髋部手术护理范文(精选10篇)
髋部手术护理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0年1月—2009年12月我院共收治226例高龄髋部骨折病人, 其中男90例, 女136例;年龄80岁~97岁, 平均85.37岁;均为单侧骨折, 其中左侧98例, 右侧128例;股骨转子下骨折42例, 股骨转子间骨折80例, 股骨颈骨折104例;股骨转子下骨折行动力髋内固定12例, 行股骨近端交锁钉30例, 股骨颈骨折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66例, 行全髋关节置换术38例, 股骨转子间骨折行股骨近端交锁钉22例, 行动力髋固定58例。
1.2 方法
1.2.1 手术方法
根据病人的骨折类型与一般状态选择手术方式, 需要在腰椎麻醉-硬膜外联合麻醉状态下进行, 由主刀医生操作。股骨转子下骨折及股骨转子间骨折行股骨近端交锁钉内固定或DHS内固定, 股骨胫骨折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或全髋关节置换术。股骨近端交锁钉内固定与DHS内固定物材料均来自Synthes公司, 关节内固定物材料来自Depuy公司。
1.2.2 相关因素分析
对我院收治的226例髋部骨折高龄病人, 从伤前日常活动能力 (ADL) 、肺功能、手术方式等方面进行评估, 以并发症的发生与否作为评价手术风险的指标, 筛选手术风险的影响因素。
2 结果
髋部骨折高龄病人手术风险因素分析见表1。自变量:手术方式、年龄、心功能、ADL、肺功能、肾功能、骨折类型、营养状况、肝功能、手术时机。应变量:并发症的发生与否 (1表示未发生;2表示发生) 。多重线性逐步回归分析发现:伤前ADL水平、心功能、手术时机、肺功能对并发症的发生与否有显著影响, 其他因素无显著影响。
3 讨论
3.1 高龄髋部骨折病人手术风险
术前心肺功能受到损害, 创伤与手术影响有效循环血量, 导致心功能损害加重, 术中、术后易发生心血管意外。高龄病人多并存有肺心病、肺气肿及慢性支气管炎等呼吸道疾病, 肺活量减少, 肺代偿功能低下, 易导致呼吸衰竭。伤前ADL评分与术后恢复程度呈正相关, 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与病人能否活动密切相关。髋部骨折手术时间的增加将导致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的上升。
3.2 高龄髋部骨折病人的护理
3.2.1 术前护理
3.2.1.1 正确估计病情与手术耐受力
全面了解髋部骨折病人的全身情况, 配合做好各种辅助检查。由于病人的年龄与手术耐受力成反比关系, 尤其是合并其他疾病, 使得其耐受力更差[1]。因而, 对老年病人应进行充分的术前准备。
3.2.1.2 加强营养
由于手术存在着一定的创伤性及复杂性, 病人必须具有良好的耐受力, 这样才能承受手术带来的影响。改善营养状况, 增强机体抵抗力是手术前准备工作的重要内容。对于有电解质、水、酸碱平衡紊乱者, 应及时给予纠正。
3.2.2 术中护理
本研究组采用的麻醉方式为多次、少量的给药方法, 能够有效镇痛及控制麻醉平面, 并有利于手术的操作和骨折的恢复。在手术中要密切观察病人心电图的变化, 持续心电监护。由于高龄病人对低血容量及失血耐受性较差, 手术中应适量输液、输血, 尽量缩短时间, 并充分供氧, 防止误吸, 避免输液超负荷[2]。
3.2.3 术后护理
3.2.3.1 尿路感染及肺炎的护理
高龄病人呼吸道黏膜萎缩, 气道分泌物易滞留, 纤毛运动不良, 巨噬细胞的功能也减退, 且黏稠度较高, 分泌物增多, 因而分泌物极易滞留在气管内。病人行骨折手术后活动量小, 使呼吸道内的痰液不易咳出, 容易发生肺炎等并发症[3]。因此, 术后平卧6 h, 应适当摇高床头, 向病人及其家属说明排痰的重要性及方法[4]。不易咳出分泌物时, 应用雾化吸入或叩背辅助等方法清理呼吸道。同时应建议病人多喝水, 做好会阴部的清洁。
3.2.3.2 深静脉血栓的护理
深静脉血栓是术后较常见的并发症, 术后应预防静脉血栓的形成。由于术后制动且合并心肺功能的减退导致静脉血流缓慢;与骨科相关的并发症, 如伤口感染、深静脉栓塞、假体松动及伤口愈合障碍发生率较高[5,6]。所以, 术后患肢应用弹力绷带包扎, 并抬高患肢, 这样有利于血液循环。
高龄髋部骨折病人合并其他疾病较多, 实施手术后易产生并发症, 完善的护理是手术能否成功的关键。其护理重点是加强基础护理, 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对主要并存疾病的危险性加强监护;同时注意指导与监督病人保持正确的体位, 并积极进行功能锻炼, 促进髋部骨折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陆晓生, 彭昊.高龄髋部骨折围手术期治疗[J].中国临床医学, 2008, 15 (1) :92-94.
[2]于学忠, 张伯勋, 梁雨田, 等.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合并疾病和并发症的分析和处理[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06, 5 (4) :261-264.
[3]罗春桃.骨科手术俯卧位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J].护理研究, 2007, 21 (增刊1) :181-182.
[4]何伟民, 张晓龙, 顾峥嵘.影响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治疗效果的因素分析[J].上海医学, 2004, 27 (5) :331-333.
[5]胡艳君, 姜劲松, 张玉华.高龄髋部骨折病人围术期的观察及护理[J].护理研究, 2009, 23 (12C) :3342-3343.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 第2篇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6.419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202-02
髋部骨折是老年人的常见骨折之一,由于老年患者脏器功能低下,通常合并其它系统疾病,对手术的耐受力较差,手术风险大,手术并发症多,给临床护理工作带来很多困难,若护理不当,可导致手术失败,甚至危及生命。因此,为使患者尽快康复,应加强基础护理及手术前后护理。我院近两年来收治20例老年髋部骨折病例,均康复出院,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60岁以上髋部骨折并经手术治疗患者20例,男8例,女12例。年龄60至82岁,平均72岁。
1.2 治疗及结果 患者入院后均给与患者皮牵引4至5天后手术,股骨颈骨折8例,股骨粗隆骨折12例,术后一年随访,康复良好,基本恢复伤前日常生活状态。
2 护 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多为意外跌倒所致,发病突然,加上老年患者具有独特的心理特点,如反应迟钝,悲观,固执,健忘等,担心自己成为家庭负担,生活不能自理等問题,易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不良情绪,甚至放弃治疗,轻生等。在手术前必须做好健康宣教,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应首先全面了解和评估患者的个人情况,主动为患者介绍医院环境,介绍医院的医疗水平和先进设备,以热情大方的态度消除患者对医院环境,医务人员的陌生感,使其尽快适应治疗环境,配合医生治疗。耐心向患者讲解有关手术的过程及效果以及手术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处理方法。关心体贴患者,积极了解患者的心态变化,以亲切温和的语言和文明规范的行为,对患者进行耐心细致的心理沟通,以帮助其解除心理负担。尊重老年患者的生活习惯,尽可能满足患者的要求,说明进行适当锻炼的效果及对康复的意义,使患者充满信心,并让患者认识到不良情绪对康复效果的负面影响,使患者以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积极配合治疗。
2.1.2 生活护理 指导患者进食含足量蛋白质,高热量高维生素及有利于钙吸收的食物。如牛奶,豆浆,水果,蔬菜等。
2.1.3 做好术前准备 术前8至12小时禁食,四小时禁饮,以保证手术安全。术前被会阴部及手术部位皮肤,备皮时注意动作轻柔,防止划伤,备好后清洁手术部位。嘱患者戒除烟酒。
3 术后护理
3.1 术后病情观察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加强巡视,持续心电监护。持续低流量吸氧,注意各种管道通畅,保持引流管的负压状态。严格无菌操作,观察并记录引流液的量,颜色和性质,及时吸痰,指导患者咳嗽咳痰,定时帮患者翻身,轻轻叩击背部,有利于分泌物的排出,保持呼吸道通畅。
3.2 预防并发症 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协助病人2h翻身或变换体位一次,以减少皮肤受压情况,对受压部位及骨突出处进行皮肤按摩,加强皮肤清洁护理。适当调整饮食结构,做到营养齐全,多进食清淡可口,营养丰富,含纤维素高的食物及水果。注意少食多餐,以利于消化吸收。鼓励病人深呼吸及有效咳嗽,预防肺部感染。注意观察病人下肢有无肿胀,疼痛及肢体发热等症状,嘱病人早期行患肢的主动运动,以促进血液循环,预防血栓形成。鼓励病人多饮水,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预防泌尿系感染。
3.3 术后康复护理 功能锻炼是骨折术后恢复患肢功能作重要的有效措施,也是老年患者防止并发症发生的重要措施。护理人员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时,应以耐心理解的态度对待患者,并协助其进行锻炼,时刻留意观察患者康复进度以及随时调整锻炼时间,要注意观察患者心理反应,对每一个微小的进步都应给予肯定和赞扬,以增加患者的信心。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 第3篇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期间进行髋部骨折手术的86例老年患者, 其中男52例, 女34例, 年龄75~92岁, 平均年龄 (81±2.7) 岁。所有患者中进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16例,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18例, 闭合复位内固定术23例, 切开加压空心钉内固定29例。所有患者术前未出现感染、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或深静脉血栓栓塞等。
1.2 护理方法
1.2.1 术前护理
1.2.1.1 心理护理
老年患者不仅要承受髋部疼痛、行走不便的身体痛苦, 常常还要担心手术风险过大, 术后恢复差等心理煎熬。对患者多介绍成功的病例, 说明整个手术的流程, 缓解患者的紧张心情, 减少患者的思想顾虑, 提高患者的治愈信心。老年患者心理的护理常常要贯穿于整个护理治疗过程。
1.2.1.2 术前准备及指导
告知患者术后的正确体位, 在整个手术过程、麻醉方式、术中的配合方法及注意事项。教会患者双臂扩胸运动、咳痰方法, 指导患者如何在床上进行大小便等一些基本注意事项, 患者的积极配合是保证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1.2.2 术中护理
患者进入手术室后, 在需要对患者进行各种处置前, 先与患者沟通, 做好解释和安慰, 以免患者产生负面心理。在安置体位时, 尽量减少压伤、不要影响到患者的呼吸和血液循环, 随时根据患者感觉做出适当调整。
1.2.3 术后护理
1.2.3.1 监测生命体征
患者在经手术后, 大量出血, 身体受到较大创伤, 相对比较虚弱, 因此应时刻严密监测患者体温、脉搏、血压、呼吸情况等生命体征。时刻保持引流管的通畅, 避免扭曲及脱出。观察切口敷料, 若发现有渗血或渗液及时更换辅料。
1.2.3.2 并发症的预防
老年患者常常会由于体质较弱, 机体老化、抵抗力下降, 术后长时间卧床, 活动减少, 在髋关节术后出现褥疮、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电解质紊乱等。指导并监督患者进行深呼吸、有效咳嗽、促进痰液的排出, 防止出现肺部感染。
1.2.3.3 康复训练
康复训练是手术成功的关键环节。在患者手术结束, 麻醉完全恢复, 生命体征稳定的情况下, 督促患者进行有效的康复训练。鼓励患者循序渐进地在床上进行一些简单的锻炼, 锻炼从被动至主动, 由弱至强。
1.2.3.4 出院指导
老年髋部骨折的恢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患者仅仅在住院期间的治疗康复是不够的, 出院回家后, 仍要坚持康复训练。患者在术后3个月内应避免侧卧、弯腰下蹲、屈髋运动;坐位时也要避免盘腿或双腿交叉、坐矮凳。
2结果
85例患者经过良好的护理与治疗, 均康复出院;无一例骨折不愈合及并发症发生, 护理满意率达100%。
3讨论
老年髋部骨折多是由外伤引起。由于高龄患者的全身机能衰减, 活动不便, 多有骨质疏松的表现, 因此在外伤或摔倒之后往往会出现骨折和骨折后的并发症。在预防并发症的过程中, 围手术期的护理就显得至关重要。
围手术期的护理可分为前、中、后三个阶段。术前的护理主要是向患者讲解整个手术的流程及注意事项, 同时进行一定的心理辅导, 消减患者的焦躁恐惧心理, 为进行手术做好准备;术中的护理, 主要是配合医师, 对患者进行合理安置, 避免对患者造成意外的伤害, 在不影响手术效果的情况下, 尽量保证患者的舒适;术后的护理主要是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 避免感染及并发症的发生, 根据患者身体状况, 制定合理的康复训练计划并引导其进行康复训练, 做好出院指导。我院的所有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在围手术期经过我院良好合理的护理, 有85例均如期愈合, 治愈率高达96.83%。
综上所述, 围手术期的护理是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成功的关键, 在术前、术中、术后三个阶段给予患者良好的综合护理, 依据患者的年龄、体质、心态等, 制定出一套完整的个体化康复计划, 并引导其进行康复训练, 能有效预防术后并发症,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老年髋部骨折的术后护理 第4篇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32例,男10例,女22例;年龄60~78岁,平均年龄69岁。摔伤23例,车祸致伤9例;股骨颈骨折15例,股骨粗隆间骨折17例。
治疗方法:手术均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进行。11例130°角钢板固定,9例加压螺丝与角钢板联合固定,12例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
结果
本组病例平均住院23天,全部病例痊愈出院,均无感染、脱位、下肢静脉栓塞等并发症,经1~2年的随访,骨折治愈,康复良好。
讨论
术后护理:与麻醉师和麻醉护士做好床边交换,搬动患者注意将髋关节与患肢整个托起,安置于适当体位,检查静脉输液是否通畅,注意患者的保暖,遵医嘱给予氧气吸入。
严密观察病情与伤口引流量:护理的重点是及时发现异常情况。老年髋部骨折手术创伤大,术时长,易引起出血。注意检测生命体征,每15~30分钟测量1次脉搏、血压;注意呼吸频度和深度,有无呼吸道梗阻,切口有无渗血,若患者出现脉搏快、弱、血压下降、呼吸急促,要及时报告医生并协同处理。密切注意输液速度,老年患者滴注速度以40~60滴/分为宜,防止出现急性心衰和肺水肿。对合并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要注意观察尿量;对高血压、冠心病的患者要注意有无血压升高、心前区不适或心律失常等变化;对留置引流管的患者要注意引流液体的量及性质并作好记录。
保持正确的体位:术后患肢制动,尤其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使患肢呈外展30°中立位,可穿丁字鞋或皮牵引[2],应避免患肢内收、外旋或盘腿致股骨头脱出或钉板腿出而致骨折移位。患者可取健侧倾斜位,卧床时可在两腿之间放一软枕或三角海绵,以防患肢内收。
并发症的预防:老年患者因胃肠功能减退而多数营养状况较差,因身体素质差、抵抗力差易并发其他疾病。术后患肢制动、牵引、局部压迫都容易引起末梢神经损伤或形成血栓的危险,加之患者活动少,卧床时间长,易引起褥疮、呼吸道感染及泌尿系统感染。因此术后应经常检查患肢血管、神经状况,并注意有无肺栓塞和脂肪栓塞的征象。患者的床铺应清洁、干燥和平整,按时按摩受压部位,做好皮肤护理,预防褥疮,术后合理的应用抗生素,加强营养,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高钙易消化食物,增强抵抗力,让患者多做深呼吸,教会患者进行有效、咳嗽咳痰,定期帮助其翻身拍背,预防肺部感染。
疼痛的护理:疼痛在术后24小时时最剧烈,2~3天后逐渐减轻,疼痛可影响各器官的正常生理功能和休息,不利于病情恢复。老年人对疼痛的耐受力差,应提供有效的缓解疼痛的措施,遵医嘱给予患者口服或肌注止痛类药物,同时要注意牵引的调整和体位的变化,经常关心和检查伤肢位置是否合适,观察患肢有无肿胀,抬高患肢有利于静脉的回流,避免患肢肿胀而引起的疼痛。配合心理疏导分散患者的注意力,减轻患者对疼痛的敏感性。
早期功能锻炼:术后早期功能锻炼是骨折治疗的一个主要环节,没有正确而积极的的功能锻炼,即使手术复位固定满意,亦易发生骨折并发症[3],为此要指导患者、鼓励患者科学、正确的进行功能锻炼。术后第1天指导患者进行患肢股四头肌等长舒缩,小腿关节屈伸及足部活动,每天多次,每次5~20分钟。术后3天可双手抓住床架上的健身环做双上肢及健侧下肢的全范围关节活动的功能锻炼,患肢膝关节的伸屈活动应有护理人员协助。准确恰当,持之以恒,当髋膝关节屈曲度>90°,踝关节背伸可达90°时,就开始坐轮椅离床活动[4]。
心理护理:患者由于突如其来的外伤而又不了解自己的伤情和预后,又因和熟悉的环境、家人离分及生活不能自理而产生焦虑、孤独以及悲观失望的心理变化。护理人员应及时掌握老年人的心理特征,耐心向患者及家属介绍骨折及治疗的有关常识,取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术后患者常担心切口裂开、出血、关节脱位、疼痛而不敢活动,护理人员应主动与患者沟通,强调功能锻炼的重要性,帮助患者克服恐惧心理,积极配合康复锻炼。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由于长期卧床,患肢制动,加上体弱多病,术后易发生多种并发症,如感染、股骨头脱出、深静脉血栓形成等,最后导致手术失败,故术后正确完善的护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其护理重点是做好基础护理,重视心理护理,加强监护,注意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同时注意指导和帮助患者保持正确的体位与积极的进行功能锻炼。
参考文献
1 吴在德,等.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796.
2 曹伟新,等.外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548.
3 陈丽艳,庞蔚,等.粉碎性股骨干骨折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的护理60例[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3):26.
4 魏丽琼.老年髋部骨折围术期护理.护士进修杂志,1998,13(11):40.
髋部手术护理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资料:
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来我院就诊的110例经手术治疗的高龄髋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其中90例患者合并有其他并发症, 主要包括神经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等。其中男性患者48例, 女性患者42例, 年龄64~91岁, 平均年龄 (78.25±4.62) 岁, 具体骨折情况如下:股骨粗隆间骨折44例, 占40%, 股骨颈骨折66例, 占60%。
1.2 研究方法:
110例患者入院后全部实施骨牵引或皮牵引, 并于1周左右的时间进行手术治疗。其中27例患者进行人工股骨头置换;13例股骨颈骨折患者进行空心钉固定;32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全部运用动力髋钢板固定;38例患者进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
2 结果
110例髋部骨折高龄患者全部痊愈出院, 进行为期6~12个月的随访工作未出现并发症, 患者恢复情况良好, 未出现骨折不愈合、假体松动以及内固定断裂等不良状况, 临床疗效显著。
3 手术期的护理措施
3.1 术前护理。
(1) 心理护理:高龄患者因其自身的年龄问题以及身体各方面功能的退化导致患者的适应能力以及接受能力相对较差, 由于患者对自身疾病的不了解、疾病本身所带来的疼痛以及对医院环境的陌生感等因素导致患者容易产生紧张、焦虑、悲观、恐惧等负面情绪, 此类心理状态严重干扰治疗的进程, 不利于手术的进行以及术后的康复[2]。所以针对高龄患者医护人员应当有针对性的对其进行心理疏导, 消除患者疑虑, 在精神上鼓励患者, 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增加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 进而使得患者能够更加积极的配合治疗, 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2) 饮食护理:医护人员应当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必要的饮食健康宣传教育, 指导患者及其家属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 尽量按照易消化、易吸收、易咀嚼的原则, 合理的搭配饮食, 多食用新鲜的瓜果蔬菜以及蛋白质含量高的鱼类、牛奶、豆制品, 并及时补充各类维生素, 如钙、铁、维生素C和维生素D等, 多喝水防止便秘, 尽量避免食用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 (3) 术前锻炼指导:医护人员应当指导患者进行相应的术前锻炼, 指导患者行健侧肢体关节功能锻炼以及患侧股四头肌等长舒缩运动, 足背伸、跖屈活动, 并且鼓励患者在行肢体锻炼时配合深呼吸运动, 鼓励患者咳嗽、咳痰, 此外针对部分高龄患者由于多种原因无法进行肢体的主动功能锻炼, 应该增加被动功能锻炼[3]。
3.2 术后护理。
(1) 术后疼痛的护理:高龄患者往往因自身年龄问题导致身体耐受性差, 引起的并发症相对较多, 使得疼痛感加剧, 而髋部骨折术后, 由于切口形成的疼痛可持续3 d甚至更长时间, 患者异常痛苦, 生活质量急剧下降。因此, 有效的减轻或控制患者的疼痛是至关重要的, 遵医嘱选择适当的镇静剂或止痛药物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痛苦且利于术后的恢复[4]。近年来较多的患者使用自控镇痛技术, 需重点监测此类药物的不良反应特别是可能引起的对呼吸系统的抑制。 (2) 术后切口和体位的护理:a.术后切口的护理:实施手术后切口常置负压引流, 医护人员应当严密观察引流液颜色、量、性质变化同时注意切口是否出现红肿、渗液等情况, 此外还应保持引流管的畅通无阻, 避免引流管出现受压、扭曲以及滑出的意外情况, 如有以上情况出现及时通知医师;b.术后体位的护理:内固定材料的选择、骨折程度、部位以及手术方式等因素决定了髋部骨折患者术后的体位, 如果是股骨颈骨折空心钉内固定术或转子间骨折髋动力钢板内固定术等髋部骨折术后, 体位要求较低, 可嘱患肢足穿“丁”字鞋或于术后维持皮肤牵引[5,6]。如果是行髋关节置换术后往往取外展中立位或外展内旋位, 仰卧位, 患侧肢体置于髋关节外展30°、屈伸0°膝关节0°、内外旋0°或15°。允许健侧卧位, 但应始终使患肢维持于上述体位并在两腿中间放置梯形软枕。 (3) 术后病情的监测:对患者实施手术之后医护人员要对患者的呼吸、心率、血压、瞳孔、意识的变化进行严格的监测, 并且对手术过程中患者的失血和补液等情况进行详细记录, 对患者的伤口渗血程度和尿量进行密切观察, 如有异常状况出现应立即处理。此外还要对患者的伤口引流量和出入量进行准确的记录, 及时对液量进行补充, 电解质、水、酸碱平衡紊乱进行及时的纠正以维持生理平衡[5,6,7,8,9]。对合并有高血压心脏病等疾病的患者给予严格的心电监护, 监测患者心电图、血氧饱和度及心率的变化, 定期巡视病房, 制定详细周密的护理计划, 做好护理记录, 如若出现异常状况及时通知医师。
3讨论
在本研究的结果中110例髋部骨折高龄患者全部痊愈出院, 进行为期6~12个月的随访工作未出现并发症, 患者恢复情况良好, 未出现骨折不愈合、假体松动以及内固定断裂等不良状况, 临床疗效显著。主要做到以下两个方面: (1) 术前护理:医护人员要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及时的交流和沟通, 以充分掌握高龄患者的负面心理, 及时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 并对患者加以精神上的鼓励, 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还要叮嘱患者及其家属制定合理营养的饮食计划, 多食用维生素及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 少食用脂肪和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 此外, 还要加强患者术前的肢体功能锻炼。 (2) 术后护理:首先是术后疼痛的护理, 因高龄患者身体耐受性差, 疼痛感加剧, 有效的减轻或控制患者的疼痛是至关重要的, 其次是术后病情的监测, 要加强对患者各方面生理指标的监测, 以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 另外还要进行术后体位和切口护理, 为患者创造最佳的康复条件。
综上所述, 针对高龄患者髋部骨折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在围手术期实施周密恰当的护理措施利于患者的恢复, 并能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分析高龄患者髋部骨折围手术期的护理情况, 旨在为临床上更好的治疗高龄患者髋部骨折提供良好的护理对策。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来我院就诊的110例经手术治疗的高龄髋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术前医护人员对患者做好心理疏导工作, 术后做好各方面的护理工作并加强锻炼防止并发症的出现。结果 110例髋部骨折高龄患者全部痊愈出院, 进行为期612个月的随访工作未出现并发症, 治疗效果理想。结论 针对高龄患者髋部骨折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在围手术期实施周密恰当的护理措施利于患者的恢复, 并能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围手术期,高龄患者,髋部骨折,护理,分析
参考文献
[1]李迎霞, 章泾萍, 潘丽英.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护理[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3, 26 (1) :92-94.
[2]杨丽, 万磊, 甘俊丽.高龄患者髋部骨折430例围手术期的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 (专科护理) , 2011, 11 (14) :3429.
[3]李玉明.老年髋部骨折并发症的预防及康复护理[J].中国医药导报, 2010, 7 (22) :158-160.
[4]刘利, 刘敏.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J].医学临床研究, 2010, 27 (4) :764-765.
[5]殷峰.老年患者髋部骨折的护理体会[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护理版) , 2010, 14 (6) :62-63.
[6]叶秀芳, 叶小芬, 区月梅.高龄髋部骨折围手术期的观察和护理[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09, 15 (21) :95-97.
[7]向莉.老年髋部骨折PFNA内固定围手术期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J].医学信息, 2015, 28 (32) :280.
[8]邵晓梅, 杜市立.46例老龄髋部骨折围手术期预见性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 2015, 10 (13) :239-240.
髋部手术护理 第6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6月~2010年6月收治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32例,男19例,女13例,年龄60~95岁,平均年龄71岁,均为髋部骨折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股骨颈骨折21例,股骨粗隆间骨折11例。
1.2手术方式
全髋置换术27例,内固定术5例。
2结果
本组32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通过系统的护理干预,肌力增加,关节活动度增大,促进了患者体力恢复,使患者的运动和生活能力获得了最大限度的恢复,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3护理
3.1术前护理
3.1.1个人情况评估护士在术前认真完成访视工作,通过查阅病历、护理查体、与患者及家属交谈,全面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生命体征、手术方式、接受和对待手术的情绪和态度等情况,针对具体的实际情况制订个性化的护理方案和相关干预措施。
3.1.2心理护理手术对患者来说,不仅是心理性,而是躯体性的应激源,焦虑和疑惧是患者最为明显的心理特征,其正是通过心理和生理上的创伤,进一步影响影响患者手术进程和最终治疗效果[1]。因此,护理人员通过术前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比如介绍手术医生、麻醉手术过程及术后的康复治疗等情况,使患者充分解除思想顾虑,从心理上坚定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的配合完成手术。
3.1.3术前准备(1)饮食。给予患者高蛋白、高热量、富含纤维素、易消化的营养物质。(2)戒烟。向患者讲解吸烟会刺激呼吸道,同时会使血液黏稠度升高和血流缓慢,从而增加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机会,以使患者从思想根源上彻底戒烟[2]。(3)训练床上排便。指导和帮助患者进行床上排便,放置便盆时应防止患肢外旋、内收和臀部过度抬高。(4)肢体及关节功能锻炼指导。①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运动:绷紧腿部肌肉10秒,然后放松10秒,如此循环,20~30次/组,2~3组/d。②直腿抬高训练:伸直膝关节,背屈踝关节,足跟离床20 cm,空中停顿10秒后,放松10秒,20次/组,3~4组/d。
3.2术中护理
手术室宽敞、明亮、整洁、温度湿度适宜,指导患者全身放松,讲解麻醉、手术时配合的注意事项。麻醉前与患者亲切交谈,缓解其紧张情绪。
3.3术后护理
3.3.1一般护理(1)为术后患者提供一个整洁、安静、通风良好的环境。(2)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监测生命体征,如发现持续高热或髋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则说明有感染征象,应及时向医生报告。(3)患者说明正确体位的重要性,指导患者采取正确的卧位,患者平卧,患肢下垫一薄软枕,双腿之间置一软枕,使患肢保持15~30度外展中立位,患足穿矫正鞋,使足尖向上,以防止髋内收、内旋,导致假体脱位。(4)指导患者正确的翻身方法。患者手术当日可以向健侧翻身15~20度,身下垫软枕。术后第2~3天可翻身侧卧。翻身时使健腿在下略弯曲,伸直术侧髋关节。两腿之间垫软枕,保持患肢外展15~30度。
3.3.2预防并发症(1)术后应保持手术切口敷料清洁干燥和负压吸引通畅,严密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状及流量。(2)指导和鼓励患者及时有效的咳嗽和深呼吸,以保持呼吸道清洁通畅,防止肺部感染。(3)鼓励患者多饮水,防止泌尿系感染。(4)多吃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以防止便秘。(5)鼓励患者适度床上运动,以防止静脉栓塞的发生。严密观察患者的神志、反应灵敏度、有无疼痛肿胀及触及条索感等相关情况。
3.3.3指导功能锻炼向患者发放功能锻炼手册,讲解并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对每位患者1~2 d进行一次个体化指导1次。(1)患者术后6 h可在床上做些简单活动,如上肢上举及扩胸运动,踝关节主动屈伸及深呼吸运动等。练习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且不感到疲劳为宜。(2)肌力训练。术后6h可进行股四头肌及臀部肌肉的等长收缩运动。术后5d进行仰卧位直腿抬高运动,术后10 d进行髋外展肌力渐进抗阻训练。术后的肌力训练方法和开始时间应坚持渐进和不引起疼痛为原则。(3)屈髋屈膝训练。术后5 d,进行屈髋屈膝运动,卧位由仰卧逐渐过渡到半卧位及坐位。术后3 d内膝关节活动限制在45度以内,6周内避免屈髋超过90度。(4)立位行走训练。骨水泥固定型假体术后10 d,非骨水泥弄假体术后6周,开始离床下地进行平步行走训练。行走的时候注意患肢始终保持外展30度,患侧不负重。(5)下蹲训练。行走的同时,指导患者下蹲训练。下蹲时要注意挺胸前视,两腿分开与肩同宽,屈髋不超过120度,双手握床档,臀下置一40 cm高软椅,以防控跌坐。
3.3.4出院指导医护人员在患者出院时应叮嘱患者坚持正确的康复训练,并按要求循序渐进地增加运动量、活动范围和活动时间,同时注重健肢及上肢的主动活动。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不负重,不侧身弯腰或过度向前屈曲,不做两腿交叉、盘腿、翘二郎腿等动作,不坐矮凳。复诊时间为术后6周、3个月、6个月,如出现异常情况及时来院复诊。
关键词:髋部骨折,护理,围手术期
参考文献
[1]刘玉英.人工髋关节置换围手术期康复护理.现代临床医学, 2009,35(4):299-300.
髋部手术护理 第7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60岁以上髋部骨折并经手术治疗患者58例, 男23例, 女35例, 年龄60~92岁 (75.26±3.22) 岁。股骨颈骨折28例, 股骨粗隆间骨折30例, 合并心功能不全4例, 糖尿病3例, 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7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9例。2组患者年龄和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 生命体征监测、基础护理、常规康复训练等, 观察组患者除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外接受围手术期综合护理;
1.2.1术前护理: (1) 术前评估。要全面评估患者伤前生活自理能力、活动状况、生活习惯、文化程度、既往身体状况以及用药等治疗情况, 及时发现一些潜在的疾病, 以便进一步延续治疗与护理。 (2) 术前宣教。入院后第2天训练股四头肌舒缩运动和踝泵运动, 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直;戒烟, 教会患者深呼吸、有效咳嗽、咳痰及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患者缩唇呼吸、腹式呼吸;训练正确的床上大小便方法。 (3) 心理护理。老年人骨折后患易产生悲观、烦躁、焦虑情绪, 我们应做好心理护理, 要以最简洁的语言并配以图片讲明治疗方法、所需体位、治疗后效果, 把可能出现的反应表现及时告知每位患者, 避免患者将治疗后的反应误解为是病情加重, 造成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同时要做好患者家属思想工作, 使患者得到家庭情感上的支持和生活上的照顾, 消除后顾之忧, 安心养病。 (4) 饮食护理。老年骨折早期宜进食清淡、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 忌肥腻辛辣及生、冷、硬固之食。高血压患者给予低盐低脂饮食, 糖尿病患者按糖尿病饮食治疗食谱提供合理饮食, 既能提供充足的营养, 又能合理控制好血糖;告知患者术前禁食、禁饮的重要意义及过分禁食、禁饮的危害[2]。保证进食足量, 以满足人体的正常所需, 防止减少进食所致的血容量不足、低血糖反应及消化道溃疡等发生。 (5) 消肿止痛。入院后即行患肢持续骨牵引或皮牵引, 保持有效牵引, 及时排除故障, 骨针不得随意左右移动, 针眼处每天用75%乙醇消毒2次, 牵引针两端套上橡皮圈, 以防伤人, 保持牵引针眼敷料清洁、干燥。给予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功效自制骨伤科1号方中药涂擦患肢, 每天2次, 避开牵引针眼处, 骨伤科1号方包括当归、红花、丹参、元胡索、伸筋草、泽兰、熟大黄、茯苓。
1.2.2术后护理: (1) 病情观察。了解患者麻醉苏醒情况, 给予心电监护, 氧气吸入, 严密观察神志、生命体征, 术后3h内每30分钟监测血压、脉搏、呼吸、血氧饱和度1次, 生命体征平稳后可延长监测时间, 同时观察患者尿量、切口疼痛、切口渗液、患肢的肿胀程度、末梢血液循环及受压部位皮肤情况。 (2) 疼痛护理。护理人员应用长海疼痛尺评分评估患者疼痛程度, 注意保护好患肢, 疼痛评分<3分者, 指导患者多听音乐及与人交流, 转移注意力;予耳穴埋籽, 取交感、神门、肾、皮质下等穴位, 每天按压3次, 每次2~3min, 疼痛时加按压3~5min;疼痛剧烈时, 可以根据患者的耐受性给予不同剂量的镇痛药, 对使用镇痛泵者, 在患者感到疼痛时, 可以按压手控键钮, 追加给药一次, 注意观察镇痛药物的不良反应及止痛效果。 (3) 保留导尿及排便护理。保持尿管通畅, 指导患者每日饮水≥2000ml;保持会阴部清洁, 予会阴护理每天2次, 定时夹闭和开放尿管, 训练膀胱功能;注意观察尿液色、质、量的变化, 尽早拔除导尿管。指导患者要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 给予顺时针按摩腹部, 每天3~5次, 每次5~10min, 与医师沟通, 予神阙穴外用大黄贴或康奇行气通便贴, 以促进肠蠕动, 必要时给予乳果糖口服。排便时应用市场最易买到大号饮料瓶改装制作的简易接便器, 使用时套上一次性垃圾袋, 不需要抬高患者臀部, 操作方便、使用安全, 保证患者自然排便。 (4) 负压引流管护理。每班定时挤压引流管, 维持有效负压, 保持引流通畅;引流装置要保持密封、无漏气, 引流瓶低于切口水平, 术后1~2天特别是24h内要密切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和量, 准确记录, 一般情况下引流液为50~200 ml/d, 色淡红, 如>300 ml/d, 色鲜红, 报告医师及时处理;引流管一般于手术后48~72h可拔除, 如引流量较多时可根据情况适当延长1~2d。术后48~72h, 引流量明显减少且颜色变淡, 24h引流量≤50ml可拔管。 (5) 饮食护理。术后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 尤其注意补充维生素D及高钙食物, 如牛奶、豆腐、猪肝、排骨等, 配合髋部骨折食疗方, 早期宜食三七、山楂、荠菜、韭菜等煲汤或煮粥, 如三七蒸鸡 (鸡肉250g, 三七15g, 冰糖适量, 隔水蒸熟) ;中期宜食补肝肾、续筋接骨, 如枸杞、杜仲及各种动物的骨头, 骨折愈合较慢宜进食补益气血、滋补肝肾类食物如紫河车、桂圆肉、鹌鹑等, 如赤小豆竹笋鹌鹑汤;恢复期宜食枸杞松茸粥 (枸杞30g, 肉松茸30g, 羊肾1只, 粳米100g, 调料适量煮粥) , 螃蟹竹笋炖鱼翅 (膏蟹1只, 鱼翅250g, 竹笋50g, 火腿肉丁5g, 料酒盐适量) 。以促进骨折更快、更好愈合, 高血压、糖尿病患者饮食遵循高血压、糖尿病饮食原则。 (6) 睡眠形态紊乱护理。应及时治疗躯体、精神不适及妥善处理切口疼痛问题;帮助患者适应生活方式或环境的改变, 保持病室安静, 光线宜暗, 夜间患者睡眠时, 除必要的观察和操作外, 不宜干扰患者;与医师沟通, 可予耳穴埋籽 (取神门、心、皮质下等穴位) 和经络按摩仪中医疗法进行护理干预, 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 延长睡眠总时间。 (7) 功能锻炼及康复指导。功能锻炼应根据每个患者的不同情况制定详尽的训练计划, 遵循循序渐进、量力而行的原则, 注意安全, 避免损伤, 通过播放功能锻炼视频、发放功能锻炼健康教育处方及责任护士现场指导等方法进行。早期 (术后1~2周内) , 指导患者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锻炼和踝泵运动, 每组20~30次, 每天3组, 改善血液循环, 减轻肢体肿胀。中期 (术后3~6周) , 主要加强踝、膝关节的主动活动锻炼, 指导患者患肢下地负重分三步, 第一步以双拐和健肢“三点”支撑身体重量进行地面活动, 但患肢不负重;第二步在“三点”支撑的同时, 让患肢足尖轻接地面进行半负重;第三步患肢以全脚掌着地, 进行全面负重活动。扶拐下地行走时, 要做好安全防护措施, 以防意外, 指导患者先用双拐, 再用单拐, 使用单拐时要握在健侧手中, 上楼时先迈健肢, 下楼时先迈患肢。后期 (6~8周) , 不仅要进行局部的锻炼, 还要进行全面的肌肉和关节锻炼, 对于肢体活动功能仍有不同障碍的关节和肌肉, 要继续有针对性地进行锻炼。一般术后至少需要6个月可完全去拐, 患肢负重;相对而言, 对于骨折愈合较快的患者, 可尽早进行负重练习[3]。出院后通过微信活动加强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 进一步提高康复指导及功能锻炼教育效果。 (8) 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Autar评估表在国际上被广泛应用于DVT风险预测, 有利于护理人员对中、高危风险患者采取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 减少围手术期DVT的发生[4]。每天观察患肢肿胀程度及疼痛情况, 与健侧对比;督促患者按计划进行功能锻炼, 向心性按摩患肢, 每天6~8次;使用空气波压力循环治疗仪, 每次20min, 每天2次, 以达到按摩肢体, 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遵医嘱应用抗血栓药物拜尔阿司匹林100mg每天1次, 低分子肝素钠5000U皮下注射每天1次, 使用药物预防过程中, 应严密观察有无出血现象。如出现下肢静脉血栓, 及时进行溶栓治疗, 患肢制动, 禁止按摩, 防止栓子脱落随血液循环阻塞到肺, 导致肺栓塞, 一旦发生肺栓塞立即给予高浓度氧5~6L/min, 行溶栓治疗、准备好抢救药品、物品, 积极配合医师进行抢救。 (9) 预防髋关节脱位。术后穿“丁”字鞋, 保持患肢外展30度中立位, 两大腿之间可放置三角枕, 放止患肢外旋、内收;护士应及时观察患肢的体位, 发现问题及时改正, 放置便盆时应注意保护患侧髋关节, 防止脱位, 生活中应避免容易脱位的危险动作如翻身、盘腿、翘腿、下蹲等, 一旦发生脱位, 应立即制动, 以减轻疼痛, 防止发生血管、神经损伤, 并立即报告医师, 做进一步处理。 (10) 压疮预防。使用气垫床, 保持床单清洁、平整、无碎屑, 每2~4小时协助患者健侧翻身、借助床上的吊环练习引体向上抬臀, 受压部位贴减压贴, 穿“丁”字鞋时用软棉垫或软毛巾垫好,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大小便后及时清洗, 教会患者及家属压疮预防的方法, 以预防压疮的发生。 (11) 感染的预防。保持病室温湿度适宜, 定时开窗通风, 每天用循环风紫外线消毒1次。保持切口敷料清洁、干燥, 注意观察切口皮肤有无红、肿、热、痛等感染迹象, 体温、血象是否正常;指导患者每天定时深呼吸、有效咳嗽、咳痰, 吹气球每小时5~6个, 拍背或在床上进行扩胸运动及手拉吊环作上身运动, 必要时雾化吸入, 以利痰液排出。注意保持会阴部清洁, 用0.25%碘伏消毒尿道每日2次;遵医嘱应用有效、足量的抗生素预防感染。
1.3效果评价 (1) 比较2组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应用Harris评分法, 总分100分, 包括功能评分47分、疼痛评分44分、关节活动评分5分、畸形情况评分4分。优:90~100分;良:80~89分;可:70~79分;差:<70分[5]。 (2) 2组患者护理后临床疗效比较:观察2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压疮、泌尿系统感染、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和分析,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 P<0.05为,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术后髋关节功能术后2组患者髋关节功能都有不同程度地恢复, 观察组患者髋关节功能优良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护理后临床疗效观察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压疮、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讨论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多合并其他慢性疾病, 且各器官系统功能发生衰退, 一旦出现骨折完全治愈较为困难, 如护理不当极易发生各种并发症。研究表明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给予围手术期综合护理, 能及时消除患者围手术期的不良心理反应, 改善患者的睡眠及饮食, 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改善患者术后髋关节的功能, 使健康教育及功能锻炼更规范、更容易实施及掌握,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缩短患者的住院天数、减少住院费用, 减轻家庭及社会的经济负担, 提升患者的满意度, 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尚彩转.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的护理.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 28 (7) :52.
[2]章彩珍.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护理.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3, (6) :38-39.
[3]吴雪明.个体化康复处方对股骨颈骨折术后髋关节功能及并发症的影响.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5, 3 (34) :360-362.
[4]董瑶, 宋玲, 刘芬, 等.Aurar量表在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评估中的应用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4, 49 (19) :2365-2367.
髋部手术护理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共81例,男29例,女52例;年龄61~92岁;骨折部位:股骨颈骨折38例,股骨转子间骨折43例;均不同程度合并1-3种内科疾病,入院后均行手术治疗,内固定治疗57例,人工股骨头置换24例;入院距受伤的时间1~72h。
1.2 方法
(1)患者入院后行血常规、凝血功能的检查,下肢深静脉彩超检查,若发现D-二聚体及B超均异常,及时行下肢静脉造影检查,及时安放滤器,预防肺栓塞的发生;若发现D-二聚体高于正常,B超正常,应密切观察患肢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处理。(2)抬高患肢,但应避免腘窝受压,双下肢穿压力袜,并每日进行一次足底静脉泵的治疗。在足底静脉泵使用过程中应注意患者的主诉,观察DVT的相关临床表现,如出现下肢疼痛、肿胀、应警惕DVT的可能,诊断明确排除DVT后方可继续使用。(3)除鼓励患者适当进行足踝功能锻炼外,在病情许可的条件下,尽早手术,以利于早期下床活动,同时密切观察患肢的皮肤颜色、温度、肿胀及感觉情况,测双侧大小腿的周径,便于比较,发现异常,及时处理。(4)遵医嘱给予低分子肝素5000u皮下注射、每日一次(术前一天及术日不用),生理盐水500ml加β-七叶皂甙钠20mg静点、每日一次,口服疏筋通络药物,注意采血及静脉注射时避免穿刺下肢静脉,并避免反复穿刺。
2 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术前有4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均安放了滤器,术后均未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约5%(术前)、0%(术后)。
3 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病理生理是血流淤滞、血管内皮损伤和高凝状态。只有根据其形成的机理有针对性的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才会达到满意的预防效果。
3.1 静脉淤滞的防护措施
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物理预防方法主要是早期功能锻炼,早期康复活动可促进下肢静脉回流,减轻血液淤滞,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穿加压弹力长袜可减少静脉淤滞和增加回流,降低末端腓肠静脉血栓[2]。足底静脉泵通过周期性的充气和排气,促进肢体产生博动性血流,提高肢体回心血流速度,改善术后肢体血流缓慢现象,防止凝血因子的聚集及对血管内膜的粘附,增加纤溶系统的活性,从而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3]。
3.2 血管内皮损伤的防护措施
除患肢采取一定的制动外,搬动患肢时应注意防止骨折错位造成血管壁的损伤;采血及静脉输液时避免下肢静脉穿刺,因老年患者血管弹性差,脆性大,若护士穿刺技术不熟练,反复穿刺,损伤血管内膜,易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因此,若一次穿刺不成功,应立即更换有经验的护士,切勿反复穿刺。
3.3 血液高凝状态的防护措施
骨折及手术应激后患者血液系统普遍处于高凝状态,加之高龄患者大多合并心脑血管疾病,因此血液成分改变而使机体处于高凝状态。应用低分子肝素可起到很好的预防效果,并且与普通肝素相比,可减少出血的不良反应[4],下肢深静脉血栓重在预防,预防的关键在于早期干预。
摘要:目的 探讨高龄髋部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方法。方法 根据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机理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预防和护理措施。结果 所有病例均获随访,仅4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结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重在预防,预防的关键是早期干预。
关键词:髋部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及护理
参考文献
[1]吴新宝,王军强,毛玉江,等.主译.创伤骨科-住院医师指南[M].第二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160.
[2]CHURCH V.Staying on guard for DVT PE[J].Nursing,2000,30(2):34-44.
[3]戴莲,卞丽艳,夏冰.髋膝关节围手术期序贯加压充气泵不同使用时间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研究[J].护理学杂志,2009,24(20):22-24.
老年人髋部骨折的护理体会 第9篇
(黑龙江省兴隆林业局第一职工医院,黑龙江,巴彦,151801)
【关键词】老年人;髋部;骨折;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517(2009)02-0153-01
随着社会的老龄化发展,老年疾病防治将成为我们医护人员工作的重要内容。以下是我院通过自2000年至2006年收治60岁以上髋部骨折64例,并对获得随访的38例资料就其护理问题作如下探讨。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38例,男15例,女23例,年龄60~70岁22例,70~75岁10例,75~80岁6例.致病原因:交通车、自行车及人撞倒12例,路滑摔倒15例,其他原因11例。
1.2治疗30例手术治疗,8例非手术治疗,其中骨牵引5例,皮牵引3例。治疗过程中,3例并发肺部感染伴肺心脑病;4例泌尿系感染;2例骨延迟愈合。
2讨论
老年人髋部骨折在临床上属常见病,尤其是女性,本组患者X片上表现都呈骨质疏松。由于骨质疏松使骨的生物力学程度变弱,骨的机械承受力程度降低,并由于老年人本身行动缓慢、反应较差等生理特点,因此轻度外力作用即可摔倒引起骨折。所以加强老年人骨质疏松的防治,同时对老年人合理照顾是当前社会较为突出的问题。
2.1老年人髋部骨折治疗应以手术治疗为主,本组30例手术治疗均获满意效果。原因:卧床时间短、肢体活动早、手术简单可行、护理方便。非手术治疗由于疗程长,活动少易产生三大并发症。这说明非手术治疗的效果不如手术治疗的效果好。
2.2重视老年人髋部骨折的整体护理
2.2.1心理护理老年人髋部骨折后,心理压力较大。老年人身体体质弱,,营养状态、脏器代谢机能差,免疫力低下,同时又身患一种或二种以上的疾病,使他们的心里处于矛盾之中,从而容易选择非手术治疗。因此这就需要医护配合。一方面在生活中我们应该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照顾,经常鼓励患者,与之交谈,讲明手术的必要性和安全性,从而密切护患关系,可使老年患者感到在生活中有人关心,才能精神愉快,大大增强康复的信心。
2.2.2积极对症治疗并发症严密注意术中术后可能发生的问题。特别对心、肺、肾并存症患者,尽量使用局麻分次少量治疗,操作时做到热情,缩短手术时间。更重要的是同家属对患者详细讲解手术及非手术治疗的优缺点,并发症的影响程度等。使患者的忧虑降到最低。
2.3.3注意手术后及非手术患者的护理术后患者按腰麻或硬膜外麻醉常规护理,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注意有无并发临床症状,采用合理抗生素,注意滴速.非手术治疗患者,应积极防治肺炎、泌尿系感染、褥疮、血管栓塞等并发症。采用合理治疗方法,减轻疼痛,教会患者使用秋千拉手功能锻炼,以焕发患者良好的心里状态。注意患者的饮食,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同时补充足量的钙磷。正常人的每天需钙量为1g,牛奶是钙最好的来源,同时也可进食含钙丰富的食物,如鱼松、豆制品等,常食用有滋补肝肾、强筋健骨的饮食。因此防治骨质疏松的食疗是老年患者愿意接受的。给予康复指导,手术后疼痛消失,即是开始作髋关节的主动活动。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高,可适当延长地下活动的时间。患者出院前给予出院指导并瞩门诊复查。
髋部骨折围手术期的功能锻炼 第10篇
1 方法与资料
1.1治疗方法
1.1.1手术方式
股骨颈骨折采用经皮加压空心螺钉固定5例, 人工股骨头置换33例,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4例。股骨粗隆间骨折经皮多根加压螺钉固定2例, 4例行鹅头钉, 30例PFNA内固定, 3例行亚洲髋固定, 行4例行人工骨水泥半髋置换。
1.1.2并存症治疗
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肺部感染、肾功能不全、褥疮、贫血、低蛋白血症、骨质疏松症等, 给予相应的对症治疗。
1.1.3围手术期功能训练
术前功能训练, 术前功能训练与术后功能训练同样重要, 通过术前功能训练一则可以增强老龄病人的体质, 增加关节周围肌的力量;二则可以帮助患者了解术后康复的一般程序, 术后尽快适应功能训练关节功能。术前功能锻炼计划主要包括肌力训练, 关节活动锻炼, 负重和行走锻炼。由于关节结构异常和疼痛, 因此进行关节周围肌锻炼非常重要。
术后早期功能训练床上练习动作包括:踝关节屈伸练习, 膝关节伸直练习, 髋关节屈曲, 外展练习。以上动作1小时10~15分钟, 每天锻炼8小时。站立练习在术后次日开始, 老龄病人在初次下床站立很容易出现直立性低血压, 因此需要主管医师或护士在场指导监护。以后当患者体力重新恢复后, 就可以独立站立练习了。站立练习动作包括站立位直腿抬高练习, 站立位髋关节屈曲练习, 站立位髋关节外展练习。以上站立练习每天做3次, 每次重复10遍。行走练习在站立练习成功后即可开始。对于老龄病人, 术后1周内以每天3~4次, 每次10~15分钟的行走练习为宜。考虑到老年病人的记忆力减退, 因此在行走练习的方法上要注意简洁。助行器和拐杖的使用方法都可总结为:助行器先向前移动一小段距离, 先迈患肢, 再迈健肢。上下楼梯练习时, 应记住“好上坏下”, 即上楼梯时健肢先上, 下楼梯时患肢先下。
2 结果
本组有85例本组全部安全度过围手术期, 获得1年以上的随访。根据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 进行疗效评定:优42例、良35例、可8例, 优良率90.5%, 疗效满意。
3 讨论
术后早期功能训练, 术后功能锻炼的目的一则在于促进老龄病人增强肌力, 增加关节活动度。恢复体力和动作协调性;二则在于帮助患者早日下床, 避免老龄患者长期卧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在术后功能锻炼中, 应遵循早期主动、因人施教、循序渐进和全面锻炼四大原则。早期主动原则是指术后麻醉作用消失后即开始指导患者进行肌肉的等长收缩活动。有研究表明, 术后不早期锻炼关节, 新生胶原组织在术后第2天即开始迅速沉积在关节周围。机械应力可调节新生胶原纤维的沉积方向, 术后立即开始关节运动可使胶原纤维沿应力沉积, 从而将瘢痕对关节活动的限制降低到最低。规律的功能锻炼可增加患者下肢的血液循环, 预防血栓的形成, 保持髋部正常的肌力和关节活动度, 并逐渐恢复日常活动能力, 这对于老龄病人的完全康复非常重要。在手术结束麻醉清醒后患者应立即开始功能锻炼, 应告知病人, 早期功能锻炼在开始可能会引起一些不适, 但将有利于后期的恢复。
总之, 对于高龄髋部骨折患者的手术治疗, 手术固然是重要因素, 但术后康复锻炼也是至关重要。可以较好的防止并发症, 并且获得较满意的功能。
摘要:目的 探讨髋关节骨折围手术期功能训练的重要性。方法 总结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85例髋部骨折手术治疗的病例, 探讨手术前后功能锻炼方法并分析疗效。结果 随访时间1~2年, 采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 进行疗效评定:优42例、良35例、可8例, 优良率90.5%。结论 对于高龄髋部骨折患者的手术治疗, 手术固然是重要因素, 但术后康复锻炼也是至关重要。
关键词:髋部骨折,功能锻炼,围手术期
参考文献
[1]鄢宏, 王大平, 丁强, 等.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及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5, 15 (4) :591-594.
[2]FORSTER MC, CALTHORPE D.Mortality following surgery for proximal femoral fractures in centenarians[J].Injury, 2000, 31:537-5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