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职业道德特点范文第1篇
“官 场上的人士”在北京人口构成中占有相当高的比例。不同级别、不同身份地位的人之间有着严格的礼序。上级、下级、同级的纵横关系构成了繁琐的礼仪、礼节制 度。只要进入了衙门,不论是堂官(首长)、司官(部门首长)、书吏(办事人员团)、幕友(秘书人员)均会感到一种拘谨,“每日当值”固然是“苦差事”,按 时“点卯”也不轻松。故“散衙门”后实需找个场所。八旗阶层虽为闲人,但也要“应差”。应差之时有无公务姑且不论,但“满衙门”中最讲“规矩”。诸事皆可 马虎,惟独礼序之上明察秋毫,不会有任何“失检之行”,以示等级制度不可动摇的原则。下级“站班”固然辛苦,上司“坐衙”也不轻松,一场礼戏演出完了,舒 心换境之感也就油然而生。京商最讲究店规、铺规,虽为市井贾人,但处处效法京官、京旗阶层的等级制度。一店之中有东家、大掌柜、二掌柜、三掌柜、柜房先 生、跑外、大伙计、二伙计、大徒弟、二徒弟之分,层层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绝不容许僭越。故“上板(停止营业)”之后,确实有太累了之感。“家庭是人 生的避风港”,可是大小封建家庭也并不是理想的避风场所。因为封建等级制度在家庭之中也得到了充分的反映,在礼秩、礼序、礼教、礼仪的压抑下,亲情只能以 潜流的形式存在。夫妻相爱是“没出息”,父子沟通是“没规矩”,小辈儿的阐明自己的意见是“没法子”。有了“规矩”、“出息”,家庭也就失去了家庭的欢 乐、天伦的真趣。老太爷虽然“独尊”,可是难以“独乐”,因为在小字辈的面前要处处不失家长的“威仪”。小字辈的想乐而不敢乐,怕在长辈面前有失“体 统”。上上下下总有一种“太累了的感觉”,需要有个舒心换境的去处。
综 上所述.各个阶层的“老北京”均有到职业范围之外、家庭范围之外找个舒心换境场所的需求。囿于城区之中的“市民”,当然难于寻觅回归大自然的解脱。于是 “泡茶馆”也就成为了每天的“日课”。茶馆接待八方来客,只要付了茶资就是“爷字辈的人物”。但老爷和少爷不会同去一家茶馆:大爷和二爷也不会同去一家茶 馆;同一个衙门中的“上司”和“下属”更不会同去一家茶馆。原因是人们有意识地进行了回避,避免等级制度波及到茶馆中。在这种情况下,茶馆就成为了“老北 京”的“避风港”,可以在茶馆中放松,可以在茶馆中宣泄,因为茶馆中没有长辈、晚辈,也没有上级和下级。不同地位、不同档次、不同追求的人走进不同的茶 馆,大家都是“爷”字辈的人物,共聚一堂无拘无束,侃起大山来兴味十足,平时的拘谨、束缚,消失得无影无踪,获得了解脱开释,满足了舒心换境的要求。这种 需求使得北京历史上的茶馆不但能够长盛不衰,而且种类颇多。
老北京茶馆的类型之多,实居全国榜首。概而言之,可分为大茶馆、二荤铺、清茶馆、棋茶馆、野茶馆、书茶馆、茶社、茶楼等。
京 旗民众之中的上层,是大茶馆中的主客,京官、京吏中的下层与商贾阶层,亦常光顾大茶馆。“同治中兴”以后,北京的大茶馆处于畸形繁荣时期,地安门的天汇 轩,前门大街的天全轩、天仁轩、天启轩,北新桥的天寿轩,以及阜成门内的天福轩、天德轩、天颐轩并成为“京城八大轩”,八大轩均属于高档次的大茶馆。所谓 大茶馆,首先是规模大,各具气派。大多是临街有5间门面房,称之为前厅,内设柜台和大灶,门面房的后面是个四合院,院中搭有罩棚(天棚)。和门面相对的称 之为过厅,过厅两侧的厢房和过厅后面的后堂设“雅座”,大罩棚下设“散座”。夏季茶客们在罩(凉)棚下乘凉品茗,冬季罩棚四面罩上面布帘子封闭起来,院内 生起火,整个茶馆内暖意盎然。不同档次的茶客在大茶馆中都能得到良好的接待。“雅座”是上层社会社交的场所,“散座”是大众的场所。过厅的茶客大多意在茶 后进食。因为过厅的两侧是厨房。一边喝一壶“小叶双熏”,就上两块刚出炉的“红炉点心”;或是品茗清胃之后,吃碗“烂肉面”、“小碗炒肉”。
大 茶馆中的“雅座”(单间)固然是上层社会的小天地,过厅、罩棚下的“散座”也形成不同的“社区”。大茶馆中首先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自然形成“社区”, 同时也能体现出“茶博士”的眼力过人。茶客们只要一进门,茶博士就能区分出来者是闲人、商人、文人,然后导入不同的“社区”就座。
文 人比闲人、商人要“高雅”,到茶馆来的目的不是侃大山、谈生意,只是找个轻松一下的环境。既然到茶馆,当然还是以茶入境,品茶为先。文人社区的茶客有不少 南方人士,好饮本省绿茶,所以往往自带茶叶,入座后出示茶叶包。茶博士接过茶叶包总是高声唱报茶名,给茶客壮门面。如:“您这茶是清明前龙井,嫩叶可经不 住开水烫,得凉凉壶再给您沏。”一些自负所持名茶足以让人闻名思饮的茶客.多让茶博士用瓷壶沏茶,然后分杯请大家品饮。久而久之,文人社区就形成了一个品 茶会.君山银针、黄山毛峰、六安瓜片、洞庭碧螺春、云峰龙井、祁红、屯绿等名茶各展风骚。品茗之馀,当然要讲一下家乡茶的文化,于是大茶馆中的文人社区 中,江南茶人也接受到了北京茶文化的影响。从整体上来讲,江南茶人走进北京大茶馆,就标志着对北京茶文化的认同。当坐在八仙桌旁,喝上一杯开水滚冲的小叶 双熏茉莉花茶时,无疑是江南茶人北京化了。据笔者所知,江南茶人北京化并非特例,茶乡安徽的一些旅京士大夫阶层人士不乏弃黄山毛峰、六安瓜片而饮“小 叶双熏”者。溯其由,并非皖茶难制,而是“人境迁,茶境亦迁”的具体反映。
大 茶馆中的文人社区往往自然形成“谜会”、“诗会”、“笔会”。由于士大夫们到茶馆来的目的既不是谈生意,也不是侃大山。在饮茶品茗之馀当然会形成一些与文 化档次相适应的活动,对这种自然形成的文化活动,大茶馆的经营者均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给予支持。原因很简单,这些高雅的文化活动不但不会妨碍茶馆的正常营 业,还可以扩大茶馆的影响,起到招揽上层茶客的作用。在茶馆文人社区举行谜会、诗会、笔会等活动,受到了客观条件的限制,一般来说规模都不会太大,档次也 不会太高,但给京味茶文化注入了高雅的内容。谜会是最受各方面欢迎的活动,其参与者往往超出文人社区之外,几乎波及到所有茶客,造成很大的影响。诗会大多 为集句活动。一些茶馆为提高自己的档次和知名度,在适当时节于室内陈放几盆应时的花,为“诗会”提供因由,于是诗也就缘花而发了。特别是菊花盛开的季节, 几盆黄花颇能引起茶人的诗兴,使文人社区大为活跃。笔会起因大多是大茶馆的经营者向常客求“墨宝”,常客乘着茶性泼墨,一发而不可收,形成了经常举行的笔 会活动。旧京大茶馆的匾大多是“名家”手笔,室内也多是挂名家字画,颇有些文化气息。这和笔会活动往往有直接关系。
大 茶馆中的京旗社区,居于全馆主体地位。因为京旗在人口上居于北京内城的主体地位,京旗人士是不同档次茶馆中的常客和长客。常客者,无特殊的原因每天必准时 到茶馆“点卯”,甚至风雨无阻;长客者,早上茶馆一开门即泡上一壶“小叶双熏”,喝到快中午时把杯盖倒盖即回家吃饭。饭后一觉,醒来再回茶馆。茶倌见茶客 人走翻盖,就知道下午还回来。于是照例留壶、留座。“长客”下午重返茶馆后,直喝到红日西斜,再回家吃饭。一年三百六十五日,几乎天天如此。
旗 门大爷整天泡茶馆,侃大山。所侃实不过陈芝麻烂谷子,没有什么新鲜东西。今天从顺治爷侃到乾隆爷,明天又由乾隆爷侃到顺治爷。佟四爷、那五爷、满六爷、毓 七爷、年八爷天天见面,天天长谈,天天如此,直侃到“辛亥国变”,才一朝梦醒。“唱一出让成都”,成为了“民国公民”。
大 茶馆中的商贾社区是全馆最活跃的地区,大中商号中“跑外的”,小商号中的“掌柜的”,都好来茶馆谈生意。因为会谈的内容对“局外人”都要保密,“跑外的” 想在成交过程中“捞些银毛(回扣)”,“掌柜的”亦怕伙计们知道“底细”,所以谈生意都要对甲乙双方的“本单位”采取“回避政策”。在这种情况下,茶馆就 成了最理想的回避之所。
北京的“大宅门”都有“管事的”,大商号有“跑外的”,还有一批“自由中介人”,如“拉房扦的”、“跑外馆的(以沟通蒙疆和内地的经济信息为职业的人)”、“跑涿州的”,这些人也好以大茶馆为信息交流、洽谈交易场所。
商务谈判不但不能宣扬,而且要绝对保密,所以大茶馆内的商贾社区大多“窃窃私语”,在最关键的问题上还有“打袖语”(会谈双方在大褂的衣袖里用手指交流数字),而且大多不搞“定点会谈”,以防泄密。
商人是“办实事的人”,当然要讲究办事效率,不会在茶馆泡上半天。所以商贾社区多是“生面孔”,但商人都有“自来熟”的应变能力,需要熟的时候,几句话就能和周边的人相逢恨晚,成为“知己”。
二荤铺最具有京味特色,其形成过程和士大夫阶层有直接的关系。士大夫的下层人士大多是无家室相随的馆客,生活在会馆之中确实有些不大方便之处,需要找个集休息、社交、进餐一体化的场所,在这种情况下二荤铺应运而生。
二 荤铺是一种既卖茶又卖酒饭的“大茶馆”,所以名之为“二荤铺”。店家备有各种烹饪佐料,算为“一荤”;客人自带酒肉交灶上加工又算一荤,其名曰“炒来菜 儿”。溯其因,乃大茶馆始出之时只供应一些点心,属于素食范围。经常光顾的人要求“开荤”,自带一些鱼肉要求店家给加工,“借灶成菜”。店家认为此方式可 行,备下各种佐料专“炒来菜儿”,于是二荤铺也就形成了。二荤铺发展起来后,很受馆客们的欢迎,只要想吃什么,买来后交给灶上就可尽口腹之美了。二荤铺 “火”起来后,营业范围不断扩大,一些“大手笔”的客人均是进店之后吩咐“茶博士”为之代购鱼、肉、菜、蛋之属,自己在品茗之中静等进餐。
初始之时,“二荤”是大茶馆对老主顾的一种“照顾”,以为馆客们是没有经济条件茶后到饭馆就餐的,后来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经营方式。这种经营方式颇受下层士大夫们的欢迎。
辛亥革命后,二荤铺日趋冷落。其总的原因是进入现代以后,生活方式、生活节奏均发生了变化,二荤铺不能适应变化了的环境,也就失去了生存发展的可能,20世纪30年代以后也就销声匿迹了。
清茶馆的特征顾名思义就是一个“清”字,首先只卖清茶,不备佐茶食品,更不伺候茶后进餐的酒饭。其次是“清静”,馆中无丝竹说唱之声,也就是说没有“艺人就馆设场”。再次就是“清贫”,不但茶馆的设施简陋,而且茶客亦是清苦之士。
辛 亥革命前,清茶馆中的茶客基本上是京旗集团的下层成员,如苏拉、养育兵这些人收入虽然较低,在北京城中属于“穷人”;但钱粮的收入还是有保障的,“应 差”的时间也不多,属于“有闲缺钱”的阶层。由于“缺钱”,也就无法涉足其他的娱乐场所进行社交活动,所以整日泡在茶馆里“侃大山”。辛丑条约签订之后, 清廷的财政出现了巨额赤字,八旗钱粮只能“半支”,“旗门大爷”开始撑不住门面,大茶馆纷纷倒闭。一些大茶馆中的“体面人物”,也就沦为了清茶馆中的“长 衫阶层”。清末民初时,北京城中还有不少档次较高的清茶馆,所谓档次较高,具体说来首先是“门面房还算轩敞”;其次是“沏茶的铜壶锃光瓦亮”;再次是“桌 平凳稳”,摆放尚有格局。上述三项属于“硬件”,最重要的“软件”是“茶客不带臭汗气(不从事体力劳动)”。
20世 纪20年代以后,“旗门大爷”多沦为城市贫民,清茶馆的档次不论“硬件”还是“软件”均是“每况愈下”。由于“闲人”开始退出历史舞台,清茶馆也就逐渐成 了城市贫民的“天地”。茶客们大多带上了“臭汗气”,说明了泡在清茶馆的旗门侃大爷多变成了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北京市民的构成已经发生了变化。故此,一些 清茶馆还有“雇佣中心”的功效。老北京称为“攒儿”、“口子”。一些与市民关系密切的行业如棚匠、厨行、茶行、车行中的雇佣人员到本行约定俗成的清茶 馆一座,一面等待需方找上门来雇佣;一面互相交流信息。“到茶馆来点个卯”,也就成了谋生的一种手段“找个营生”。
清 茶馆在老北京街头巷尾比比皆是,馆中的常客自然是附近胡同中的土著居民,所以清茶馆也就成了本地区的信息中心、舆论中心、社交中心。“大会”的会众往往在 茶馆中“写会”、“抓会”、“摇会”。大会是北京民间的一种互助组织,人会者每人年均出一定数量的钱,按照“抓”或“摇”的结果,得出使用的顺序。发生了 冲突的当事人,有时也会拉住对方,“到茶馆去评评理,当着老少爷们说个清楚”。这时常坐在茶馆中有影响的人物也会出来“了事”。充当“和事佬”的角色。
综 上所述,清茶馆在老北京诸多类型的茶馆中不但数量上位居榜首,而且在社会上也颇有影响。由于清茶馆深深地植根于北京民众之中,所以京风、京韵最为酽浓。它 的变迁过程从一个侧面上深刻地反映了北京历史的一页,这一页已经翻了过去。能够进入20世纪50年代的清茶馆不多,进入60年代的清茶馆只有两三家。从研 究北京传统文化的角度上,对清茶馆和其他类型的茶馆相比较,清茶馆似乎“略输文采”、“稍逊风骚”,但它是老北京下层社会的一个缩影。从社会学的角度来探 讨,清茶馆的内涵比其他类型的茶馆均要丰富。老舍先生笔下的《茶馆》,正反映了由“大茶馆”到“清茶馆”的沦落过程,也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幕终漫 天飞舞的纸钱是挽歌,亦是迎新曲。 有 清一代北京内城严禁开设“戏园子”,不准有“丝竹之声”,直到“庚子之后”,这项禁令才开始松动。故京旗官兵只能坐在茶馆里“侃大山”,天天侃大山就难免 “相对辞穷”,于是“评书就在茶馆中应运而生”。评书表演过程中无需丝竹伴奏,不会触犯清廷的“禁令”,属于合法的表演活动。
评 书艺人被称为“说书的”,有些档次的被尊为“说书先生”。以说的内容来划分,有三大类:即“长枪袍带书”的,主要书目有:《列国》、《三国》、《西汉》、 《东汉》、《说唐》、《经中传》、《大名英烈传》这些“书”都是正史演绎出来的,在思想内容方面极具正统性,所言所宣尽是忠臣良将。所赞所叹皆为忠孝 节义;“小八件公案书”的,主要书目:《三侠五义》、《小五义》、《三侠剑》、《包公案》、《彭公案》这些书虽然具有传奇色彩,但万变不离其宗,终是 “青天大人主持正义”,“圣君贤相德被子民”;“神圣书”的,主要书目:《西游记》、《封神榜》、《济公传》、《平妖传》虽有神有怪,但终是“魔高一 尺,道高一丈”。总的来说,评书所说的内容,对于“封建道统”实为“大有裨益”,故清廷对于内城茶馆中“说评书”不加禁止。至于《水浒》、《聊斋》,虽人 民性比较强,但亦属“无妨大局”。总之,京旗营区的茶馆“说书”,都统衙门、步军统领衙门还是认为“可也”的。
书 茶馆上午“不开书”,茶客们大多是遛弯、遛鸟毕、早点毕后,到茶馆来喝上一壶小叶双熏,即净口又开胃,然后开始侃大山。时至中午,这批茶客回家迸午餐,饭 后一觉醒来已是近下午三点,又陆续回到茶馆,开始听评书。茶馆的规矩是“开书不卖清茶”,也就是说“除了茶钱还要交书钱”。晚六七点钟散书,茶客们回家用 膳。
晚 上开书的时间约七八点钟,这时已“掌灯”,故称晚场书为“灯晚”。来听“灯晚”的茶客大多属于“白天有营生”的“忙人”,因为旗门大爷也免不了要“应 差”、“当值”,“占着身子抽不出空儿”,只好晚饭后出来“松松心”。一些“市面上的忙人(商人)”、“官面上的忙人(书吏、衙役)”,忙了一天后往往也 到茶馆来喝上一壶酽茶,听一场“灯晚”解解乏。
标准的八旗闲人一般不到茶馆来听“灯晚”。因为闲中透闲的闲人更懂得养生之道,生活颇有规律,起床时间很早,绝不会耽误了“早课”,所谓的早课有“练功的”,“遛鸟的”,“遛弯的”。
清 末时“禁令”松动,内城的茶馆除了说评书外,也兴起了大鼓书、相声、单弦、双簧等曲艺演出,但仍以评书为主。因为“说评书”一人即可,演出费用最低。对茶 客来说是“廉价享受”。评书的书目均是大部头,评书艺人最讲究“扣”,说到高峰时戛然而止,“请听下回分解”。于是茶客也就被扣住了,明天准时到茶馆来 “静候开书”。由于评书能扣住茶客.所以一些大茶馆午后也在大棚下“开书”。
老北京最著名的书茶馆是地安门外义溜胡同的同和轩(后改名为广庆宣)和东华门外的东悦轩。这两处茶馆的格局不但气派,而且茶客和“说书先生”的档次均比较高,“台上台下尽长衫”。“台上说的不对,台下能挑眼”。不是“久战书场”的老将是不敢到东悦轩、同和轩来领风骚的。
老 北京的近郊还有许多野茶馆,“野”就是“回归自然”。囿于九门红尘之中,不论得意还是失意,均会产生对“清”、“绿”的追求。得意之时有烦纷,失意之时有 烦恼,都需要“换境”,以达到心随境迁,心随境怡。西直门外高粱河的临河情趣,安定门外六铺炕的田园风光,东直门外葡萄园的夏日风情,朝阳门外麦子店的水 滨垂钓均给茶馆注入了“野”的内涵。“茶”与“野”的拥抱,得之心,表之情,溢于韵。野茶馆在老北京的茶馆文化中.实为一朵别致的奇葩。
茶 文化与棋文化本有难解难分之缘,茶中蕴含了回归大自然的真趣;棋中奥存着包容宇宙的玄机,对得意之士是一种拓思,对失意之士是一种解脱,对不得意也不失意 之人士是一种寄托。老北京城区之中有许多棋茶馆,“一杯清茗伴棋局”,使茶客棋客合二为一。高档的棋茶馆,大多在什刹三海之滨,室内陈设古朴,桌椅均是竹 藤结构,不但造型典雅,而且十分舒适。凭几临窗,湖光水韵,蓝天白云,岚山晴霭,尽收眼底。俯案观棋,“浩然之气发于对弈之阵;宏毅之志兴于方寸之局”; “棋胆不让千军万马,棋心可塞天地”。
辛亥革命之后,士大夫阶层迅速平民化,京旗迅速贫困化,为其服务的棋茶馆也就迅速低拙化。上个世纪20年代以后,老北京的棋茶馆纷纷沦为没落士大夫和城市贫民的“避难馆”。苦茶还没有喝完,但残局已定。
公务员职业道德特点范文第2篇
摘要:中等职业教育的主要职责是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为了实现这一培养目标,我们在培养中职学生的过程中,应注重和加强学生的道德与人文素养的培养,提高学生的道德和人文素养水平,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才能适应性社会和需求和企业的需要。本文针对中职学校在德育教育和人文素养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就如何培养中职学生的道德与人文素养的培养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培养原则和途径。
关键词:中职学生;道德;人文素养;培养
一、中职学校德育教育和人文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
尽管大部分的中职学校也十分重视学生的道德与人文素养的培养,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和尝试工,但效果不佳,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进步与发展,也随着国家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各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和人文素养教育方面出现了不少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道德教育和人文素养教育缺乏明确的目标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建筑人格长城的基础,就是道德”。提高中职学生的道德和人文素养的整体水平,是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但是就目前而且言,我国的德育目标,没有形成明显的目标序列,缺乏针对性,特别是对中职学生的德育目标不明确具体,使德育目标的具体要求出现缺失和错位,偏离了职业教育的基本内容,脱离了中职教育的实际,造成德育教育功能减弱、实效性降低。正是因为从国家层面缺乏相应的指导性,中职学校在对学生道德教育和人文素养教育目标则各自为政,因校制宜,无法体现中职教育的特色。
(二)道德教育和人文素养教育的内容脱离实际
内容是目标的具体化,由于中职道德教育和人文素养教育的目标存在不定性,因此,各个中职学校的教育的内容也是千差万别。就目前大多数中职学的的道德教育和人文素养教育的内容来看,其内容陈旧,不能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不能体现时代精神,更不能与时俱进反映社会的新风尚和新面貌,这与学生日常在社会上、在企业实习或工作中,学生们经常听到、看到种种不合理的现象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从而使学生质疑学校的道德教育和人文素养教育目标。这种内容与社会实际相脱节的教育达不到德育实效性、渗透性、创新性和前瞻性的要求。
(三)道德教育和人文素养教育的方法呆滞陈旧
有效的教育方法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有力保障。就目前而言,学校实施道德教育和人文素养教育的方法主要是开设相关的德育课堂或相关讲座,在学生心目中,这就是一门可有可无的“豆芽学科”,学生不重视不想学,教师不愿教,教学方法单一,基本上还停留在肤浅、苍白无力的说教水平上,教学手段较落后,教学形式呆板,缺乏生机活力。
二、培养中职学生道德与人文素养的原则与途径
正是基于以上原因,造成中职学生的道德和人文素养水平普遍较低,根本不满足社会的需求和企业的需要。因此,作为中职教育者,我们应当切实有效地加强中职学生的道德与人文素养,这不仅是学校的需要,而且也是企业的需要,更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作为中职学校培养的学生不同于普通中学的学生,他们毕业后,将直接进入社会和企业,他们的道德和人文素养水平直接有可能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甚至影响到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常言道:“做人先修身,立业先立德”。修身可立德明志、可博学多思、可建功成业。对正处在成长时期的中职学生进行传统道德文化与人文素养教育,让他们懂得“学好职业技能前要先学会做人”的道理,厚德立业,精技报国。
那么,如何培养中职学生的道德与人文素养,从而提高中职学生的道德与人文素养水平呢?笔者经过长期的摸索和实践,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原则和途径来实施培养。
(一)培养中职学生道德与人文素养的原则
1.以职业道德教育为主线,拓展学校道德与人文素养教育的内容
对于中职学生而言,基于其特殊的培养目标,其道德教育和人文素养教育应当以职业道德为主线来组织和拓展道德与人文素养教育的内容。职业道德教育是以职业道德教育规范为主要内容,着重结合行业特点和行业职业道德规范,通过对学生进行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教育,让他们能识真假、辩正误,逐步树立学生敬业意识、服务意识、质量意识和法纪观念,增强抵制行业不正之风的能力。
2.以人文素养教育为核心,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所谓“人文素养”,即“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及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它主要是指做人所应具备的基本品质以及态度,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价值观。对于中职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坚持以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为最高奋斗目标,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价值取向,坚持以艰苦敬业、无私奉献为正确的实现途径。
3.以丰富多采灵活多变的形式为手段,提高学生的道德与人文素养水平
充分利用语文、德育、就业指导课、计算机等课堂中的人文精神的教育和熏陶,构筑富有人文特色的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道德与人文素质。例如:职业指导课注重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指明成功的成才之路;体育课注重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团结拼搏的能力;专业课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增强学生走上社会后的生存竞争能力;计算机课注重教育学生正确获取信息,不断提高网络法制观念和网络道德水平等。除此之外,开展多彩的社团活动,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知识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提高他们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得能力;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如足球协会、音乐社团、舞蹈班等,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自信心,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学校还可利用传统节日、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等作为契机,开展思想教育专题活动,如爱校爱家活动、感恩教育等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公务员职业道德特点范文第3篇
一、公务员职业道德以其社会示范和社会导向作用直接影响政风和社会风气。
公务员职业道德是社会的主体性道德,在各行各业的职业道德中居于首要地位。公务员是党和政府各项政策、法律、法规、规章的执行者,是行政管理活动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其道德面貌如何,能否在各自岗位上以身作则,将直接影响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孔子之言:“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从一个侧面说明:官德和官风好且正,就会大化流行,从而变化为好的民德、民风;而官德败坏,官风不正,就会导致民德滑坡,民风败落。邓小平在谈到党风对社会风气的影响时,曾引用毛泽东的话说,“只要我们党的作风完全正派了,全国人民就会跟我们学。党外有这种不良风气的人,只要他们是善良的,就会跟我们学,改正他们的错误,这样就会影响全民族。”实践也证明,社会的腐败和堕落往往是从国家官员的腐败和堕落开始的。因此,我们应该以“官德”建设带动全民的、各行各业的道德建设
二、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有两条防线:思想道德防线和党纪政纪和法律防线。其中思想道德防线是首要的、基本的一道防线,是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有效途径。
腐败现象在全国各地滋生蔓延,严重破坏了政府的威望,对此,我们不仅要以法控权,强化吏治,而且应该从治本做起,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增强公务员保持廉洁的自觉性。一切腐败行为都说明腐败是从践踏道德开始的。从腐败动机的形成,到腐败过程的实施,都起始于对道德的背离,对良心的背叛,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如果没有道德的约束,法则徒具其名。因此,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就成为防治腐败的第一道线。胡锦涛同志在中央纪委第五次全体会议上强调指出,“反腐倡廉能力,是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保证”,“进一步加大预防腐败的工作力度,必须继续在加强教育上下功夫,使领导干部自觉拒腐防变,带头廉洁自律”,“要经过努力,建立起思想道德教育的长效机制”。我们要充分认识构建公务员思想道德教育长效机制,对于保持党的先进性、提高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反腐倡廉能力、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重要意义。
三、要明确公务员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和内容。
任何思想道德教育行为均有目的,公务员思想道德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培养为实现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终身的国家工作人员;公务员思想道德教育的阶段目的则是根据党和国家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所面临的具体形势和任务而培养能够担当重任的、具有高尚品德与风格的、高素质国家工作人员。公务员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是根据其目的来设定的。开展公务员思想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说到底,就是要使广大公务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在广大公务员中开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在当前,就是要着力抓好共产主义理想的教育、党的宗旨教育、艰苦创业精神教育、行政道德教育和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
四、要把握公务员思想道德教育的对象和范围。
不言而喻,公务员思想道德教育的对象主要是政府部门的公务人员,但是,要真正实现公务员道德教育的高效率,就必须把不同时期、不同行业、不同职业特征、不同岗位和文化层次的公务员的教育加以细化,改变过去那种无论是机关公务员,还是基层公务员,无论是处于领导岗位的公务员,还是普通公务员,从教育内容、方式到基本要求,都采取一个模式、“一刀切”的做法。公务员思想道德教育的范围,不仅应包括工作场所的思想道德教育,还应包括宿舍区和公共场所的思想道德教育。因为公务员的思想矛盾不是孤立存在的,业余时间和公共场所的问题往往来自正常工作之中,也往往直接或间接影响正常工作,所以政府部门的党、政、工、团组织都必须把视角放大一些。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做好公务员业余时间以及公共场所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对增强新形势下公务员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显得尤为重要。
五、要正确运用公务员思想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为了提高公务员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必须坚持正确的原则,运用科学的方法,提高工作的艺术性。要在继承过去好经验、好传统、好方法的基础上,从公务员的思想实际出发,大胆探索,努力创造出更多的新经验和新方法,使公务员思想道德教育更加生动活泼、富有成效。做好公务员思想道德教育,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增强教育的针对性;要密切结合业务工作,做好思想道德教育;要坚持公务员思想道德教育与严格管理相结合;要坚持解决公务员的思想问题与解决其实际问题相结合;要坚持言教与身教相结合;要坚持民主、说服的方法;要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努力把思想道德教育寓于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中。
六、要充分利用公务员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载体和途径。 要使公务员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进入头脑,就需要有效的载体和途径。实践证明,教育形式与教育内容是辩证统一的,离开了有效的教育形式,教育的效果就不会理想;而如果教育形式能充分激发人的积极性、主动性,那么教育内容就容易进入人的头脑,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一方面要继承和完善过去那些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好形式,另一方面又要针对新情况,积极探索加强公务员思想道德教育的新形式。
通过这次公务员职业道德培训集读书活动,使我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都有了较大提高。主要表现在:
第一,政治理论素质有了提高。理论是基础,是指南,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成熟的标志。通过听取党校老师们的理论辅导和学习《公务员职业道德学习读本》和《公务员依法行政学习读本》,学到了许多新观点、新理论。通过理论学习与现实生活中一些案例的讲解,使得政治理论素质有了新提高,进一步增强了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思考和回答现实问题的能力。
第二,通过学习,了解了公务员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深刻理解在职业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结合实际,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信念,自觉进行职业道德修养,逐步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和习惯,把自己锻炼成为一个具良好的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人。
第三,知识面得到了拓展。这次培训内容丰富,既符合今后工作实际需要,又满足了大家的求知欲望。培训的教师水平高,他们不是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还教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做官,使我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
第四,自信心得到了巩固。过去因工作原因,对社会经济发展情况了解不够,有畏难情绪。这次培训,既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心理调适的过程,通过培训,使我的精神得到了升华,心态得到了调整,保持了应有的进取心,为今后开展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切实树立了干事创业和争当合格公务员的信心。
第五,通过学习,使我进一步增强了责任感,明了自己的工作职责和工作任务,增强了搞好本职工作的使命感,从而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自己的遵纪守法意识得到强化,政治思想觉悟进一步提高,组织纪律观念和自我约束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尽管这次培训课时短,但觉得这次职业道德学习的授课老师对职业道德学习的内容,从浅引入,讲解深刻,结合实际,生动有趣,使我深刻领会学习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搞好本职工作的信心,也是一次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提高自身职业道德素质难得的学习机会。
公务员职业道德特点范文第4篇
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好!光从1993年8月国务院正式签发《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开始,中国在推进公务员制度的二十年里,就是一路风雨,鲜花伴随着荆棘,掌声与批评同在。二十年来,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行政民主化、法制化、科学化方面作了不少努力,涌现了很多优秀的公务员及他们依法行政的典型案例,公务员的整体素质和我国公务员系统的行政能力在十年间有了很大的提升。但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当前社会上仍然有一定的公众将“公务员”“行政机构”与官僚、散漫、效率低下等负面、字眼联系在一起,这些现象虽然不占多数,但同样值得我们深思。
公安部副部长、纪委书记、督察长以他两袖清风、一心为公的一贯工作、生活作风获得提名并当选“感动中国人物”。然而,社会上大多数人却并不买账,认为他根本不能感动任何人,这种奖项纯属内定。改革开放30年来,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人们的信仰和价值观却面临溃败。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什么都不再相信:不相信有人会为了主义而慷慨赴死;不相信有人会大公无私舍身取义;不相信有人立志为生民请命为万世开太平。即便在当今公务员系统内部,一部分人也已经无法体会到当初那些前辈们的热情、无法理解模范同行们的言行。大转型的中国,已然走到这里。
公务人员因其与公权力的紧密关系正受到越来越多的社会审视。其一言一行,道德水准高低与否,都是鲜明的行政符号,具有可被无限放大的特征。那么在这个扑朔迷离却又充满希望的时代,作为公务员的我们,该怎么认清自己,走稳脚下的路呢?如果说人生是一段旅程,那么在公务员这条旅途之中从未有过捷径或者妥协,这旅途也不适合胆怯之人、或者爱安逸胜过爱工作之人、或者单单追求名利之人。这条路是勇于承担的风险者之路,是实干家、创造者之路。这其中有一些人名留青史,但是更多的人却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默默无闻地工作着。正是因为这些千千万万辛勤耕耘的前辈和同行们的努力,才构建了今日稳健运行的行政系统,为社会的良性运行提供坚实的保障,为民众的生活谋取权益,为国家的发展奠定基础。
公务员职业道德特点范文第5篇
一、公务员的日常生活
说起工作时间,很多人会联想到朝九晚五,中午休息时间长。其实不然,我们单位上午八点准时上班,经过网上考勤,没有出现迟到、早退现象。这个时间其实不比时下社会上一些企业的上班时间,现在大部分企业上午都在九点或之后开始上班。这一点反映了公务员勤政的一个细节,也反映了党和政府廉政建设的成效。
公务员的午餐并非人们所想的大鱼大肉、大摆筵席。一般情况下,我们中午是统一在单位食堂使用饭票就餐的,饭前需要网上订餐,这样就有效减少和避免了浪费。食堂的饭菜很普通,和大学食堂里的饭菜差不多。就餐的方式也和我在大学一样,一人一份,吃完了各人把自己的碗筷送到统一的地方清洗。食堂二楼设有餐厅和包厢,是用来宴请客人的。这一切,让我看到了单位领导改善公务员形象的努力,感受到了单位同事、领导的廉政之风,体会到了党和政府这些年来廉政建设的成效。公务员的形象树立,除了规章制度的约束之外,还需要个人本身的自觉。有好几次中午吃饭的时候,我都看到单位领导跟我们在一起吃一份快餐。本来,他们有着足够的理由和资格去二楼就餐,但是他们没有这样做。廉洁节约已经成为了他们一种自觉的自我要求。
有一部分群众对公务员素质存在各种的意见和置疑。这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政府与群众在沟通上存在着一些障碍造成的。如果我们提高工作的透明度,让群众更加真切地了解我们的行为,也让我们积极地接受群众的监督,我相信,对政府威信和形象的树立,对公务员队伍的建设都会有着积极有效地促进作用。
二、公务员的日常工作
- 1 -
这段时间在单位的学习工作,使我感触颇深,受益匪浅。人们常常用“一张报纸,一杯茶,一整天”来形容公务员的工作状态和工作效率。其实不然,在我看来这种形容是错误的,至少是不恰当的。就我所在的办公室而言,每天早晨同事和领导都会在八点之前到达办公室,一般寒暄过后就会开始准备一天的工作。具体的上班时间,不存在所谓的闲聊、私事,大家都会有各自的工作分工,办公室里只有敲击键盘和翻阅资料而发出的轻微声响,几乎达到了“针落可闻”。一般而言,大家都是以各自的具体工作为主,当然也不乏相互之间的交流、协作与帮助。这样就大大提高了我们办公室的工作效率,从而为提高整个组织的绩效做出了我们应有的努力。“忠于职守、通晓业务、秉公执法、热情服务”是我们单位的工作守则,也是我们每个人所努力奋进的目标。正是因为这样的守则,单位同事和领导在面对八小时外的工作时也不会有所抱怨;正是因为这样的守则,单位领导在面对请客送礼时都会严词拒绝。这一切的一切,使我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了单位同事和领导勤政廉政的决心,体会到了作为一名合格的公务员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
毛泽东同志说过:“政治是统率,是灵魂,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江总书记也强调:领导干部要讲政治。在新的历史时期,对国家公务员施以思想政治教育,用政治观点来指导和调节国家公务员的思想坐标,在思想上牢固树立勤政廉政意识。还记得,上班期间单位领导抽出宝贵的时间专门为我们新录用的公务员开了一次座谈会。单位领导从思想上、工作上、生活上分别与我们进行了诚恳的谈话。特别强调了工作作风和工作纪律,说明了在新情况、新形势下的新要求:要坚定地按照“忠于职守、通晓业务、秉公执法、热情服务”的守则严格要求自己;要勤于学习、善于学习;要踏实工作、诚实做人、遵纪守法。单位的前辈们也跟我们分享了属于他们自己的工作经验:踏实谦虚、戒骄戒躁;注意倾听、要有主见。
通过单位领导对改善公务员形象的不懈努力,对勤政廉政的工作态度的严格要求,勤政廉政再也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真真切切地落到了实处,是可以从每个国土人身上看得到,摸得着的一种特质。
三、理解和认识
“为人民服务”。是的,作为人民的公仆这个是我们所必须坚守的宗旨,是我们誓死捍卫的不灭的信念。公务员作为国家的行政主体在管理公共事
公务员职业道德特点范文第6篇
(一)结合时代特点加强公务员道德教育
我国自古就强调官德吏风,讲求“诚意正心修身治国平天下”,主张“为政以德”的伦理原则,认为为官要正要诚。结合时代要求,加强执政为民思想的教育。在当今国家公务员应加强服务意识,是代表国家在行使行政权力,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人民之所以赋予公务员权力就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人民自身的权利,这就要求公务员要把为人民群众谋取实实在在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坚持把执政为民落实到制定和实施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中去,落实到关心群众具体的生产生活上,做到权为民所用! 情为民所系! 利为民所谋。再次是加强自律。道德教育为的是把外在的道德要求内化为心中的道德法则去遵守,把“他律”转向“自
律”。道德不只是一种外在的约束,就其本性而言,道德更是一种内在自律性力量。因此,加强公务员道德教育还需要用正确的道德信念进行自我磨砺,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把外在强制力转化为内在的自觉,把他律转化为自律,“堂堂正正做人,兢兢业业做事,清清白白做官。”
(二)加强学习提高公务员职业道德素质
一个公务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反映了他的职业道德水平。要形成机关职业道德的良好风貌,必须以公务员良好的职业素质为前提条件。否则,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不仅是公务员个人的问题,还会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直接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公务员的主要素质有:首先在政治上要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对党和人民忠诚,能认真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能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搞好各项工作。其次是要有主人翁责任感的敬业精神。有了这种精神,就会干一行,爱一行,就会保持高昂的热情和干劲,就会有良好的工作态度。这种敬业精神,是在大量的日常工作中体现出来。第三,要有精益求精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如果一个公务员只有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而没有过硬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也是不能实现其理想和愿望的。在实际工作中,如果别人来机关办事、咨询,一问三不知,不能把工作干好。因此,要提高公务员的综合素质,首先要加强学习,既要学习理论,又要学习业务,在学习中掌握、思考和运用。其次要加强培训,针对新形势、新政策、新任务、新要求,要进行经常性的培训,同时,注重研讨,活学活用,力求每个公务员成为本岗位的行家。再次,为了提高工作效率,端正工作态度,强化为民服务,还要持久开展效能建设等活
动。通过学习,全方位提高公务员道德素质,进而提高机关的整体办事效率,优化政务环境,树立和维护党和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
(三)健全制度保障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职业道德离不开规章制度的约束,制度约束是规范管理和服务的根本内容和最终保障。一要严格公务员的招考、录用制度。公务员的整体素质高低直接取决于公务员的引进渠道,近年来国家出台的公务员公开招考、录用制度,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公务员队伍素质的改善,但是,有些地区的一些部门,不能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招考、录用公务员,扭曲了“任人唯贤”的原则要求,反而出现“任人唯亲”、“任人唯权”、“任人唯钱”等所谓的原则,使中央的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严重变形,即损害了国家、社会的利益,又损害了正常参考人员的利益,同时打消了正常参考人员参与公务员考试的积极性,最终使热衷于公务员工作的人被拒之门外,而一些根本不具备公务员素质的人确混进公务员队伍,降低了公务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因此,有关部门应严格把好公务员考试关、录用关,真正从源头上提高公务员的素质。
二要严格公务员的守纪、问责制度。改进机关作风、优化政务环境,是实施《公务员法》,依法行政的必然要求。公务员法明确规定了公务员必须遵守的十六项纪律,要求对玩忽职守,贻误工作,滥用职权,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等行为要依法予以行政处分。“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公务员是“奉法者”,是依法行政的主体,公务员的能力、素质、作风等,直接影响依法行政的效果。实施公务员法,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就要针对存在的问题整治机关作风,努力提高公务员的素质和能力,尤其是要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使广大公务员自觉做到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开展工作。而要达到以上效果,就要加强对公务员的问责制度。真正的问责制度,应贯彻于政府管理的全过程,贯彻于平日和非常时期。通过启动行政问责,实施“服务承诺”、“首问负责”、“限时办结”等制度,有效地促进了政府职能的转变,不仅增强了公务员的服务意识,而且也增强了公务员的职业道德意识。
三要严格公务员的考核、淘汰制度。要紧紧围绕贯彻落实《公务员法》,进一步探索完善以工作实绩为核心,以德能勤绩廉为主要内容的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努力提高干部考核工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把目标考评工作与干部
选拔使用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要把经常性的考核成果作为干部“能上能下”的重要依据,扩大考核成果的运用。同时,要加大“治庸”力度,力倡勤政,建立干部能上能下、正常退出机制。要调整不称职、不适应的干部,重点在干部“能下”方面取得突破。近年来,许多企事业单位通过考核、末位淘汰制度的运行和实践,增强了公务员的忧患意识,起到了明显的效果。它的推行将给所有公务员一种压力感,令那些工作不求上进,混进机关过日子捧着“铁饭碗”的人随时有被清退出公务员队伍的可能。这是提高公务员队伍的整体水平的一项得力措施。
(四)反腐倡廉提高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
反腐倡廉既是对公务员的根本要求,也是现实状况的迫切需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腐败现象也日益增多,已严重影响了公务员队伍的形象,更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不加强反腐倡廉,就不能保障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取得好的成果。当今,党中央一再强调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力”,倡导领导干部“生活正派、情趣健康,讲操守,重品行,注重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保持高尚的精神追求。”,并要求领导干部“一定要管好自己的配偶、子女”。在《中共中央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中,还把家庭美德教育纳入反腐败教育的重要内容,倡导廉政文化进家庭,要求妇联等人民团体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家庭助廉教育活动等等,这些都是与公务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密切相关。这些虽然很多是说领导干部,实际上,这对整个公务员队伍都是通用的,只不过领导干部是职位高、权力大、责任重的公务员而已。要加强公务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必须加大反腐倡廉的力度,以此为职业道德建设提供保障。要认真学习贯彻党中央关于反腐倡廉的文件和会议精神,要加强对反腐倡廉的宣传教育,要加大对腐败案件的查处。要强化公务员的廉洁自律意识,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中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抑制腐朽思想的侵蚀,反对和防止腐败现象的发生。
(五)以法行政推进职业道德建设
江泽民同志说:“我们要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他说明了法制和道德是密切相关的,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随着依法治国的确立和以法行政的不断推
进,我们讲职业道德,应该是在依法基础上的职业道德。以法行政是前提,不能感情用事,更不能违法办事。只有提高以法行政的水平,才能真正提高职业道德水平,才能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提高以法行政的水平,就要认真学习贯彻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加强《行政诉讼法》、《《行政许可法》、《行政复议法》、《公务员法》、《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学习和培训,并对学习情况进行考试、考核,对贯彻落实情况进行督察、考核,真正把以法行政抓好抓实。
(六)党员和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带动职业道德建设
在公务员的队伍中,党员要占大多数,党员的职业道德如何,不仅关系到整个公务员队伍的形象,更关系到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的形象,还关系到党组织的核心领导作用。一个单位,党员不起带头作用,甚至还不如一般群众,而要求群众如何敬业勤政,是说不过去的。对领导干部来说,就更应该在职业道德建设中发挥表率作用。胡锦涛同志在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体会议重要讲话中,着重强调全面加强新形势下的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在工作中要大力倡导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这也是领导干部的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领导干部的职业道德不是在口头上,更应体现在行动上,要以身作则。群众看干部,只有领导干部带头,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才能真正取得实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