齐师败绩”前简要补写出战斗的经过(可以运用文中原有的字词灵活组合或用自己的话叙述)。
*公鼓之,齐师士气已竭。(意思对即可,可用现代文回答。)
2、.“一鼓作气”流传至今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但却有人常常把它误写成“一股作气”、“一鼓足气”等。想一想,你怎样运用文中的知识来帮助人们避免这些错误。
* 不设统一答案。(合理解释“鼓”和“作”的意思)
3、学习这篇文章之后,你能从曹刿或鲁庄公身上获得什么启示或明白什么道理?(结合文章说理由)(4分)
*从曹刿身上获得启示:可从远见、爱国、责任感等方面说
从鲁庄公身上获得启示主要是反面的、领导与人民的关系方面说。
3、曹刿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一点是什么?请结合上文略作分析。
*(1)有爱国心与责任感。祖国被侵伐时,立即“请见”,去参与“肉食者谋之”的事,并主动要求参战。
(2)对作战的条件有深刻见解。把国君“忠”其事、取信于民作为取胜的先决条件,有“远谋”,其见解显然高于“肉食者”。
(3)有很高的说服他人的说话技巧。与地位相当的乡人说话,直接解答疑虑,简洁明快;与国君商讨问题,循循善诱,启发、分析,促其领悟。
(答案不限于以上所列三点;答出一点,信之成理,语言通顺,就可得满分)
4、你是否赞同曹刿“夫战,勇气也”这一观点?请谈谈你的理由。
*开放性试题,谈出自己的看法,并对自己的观点作简要阐述,言之成理即可。
5、参考“示例”,根据所给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另写一个含这个字的成语。(3分)
[示例]遂逐齐师--随波逐流
(1)既克--
(2)夫大国,难测也--
(3)望其旗靡--
*(1)克敌制胜(攻无不克)
(2)深不可测(高深莫测、莫测高深、心怀叵测、居心叵测、天有不测风云)
(3)望风披靡(所向披靡、所向风靡、望风而靡)
6、有人说,“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功不可没;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你的看法呢?
*本题是开放题,可从“有功”“无能”或“兼而有之”三个角度来答题,能自圆其说即可。从“有功”方面答:鲁庄公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虚心听取曹刿的意见,作为决策者,有一定的功劳。也可从“无能”方面答: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作为统治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军事上的无能,完全依靠曹刿的才能才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也可以把“有功”“无能”结合起来答。
7、文中曹刿的形象,令人敬佩。请写出中国近代史(1840-1949)上,你最敬佩的一位爱国将领,并用一句话加以评价。
爱国将领:
评价:
8、读了这则短文,鲁国获胜给你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呢?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鲁国获胜的主要启示有:
(1)获胜的根本是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
(2)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
(3)统治者应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
(结合文章任选一个角度,联系实际谈出看法,言之成理即可)
9、选文阐明了弱国在对强国的战争中所应采取的战略战术原则是什么?请再举出一个我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10、学习这篇文章后,你能从曹刿、鲁庄公身上获得什么启示或明白什么道理?(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
*从曹刿身上获得启示:可以从远见、爱国、责任感等方面说。
从鲁庄公身上获得启示主要是反面的、领导与人民的关系方面说。
《曹刿论战》练习题 姓名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又何间焉( ) 望其旗靡( ) 小惠未遍 ( ) 下视其辙( ) 遂逐齐师( ) 肉食者鄙( )
牺牲玉帛( ) 肉食者谋( )
夫战,勇气也( )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含义。
(1)齐师伐我( )( )
(2)齐师败绩( )
(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 )
(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 )
三、辨别下边的一词多义。
1、既克,公问其故( ) 2、民弗从也( )
彼竭我盈,故克之( ) 战则请从( )3、曹刿请见( ) 4、又何间焉( )
战则请从( )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
5、其乡人曰( ) 6、肉食者谋之( )
公问其故( ) 公与之乘( )
望其旗靡( ) 登轼而望之( )
四、指出下列词类活用。
1、神弗福也( ) 2、忠之属也( )
3、公将鼓之( ) 4、公与之乘( )
五、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1、牺牲玉帛 古义: 今义:
2、忠之属也 古义: 今义:
3、又何间焉 古义: 今义:
4、肉食者鄙 古义: 今义:
5、小大之狱 古义: 今义:
6、再而衰 古义: 今义:
7、必以情 古义: 今义:
六、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1)曹刿主动求见鲁庄公原因是什么?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什么?
(3)为什么“齐人三鼓”曹刿才同意击鼓进军?
(4)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后才同意追击的理由何在?
(5)曹刿进见时,他的同乡反对的理由是
(6)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
(7)能体现曹刿军事思想的句子是
2、第一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可分两层:前一层写曹刿跟乡人的对话,说明:
;后一层写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说明:
3、第二段内容可概括为( )
A、写追击齐师的时机 B、 写齐师败绩的情况
C、写长勺之战的概况 D、写曹刿的军事才能
4、第二段写曹刿的言行,目的在于表现曹刿( )
A、忠君报国的思想 B、勇于牺牲的决心
C、冲锋陷阵的精神 D、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善于掌握战机。
5、第三段内容可以概括为( )
A、曹刿论述战争取胜的原因 B、叙述长勺之战的全过程
C、论述作战要靠勇气 D、交代鲁国战胜了齐国
6、文中用了哪些事例证明曹刿的“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的看法是正确的?
A. 小惠未蹋民弗从也。 B.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C. 公将鼓之,刿曰:“未可。”D. 公将驰之,刿曰:“未可。”
7、出自本文的一成语是 ,意思是
。
8、就曹刿与庄公的对话,联系全文,说说曹刿对话中表现出来的主要思想。
9、分析“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10、结尾一段表现了曹刿那些方面的才能?
11、曹刿说的“忠之属也”指的是什么?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2、选文写乡人对战争的冷漠态度何鲁庄公的见识浅陋是为了反衬曹刿的 爱国热情和深谋远虑。
13、选段主要使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通过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刻画了曹刿卓越军事家的形象。
14联系全文看,本文所写的事件是长勺之战,发生的时间是鲁庄公十年,地点在长勺。
15、曹刿在这场战役中的表现给了你哪些启发?
例如:①我们遇事要三思而后行,切不可莽撞行事。②对事物的正确判断应建立在仔细观察、周密分析的基础上。(答到一点即给2分)
★ 朗读(语文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 数学题型特点和答题技巧
★ 中考政治答题技巧方法
★ 中考历史答题技巧方法
★ 中考历史选择题答题技巧
★ 中考阅读说明文答题技巧
★ 文言文阅读题答题技巧
★ 《仿写人物对话》教学设计
★ 《仿写比喻句》教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