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制因素范文(精选9篇)
抑制因素 第1篇
HA和HI试验具有便于操作、快捷、成本低的特点, 主要用于禽流感、新城疫疫病诊断和免疫状态监测。本文通过对HA和HI试验的影响因素分析, 力争获得准确和可重复的试验结果。
1 实验环境的控制
实验室要保持洁净并配备空调。实验时的室内温度要控制在20℃~25℃。整个试验应严格在室温下进行, 否则无法确定抗原与抗体是否完全作用, 结果判定也不准确。
2 实验器材的选用和处理
选用洁净的96孔V型微量血凝板, 实验完毕后立即用自来水冲洗, 再用蒸馏水清洗2~3次, 烘干后密封保存备用。如果血凝板不洁净, 会影响红细胞的沉淀, 测定的抗原血凝价偏低, 测定的血清抗体效价偏高。
实验用微量移液器, 最好来源于同一生产厂家, 平时要做好校验及保养工作, 保证移液器的准确性。实验完毕后, 要将移液器量程调至最大刻度, 保证移液器内弹簧的最好灵敏性。
3 1%红细胞悬液的配制
配置抗凝剂时, 药品称量要准确。根据试验的次数, 最好一次性分装多瓶。密封未启用的抗凝剂4℃保存备用。
配置红细胞最好选用成年SPF公鸡, 检测鹅样品时最好选用鹅红细胞。采集禽血时, 必须注意消毒。采集1份血液后, 必须将禽血和抗凝剂充分混均后, 再进行下一份血液的采集。红细胞离心洗涤结束后, 要将滴头放入离心管的最底部, 准确吸取红细胞配制红细胞悬液。如果红细胞悬液配置浓度偏高, 血凝价可能偏低, 血凝抑制价可能偏高;如果红细胞悬液配置浓度偏低, 血凝价可能偏高, 造成血凝抑制价不准确。
4 标准抗原对试验结果的影响
实验时所用的抗原应选用标准抗原, 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使用过的标准抗原再次使用时, 应重新进行HA试验, 对抗原的血凝单位进行重新检测, 再进行HI试验。
4 单位抗原配制对实验结果将产生较大的影响。4 单位抗原配制完毕后, 要对其进行回滴, 即对4 单位抗原进行HA试验, 以验证4 单位抗原配制的准确性。
5 试验时操作的影响
5.1 稀释液最好选择商品用生理盐水, 以免自配稀释液被细菌污染, 造成试验结果不准确。
5.2 试验操作时要小心谨慎, 对每一步骤的反应时间要严格控制, 时间过长或过短对实验结果有影响。
5.3 红细胞悬液每次使用时要混匀, 保证试验中使用的红细胞悬液浓度为1%。
5.4 用移液器吸液时滴头内液面高度要一致, 加液时移液器滴头不要接触到孔内的液面, 要注意不要将液体加到反应孔外。
5.5 使用振荡器时, 控制振荡幅度和时间, 保证液体振荡均匀, 防止液体溢出。
6 试验结果的判定
HA试验时要疫稀释液对照, HI试验时每批样品均应设立标准阳性血清对照, 每个样品均应设立4单位抗原对照。HA试验结果是完全血凝 (不流淌) 的抗原最高稀释倍数代表一个血凝单位, 因此一定要严格进行血凝单位的判定。HI试验时稀释液对照孔凝集、4单位抗原孔不凝集、阳性血清孔滴度相差2个滴度, 整个试验不成立。当稀释液被细菌污染或血清受细菌污染变质时, 会对试验结果产生较大的影响。
抑制因素 第2篇
摘要:提出了天然沸石和方解石复合覆盖控制底泥氮磷释放的新技术,并对该技术抑制底泥磷释放的能力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天然沸石和方解石复合覆盖层不仅可以有效抑制底泥氨氮释放,也可以有效抑制磷的释放.复合覆盖层抑制底泥磷释放的效率受天然沸石投加量、方解石投加量、天然沸石粒径、沸石与方解石组合方式等因素的影响.随天然沸石和方解石投加量的增加,复合覆盖层抑制底泥磷释放的效率明显提高;随天然沸石粒径的减小,复合覆盖层抑制底泥磷释放的效果略微增强.沸石和方解石的组合方式对复合覆盖层抑制底泥磷释放的.规律为:先覆盖沸石后覆盖方解石对底泥磷释放的抑制效果明显强于先覆盖方解石再覆盖沸石条件下的情况,与沸石方解石混合均匀覆盖情况相比,先覆盖沸石后覆盖方解石对底泥磷释放的效果也略有提高.作 者:林建伟 朱志良 赵建夫 詹艳慧 LIN Jian-wei ZHU Zhi-liang ZHAO Jian-fu ZHAN Yan-hui 作者单位:林建伟,朱志良,赵建夫,LIN Jian-wei,ZHU Zhi-liang,ZHAO Jian-fu(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上海,200092)詹艳慧,ZHAN Yan-hui(重庆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重庆,400044)
期 刊:环境科学 ISTICPKU Journal:CHINES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年,卷(期):2007, 28(2) 分类号:X703 关键词:天然沸石 方解石 复合覆盖层 底泥 磷释放 影响因素★ 影响气温五大因素
★ 信息转换的影响因素
★ 数控机床加工质量影响因素
★ 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
★ 影响嫩枝扦插成活因素浅析
★ 快速阅读的影响因素
★ 天然沸石和方解石复合覆盖技术抑制底泥磷释放的影响因素研究
★ 影响自然分娩的4个因素
★ 论影响创新的因素及对策
抑制因素 第3篇
关键词:抑制因素 工程审计 收费模式 串谋
随着我国审计实践的不断发展和深入,工程质量审计、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等内容逐渐被植入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体系之中;随着“三峡工程”、“高铁工程”及“南水北调工程” 等重大投资项目审计的启动,审计机关在工程审计领域的业务繁重,因此大量聘请中介机构进行审计。一些大型央企在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规范里明确指出,送审造价超过30万的结算书一律送交中介机构进行审计。因此委托审计方式下,审计机关或者企业内审部门如何控制工程审计质量这样的一个命题显得尤为必要。
1 跟踪审计效果抑制因素研究
目前国内投资项目较多,一些大型项目都推行了跟踪审计。因为跟踪审计业务量大、专业性强,审计机关人员相对缺失,部分业务实行外包,中介机构是作为审计机关的受托方,显然是在审计机关的指导下进行业务操作,那么审计成果必然也成为审计机关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有必要对跟踪审计业务外包问题进行分析,来自中介机构的跟踪审计效果主要与审计付费方式有关。
在审计机关跟踪审计业务外包的情形下,中介机构审计收费的模式不利于跟踪审计效用的全面发挥。
■
图 江苏省建设工程造价咨询服务收费管理办法(部分)
上图为江苏省建设工程造价咨询服务收费管理办法的部分截图,在工程竣工结算中,中介结构除了有送审造价一定比率的基本费以外还可以收取以核减额为基础5%的追加审计费用,在我国其他地区有时也成为效益审计费用。显然在这样的委托代理关系下,结算审计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励中介机构发挥专业优势、投入力量加强结算审计工作。而对于施工阶段全过程造价控制的收费是按工程造价的一定比率收取一个特定标的项目的固定费用,而在这样的委托代理关系下,缺乏对施工全过程造价控制的激励措施。
对于施工阶段全过程造价控制与竣工结算审计的业务外包,本文分为三种类型进行研究:
1.1 由一家中介机构同时承接跟踪审计业务和结算审计业务
根据调研,我国一些新校区的项目中,采取了聘请一家中介机构既做施工阶段全过程造价控制同时也做结算审计。根据访谈,中介机构的审计人员指出这种模式存在一定的优势,即由于审计人员全程跟进该项目,对项目的设计方案、施工图纸、签证资料等较为熟悉,因此在信息的获取方面,对造价的审计具有一定的优势。
这样的模式下,由一家事务所同时承接跟踪审计也做结算审计,跟踪审计采用固定收费模式,而结算审计采用激励收费模式。显然,推行跟踪审计的目的在于在过程中试试造价控制,起到抵御的作用,并通过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完善合同条款等实现增值。因为合同条款的限制,很多结论都可以暂定化,那审计人员在过程中发现量价不实的问题在结算审计时候指出可以使得中介机构获得更高的收益,而过程跟踪审计的收费模式是固定的,因此,会导致审计人员的行为选择,即为了获取更高的收益选择尽可能的发现问题而不揭露问题。而一些亟需审计人员发表审计意见、提供审计建议的问题点,又缺乏激励机制。很显然,这样的模式下,会导致审计人员发现问题而不揭露问题,从而产生“负激励”机制。
1.2 两家事务所来承接业务,但各负责一块内容
目前,这种情况在实务中开展比较普遍,跟踪审计负责核实价格,结算审计负责核实工程量。这种模式也与承包商的心理有关,承包商急于在过程中将价格确定下来,而工程量可以通过事后进行按实结算,最终结算审计负责把关。这种模式已经产生悖论,因为施工过程部分项目的一次性、隐蔽性,即使业务进行分开,应在施工过程中核实工程量,在结算时核实价格。但因为在现实中,往往承包商担心在竣工时业主会不同意承包商报价,产生纠纷最终不得不接受业主的报价,因此在过程中,经跟踪审计发表意见后,价格往往确定而不是国际工程中的暂定价。
很显然,这样的分工是不合理的,因为跟踪审计的目的就是通过关口前移,将问题遏制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只关注一块内容,显然是跟踪审计业务未得到全面开展。
1.3 两家事务所承接业务,后者通过结算审计的把关发挥质量控制的作用
现在这样的业务承接模式很少,实务中很少有这样的分工。理论上,跟踪审计在过程中发挥全面的控制,将业务合规性的问题得以遏制,对合理化建议、完善合同制度等方面提供针对性措施。而结算审计中是负责施工过程造价的最后一道关口,将跟踪审计中没有发现的问题予以揭露。而从目前来看,结算审计中仍然会发现许多业务层面的不合规问题。这不得不引发思考,跟踪审计有效吗?本文认为,正是因为缺乏对跟踪审计的惩罚机制,导致审计干好干坏一个样。因此通过分析,通过竣工结算审计将跟踪审计遗漏的问题予以揭露,从侧面促进对跟踪审计质量控制的作用。
■
综上所述,根据以上三种类型的分析来看,审计机关在对公共工程项目审计实施业务外包时,要采用第三种模式,切实加强对跟踪审计环节的实施力度,从制度层面实施惩罚机制和激励机制,从而切实保障跟踪审计的实施效果。
2 结算审计效果抑制因素研究
委托审计方式下工程审计将审计机关或者内审部门与中介机构之间形成了委托代理关系。由于信息不对称,审计机关更多的是关注中介机构的审计质量,而中介机构就会存在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等问题。
在委托审计方式下,如何防范中介机构与施工单位串谋,甚至在有的情况下防范业主方、中介机构、施工单位三方串谋需要通过设计一个合理的机制进行防范,并且通过设定一个惩罚机制防范施工单位高估冒算。
本文提出假设,承包商在编制送审结算时有两种策略,如实报结算和高估冒算;中介机构有两种策略如实审计和逆向选择。endprint
■
2.1 承包商如实报结算、中介机构如实审计
在这种模式下,中介机构的核减率几乎为0,那对于中介机构考核模式而言,其收费模式是一定的核减额乘以一定的费率计取效益审计费用。此时中介机构因为利益的驱动,可能恶意审减,片面追求核减率,那必然导致会对一些项目的费率计取、签证资料上恶意审减,那此时承包商为了防止自己既得利益的受损或者事后的结算纠纷,一定会在一定程度上高估冒算。
2.2 承包商高估冒算、中介机构如实审计
中介机构如果如实审计,承包商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选择高估冒算。即使审计审出来高估冒算,对承包商实体权利没有受到实质的影响,反而如果中介机构没有发现,高估冒算的金额将会通过合法性将“水分”合法化。因此承包商仍会选择高估冒算。
在上述两种情形下,中介机构如实审计,承包商也会采取行为选择,在一定程度上高估冒算,如果中介机构有逆向选择或者与承包商串谋,那必然会导致承包商选择在送交审计之前在一定程度上高估冒算。实际上,此处没有形成一种均衡,既承包商如实结算,中介机构如实审计。
本文提出,要通过建立惩罚机制限制承包商高估冒算。在送审造价如果高估冒算金额超过5%,业主管理方和审计方可以认为承包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主观故意性,那么不仅要通过审计核减还要加大惩罚力度,对超过审减比率(5%)部分按工程造价1%罚款,除此以外,我们可以对中介机构采取双头审计或者重复审计来确保审计质量。
3 结论
本文通过对跟踪审计和结算审计效果抑制因素进行研究,提出,在工程审计业务中,要加强对跟踪审计的激励机制,并通过竣工结算审计将跟踪审计遗漏的问题予以揭露,从侧面促进对跟踪审计质量控制的作用。在结算审计环节,要利用机制上的设计,通过加大对承包商的惩罚力度防范其高估冒算,同时要采用双头审计或者重复审计来确保审计业务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周原.委托代理理论下工程委托审计付费激励模式[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9,05:834-837.
[2]陈敏,杜才明.委托代理理论述评[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06,06:76-78.
[3]刘晶晶.基于委托-代理理论下的国有企业激励机制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9.
基金项目:
南京审计学院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资助(YC2013006)。endprint
■
2.1 承包商如实报结算、中介机构如实审计
在这种模式下,中介机构的核减率几乎为0,那对于中介机构考核模式而言,其收费模式是一定的核减额乘以一定的费率计取效益审计费用。此时中介机构因为利益的驱动,可能恶意审减,片面追求核减率,那必然导致会对一些项目的费率计取、签证资料上恶意审减,那此时承包商为了防止自己既得利益的受损或者事后的结算纠纷,一定会在一定程度上高估冒算。
2.2 承包商高估冒算、中介机构如实审计
中介机构如果如实审计,承包商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选择高估冒算。即使审计审出来高估冒算,对承包商实体权利没有受到实质的影响,反而如果中介机构没有发现,高估冒算的金额将会通过合法性将“水分”合法化。因此承包商仍会选择高估冒算。
在上述两种情形下,中介机构如实审计,承包商也会采取行为选择,在一定程度上高估冒算,如果中介机构有逆向选择或者与承包商串谋,那必然会导致承包商选择在送交审计之前在一定程度上高估冒算。实际上,此处没有形成一种均衡,既承包商如实结算,中介机构如实审计。
本文提出,要通过建立惩罚机制限制承包商高估冒算。在送审造价如果高估冒算金额超过5%,业主管理方和审计方可以认为承包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主观故意性,那么不仅要通过审计核减还要加大惩罚力度,对超过审减比率(5%)部分按工程造价1%罚款,除此以外,我们可以对中介机构采取双头审计或者重复审计来确保审计质量。
3 结论
本文通过对跟踪审计和结算审计效果抑制因素进行研究,提出,在工程审计业务中,要加强对跟踪审计的激励机制,并通过竣工结算审计将跟踪审计遗漏的问题予以揭露,从侧面促进对跟踪审计质量控制的作用。在结算审计环节,要利用机制上的设计,通过加大对承包商的惩罚力度防范其高估冒算,同时要采用双头审计或者重复审计来确保审计业务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周原.委托代理理论下工程委托审计付费激励模式[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9,05:834-837.
[2]陈敏,杜才明.委托代理理论述评[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06,06:76-78.
[3]刘晶晶.基于委托-代理理论下的国有企业激励机制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9.
基金项目:
南京审计学院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资助(YC2013006)。endprint
■
2.1 承包商如实报结算、中介机构如实审计
在这种模式下,中介机构的核减率几乎为0,那对于中介机构考核模式而言,其收费模式是一定的核减额乘以一定的费率计取效益审计费用。此时中介机构因为利益的驱动,可能恶意审减,片面追求核减率,那必然导致会对一些项目的费率计取、签证资料上恶意审减,那此时承包商为了防止自己既得利益的受损或者事后的结算纠纷,一定会在一定程度上高估冒算。
2.2 承包商高估冒算、中介机构如实审计
中介机构如果如实审计,承包商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选择高估冒算。即使审计审出来高估冒算,对承包商实体权利没有受到实质的影响,反而如果中介机构没有发现,高估冒算的金额将会通过合法性将“水分”合法化。因此承包商仍会选择高估冒算。
在上述两种情形下,中介机构如实审计,承包商也会采取行为选择,在一定程度上高估冒算,如果中介机构有逆向选择或者与承包商串谋,那必然会导致承包商选择在送交审计之前在一定程度上高估冒算。实际上,此处没有形成一种均衡,既承包商如实结算,中介机构如实审计。
本文提出,要通过建立惩罚机制限制承包商高估冒算。在送审造价如果高估冒算金额超过5%,业主管理方和审计方可以认为承包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主观故意性,那么不仅要通过审计核减还要加大惩罚力度,对超过审减比率(5%)部分按工程造价1%罚款,除此以外,我们可以对中介机构采取双头审计或者重复审计来确保审计质量。
3 结论
本文通过对跟踪审计和结算审计效果抑制因素进行研究,提出,在工程审计业务中,要加强对跟踪审计的激励机制,并通过竣工结算审计将跟踪审计遗漏的问题予以揭露,从侧面促进对跟踪审计质量控制的作用。在结算审计环节,要利用机制上的设计,通过加大对承包商的惩罚力度防范其高估冒算,同时要采用双头审计或者重复审计来确保审计业务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周原.委托代理理论下工程委托审计付费激励模式[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9,05:834-837.
[2]陈敏,杜才明.委托代理理论述评[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06,06:76-78.
[3]刘晶晶.基于委托-代理理论下的国有企业激励机制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9.
基金项目:
鸡免疫抑制病的致病因素及预防措施 第4篇
1 致病因素
1.1 生物因素
引起鸡免疫抑制病的生物因素主要有传染性法氏囊病、鸡马立克氏病、禽白血病、鸡传染性贫血、网状内皮细胞增殖症等。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主要侵害免疫器官法氏囊, 造成法氏囊的永久性损伤, T、B淋巴细胞数目减少,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能力下降, 红细胞免疫功能及细胞因子调节能力降低, 最终导致机体全身性的免疫抑制。马立克氏病病毒侵害免疫器官的T、B淋巴细胞, 导致胸腺和法氏囊严重萎缩, 从而抑制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禽白血病病毒可造成淋巴样器官的萎缩或再生障碍、免疫应答水平下降、中止B淋巴细胞成熟过程和抑制T淋巴细胞发育等, 从而导致免疫抑制。网状内皮细胞增殖症病毒可造成法氏囊、胸腺、脾脏等免疫器官萎缩或形成肿瘤, 使淋巴细胞发生变性、坏死且数量明显减少。鸡传染性贫血病毒可使胸腺、法氏囊、脾脏、盲肠扁桃体和其他组织内淋巴样细胞剧减, 抑制免疫应答, 使机体对细菌和真菌的易感性增强。
1.2 营养因素
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清除非自身大分子物质, 从而保持机体内外环境平衡的生理学反应。免疫应答需要很多营养物质的参与, 这不仅体现在免疫器官的发育方面, 也体现在免疫球蛋白的合成及免疫屏障的修复和保持完整方面。雏鸡阶段营养物质的缺乏会严重阻碍免疫器官的发育, 蛋白质是体液免疫合成免疫球蛋白的来源, 缺乏则会影响免疫球蛋白的合成;维生素A有利于消化道和呼吸道黏膜细胞的再生, 缺乏则会使局部黏膜免疫机能降低;维生素E是一种重要的抗氧化剂, 主要起稳定细胞膜的作用, 维生素E缺乏会增强机体对传染性法氏囊病、鸡新城疫等疫病的易感性;微量元素 (如铁、锌、锰、铜、硒等) 缺乏时, 会导致免疫器官萎缩、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下降。
1.3 药物影响
酰胺醇类抗生素 (如甲砜霉素、氟苯尼考等) 对多种免疫器官 (如法氏囊、胸腺、脾脏等) 有损伤作用, 可使法氏囊滤泡皮质变薄、髓质疏松、淋巴细胞消失, 胸腺皮质、髓质界限失常, 脾脏滤泡消失、白髓结构松散等。糖皮质激素有明显的免疫抑制作用, 如地塞米松可致使鸡法氏囊淋巴细胞死亡、减少淋巴细胞的产生。链霉素、庆大霉素和卡那霉素对T、B淋巴细胞的转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饲料中长期添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会减少鸡只免疫抗体的产生。
1.4 霉菌毒素
霉菌毒素 (特别是黄曲霉毒素) 可抑制禽类免疫球蛋白A和免疫球蛋白G的合成, 使法氏囊、胸腺和脾脏萎缩;还可毒害巨噬细胞, 使其不能吞噬病原微生物, 造成免疫抑制。
1.5 不良应激
酷暑炎热、免疫、阉割、长途运输、空气污浊等应激因素, 可刺激脑垂体产生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进而刺激肾上腺皮质产生肾上腺皮质激素, 从而损害T淋巴细胞, 造成法氏囊、胸腺和淋巴样组织机能退化, 使免疫器官对抗原刺激应答能力降低, 造成免疫抑制。
2 预防措施
2.1 构建完善的生物安全体系
当前, 我国养禽业发展迅速, 规模化、集约化甚至是智能化养鸡已成为主流, 农村散养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生物安全体系的构建成为疫病防控首要考虑的措施。生物安全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 不仅包括场址的科学选择、合理的布局、禽舍的建设、消毒设施的配备等硬件内容, 还包括消毒制度的制定和落实、员工技术水平的提高、岗位管理制度的完善、各种科学饲养模式的推广应用等, 搞好生物安全体系建设是做好源头防控、有效控制动物疫病发生的重要手段。
2.2 强化营养调控
全价的营养供给是确保鸡只正常生长、生产的物质基础, 也是保障机体健康、增强抗病能力、提高免疫应答水平的前提。很多营养元素不仅确保了免疫器官的正常发育, 也参与了免疫应答。例如:饲料中的蛋白质供应不足, 可因影响免疫球蛋白的合成而造成免疫抑制;某些维生素 (如维生素B、C等) 和微量元素 (如硒、铁、锌、铜等) 是免疫器官发育、淋巴细胞增殖、受体表达和活化及抗体和补体合成的必需物质, 如供应不足或不平衡, 则会导致机体出现继发性免疫抑制。因此, 搞好营养调控、保证营养供给也是防止免疫抑制病发生的重要一环。
2.3 加强饲养管理
随着育种技术的进步, 家禽生产性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加之高密度、大群体饲养, 使动物机体变得脆弱而敏感, 这就要求在饲养管理方面做到科学饲养、精细管理、尽量减少不良应激。这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 包括保持合理的饲养密度、清新的空气、适宜的湿度;做好防寒保暖和防暑降温, 提供舒适的生产环境, 提高动物福利;保持生活环境安静;在开展运输、防疫、断尾等工作时要做好应激的预防;平时搞好防鸟、防鼠工作, 以防野毒入侵;不喂发霉变质饲料、落实消毒措施等。
2.4 科学、合理用药
抑制因素 第5篇
1 致病机理
1.1 理化因素
1) 真菌毒素。如真菌产生的黄曲霉毒素、呕吐毒素等, 能对肝细胞造成严重损害甚至引起其坏死, 而且可破坏动物机体的免疫细胞淋巴细胞, 使动物机体的免疫调节机能受到抑制;同时还可对核酸 (DNA和RNA) 的复制、细胞的分裂造成抑制, 降低机体对疫苗免疫的应答能力, 使抗体生成水平不高, 动物抗病能力下降, 常诱发多种疾病。因此很多专家认为, 近几年“猪高热病”的流行与饲料中大量使用霉玉米有很大关系。
2) 重金属和放射线。过量重金属 (如汞等) 进入动物机体以后, 能够降低免疫器官的活性, 影响其生理功能, 对机体的整个免疫系统造成损害, 从而影响抗体生成, 降低动物抗病能力。超量放射线能够杀伤骨髓干细胞, 破坏骨髓的造血功能, 从而影响到机体的免疫功能。
1.2 抗菌药物
一般抗生素 (如新霉素、卡那霉素、磺胺类药物等) 对机体都具有免疫抑制作用。如:卡那霉素对免疫细胞 (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 的转化造成抑制, 从而形成免疫抑制;长期大剂量地使用磺胺类药物, 可降低免疫器官的活性, 影响其功能, 甚至造成动物免疫器官出血和萎缩。
1.3 营养因素
饲料中蛋白质含量不够, 氨基酸、维生素、微量元素等供给不足时, 不但影响猪的正常生长发育, 还可导致免疫应答水平降低。蛋白质水平适宜, 可有效提高机体的免疫应答和特异性抗体水平;如果蛋白质供给不足, 则会使免疫器官萎缩、功能降低, 免疫细胞活性下降。维生素A缺乏或不足时, 会导致淋巴细胞萎缩, 影响淋巴细胞的分化、增殖及受体表达与活化, 使机体内T淋巴细胞数量减少、B淋巴细胞的抗体产生能力下降, 导致机体免疫应答能力降低。
1.4 不良应激
饲养管理不善, 生长环境条件恶劣, 生产过程中的疫苗接种、长途运输、断奶、去势等各种不良应激, 都可使动物机体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多, 影响淋巴细胞的活性, 形成免疫抑制。
1.5 免疫不科学
高频率、大剂量地使用疫苗免疫, 容易造成动物机体免疫麻痹, 出现免疫抑制。实践证明, 并非疫苗免疫频率高、使用剂量大, 免疫效果就好、抗体水平就高。
2 预防措施
引起免疫抑制的因素很多, 而且各种因素之间往往相互促进、共同作用, 使疾病的发生变得更加复杂。因此, 在养猪实践中切不可忽视非病原性免疫抑制的预防。
2.1 加强饲养管理
首先, 严禁饲喂发霉变质饲料。在购进饲料时要把好质量关, 严禁使用发霉变质饲料, 尤其是霉玉米;在多雨或潮湿的季节, 饲料有轻微霉变时, 要搞好饲料的脱毒处理。其次, 保证营养需要。在饲喂配合饲料时, 要根据猪的不同用途、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甚至不同季节等因素, 及时调整饲料配方, 搞好营养调控, 保证营养需要, 尤其是蛋白质、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的供应。最后, 做到精细管理。保持猪舍的清洁卫生, 控制合理的饲养密度, 搞好通风换气、防寒保暖等, 尽量为猪群创造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在仔猪断奶、母猪分娩、免疫注射、去势、长途运输等环节, 要注意控制应激的发生, 以免诱发疾病。
2.2 合理使用抗生素
在治疗猪病的过程中, 要避免使用易造成免疫抑制的各类抗生素, 特别是不要滥用或长期使用劣质抗生素, 一定要根据病情合理选用安全、优质、高效的抗生素。最好先做药敏试验, 然后选用病原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2.3 药物预防
抑制因素 第6篇
一、研究背景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环境的日益变革加之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这些内外部条件的合力作用促进了我国企业的高速发展,企业数量成正比例增加,发展水平也逐渐提高,尤其是在中小企业上的表现更加明显。 截至2013年6月统计显示,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已达到4700多万家,在中国企业总数中占比达97%以上。从参与国内外贸易情况来看,在规模上,我国中小企业数量之多使得其在国际贸易和国内市场中都担当着重要角色, 例如珠三角、长三角的集群企业;在质量上,我国部分优秀企业经过几十年的成长也开始以卓越的民族品牌形象走向国际化企业前端,例如联想、海尔。
国家经济报告一再强调,中小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大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最活跃的部分。作为最有成长活力的中小企业其突出作用表现在刺激经济增长,促进行业竞争、推动产业创新,创造就业机会和吸收剩余劳动力等方面。但是,从近些年来看,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问题逐渐显露出来。例如,2011年国家工信部出台的统计数据,规模以上中小企业亏损面达15.8%,同期增长仅0.3%,亏损额度增长率高达22.3%,而规模以下的小企业亏损情况更加严重。事实上,纵观三十多年的经济演变过程不难发现,在我国规模庞大的中小企业中能够突破短暂的生命周期发展为强大的大型企业或国际化企业的企业,其数量却少之又少。当与美国、印度等国家的企业发展成效相对比,我国中小企业存在的这种问题更加明显。回归到中小企业本身,该类型企业基本上是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变革机遇中创立并发展,当然也不乏消亡的。而多数创办人也由于历史的诸多因素并未为创立百年基业或者全球性企业做好充足的准备,包括持续更新知识、提升角色技能,长远规划,对内外部环境动态变化甚至全球化大环境的感知能力等等。这其中根源值得深入探究,这即是文章要尝试探讨的问题所在。
二、国内外管理理论的发展现状及现实指导作用比较
管理科学在企业甚至其他部门所发挥的影响力和效力日益凸显,在西方国家普遍受到经济社会各阶层的重视。相较于我国,单就企业管理现实而言,重视程度及实际操作却要弱得多,这在管理理论的发展成果方面更可找到有力证明。这里简单做一个直观的比较,对于具体理论内涵不做详细赘述。
(一)国外管理理论
随着时代的变迁,西方在管理理论方面的发展,以不同的内涵映照出时代的思潮。从古典管理学派、人类关系学派、人类资源学派、系统学派、文化学派和批判学派,一直到当今全球化潮流猛烈冲击下逐渐出笼的跨文化管理理论。此外,英国学者斯图尔特克雷纳所著的《管理百年》一书对于认识西方管理理论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如书中所述“当人类文明的曙光初现,管理就已经与我们相伴。但只是在过去的100年里,管理才被作为一项职业得到认识、分析、监控和传授,才有了一定的形式。”因此选择这一时段,作者重点呈现了20世纪的管理与实践。根据历史年表的顺序他在书中详细描述了管理史上的重大事件,在这百年里涌现的无数的管理名人和各种理论。从泰罗的科学管理,到福特的T型车装配线生产,到斯隆对组织的思考,到诸多研究者直面人的现实的探索,到从二战中吸取教训以寻求商业崛起,到麦卡锡4P组合营销理论和各类激励理论,到对源于军事战略的研究和运用,到80年代的管理泡沫激发的对管理理论和模式的持续创新,到90年代的帮助日本经济复苏的戴明质量管理理论及重新发现人,直至世纪末期各种管理模式的实践和兴起。最后,作者指出了新世纪管理探索方向,即如何充分挖掘组织和人的潜能。这些在特定时期创建的理论有对过去的创新、补充,也有批判,但无论怎样他们的出现都使人们对管理的认识更加深入和全面,使管理的实践更加有效。
(二)国内管理理论
西方管理理论的快速发展及其广泛的应用一直以来为我国学者所关注,在国内研究领域并不陌生。但是,我国自身的管理科学的创建却鲜有成果。甚至有学者指出中国从未真正出现过完全本土化的完整的管理理论体系。当然,这其中有各种因素,其中人的观念对这一理论的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
在时间上来说,我国管理思想的出现较西方要早很多年。古代的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先秦到汉代的诸子百家思想中,如儒家、道家、商家等,内容主要涉及财政赋税管理、工程管理、市场管理、国家行政管理等方面。由于历史的更迭,企业作为新的组织形态开始存在,这些思想对当今复杂环境下的企业的实践指导意义非常有限。另外, 在斯图尔特克雷纳对西方管理史回顾时,他唯一所提及的与中国相关的管理理论是两千多年前由军事家孙武所著的军事著作《孙子兵法》。这部著作是最早对领导能力作过比较系统的阐述的,一直广受国内外学者所关注,也逐渐被部分企业管理者用来指导企业实践。当然,我国也有学者坚持在研究悠久厚重的文化以创建本土化理论, 并期待提升到普世化的高度来与其他理论进行学术的竞争与贡献。比如苏东水建构的“东方管理学体系”,席酉民倡导的“和谐管理理论体系”,成中英以《易》为基础创建的C理论,曾仕强的M理论(man,medium,management), 施振荣的王道理论等等。这些现存的中式理论都是中华文化为核心的管理思想,到目前为止大部分尚停留在东方式的概念论述或哲学思辨阶段,缺乏可以使用社会科学方法来加以观察与检验的基础,也难以为世界所理解和检测,因而不能成为普世可效仿推广的管理模式。为此,陈国明尝试从国际学界普遍使用的范式的角度,以较完善地归纳出中华文化的哲学中心思想与核心价值为基础,创建了立基于范式的四个要素的中道经权管理模式。 在全球化的语境中,该理论的创新具有深远意义。
三、因素分析与对策
通过对中小企业生存背景介绍及其长期发展所显现出的问题的严重性,更重要的是,国内外理论成果及其产生的实践效用的比较,促使研究有必要谨慎选择新的视角从企业的管理人来加以分析,进而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这里还要强调一点,文章并非比较理论的优劣, 更非厚此薄彼。只是要说明我国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在实践上对理论指导作用的忽视。例如,由于根深蒂固的文化环境使得我国中小企业甚至规模以上企业的高管们还只是因循传统观念来管理企业,如等级观念,权威做派, 重道轻艺,重义轻利,强调尊经、法古而压制个性等等。这既阻碍了企业自身获得良好的成长,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本土理论的发展。而西方管理理论却在经理人的实践中和学者的研究中逐步得到改良,走向完善,这反过来又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壮大。
“若非工人们从思想上彻底革新了对自身及对雇主之义务的认识,又若非雇主们从思想上彻底革新了对自身及对工人之义务的认识,科学管理无法存在,也不可能存在。”这充分指出了当今我国企业的管理者亟需做出转变的地方。思想观念作为长期的文化沉淀,做出转变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寻求合理的对策,以促使管理者提高对管理科学的认识,强化管理意识,成为真正的管理者。
第一、企业高管要自觉转变观念。对企业的实地调研结果显示,中小企业的高管或者说创办人部分为追求短期利益而短暂存在,而更多的是为谋求长远发展,但囿于未能找到可行的突破口或成长机遇。其实,后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受高管的经营管理能力的局限。此外,当前市场愈加开放、竞争愈加激烈的商业环境也在警示中小企业高管必须转变生存观念,提高管理技能,在创新、运营及品牌管理等方面作出科学管理。在经济放缓的情况下,中小企业要持续增长,保持效率并获得新的市场竞争优势, 关键是管理者要具备实现这一切所需的管理工具和对应的公司架构。
第二、高校与企业形成相互促进机制。理论研究必须与实践相结合,尤其是管理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科学。 高校与企业之间保持一定的联系,一方面企业的实际运行状况为高校进行科研提供了鲜活的素材,这将有助于提升学校的科研水平;另一方面,高校与企业接触的同时也为企业管理提供了科学的指导理论,企业便可结合自身情况选择性的采取相应的理论来指导企业实践。对此, 成思危曾表示,管理学界需要与企业结合起来,共同推进中国管理哲学的发展。
第三、社会服务机构发挥良好的辅助作用。我国相关的服务机构在质、量上都有欠缺,发展水平还比较有限, 如管理咨询公司,法律、会计事务所,社会教育机构等。相对于高校而言,此类的服务机构由于与企业的接触相对更为频繁,对企业的认识更加深入,也因此更能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找出规律,进而提出具有普适性的解决方案。所以,服务机构在为企业出谋划策的同时,在引导企业的管理观念扭转上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更有利于促进管理理论的创新。
第四、政府的监督引导机制。企业作为国家的经济部门,深受政府政策的影响。政府总是习惯于鼓励在企业做大做强,甚至加入世界领先企业行列,然而却忽视了对企业在管理认知上的引导。研究机构和咨询机构的业务经验的表明,很多企业设立的关于财务、人力、产品、文化等方面的规章制度都只是流于形式,并未发挥其应有的管理作用,更谈不上企业能够钻研管理理论的创新。对此, 政府在对企业监管时应设计出适当的考察机制,监督并能有效引导企业高管进行企业管理。如对企业创新的成果,给予政策上的保护,补贴或奖励。
四、结论
管理观念匮乏是中国中小企业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而在我国的很多大型企业甚或是国际化的企业也不乏此例,管理观念跟不上企业发展的需求和全球化商业环境的客观要求。就当前来说,重要的是,新兴市场企业的下一代接班人需要意识到这个问题,并在初创期就开始培养企业这方面的能力甚至在早期争夺市场机会时就要这么做。其实,中国有两家公司做到了这点,一个是长城汽车从籍籍无名一跃成为中国最成功的车企之一。另一个是家电制造商海尔,它花了30年时间,通过改革从一个制造低质量冰箱的本土企业,变成一个世界级的竞争者。最后,文章还有不足之处,这里只是作出定性的分析,需要深入调研收集合理的数据来加以论证。这是下一步继续研究的方向。
摘要:管理科学在企业甚至其他部门所发挥的影响力和效力日益凸显,在西方国家普遍受到经济社会各阶层的重视。相较于我国,单就企业管理现实而言,重视程度及实际操作却要弱得多,管理观念匮乏更是我国中小企业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我国中小型企业管理层要深刻认识管理的本质,加快转变观念,正确认识抑制中小企业发展的因素。思想观念作为长期的文化沉淀,做出转变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寻求合理的对策,促使管理者提高对管理科学的认识,强化管理意识,成为真正的管理者。主要对策是企业高管要自觉转变观念;高校与企业要形成相互促进机制;社会服务机构应发挥良好的辅助作用;政府应建立监督引导机制。
抑制因素 第7篇
1 血凝与血凝抑制试验的影响因素
1.1 试验器材
V型微量反应板使用时间过长, 洗刷不及时或不彻底, 板中残留有污染物时, 可引起非特异性反应。移液器使用不正确, 吸头与移液器安装不密封, 或者移液器吸取过快, 都可造成实际吸取量减少, 影响加样的准确性。使用微量振荡器时, 振幅过大, 可将反应板中液体溅出;振荡时间过久, 使得红细胞因长时间撞击而发生溶血现象。
1.2 稀释液
稀释液出现沉淀、浑浊等污染现象, 影响试验结果。PBS液的p H值﹤5.8时, 红细胞易发生溶血或自凝现象;p H值﹥7.8时吸附在红细胞上的病毒易发生解凝, 造成试验结果判定出现误差。生理盐水的p H值﹤6.5或﹥7.4时, 红细胞可发生溶血现象。
1.3 血清
血清受到污染出现溶血时, 因血清带有红色则会增加HA-HI试验结果的判定难度;血清保存不当, 出现沉淀, 可引起非特异性凝集;血清使用不当, 反复冻融, 则其抗体效价会降低[1]。
1.4 红细胞
有的红细胞有自凝现象, 若单独用这种红细胞制成红血球则会干扰试验结果[2]。使用免疫过的鸡血, 且血清去除不够干净, 则在红细胞中残留抗体, 易造成误判。红细胞离心不完全, 上清液为红色液体, 影响红细胞沉淀。吸取红细胞泥时, 移液器未深入离心管底部, 而上层红细胞泥中含有少量生理盐水, 导致配制出的红细胞浓度偏低, 血凝效价偏高, 使得血凝抑制效价不正确。此外, 在红细胞配制中, 抗凝剂的量对试验结果有较大的影响, 抗凝剂过多则会抑制凝集现象产生;抗凝剂过少则血液会出现凝集块, 引起误判凝集价偏低, 凝集抑制价偏高。
1.5 抗原
若抗原反复冻融, 其免疫原性会降低, 则对红细胞的凝集力下降, 且凝集后的红细胞易发生解凝现象。抗原浓度对HI试验值有明显影响, 试验结果显示抗原浓度每增加1倍, 则HI效价下降0.9~1.1 lb[2]。并且抗原效价的判断对试验也有影响, 若抗原效价测定过高, 则HI测定的抗体效价会偏低;抗原效价测定过低, 则HI测定的抗体效价会偏高。
1.6 反应温度与作用时间
室温低于4℃时, 红细胞发生自凝现象;室温高于37℃时, 反应物易解凝且红细胞易发生溶血。当温度在4~37℃时, 约每提高5℃, HI效价平均上升0.35 lb[2]。反应时间过短, 则抗原抗体反应不完全, 影响试验结果;反应时间过长, 病毒中的神经氨酸酶能使已凝集的红细胞释放出来, 影响结果判定。
2 应对措施
2.1 器械保持干净, 操作正确
HA-HI试验应选择96孔V型微量反应板, 每次使用后要立即倒掉孔中反应物, 先用清水反复冲净每个凹孔及板面, 确保孔壁上的粘附物被清除干净, 最后用纯化水冲洗2~3次, 在37℃温箱中烘干备用。安装吸头时, 应将移液器轻轻用力下压, 稍作旋转, 确保移液器与吸头结合紧密。移液器吸取液体时应遵循“缓吸快打”的原则, 吸头浸入液面的角度应控制在20°之内, 保持竖直为佳。吸头浸入液体深度要合适, 不宜过深, 吸液过程中浸入深度尽量保持不变。振荡器应控制振荡强度, 保持平稳、均速工作, 振荡时间不宜超过1 min。
2.2 选择合适的稀释液
HA-HI试验常用灭菌的生理盐水和磷酸盐缓冲液 (PBS液) 作稀释液。使用生理盐水作稀释液时, 应确保其无菌、新鲜、无杂质, 且盐浓度不能太高, 避免发生盐类凝集现象, p H值应控制在6.5~7.4, 当p H值为7.0时检测效果最佳[3]。使用PBS作稀释液时, 将其p H值控制在7.0~7.2范围内, 经高压灭菌后备用, 若放置时间过长, 则p H值可能发生改变, 影响试验效果。有研究表明:PBS液比生理盐水更适用于HA-HI试验, 因其测定的抗体效价要高出1个值, 从而提高检测率。
2.3 正确采集和保存血清
使用翅内侧腋下静脉采血法, 进针不宜过深, 避免刺穿血管。采血后应尽量保持平稳, 放置时间足够 (4℃6 h以上) , 待检血清析出后, 低速离心分离血清, 吸取上清液, 切记不能将血凝块吸入血清中, 并及时标记时间、批次。采集的血清应尽快使用, 短时间保存时, 可放置在4℃冰箱内;若长期保存则需放置在-20℃冰箱内[4]。同时应尽量避免被检血清反复冻融, 因为血清反复冻融, 其抗体效价会降低, 影响检测结果;若一份血清因实际要求需多次检测, 建议将该血清分装多管保存。此外, 个别待检血清会出现胶冻样, 这可能是采血后放置时间过短, 血液没有完全分层就做离心处理, 纤维蛋白没有析出, 或是由于血液中血脂高, 脂肪堆积过多, 在血清中的蛋白纤维和脂肪析出过多而成[5]。检测前可用无菌牙签挤压胶冻, 将血清释放出来, 也可将胶冻样血清放于水浴锅 (60℃) 中快速化冻, 然后迅速吸取所需的检测液量进行检测[6]。
2.4 正确配置红细胞悬液
参照国家标准配置1%红细胞[7]。采集至少3只公鸡或非免疫鸡的抗凝血液, 建议加入血量1/5体积的抗凝剂, 将抗凝血放入离心管中加入PBS液充分混匀, 使得红细胞中的杂质析出, 但应注意不能用力过猛, 避免红细胞破裂。建议红细胞离心速度为2 000 r/min, 离心5~10 min。需注意:离心速度是否合适以红细胞完全沉淀、上清液清亮为准, 若上清液仍为红色则表明红细胞没有沉淀完全, 需提高转速, 但不能提高过多, 避免红细胞在高转速下发生溶血。弃上清液时不能直接倒出, 应使用移液器吸出上清液, 去掉血浆和白细胞层。吸取压积红细胞, 用PBS液配成1%红细胞悬液时, 吸头应置于红细胞泥底部缓慢吸出, 随后放入PBS液中反复吸打, 以确保吸头内的血细胞充分吸入稀释液中。新配制的红细胞质脆易碎, 保存期短, 建议现配现用。
2.5 正确测定抗原效价
抗原在试验中起到至关重要作用, 因此每次试验前应检测抗原效价。建议标准抗原分装使用, -20℃保存, 避免反复冻融, 以免影响其效价。严格按照国家标准测定抗原效价, 在对照孔出现正确结果的情况下, 将反应板倾斜, 观察红细胞是否完全凝集, 以完全凝集的病毒最大稀释度为该抗原的效价[7]。
2.6 适宜的温度和时间
抗原与抗体的作用时间及温度对试验结果影响较大, 所以每次检测应有严格的温度范围和反应时间。通常以加入红血球后, 常温18~20℃为宜, 判断时间在30 min左右[2]。为控制好观察结果, 建议每5 min观察1次, 直至对照孔出现最佳结果为止。
综上所述, HA-HI试验虽有较多优点, 但影响试验准确的因素也较多。因此在实践操作时, 应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规范操作, 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影响因素, 以减少试验误差, 确保试验结果的正确性。
参考文献
[1]刘奇峰, 王卫华.浅析禽流感血凝抑制试验的影响因素[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09 (5) :24.
[2]黄文忠.鸡新城疫血凝抑制试验 (HI) 的影响因素[J].中国家禽, 2000, 22 (5) :29.
[3]许连珍.HA-HI微量法检测鸡群抗体的影响因素[J].中国家禽, 2006, 28 (18) :31-32.
[4]雷莉辉.影响血凝试验和血凝抑制试验的因素分析[J].中国畜牧兽医, 2013, 40 (6) :244-246.
[5]丁鹏, 王志全, 梁媛媛.禽流感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的质量控制[J].中国畜禽种业, 2014, 10 (1) :135-136.
[6]王湘珩.禽流感、新城疫血凝抑制试验探讨[J].福建畜牧兽医, 2011, 33 (3) :31-32.
抑制因素 第8篇
1 样品采集和处理
1.1 样品的采集
环境在25℃以上时, 采集的血样2 h以内可以自然析出血清, 但环境在10℃左右时, 血清很难自然析出, 需放置在37℃培养箱中1~2 h, 才能析出血清。血清样品应采用随机的方法以减少人为的主观因素对最后结果产生影响, 样品数量应每批采20%左右。
运输全血可低温保存送检。有条件的可将自然析出或经离心分离出的血清吸出, 按需要分装到离心管中, 标记清楚冷藏, 同采样表一同送检。禁止运输过程中剧烈震动产生溶血现象。
1.2 待检血清的保存
当血清被细菌污染严重或长时间置于温度较高环境就会变质, 变成浑浊的黄色。变质的血清往往会发生凝集反应, 致使含有较高抗体的血清在做禽流感血凝抑制试验时, 会出现前面几孔凝集而后面几孔凝集被抑制的现象, 所以不能及时检测的血清应该放置4℃的冰箱保存。样品待检时间超过1周的需-20℃低温保存。
1.3 非特异性凝集素的处理
在该试验中鸡血清极少出现非特异性阳性反应, 没有必要在试验前对血清进行预处理。除鸡外, 有些禽 (如水禽、鸽子) 的血清可能对鸡红细胞产生非特异性的凝集, 这种特性的确定可用待检血清做血凝试验, 如果待检血清也出现凝集红细胞的现象, 则说明有非特异凝集素存在, 需用鸡红细胞对待检血清进行吸附, 以除去非特异凝集素。方法:每0.5 m L的血清中加入0.025 m L的鸡红细胞, 轻摇后静置至少30 min, 800 g离心2~5 min, 收集上清液, 即为处理后的血清, 或者也可用被检禽中的红细胞。
2 胶冻样血清的原因分析
在血清样品抗体检测过程中, 经常出现胶冻样血清, 或者完全凝结, 导致不能进行检测。鸡血清析出呈胶冻样的原因: (1) 进食后或感染某些疾病时采血容易发生; (2) 采血后放置的时间太短, 血液没有完全分层就做离心处理, 纤维蛋白没有析出, 使血清呈胶冻状; (3) 血脂高, 鸡的脂肪堆积过多, 在血清中的蛋白纤维和脂肪析出过多而成。饲喂高蛋白质饲料的鸡, 分离的血清多呈现胶冻状。
3 器材的选择和使用
为使器材保持最佳工作状态, 应建立选择、使用、维护器材的标准操作程序, 所用器材主要有单道、多道可调微量加样器、微量反应板、吸头、振荡器等, 微量反应板、吸头尽量使用一次性产品。
3.1 单道、多道可调微量加样器在使用前或使用一些时间后均应进行校正或鉴定。使用时需注意: (1) 吸取液体时一定要缓慢平稳地松开拇指, 绝不允许突然松开, 以防溶液吸入过快, 冲入加样器内腐蚀柱塞而造成漏气; (2) 为获得较高的精确度, 吸头需预先吸取1次样品溶液, 然后再正式移液, 因为吸取血清时, 吸头内壁会残留一层“液膜”, 造成排液量偏小而产生误差; (3) 取样时只需按到第一档停点, 排样时需按到第二档停点, 才能彻底排出, 以达到准确的取样量。
3.2 微量反应板建议使用96孔90°V型一次性优质塑料反应板进行HA-HI试验, 可避免使用有机反应板因清洗不净和过度磨损而影响试验结果。若使用有机反应板, 清洗程序是:试验完毕后, 立即将反应板用自来水反复冲洗 (以孔底不留沉积的红血球为准) , 再将沾有洗涤剂溶液的棉拭刷洗凹孔及板面, 然后再用自来水反复冲净每个凹孔及板面, 待反应板干燥后, 放到2%~3%浓度的盐酸中浸泡24 h以上, 捞出后用自来水冲洗多次, 最后以蒸馏水冲洗2~3次, 在温箱中烘干备用。对底部磨损严重的反应板要及时淘汰。
3.3 吸头重复使用需经超声波清洗、高压灭菌后使用, 使用一段时间后要淘汰、及时更新。
4 p H7.2磷酸盐缓冲液 (PBS) 配制
称7.9 g Na Cl, 0.2 g KCl, 0.24 gKH2PO4 (或1.44 g Na2HPO4) 和1.8 g K2HPO4, 溶于800 m L蒸馏水中, 用HCl调节溶液的p H值至7.2, 最后加蒸馏水定容至1 L。分装, 121℃、15 min高压灭菌, 一经使用, 于4℃保存不超过3周。
5 1%红细胞悬液的配制
鸡翅静脉或心脏采血。采集至少3只SPF公鸡或无禽流感和新城疫抗体的健康公鸡的抗凝血液与等量柠檬酸钠溶液混合, 放入离心管中, 加入3~4倍体积的PBS混匀, 以1 000 r/min离心10 min, 去掉血浆和白细胞层, 反复洗涤3次, 最后吸取压积红细胞, PBS配制成体积分数为1%的悬液, 于4℃保存备用。红细胞的实际数量与新鲜程度决定了实际能与抗原结合的红细胞表面受体的数量, 影响到实验的准确性, 红细胞的多少影响到抗体效价的高低 (正比) 。
6 4个血凝单位 (HAU) 抗原的配制
先对抗原做血凝试验, 以抗原与红细胞完全凝集的孔作为抗原效价, 再根据抗原效价, 配成4个血凝单位抗原, 4个血凝单位抗原需现配现用。为保证4个血凝单位抗原的配制准确无误, 须做抗原回归试验。取96孔V形微量反应板, 用微量移液器在2~6孔每孔加25μL的PBS, 第一孔加入4HA抗原50μL, 从第一列孔吸取25μL混匀后的抗原液加到第二孔中, 混匀后吸取25μL加入到第三孔中, 依次进行系列倍比稀释至第五孔, 最后从第五孔各吸取25μL弃之。设第六孔为红细胞对照, 从第一孔到第六孔依次为4HA、2HA、1HA、0.5HA、0.25HA、对照每孔再加25μLPBS自右向左依次向各孔加入25μL1%的鸡红细胞悬液。将反应板置于微量振荡器上振荡1 min, 室温 (20~25℃) 静置30min后观察结果。结果判定若第一、二、三孔出现完全凝集, 第四孔出现50%的凝集, 则表明该4个血凝单位抗原配制准确, 可用于HI试验。如果第四孔也出现完全凝集, 说明该血凝价提高了1个滴度, 需等量稀释抗原;如果只有前2孔出现完全凝集, 说明该血凝价降低了1个滴度, 抗原量需加倍。
7 加样
在HI试验中有4次加样步骤, 即加PBS、待检血清、4个血凝单位抗原、1%红细胞悬液。加样时须注意以下几点。
7.1 加样时应将液体加在V型板的底部, 避免加在孔壁上部, 并注意不可溅出。
7.2 注意吸头勿碰触到液面, 以免发生交叉污染。
7.3 倍比稀释时, 避免气泡产生 (吸头插入液面以下) 引起混合不均, 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7.4 1%红细胞悬液在试验过程中需随用随时摇匀, 使之呈均质状态。
8 孵育
孵育温度对试验的影响较大, 从4~37℃, 随着温度的上升, HA与HI的滴度也跟着升高。同时, 温度的高低也影响到反应的速度, 温度过低反应速度减慢, 温度过高会使反应结果洗脱加快, 所以孵育温度常控制在室温20~25℃, 湿度30%~70%。此外, 孵育时间也须严格控制, 一般来说, 以红血球对照完全沉淀的前后5 min内判定试验结果较好, 在30~40 min。
9 结果的判定
以完全抑制4个HAU抗原的血清最高稀释倍数作为HI滴度。
只有阴性对照孔血清滴度不大于2log2, 阳性对照孔血清误差不超过1个滴度, 试验结果才有效。HI价小于或等于3log2判定HI试验阴性;HI价等于4log2为可疑, 需重复试验;HI价大于或等于5log2为阳性。
抑制因素 第9篇
1 磷酸盐缓冲液配制的影响因素
按照新城疫和禽流感试验的国家标准需配制相应浓度和p H值的磷酸盐缓冲液(PBS液),尽量不要在试验时混用。PBS缓冲液最好现配现用,高压灭菌后使用,一般放置在冷藏冰箱中不超过1个月,当发现PBS液中有絮状沉淀物时就不宜再用了。
2 待检测血清的影响因素
最主要的就是尽可能避免待检血清溶血,保存时间不可过久,基本上是血清样品在2~8℃的冷藏情况下保存不应超过5 d,如果样品需要储存较长时间,需低温冰冻保存,冻存的血清样品在解冻后会出现分层现象,摇匀后能用于检测。
3 微量反应板的影响因素
采用一次性血凝板做试验是最好的,按要求一定要使用底角为90度的、底部光滑、清洁的V行反应板。如果血凝板不清洁,要进行清洗并用棉签醮乙醇溶液把孔底擦干净,如果因条件原因需反应板重复利用的,则要按程序清洗干净,再放入37℃恒温箱中保存备用。
4 微量振荡器的影响因素
微量振荡器使用时应注意振动幅度不宜过大,时间不能太长,一般振动10 s即可。多块板同时振动时要注意压板,以防液体溅出而影响结果。
5 配制1%SPF公鸡红细胞悬液时的影响因素
用于配制的红细胞必须采集于3只SPF公鸡。按照程序最后一次洗涤红细胞时一定要将注意把上清液抽干。在用吸头吸取红细胞时要特别注意吸头要紧贴着红细胞液面吸取,否则会吸到或产生气泡,剂量就不够准确。此外,吸头在吸红细胞时,外面会挂有多余残留红细胞,要拿干净的纸把外壁擦干净,再把吸头内壁的红细胞打入到配制好的PBS液中,要彻底排空。配置好的1%红细胞悬液应该尽快使用,冷藏保存时间不应超过1周,如果发现配制好的1%红细胞悬液有轻微溶血现象,取用时必须按照程序重新洗涤并配制。
6 配制和使用4 IU抗原时的影响因素
为准确测定抗原血凝效价,一般要求做3排或5排相同的试验。加入抗原和红细胞等其他试剂时,注意不要产生挂滴现象。观察沉积红细胞流淌情况时,凡是有流淌的都不能算成100%凝集。一定要进行回滴确定是否测定准确,否则会导致试验不准确甚至失败。血凝试验的结果往往只是当批次有效,如果4 IU抗原配制好后经过几小时再接着做试验的话就要重新测量血凝效价了。血凝效价是与当时做HA试验时的红细胞悬液相配套的,如果换了一批红细胞悬液,就必须重新测试血凝抗原的效价;同理,如果换了抗原也同样需要重新测定。加入抗原时从后往前依次加入,使误差减到最小。
7 使用配制好的4 IU抗原和1%红细胞悬液时的影响因素
在使配制好的4 IU抗原和1%红细胞悬液时,用前要摇匀,但力度不易过大、过强,以防止加入时浓度高低不一,人为造成误差。
8 使用单道或多道微量移液器时的影响因素
微量移液器要定期校准。在使用微量移液器时,每个吸头要安装牢固,防止漏气;移液器枪头侵入液面下的深度要求一致,1~2 mm即可,不可过深;用移液器滴加试剂时,枪头与凝集板孔相接触易造成污染;倍比稀释血清时,在吸取第1孔时,要先按下移液器再插入凝集板孔,不要先放入孔内再按下移液器,在反复抽取过程中,移液器枪头不要离开液面,防止产生气泡,造成移液量不准。
9 实验室的环境温度和试验反应时间的影响因素
一般要求实验室室温在20~25℃时进行试验操作。温度过高红细胞易洗脱,温度太低时个别红细胞会发生自凝现象。再加入4 IU抗原和1%红细胞时一定要严格按照国标要求进行,不可因为个人或其他原因减少反应时间,否则试验结果误差极大。
总之,试验操作中一定要仔细认真,严格按照标准程序操作,以免结果产生误差,减少人为主观因素,这样才能保证试验结果的准确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