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影响安全生产因素分析
来源:文库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23
1

影响安全生产因素分析(精选9篇)

影响安全生产因素分析 第1篇

影响饲料安全的因素分析

饲料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动物养殖业的发展,关系到动物产品的质量和安全。近年来,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一些企业或个人在饲料的生产、经营和养殖等各个环节,违法添加违禁药物,违规添加药物或使用不合格的饲料原料,给动物养殖带来损失的同时,也给动物产品的质量带来了隐患。

影响饲料安全的因素包括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两个方面。人为因素主要指为达到某种目的(如促进养殖动物生长或预防病害),人为地往饲料中添加某些有害药物。自然因素主要指由于自然的化学因素或工农业造成的环境污染而使饲料原料带有有害物质,也包括原料中天然存在的有害物质。

一.人为因素

1.1滥用违禁药物或不按规定使用药物添加剂。

我国农业部于2001年9月发布了《饲料药物添加剂使用规范》,规定了33种饲料药物添加剂的适用动物、用法与用量、休药期、注意事项等,以及24种不能添加到饲料中使用的饲料药物添加剂。2002年2月农业部、卫生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联合发布公告,发布了《禁止在饲料和动物饮用水中使用的药物品种目录》,共5大类40种。强调严禁在饲料中添加未经农业部批准使用的饲料药物添加剂。但在实际生产中,有些饲料厂不按规定执行,仍在使用一些已禁用的饲料药物添加剂。动物养殖过分依赖抗生素等药物,产生了许多问题,如动物饲用抗生素后导致药物残留,引起耐药菌株扩散,对动物、人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引起动物菌群失调,抑制动物的免疫力,继发二次感染。同时使用的大量药物通过食物链被人体吸收,产生致癌、致畸形、致突变。

1.2过量添加微量元素。

从营养学角度考虑,动物对微量元素的需求是必需的,但非常有限,饲料中如果添加的微量元素超出允许添加范围就有可能导致动物中毒或身体不适。个别饲料生产企业为迎合养殖场(户)对家畜外观上的喜欢,把微量元素按常量元素进行添加。比如在猪饲料中超量添加微量元素铜,目的是让猪的粪便干燥、颜色发黑,长期饲喂含高铜的饲料,铜就会在猪肉中大量沉淀。人类如果食用了含有高铜的猪肉,就会影响健康,而没有被猪吸收的铜还会通过粪便的排泄污染环境。饲料中过量铜锌的使用,可以引起养殖动物中毒。而且,大量铜锌随粪便排出,严重污染了环境。砷化物在肠道中具有抗生素作用,能促进增重和改进饲料利用率,同时砷也是一种必需元素,因此饲料生产厂家也使用砷制剂。然而,砷的吸收率低,通过粪尿排放到农田、河流,严重污染环境,同时,它们还富集在动植物中,特别是水生生物(鱼类、贝类)中,最后转移到人类食物链中,危害人类健康。1.3饲料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毒物及交叉污染.采用先进的炙加工设备,科学地控制好加工工艺参数,能破坏饲料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减少营养物质的损失,提高饲料品质。但若工艺条件控制不当,饲料中复杂的添加物在粉碎、输送、混合、制粒、膨化的加工过程中,矿物元素、氨基酸、维生素等有机物会发生降解,矿物元素之间由于氧化-还原反应等形成了一系列复杂的化合物,这一方面降低了饲料中有效成分的效价,另一方面又产生了有害物质引起污染。

二.自然因素

2.1饲料中虫害、螨害与鼠害

2.1.1虫害:饲料在贮藏过程中常受到虫害的侵蚀,造成营养成分的损失或毒素的产生。常见的虫害有:玉米象、谷象、米象、大谷盗、锯谷盗等。它们不仅害饼,使其损失高达 5-10 %,而且还以粪便、结网、身体脱落的皮屑、怪味及携带微生物等多种途径污染饲料,有些昆虫还能分泌毒素,给畜禽带来危害。

2.1.2螨害:在温度适宜、湿度较大的地区螨类对饲料的危害较大。因螨类喜欢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下寄生,它的大量存在加剧了饲料中碳水化合物的新陈代谢,形成二氧化碳和水,使能值降低、水分增加,导致饲料发热霉变、适口性差、动物的生长性能下降。

2.1.3鼠害:鼠的危害不仅在于它们吃掉大量的饲料,而且会咬死雏禽、仔禽、仔猪,造成饲料的污染,对饲料厂包装物、电器设备及建筑物产生危害,引发动物和人类疾病的传播。

2.2饲料中的微生物污染

2.2.1霉菌:目前已发现可产生霉菌素的霉菌有 100 多种,其中能导致使人畜中毒的主要有:曲霉菌属、青霉菌属和镰刀菌属等。霉菌可以通过适当的干燥或添加防霉剂进行控制,一旦霉菌素产生就很难去除。目前虽有一些物理、化学或生物法脱毒,但常因工序繁杂或费用较高均难以在生产中应用。

2.2.2霉菌毒素:较常风的霉菌毒素有黄曲霉素、玉米赤毒素、玉米赤霉烯酮和单端孢霉菌毒素,其中黄曲霉毒素毒性最强。

a、黄曲霉毒素:易受黄曲霉毒素污染的有玉米、棉籽、花生及其饼粕。动物摄食了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均表现出很强的细胞毒性、致突变性和致癌性。其中以雏鸭最为敏感,其次为仔猪、雏鸡、种猪、种鸡等。黄曲霉毒素属肝脏毒素,以引起动物的急性肝炎、肝细胞瘤有肝癌、血凝不良、机体免疫机能下降为主要特征。对于成年动物,是耐受性较强些,但仍会抑制生长、降低饲料利用畜、导致毒素在畜禽产品中残留。

b、玉米赤霉烯酮:易受玉米赤霉烯酮污染的饲料主要有:玉米、小麦、大麦、高粱、燕寿等。它主要由镰刀菌产生,可引起畜禽发生雌性激素亢进,猪最为敏感,可使母猪阴道红肿、发情延迟或发情,影响公猪的精子开成和性欲。

c、单端孢霉菌素: T-2 毒素和呕吐毒素等单端孢霉菌素存在于玉米、小麦、大麦、黑麦及燕麦中。主要由在线镰孢霉产生。该类毒素的靶器官是肝和肾,属于组织刺激因了和致炎物质直接损伤皮肤和粘膜。主要影响畜禽采食、使其生长减慢、呕吐、血痢、严重的皮炎、出血、饲料利用率降低。

d、沙门氏菌:是细菌中危害最大的人畜共患病原微生物,为有鞭毛的杆状细菌。易受沙门氏菌污染的饲料为鱼粉、肉骨粉、羽毛粉等。在我国对畜禽威胁较大的沙门氏菌病为猪霍乱、牛肠炎、鸡白痢等。

2.3饲料中的抗营养因子

2.3.1饲料中的抗营养因子主要有:蛋白酶抑制因子、碳水化合物抑制因子、矿物元素生物有效性掏因子、颉抗维生素作用因子、刺激动物免疫系统作用因子等。它们的存在干扰了饲料中养分的消化、吸收利用。

2.3.2饲料抗营养因子副作用豆饼胰蛋白酶抑制因子、血降低胰蛋白酶、糜蛋白酶活活性、;增加胰酶分泌、使细胞凝集素、抗蛋白胰腺肥大(鸡)肠壁损伤、增加内源蛋白分泌损伤、影响生长、死亡花生饼黄曲霉毒素、抗胰蛋折酶降低饲料的营养价值、影响生长、导致畜禽慢性中毒棉籽饼游离棉酚、环丙烯脂肪酸影响赖氨酸及矿物元素的有效性、改变鸡卵黄膜的通透性,导致蛋白变红、变褐、产蛋畜下降菜籽饼噁唑烷硫酮瘀、异硫氰酸酯影响碘利用、适口性和生长速度、引起甲状腺肿大和损伤;酯单宁、腈刺激粘膜,导致下痢芝麻饼植酸、草酸干扰矿物元素的生物有效性,形成蛋白复合物羽扇豆生物碱影响口性、生长麦类及其加阿拉伯木聚糖,B-葡聚排水状和粘稠粪便,阻碍养分和消化酶扩散,随低饲料工副产物糖及其它非纤维素多糖能值、影响脂肪和氨基酸的消化率。导致生长速度和饲料转化率下降。

2.4饲料中的有毒有害化学物质

2.4.1农药污染:近年来,有机氯、有机磷农药造成饲料污染并危害畜禽健康的事件时有发生,有的到了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这些物质中,除有机磷在田间分解较快外,大都在自然界稳定性较高,不易分解。如六六

六、DTY,这两种农药虽于 1987 年就已停止生产,但由于它们的使用已有 30 年、DDT 需 4-30 年才能分解消失,因而仍需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2.4.2工业“三废”的污染:工业“三废”能从多渠道渗透到饲料中,常见的有:砷、铅、汞、镉、铬、3,4-苯、N-亚硝基化合物、氰化物、氟化物等。生产中 Hg1,Cd10,As50,Pd30,Cr300(鸡),Mo500。若长期饲用受工业“三废”的饲料,其体内将富集大量的有害物质,引起致癌、致畸、致突变,并通过肉、蛋、奶等转移给人类,造成公害。

2.4.3营养性矿物质添加剂带来的污染: Ca、P、Cu、Fe、Mn、I、Se、Co 之间既互相协同又相互制约,它们的不足,过量或相互比例不平衡,均可造成畜禽生长发育不良或中毒。如饲料中的 Ca、P 比例不平衡或维生素 D 缺乏,会引起畜禽软骨病或骨质疏松症,蛋壳质量下降;高 Ca 阻碍 Zn 的吸收;高 Cu 引起 Fe、Zn 缺乏,使仔猪生长减慢、发育不良、血红蛋白下降、甚至死亡; Se 用量少,安全系数仅 50 倍左右,若超量添加就是一种剧毒物质;食盐既是畜禽的必需营养物质,又是调味剂,当添加过量或虽未过量,但因混合不匀,造成局部过量,雏鸡、小猪吃了都易中毒;长期饲喂未经胶氟处理的磷酸氢钙或过磷酸钙,会导致氟中毒,而氟中毒会干扰 Ca、P 的吸收。

2.5饲料中非营养性添加剂带来的污染

随着饲料工业的发展,饲料添加剂的种类和数量越来越多,尤其是抗生素、激素、抗氧化剂、防霉剂和镇静剂的使用对预防疾病、提高饲料利用率和生长速度起着巨大的作用,但若不严格遵守使用原则,控制使用对象、安全用量及停药时间,就会使药物及其代谢产物在肉、蛋、奶中残留,并通过畜禽的排泄物污染环境。

在配合饲料中添加抗生素可促进畜禽生长,提高饲料转化率,预防畜禽疾病,增进动物的健康状况等,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Krjider 指出抗生素添加剂可获得 5-8 倍的赢利。但是,长期使用某种抗生素可使某些疾病原菌突变成抗生菌,引起抗药性问题。另外,还存在畜禽产品中药物残留问题,如链霉素降解作用很低,四环素的降解产物甚至比四环素具有更强的溶血或肝毒作用。砷制剂作为动物生长促进剂,短期内可抑制肠道有害微生物和寄生虫加速机体同化作用,促进蛋白质合成,改善皮营养,提高饲养效率,但是长期使用砷制剂将中枢神经系统失调,脑病和视神经萎缩的发病率升高。

饲料工业发达的国家都制定了抗生素等添加剂的用法用量规定。我国农业部于 1989 年元月颁布了《首批饲料药物添加剂品种及使用规定》,提出了可在配合饲料中添加的药物品种、畜禽对象、年龄上限、最高和最低用量、停止使用期以及使用的注意事项,还规定了一些药物添加剂不能同时使用。因此,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等添加剂,须严格按规定进行。

2.6 转基因饲料原料引发的食品安全性问题

这是一个目前还存在广泛争议、没有定论的问题,但它确实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比如用转基因原料生产出来的饲料饲养动物是否会产生遗传污染;这样的动物性食品是否与非转基因食品“实质等同”,有无显著差异;转基因食品在某些情况下是否会产生过敏;对生态安全性的影响怎样等。

影响安全生产因素分析 第2篇

(一)、铁路运输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1.人员影响因素分析

由于人在运输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使得人的因素在运输安全中起关键作用。影响铁路运输安全的人员包括运输系统内人员和运输系统外人员。

运输系统内人员主要指车务、机务、工务、电务、车辆、安监、客运、货运等部门的各级领导人员、专职管理人员和基层工作人员,他们是保证运输安全的最关键因素,应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技术水平及心理素质。

运输系统外人员主要指旅客、货主以及铁路沿线居民、机动车驾驶人员等。他们对运输安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旅客携带“三品”上车而酿成事故;货主托运危险品而不如实申报导致事故;在铁路一公路平交道口,车辆行人强行过道导致事故;铁路沿线人员拆卸铁路设备以及在线路上放置障碍物威胁铁路运输安全。

2.设备因素分析

铁路运输设备是影响运输安全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影响运输安全的铁路运输设备包括运输基础设备和运输安全技术设备两类。

运输基础设备有线路(路基、桥隧建筑物、轨道)、、车站、信号设备、机车、车辆、通信设备等;运输安全技术设备包括安全监控设备、检测设备、自然灾害预报与防治设备、事故救援设备等。

铁路运输事故按性质及所造成的损失,可分为特别重大事故、重大事故、大事故、险性事故和一般事故等5个级别。典型的铁路运输事故有机车车辆冲突脱轨事故、机车车辆伤害事故、电气化铁路触电伤害事故,以及营业线施工事故等。

(二)、几类典型事故主要隐患分析 1.机车车辆冲突事故的主要隐患

机车车辆冲突事故的隐患主要是车务机务两方面:车务方面主要是作业人员向占用线接人列车,向占用区间发出列车,停留车辆未采取防溜措施导致车辆溜逸,违章调车作业等;机务方面主要是机车乘务员运行中擅自关闭“三项设备”盲目行车,作业中不认真确认信号盲目行车,区间非正常停车后再开时不按规定行车,停留机车不采取防溜措施。

2.机车车辆脱轨事故的主要隐患 机车车辆脱轨事故的主要隐患有:机车车辆配件脱落,机车车辆走行部构件、轮对等限度超标,线路及道岔限度超标,线路断轨胀轨,车辆装载货物超限或坠落,线路上有异物侵限等。

3.机车车辆伤害事故的主要隐患

机车车辆伤害事故的主要隐患有:作业人员安全思想不牢,违章抢道,走道心、钻车底;自我保护意识不强,违章跳车、爬车,以车代步,盲目图快,避让不及,下道不及时;作业防护不到位,作业中不加保护措施,线路上作业不设防护或防护不到位等。

4.电气化铁路接触网触电伤害事故的主要隐患

电气化铁路接触网触电伤害事故的主要隐患有:电化区段作业安全意识不牢,作业中违章上车顶或超出安全距离接近带电部位;接触网网下作业带电违章作业;接触网检修作业中安全防护不到位,不按规定加装地线,或作业防护、绝缘工具失效;电力机车错误进入停电检修作业区等。

5.营业线施工事故的主要隐患

影响饲料安全的因素分析 第3篇

“无公害饲料”执行相应系列的农产品行业标准, “无公害饲料”生产允许使用高效低毒的农药和化学肥料生产的农产品作原料。“绿色饲料”执行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发布的绿色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生产技术标准、产品标准、包装标签标准、贮藏、运输标准和其他相关标准, 分A级和AA级。

“绿色饲料”至少应具备以下两方面的标准:一是在动物生产过程中无药物残留, 不产生毒副作用, 对动物生产不构成危害, 其产品对人类健康无害;二是动物的排泄物对环境没有污染。

“有机饲料”则执行2002年7月1日国家环保总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 (OFDC) 发布实施的《OFDC有机认证标准》。“有机饲料”指在饲料生产过程中不使用有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污染的饲料原料, 不添加化学合成的饲料添加剂、基因工程生物及其产物, 而是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 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加工技术生产饲料。

目前, 三者在我国都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能够满足不同层次用户的需要, 相信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将并存, 最终统一于“有机饲料”, 完全与国际接轨。

1 影响饲料安全的因素

1.1 药物添加方面的因素

1.1.1 抗生素的耐药性与残留

随着抗生素的长期使用, 对畜禽的抗病和促生长效果逐渐降低, 在饲料中的添加量不断加大, 从而造成畜禽产品中药物残留量不断加大。现代医学研究表明, 动物性食品中抗生素残留量有可能导致人体DNA结构发生突变, 从而造成致畸、致残、致癌的严重后果, 影响人类健康。

1.1.2 激素的残留

激素类添加剂主要包括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性激素、蛋白同化激素, 农业部颁布的《禁止在饲料和动物饮水中使用的药物品种目录》中都有具体规定。《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第十二条明确规定, 在药物饲料添加剂中不得添加激素类药品。

1.2 过量微量元素添加剂的污染

饲料中添加一定量的微量元素是必要的, 甚至是必须的。否则会出现日粮微量元素供给不足或缺乏而导致的营养缺乏症和代谢疾病。然而, 饲料中过量铜、锌的使用, 可以引起养殖动物和其畜产品使用者中毒。

1.3 化学污染

1.3.1 二噁英污染

有研究认为, 二噁英进入机体后改变DNA的正常结构, 破坏基因的功能, 会导致畸形和癌变, 扰乱内分泌功能, 损伤免疫功能, 降低繁殖力, 影响智力发育。

1.3.2 农药残留

目前世界各国生产和使用的农药品种约500多种。据报道, 农作物外皮、外壳及根茎部的农药残留量远比可食部位高, 而这些部位作为副产品又是畜禽饲料的主要来源。有机农药中毒, 现阶段最主要的为有机磷、有机氯中毒。

1.4 饲料原料中天然存在的有毒有害物质

很多饲料成分中含有一些天然有毒有害物质, 如生物碱、硫代葡萄糖甙、皂甙、棉酚、蛋白酶抑制因子、有毒硝基化合物等;有些动物性饲料中含有组胺、抗硫胺素 (鱼虾及贝类) 、抗生素 (生鸡蛋清) 、肌胃糜烂素 (劣质鱼粉) 等。饲料中含有这些有毒有害物质, 将影响畜禽的生长与健康。

1.5 饲料霉变或被致病微生物的污染

饲料中的病原微生物是指饲料原料、半成品、成品中存在的可引起饲料变质并直接影响动物健康、间接影响人类健康的生物, 包括致病性细菌 (如沙门氏菌、大肠杆菌) 、各种霉菌 (如曲霉属、青霉属、镰刀菌属、枝孢霉属等) 及其毒素、病毒、昆虫及寄生虫等。此外, 动物性原料肉粉、骨粉和鱼粉等经常被沙门氏菌污染。

1.6 转基因饲料原料安全问题

全球农业生物技术产业迅速发展, 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日益迅速扩大, 转基因作物及其副产品将越来越多的用作饲料。1999年以来, 我国每年都进口大量大豆、豆粕等, 其中相当大一部分属于转基因作物。转基因饲料安全性的评价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问题, 因此对转基因饲料的研究开发应采取谨慎的态度。

2 加强饲料安全的措施

(1) 加强饲料产品生产、流通和使用过程中安全管理的硬件、软件建设。

(2) 加强对饲料生产以及养殖企业从业人员的定期培训。

(3) 加强饲料行业从业人员就业准入制度的管理。

(4) 加强对饲料生产全过程的控制。

校车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第4篇

关键词:校车安全 交通事故 影响因素

2011年11月16日,甘肃省庆阳市正宁县重大校车安全事故引起国务院安委会、教育部、公安部等各级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并做出一系列部署,防止类似事故的发生,由此掀起了一场彻查校车安全隐患的全国性行动。今年两会期间,校车安全更是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汇报,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同时,我国的校车生产企业,如恒通、安凯、海格、长安等做了大量研发工作,设计并生产出新型校车,并提出系统解决校车问题的方案,如江苏金龙海格智慧校车运营管理系统。此外,地方政府也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如浙江德清校车运营管理模式。

1、校车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1.1直接影响因素分析

校车事故的发生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可概括为主观与客观两个方面。主观原因是人的因素,其中包括校车驾驶员、乘员、其它驾驶员、非机动车驾驶员和行人;客观原因包括校车技术状况、道路状况、环境因素和管理因素。

1.1.1人的因素

人因是导致校车事故发生的最主要因素。公安部曾对全国范围内1年中道路交通事故主要原因进行统计分析,发现87.37%的交通事故是由駕驶员的原因引起的,导致人死亡的占到78.56%。驾驶员的违章操作和失误是引发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但人为因素中有大部分可以通过有效的管理加以控制和预防。因此,校车驾驶员是导致校车事故发生的最主要因素。

1.1.2车辆因素

车辆性能不好也是影响校车安全的隐患。虽然在校车事故原因的统计数据中,直接由车辆问题引起事故的比例并不高,但这并不意味着车辆因素对于校车安全的影响不大。从某种程度上说,车辆的结构和性能完好、车辆的技术状况良好以及安全化的设计,对于减少校车事故发生的概率、降低校车事故的伤害程度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1.1.3道路因素

道路因素作为道路交通的基础设施和车辆行驶的根本条件,在校车事故的发生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道路方面包括道路拥挤、路况和道路结构。从道路设计来看,许多道路的线形、视距、车道宽度、转弯半径、超高、加宽等都不符合规定,而且存在路基松软,坡度过大,视线不良等状况。这些都从客观上增加了道路校车伤亡事故的发生率。

1.1.4环境因素

恶劣的气候条件是校车安全的隐患。在雨、雾、风、雪等恶劣天气条件下,道路上行驶的车辆危险性较大,驾驶员的视线受影响,车辆难控制,行车安全系数会随之下降。

1.1.5管理因素

管理因素包括管理制度、管理方法、管理人才和安全教育。目前有关校车交通管理的法律法规及安全体制还不够健全。校车安全教育缺少全面系统性,局限于交通管理部门,尚未形成全民校车安全教育局面。有些现存的法律法规相对滞后,管理条块分割和冲突现象仍然存在。道路交通管理和路政管理人员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参差不齐,某些执法人员没有经过严格训练,执法水平低,执法力度不够大,执法易受人情和行政干预等。这些社会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校车安全水平的提高。

1.2间接影响因素分析

校车安全事故的背后,是地方政府为节约学校管理成本,农村撤点并校操之过及,再加上政府大力提倡发展学前教育,却又很少投入前提下,导致幼儿、小学生 “上学路远”,带来校车需求急速增加,政府在解决孩子“上学路程过远”问题上,又疏于系统设计和管理。

1.2.1城市化进程

在推行“城市化”进程中,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一方面由于户籍限制,外来人员未纳入当地公共教育系统,以致农民工子女学校和民办学校兴起,为了争夺生源,许多学校提供校车接送服务,但是大部分都是不合格校车。另一方面“中学进县,小学到镇”等撤点并校成为规模,由传统的“一村一校”变为“多村一校”,但在整合过程中,也导致了一系列问题,校车的需求应运而生,从而为校车留下了较大的安全隐患。故城市化进程是校车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1.2.2教育投入不足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投入占国内财政支出的比例较少,小学、学前教育特别是民办幼儿园等基本上是靠自身收取的学费维持生存和发展,学校根本就不具备经济条件购买充分满足学生需求的校车。同时,分配到各地教育系统的投入不均,受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学校水平参差不一。此外,国家鼓励民办学校的发展,以满足当地教育的需求。因而教育投入不足也是滋生校车问题的又一重要原因。

1.2.3校车问题产生路径

由上述引发校车安全的间接因素,我们可以梳理归纳出校车问题的产生途径,如图1所示。

图1 校车安全问题产生路径

校车安全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教育资源的短缺与人民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之间的矛盾。要从根本上解决校车问题,避免校车事故的发生,应从缩短学生上学距离上下功夫。

2、结论

只有寻本探源,消除各种安全隐患,才能从根本上避免和减少校车交通事故的发生。校车驾驶员是导致校车事故发生最主要原因,而上学距离远是产生校车问题最根本原因。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关于甘肃省庆阳市“11·16”重大道路交通事故情况的通报,

安委办〔2011〕43号.

[2]李满贺,王文来.民工子弟学校校车安全问题及对策[J].道路交通理,2005-12:30-31.

影响护理安全的因素分析及措施 第5篇

当今社会 经济 快速 发展 以及 科学 技术不断提高,患者的 法律 观念、经济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护理安全与医疗纠纷已成为当前密切关注的问题。医疗护理安全成为 医院 发展重中之重[1]。随着《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实施,患者维权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明显增强,护理人员稍不留意,就可引发病人不满和投诉,造成医疗纠纷。一旦引起纠纷,就可能对医院的发展带来困扰,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必须规范护理行为,满足病人被尊重的需求,为病人提供优质服务,这样才能将护理缺陷消灭在萌芽状态,杜绝护理纠纷[2]。

【关键词】 护理管理;护理安全

影响护理安全的因素

1.1 多元角色行为因素

护士是一个多元化、多角色的个体,有着特定的职业内容、规范和行为标准。护理是一项繁重工作,重复性的夜班,多重角色负担,以及一些科室岗位设置不合理,超负荷工作,使少数护士身心疲惫,产生厌烦心理,有畏难情绪,轻视护士工作,希望脱离护理岗位,以逃避辛苦的夜班,因此,工作中责任心不强,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波动大,对患者态度粗暴,无端发脾气,导致发生护患纠纷,给患者身心带来不安全的结果或不安全感。

1.2 护理技术因素

护理技术管理是指对护理技术工作和建设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达到准确、及时、安全、有效,不断提高效益和技术水平的活动过程。护士业务知识缺乏,工作经验不足,技术水平低下或不熟练,与他人配合较差,不重视学习和业务技术培训,违反技术操作规程,将导致操作失误或操作错误而发生护理缺陷和事故。

1.3 环境因素

病人所处的医疗环境直接影响着病人的护理质量。护理设施数量不足、质量不好,都会影响护理技术的正常发挥,影响护理效果,形成护理不安全的因素。环境方面主要包括:(1)设施及布局:医院的基础设施,病区物品配备和布局不当也潜在着不安全的因素。如地面过滑导致跌伤;床旁无护栏造成坠床;热水瓶放置不当导致烫伤等。(2)环境污染:环境污染所致的不安全因素,常见于消毒隔离不严导致的院内交叉感染等。(3)危险品管理;医用危险品管理及使用不当,如氧气、煤气、蒸汽锅炉等潜在不安全因素。(4)病区治安:如防火、防盗、防止犯罪活动等。

1.4 患者行为因素

患者管理是指对那些在躯体上被确定患有疾病个体的管理,而个体因疾病原因而发生的身心变化,与对疾病的认知成正比。护理工作是一项护患双方共同参与的管理活动,护理活动的正常开展有赖于患者的配合及支持,若患者心理承受力差,对疾病缺乏正确的认识,就易产生焦虑恐惧、心烦意乱、忧心忡忡的心理现象,不信任医生,怀疑医生诊断有误,偏听偏信江湖游医,以及家庭经济原因,担心费用太高而拒绝服从 治疗,并出现不遵医行为,导致患者人为的护理不安全。

1.5 其他因素

由于护理工作属于服务性质的工作,在护理过程中有很多其他因素会在护理过程中给病人的生命和财产带来危害。病人家属有时也会成为影响护理工作的一大因素,例如,有些病人家属对护士的工作不配合,这就给护士的护理工作带来麻烦。所以护理是项复杂的工作,它需要病人家属和护理人员之间良好的合作,这样才能达到最好的护理效果。

加强护理安全性的措施

2.1 认真学习法律知识、加强法律 教育、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重庆市粮食生产影响因素分析 第6篇

重庆市粮食生产影响因素分析

根据1990-重庆市粮食生产的相关数据,建立了线性生产函数模型,依据各个影响因素的生产弹性,分析了重庆市粮食生产投入的影响因素及其程度,得出粮食播种面积、粮食单产和化肥施用量是影响粮食生产能力的主要因素等重要结论.因此,提出了高度重视重庆市粮食安全问题,应该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积极依靠粮食单产的提高来增加粮食总产量,进一步完善粮食生产有关的优惠政策等建议.

作 者:亓永静 肖亚成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重庆,400716刊 名: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UTHWE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20097(5)分类号:F307.1关键词:粮食 影响因素 生产弹性 粮食安全

影响安全生产因素分析 第7篇

铁路危险货物运输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文中针对铁路危险货物运输的特点,从人员、设备、管理制度等方面深入地分析了影响铁路危险货物运输安全的因素,为铁路危险货物运输的安全防范和控制提供依据和建议.

作 者:鲍敏 Bao Min 作者单位:成都铁路交大危险货物技术服务中心,四川,成都,610000刊 名:物流工程与管理英文刊名:LOGISTICS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年,卷(期):32(1)分类号:U111关键词:危险货物 铁路运输 安全因素

影响凹陷管道安全因素分析 第8篇

维持高水平的管道完整性和可靠性对石油天然气行业至关重要。管道上的缺陷是导致管道失效的主要原因,而凹陷缺陷又是管道上常见的缺陷类型之一[1,2]。管道上的凹陷缺陷会对管道产生多方面影响,包括引发管道屈曲,降低管道完整性,降低管道的极限爆破压力,降低管道的疲劳寿命,阻碍管道内检测设备及清管器的正常运行等[3,4]。

凹陷是由于管壁永久塑性变形而使其横截面发生的总的变形[5],其形成是一个复杂塑性应变发生的过程。含凹陷管道的评估方法通常是将其深度作为主要指标,然而凹陷尺寸,形状,位置等都会对其造成影响[6,7]。焦中良和帅健[8]通过对目前国外主要标准的分析和比较,结合凹陷的自身特性,提出了更加合理的管道凹陷完整性评价体系。Hyde等[9,10]通过试验,有限元和解析法分析了长凹陷和不对称支撑条件下无压管道的弹塑性行为。Blachut和Iflefel[11]研究了管道受横向刚性压头作用而产生的凹陷。Baek等[12]探讨在承受内压和面内弯曲作用下凹陷对管道崩溃行为的影响。Ramezani等[13]采用有限元模拟分析压力管道受挤压形成管道凹坑缺陷。

U.Arumugam等[14]通过韧性失效损伤指标量化凹陷管道塑性应变破坏[14]。基于Oyane韧性断裂准则并结合数值模拟的方法M.Allout等[15]分析凹陷深度对管道破裂压力的影响以及对管道的损伤程度。基于深度的失效评价准则不能较准确地预测到含凹陷管道的失效[16,17],然而管道凹陷缺陷的实质是管壁受碰撞或挤压而发生永久塑性变形,这一过程类似于深拉变形,可以看作是管壁受到了韧性损伤,当损伤达到一定程度,管壁会出现宏观裂纹,使管道发生韧性失效。因此,结合韧性断裂准则与凹陷深度失效准则能够合理地分析含凹陷管道的安全性。

大多论文只是对无压含凹陷管道进行了研究然而却很少研究内压作用下的含凹陷管道。本文通过分析在内压作用下不同参数对凹陷管道轴向应变与损伤程度的影响,从而为管道设计、安全评价提供参考。

1 凹陷管道失效判据

1.1 基于凹陷深度失效判据

在内压的作用下,产生的凹陷会受内压的作用而产生回弹,从而使已达到的凹陷深度减小。因此在应用深度的评价准则时必须测量其在内压作用下的实际凹陷深度。有内压和无内压时的凹陷深度关系[15,18]:

式中:H为无内压时的凹陷深度,H0为有内压时的凹陷深度。

文献[15]和[18]中提出在内压作用下的单纯凹陷管道EPRG的失效判据如下:

式中:De为管道外径。

1.2 韧性失效准则

金属的韧性断裂一般是指经过剧烈塑性变形后金属材料出现宏观裂纹的现象[19]。在金属形成和管业的发展中,韧性断裂指标被作为一种韧性失效准则。该准则与应力三轴度,等效平衡应力,材料的临界失效应变密切相关。

Hancock和Mackenzie在Rice-Tracey孔洞长大的初性断裂准则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研究,认为断裂时刻的等效应变与孔洞增长率呈反比,提出了断裂时刻的等效应变与应力三轴的关系[19,20]:

式中:εf为断裂时等效应变;σm为平均应力,MPa,;σeq为等效应力,MPa;ε0为材料的临界应变,取值为0.3。

韧性断裂指标为下面积分公式:

将损伤积分作为凹坑损伤程度的指标,即韧性失效损伤因子D,其取值为0~1。通过计算管道凹坑的损伤值,可以判断凹坑所处的损伤状态,同时计算凹坑区域处各点的损伤因子,也可以预测凹坑区域处裂纹可能形成的部位。当D<l时,表示管道凹坑缺陷的形成没有宏观裂纹产生,D的值越大表明损伤程度越大,管表面处对裂纹的敏感程度越高;当D≥1时,表示管道凹坑缺陷造成管壁的韧性开裂。

2 数值计算模型

针对X60管道利用有限元软件建立不同情况下的凹陷管道模型。根据管道在内压P(MPa)作用下的真实受力状态及其几何形状,采用轴对称方法取其一半进行分析。设管道的外径为D0=660 mm;管道的壁厚为t=9 mm;凹陷长度a(mm),宽度b(mm);凹陷深度d(mm);压头沿管道径向与管道Y向之间夹角为β。为避免管道端部结构影响凹陷部位的分析结果,管道模型长度L(mm)取值为外径D0的3倍。管道1/2模型简图如图1所示。根据埋地敷设的油气管道搁置特点,固定在管道底部90°范围的CD及与其对应的边的X、Y向的位移为0;在A面垂直于管道正上方处施加凹陷,在对称面A上,施加Z方向上的位移约束和X、Y向的自由度约束;在管道模型的远端面B上,施加Z方向的位移约束[21]。

管道及压头模型均采用八节点线性六面体单元C3D8R缩减积分,压头与圆管接触部分进行局部细化,这样可以节省计算时间以及提高计算精度。对管道模型数值模拟的步骤见图2。

3 应变计算结果与分析

3.1 管道内压影响

图3为不同内压对凹陷管道轴向应变的影响,其中a=200 mm,b=200 mm,β=0°。从图中可以看出,随凹陷深度的增加,管道的轴向应变不断增加;管道内压越大轴向应变也越大,其中内压为12 MPa时,轴向应变增加的幅度较大。当内压为0 MPa时,凹陷深度与管径比在2%~8%范围内轴向应变增加缓慢,但是比值大于8%时,轴向应变增加幅度增大。

3.2 凹陷位置的影响

图4为不同位置的凹陷对管道轴向应变的影响,其中a=200 mm,b=200 mm,P=12 MPa。从图中可以得到,凹陷位置在β=0°时,其轴向应变大于其它两个位置。当凹陷深度与管径比为约小于7%时,凹陷位置为β=45°与β=90°对轴向应变的影响程度相同,但比值超过7%时凹陷位置为β=90°的轴向应变大于β=45°的轴向应变值。随着凹陷位置的不同,轴向应变也随之发生变化,因此在对凹陷管道进行安全性评价时应考虑其位置。

3.3 凹陷尺寸的影响

由图3和图4可知,P=12 MPa,β=0°时对管道轴向应变影响最大,因此只需将凹陷尺寸对管道轴向应变的影响进行分析,图5为不同凹陷尺寸对凹陷管道轴向应变的影响。从图中可以得到,凹陷宽度越小,其对管道的轴向应变影响较大;当凹陷深度与管径比值低于6%时,凹陷宽度与凹陷长度对管道轴向应变的影响呈线性增加;当凹陷深度与管径比值超过6%时,凹陷宽度越小其轴向应变增加幅度最大,趋于失效临界应变越快越容易发生失效。

4 损伤程度分析

4.1 管道内压对损伤程度的影响

图6为管道内压对管道损伤程度的影响,其中a=200 mm,b=200 mm,β=0°。从图中可以看出,韧性失效损伤因子随着凹陷的变形程度的增大而增大,两者近似呈正比关系。在内压不同的管道中,应变相同的凹陷所反应的损伤程度不同。在内压P=0 MPa时,管道随凹陷变形的增加而出现提前失效的情况,内压为4 MPa时管道随凹陷变形程度的增加,在损伤失效因子接近1时出现了失效的情况。然而在内压为8 MPa和12 MPa时,即使出现损伤失效因子大于1也未发生失效的情况,是由于内压增大抑制了凹陷的变形,从而使其损伤程度增大。当韧性失效损伤因子达到阀值,即D=1时,其临界失效应变大约为0.19。因此,内压对凹陷管道的安全性起着重要的影响。

4.2 凹陷位置对损伤程度影响

图7为不同位置凹陷对管道损伤程度的影响,其中a=200 mm,b=200 mm,P=12 MPa。从图中可以看出,当凹陷应变超过0.13时,不同位置的凹陷会随凹陷变形量的加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中凹陷位置为β=0°的损伤因子大于其它两种类型,然而β=45°的损伤因子在近1时提前发生失效。管道损伤因子随凹陷变形量增加的过程中,当韧性失效损伤因子D=1时,β=0°与β=45°的临界失效应变大约为0.19,而β=90°的临界失效应变大约为0.225。由此可以得到,不同位置的凹陷不仅会影响临界应变而且还会影响管道的安全性。

4.3 凹陷尺寸对损伤程度影响

图8为凹陷尺寸对凹陷管道损伤程度的影响,内压P=12 MPa,β=0°。从图中可以看出,凹陷尺寸对凹陷损伤因子均有不同的影响,凹陷宽度b=100 mm时,随凹陷变形程度增加其损伤因子均大于其它两种类型,并且在损伤因子接近1时提前达到失效。由此可以得到,凹陷宽度对管道安全性影响较大。

5 实例分析

以我国某段管线的某处凹陷缺陷为例,进行凹陷缺陷的应变评估,该管线的管材为X60,管外径D为660mm,壁厚t为9 mm,内压为6 MPa,表1中凹陷缺陷参数由文献[16]所得。

本文通过韧性断裂准则求得凹陷位置为管道正上方时非约束型凹坑缺陷的临界失效应变0.19。考虑安全系数的条件下,非约束型凹坑缺陷的许可应变取为0.137。由应变失效准则εe≤[ε],可得曲折凹陷1的等效应变0.101<0.137,故对其进行定期监测;曲折凹陷2的等效应变0.114<0.137,故对其进行定期监测;曲折凹陷3的等效应变0.137<0.148<0.190,故对其进行安排维修。

6 结论

1)轴向应变随凹陷深度的增大而增大,当管道内压增大时管道的轴向应变也随之增大。韧性失效损伤因子随凹陷变形量的增大而增大,当无内压时管道随凹陷变形量的增加而提前发生失效,然而存在内压时,内压能够抑制管道随凹陷变形增加而发生失效。当等效应变在一定范围内下,内压为8 MPa时的损伤因子大于内压为12 MPa时的损伤因子,然而在损伤因子D=1时,两者的临界应变大约为0.19。

2)在内压一定的情况下,随凹陷深度的增加,凹陷位置在垂直于管道正上方时(β=0°)的轴向应变大于其它两个位置所得到的轴向应变值。当等效应变小于0.13时,三个位置的凹陷对管道的损伤程度近似相同;当超过0.13时,三者随凹陷变形增加而呈现不同的增长幅度,其中凹陷位置在垂直于管道正上方时其对管道损伤影响最大,由此可得凹陷与管道夹角越小损伤程度越大。

3)在凹陷位置及内压一定的情况下,随凹陷深度的增加,轴向长度较小的凹陷与宽度较小的凹陷其轴向应变增加幅度较大,与轴向长度相比,凹陷宽度对管道的轴向应变影响最大。随凹陷变形量的增加,宽度较小的凹陷其损伤程度大于其它两种凹陷尺寸的损伤程度,并且随凹陷变形量增加韧性失效损伤因子接近1的过程中,宽度较小的凹陷提前发生失效,因此凹陷宽度对管道损伤程度的影响大于长度对其影响。然而通过增大凹陷长度和宽度均可有效降低其对管道安全性的影响。

7 展望

1)需要考虑不同的凹陷形状,以及不同载荷情况和约束情况,以满足工程实际的需要。

2)分析的凹陷类型仅限于同折凹陷,应考虑不同的凹陷组合形式,并且将韧性断裂应用于这类缺陷的分析。

3)非约束型凹陷缺陷在随内压波动的情况下可能会使管道发生疲劳破坏,因此需要进行疲劳寿命分析。

摘要:为了分析管道上凹陷对其安全性的影响,以非线性接触模型为基础,应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矩形状压头作用于管道的三维模型。通过求解模型,探讨了凹陷深度、凹陷位置、凹陷尺寸、管道内压对管道轴向应变和韧性失效损伤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管道的轴向应变随着内压的增大而增大,然而内压的存在却对管道韧性失效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当韧性失效损伤因子D=1时可以通过韧性断裂准则预测其临界失效应变;当凹陷深度超过一定范围内压会使损伤程度增大;当凹陷位置为垂直于管道正上方时,其对管道的轴向应变及韧性失效损伤因子的影响较大;当管道内压一定时,随着凹陷变形量的增加,与凹陷轴向长度相比,凹陷宽度的变化对管道的轴向应变及韧性失效损伤因子程度影响更显著,而增大凹陷长度和宽度均可有效降低其对管道安全性的影响。

交通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第9篇

关键词:交通安全因素

高速公路是经济发展的产物,是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目前高速公路里程已超过1万km,随着全长1.7万km“两纵两横三条重要路段”基本建成,到2010年,“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基本建成,高速公路全长将达到3.6万km。但是,目前我国高速公路交通安全问题突出,高速公路百公里事故率比普通公路高出3倍多,而世界发达国家高速公路死亡事故率仅为普通公路的1/2~1/10。因此,研究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的发生原因,制定相应的管理法规和措施,对提高高速公路运输效率,保障交通安全有积极意义。

一、人员因素

人员因素是影响道路交通安全的最关键因素,包括驾驶员、行人、乘客等。

驾驶员在驾驶车辆过程中,通过感官(主要是眼、耳)从外界接受信息,产生感觉(主要是视觉和听觉),然后经过大脑一系列综合反映产生知觉,在此基础上形成所谓“深度知觉”。驾驶员就是凭借这种“深度知觉”形成判断(如目测距离、估计车速等)。可见,驾驶员的生理、心理素质及反应特性对保障交通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据统计,大约90%的道路交通事故与驾驶员有关。机动车驾驶员必须取得从业资格证书才能从事道路运输,并严禁酒后驾车。

行人的遵章意识、交通行为会对道路交通安全产生明显影响。一些交通事故就是由于行人不遵守交通规则而导致的。加强行人的法律法规教育,规范他们的行为,将会对保障道路交通安全产生重要作用。

二、设备因素

道路交通中的设备因素包括道路、车辆和安全设施等。

车辆具有良好的行驶安全性,是减少交通事故的必要前提。车辆的行驶安全性包括主动安全性和被动安全性。主动安全性指车辆本身防止或减少交通事故的能力。它主要与车辆的制动性、动力性、操纵稳定性、结构尺寸、视野和灯光等因素有关。被动安全性是指发生事故后,车辆本身所具有的减少人员伤亡、货物受损的能力。提高车辆被动安全性的装置有:安全带、安全气囊、安全玻璃、安全门、灭火器等。

交通安全设施包括交通标志、路面标线、护栏、隔离栅、照明设备、视线诱导标、防炫设施等。安全设施一方面能够有效地对驾驶员和其他出行者进行引导和约束,使驾驶员对车辆的操纵安全而规范,使其他出行者与机动车流保持合理的隔离,从而降低事故的发生率;另一方面能够在车辆出现操控异常后,有效地对车辆进行缓冲和防护,尽可能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三、管理因素

管理因素是影响道路交通安全的又一重要因素,科学健全的安全管理体制,是减少事故、防患于未然的必要條件。

我国目前的公路运输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是按照中央、地方和经营业户的“三级管理”模式。我国道路运输行业安全管理的主要工作由交通部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交通部主要职责包括:负责全国的道路运输安全生产管理,指导监督地方交通部门工作;拟定道路运输的行业方针政策、部门规章、技术标准和发展战略并监督执行;维护道路运输行业的平等竞争秩序:负责道路运输、汽车维修市场、汽车驾驶学校和驾驶员培训工作的行业管理;负责运价政策的拟定和汽车出入境运输管理;负责交通行业统计和信息引导;对国家重点物资运输和紧急客货运输进行调控。

四、道路几何线形对交通安全的影响

1、平面线形

平面线形可分为直线、圆曲线、缓和曲线3种,圆曲线和缓和曲线合称为平曲线。

①直线。直线是高速公路的主体线形。就直线与道路交通安全之间的关系而言,直线的最大长度小于3min行程对交通安全比较有利。对于高速公路,若以最大设计车速120km h计,3min的行程为6km。据调查,我国平原地区高速公路许多路段的一次直线长度都超过6kin,有的长达10kra以上。实践证明,过长的直线段易使驾驶员因景观单调而产生疲劳,导致注意力分散;另外,驾驶员在长直线路段容易开快车,致使车辆在进入直线路段末段后的曲线部分的速度仍然比较高,一旦遇见紧急情况或遇到弯道超高不足或其它偶然干扰,往往导致车辆倾覆或其它类型的交通事故。

②平曲线。平曲线路段与交通安全紧密相关的重要因素有:平曲线最小半径、超高、视距。调查表明:高速公路平曲线路段的事故率与平曲线半径大小存在着相关关系。当平曲线半径R~<400m时,事故率倾向显著增加,其原因多为驾驶员在开始转弯之初未能及时调低车辆速度而引起车辆行驶状态的突变所致。此外,小平曲线半径可能使汽车在运行中出现视距不足,也是其原因。

2、纵断面线形

纵断面线形主要表示道路前进方向上坡、下坡的纵向坡度和在两个坡段的转折处插入竖曲线。

①纵坡度。纵坡度与交通安全紧密相关的因素有:坡度、坡长。一般情况下,下坡行驶的事故数量要比上坡行驶的多出1~2倍。下坡行驶比上坡行驶具有较大危险的原因是必须急刹车时下坡行驶的制动距离要比上坡行驶的长,同时下坡时为克服下滑加速度又需频繁刹车,制动器容易发热失灵而引起事故,特别是雨天或有冰雪时,更有滑溜的危险。在连续上坡的路段,机动车水箱易沸腾、气阻,以致行车缓慢无力,甚至发动机熄火,机件磨损增大,驾驶条件恶化。因此应限制各种纵坡长度。

②竖曲线。竖曲线路段与交通安全紧密相关的因素有:变坡点处的曲率与坡长、视距。纵坡在2%~3%范围时,事故率变化不大;当上坡超过3%或随下坡增大时,事故率均呈上升趋势。上坡超过3%使事故率升高的原因主要是,驾驶员在车辆速度改变的过程中的趋驶心理影响稳定驾驶;随下坡增大使事故率升高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下坡时的惯性作用使得车辆的行驶速度越来越快,与此同时,驾驶员又未及时减速,从而导致车辆超速行驶而诱发交通事故。

五、交通环境与道路交通安全的关系

1、交通量与道路交通安全

在影响驾驶员行车的诸多交通环境因素中,交通量的影响起着主导作用。交通量的大小,除直接影响着驾驶员的心理紧张程度外,也影响着交通事故率的高低。随着交通量的不断增大,高速公路上跟车间距过小以及高速行驶、操作不当等常导致交通事故。因此,行车中妥善控制行车速度,是减少交通事故的重要环节,这对高速行驶的汽车尤为重要。

2、交通信息与道路交通安全

不同的信息特征,经驾驶员分析、判断后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和决策,驾驶员的不同反应、决策与车辆行驶状态、道路条件的不同组合,构成的道路安全性高低不同。因此,在高速公路交通工程构造物的设置及交通信息的显现与传递方面,要尽量避免在信息传递与显现过程中给驾驶员带来过激反应,以使驾驶员能在一种轻松的交通环境中驾车行驶。与此同时,也要避免提供高安全感信息而使驾驶员在驾车过程中放松警觉。

相关文章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精选12篇)创新公共服务 第1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对国家或区域的技术创新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科技...

3
2025-10-24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精选9篇)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第1篇匆匆读后感500字_读《匆匆》有感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

1
2025-10-24
草莓教学范文

草莓教学范文

草莓教学范文(精选17篇)草莓教学 第1篇“风儿轻轻吹,彩蝶翩翩飞,有位小姑娘上山摘草莓,一串串哟红草莓,好像……”优美的歌词,动听...

3
2025-10-24
仓储类课程范文

仓储类课程范文

仓储类课程范文(精选7篇)仓储类课程 第1篇物流产业是复合型产业,发达的物流能加速传统运输、仓储和零售等行业向现代物流服务领域延伸。...

1
2025-10-24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精选8篇)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第1篇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作为诗性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审美批评,同文学艺术实践...

2
2025-10-24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精选6篇)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第1篇莲山 课件 w ww.5 YK J.COM 4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二、试题所体现的新课程理念和...

3
2025-10-24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精选2篇)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第1篇常州市河海中学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 八(1)班创 文 明 班 ...

2
2025-10-24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精选14篇)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第1篇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及签字样本兹证明为我公司财务负责人。特此证明。身份证复印...

1
2025-10-24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