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蕾舞基础训练(精选12篇)
芭蕾舞基础训练 第1篇
近几年兴起了一项以改善人的形体为指向的健身运动芭蕾形体训练, 受到人们, 特别是女性的追求和喜爱。以往人们提到芭蕾, 都认为“有条件的”人才能练芭蕾, 因为芭蕾对人的身体条件有着极高的要求, 不是一般人都能练的。也确实如此, 完美的体态是成为芭蕾舞者的首要条件, 芭蕾舞者要具有较好的身体素质, 较强的技术技巧能力, 以及较强的表现力。但是为什么芭蕾形体训练会受到人们的热情追捧呢?芭蕾基础训练与芭蕾形体训练有哪些不同之处呢?本文通过围绕芭蕾两种不同训练方式展开论述, 阐述了芭蕾基础训练与芭蕾形体训练的区别与目的。
一、芭蕾基础训练的意义
它主要以培养有较好的身体素质、较强的技术技巧能力、较好的表现力的芭蕾舞演员为目的。专业芭蕾的训练方法也是非常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进行的, 目标是把专业的学生打造成拥有完美体态的芭蕾舞者。
芭蕾训练一般在专业的院校和团体被称之为基训课, 是芭蕾专业的学习者和演员每天都要进行的一门课程。芭蕾训练课是芭蕾教学体系中的一门主课, 它决定着学生和演员的技术素养。一堂完整的芭蕾训练课是由把杆、中间、跳, 女生还包括足尖, 这几个训练部分组成的。首先从把杆开始, 逐渐移到中间, 这些动作都是从小到大, 从简单到复杂, 循序渐进来完成的。主要是训练腿、膝盖、脚的力度、幅度、柔韧性、灵活性和稳定性, 使肌肉、关节、韧带得到全面锻炼。
中间训练跟把杆的顺序基本一致, 只是在组合的编排上难度要加大, 加上头、手、身体和脚的配合, 还有训练一些高难的技术技巧, 这就更要求身体的高度协调性和稳定性。
跳的训练一般分为三类:小跳、中跳、大跳。跳跃主要依靠并运用腿部的肌肉力量, 完成空中完美的舞姿形态。跳跃是难度最大的部分, 从把杆训练到中间训练, 都是为了跳做准备。跳跃完成的好坏很大部分取决于腿部肌肉能力的强弱。这需要在前面的把杆和中间的训练中来解决。
女生在完成了跳的练习后, 还有足尖的练习。足尖动作使得表演更加丰富、更具有表现力, 是女子在芭蕾训练中必须掌握的技巧形式。足尖的训练主要是把半脚尖的动作放到脚尖上做, 把一些小的跳跃动作变成富有脚尖特点的跳, 把各种转的动作放到脚尖上完成。这些动作对重心平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所以在前面的训练中一定要为脚尖训练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芭蕾形体训练的意义
芭蕾形体训练与芭蕾基础训练有所不同, 它是由芭蕾基础训练延伸而来的, 而不是真正的芭蕾训练。芭蕾形体训练是以健身为目的的, 着重于提高人的基本素质并调整人的形体姿态。芭蕾形体训练的主要目的是对健美体形的指向, 其训练的内容和方式直指形体的健美, 所以其动作设计主要是为健美体形服务的。因此, 芭蕾形体训练对人的形体修塑有很大的帮助。
芭蕾形体训练的课堂组成和专业的芭蕾基础训练基本一样, 也是从把杆训练开始, 然后是中间练习, 最后是跳的练习。但是芭蕾形体训练课的组合动作都比较容易, 运动量不会很大, 一般的人都能够接受。课堂中不要求动作做得多么规范, 只是通过在自己身体条件能达到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完成好动作, 从而达到锻炼的目的。芭蕾形体训练强调的不是大的体力消耗, 而是通过训练加强肌肉的能力、身体的柔韧性, 塑造肌肉的线条等, 来达到完美的塑形效果。
芭蕾形体训练也是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来进行的, 是通过从简单到难的动作学习训练来达到塑形的目的。芭蕾形体训练也是一个长期的锻炼过程, 它不会马上就有很明显的效果, 但是坚持训练的话, 不论是在体态还是气质上都会有很大的改变。芭蕾形体训练不是以培养专业的演员为目的的, 其最终的目的就是通过芭蕾的训练对人的形体和气质进行修塑, 使身体均匀和谐, 身体轮廓线条清晰, 从而塑造出美的体形。
三、两者训练的区别
芭蕾形体训练是以帮助人们拥有一个完美的体形为目的, 从目的上看两者就是完全不一样的。正因为它们要达到的目的不一样, 所以从一开始的选材, 到训练方法、训练时间、训练的要求都有所不同。
1. 从选材看两者的区别
芭蕾对演员的身体要求很高, 所以选材非常严格。一般的专业芭蕾学校招收9至11岁的孩子入学, 要求他们身体均匀、细长、头小、颈长, 软开度好, 外开性好, 四肢长, 脚形漂亮, 臀部小, 外貌漂亮等。不论是从年龄还是身体的条件上专业的芭蕾学校选材的要求都是近乎苛刻的。
芭蕾形体训练在选材中对年龄和身体条件就没有什么特别的要求了, 只要学习者自己对芭蕾形体训练感兴趣, 能够承受芭蕾形体训练的运动量, 而且想通过芭蕾形体训练来改变自己的身体形态, 使自己的体形更加完美, 就可以学习芭蕾形体。
2. 从训练方法看两者的区别
一般的专业芭蕾学校都有一套完备的教学体系, 通过6至7年的时间来完成芭蕾所要学习的动作。每个年级的教学都要严格按照教学大纲来进行。每个动作都要反复地练习, 以达到最完美的效果。
芭蕾形体训练则是在学习者自身条件可以达到的基础上, 学习简单的芭蕾动作。教师会根据学习者的自身情况和学习的目的变换教材。训练的内容会把单一的形体训练和带有表演性的舞蹈训练结合起来, 使训练不枯燥乏味。
3. 从训练时间看两者的区别
专业的芭蕾训练一堂训练课的时间一般在90分钟, 90分钟的训练课是每天都要完成的课程。随着年级的增高, 有时训练课的时间会增加到每天120分钟。
芭蕾形体训练一堂课的时间大约在60分钟左右, 而且不是每天都要练习, 一个星期大约1到3次, 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和需要来制定学习的时间。
4. 从训练要求看两者的区别
专业的芭蕾训练对学习者的每个动作完成的好坏要求非常严格。腿、脚、手、身体的角度都必须严格按照动作的要求完成。不论学习者的自身条件如何, 都要严格按照这样的要求去完成。
芭蕾形体训练则不同, 在训练时学习者动作不一定做到完全规范, 只要在自身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达到动作的要求, 就能达到锻炼形体的目的就可以。
从以上这几点我们就可以看出专业的芭蕾基础训练和芭蕾形体训练的区别。形体芭蕾是从芭蕾基础训练延伸而来的。专业的芭蕾基础训练是难度较高并且很艰难的, 而芭蕾形体训练则以健身为目的, 难度较低, 不要求动作做得多么规范,
民族艺术之花凤翔泥塑
史
(渭南师范学院, 陕西渭南
摘要:凤翔泥塑有着悠久的历史, 其明快的设色、独特的造型、质朴的寓意成为中国民间艺术中的一绝, 学习、继承和传承这一艺术瑰宝能使其开出更加灿烂的民族艺术之花。
关键词:民间美术凤翔泥塑民间艺术
民间美术是一个民族文化的代表, 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物质和精神相结合的区域内的文化传统的标志, 也就是说, 中国传统的民间美术是实实在在的民族艺术之花的一种类型。在凤翔农村以虎头挂片为代表的虎头系列造型, 进入到家家户户, 在人们的生活观念中占据着一定的位置, 这无疑是图腾崇拜意识在当代农村的残留。西周与先秦是中华民族文化形成的重要阶段, 也是中国民族文化心理结构、审美意识的奠基阶段, 从西周的岐山到先秦的雍州, 从扶风周原出土的珍贵文物到秦兵马俑, 不难看出西秦大地显赫的历史地位和蓬勃的历史人文精神, 而当今仍在流传的凤翔民间艺术有深厚的历史底蕴, 是古老传统文化的孕育与造就才使凤翔泥塑有着深邃与隽永的艺术魅力。因此历史传统孕育和发展了凤翔泥塑, 也是以今观古的一个典范, 其中透射着中国传统元素的源远流长。说它是民族艺术之花的一种, 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凤翔泥塑是从传统的古老的民间生活中产生发展的, 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在民间流传的一个典范。
对于凤翔泥塑中的虎头挂片, 人们将威猛而震慑人心的面具造型特征与商周青铜器的饕餮纹相联系, 也会有人将概括、抽象、符号化的造型特征追溯到远古图腾时代。商周青铜器反映出奴隶社会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敌视和压迫, 充满着神秘恐怖威慑的“狞厉”。经过历史岁月的演变, 虎头挂片在造型格局上依稀可见青铜饕餮纹的威严的悍猛, 这一特征是中华民族传统中的精华, 被劳动人民保留, 借以震慑鬼魂和驱除邪恶。而在纹样的运用和色彩的搭配上, 劳动者则将对生活的热忱和对幸福的向往倾注其中, 使其饱含醇厚而热烈的质朴美。
二、凤翔泥塑是凤翔民间艺人勤劳与智慧的结晶, 透过奇特的造型, 依稀可见远古传统文化的神秘之光, 从其亲和的媚态中, 又能体会到民俗文化的深邃内涵, 折射着中国元素的有意味的三个特征。
1.奇特造型。凤翔泥塑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圆雕, 分人物和动物两方面。人物有《西游记》人物、古装戏曲人物、麒麟送子、娃娃嬉戏、孩儿骑牛和孩儿等。动物中有12生肖、鸟、鱼等。无论何种造型都有其独特之处;另一类是挂片, 以虎头挂片为代表, 挂片有大小之分, 小的有小孩的手掌大, 大的可以有1米多高。被称之为民间泥塑的是指那些深受民众喜爱的民间泥玩具, 又称为“耍货”, 固然制作简便, 小巧玲珑, 适合玩耍, 价格便宜, 比其他泥塑趋于小型, 而凤翔泥塑是大、中、小兼有, 而大型的泥虎、泥塑羊等凤翔所独有的。我们在赏析凤翔泥塑之美时, 不能仅仅停留在民间泥玩具, 而应当有更宽广的审美是中国独特的艺术特色。另外, 将独
琦
特的造型与中国几千年来传统绘画精神元素紧密相联。中国传统绘画讲究“师造化, 中得心缘”、“写意精神”, 在泥塑造型中民间匠师的精心造化赋于泥塑中国传统的绘画精神, 即只取大型大势, 忽略细枝末节, 塑简法之形提扼要之势, 在似与不似间而形神兼备, 给这一团团黄土以鲜活的生命灵魂。实用性也在此彰显。
2.线描。凤翔泥塑的多线是凤翔彩绘泥塑制作至关重要的环节。民间艺人通过线描表现出各种各样的吉祥图纹, 或为着彩划分了一个明确界限, 其中勾线分为四类, 主线粗犷有力, 分线细腻清秀, 随线利落劲挺, 绕线婉转流畅, 变化多端的线条加上少量碎点与快面的配置, 构成了一幅幅美妙绝伦的白描图, 简直可以与宋代历史名作“朝元仙杖图”等白描作品相媲美。而且, 泥塑勾线往往是在起伏不平的泥片上勾描, 轻重徐疾、抑扬顿挫、技艺娴熟、效果精美, 足可令专攻线描者自叹不如, 这也是中国传统元素在民间美术中根深蒂固的表现。
3.重彩。就像陕西关中庄稼汉性格的凤翔泥塑所选色彩, 大方、热烈、豪爽, 不掩不遮地大胆运用大红大绿, 直截了当地采取黑白红绿黄等未经调配的基本色。民间艺人基本用色讲究:黑白表现为“力”像石头;白色表现为“大”像“天地”;绿色表现为“生”像草木;红色表现为“心”像“钟馗”;黄色则表现为“熟”像果实。通过这些颜色的“大联合”淋漓尽致地反映出自然的生生不息, 开花结果的自然规律。
三、民间美术作为民族文化的视觉符号载体, 其使用及融合在民间广泛的习俗文化和日常生活之中。
凤翔泥塑得以在乡间广泛流传, 正是因为其启迪观赏者展开想象的翅膀, 寻味潜藏着的情感智慧, 以及得到人生的和谐与满足, 例如:小孩满月, 外婆一定要给孙子送一只最大的泥老虎, 是用虎威来辟邪, 寄托长辈对孩子的疼爱之情, 希望孩子平安;每逢庙会, 人们总要从神庙那里买回一只带红绳的泥虎回家, 称之为平安虎, 以报佑全家人平安吉祥;还有“麒麟送子”, 娃娃骑虎等都寄托这人们希望家庭兴旺、子嗣满堂的美好心愿等, 这些寓意都是从民族思维、人文观念生发出的精神与物质结合的产物, 是生存中最本质、最直接的元素。
总之, 凤翔泥塑以它悠久的历史底蕴, 奇特的造型, 传统的白描, 直接的取色, 以及最本质的寓意, 成为民间即民族物质与精神相结合的视觉符号的载体, 也成为民族艺术之花。
参考文献:
[1]冯骥才编撰.民间艺术草根漫谈.中国美术出版社, 1994, 第1版.
[2]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1.6, 第1版.
[3]左汉中编撰.民间绝活凤翔泥塑.江西美术出版社, 2001.9, 第1版.
[4]朱志良.中国美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4, 第
1版.
参考文献
[1]肖苏华.芭蕾舞艺术欣赏.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7.5, (第一版) .
[2]肖苏华.芭蕾舞艺术欣赏.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7.5.
[3]李春华.古典芭蕾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9.
[4]王锦华.形体舞蹈.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6.3.
芭蕾舞基础训练 第2篇
关键词:芭蕾舞 基础训练课 钢琴伴奏 能力
芭蕾起源于意大利,兴盛于法国,是唯一通行于整个欧洲的古典舞剧形式,被人称为“古典舞蹈”。芭蕾舞于建国初期系统地引入我国,深受我国人民喜爱并创作了《红色娘子军》、《白毛女》等中国题材的芭蕾舞剧。目前我国有多所舞蹈院校,并且许多高校都设有舞蹈系,芭蕾舞基本功训练课(以下简称基训课)列为舞蹈专业的必修科目之一。
在芭蕾舞基训课中,音乐与舞蹈像一对密不可分的孪生姐妹。舞蹈缺少音乐的衬托,情绪与意境的表达就不够全面充分,需要二者相互勾通,相互补充,因此在基训课中便加入了钢琴伴奏的要素。基训课的钢琴伴奏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音乐教学伴奏,主要任务是在理解舞蹈教师意图的同时根据舞蹈教师的需要用钢琴配合以相应的音乐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让学生在芭蕾训练时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动作之中,同时通过不断的听音乐与做动作,加强学生对音乐与舞蹈相互融会贯通的理解与感知能力。由于钢琴伴奏是为基训课教学服务的,好的钢琴伴奏能在舞蹈教师与学生之间搭建情感、动作的沟通桥梁,因此要求基训课钢琴伴奏教师具备多方面的能力。
1、具备芭蕾舞基本知识
了解芭蕾舞的发展历史。既然基训课钢琴伴奏音乐是服务于舞蹈教学,那么钢琴伴奏教师首先应该了解芭蕾舞发展的相关历史。这样才会懂得怎样去欣赏、怎样去鉴别,根据舞蹈教师的需要选取经典的伴奏音乐曲目,营造贴切的气氛,高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
了解芭蕾舞基本训练的目的。舞蹈基训课中每一个训练动作都有其特殊的意义与训练价值,训练要求与训练技巧各不相同。钢琴伴奏教师只有了解基训的总目标,每一动作的训练方法及目的,才能根据训练的需要采用不同的旋律和节奏与舞蹈教师密切配合。
了解芭蕾舞基本功训练的相关术语。由于芭蕾舞源于欧洲,属于西方舞蹈体系,舞蹈教师在芭蕾舞教学中一般音译法语的芭蕾舞训练专业术语。如 “adagio ”,音译为“阿达久”,汉语的意思是控制;“sondu ” 音译为“丰久”,汉语意思为单腿蹲。钢琴伴奏教师只有掌握相关的专业术语才能了解舞蹈教师的意图,而不至于在听到舞蹈教师发出指令后不知所措。
2、具备相关的音乐知识及音乐表现能力
钢琴伴奏教师工作的重点在音乐,必须具备相关的音乐基础知识和音乐表现能力,并能在基训课上运用自如。塑造任何一种艺术形象都应在掌握相关知识与技法后,运用特定的手段来服务于所塑造的形象。因此,基训课钢琴伴奏教师也必须在具备音乐基础知识后,运用音乐中的各种表现手段来为基训课中的舞蹈教学服务,如对旋律、节奏、力度、速度、气息的运用等等。
在做基训动作之前,学生首先感受到的是钢琴奏出的高低不同的音组合成的旋律。旋律是音乐的灵魂和基础,用调式关系和节奏、节拍关系组合起来体现音乐的主要思想。钢琴伴奏教师在弹奏之前应充分考虑学生所做的每一个动作的训练方法及目的,需要什么风格的音乐,做好音乐的节奏、速度、力度、气息等各方面的处理。如钢琴伴奏时,激烈的动作就要选择进行曲形式的音乐来表现,一般采用进行曲常用的四二拍的节奏,速度较快,力度较强,气息较短。在配和优美抒情的动作时,一般就要选择四四或八六拍的曲子,速度悠缓,气息绵长。只有具备了丰富的音乐表现力,音乐才充分能调动学生的情绪,结合训练要点完成训练。
3、有大量的曲目储备和即兴伴奏能力
芭蕾舞基训课内容十分丰富,一堂课可能包括体态站立、把上、把下训练、技术技巧训练等方面。肌肉的控制能力,灵活控制关节的能力,完成技术技巧的能力都会涉及。每一个训练都有相应的音乐与之匹配,这就要求钢琴伴奏教师拥有大量的曲目储备,能根据动作训练的需要,情绪的需要弹奏相应的曲子。目前北京舞蹈学院等院校、出版社都发行了许多芭蕾舞钢琴伴奏曲目可供选择,钢琴伴奏教师可根据需要选用。
芭蕾舞基训课的教学也是灵活多样的。由于该科目属于技能训练课,舞蹈教师经常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授课内容,在授课过程中依据学生的训练情况推课。有些动作可能实际需要推十六个八拍,有些动作可能只推十个八拍;有时舞蹈教师会把几个动作或几个技巧融合在一起。凡此种种,音乐必须随之改变,但现成的曲目是固定不变的,这就要求钢琴伴奏教师即兴伴奏。钢琴伴奏教师必须根据舞蹈动作的需要对音乐马上作出调整,处理好乐句的结束、节奏型的转换、节奏的快慢、力度的强弱等,甚至还要满足舞蹈教师临时对不同风格音乐的需要。因此钢琴伴奏教师的即兴伴奏能力在芭蕾舞基训课中是十分重要的。
4、具备把钢琴伴奏与训练动作有机糅合的能力
在钢琴伴奏教师具备以上几点能力后,最后要做的就是把音乐与动作有机地糅合起来。整个教学过程中,钢琴的音乐表现必须以舞蹈动作为基准,这时的弹奏不同于单独的钢琴表演。钢琴独奏以创造性的再现作曲者的创作意图、抒发情感为主,较少考虑其它因素。而芭蕾舞基训课上的钢琴伴奏则以舞蹈教学为主,钢琴伴奏教师必须采用与舞蹈动作相一致的音乐来伴奏。要把音乐与动作完美地结合起来,就需要从音乐与动作的情绪表达,节奏、节拍的处理,学生的掌握程度,男女生动作的差异等等各方面来考虑。从音乐的情绪表达上来说,小弹腿训练的是小腿肌肉的爆发力和脚背脚趾的快速穿透感,要求动作快速有力、干净灵活,这就需要钢琴伴奏教师选用明朗活泼的曲子与之配合。把上控制训练的是肌肉的控制能力,要求动作舒缓到位,教师就应选用抒情优美的曲子配合。
在弹奏时钢琴伴奏教师还应该注意节奏、节拍与动作的关系处理。在芭蕾舞的训练过程中音乐节奏的鲜明、准确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应刻意强调强拍,以便学生听得清楚(特别是低年级学生,他们对音乐的感受还较浅)。如跳跃的练习,要求节奏的重拍非常明显,音乐甚至不以乐句划分而以小节为单位,以一个单一的起跳为基点,强调在重拍下跳跃瞬间的爆发。不同动作的音乐处理是各不相同的,需要钢琴伴奏教师灵活掌握。
男女生动作差异的处理。在技术技巧的训练方面由于男女生理上的差异,同样的动作同样的音乐处理也不相同,钢琴伴奏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作出调整。如在中跳的处理上,男女生都用三拍子的音乐,但由于男生的弹跳能力比女生好,在空中停留的时间就比女生长些,钢琴伴奏教师就应该掌握好这瞬间的时间差,根据学生的动作来调整音乐的速度。
芭蕾舞基础训练 第3篇
关键词:舞蹈训练 芭蕾舞 脚腕力量训练
一、芭蕾舞艺术的特点
芭蕾舞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宫廷,比起其他舞种其最为显著也是最为人所熟知的特点是用脚尖跳舞,因此芭蕾舞也被很多人形象地成为“脚尖上的艺术”。在所有艺术门类中,芭蕾舞无疑是最富有神秘性和表现力的,有评论家这样评价芭蕾舞:“每当帷幕拉开,优雅的舞姿,轻盈的跳跃,婷婷袅袅的脚尖旋转,都将人们带入那梦幻般的艺术境界。”从这段话我们可以言简意赅地归纳出芭蕾舞艺术的几个显著的特点:
(一)跳跃是芭蕾舞的基本表现形式
首先是跳躍,在芭蕾舞中不仅仅是基本动作,更是芭蕾舞一种基本的表现方式,因此在芭蕾舞表演中,舞者对于跳跃的掌握至关重要。芭蕾舞者在舞动时最美而动人的地方莫过于“脚”,处于绷紧状态,而“绷”正是芭蕾的基本要素之一。在舞动时,必须要从踝关节开始把力量一直贯入到脚趾,让脚趾延伸到脚心。而脚趾在绷紧时,膝盖也随之收紧,且脚趾绷的越紧,膝盖也收的越紧。所以绷脚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不仅美化了腿部曲线,还强有力的锻炼了踝关节,增强踝关节以下到趾关节的能力和灵敏性,对于舞者在跳跃这等一系列动作组合的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芭蕾舞艺术是优雅的象征
其次,芭蕾舞艺术是优雅的象征,这也是长久以来芭蕾舞所要求塑造良好的身体形态给人们带来的印象。良好的身体基本形态,使舞者从内而外流露出一种高贵独特的气质。每一位优秀的芭蕾舞演员都是通过从小到大艰苦的日常训练,锲而不舍,坚持不懈,才得到完美的姿态美和气质美,并且通过芭蕾基训的规范性训练还能逐步增强身体的柔韧性,锻炼体能,解放四肢,使舞者在舞蹈中呈现伸展的状态,所以才会在表现舞剧或舞蹈时可以灵活自如的舞动自己的身体,轻盈的跳跃,用肢体的语言来传递感情。
二、芭蕾舞的基本动作训练及脚腕力量的训练方法
(一)芭蕾舞基本动作训练
在芭蕾舞基本动作训练中,有十二种是最为主要的,包括擦地、小踢腿、单腿蹲、小弹腿、击打、控制、大踢腿、半蹲、全蹲、画圈、空中画圈。从这些基本动作训练中不难发现芭蕾舞的基训对于脚腕力量的要求很高,在芭蕾舞中训练腿和脚的力量是很重要的一个部分,舞者在脚与地面的摩擦过程中,训练脚趾、脚背、脚腕等部位的柔韧性和灵活性,脚腕的力量训练到位了,脚的控制能力才能提升,落地时先脚掌然后脚跟着地控制的蹲,脚下保持原来的位置,这个动作很好的训练了脚下力度的控制能力。
(二)脚腕力量的训练方法
脚腕力量的训练可以借鉴体育训练中的踝关节训练方式,但需要结合芭蕾舞的基训技巧,从中寻求一个和谐的平衡。最常见的应该是半脚尖练习,半脚尖的“立”是旋转中最主要的一点。道理很简单,只有把脚尖立到最大限度,这样脚与地面的接触面才会减小摩擦力小了,才能够用很小的劲,转得更快、转得“圈”更多。若我们用全脚掌去转“二位转”,想转个八九圈那简直比登天还难。从舞蹈上讲,用力一大在面部便会有细微的表现,舞蹈讲究的美,是在完成动作之前和之中,不应表现出任何不安来,从而给人一种轻松感、自如感以及一气呵成的整体感和舒适感。其次,除了半脚尖练习,擦地练习也是训练脚腕力量的一种重要方式。为腿的力度,伸直的习惯,重心的垂直稳定创造强大的推动力。
三、脚腕力量训练在芭蕾舞中的重要性
(一)脚部是芭蕾舞的结构中最基础的元素
芭蕾舞蹈中脚下的动作占据整个舞蹈的核心,在芭蕾舞中,脚下的动作可以说是所有肢体动作的基础,一切芭蕾舞蕴含的情感都是通过舞者的肢体动作和表演者的身体向上提升体现,所以芭蕾舞是一种适合表现轻盈的体态以及表达追求与渴望情绪的艺术。
(二)芭蕾舞的节奏与美感取决于脚腕力量
舞动通过节奏来表达整个作品蕴含的感情,“节奏”是完成舞蹈动作的最简单形式,用足尖跳舞是芭蕾的一个基本要素,芭蕾舞要将舞蹈动作在节奏的延续中发展进行。在舞蹈表演中,不同节奏是通过舞蹈者脚下的快、慢、强、弱、起、伏表现出来的,同时突出不同的思想情趣,正如这句话所表达的“节奏是表达人的感情力度的基础”,若没有节奏,那么舞蹈恐怕将难以形成。脚的力度是速度的基础,速度又是在力量的基础上产生的,一个舞者在力度运用方面做到收放自如,才能去整体上把握自己的舞蹈,因此只有在平时的训练中注意控制训练力度,才可以在舞台表演中做到与音乐合二为一,舞与乐的结合正是情感与动作的结合。而且四肢是会互相影响的,一个脚的力度掌握不好的舞者,手上动作难免会受影响,影响到舞蹈动作的整体的美感。
(三)脚腕力量是芭蕾舞表演中情感的极致体现
舞蹈是一种用来表达舞者情感与思想感情的肢体语言,它美在不仅体现在舞蹈动作上,还体现在善于抒情的方面,芭蕾舞正是以抒发内心情感打动人心的。可以设想若是没有舞者的激情,那么舞蹈的本质就不存在了,只是一种单纯的动作。所以将深厚的感情、生动的形象、丰富的想象进行融合与统一,这在精美的舞蹈构思中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可以使塑造的形象舞蹈化,从而唤起观众心灵上的共鸣。
四、结语
芭蕾舞基础训练 第4篇
一、芭蕾基础训练开展的意义分析
基础训练, 顾名思义, 就是针对芭蕾艺术进行基本的素质培养和训练, 主要是为了培养人们较好的身体素质和专业技术能力, 更好的展现一个芭蕾舞者的基本功。那么在教学和训练过程中, 就是将学生打造成一个具有完美体态的芭蕾舞者。
芭蕾基础训练通常在专业院校和团体实施, 这是芭蕾舞蹈演员每天必须要修炼的基本功和基本课程, 基础训练也是芭蕾舞者学习芭蕾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芭蕾技术表现质量。通常一些基础训练就是芭蕾课程上, 学生进行足尖、跳跃等基本动作训练, 这些训练都属于芭蕾舞者的基础训练, 在练习过程中, 动作逐渐加深, 由简到繁, 循序渐进, 主要就是对舞者的腿部、膝盖等位置的力度和柔韧性、灵活性进行锻炼, 使得学生的全身心都变得灵活协调。
比如在跳跃训练过程中, 主要分为小跳、中跳和大跳, 那么跳跃过程中, 主要是利用腿部的肌肉开展跳跃过程, 在空中形成一个完美的曲度, 跳跃是展现一个芭蕾舞者的平衡度和美感的重要表现形式, 是一个人完成跳跃过程中最根本的训练方式, 也是最难的一个组成部分, 因此在芭蕾舞者的训练过程中, 就必须要对其进行很好的基础训练。通常情况下, 女生还需要练习足尖点地, 足尖动作是更具有表现力的一种基础训练方式, 也是芭蕾女舞者必须要掌握的基本功之一, 只有将这些基本动作完美的诠释, 做好基础训练, 才能够在后期更高难度的动作练习过程中, 做到有条不紊, 循序渐进。
二、芭蕾形体训练开展的意义分析
芭蕾形体训练是完全不同于基础训练的一个练习过程, 它虽然是在芭蕾基础训练上延伸而来, 但是不属于真正的芭蕾舞蹈, 在开展形体训练的过程中, 主要是为了健身、使身材变得更优美等这些目标而开展的, 不属于专业的芭蕾舞蹈必须要掌握的技术。芭蕾形体训练过程中, 目的是为了调整人的形体姿态, 训练内容也和基础训练存在较大的区别, 主要是为保证形体的健美而开展的一种训练方式, 在设计过程中是为达到人对于体态美的追求而形成的一种训练方式。
形体训练的课程和基础训练课程开展内容基本相同, 也是主要完成一些杆、跳跃等部分的练习, 在练习过程中, 刚开始是中间练习, 之后就是跳跃的动作练习, 这是芭蕾形体训练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训练动作的难度不会特别高, 一般人都可以完成。课程教授过程中也不会有太多的规范, 基本上根据自己的身体协调性和灵活性展开的一门训练课程, 目的就是为了使得身体得到较好的锻炼, 在芭蕾形体训练过程中, 我们需要通过加强肌肉的练习来促进身体协调性的运行和发展, 从而使得身材变得更加的完美。
三、芭蕾基础训练和芭蕾形体训练之间的区别探讨
两种不同的训练方式存在很大的差异, 下面我简单从几个几个角度加以区别分析。
第一, 选材角度。芭蕾形体训练是为了使人的身材和体态变得更加优美而开展的, 那么在选材过程中没有太多的条件限制, 只要学生对芭蕾形体训练感兴趣就可以进行学习。芭蕾基础训练是针对专业的芭蕾舞者而开展的一门课程, 那么在学校选择招生时基本上是选择9岁-11岁的小孩子进行学习, 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对其天赋要求非常高, 必须要脚型好看, 脖颈长, 头小等, 因此选材条件非常严格。
第二, 训练方法角度。芭蕾形体训练是建立在学习人员自身的身体素质和协调性等基础上开展的训练课程, 那么在教学和实践学习过程中, 教师会根据学生的身体协调性等进行动作难度的调整, 训练过程中, 会把形态训练和表演性的训练动作融合在一起进行教学。芭蕾基础训练是学校开展的一门专业性非常强的课程, 在学习过程中, 芭蕾舞者必须要经过几年的基础训练学习才能够完成必须要学习的动作,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是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开展训练课程的。
第三, 训练时间角度。芭蕾形体训练课程基本上课程时间是一个小时左右, 而且不需要每天都练习, 而是选择一周内的2天-3天开展教学课程。芭蕾基础训练课程是芭蕾舞者每天的必修课, 那么在开展教学过程中, 基本上每一堂课的学习时间是一个半小时左右, 同时每天都需要进行练习和学习。
第四, 训练要求角度。芭蕾形体训练在训练过程中, 对于动作的规范性没有特别高的要求, 只要自身条件允许范围内都可以。芭蕾基础训练对于训练要求是非常高的, 在训练过程中, 必须要保证学生的每一个基本动作都达到标准, 这样才能够确保其按照既定的要求开展学习课程。
四、结语
芭蕾基础训练和芭蕾形体训练存在很大的区别, 形体训练追求的是人的一种对美的体态的向往和追求, 而芭蕾基础训练是针对专业的爱好芭蕾艺术的芭蕾舞者而开展的一门基础课程。在训练过程中, 基础训练的难度高、训练要求高、训练时间久、训练方法更加严格, 而芭蕾形体训练对于其训练难度、训练要求、训练时间、训练方法等方面都没有那么严格苛刻的条件, 在训练过程中, 就是为了达到塑造完美形体的效果, 在针对不同的人群和目的开展芭蕾教学过程中, 必须要明确其学习目的, 才能够选择适合的教学方式开展训练课程。
摘要:芭蕾是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 它集合了艺术、美和高雅为一体, 是人类文明进步和发展的重要表现形式。在现代文明发展和建设过程中, 逐渐兴起了一种以改善人的形体为指标的健身运动, 芭蕾形体训练逐渐受到人们的喜爱, 那么到底芭蕾基础训练和芭蕾形体训练存在什么区别呢?下面本文简单对其加以描述和探讨。
关键词:芭蕾基础训练,芭蕾形体训练,区别探讨
参考文献
[1]张续, 赵金科.芭蕾基础训练与芭蕾形体训练的区别[J].文化艺术研究·考试周刊, 2011 (03) :58-59.
芭蕾舞基础训练 第5篇
中图分类号:G834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06-000-01
摘 要 芭蕾基础训练的科学性、系统性、规范性可有效增强舞者的修养和控制能力。芭蕾与体育舞蹈有许多共同的要素,当今体育舞蹈的审美建立在以芭蕾为坐标系之上,因此,芭蕾基础训练方法对提高体育舞蹈表现意识和舞蹈技术等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
关键词 芭蕾 基础训练 体育舞蹈
一、前言
纵观我国体育舞蹈现状,在竞技比赛中以高难度技术动作取胜是我们的风格,缺乏技术魅力和个性特征是一大缺陷。主要原因在于体育舞蹈运动未形成自己独特且完善的训练体系,如何在体育舞蹈运动中增强运动员的舞蹈意识训练也我们目前探讨的重要课题之一。
由于芭蕾有着比其他舞种较为完善的训练体系,芭蕾基础训练便成为了舞蹈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本文将通过研究芭蕾基础训练对体育舞蹈的影响,对芭蕾基础训练科学的教学训练进行分析,为完善我国体育舞蹈运动训练手段,建立我国体育舞蹈教学理论体系提供建议。
二、分析与讨论
(一)芭蕾基础训练与体育舞蹈相似的训练要素
芭蕾作为西方古典文化中的代表文化,“开、绷、直、立”这四个特点要求不仅是芭蕾的技术训练的核心要点。体育舞蹈作为另一种传统西方艺术文化的一部分,体育舞蹈运动未形成自己独特且完善的训练体系,而芭蕾基础训练已经形成一系列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法,致使它在许多方面都要向芭蕾基础训练做借鉴和学习。
在芭蕾基础训练中“开”是胯、胸、膝、踝以及肩的外开,同时也指脚的外开。“绷”是指身体收紧,脚踝脚背的绷直。“直”双腿膝盖伸直及后背的垂直。“立”腰部的直立,从胸腔到头部以上有向下延伸感,是建立在“直”的基础上的。芭蕾基础训练通过对这四项原则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可以培养舞者柔韧素质和艺术表现力等等,让舞者形成良好的习惯,为后期学习打好基础。体育舞蹈在借鉴中,加入自身特点。“开”是指着重要求肩、胸腰、髋关节、大腿跟部、脚踝的充分打开,在拉丁舞中应用的十分明显。“绷”是指身体腰腹部、中段的收紧、大腿肌肉收驰有度。在体育舞蹈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点,不论是拉丁舞还是摩登舞都要求舞者的中段部分要时刻收紧,以便保证身体的平衡性和稳定性。“直”是指整个身体线条正直,从颈椎到尾椎都与地面垂直,直立时膝盖保持超直状态。体育舞蹈中身体旋转的动作,只有在“直”的前提下才能保证转体的完成。很多身体转都是在“直”的前提下才得以完成的。“立”是指身体姿势挺拔,头顶有向上延伸的感觉,身体动作空间感、立体感强。比如在摩登舞中,舞伴双方从头到尾都要做到“立”这一特点。
(二)芭蕾基础训练内容在体育舞蹈教学中的应用
1.基本素质训练内容
体育舞蹈是一项竞技运动,而芭蕾舞更倾向于观赏和表演,虽然都属于舞蹈但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从舞蹈的基本素质要求来看,体育舞蹈较芭蕾舞在肌肉的力量、速度、耐力等方面要求更严格,运动员可以通过科学的制定训练计划,有针对性地发展背部、腰腹部、四肢肌肉的爆发力和运动耐力以及柔韧性训练。
2.技术训练体系
跳、转、跳转结合和连接动作构成芭蕾基础训练的动态技术。转的技术分为地面上双脚支撑和单脚支撑这两大类别的平转以及在空中的各种跳转。体育舞蹈运动中包含前后左右的移动旋转、上下的升降和各种动态舞姿等诸多形式。所以,借鉴芭蕾的跳、转技术训练内容,对掌握体育舞蹈中的各种跳、转动作训练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在掌握了芭蕾转体动作技术后,可结合体育舞蹈旋转技术要求来提高动作技术质量。
芭蕾基础训练很多动作是借助把杆训练进行的,根据动作的需要可采用单手扶把或双手扶把进行训练,从而找到肌肉的正确用力和全身各部位的正确位置感觉,训练内容包括各种舞姿的控制和平衡等。在体育舞蹈中有许多静态动作造型,要掌握静态美的动作需要一系列循序渐进的科学训练,在起始时期进行芭蕾把杆的训练方法,先找到正确的肌肉用力感觉,之后再进行脱把练习,通过这些练习可以将体育舞蹈的动作表现的更加细腻和完美。
3.专业素质训练内容
专业素质包括审美能力,情感意识,对艺术的理解能力,表现能力,对音乐的感知,对节奏的把握等等。通过对郑州大学体育学院音乐表演专业学生在参加比赛中的观察,专业素养高的学生在参加比赛中取得理想的成绩,以此证明,专业素养是舞蹈者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不管是在体育舞蹈还是在芭蕾基础训练的过程中,专业素养的高低直接决定着该舞者专业水平的程度。
三、结论
因我国的体育舞蹈起步晚,现阶段还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要快速提高我国体育舞蹈的整体水平,就必须改变以往在体育舞蹈教学训练中的纯技术教学思想观念。通过芭蕾的基训的规范性训练逐步增强舞者身体的柔韧性和体能,才会在表现舞剧或舞蹈时更加灵活自如的舞动自己的身体。正基于此,科学性、系统性、规范性的芭蕾的基础训练至今在高校舞蹈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参考文献:
芭蕾舞基础训练 第6篇
关键词:芭蕾舞;基本功训练;国际标准舞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5-0385-7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15.001
随着时间的推移,国际标准舞在我国发展已逐渐趋于成熟,我国各舞蹈院校逐渐将国际标准舞纳入舞蹈教学,同时建立了完善科学的教学体系,不断从软硬件配置、教学模式等方面为国际标准舞艺术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教学基础,不断提升我国艺术院校学生的国际标准舞技能及综合水平,不断推进国际标准舞发展。
一、芭蕾舞基本功训练在国标舞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一)二者审美标准具有相对一致性
芭蕾舞和国际标准舞在审美标准上是相对一致的。芭蕾舞的基本功训练是训练舞者肌肉控制能力,提高肌肉线条的美度,这些为国际标准舞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芭蕾舞为基础的国际标准舞教学中,通过芭蕾舞基本功的训练,国际标准舞舞者在肢体呈现中便可以有效地实现身体控制能力及美观性,从而使优美舞姿得以展现。
芭蕾舞教学中对舞者的肢体要求具有相对严苛性,男女舞者均要求胳膊、腿及脖子的长度达标且脑袋较小。舞者的身材比例匀称且身材挺拔,直立向上,无时无刻不给人一种高贵典雅之感。
同时在国际标准舞肢体及气质要求中,也需要舞者身材保持挺拔状态,腰部及腹部作为舞蹈中的支撑点要强壮有力。国际标准舞及芭蕾舞两个不同的舞种均在西方舞蹈基础上产生,因此具有相似的文化背景及内涵,这样使得二者审美标准具有相似性。
(二)二者规范化及技术性具有严格要求
芭蕾舞的训练体系一直沿用英国皇室舞蹈学校训练时期的训练方式及教学体系,因此对舞蹈的规范性具有严格的要求及规定,在舞蹈训练中,舞者肢体的各个部位均需要按照舞蹈肢体运行轨迹严格训练,舒展人体的线条,增强人体下肢的表现能力,要求在舞蹈过程中动作要标准。在舞蹈教学中,舞者应根据各舞蹈所蕴含的意义及内涵对其进行情感的表达与传递,不断通过舞者肢体的舞动将舞蹈各情感因素完美呈现出来。国标舞训练中对舞者的技术及动作也具有相当严格的要求,在旋转跳跃及落地时,地面与脚尖之间不能产生明显落地声。舞者全身肌肉处于收紧状态,因此,对舞者的体力及意志力具有较高的要求。
二、芭蕾舞基本功训练在国际标准舞教学中的作用
(一)有利于促进国标舞者身体线条的良好塑造
芭蕾舞具有高贵典雅之感,因此芭蕾舞基本功的教学可有效提升舞者的开、绷、直、立身体形态的塑造。专业舞者及业余舞者的区别性就在于是否有进行系统的芭蕾舞基本功训练,是否具有舞者的基础气质,艺术院校专业舞蹈课程开展之前,均需要对学生进行芭蕾舞基本功的训练,各舞蹈间的肢体要求及素养均具有相通性,肢体的协调性及稳定性在任何舞蹈训练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有利于国际标准舞实践内容及形式的创设及丰富
国际标准舞属于体育竞技类别,又因舞姿花哨,服装样式繁多而被人们喜爱。原则上来说,国际标准舞是不具备观赏性的,因为每位舞者的肌肉控制与对音乐的理解不同。国际标准舞的舞蹈内容要求相对丰富,具体结构主要是指舞者在相同主题下对舞蹈形式可以进行专业创造,并对其进行舞蹈、演唱及戏剧等的综合表演。而芭蕾舞作为一门优秀的舞蹈艺术,历史悠久,在意大利以娱乐的形态不断发展为前提,芭蕾舞舞蹈形式逐渐萌芽。而就是拥有这么悠久的历史文化与标准的规范性的芭蕾舞,才能作为国际标准舞的基础训练。
(三)丰富舞者表现形态
国际标准舞在发展过程中,具有两种发展形势,一种便是独立的具有纯粹舞蹈性质的国际标准舞,注重国际标准舞的形式美,单纯对舞蹈的技能及美感进行评判;另一种形式则重视舞蹈的内涵,要求舞者在舞蹈表现过程中穿插相应的事件并进行内容的完美演绎,使观众明白其中的内涵,国际标准舞与芭蕾舞在美学观点及形态等方面均具有相似性。
(四)完善国际标准舞的训练方法
芭蕾舞在悠久的历史中主要形成了系统科学的艺术形式及训练方法,芭蕾舞具有自身独特的规律和较高的训练价值,因此各大院校在对国际标准舞基本功进行训练时,一般均采用该类科学有效的训练体系及训练方法进行训练。舞蹈是靠人的肢体动作实现情感的表达及某种因素形式艺术的表现,国际标准舞注重人的情感表达,而芭蕾舞的基本功训练便可促进舞者自身气质的提升,从而使舞者在后期国际标准舞教学中实现对情感的淋漓表现。
(五)延长舞者舞台生命
芭蕾舞基本功训练是舞者开始舞蹈学习的必要教程,基本功训练直接决定着舞者的舞台生涯,影响舞者自身的舞蹈表现力及呈现力,舞者通过芭蕾舞基本功的训练,可使身体逐渐达到相对平衡,增加舞蹈美感,达到舞蹈表现最初要求及效果,增强舞蹈观者的兴趣,使得观者身心愉悦。
三、结语
综上所述,芭蕾舞基本功训练在国际标准舞教学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促进了国际标准舞舞者身体线条的良好塑造,有利于国际标准舞内容、形式的创设与丰富,大大丰富了舞者的表现形态,完善国际标准舞的训练方法,延长舞者舞台生命,使舞者依靠自身的肢体语言及高贵典雅的综合气质不断呈现国际标准舞的独特魅力,从而促进国际标准舞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 郑涛.浅谈芭蕾舞基本功训练在国标舞教学中的作用[N].中国艺术报,2012-05-28(T02).
[2] 熊茵.少儿拉丁舞基本功训练内容的研究[D].湖南大学,2011.
[3] 刘行.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体系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
[4] 原阿敏.从《古典芭蕾舞基本功训练教程》一书窥探芭蕾基训课程安排特点[J].戏剧之家,2014(18):191.
Abstract:At present, with the continuous deepening and development of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in China, the major national professional ar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nstantly open an international standard dance major and course, making it gradually become specialized and systematic. And ballet has the same training value because of its unique regularity.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reasons of ballet basic training in the international standard dance teaching,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explores and studies the roles of ballet basic training in the international standard dance teaching.
Key words:ballet; basic training; international standard dance
芭蕾基础训练在舞蹈教学中的重要性 第7篇
一、芭蕾的基础训练
芭蕾舞基础训练以科学性、规范性、严谨性为特点, 演员们经过“开、绷、直、立”等严格的舞蹈磨练, 逐渐形成挺拔、匀称、完美的体态, 并且使心与形相交融, 在意念与感觉的延伸中, 在“气质”上得到培养。芭蕾有一套比较科学的规范要求和训练法则, 正是依靠这些法则, 培养出了一大批出类拔萃的优秀舞蹈家, 形成了许多著名流派, 推出了上百个优秀的舞蹈作品。但不论它如何发展和演变, 多年来, 芭蕾基础训练中的“开、绷、直、立”是一直要严格遵循的, 它是芭蕾的基本元素。
1.开
通常是指两条腿于髋关节处外旋, 即“外开”。“外开”是构成古典芭蕾风格的基本要素, 训练舞蹈者的外开性功能, 不仅可以舒展人体的线条, 增加人体下肢的表现能力, 使舞姿更加挺拔、舒展, 增添舞蹈者昂扬的精神及高雅的气质, 而且可为舞蹈中很多技巧的完成奠定基础。
2.绷
“绷”也是芭蕾的基本要素之一。必须从踝关节开始把力量一直贯入到脚趾, 让脚趾去找脚心, 实际上脚背脚趾绷得越紧, 腿部膝盖也会越收紧。绷脚有两个重要作用, 一是延长了腿的长度, 强化了腿的流线型的美;二是能使踝关节得到强有力的锻炼, 增强踝关节以下到趾关节的能力和灵敏性。
3.直
在基训中要求人体的直有两个目的:一是从精神气质角度, 要求身体挺拔直立, 不能塌腰翘臀, 不能挺胸凸肚, 腿必须收紧膝盖, 绷直脚背, 使人有一种精神倍增、赏心悦目的潇洒、帅气和高雅的气质, 给人一种朝气蓬勃的青春美的享受;二是从技能技术训练的角度, 人在舞蹈中身体的形态是千变万化的, 只有在动作中不断地调整重心, 才能使身体的重心始终保持垂直, 去完成一些旋转和高难度的技巧动作。由此可见, 芭蕾基训中的直立训练是一种技巧训练。
4.立
芭蕾中的“立”是在直的基础上的升华, 是从形体美到舞蹈美的整体概念。“立”是一种延伸感, 一是指身体要拉长。在训练中脚用力踩向地面, 脖子向上拉长, 找一种立地顶天的感觉。“立”会给人带来一种提升的感觉, 这是一种轻盈、敏捷和精神气质的美。二是指腰椎到颈椎部位的立, 这一点是“立”的真髓, 千万不能掉以轻心。因为从腰椎到颈椎这一部位是躯体中活动范围最大的部位, 只有把这一部位控制住, 人才能够真正立起来, 不会出现松腰、懈胯的现象了。
二、芭蕾基本训练中的肢体要求
1.腿
在芭蕾中腿是根, 所以芭蕾训练对腿的要求很严格。有力量的腿是芭蕾演员的首要条件。专业演员的韧带在训练中被拉长, 使肌肉空间收缩, 加强了肌肉的力量, 肌肉附在韧带上, 拉长韧带的同时也拉长肌肉的线条。
2. 躯干
躯干是身体的主体, 芭蕾训练要求应该保持严格的垂直的姿态。训练时要时刻记住抬头、挺胸、提腰、沉肩。从头到脚, 都要有顶天立地的感觉, 挺拔向上贯穿整个芭蕾训练的始终, 最大限度地呈现人体线条的天然丽质。
3.头
头在芭蕾舞中起着技术性的功能。在芭蕾中, 头部的把握是女性气质表现的关键, 它是高贵的气质、优雅的风度等的完美表现。训练中首先要学会微微昂起头部, 将眼神向斜前方的远处看, 要求肩下沉, 从而突出胸部和颈部的美好线条, 头部以下的颈部要尽量拉长, 微抬下巴, 双肩自然下沉, 增加颈部的线条美。
4. 手臂
在所有的舞蹈中, 手臂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手臂永远积极地参与舞蹈, 它给舞蹈增添了应有的线条。在芭蕾中手臂要成圆弧形, 在芭蕾中要求手臂从肩膀开始经过肘部、手腕到指尖, 成一个弧形, 所以要经常训练, 手臂才能有轻盈的形态和表现力。
三、芭蕾基础对舞蹈演员的重要性
1. 形体训练离不开芭蕾基础
形体训练是培养专业舞蹈人才的重要步骤。“形体美”是每个舞蹈表演者必然的追求, 而修长、挺拔、匀称的身材则是舞蹈演员的理想目标。要实现自己的追求和目标, 舞蹈专业的学生在身体方面就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条件, 芭蕾基础训练正是塑造这一理想身材的最佳手段。其次, 正确的身体垂直位置也是不容忽视的。骨盆是力的垂直线和水平线的中心区交汇点, 也是重力的中心区, 它对身体的垂直、平衡、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骨盆以上的部位, 腰椎、胸腔、肩、头, 起着支撑的作用;对于骨盆以下的腿和脚, 它起着稳定的作用。只有掌握了正确的身体垂直位置和正确的支撑力, 才能产生高质量的平衡和稳定, 才能使舞蹈演员的形体挺拔、舞姿舒展。同时坚持不懈地努力训练, 舞蹈演员才能具备发展舞蹈高难技巧的基础能力。
一些高水平的选手从不间断芭蕾基础训练,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演员自我修养》中指出:“不能用没有受过训练的身体, 来表达人的内在精神生活的最细致的过程, 正如不能用一些走调的乐器来演奏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一样。”很难想象一个身体僵硬, 动作不协调、不灵活, 没有控制能力, 没有美感和艺术表现力的人, 能够塑造好哈姆雷特。形体动作, 看似演员的外部动作技巧, 实质上对其内在的艺术气质、形体动作修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 芭蕾基础能力对舞蹈演员的重要性
在芭蕾舞基础训练中, 芭蕾的基本能力、基本形态占有相对重要的位置。首先, 控制能力是芭蕾基训中的重要能力之一。它有多种训练方法。控制可训练舞者的胯关节和动力腿在一定高度上从弯曲到伸直的控制能力, 锻炼腰、背肌力量和躯干重心的稳定, 是动力腿在空中大幅度运动的基础练习之一。训练时可以向前、旁、后进行练习, 通过练习使演员在训练时掌握在动力腿向上抬起的过程中保持胯关节松弛, 并适当放松大腿肌肉, 要用外开和绷直的力量向前延伸至脚尖顶端。做动作时演员的躯干正直和重心准确, 两肩、两肋和两边的胯完全处于平行线上。这样有助于锻炼腰肌 (包括侧腰肌) 收紧、拉长的控制能力。
跳跃在舞蹈训练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是多种舞蹈中的基本动作之一, 它们不仅是锻炼体能和素质的手段, 有些还可以直接用于舞台表演。在训练跳跃时应掌握躯干正直, 腰、背和腿部肌肉具有一定的能力, 脚比较柔韧有力。起跳时较多地运用从脚跟到脚掌、脚趾的推力, 使双脚先后或同时离开地面形成腾空动作, 落地时均以脚尖先着地, 然后是脚掌, 最后是脚跟, 用脚趾、脚掌和腿部的力量缓释身体的重力, 使落地稳定且能保持动作连贯。跳跃训练可以锻炼演员脚的灵活、敏捷和柔韧。
在2004年中央芭蕾舞团推出的新版芭蕾舞剧《天鹅湖》中, 就完全可以看出基本能力对演员的重要性, 从舞台表现上来看, 演员们阵容整齐, 肢体修长, 动作协调, 出手不凡:不但青春妩媚, 腿脚轻盈利索, 而且训练有素, 尤其是脚下的动作颇为干净到位;跳跃时不但能够做到轻盈飘逸, 而且更能达到落地无声的佳境;旋转时则不但能保持重心的垂直和旋风式的速度, 而且能够做到收放自如, 稳健飘逸, 时时处处显示出芭蕾的深厚功底和永恒魅力。
芭蕾是世界舞蹈艺术之精华, 它的高深与博大、唯美与脱俗使它不断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的推崇。她不仅能影响和改善着人的形体美, 而且能让人拥有姿态美和气质美。练习芭蕾基础, 舞蹈演员能加强身体的柔韧性和体能, 解放四肢, 在表现舞剧或舞蹈的同时, 灵活地舞动自己的身体, 轻盈地跳跃, 用肢体的语言来表达传递感情。练好芭蕾基础不仅可以使练习者具有舞蹈所必须具备的“形体美”, 同时还可以使表演者能够有效地控制自己身体的重心, 不论是旋转还是跳跃, 都能时刻掌握身体的平衡;练好芭蕾基础可以使舞蹈表演者能够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每一个动作, 使每一个动作姿态准确、到位;练好芭蕾基础能够全面领会题材的内涵, 准确地把握主题, 形成准确的对舞蹈主题思想的感觉和对舞蹈姿态、舞蹈动作的感觉。
舞蹈是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如果舞蹈表演者都具有深厚的芭蕾艺术功底, 那么他的表演将会达到一个新的艺术境界, 将会在旋转、跳跃中更加突出地表现作品的主题, 使人们在欣赏美丽舞姿的同时, 感受作品的思想, 接受心灵的启迪。一部高品位的舞蹈作品, 在舞蹈演员的演绎下, 会为观众带来艺术美餐。舞蹈, 这一代表着人类先进文化的艺术之花, 因为有了芭蕾基础训练这样一个具有科学性、系统性训练体系的存在, 而愈来愈显现出它的美丽高雅、灿烂夺目。
参考文献
[1]许霓.论芭蕾基训在形体训练中的实用价值[J].中国西部科科技, 2007, (4) .
[2]李静.普通高校芭蕾基础训练教学的思考[J].怀化学院学报, 2004, (8) .
[3]柴黎明, 长场景.芭蕾基训的基本要素[J].东方艺术, 2005, (6) .
[4]潘滨.浅谈高师舞蹈教学中的芭蕾基础训练[J].广西艺术学院学报, 2005, (6) .
[5]赵卫华.浅谈芭蕾基训课的特点[J].艺术教育, 2006. (6) .
芭蕾舞基础训练 第8篇
关键词:芭蕾舞,基本功,舞步
一、芭蕾舞基本功基础训练的相关内容
(一) 身体素质方面的训练
关于芭蕾舞基本功的基础训练部分,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首先, 是脚背绷紧的练习, 绷脚背练习是芭蕾舞众多基础练习中的基础, 但却又是一名芭蕾舞演员所不可或缺的基本功之一。脚背紧绷练习主要包括曲脚、曲躁以及绷脚尖三个联系部分, 以便使芭蕾舞学员可以习惯芭蕾舞的特殊的脚型与站姿, 以便于芭蕾舞今后的学习。
其次, 腿部与背部的练习。芭蕾舞的学习对于学员的腿部力量与背部力量具有极高的要求, 如果腿部与背部力量无法满足舞蹈的需要, 很可能使学员在学习芭蕾舞的过程中受伤。腿部的联系主要为了增强学员的腿部肌肉, 增加学员形体的美感与跳跃能力。背部肌肉的锻炼, 是为了增强学员身体的协调性与平衡性, 确保学员在进行芭蕾舞表演时, 能够在流畅的舞蹈中保持一定的节奏。最后, 劈叉练习。劈叉练习主要分为横、竖两种, 劈叉练习在于锻炼学员身体的柔韧性与延展能力, 从而提高自身的柔韧度, 使其在芭蕾舞表演过程中可以更好的体现出芭蕾舞的美感。
(二) 基本动作与舞步的训练
基本动作与舞步的训练也是芭蕾舞基础训练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由基本动作与舞步组成的芭蕾舞基本功练习, 是一个芭蕾舞演员是否合格的重要评价标准之一。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基本动作练习。芭蕾舞的基本动作主要包括蹲步练习、立脚尖练习以及擦地练习等几种。蹲步练习又分为半蹲和全蹲两种, 是一种为了活动腿部肌肉的练习准备活动;立脚尖练习是芭蕾舞最为典型也是最为重要的练习项目之一, 是为了增强学员的脚步、腿部力量及反应度的练习;擦地练习主要分为腿部的张开与摆腿, 闭合与再次张开等几个动作的结合, 就像用脚进行擦地一样。主要为了对学生进行腿部塑形而进行的练习。
其次, 基本舞步练习。芭蕾舞中的基本舞步练习主要包括足尖旋转、阿拉贝斯克以及代弗洛佩等几种舞步。足尖旋转属于芭蕾舞中的高级动作之一, 在许多芭蕾舞表演中都可以见到足尖旋转这种舞步, 因此, 这种舞步也具有极强的基础性, 是学员在学习芭蕾舞过程中必须熟练掌握的舞步之一;代弗洛佩并不是一种容易掌握的舞步, 但在芭蕾舞中却有着重要的作用, 这种舞步在练习的过程中对学员的身体素质要求极高, 需要不断的反复练习才有可能掌握。该舞步在练习的过程中, 主要包括开始式、动力腿抬起、伸张以及脚尖向上滑动等动作, 在练习的过程中必须确保身体紧绷, 支撑腿也要始终保持稳定。如此一来, 才能确保该类舞步的练习达到其应有的效果;阿拉贝斯克则是一种十分讲究结合性的舞步, 在芭蕾舞表演当中用途十分广泛, 主要动作几乎包含了所有的基础练习动作, 主要是为了促进学员对芭蕾舞之后的学习, 使学员掌握芭蕾艺术的灵感。
二、芭蕾舞基本功的训练方法
(一) 组合训练法
基本功的训练在芭蕾舞的学习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 在芭蕾舞日常的训练中, 无论是基础动作的练习还是基本舞步的练习, 其主要目的都是为了将这些动作与舞步结合到一起, 形成最终的芭蕾舞演出。由此可见, 仅仅练好芭蕾舞的基本功是不够的, 在实际的教学中, 还需组织学员对各类芭蕾舞动作进行组合训练。芭蕾舞的学习讲究熟能生巧, 在初学阶段主要以基本功训练为主, 基本功练习时就要开始各类组合动作的完成, 先从基本的基础动作衔接开始, 逐渐将动作与舞步结合起来进行练习, 最终形成一段完整的舞蹈。为了确保学生能够将组合训练的内容彻底掌握, 一定要让学生对该舞蹈组合动作进行反复的练习, 最终实现组合训练的根本目的。
(二) 音乐辅助训练
芭蕾舞之所以被称为最有魅力的舞蹈之一, 不仅在于其优美的舞姿与肢体作用, 音乐节奏、旋律与舞蹈动作之间的配合也是芭蕾舞表演吸引观众的重要原因之一。而音乐辅助练习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员对芭蕾舞节奏的掌控能力, 增强学生在舞蹈与音乐之间的协调能力, 增强学生的乐感。乐感对于舞者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是一名优秀舞者必备的素质之一, 因此, 必须在日常的练习中着重进行练习。从而可以使学生明白乐感对芭蕾舞表演的重要性, 并在日常的训练中注意提醒学生对音乐节拍的把握, 逐渐培养学生的乐感与节奏感。
(三) 以教师为榜样展开练习
无论是何种教学, 教师永远是学生学习的榜样, 在芭蕾舞的教学过程中也是一样。因此, 教师要在课前对所要教授的芭蕾舞动作进行反复的练习, 在教授芭蕾舞动作的过程中, 要准确传授动作的要点及其注意事项, 不能含糊其词, 确保学生各个动作的规范性与条理性。不仅如此, 教师还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榜样作用, 以自身标准的动作及良好的个人修养来带动学生进行模仿与学习,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当中明确作为一名芭蕾舞舞者应当具有的基本素质, 为今后的学习及未来的表演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结语
综上所述, 在芭蕾舞的教学当中, 务必要重视学生基本功的训练, 确保其基础动作的规范以及基本舞步的熟练掌握, 不仅有利于学生今后芭蕾舞的学习与表演, 也能在一定几率上减少学生在学习或表演芭蕾舞的过程中, 发生受伤等情况。
参考文献
[1]杜昕芮.浅谈脚腕力量在芭蕾舞中的训练方法及重要性[J].大众文艺, 2016, 16.
芭蕾舞基础训练 第9篇
关键词:芭蕾舞基训,一位脚,开,绷,直
一、芭蕾舞的审美原则
芭蕾舞发展到今天已经具有数百年的历史, 芭蕾最早孕育于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时代背景下, 17世纪后半叶在路易十四的鼓励下, 芭蕾逐渐从小环境的宫廷舞蹈发展到大时代的古典芭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芭蕾都为人们传递着美的讯号, 其特有的“开、绷、直、立”的四大审美原则使芭蕾舞风靡整个世界。芭蕾从脚尖的站立到大舞姿的动作表情始终都贯穿着它特有的“美”, 而这种“美”需要在舞台表现力与课堂创造力中逐渐培养。
1661年, 在路易十四的鼓励下法国成立了第一所皇家舞蹈学校, 皮埃尔·博尚担任首任院长。在任期间, 作为教育家的博尚对芭蕾做出的最大贡献就是对芭蕾的手位脚位和一些舞姿进行了系统的规范。直到今天芭蕾舞的五个脚的位置还在被广泛的应用中。
二、一位脚在基础训练中的价值
(一) 规范性。芭蕾一直以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的艺术特征出现在世界各地的舞台上, 从最初在课堂所学的一位脚到舞台上展现出复杂的华丽舞姿。“开、绷、直、立”的审美原则始终贯穿其中。
课堂的反复训练是舞者通向舞台的唯一通道, 课堂上一个简单的一位脚就足以完整的体现出芭蕾舞所特有的艺术审美特征。一位脚的动作规范性要求:双脚在完全外开的状态下, 脚跟相连, 经量形成一条横线。这条“横线”在芭蕾的训练中体现出“开”的原则, 舞者以人体脊椎为中心线, 从肩、胸、胯、踝关节部位以左右对称的方式向外打开 , 大腿内侧肌肉劲量向外旋转, 以最大限度去展现人体的外开度和动作的幅度, 特别是双脚向外打开180度“横线一字”时, 是实现下肢外开训练的一个起始开端;“绷”即指身体各个部位在站立一位脚时, 为了更好的保持整个身体的重心与平衡, 下肢肌肉处于一种收紧的身体状态;在脚下站好180度“横线一字”的同时, 要求学生从双腿到后背的拉直和向上的延伸感, 寻找芭蕾舞审美要求中的“直立感”;在芭蕾的训练中不仅是训练学生的动力腿, 在扶把训练中更多强调的是主力腿动作的稳定性, 因此在日常的训练中应多加强调“一位脚”中的“立”, 芭蕾中的“立”是建立在下肢“开”、“绷”、“直”的规格上形成的。其明显的特征是在躯干、四肢的整体直立感中找到一位脚的“开、绷、直”的整体规格性。
(二) 系统性。舞者在舞台上呈现“开、绷、直、立”的视觉美, 这种“美”只有通过系统、规范化的长期训练才能得以体现。芭蕾基训作为一门基础课程, 必须坚持由简入繁、由浅到深的教学原则。同时, 舞蹈的艺术修养和课堂的基础训练是不能被分开而论的。
在平日的训练中, 从基础的扶把练习到中间的组合练习, 无论节奏的快与慢, 都有一套科学系统的训练要求, 作为舞蹈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其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阶段性、层次性和系统性。课堂内容主要分为五个部分, 分别为地面、扶把、把下、跳跃和复杂的技术技巧。
最后, 教师的教学要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差异, 在遵循客观教学规律的前提下进行因材施教, 掌握教学中的重点内容, 完成每个不同年级中的教学任务。
在持之以恒的练习中, 坚持由简入繁的原则, 探寻芭蕾基训的科学性, 。
(三) 科学性。1661年法国建立皇家舞蹈学校确立了芭蕾特有的审美规范, 并对芭蕾的脚位有了明确的规范, 自此芭蕾开始了探寻人体科学的道路。正常状态下的人体骨骼决定了人们在站立时脚尖、膝盖正对着身体前方, 而芭蕾的一位脚训练却要求舞者从膝盖到脚尖向身体的两侧打开, 改变人体的自然形态呈现脚跟相连180度的外开形状。
对于初学者而言, 学生由于双腿肌肉没有良好的稳定性, 在完全外开的状态下难以控制身体的平衡, 重心会不自觉的向前倾斜。科学的训练方法是以“一位脚”为起始开端进行由简入繁的渐进式训练 , 将平衡重心和提高肌肉的稳定性作为教学的重点, 以脚下训练为引导改善下肢的腿型。因此, “一位脚”在课堂训练中具有很强的科学性。
为了更好的塑造学生躯干的挺拔直立感, 一位脚的站位训练不容忽视, 看似简单的一位脚却是能改善人体躯干和下肢腿型的关键点。因此, “一位脚”在芭蕾基础训练中具有重要的训练价值。
参考文献
[1]姚泳全, 马景星, 周宏荣, 彭玲.舞蹈表演艺术[M].辽宁人民出版社, 2005.
芭蕾舞基础训练 第10篇
预备动作(如图1):两脚并拢向远处延伸,大腿内侧夹紧,腰部尽量与地板贴合,手臂自然放置于两侧。
第一步(如图2):动力腿沿着主力腿内侧向上吸,动力腿膝盖尽量贴向地板,主力腿的臀部和大腿不可离开地板。完成此动作的音乐节奏为12。
第二步(如图3):动力腿吸至主力腿膝关节位置,完成巴塞(Passe)。完成此动作的音乐节奏为34。
第三步(如图4):动力腿小腿向外侧45度方向延长。完成此动作的音乐节奏为56。
第四步(如图5):动力腿完成向外侧45度方向延长的伸展动作,保持腿部外开。完成此动作的音乐节奏为78。
第五步(如图6):保持动力腿的延伸状态,勾脚趾。完成此动作的音乐节奏为1。
第六步(如图7):继续勾脚踝。完成此动作的音乐节奏为2。
第七步(如图8):脚背向外推,脚趾仍然保持在勾的状态。完成此动作的音乐节奏为3。
第八步(如图9):整个脚部完全延伸。完成此动作的音乐节奏为4。
第九步(如图10):在“5678”共四拍的音乐时值中,腿部在延伸状态中缓慢放下,回到预备动作。
芭蕾舞基础训练 第11篇
关键词:芭蕾基训;高校;健美操
健美操作为一种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现代体育项目,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在高校健美操教学中它不单单锻炼了身体,更具备一定的艺术魅力,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艺术修养。而芭蕾舞基础训练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芭蕾基训在高校健美操教学与训练中的优点和价值
健美操与芭蕾舞是存在内部联系的,二者有着许多共同点,比如,都注重对身体的掌控,都有健身和健心的作用,芭蕾基训对高校健美操教学与训练有着许多的借鉴价值和自身优势。
1.芭蕾基训在高校健美操课程中的优点
健美操是一项极具观赏性和展示个人表现力的体育项目,偏重身体的节奏感,大多着眼于技术难度的训练,很少在完善技术训练手段和对学生的表现力上下工夫。而芭蕾偏重于学生外美内秀气质的培养,掌握对身体各部位的正确姿势以及动作难度和表现力的训练,提高形体美感,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健美操教学这方面的不足,使健美操的艺术表现力更加突出。
2.芭蕾基训在高校健美操课程中的价值
芭蕾基训的应用最明显的价值,就在于提高了学生的艺术素养以及塑造了优美的形体。它的“开、绷、直、立”训练,促进了在表演健美操时,下肢的活力与动力,芭蕾基训里的上身挺拔的体态,完善了健美操在下肢运动时,上身能够继续保持美感的状态。芭蕾舞是很规范的艺术,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其基本肢体训练有益于形体美的塑造,其音乐感培养方面的经验运用能促进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对健美操的艺术表现力,其优美的动作、端庄的仪态对培养高雅审美有独特作用。
二、芭蕾基训在高校健美教学与训练中的应用
健美操教学易于学习普及的特点,使得它受到广大学生的热烈追捧,但其教学方式和手段不合时宜,不能真正让学生的身体素质、思想修养等各方面得到较大的提升,芭蕾基训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这一情况。
1.改进健美操课程的教学模式
芭蕾基训的运用改进了高校健美操课程的教学模式,平常的健美操教学只是教师在向学生展示健美操的动作,让学生随着音乐模仿动作,由于缺乏基本的舞蹈素质,很多学生都是初体验者,学习效果不佳,高校健美操课程得不到发展,学生塑造形体、缓解压力、锻炼身体等的学习目的并没有达到,导致热情减退,学习效率更为低下。而芭蕾基训的运用改变了这一现象,在正式开展健美操学习之前,首先学习一些基本的舞蹈动作,采用芭蕾舞的基础训练,改进传统的健美操教学,对健美操的学习和训练有重要作用。
2.弥补健美操教学的不足之处
芭蕾基训在高校健美操技术教学中对形体姿态、难度动作、控制能力、表现能力、音乐感觉和记忆能力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健美操与芭蕾舞都对脚位、步伐、旋转等方面有着类似的要求,教师可以用芭蕾训练中的跳跃和转体动作来训练学生跳的能力,以增强学生膝、踝关节的正确用力和缓冲能力,芭蕾基本动作的练习既训练了控制力、平衡力、软度、力度等,又逐渐形成动作姿态规范。芭蕾基训的运用进一步塑造学生形体,弥补了健美操教学中审美能力的缺陷,提高了艺术素养和艺术表现力。
芭蕾舞基础训练对于形体的塑造、身体的平衡、表现能力等方面都具有特殊的锻炼效果,弥补了健美操的不足。所以,当代高校健美操课程要汲取芭蕾基训中对自身有益的训练方法,取长补短,让更多的大学生喜欢上健美操,从而加强学生对形体的塑造,提高艺术素养,提升思想品德境界。
参考文献:
[1]孙丽娜.论芭蕾基础训练的实用价值[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2):156-158.
[2]张朝霖.浅析芭蕾基训在体育教育专业健美操技术教学中的作用[J].科技信息,2012(35):247.
浅谈芭蕾训练与芭蕾形体训练的区别 第12篇
芭蕾训练是以培养专业的芭蕾舞演员为目的;芭蕾形体训练则以健身、着重健美体形为目的。通过对两者的了解、比较让我们进一步的认识芭蕾训练的意义和芭蕾形体训练的意义。
(一) 芭蕾训练的意义。
芭蕾训练的意义, 它主要是以培养有较好的身体素质, 较强的技术技巧能力, 较好的表现力的芭蕾舞演员为目的。专业芭蕾的训练方法也是非常严格的按照教学大纲进行的, 为的就是把专业的学生打造成拥有完美体态的芭蕾舞者。
芭蕾训练一般在专业的院校和团体被称之为基训课, 是芭蕾专业的学习者和演员每天都要进行的一门课程。芭蕾训练课是芭蕾教学体系中的一门主课, 它决定着学生和演员的技术素养。一堂完整的芭蕾训练课是由把杆、中间、跳、女生还包括足尖, 这几个训练部分组成的。首先从把杆开始, 逐渐移到中间, 然后是Adagio (慢板) , Allegro (快板) 以及种种复杂的技巧的训练。
1. 把杆训练。
主要由十个动作组成, 依次是:Plié (蹲) 、Battement tendu (擦地) 、Battement tendu jeté (小踢腿) 、Rond de jambe par terre (地面画圈) 、Battement fondu (单腿蹲) 、Battement frappé (小弹腿) 、Rond de jambe en l'air (空中画圈) 、Petit battement sur le cou-de-pied (包脚的位置) 、Battement développe (伸展、控制) 、Grand battement juté (大踢腿) 。这些动作都是从小到大, 从简单到复杂, 循序渐进来完成的。把杆训练使全身肌肉、关节、韧带得到全面锻炼。主要是训练腿、膝盖、脚的力度、幅度、柔韧性、灵活性和稳定性。
2. 中间训练。
跟把杆的顺序基本一致, 只是在组合的编排上难度要加大, 要加上头、手、身体和脚的配合, 使整个身体协调的配合起来。还有训练一些高难的技术技巧, 这就更要求身体的高度协调性和稳定性了。
3. 跳的训练。
一般分为三类:小跳、中跳、大跳。跳跃主要依靠并运用腿部的肌肉力量, 来完成空中完美的舞姿形态。跳跃是难度最大的部分, 从把杆训练到中间训练, 都是为了跳做准备。跳跃完成的好坏很大部分取决于腿部肌肉能力的好坏。这就是需要在前面的把杆和中间的训练中来解决。
4. 足尖练习。
女生在完成了跳的练习后, 还有足尖的练习。足尖动作使得表演更加丰富、更具有表现力, 是女子在芭蕾训练中必须掌握的技巧形式。足尖的训练主要是把半角尖的动作放到脚尖上做, 把一些小的跳跃动作变成富有脚尖特点的跳, 把各种转的动作放到脚尖上完成。这些动作对重心平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所以在前面的训练中一定要为脚尖训练打下好的基础。
芭蕾训练课必须遵循由浅到深, 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来进行。主要是训练腿部肌肉能力, 包括开度、柔软度 (蹲、深度) 直立, 以及身体、头、手的配合和动作的协调性, 通过练习可达到身体的直立感和稳定性, 以及较准确的移动重心的能力。从扶把练习到中间练习, 无论是慢板还是快板, 都是建立在一套系统完备的规则的基础上, 其目的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训练习惯。
(二) 芭蕾形体训练的意义。
芭蕾形体训练与芭蕾训练有所不同, 它是由芭蕾训练延伸而来的, 而不是真正的芭蕾基础训练。芭蕾形体训练是以健身为目的, 着重于提高人的基本素质并调整人的形体姿态。芭蕾形体训练的主要目的是对健美体形的指向, 其训练的内容和方式是指形体的健美, 所以其动作设计, 主要是为健美体形服务的。因此, 芭蕾形体训练对人的形体的修塑有很大的帮助。芭蕾形体训练的课堂组成和专业的芭蕾训练基本一样, 也是从把杆训练开始, 然后中间练习, 然后跳的练习。但是芭蕾形体训练课的组合动作都比较容易, 运动量不会很大, 一般的人都能够接受。芭蕾形体训练也是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来进行的, 是通过从简单到难的动作学习训练来达到塑形的目的。芭蕾形体训练不是以培养专业的演员为目的的, 其最终的目的就是通过芭蕾的训练对人的形体和气质进行修塑, 使身体均匀和谐, 身体轮廓线条清晰, 从而塑造出美的体形。
二、芭蕾训练与芭蕾形体训练的区别
(一) 从选材看两者的区别。
芭蕾对演员的身体要求很高, 所以选材非常的严格。一般的专业芭蕾学校招收9至11岁的孩子入学, 要求他们身体均匀、细长、头小、颈长, 软开度好, 外开性好, 四肢长, 脚形漂亮, 臀部小, 外貌漂亮等。不论是从年龄还是身体的条件上专业的芭蕾学校选材的要求都近乎是苛刻的。
芭蕾形体训练在选材中对年龄和身体条件就没有什么特别的要求了, 只要学习者自己对芭蕾形体训练感兴趣, 能够承受芭蕾形体训练的运动量, 而且想通过芭蕾形体训练来改变自己的身体形态, 使自己的体形更加完美。这样的人就可以学习芭蕾形体。
(二) 从训练方法看两者的区别。
一般的专业芭蕾学校都有一套完备的教学体系, 通过6至7年的时间来完成芭蕾所要学习的动作。每个年级的教学都要严格按照教学大纲来进行。每个动作都要反复的练习, 以达到最完美的效果。芭蕾形体训练则是在学习者自身条件可以达到的基础上, 学习简单的芭蕾动作。教师会根据学习者的自身情况和学习的目的变换教材。训练的内容会把单一的形体训练和带有表演性的舞蹈训练结合起来, 使训练不枯燥乏味。
(三) 从训练时间看两者的区别。
专业的芭蕾训练一堂训练课的时间一般在90分钟, 90分钟的训练课是每天都要完成的课程。随着年级的增高, 有时训练课的时间会增加到每天120分钟。芭蕾形体训练一堂课的时间大约在60分钟左右, 而且不是每天都要练习, 一个星期大约1到3次, 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和需要来制定学习的时间。
(四) 从训练要求看两者的区别。
专业的芭蕾训练对学习者的每个动作完成的好坏要求非常严格。腿、脚、手、身体的角度都必须严格按照动作的要求完成。不论学习者的自身条件如何, 都要严格按照这样的要求去完成。芭蕾形体训练则不同, 在训练时学习者动作不一定做到完全规范, 只要在自身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达到动作的要求, 能够达到锻炼形体的目的就可以。
从以上这几点我们就可以看出专业的芭蕾训练和芭蕾形体训练的区别。“芭蕾形体训练”不同于专业的芭蕾训练, “芭蕾形体训练”主要是通过科学的形体训练, 对人的形体、气质等进行修塑。现在的“芭蕾形体训练”是从芭蕾教学方法中得到的正确的形体训练方法, 使更多的人认识芭蕾, 学习芭蕾, 从芭蕾形体训练中找到形体修塑的最佳方法。通过接受芭蕾形体的训练, 不论是在气质上、内在修养上还是在形体的塑造上都会有很大的收获。随着时间的变化, 社会不断的进步。现在人们对美的评价已不在局限于衣服、首饰、装饰、化妆的基础上了, 而是着重人的形体和气质。正是人们有了这样的新审美概念, 使得更多的人们开始通过各种运动方式来锻炼, 以达到完美的体态来更好的展现自己的个人魅力。
参考文献
[1].肖苏华.芭蕾舞艺术欣赏[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