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性精神分裂症(精选7篇)
首发性精神分裂症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9月~2011年5月在我院住院,并符合CCMD─Ⅲ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60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干预组: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19~48岁,平均(31.27±8.14)岁;病程不超过2年,平均(6.23±2.68个)月;受教育年限(7.57±3.05)年。对照组: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19~47岁,平均(31.60±8.34)岁;病程不超过2年,平均(5.94±2.37)年;受教育年限(7.70±3.63)年。入院时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评分均>30分,住院时间均>6周。排除标准:合并严重的心、肝、肾等躯体疾病者;合并物质依赖者;合并明显情感障碍者;不愿或不合作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综合行为干预方法
1.2.1 对照组
在常规使用药物治疗的同时,给予精神科基础护理,包括安全护理、日常生活护理、饮食护理、睡眠护理、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等。
1.2.2 干预组
在给予药物治疗和对照组的基础护理的基础上实施综合行为干预。综合行为干预就是运用心理咨询的理论和程序,通过一系列措施,帮助精神分裂症患者提高心理和社会功能。
1.2.3 综合行为干预方法
干预组的患者住院2周后增加综合行为干预,具体过程为:(1)建立良好护患沟通关系、引导患者认识自己的问题,嘱患者从日常生活入手,管理好自己的日常生活,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状况和着装整洁,注重日常生活的规律性和主动性,如:铺床、叠被子,由工作人员示范让患者反复练习,并要求患者每天早晨起床后按标准整理好;吃饭后清理好桌面和碗筷;按时洗澡换衣服等等。让患者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在活动中主动做自我介绍,从中获得快乐和有价值的东西;让患者主动与别人打交道,向别人借东西,去小卖部买自己零食、生活日用品;带患者参加娱乐活动如集体跳绳、打羽毛球、打篮球;帮助患者恢复兴趣与爱好,使其逐渐提高自我价值观,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文化程度、兴趣爱好等组织患者到工娱疗室从事健身、做简单手工、绘画、书法、舞蹈、打扑克、听音乐,看电视等活动,每周6次,每次45~60分钟,并根据患者的表现和成绩,在每月工休座谈会上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2)帮助患者认识到自己的问题以及引起问题的错误的认知,引导患者不断巩固其新观念,逐步纠正患者的错误观念。由精神科护师每天对患者进行放松训练2次,每次l5~20分钟;每周2次一对一面谈,每次30分钟,每周进行1次集体心理辅导,每次45分钟,内容包括如何正确认识所患疾病,配合治疗的方法,同时指导患者如何应对应激、调整自身情绪等,正确对待社会的偏见,引导他们面对现实,加强精神活动的防御能力,控制和恢复对环境的适应水平。鼓励患者主动求助,主动汇报病情,提高自信心。教会患者适当使用心理防御机制,鼓励患者交流、宣泄自身的情感、培养社交技巧、调整人际关系,促进自知力恢复。(3)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让患者系统了解精神分裂症的病程、结局及复发原因,尤其是首次发病的一些特点,让患者认识到痊愈不等于高枕无忧,可以随便增减药量;同时每周最少1次在患者家属探视时向家属宣讲有关精神分裂症相关知识、用药指导、与患者交流的技巧、进一步的社会康复以及患者的婚姻、生育、法律等方面的知识,以利患者出院后的进一步恢复。
1.3 评定方法
1.3.1 用自制的简易问卷在患者入院时和入院后3个月调查两组患者。由于“服药依从性”专业性较强,表格采用“规律服药”代替“完全依从”,“间断和偶尔服药”代替“部分依从”,“未服用”代替“不依从”。
1.3.2 用PANSS量表在评价患者患者入院时和入院后3个月调查两组患者,评价患者的病情[1]。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本研究设计类型为完全随机设计,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均数差异的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服药情况比较(表1)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PANSS评分结果(表2)
2.3 两组患者干预后PANSS评分结果(表3)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而逐渐衰退的精神病,病程呈反复发作趋势,占各种慢性疾病复发率的首位,有报道称,未能坚持服药者复发率高达53%~72%,坚持服药又能随着病情调整药物剂量者复发率仅为16%~23%[2]。对于首发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而言,依从性对预后及转归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次发病治愈出院后,2年内复发几率最大,如果停药,复发率会成倍增加。如果5年内坚持服药未复发,5年后复发的可能性大大减少。所以疾病即使痊愈,感觉良好,依然需服3~5年的维持剂量。在首发精神分裂症的维持治疗中,患者对服药的依从性不高是患者复发率居高不下的最主要因素,家属及社会的支持地起到一定的作用,依从性是指病人对医嘱、护嘱的服从或遵守,可分为完全依从(住院期间主动接受药物治疗,出院后表示能长期按医嘱维持用药)、部分依理从(住院期间被动接受药物治疗,出院后表示不能按医嘱维持用药)、不依从(住院期间经常拒药,出院后拒绝维持用药)三种。有关研究显示,这三种情况各占1/3[3]。在临床工作中要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及各自不同的依从性差的相关因素,有针对性地采取综合的护理干预措施,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可以减少疾病复发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患者服药依从性的高低涉及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心理状态、医患关系、家庭成员的支持等,影响因素也是多方面的,既有行为因素又有生物因素(即患者的病情和自知力恢复程度)以及药物因素(即药物的作用方式、药敏、不良反应)。这3个因素可单独作用,也可共同作用,通过治疗及综合的护理干预可以改善患者这些方面的状况。表1显示两组患者在入院时服药的依从性均低,经过治疗,依从性均明显提高,说明药物治疗的疗效是肯定的,而且实施综合护理干预的一组服药的依从性要明显高于实施干预的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表2显示两组患者PANSS量表的评分无明显差异,表3显示两组PANSS量表评分显示患者病情均明显好转,但实施干预的一组的评分要明显好于未实施干预的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本研究结果表明,药物治疗合并综合护理干预较单纯药物治疗远期疗效要好,两组患者服药依从性与生活质量均以干预组较好,且差异有显著性,综合护理干预能显著提高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服药依从性,精神性症状明显减轻同时也提高了患者的康复水平。
参考文献
[1]张明圆.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第2版.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35-42.
[2]张新春,王丽萍,史宇翔.以PASS系统为依托全面搞好临床合理用药王书杰[J].解放军药学学报,2006,22(3):240-241.
首发性精神分裂症 第2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利培酮组
利培酮组均来自2008年1月2009年6月我院住院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由1名经验丰富的副主任医师协助诊断。
入组标准:(1)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方案诊断标准第3版(CCMD-3)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2)年龄在20~45岁之间;(3)病程2~6个月;(4)PANSS评分≥60分;(5)无系统用药史;(6)初中以上文化水平。
排除标准:(1)排除严重心、肝、肾等躯体疾病患者;(2)排除脑器质性疾病;(3)排除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精神障碍;(4)妊娠或哺乳期的妇女;(5)排除有冲动攻击或不合作病例、明显衰退病例,以及患有影响眼球活动疾病的患者。
共收集符合入组标准的病例32例,中途自动出院2例,实际观察例数为30例,其中男12例,女18例。
1.1.2 正常对照组
30名,入组标准:(1)排除严重心、肝、肾等躯体疾病患者;(2)排除精神分裂症及心境障碍;(3)排除脑器质性疾病;(4)排除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精神障碍;(5)年龄在18~40岁之间;(6)排除妊娠或哺乳期的妇女;(7)初中以上文化水平。
所有研究对象均知情同意,对照组和病例组在性别、年龄、教育年限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给药方法
利培酮的起始剂量为1mg/d,以最大疗效和最小不良反应为用药原则,二三天调整药量1次,2周加至最大剂量。利培酮日量3~6mg,平均治疗量(4.01±1.14)mg/d。1.2.2 EEM测定采用上海产迪康DEM-2000型眼动测定仪,首次测定在住院后未用药前完成,再次测定在治疗6周后进行,在EEM的测试指标中,有研究[1,2]提示总扫距离和平均扫视距离反映了疾病的状态性,因此,我们主要记录2个参数,即眼球运动注视点(NEF)和反应性探索分(RSS),异常标准判定:NEF<28和(或)RSS<7为异常。
1.2.3 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应用SPSS 12.0统计软件包完成。所有检验均为双侧检验,显著差别标准为P<0.05。
2 结果
2.1 利培酮治疗前与对照组EEM比较
结果显示,利培酮组治疗前NEF、RSS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利培酮组治疗前后EEM比较
结果显示,利培酮组患者治疗后NEF、RSS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见表2。
2.3 利培酮组治疗后与对照组EEM比较
结果显示利培酮组患者治疗后NEF、RSS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3 讨论
目前普遍认为精神分裂症本身存在着认知功能障碍[3],而他们的认知功能损害主要涉及注意、记忆、抽象思维、信息整合以及执行功能等方面[4]。注意是指意识对一定事物的指向性,它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共同特征。因此,注意障碍总是和某些心理过程相联系着。有研究证实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注意分散、注意专注、和注意转移困难以及注意选择性减弱等症状,精神分裂症患者注意功能障碍有左颞叶病理改变,可能与海马皮质回路有关,并受中枢DA通路调节[5]。探索性眼球运动异常是精神分裂症的常见特征,EEM中的RSS可能反映了认知功能障碍[6]。EEM中的NEF和RSS评分与人的精神状态和主动注意有关。感知周期理论[7]认为视觉认知过程中包括预期和确认,关键是预期阶段,它使人们准备接受某种特定的信息,从而控制人们的注视行为,预期阶段指导了眼球的探索过程,人们常主动的移动眼球和头部来探察物体,希望从图形中得到更多的信息。
本研究EEM测定中NEF和RSS评分中,首发精神分裂症组治疗前后都显著低于对照组,这些与Kojima等[8]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提示EEM异常是首发精神分裂症和非精神分裂症的较特异的生物学标志。利培酮组治疗后NEF、RSS均显著高于治疗前,说明利培酮可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
参考文献
[1]Nakayama H,Morita K,Moil K,et al.Improvement of exploratory eyemovement in schizophrenic patients during recovery period[J].Psychia-try Clin Neruosci,2003,57:169-176.
[2]Obayashi S,Matsushima E,Okubo Y,et al.Relationship between ex-ploratory eye movement and clinical course in schizophrenic patients[J].Eur Arch Psychiatry Clin Neruosi,2001,251:211-216.
[3]Heyclebrand G,Weiser M,Rabinowitz J,et al.Correlates of cognitivedeficits in first episode schizophrenia[J].Schizophrenia Rcscarch,2004,68:1-9.
[4]Frith C.Neuropsychological of schizophrenia,what are the implicationsof intellectual abnormalities for the neuropsychology of schizophrenia[J].Br Medical Bulletin,1996,52:618-626.
[5]Medalia A,Lin R.Treatment of Cognitive in Psychiatric Disorders[J].Journal of psychiatrice,2004,10:17-25.
[6]Kojima T,Matsushima E.Cognitive dysfunction in schizophrenia-analysisusing exploratory eye movements[J].Seishin Shinkeigaku,2000,102:445-458.
[7]Dawson G,Walting R.Interventions to facilitate auditory.Visual andmotor integration in autism,a review of the evidence[J].Jautism BevDisord,2000,30:415-421.
首发性精神分裂症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03~2010-11在北京大学第六医院招募的23例门诊和住院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患者组),男9例,女14例;年龄17~28岁,平均(21.1±3.5)岁。入选标准:(1)符合ICD-10、DSM-Ⅳ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2)年龄在17~28岁,发病年龄在15岁以上;(3)首次发作,病程不超过3年;(4)未经系统抗精神病药物治疗;(5)均为右利手。正常对照组30例,男13例,女17例;年龄19~25岁,平均(22.1±1.4)岁;为同期招募的健康志愿者,均为右利手,两系三代亲属中无各种精神障碍或遗传性神经系统疾病。排除标准:(1)有脑器质性疾病或其他有临床意义的躯体疾病;(2)有头部外伤史,意识丧失超过30min;(3)有酒精和(或)药物滥用、依赖史;(4)头颅检查有第六脑室(Vergae腔)影响穹隆脚走行;(5)不配合检查者。两组年龄、性别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北京大学医学部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受试者均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MRI设备及序列
采用GE Signa HDx 3.0T第四代HD磁共振扫描仪、8通道头线圈扫描图像。受试者取仰卧位,头部无偏斜,使用防噪耳塞保护听力,扫描时保持头部不动。成像序列:矢状位T1快速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uid attented inversion recovery,FLAIR):TR 2500ms,TE 24ms,TI 960ms,翻转角180°,视野(FOV)25cm,矩阵320192,层厚5mm,层间距1mm;冠状位3D快速扰相梯度回波序列(fast spoiled gradient recalled echo imaing,FSPGR):在矢状位T1 FLAIR图像清晰显示胼胝体中线部位层面定位,垂直于前后连合水平线,范围包括全脑,采用GE BRAVO序列快速扫描,TR 9.6ms,TE 3.9ms,TI 450ms,翻转角13°,激励次数(NEX)0.5,FOV24cm,矩阵288256,层厚1.2mm,层间距0mm。1.3 3D结构图像处理及数据分析评估图像质量合格后,将扫描数据传至AW4.3后处理工作站进行相关径线和面积测量。在冠状位图像上,选择侧脑室体部的后缘(即胼胝体压部前缘)至穹隆连合之间连续间隔的3层图像,测量左右侧穹隆脚相关径线和脑室面积,包括(图1、2):(1)穹隆脚内下方距离大脑中线的长度(distance between crus of fornix and median line,FM);(2)穹隆脚内下方距离胼胝体侧的距离,包括垂直于胼胝体的垂直长度(perpendicular distance between crus of fornix and corpus callosum,pFC)和垂直于胼胝体下缘水平线的长度(distance between crus of fornix and corpus callosum level,FC);(3)穹隆脚的直径厚度(crus of fornix diameter,FD),包括紧贴胼胝体部位(FD1)、穹隆脚中段部位(FD2);(4)同层面的左右侧脑室的面积(area of lateral cerebral ventricle,用Sv表示)。
在矢状位T1 FLAIR图像的正中层面上测量颅腔面积(intracranial area,ICA),由于正中矢状位ICA与脑体积高度相关[3],测量并比较患者组和正常对照组有无颅腔大小差别,以排除颅腔体积的影响。
上述径线及面积测量均重复测量2次取平均值,并且同一例1个月后重复测量数据。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软件,重复测量数据用组内相关系数(ICC)检验,并计算2次测量数据的平均值及3层面相同径线面积的平均值。计量资料数据以表示,患者组与正常对照组间比较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左右侧比较行配对样本t检验;各径线及侧脑室面积行双变量相关分析,患者PANSS评分与穹隆脚测量径线、厚度及左右差值行双变量相关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各测量径线、侧脑室面积及其相关性分析
患者组平均ICA为(14 232±1029)mm2,正常对照组平均ICA为(14 146±968)mm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后2次测量的各数据经ICC检验,最低系数为0.88。患者组与正常对照组左侧FC、pFC、Sv均大于右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FC、pFC与Sv呈正相关,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组与正常对照组左侧FD1均小于右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FD1与Sv呈负相关,但两组间FD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3层面各径线、面积测量结果见表1、2。
注:(1)患者组与正常对照组左侧比较;(2)患者组与正常对照组右侧比较。FM:穹隆脚内下方距离大脑中线的长度;FC:垂直于胼胝体下缘水平线的长度;pFC:垂直于胼胝体的垂直长度;Sv:同层面的左右侧脑室的面积;FD1:紧贴胼胝体部位穹隆脚的直径厚度;FD2:穹隆脚中段部位直径厚度
注:表内数据为Pearson相关系数r值,括号内为P值。FM:穹隆脚内下方距离大脑中线的长度;FC:垂直于胼胝体下缘水平线的长度;pFC:垂直于胼胝体的垂直长度;FD1:紧贴胼胝体部位穹隆脚的直径厚度;FD2:穹隆脚中段部位直径厚度
2.2 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穹隆脚空间位置、厚度与PANSS评分(包括阳性症状评分、阴性症状评分、一般神经病理评分和总分)的相关性
患者左侧FD1与阴性症状评分相关(r=0.425,P=0.043),其余均无显著相关性。
3 讨论
穹隆是复合纤维束,是海马传出纤维的主要径路。穹隆内的海马传出纤维主要来自锥体细胞轴突,在海马内侧缘形成海马伞(fimbria of hippocampus,也称穹隆伞),海马伞走行途中不断汇聚从海马来的纤维束而逐渐增粗,至胼胝体压部弯曲向前上方走行并形成穹隆脚。左、右穹隆脚在胼胝体与背侧丘脑之间向内上方走行,于大脑中线位置有部分纤维交叉至对侧海马结构,此交叉部分称为穹隆连合(commissure of fornix,也称为海马连合),再向前合并成穹隆体(body of fornix)。穹隆体在室间孔的上方,分开成左右2束,形成左右侧穹隆柱(column of fornix),每一侧穹隆柱于前连合处分叉成前、后2束,分别为连合前穹隆(precommissural fornix)、连合后穹隆(postcommissural fornix),连合后穹隆较粗,纤维主要止于乳头体[4,5]。穹隆是Papez环路和边缘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记忆密切相关[6,7],穹隆梗死后会有记忆损伤、视觉空间的学习记忆障碍。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海马体积减小[1]。
本研究显示,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组与正常对照组穹隆脚空间位置左右不对称。MR冠状位示穹隆脚内下方位置分别有相对于大脑中线侧、相对于胼胝体侧的空间位置。左、右侧穹隆脚比较一致地向大脑中线靠拢,因为相对于大脑中线侧的FM无左右差异,但相对于胼胝体侧却长短不同(FC、pFC为左侧大于右侧),由于FC、pFC径线与同侧的侧脑室面积Sv呈显著正相关,提示径线受到相邻侧脑室的影响。本研究还发现,患者组及正常对照组左右侧穹隆脚厚度具有不对称性。MR冠状位图像示穹隆脚内上方与胼胝体有较紧密的粘连并固定,外下方向外延伸稍屈,呈现“八”字形态,紧贴胼胝体处的穹隆脚较厚,其厚度具有左右侧差别(FD1为左侧小于右侧),并与同侧侧脑室呈负相关。既往文献未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穹隆脚形态及与侧脑室关系的研究,但有研究海马硬化(hippocampal sclerosis)的学者提及侧脑室不对称性与穹隆的关系,认为穹隆脚厚度除与海马硬化病变有关,还与侧脑室关系密切[8,9]。本研究通过定量测量穹隆脚的相关径线和侧脑室面积,不仅显示了穹隆脚空间位置及厚度的不对称性,还显示穹隆脚的空间位置及厚度与侧脑室的密切关系。综上所述,穹隆脚作为侧脑室的内侧界,其形态明显受到相邻侧脑室大小的影响,当侧脑室增大时,穹隆脚形态亦发生相应改变,一方面是距离胼胝体侧的径线变长,另一方面是穹隆脚拉伸延长后变细。
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穹隆脚不论是空间位置还是厚度都无显著差异。但是基于前述穹隆脚与侧脑室关系的推测,侧脑室越大,穹隆脚拉伸延长变得越细,分析患者与正常对照组的侧脑室面积与穹隆脚厚度,发现患者左右侧脑室面积比正常对照组大,但穹隆脚厚度却未相应地减小,反而比正常对照组大,这与前面的推测不一致。另外,患者左侧穹隆脚紧贴胼胝体处的穹隆脚厚度与阴性症状评分有相关性,提示穹隆脚的厚度除侧脑室的影响,可能还应考虑其他因素,如患者的疾病因素,也许患者穹隆脚紧贴胼胝体处的形态或局部纤维与正常对照有差异,但差异不显著,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既往关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穹隆的报道较少,且研究对象、方法不一致,结果也有所不同。Brisch等[10]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尸解发现患者组穹隆体积、平均横截面积、前后径与对照组均无显著差异。Zahajszky等[11]研究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亦未发现患者穹隆与对照之间的差异,但发现患者海马、海马旁回、颞上回与穹隆存在正相关。但也有一些学者研究精神分裂症患者穹隆体的面积或体积后认为两组间有显著差异[12,13]。Davies等[13]发现早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穹隆体横截面积比对照组增大。Kendi等[12]发现儿童少年期发病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穹隆体积比对照组减小。而本研究对象是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与上述文献不同,而且研究部位是穹隆脚,并非整个穹隆,虽然患者与正常对照组穹隆脚无显著差异,但不能除外穹隆其他节段有差异。
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穹隆脚空间位置及厚度虽然存在左右不对称性,但是左右侧的差异情况与PANSS评分无相关性,即穹隆脚左右差值与临床症状无明显相关性。既往文献未发现穹隆与PANSS评分的相关性[11,12]。Zahajszky等[11]对15例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穹隆体积与临床症状评分量表进行分析,未发现有相关性。Kendi等[12]研究15例儿童少年期发病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也未发现与PANSS评分有相关性,但发现患者穹隆体积减小。本研究发现,左侧穹隆脚紧贴胼胝体处的穹隆脚厚度与阴性症状评分呈正相关。精神分裂症患者阴性症状与认知功能损害关系密切[14],而海马在认知功能中有重要作用,作为海马的主要传出径路的穹隆厚度与阴性症状评分相关,提示该部位可能存在异常,原因未知,推测可能与海马损伤有关,需要进一步研究海马结构并扩大样本量以证实。
本研究对象是右利手人群,对于左利手人群的穹隆脚形态尚不清楚,并且研究部位是穹隆脚,还需要对穹隆的其他分段进一步研究。随着精神分裂症的进展,侧脑室增大,穹隆脚空间位置及形态可能会发生变化,距胼胝体侧的径线变长、形态变细,侧脑室对穹隆的挤压加重可能会导致其纤维轴突损伤[15],可能影响海马的传出功能而进一步加重患者的认知功能损害。
总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与正常对照组穹隆脚均具有左右不对称性,明显受到相邻侧脑室的影响,两组间无显著差异。患者穹隆脚左右不对称性的差异情况与临床症状无明显相关性,但左侧穹隆脚紧贴胼胝体处的厚度与阴性症状评分相关,该部位穹隆脚形态或局部纤维可能存在异常。随着精神分裂症病程的进展,侧脑室增大可能会加重对穹隆脚的影响,影响海马这一主要传出纤维径路,需要进一步研究。
摘要:目的 研究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穹隆脚MRI形态,分析左右不对称性,探讨其与临床症状评分的关系。资料与方法23例患者、30例正常对照者采用3.0TMR扫描获得高空间分辨率图像,测量穹隆脚空间位置和厚度的相关径线,包括距大脑中线长度(FM)、距胼胝体下缘水平线长度(FC)、距胼胝体的垂直长度(pFC)、紧贴胼胝体处厚度(FD1)、穹隆脚中段部位厚度(FD2),同时测量侧脑室面积(Sv)。结果 两组左侧FC、pFC、Sv均大于右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组与正常对照组左侧FD1均小于右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FD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组左侧FD1与阴性症状评分呈正相关(r=0.425,P<0.05)。结论 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与正常对照者穹隆脚均具有左右不对称性,受相邻侧脑室的影响。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左侧穹隆脚紧贴胼胝体处形态可能存在异常。
首发性精神分裂症 第4篇
关键词:卒中,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
神经精神科门急诊中, 以精神障碍为首发的脑卒中占有相当比例, 其与精神分裂症在临床表现方面的某些相似性有时延误诊断, 影响临床工作中积极有效的抢救和治疗, 因此提高鉴别诊断水平十分必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来自2007年5月—2008年5月首次门急诊并住院的中老年患者。入选标准:40岁后首次出现精神障碍;此前无明显的卒中史和相关诊治史;符合CCMD-3[1]及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有关疾病的诊断标准[2];颅脑CT或磁共振成像 (MRI) 检测有明确结果报告。脑卒中组男20例, 女12例, 年龄65.69岁±6.11岁, 其中脑梗死24例, 脑出血8例;精神分裂症组男24例, 女12例, 年龄52.31岁±6.07岁。两组年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观察指标
观察病前有无高血压、冠心病及就诊时血压情况;起病方式:急性、亚急性或慢性;主要精神症状及精神病程和特点;认知功能测定 (MMSE评分) [3] ;神经系统阳性体征;颅脑CT或MRI检查。
1.3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2 结果
脑卒中组平均发病年龄明显高于精神分裂症组, 且于发病前多有高血压或冠心病;精神分裂症多缓慢起病, 与脑卒中显著不同, 后者起病方式以急性、亚急性多见;精神病程脑卒中组明显短于精神分裂症组, 而且前者症状为波动性或发作性, 后者呈持续性;卒中患者认知障碍明显, 且常伴有意识障碍, 而精神分裂症患者幻觉、妄想、行为紊乱更显著;卒中患者阳性神经体征发生率及脑影像学检测阳性率显著高于精神分裂症组。详见表1。
3 讨论
高血压、冠心病、高龄等是脑卒中易患高危因子[4], 对于病前既有患者, 首诊时优先考虑脑器质性病变致精神障碍, 而且脑卒中的发生多有躯体因素诱发, 此不同于精神分裂症。脑卒中首发精神障碍是基于急性脑功能障碍, 多伴有意识障碍表现阵发性神志恍惚, 注意涣散, 甚至激越行为以及对周围环境与事物的清晰度降低等, 其幻觉、妄想呈片断性[5], 多发生于疾病早期, 随着病情的发展, 患者出现近记忆障碍等智能改变, 且多有语言障碍而其自知力相对完整, 情绪波动常见, 表现焦虑、抑郁和愤怒。而精神分裂症以全程幻觉、妄想、思维松弛、行为紊乱为特点[6], 情感多不协调, 少有意识障碍及智能改变, 但其自知力不完整, 故精神症状的全程分析有利于明确诊断。脑卒中的病理过程决定了其临床病程以急性、亚急性起病为主。精神症状的发作性和波动性易引起患者本人及家属等社会支持系统的就诊意识, 因而精神病程相对较短。而精神分裂症多隐性起病、症状的隐蔽性及患者自知力缺乏致使病情进行性加重, 社会支持系统的淡视使得病程相对较长。同样是急性起病, 病前健康状况不了解, 首诊时关注和重视神经体征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阳性体征高度支持脑器质性疾患。即使病理体征是阴性, 若有卒中易患因素必须进一步检查至完全排除。首诊时的血压状况对于二者之鉴别本研究未见确定意义, 因为曾患高血压者就诊时血压可正常, 血压正常并不能否定卒中的发生。颅脑CT或MRI检查是脑器质病变检测的重要手段, 脑卒中有非常高的阳性率, 必要的脑影像学检查有时亦是鉴别诊断之捷径, 科学合理地应用有利于临床诊疗工作的进行。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CCMD-3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34-35;75-76.
[2]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 (6) :379-380.
[3]燕铁斌, 窦祖林.实用瘫痪康复[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221-222.
[4]孟家眉.神经内科临床新进展[M].北京:北京出版社, 1994:12.
[5]孙红斌, 王学峰.神经系统疾病的理论与实践[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438-440.
首发性精神分裂症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7年1月~2009年7月我院门诊和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00例,其中,男64例,女36例;未婚49例,已婚41例,离婚丧偶10例;年龄16~45岁,平均(26.8±7.3)岁。入组标准:(1)由门诊或病房主治医师以上职称确诊,诊断标准均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Ⅲ)有关精神分裂症的标准;(2)为首次发作,检查合作者;(3)自知力存在或基本恢复者。排除标准:(1)有药物或酒精滥用史;(2)同时患有心境障碍或者其他严重精神障碍;(3)脑器质性疾病或其他躯体疾病;(4)智能障碍者。
1.2 方法
采用精神分裂症首发症状评定量表(SOS)[3],确定精神分裂症首发症状出现的时间点,评定16项常见精神症状出现的程度和频度,从而确定DUP。本文中的DUP指从患者出现非特异性精神症状至患者正式开始治疗的时间。分析16项常见精神症状持续时间(第1次出现症状开始到第1次来精神科就诊为止)>6个月。采用精神状况检查交流方式,根据家属及患者的回答由调查者确定症状。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早期症状
精神分裂症所列早期症状分为一般症状、阴性症状、阳性症状和解题症状。一般症状:情绪障碍(如抑郁、焦虑、易激惹、敌对性、不安),占46%;睡眠障碍(如早醒、昼夜颠倒、失眠),占76%;牵连观念,疑心(如对他人的动机不信任或过分关注),占54%;思考困难(如注意集中能力减弱、思维混乱、思维停顿),占35%;知觉异常(如错觉),占43%;角色功能障碍(如自我照料、学习和社会功能下降),占61%;怪异行为,占51%。阴性症状:情感表达减少(如面部表情减少、语调单一),占32%;社会退缩(如白日梦、固执己见、孤僻、人际关系敏感),占28%;意志缺乏(如始动力损害、目标指向性活动难以维持、动力缺乏),占41%;情感体验减弱(如患者陈述情感乏味、体验强度减弱、乐趣感缺乏、情感淡漠、没有兴趣),占35%。阳性症状:幻觉(39%)、妄想(42%)。解题症状:解体行为(如装相作态、怪诞姿势、紧张症),占15%;思维过程解体(如语词新作、思维松弛),占19%。按发生率的高低排序,发生率>40%、持续时间>6个月的早期症状有睡眠障碍、角色功能障碍、牵连观念和疑心、怪异行为、情绪障碍、知觉异常、妄想、意志缺乏。
2.2 DUP中位数及与阴性症状的相关性
本研究显示,患者的DUP为2~144个月,中位数为26个月。病程(从患者出现精神症状到精神科就诊)1~96个月,中位数为12个月。DUP与患者的阴性症状显著相关,而与患者的性别、年龄、婚姻、教育程度、医疗费用等因素之间未见明显相关。见表1。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在发作以前,患者已经具有一些症状,它包括精神病症状出现前的非特异性症状和特异性的精神病性症状。其早期症状一般有神经症性症状、个性变化、阳性症状、阴性症状、社会功能障碍、认知障碍、情感障碍等[4]。本研究对早期症状发生的频率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早期多数出现睡眠障碍及自我照料学习和社会功能下降,并且出现思维障碍、疑心、思考困难和牵连观念,随着病情发展,症状(情感症状、妄想、幻觉及一系列的阴性症状)逐渐增多,认知障碍和社会功能进一步受损。这些早期症状出现的频率特征说明精神分裂症是在早期已有病理生理损害,呈神经发育性疾病且具有迁延性的病程[5]。总之,对出现早、频率高的症状应早期识别,其对理解疾病发展过程及尽早干预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有关研究显示,DUP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DUP延长可能失去最佳治疗时机[1]。短期看,长DUP与治疗后阳性症状缓解水平低和与首次发作至再发作的间期短以及再发作的可能性大也有关,与症状缓解所需时间长有关[6]。长DUP的患者,起病相对隐匿,常常回避就医,否认其症状和疾病的存在,即使在正式开始治疗以后也是对治疗不配合,医疗依从性差,随访较差。因此,长DUP可能是预后差的一个早期标志[7]。
本研究显示DUP中位数为26个月,病程中位数为12个月。与有关文献报道2~3年和1~2年基本一致[7]。笔者发现长DUP不仅有短DUP一样多的一般症状和阳性症状,并且有更多的阴性症状,与国外研究相符合[6],长DUP与明显的严重的认知功能损害、长期的总体功能水平下降、以及阴性症状有关[8]。Drake等[9]曾评定和处理4个社区的首发非情感性精神病和非器质性患者,不同的是对两个社区不进行早期干预,而对另外两个社区进行早期干预。结果显示首次就诊时及随诊3个月时,干预组的症状均较未干预组为轻,且干预组患者的DUP中位值5周明显短于未干预组中位值16周,该研究说明存在通过缩短DUP而改善患者的可能性。笔者统计的DUP长的甚至达12年,带来亟需解决的精神卫生问题,对长DUP早期干预可能是改善预后的理想的切入点之一。
摘要:目的:探讨首发精神分裂症未治疗时间(DUP)及患者早期症状临床分析。方法:对100例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Ⅲ)中精神分裂症首次发作的患者应用首发精神分裂症精神症状评定量表(SOS)评定早期症状及患者的DUP。结果:发生率>40%、持续时间超过6个月的早期症状依次有睡眠障碍、角色功能障碍、疑心、怪异行为、情绪障碍、牵连观念、知觉异常、妄想、意志缺乏等。DUP中位数为26个月且长DUP与阴性症状相关。结论:尽早识别早期症状,加强精神卫生的知识宣传,缩短DUP非常重要。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DUP,早期症状
参考文献
[1]Loebel A,Lieberman JA,Alvir JMJ,et al.Duration of psychosis andoutcome in first-episode schizophrenia[J].Am J Psychiatry,1992,20(149):1183-1188.
[2]王继军,张明岛.精神分裂症的DUP[J].上海精神医学,2005,17(6):356-359.
[3]Perkins DO,Leserman J,Jarskog LF,et al.Characterizing and datingthe onset of symptoms in psychotic illness:the Symptom Onset inschizophrenia(SOS)inventory[J].Schizophr Res,2000,44(12):1-10.
[4]沈渔邨.精神病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591-592.
[5]Jeffrey A,Lieberman,Diana Perkins,et al.Early stages of schizophreni-a:speculation on pathogenesis pathophysiology and therapeutic andtherapeutic approaches[J].Biol Psychiatry,2001,50(24):884-897.
[6]Ucok A,Polat A,Genc A,et al.Duration of untreated psychosis maypredic acute treatment response in first-episode schizophrenia[J].JPsychiatr Res,2001,38(12):16dun3-168.
[7]Lieberman JA,Perkins D,Belger A,et al.The early stages ofschizophrenia:speculation on pathogenesiology,and therapeutic ap-proaches[J].Biol Psychiatry,2001,50(16):884-897.
[8]Waddington JL,Youssef HA,Kinsella A.Sequential cross-sectional and10-year prospective study of severe negative symptoms in relation toduration of initially untreated psychosis in chronic schizophrenia[J].Psychol Med,1995,25(10):849-857.
首发性精神分裂症 第6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从兰州市第三人民医院随机入组50名精神分裂症患者, 均符合美国《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讣手册第四版》 (DsM一IV) 的诊断标准, 男女配比, 年龄在20~60岁之问;人组前所有患者均未曾服用任何抗精神病药物或其他精神活性药物, 女性患者均处于非孕期或哺乳期;阴性和阳性症状量表 (PANSS) 评分≥60分;所有人组患者均了解本实验的程序过程和目的, 排除合并有任何其他精神疾病、物质或酒精滥用或依赖、严重的躯体或神经系统疾病、近一周内出现感染或发热或氨磺必利过敏者。
1.2 给药方法
对符合条件的入组患者, 根据其PANSS量表评分计算复合量表分 (阳性量表分一阴性量表分) , 将复合量表分>0分者纳入阳性亚型组, 复合量表分<0分者则纳入阴性亚型组, 两组均使用氨磺必利进行治疗。阳性亚型组起始剂量≥400mg/d, 阴性亚型组起始剂量为100~300mg/d。治疗过程中, 药物剂量依据患者的耐受性在2~4周内调至最大可耐剂量, 研究过程持续10周。实验过程中不合并使用其他抗精神病药物, 必要时使用劳拉西泮控制焦虑症状或改善睡眠, 或经过认真评估后使用小剂量抗胆碱能药物。
1.3 疗效评定
评价工具采用PANSS量表。入组前对患者进行治疗前PANSS量表评定, 治疗后第5、l0周末再分别进行PANSS量表的第2、3次评定。疗效评定标准以PANSS减分率≥75%为痊愈, <75%而≥50%为显效, <49%而≥25%为好转, <25%为无效。
1.4 统计分析
使用SPSSl3.0录人数据建立数据库, 并对数据进行t检验或方差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分析
所有人组患者共50名, 其中男28人, 女22人, 平均年龄为 (33.3±9.4) 岁。其中阳性亚型组27人 (64.0%) , 男性20人, 女性12人, 氨磺必利起始剂量为400mg/d, 最大剂量为1200mg/d, 平均剂量 (865.4±205.3) mg/d;阴性亚型组23人 (46.0%) , 男性13人, 女性10人, 氨磺必利起始剂量为100mg/d, 最大剂量300mg/d, 平均剂量 (242.3±57.2) mg/d。其中共46人完成了整个10周的实验研究, 阳性亚型组4人因治疗依从性差于治疗后第3周退出研究。
2.2 疗效评价
在完成l0周的治疗后, 取得所有完成病例PAN SS量表的3次评分。对同期两亚型组之间PANSS量表总分进行t检验, 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详见表1。
2.2.1 以PANSS量表总分减分率变化进行分析, 39例患者在治疗结束时平均减分率为 (54.9±8.3) , 其中痊愈3.7%, 显效66.1%, 好转22.2%。
2.2.2 在PANSS量表中提取各因子进行分析, 从因子分值下降情况来看, 治疗前后评分有显著性差异, 详见表2。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l
3 讨论
氨磺必利是一种选择性多巴胺D 2和D 3受体拮抗剂, 被视为针对阴性症状具有显著优点的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目前认为其具有“双重多巴胺能受体阻断”的特点, 即低剂量 (100~300mg/d) 时以阻断D2、D3突触前自身受体为主[3,4], 消除突触前抑制。使多巴胺进入间隙增加, 使前额皮质的多巴胺功能活动增加而这被认为是与改善原发性阴性症状有关;高剂量 (400~800mg/d) 时主要阻断突触后多巴胺受体[3], 并出现拮抗作用, 使多巴胺结合位点减少, 同时减低纹状体乙酰胆碱水平, 从而改善精神分裂症的阳性症状及减少锥体外系症状的发生。国外已有多个研究认为氨磺必利是一种对急性分裂症和需长期维持治疗的患者有效及安全性好的药物。
本研究资料结果显示氨磺必利治疗精神分裂症疗效与国外研究类似[5,6,7]。治疗结束, 两亚型组PANSS量表总分及分量表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提示该药对改善分裂症阳性、阴性症状均有明显效果。通过对PANSS量表各因子评分变化的分析发现, 不同剂量等级的氨磺必利所作用的靶症状群存在差异, 这可能与上述提到的药理作用机制有关。较低剂量 (100~300mg/d) 时氨磺必利对缺乏活力及焦虑抑郁等靶症状具有较好的疗效, 能够有效缓解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这一点较以往其他抗精神病药物对阴性症状疗效欠佳或起效时间较晚、症状改善慢可能具有一定优势;当用药剂量较大 (400~1200mg d) 时, 该药对精神分裂症思维障碍、激活性及偏执等阳性症状亦显示了较好疗效, 提示较大剂量的氨磺必利对改善幻觉、妄想及兴奋、行为紊乱等有明显作用。
本研究初步显示氨磺必利对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及阳性症状均有一定疗效, 且较低剂量即能明显改善阴性症状为其突出特点。另外, 阴性亚型组患者减分率均未达到痊愈标准, 考虑与该组最大用药剂量在300mg/d内, 患者阳性症状改善不彻底有关。故此, 在今后的临床科研工作中, 可尝试对以阴性症状为主的分裂症患者适当增大用药剂量, 观察药物疗效及症状缓解情况;或分别增加以阳性或阴性症状为主的分裂症患者的样本例数, 单独分析讨论药物剂量与起效时间、症状改善的关系, 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同时亦需设计随机、盲法、对照的临床研究来进一步探讨该药治疗分裂症的疗效及治疗安全性。
参考文献
[l]Kerwin R.From pharmacological profiles to clinical out-comes[J].Int Clin Psychopharmacol, 2000, 15 (4) :l-4.
[2]Schoema ker H, Clau st re Y, Fage D, et a1.Neu rochem ical characteristics of amisulpride.an atypieaI dopamine D2/D3 receptor antagonist with both presynaptic and limbic selec-tivity[J].J Pharmacol Exp Ther, 1997, 280 (1) :83-97.
[3]Perrauh G, Depoortere R, MoreI E, et a1.Psychopharmaco-logical profile of amisulpride:an antipsychotic drug with pr-esynaptic D2/D3dopamine receptor antagonist activity and limbie seleetivity[J].J Pharmacol Exp Ther, 1997, 280 (1) :73-82.
[4]Scatton B, Claustre Y, Cudennec A, et a1.Amisulpride:from animal pharmacology tO therapeutic action[J].Int Clin Psy-chopharmaco1, 1997, 12 (2) :29-36.
[5]M ller HJ, Boyer P, Fleurot O, et a1.Lmprovrement of acute exacerbations of schizophrenia with amisulpride:a compari-son with haloperidol[J].PROD-ASLP Study Group Psy chopharmaco logy (Berl) , 1997, 132:396-401.
[6]Wetzel H, Grander G, Hiller t A, et a1.A misulpr ide versus f lupentixol in schizophrenia with predominantly positive symptomatologya double-blind controlled study comparing a seleetive D2-like antagonist to a mixed D1-/D2-like antagonist[J].Amisulpride Study Group.Psychopharmacology (Berl) , 1998, 137:223-232.
首发性精神分裂症 第7篇
关键词:用药剂量,利培酮,有效率,利培酮,PANSS计分
精神分裂症属精神科常见精神障碍疾病, 由于该病起病缓慢, 病程较长, 且易反复发作或恶化, 因此及早治疗、及早控制对患者的精神健康尤为重要。首发精神分裂症救治中, 选择用药利培酮可取得显著用药效果, 但给药剂量不同时, 该药品产生的功效会有差异。为探析首发精神分裂症救治工作中利培酮的最佳用药剂量, 本研究选取因首发精神分裂症入住本院分娩的患者进行救治, 并以2种用药剂量方案予以治疗, 通过评估2组用药效果, 期待提高利培酮使用质量及安全性, 从而进一步提高患者用药有效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2月-2015年3月因首发精神分裂症入住我院患者35例, 按照不同给药量进行分组, 对照组16例, 男10例, 女6例, 年龄37~60 (47.43±2.99) 岁;观察组19例, 男10例, 女9例, 年龄36~63 (46.99±2.25) 岁。2组病例均在自愿情况参与到本次调查研究活动, 且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组病例均用药利培酮 (商品名:醒志, 1mg*20s/盒;齐鲁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国药准字:H20070319) 。其中, 对照组选择大剂量用药:初始用药量介于每天0.5~1.0mg, 于用药第2天起, 评估患者状况及病情程度, 适当调整用药量, 加至每天6.0mg, 并以该剂量维持治疗。观察组选择小剂量用药:初始用药量介于每天0.5~1.0mg, 于用药第2日起, 评估患者状况及病情程度, 将用药量加至每天3.0mg, 并以该剂量维持治疗。2组用药时长均为8周。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标准
2组用药后, 选择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 (PANSS) 对其用药情况客观评估, 得分越高, 症状越严重。观察评分情况, 并与用药前比较, 以评估患者疗效。 (1) 痊愈:减分率≥75.0%; (2) 显著进步:减分率≥于50.0%, 同时<75.0%; (3) 进步:减分率≥25.0%, 同时<50.0%; (4) 无效:减分率<25.0%[1]。有效率= (痊愈+显著进步+进步)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应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用药效果比较
观察组有效率为94.74%, 高于对照组的75.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PANSS评分情况
2组入选病例治疗前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用药后, 2组评分结果均下降, 且观察组改善情况较对照组明显,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总有效率比较, *P<0.05
2.3用药安全性比较
对照组内有10例 (62.50%) 出现不良症状, 观察组内有6例 (31.58%) 出现不良症状, 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所有病例经处理后均得到有效控制, 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 临床治疗安全性好。见表3。
注:与同组用药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用药后比较, #P<0.05
注:与对照组发生率比较, *P<0.05
3 讨论
近年来, 首发精神分裂症发病率呈现逐年递增趋势, 中年人为主要发病群体, 且遗传、环境及神经内分泌等都是导致该病发生的相关因素[2]。一般而言, 患者首发精神分裂症后, 该病不仅会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质量, 还会给家庭造成负担, 因此及时诊断和治疗显得极其关键和重要[3]。利培酮属非典型抗精神药物, 为5-HT和D平衡的拮抗剂, 其主要作用于多巴胺受体和5-HT2A, 具有双重拮抗作用, 通过与肾上腺素相互结合, 对患者的阳性症状产生控制作用, 在运动功能方面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从而起到改善精神症状和认知功能效果[4]。除此之外, 该药在镇静方面作用显著, 可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患者改善精神状态。
一般而言, 患者用药利培酮后, 该药品会迅速发挥功效, 机体1h内的血药浓度即可达到峰值, 其半衰期可维持3h左右, 并经由患者肾脏组织进行排泄, 用药质量较高[5]。但与大剂量用药模式相对比, 使用较小的剂量不仅取得显著的治疗效果, 同时患者不良反应少, 对于情感症状及阴性症状均具有显著性的辅助治疗作用, 尽管在用药过程中, 利培酮也会导致患者出现头痛、震颤、便秘、肌强直、静坐不能及月经紊乱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 但大多数病情较轻, 仅需对症处理, 即可改善不良症状[6]。本次研究, 2组接受不同剂量用药模式展开救治后, 对照组16例有效率为75.00% (12/16) , 观察组19例有效率为94.74% (18/19) (P<0.05) ;用药后2组PAN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内有10例 (62.50%) 出现不良症状, 观察组内有6例 (31.58%) , 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由此可见, 小剂量用药方案治疗效果肯定, 患者PANSS评分相对于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 可有效改善患者阴性症状、阳性症状和精神病理, 且不良反应经处理后均得到控制, 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 临床治疗安全性好。
综上所述, 对于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 在其救治工作中, 用药利培酮进行救治时, 建议选择小剂量用药模式, 有助于提高利培酮用药质量, 避免出现不良症状, 因此建议临床采用。
参考文献
[1]邓小娟, 杨彦春, 王强, 等.帕利哌酮缓释片与利培酮片治疗女性首发精神分裂症疗效和安全性对照研究[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2013, 39 (6) :355-358.
[2]张开元, 宋明芬, 陶云海, 等.精神分裂症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C270 T多态性与利培酮临床疗效的关联性研究[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16, 32 (1) :21-23.
[3]陈晓慧, 王彦青, 赵鹏辉, 等.阿立哌唑、喹硫平和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甲状腺素水平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4, 27 (6) :45-47.
[4]朱玉华, 杨程青, 易正辉, 等.利培酮、齐拉西酮和阿立哌唑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影响的比较[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13, 23 (3) :198-200.
[5]刘建君, 孙菊水, 沈鑫华, 等.利培酮和奎硫平治疗对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殖激素和骨密度及体质量的影响[J].中华精神科杂志, 2014, 47 (5) :288-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