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大学生活对比范文第1篇
普惠金融 (inclusive finance) 是在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基础上发展出的概念, 它的提出始于2005年联合国“国际小额信贷年”的宣传和推广, 同年举行的全球关于普惠金融体系的启动大会正式提出“构建普惠金融体系”。之后不同的组织机构对普惠金融做出了不同的诠释, 联合国 (2006年) 首次指出普惠金融的目标和应具备的特征, 认为在健全的政策、法律和监管框架下, 每一个发展中国家都应该有一整套的金融机构体系, 共同为所有层面的人口提供合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世界银行扶贫小组认为普惠金融的核心是让所有人, 特别是弱势群体享有平等的金融权利, 让金融服务惠及所有阶层。
我国对这一概念的引入始于2006年, 在北京召开的亚洲“小额信贷论坛”上,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副局长焦瑾璞提出应建立一种“普惠制”的金融体系。2013年中共中央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 作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普惠金融”概念第一次被正式写入党的决议之中。2015年底, 国务院印发《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 (20162020年) 》提出我国普惠金融的总体思路、建设方法、实施路径等内容, 普惠金融发展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同年8月, “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成立, 致力于打造一流智库, 开展普惠金融领域的基础与前沿研究。
普惠金融的概念已经提出13年, 一系列政策的推动, 机构的成立促使其实践和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也使我国的普惠金融在服务主体、服务覆盖面、移动互联支付等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效, 但也仍然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 理论探索要和实践同步。因此, 及时厘清国内外普惠金融的研究现状, 把握研究热点和研究趋势, 有助于了解领域的研究脉络和发展方向, 对比优势和不足, 为我国普惠金融的研究提供思路。
二、数据收集和研究方法
(一) 数据收集
本文的数据来源分为两个部分。国际研究的数据来自WOS数据库检索系统, 选择Web of ScienceTM核心合集, 检索式为:主题= ("inclusi*financ*") OR ("financ*inclusi*") OR ("inclusi*financ*system") , 年代跨度为2005-2018年, 检索时间为2018年7月17日。通过主题精炼, 排除学科和主题不相关文献, 共得到483条有效数据, 作为国际分析的原始文献。国内研究的数据来自CNKI中国知网数据库, 文献类型选择“期刊”, 以主题=“普惠金融”进行检索, 检索时间为2018年7月17日。由于检索到的文献质量参差不齐, 为了区分并提炼出其中的高质量文献, 本文以文献来源为核心期刊和CSSCI进行筛选。CNKI的核心期刊是指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总览》收录的期刊, CSSCI是指被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收录的期刊, 以这两大期刊遴选体系作为标准, 选择主题领域的高质量文献。经过对检索结果中图书推荐、会议、通知等无关信息的排查去除, 共得到有效数据916条, 作为国内分析的原始文献。
(二) 研究方法
科学知识图谱是以知识域 (knowledge domain) 为对象, 显示科学知识的发展进程与结构关系的一种图像, 通过可视化的知识图形和序列化的知识谱系显示知识单元或知识群之间网络、结构、互动、交叉、演化或衍生等诸多隐含的复杂关系。Citespace是一款可绘制科学知识图谱的信息可视化软件, 它对特定领域文献进行计量, 探寻出学科领域演化的关键路径及知识转折点, 并通过可视化图谱形成对学科演化潜在动力机制的分析和学科发展前沿的探测。本文选择其作为分析工具, 探寻普惠金融领域的研究演化路径和研究趋势前沿, 选择的研究方法有共词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
三、研究结果与对比分析
(一) 国内外普惠金融研究领域文献时间分布分析
国外的普惠金融研究始于2005年, 从金融排斥的原因和后果分析英国的全能银行和邮局的金融包容性。我国对普惠金融的研究相对较晚, 始于2007年,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杜晓山提出以普惠金融理念, 促进农村金融改革发展。2010年以前, 国内外普惠金融的发文量都较少;2010年到2013年, 国内外普惠金融研究的文献数量都呈平缓上升的趋势。之后国外文献数量呈稳步上升趋势, 国内在2014年和2017年呈现大幅度的增长, 这与政策的颁布实施密切相关。2013年11月12日,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正式提出“发展普惠金融。鼓励金融创新, 丰富金融市场层次和产品。”这是“普惠金融”第一次写入党的执政纲领。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 要发展农村普惠金融, 降低融资成本, 全面激活农村金融服务链条, 201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将农村金融创新作为农业结构性供给侧改革的一个方面。一系列文件的颁布和政策的实施带动了普惠金融实践产品和相关研究。
(二) 国内外普惠金融研究热点和内容分析
作为一篇文章的精华内容的提炼, 关键词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文章的主要内容, 所以本文选取关键词共现网络, 通过相同关键词的聚类, 展现文章主题的相关性, 通过对网络中关键节点的分析, 体现主题领域的研究热点。
在具体分析时, 将导出的文献数据导入Citespace中, 中文文献还需要转换成Citespace可识别的格式, 之后对需要的各种参数进行设置, 设置时间片段, 主题来源, 节点类型, 节点选择标准, 生成图谱的修剪方式等, 本文以关键词作为节点, 生成图谱。
1. 国外普惠金融研究热点和内容分析
通过运行数据文本, 得到关键词共现网络 (如图2) , 得到的图谱有157个节点, 440条共现关系连线, 网络结构模块性值Modularity Q=0.5384, Q值的区间是[0, 1) 之间, 根据经验值, Q>0.3就意味着划分出来的结构是显著的。表1列出了共现频次大于等于16的高频关键词表, 高频关键词的选择依据h指数的标准, 将关键词排列后序号大于共现频次的列为高频关键词。
将得到的关键词共现网络根据关键词进行聚类, 得到聚类图谱 (如图3) , 共得到7个聚类, 分别为:insurance (保险) 、financialisation (金融化) 、gender (性别) 、financial development (金融发展) 、social capital (社会资本) 、financial capability (财务能力) 、financial crisis (金融危机) 、sustainability (可持续性) 。
根据关键词共现频次表, 共现网络和聚类图谱, 结合对文献的深度研究, 可以把普惠金融的研究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内容:
第一, 微型金融是前期领域研究的热点。微型金融是一种以小额贷款为主的金融形态, 但更加的多样化和持续化, 同时是普惠金融产生的雏形。从20世界70年代开始的非政府组织小额信贷项目到逐步发展的以福利主义、制度主义和混合主义为主要模式的微型金融, 随着微型金融的延伸和发展, 国际社会逐步建立了包容性的金融体系普惠金融体系。
第二, 关于普惠金融实施涉及到国家地区或相关群体的研究。相关的关键词和聚类有Poverty、Inequality、Gender、India、Africa、Kenya、Ghana、Financial capability。普惠金融是在贫困和不平等的环境下提出, 目的也是为了消除贫困和不平等。这部分的研究以实证研究为主, 通过调查或者构建模型体系的方式分析问题, 对穷人的贫困进行评分, 分析与增加融资可用性的关系, 增加穷人的金融包容性;评估普惠金融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等。在国家方面, 印度的研究通过调查探寻贫困人口的财务能力, 受访者通过普惠金融获得收入计划, 通过制定普惠金融的指标, 包括地理分支渗透率、人口分支渗透率来衡量普惠金融的进展和措施的实施效果;肯尼亚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探寻小额信贷机构减贫方案面临的挑战。
第三, 关于经济增长的研究。普惠金融探索服务弱势群体的金融机制, 不断满足小微企业、农民的金融需求, 其最终目标是促进经济可持续性增长。在金融化和金融发展的进程中, 研究普惠金融的发展程度以及决定影响因素, 银行业在普惠金融实施过程中的作用的研究。
第四, 关于移动货币、模型等新兴热点的研究。从关键词聚类的时间线图中可以看出一些新兴的节点, 这些也可能成为未来的研究趋势, 包括移动货币, 模型等。移动货币的研究始于2013年, 研究移动货币在促进金融包容中的作用, 移动货币使用与普惠金融之间关系等。
2. 我国普惠金融研究热点和内容分析
将中文数据文本转换成Citespace可以识别的格式, 运行数据文本, 得到关键词共现网络, 网络的模块性值Modularity Q=0.4662, 意味着划分出来的结构是显著的。表2列出了根据h指数标准选定的共现频次大于等于18的高频关键词表。
将得到的关键词共现网络根据关键词进行聚类, 得到聚类图谱 (如图4) , 共得到10个聚类, 分别为:普惠金融、金融机构、贷款、手机银行、农村金融、农村信用社、网络借贷、P2P网络借贷、可获得性、数字普惠金融。
通过以上关键词共现和聚类图谱, 并通过文献精读, 我国普惠金融研究内容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 普惠金融理论和普惠金融体系构建的研究。这一研究贯穿普惠金融的研究的整个时间进程, 从普惠金融理念的提出, 到普惠金融的理论框架、概念解构、本质、发展进程、发展路径、发展困境、体系构建, 以及发展评价、发展水平的测度, 是对普惠金融的宏观把握。
第二, 对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的研究。包括银行、农村信用社对普惠金融的支持方式, 面对普惠技能的机构发展路径, 对小微企业的支持, 以及金融机构的制度障碍、优势与问题和金融机构的服务创新研究等。其中, 小微企业的中心性最高, 意味着普惠金融的研究更多的通过小微企业的研究展开。
第三, 普惠金融与精准扶贫的研究。普惠金融、金融扶贫是实现精准扶贫的重要手段, 精准扶贫需要普惠金融能够通过金融创新达到扶贫的效果, 两者是相互促进的。普惠金融研究中关于精准扶贫的研究始于2015年, 具体可分为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普惠金融与精准扶贫的关系研究, 尤圣光 (2016) 阐述了普惠制金融及金融精准扶贫的内涵关系, 王茜 (2016) 分析了普惠金融与精准扶贫的政策含义及着力点;二是实例介绍和问题分析, 巨丽丽 (2015) 以青海省为例, 阐述普惠金融和精准扶贫关系, 分析金融扶贫案例;姜再勇 (2016) 总结了甘肃省金融支持精准扶贫做出的有益探索, 王君 (2017) 分析了在金融精准扶贫推进中存在的典型问题, 其他还包括河北省、河南省、广西省、保定市、榆林市等省市在普惠金融精准扶贫中的实践经验和问题;三是精准扶贫路径探索, 孙向前 (2016) 探索提出四省藏区金融精准扶贫的目标任务和模式机制, 陈华 (2017) 分析了阻碍普惠金融支持扶贫开发的主要障碍, 提出构建多元化、广覆盖、可持续的普惠金融扶贫体系的对策建议。
第四, 关于数字普惠金融的研究。数字普惠金融的研究始于2016年。在2016年的G20杭州峰会上通过了由普惠金融全球合作伙伴 (GPFI) 制定的《G20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 成为推广数字普惠金融的首个国际性的共同纲领, 中国成为全球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践行者和推动者。数字普惠金融研究也成为近两年普惠金融领域研究的新兴热点和未来的研究趋势。研究内容可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理论分析, 分析数字普惠金融的缘起、内涵与构建, 特征, 价值, 机会与风险, 创新发展与风险防范等。二是实证分析, 崔海燕 (2017) 利用调查数据, 构建省级动态面板数据模型, 运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对我国农村居民消费行为进行了实证分析;宋晓玲 (2017) 运用泰尔指数测算收入差距, 通过构建平衡面板数据模型, 实证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张子豪 (2018) 用空间计算模型分析数字普惠金融与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对数字普惠金融的分析经历从理论分析到实证探索的发展。
(三) 国内外普惠金融研究对比分析
国内外的普惠金融研究在时间分布、研究热点和研究内容方面有差异, 但也存在很多的相似性。
在时间分布上, 由于普惠金融的概念是在国外提出, 所以我国的研究开始时间相对较晚, 但由于国家一系列政策规划的发布, 研究机构的成立, 相关的研究快速增长, 势头强劲。
在研究热点和内容方面, 国内外的研究相同点体现在对普惠金融基础理论的研究, 对消除贫困和不平等方面的研究。但是研究重点存在差异:国外对消除贫困的研究更多是对印度、非洲、肯尼亚等国家的研究, 我国是根据国情出发, 体现在对精准扶贫和金融扶贫的研究;国外的热点关注经济增长的效用性研究, 我国的则更注重金融机构在普惠金融中的作用分析, 开展的创新服务形式;数字普惠金融是我国普惠金融研究的热点, 国外更关注移动货币的研究, 这方面我国的研究中少有体现。
四、结论与问题
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的对比, 我国对普惠金融的研究呈现突飞猛进的趋势, 政策导向对研究热点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数字普惠金融成为近两年来我国普惠金融研究的热点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国外的一些热点如移动货币等在国内还未被高度重视, 可以成为以后关注的方向。
另外, 由于国外的研究包括部分中国的研究成果, 会存在样本数据的偏差, 节点的选择标准和生成网络的修剪方式会生成不同的图谱, 这些问题都会导致分析结果的不同, 本文在兼顾查全率与查准率基础上生成样本数据, 优化图谱网络, 力争达到最优的分析结果。
摘要:文章基于知识图谱的理念, 借助Citespace文献计量软件, 运用关键词共现分析和聚类分析, 以Web of ScienceTM核心合集和CNKI中的文献数据为样本, 梳理内外普惠金融领域的研究, 总结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 并从时间分布、研究热点和研究内容方面作对比分析, 为后续普惠金融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普惠金融,Citespace,数字普惠金融,移动货币,知识图谱
参考文献
[1] Nations Unies, United Nations Capital Development Fund. Building Inclusive Financial Sectors for Development[M]. New York:Nations Unies, 2006:5.
[2] 本报记者冉学东.解析小额贷款公司央行官员提“普惠金融”[N].第一财经日报, 2006-03-28 (B02) .
[3]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 (20162020年) 的通知[EB/OL]. (2016-01-15) [2018-07-15].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6-01/15/content_10602.htm
[4] 陈悦, 陈超美, 刘则渊, 胡志刚, 王贤文.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J].科学学研究, 2015, 33 (02) :242-253.
[5] 陈悦, 陈超美, 胡志刚, 王贤文.引文空间分析原理与应用[M].科学出版社, 2014:12.
[6] Midgley J. Financial inclusion, universal banking and post offices in Britain[J]. Area, 2005, 37 (3) :277-285.
[7] 杜晓山.以普惠金融体系理念促进农村金融改革发展对中西部农村地区金融改革的思考[J].农业发展与金融, 2007 (01) :45-47.
[8] Bumacov V, Ashta A, Singh P. Poverty scoring and financial inclusion of the poor[J].Strategic Change, 2017, 26 (6) :555-562.
[9] Neaime S, Gaysset I. Financial inclusion and stability in MENA:Evidence from poverty and inequality[J]. Finance Research Letters, 2018, 24:230-237.
[10] BanerjeeM M.“We Routinely Borrow to Survive”:Exploring the Financial Capability of Income-Poor People in India[J].Social work, 2016, 61 (4) :349-358.
[11] Sethy S. Towards Financial Inclusion in India:Progress so far, Issues and Challenges[J].2016.
[12] Ali A E S. The challenges facing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financial inclusion in North-East Kenya Province (NEKP)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Economics, 2017, 44 (12) :2208-2223.
[13] Nyanhete A.The Role of International Mobile Remittances in Promoting FinancialInclusionandDevelopment[J].European Journal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2017, 6 (2) :256-266.
[14] Okello Candiya Bongomin G, Ntayi J M, Munene J C, et al. Mobile money and financial inclusion in Sub-Saharan Africa:The moderating role of social networks[J]. Journal of African Business, 2018:1-24.
[15] 尤圣光.普惠金融与精准扶贫的研究[J].当代经济, 2016 (05) :62-65.
[16] 王茜.普惠金融与精准扶贫的政策含义及着力点[J].金融发展评论, 2016 (04) :155-158.
[17] 巨丽丽.普惠金融助推精准扶贫调查以青海省为例[J].青海金融, 2015 (12) :41-45.
[18] 姜再勇.对新时期金融支持精准扶贫工作的几点认识[J].甘肃金融, 2016 (01) :4.
[19] 王君.普惠金融与金融精准扶贫的关系研究基于湖南湘西州的实践[J].武汉金融, 2017 (03) :84-87.
[20] 孙向前, 高波.四省藏区金融精准扶贫路径探究[J].青海金融, 2016 (02) :38-41
[21] 陈华, 李景腾.我国普惠金融助力精准扶贫:困境与路径优化[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综合版) , 2017, 17 (03) :53-57.
[22] 胡滨.数字普惠金融的价值[J].中国金融, 2016 (22) :58-59.
[23] 董玉峰, 赵晓明.负责任的数字普惠金融:缘起、内涵与构建[J].南方金融, 2018 (01) :50-56.
[25] 崔海燕.数字普惠金融对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 2017 (64) :54-60.
[26] 宋晓玲.数字普惠金融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实证检验[J].财经科学, 2017 (06) :14.
国内外大学生活对比范文第2篇
设计、采购、施工 (Engineering-ProcuremenT-Cons Truc Tion, EPC) 总承包是国家大力推行的工程项目管理模式, 同时也是国际建设工程领域最常见的模式之一, 其核心内容是项目承包单位对项目进行集合式管理, 以项目的整体性和整合性为基础, 通过对项目的设计、采购和施工等环节进行资源整合与调配, 实现项目运行状态优化, 确保项目顺利完成。在E P C总承包项目的运作中, 从行政批复、合同签订、勘测设计、采购、施工安装、试运投产、竣工验收到质保期服务、索赔、结算等全过程, 通常会产生大量文件、图纸和资料, 这些文件和资料的规范化、科学化管理是项目成功的基础保障。
项目文件的作用和价值在于信息的传递和留存, 而且信息可重复、可追溯, 是项目经验的积累, 同时也是项目结算和索赔的重要依据。项目文件控制管理就是对工程实施全过程形成的各种载体的文件、图纸、资料等按照规定的程序接收、发送、登记、保管和归档, 以保证文件的时效性、准确性、完整性和可追溯性, 以此来提高项目的实施效率, 实现对工作成果及过程的记录, 为决策提供依据保障, 因此可以说文控管理不但是一项基础保障工作, 还是一项增值工作。
2. 项目情况简介
A项目和T项目是国内同时期进行建设的两个大型化工项目, 其中A项目的建设企业为一家跨国集团在中国的全资子公司 (以下简称“A公司”) 。这家跨国集团是世界上最大的工业气体和医疗气体以及相关服务的供应商之一, 其在中国的全资子公司成立于20世纪90年代初, 业务量大且在华经验丰富。T项目的建设企业 (以下简称“T公司”) 隶属于国内排名靠前的大型煤炭集团, 在煤制油和煤化工领域有较为深入的业务。两个项目各具特点, 对于国际和国内项目在文控管理方面具有典型的代表性。
3. 项目文控管理对比
3.1 组织与人员
A公司有专门的文件控制中心, 设置文控主管、文控工程师岗位, 不同级别有不同的职责和权限。在设计和采购方面, A项目配有专职文控工程师, 并外聘1人在EP (设计和采购) 承包单位负责将图纸和文件上传至特定的软件系统, 以满足其文控系统的运转, 而且要求承包单位的项目部配置文控员1人与其对接相应工作。在施工方面, A公司向施工现场派驻文控小组, 在每个装置区从专业文控机构外聘资料管理员2人。
T公司未设置专门的文控管理机构, 但在其设计管理部配有专职文控工程师2人, 主要负责设计方面与各设计院和承包商的协调工作。各EPC承包方的项目部也至少设置1名文控员, 与业主和总体院的文控人员共同推动项目各方在文件往来上的协调工作。在施工的文件资料管理上, T公司先后由两个不同部门负责文件的管理和归档, 各EPC分包单位平均向施工现场派驻资料管理员2人。
通过对比可知, A公司在文控管理上有专属部门, 组织结构清晰, 分工明确, 人员充足。T公司在文控管理上也具备相对丰富的经验。项目文控组织机构的设置和文控人员的配置是根据项目的实施规模、管理目标、详细需求、工作环境而定的, 通常有设置文控中心、设置文控小组、为项目部各职能部门直接配置文控工程师三种模式。A公司所属的跨国集团, 项目多且全球化程度高, 保证跨国传输文件的有效管理是实际需要, 其历史长, 分布地域广, 已经形成了文控管理的专属部门, 专业队伍, A公司沿用相同的组织模式也就理所当然。而在国内, 设有文控部门和大量专职文控人员的化工企业或工程公司还是相对较少的。T公司所属集团主营业务均在国内, 以生产经营为主, 建设一个项目只是暂时的一个阶段, 因此采用为各职能部门直接配置文控工程师的模式, 此模式如果能够满足其生产经营的需要也是适合的。
3.2 规则与程序
A公司自身对设计文件拥有一套完整而严格的编号规定, 在项目开始之前就已经对设计院间的往来条件和设计成品文件的构成规划得非常细致, 要求非常明确, 包括文件的编号、名称、版次都已设定, 在项目实际执行过程中不容有变。A项目的外部协调程序简单而清晰, 设计院文控员将需要发送的设计文件配以文件传送单发送给A公司特定的文件接收人员。传送的设计文件无需设计人员签字, 直接转化为不可编辑的电子版本即可, 只是文件编号和名称必须按照规定执行。不同设计阶段, 不同种类的文件的文件传送单的编号一致, 只存在流水号上的区别。除了这些正式的设计文件的传送单和重要事宜的传真往来需要签字之外, 其余的邮件、电话沟通协调均没有规定。在施工过程文件管理方面, 外发每份文件都由项目经理明确接收单位并签发, 对其管控的细致程度可见一斑。
T项目的总体院为该项目制定了完善的编号规定, 在项目中一直使用, 满足了这样大规模的项目在文件编号上的需求, 是文件可控易查的关键因素之一。该总体院也制定了项目外部协调程序, 传真、会议纪要、文件传送单及其设计文件均需要签字的扫描版本。在施工资料管理和归档方面, T公司制定了相关规定, 但存在规定变化频繁造成资料返工和补改次数多的问题。一是因为业主方的施工资料管理经验不足, 二是人事变动使管理人员在规则制定方面的认识不一致。
通过对比可知, 编号规则、外部协调程序、施工资料管理规定等由各相关方统一执行的法则是大型项目顺利开展, 项目文件合规、可控的关键。不论是A项目以文件传送单为主, 还是T项目中文件必有签字, 都反映的是文件在责任和法律上的诉求。如果对法规、技术管理、项目管理熟识, 使A公司对项目最终文件的种类、数量和形成过程有了预判, 而在项目开始之前进行策划, 制定完善的规则, 最终达到项目前中后期的全过程文档一体化管理显然在项目文控管理上更胜一筹。
3.3 平台与工具
A项目使用的是其特有的软件系统, 该系统的文件管理功能能够识别文件, 权限分级, 这也是A项目的文件编号和名称必须分毫不差的按规定执行的原因。系统文件可实现全球共享, 对于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工作人员是一个统一的工作平台和知识经验平台, 提高了工作效率。
T项目没有类似的系统平台, 但在基础设计和详细设计初期的每周项目例会采用电话会议的方式有效的促进了项目中问题的及时解决。
利用专业的软件来管理文档, 规范文档生命周期中的文件形成、权限控制、快速搜索和链接业务等流程, 实现对所有文档的有序分类和有效控制, 同时进行完整的存档, 为之后的检索提供便利, 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目前文控管理软件在跨国公司的项目文档管理中已经被广泛应用, 而国内企业大部分仍在采用较为传统的方法来对文档进行管理。与国际接轨, 掌握更高的管理技术, 对于国际EPC总承包项目文控管理来说至关重要, 因为只有更新理念和技术, 才能适应国际公司的合作方式和管理模式, 进而争取更多地合作机会。
4. 分析与启示
通过从组织与人员、规则与程序、系统平台三方面的对比, A项目和T项目在EPC项目文控管理上显示了国际企业和国内企业的不同特点。分析原因有三点:一是国际企业相较于国内企业更加注重合同和规定的遵守, 项目的签订和执行较少掺杂其他因素, 一切以落实在纸面上的文字为依据, 因此对文件非常重视, 在组织模式和制度建设上比较完善, 而且通常会将对承包商在项目文控管理方面的要求写在合同中。二是国际企业在项目管理中侧重于计划性, 策划在前, 计划做足, 尽可能按部就班, 甚至有些国际项目的管理是以结果为导向, 用成品完成时间倒推之前的工作计划和安排。这样的管理特点促进了项目文件全生命周期的一体化管理的形成。三是由于国际项目工作人员地域分布广, 组织规模大, 客观环境要求执行统一的规定, 应用统一的软件系统平台, 是工作需要与规范化管理理念的相互融合促成了文控管理软件在跨国公司和国际项目中的广泛应用。
随着近年来中国在工程建设领域的蓬勃发展, 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开始重视项目文控管理, 管理理念和方法也在不断的发展, T公司就是一个例子, 虽然在其文控管理规定、信息化等方面还有不足, 但在配合生产经营的同时在积极地探索更优化的文档管理方法。
无论是国际项目还是国内项目, 文档管理都贯穿于项目运作的全过程, 而且涉及到与项目相关的每一个部门。项目文件是各方信息沟通的主要手段, 也是利益问题解决的依据, 其中蕴含的信息, 对市场开发、生产经营、项目实施等各项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培养文控管理的专业人才、制定完善的管理规定、建设网络文件管理平台是建立规范化、科学化项目文控管理体系的有效途径, 将为企业承接更多总承包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项目文件控制管理是EPC总承包项目实施的基础保障, 通过A项目和T项目在文控管理方面的对比研究, 分析了国际项目和国内项目在文控管理上的差异, 总结出专业的人才、完善的制度和便捷的平台是实现规范化、科学化项目文控管理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项目文控管理,EPC总承包,国际项目
参考文献
[1] 耿东攀, 王世宇, 赵颖.浅谈国内EPC总承包项目文控管理内涵与依据[J].当代化工研究, 2016, 11 (1) :88-89.
[2] 张宏.EPCM模式下文档管理的思考[J].兰台世界, 2015, (S4) :23-24.
[3] 刘雪萍.EPC总承包项目文控管理分析[J].项目管理技术, 2012, (10) :30-32.
[4] 国际工程建设项目中的文档控制管理[J].中国招标, 2012, (48) :28-30.
[5] 国际EPC总承包项目文控管理软件研究与应用[J].项目管理技术, 2012, 15 (2) :89-93.
国内外大学生活对比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胃间质瘤; 胃镜检查术; 腹腔镜手术; 开腹胃间质瘤切除术
Clinical comparitive study of endo-laparoscopic cooperative and open resection for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HAN Wei-feng,FEI Bo-jian,GAO Qi-zhong.The 4th Hospital of Wuxi,Wuxi 214062,China
【
【Key words】 Gastric stromal tumors; Gastroscopy; Laparoscop; Operative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ST)源于消化道的间叶组织,是一种具有潜在恶性生物学行为的肿瘤[1],可发生在消化道的任何部位,但最常发生于胃。对于未发生转移的间质瘤,大多数学者认为手术切除是首选的治疗方法 [2]。目前腹腔镜技术在胃间质瘤的手术治疗中已得到广泛应用。而腹腔镜联合胃镜手术,是对于胃间质瘤的最优选择。但其与传统开腹手术治疗GST是否具有优势,有待于积累临床资料后做进一步研究。2005年1月~2010年12月本院腹腔镜联合胃镜手术与传统开腹手术治疗胃间质瘤52例,本文重点分析胃镜在病灶定位中的价值,探讨双镜联合手术治疗胃间质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收治胃间质瘤52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1)双镜联合组:即腹腔镜联合胃镜行胃间质瘤切除术28例,男15例,女13例;平均年龄(53.32±9.10)岁;(2)开腹手术组:同期本院行常规开腹胃间质瘤手术24例,男13例,女11例;平均年龄(49.92±10.36)岁。辅助检查:术前均经CT检查排除有邻近脏器浸润及其他部位转移,同时均常规行超声内镜或纤维胃镜检查,以确定病灶位置、大小。两组在性别、年龄、肿瘤部位、肿瘤大小、肿瘤浸润层次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患者临床资料见表1。
1.2 手术方法
1.2.1 腹腔镜联合胃镜GST切除术 患者全麻后取平卧分腿位,脐下缘穿刺10 mm Trocar,穿刺建立CO2气腹并作观察孔。剑突下、左肋缘锁骨中线偏外侧及右肋缘与右锁骨中线交叉点分别穿刺12 mm、5 mm及10 mm Trocar,作为操作孔,并依照肿瘤的大体部位微调操作孔。气腹压力12~13 mm Hg,从患者口腔插入纤维胃镜,同时行纤维胃镜引导下局部胃壁注射美蓝标记定位间质瘤,术中可根据肿瘤的具体位置决定具体手术方法。单纯腹腔镜下难以定位的病变、术中胃镜定位、切开范围依肿瘤位置而定。术前根据胃镜资料对肿瘤进行初步定位,并根据肿瘤的不同部位采取相应的手术方式。胃镜操作者和腹腔镜术者在胃腔内外配合默契,切除肿瘤后再胃镜下检查缝合部位,先以胃镜确定肿瘤位置,用超声刀分离肿瘤周围胃大小网膜或粘连,抓钳提起肿瘤所在胃壁。检查无明显出血后予以可吸收线缝合浆肌层创面,对胃全层切开病例行全层及浆肌层缝合。最后均经胃镜确认无出血及胃腔无狭窄后术毕。标本行冰冻病理组织检查。
1.2.2 开腹间质瘤切除术 麻醉方式同腹腔镜联合胃镜GST切除术。开腹切除术24例中,行胃楔形切除术20例,分别为胃体前壁、胃前壁靠近大弯侧、胃前壁靠近小弯侧、胃后壁、胃后壁靠近小弯侧患者。胃食管结合处附近间质瘤距贲门2 cm的3例患者,行近端胃大部切除术。胃窦部间质瘤其直径为6.5 cm的1例患者,行远端胃大部切除术。保证切缘距肿瘤2~3 cm。标本送冰冻及石蜡病理。术后常规行胃肠减压、补液营养支持,预防性应用抗生素2~3 d,肛门排气肠道功能恢复后可拔除胃肠减压管。
1.3 统计学处理 本组资料采用SAS 8.2统计软件行统计分析,正态分布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用中位数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行组间比较,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结果 28例双镜联合胃间质瘤切除术均获成功,无缺血性坏死、胃潴留、下肢深静脉栓塞等并发症。双镜联合组平均手术时间为(88.04±16.57) min,开腹组为(91.25±12.18) min,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36);双镜联合组术中失血量(62.14±27.33) ml,开腹组(130.63±43.12) ml,双镜联合组与开腹切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开腹组1例肥胖患者术后出现切口脂肪液化,经积极换药治疗后痊愈。老年患者术后轻度肺部感染1例,经抗生素治疗后好转。双镜联合手术组术后进食时间和住院天数分别为(3.50±1.20) d、(9.43±1.79) d,均显著短于开腹手术组的(5.42±1.18) d、(13.13±2.58) d(P<0.001)。见表2。
2.2 病检结果 两组标本距肿瘤均达到2~3 cm,病理检查提示切缘均阴性,由黏膜下向腔内或浆膜面生长。肿瘤切除后送冰冻,镜下肿瘤细胞主要为梭形细胞,呈编织状排列。镜下未发现癌细胞,均为阴性且无淋巴结转移。根据间质瘤危险分级标准[3],两组肿瘤恶性潜能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3。
2.3 术后随访 两组患者术后通过门诊或电话随访。双镜联合组随访25例(89.29%),随访5~5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30个月;开腹组随访22例(91.67%),随访6~55个月,中位随访时间32个月,两组均无复发或转移病例,无死亡病例。
3 讨论
胃肠道间质瘤(GST) 是可发生于胃肠道及胃肠道以外的 c-Kit 阳性的间叶性肿瘤,是一种相对少见的胃肠道肿瘤。其中50%以上发生于胃,约占所有胃肿瘤的2%,胃间质瘤治疗的首选方法是手术切除。胃间质瘤的主要扩散途径是血行转移,较少发生淋巴结转移,因此术中一般无需淋巴结清扫[2]。胃间质瘤的生物学特性,使腹腔镜微创手术优势得以极大的发挥和充分体现。无论是经腹腔镜切除或开腹切除胃间质瘤,手术治疗均需遵循以下原则:(1)肿瘤完整的包膜外切除;(2)最大限度保留正常胃壁组织;(3)最低程度的手术污染;(4)避免术后胃肠管道狭窄[3]。小的内生为主的胃间质瘤,腹腔镜下肉眼或结合操作钳常难以定位。因此,术中对肿瘤尤其是较小病灶的精确定位是至关重要的,借此能确定恰当的切除范围,避免过多切除正常组织而影响吻合口通畅。本研究中,双镜联合手术组术中行纤维胃镜引导下局部胃壁注射美蓝标记定位间质瘤,明确肿块与贲门及幽门的距离,确定手术方式及切除范围。两组标本远近切缘距肿瘤均达到2~3 cm,病理检查提示切缘均阴性;术后均未发生腹腔感染、吻合口狭窄等并发症。
关于胃间质瘤手术适应证的选择仍有一定争议。2004年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 NCCN)及欧洲肿瘤医学学会(ESMO)建议腹腔镜仅适用于肿瘤体积小于2 cm的壁内间质瘤,即极低危患者[4,5]。Mochizuki等[6]对<5 cm的胃间质瘤腹腔镜与开腹手术作了对比研究,两组肿瘤大小、手术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国内外均有应用腹腔镜切除大于2 cm,甚至大于5 cm间质瘤的报道。多数研究显示开腹间质瘤切除与腹腔镜切除的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及病理学诊断等均无明显差异[7~9]。本研究显示,双镜联合胃间质瘤切除28例均获成功,无中转开腹,肿瘤最大直径52 mm。双镜联合手术时间与传统开腹手术时间比较无差异( P>0.05 ),而术中出血量少,利用超声刀游离、显露胃大小弯有着方便、快捷及出血少等优点。术后进食时间早,术后住院时间短,且并发症亦未见增加,说明手术是安全的,这归功于腹腔镜手术切口小、创伤少等特点。两组患者术后短期随访均无复发或转移病例,说明双镜联合手术可达到与开腹手术同样的切除范围及疗效。
综上所述,胃镜在腹腔镜手术中具有肿瘤定位及协助操作的重要作用。双镜联合手术安全性及术后恢复情况方面优于传统开腹手术,短期随访无复发。因此双镜联合胃间质瘤切除术安全、有效,是较为理想的微创术式,具有可行性。
参 考 文 献
[1] Miettinen M,Majidi M,Lasota J.Patholo and diagnostic criteria of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m(GISTs):a review.Eur J Cancer,2002,38(Suppl 5):S39-S51.
[2] Ponsaing LG,Hansen MB.Therapeutic procedures for submucosaltumors in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World J Gastroenterol,2007,28,13(24):3316-3322.
[3] Fletcher CDM, Berman JJ, Corless C,et al.Diagnosis of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a consensus approach.Hum Pathol,2002,33:459-465.
[4] Demetri GD,Blanke CD.NCCN Task Force Report.Optimal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expansion and update of NCCN Clinical Guide lines.J Natl Comp Cancer Network,2004,2(Supp1):S1-S26.
[5] Blay J Y,Bonvalot S,Casali P,el a1.Consensus meeting for the management of gastrointe stinal stromal tumors.Report of the GIST Consensus Conference of 20-21 March 2004,under the auspices of ESM0.Ann Oncol,2005,16:566-578.
[6] Mochizuki Y,Kodera Y,Fujiwara M,et al.Laparoscopic wedge resection for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of the stomach:initial experience.Surg Today,2006,36:341-347.
[7] Choi SM,Kim MC,Jung GJ,et al.Laparoscopic wedge resection for gastric GIST:long-term follow-up results.Eur J Surg Oncol,2007,33(4):444-447.
[8] Novitsky YW,Kercher KW,Sing RF,et al.Long-term out comes of laparoscopic resection of gastric gastrointestinalstromal tumors.Ann Surg,2006, 243(6):738-745.
[9] Lai IR,Lee WJ,Yu SC.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for gastric stromal cell tumors:intermediate follow -up results.J Gastrointest Surg,2006, 10(4):563-566.
(收稿日期:2011-09-26)
(本文编辑:陈丹云)
国内外大学生活对比范文第4篇
摘 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学生自主创业作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一个有效手段,正在引起社会大众的关注与重视。在大学生创业之路上,融资难成为大学生自主创业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据此,对国内外大学生的创业融资方式进行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国内大学生创业融资体系的构建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创业融资;融资方式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29.063
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自从1999年启动高校扩招政策以后,我国大学生毕业人数急速上涨。从2009年开始,大学应届毕业生每年都保持在600多万人的水平,在2014年突破727万人,2015年高达749万人,2016年更是创下历史新高,达到765万人,这将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待就业群体。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两会”做的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又有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鼓励大学生积极投身到创业大潮中,以创业带动就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有效手段。在大学生创业之路上,融资难已经成为大学生自主创业之路的一大拦路虎。本文对国内外大学生创业融资方式的现状加以分析,提出合理化的具有针对性地创业融资方式,对于积极推进大学生创业,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 国外大学生的创业融资方式分析
1.1 国外政府积极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资金支持
英国私人股权融资的水平非常高,其私人股权创业投资市场是当前欧洲最大、最发达的市场,每年提供大约38%的创业投资资金,为大学生创办科技型企业提供持续的资金支持;韩国为了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几乎每所大学都有“创业支援中心”,韩国政府和学校严格筛选要求进入创业中心的大学生。出于发展战略的考虑,韩国政府提供了与商业企业同样的金融和政策支持,甚至大学生创业企业在贷款方面要比商业企业还要优惠;美国政府积极倡导风险投资和天使投资为大学生创业所需资金提供支撑。从2002年到2012年,天使投资市场平均每年投资额在200亿左右,占投资总额的50%。
1.2 贷款容易并由政府出资建立信贷担保体系
一方面,国外大学生创业所需资金获得贷款容易,如英国大学生在创业融资时,借助
良好的商业计划书就可获得贷款;而美国大学生可利用信用卡借贷来进行创业融资。另一方面,由国外政府出资建立信贷担保体系。例如,加拿大的SBLA贷款担保计划,英国LGS贷款担保计划等。
2 国内大学生创业融资方式分析
2.1 自筹资金
自筹资金是创业初期最为常见的融资渠道。包括创业者自身积累存款、亲属和朋友资助。自筹资金由于是自身的投入或者向亲友借钱,筹资的成本很低,可以很快地筹集到资金,并且资金的风险很小。但是,对于大学生创业者来说,自筹资金的金额是有限的,随着企业的扩张,自筹资金会越来越不适应企业的发展,很难把其作为一个长期融资源泉。
2.2 金融机构贷款
金融机构贷款,特别是银行贷款被称为创业融资的“蓄水池”。从当前情况来看,大学生创业者能够使用的银行贷款有三种:一是抵押贷款,是指借款者以一定的抵押品作为物品保证向银行取得的贷款的方式。二是信用贷款,是指以借款人的信誉发放的贷款,借款人无需提供抵押品或第三方担保仅凭自己的信誉就能取得贷款的方式。三是担保贷款,指以借款人或者第三方担保人的信用为担保而发放的贷款。银行贷款的优点是利息支出可以在税前扣除,具有节税的税盾效应。缺点是一般要提供抵押品,并且手续繁琐,借贷者需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2.3 政策基金
政策基金通常由政府拨付一定比例资金或者通过政策引导其他资金的投入,用于鼓励大学生创业者进行自主创业。政府提供的政策基金通常被称为创业者的“免费皇粮”。其优势是不用担心投资方的信用问题;政府的政策基金一般都是免费的或者比较低的利息,可以降低或者免除融资成本。但是政策基金申请者有严格的程序要求;由于政府每年的投入有限,投资的额度较小,使得融资者还需要与其他融资者进行竞争。
3 国内大学生创业融资体系的构建对策
3.1 政府加强政策上的引导
难以获得创业启动资金是大学生创业时面临的最大困难之一。一般情况下,创业者可以从两种渠道获得创业启动资金:其一,银行商业贷款,其二,小额信贷。对于缺乏经验和财富积累的大学生,上述两种渠道都难以落实。因此,政府应该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搭建项目团队与投资机构对接的桥梁,欲投资大学生创业者项目的企业,可以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注册登记,可以详细知悉创业者的创业计划书及创业者的相关信息。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通过这种方式,为大学生进行创业提供良好的融资平台。
3.2 高校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
高校应该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如2015年,南京大学首设创新创业基金,总额高达1.118亿元。新疆财经大学提供2000余平方米的教学用房,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并与企业合作设立了百万元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支持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每项经评审进入基地的创新创业项目,给予5万元到10万元资金支持。中国泛海控股集团和复旦大学共同设立“复旦大学创新创业学院泛海发展基金”5000万元,用于支持复旦大学创新创业学院的筹建、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武汉大学首设亿元“珞珈创新天使基金”,旨在扶持武大师生创新创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部分可对社会开放。应该积极推广这些高校的创业基金支持,有条件的高校都应该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
3.3 加强金融产品创新
金融机构应该根据大学生的群体特点,针对性地设计出适合大学生的金融产品。例如,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与同济大学合作推出的“银校合作大学生自主创业贷款”项目,校方负责向银行推荐综合条件优秀的毕业生,银行则负责向创业者提供融资资助,通过银校结合向符合要求的大学生群体创业提供了一定的金融支持。在此项目中,符合要求的大学生自主创业者,最高额度为30万元。这一额度不仅可用于贷款、信用卡透支、签发银行承兑汇票、票据贴现、贸易融资等,并可根据所开办企业从事的业务和融资金额,分别采用抵押、质押、信用担保及无担保信用方式提供融资。其中,无担保信用贷款的额度最高可以达到5万元。金融机构通过金融产品的创新为大学生创办的企业健康发展做了很好的铺垫。同时金融机构也通过对大学生创业者金融支持获得一定的利润。
参考文献
[1]刘兰剑等.大学生创业融资问题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1,(6):64-67.
[2]许国彬.国外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实践及其经验借鉴[J].青年探索,2013,(2):39-44.
[3]王小兵等.大学生创业融资的现状与对策[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86-89.
[4]杨莉.武汉市大学生创业状况调查研究[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09,(2):77-79.
[5]郑德前.中外大学生创业融资政策对比研究[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117-120.
[6]吴开军.大学生创业融资的困境及对策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8):25-28.
[7]郭丽君.中外大学生创业教育政策的比较分析[J].高教探索,2008,(1):132-135.
国内外大学生活对比范文第5篇
所谓教师绩效评价就是对教师在工作中的表现, 教师的行为进行评定, 了解教师的工作质量。因此在绩效工资制度改革的过程中, 有些问题是比较明显和突出的, 如果处理不好, 很可能会影响工资改革的成功。例如今年二月份就发生了北大法学院教授齐轰绩效工资, 不满按论文等分配的现象。并且文科与理科存在差距, 理科科研周期比较长, 有的一个周期都需要几年甚至是十几年, 如果当年没有出现成果, 如何评价?建立多样性、多元化的高校绩效工资评价体系, 对促进高校工资改革, 人才队伍建设与成长都有重要的意义, 高校的管理者对教师进行绩效评价不仅可以使了解教师的工作情况, 为教师的晋升、加薪等提供依据, 更重要的是可以发现并及时解决教师存在的问题, 促进教师自身发展, 提高教育质量。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看到以下几方面。
1 教学评价的差异
在两国的绩效评价体系中都有教学评价之一评价标准, 可是美国的教学评价的信息来源远远要多于我们国家的。美国的教学评价信息包括:系主任评价、同行评价、系统的学生评价、委员会评价、学生的非正式意见、教务长评价、教学大纲和考试的内容、选修课的普及情况选修人数、自我评估、教学改进活动参加各种讨论、会, 参加在职培训等、学生考试成绩、同行专家听课后的评定、校友的意见或评价、学生情况的长期跟踪调查、课堂教学录像。我国的教育评价体系与美国的教育评价体系相比最大的差别就是我国的教学评价体系不是十分全面, 凸显在教师的个人自我评价体系不完善, 由于不能积极的参与教学评价, 因此就无法对自己的教学评价进行申辩或者补充, 也就不用说了解自身表现改进自身工作了。
2 科研评价的差异
在美国高校教师的绩效评价中, 其中比重最大的有三项, 即在高层次的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数、出版的书籍数 (个人独著或主要作者) 和经过同行专家评定的研究工作质量。本人著作被引用的次数、未公开发表的论文或报告数量和自我评定等项目则占次要地位。在科研的16项评价指标中, 美国高校则用:同行评价机制;成果计数法引用分析法对权重值较大的几项进行评价。而在我国, 大学教师在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数、出版的书籍数 (个人独著或主要作者) 和经过同行专家评定的研究工作质量, 本人著作被引用的次数、未公开发表的论文或报告数量和自我评定等项目是占有均等地位的。有的学校甚至是直接把在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数、出版的书籍数的多少作为评价的标准。
3 美国特有的社会服务评价
在美国, 社会服务包括对校内非学术社团和政府机构的服务是考核大学教师的一项重要内容。只是不同的学校和不同的系对社会服务的项目划分是不同的。美国大学为了确保教师真实的进行社会服务项目, 会要求每位教师相对应的列出社会服务的详细情况, 在报告关于目标、有形成果、所用时间以及所获报酬的说明时, 应附有建议、报告、文章及其它证明性文件。而我国高校的绩效评价体系中式没有社会服务评价体系这一项考核的。
4 我国独有的政治思想和品德的考核
与美国的国情不同, 我国对教师的政治思想要求是由我国大学培养人才的使命所决定的, 也是我们国家政治制度所决定的, 我们应该毫无疑问坚定不移地坚持。在我国大学就是要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层次人才, 也就是说要培养出能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贡献的高层次人才。因此, 即将成为高层次人才的他们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所以也就要求承担大学教育教学任务的教师, 必须在政治思想方面有坚实的基础, 既要给学生进行理论上的传输和指导, 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教好书育好人, 同时还要求教师本人必须是所教授的理论知识的坚定认可者和实践者。
5 结语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看出, 我国大学教师考核中缺少以专业特长服务社会的内容, 这是我国高等学校管理中考核内容的一个缺失。由于我国没有硬性地要求这方面的内容, 也导致了一系列的负面效应。而美国高校将社会服务作为教师的考核内容之一, 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总之我们的最终目标是要通过改革, 提高高校教师队伍的质量, 提高高校管理效率, 在实现高校本身快速发展的同时满足人民群众和社会对优质高等教育的需求。为满足全球经济一体化、教育科研国际化和人力资源国际竞争的需要。高校人事制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随着转型期改革的深入, 高校不可避免地要加入人才市场与其它单位平等地进行人才竞争, 高校人事管理从而变得越来越开放, 越来越强调与高校其他管理体制以及与社会人事管理新体制和新机制的兼容与配套。因此, 高校应当通过分配制度和后勤体制的改革、教学和科研改革、科学的学术评价机制和各种培训机制等配套性措施的建立, 以及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以人为本的工作方式等为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提供有效的物质基础和深厚的群众基础;同时, 高校还要积极推进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和完善, 以缓解改革带来的压力和阻力。从而最终完成提高高校教师队伍的质量, 提高高校管理效率的目标。
摘要:国务院常务会议的决定, 自2010年1月1日起, 普通高等学校将实施绩效工资制度。在学校绩效工资制度改革中, 要充分发挥高校各院 (部、系) 的积极性, 推动绩效工资制度创新。要建立、健全绩效工资制度创新机制, 促使院 (部、系) 成为担负本部门教师绩效管理责任的主体和本部门教师工资福利水平提高的推动者与承担者, 推动绩效工资制度的发展。现就美国大学教师绩效评价与我国的进行比较, 以期对我国的教师评价起到借鉴的作用。
关键词:大学,绩效评价,对比研究
参考文献
[1] 黄慧利.论高校人事制度改革[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06 (3) .
[2] 夏妍, 张怀菊.美国大学教师绩效评价研究[J].教育评估, 2006 (9) .
[3] 黑建敏.地方本科高校人事分配制度深化改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 2008 (4) .
国内外大学生活对比范文第6篇
1 国外大学生就业的现状
1.1 国外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发展状况
美国的非营利性就业组织非常发达, 在学生、高校与用人单位之间充当着红娘的角色其中以全美高校和雇主协会 (NACE) 最为著名。该协会的宗旨是:帮助学生选择并获得满意的工作, 帮助雇主制定有效的人员招聘计划并提供优秀人选。[1]
德国“慕尼黑就业模式”是德国大学教育和就业市场相连接的一种就业服务模式其主要特点:一是大学、企业界、劳动局的全方合作;二是大学里设立就业市场学院专门负责学生专业能力以外的其他能力的培训;三是企业界常年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实习基地, 并且负责实习生的培训与考核。德国在大学生就业方面的成功要归功于“实习”制度。
为降低大学生失业率, 韩国政府除了采取创造工作岗位等传统手段外, 还通过劳资政三方合作方式, 专门成立了“劳资共同再就业支援中心”, 在解决再就业问题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这种三方合作的再就业中心有几大特点:首先, 该中心提供的所有服务全部免费。失业者和企业可以通过电话或电子邮件等方式提出入会申请, 程序十分简单。其次, 中心由劳资双方共同参与, 信息来源更为广泛。最后, 也是最主要的一点, 中心为每一位会员“量体裁衣”, 制订为期3~6个月的服务计划。
1.2 政府在大学生就业中扮演的角色
美国实行毕业生自主择业制度, 政府不直接干预和限制。而是由劳工部、学校、中介机构和用人单位协同进行。[1]在开通信息渠道这一方面, 美国多管齐下, 做的非常出色, 值得我们学习。例如, 高校生在毕业前从多方渠道了解就业行情及用人单位信息。劳工部主要负责制定宏观政策和做好就业调查等基础性工作。[2]
美国政府运用法律规范促进大学生就业。为鼓励大学生从事特定的职业或到特定的地区工作, 美国联邦政府还采取了免除学生还贷义务等多项激励措施。
在法国, 高校就业指导特别是大学生的就业方向指导, 被政府以立法的形式确定下来作为高校的一项重要职责。在实践中, 政府与大学之间实行“国家大学合同制”, 把毕业生就业比例作为投资指标, 客观上刺激了高校对本校毕业生高就业率的追求, 因而, 也使政府的立法本意落到了实处。[3]
在法国, 国家对毕业生的帮助还体现在福利上。法国推行“青年就业计划”, 即由政府出资, 在教育、文化、环境、社会救助、家庭及卫生领域新增22种职业, 专门招聘26岁以下及从未领过失业补贴的30岁以下失业青年, 并且其报酬不低于法定最低工资水平。
德国是目前西方国家中制定了最详尽的解雇程序的国家, 且有独特的教育体制和就业管理体制。[1]
多年来, 日本政府通过修改“商法“、改革税制、健全劳动力市场机制以及提高大学生等失业者劳动技能等措施促进再就业, 取得较好效果。修改后的“商法”规定, 失业者如果想创办企业自谋出路, 可以不受最低注册资本限制。
1.3 高校在大学生就业中扮演的角色
在美国, 就业指导中心在大学内处于中心地位, 一般直接接受分管学生事务的副校长领导, 具有与学校规模发展相适应的管理队伍大致占在校生人数的1%。在机构设置上也自成体系。另外, 在资金和办公条件上高校的投入也不遗余力, 就业指导机构规模一般都比较大, 从场地、经费、设备、图书资料等方面都有保障。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 就业指导工作便有机地与教学相结合。[1]
另外, 美国的许多名牌大学还设有“校友俱乐部”, 这种俱乐部在举办各种大型活动 (如“校庆”等) 的同时, 还利用校友关系, 向社会企事业各部门介绍毕业生的情况。[3]
英国高校一般都设有“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部”, 就业指导部门同用人单位保持着长期联系, 及时了解用人单位人才需求的情况并向学生提供就业信息, 帮助分析学生的具体情况、计划求职方向、面试过程中的注意问题, 为这些刚刚步出校门、缺乏工作经验和社会经验的大学生提供更好的服务。
重视社会实践的法国非常注重培养学生面向社会的能力。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寻找和选择职业的过程。通过实习, 大学生们与各企业进行多层双向交流、双向认识, 最后作出大家都比较满意的双向选择。[2]
德国的高校十分注重所培养的大学毕业生与社会生产及经济发展的对接, 重视毕业生就业率和创业就业率。各高校都设置了如学生咨询服务中心等专门机构, 为学生提供就业咨询服务, 主要运作方式是针对学生学习中的不适应, 进行系统的课程培训;注重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学生教育的全过程, 并在教育过程中满足学生对专业的再选择和调整。德国高等教育推行学生实习和做义工的制度, 更加体现了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的重视。[1]
日本基本上所有的大学都设有就业科或就业部, 专门负责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在日本, 很多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接受就业指导, 分析自己的长处和缺点、适合自己干的工作。[4]
1.4 大学生在就业前后表现的心理和行为
吸纳毕业生最多的是法国中小企业, 许多人不为高薪所动, 这部分人约占大学毕业生求职总人数的57%。根据对大学生职业选择的调查, 金钱因素被排到了第十位之后。他们择业往往更注重个人爱好、社会效益以及职业发展前途。[5]
俄罗斯大学生往往未雨绸缪, 很早就开始关注毕业后的去向问题。俄罗斯许多大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往往并不刻意追求专业与实践的结合。
与中国不同, 许多发达国家的就业指导, 实际上在高中阶段就已经开始了, 他们引导学生以就业为导向, 而非只认学历学位。[5]
例如, 与中国高中只是区分文科和理科不同, 加拿大的高中就有文、理、工、医、商、艺术六大类专业, 他们的学生在相当于中国高中一年级的时候, 就开始接受来自学校的专业职业咨询顾问的指导, 然后再根据自己兴趣爱好选择大学的攻读方向。
加拿大大学生找工作的途径主要有三种:第一种途径是求助于学校的“职业介绍服务”。学生可以从这种服务中获得相关的人才需求信息。第二种途径是通过由校方安排的专业实习计划找工作。在最后一个学年里, 大学生一般都要去企业、政府机关和民间机构等单位实习三个月左右, 部分学生就是通过这种实习找到工作的。第三种途径是到学校或自己联系的单位去“实习”, 然后找到工作。[2]
2 国内大学生就业的现状
2.1 国内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发展状况
近几年, 中国高校毕业生迅猛增长, 从2006年的413万增加到2009年的610万。中国社科院就业问题专家陈光金分析, 历年约有150万大学生未实现就业, 将对今年的毕业生形成空间挤压。
随着国家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制度改革, 毕业生择业由“统包统分”变成“双向选择”, 各个地方、各种形式的“供需见面会”也如雨后春笋般多了起来, 但是市场机制仍不完善一些体制性障碍仍存在。目前我国的高校就业工作是由教育部门管理, 户口是由公安部门管理, 而人才市场的管理又是由人事及劳动部门管理。这些部门相互之间沟通不够, 再加上一些地区还有地方保护主义, 对外地毕业生加上各种条件加以限制。一个真正公平、竞争、择优、有序的就业市场尚未建立服务保障体系还未健全, 体制性障碍还未真正消除。[6]
2.2 政府在大学生就业中扮演的角色
国务院在2009年2月就做好当前经济形势下就业工作下发通知。通知要求把大学生就业放在就业工作的首位。通知要求积极拓宽就业渠道, 完善落实各项扶持政策, 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非公有制企业和中小企业就业, 鼓励自主创业, 鼓励骨干企业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 鼓励承担国家和地方重大科研项目的单位积极聘用优秀高校毕业生参与研究, 延长其学习与科研相结合的时间。
通知还要求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系列活动, 以未就业特别是家庭困难的高校毕业生为重点, 强化就业指导, 提供就业信息, 加强就业服务的针对性、有效性, 增加见习机会, 维护就业权益。落实对登记失业高校毕业生的相关就业扶持政策。
2.3 高校在大学生就业中扮演的角色
我国高校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大多只限于狭义的就业指导, 行政管理职能较为突出, 服务职能有所欠缺。大多高校只进行就业政策、就业信息和技巧方面的指导, 服务对象也只限于应届毕业生, 而忽视对在校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职业准备的前期指导, 使毕业生仓促走上社会。
现行教育体制没有完全实现市场化, 学校办学自主权较小, 缺乏对专业调整的积极主动性, 难以完全根据市场需求培养人才。此外, 相关教育规章制度不健全、不规范, 部分高校招生盲目, 搞一刀切, 不管什么专业, 不管社会对这种专业的人才需要多少, 一律扩招, 使许多大学生面临毕业即失业的现状。缺乏大学生就业信息的宏观指导和信息预警。高校教育策划和需求预测滞后, 市场反应迟缓, 信息预警机制不健全, 出现许多学校专业结构同化和课程类同现象, 存在重复建设的现象, 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严重。不少高校不能以社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 及时调节和进行学校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 对大学生就业需求信息缺乏研究分析, 就业指数系统和信息预警机制失效。
学校虽然每年都强调就业工作的重要性, 但除了召开双选会这种形式外, 高等学校还缺乏更为直接明了的市场化操作, 比如到社会上为毕业生就业做宣传, 像推销产品一样为毕业生发现和寻找就业岗位的实际行为还少之又少。[7]
近年来高校扩招, 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学生的基础有高有底, 加上高校的软件和硬件设施没有跟上, 造成学生质量的下滑。有的学生成绩不错, 但动手能力差, 有的学生动手能力强, 适应能力也强, 但是学习成绩差, 未能通过英语国家四级和计算机国家二级, 与用人单位交之失臂。
2.4 大学生在就业前后表现的心理和行为
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 就业期望值较高, 理想与现实存在较大差距。“择业盲目”几乎是所有毕业生都有的问题, 甚至包括很多研究生。我们在给学生上《就业指导》课的时候, 经常会先给学生提出三个问题:“我想找个什么样的工作”、“我该找个什么样的工作”以及“我能找个什么样的工作”。要回答这三个问题, 学生必须对自身条件、专业需求和当前的就业环境有相当的了解, 但是大多数的学生做不到。学生在择业的时候, 心里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 盲目性很大, 多半是根据月薪和地域做选择, 对于自己今后的发展则考虑较少。
许多学生为了逃避就业的压力, 也有很多学校和教师为了提高本学院学生的就业率, 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 一味的鼓励学生考研, 许多学生考研的目的性不明确, 根本没有考虑自己的兴趣、特长、今后的发展方向和专业社会需求等因素, 纯粹是为了考研而考研。
3 启示
通过国内外大学生就业现状的比较, 我们可以看出, 虽然我国在就业政策和方法上有很多改进, 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学生严峻的就业形势, 但国外的就业现状依然可以给我们以下启示:
(1) 我国的就业指导工作明显滞后, 而且大部分高校仅限于就业指导, 发现毕业生就业难了才“临时抱佛脚”, 现培训, 现就业。高校应该从新生入学开始, 就开展生涯规划辅导系列课程, 通过讲座、座谈、测试、参观等多样的形式, 既让学生了解自己, 又对所学专业及就业前景, 以及对企事业单位的工作模式, 需求人才标准有所了解, 从而有计划的制定自己的人生规划。
(2) 很多高校学生的实习、见习流于形式。要么是联系不到合适的实习单位, 要么是对口实习基地缺乏, 学生一窝蜂的派去, 很难有动手的机会。还有的学生对实习和见习不重视, 失去了难得的锻炼实践机会。这些都与高校教育及配套设施不完善有关。因此, 应该重视学生的见习和实习, 多增加学生接触社会和动手的机会。
(3) 高校应加强就业指导中心建设, 配备专业人才及设备, 加强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 不只是在学生临近毕业时才发挥作用, 其作用要贯彻学生大学四年的始终。
(4) 院系和专业设置要合理, 符合市场需要, 要有前瞻性, 不一窝蜂的搞某个专业建设要考虑到学生的就业状况。
(5) 相关部门定期对高校的专业评估不能单纯看其准备的材料, 还要考察是否具有自己的特色, 是否有竞争力, 每届学生的毕业情况及流向, 以此作为考核专业设置是否合理的重要一项。
(6) 各个学校及院系要加强与企业的联系, 与省级和市级的人才服务中心联系, 拓展学生就业渠道。这样既有利于了解现阶段各单位需要人才的标准, 了解市场需求及变化, 还有利于及时调整办学思路和模式, 以适应市场需要。
(7) 各高校要在教育过程中满足学生对专业的再选择和调整, 以满足学生的兴趣需要以及能力发挥。但是现在很多高校采取的措施是专业排名前几名的学生才有选择权。笔者认为, 这有不合理之处。因为有些学生的专业成绩之所以排在中下游, 就是因为对此专业不了解或不感兴趣, 学不明白, 而想调换专业的此部分学生也占大多数。因此, 院系教师要在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的基础上, 全面衡量, 制定较合理、公平的专业在选择制度。
摘要:本文利用文献综述法, 对国内外有关大学生就业现状的相关文献进行查阅以及总结, 并分析其异同点和优缺点。用全面地、辩证的观点来分析国外大学生就业现状对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的启示。在理论分析以及实践调查的基础上, 对于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进行总结, 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关键词:国外,国内,大学生,就业
参考文献
[1] 全力.国外大学生就业模式及对我国就业工作的启示[J].北京教育, 2007, 3:62~64.
[2] 杨涛.各国大学生就业面面观[J].就业与保障, 2008, Z1:22~23.
[3] 于光平, 赵永丽.国外大学生就业指导面面观[J].山东劳动保障, 2001, 7:33~35.
[4] 井海明, 王淑玉, 何大年.国外大学生就业模式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6, 6:31~35.
[5] 何露.国外大学生就业面面观[J].江淮, 2006, 7:45.
[6] 文丰安.新时期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形势分析与对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