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通信网论文(精选3篇)
本地通信网论文 第1篇
ASON, 即自动交换光网络, ASON技术和传统SDH网络相比, 具有可靠性高、稳定性好、维护方便、可扩展性好等优势, 逐渐的取代传统传输技术, 被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在本地通信网中。
值得注意的是, 本地通信网在应用ASON技术时, 需要采取有效的策略, 保证本地通信网更加安全、可靠以及高效的运行。因此, 文章针对ASON技术在本地通信网中应用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本地通信网SDH网络现状分析
通过对本地通信网SDH网络现状进行分析, SDH技术存在以下问题:
其一, 可扩展性差, 随着本地通信网络的快速发展, SDH网络结构的延续建设性相对较差, 并且通路的安排与使用不合理, 新电路的维护难度相对较高, 再加上设备升级扩展性相对较差, 难以适应新业务、新技术的要求;
其二, 可控性相对较差, 因为设备招标、分期建设等众多因素的影响, 许多设备厂商存在互联现象, 虽然不会对电路的开通造成影响, 但是会影响通信网络调度以及运维的可控性和可操作性, 对新业务的接入造成不良的影响, 导致管理的时效性相对较低;
其三, 可靠性较低, 由于部分本体通信网结构安全性相对较差, 部分关键板件存在安全问题, 同步链路传送设备链路设计不合理, 影响同步质量, 并且电路运行负荷分布不均匀, 部分电路业务运行过于集中, 导致本地通信网可靠性相对较低。
三、ASON技术在本地通信网中的应用优势分析
ASON技术和传统传输技术相比, 其优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 ASON技术具有拓扑自动发现和资源自动发现功能, 能够对业务进行快速的处理, 为网络的调整和优化提供便利;其二, ASON技术能够适应多种厂商的业务需求, 实现多种环境下的业务连接、控制以及快速回复, 能够有效的解决传统设备无法互联的问题;其三, 传统传输技术无法实现按照网络需求进行宽带的动态分配, ASON技术的应用, 能够按照动、需求进行宽带分配, 显著的提高网络资源的利用率;其四, 传统SDH网络的保护方式主要包括子网连接保护、复用段保护以及通道保护等方式, 而ASON技术不仅包括上述保护方式, 还具有众多恢复方案, 能够更好的满足本地通信网的保护需求, 按照不同的质量等级和层面, 提供相应的保护方式和恢复方式;其五, ASON的网络结构更加灵活, 采用网状组网方式, 不仅能够对网络结构进行简化, 还能够显著的提高网络的生存能力, 有效的解决传统传输技术可靠性低、时延长等问题。
四、ASON技术在本地通信网中应用的有效策略
1、遵循ASON网络规划原则。在建设ASON网络时, 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才能够更好的满足当前网络的实际需求:其一, 业务路由规划, 应该根据网络架构确定相应的业务路径, 并且还应该考虑最短路径、最大路由跳数限制以及最小宽带等多种策略组合;其二, 光缆路由规划, 根据各节点原则选择相应的物理路由光纤, 这样能够显著的提高网络运行的可靠性;其三, 网络结构规划, 现阶段, 最常采用的网络结构包括分层网络结构、多域网络结构以及单域网络结构, 为了实现本地通信网的智能化发展, 需要利用纤芯资源创建专门的MESH网络, 更好的满足ASON控制平面功能。
2、本地通信网应用ASON技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 需要保证通信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采用多种科学、有效的网络规划方法, 对网络拓扑结构进行完善, 保证网络拓扑结构能够满足智能光网络发展的实际需求, 这对于通信网的智能化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3、通过加强ASON网络建设, 能够不断的改进和完善通信网络拓扑结构, 显著的提高业务保护性以及宽带容量利用率, 同时还能够提高通信网运行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逐渐的推动通信网向智能化、大容量方向发展。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 ASON技术在本地通信网中的应用, 能够有效的解决传统传输技术存在的各种弊端, 逐渐的实现通信网向智能化传输方向发展, 同时, 为了保证ASON技术能够充分的额发挥自身的作用, 就需要采取多样化、有效的应用策略, 不断的改善通信网的拓扑结构, 显著的提高通信网业务的安全性, 为智能通信网络的建设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摘要:通过对本地通信网SDH网络现状进行分析, 传统SDH技术存在许多问题, 已经不能够满足通信网络的实际需求, ASON技术和传统传输技术相比, 具有众多优势, 其在本地通信网中的应用, 能够有效的解决SDH技术的问题, 更好的满足本地通信网的功能需求。为了保证ASON技术在本地通信网中的应用效率, 需要采取有效的策略, 保证本地通信网更加安全、可靠以及高效的运行。文章针对ASON技术在本地通信网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 以供参考。
关键词:ASON技术,本地通信网,应用
参考文献
[1]张亮.ASON技术在电力通信网中的应用[J].中国新通信, 2013, (21) :80-81.
[2]李舒.ASON技术在电力通信专网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新通信, 2012, (11) :78-79.
本地通信网论文 第2篇
通信公司本地电话产品经理竞聘演讲稿
各位领导、同志们、评委们:
大家好,我是××县分公司市场部的××。我竞聘的岗位是市分公司市场拓展部分管县分公司的本地电话产品经理岗。作为一名基层的员工,能有机会参加竞聘,这体现了公司对基层员工的关心和信任,原创:wenmi114.com也
感受到公司不拘一格使用人力资源的改革动力!我相信这种科学合理的用人机制一定能给公司的经营管理带来新的活力和动力。而我自己,对公司给予的这次竟聘演讲的机会,表示感谢!下面请允许我陈述自己竟聘的理由以及如何搞好本地电话产品经理的工作设想。
1、我熟悉各类电信业务和技术,受过严格的专业培训,具备良好的通信综合素质,既有通信专业的学历,也有湖南大学网络学院计算机专业的本科学历。在职工作13年来,我先后被公司选派到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北京国际交换系统有限公司、北电网络公司、中兴公司等单位和厂家接受交换、传输、电源、数据、多媒体新业务的培训。通过这一系列的学习和专业培训,使我成为一名知识结构合理,一专多能,既有技术、又懂业务、三会营销的复合型管理人员。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长期来我在自己的岗位上踏实高效工作以回报企业的培养,也希望有机会在要求更高,压力更大的岗位上回报企业多年来的培养教育---真可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也就是我积极参加本次竟聘的原因和动力。
2:参加工作13年,我做过4年的传输、交换、数据、移动、农村模块局综合维护工作,4年的支局长、3年的设备维护中心主任、2年多的市场经营部具体分管策划、公话、渠道建设、业务管理等工作,不同的工作历练,培养了自己勤于思考、敢于创新、勇于实践、超越自我的工作风格。对照本次产品经理工作职责要求,基本上与自己现在所从事的工作一致,熟悉县级分公司电话经营模式、市场策划、产品营销途径和切入点、农村电话市场潜力、市场竞争环境、产品营销渠道的流程协调、基层营销组织工作的弊端等具体情况,能够做到轻车熟路和胸有沉着,并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
3、我在多年的工作中取得了良好的业绩。在支局锻炼期间,曾率先提出电话村、电话路、电话街三点一面的转动发展思路,支局业务拓展、基础管理、客户服务等各项工作同频共振,协调发展。2000年在百万电话大行动中被荣立市公司“二等功”一次,在设备维护中心做主任期间,××的维护基础工作和网管工作一直在全市名列前茅,设备维护中心被授予“创建省级青年文明集体”光荣称号;到市场部工作后,先后针对铁通低价位抢夺县城宽带客户,建议采用包年宽带与预付费小灵通捆绑营销,不但促进了宽带业务拓展,同时新发展小灵通400户;针对县城先农小区客户搬迁较多,铁通实施拉引营销策略,进行用户策反工作的严峻形式;建议及时采用客户交100元移机,赠用户100元话费实行现场移机绿色通道,同时有效地引导客户搬迁新居的购买欲望,大力推销来电显示业务;做到了稳住了存量,又激发了增量。在公话方面提出“网吧 话吧”和校园后勤 ip超市等发展模式,开创了我县ip公话发展局面。以上的业绩受到了县公司领导的肯定和认可,本人2003年被评为市分公司“优秀人才”。原创:wenmi114.com回顾过去“诸往矣”,展望未来“不足兮”。我将努力迎接新挑战、抓住新机遇、创造新优势、满怀信心搞好本次竞聘的工作。
那么如何做好本地电话产品经理的工作呢?我的想法很多,概括为三句话,那就是:盘活资源,做好“圈地式批量营销”;细分市场做实“针对性主动营销”;整合优势,做活捆绑式差异化营销。落着点是四个字,那就是做实、做活、做好。
移动通信系统的本地传输网优化分析 第3篇
关键词:移动通信系统,本地传输网优化,LTE
1 LTE简介
LTE (Long Term Evolution) 是介于3G与4G间的主流技术, 其数据下载能力高达100Mbps, 同时LTE也是基于OFDM FDMA技术的“准4G技术”。与3G技术相比较, LTE的主要技术特征包括:LTE的上行峰值速率是50Mbps、下行峰值速率是100Mbps, 此通信速率明显比3G技术高;LTE的上行链路是2.5 (bit/s) /Hz (R6-HSUPA的2~3倍) 、下行链路是5 (bit s) /Hz (R6-HSUPA的3~4倍) , 此频谱效率明显比3G技术高;LTE的主要目标是分组域业务, 此实现了整体架构方面系统的分组交换;LTE的Qos机制保证了VoIP等实时业务的服务质量;LTE网络系统部署具有很强的灵活性, 可同时支持1.25~20MHz的多种系统宽带和unpaired paired的频谱分配;LTE的子帧长度是0.5ms、0.675ms, 攻克了向下兼容问题, 同时实现了网络时延的降低 (时延:C-plan<100ms、U-plan<5ms) 。
2 移动通信系统的本地传输网络优化思路
结合LTE的技术特征和某地移动通信系统本地传输网优化案例, 本章节从骨干层光缆优化思路和接入层光缆线路优化思路分析移动通信系统的本地传输网优化思路。
2.1 骨干层光缆优化思路
(1) 传输光缆网为开放型全覆盖网络 (分层建设) , 以便同时满足新业务 (对纤芯资源的需求) 和无线通信业务的发展需求。
(2) 交换枢纽楼核心层间设直达光缆, 以便为中远期业务提供发展所需, 其中光缆选择大芯数光缆。
(3) 汇聚层光缆容量视当地实际情况而定, 局部段落结合实际纤芯数量而适当扩容, 以此提高大芯数光缆的利用率 (备注:特殊路段需对未来纤芯需求予以考虑) 。
(4) 关键的汇聚层节点进出光缆皆选择终端, 同时配备多路由;一般汇聚层节点的光缆选择纤芯直通 (备注:其他光缆选择纤芯终端, 其中进出局的光缆配备双路由) 。
(5) 汇聚层光缆的划分严格参照汇聚区域, 同时有效收敛区域内业务, 以此实现汇聚层光缆纤芯利用率的提高;以现有光缆资源利用率为前提, 充分满足数据承载网、传输承载网等的要求 (备注:汇聚层光缆组网呈网状结构或环状结构) 。
2.2 接入层光缆线路优化思路
(1) 建设初期, 汇聚层节点处接入层节点与核心节点的连接方式选择光缆直连的方式;待用户数量达到一定限值后, 设传输设备进行收敛, 并以物理环路逐步取代光缆。
(2) 接入层节点的光缆尽量实现全部终端和进出双路由。
(3) 光纤物理网尽量覆盖如下特点地区:自有营业厅、大企业集团用户、金融商业中心、交易中心、政府机构、高档宾馆、机场、写字楼等。
(4) 接入网节点需经接入层光缆过渡到骨干机房和汇聚机房;结合当地发展潜力, 把分线箱和光交接箱等设在某些商务区、工业区等物理点, 以便用户引接。
(5) 把管道光缆敷设到重要基站、汇聚机房、重要集团客户接入点, 特殊接入点可用架空光缆取代管道光缆。
3 移动通信系统的本地传输网络优化方案
结合第二章所谈内容, 本章节主要从通路优化方案角度分析移动通信系统的本地传输网优化方案。
3.1 通路组织优化安排的依据
(1) 10Gb/s传输系统的新建要求如下:各个骨干节点间的GE数据电路自第32个VC4通路依次向上安排;各个骨干节点间的基站语音电路自第一个VC4通路依次向下安排, 以满足基站电路和GE电路未来的发展所需。
(2) 把155Mb/s、622Mb/s (两个皆为新增电路) 接入环电路安排新VC4通路, 同时经10Gb/s传输系统传送至目的地。
(3) 新建市级以下2.5Gb/s汇聚环电路经本地网10Gb/s传输系统传送至目的地。
3.2 通路优化具体的实施方法
该地移动通信系统通路优化的具体内容有:新建城域网10Gb/s核心环二, 改造城域网10Gb/s核心环一, 以此分担核心节点间的业务负荷和局间中继电路负荷;市区部分升级后的622Mb/s接入环电路经城域网10Gb/s传输系统传送至目的地, 同时VC4电路共新增23个;结合交换落地电路对城域网既有2.5Gb/s环予以优化调整, 同时新增了一个交换节点, 同时把既有的13个VC4落地电路割接到该节点。
本地网2.5Gb/s环电路 (新增) 经本地网10Gb/s传输系统传送;县城城区622Mb/s接入环电路 (升级) 经本地网10Gb/s传输系统传送, 同时结合既有业务电路的实际情况, 经本地网的传输系统传送, 其中VC4电路新增86个。结合交换落地电路对本地网既有2.5Gb/s环予以优化调整。
此优化方案与622Mb/s传输系统 (与电信和联通互联互通) 升级至2.5Gb/s传输系统, 同时新建网通2.5Gb/s传输系统, 此次VC4电路共新增8个。
4 讨论
随着3G网络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 高速无线数据业务对承载层的要求变得更高, 同时2G网络的进一步扩容, 此时移动运营商必须深入思考如下问题:3G时代对传输网络大容量处理能力和多业务支持能力的更高要求该如何应对;网络质量的可靠性和现网资源的利用率该如何提升;传输网络维护成本该如何降低;品牌竞争该如何提高等。基于上述问题可知, 加快移动通信系统本地传输网优化步伐非常必要, 而此优化的目的是解决现网问题, 即综合考虑现有资源、3G网络的继续发展、现网存有的问题, 以期实现一个具有资源利用率高、网络结构清晰、网络安全性好、运营维护便捷等特征的高质量传输网络。
参考文献
[1]林思雨, 钟章队, 艾渤等.铁路数字移动通信系统的传输干扰性能分析与改善[J].铁道学报, 2011, 33 (7) :38-43.
[2]唐友喜, 易新平, 邵士海等.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IMT-Advanced的特征[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08, 37 (2) :161-167.
[3]章军富, 陈峻崎, 胡剑非等.基于GPRS/SMS和μC/OS的都市绿地精准灌溉控制系统[J].农业工程学报, 2009, 25 (9) :1-6.
[4]潘文, 蒋占军, 杜正锋等.分布式移动通信系统中基于多普勒测速与卡尔曼滤波的动态定位算法[J].电子与信息学报, 2008, 30 (6) :1420-14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