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害虫综合治理(精选10篇)
水稻害虫综合治理 第1篇
1 加强“两迁”害虫的监测
由于水稻抛秧栽培技术的应用使水稻移栽期较以前提早。加上抛秧的分蘖力强,田间禾苗分蘖早,封行早,使“两迁”害虫在田间的发生期也随之提早。因此,金城江区植保站根据“两迁”害虫的发生和迁飞规律,2种害虫发生危害基本上处于同一时期,加强对“两迁”害虫的监测力度。在非常时期乡镇站技术员作好一天一报,金城江区植保站每天对测报灯害虫分类和进行田间系统调查再向上作好两天一报,随时掌握“两迁”害虫的发生动态,准确地预报“两迁”害虫低龄幼(若)虫的发生盛期和高峰期,并及时发布长中短期预(警)报,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病虫情报上传上级部门,下发张贴到各村屯主要路口,金城江区农业局和乡镇农技站全体技术人员走村串户指导农民防治。由于预报准确,使农户能抓住“两迁”害虫处于1~2龄的始盛期使用高效低毒的对口农药进行防治,提高了防治效果。
2 以试验示范带动防治工作
2.1 开好现场会,开展技术宣传培训
设立区级“两迁”害虫综合防治示范片,组建机防队统一防治,召开区级防治现场会。每个乡镇要求抓好一个以上不少于7 hm2的示范片。从2007~2008年,每年建立区级综合防治示范样板片,尤其是精选高效对口农药有效防治“两迁”害虫示范,早晚两造示范面积共200 hm2;机防示范区30 hm2;2年累计示范面积400 hm2,辐射面积(以综防示范区带动11个乡镇)6666 hm2。区植保站开展农民参与式技术培训,推行“统一组织领导,统一配套技术,统一技术培训,统一调查测报,统一防治用药,统一防治时间,分户施药防治”的“六统一分”综防实施模式,指导培训农户全程技术控害。分别于每年5、6、7月份,在综防示范区举办5~6次培训班,传授“两迁”害虫的发生规律、综合防治技术和农药科学安全使用知识等内容,特别是2007年6月金城江区政府在示范区召开的“两迁”害虫防治现场培训会,与会的数百名干部和群众接受了培训,并亲眼目睹了机防服务队使用先进喷雾器械的实地喷施农药。会后河池电视台和河池日报对现场会分别作了详细的报道,社会反响很大。
2.2 综合应用各种防治措施
2.2.1 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压基数。抓好科学水肥管理,即浅水插(抛)秧,寸水回青,薄水分蘖,够苗晒田,不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等,施肥做到“前重、中控、后补”,营造不适于“两迁”害虫发生的环境,提高禾苗抗病虫害的能力。
2.2.2 物理防治
以频振式杀虫灯为重点。2007年早稻在综合防治区安装频振式杀虫灯诱杀“两迁”害虫成虫。在“两迁”害虫成虫盛发期间,每灯每晚可诱杀稻纵卷叶螟成虫50~800头,稻飞虱80~6000头,点灯区大田“两迁”害虫卵量减少,幼虫(若虫)发生量减少,大大降低了田间的虫源基数。据田间调查,同一时期非示范区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田间成虫虫口密度分别比综合示范区高36.4%和28.1%。
2.2.3 生物防治
生态控害为基础,推广稻田养鸭。2007~2008年,每年都进行了10 hm2以上稻鸭共生的示范。据田间调查,在2007年6月12日第三代稻飞虱发生高峰期,养鸭区的稻飞虱平均为1344.5头/百丛,比非养鸭区的3624.8头/百丛少63.0%;在6月22日第三代稻纵卷叶螟为害定型后调查,养鸭区的卷叶率平均为7.4%,比非养鸭区的17.7%少58.2%。
2.2.4 化学防治
以禁用高毒高残留农药为前提,科学安全用药为辅。
在综合示范区成立机防服务队,机防服务队根据区植保站统一测报、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用药品种、统一用药时间,使用机动喷雾粉机喷洒农药,适期统一开展机防工作,从而保证了防治工作的到位率,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益。
选择高效、低毒农药,掌握防治适期达标施药防治,提高防治效果。选用高效氟氯氰菊酯EC(高龄杀)与10%吡虫啉WP(大功臣)的混合液或18%抗虫灵AS与35%吡单WP(喷落)的混合液防治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2种混合液交替使用。
3 加强传统的技术推广方式
2年来,区植保站共发布“两迁”害虫病虫情报13期,印发“两迁”害虫病虫情报、化防技术、频振式杀虫灯等“两迁”害虫防治技术资料20000多份,在各个乡镇举办“两迁”害虫综合防治技术95期,培训人数8672人次,张贴防治“两迁”害虫的大字报310条。金城江区人民政府在区级综合防治区召开“两迁”害虫防治现场会,河池电视台和河池日报等新闻媒体对“两迁”害虫的防治进行了多次报道;金城江区植保站在综合防治区举办了10期综合防治技术培训班,理论传授与现场操作相结合,培训1300人次;另外,制作展示牌8块,出墙报110期,印发示范技术卡895份。利用区、乡级植保技术咨询服务部,开展好“两迁”害虫防治技术的咨询工作。2年来共咨询的人数达10万人次以上,并组织了对口的药剂供应给农民。通过宣传培训和认真指导,使广大农民群众基本上掌握“两迁”害虫的防治技术,保障了示范工作的顺利进行。
4 加强与媒体合作及网络建设
2007年金城江区植保站通过互联网及时向市级和自治区级植保部门及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上报作物病虫发生信息160多份,与河池市各兄弟县(市)交流病虫信息200多份,向乡镇农技站、乡镇测报点和重点户、专业户传输病虫信息12000多份,形成了一个连接自治区、市、县(区)、乡、村、户的农作物病虫信息网络传递体系。通过12316“三农”热线电话,及时向农民解答疑难问题和传授有关植保信息。通过金城江区农业局与河池电视台和广播电台合作,开播“金农信息港”播放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知识;为宣传防治“两迁”害虫信息,2008年5月下旬还增加移动平台连发5天,手机短信发布850人次,12316“三农”热线语音播送3次共1500人次。
5 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据调查,2007年早稻“两迁”害虫综防区用药量比非综防区下降61.4%,降低了农药对环境的污染,非综防区防治成本为153元/667 m2,综防区仅为75元/667 m2,防治成本下降51.0%,综防示范区每年增收节支209元/667 m2,投入增值比为1∶10.5。据防治后的为害程度估算,非综防区遭受病虫为害的总体损失率为8.3%,综防区为5.4%,总体损失率下降2.9个百分点;以产量6000 kg/hm2计,平均挽回粮食损失174 kg/hm2。2年来共推广“两迁”害虫综合防治面积2.21万hm2,共挽回粮食损失384.54万kg。农民防治“两迁”害虫的方法不再局限于高毒剧毒农药,可以通过田间管理、点灯诱虫、稻田养鸭、使用高效低毒的对口农药等多种方法进行防治,增强了农民的安全用药意识和环保意识。
6 存在问题
水稻两种害虫的防治技术 第2篇
关键词:水稻;病虫害;防治策略
中图分类号: S435.1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18.039
1稻飞虱为害及防治
1.1为害特点
稻飞虱是一种常见的稻田害虫,以成虫、若虫的形态对水稻植株的基部进行为害,吸吮汁液,造成水稻的营养吸收不利,使水稻的输导组织受到严重损坏,一旦受害,水稻植株就会出现黄塘、枯槁、穿顶子,水稻营养缺乏,空瘪粒大量产生,产量锐减,另外稻飞虱还会传播病毒,使病毒病大面积发生。如果水稻发生纹枯病,那么更易发生稻飞虱,因为发生此病的田块多数施氮肥都偏多,植株嫩绿,田间湿度较大,茎秆相对柔弱,机械抗性差,染病后水稻植株的抗性降低。稻飞虱发生后,抱卵量很大,一般雌虫每只可产卵高达800粒,甚至一些短翅的成虫能产卵达上千粒,所以繁殖量十分惊人,如果田间发现大量短翅成虫,则说明稻飞虱已经大面积发生,一般虫卵多产在叶鞘、叶片中肋部位,观察这些部位的虫卵数则能基本判断危害程度。稻飞虱是一种累积暴发的虫害,在防控上要特别注意前期防治,一旦田间基数达到一定程度,则繁殖量会倍增,给防治带来巨大的难度,暴发成灾。飞虱在水稻营养最佳的分蘖期和孕穗期生存最好,所以抓住分蘖期和孕穗期做好飞虱压前控后防控是飞虱防治的关键。
1.2防治策略
稻飞虱由于其雌虫的繁殖能力超强,一旦大面积发生很难进行有效的防控,所以针对稻飞虱,要坚持以预防为主的原则,前期要尽早发现,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进持压制性防控,力争把稻虱的发生控制在未发或初发阶段,在防控时尽量采取绿色环保方式,避免在用药防治时产生环境污染。
1.2.1 做好天敌的保护,尽可能进行自然控害 在稻飞虱的防控上,要尽可能对天敌进行保护,达到自然控害的目的,稻飞虱的天敌有农田蜘蛛、黑肩绿盲蝽等,农田蜘蛛能够捕食一些活动的飞虱,而黑肩绿盲蝽会吮食稻飞虱的卵液,使其不能进行繁殖。天敌对于飞虱的繁殖产生一定的抑制,防治飞虱虫害时一定要注意化学药剂的使用,尽可能使用低毒的高效农药,减少对天敌的伤害,不使用菊酯类或者三唑磷类农药,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在田埂上种植一些大豆,来为天敌提供良好生存场所。
1.2.2 加强田间巡查,及时监测虫害情况 在水稻生产中,田间的巡查监测是十分重要的工作,特别是水稻的分蘖期、拔节孕穗期、灌浆期,要切实做好稻飞虱的田间监测,及时掌握虫害的发展情况,一般来讲,分蘖期百丛虫量200~400只以上或短翅成虫2~6只,孕穗期百丛虫量500~800只以上或短翅成虫5~10只,灌浆期百丛虫量1000~1500只以上就应及时用药防治,当然各地的情况不尽相同,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掌握,综合苗情、地力、天气等因素来决定用药与否。
1.2.3 化学农药的科学合理使用 稻飞虱在口器是刺吸式的,在为害植株时,以口针吸食汁液,所以针对这些特点,在农药应用上,一定要选择内吸性较强的药剂,这样的药剂能在稻株体内吸收传导,对于稻飞虱会产生直接灭杀效果。另外稻飞虱的成虫、若虫相对喜欢集聚在稻株基部的郁闭空间,这些部位的空气流动性不佳,所以可以采用具熏蒸作用的药剂来进行熏杀,如毒死蜱等,灭杀效果较好。当然在实际的防控过程中,触杀作用还是比较直接的,视情况选择直喷药剂。在具体的防控时,还要综合苗情、虫情、天气等情况来综合考量,多种方案综合运用,选用内吸、触杀、熏蒸作用强的,速效与持效药剂结合进行全方位的防控。同时也要针对不同的稻飞虱种类进行针对性的用药,如早稻和一晚早期田间以白背飞虱为主,预防可以用噻虫啉、吡虫啉、噻虫嗪、呋虫胺、噻虫胺等烟碱类药剂;而以褐飞虱为主的一晚田中后期及二晚田则以吡蚜酮单剂或吡蚜酮与烟碱类复配剂为主。噻嗪酮只对低龄若虫有抑制蜕皮作用,且见效较慢,对成虫无效,近年来基本淘汰不用。
2 东方蝼蛄的为害及防治
2.1为害特点
此害虫主要为害水稻的茎基部,会将稻株的茎基咬伤咬断,从而使心叶变黄出现枯死,危害产生后,稻株会出现大量的枯心苗。一般受害的稻株很容易拔起,如果稻茎上没有蛀孔,也没有虫粪便,就可以断定是蝼蛄侵害。
2.2生活习性
东方蝼蛄具有群集性、趋化性、趋湿性等特点,刚孵若虫,相对喜欢群集,而对光、风、水都具有一定的趋性,孵化后一周内基本都群集在一起,然后分散开来进行为害。喜欢昼伏夜出,成虫对光有趋集性,对于香味、甜物质气味都有趋集性,特别喜食一些煮至半熟的谷子、棉籽及炒香的豆饼、麦麸等,所以可以利于这些特点进行黑光灯、制毒饵诱杀,也可以利用蝼蛄对马粪、有机肥等未腐烂有机物的趋性,进行毒粪诱杀。蝼蛄喜欢在潮湿地生活,有“蝼蛄跑湿不跑干”之说,多集中在沿河两岸、池塘和沟渠附近产卵,也可以在这些地方施洒药剂进行灭杀。
2.3防治方法
了解东方蝼蛄的生活习性及特点,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进行防控,一是通过整地,进行深耕多耙,破坏其生活的环境,抑制卵的繁殖,达到减少虫害发生的目的;二是通过加强水稻的田间管理,合理调控水肥,实行水旱轮作,提高植株的长势,提高水稻的抗性;三是是通过人工进行捕杀,利用黑光灯、制作甜味毒诱饵、制作毒土等方法进行灭杀防控。
防治水稻害虫的良药——克明特 第3篇
1. 产品特点
克明特是由毒死蜱、三唑磷复配而成的一种广谱杀虫剂, 总有效成分含量25%, 其中毒死蜱10%, 三唑磷15%, 乳油剂型。克明特综合了上述两种药剂的特性, 具有触杀、胃毒、熏蒸及较强的内吸作用。克明特是一种性价比较高的杀虫剂, 是防治水稻各种顽固性害虫的首选药剂, 对刺吸式口器、咀嚼式口器害虫有相当好的防治效果, 如水稻上的二化螟、卷叶螟、稻象甲、稻飞虱等。克明特的主要特点: (1) 配方独特, 经瑞士农科院改进, 含进口增效助剂, 药效强劲, 杀虫谱广, 对多种害虫都有很好的杀灭作用。 (2) 速效性与持效性完美结合, 具有今天打药, 明天见效, 一个月内都有效的特殊杀虫效果。 (3) 该药剂不仅能预防害虫, 而且具有较强的杀虫能力, 尤其对成虫、卵都有极好的效果。 (4) 克明特与菊酯类、有机磷类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无交互抗性。
2. 使用方法
25%克明特乳油的产品包装规格有10、25、50、100毫升的, 可根据需要选购。防治水稻害虫在低龄幼虫高峰期用药, 选准用药时间, 每亩用药量有效成分30~40毫升, 对水30公斤均匀喷雾在水稻植株上, 打足水量。大风天气或预计1小时内降雨, 请勿施药。
3. 注意事项
水稻害虫综合治理 第4篇
关键词 水稻;杀虫剂;害虫;天敌
中图分类号:S435.11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12-012-02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稻国,30%的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都是种植水稻,种植面积大概在3 300多万 hm2,水稻是我国第1大粮食作物、第1大农作物。水稻生产中通常会遇到许多的害虫及天敌,而通常都采用高毒性杀虫剂来进行防治。国内外已经较为关注高毒杀虫剂在农产品中的高残留、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等问题,国家农业部已经全面禁止生产销售磷胺、久效磷、甲基对硫磷、甲胺磷、对硫磷和等高毒有机磷杀虫剂,但是,这些高毒性杀虫剂的停用会使得水稻防治药剂类型匮乏,如果不采取新的高毒性杀虫剂,那么会影响到水稻的安全生产。由此,就几种杀虫剂对水稻主要害虫及天敌的影响进行探讨。
1 应用现状
水稻生产上最难以防治的3大害虫分别是稻纵卷叶螟、二化螟和稻飞虱,在2007年主要是依靠甲胺磷来对其进行防治。甲胺磷曾经是最主要的水稻杀虫剂,2006年甲胺磷的总产量达到了7.2万 t,其中有50%都用于防治水稻虫害。甲胺磷在2007年1月1日正式开始被国家农业部列为禁用农药,从而使得甲胺磷替代品种使用量出现了较大程度的增加。一些新开发的水稻杀虫剂品种(如烯啶虫胺、氯虫苯甲酰胺、氯噻啉、吡蚜酮、乙基多杀菌素、氰氟虫腙、噻虫嗪、氟虫双酰胺等)以其作用机理独特、环保、高效等优势来抢占市场。从目前来看,醚菊酯、噻嗪酮、噻虫胺、吡虫啉、噻虫嗪、杀螟丹、氟虫腈、呋虫胺、克百威和毒死蜱是目前10大水稻杀虫剂品种。最近几年,在我国南方各省,阿维菌素的应用量和销售量大幅度增加,主要是其成本较低、药效却较好,再加上阿维菌素具有广谱性,使得阿维菌素的推广较快。
2 主要影响
2.1 杀虫双
杀虫双是一种人工合成的有机杀虫剂,也被称为双钠盐、杀虫丹。工业品外观为褐色圆柱状松散颗粒或者茶褐色单相液体,亦或者棕红色单相液体。纯品为白色固体,含结晶水。它能够有效地对水稻主要害虫及天敌起到较强的胃毒、熏蒸、触杀作用,同时也能够对水稻主要害虫及天敌的神经造成神经麻痹、瘫痪。
2.2 稻瘟灵
稻瘟灵最主要的用途就是对稻瘟病进行防治,同时,也能够防治水稻白叶枯病、小球菌核病和纹枯病,属于一种低残留、低毒、高效的有机硫杀菌剂。稻瘟灵在防治穗颈瘟时,扑虱灵主要用于对稻飞虱和稻叶蝉进行防治。扑虱灵能够有效地控制飞虱种群增长,对飞虱的天敌安全。为了提高扑虱灵的防治效果,应该现配现用,搅拌均匀药液,施药时应保持田水深2~3 cm,扑虱灵的安全间隔期14 d。
2.4 井冈霉素
井冈霉素耐雨水冲刷、内吸性好、不存在毒副作用,属于一种有效防治水稻纹枯病的杀虫剂,通常在用药2次后就能够对纹枯病起到有效防治效果。稻田水深在施药后的3 d内都应保持在3~6 cm,安全间隔期为14 d,若在风力小于3级、早晚有露水、晴天的时候喷粉效果更佳。还可以将井冈霉素与三唑酮可湿性粉剂、异稻瘟净乳油混用在一起来对水稻纹枯病进行防治,效果更好,还能够对稻瘟病进行有效治愈。
2.5 速灭威
速灭威能够对多种水稻害虫都能够起到较佳的防治效果。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最好在水稻分蘖末期施用速灭威,这是由于速灭威会让一些水稻品种产生过敏现象;为了避免叶片出现发黄变枯的现象,速灭威浓度不宜大,同时,也不宜在水稻花期施用,避免杀伤到蜜蜂。
(责任编辑:刘昀)
摘 要 国家农业部已经全面禁止生产销售磷胺、久效磷、甲基对硫磷、甲胺磷、对硫磷和等高毒有机磷杀虫剂,但是这些高毒性杀虫剂的停用会使得水稻防治药剂类型匮乏,如果不采取新的高毒性杀虫剂,则会影响到水稻的安全生产。首先,分析了水稻杀虫剂应用现状,其次,就几种杀虫剂对水稻主要害虫及天敌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水稻;杀虫剂;害虫;天敌
中图分类号:S435.11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12-012-02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稻国,30%的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都是种植水稻,种植面积大概在3 300多万 hm2,水稻是我国第1大粮食作物、第1大农作物。水稻生产中通常会遇到许多的害虫及天敌,而通常都采用高毒性杀虫剂来进行防治。国内外已经较为关注高毒杀虫剂在农产品中的高残留、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等问题,国家农业部已经全面禁止生产销售磷胺、久效磷、甲基对硫磷、甲胺磷、对硫磷和等高毒有机磷杀虫剂,但是,这些高毒性杀虫剂的停用会使得水稻防治药剂类型匮乏,如果不采取新的高毒性杀虫剂,那么会影响到水稻的安全生产。由此,就几种杀虫剂对水稻主要害虫及天敌的影响进行探讨。
1 应用现状
水稻生产上最难以防治的3大害虫分别是稻纵卷叶螟、二化螟和稻飞虱,在2007年主要是依靠甲胺磷来对其进行防治。甲胺磷曾经是最主要的水稻杀虫剂,2006年甲胺磷的总产量达到了7.2万 t,其中有50%都用于防治水稻虫害。甲胺磷在2007年1月1日正式开始被国家农业部列为禁用农药,从而使得甲胺磷替代品种使用量出现了较大程度的增加。一些新开发的水稻杀虫剂品种(如烯啶虫胺、氯虫苯甲酰胺、氯噻啉、吡蚜酮、乙基多杀菌素、氰氟虫腙、噻虫嗪、氟虫双酰胺等)以其作用机理独特、环保、高效等优势来抢占市场。从目前来看,醚菊酯、噻嗪酮、噻虫胺、吡虫啉、噻虫嗪、杀螟丹、氟虫腈、呋虫胺、克百威和毒死蜱是目前10大水稻杀虫剂品种。最近几年,在我国南方各省,阿维菌素的应用量和销售量大幅度增加,主要是其成本较低、药效却较好,再加上阿维菌素具有广谱性,使得阿维菌素的推广较快。
2 主要影响
2.1 杀虫双
杀虫双是一种人工合成的有机杀虫剂,也被称为双钠盐、杀虫丹。工业品外观为褐色圆柱状松散颗粒或者茶褐色单相液体,亦或者棕红色单相液体。纯品为白色固体,含结晶水。它能够有效地对水稻主要害虫及天敌起到较强的胃毒、熏蒸、触杀作用,同时也能够对水稻主要害虫及天敌的神经造成神经麻痹、瘫痪。
2.2 稻瘟灵
稻瘟灵最主要的用途就是对稻瘟病进行防治,同时,也能够防治水稻白叶枯病、小球菌核病和纹枯病,属于一种低残留、低毒、高效的有机硫杀菌剂。稻瘟灵在防治穗颈瘟时,扑虱灵主要用于对稻飞虱和稻叶蝉进行防治。扑虱灵能够有效地控制飞虱种群增长,对飞虱的天敌安全。为了提高扑虱灵的防治效果,应该现配现用,搅拌均匀药液,施药时应保持田水深2~3 cm,扑虱灵的安全间隔期14 d。
2.4 井冈霉素
井冈霉素耐雨水冲刷、内吸性好、不存在毒副作用,属于一种有效防治水稻纹枯病的杀虫剂,通常在用药2次后就能够对纹枯病起到有效防治效果。稻田水深在施药后的3 d内都应保持在3~6 cm,安全间隔期为14 d,若在风力小于3级、早晚有露水、晴天的时候喷粉效果更佳。还可以将井冈霉素与三唑酮可湿性粉剂、异稻瘟净乳油混用在一起来对水稻纹枯病进行防治,效果更好,还能够对稻瘟病进行有效治愈。
2.5 速灭威
速灭威能够对多种水稻害虫都能够起到较佳的防治效果。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最好在水稻分蘖末期施用速灭威,这是由于速灭威会让一些水稻品种产生过敏现象;为了避免叶片出现发黄变枯的现象,速灭威浓度不宜大,同时,也不宜在水稻花期施用,避免杀伤到蜜蜂。
(责任编辑:刘昀)
摘 要 国家农业部已经全面禁止生产销售磷胺、久效磷、甲基对硫磷、甲胺磷、对硫磷和等高毒有机磷杀虫剂,但是这些高毒性杀虫剂的停用会使得水稻防治药剂类型匮乏,如果不采取新的高毒性杀虫剂,则会影响到水稻的安全生产。首先,分析了水稻杀虫剂应用现状,其次,就几种杀虫剂对水稻主要害虫及天敌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水稻;杀虫剂;害虫;天敌
中图分类号:S435.11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12-012-02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稻国,30%的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都是种植水稻,种植面积大概在3 300多万 hm2,水稻是我国第1大粮食作物、第1大农作物。水稻生产中通常会遇到许多的害虫及天敌,而通常都采用高毒性杀虫剂来进行防治。国内外已经较为关注高毒杀虫剂在农产品中的高残留、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等问题,国家农业部已经全面禁止生产销售磷胺、久效磷、甲基对硫磷、甲胺磷、对硫磷和等高毒有机磷杀虫剂,但是,这些高毒性杀虫剂的停用会使得水稻防治药剂类型匮乏,如果不采取新的高毒性杀虫剂,那么会影响到水稻的安全生产。由此,就几种杀虫剂对水稻主要害虫及天敌的影响进行探讨。
1 应用现状
水稻生产上最难以防治的3大害虫分别是稻纵卷叶螟、二化螟和稻飞虱,在2007年主要是依靠甲胺磷来对其进行防治。甲胺磷曾经是最主要的水稻杀虫剂,2006年甲胺磷的总产量达到了7.2万 t,其中有50%都用于防治水稻虫害。甲胺磷在2007年1月1日正式开始被国家农业部列为禁用农药,从而使得甲胺磷替代品种使用量出现了较大程度的增加。一些新开发的水稻杀虫剂品种(如烯啶虫胺、氯虫苯甲酰胺、氯噻啉、吡蚜酮、乙基多杀菌素、氰氟虫腙、噻虫嗪、氟虫双酰胺等)以其作用机理独特、环保、高效等优势来抢占市场。从目前来看,醚菊酯、噻嗪酮、噻虫胺、吡虫啉、噻虫嗪、杀螟丹、氟虫腈、呋虫胺、克百威和毒死蜱是目前10大水稻杀虫剂品种。最近几年,在我国南方各省,阿维菌素的应用量和销售量大幅度增加,主要是其成本较低、药效却较好,再加上阿维菌素具有广谱性,使得阿维菌素的推广较快。
2 主要影响
2.1 杀虫双
杀虫双是一种人工合成的有机杀虫剂,也被称为双钠盐、杀虫丹。工业品外观为褐色圆柱状松散颗粒或者茶褐色单相液体,亦或者棕红色单相液体。纯品为白色固体,含结晶水。它能够有效地对水稻主要害虫及天敌起到较强的胃毒、熏蒸、触杀作用,同时也能够对水稻主要害虫及天敌的神经造成神经麻痹、瘫痪。
2.2 稻瘟灵
稻瘟灵最主要的用途就是对稻瘟病进行防治,同时,也能够防治水稻白叶枯病、小球菌核病和纹枯病,属于一种低残留、低毒、高效的有机硫杀菌剂。稻瘟灵在防治穗颈瘟时,扑虱灵主要用于对稻飞虱和稻叶蝉进行防治。扑虱灵能够有效地控制飞虱种群增长,对飞虱的天敌安全。为了提高扑虱灵的防治效果,应该现配现用,搅拌均匀药液,施药时应保持田水深2~3 cm,扑虱灵的安全间隔期14 d。
2.4 井冈霉素
井冈霉素耐雨水冲刷、内吸性好、不存在毒副作用,属于一种有效防治水稻纹枯病的杀虫剂,通常在用药2次后就能够对纹枯病起到有效防治效果。稻田水深在施药后的3 d内都应保持在3~6 cm,安全间隔期为14 d,若在风力小于3级、早晚有露水、晴天的时候喷粉效果更佳。还可以将井冈霉素与三唑酮可湿性粉剂、异稻瘟净乳油混用在一起来对水稻纹枯病进行防治,效果更好,还能够对稻瘟病进行有效治愈。
2.5 速灭威
速灭威能够对多种水稻害虫都能够起到较佳的防治效果。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最好在水稻分蘖末期施用速灭威,这是由于速灭威会让一些水稻品种产生过敏现象;为了避免叶片出现发黄变枯的现象,速灭威浓度不宜大,同时,也不宜在水稻花期施用,避免杀伤到蜜蜂。
水稻害虫综合治理 第5篇
关键词:施肥管理,水稻,害虫密度,产量,影响
表1不同施肥方式对水稻害虫密度及稻谷产量的影响处理二化螟枯鞘率%稻纵卷叶螟蜘蛛密度头/百丛稻飞虱虫量头/百丛稻谷产量蛾量∥头/hm2卵量∥万粒/hm2幼虫量∥万头/hm2卷叶率∥%kg/hm2A14.60843045.012.452.231362087612.5A22.24312010.84.501.0788415533.5A35.761020057.021.903.471723046723.0CK11.018401.21.050.4136184434.0在水稻栽培中, 秧苗的长势长相和群体结构是水稻产量的基础, 但同时也决定着稻虫的生长繁殖。即苗架越旺, 越有利于水稻高产, 但也为稻虫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而稻苗的长势长相和群体结构是受诸多因素制约的, 其中施肥水平起着关键的作用。施肥总量的多寡, 不仅直接影响水稻的生长和产量, 而且对害虫的繁衍和为害都产生重大影响。探索和建立科学合理的施肥方案, 使水稻高产稳产, 又能有效控制害虫的发生繁衍, 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现实的指导意义[1-4]。为此, 笔者从水稻肥料管理、害虫密度和水稻产量三者之间的关系入手, 探索科学施肥的技术和方法, 为建立水稻高产稳产条件下的害虫综合防治方案提供参考依据。1材料与方法1.1试验概况选择地势较平坦、耕地成片、属灰棕黄泥田、质地为黏壤土、土壤肥力高、灌溉方便的分水镇南面新石村一带稻油 (或麦) 两熟制区为试验地。核心试验区面积为36hm2, 有机质含量为28.4g/kg, 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分别为2.01、1.09、19.2g/kg。供试有机肥为人畜粪、菜菇、草灰等;无机肥为尿素、过磷酸钙、氯化钾等。供试水稻品种为优质杂交水稻Q优12。1.2试验设计1.2.1不同施肥方式试验。试验田有机质含量26.3g/kg, 试验设4个处理, 分别为:有机肥50%+无机肥50% (A1) , 有机肥100% (A2) , 无机肥100% (A3) , 以不施肥作对照 (CK1) , 3次重复, 各小区面积16m2。肥料水平纯氮为172.5kg/hm2, 五氧化二磷为93kg/hm2, 氧化钾为129kg/hm2, 纯氮∶五氧化二磷∶氧化钾为1.00∶0.54∶0.75。基肥为有机肥和磷肥, 追肥为尿素和氯化钾。1.2.2不同施肥方法试验。采取配方施肥的方式, 在施肥方法上, 设一次性全程基施法 (B1) 和接力式施肥法 (B2) 2个处理。大区对比, 不设重复, 每区面积为100m2。一次性全程基施法在翻耕整田时, 全部肥料一次性施完;接力式高产施肥法在翻耕整田时施用有机肥、碳铵、磷肥, 插秧时看苗追施尿素、钾肥。氮∶磷∶钾为1.00∶0.51∶0.54, 其中施用纯氮为195kg/hm2, 五氧化二磷100kg/hm2, 氧化钾105kg/hm2。1.2.3不同施氮量试验。采用大田对比试验, 接力式施肥法。设5个处理, 分别为施纯氮105kg/hm2 (C1) 、135kg/hm2 (C2) 、165kg/hm2 (C3) 、195kg/hm2 (C4) 、225kg/hm2 (C5) 。小区面积为100m2, 磷、钾肥用量基本一致。2结果与分析2.1不同施肥方式对水稻害虫密度及其产量的影响不同施肥方式对水稻害虫密度及其产量的影响见表1, 由表1可知, 不同施肥方式处理对3种主要害虫的为害存在差异。无机肥区 (化肥) 发生量最大, 受害最重;有机肥+无机肥区受害中等偏重;有机肥区则受害较轻;无肥区由于供肥有限, 禾苗长势差, 大多数害虫都有趋嫩性, 故害虫密度很小。有机肥+无机肥区与无机肥区比较, 二化螟枯鞘率减少1.16个百分点;稻纵卷叶螟幼虫密度减少9.45万头/hm2, 稻飞虱虫量减少96头/百丛。而有机肥+无机肥区与有机肥区比较, 二化螟枯鞘率增加2.36个百分点, 稻纵卷叶螟幼虫量增加7.95万头/hm2;稻飞虱虫量增加167头/百丛。从测产结果看, 有机肥+无机肥区产量最高, 为7612.5kg/hm2;其次是无机肥区, 为6723.0kg/hm2, 与前者没有显著差异;但有机肥区产量表现明显下降, 较有机肥+无机肥区和有机肥区减少17.69%27.31%。由此表明, 在不同的施肥方式中, 单纯施用无机化肥, 虽然对水稻产量有较大的贡献, 但会加重害虫发生危害的程度, 增加防治费用;单纯施用有机肥对稻谷产量和害虫发生量都会造成大幅度下降, 但不利高产;只有选择有机肥+无机肥结合施用, 才能既可获得水稻高产稳产, 又可以有效表2不同施肥方法对水稻害虫危害程度及产量性状的影响处理虫口密度∥万稻头纵/卷hm叶2螟卷叶率∥%二鞘化率螟∥枯%稻头飞/虱百虫丛量有效穗数∥万穗/hm2穗总粒数水∥稻粒产量结性实状率∥%千粒重∥g产量∥kg/hm2B112.603.622.46152327120.182.029.07783.5B219.655.814.97267348115.474.329.27554.0地减轻害虫密度和为害程度。因此, 在生产实践中必须坚持有机肥与无机肥混合施用, 这不仅有利于产量的持续增长, 而且还有利于持续压低害虫种群密度, 减轻危害[5]。2.2不同施肥方法对水稻害虫危害程度及产量性状的影响一次性全程施肥法的主要特点是, 水稻分蘖数、最高苗数和有效穗相对减少, 成穗率和结实率提高。在土地肥力中等偏上地区, 通过在翻犁整田时, 一次性施足肥, 使水稻生长呈现向肥性, 有利于促进根系纵横生长和茎叶的发育, 因而最高苗数出现较早, 且群体适当, 较好地协调了群体生长与生殖行政管理, 便于构成主产稳产的个体和大穗型。从害虫生态学的角度考虑, 一次性施肥法充分利用了高肥田供肥能力强的特点, 因而前期稳得住, 中、后期进一步形成一个稳健的高产群体, 虽然禾苗生长茂盛, 但不会造成疯长徒长、贪青晚熟, 叶色正常而不过度浓绿, 不易致害虫群集产卵。不同施肥方法对水稻害虫发生危害及产量性状的影响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 一次性施肥法和接力式多次施肥法比较, 稻纵卷叶螟虫量减少7.05万头/hm2;二化螟枯鞘率减轻2.51个百分点;稻飞虱虫量减少115头/百丛。从产量性状看, 一次性施肥法有效穗比接力式施肥法减少, 但单株颖花数、结实率均有明显增加, 产量达7783.5kg/hm2以上, 较接力式多次施肥法略有增产。增产和减轻虫害的原因可能因为一次性施肥依靠培肥土壤, 以增强土壤的供肥能力来调节稻株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禾苗长势较为缓慢, 群体稳健、通风透光较好, 既促进了水稻生长发育, 又增强了水稻植株的抗逆性, 害虫发生和危害较轻。而接力式施肥法以填喂为主, 特别是追施氮肥, 给水稻生长以突然的刺激, 如施用不当, 随之带来的是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突发与猛增, 从而形成荫蔽群体, 使水稻贪青晚熟, 易招致害虫为害。2.3不同施氮量对水稻害虫危害的影响氮是无机肥中对水稻最重要、最活跃的要素, 也是对害虫最敏感的要素。在丰产试验区, 由于栽培技术的调整, 稻谷产量是大幅度提高, 其肥料用量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主要表现在氮、磷、钾的增加等。水稻的氮素营养状况与对生态环境选择较强的稻纵卷叶螟等害虫发生危害的关系极为密切。特别是高产迟熟品种, 再加上在单位面积增强氮素化肥, 使水稻生长茂密, 叶色嫩绿, 食料条件和生态环境都适应于稻纵卷叶螟的产卵和繁殖。不同施氮量对稻纵卷叶螟危害的影响见表3, 由表3可知, 稻纵卷叶螟蛾卵量分布密度均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而上升, 施氮量越多, 虫量越大, 受害越重。田间卵量分布高氮田 (225kg/hm2) 比中氮田 (165kg/hm2) 和低氮田 (105kg/hm2) 分别高出0.64、3.92倍。因此, 高产栽培中在提高施氮量的同时, 必须相应提高磷钾肥的用量, 即氮、磷、钾的比例要适当, 其配比要求应为1.0∶0.6∶0.9, 坚持合理的配方施肥, 增加植物的抗逆性是十分重要的。3结论与讨论在分水镇水稻高产实践中, 肥料的运筹及管理技术对水稻主要害虫种群产生显著的影响。在不同的施肥方式、施肥方法和不同的施氮量的试验中, 害虫种群密度和危害程度均有明显的差异。施肥方式应选择以有机肥为主, 按配比施用一定量的无机化肥, 以提高水稻的分蘖能力, 形成一定的高产群体, 形成多穗大穗, 既可以获得水稻高产, 又可以有效地减轻害虫发生的危害[6-7]。施肥方法应推广应用一次表3不同施氮量对稻纵卷叶螟危害的影响处理生育期田间蛾量∥头/hm2田间卵量∥万粒/hm2被害率∥%C1抽穗期270019.52.56C2抽穗期345037.53.55C3抽穗期420058.55.62C4抽穗期585087.07.01C5抽穗期735096.09.27性全层基施法 (漏水漏肥的沙田除外) , 充分发挥高肥田供肥能力强的作用, 使水稻前期生长稳得住, 中后期易于形成稳健的高产群体;禾苗茂盛而不徒长, 叶色正常而不贪青, 有利于保持水稻高产而减少害虫密度。水稻的氮素营养状况, 对生境选择性较强的害虫, 是最敏感的要素, 如稻纵卷叶螟蛾卵量均随施氮量的提高而增加。在水稻高产栽培时, 要提高氮肥用量, 同时必须强调磷、钾肥的配合施用, 且无机化肥氮∶磷∶钾以1.0∶0.6∶0.9为宜。综上所述, 为了在水稻栽培中提高产量, 通常要求多施有机质肥, 再增施氮肥, 以提高水稻产量的同时, 必须采用氮、磷、钾按比例配套施用[8-9], 形成稳健的苗架, 营造不利于害虫生长的生态环境, 持续压低害虫种群的密度, 使害虫发生数量减少, 危害程度降低, 减轻化学防治压力, 逐步建立农田生态保护体系, 不断提高水稻单产, 增加产量[10-11]。
参考文献
[1]熊文兵, 丁美花.水稻施肥田间试验设计及产量效应模型分析[J].广西农业科学, 2003 (2) :33-35
[2]汪定淮, 刘尚义.作物养分平衡与高产栽培[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
[3]王伟东.超级杂交优质水稻施肥技术研究[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 (1) :27-28.
[4]刘武, 邹应斌, 程兆伟.水稻施肥方法研究进展[J].作物研究, 2006, 20 (5) :509-513.
[5]崔兆娟.水稻施肥不同配比对产量的影响[J].现代化农业, 2009 (12) :16.
[6]李小祥, 王陈.江宁区水稻“两迁”害虫发生特点、原因及防控技术[J].上海农业科技, 2010 (4) :133-134.
[7]胡桂珍, 沈龙元, 李强, 等.水稻重大病虫害发生原因及治理对策[J].上海农业科技, 2008 (4) :106.
[8]陆晓莉, 包月华.氮肥不同用量对水稻田主要害虫和蜘蛛的影响[J].上海农业科技, 2009 (6) :136.
[9]罗淑萍, 黄寿山, 梁广文, 等.水稻害虫治理措施的综合评价[J].应用生态学报, 2008, 19 (12) :2731-2737.
[10]黄素珍, 寸德平, 冯萍, 等.洱海周边农田水稻抽穗期害虫及害虫天敌资源初步调查[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08 (12) :49-52.
水稻害虫黑尾叶蝉的识别与防治 第6篇
关键词:黑尾叶蝉,形态特征,发生规律,生活习性,为害症状,识别,防治
黑尾叶蝉[Nephotettix cincticeps (Uhler) ]又名黑尾浮尘子、蠓子、青蠓子、蛔虫, 属于半翅目 (Hemiptera) 叶蝉科 (Cicadellidae) 。寄主主要有草坪禾草、水稻、大麦、小麦, 还能取食甘蔗、玉米、高粱、茭白、稗、游草、看麦娘、白茅、狼尾草等。我国华东、西南、华中、华南、华北以及西北、东北部分省均有分布, 其中以浙江、江西、湖南、安徽、江苏、上海、福建、湖北、四川、贵州等省发生较多。
1 形态特征及鉴别
稻田中常见的叶蝉有黑尾叶蝉、白翅叶蝉和电光叶蝉, 这3种叶蝉各虫态的具体特征见表1。
2 发生规律
黑尾叶蝉在我国每年发生的世代数随纬度不同而有差别 (表2) 。由于成虫产卵期长, 田间各世代有明显重叠现象。黑尾叶蝉主要以若虫和少量成虫在绿肥田、冬种作物地、休闲板田、田边、沟边、塘边等杂草上越冬。越冬若虫羽化后的越冬代成虫, 从越冬场所迁移到早稻秧田或早稻本田, 是一年中第1次大的迁移期。随着早稻黄熟收割, 在早稻上的成虫迁移到晚稻秧田和早栽晚稻本田, 这是黑尾叶蝉一年中第2次的迁移期, 并将早稻病毒传给了晚稻。其迁移高峰期是7月中、下旬早稻大收割时。
3 影响黑尾叶蝉大发生的因素
3.1 气候
黑尾叶蝉发生最适气温在28℃左右, 田间相对湿度75%~90%。冬春长期寒冷, 降雨量多, 黑尾叶蝉越冬死亡率高, 同时寄生于黑尾叶蝉体内的矮缩病病原增殖慢, 如连续低温, 还会损失致病能力。反之, 冬季少严寒霜冻, 春季气温偏高, 降雨量较少, 有利黑尾叶蝉安全越冬、羽化, 还有利于寄生黑尾叶蝉体内的矮缩病病源的增殖, 是大发生的基础。
一般自6月份气温稳定上升后, 虫量显著增多, 至7~8月高温季节, 发生量达到最高峰, 凡夏秋高温干旱年份, 有利于黑尾叶蝉的大发生。
3.2 栽培情况
单、双季混栽稻区, 黑尾叶蝉发生量大, 为害重;其次为连用稻区;单季稻区发生最轻。单季稻区叶蝉发生的前期和后期食料都不足, 虫口基数和以后发生量都受影响, 所以单季稻区发生最轻。
3.3 食料
黑尾叶蝉的发生, 一般糯稻重于粳稻, 粳稻又重于籼稻。一般水稻早栽、密植、肥多稻株生长嫩绿、繁茂郁闭, 小气候湿度增大, 有利于叶蝉的发育繁殖。
3.4 天敌
天敌有叶蝉卵赤眼峰, 寄生率相当高;多种蜘蛛、瓢虫、隐翅虫、步行虫等也都对其有一定抑制作用。
4 生活习性
4.1 成虫
成虫性活泼, 白天多栖息于稻株中、下部, 早晨、夜晚在叶片上部为害。在高温、风小的晴天最为活跃, 气温低、大风暴雨时, 则多静伏稻丛基部或田埂杂草中。成虫趋光性强, 并有趋向嫩绿的习性。成虫寿命一般10~20 d, 越冬期可长达100 d以上。成虫羽化后一般经7~8 d开始产卵, 卵多产在叶鞘边缘内侧, 少数产于叶片中肋内, 产卵时先将产卵器伸到叶鞘和茎秆间的夹缝里, 再在叶鞘的内壁划破下表皮, 卵产在表皮下, 所以在叶鞘外面只看到卵块隆起, 而没有开裂的产卵痕。
4.2 若虫
若虫多栖息在稻株基部, 少数在2个片或穗上取食, 有群聚习性, 一丛稻上有10多只乃至数百只, 茂密、荫郁的稻丛上虫数最多。若虫共5龄, 2~4龄若虫活动力最强, 初龄和末龄比较迟钝。若虫期28~29℃为14~16 d;23~25℃为20~25 d;21~22℃为27~31d;18℃为56 d;9~10℃为185~174 d。
4.3 卵
卵粒单行排列成卵块, 每卵块一般有卵11~20粒, 最多有卵30粒。卵期28~30℃为5~7 d;24~25℃为8~11d;21~22℃为11~15 d;16~17℃为20~24 d。
5 为害症状及鉴别
稻田常见的叶蝉有黑尾叶蝉、白翅叶蝉和电光叶蝉, 其中黑尾叶蝉、白翅叶蝉发生较普遍, 为害较重。这3种叶蝉的成虫和若虫均能为害水稻。另外, 黑尾叶蝉引起的症状和普通矮缩病的症状相似。以上虫害、病害的症状差别见表3。
6 防治方法及比较
6.1 综合防治
必须采取治虫源、保全面、治前期, 保后期, 治秧田, 保大田, 治前季, 保后季的防治措施。具体策略应以农业防治为基础, 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相结合, 化学防治为辅。各种防治方法的具体实施及注意事项见表4。
6.2 化学防治适期
黑尾叶蝉在国内许多稻区, 如湖南、湖北、江西、浙江、福建、四川等地, 于7月中旬至8月下旬, 3、4世代或3、4、5世代重迭发生, 数量最多, 是全年发生高峰期, 主要为害单、双季混栽稻区的迟熟早稻和中稻的灌浆期;单季稻区的单晚分蘖期;双季连作稻区的连早后期, 晚秧田和连晚分蘖期, 是抓紧防治的关键时期。早稻孕穗抽穗期 (6月中下旬) , 每百丛虫口达300~500只;早插连作晚稻田边数行每百丛虫口达300~500只, 而田中央每百丛虫口达100~200只时, 即须开展防治。病毒病流行地区, 早插连晚本田初期虽未达上述防治指标, 也要考虑及时防治。施药时田间要有水层3~5 cm, 保持3~4 d。田中无水而用喷雾时, 每亩药液量要在100 kg以上。
6.3 常用化学药剂的比较与选择
常用的化学药剂的作用原理、使用方法、药效以及注意事项等见表5, 可依据使用时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药剂。
参考文献
[1]欧晓明.新型杀虫剂HNPC-A9908对稻黑尾叶蝉和豆蚜的杀虫活性和田间药效评价[J].中国农村科技, 2005 (5) :30.
[2]周霞, 程家安, 胡阳, 等.转Bt基因水稻克螟稻对黑尾叶蝉种群增长的影响[J].中国水稻科学, 2005, 19 (1) :74-78.
[3]柳丰, 杨筱慧, 肖永红, 等.农药作用下的食虫瘤胸蛛对黑尾叶蝉若虫捕食功能影响[J].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2006, 29 (3) :93-97.
[4]戴仁怀, 倪林, 张伟.黑尾叶蝉几种感器的电镜扫描观察[J].西南农业学报, 2011 (3) :1163-1166.
[5]戴仁怀, 倪林.黑尾叶蝉对寄主选择性及机理初步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 2011 (17) :3549-3551, 3565.
[6]陆阿华, 金建国.不同杀虫剂防治水稻黑尾叶蝉田间药效试验[J].上海农业科技, 2012 (1) :118.
[7]葛钟麟.四种黑尾叶蝉的鉴别[J].昆虫知识, 1981 (5) :221-223.
[8]罗绍怀, 秦廷奎, 廖启荣, 等.黑尾叶蝉生物学特性饲养观察初报[J].贵州农业科学, 1982 (5) :18-20.
[9]巫国瑞, 阮义理.白翅叶蝉的生物学特性和防治适期[J].昆虫学报, 1982 (2) :178-184.
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水稻害虫试验研究 第7篇
关键词:杀虫灯,诱杀,水稻害虫
霍邱县是一个粮食生产大县, 常年水稻种植面积12万公顷以上, 各类病虫害年发生面积33万公顷次左右, 然而在防治害虫方法上却单纯地依赖着化学防治。长期单一的使用化学农药, 往往得不到很好的防治效果, 相反却会引起越来越多的负面效应。化学农药严重污染环境, 危害人体健康, 特别是农药残留, 使得大量有益生物被杀死, 生态系统遭受破坏, 田间的自然控制作用降低, 次要害虫升为主要害虫, 构成新的威胁。同时, 害虫的抗药性使得害虫猖獗, 增加了防治成本, 影响了农民收入。为此, 霍邱县试引进佳多频振式杀虫灯, 在宋店乡八里村和临怀乡双门村的水稻创高产示范基地开展物理技术防治水稻害虫试验, 为综合防治水稻害虫探索新的路子。
1材料与方法
1.1供试材料
佳多PS-15Ⅱ型频振式杀虫灯, 河南省汤阴县佳多科贸有限责任公司生产。
1.2试验地点
试验地点分为2处。一是宋店乡八里村, 水稻品种为扬两优6号, 5月18日全部移栽完毕, 为一季早中稻;二是临淮乡双门村, 水稻品种为新两优6号, 6月12日全部移栽完毕, 为一季中稻。
1.3试验设计
1.3.1试验地点1。水稻创高产示范基地总面积约为108hm2, 试验区设20盏杀虫灯, 按每盏灯控制水稻面积4hm2计算, 可有效控制水稻面积80hm2。以同一示范基地杀虫灯灯光照不到的28hm2水稻为对照区。利用田间原有的水泥电线杆, 将杀虫灯悬挂在电线杆上, 杀虫灯在田间呈平行分布, 2灯间横向间距140m, 纵向间距180m, 杀虫灯接虫袋距地面1.5m。
1.3.2试验地点2。水稻创高产示范基地总面积约为112hm2, 试验区设20盏杀虫灯, 可有效控制水稻面积80hm2。以同一示范基地杀虫灯灯光照不到的32hm2水稻为对照区。杀虫灯悬挂方式及间距同试验地点1。
1.4试验管理
2个试验区的所有杀虫灯在6月24日全部安装完毕, 6月25日正式使用。使用时间:宋店乡八里村为6月25日至8月20日, 临淮乡双门村为6月25日至9月10日, 开灯时间均为每晚19∶00至翌日6∶30。每天有专人负责开、关灯, 收集虫子并将杀虫灯清扫干净。在每个试验区的有效诱虫区内随机固定调查4盏杀虫灯, 每日记载诱杀害虫重量、种类、数量及天敌的种类、数量, 同时定期调查灯控区与非灯控区的害虫基数、危害情况、施药次数、用药成本等。两乡试验区水稻的施药时间、次数都依据县植保站发布的病虫情报, 由该乡的植保服务大队组织人员统一施药, 实行统防统治, 对照区则依据农民的用药习惯进行防治。
2结果与分析
2.1诱杀效果
一是诱杀虫谱广。根据宋店乡八里村6月25日至8月20日和临淮乡双门村6月25日至9月10日逐日分类观察记载, 诱杀的害虫种类有鳞翅目、双翅目、鞘翅目、同翅目等7目18科380余种。杀虫灯对水稻主要科目的害虫均有诱杀作用, 如稻瘿蚊、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螟蛉、三化螟、稻飞虱、黑尾叶蝉、中华稻蝗等。同时对周边地区旱粮作物、林木上的害虫也有一定的诱杀作用, 如斜纹夜蛾、豆荚螟、小地老虎、小菜蛾、大豆卷叶螟、蝼蛄、金龟子、蝽蟓、蜻蜓、草蛉等。二是诱虫量大。宋店乡八里村试验区单灯累计诱杀害虫10.4kg, 诱杀水稻主要害虫8 790头;临淮乡双门村试验区单灯累计诱杀害虫12.1kg, 诱杀水稻主要害虫14 004.6头。7月18~25日, 在五 (3) 代稻纵卷叶螟迁入高峰期间, 宋店乡八里村试验区单灯平均每晚诱杀稻纵卷叶螟成虫578头, 临淮乡双门村试验区单灯平均每晚诱杀稻纵卷叶螟成虫764头, 诱杀效果十分明显, 不仅降低了田间的落卵量, 同时还减轻了田间危害率 (见表1) 。
2.2对昆虫天敌的影响
根据观察记载, 佳多频振式杀虫灯的诱虫作用具有一定的选择性, 对天敌安全, 杀伤力小。如宋店乡八里村, 从6月25日至8月20日, 55d的开灯时间里, 单灯累计诱杀害虫总数120 203头, 益虫158头, 分别为蜻蜓35头、草蛉23头、赤眼蜂24头、瓢虫76头, 益害比1∶761;临淮乡双门村, 从6月25日至9月10日, 77d的开灯时间里, 单灯累计诱杀害虫总数156 232.4头, 益虫193头, 分别为蜻蜓45头、草蛉31头、赤眼蜂29头、瓢虫88头, 益害比1∶809。使用杀虫灯不可避免地诱杀了部分益虫, 但与诱杀害虫的量相比, 比例很小, 不可能在大面积推广中造成天敌被大量诱杀而无法制约的局面。由此可见, 使用频振式杀虫灯既能保护天敌, 维护生态平衡, 又可减少农药污染。
2.3危害率比较
通过对试验区 (挂灯区) 和对照区 (非挂灯区) 水稻危害率调查, 发现试验区水稻的平均枯心率和平均卷叶率都明显低于对照区。如宋店乡八里村试验区水稻平均二化螟2代枯心率比对照区低0.2个百分点, 四 (2) 代稻纵卷叶螟平均卷叶率比对照区低1.1个百分点, 五 (3) 代稻纵卷叶螟平均卷叶率比对照区低2.1个百分点;临淮乡双门村试验区水稻平均二化螟2代枯心率比对照区低0.3个百分点, 四 (2) 代稻纵卷叶螟平均卷叶率比对照区低1.5个百分点, 五 (3) 代稻纵卷叶螟平均卷叶率比对照区低2.8个百分点。调查还发现, 试验区与对照区田间稻飞虱量变化不明显, 说明杀虫灯对稻飞虱有一定的诱杀作用, 但诱杀效果不明显 (见表2) 。
注: (1) 杀虫灯用于诱杀水稻害虫试验, 所以只对诱杀的水稻上主要害虫进行记载分析; (2) 表中所列4盏杀虫灯为各试验区内随机固定调查灯, 每日对其诱杀害虫数量、种类进行记载; (3) 表中20盏杀虫灯累计诱虫量, 以各试验区内4盏随机固定调查灯累计平均诱杀虫量乘以20进行折算。
注: (1) 挂灯区与对照区二化螟1代枯心率接近, 是因为在杀虫灯使用之前已经危害过了; (2) 杀虫灯对稻飞虱有一定的诱杀作用, 但诱杀效果不明显, 所以以二化螟的枯心率和稻纵卷叶螟的卷叶率为主要调查对象。
2.4效益分析
2.4.1经济效益。一是成本费用。购置杀虫灯、电线及安装费等一次性固定投资共2.31万元, 杀虫灯使用寿命为5年, 单灯控制面积4hm2, 安装佳多杀虫灯40盏, 可有效控制面积160hm2, 平均成本28.9元/hm2。电费、维修费及管理人员工资等费用每年共计2 554.8元, 平均费用18.2元/hm2, 合计年投入成本47.1元/hm2。二是防治费用。宋店八里村灯控区水稻在整个生育期间化学防治1次, 防治费用153元/hm2, 而对照区 (非灯控区) 则防治3次, 平均每次防治费用187元/hm2, 累计防治费用561元/hm2, 灯控区比非灯控区节省408元/hm2;临淮乡双门村灯控区水稻在整个生育期间化学防治3次, 平均每次防治费用147元/hm2。累计防治费用441元/hm2, 而对照区 (非灯控区) 防治6次, 平均每次防治费用176元/hm2, 累计防治费用1 056元/hm2, 灯控区比非灯控区节省615元/hm2。灯控区平均用药次数比非灯控区少2~3次, 用药量也相应减少了58%。灯控区年投入成本200.1~488.1元/hm2, 平均344.1元/hm2, 非灯控区年投入成本561~1 056元/hm2, 平均808.5元/hm2, 灯控区比非灯控区平均年节省防治成本464.4元/hm2。可见, 使用杀虫灯能够减少施药次数, 降低农药使用量, 增加农民收入 (本试验是利用田间原有的电线杆来悬挂杀虫灯, 所以节省了购买电线杆的费用, 实际的经济效益可能比上述结果的稍低) 。
2.4.2生态效益。根据灯下逐日分类观察记载, 杀虫灯对天敌杀伤力极小, 宋店乡八里村和临淮乡双门村的试验区杀虫灯诱杀害虫的益害比分别为1∶761和1∶809;诱杀害虫种类多, 杀虫灯对鳞翅目、双翅目、鞘翅目、同翅目等7目18科380余种害虫均有诱杀作用。杀虫灯对水稻主要科目的害虫均有诱杀作用, 尤其对稻纵卷叶螟、螟虫等害虫的成虫诱杀效果显著, 减少了田间的落卵量, 降低了虫口密度;从而减少了农药的使用次数和使用量, 减轻了农药对环境的污染, 减少了对自然天敌的杀伤力, 延缓了害虫抗药性的产生;减少了大米中农药的残留, 提高了大米的品质, 增加了大米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推动了绿色环保型粮食生产, 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
2.4.3社会效益。大面积使用杀虫灯, 可使水稻在整个生长期内减少2~3次用药, 降低了生产成本, 减轻了农民负担, 减少了劳动强度, 增加了农民收入, 提高了农民的种粮效益和积极性;树立了“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理念, 解决了农作物害虫发生严重、抗药性增强、农药残留及环境污染问题, 确保了农产品质量和安全, 让人们吃上绿色粮食、放心粮食。使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水稻害虫具有较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是行之有效、值得推广的一项物理防治措施。
3结论与讨论
(1) 频振式杀虫灯诱杀虫量大, 杀虫谱广, 对天敌昆虫杀伤力小, 操作简便, 经济高效, 在生态农业建设和绿色农产品生产中应广泛使用。
(2) 频振式杀虫灯对个体小的害虫击倒力强, 对个体偏大的害虫击倒力差, 特别是鞘翅目的一些外壳坚硬的害虫, 若不及时杀死会把接虫袋钻破, 影响接虫袋的使用寿命。
(3) 要保持杀虫灯高压电网的清洁, 及时清扫粘附在电网上的害虫尸体, 否则会严重影响诱杀效果;还会使趋光而来的害虫集中到灯下周围的作物上产卵为害, 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参考文献
[1]付东强.频振式杀虫灯杀虫机理及应用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 2008 (15) :181.
[2]宫瑞杰, 王利民, 于风玲, 等.频振式杀虫灯诱杀草地螟成虫应用效果试验[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8 (5) :64.
[3]邵昌余, 夏忠敏, 王正坤.频振式杀虫灯对水稻害虫的诱杀试验[J].植物医生, 2005 (2) :30-31.
[4]张天才, 黄丕娇.频振式杀虫灯对水稻二化螟的诱杀效果[J].中国农技推广, 2005 (2) :46-47.
[5]杨洵, 胡晓东, 吴贝雷, 等.佳多频振式杀虫灯诱杀优质稻害虫的应用研究[J].贵州农业科学, 2004 (6) :47-49.
水稻害虫综合治理 第8篇
关键词:水稻,种植方式,稻田害虫,影响
2009年龙亢农场种植水稻采用了3种不同的栽种方式, 即人工移栽、机械插秧、旱播水养, 由于水稻的种植方式不同, 稻田主要害虫种群及危害情况存在很大差异[1]。为了探明不同栽培方式下稻田主要害虫发生规律, 笔者就以上3种不同栽种方式对稻田主要害虫发生危害的影响进行了初探。
1材料与方法
1.1供试土壤与品种
调查田土壤类型为砂姜黑土, 供试水稻品种为皖稻68。
1.2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3个处理, 分别为:人工移栽, 5月12日落谷, 6月15日移栽, 移栽密度30万穴/hm2;机械插秧, 5月28日落谷, 6月14日插秧, 插秧密度27万穴/hm2;旱播水养, 6月11日播种, 基本苗180万根/hm2。施肥及管理水平基本一致, 虫量调查在施药前进行。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种植方式对水稻生育前期主要害虫的影响
水稻生育前期, 龙亢农场稻田以灰飞虱和稻纵卷叶螟为主要害虫, 特别是近几年, 灰飞虱发生量大, 带毒率高, 引起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生。
7月7日调查表明, 人工移栽稻田灰飞虱虫量在236头/百丛, 机械插秧稻田灰飞虱虫量在86头/百丛, 旱播水养稻田灰飞虱虫量在9头/m2, 可见机械插秧、旱播水养稻田灰飞虱种群数量明显少于人工移栽稻田。其原因为:灰飞虱较耐低温, 在淮北冬季可以在麦田和杂草中越冬, 发生期较迁入的灰飞虱早。在怀远县, 灰飞虱越冬代若虫4月上旬羽化为成虫, 产卵在小麦和其他禾本科杂草上, 5月下旬以2代若虫和部分成虫迁入稻田为害。此时, 人工移栽稻稻田由于秧龄长, 分蘖多, 生长嫩绿, 有利于稻田灰飞虱的发生, 而机械插秧、旱播水养稻田群体较小, 特别是旱播水养稻田刚发绿, 较好避开了灰飞虱从越冬麦田向秧田和大田迁飞的高峰。在6月26日至7月1日, 安徽省较大范围内出现稻飞虱迁入虫峰, 为安徽省2009年以来出现的第1个稻飞虱迁入主峰期。主迁峰日多数站分别为6月28日、6月29日、6月30日和7月1日。主峰期迁入虫源范围主要位于淮河以南, 但龙亢农场稻田也迁入少量的稻飞虱, 迁入人工移栽稻稻田明显多于机械插秧、旱播水养稻田。以上造成了机械插秧稻田的稻飞虱比人工移栽稻稻田少63%, 旱播水养稻田稻飞虱比人工移栽稻稻田少88%。
8月1日调查表明, 水稻大螟、二化螟、三化螟越冬代分别在7月初、6月中旬、5月下旬发生, 人工移栽稻稻田有一定的为害, 而旱播水养稻田有效避开了3种螟虫的第1代成虫高峰, 以后几代基数较低, 发生量较轻。
稻纵卷叶螟发生情况, 7月20日调查, 四 (2) 代稻纵卷田间残留虫量普遍高, 人工移栽稻稻田残虫量36头/百丛, 机械插秧稻田残虫量11头/百丛, 旱播水养稻田很少。8月2日调查, 人工移栽稻稻田蛾量14.4万头/hm2, 卵量在1 120粒/百丛, 幼虫87头/百丛;机械插秧稻田蛾量9.15万头/hm2, 卵量在620粒/百丛, 幼虫34头/百丛;旱播水养稻田很少。
2.2不同种植方式对水稻生育中后期主要害虫的影响
水稻拔节以后, 也就是在8月中旬以后水稻害虫主要是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
稻纵卷叶螟是水稻中后期重要害虫之一, 龙亢农场地区稻纵卷叶螟每年发生4~5代, 主害代基本上与水稻孕期、抽穗期相吻合。近几年, 由于栽培制度的变化和粳稻熟期较迟, 原来迁出的第4代稻纵卷叶螟滞留为害, 造成龙亢农场地区稻纵卷叶螟的持续高发。8月上中旬的较高蛾量致使8月下旬卵量大。据调查, 人工移栽稻稻田卵量530粒/百丛, 机械插秧稻田卵量310粒/百丛, 旱播水养卵量141粒/百丛。
本地区8~9月是稻褐飞虱主要发生期, 由于栽培制度的变化和品种的更替, 褐飞虱发生的生态条件得到了改善, 暴发频率明显上升。8月中下旬单季稻正处于抽穗至乳熟期, 食料条件丰富;据气象部门预报, 8月中旬至9月上旬安徽省降水量淮北比常年略多, 江淮接近常年, 沿江和江南比常年偏少。平均气温比常年偏高, 气候条件总体有利于稻飞虱发生, 但2009年褐飞虱迁入量不是太大, 8月中下旬龙亢农场出现若虫, 由于人工移栽稻生长发育进程较快, 生长嫩绿、植株高大, 迁入的成虫较多, 若虫产生也较多, 若虫量233头/百穴;机械插秧若虫量160头/百穴, 比人工移栽稻田降低31.3%;旱播水养若虫量181头/百穴, 比人工移栽稻田降低22.3%。
3结论与讨论
水稻机插秧、旱播水养直播稻是水稻轻型栽培的重要内容, 也是在劳动力不足的条件下水稻高产栽培的重要措施, 具有省工、节本、稳产特点[2,3]。经初探, 水稻机插秧、旱稻水养直播具有减少害虫的种群数量、避开害虫高发期的特点, 因此水稻机插秧、旱播水养直播不但是适应当前新形势下新的高产栽培的重要措施, 还是减虫避虫、减轻水稻主要害虫发生的重要手段[4,5,6]。
由于种植结构和作物品种的调整及气候等生态环境的变化, 近几年水稻主要害虫大量发生。水稻机插秧、旱播水养直播稻在一定程度上可抑制害虫的发生, 但不能从根本上控制害虫, 仍需采取合理的防治措施防治害虫。
参考文献
[1]凌启鸿.关于水稻轻简栽培问题的探讨[J].中国稻米, 1997 (5) :3-9.
[2]方辉.新型适用水稻轻简栽培技术[J].福建农业, 2007 (5) :10.
[3]丁伟, 何建.水稻轻简栽培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 2007 (6) :8.
[4]陈莉, 危少勇, 乐明祥, 等.水稻不同栽培方式对比试验小结[J].江西农业学报, 2008, 20 (5) :123-125.
[5]骆诗勇, 刘壵,周应友.水稻不同栽培方式效果初报[J].耕作与栽培, 2009 (2) :42, 53.
西瓜3种主要害虫的综合防治 第9篇
①农业防治:西瓜可用温床育苗,提前移栽,以错开黄守瓜为害高峰期;将西瓜与芹菜、甘蓝等蔬菜间作,可减轻为害。
②物理防治:利用成虫假死性进行捕杀;在清晨露水未干、成虫飞行能力弱时,根据为害症状在西瓜叶上捕杀;在西瓜田中插一些松枝,对黄守瓜有一定的趋避作用;因黄守瓜成虫喜在湿润的土壤中产卵,因而可在西瓜植株周围撒1层米糠、麦壳、草木灰、大粒沙子等干燥不保湿的介质,防止其产卵,以降低下代的虫口基数。
③化学防治:防治最佳时期应掌握在瓜苗移栽前后至5片真叶前,成虫刚开始为害时,每公顷用90%晶体敌百虫1.2千克、50%辛硫磷乳油750毫升、25%杀虫双1.5~2.0升,加水1000~1200千克喷雾;幼虫开始为害时,可用上述药剂灌根防治。
2. 小地老虎
①农业防治:杂草是地老虎早春产卵的主要场所,在春播时进行春耕可消灭部分虫卵;在西瓜幼苗时结合中耕除草清除大量卵和幼虫;结合水旱轮作,通过灌水可淹死大量幼虫。
②物理防治:移栽瓜苗前在田间堆草,然后人工捕杀;3月中下旬用黑光灯或糖醋酒液(糖∶醋∶酒∶水=3∶4∶1∶2,再加少量敌百虫)诱杀雄成虫,效果良好;清晨在小地老虎为害的植株附近扒土捕捉幼虫;在田间放置新鲜泡桐叶,每天早晨收集泡桐叶下的幼虫,集中杀死。
③生物防治:保护和利用天敌控制其为害和扩散,常见的天敌有中华广肩步甲、甘蓝夜蛾拟瘦姬蜂、双斑撒寄蝇、伞裙追寄蝇、粘虫侧顶寄蝇、鸟类、蚂蚁等。
④化学防治:一是喷施药液,1~2龄幼虫抗性差,且在地上部活动,是用药防治适期,喷洒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或20%速灭菊酯乳油3000倍液,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二是撒施毒土、毒沙,用50%辛硫磷乳油0.5千克加水适量,拌在125~175千克细沙中,撒入田间进行防治;三是毒饵诱杀,用90%晶体敌百虫0.5千克加水2.5~5千克,喷在50千克碾碎炒香的棉籽饼或麦麸上,于傍晚撒到幼苗根际附近即可。
3. 白粉虱
①农业防治:秋冬季在以前种植过西瓜的田间栽植白粉虱不喜食的芹菜、油菜、韭黄、葱、蒜等耐低温蔬菜,切断其生活史,减少翌年的虫口基数;清理杂草和西瓜残株,控制外来虫源;培育且选用抗病虫害能力强的品种;田间注意及时摘除带虫老叶。
②物理防治:一是黄板诱杀,利用成虫对黄色敏感、有强烈趋性,在橙色硬纸板(30厘米×20厘米)上涂抹机油(可用10号机油加少许黄油调匀,每隔1周加涂1次),在白粉虱发生初期放在田间,一般放20~30块/亩;在田间悬挂白色或银白色的塑料条,拒避成虫大量侵入田间;或选用黄色的瓷盆或塑料盆,里面装半盆加有洗衣粉的清水,放置在植株中下部分,可引诱到部分成虫。
③生物防治:人工释放丽蚜小蜂,或利用瓢虫、草蛉等捕食性天敌防治白粉虱。
④化学防治:喷药应掌握好时机,多在1~2龄幼虫点片发生阶段用药,连续施用10%扑虱灵乳油1000倍液,2.5%天王星乳油2000倍液,20%康福多乳油3000倍液,对白粉虱成虫、卵和若虫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水稻害虫综合治理 第10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示范地点
示范地点在重庆市垫江县周家镇均田村3社, 示范区面积10000 m2, 对照区面积730 m2。示范区、对照区种植的水稻品种均为‘宜香优107号’。土壤类型为灰棕紫泥水稻土, 土壤肥力相当, 耕作水平等同, 统一使用机动喷雾器施药。
1.2 示范方法
每667 m2采用40%毒死蜱乳油80 m L、1.8%阿维菌素乳油50 m L、25%扑虱灵可湿性粉剂100 g分别作为防治水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的对照农药。
主要观察福戈防治水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的示范效果, 示范分2次施药。第1次施药时间在5月10日, 此时正值水稻二化螟1、2龄幼虫高峰期, 在示范区内每667 m2用福戈8 g对水30 kg均匀喷雾防治;第2次施药时间在7月7日, 此时正值水稻2代二化螟1龄幼虫高峰期, 稻纵卷叶螟1、2龄幼虫高峰期, 稻飞虱2龄若虫高峰期。用20%井冈毒素可湿性粉剂50g防治水稻纹枯病, 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30 g预防水稻穗颈稻瘟。
严格按测报调查方案和实施方案于药后3 d、7d、15 d各调查1次。示范区及对照区各调查3个小区, 每个小区调查50丛。水稻纹枯病及水稻穗颈稻瘟病发生轻, 未作记载。
2 结果与分析
2.1 防治效果
2.1.1 水稻二化螟
第1次 (防治1代二化螟) 药后15 d (5月25日) 调查枯鞘率, 示范区白穗率0.31%, 比对照区少0.57个百分点, 比不防治区少6.16个百分点。第2次 (防治2代二化螟) 药后15 d (7月22日) 调查枯心率, 示范区白穗率0.17%, 比对照区少0.95个百分点, 比不防治区少4.41个百分点 (表1) 。
2.1.2 稻纵卷叶螟
药后3 d、7 d、15 d各调查1次, 即分别在7月10日、7月14日、7月22日调查按测报调查规范卷叶情况。7月10日调查示范区卷叶率0.23%, 比对照区、不防治区分别低1.22、3.18个百分点;7月14日调查示范区卷叶率0.25%, 分别比对照区、不防治区低1.76、4.20个百分点;7月22日调查, 示范区卷叶率0.45%, 分别比对照区、不防治区低2.33、4.96个百分点 (表2) 。
2.1.3 稻飞虱
施药前 (7月7日) 调查稻飞虱田间虫量基数, 在药后3 d、7 d、15 d各调查1次, 即分别在7月10日、7月13日、7月22日调查稻飞虱田间虫量情况。7月10日调查示范区稻飞虱百丛虫量259头, 分别比对照区和不防治区少230头、1305头;7月13日调查示范区稻飞虱虫量95头, 比对照区和不防治区低453头、1775头;7月22日调查示范区稻飞虱虫量278头, 比对照区和不防治区少609、1297头 (表3) 。
2.2 防治成本
本示范2次用药, 第1次在5月10日施药, 第2次在7月7日施药。按农药市价成本32元 (第1次防治水稻1代二化螟, 第2次防治水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 , 施药成本40元, 累计防治成本72元。对照区防治1代、2代水稻二化螟各1次, 每667 m2用40%毒死蜱乳油160 m L, 防治稻飞虱2次每667 m2用25%扑虱灵可湿性粉剂共200 g, 防治稻纵卷叶螟1次用1.8%阿维菌素乳油50 m L, 累计用药成本28元, 用工3次, 按每次20元计, 累计防治成本88元。示范区比对照区少16元。
2.3 产量
8月上旬测产, 示范区水稻每667 m2产量540.45kg, 比对照区 (产量494.54 kg) 增产45.91 kg, 增产幅度9.28%;比不防治区 (450.05 kg) 增产90.4 kg, 增产幅度20.01%。
3 小结
本次防效示范结果初步表明, 福戈 (40%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水分散粒剂) 能控制住稻纵卷叶螟、水稻二化螟、稻飞虱为害, 且防效优于常规对照药剂, 能起到省工、增产、增效、减量、保护环境的作用, 建议大面积推广应用[4,5,6,7]。
摘要:2011年在重庆市垫江县采用农药“福戈”对水稻螟虱类害虫的防效作了初步示范。示范区每667 m2用福戈 (40%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WG) 8 g防治稻纵卷叶螟、水稻二化螟、稻飞虱, 对照区每667 m2用1.8%阿维菌素乳油50 mL防治稻纵卷叶螟、40%毒死蜱乳油80 mL防治水稻二化螟、25%扑虱灵可湿性粉剂100 g防治稻飞虱, 结果表明, 福戈的防效优于对照农药。
关键词:农药,福戈,水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防治效果,示范
参考文献
[1]徐翔.四川省水稻病虫害防治农药减量施药项目实施效果好[J].四川农业科技, 2011, (3) :44-45.
[2]黄回南.40%福戈WG防治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的药效试验[J].福建农业科技, 2011, (3) :61-62.
[3]姜朝晖, 刘鹏宇, 李明章, 等.40%福戈对水稻主要害虫的防治效果研究[J].作物研究, 2011, (5) :451-452, 458.
[4]张培雄, 尹国梅.40%福戈WG兼治水稻三大害虫的防效试验[J].热带农业工程, 2012, (2) :9-11.
[5]叶峰.黄岩区水稻农药减量控害增效集成技术研究与推广[D].杭州:浙江大学, 2010.
[6]姜先芽, 梁卓荣, 伍尚信, 等.40%福戈防治水稻主要害虫田间药效试验初报[J].广东农业科学, 2009, (8) :135-1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