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英汉礼貌用语对比
来源:开心麻花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23
1

英汉礼貌用语对比(精选6篇)

英汉礼貌用语对比 第1篇

一、恭维语和自谦语

中英在恭维语和自谦语的用法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英方国家在受到恭维和赞扬很少加以否定, 以免显露出与恭维着不一致, 令人难堪, 所以当有人夸奖你事情做得好时, 你应该说“Thank you!”.别人说你球踢得好, 你应该说“Thankyou!”, 说你长得漂亮, 你也应该说“Thank you!”。但在我们国家, 面对表扬却不能这么直率, 对待别人的恭维或称赞人们习惯用否认或者自贬的方式。比如:“哪里, 哪里”, “不行, 不行”、“不敢当”、“过奖了”、“你抬举我”、“别损我了”, “我要是漂亮, 天下就没有丑人了”等等。学者拉里·阿·萨穆瓦说:“在西方文化中个人是至高无上的, 个人主义是首要的和肯定的价值观”。西方人有生以来就受着全力竞争, 努力争先的教育, 他们极为重视个人的作用, 个人的独立性。因此, 他们总是竭尽全力将自己从集体中突出出来, 以求充分表现自己。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则强调群体意识, 人们重视集体的作用, 不喜欢突出个人。因而在礼貌用语方面也就形成了一种特有的自谦习惯。

二、称呼语和角色语

在中国, 孩子一般不能直呼父母、长辈的大名;学生不可直接叫老师的名字, 下属不能叫上司的名字等等。否则就会被视作缺少家教, 没有礼貌, 不懂规矩等。我们不仅使用表示血亲关系的名词取称呼家人、亲属, 而且喜欢用亲属称谓来称呼非亲属的朋友乃至陌生人。比方说, 把跟自己祖父祖母年龄相仿的男性叫爷爷, 女性叫奶奶;将比自己父母年长的女性称为大妈或阿姨, 男性称伯伯或叔叔;有时和辈分相同的人在一起, 把比自己年长的男性称大哥, 女性称大姐。而在工作场合, 人们较喜欢使用职务称呼。比如中国的行政职务。上至国家主席, 下至小小班组长, 都可以用作称呼语。这一方面主要体现了对被称呼者的尊敬, 也体现了对其身份、地位的重视。汉语的称呼中, 有尊老的传统和习惯。人们一般称呼年老的人为“老+姓”。像“老陈”“老张”等, 这正是突出对方比自己年长, 透出一种尊敬。特别是在学术界, 对某一些德高望重的老前辈, 常常称作“某老”或“某老先生”, 像在文学界, 人们常常称呼巴金为巴老, 称呼郭沫若为郭老等。汉语中“称呼”所涉及的人际关系可以用“上下长幼尊卑”几个字来概括。

而西方, 因为其文化取向、社会格局、人际关系与东方截然不同, 所以对“称呼”语的使用和对其意义的解释也自然相差悬殊。具体地说, 主要差异表现在“称呼”时是直呼其名还是使用“头街+姓”的方式。尤其是近年来, 西方社会交往中的相互“称呼”似乎正在经历着一场革命, 无论地位和职位高低, 人们越来越愿意直呼其名---雇员、年轻人乃至一个家庭中的子女在称呼他们的上司、年长者、教授以及父母等都直接用他们的名字。这显然是一种试图消除社会地位差异的强烈愿望的表示, 或者意味着人际之间的关系越来越趋于平等。

三、致谢语和道谦语

致谢语也是一种文明礼貌语言。当别人为自己花费了精力和时间, 付出了一定的劳动或在物质上提供了方便, 在精神上给予了大力支持, 或帮助自己解决了困难时, 往往要向对方表示感谢, 感谢的话语就是致谢语, 或称道谢语。在西方, 使用“谢谢”比我们要普遍得多。他们时刻把“Thank you!”挂在嘴边, 即使在家庭成员之间也不例外, 比如说, 妻子给丈夫倒杯咖啡, 丈夫就会说“Thank you!”等等。我们遇到这种情况就会和他们不一样, 我们会觉得天经地义的事情。这主要是因为英汉之间有几个明显不同的方面:第一, 夫妻和亲属之间不说”谢谢”, 否则会有关系疏远的感觉;第二, 受到表扬或恭维时, 一般不说“谢谢”, 以免给人不谦虚的感觉;第三, 对理所当然的服务一般不予致谢。另外, 在致谢语表达方面汉语也有别于英语。比如, 中国人接受礼物时喜欢说“让您颇费了, 真不好意思”。“收到您这么贵重的礼物实在是不好意思”.受请吃饭时说“给您添麻烦了”。而西方, 会直接说, 很丰盛的晚餐, 我很喜欢之类的语言。

不同的文化在使用道歉语方面也同样存在着差异, 西方人对道歉语的使用频率及范围都高于中国人。道歉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不论冒犯了什么人, 他们都会道歉, 即使有时冒犯的程度微乎其微, 他们还是要说一声“Sorry”。我们的道歉率低跟中国的差序格局社会结构的“上尊下卑”的人际关系仍然有一定的关系。对我们来说, 道歉的社会功能是维持人际间的和谐。如果每个人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各守其本分“即上级、下级、长辈、晚辈、朋友、妻子等等”, 这种和谐就不会被打破。而西方文化中, 社会结构是平等取向, 这就决定了道歉的社会功能是维持平等秩序的弥补手段。

四、禁忌语和委婉语

“入乡随俗, 入国问禁”, 这点很重要, 违犯语言禁忌的人, 很容易造成误会, 导致交际的失败。所以无论西方还是东方都很重视。“老”是自然规律, 但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 人们对“老”这个词会有不同的反应。在中国“老”是智慧和经验的象征, 对“老”有许多赞誉之词, 如“老骥伏枥”“老马识途”“老当益壮”等。然而, 提起“老”字, 西方人则有谈虎色变之感, 因为在他们心目中, 老就意味着青春已逝,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等于无用。

英汉礼貌行为的对比研究 第2篇

礼貌现象存在于不同的社会中.随着比较语言学的兴盛发展和跨文化交流的增多,礼貌行为的英汉对比研究显得越发重要.本文旨在了解中西方礼貌行为的差异以及分析发掘形成差异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增强对比语言分析的`意识,促进实践中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作 者:陈玉莲  作者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广东・广州,510545 刊 名:科教文汇 英文刊名:EDUCATION SCIENCE & CULTURE MAGAZINE 年,卷(期): “”(23) 分类号:G04 关键词:礼貌   英汉对比   文化  

英汉礼貌用语对比 第3篇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社会交往的工具,这个工具依长期的社会历史和人文环境约定俗成,所以语言有着其社会属性及文化属性。作为其社会属性,人们的言语表达形式受到语言之外的社会要素的制约,作为其文化属性,语言在反映民族文化的同时还受到该文化的巨大影响。语言的社会属性和文化属性反映到礼貌用语方面则表现出语用习惯的不同和文化价值的差异性。

二、不同文化背景下汉英礼貌用语准则的对比研究

1、以汉文化为背景的礼貌用语准则

汉语的礼貌用语和英美等西方国家有着较大的文化背景差异,因此它的礼貌原则必然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汉学家顾日国教授根据汉语文化的源与流,提出了汉语文化中礼貌规范的四大特点:尊重、谦逊、态度热情、文雅,并提出了汉语礼貌原则的五个准则:贬己尊人准则,称呼准则,文雅准则,求同准则,德、言、行准则。

2、以英语文化为背景的礼貌用语准则

英语语言文化受封建制度桎梏的时问短,基督教文化和西方哲学思想体系构筑了英语国家文化大厦的主体。在英语语言文化中具有“以个人为中心的社会价值”特点,相信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以个人的工作和成绩来评定人。英语语言文化没有传统的贵贱之分,平等意识较强.无论贫富,人人都会尊重自己,不允许别人侵犯自己的权利,同时,人人都能充分地尊敬他人。英语的礼貌原则建立在西方文化基础上,从西方人的风俗习惯出发,概括了西方的礼貌用语的特点,共分为得体准则,慷慨准则,赞誉准则,谦逊准则,一致准则,同情准则六条准则。

可见,汉英语言的礼貌准则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不同的语言有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衡量标准及表现形式。事实上礼貌本身既有文化的普遍性,又有明显的文化差异性,这种文化差异常常构成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三、汉英礼貌用语与文化价值观念内在关系的研究

礼貌用语是人们在交往中通过称呼、寒喧与问候、致谢与道歉、称赞及回应等言语交际,建立和巩固入际关系。保持交往、交流顺畅运行。在跨文化的交往中,人们的交往交流是在不同的社会体系、语言体系及不同的文化内涵状态下进行的。对礼貌及礼貌用语在此状况下运用应是立体交错进行,即言语者应在既熟知自己民族特征和原则,又通晓受话者的社会背景、语言体系及文化内涵,否则交流中就容易产生语用上的失误。

“贬己尊人”是最富有中国文化内涵的礼貌现象。汉民族听到别人赞扬时往往会自贬一番,以示谦虚有礼。英语民族同汉民族相反,当他们受到赞扬时,总会乐意地说一声“Thank you.”表示接受,从而避免伤害对方的面子,以及尽量增加双方的一致。由于不同民族的文化价值差异,汉民族认为英语民族过于自信,缺乏谦虚;而当英语民族听到中国人断然否定别人对自己的赞扬或听到他们否定自己的成就,甚至把自己贬得一钱不值时更感到惊讶,并会认为汉民族惯于言不由衷或过于直率无礼。

称呼涉及礼貌是汉语文化的特征,但关键是称呼的方式与礼貌的关系。某一种称呼方式在汉语文化中被认为热情得体,但在英语文化里,却是唐突无礼的;相反,另一种称呼方式在汉语文化中可能唐突无礼,但在英语文化里又会十分真诚亲切。例如我们常用“小李”、“老张”表示亲切、随意,而英语民族不分尊卑长幼,均直呼对方名字,以表示亲切或人格平等,在汉民族则会认为那样唐突无礼、不能容忍。

礼貌同隐私的关系在英汉语言文化中是不同的。“隐私”在不同的文化中定义不同,价值也不同。英语民族对privacy这个词的含义理解较广。结果,汉民族文化中认为是礼貌的言行,在英语民族的文化中却会被认为是侵犯了别人的privacy。例如,两个中国人第一次见面就会热情询问对方的年龄、婚姻状况、儿女、职业甚至收入,但这些内容都被英语民族理解为干预了他们的“隐私”。

礼貌同个人自主的文化价值也有关。“个人自主”在英语民族眼里具有很高的价值。它同英语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有关。所谓“个人自主”,指个人行动的自由、权利和独立。英语民族认为,在社会交往中,尊重个人自主的言行才算礼貌。汉民族则因其悠久的封建历史而很难理解西方文化中关于个人自主的价值。于是,英语民族认为有损负面面子的言语行为,汉民族却不以为然。例如,汉民族是不会把“提供某种物品”、“提供某种服务”或“发出某种邀请”等看作是干预个人自由的言语行为,更不会认为这样会给对方的面子构成威胁。这些言语行为在汉民族的眼里是出且一个人的诚意和关心,他们甚至认为,必要时还得强行要对方接受,才能体现他们的真诚。因此,不断给宴请的客人添食以表示热情:强迫对方接受馈赠礼物以表示真诚等等。在汉民族文化中是有礼貌的表现,但在英语民族文化中却被看作是侵犯个人自主的行为。

四、结束语

由于礼貌的表现形式,实现方式和判断标准在不同的文化中有较大差异,如不了解这些文化差异,往往会出现语用失误,导致交际上出现障碍,甚至交际失败。在学习一种语言时,要深入了解该语言的社会和文化背景知识,并且将它与自己的母语相比较,认识异同点,尊重不同点。尤其对跨文化交际研究来说,对其差异的探索似乎更为重要。在成功的跨文化交际中,双文化比双语言更加重要,因为,词只有在它们使用的文化中才有意义。只有这样才能够在跨文化交际中选择恰当的语言结构和表达习惯,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

参考文献:

[1]芳琴.中西跨文化礼貌用语语用探析[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年3期

[2]曹春春.礼貌貌准则与语用失误[J].外语学刊,1998年2期

[3]罗添娴.从礼貌用语的语用差异谈跨文化交际[J].浙江青年专修学院学报,2006年3期.

英汉礼貌用语的语用差异对比研究 第4篇

关键词:英汉礼貌用语,语用差异,文化因素

一、引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礼貌用语在不同国家的不同用法折射出差异性的文化现象。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 中国人在与西方人的交往过程中也遵循礼为上的原则, 然而, 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在交流中产生的文化冲突和交际障碍甚至是交际失败是很常见的。“语用差异”指的是语用中的礼貌文化差异, 即文化背景不同的人, 在表达礼貌语言的方式上存在差异, 而导致语用障碍和语用失败。本文旨在探讨这种导致语用障碍的具体表现, 并分析造成这些语用差异的文化因素, 从而帮助学习者减少和消除语用障碍和语用失败。

二、社交语言的语用差异

1. 致谢与道歉语的语用差异

西方人最常用的致谢语是Thank you.它与中文的“谢谢”也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等同。西方人说Thank you的频率远远高于中国人说“谢谢”。通常情况下, 中国人对自己家庭成员之间, 如夫妻、母子之间, 很少会说“谢谢”, 在关系亲密的朋友之间, 也常用其他较为婉转的语言来表达感激之情, 如非要用这么客气的语言, 反而会使对方产生陌生感和不自在的感觉, 拉远了彼此之间的距离。而西方人则把Thank you挂在嘴边, 无论对谁都会这么说。

当别人向你致谢“Thank you very much.”中国人如果按照谦虚的美德说“Never mind.”或“It doesn't matter.” (不用谢) 就显得很不合时宜。因为Never mind.或It doesn't matter.一般是用来回复对方表示的歉意的。西方人面对别人的致谢通常会说“I'm glad you think so.”或“You're welcome.”

西方人常用的道歉用语有Sorry和Excuse me.Sorry一般是指做错了某事之后向对方表示歉意, 而Excuse me通常类似于我们汉语的“打扰了”“打断一下”之意。

2. 赞扬语、祝贺语的语用差异

西方人从不吝惜溢美之词, 他们常把对别人的赞美挂在嘴边, 因此, 我们常会见到外教与中国学生这样的对话:

A:Your English is excellent.

B:No, my English is poor.

对这样的否定, 西方人难免会感到不快, 他们难以理解中国人的谦虚, 而是希望对方能愉快地接受说“Thank you”或“Really?I'm glad you think so.”

3. 宴请的语用差异

到中国人家里做客, 主人会摆出一桌丰盛的饭菜, 嘴上说的却是:“今天的菜不好, 请多多包涵。”或“今天没什么菜, 只是个便饭。”西方人会觉得很费解, 自己都觉得不好, 为什么要拿来招待我呢?在西方人那里做客, 他们会说:“这是我们当地最有特色的餐厅。”或“这是我太太的拿手菜。”

中国人在席间喜欢不停地劝朋友吃菜, 甚至亲自为其夹菜, 以显示热情好客, 而西方人会非常不适应, 因为他们在招待朋友时通常只说“Help yourself.” (请自便。)

4. 日常寒暄语的语用差异

中国人见面喜欢问对方:“吃了吗?”翻译给西方人就是“Have you had meal?”或“Have you eaten?”他们就会很不理解, 甚至误以为你想要和他一同吃饭。

中国人去机场迎接西方朋友来参观游玩, 当客人下了飞机, 中国人会说:“欢迎欢迎, 一路辛苦了。”翻译成英文就是“Welcome.You must be tired all the way.”西方人听到这样的问候会很诧异, 他们会回答道, “No, no.I'm not tired at all!”西方人在这样的场合下习惯的寒暄语为, “You've had a long trip.”或“Did you have a good flight?”

5. 称呼语的语用差别

中国人习惯称呼年长的人为“老某”, 如“老张”“老李”等, 这样的称呼没有丝毫不敬或者贬损的含义。对一些德高望重的长者, 我们还会称其为“某老”或者“某老先生”。这种表示尊敬的称呼对西方人而言是无法接受的, 因为在英语中把old, senior, elderly用于称呼年长者是极不礼貌的。

三、引起语用差异的文化因素

1. 价值观念的差异

中国人强调collectivism (集体主义) , 而西方人则重视individualism (个人主义) , 所以中国人在取得成功时常会说:“我的成功离不开多年来领导的支持和同志们的关心, 这是集体的功劳。”西方人对这样的话往往很难理解, 更不能领会汉语中的“人怕出名猪怕壮”“枪打出头鸟”等语句。在西方人看来, 个人的权利是不能被侵犯的, 从语言文化的角度来看, 他们的“I”永远都是大写的, 而其他人称都不大写, 这与中国的自谦与对别人的尊称正好是相反的。

2. 伦理道德观念的差异

中国人重视等级差别, 讲究长幼有序, 见到长辈要用尊称和敬语, 而西方人讲究平等, 较少拘礼。因此, 中国人见到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称呼和打招呼的方式, 而西方人则可以一律平等地用“你好”来表示问候, 对长辈、老师也可直呼其名。

3. 思维方式差异

中国人喜欢拜访朋友, 时间观念也不是很强, 往往不会提前预约或者规定好谈话时间, 随意性很大, “酒逢知己千杯少”, 一聊就忘了时间。而西方人具有强烈的时间观念和效率意识, 不会无故去别人家闲聊, 若要占用别人的时间, 也会先问“Could you spare me a few minutes?” (能占用你点时间吗?) 临走时, 传统的中国式告别方式为“再坐一会儿吧”“您慢走。”若直接翻译过来就是“Stay for more time.”和“Go slowly.”西方人会很费解, 他们通常会说“Goodbye.”或“Thank you for coming.”

四、结语

总之, 礼貌用语作为一种特殊而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 在社会交往, 尤其是国际交往中占据重要地位, 研究英汉礼貌用语的语用差异, 能更好地帮助我们了解西方的思维方式及文化背景, 从而减少和避免语用差异造成的语用障碍, 达到顺畅沟通, 愉快合作的目的, 同时, 也更有利于将中国文化传播向世界。

参考文献

[1]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2]顾曰国.礼貌·语用与文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2, (4) :11-14.

文化背景对英汉礼貌用语的影响 第5篇

我们可以通过看外国电影、小说和电视等途径发现中西方礼貌用语在表达方面有许多不同之处。从语言学的角度看,是由于不同的民族受到不同文化的影响,必然会产生这种差异性。那么什么是文化呢?有些社会学家,文化人类学家把文化定义为:文化是一种复杂体,它包括实物、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格以及其它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由此得出,文化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语言是不能超越文化而独立存在的,文化的发展,推动和促进了语言的发展;同样,语言的发展和丰富,也是整个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所以我们把语言称作是文化的载体,是反映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

二、文化背景对英汉礼貌用语的差异表现

不同社会背景和文化的人会话时所采用的表达方式不尽相同,礼貌用语也有天壤之别。让学生理解这些差别,可以使他们很好的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顺利的交流和沟通,避免发生文化误解。

1.称谓与招呼语。汉语在语言交际过程中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讲究亲属之间,长幼之间辈分的严格区分。中国受2000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的影响。儒家思想占据核心地位,儒家推崇的是“礼”。这体现在语言的运用上,用词就各有讲究。在我国“老”字表示尊敬,朋友之间,熟人之间称呼“老王”、“老张”即自然又让人感到受别人的尊重。但是西方社会却恰恰相反,西方人非常忌讳用“老”子,在西方国家晚辈对长辈,下级对上级都可以直呼其名,他们认为这才是表达亲密度最好的方式。

2.谦虚与恭维语。西方文化中,在公众场合夸赞女性是有礼貌、有教养、体现社会公德的具体表现。比如“you are sobeautiful today? ”,“you look younger than yourself”. “you areso charming”.And so on. 得到的回答往往是“thank you verymuch.” 对他人的恭维、称赞,西方人一般是接受,认为否定别人的赞扬是不礼貌的,等于否定别人的判断力和眼光,会引起不必要的误会。而在中国,如果在公众场合恭维一个女人则被视为是轻佻的举止。当中国人听到别人的夸奖或赞赏时,则习惯于极力否定自己以表示谦虚,遇到别人当面夸奖时,往往回答如下“没有没有”、“不行不行”、“不敢当”。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西方不同的礼貌用语与不同的答应语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语言习惯。所不同的是,西方人推崇的是“绅士风度”,这种“谦恭”在内涵与表现形式上都有异于中方。其实他们表现出来的是:“恭而不谦”。而中国人受到“自谦尊人”的传统习俗影响而表现出“谦虚”。这种差异的原因在于,在中国传统价值观念中,人们认为谦虚是美德;而西方人认为过分的谦虚就是虚伪。

3.禁忌语。不同语言的表达反映出不同名族的鲜明的文化特色,尤其是禁忌语的用法在这一方面体现的尤为明显。中国人把对于询问年龄,体重,收入、家产等等都视为常见的话题,在与人交谈的过程中没有什么不合适和不恰当的,但是西方人却不以为然,他们认为这些话题是属于个人隐私,是不能当面问讯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西方人把年龄,婚姻等也会视为自然的事情。但是对于年龄和体重,他们任然视为极为敏感的话题。一定要小心使用。

三、英语教学与文化知识的培养

1.教师在实施英语教学过程中,通过利用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这就要求老师在上课之前做一些必要的准备工作,老师要将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做口头的介绍,再把这些材料设计成学生的语言训练的材料,课堂上先让学生听,然后让他们回答提出的问题,以此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这样不但将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与加强学生的语言实践精密的结合在一起,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兴趣。

2.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根据教学内容插播一些影视和音频进行视听训练,通过听和看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交际语言运用,让学生真正达到对外国文化和语言的理解,从真实的情景中学习到实用的有关英美文化风情的语言知识。

3.加强课堂情景交际文化教学。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进行对话练习,要求他们模拟生活中和工作中的不同角色,并利用教材中的背景知识有效的使用称呼语,委婉的拒绝及道别这类包含文化背景知识的交际用语。

4.加强课外阅读活动。教师在外语教学中应该重视文化的渗透,在课外活动中鼓励学生关注了解各种文化的异同,鼓励学生增加课外阅读量是提高学生对文化明感度,培养社会文化能力的另一条途径。让学生通过参加各种英语大赛,举办英语知识大赛,开办英语角来提高学生学习英美文化知识的积极性和兴趣度。

英汉礼貌言语研究理论的对比分析 第6篇

对礼貌原则的研究在西方语言学界已有较长的历史, Goffman, Brown&Levinson, Leech等人近些年来做了大量的工作。中国的语言学家, 如顾曰国等, 也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有意义的探索。顾曰国吸收与借鉴了Leech的六条礼貌准则, 归纳了五条汉语文化中的礼貌准则[1]。世界上有许多操不同语言的民族和隶属不同文化圈的国家, 他们也应该有自己独特的礼貌原则, 而且即使是同民族、操同种语言的人, 他们对礼貌的看法和理解也不可避免地会表现出差异性, 那么人类社会应该存在有许许多多的礼貌原则, 如果真是这样, 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 又该如何交际呢?到底应该遵守哪条礼貌原则呢?为了对以上的问题做出一定的探索, 本文对比分析了在中西方具有代表性的礼貌原则, 论证了它们在本质上有共通之处, 而二者在不同的文化中所表现出来的差异性则是礼貌原则在共性基础上的个性表现。

二、关于礼貌原则的研究与理解

礼貌是各种文化所共有的一种社会现象。它制约着人们的言行, 协调着人们的社会关系和交际活动。言语交际成功与否、效果好坏, 在很大程度上, 取决于能否选用恰当的礼貌表现方式和礼貌用语。伴随着语用学的诞生, 礼貌问题逐步成为这门学科的一大研究主题。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 国外学者分别从心理学、人类学、语用学、修辞学等多个角度对礼貌语言进行了研究, 提出了不少理论模式和研究方法。

Grice提出会话合作原则之后, 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在多个研究中凸显出礼貌因素在交际中的重要作用。R.Lakoff认为, 在某些非正式的交谈中, 肯定并加强双方的关系比思想的交流显得更为重要。因此, 礼貌因素在决定会话的有效性中占主导地位[2]。Leech从语用学和人际修辞的角度对交际活动中的礼貌原则进行了新的归纳和分类。它们由得体、慷慨、赞誉、谦逊、一致和同情六个准则构成。 (1) 得体准则 (Tact Maxim) :尽量少让别人受损, 尽量多让别人得益; (2) 慷慨准则 (Generosity Maxim) :尽量少让自己得益, 尽量多让自己受损; (3) 赞誉准则 (Approbation Maxim) :尽量少贬损别人, 尽量多贬损自己; (4) 谦逊准则 (Modesty Maxim) :尽量少赞誉自己, 尽量多贬损自己; (5) 一致准则 (Agreement Maxim) :尽量减少双方的分歧, 尽量增加双方的一致: (6) 同情准则 (Sympathy Maxim) :尽量减少双方的反感, 尽量增加双方的同情[3]。Leech的礼貌原则首先总结了礼貌语言要注意的六个方面, 实质上是三个对立方面, 依次为:言语行为中的受损受益问题、谈话中如何对己待人的问题以及如何、寻求一致的心理适应问题。此外, Brown&Levinson在Goffman等人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成熟的面子理论, 力图将面子作为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来研究。他们认为面子是每个社会成员想为自己争取的公开的自我形象。人们在交际活动中希望彼此维护对方的面子, 并随面子威胁程度的增大而采用较高程度的礼貌策略。面子威胁程度的计算取决于交际双方之间的社会距离和社会权利的差别以及特定文化对具体语言行为强加程度的认定。[4]

顾曰国的研究代表了中国学者的研究水平。他吸收与借鉴了Leech的六条礼貌准则, 对比分析了英汉礼貌现象, 指出了英汉文化上的差异, 并追溯了现代礼貌概念的历史渊源, 根据礼与礼貌的联系, 也归纳了五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准则: (1) 贬己尊人准则; (2) 称呼准则; (3) 文雅准则; (4) 求同准则; (5) 德言行准则。[1]

三、礼貌原则研究的文化共性

从Leech礼貌原则的提出到目前将近二十年的时间里, 尽管人们对其存在的普遍性提出了质疑, 并试图提出一些既能反映人类礼貌本质, 又能符合本民族习惯的礼貌原则, 但迄今尚无更好的原则能达到Leech礼貌原则的高度, 被各国大部分学者赞同。因此, Leech的六准则仍是目前带有一定普遍意义, 对人们的日常言语行为能提供指导的原则。Leech的礼貌原则从六个不同的侧面, 概括了人类在言语交往过程中经常采用的礼貌性策略, 在本质上来说, 与汉民族大体相似。我们可以将Leech的六准则和顾曰国的礼貌五准则加以对比, 就不难发现, 其实无论是Leech的六准则还是顾曰国的五准则, 都是对人类言语行为礼貌的概括, 具有一定的兼容性和普遍性。Leech在研究礼貌现象的基础上, 效仿Grice的合作原则 (Cooperative Principle) , 提出了礼貌原则, 不仅完善了Grice的会话含义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 而且回答了一些合作原则无法解释的问题。顾曰国吸收与借鉴了Leech的六条礼貌准则, 对比分析了英汉礼貌现象, 指出了英汉文化上的差异, 根据礼与礼貌的联系, 也归纳了包含五条准则, 具有“中国特色”的礼貌原则。

不同文化渊源和语言体系的人在交际中具有相同之处, 我们似乎可以试着建立一条世界各民族、各文化都适用的带有普遍意义的礼貌原则。根据“惠” (benefit) 和“损” (cost) 的关系, 可以看出礼貌交际的核心是注意到人们喜欢听好话, 不喜欢听坏话, 因而交际的总原则或策略就是“投其所好”, 实质就是设身处地为他人利益考虑。它是达到交际的“社会目的” (social goal) 的手段, 而这样做恰恰也是为达到交际的“真正目的” (personal goal) 扫除障碍。无论是顾曰国提出的五准则还是Leech提出的六准则和以上所提的礼貌原则都是一致的, 都是“other oriented”, 而具体到二者而言, 它们也是本质相同, 只是提法各有侧重而已。[5]

综合分析, 在中英文化中礼貌原则在一下一些方面表现出了共性。 (1) 等级性:在言语交际中遵守礼貌原则的同时, 必须注意到礼貌原则涉及不同的礼貌级别这一特性。 (2) 冲突性:Leech在Pragmatic Principles一书中指出语用原则之间常常发生冲突, 出现顾此失彼, 或为了强调某一原则或准则而削弱另一原则或准则的现象, 礼貌原则也不例外。礼貌原则的冲突性即表现既可能同合作原则冲突, 也表现在礼貌原则中各准则或次准则在同一话语中可能发生冲突。 (3) 合适性:礼貌原则的合适性表现在应用礼貌原则时要根据语境的要求, 确定礼貌级别, 即根据谈话的不同内容、谈话的不同对象和谈话的不同场合, 考虑双方的受益和吃亏程度, 确定相应的表达礼貌的语言手段。 (4) 目的性:无论是Leech的六准则, 还是顾的五准则, 人们都不是均衡地使用它们, 而是由具体的语境与会话目的决定它们的使用情况。

四、礼貌原则的文化特性

如上文所述, 礼貌原则在指导人际交往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指导意义。但礼貌原则乃至其涵盖的准则和实施方案都可能因文化而异, 这种文化差异是否就能忽略不计呢?

中国社会中的礼貌原则是“礼”制约下的行为, 古往今来它一直是制约人们的社会行为的重要规范。中华民族重视“伦理”道德, 本质上就是对“礼”的重视。“伦”就是等级、类别之间的次序。“理”就是这种等级秩序遵循的规律。这种“上尊下卑”与西方社会所希望的“人各有身, 身各自由”, 有明显区别, 必然在对礼貌原则的诠释中会表现出差异性。[5]

同时, 英汉语言中所体现出的礼貌原则的差异性是多方面的, 它可能体现在以上所述的“礼貌”的内涵, 礼貌准则 (Politeness Maxims) 的选择;礼貌在言语行为方面的分布 (在哪些言语行为方面讲究礼貌) ;相同情景中礼貌方略的选择;积极和消极面子;礼貌与人际间的社会地位的关系;涉及的话题等众多方面。

我们不妨把Leech的六准则作为跨文化比较的参数, 以示中西方在人际交往时在礼貌原则的运用中的差异。尽管这些准则在不同程度上在汉文化中基本适用, 但差别是极为明显的, 首先对准则的选择会因文化而异。美国对于谦虚准则的应用方面显然不及东方人, 东方人为了显示谦虚, 可以违背合作原则中的质准则和量准则, 而美国人则不会违及质准则和量准则去表示谦虚。[5]

中国学者在国际会议上作报告, 结束时喜欢按照中国人的习惯说几句谦虚话:“本人学识、能力有限, 文中所谈, 定有不妥之处, 望各位多多批评指教。”然而在英语文化中, 报告的价值和报告人的权威是无可置疑的。人们选择的往往是中性的结束语, 感谢听众所表现出来的兴趣, 如:Thank you for your presence and interest!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 文化都遵从了“礼貌原则”。不同的是:中国人的“谦虚”主要体现在“卑己尊人”。而西方人“尊人”不“卑己”。在中国的传统伦理中, 儒家的注重礼仪、讲究群体协调的思想占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人们把谦虚看作一种美德。《书经》上说:满招损, 谦受益。基于这种认识, 中国人历来看不起那些自高自大的人。倘若受到恭维和赞扬或写文章、作报告不说些谦虚的客套话, 就会有自不量力、目中无人之嫌。然而, 在同样的场合, 英美人的反应却恰恰相反, 在他们看来, 不尊重事实的谦虚就是虚伪, 既然知道自己的论文或报告有不妥之处, 就应该修改后再来讲, 否则不是在耽误别人的时间吗?因此, 上述两种不同的恭维和自谦, 都是源于英美文化中的个人主义 (individualism) 和汉文化中的集体主义 (collectivism) 。从社会语言学的观点来看, 称呼行为 (address behavior) 具有极其丰富的社会和文化内涵, 它可能是社会中权势和平等性的象征。根据英国Brown的研究成果, 称呼语之使用有两种范畴:对等式称呼 (reciprocal) 和非对等式称呼 (non-reciprocal) [6]。社会的称呼系统远比英语国家复杂。中国习惯于非对等式的称呼类型, 而英语国家偏爱于对等式。中国非对等式之称呼语的使用表现出一种权势取向, 它是垂直式社会关系的标志。而英语国家由于受西方平行社会关系、个人本位取向的影响, 人们所推崇的对等式称呼较充分地表现出平等的文化取向, 是一种平等式社会关系的标志。[5]

五、结语

通过上文的对比分析, 我们能够看出由于不同文化的差异导致了表现礼貌的语言手段以及对礼貌的判断标准在不同文化中有所差异, 生搬硬套按照某一文化背景构筑的礼貌原则, 或是按自己的礼貌准则去衡量另一文化中人们的行为表现都必然会遇到各种问题。但是这种差异绝不是完全对立的, 而是建立在一个共同基础上的, 这个基础就是不同文化间礼貌原则的共性, 是人们对于成功交际的共同需求。

摘要:礼貌是各个文化共有的一种语言及社会现象, 对礼貌原则的研究在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均是重要的研究对象。在语言学领域, Leech, Brown&Levinson等西方语言学家提出的关于礼貌和礼貌原则的理论一直占有重要的学术地位。但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 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非英语国家的学者又提出了针对本国语言和文化的礼貌原则, 强调礼貌的文化特性。本文以中国学者的研究为例, 对比分析了在中西方具有代表性的礼貌原则, 论证了它们在本质上有共通之处, 而二者在不同的文化中所表现出来的差异性则是礼貌原则在共性基础上的特性表现。

关键词:英汉,礼貌原则,对比分析,差异,共性

参考文献

[1]顾曰国.礼貌·语用与文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2, (4) .

[2]Lakoff, R.Woman’s Language.Language and Style, (10) , 1977:222-248.

[3]Leech, G.PrinciplesofPragmatics.London:Longman, 1983.

[4]Brown, P.and Levinson, S.Politeness: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5]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相关文章
运动会跳绳通讯稿

运动会跳绳通讯稿

运动会跳绳通讯稿(精选6篇)运动会跳绳通讯稿 第1篇跳出健康、跳出风采胶州市第六实验小学举行跳绳比赛活动随着一生哨响,胶州市第六实验...

3
2025-09-23
艺术匠心范文

艺术匠心范文

艺术匠心范文(精选10篇)艺术匠心 第1篇一篇文学作品的优秀,源于作者深邃而独特的见识,源于作者独具匠心的表现技巧,源于作者精准而细腻的...

1
2025-09-23
英文入学申请书范文

英文入学申请书范文

英文入学申请书范文(精选9篇)英文入学申请书范文 第1篇Application Letter for AdmissionDear Sir or Madam,My name is ______...

2
2025-09-23
远程网络控制范文

远程网络控制范文

远程网络控制范文(精选11篇)远程网络控制 第1篇1 智能网络现场控制单元的基本结构远程控制依附于网络技术, 其控制模式是客户服务器模...

1
2025-09-23
银行面试题自我介绍

银行面试题自我介绍

银行面试题自我介绍(精选5篇)银行面试题自我介绍 第1篇在准备自我介绍时,我们要先明白自我介绍的目的是什么?其实,HR让你做自我介绍,...

1
2025-09-23
移动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移动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移动安全生产工作总结(精选8篇)移动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第1篇近年来,分公司始终把安全生产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1
2025-09-23
一缕阳光的小学作文

一缕阳光的小学作文

一缕阳光的小学作文(精选6篇)一缕阳光的小学作文 第1篇当我们汲汲于富贵,戚戚于贫贱时,何不让一缕阳光走进我们的心里,晕开满心的疲惫...

1
2025-09-23
医院2016年医疗质控工作计划

医院2016年医疗质控工作计划

医院2016年医疗质控工作计划(精选12篇)医院2016年医疗质控工作计划 第1篇冕宁漫水湾友松医院2016年医疗质控工作计划2016年我院为进一步...

2
2025-09-23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