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地理的思维导图(精选16篇)
八年级上册地理的思维导图 第1篇
必修一(自然地理)复习思维导图
1、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3、地球自转运动的地理意义
4、地球公转运动的地理意义
5、四季更替
6、地球圈层结构及特点
八年级上册地理的思维导图 第2篇
答: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洋流、地形。
12. 简述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P23-26
答:一般来说,南、北半球气温从低纬度向两极逐渐降低。夏季,同纬度地区陆地气温比海洋高。洋流对沿海地区气温有影响:一般而言,暖流经过的地方气温较高,寒流经过的地方气温较低。山地的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平均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约0.6℃。
13. 简述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P27-28
答:赤道地区纬度低,气温高,蒸发旺盛,降水多;两极地区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降水少。中纬度地区的沿海与内陆距海远近不同,沿海地区降水多于内陆地区。洋流对降水也有影响:一般而言,暖流增湿,寒流减湿。地形对降水的影响表现为高大山脉对气流的阻挡作用,从而造成山脉两侧降水多少的差异: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降水量在地区间存在差异,在同一地区的不同季节间也存在差异。
14. 世界“雨极”:乞拉朋齐(印度);世界“湿极”:怀厄莱阿莱(夏威夷群岛);世界“干极”:阿塔卡马沙漠(智利)。
15. 降水的季节差异可大致分为哪四种类型?P28
答:有全年各月降水多且均匀的,有全年各月降水稀少的,有夏季多雨的,有冬季多雨的。
16. 世界共有13种气候类型:其中热带气候4种(热带雨林气候、热带疏林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气候3种(夏季多雨的亚热带季风和湿润气候、冬季多雨的亚热带地中海气候、全年少雨的亚热带草原和沙漠气候);温带气候3种(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寒带气候2种(寒带苔原气候、寒带冰原气候);还有高原高山气候。
17. 热带气候有哪几种类型?它们有什么共同点?P32
答:热带气候有四种类型:热带雨林气候、热带疏林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季风气候。它们的共同点:终年高温炎热,全年皆夏,最冷月的平均气温都在18℃以上。
18. 亚热带气候有哪几种类型?它们有什么共同点?P35
答:亚热带气候有三种类型:亚热带季风和湿润气候、亚热带地中海气候、亚热带草原和沙漠气候。它们的共同点:夏热冬温,最冷月的平均气温高于0℃。
19. 乡村聚落的职能有哪些?城市聚落的职能有哪些?P65
答:乡村聚落有:农村、牧村、渔村、猎村、旅游村等。城市聚落有:工业城(工业重镇)、贸易城(商贸中心)、教育城(文化之城)、汽车城、旅游城、综合城市等。(现在,日本丰田市是日本汽车工业中心,也是世界第一大汽车城。)
20. 气候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气候对农业、工业、交通运输和能源利用等人类的生产活动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尤其对农业的影响最显著。农业的劳动对象主要是:各种植物和动物。在年降水量小于250毫米的地区必须借助灌溉才可能发展种植业。气候发生异常变化造成洪涝、干旱等气候灾害。
21. 世界上有哪三大人种?它们的区别表面在哪些方面?P48
答:世界三大人种:黄色人种、白色人种、黑色人种。它们的区别表现在肤色、头发颜色、头发卷曲程度、鼻子形状、血液等方面。
22. 简述世界三大人种的分布?P50
答:①黄色人种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和东南部,美洲的土著居民也是黄色人种。
②白色人种目前分布最广泛,500多年前主要分布在欧洲、西亚、中亚、南亚、北非。地理大发现后,伴随欧洲殖民扩张,其分布扩展到美洲和大洋洲。
③黑色人种主要分布在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历史上黑人曾被作为奴隶贩卖到美洲,故美洲也有大量黑人分布。
23. 影响世界人口的两个因素:一是自然环境因素(亚洲的东部沿海、东南部和南部人口稠密,自古就是人口密集地区;在干旱、过度潮湿、严寒的地区,以及地势高峻的山地、高原,这些地区人口稀疏);二是社会经济因素。
24.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急剧上升。世界人口日是7月11日(1987年7月11日,世界人口达50亿)。一国或地区人口数量增加的快慢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目前世界上人口增长快的国家多为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慢的国家多为发达国家和少数极端贫穷的国家。世界人口问题主要表现为人口增长过快。另还外表现在乡村人口向城市的大规模迁移,城市人口迅速膨胀带来一系列问题是:住房紧张、失业率增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以及犯罪率增高等。
25. 怎样解决人口增长过快的问题?
八年级上册地理的思维导图 第3篇
【关键词】思维导图 地理空间思维 培养 案例设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7B-0098-02
地理空间思维是地理思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对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空间结构、空间差异、空间联系以及空间运动和空间变化的规律等的判断、分析、概括及评价的思维能力。地理空间思维能力既是地理学习的重要影响因素,也是地理学习的主要培养目标之一。
思维导图(Mind Map)是运用线条、符号、色彩、词汇和图像,把一长串复杂枯燥的信息变成彩色的、直观的、有条理的、有高度组织性的地图,以此促进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自组织,强化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完成新旧知识的有效链接。
一、运用思维导图培养学生地理空间思维的优势
地理学是从空间的角度对地球表层系统进行研究的科学。生成和提高地理空间思维是学生独立掌握地理知识的前提和基础。空间思维是抽象且不易养成的思维,需要借助有力的、与之相适应的工具。
思维导图,特别是手绘思维导图,能帮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形成有结构感和层次感的类似神经元组织的图形,不仅促进中学生理解和记忆知识,也激发了他们联想旧知识,完善知识结构,有利于学生快速、有效地掌握地理知识;在绘制思维导图时,需要对事物进行联系,明确层次关系,用线条、色彩表达出事物间的关系,此过程也有利于培养初中生的空间思维;学生自己绘制的思维导图具有个性色彩,也有利于自身理解、记忆。
二、运用思维导图培养地理空间思维的方法
为实现有效培养中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充分发挥思维导图的优势,需要在掌握一般性学习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合理恰当地运用思维导图。
(一)地理思维导图的应用方法
1.遵循地理逻辑性
地理逻辑性原则指在绘制或阅读讲解地理思维导图时,应依据地理事物(现象)的形成过程、空间分布次序等地理逻辑顺序依次绘制。该原则要求准确概括和提炼内容,准确使用图形表达等科学绘制思维导图,否则很难正确获取、理解思维导图中的信息。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应着重剖析地理事物(现象)的形成过程、空间次序,引导学生形成严密的地理逻辑思维; 另一方面,要从授课整体内容出发,把握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梳理知识点,树立整体意识,从整体上掌握学习内容。
2.图文结合原则
地理学科的空间性和时间性,注重运用图表表达信息。学习地理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将地理图表与文字表达相互转换的过程。把思维导图与地理学科结合,在绘图时可以多用图表表达,地理示意图、区域图和地理图表比文字概括更有表现力,也更有利于地理空间思维的培养。因此,在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时,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学会“文图转换”,即绘制“图”的整体布局、图片选择及分支都应考虑与“文”的相关性;另一方面要考虑“图文转换”,即如何从地理逻辑性出发,将课本文字描述的内容转换为布局合理、分支清晰的“图”。
3.坚持长期训练
思维导图是锻炼思维的工具,思维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为了有效提升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首先教师要把思维导图引入地理教学中,长期运用思维导图于教学实践中,逐步影响、引导、教会学生习惯绘制思维导图;其次,在课堂的预习、课堂学习、总结、复习等阶段都可以要求学生把学习内容绘制成思维地图,促进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合理构建学习框架,完成具有个性特征的思维地图;第三,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思维导图,比如制作学习计划、购物及面对复杂问题时,与头脑风暴相结合做出最佳判断与决策等。
4.探索高效的地理思维导图教学模式
绘制地理思维导图的过程是实现图文转换、掌握单个知识点、理解知识结构、整理知识、设计、绘制、修改思维导图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运用思维导图进行空间思维能力训练时,对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提出了根本性的改革要求,教师应不断探索思维导图教学模式的有效性。该教学模式的构建必须考虑以下几个方面因素。
首先,课堂时间问题。地理思维导图教学模式必须考虑的是把绘制思维导图考虑到课堂时间安排中,合理安排时间,避免影响教学进度。教师在给学生布置任务时应注意合理安排,避免因负担过重引起学生反感或者影响其他科目的时间安排。
其次,学生个体绘画能力差异。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类的智能是多元化而非单一的,主要是由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认知智能八项组成,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智能优势组合。思维导图绘画能力主要由语言智能、数学逻辑只能、空间只能和自然认知智能决定。思维导图教学模式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绘画能力,但是有的学生绘画能力不具有优势,因此如何保证所有学生都受益是思维导图教学模式必须要考虑的。
第三,思维导图教学模式下,如何进行教学设计。思维导图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时间、学习方式、思维方式都发生了变化,因此教师的教学设计也应与时俱进,但如何进行教学设计是该模式要考虑的。
(二)利用思维导图培养学生地理空间思维的案例
本案例以人教版教材《降水的变化与分布》的第一分支“降水的概念”相关内容为例,教学前学生已经对思维导图有一定的认识,并能独立绘制。
本次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是:(1)学生能准确说出降水的形式,区分降水于降雨;(2)学生能够说出降水量随时间变化的特点。过程与方法目标是:(1)学生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2)学生能够通过阅读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并准确说出降水的变化特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1)学生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培养地理空间思维;(2)学生通过学习降水的变化,加深对大自然的了解,培养学生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感。
至此,第一条分支已经完成,通过分享展示,不仅有利于学生把知识点进行连结,还有利于老师及时纠正错误和其他同学借鉴学习。按此过程完成“降水的变化”及“降水的空间分布”两个部分的教学。图1是本节课绘制的思维导图。
教师的板书可以在学生绘制思维导图时与学生同时绘制,或者稍靠后,或者在点评学生的思维导图时进行,让学生有所借鉴,也要避免学生过于依赖教师的答案。
三、结语
以上教学设计采用逐步引导的方法,使学生更容易理清知识间的联系,构建知识结构,生成地理空间思维。教师逐步引导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分小结引导学生把刚学习的知识通过绘制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整理,并且采用小组学习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讨论和绘图时,需要把刚学习的内容进行概括、整理、联系,形成形象、生动的知识网,利于学生对所学地理事物的时间变化、空间分布、空间结构、空间差异、空间联系以及空间运动和空间变化规律等的判断、分析、概括即评价。
思维导图可以把知识非常清晰地提取出来,形成骨架式的结构,方便学生对地理事物的空间知识做出联系、判断和分析,利于学生地理空间思维的形成。但是地理有效思维导图教学模式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宋建军,边鹏翥.高中地理思维与思维能力的培养[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4)
[2]卢万合.中学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及其培养[D].东北师范大学,2005
[3]吴敬生.思维导图与学习[J].教育文化论坛,2012(3)
[4]程闽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展[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2(6)
【基金项目】本文系钦州学院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6QYJGB09)
【作者简介】陈慧蓉(1988— ),女,汉族,四川雅安人,助教,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为地理学科教学、环境教育。
八年级上册物理思维导图 第4篇
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是虚像,像和物关于镜面对称(像和物的大小相等,像和物对应点的连线和镜面垂直,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上下相同,左右相反(镜中人的左手是人的右手,看镜子中的钟的时间要看纸张的反面,物体远离、靠近镜面像的大小不变,但亦要随着远离、靠近镜面相同的距离,对人是2倍距离)。
2、水中倒影的形成的原因:平静的水面就好像一个平面镜,它可以成像(水中月、镜中花);对实物的每一点来说,它在水中所成的像点都与物点“等距”,树木和房屋上各点与水面的距离不同,越接近水面的点,所成像亦距水面越近,无数个点组成的像在水面上看就是倒影了。(物离水面多高,像离水面就是多远,与水的深度无关)。
3、平面镜成虚像的原因:物体射到平面镜上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反射光线没有会聚二是发散的,这些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画时用虚线)相交成的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只能通过人眼观察到,故称为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
注意:进入眼睛的光并非来自像点,是反射光。要求能用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像、物关于镜面对称)和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同一物点发出的光线经反射后,反射光的反向延长线交于像点)作光路图(作出物、像、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
六、凸面镜和凹面镜
1、以球的外表面为反射面叫凸面镜,以球的内表面为反射面的叫凹面镜;
2、凸面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可增大视野(汽车上的观后镜);凹面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太阳灶,利用光路可逆制作电筒)
七、光的折射
1、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
2、光在同种介质中传播,当介质不均匀时,光的传播方向亦会发生变化。
3、折射角:折射光线和法线间的夹角。
八、光的折射定律
1、在光的折射中,三线共面,法线居中。
2、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光从水或其它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要求会画折射光线、入射光线的光路图)
3、斜射时,总是空气中的角大;垂直入射时,折射角和入射角都等于0°,光的传播方向不改变
4、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
5、当光射到两介质的分界面时,反射、折射同时发生
6、光的折射中光路可逆。
九、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
1、生活中与光的折射有关的例子:水中的鱼的位置看起来比实际位置高一些(鱼实际在看到位置的后下方);由于光的折射,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浅一些;水中的人看岸上的景物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些;夏天看到天上的星斗的位置比星斗实际位置高些;透过厚玻璃看钢笔,笔杆好像错位了;斜放在水中的筷子好像向上弯折了;(要求会作光路图)
2、人们利用光的折射看见水中物体的像是虚像(折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
十、光的色散
1、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依次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这种现象叫色散;
2、白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复色光;
3、天边的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
4、色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其它色光可由这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白光是红、绿、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的;世界上没有黑光;颜料的三原色是品红、青、黄,三原色混合是黑色;
5、透明体的颜色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什么颜色透过什么颜色的光);不透明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什么颜色反射什么颜色的光,吸收其它颜色的光,白色物体发射所有颜色的光,黑色吸收所有颜色的光)
例:一张白纸上画了一匹红色的马、绿色的草、红色的花、黑色的石头,现在暗室里用绿光看画,会看见黑色的马,黑色的石头,还有黑色的花在绿色的纸上,看不见草(草、纸都为绿色)
十一、看不见的光
太阳光谱:红、橙、黄、绿、蓝、靛、紫这七种色光按顺序排列起来就是太阳光谱;
(从左往右其波长逐渐减小;散射逐渐增强;人眼辨别率依次降低)应用傍晚太阳是红的,晴天天是蓝的,汽车的雾灯是黄光。
红外线:红外线位于红光之外,人眼看不见;
一切物体都能发射红外线,温度越高辐射的红外线越多;(打仗用的夜视镜)
红外线穿透云雾的本领强(遥控探测)
红外线的主要性能是热作用强;(加热)
紫外线:在光谱上位于紫光之外,人眼看不见;
紫外线的主要特性是化学作用强;(消毒、杀菌)
紫外线的生理作用,促进人体合成维生素D(小孩多晒太阳),但过量的紫外线对人体有害(臭氧可吸收紫外线,我们要保护臭氧层)
荧光作用;(验钞)
七年级上册历史思维导图 第5篇
2、河姆渡居民居于(长江)流域,受湿润气候影响,居民住(干栏)式房屋;半坡原始居民居于(黄河)流域,属内陆地带,干旱地区,受气候影响,居民多住(半地穴)式房屋。
3、河姆渡居民开始种植(水稻)半坡原始居民开始种(粟)。
4、列举我国原始农耕时代几项世界性贡献(之最)
(1)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2)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的思维导图 第6篇
事倍功半—— 事:所要做的事情,指措施。功:功效。形容费力大,收效小
升堂入室—— 比喻学识由浅入深,逐步达到很高的成就。也作“登堂入室”
设身处地—— 设:设想。身:自身。设想自身处在别人的地位或环境中。指替别人的处境着想
束之高阁—— 阁:放东西的架子。把东西捆绑起来,放在高高的架子上。比喻弃置不用 失之交臂—— 形容有了机遇又当面错过
熟视无睹—— 熟视:细看,经常看。睹:看见。看惯了就像没看见一样。也指对眼前的事物或现象漠不关心
司空见惯—— 形容某事常见,不足为奇
师出无名—— 师:军队。名:名义。指出兵没有正当理由。也指做某事没有正当的理由。 适逢其会—— 适:恰好。逢:碰上。恰好碰上那个机会
生灵涂炭—— 生灵:生民,指百姓。涂:烂泥。炭:炭火。指百姓陷入沼泽与炭火中。形容百姓处于极端困苦的境地
素不相能—— 能:亲善、和睦。指长期不和睦
三人成虎—— 城市里本无老虎,但只要有三个人慌传市里有虎,听着就会以为真有虎了。比喻流言惑众,蛊惑人心
恬不知耻—— 泰然处之,不以为耻
暴殄(ti?n)天物——任意糟蹋东西
铤而走险—— 指没有办法,只得冒险
走投无路—— 形容走到无投身之地,前无生路
如火如荼—— 荼:开白花的茅草。像火那样红,像荼那样白。原来形容军容盛大,现在用来形容气势旺盛、热烈或激烈
按图索骥—— 骥:好马、千里马;索:寻找。原指按照伯乐的《相马经》去寻求好马。引申为依照既得的线索去寻找目的物。讽喻拘泥成法、食古不化、不知权变的人
老马识途—— 比喻富于经验堪为先导
蜕化变质—— 蜕化,指昆虫脱皮后外形往往有所改变。变质,指事物的本质变得与原来不同。蜕化变质,比喻人的思想受到腐蚀而发生质的变化
提纲挈领—— 提网之纲,挈衣之领。比喻举其要领,扼其要害,就能理顺关系,处事得心应手 醍醐灌顶—— 醍醐:从牛乳中提炼出的纯酥油,佛教比喻最高的佛法。灌:浇。顶:头顶。比喻给人灌输智慧,使之从迷惑中醒悟或彻底觉悟
堂而皇之—— 堂皇:气势宏大的样子。形容公开,不加掩饰。也形容很气派、很体面 韬光养晦—— 韬:隐藏。光:光芒,锋芒。晦:晦迹,即隐藏踪迹。指隐藏自己的才能、锋芒,不使外露
惘然若失—— 神情颓丧,好像失去所爱所恋的样子。
蔚然成风—— 形容一种事物盛行于一时,一地,成为一种风气
万人空巷—— 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子里出来了。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或新奇事物轰动一时的情景
望其项背—— 能够看到别人的颈项和脊背。比喻有能力赶上
无稽之谈—— 不真实的或虚假的事情
无所不为—— 为:做。没有什么不做。指什么事都干。含贬义
五花八门—— 比喻变化多端或花样繁多
未雨绸缪—— 绸缪:修缮。比喻事先做好防备工作
未置可否—— 置:确立,决定。没说行,也没说不行。即未发表任何意见。
味同嚼蜡—— 像吃蜡一样,没有一点味儿。形容心境、语言或文章等枯燥无味
为虎作伥—— 为老虎引路的鬼。比喻给坏人做帮凶,为坏人效劳
蔚为大观—— 蔚:草木繁盛。大观:盛大的景象。形容事物丰富多彩,形成盛大壮观的景象
无可厚非—— 厚:过分。非:非难,责备。不可以过分责备
无可非议—— 非议:批评指责。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
借助思维导图,培养地理综合思维 第7篇
【关键词】地理核心素养 思维导图 综合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240-01
在地理课改的大背景下,“地理核心素养”这个词越来越引起我们重视。面对新一轮课程标准的制定,如何提升地理核心素养,使学生能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正成为地理教学的研究重点。那么能否借助思维导图这个工具来培养地理核心素养,将其与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结合在一起呢?本文将结合具体教学案例,对此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将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概括为地理核心素养的四方面。其中,综合思维是学生分析、理解地理规律的重要方法和思想。利用综合思维,学生可以把区域各要素整合起来,分析出地理现象的产生是多种要素相互影响的结果,并且有规律可循;利用综合思维,学生能理解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局部发生变化,会使其他要素或整体发生变化,“牵一发而动全身”。
基于综合思维的这些功能,要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利用思维导图这个整合思维、架构知识体系的工具是再合适不过了。
下面就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二节《“白山黑水”——东北三省》(第一课时)为例,来探讨如何利用思维导图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
一、导图导学,建立主干
首先,第一个教学环节“完成学案、了解东北”中用思维导图构建本节课的主干知识体系,完成学案中的“学前部分”(见最后一张图),从而对东北三省和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有一个整体认知。
在第四个教学环节“活动引领,探究东北”中,学生通过读“我国年平均气温和降水图”总结出东北三省气候“冷、湿”的特点。通过小组活动,学生会讨论出导致气候冷湿的原因,并由教师整理在黑板上。借助思维导图的板书形式,学生会更加明确纬度、冬季风因素对气温的影响和距海远近、蒸发因素对湿度的影响。通过这些联系,学生会把地理知识内部的逻辑顺序与认知规律结合起来,分析出气候是纬度、海陆、冬季风等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掌握分析气候特征形成的方法。
二、导图导思,综合探究
在以上的教学目标顺利达成后,第五个环节“分析联想,感受东北”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东北三省山环水绕,气候冷湿,这样的自然环境对我们的生产生活有什么影响?这个探究活动进一步强调了区域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将地理综合思维应用到生活中去,体现了新课标“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皆地理。而这一部分,也可以通过思维导图来引领、启发学生的思考。
本堂课最后一个环节:“导图引领,梳理东北”,通过完成学案的“学后部分”,整理整节课内容,也是对“学前部分”的一个呼应。在这一部分,要引导、鼓励学生在完成好的思维导图上用箭头来表示各地理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通过构建思维导图,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最后得到的思维导图作品,其实也是很好的复习材料,对应对考试很有帮助
大连地区的初中地理结业考试采取开卷形式,课时少、内容多、占分低,因此传统教学往往采取“填鸭式”或“满堂灌”的方式,靠学生机械记忆知识甚至是其所在页码。这种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往往让学生觉得地理学习枯燥、乏味。而借助思维导图这种方式,教师不是单向地将地理知识传输给学生,而是更加注重如何指导学生构建知识框架、建立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变为地理素养的培养。
九年级上册历史第一课思维导图 第8篇
2 原始社会初期,人们为什么必须结成小集体过群居生活?(生产力低下,物质匮乏)
3 教师讲解氏族社会产生的原因:
A.生产力发展:会制造工具,能人工取火等。(以山顶洞人为例,说明人脑对于自然的认识产生了飞跃)
B.婚姻关系变化:群婚→血族群婚。(以古代希腊崇拜大地女神该亚的传说为例,说明当时人类社会的婚姻关系是不论行辈的,尚处于群婚阶段。后来随着人们认识到近亲繁衍的害处,对于婚姻关系的限制也越来越严格,逐步从群婚发展到血族群婚[在同一族群内,辈分不同,限制通婚;同辈之间通婚则不受限制]。这种婚姻制度使得比较固定的血缘集团形成,氏族产生。)
九年级上册数学二次函数思维导图 第9篇
例:已知二次函数y的顶点(1,2)和另一任意点(3,10),求y的解析式。
解:设y=a(x-1)²+2,把(3,10)代入上式,解得y=2(x-1)²+2。
注意:与点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平移不同,二次函数平移后的顶点式中,h>0时,h越大,图像的对称轴离y轴越远,且在x轴正方向上,不能因h前是负号就简单地认为是向左平移。
具体可分为下面几种情况:
当h>0时,y=a(x-h)²的图像可由抛物线y=ax²向右平行移动h个单位得到;
当h<0时,y=a(x-h)²的图像可由抛物线y=ax²向左平行移动|h|个单位得到;
当h>0,k>0时,将抛物线y=ax²向右平行移动h个单位,再向上移动k个单位,就可以得到y=a(x-h)²+k的图象;
当h>0,k<0时,将抛物线y=ax²向右平行移动h个单位,再向下移动|k|个单位可得到y=a(x-h)²+k的图象;
当h<0,k>0时,将抛物线y=ax²向左平行移动|h|个单位,再向上移动k个单位可得到y=a(x-h)²+k的图象;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思维导图 第10篇
2、(山顶洞人)已会人工取火。
3、(山顶洞人) 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还会制作骨针。
4、(火) 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
5、人类是由古代 (类人猿) 进化而来的,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6、简答山顶洞人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
①.北京人的模样保留猿的某些特征,而山顶洞人则与现代人基本相同.
②.北京人只会打制粗糙石器,山顶洞人则已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
③.北京人只能使用天然火,而山顶洞人已会人工取火。
八年级上册地理的思维导图 第11篇
摘要:初中地理新教材已在全国范围内使用并取得一定成就。本文对广东地质版八年级上册地理活动系统实施情况进行调查,从结果中分析原因,并针对问题提出教学建议。
关键词:地理教材;活动系统;实施现状
地理活动能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相互合作获取地理知识,从而获得地理素养、提高综合能力。广东人民出版社和地质出版社联合出版发行的《地理》教材按照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要求编排的地理活动,实施效果值得关注。本文将通过对南充市所使用的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材——广东地质版(2013年7月第2版)中的活动系统实施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开展活动面临的问题,探讨解决措施。
一、地理教材活动系统的特点
1.类型功能多样化,导教导学情景化
本文参照尹燕立总结的中学地理活动的分类方法[1],以及张晓芹总结的活动系统分类体系[2],结合广东地质版活动系统内容,将八年级上册活动分为三类:认知性活动、操作性活动、综合体验性活动,其中认知性活动占70%,操作性活动占24%,体验性活动占6%,具体情况见表1。
由表1可知,活动具有多样性,活动功能也因此多样化。这使单一的讲解—接受式变为探究式、讨论式、体验式等多种教学模式,从而引导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由于教师采用的教学模式需要问题及生产生活现象等营造情境,且需要学生的参与,因此本教材的活动系统能促进师生互动情境、问题情境、生活情境的形成。
2.活动与正文互补,巩固与教学并存
部分活动置于知识点之后用于巩固知识,但更多是穿插于课文系统之中。部分知识由学生探究和思考完成活动得出,用于补充正文进行教学,教材因此也增强自身探究性和实践性。且学生沿一定思维在思考中进行整堂课的学习,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活跃课堂气氛。
3.注重能力提升,体现情感培养
活动系统内容重视学生认知能力,尤其是读图表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读图表类活动(约占41%)及问题分析类活动(约占23%)共占总活动的64%。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尤其是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约占总活动的12%。在所有活动中都体现情感培养,尤其在综合体验性活动中更为明显。
二、地理教材活动系统实施的现状
本次调查对象为南充市11所中学的八年级学生及相应的地理教师,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学生共发放1 093份问卷,实际回收1 082份,有效问卷为979份,有效率为90.48%。对教师发放25份,回收与有效问卷均为25份。
1.对地理教学重视程度存在显著差异
调查显示,仅20%的学校和96%的地理教师重视地理教学。多数学生认为地理学习重要,73%的学生认为地理重要,17%的学生认为非常重要,仅10%的学生认为不重要。学校、教师、学生对地理重视程度各不相同,绝大部分学校不重视地理教学,大部分学生重视地理学习,多数地理教师重视地理教学。
2.活动实施频繁且效果一般
在地理活动实施中,教师经常实施活动占36%,有时实施活动占48%,偶尔和很少实施活动分别占12%和4%。由此可见,活动在地理教学中实施较频繁。教师实施活动的题材大部分源于教材,自主设计地理活动较少。活动实施效果调查显示,教师认为很好、一般和不理想分别为24%、68%和8%,而学生认为很好、一般和不理想分别为39%、54%和7%。由此说明,实施效果总体一般,但学生比教师对活动效果更满意,说明学生易于接受开展活动。
3.活动实施不能完全满足学生期望
调查显示,学生最感兴趣的活动是耗时的操作性活动和体验性活动,而实施最多的是认知性活动,说明实施最多的活动并不能满足学生的兴趣。在实施活动过程中,认知性活动多采用分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基本能满足学生期望,非耗时的操作性活动多采用学生合作的方式,基本满足学生期望,这两类活动教学实际情况与学生期望基本一致。耗时的操作性活动几乎不开展,但学生希望开展此类活动,体验性活动多采用观看视频和讲述的方式,而学生最期望的是真实体验,其次是通过观看视频和教师讲述的方式进行此类活动,因此,学生更乐意参与活动并亲身体验活动。
4.活动系统功能基本体现
活动系统能有效促进师生互动,引导教师情景教学,转变授课方式,影响学生学习方式。调查显示,68%的教师认为活动系统能有效促进师生互动,76%的教师认为活动系统对教师授课方式影响较大,48%的教师认为活动系统能经常引导情景教学,94%的学生认为活动对自身学习方式转变影响较大。因此,活动系统功能基本能得到体现。
三、地理教材活动实施存在的问题
1.分析课标不深入
教师上课效果跟其对教材加工程度及对课标的研读深度有关。40%的教师只对教材活动略微加工,不能进一步挖掘教材价值,不能使用各种可激发学生兴趣的资源,易照本宣科,只图完成教学任务。60%的教师会对教材活动充分加工,考虑学生已有知识、心理特征、学校资源及环境、教材实施难易度等因素设计地理活动实施过程。但教师分析课标不深入,易局限于教材,不能充分利用教材以外的课程资源丰富教学活动。
2.实施活动与学生兴趣不匹配
学生最感兴趣的活动是耗时的操作性活动和体验性活动,但耗时的操作性活动几乎不实施,体验类活动很少真实体验。其原因主要是:课时太少;活动设计缺乏必要材料,活动可操作性低,硬件设施不允许,课堂纪律难控制;安全因素与学校不重视也是不可忽略的原因。因此,教师实施最多的是认知性活动,由于不是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所以学生参与活动积极性不高。
3.课外活动开展少
由于各学校有安全工作责任追究制度,学校和教师担忧安全问题,不愿意让学生走出校园进行野外考察和社会调查等课外活动,因此,导致活动不开展最主要原因是安全因素,学校不重视野外考察和社会调查等课外活动甚至持否定态度。其次是地理课时少,三是与考试无关及难度太高。然而,五谷不分的学生大有人在,生活常识严重缺乏,所以带学生进行野外实践并了解自身生活的环境非常重要。
四、地理教材活动实施的思考与建议
1.加大投入,建立激励机制
学校应投入资金建立地理实践考察基地,增添地理实验器材,设置地理兴趣课堂,增加地理课时。学校应以长远发展为目的实施教育教学策略,鼓励教师开展地理活动。建立激励机制,自上而下地建立地理实践成果评估体系,学生与指导教师均参与评比,将地理活动开展情况与教师职称评定结合,学生参与活动情况计入期末考试总成绩。
2.强化素质,提升实践能力
教师除掌握过硬的地理专业知识外,还必须掌握其它相关学科知识,具有运用地图、图表、数据的技能,具备地理考察、调查、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和地理分析方法。此外,需提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制作课件及电子挂图,运用google earth遥感图像讲授中国自然地理概况,将GIS技术运用于中国人口、农业、工业、交通的教学中。
3.研透课标, 灵活安排活动
教师设计活动时需对课标及教材进行研读,根据课标要求及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或重新设计活动。例如,“土地资源”一节安排学生搜集资料的活动,教师可灵活地将“搜集资料”改为“读图表分析”,教师准备图表资料,引导学生读图读表思考,训练其分析问题的思维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对于耗时性活动,教师可设计颇具价值且可操作性强的活动,灵活安排学生利用周末时间完成,如地理小报、班级小规模调查等。对于野外考察、调查研究,由于考虑到安全及时间因素,教师可分批带领感兴趣的学生利用周末到野外进行考察和调查,这样的活动有针对性且效果更好。
4.合理设计,提高参与积极性
新课标更注重学生能力、学习过程与方法,因此讨论法成为地理活动常见的教学方法,应用最广泛的讨论方式为问题式讨论[3]。初中生在学习地理过程中常对新奇有趣的教学材料感兴趣,故教师应选择新奇的主题,如生活中常见却容易被忽视的地理现象、微小但充满大学问的地理问题等。设计问题时,应设计具启发性及方法渗透与逻辑追问的递进式问题,多角度多方向并延长问题链,引发学生多向深入地长链条思考,问题解决后有反思也能向其它方面发散。教师需提前设计好引导方式而不是直接由学生的答案得出结论。
参考文献:
[1] 尹燕立.高一地理教材活动系统内容、功能与教学方法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
[2] 张晓芹. 高中地理新教材活动系统研究[D]. 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
九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思维导图 第12篇
一、四大文明的比较:
文明古国
发源地
国家出现时间
统一时间
典型特征
古代埃及
非洲尼罗河流域
公元前35
公元前3000年
金字塔
古巴比伦
西亚两河流域
公元前3500年后
公元前18世纪
《汉谟拉比法典》
古代印度
南亚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
公元前2500年
种姓制度
(P11表格)
二、其他重要知识点:
1、古埃及:
(1)、公元前15世纪国王图特摩斯三世在位时,成为地跨亚非两洲的军事帝国,公元前6世纪,埃及被西亚的波斯灭亡,之后又先后被希腊、马其顿、罗马、阿拉伯帝国所统治。
(2)、金字塔是国王的陵墓,是他们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3)、一句名言:埃及是“尼罗河的馈赠”希罗多德。
2、古巴比王国:
(1)、公元前19世纪,古巴比伦王国建立,公元前18世纪,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两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
(2)、为了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汉谟拉比制定了现存的世界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史称《汉漠拉比法典》。
(3)、一句名言: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摘自《汉谟拉比法典》。
3、古代印度文明:
雅利安人统治印度后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种姓制度”这种制度把人分为四等(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随着历史的发展,种姓制度逐步激化了古代印度的社会矛盾,对古代印度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三、问题探究: 古代亚非文明为什么多发生在大河流域?
答:①、大河流域气候湿润,光热充足、地势平坦,适合人类生存;
八年级上册地理的思维导图 第13篇
1、仔细阅读提供的材料,领会原文要表达的中心。
2、看提供的内容哪儿最能表达中心,确定中心。
3、把重点部分扩展开,写具体。
扩写必须注意:
1、不改变原文的中心思想。
2、不改变原文的人物与事件。
3、扩充内容要根据所给材料的原情节合理想象,不能任意改变。
八年级上册地理复习的习题 第14篇
1.下列山脉中,不是我国地形区分界线的是 ( )
A.横断山脉B.太行山C.贺兰山D.巫山
2.读下图,有关图中山脉两侧地理事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①山脉两侧有我国最大的高原和最大的平原
B.②山脉与④山脉共同构成我国东西走向山脉的中间一列
C.③山脉是山西省与山东省的分界线
D.④山脉两侧都是盆地
3.读中国沿40°N附近局部地形剖面图,若B为太行山,则C地形区是 ( )
A.四川盆地B.东北平原
C.长江中下游平原D.华北平原
4.(梅州学业考)下图是“我国各类地形面积比例示意”图,下列关于我国地形特征叙述正确的`是 ( )
A.地形多种多样,平原面积广大
B.地形多种多样,高原面积广大
C.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D.地形多种多样,盆地面积广大
5.(2012黄石学业考)在一次夏令营活动中,四位同学向大家展示了家乡的照片。关于四幅照片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①地是云贵高原,冰川广布,雪山连绵
B.②地是内蒙古高原,地表崎岖不平,喀斯特地貌广布
C.③地是东北平原,地势坦荡,沃野千里
D.④地是塔里木盆地,地势低平,河湖众多
6.下列经济部门不适合在山区发展的是 ( )
A.旅游业B.耕作业C.采矿业D.林业
下图是我国32°N地形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7、8。
7.该图反映出我国地势总的特征是 ( )
A.中部低四周高B.东部高西部低
C.中部高四周低D.西部高东部低
8.图中为我国地势第二、第三级阶梯分界线的山脉在( )
八年级上册地理的思维导图 第15篇
一、有特色导入的新课
用多媒体播放歌曲《歌唱祖国》,同时利用班班通展示我国各大地形区和河流图片来创设情境,让学生跟随音乐一起唱这首歌。激昂的旋律,壮丽的景色,会平息学生一切杂念,会让学生激动,也会让学生对我国地势地形更加了解。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地形
充分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理图形,展示我国各种地形的图片,让学生在看图的同时,首先可以快速掌握我国地形有山地、高原、丘陵、平原和盆地等地形類型,其次还可以让学生照图片记忆山脉名称,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性,让学生读图、识图,发现和总结规律
地势特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之一。学生可以直观地从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得出“西高东低”的特点,但不容易形成“阶梯状”分布的认识。因此,让学生观察分析“中国地形图”,和沿北纬36°线中国地势剖面图,并请学生在黑板上画示意图,通过一步一步教学引导,特别是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活动——绘图,直观地把这一特点展示在黑板上,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比学生直接地从书本得到结论效果要好得多,从中也培养了学生读图和分析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等各类地图的能力。
在学习地势特点的同时,认真分析课本图2.9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分布示意,让学生掌握阶梯分界线。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分界线: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分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
总之,本节课充分利用多媒体使学生通过读图、绘图、填图的形式,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加深学生的记忆,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对剖面图的分析,直观性强,使得学生很容易掌握地理知识。不足之处:课堂设计还有待完善。如,分析地势对交通的影响时,还可以增加一些视频资料,效果会更好,更有助于学生理解。
八年级上册地理的思维导图 第16篇
结合《地理区域的划分》这节课进行反思
一、反思是否已转变了自己的角色 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不能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很注意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来积极思维与想象。如:每节课的开始,我总是对学生说:“这节课,让我们来共同研究,一起探讨有关……的问题。”上课期间,适当允许学生随时举手提出问题,讲出思想的火花;课堂提问经常问”你说呢?“"你认为呢?”“你的观点呢?”“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再想想看?”等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也经常以“很好!”“太棒了!”“很有新意!”“你真会动脑筋!”等语气来及时赞扬鼓励。同时在教学中,我精心设计,合理按排,尽量变讲授内容为探究内容和活动内容,给学生提供发现和掌握知识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
在这节课上,我展示出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划分图和各个活动地图,让同学么进行对比,从而使学生能够经历探索过程,得出界线ABC的确定主导因素、具体分界山脉、四大区域的具体位置范围。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这一系列的思维活动,自主的得到了知识,充分发挥了学生自己学习主体的作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实现了教学角色的转变,真正成为学习的引导者和启发者。
二、反思是否强化了地图教学 地图是地理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可将知识化繁为简,不仅能帮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理解巩固学过的地理知识,获取新的地理知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地理新课程中附有大量的插图,作为教师,你想过没有在地理教学中应怎样充分发挥这些地图的作用?又如何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读图、分析图、描图、绘图?怎样将地图变成学生学习地理不可缺少的工具?怎样培养学生查阅地图、获取地理信息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等等。这节课我通过展示地图,使学生能够清楚的进行对比,得出结论,充分利用地图,学生也强化了读图析图的能了。
三、反思教学环节是否齐全
教学活动中的各个环节是环环相扣、相辅相成的。每一个环节的缺失必然会使一节课在某些方面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但也不能落入教学环节的窠臼中。本节课我将教学环节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并在时间分配上进行了思考。在教学活动中我侧重新授、练习和当堂验收,重练习,轻理论,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能够掌握得分的技巧和能力。
四、反思是否照顾全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