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必修一经济生活计算题
来源:盘古文库
作者:开心麻花
2025-10-03
1

必修一经济生活计算题(精选6篇)

必修一经济生活计算题 第1篇

卓昂教育

高一化学

质量(原子)守恒法:

1.将xg镁和yg铝溶于amL M mol/L的盐酸(过量),再往上述溶液中加入2a mL的NaOH溶液,溶液中的沉淀量达到最大值,则加入NaOH溶液的浓度为

A. M mol·L-1

B.2M mol·L-1 C.M/2 mol·L-1

D.无法确定 2.已知氮的氧化物和烧碱溶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

3NO2+2NaOH→2NaNO3+NO↑+H2O NO+NO2+2NaOH→2NaNO2+H2O 现有Mmol二氧化氮和Nmol一氧化氮组成的混合气体,用浓度为VL的NaOH溶液完全吸收,则该NaOH溶液的浓度最小为(mol·L-1)

A.M/V

B.2M/3V C.2(M+N)/3V

D.(M+N)/V 3.将十水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混合物4.54g溶于水,配成100mL溶液,测得溶液中钠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4mol·L-1,在溶液中加入过量的盐酸,完全反应后,将溶液蒸干 灼烧至质量不变。则所得固体物质的质量为:_ ____g。电荷守恒:

1.三种正盐的混合溶液中含有0.2molNa+、0.25molMg2+、0.4molCl-,则SO42-为…()

A.0.1mol B.0.3mol C.0.5mol D.0.15mol 2.把aL含(NH4)2SO4和NH4NO3的混和溶液分成两等份,一份加入bmol烧碱并加热,恰好将全部NH4+ 转变成NH3放出;另一份需含c molBaCl2溶液恰能完全沉淀SO42-,则原溶 液中NO3-的物质的量浓度是 _

-3.硫酸铝、硫酸钾、明矾三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中,当SO24的浓度为0.4 mol/L时,加入等体积的0.4 mol/L的KOH溶液(混合溶液体积变化忽略不计),使生成的白色沉淀恰好溶解,那么反应后溶液中K+的浓度为()A.0.20 mol/L B.0.25 mol/L C.0.225 mol/L D.0.45 mol/L 4.硫酸铝、硫酸钾、明矾三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中,当SO42-的浓度为0.20 mol/L时,加入 崔老师(***)必修1 计算题小结 卓昂教育

高一化学

等体积的0.20 mol/L的KOH溶液(混合溶液体积变化忽略不计),使生成的白色沉淀恰好溶解,那么反应后溶液中K+的浓度为()A.0.20 mol/L B.0.25 mol/L C.0.225 mol/L D.0.45 mol/L 电子转移(化合价升降)守恒

1.在一定条件下,PbO2与Cr3+反应,产物是Cr2O72-和Pb2+,则与1molCr3+ 反应所需PbO2的物质的量为()

A.3.0mol B.1.5mol C.1.0mol D.0.75mol 2.将1.92g铜投入一定量浓HNO3中,铜完全溶解,生成气体颜色越来越浅,共收集到672mL气体(标准状况下测定)。将盛有此气体的容器倒扣在水中,通入一定体积的 O2(标准状况下),恰好使气体完全溶于水中,则通入O2的体积是

3.某温度下,将Cl2通入NaOH溶液中,反应得到NaCl、NaClO、NaClO3的混合溶液,经测定ClO-与ClO3-的浓度之比为1∶3,则此反应中被还原的氯元素与被氧化的氯元素原子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A.21∶5

B.11∶3 C.3∶1

D.4∶1 差量法:

1.为了检验某含有NaHCO3杂质的Na2CO3样品的纯度,现将w1克样品加热,其质量变为w2g,,则该样品的纯度(质量分数)是 A.84w253w184(w1w2)73w242w1115w284w1B.C.D.31w131w131w131w12.加热碳酸镁和氧化镁的混合物mg,使之完全反应,得剩余物ng,则原混合物中氧化 镁的质量分数为

平均值法:

1、由锌、铁、铝、镁四种金属中的两种组成的混合物10 g与足量的盐酸反应产生的氢气在 崔老师(***)必修1 计算题小结 卓昂教育

高一化学

标准状况下为11.2 L,则混合物中一定含有的金属是

A.锌

B.铁

C.铝

D.镁

2.含8.0 g NaOH的溶液中通入一定量H2S后,将得到的溶液小心蒸干,称得无水物7.9 g,则该无水物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A.Na2S B.NaHS C.Na2S 和 NaHS D.NaOH和NaHS 极值法:

1.有某碱金属M及其相应氧化物的混合物共10 g,跟足量水充分反应后,小心地将溶液蒸干,得到14 g无水晶体。该碱金属M可能是

A.锂

B.钠

C.钾

D.铷 气体溶于水:

1.体积为1L的干燥烧瓶中,用排气法收集氨气。测得烧瓶中气体对H2的相对密度为10。以此气体做喷泉实验,结束后进入烧瓶的液体约为 A、0.25L B、1.0L C、0.75L D、0.5L 2.将盛满NO2、O2的试管倒扣在水槽中,让其充分反应,结果剩余1/10体积气体。原混合气体中NO2和O2的体积比可能是()

A.18 : 7

B.3 : 2

C.9 : 1

D.43 : 7

崔老师(***)

必修1 计算题小结

必修一经济生活计算题 第2篇

一,名词解释:科学发展观

含义: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第一要义:发展;核心: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五个统筹;主旨:更好发展

又好又快:“快”是对经济发展速度的强调,“好”是对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要求

二,原因: 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中一直以“快”为主,“快”在“好”之前,特别最近些年来我国经济增长始终保持着两位数的经济速度。但也为多年来的“粗放型”快速增长方式付出了代价。能源的高消耗以及由此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党的十七大把“又快又好发展”调整为 “又好又快发展”,“好字当头”,全面阐述了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问题。

三,措施:

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高度重视改善民生,解决好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要更加注重发展成果的普惠性,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提供更多的物质文化产品和公共服务,真正做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三)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四)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五)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树立正确消费观,低碳生活。

(六)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深化垄断行业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加强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

(七)完善市场机制,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深化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离不开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要靠市场竞争实现优胜劣汰,只有通过公平合理充分的竞争,才能有效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企业和产品的竞争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健全现代市场经济的社会信用体系离不开宏观调控。

(八)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立足以质取胜,调整进出口结构,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发挥利用外资在推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支持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积极开展国际能源资源互利合作。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加强双边多边经贸合作。采取综合措施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注重防范国际经济风险。

第二题 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项长期的战略方针

为什么要扩大内需?特别是国内的居民消费?如何扩大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 背景:

消费、投资、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消费是最主要的马车,是GDP增长的主导因素。消费占GDP的贡献率中国通常占50%-60%左右,国外消费占GDP的贡献率一般高达70%-80%左右,美国、英国甚至高达85%以上。出口从本质上说仍然主要是进口国的消费,由于全球消费下降,全球经济贸易萎缩,许多国家出口下降。投资主要由企业及个人投资和政府投资组成,企业及个人投资仍然主要取决于销售,取决于消费。政府投资的适当增加可以促进经济增长,但依靠财政收入的政府投资毕竟是相对有限的,政府投资和财政收入仍然与消费密切相关。因此,解决目前经济危机的关键仍然是消费。各国的消费陷入经济衰退的萧条时期“消费减少---生产减少---就业减少---收入减少---消费减少”的恶性危机循环

1,内需

目前的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三驾马车功不可没,三驾马车就是:固定资产投资,外贸出口,内需。内需就是国内的需求,(需求包括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可分为企业需求,政府需求和个人需求,企业需求关系到企业的赢利能力,此项需求不可强求,政府需求是在花纳税人的钱,能少花就少花,节约是根本,更是不可求,看来内需还得看个人消费----居民消费.2,扩大消费的原因

消费反作用生产,消费的发展促进生产的发展。

A,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只有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这种产品的生产过程才算完成。

B,消费调节生产。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求,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导向作用。C,消费是生产的动力。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甚至几个相关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D,消费为生产创造新的劳动力。提高劳动质量,积极性。

3,怎样扩大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

客观因素:①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一般情况下,可支配收入越多,消费意愿越强;收入预期越乐观,当下消费意愿越强;收入差距越小,社会总体消费水平越高。

A,增加可支配收入必须大力发展经济,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增加就业,提高老百姓的收入。

B,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排除消费后顾之忧。

C,健全社会收入分配制度,合理调节社会收入差距。

D,②,物价也是影响消费的一个重要因素。加强宏观调控,稳定物价。

③,从国家宏观调控角度来看,实施积极地财政和货币政策,拉动社会总需求。④,企业角度:质量,诚信

⑤,农村市场(如何发展农村,三农问题,城镇化等)和城市居民角度(垄断行业改革,工资改革,税费降低等)

主观因素:消费心理,第三题 公平

一,几个名词:

国民收入:居民收入,企业收入,政府收入

居民收入(家庭收入):劳动报酬收入,转移性收入,财产性收入,经营性收入

初次分配:创造国民收入的物质生产部门内部进行的分配(税金(流转税)和利润上缴国家,形成国家收入,企业自留,工资等给劳动者)

再分配:国民收入在物质生产部门分配后,政府要通过税收、财政补贴(财政收支)等措施在全社会范围进行再分配

二,我国坚持收入分配公平的原因和意义

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第四单元:共富,科学发展观,全面小康社会)

三,当前我国如何注重收入分配公平的?

概括:一个制度,一个原则,两个提高(初次分配),三是更加(再分配)具体:一个制度

1,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

2,一个原则

3,两个提高(初次分配)(意义:理顺了国家企业个人的分配关系,合理调整了投资和消费的关系,体现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核心)

(1)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2)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十八大两个同步: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要和经济增长同步。

劳动者报酬要和生产率提高同步。

具体措施: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3,三是更加(再分配)

再次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

具体措施:①加强政府对收入的调节,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政府通过税收、财政转移支付(如政府提供的救济、福利补助、社会保障支出等)等政策措施,使高收入者个人、阶层、行业或机构收入的一部分再转化为社会的收入,并使低收入阶层成为收入再分配的主要获益者。

②通过强化税收调节(以个税为主体,以财产税,社保税为两翼)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整顿分配次序,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防止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

③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怎样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1)效率是公平的前提,公平是效率的保证

(2)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3)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第四题 就业

就业这个专题我觉得要把握以下几点:一,几个关键词即几个书本知识点:就业压力,就业意义,如何就业?政府宏观调控,个人努力(内因)二,就业意义:1,对国家社会而言,增加财富。2,对个人而言,生存,更高的需求满足。3,对社会在生产而言,4,是个经济问题更是个政治问题,关系政权的稳固。三,就业压力:1,人口基数大,劳动力总量大。早年大批马儿塞斯人口论,认为人多力量大,由此快速增加了4个亿。现在农村有1.5亿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到2014年前,每年城镇要新增加就业人口2000万。08年底预计大学生有150万不能就业,而09年又要新增600万大学生。

2,劳动力素质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广大农村劳动力初中水平不到,低素质劳动力过剩,职业教育落后,高级技工奇缺,高等教育专业设置与社会不相协调,生产不了社会需要的“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3,劳动力市场不完善:不能形成全国性的统一市场,安吉农村中学老师要调进4中,很困难,有很多限制。宏观调控市场,规范市场秩序,特别是加强劳动力市场的法制建设和诚信道德建设。

4,就业信息网络不畅通:劳动力供求信息的畅通,才能发挥好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信息网络化建设要加强。四,国家怎么做?

(经济生活)1,党和国家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扩大就业。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发展经济,来增加就业。

2,宏观调控目标之一就是增加就业,为此,政府要完善市场秩序,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完善劳动力市场法制和道德建设,完善信息网络建设,政府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

3,与上面就业压力相对应: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德国是职业教育帝国,70%的初中毕业生在16到19岁接受职业教育,普通高中学生不到30%。德国崇尚职业技术教育,根本不会有歧视现象。“德国制造”之所以厉害,就得益于职业教育。大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200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只有114万,08年是600万。

五,个人怎么做?

1,自主择业 两层意思:一是自己找工作,而不是国家给你分配工作,二是怎么找工作,根据兴趣专长还是盲目跟风。世界上最佳职业最佳定义:它既是你谋生的手段,有事你生活的乐趣。

2,竞争就业:胡锦涛主席最近说09年就业形势严峻,所以提高自身实力是关键,大众化教育必然导致大众化就业,毕业生既要能承受“治国平天下”的重任,更要能够忍受“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痛苦。高也成,顾好,低也就,也不错。

3,平等职业观:北大学生陆步轩,陈生卖猪肉,前者20万一年收入,后者开起猪肉连锁店,亿万富翁。最近广州卖猪肉年薪8-10万 高薪诱惑研究生1500人竞聘15人。360行行出状元。

4,多种方式就业:“精英情结”早就就业心态狭隘!生活在象牙塔里,老是认为自己的天子骄子,影响就业的多样性。创业,留学,去中小企业,中小城市,偏远农村,而不是一味“都市心态”“宁要北京一张床,不要西部一套房。”拼命抢铁饭碗,2009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的网上报名通过资格审查人数超过了104万,而最终能捧上“金饭碗”的仅仅13566人,也就是说,有超过100万人将成为“炮灰”,淘汰率高达98.7%。2500年前孟子所说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成为后世中国社会的“铁律”。一个社会中教育水平最高、最具创造能力的一群人都去当官,而靠其他人供养,这样的社会哪有创新能力呢?无怪乎,民调显示33.5%的韩国青年最想去的工作单位是国家机关。这让许多韩国人大呼“不正常的现象”。韩国《朝鲜日报》甚至发表题为“青少年竟想成为公务员,韩国未来令人担忧”的社论。

必修一经济生活计算题 第3篇

原则一:根据题干材料的实际意义, 列出体现实际意义的关系式。这里的关系式务必要体现出实际意义, 而且针对的是哪个主体要明确。比如:在材料中有“升值了5%”的意思, 就列出 (1+5%) 来表示其实际意义;“贬值了5%”的意思, 就列出 (1-5%) 来表示其实际意义。与此同理, 升值、增加、加快等都用“加号”来表示实际意义;贬值、减少、变慢等就用“减号”来表示实际意义。这要求考生认真审题, 针对题意有几个实际意义, 就体现出来几个关系式来表示。

原则二:根据经济生活相关理论知识 (此处不再阐释) , 可以猜出结果是变大或者是变小, 由此推导出是用除法还是用乘法就能计算出要变大或变小的数。根据题意反映出的实际意义, 分步骤计算出结果。

例题1: (2009高考安徽文综3题) 某商品生产部门去年的劳动生产率是每小时生产1件商品, 价值用货币表示为260元。该部门今年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30%。假定甲生产者今年的劳动生产率是每小时生产2件商品, 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 甲生产者1小时内创造的价值总量用货币表示为

A.364元B.400元C.520元D.776元

【解析】第一步:该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提高30%, 根据材料的实际意义, 列出体现实际意义的关系式为 (1+30%) , 与之相关的主体是“商品的价值260元”。

第二步:对于原来商品价值量“260元”和“ (1+30%) ”是用除法还是用乘法, 我们来分析一下。这里的劳动生产率是社会劳动生产率, 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很明显会引起社会商品的价值量减少。“260元”和“ (1+30%) ”用除法还是用乘法结合能够使“260元”减少, 很明显是用除法。

因此, 今年该商品的价值量为260÷ (1+30%) =200元。再根据题意得知甲生产者今年每小时生产2件商品, 因此, 价值总量是200元×2=400元。所以选B。

例题2: (2008高考文科综合全国卷25小题) 假设2007年某国一单位M商品, 其价值用该国货币表示为15元。如果2008年生产M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生产率提高50%, 且该国的货币价值下降20% (贬值20%) ,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2008年一单位M商品的价值用货币表示为

A、12元B、12.5元C、18元D、18.75元

【解析】第一步:生产M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生产率提高50%, 根据材料的实际意义, 列出体现实际意义的关系式为 (1+50%) , 与之相对的是“M商品的价值15元”。又有该国的货币价值下降20% (贬值20%) , 列出体现实际意义的关系式为 (1-20%) , 与之相对的是“M商品的价值15元社会必要劳动生产率提高50%后的币值”。题意有两个实际意义, 就列两个有实际意义的关系式。

第二步:“M商品的价值15元”与 (1+50%) ;“M商品的价值15元社会必要劳动生产率提高50%后的币值”与 (1-20%) , 两个对子是用乘法还是用除法?根据经济生活知识可以很简单的看出: (1) 社会必要劳动生产率提高, 将导致M商品的价值减少。“15元”要减少, 只能除以 (1+50%) ; (2) 货币价值下降20% (贬值20%) , 将导致用更多的纸币来表示商品M的价值, 即增多。“M商品的价值15元社会必要劳动生产率提高50%后的币值”要变多, 如何应用 (1-20%) , 对于这个变得相对小的式子, 只能用除法, 才能变得更多。

因此, M商品的价值15元, 社会必要劳动生产率提高50%后, M商品的价值将变为15÷ (1+50%) ;货币价值下降20% (贬值20%) 后, 将前M商品变化后的价值再除以 (1-20%) 。综合式为15÷ (1+50%) ÷ (1-20%) =12.5。正确答案应为B。

例题3:如果现在1只羊=2袋大米符合等价交换原则, 现在生产羊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二倍, 生产大米的社会劳动生产率不变, 那么, 一只羊可以换 ()

A:1袋大米B:4袋大米C:3袋大米D:2/3袋大米

一般解决这样“提高了二倍”用语的题, 解题思路是:生产羊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二倍, 说明羊的价值量在原有的基础上减少二倍, 而且, 生产大米的社会劳动生产率不变, 说明大米的价值量不变, 那么1只羊=2/3袋大米。正确答案是D。

上面的解题思路对于大多数的文科班学生难于理解, 在实际应用中不得要领, 出错率很高。现在用本文的两个原则来解决会相对容易理解和解决。

【解析】第一步:根据题意“生产羊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二倍”, 提高了二倍, 既提高了200%, 列出体现实际意义的关系式为 (1+200%) , 与之相对的是“一只羊”。

第二步:生产羊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 根据经济生活知识很简单可以看出“一只羊”的价值变少了, “一只羊”与关系式 (1+200%) 如何结合才能使“一只羊”的价值变少?很明显除以一个大于1的数, 会使“一只羊”的价值变小, 所以用除法。

因此, 生产羊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二倍, 原来一只羊的价值变为1只羊/ (1+200%) =1/3只羊, 现在要用3只羊=2袋大米。所以, 现在一只羊可以换2/3袋大米。

“四步法”做好经济生活计算题 第4篇

一、排除干扰

经济生活的计算题一般提供很多信息,但经常包含一些无效的干扰信息。这就要求能够甄别题干中的信息,找出对所求结果发生影响的变量。如果受到无效信息干扰,要么得不出正确答案,要么把问题复杂化,徒增演算量,影响做题效率。

例1.(2008宁夏文综12题)某国2007年生产M商品10亿件,价值总额为100亿元。如果2008年从事M商品生产的劳动者数量增加10%,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20%,其他条件不变,则2008年M商品的价值总额为

A.110亿元 B.120亿元

C.130亿元 D.132亿元

此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有:个别劳动生产率、社会劳动生产率与价值总额的关系,主要考查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本题中有两个自变量,即劳动者数量和社会劳动生产率,但对所求结果商品价值总额有影响的就一个:劳动者数量。由于商品价值总额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无关,所以"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20%"为干扰信息,不予考虑。由于题中直接给出了2007年M商品的价值总额为100亿元,"2007年生产M商品10亿件"也可以是无效信息。只需考虑劳动者数量增加10%,会使商品数量增加10%,商品价值总额相应增加10%,即100亿元×(1+10%)=110亿元。如果把题中所有信息都考虑进去,那会增加计算量,把简单问题复杂化。

二、把握概念之间关系

要想排除无效干扰信息,找准有效信息,必须对概念之间的关系有透彻的理解和把握。数学作为现代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工具之一,经济生活中有很多概念之间都存在数学关系。准确把握概念之间的数学关系是做好计算题的前提。这类数学关系包括正比、反比、正相关、负相关、无关、提高、降低等,一般都有相应的数学公式来表达。所以熟记有关数学公式是做好计算题的关键。

例2、(2010全国II,24题)假设某企业2008年的生产条件属于社会平均水平。生产一件甲种商品的劳动耗费为6元,产量为10万件。2009年该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50%。其他条件不变。那么,该企业生产甲种商品的个别价值、社会价值和价值总量分别为

A、4元、4元、60万元

B、6元、8元、90万元

C、4元、6元、90万元

D、8元、6元、120万元

本题考查关于单位商品价值量,价值总量的计算。因为商品的个别价值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成反比,2009年该企业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50%,所以该企业甲商品的个别价值为6/(1+50%)=4元;社会价值即单位商品价值量与个别劳动时间无关,所以不变,为6元;因为该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50%,则企业生产甲种商品的数量为10(1+50%),而甲商品的单位价值量为6,所以价值总量=6×10(1+50%)=90万元。故答案为C

在实际解题中难度较高的是,将许多因素整合在一个计算题中,这则需要透彻理解相关概念的内涵,准确把握概念之间的关系,进而分解条件,分步骤进行计算。

三、找准变化点

分解条件,分步骤计算的前提是找准变化点,然后理清变化点与所求结果之间的关系,分析变化点对所求结果的影响。

例3.假设某国2009年甲产品的总量是100万件,每件产品价值用货币表示为10元。2010年生产甲产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在货币价值贬值20%和通货膨胀率为20%的不同情况下,甲产品2010年的价格总额分别是

A.1200万元 1250万元

B.1250万元 1200万元

C.625万元 600万元

D.600万元 625万元

本题中有一个所求结果,即甲产品2010年的价格总额,有三个变化点,一是"2010年生产甲产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由于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总量无关,也与价格总额无关。二是"货币价值贬值20%",由于币值与商品的价格成反比,甲产品2010年的价格总额为:100×10/(1-20%)=1250万元。三是"通货膨胀率为20%",由于通货膨胀率直接表达了物价的涨幅,与商品的价格成正比,所以甲产品2010年的价格总额为:100×10×(1+20%)=1200万元。故选B。

当做关系比较复杂的计算题时,找准变化点,再分析变化点(自变量)与所求结果(因变量)之间的关系,就显得非常重要。明确它们之间的数学关系之后,还需要准确把握数学关系的含义。

四、把握数学关系

高中经济生活中所运用的一些数学知识都比较简单,但从学生反馈的信息看,文科学生对这些知识(尤其是正比、反比)的把握还不够准确。在这里有必要对一些数学关系做一下简单解释。

正比意味着两个变量(自变量和因变量)同方向且以相同的比例变化。假设A(自变量)与B(因变量)之间存在着正比关系,若A变化为Ax,则B相应变为B/x。反比意味着两个变量(自变量和因变量)反方向且以相同比例变化。假设A(自变量)与B(因变量)之间存在着反比关系,若A变化为Ax,则B相应变为B/x。这两类数学关系在以上例题中都得到应用。

例4(2010年北京文综第34题):某商品的价格p变化 △p会引起其相关商品的需求量x变化△x,这种变化可表现为两种关系:①△x/△p <0,②△x/△p >0。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汽油价格变化和柴油需求量变化之间的关系符合①

B.汽油价格变化和原油需求量变化之间的关系符合②

C.煤炭价格变化和原油需求量变化之间的关系符合①

D.煤炭价格变化和天然气需求量变化之间的关系符合②

本题考查价格波动对需求量的影响。①△x/△p <0,即价格与需求量之间呈反方向变动;②△x/△p>0,即价格与需求量之间呈同方向变动。A中汽油与柴油、C中煤炭与原油、D项中煤炭与天然气互为替代品,一种商品价格与另一种商品需求量为同向变动,即②,故AC错误,D正确。B项汽油提炼于原油,所以汽油价格与原油需求量应为反向变动,即①。故答案为D。

必修一经济生活计算题 第5篇

(1)① 材料一反映了我国近年来的投资率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并持续攀升;消费率反而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且呈逐年下降的趋势。②材料二反映了我国经济持续发展,但投资增长明显快于消费增长;投资结构上城镇固定资产增长明显高于农村投资增长;我国经济发展主要靠投资拉动。(每点2分,共4分)(2)①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只有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这种产品的生产行为才算真正完成。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并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 性。②消费对生产起着重要的反作用,消费的发展促进生产的发展。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求,对生产的调节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 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每点2分,共 高中化学 4分)

(3)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经济发展要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防止过度投资和低水平扩张现象。③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善投资结构,加大对农村的投入。④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多种手段,合理进行投资安排,完善投资环境,正确引导投资方向。⑤发挥消费对生产的重要反作用。努力增加居民收入,完善消费环境,刺激消费需求,通过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⑥加强我国金融体系建设,防范金融风险,保障国家经济安全。(每点2分,考生只要答对4点即可给满分。如果答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可加2分,但本题分数最高不能超过8分。)2题(1)①价值决定价格(2分),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导致房地产成本增加(1分)。②供求关系影响价格(2分),房价的过快上涨与市场有效供应不足有关,住房供求矛盾突出(1分)。③通胀预期下投机性需求加大。投机性需求是这一轮房价上涨的主要因素(1分)。④地方政府落实调控措施不力,住房保障机制不健全(1分)。

(2)①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人们可支配收入越多对商品和劳务的需求量越大。增加人民的收入有利于扩大消费需求。(3分)②居民消费水平还受未来收入的影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城镇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险,对新农合的补助标准有利于消除人们的后顾之忧,提高消费预期。(3分)

(3)③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和人们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关系。增加三农和社会保障保障性投入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扩大消费需求。(3分)

3题(1)①该市近五年来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2分)

②城乡居民消费结构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城镇居民生活水平达到富裕水平。(2分)

③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2分)(2)消费对生产具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2分)该市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改善,形成了新的消费需求,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2分)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新的产业的出现和成长。(2分)

4题:(1)材料一反映了2003-2007年我国投资、消费、出口对GDP的贡献率的变化。其中投资和净出口的贡献率有较大波动,投资贡献率始终占最大比例;最终消费支出贡献率逐年增长,尤其2009年首次超过50%,但与发达国家及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消费的贡献率所占仍比重严重偏低。说明我国投资、消费与出口的结构不协调,尤其出口下降较大,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不足。

(2)①生产决定消费。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从而促进消费。

②分配与消费密切相关。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实现共同富裕,提高整体消费水平。③物价是影响消费的重要因素。国家要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稳定物价,创设良好的消费环境。

④转变居民消费观念,倡导适度消费合理消费,促进消费的健康发展。⑤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解除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提升居民的消费意愿。5题(1)第一,材料一反映了四年来我国投资、消费、出口对GDP的贡献率的变化。

第二,材料二反映了四年来我国GDP以及城乡居民收入的稳步增长,但是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速度低于GDP的增长速度,尤其是农民收入增长速度更低。(2)第一,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

第二,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关系; 第三,物价水平是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重要因素;

第四,转变居民消费观念,倡导科学、理性消费,促进消费的健康发展。

6题:(1)表1反映了W省2004~2007年投资率逐年提高,消费率逐年下降,说明了W省消

费需求明显不足,对经济拉动作用有限。表2反映了W省2005~2008年生产总值,城乡居民收入逐年增长,但城乡居民收入增幅小于生产总值的增幅,且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农村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逐年下降.(6分)(2)居民收人水平的提高赶不上经济增长率,影响了消费能力的提升。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农村居民收人增长缓慢,农村消费市场份额不断萎缩,是导致G省消费率逐年下降的主要因素。(4分)(3)①增加居民收入,提高消费能力。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继续增加中低收入户家庭收入,努力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②加强宏观调控,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制定鼓励消费的政策措施。合理扩大信贷规模。

③稳定物价水平,挖掘消费潜力。要高度重视农业生产,保证农产品稳定供应。加强市场监测和监管,对哄抬物价的行为予以严肃查处。

④加强社会保障,激发预期消费。继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财政转移力度,缓解居民消费后顾之忧,切实解决居民关心的就业、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民生问题

⑤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营造和谐消费环境。深入推进诚信建设。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强化商品和服务质量监督。

⑥优化投资结构,增加生产性消费,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从而提高居民消费能力。7题:

(1)①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

②扩大内需,适度消费,能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并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因而,扩大内需能拉动经济增长。(2)①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层出不穷,不利于增加出口

②欧元区和美国债务危机导致国际贸易环境恶化,不利于我国发展对外贸易 ③原材料价格上涨,用工成本增加,比较优势削弱,降低了我国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④美国逼迫人民币升值不利于增加出口

3(3)①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把“引进来”,“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扩大对外开放,发展对外贸易

②利用世贸组织赋予发展中国家的权利开展对外贸易,遵守世贸组织原则,利用世贸组织规则规避贸易风险

③在对外贸易中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原则。

④处理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关系

⑤处理好发展对外贸易与保护民族工业的关系,在发展对外贸易的同时保护民族工业的发展

⑥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⑦继续保持现有出口竞争优势,提高出口竞争力,并加快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新优势;

⑧提高国际贸易规则制定的参与能力,提升我国外贸国际竞争力,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分工和合作。

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8题:

(1)①材料一反映了我国三大产业平稳发展,农业增速较慢。第二产业增速较快,在GDP中所占的比重过高,说明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的局面尚未转变,第三产业稳定增长,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3分)②材料二反映了2011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拉动,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与正常水平,特别是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说明我国经济增长依然靠投资拉动的格局尚未转变。(3分)

(2)①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面提升第二产业水平;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②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推动我国经济增长向依靠投资、消费、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3分)(3)①大力发展经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促进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提供物质保障。②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

③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必修一经济生活计算题 第6篇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训练题

一、单选题

1.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诗:“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羊公碑字在,读罢泪沾襟。”该诗句可以体现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②文化是由文人创造的 ③文化具有继承性④文化影响人的精神世界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这是基于()①文化日益成为一个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

②文化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基础

③文化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④文化的交融与交锋是文化竞争的重要表现 A.①③

B.③④

C.②④

D.①②

3.江西南昌海昏侯墓中共出土了一万多件文物,其中简牍、编钟、编磬、雁鱼灯、孔子屏风、10余吨五铢钱等,反映了西汉贵族的富足生活。该发现佐证了 ①文化有其自身的相对独立性=②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决定

③精神产品离不开一定的物质载体④文化能够在实践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4.一些地方让孩子们诵读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改编的传统家训家规,在这个过程中,文明的种子潜入了孩子们的骨髓,融入了孩子们的血液。这表明 ①人们接受文化的影响是消极被动的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一定的文化活动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④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A.②③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5.巴金说,他在散文创作上主要受中国古今散文优秀传统的影响,他儿时背诵的《古文观止》里的两百多篇散文是他从事散文创作的“真正的启蒙先生”。这段材料主要表明

①文化影响着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②文化影响着人们的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④文化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朗读者》掀起朗读热潮,而线下活动“朗读亭”掀起朗读风尚。朗读亭有一套专业的录音设备和一个摄像头,每位“朗读者”进门后对着圆形麦克风就可以开始朗读自己心中的篇章,限时3分钟。一天的录制结束之后,录制的素材会当天传回北京,下周六出现在新一期的《朗读者》节目中。这种方式打通线上与线下的距离,让朗读走进每个人的生活。这说明

①朗读文化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主流 ②倡导全民阅读是文化发展的方向 ③科技进步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④文化活动可以影响人的文化素养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试卷第1页,总5页 7.回眸鸡年春晚,回归和创新并重,以不同影像、实物、音乐、表演等形式,展现了不同年代的不同流行元素,使不同年代的人们都能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温馨回忆。这表明

①春晚是传播中华文化的主要手段

②春晚能提高人们的艺术欣赏水平③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发展

④文化是一定时代经济、政治的反映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8.古人削桐为琴,纳天地万物之声。琴音松沉旷远,能让人雪躁静心;琴乐洁净精微,能让人感发心志,升华心灵意境。古琴名曲《流水》表现了生命与自然的和谐,被录入特制唱片,搭乘美国太空飞船,向茫茫宇宙传达人类智慧和文明。古琴音乐()①通过人们自觉欣赏、主动接受,能转化成人的精神力量 ②因其古老性,方成就其世界性

③不受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能满足人类共同的文化需要 ④《流水》成为人类文化符号的代表,增强了中华文化影响力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9.在燧石取火的实践中,人们悟出了“石在,火种是不会绝的”这一道理,从此在生产和生活中,多了几分执着,几分坚守。由此可见()①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②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 ③自然界的事物蕴含着文化

④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享用文化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10.在习近平的重要讲话精神中,互联网建设的重要性、网络安全和信息化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文化和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角度看,关注网络安全 ①有利于捍卫国家“信息主权”,维护国家安全利益 ②有利于净化网络环境,营造洁净的网络空间 ③有利于发展网络经济,创新经济发展方式

④有利于防范西方的价值渗透,抵制文化霸权主义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1.全聚德、同仁堂、吴裕泰、狗不理„„在这些传承绵长、老百姓耳熟能详的中华老字号的背后,是一代又一代人对品质.诚信、精益求精等“匠心”的坚守,是百年老店在跌宕起伏的市场竞争中凝练而成的品牌文化。这表明工匠精神 ①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决定因素 ②是产品质量提升的软实力所在 ③能够直接转化为巨大物质力量 ④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2.某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主办的“永远的雷锋”大型主题展览受到人们的欢迎,前来参观的观众逾十万,其中八千多人当场注册了实名志愿者。这表明 A.文化影响人的行为方式

B.优秀文化对人具有感染力和感召力 C.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 D.社会实践活动推动文化的发展

13.中国文化产业网载文指出,中俄互办“国家年”活动期间,中俄两国领导人互访不断,不仅为发展两国关系开辟了新天地,促进了双方政治互信,同时也为两国进一步扩大经贸交流与合作提供了重要机遇和平台。这说明()A.经济、政治是文化的基础 B.文化发展决定经济政治的发展

C.文化交流促进了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D.文化对政治、经济有巨大的影响作用

14.2016年我国“房市”再次呈现量价齐升的局面。仅从文化层面来说,有人认为:

试卷第2页,总5页 我们是儒文化、农耕文化,重视不动产。“成家”必有房,这是中国人几千年来对房地产的特殊情结;不仅中国,凡儒文化圈的国家和地区房价都普遍偏高。这告诉我们 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

③摆脱传统文化的影响是抑制房价上涨的根本措施 ④文化可以通过特定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活动影响人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5.“中国、印度和日本都有着很强的民族性和国家概念,相比而言,欧盟国家间文化相近。因此,亚洲国家目前很难像欧盟成员国那样实现区域一体化”。这一论断表明()

①文化一体化决定经济一体化 ②文化多样性是社会发展的障碍

③文化多样性对政治、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 ④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④

16.“女书一的起源和主要流行地为湖南省永州市江永县上江圩镇,它大多为七言诗体唱本,描写了当地妇女的婚姻家庭、社会交往、生活情趣、乡野逸事,生动勾勒出江永妇女的生活形象。这表明 ①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 ②文化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③文化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④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文化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7.201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培育众多“中国工匠”,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国家之所以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和工匠文化,是因为

①它能够有效提升社会产品和经济发展的质量②它对于全面提升劳动者的素质具有积极意义③政治对经济发展能够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④我们需要借鉴工匠精神这种西方独特的文化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8.文化塑造人生,主要表现为 ①丰富精神世界 ②增强精神力量

③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9.2017年4月20日,中国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发射圆满成功,这是我国迈向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又一重大航天科技成果。这主要说明 A.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决定

B.文化是与生俱来的

C.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D.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20.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和创造源泉。文化具有丰富的形式,在下列形式中不具有意识形态部分的是()

①思想 ②道德 ③科学技术

④信仰 ⑤语言 ⑥文字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③④⑥ D.③⑤⑥

21.21.美国一直标榜“不受限制的互联网”是它的“国家商标”,互联网只有“公海”

试卷第3页,总5页 没有“领海”。然而,以“棱镜”为代号的美国网络监控计划的披露让人们发现,多年来,美国国家安全局利用谷歌、微软、苹果等9家互联网公司的中央服务器,通过提取视频、电子邮件等方式对其他国家进行网络监控,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了超过6.1万项的网络攻击。这主要表明

①政治决定文化,文化很难具有独立性 ②不同的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不同 ③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④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将长期存在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22.2016年6月,棠湖中学举行了一年一度的“棠中之星”的评选活动,“棠中之星”的侯选者们分别展示了各自的风采,在校园里营造了积极向上的氛围,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这说明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③文化改变人的价值观念,丰富精神实际

④文化能丰富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3.河南南阳玉文化历史悠久,经过南阳人长期的雕刻研发已经名扬天下,带动了南阳经济的腾飞。这表明

①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②文化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并促进经济的发展

③文化与经济密不可分

④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4.“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鬂毛衰。”这句诗说明文化对人的影响是()A.潜移默化的B.深远持久的C.具有相对独立性的D.有差异性的

25.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交际圈,每个“圈”都是一个特定的文化环境。这说明

①文化决定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实践活动 ②文化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③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④文化对人有潜移默化的彩响

A.①③

B.③④

C.②④

D.①④

二、非选择题

26.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全面从严治党提升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高度,正风肃纪、反腐惩恶,着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与此同时,以反腐为题材的纪录片也开始热播。

八集专题片《永远在路上》由中央纪委宣传部和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聚焦全面从严治党。一头白发,一脸忏悔,语气沉重,甚至痛哭流涕————这些画面,悄然间将“不敢腐”“尚廉洁”的理念吹拂入心,使人们在文化的浸润和艺术的熏陶中,逐步校正自己崇廉尚法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形可视的影视化表达,老百姓更容易接受,也更爱看。它有政治的热度、文化的温度,反映了我国社会当下的作风新状态、政治新生态、反腐新常态,在全国引起广泛好评。

结合材料,运用所学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专题片《永远在路上》成功的原因。27.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省份,广东省今后将继续推进城镇化步伐,预计到2015年城镇化率将达到70%。没有文化就谈不上城镇化。近年来,广东省致力于建设“文化强

试卷第4页,总5页 省”“幸福广东”,以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和人民素质。目前,广东进一步推进城镇化的同时,正在加强公共文化建设,着力打造城市“十分钟文化圈”、农村“十里文化圈”等文化惠民工程,以文化驱动城镇转型。

结合材料、从文化的作用的角度,谈谈广东省“以文化驱动城镇转型”的依据。

28.“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农红军战胜千难万险,胜利完成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2016年7月18日,习近平到将台堡参观三军会师纪念馆时说:“红军长征创造了中外历史的奇迹。革命理想高于天,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面对形形色色的敌人决一死战、克敌制胜,这些都是长征精神的内涵。我们要继承和弘扬好伟大的长征精神。”

10月21日,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强调“不论我们的事业发展到哪一步,不论我们取得了多大成就,我们都要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在新的长征路上继续奋勇前进”。

运用“文化与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为什么“不论我们的事业发展到哪一步,不论我们取得了多大成就,我们都要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29.从《百家讲坛》到《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再到《中国诗词大会》,传统文化类综艺节目越来越受到关注。“大会”系列中,《中国诗词大会》则是最新成员,每场比赛由挑战者组成百人团共同参与,分为个人追逐赛和擂主争霸赛,多维度的PK模式增添了比赛的紧张感和趣味性,也将往往只出现在课堂上的古诗词和大众喜闻乐见的娱乐模式结合起来。

在选手答题之后,由学者嘉宾介绍这首诗词的内涵、诗人的创作背景等才是更让人如痴如醉的文化大餐,每一句诗背后都有一个故事,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果真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应该有诗和远方。中国人都有诗词记忆,一个家庭的每个人或多或少都能念上几句诗,这是属于中国人的文化基因。这样的节目容易唤起内心的强烈共鸣,《中国诗词大会》在带领全国电视观众重温中华经典诗词的同时,也完成了一次跨越千年、沟通古今、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的精神之旅和情感共鸣。

从“文化对人的影响”角度,分析举办优秀的文化综艺类节目的重要性。

相关文章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精选12篇)创新公共服务 第1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对国家或区域的技术创新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科技...

3
2025-10-24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精选9篇)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第1篇匆匆读后感500字_读《匆匆》有感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

1
2025-10-24
草莓教学范文

草莓教学范文

草莓教学范文(精选17篇)草莓教学 第1篇“风儿轻轻吹,彩蝶翩翩飞,有位小姑娘上山摘草莓,一串串哟红草莓,好像……”优美的歌词,动听...

3
2025-10-24
仓储类课程范文

仓储类课程范文

仓储类课程范文(精选7篇)仓储类课程 第1篇物流产业是复合型产业,发达的物流能加速传统运输、仓储和零售等行业向现代物流服务领域延伸。...

1
2025-10-24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精选8篇)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第1篇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作为诗性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审美批评,同文学艺术实践...

2
2025-10-24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精选6篇)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第1篇莲山 课件 w ww.5 YK J.COM 4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二、试题所体现的新课程理念和...

4
2025-10-24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精选2篇)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第1篇常州市河海中学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 八(1)班创 文 明 班 ...

4
2025-10-24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精选14篇)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第1篇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及签字样本兹证明为我公司财务负责人。特此证明。身份证复印...

3
2025-10-24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