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安全特征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
作者:莲生三十二
2025-09-13
1

安全特征范文(精选11篇)

安全特征 第1篇

安全是一个企业发展的保障和前提,是企业生存的生命线,在油田作业中显得尤为重要。现代油田安全管理工作倡导的是一种以人为核心的管理理念。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表明,人的因素在企业安全生产中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员工所发生的不安全行为与其不安全心理状态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加强油田日常安全检查、监测的力度, 提高管理层决策指挥的质量与效率, 提高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能力, 及时发现安全隐患, 有效防止生产事故的发生[1,2,3,4]。王长建等在“基于风险管理的油田作业安全管理系统构建与实践”,结合油田作业安全管理的需要,从风险管理入手,研究了油田作业安全管理系统框架,并开发了油田作业安全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为油田安全管理提供了一个先进的信息管理平台。现场应用表明,能够有效地预防事故的发生[5]。

由于人的因素是油田事故首要的致因因素,也是长期以来备受关注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的问题,因此,控制人的行为是防止事故的关键问题,也是油田安全管理的中心内容[6,7,8,9]。所以,在现代油田安全管理工作中关注员工的心理因素、塑造员工的安全心理行为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对油田作业系统员工开展安全心理研究,通过对相关安全心理测试数据的分析,总结出油田作业员工安全心理的相关特征,为油田安全管理工作提供借鉴。

1 研究过程

1.1 研究工具

本文通过参考和借鉴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资料,依照心理测量规范,对不同安全心理内容的测试维度加以筛选和组合,并进行安全意识和基层团队气氛测试,经过多次修订,编制了《油田员工安全心理测试》。同时采用《卡特尔十六种人格因素测验》、《工作满意度问卷》、《基层队气氛测试》、《安全意识测试》测验作为研究工具。

1.2 研究过程

2011年4-6月,利用《油田员工安全心理测验》以及《卡特尔十六种人格因素测验》、《工作满意度问卷》、《基层队气氛测试》、《安全意识测试》对辽河油田兴隆台工程技术处462名一线作业员工进行了安全心理测试,回收有效问卷437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4.59%。期间对油田作业基层管理人员进行了现场访谈。

1.3 测试结果分类

以159位油田作业基层管理人员现场访谈的结论为效标,利用《油田员工安全心理测验》工具,确定测试结果在60分以下的个体为易出现安全隐患的个体。由此筛查出存在易出现安全隐患的个体共137人。在437份测验结果中,分数分布在31.6分-97.72分之间。本文把安全心理测试的得分分为3个等级,分别为易出现安全隐患的个体(60分以下)、不易出现安全隐患的个体(80分及以上)和介于两者之间(60分-80分)。整体状况如表1所示。

2 调查内容和方法

2.1 调查内容

以兴隆台油田作业基层管理人员和一般作业员工为研究对象,利用《油田员工安全心理测验》工具,筛查出存在易出现安全隐患的个体。本文把安全心理测试的得分分为3个等级,分别为易出现安全隐患的个体、不易出现安全隐患的个体和介于两者之间。

2.2 调查方法

本文通过参考和借鉴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资料,依照心理测量规范,对不同安全心理内容的测试维度加以筛选和组合,并进行安全意识和基层团队气氛测试,经过多次修订,编制了《油田员工安全心理测试》。同时采用《卡特尔十六种人格因素测验》、《工作满意度问卷》、《基层队气氛测试》、《安全意识测试》测验作为研究工具。

2011年4-6月,利用《油田员工安全心理测验》以及《卡特尔十六种人格因素测验》、《工作满意度问卷》、《基层队气氛测试》、《安全意识测试》对辽河油田兴隆台工程技术处462名一线作业员工进行了安全心理测试,回收有效问卷437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4.59%。期间对油田作业基层管理人员进行了现场访谈。

2.3 调查结果

以159位油田作业基层管理人员现场访谈的结论为效标,利用《油田员工安全心理测验》工具,确定测试结果在60分以下的个体为易出现安全隐患的个体。由此筛查出存在易出现安全隐患的个体共137人。在437份测验结果中,分数分布在31.6分-97.72分之间。本文把安全心理测试的得分分为3个等级,分别为易出现安全隐患的个体(60分以下)、不易出现安全隐患的个体(80分及以上)和介于两者之间(60分-80分)。整体状况如表1所示。

3 群体安全心理特征分析

通过对0-60分和80分及以上两个群体的测试结果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F检验),发现两个群体在个性、工作满意度、基层队气氛和安全意识4个维度上均存在普遍性的规律和显著差异,下面讨论两个群体在各个维度上的差异。

3.1 个性

以《卡特尔十六种人格因素测验》为测查工具,结合油田作业员工特点和访谈结果,分析出易出现隐患和不易出现隐患两个群体的个性差异主要存在于6种人格特征上(Sig<0.05),分别是稳定性、有恒性、忧虑性、独立性、自律性和紧张性,具体描述如表2所示。

3.2 工作满意度

工作满意度是油田作业员工对工作环境与工作本身的满意感受,是对工作情境的主观反应。工作满意度问卷从个人能力的发挥、成就感、能动性等20个维度上进行测试,反映员工对工作的满意情况,测试结果(Sig<0.05)如表3所示。

工作满意度的测试结果显示,易出现隐患和不易出现隐患两个群体在工作满意度上存在显著差异。易出现隐患群体在8项因子上的均分小于3(满意以下),特别是在报酬上的满意度较低(均分为1.4分),而在队伍中的报酬、团队精神、企业对员工的奖惩和员工所享受的社会服务四个维度上的平均得分与不易出现安全隐患的群体的平均得分差异显著。结果说明,两个群体在工作满意度中的6个维度上存在差异。

3.3 基层队气氛

基层队气氛是指油田作业员工对感受到的队内的工作情景进行评价,包括人际协调、关系关心、队内支持、基层队文化、队友信任5个维度。测试结果如表4所示。

测试结果显示,易出现隐患和不易出现隐患两个群体在基层队气氛上存在显著差异。易出现隐患群体的基层队气氛得分平均分(23.5分)明显低于不易出现安全隐患的个体的得分平均分(38.2分),而两个群体在队内支持、基层对文化建设和队友信任3个维度上的差异显著。结果说明两个群体在基层队气氛中的3个维度上存在差异。

3.4 安全意识

安全意识是指油田作业员工对安全生产和危险隐患的看法。安全意识测试结果包括三个层面:不知道、侥幸疏忽和故意违章,分别说明存在的不安全意识的程度。测试结果如表5所示。

安全意识测试的结果显示,易出现隐患和不易出现隐患两个群体在安全意识上存在显著差异。易出现隐患群体的安全意识为故意违章和侥幸疏忽等心理,认为危险隐患是不能避免的,不违章没有办法生产;不易出现安全隐患群体的安全意识为不知道,即认为只要注意,隐患是可以避免的,如果出现是因为检查不及时或者存在侥幸疏忽等心理。

综上所述,易出现隐患和不易出现隐患两个群体有自己的特征,这些特征组成了两个群体的特征模型,如表6所示。

安全生产事故和安全隐患的发生往往是由人的不安全行为所造成的,而人的行为是由其心理因素所决定的。所以,油田作业系统的安全管理工作必须将人的因素作为工作的核心,及时关注并纠正员工影响安全的不良心理因素。通过对两个群体的安全心理特征性描述,可以更准确的识别员工的不安全心理,为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提供相关的理论依据,同时也可以提高安全生产的可预测性和主动性,加强企业安全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使安全管理更加科学化、人性化,为企业的安全生产保驾护航。

4 结论

(1)通过对易出现隐患和不易出现隐患者两个群体的测试结果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发现两个群体在个性、工作满意度、基层队气氛和安全意识4个维度上均存在普遍性的规律和显著差异。其中:易出现隐患和不易出现隐患两个群体的个性差异主要存在于6种人格特征上,分别是稳定性、有恒性、忧虑性、独立性、自律性和紧张性;工作满意度的测试结果显示,易出现隐患和不易出现隐患两个群体在在工作满意度中的6个维度上存在差异;基层队气氛测试结果显示,易出现隐患和不易出现隐患两个群体在基层队气氛在队内支持、基层对文化建设和队友信任3个维度上的差异显著;安全意识测试的结果显示,易出现隐患和不易出现隐患两个群体在安全意识上存在显著差异。

(2)易出现隐患和不易出现隐患两个群体有自己的特征,这些特征组成了两个群体的特征模型。易出现隐患者的主要个性特征:缺少耐心、不合群、缺乏责任心、理性控制薄弱、理解和判断能力较差、得过且过、注意力不集中,安全意识低下等;不易出现隐患者的特征:合作与适应能力强、情绪稳定、有恒负责、细心周到、能够、支配自己的情绪、工作满意度较高、处于支持型团队、安全意识较高。

(3)安全生产事故和安全隐患的发生往往是由人的不安全行为所造成的[10],而人的行为是由其心理因素所决定的。所以,油田作业系统的安全管理工作必须将人的因素作为工作的核心,及时关注并纠正员工影响安全的不良心理因素。通过对两个群体的安全心理特征性描述,可以更准确的识别员工的不安全心理,为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提供相关的理论依据,同时也可以提高安全生产的可预测性和主动性,加强企业安全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使安全管理更加科学化、人性化,为企业的安全生产保驾护航。

摘要:油田员工所发生的不安全行为与其不安全心理特征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为解决这一问题,对辽河油田兴隆台工程技术处作业员工进行了安全心理测评,对安全心理测试结果及心理访谈记录进行了综合分析。结合安全心理学理论,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对油田作业员工易出现隐患和不易出现隐患两个群体在个性、工作满意度、基层队伍气氛和安全意识4个方面进行了群体安全心理特征描述。为及时关注并纠正员工影响安全的不良心理因素,改善油田安全管理工作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油田,安全心理特征,工作满意度,基层队气氛

参考文献

[1]MOHAMED S,ALI T H,TAM W Y V.National cultureand safe work behavior of construction workers in Pakistan[J].Safety Science,2009,47(1):29-35.

[2]M.D.Cooper,R.A.Phillips.Exploratory analysis of thesafety climate and safety behavior relationship[J].Jour-nal of Safety Research,2004,46(10):1406-1419.

[3]Paul,P.S.,Maiti,J.The role of behavioral factors onsafety management in underground mines[J].Safety Sci-ence,2007,19(3):282-289.

[4]ROLAND H E,MORIATY B.System safety engineeringand management[M].2nded New York:John Wiley&Sons,1990

[5]王长建等.基于风险管理的油田作业安全管理系统构建与实践[J].北京:石油天然气学报,2006,(5):141-143WANG Chang-jian,et al.The oil field work safety man-agement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based on therisk management[J].Journal of Oil and Gas Technology,2006,(5):141-143

[6]张舒,史秀志.安全心理与行为干预的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1,21(1):23-31ZHANG Shu,SHI Xiu-zhi.Study on safety psychologyand behavior intervention.Beijing:[J].China safety sci-ence journal,2011,21(1):23-31

[7]李绍亮,王用杰,徐冠武.企业安全生产行为路径管理探讨[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1,7(6):176-179LI Shao-liang,WANG Yong-jie,XU Guan-wu.Approacha subject of behaviour path management[J].Journal of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1,7(6):176-179

[8]栗继祖.安全心理学[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业出版社,2007

旅游景区安全的特征 第2篇

1.广泛性2.巨大性3.隐蔽性4.复杂性5.特殊性6.突发性

二.旅游景区安全管理措施

1建立社会联动系统2.设立景区安全管理机构,制定安全管理制度,配备安全管理人员.3.加强对旅游设备的维护保养和修理4.强化旅游安全宣传和教育5.提高景区安全监测的技术水平6.建立警示与救援机制7.完善旅游保险 旅游景区安全管理具体内容。

1.旅游景区管理部门应制定景区安全责任制,明确规定领导、部门、员工各自的岗位安全职责。

2.建立景区安全检查制度;进行以贯彻执行国家安全法规政策的情况、景区安全管理、安全条件、存在的隐患等方面的安全检查,主要内容包括:

1)对各级领导、部门、员工落实安全责任制、安全培训、岗位安全技能方面进行检查; 2)对景区的环境、标志、安全设施方面进行检查;

3)由企业领导组织采用座谈分析、项目对照的方式对企业的安全机构、人员、职能、制度、经费投入等安全管理效能,进行全面系统检查,促使企业完善安全管理,提高安全管理效能。4)除每日进行经常性安全检查外,每年应定期进行2—4次群众性大检查。包括普遍检查、专业检查和季节性检查。

5)开展安全检查,必须有明确的目的、要求和具体计划,检查要有台帐记录。依靠群众边检查、边改进,发现隐患及时整改排除。3.制定全员安全教育培训制度:

4.景区内有潜在危及游客安全的地域、通道要设有明显的警示标志,提醒游客注意安全。在危险地段要安置防护设施以保证游客的安全。

5.景区内的缆车、高架索道等设备,必须符合有关安全标准,并应经常检查保养,确保安全运转。

6.要制订突发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对可能发生的旅游安全事故制订相对应的援救措施。景区内应备有常用应急药品,以便能及时为游客提供帮助。

7.景区必须有专职或兼职安全员,负责对景区进行经常性的巡查,发现有不安全因素、安全隐患,及时报告管理部门。并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排除隐患,确保景区安全。

四.所谓安全管理的对象就是指各种潜在危险的因素,只要把危险因素管住,使之不能转化为事故,就不会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对旅游景区而言,要预防潜在危机的发生,必须从源头进行控制,不放过每一个细节,及时进行分析预测,并做好各项预防措施。一般而言,旅游景区的安全管理对象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正确引导和约束景区内游客的游览行为,防止其不安全行为导致事故。例如不顾各种安全警示,跨越安全栏、随意攀爬、接近危险水源;在游览过程中,不遵守相关的安全规定,不按照规定的操作执行等;不在指定的吸烟区域吸烟,或在禁火的景区乱丢烟头等。

2、要求旅游设施设备操作人员严格按照规范操作,防止违章作业导致事故。例如因操作不当导致漂流船翻沉、客运索道停止运行、游艺机械造成人员受伤等事故。

3、要求景区员工按照既定的标准和流程操作,避免在服务提供过程中产生不安全行为。例如在为游客提供餐饮、购物等过程中,造成客人烫伤、食物中毒或物品过期等事故。

4、搞好景区范围内的治安保卫工作,防止偷盗、抢劫等犯罪行为的发生,避免造成游客的人身伤害或财物损失,及时查禁“黄、赌、毒”等社会不良现象,依法打击强买强卖、敲诈勒索、殴打辱骂游客等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等。

5、景区内如有建设或维修施工的,应做好安全防护工作,防止施工过程中的不安全行为对游客造成伤害。

6、做好景区内的道路交通设施、各种车辆以及停车场的安全管制工作,特别是在旅游旺季、高峰期尤为重要。

7、做好景区内各种游乐场所、游览道路、游客休息停留场所及其周边环境的安全管理工作,避免或减少可能对人员造成的伤害。

8、做好员工工作或生活场所的安全管理与教育,如不得私拉电线、私用电炉,注意交通安全等。

9、做好如台风、洪水,以及山体塌方或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预报或防范措施,尽可能减少景区或游客的生命财产损失。

10、做好特种旅游项目的安全管理,如攀岩、冲浪、骑马、拓展、蹦极、速降等。

11、其他可能产生危险的因素与环境。

在明确了各种安全管理对象之后,关键就在于对危险因素的识别。识别危险是安全管理的首要任务,如果不知道有什么危险,就无法有针对性地采取防范措施,没有防范,事故就难免要发生。景区应对已判定或已识别的危险要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必要时进行标识提醒游客注意;对于相对复杂的安全管理对象,应制定内容详细的安全操作规程或安全提示手册。五.旅游景区安全管理体制

旅游景区安全管理工作实行在国家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统一领导下,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分级管理的体制.六旅游景区安全事故应急救援 1.事故应急救援体系

2.3.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策划与编制 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演练与评审 七事故应急救援的基本任务

1.立即组织营救受害人员,组织撤离或者采取其它措施保护危害区域内的其他人员

2.迅速控制危险源,并对事故造成的危害进行检验检测,测定事故的危害区域危害性质及危害程度

3.4.做好现场清洁,消除危害后果 查清事故原因,评估危害程度

八.旅游景区安全事故原因分析 旅游景区和大型活动特点 1人群密集性 2突发性和不确定性 3社会影响性 4非程序化决策

旅游景区和大型活动事故的主要原因 火灾.爆炸.结构风险,中毒.人群拥挤 拥挤踩踏事故的预防和控制

.对游人工作1人员数量控制2.流向与流速控制3.人群情绪与行为控制

安全部门工作

人员配备.安全设施.环境因素 《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经2013年4月2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次会议通过,2013年4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3号公布。《旅游法》分总则、旅游者、旅游规划和促进、旅游经营、旅游服务合同、旅游安全、旅游监督管理、旅游纠纷处理、法律责任、附则共10章112条,自2013年10月1日起施行。

在刘锋看来,过去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现在应再加上一件事“游” 随着旅游爆发式增长,其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越来越关系到大众的切身利益和根本利益。刘锋认为,旅游权应与劳动权、教育权、医疗权、居住权一样成为一项必须得到保障的基本权利。要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基础上,让人民还能够“旅有所乐”。

第三十三条 旅行社及其从业人员组织、接待旅游者,不得安排参观或者参与违反我国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的项目或者活动。

第三十八条 旅行社应当与其聘用的导游依法订立劳动合同,支付劳动报酬,缴纳社会保险费用。

旅行社临时聘用导游为旅游者提供服务的,应当全额向导游支付本法第六十条第三款规定的导游服务费用。

旅行社安排导游为团队旅游提供服务的,不得要求导游垫付或者向导游收取任何费用。

第三十九条 取得导游证,具有相应的学历、语言能力和旅游从业经历,并与旅行社订立劳动合同的人员,可以申请取得领队证。

第四十条 导游和领队为旅游者提供服务必须接受旅行社委派,不得私自承揽导游和领队业务。

第四十一条 导游和领队从事业务活动,应当佩戴导游证、领队证,遵守职业道德,尊重旅游者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应当向旅游者告知和解释旅游文明行为规范,引导旅游者健康、文明旅游,劝阻旅游者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

中学生安全事故特征的分析 第3篇

一、可能性存在于一切时间、空间。中学生的日常生活及学习生活的主要环境应该是家庭和学校,一般我们都这样认为,其实远不是这样。我在课上和课余时间对本校部分学生进过口头调查,发现现在的中学生课余生活与成年人无异,有的学生校外活动项目甚至超过教师。学生发生安全问题的环境不只是在学校内的操场、楼道或课间课上,它还可以是校门口、娱乐场所、餐厅、超市或者医院等等目前学生接触到的和还没有接触到的场所。

二、原因具有复杂性、多样性特征。简单地讲,我们看到的一切人和物都可能成为引发学生安全事故的原因,例如,学生人与人之间的打架、学生被体育器材砸伤等。但它的复杂性在于,有时候一个原因可以导致多种结果,例如,两个学生因争抢篮球打架,被打的学生回家后将此事扩大化并告诉家长,此家长又到学校打另外那个学生,这个学生回家后也将被打的事情告诉了家长,双方家长又都不冷静各自召集一些人群殴;有时候,多种原因可以形成一个结果。

三、结果有不同程度之分。首先,学生安全事故的不同程度可以体现在学生身体方面,有重大或特大安全事故、中度安全事故、轻度安全事故之分。其次,学生安全事故的不同程度体现在学生心理方面,有短期内就会消失、短期内无法弥补的精神伤害之分。再次,学生安全事故的不同程度体现在对学校的公众影响方面,事件影响的效果好坏、时間长短还取决于家长与学校处事结果及周边人群的理解力。

四、性质有常发性、偶发性和特殊性之分。常发性是指经常发生的事件,如口头语中的习惯性言语、同学之间闹着玩导致的轻微撞击、轻微的皮肤挫损、运动时的轻微崴脚等等;偶发性是指有时候事件发生但不是经常发生,如同学之的打架、课上师生因某事争执、学生在校外打架而请家长等;特殊性是指在特殊条件下发现的事件,例如学生体育考试中猝死、缺乏相互理解时家长与教师发生争执、学生因成绩不理想离家出走等。

五、原因有主观、客观之分,有主动、被动之分。根据调查和访谈发现,有的时候学生受到伤害并不是当事人也没有参与到事件当中,但他却也是受害者。例如俩学生在公交车上因争抢座位打架,一个学生抡起书包砸向对方,而书包脱手却将其他不相干的学生头部砸伤。对于同一个个体学生而言,如果他挑起事端,那么他就带有主动性,将会去伤害别人;如果是对方挑起事端,那么他就具有被动性,可能会受到对方的伤害。

六、对象有个人、不同群体、动物、自然环境影响、社会人文影响。随着学生发生安全事故次数增多及范围渐广,我及时地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致使学生安全事故发生的要素越来越多,是在一般思维下没有考虑到的,因此,从逻辑思维角度对学生生活周边的已经发现或还没有发现的可能导致学生安全事故发生的要素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七、时间有即发性和延迟性之分。总结并反思实践经验发现,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或不同条件中学生发生安全事故,其原由也许并不是当时的、现场的某种原因,而是在其它条件下积攒起来的原因的迁移或延续。

八、原因有自发型或内源型、诱发型或外源型之分。如性格外向、活动及运动能力强、周边人际关系相对复杂、喜欢搞恶作剧、有时显现暴力倾向的学生,一般情况与事件有直接关系,对事件的发生具有主观或主动性,是事件的发起者,对于整个事件来说属于自发型或内源型;那么另外还有某些学生具备与之相反的特征,这类学生一般情况下对于安全事件来讲处于被动地位,也就是说只有事情涉及到他了他才有所反应,对于整个事件来说属于诱发型或外源型。

九、性质有特殊性、重复性之分,有空间性、阶段性之分。学生安全事故特殊性主要体现在那些超出一般性思维或某些极端事件上;学生安全事故重复性主要体现在那些具有共性特征、频繁发生且日常化的轻微事件上;学生安全事故空间性主要是指在不同生活空间环境中发生的在形式上有区别的安全事件;学生安全事故阶段性主要体现两个方面,首先体现在学龄段所发生事故的对比上,其次是体现在同一性质事件上的不同侧面也会有阶段特征。

十、通过多种途径、手段来引导教育学生,大多数学生安全事故可避免、可调控、可减弱。根据学生校内外及其他场所发生或可能发生安全事故的要素分析,主要有两大块内容,一是主观必要的、不同层次的安全防范知识要素;二是客观主体及其功能要素。首先,激励学生学好安全知识,做到有效调控自己。我认为做好学生心理教育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其次,联合学生以外的客观主体,形成有效联防。

(作者单位:北京市丰台区和义学校)

生物特征识别系统安全性分析 第4篇

1 安全性分析

1.1 个人隐私方面的安全性

可以用于身份识别的生物特征具有典型的普遍性、唯一性、稳健性、易采集性等特点。即这些生物特征应是普遍存在的, 且不同个体的特征应是不相同、不易改变、容易采集到的。生物特征的这些特点导致了其在保护个人隐私方面存在安全隐患。

由于生物特征识别技术获取的是个人的体征, 对于个人用户而言, 在一些非可控的环节存在着个人隐私泄露甚至被盗用的可能性。例如, 2004年美国国务院与国土安全部宣传除加拿大和墨西哥以外的外国游客都要在出入境时留指纹并拍照, 这一点当时在国际上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除政治原因外, 很大的争议在于对个人隐私安全性的担忧。

目前这个问题在我国还没有得到足够程度的关注, 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 这个问题一定会引起行业和政府越来越高的关注。对于这个问题, 不仅要注意相关政策法律, 还应充分考虑到保护个人隐私和技术可靠性相结合, 在此基础上寻找一个合适的平衡点。如掌型仪, 最终存储的其实是经过分析后得到的数字化模板, 而算法对于用户而言是黑匣子, 对于掌型仪以外的设备或与此无关的人员, 即使得到模板也只是一串毫无意义的字符而已。

各种生物特征的特点, 使得复制、伪造或者仿造或难或易, 但基本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可能性, 这一直以来都是个人隐私保护方面的一个难点。如指纹的易复制性是业界公认的, 一个常见的人造指纹膜如图1所示。而人脸识别是否可靠也一直有争论。如果某些技术本身就存在一些安全缺陷, 那么就需要从算法设计上改进以解决问题, 如可以通过多重验证、复合认证、生物特征识别与加密技术相结合等来消除或减小安全隐患。例如, 双人或三人验证更多地应用在银行的金库管理中, 从而大大弥补了技术或设备本身的安全缺陷, 使得系统更加安全, 同时也使得生物特征个人隐私得到更好地保护。

此外, 在不同的应用场合, 要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生物特征识别产品, 不能盲目追求新潮流、新技术。不同场合对生物特征个人隐私保护的要求和方式不一样, 如在人流量较大的公共场合和安全性要求较高的小范围场所可以分别采取据真率较低的技术和认假率较低的技术, 以及与之相应的个人隐私保护方式。

1.2 技术基础方面的安全性

一个完整的生物特征识别系统通常至少有两个部分组成, 即生物特征注册部分和身份验证部分。生物特征注册是指每一个用户在使用生物特征识别系统前, 都需要预先向系统注册自己的生物特征, 包括采集特征、提取特征、存储特征、系统授权等过程。身份验证是生物特征识别系统的核心功能, 即通过对待测人员提取特征, 并与数据库中存储的生物特征进行匹配比对, 从而完成身份识别的过程。

在生物特征注册和身份验证这两个过程中, 生物特征识别系统处于与外界交互的状态, 系统此时非常容易受到外界攻击。

在生物特征注册过程中, 系统的安全性容易受到以下威胁:

(1) 伪造身份:

系统攻击者使用伪造的身份 (如假的身份证件或身份证明材料) 向系统申请注册, 并且通过了身份审核, 从而在系统的生物特征模板数据库中注册形成了生物特征和身份之间的伪造的对应关系;

(2) 伪造特征:

系统攻击者在系统采集生物特征样本时, 提供了虚假的生物特征 (如使用如图1所示的人造指纹膜) ;

(3) 篡改特征处理器:

系统攻击者在系统提取、处理生物特征时进行攻击, 从而在系统的生物特征模板数据库中注册形成了虚假样例;

(4) 传送攻击:

系统攻击者在生物特征采集子系统向生物特征模板数据库进行数据传送时进行攻击, 攻击者一方面可以获取注册用户的生物特征信息, 另一方面也可以将篡改和伪造生物特征信息注册进生物特征模板数据库中;

(5) 侵库攻击:

系统攻击者通过黑客手段侵入系统的生物特征模板数据库, 对已注册的生物特征信息进行篡改和伪造。

在生物特征识别系统的身份验证过程中, 系统的安全性容易受到以下威胁:

(1) 伪造特征:

系统攻击者在身份验证过程中, 提供了伪造的生物特征信息 (如使用了如图1所示的人造指纹膜) , 以达到伪造身份的目的;

(2) 重放攻击:

系统攻击者对生物特征采集子系统和匹配子系统之间的信息传递进行攻击, 重放合法注册用户的生物特征信息, 对匹配子系统进行欺骗, 从而达到通过身份验证的目的;

(3) 侵库攻击:

系统攻击者通过黑客手段侵入系统的生物特征模板数据库, 对已注册的生物特征信息进行篡改和伪造, 从而达到通过生物特征信息匹配和身份验证的目的;

(4) 传送攻击:

系统攻击者在生物特征匹配子系统向生物特征模板数据库进行数据传送时进行攻击, 攻击者一方面可以阻断合法注册用户的生物特征信息传送, 另一方面也可以将篡改和伪造生物特征信息发送给匹配子系统, 从而达到通过身份验证的目的;

(5) 篡改匹配器:

系统攻击者通过对匹配器进行攻击, 篡改匹配结果, 从而达到通过身份验证的目的。

图2总结了生物特征识别系统的安全性在技术基础方面容易受到的外界攻击威胁情况。此外, 生物特征采集时的准确度和精度、对生物特征进行提取和后续处理时所采用的技术等对系统的安全性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1.3 实际应用方面的安全性

生物特征识别经常会伴随门禁考勤等系统或者其他软件系统进行应用。一是由于市场特性, 许多产品在开发时, 为了迎合客户需要而留置了一些“后门”, 降低了本应严格控制的安全性。二是在工程安装时, 有的设备本来是高安保设备, 但是由于一些不安全的安装或者一些不规范的使用导致安全性降低, 易于受到攻击。这就好比将一把刚钻都无法打开的锁装在了一扇满是窟窿的薄板门上, 即使对人员认证要求再高也可以轻松绕过。所以在应用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时, 应从整体上提高系统的安全规划, 去除短板, 同时还应引导客户加强对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和设备的正确使用。

整合其他技术时的安全隐患也不可低估。目前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与其他技术的整合应用越来越成为一种潮流, 但是这些整合往往也面临着很多安全隐患。这个时候将几种安全机制进行整合使用就是非常必要的了, 如目前较为引人注目的将生物特征识别、智能卡、公钥基础设施 (PKI) 技术相结合的应用。最早的生物特征识别主要基于本机验证, 后来发展成为后台提取数据验证。近年来随着智能卡的迅速发展, 卡片内存存储的能力越来越强, 使得生物特征识别与智能卡的结合越来越成为可能。在这一方面, 掌型识别技术走的比较靠前, 目前的掌型识别技术可以和各种智能卡技术进行结合应用, 这也是未来的一种发展趋势。但是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不管模板做的多大多小, 只要在服务器或本机上进行存储, 都会受到容量的限制。在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与其他技术的整合过程中, 如何来保证生物特征识别特征的安全性和唯一性将成为关键问题, 一旦特征信息泄露或被破解将造成不良后果。就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与智能卡技术相结合来讲, 需要对以下三个方面的技术予以发展:一是大力提高智能卡的加密技术;二是生物特征识别要进行多重验证;三是将生物特征识别的安全机制与智能卡的加密措施整合使用。

2 安全性模型

根据以上分析, 本文设计了一个生物特征识别系统安全性模型, 见图3。除了以上分析中的个人隐私、技术基础、实际应用等方面对生物特征识别系统的安全性模型有重要影响以外, 法律法规、社会道德等对模型也有一定的影响。

目前, 如何解决生物特征识别系统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物特征的加密方面。生物特征加密 (Biometrics Encryption) 是指通过特定的技术手段将个体的生物特征与密钥结合起来, 使得密钥当且仅当活体生物特征提交给系统时才会生成, 在其他时候生物特征和密钥都不能够从系统存储的生物特征模板数据库中获得。

概括来说, 目前常见的生物特征加密技术模型主要有以下三类:

(1) 密钥释放模型, 该模型将生物特征和密钥进行简单叠加后存储为加密生物特征模板, 且密钥将在生物特征被成功匹配后才会释放。该模型的优点是算法简单快速、计算代价小、比较容易实现, 缺点是安全性不够高, 而且虽然认证和密钥释放是分开进行的, 但是系统攻击者很容易通过攻击篡改匹配器或使用木马技术绕过匹配器来侵入系统;

(2) 密钥绑定模型, 该模型在某一加密框架内将生物特征和密钥以某种特定算法结合在一起形成生物特征模板, 并存储在数据库中。当且仅当生物特征匹配成功时密钥才会被相应的算法提取出来, 如果生物特征未知或匹配不成功则密钥不会被提取;

(3) 密钥生成模型, 前面两个生物特征加密模型都是采用将生物特征与密钥结合的方式, 并凭借这种双因子认证模式而达到了较高程度的安全性。但是由于上述两种模型所使用的密钥都是由外界输入的, 因此带来一定的安全性问题。尤其是如果密钥丢失, 系统就没有什么安全性可言了。基于这种考虑以及生物特征作为一种近似随机的信号, 人们开始研究直接从生物特征信号中提取密钥 (如多态离散化技术和模糊提取策略) , 而不再采用从外界输入密钥的方式。

3 标准化建议

在生物特征识别国际标准化工作中, 对安全性方面的关注越来越多。负责生物特征识别国际标准化工作的ISO/IEC JTC1/SC37已经开展了安全性方面相关标准的研制工作:

(1) SC37/WG3工作组关于防范电子欺诈和进行生命特征检测的国际标准ISO/IEC 30107《防范电子欺诈与生命特征检测》研制正在顺利进行, 目前已经接近正式发布阶段;

(2) SC37/WG4工作组发布的国际标准ISO/IEC24713《生物特征识别互操作与数据交换的轮廓》规范了对机场雇员和海员身份进行认证和识别的生物特征识别系统轮廓, 对系统的安全性和个人隐私保护等方面都做了充分的考虑;

(3) SC37/WG6工作组面向生物特征领域的司法和社会活动方面进行了研究, 为司法和社会活动相关管理中对个人信息的合法要求和认证提供支持。

目前, 我国在生物特征识别标准制定工作主要是面向基础技术和数据交换格式等, 在安全性方面还缺乏考虑和研究。现在很多生物特征识别应用对系统安全性和个人隐私保护的要求越来越高, 因此在我国生物特征识别标准制定过程中应重视安全性方面标准的研究:

(1) 对生物特征识别国际标准中安全性相关内容进行跟踪和研究, 积极参与相关国际标准的制定工作, 重点关注ISO/IEC 24713系列标准中在系统设计方面对安全性问题的处理方式等;

(2) 结合我国实际应用情况和标准制定发布情况, 加强生物特征识别领域安全性方面标准的预研和立项工作, 既包括对基础技术、数据交换等方面安全性的研究, 也要加强对司法和社会活动等方面个人隐私保护方面的研究;

(3) 发挥国内相关厂家和研究机构的积极性, 鼓励厂家和研究机构结合各自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遇到的安全性方面的问题以及采用的解决方法, 增进各机构之间的交流, 共同促进生物特征识别安全性问题研究的进步;

(4) 加强和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等相关机构的联系和合作, 可以考虑共同立项、共同研制相关标准等方式, 共同促进生物特征识别安全性方面标准的研制工作。

摘要:从个人隐私、技术基础和实际应用等角度对生物特征识别系统的安全性问题进行了研究, 提出了生物特征识别系统的安全性模型, 分析了生物特征识别标准化工作中在安全性方面应注意的问题。

浅析不同心理特征对安全行车的影响 第5篇

浅析不同心理特征对安全行车的影响

作者:张军江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第15期

摘 要:不同的心理特征对汽车驾驶员行车安全影响很大,遇上突发事件,有人是惊慌失措,有人能化险为夷。因此行车中应调节好心理状态,把安全行车当作汽车驾驶员的头等大事。关键词:心理影响安全

中图分类号:U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5(c)-0247-0

1确保安全行车是汽车驾驶员的天职,当技术因素已不成问题,心理控制显得尤为重要。行车安全心理包括诸多因素,现笔者就其中的情绪、注意和意志三项心理特征对安全行车的影响作一粗浅探析。“情绪”的心理特征及其影响

情绪是汽车驾驶员在从事驾驶活动中对周围的环境表现出的态度,如愉快、忧愁、悲伤、恐惧、苦恼等各种情绪和情感。一个人情绪处在高潮期内,精力充沛、心情愉快,一切活动都被愉悦的心境所笼罩,此时的驾驶员反应敏捷、智力开阔、情绪高涨、动作麻利,这就是“春风得意马蹄疾”;在低潮期内,自我感觉特别不好,健康水平下降,心情烦躁,一切活动都被一种抑郁的心境所笼罩,此时的驾驶员反应迟钝、智力抑制、耐力下降、判断失误,这就是“屋漏偏遭连夜雨”,交通事故也会接踵而至。由此可见一个人的情绪不仅影响着他的心理活动,还影响他的行为后果,所以驾驶员在从事驾驶活动中要保持良好的情绪。

情绪包括心境、激情、应急等方面。

“心境”就是指人们常说的心情,心境的好坏受到周围环境、事物、完成活动及健康状况的影响,能对驾驶员的认识、意识及驾驶活动产生很大影响。所以,良好的心境对大脑反应、思考、判断、操作等都能起到使人敏捷的作用;不良的心境会使人感到枯燥无味、易怒、缺乏礼貌等,常因对交通环境不满而抢行、开“斗气”车,对行车安全是极为不利的。驾驶员在驾车时应尽力使自己保持个人心境的愉悦或平和状态,正确评价和控制自己的心境,确保安全行车。

“激情”为逐渐增强的紧张、亢奋心理。处于激情过量状态时从事驾驶活动很危险。表现在对其他驾驶员、车辆、行人的行动判断和评价与实际情况有较大误差,容易误解对方和做出不正确的反应。如前方一辆车由于道路条件不允许没有及时让后车超越,后车驾驶员因此产生不满情绪,最后这种不满可能演变为非超不可的激情去强行超车,以致造成同向车剐蹭或与对面来车相撞的严重后果。因此,驾驶员在驾车时保持适度激情是必要的,过量激情是了不得的。

“应急”是出乎意外的情况所引起的紧张情绪状态。在驾驶活动中常会遇到一些突发情况,例如后车突然超车,对面来车突然转向,非机动车突然猛拐,行人突然横穿公路等。在这些突发情况面前,驾驶员往往处于应急状态,有的驾驶员会做出正确的规避动作,有的驾驶员却应急意识和能力不强,而呆若木鸡,甚至做出错误指令。因此,突发状态下的处置能力能检验驾驶员的内在应急水平。驾驶员平时就有意识地加强应急状态处置的锻炼,提高驾驶技术和行车素养,这对安全行车是非常重要的。“注意”的心理特征及其影响

在驾驶员从事驾驶活动的过程中,注意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心理学对“注意”的解释是: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它保证人们能够及时地集中自己的心理活动,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使人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主要有三种类型表现,即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和随后注意。

(1)不随意注意也称消极注意或情绪注意

引起不随意注意的原因包括刺激物本身的特点以及人自身的状态。一般来说,刺激物本身的强度越大,新异性越强,与周围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具有运动变化性都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作为驾驶员来讲会高度重视,慎重处理。驾驶员对各种车辆、行人、道路线型、视距及交通标志所引起的注意力的变化,司空见惯能够从容应付。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利用这种注意形式,把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结合起来,保证行车安全。

(2)随意注意也称积极的运用意志的注意

这种注意的集中,不仅是指那些情绪上令人愉快使人感兴趣的东西,也包括那些应该去注意的东西。因此,驾驶员的随意注意同他要达到安全的目的和意志的努力,有助于维持他对客体的注意,使驾驶员在从事驾驶活动中集中精力,不分心、不出差错。

心理疲劳的人很难集中注意,驾驶员往往在驾驶任务即将结束时,会变得精力分散、差错增多。另外与驾驶无关的诸如家庭纠纷、工作琐事、人际关系等引起的情绪也会减弱随意注意。

(3)随后注意是指随意注意产生后出现的这种随后注意对驾驶员来说,是自认为有意义、有价值的客体集中。如果驾驶员拥有高度的责任感,在驾驶活动中,其随意注意是很容易转为随后注意的,驾车过程中就会轻松自如,即使在面临困难或者疲乏到来之前也不会感到紧张。“意志”的心理特征及其影响

意志是在从事驾驶活动中,为达到安全行车的目的,充分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克服重重困难,正确、冷静地处理复杂的交通冲突。在行动中所克服的困难越大,意志的特征就显得越充分、越鲜明。

驾驶员在从事驾驶活动中常会遇到各种复杂的情况:当为了达到安全目的时,就需要拟定达到目的一系列决定。例如,是加速还是减速,是超车还是让行,是避让还是停车等,并付诸实施,运用意志去完成任务。意志是能够抑制住妨碍达到目的的心理现象和生理现象所表现出来的个性特征。一般在紧急情况下,驾驶员能迅速摆脱动摇,坚定地采纳一个目的和实现这个目的。驾驶员在条件恶劣的情况下,会自我破坏情绪,如遇上雨、雾、雪等特殊天气情况,会产生急躁不安、惶恐;而有意志力的驾驶员,则会克服这些不良情绪而保持良好的驾驶状态,在现有条件下尽量做出成效,安全完成行车任务。

意志不仅调节外部动作,还可以调节个人的心理状态。当驾驶员排除外界干扰,把注意集中到完成行车任务时,就存在着意志对注意、思维等认识活动的调节,当出现危急、险恶的情况时,驾驶员凭意志可克服内心的恐惧和慌乱,使自己保持镇定,顺利地战胜行车途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困难。

综上所述,人的心理特征变化是由人的性格、环境所表现出不同的心理反应。对驾驶员来说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是极其重要的,是安全行车的重要保证。但是有些驾驶员,喜欢飚车逞一时之快、喜欢显摆车技捉弄人等,其实这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易引发交通事故。当然,良好的心理状态要靠驾驶员自身去培育,首先要努力学习技术,不断提高行车本领。其次要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提高行车素养。第三要是增强责任感,调节好自身的心理状态,让安全意识扎根于自己的心灵深处,最大限度地保证行车安全。

参考文献

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防御特征研究 第6篇

关键词:信息网络安全 网络防御特征 主机防御特征 应用防御特征 数据防御特征

中图分类号:TP3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7(c)-0045-02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信息网络已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国防军事等多个领域广泛应用,逐渐渗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并成为相互沟通的重要手段。然而计算机信息网络存在网络环境开放性、网络操作系统漏洞、网络资源共享性、网络系统设计缺陷、黑客恶意攻击等安全隐患,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防御问题重要性变得尤为重要[1-2]。本文基于用户网络活动划分防御层,建立起信息网络安全防御的体系模型,并系统分析各层次的网络防御特征,为建立网络安全防护体系提供了理论支撑。

1 信息网络安全防御体系设计

构建信息网络安全防御体系,其目标就是要维护用户网络活动的安全性[4]。根据用户网络活动的层次,可以将网络防御划分为网络防御层、主机防御层、应用防御层和数据防御层等四个方面,在每个防御层模型中,又包括防御功能和防御技术两类划分方法,防御功能分布按照不同防御层特点,采用根据层次、软件功能等类别进行划分,如图1所示。

1.1 网络防御层

网络防御层主要针对信息网络安全防御体系中的网络边界进行防护,按照防护层面的不同,又可分为应用层、传输层和网络层的分层防御功能。防御技术则包括协议分析、模式匹配和包过滤等基本技术。

1.2 主机防御层

主机防御层的防護功能,主要通过主机入侵防御、病毒查杀和防火墙防护等三个层面,并通过各自对应软件实现。主要的防护技术则包括入侵检测、安全审计、访问控制、主动行为防御、特征码查杀和软件防火墙保护等。

1.3 应用防御层

应用防御层的功能主要防范恶意程序植入和篡改应用软件,为此,技术上可通过漏洞利用防护技术和数字签名验证技术来实现。

1.4 数据防御层

数据防御层的防护功能归结到一点为防范非授权用户的非法访问,包括对磁盘分区中文件的访问,以及对数据库文件的访问。防御技术主要包括加密技术、完整性校验技术和备份恢复技术等。

2 网络安全防御特征

2.1 网络防御特征

网络层面可以对通过网络传输的数据包,按照分层的原则进行防御,具体包括网络层、传输层、应用层的分层防御。具体的防御技术包括:包过滤技术、模式匹配技术、协议分析技术等。

网络安全层面从本质上来讲就是网络上的信息安全,其不断发展旨在采取有效的安全措施保护网络信息不被破坏、更改和泄露,保护联网计算机系统免受侵扰[5]。网络上的信息传播方式的多样性、广泛性和难追溯性,使得网络遭受攻击的可能性很大,因此,必须采取一定的安全措施来防止这些恶意攻击。同时,因为网络信息的安全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受保护主机和应用系统的安全,故网络安全是信息网络安全防御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只有网络安全得到很好的建设,主机和应用安全的建设才能在良好的环境中实施。

2.2 主机防御特征

主机层面主要针对操作系统平台进行安全防御,在操作系统平台上通过防火墙软件、杀毒软件、主动防御软件等实现防御策略。采用的主机防护技术包括:软件防火墙防护、病毒特征码查杀、主动行为防御、访问控制、安全审计等。

主机(包括终端和服务器)是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信息的存储和处理工作[6]。由于主机是信息泄露的源头,也是各类攻击的最终目标,因此,主机的安全关系到整个信息系统中信息的安全,主机安全建设是信息系统安全建设的重要内容。

主机层面安全主要涉及操作系统安全和数据库安全,通常是由操作系统自身安全配置、相关安全软件和第三方安全设备来实现的。目前,运行在主机上的主流操作系统有Windows、Linux、Sun Solaris、IBM AIX和HP-UX等。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网上应用的不断增多,这些主机上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一些网络病毒和木马等也随之出现,破坏主机上的数据信息。一般单位中如果将安装这些系统的主机作为服务器的话,上面可能会保存一些单位或部门的关键信息,这就对主机层面安全提出了要求。

2.3 应用防御特征

应用层面主要防范功能用于防御应用程序被恶意程序篡改,及利用应用软件漏洞进行恶意程序的植入。应用层面的安全防御技术可通过数字签名验证技术、漏洞利用防范技术来实现。

应用层面是信息系统最终得以使用的工具,只有通过应用系统用户才能对数据和信息进行各种各样的操作,继网络和主机系统的安全防护之后,应用安全成为信息系统整体防御的又一道防线。应用安全是指信息在应用过程中的安全,也就是信息的使用安全。应用层面的安全目的是要保证信息用户的真实性,信息数据的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以及信息用户和信息数据的可审性,以对抗身份假冒、信息窃取、数据篡改、越权访问和事后否认等安全威胁。这就需要对不同的应用安全漏洞进行检测,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降低应用的安全风险。对信息系统进行应用安全方面的设计,从总体上来说,是为了确保在软件大规模使用、数量和复杂度增长的前提下,能够及时的发现和修正系统中潜在的安全漏洞,并且能够应对和解决这些漏洞,以降低应用系统的安全风险。应用层面侧重于设计开发出来的系统是否安全。虽然这些安全目标多数都类似于网络安全和主机安全中的内容,但是实现目标的方式有很大不同,应用系统更强调在开发出来的系统中解决这些问题。

2.4 数据防御特征

数据层面的防范主要是防止非授权用户对数据的非法访问。主要的防御措施是通过加密和访问控制实现,控制对数据的访问用户和访问权限,并且在数据存储过程中使用加密技术来保护数据的安全。主要的措施包括三个方面:数据完整性、数据保密性与数据的备份和恢复。

数据层面的安全是计算机信息安全系统的最终目的和核心目标[7]。围绕着计算机系统所采取的许多安全保护措施最终都是为了保证系统中数据在应用、存储、传输和处理等过程中的安全性,以实现数据的机密性、完整性、可控性和不可否认性,并可以进行数据备份和恢复。

3 结语

随着计算机信息网络的不断发展,新的网络安全隐患会不断涌现。建立相应的信息网络安全防御体系模型,研究各层次的网络防御特征,能够从本质上明确安全防御体系建设的目的和目标,为科学制定计算机信息网络防御策略、发展针对性安全防护技术提供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

[1]张昱.对计算机网络技术安全与网络防御的分析[J].广东科技,2011(5):51-52.

[2]杨育红.浅议网络信息安全防御体系建设[J].计算机安全,2011(10):73-75.

[3]王琪.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现状研究[J].计算机安全,2013(7):44-49.

[4]汪澎萌,张硕,汪兆银.计算机网络安全体系研究[J].信息安全,2012(2):38-40.

[5]杜芸.网络安全体系及其构建研究[J]. 软件导刊,2013,12(5):137-139.

[6]林颖.基于可变信任机制的主机防御体系[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8):29-31.

乡镇道路交通特征与安全对策分析 第7篇

乡镇道路指的是连接农村与乡镇之间的低等级道路, 从建设初期就有着许多客观条件的制约, 路窄、拐弯坡度大、拐弯次数多、碎石路、泥巴路等等都是主要问题。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乡镇道路也越来越多, 很多地方都喊着“要想富, 先修路”等的口号, 村委修路的决心也不断高涨。近几年来, 国家对于农村道路的扶持也不断加大, 很多地区已经实现了乡镇道路铺路到农家的愿望。乡镇道路多为水泥路、碎石路、条石路等。乡镇道路在农村经济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但也为交通安全带来了巨大隐患。由于缺乏相应的管理及疏散, 乡镇道路交通情况日渐混乱, 交通事故多发, 违法乱纪情况时有发生。如何在保证乡镇道路利国利民的情况下, 最大程度的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率, 减少安全隐患, 是摆在当地政府部门的重要问题。

1 乡镇道路交通特征分析

近年来, 农村经济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 取得了飞速的发展, 乡镇道路交通里程数、私家车、机动车及驾驶人数量剧增, 摩托车、三轮车、面包车及微型客车等也在被广泛使用, 群众出行无疑是更方便了, 但是带来的交通隐患确实巨大的。在乡镇道路建设初期由于受资金、环境、技术等问题的影响, 道路质量难以掌握。由于农村车辆复杂、通行条件差、非法客运丛生、驾驶员技术、车辆安全性、群众安全意识不高等问题, 乡镇道路交通安全事故频发, 交通安全形势十分紧张。乡镇道路安全监管已经成为一个难点及热点, 要想彻底解决此问题, 必须先要了解乡镇道路交通特征:

1.1 乡镇道路特征分析

乡镇道路一般等级较低。虽然近年来国家对于农村道路建设给予了补助措施, 就是给予部分的资金, 剩余的资金要靠群众或村委想办法解决, 此方法很难保证能够筹集到足够的资金去建设道路。群众对于铺路的希望虽然高, 但是对于道路质量却不怎么关心, 因此, 大部分村委只要通过降低道路质量来保证道路的公里数, 这种为求数量而轻视质量的道路情况比比皆是。修路的资金难以完全到位, 只能就原来的老路修, 随弯就坡, 没有足够的资金对路基进行改造, 水泥路面宽度大都在3~4米之间, 路面狭小, 给车辆会车带来很大的困难, 极易造成交通事故。乡镇道路一般弯多、路窄、坡陡或急, 极易造成交通事故。

一些跨河或沟的道路缺乏必要的桥梁, 水沟、涵洞都没有按照规定的进行建设, 损毁现象非常严重, 有的道路甚至缺少交通标线、减速带、警示标志、防护土墩等, 有的道路是这些防护措施已经损坏却没办法重新修理。

乡镇道路的养护一般是由就近的村委或乡委进行负责。而为了实现尽快通路的政策, 政府把重点都放在了修路上, 忽视了道路的养护。另一方面, 资金的短缺也为乡镇道路养护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如果要拨专门的资金去进行道路养护, 乡镇财政就会吃紧, 所以大部分都采取了置之不理的状态, 造成了乡镇道路路况越来越差, 提高了安全隐患。

1.2 乡镇机动车隐患分析

乡镇机动车隐患车辆多。由于城区道路安全监管相对较严, 一些拼装车、报废车、无牌照车都转移到了乡镇、农村, 另一方面, 县镇机动车年检率非常低。农民对于机动车辆的年检都采取能不检就不检的态度, 能躲则躲。而农村机动车辆数量较多, 分布较广, 相关部门很难对其进行逐一排查。农民对于机动车辆的维护也是不重视, 大多数的机动车都是以赚钱为目的的, 只有当车辆坏到不能启动了才会去修理, 降低了车辆的安全指数。

1.3 驾驶员安全意识低

农村非法客运问题一直不断, 车租车为了能够有生意, 见人就搭, 而坐车的人只要价钱便宜也不会在乎安全问题, 自我保护意识差, 行人在公路上随意行走, 横穿公路。各类交通违法行为日渐增多, 超速行驶、无证驾驶、未戴安全头盔驾乘摩托车、酒后驾车、占道晒粮等违法行为较多, 诱发事故的比例大大增加。

1.4 乡镇道路管理不到位

交通管理部门由于精力不足等原因, 一般会将道路安全管理的重点放在国道、省道及重要交通道路上, 当地乡政府或村委又没有实施道路安全管理的权利, 使得乡镇道路安全管理长期处于无人管辖的范围内, 这也是乡村道路违法现象突出, 安全隐患严重的一个重要因素。

1.5 乡镇道路交通环境分析

乡镇道路是农民运送物资及农产品的重要途径, 多数是一些散装或分散的货物, 农民利用机动车通过乡镇道路到集市或城区贩卖蔬菜, 货物与人共乘一辆车, 大多属于严重超载的情况。农闲人多, 农忙较少;“逢场”人多, “寒天”人少, 这就造成客车有时严重超员, 有时无人乘车的局面, 客运车辆经营困难。所以乡村道路交通安全环境恶劣, 是造成乡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难的原因。

2 乡镇道路交通安全对策分析

改善乡镇道路交通安全状态, 提高安全系数, 消除安全隐患是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发生的手段, 是道路管理部分的职责所在, 更是道路管理部门的工作重点。

2.1 乡镇道路交通事故在所有道路交

通事故中占的比例较大, 交通隐患非常突出, 控制好道路的交通安全管理, 才能控制好道路安全。由于受警力不足、乡镇道路多而广的影响, 乡镇道路的管理容易失控, 秩序混乱, 违法现象普遍, 这使得所有道路行使人都没有遵守交通规则的习惯, 即使是到了大道上也依然我行我素, 致使事故频发。因此, 要想提高道路安全指数, 必须把道路安全规则落实到基层, 培养农民遵纪守法的习惯。

2.2 成立乡镇道路安全管理办公室, 负责乡镇道路的养护、建设等工作。

采取招商引资的合作办法, 对乡镇道路的养护进行承包制, 把乡村道路客运经营权与道路养护义务挂钩实行有偿转让。实行投资人受益的模式, 这样既可以解决农民出行乘车难的问题, 又保证了乡镇道路的养护, 提高安全保障。

将乡镇道路的安全管理归乡镇政府负责, 实行村民自治管理, 由村委制定对占用道路打场晒粮、乱堆乱放、损坏公路的行为予以禁止, 并制订相关处罚规定, 使村民能自觉地维护乡村道路, 确保道路安全畅通。

2.3 改善交通环境, 确保道路安全。

实行乡镇政府与公安交警部门协管机制, 建立协管队伍。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的工作重心应转移到乡村道路交通安全的预防管理上来, 坚持严格执法、热情服务。特别是基层交警中队要把整治农用三、四轮非法载客, 二、三轮摩托车违法载人的行为作为经常性工作来抓, 搞好源头管理, 加大路面管控力度, 为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打下坚实可靠的基础

3 结语

总之, 乡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乡村道路交通安全问题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综合问题的集中反映。但我们相信, 只要我们提高认识, 增强信心, 大胆探索, 勇于创新, 扎实工作, 认真落实好各项安全管理措施, 依靠当地党委政府, 落实科学发展观, 就一定能找到治理乡村道路交通安全问题的有效途径, 让乡村道路安全管理工作适应新形势、新需求。

摘要:近年来, 农村经济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 取得了飞速的发展, 乡镇道路交通里程数、私家车、机动车及驾驶人数量剧增, 摩托车、三轮车、面包车及微型客车等也在被广泛使用, 群众出行无疑是更方便了, 但是带来的交通隐患确实巨大的。如何在保证乡镇道路利国利民的情况下, 最大程度的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率, 减少安全隐患, 是摆在当地政府部分的重要问题。

风电行业安全生产风险特征与对策 第8篇

风力发电是洁净能源,发展风力发电是目前国内外电力事业发展趋势之一[1]。2007年全球风能发电装机容量9万兆瓦,2010年达到16万兆瓦[2]。2006 年后,中国风电快速发展,年新增风电装机占全球新增装机的比例从2006 年的不足10%,上升到2010 年49%。2010年底累计风电并网运行装机达到3100 万千瓦。根据规划,到2020、2030和2050年,风电装机容量将分别达到2亿、4亿和10亿千瓦,成为中国的五大电源之一,到2050 年满足17%的电力需求[3]。与此同时,风电发展带来了就业机会,据抽样统计,2010风电带来的就业岗位约26万,到2020年、2030年和2050年风电带来的就业岗位将分别达到36万、60万和72万。风电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经济、社会与环境效益。

但是,随着风电行业的快速发展,安全生产事故也在不断上升,在设备安装、调试和运行过程中陆续发生事故,造成风电机组损毁,并危及作业人员和公众安全。2009年4月30日,海南三亚市东方县华能东风电厂工地工人在吊装二号锅炉钢筋架时,发生坠落事故,造成4人死亡。2011年1月5日,华锐风电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尚义县南壕欠镇大坝沟村施工工地进行安装调试风机时发生触电事故,致3人死亡。同年10月10日,华锐科技酒泉风电装备有限公司在厂内实施风电主机吊装施工时,发生起重机吊臂断裂事故,造成5人死亡[4]。风电场建设和运行安全事故频发,暴露了风电行业安全管理基础薄弱[5]。风电作为一个新兴行业,由于缺乏系统安全运营与管理经验,设备本质安全与质量还有待提升,产业链条比较长,上下游之间的配合程度还不够,今后一段时期,风电行业将进入事故高发期,需要深入分析并采取系统安全措施。本文在研究全球风电行业事故的基础上,分析了风电行业事故特征与趋势,并提出安全管理对策建议。

1 事故情况分析

1.1 事故总数

据2012年的凯思内斯风电场信息论坛(CWIF)报道,截止2012年12月31日,经过媒体报道和官方信息渠道确认,全球风电行业事故共1326起,但是暴露出来的事故可能只占到实际事故数量的9%[6]。不过这些事故还是有综合性与代表性,能反映行业事故的构成和发展趋势。1993-1997年期间,平均每年约发生8起事故,1998-2002年期间,平均每年约发生33起事故,2003-2007年期间,平均每年发生80起事故,2008-2012年期间,平均每年发生140起事故(见图1)。如果不采取系统的安全管理措施,事故将保持直线上升的趋势,不仅会危及风电行业从业人员,还可能危及公众的人身安全。

各类型事故中,死亡事故约占7%,人员伤害事故约占9%,其他构成财产与环境破坏的事故分别是叶片损坏、火灾、结构毁损、抛冰伤人、运输事故、环境破坏和其他类型事故(见图2)。

1.2 人员死亡事故

经过查询,可以验证的人员死亡事故99起(见图3),死亡133人,其中83名是风电场建设、运营、维护人员,50名是普通公众。

1.3 人员受伤事故

能验证到的人员受伤事故114起,其中95起伤害是风电场建筑与维护工人,19起伤害了普通公众或者风电行业之外的工作人员,如消防员和运输工人等(见图4)。

1.4 叶片损坏事故

叶片损坏事故居首位,报告共计251起,约占19%,事故呈现缓慢上升趋势(见图5)。由于发生过叶轮整体或叶片坠落后飞行1600多米事件,以及叶片穿过建筑物屋顶及墙壁事件,因此,有些国家已经承认风电场会产生严重的公共安全风险。新西兰政府已经改变了风电场规划制度,居民有权否决在自己居住地2km范围内的风电场建设项目。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已经禁止在住宅附近2km的范围内建设风电机组,苏格兰也有类似的规定。

1.5 火灾事故

火灾事故也比较多,见报道的共计200起,约占15%,事故呈现上升趋势(见图6)。统计表明,有些类型机组更容易着火。由于风机的高度与构造特殊,火灾扑救非常困难,消防部门缺乏有效的灭火措施,往往只能看着机组烧毁。在风暴干旱天气,燃烧的碎片大范围扩散,会有大面积火灾的风险,后果比较严重,尤其是在建筑物或者森林附近,风险更高。

1.6 结构毁损事故

结构毁损事故见报道的共计130起,约占10%,呈现上升趋势(见图7)。造成结构毁损的主要原因是风暴天气、质量控制不力和维护不到位。结构毁损事故局限在较小范围内,人身危害相对较小,但是经济损失比较大,往往造成整个机组完全被毁。但是,如果风机附近有学校、高速公路或者其他敏感建筑物,对公共安全的威胁就会比较严重。

1.7 抛冰伤人事故

抛冰伤人事故记录共计34起,事故起数比较平稳(见图8)。人被冰砸中是小概率事件,但是有冰块被抛出140m的记录。加拿大在风电场附近张贴了警示牌,要求在冰冻期间,人员距离风机至少305m远。有报告称从1999-2003年,德国共发生了880起抛冰事件,其中33%是发生在低地和海岸。

1.8 运输事故

运输事故报告共计111起,呈现上升趋势(见图9)。比较典型的事故包括45m长的风机在运输途中压碎一座房屋,塔架穿透一座宾馆,风机部件在隧道内坠落。交通运输事故与人员伤害事故是分开统计的,运输事故对公众安全构成的威胁最大。据估计风机重大部件在运输过程中坠落(包括落入海中),损失超过7700万美元。

1.9 环境和其他类型事故

风电场对环境的破坏主要是破坏现场以及造成野生动物死亡,共计120起。还有其他类型的事故267起,包括没有造成严重后果的结构损坏事故。引发这些事故的原因,可能是维护不到位、电气故障(没有造成火灾与触电)等。结构支撑事故也包括在内,以及没有引起火灾和叶片毁损的雷击事故等。

2 安全生产风险特征

(1)行业风险受整个产业链的影响。

风电行业安全管理特点是“点多、线长、面广”,整个产业链安全管理涉及技术研发、零部件制造、整机组装、检验认证、施工队伍素质、承包商管理、施工过程管理和竣工验收、启动前检查、投产运营、电场退役及各种配套服务等环节[7]。产业链上游在前期设计与制造过程中,出现一个薄弱环节就会直接影响后期的运营与维护的安全,仅仅由风电运营团队难以掌控整个产业链的风险。目前风电行业处于高速发展时期,风电场建设周期短,注重建设规模和速度,施工过程中很多安全控制措施、安全策略得不到有效落实,新电场、新人员、新设备多,是引起事故多发的重要因素。此外,由于风电行业竞争激烈,为了赶进度和控制成本,项目质量安全受损,本质安全性无法得到充分保障,也加大了建设和运营的风险。

(2)行业固有风险比较高。

我国2050年预计装机容量达到10亿千瓦,将有72万人就业,占到能源供应的17%,行业规模比较大。2011年风电行业共计约26万就业人员,见报道的死亡人数为8人,十万就业人员死亡率为3.08,而全国工矿商贸十万就业人员事故死亡率为1.88[9],是全国平均水平1.6倍,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并且据估计实际发生的事故可能是10倍于现有的统计数据,安全形势严峻,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安全管控措施,事故数量会进一步上升[6]。除了本文列举的叶片毁损、火灾、结构坍塌、交通运输、抛冰伤人等类型事故外,由于行业设备高大、建造与结构复杂、位于偏远或者沿海等复杂地理位置和不利气象条件,高处作业、接触运动机械、大风天气、大浪环境等会比较常见,由此引发高处坠落、触电、淹溺、雷击、重油泄漏等类型事故,行业本身涉及危险物质和危险作业比较多,如果本质安全设计考虑不足,设备设施可靠性和耐用性不够,对现场作业人员和公众安全都构成威胁。

(3)行业自身安全管理基础薄弱。

风力发电涉及专业较多,专业水平要求高,员工必须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技术业务水平和必要的操作技能技巧。因此必须采用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手段才能完成各项任务[10]。与此形成对照的是,我国风电场在国内作为一种新兴的发电企业,发展速度快,目前还未形成一套行与其自身风险特征相适应的管理模式,行业风险管理能力不足,缺少系统风险管理工具,缺乏智能化、自动化故障分析、判断和排除手段。行业安全技术、法规与标准还不健全,部分安全生产标准比较落后,不能满足行业快速发展的需要。此外电场多位于边远地区,难以吸引和留住高素质人才,领导层和员工对安全问题认识不到位,安全管理基础薄弱。

(4)海上风电场风险更高。

海上风电场往往远离陆地或处在潮间带地区,施工和运营维护难度显著高于陆上风电场。在施工和运行中除了受到和陆上风电场相似的如工程地理位置、场地周边环境、风能资源、工程地质等因素影响外,还受到电网联接、海上施工,特别是海洋水文中非常复杂的台风、潮位、波浪、潮流、风暴潮、海水、泥沙、海床运移和冲刷等因素的影响,风险更高。

3 对策建议

风电行业在我国属于新兴产业,目前正处于快速扩张期,固有风险比较高,产业队伍还处于学习期,本质安全与风险管理能力与行业发展的速度还不匹配,行业风险管理需要从整个产业链的每个环节入手,开展系统风险管理。

(1)强化风电行业安全发展政策研究与顶层设计。行业主管部门和协会在制定风电发展规划的同时,同步制定安全发展规划,通过政策和机制引导行业安全发展。将安全生产纳入决策与战略范畴,建立健全安全制度与标准和责任机制,建设行业安全文化。开发风电技术的同时,实施风电安全发展专项课题研究,推动风电安全技术进步。

(2)开展风电行业及典型企业系统风险分析,制定针对风电行业安全性评价方法和标准,建立全国乃至全球风电行业生产安全信息资源数据库,绘制风电行业及企业风险地图。在风电产业链内部建立安全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让供应商、运营商和承包商共同关注产业发展质量,制造企业加强工艺控制和质量管理,提升机组的可靠性,保障整个产业链每个环节安全。

(3)开发本质安全型风电设备。开展风电机组HAZOP分析,实施风电机组本质安全设计,降低危险物品的用量,提升叶片、齿轮箱、发电机、变流器和轴承等关键零部件安全保障性能,建立设备安全检测与预警系统,从源头降低事故风险。

(4)强化风电场建设施工安全管理。实施风场建设安全规划,施工安全设计,强化物流安全和建设安装调试安全管理,在充分借鉴和利用以往工程建设安全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建立适合风电场风险特征的施工安全管理模式,实现风电场安全生产优生优育,提高安全可靠性。

(5)保障风电场运行与维护安全。借鉴其他电力行业成熟的安全管理经验,在风电场采用现代安全管理模式,引入国外技术的同时,借鉴优秀的安全管理理念与方法,推动风电场现场精细化和安全生产标准化,建立风电场安全监控系统,强化风电场应急响应管理,实现安全保障能力与行业规模同步扎实发展。

摘要:系统检索了2000至2012年年底风电行业事故情况,从事故总数、死亡人数及事故类型展开分析。结果表明,风电行业风险具有自身特征,事故一直呈现上升趋势,其中叶片损坏、火灾、结构毁损、抛冰、交通运输、环境破坏等事故比较突出,对从业人员和公众构成威胁。我国风电行业正处于快速扩张期,内在风险较高,需引起行业主管部门和企业的高度重视,开展全产业链系统安全研究和管理手段创建,开发本质安全型工艺和设备,强化施工及运营安全管理。分析结果对指导风电行业安全管理决策和提升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风电,安全生产,风险分析,对策,事故案例

参考文献

[1]DL796-2001.风力发电场安全规程[S]2,001

[2]宗纪州,孟俊娇,袁雪梅.风力发电工程风险管理探讨[J].科技致富向导,2012,14(15):18,109ZONG Ji-zhou,MENG Jun-jiao,YUAN Xue-mei.Re-serch of wind energy project risk management[J].Ke JiZhi Fu Xiang Dao,2012,14(5):18,109

[3]辛华.中国风电发展路线图2050[J].精细与专用化学品2,011,(12):37XIN Hua.The development road of China wind energy To2050[J].Fine and Specialty Chemicals,2011,(12):37

[4]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政府网站事故查询系统[EB/OL].安全监管总局政府网站.http://media.chinasafety.gov.cn,2011-10-10

[5]国家能源局文件.国家能源局关于加强风电场安全管理有关要求的通知.国能新能[2011]373号.

[6]Summary of Wind Turbine Accident data to 31 December2012[EB/OL].Caithness Windfarm Information Forum2012.www.caithnesswindfarms.co.uk

[7]何昌茂.浅谈风电场施工建设安全管理[J].能源与环境2,012,(5):129-130HE Chang-mao.Research on safety management of windenergy farm construction work[J].Energy and Environ-ment,2012,(5):129-130

[8]林树立,侯宪郓,尚彦雪.风力发电场施工安全措施要点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2,(24):84-85LIN Shu-li,HOU Xian-yun,SHANG Yan-xue.Analysisof the main safety measure in construting of wind energyfarm[J].China Electric Power Education,2012,(24):84-85

[9]2011年全国安全生产情况[EB/OL].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政府网站http://www.chinasafety.gov.cn2,012-01-14

[10]梁振飞,王波,狄海龙.风力发电场运维管理工作探讨[J].风能产业2,011,(9):24-28LIANG Zhen-fei,WANG Bo,GENG Hai-long.Discus-sion on the work of wind energy farm maintain manage-ment[J].Wind Energy Industry,2011,(9):24-28

乡镇道路交通特征与安全对策分析 第9篇

关键词:乡镇道路,交通特征,交通安全,安全对策

近年来,随着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处在新农村建设第一线的乡镇,其道路交通也得到了飞速发展,但道路穿越乡镇带来的用地形态布局和交通安全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加上人、车、物流急剧增加,乡镇道路正成为交通事故的新增长点,交通安全问题已成为各级政府及交通管理部门面对的难点问题。

1 浙江省乡镇道路交通安全现状

浙江省有建制乡镇1 214个,统计资料表明,全省建制乡镇中90%以上是过境公路穿越的布局。自2003年开始,浙江省实施“康庄工程”,从2004~2008年的5年里,全省用于乡村康庄工程的资金已达到了200多亿元,到2009年底,全省公路通村率将达到99%。基本上实现村村通公路、通公交。而乡镇作为一个具有工商文明和农村文明的连接结构区域,其交通基础设施发生了根本改变,通达深度和技术等级明显提高,运输和出行条件明显改善,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有力的交通保障。

与此同时,由于浙江山地多,平地少,而经济发展迅速,车流、物流、人流密集,(如浙江农村地区的中小学逐渐集中到乡镇,全省城镇居民每100户汽车拥有量已从2000年的0.5辆增加到2007年的13.86辆),公路穿越乡镇带来的交通安全问题越来越严重,乡镇道路正成为交通事故的新增长点。据统计,2006年全年,浙江省共发生交通事故36 767起,死亡6 619人,受伤42 312人,直接经济损失14 231.7万元,其中农村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占总数的13多,有的地区高达50%。2007年,全省共发生农村道路交通事故8 854起,死亡2 043人,分别占总量的28.87%和31.80%;2008年,全省发生农村道路交通事故6 526起,死亡1 544人,分别占总量的28.78%和30.14%。2009年3月3日浙江省统计局发布的《2008年度建设平安浙江群众安全感调查报告》显示,有47.74%的人认为交通事故是当前影响群众安全感的最主要问题。农村道路上交通事故不仅造成社会财富的极大浪费,而且在相当程度上延缓了乡镇经济的发展。

2 浙江省乡镇道路交通特征

乡镇是我国城市化过程中最为活跃且矛盾较为尖锐的地区。浙江省的乡镇一般沿高速公路、国道发展而成,大多离城区较近、交通方便,多种经济产业活动兴起迅速,大多具有带状发展趋势,外来人口众多,交通流量大,兼有城市、乡村的优势,正成为城市发展的直接延伸地带,其交通问题主要是过境交通与内部交通。经调研分析,浙江省的乡镇道路交通体现以下特征:

2.1 交通参与者的交通意识薄弱,交通违法现象突出

乡镇是不同所有制土地、不同行政管理体制交汇的区域,是经济发展迅速、人口增长快、流动性强、农用地与非农用地交叉多、转化快的区域,因此,人员构成多样化,状况复杂,交通参与者的交通意识薄弱,随意穿越、闯红灯、违章驾驶等交通违法现象十分突出。

2.2 道路交通混行,交通拥挤问题严重

乡镇道路多为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合的道路,沿线建筑物密集,交通流量大,厂区单位、铺面、摊点的出入口较多,加上道路穿镇,沿途人口密集,主要道路基本没有设置专门的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以路当街、交通混行、交通拥挤问题比较严重。

2.3 交通违章行为严重

乡镇是农村重要的客货运枢纽点,但营运客车、营运货车没有较固定的时间和空间、也没有车辆类型通行管制,特别是农用车、危险品运载车辆、摩托车等在乡镇全部允许通行,因此,道路行驶秩序混乱,营运车辆超载、超速、违章超车、疲劳驾驶、擅自改装改型等违章行为严重,骑乘摩托车不戴安全头盔、无证驾驶、越线行驶、超速等违章行为严重。

2.4 违章占道严重

乡镇道路等级不高,标准不统一,且交通标志、标线、安全防护设施不够完善,多数公路没有隔离栏,人车可以任意穿行,而且集市聚集,违章占道严重。

2.5 交通事故特别是人车事故较多

乡镇交通方式以混合式交通为主,相互干扰严重,其中步行、自行车(电动自行车)及摩托车占很大比例,而乡镇过境车辆多,同时多数公路在乡镇都开设出入口,且交通标志复杂,过境车司机因辨认时间长易走错路而导致调头、逆行,拖拉机多,摩托车多,特别是电动自行车拥有量的快速增多,行人的安全意识又比较差而出现交通事故,其中引发的人车事故较多。

3 乡镇道路交通安全因素分析

乡镇道路交通安全问题是乡镇交通机动化程度提高,人、车、路、环境等诸要素发生深刻变化带来的必然反映。

3.1 人的问题

人是道路交通安全的主体,包括所有使用道路者,如机动车驾驶员、乘车人、骑自行车人、行人等。乡镇道路交通快速发展,交通环境日趋复杂,但目前相当一部分乡镇居民交通安全意识薄弱,落后的交通行为习惯与日益复杂的现代交通环境形成矛盾。对交通法规、交通安全常识乃至机动车的性能、车速等知识都还处在低级阶段,交通行为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较大,违章规象普遍。

乡镇机动车驾驶员队伍庞大,且以年均20%的增幅快速增长,多数人员文化程度低,驾驶资历短,缺乏严格的技术培训,又不懂交通法规和处理紧急情况。对于超载超速、争道抢行、疲劳驾驶等违章行为也是屡禁不止。未经任何正规的安全教育和驾驶训练的无证车手也大有人在,安全隐患十分突出。摩托车、残疾人机动车、农用车等作为代步和运输工具,无照驾驶和无证驾驶的情况大量存在。

3.2 车的问题

随着乡镇经济和交通运输市场的发展、人民收入的增加及其消费观念的变化,机动车在乡镇以年均20%以上的增幅快速增长,逐步改变了原有运输主体和运输方式的构成,一些经济发达的乡镇道路交通已呈现出城市交通的特征。但乡镇公交线网尚不发达,各种价格低、安全性能差的交通运输工具居多,比如小客货车、农用车、变形拖拉机、三轮摩托车、电瓶三轮车等生产技术水平较低,安全性能较差的车辆混行其间,极易发生交通事故。

3.3 路的问题

浙江省乡镇道路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少到多、由普及到逐步提高、由以“通”为主到讲求“通畅”的历史过程,大部分乡镇境内国省道、县乡道路及高速公路纵横交错,道路密度较高,但干支结构不够合理,达不到合理分配交通流的目的。很多乡镇虽然己经形成了一定的路网规模,但除了一条过境干线公路和少数乡镇主要街道外,其他道路标准低。据统计,在我省交通事故中,发生在低等级公路上的交通事故约占全省交通事故的70%,而这些低等级公路绝大多数建在乡镇。

乡镇公路交通环境复杂,但由于资金困难,重铺路、轻设施现象十分严重,特别是山区乡镇公路路面宽度较窄,一般只有3.5~4 m,沿溪、沿山、盘山公路多,路面急弯、易滑、岔口多,行车视线不良等问题路段较多,尤其是临水、临崖高落差路段隐患十分突出。一些道路修建时设计不合理,路桥不配套,弯道转弯半径小,容易出事故。在学校、医院、 商场等公共场所,交通复杂、流量较大,交通隐患十分明显。

在乡镇规划中,对道路建设和交通发展估计不足。乡镇道路穿过中心乡镇地段,往往交通比较复杂、流量较大,且街道化发展很快。很多乡镇没有将静态交通设施列入规划内容,道路资源被侵占现象严重,造成车多路窄,乡镇所在区机动车、非机动车混行,街道周围又无临时停车点,机动车随意占道停放,一些沿街店面违章摆摊设点,严重影响了机动车的正常行驶。

3.4 管理问题

1)交通安全管理涉及的部门较多,工作责任分散,道路规划、设计、建设、维护、施工和管理等方面分属不同的部门。由于各部门之间缺乏统一的交通安全指导目标,导致各管理环节之间不协调,使乡镇道路交通安全工作出现“三多三少”的现象,即面上管理多,源头管理少;上路执勤多,深入宣传少;经济处罚多,实际教育少。这种管理严重滞后于道路交通存在,增加了乡镇道路潜在的安全隐患,必然导致交通事故的重化趋势。

2)机动车管理与驾驶员管理不严格,增加了交通事故的源头。部分地方车辆检验、牌照管理、年度审核和车辆报废制度执行不严;机动车驾驶员培训及其再教育、管理和监督方面不完善,而且执法不严;机动车和驾驶员异地管理难度较大,监管不利,不能实现对车辆和驾驶员跟踪管理,这些问题间接增加了乡镇道路交通事故的源头。

3)乡镇公路管理力量不足,警力严重缺乏。乡镇道路点多、线长、面广,公路里程和交通流量成倍增长,管理难度越来越大,基层交巡警部门管好国、省道干线公路任务很重,警力紧张,再向乡镇道路延伸十分困难 。

4)对乡镇公路交通安全缺乏系统的调查研究。长期以来, 在交通安全管理的指导思想上存在着“重城市、轻农村,重干线公路、轻乡镇公路”的倾向。由于死亡3 人以上的重特大事故80 %发生在国省道干线,因此,把警力集中在国省道上,工作立足点放在主干线上,各种创建活动和上级检查考核也放在重点公路上,对乡镇公路出现的问题和失控现象还没有引起重视、采取有效措施。

3.5 经济问题

经济的增长给交通安全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浙江省是沿海经济发达省份,农村的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及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刺激了交通需求的增长,导致了交通工具急剧增长,机动车数量多、种类杂,特别是电动自行车拥有量大,交通活跃,交通流量大,需求旺盛,而乡镇各种社会管理机构、管理人员、管理机制滞后并奇缺,仅有的个别的管理部门也是人少力薄,形成了相当的管理“真空”区,给当地的交通安全问题带来巨大压力。

4 加强乡镇道路交通安全对策

4.1 树立以人为本服务理念,提高全民交通安全意识

各级政府要把乡镇交通交全管理列入到重要议事日程中,重视对农民、外来人员、中小学生等各类道路交通参与者的培训和宣传教育力度,在乡镇村设立交全教育宣传窗,聘请义务交通安全信息员,定期印发安全宣传资料,以“关爱生命、安全出行”为主题,宣传交通交全知识,提高全民的交通法制观念和交通交全意识;充分利用驾驶员协会、驾驶员所在村组和单位的组织管理职能,加强对驾驶员的教育管理,强化驾驶员法制教育和风险责任意识教育。

4.2 围绕硬件达标的要求,消除事故诱发根源

一方面交通管理部门应增强主动服务意识,深入乡镇,掌握乡镇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和沿线车辆、驾驶员的基本情况,适时派出民警下乡镇,最大限度地为群众车辆办理牌证手续提供方便,定期或不定期开展检查整治活动,加大对各类车辆特别是客运车辆性能的检测检验力度,消除无牌无证、未检未审车辆违章行驶现象,对那些老旧、报废、无牌无证的车辆要做到发现一辆,就地清除一辆,不留后患,较好地解决农村公路交通中车辆无牌、驾车人无证的突出问题,并限制摩托车、低速载货汽车的注册登记;同时,着力治理道路隐患点段,在乡镇道路交叉路和人流密度大的地方设立安全标志和警告标志,特殊情况的线路、桥梁前要设置限载标志,拆除或迁移乡村(机耕)路上影响交通安全视线的障碍物,规范乡镇公路上乡村机耕路接线的设计和建设,以促进农村和谐的交通秩序和安全环境。

4.3 加强乡镇道路建设,健全交通运输网络

各级政府和公路部门要抓住浙江省实施“康庄工程”的机遇,加大投入,抓好乡镇道路建设,完善交通安全基础设施,不断改善道路通行环境主要做好以下几点:①在规划与设计新建和改造乡镇道路时,要将道路的安全性作为一个重要指标进行考虑,减少在计算行车速度设计、平面设计、纵横断面设计和交叉口设计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隐患,谨防新建乡镇道路存在先天性不足;②提高道路等级,减少三级以下道路所占比例,提高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③因地制宜,尽快完善现有乡镇道路的交通安全基础设施,如标志标线、防护栏、警示牌等,使乡镇道路交通环境更加“宽容”、更加人性化;④将乡镇道路工程与乡镇建设规划有机结合起来,严格控制交通进出口的设置,更要防止新的临街住宅群、临街农贸集市的出现。

同时,政府应加大公共财政对乡镇道路交通运输的投入,从两方面着手,实行乡镇客运和乡镇公交“双轨制”。一方面提高现有乡镇客运市场的服务质量;另一方面引入有序竞争机制,大力发展乡镇公共交通,鼓励城市公交企业向农村延伸,着力构建“大公交圈”,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让农民直接享受城市公交的文明优质服务。在既照顾现有农用班车利益,又照顾城市公交企业利益的前提下,均衡利益分配,最终让广大农民乘客受益,更好地杜绝农民乘坐违法行驶机动车现象,减少交通伤亡事故。

4.4 调动全社会力量,建立网络化综合管理机制

乡镇道路交通安全是一个社会问题,要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农村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单靠交警、交通等几个职能部门是不够的,要争取地方政府特别是乡镇政府的人力支持,重点建立乡镇交通安全工作站,从信息、服务、宣传三大功能延伸乡镇道路交通管理触角,对辖区的车辆、驾驶人、道路状况都建起明细的台账;要依托派出所对辖区情况热悉的优势,积极探索乡镇派出所和交警中队共同管理乡镇道路的勤务机制模式,充分挖掘警力资源,明确派出所和交警中队在乡镇道路管理上的职责任务,在乡镇道路交通管理业务上,派出所接受辖区交警中队的指导,由交警部门对派出所交通民警进行业务轮训,确定派出所主抓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负责人和交通民警,负责辖区乡镇道路日常交通秩序管理,处理辖区乡镇道路上的一般交通事故,将乡镇交通安全管理纳入派出所责任和考核范围,加强警种间协调,加大路面执法监控力度,从而构建多部门联动机制和专群结合的道路交通安全防护网络,建立政府领导、交警为主、各级各部门共同参与的交通安全联防体系,有效实现“人车路共管、交通安全共查、安全责任共担”的全方位管控目标。

5 结束语

乡镇道路交通安全问题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也影响乡镇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加强乡镇道路交通安全己成当务之急。本文针对乡镇道路交通安全存在的问题,从人、车、路、运、管等方面剖析原因并提出针对性措施,以改善乡镇道路交通安全形势,消除安全隐患,预防和控制交通事故,实现乡镇道路安全畅通。

参考文献

[1]郑达林.关于当前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的思考[J].浙江农村机电,2006(1):29-30.

[2]陈建华.农村公路“村村通”建设中存在问题的思考[J].科技信息,2007(3):231.

[3]广晓平,钱勇生.城乡结合部道路交通安全设计研究[J].交通标准化,2006(5):53-55.

[4]任福田,刘小明.论道路交通安全[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

[5]郭忠印,方守恩.道路安全工程[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6]吴毅洲,史寿山,陈鹏.农村公路交通安全问题的原因与对策[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22-26.

安全特征 第10篇

我国是发生工伤事故比较严重的国家,目前仍处于比较严峻的阶段。2001年至2008年,全国各类生产安全事故平均每年死亡121950人,而我国十万就业人员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为8左右,相当于美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水平。造成我国生产安全事故总量高的深层原因,在于我国安全专业人员的数量、尤其是素质不能满足当前安全生产,以及社会经济安全发展的需求[1],生产监管队伍的能力现状与安全生产监管的实际需求和要求相比,存在监管难以执行到位,权威性差、职责分工不清,交叉重复、监管装备欠缺,执法手段不足、专业素质较低,监管水平不高、福利待遇低等问题[2]。因而,对企业生产安全监督管理人员的胜任特征进行研究就成为重要而又紧迫的问题。

胜任特征是指动机、特质、自我概念、态度或价值观、知识、技能等能可靠测量并能把绩效优秀者与绩效一般者区分开来的个体特征,它具有职务相关性、绩效关联性、动态性等特点[3]。胜任特征模型即是担任某一特定任务角色所需具备的胜任特征要素总和。自1973年胜任特征的概念提出以来,国外研究者在各种不同组织的诸多职位上开展了大量的胜任特征模型研究。国内真正引入胜任特征模型概念并进行研究是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如时勘、王继承和李超平对我国通信业高层管理者的胜任特征进行了研究[4],仲理峰和时勘就我国家族企业高层管理者开发出胜任特征模型[5],王重鸣和陈民科的研究指出管理胜任力特征结构由管理素质和管理技能构成[6]。在安全胜任特征方面,王晓晖,喻广华和高静对中国企业环境、健康与安全管理人员的胜任力进行了研究[7],李乃文和张志江对煤矿特种作业人员岗位安全胜任力进行了研究[8],张玮研究了化工行业安全管理人员的胜任力[9],董喜明对安全生产培训机构培训管理者的素质要求进行了初步探讨[10]。

本文将构建生产型企业的安全监管人员胜任特征模型,使得胜任特征模型具有岗位针对性和应用性,为企业在安全管理人员的招聘、任用等方面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

2 访谈研究

首先选择高危行业中在安全管理方面处于领先地位的生产型企业,对其安全管理状况进行调查了解,从而确定对安全监管人员而言最重要的胜任能力和素质,从中抽取有用信息作为问卷项目,为问卷编制、模型构建奠定基础。

本研究对烟台万华聚氨酯股份有限公司进行调研。烟台万华聚氨酯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8年,是目前我国最大、实力最强的聚氨酯原料生产基地之一。2003年3月通过了环境管理体系、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认证,2006年顺利通过国家安全标准化验收,被认定为“国家安全标准化一级企业”。

访谈对象是1名主管生产的总经理、1名安全监管主管,2名安全监管人员,3名在一线工作超过20年的资深员工及1名人力资源部经理,访谈采用行为事件访谈法,主要内容围绕本公司安全监管人员最重要的能力素质在工作中的体现,发生过什么重大的安全事件及安管人员的作用,哪些能力素质是区分高绩效和一般绩效的安全监管人员的重要因素。在Spenser、时勘、李乃文和张志江以及董喜明等人的研究基础上,制作了安全管理监督人员胜任特征的编码手册,对访谈对象提到的胜任特征进行编码和汇总,将提及次数超过5次的胜任特征编入问卷。

3 问卷调查研究

3.1 量表的确定

生产安全监管人员胜任特征调查问卷包括被调查者的个人和公司基本资料、安全监管人员应具备的胜任特征两部分,问卷经过专家(包括安全监管专家和人力资源管理专家)多次修订后使用。在访谈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形成安全监管人员应具备的胜任特征量表,本量表共24题,计分方式是采用Likert五点量表计分,由非常不重要到非常重要,分别给予1到5分,得分越高的题目表示答卷人认为该项胜任特征对于安全监管人员良好的完成工作越重要,反之表示越不重要。

3.2 调查样本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形式,样本为浙江、山东、江苏省的15家生产型企业,调查对象主要是生产一线的操作工、现场作业管理人员、安全监管者、公司主管生产领导和人力资源部的员工,共发放问卷700份,回收495份,回收率70.7%,其中有效问卷452份,有效率为91.3%。

3.3 数据分析

本研究主要采用SPSS16.0和AMOS 5统计分析软件来处理和分析数据。

首先对452份问卷的调查结果随即分成两半,分别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经过项目的筛选,最后剩下20个项目。对本项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用Kaiser标准(特征值>1)进行因素抽取。KMO检验值为0.709,Barlett球检验近似卡方值为788.273,自由度为276,显著性概率为0.000,表明适合因素分析。最终获得5个维度的安全管理人员胜任特征模型,累计方差解释量达到71.581%,见表1。各个项目在相应因子上具有较大的负荷,都在0.6-0.9之间,各因素的内部一致性Cronbach α系数均在0.7-0.9间,问卷的总体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79。

把剩下的一般数据用AMOS 5.0作验证性因素分析(见图1)。结果显示,安管人员胜任特征模型能较好地拟合样本数据(χ2=98.78,df=69,GFI=0.91,CFI=0.90,NNFI=0.91,RMSEA=0.079)。

4 安全监管人员胜任特征模型

由上述分析可知,安全监管人员的胜任特征模型可以概括为五个因素:第一个因素包括激励他人、人际沟通、情绪控制、教育培养、团队协作五个部分,命名为人际合作,表明安管人员需要能够以团队为重,注重人际沟通和协作,并对其他员工进行教育和培训;第二个因素包括系统思维、资源整合、开拓创新、风险管理、弹性适应五个部分,命名为创新运作,表明安管人员需要能够开拓创新,并将新的想法落到实处,能够预测和适应环境的变化;第三个因素包括职业认同、自信心、影响力、专业知识和经验四个部分,命名为敬业专业,表明安管人员需要能够爱岗敬业,以自己的工作为骄傲,并具备扎实的专业素养,有着在一线基层从事安全工作的经验;第四个因素包括成就导向、持续学习、主动性三个部分,命名为积极主动,表明安管人员需要愿意主动承担任务,主动发现工作场所中的隐患,不断设定高的目标;第五个因素包括重视秩序、关注细节、过程监控三个部分,命名为过程导向,表明安管人员需要注重细节和秩序,关注过程的监管和控制。在五个因素中,人际合作、创新运作和敬业专业是能力方面的胜任特征,积极主动是基本素质方面的胜任特征,过程导向是态度方面的胜任特征。因此胜任特征模型如图2。

5 模型对绩效的预测分析

安全监管人员胜任特征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绩效结果,从而影响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因此,本研究通过成立安全委员会后安全状况的提高是否有显著差异来检验此胜任特征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本研究通过答卷人的自我报告来判断企业自成立安全委员会后安全状况的变化,分为有提高、无提高和不清楚三类。检验结果发现,该企业安管人员的胜任特征中人际合作、积极主动、过程导向和敬业专业四个因素的差异会带来安全状况的显著差异,而创新运作这个因素的不同不会导致安全状况的差异,见表3。表明胜任特征模型基本有效,也反应了在企业实践中安全管理人员的创新实践和应对风险方面还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

用LSD法进行多重比较的结果显示安全人员胜任特征得分高的企业,在成立安全委员会后安全状况的提高要显著大于胜任特征得分低的企业。也证明了安全人员胜任特征模型的有效性和预测力。

6 结论

本文通过访谈研究和问卷调查,对安全监管人员应具备的胜任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安全监管人员的胜任特征模型由人际合作、积极主动、过程导向、创新运作和敬业专业这五方面构成,其中,人际合作、创新运作和敬业专业是能力方面的胜任特征,积极主动是基本素质方面的胜任特征,过程导向是态度方面的胜任特征。这五个因素的重要程度排序为:人际合作、创新运作、敬业专业、积极主动和过程导向,除创新运作外都对企业安全管理工作实践有显著影响,说明安全管理人员的创新运作方面还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

**p<.01,*p<.05

摘要:安全管理工作是关系到企业平稳发展、员工生命安危至关重要的职位,安全监管人员的招聘、培训、考核和晋升是目前企业不够重视却十分重要的问题,因此建构安全监管人员的胜任特征模型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对在安全管理处于领先地位的生产型企业的安全管理状况进行了深度访谈,在此基础上开发了安全监管人员胜任特征调查问卷,对浙江、山东、江苏省的10家企业进行了大样本调查,并进行了探索性和验证性因素分析,构建了安全管理人员的胜任特征模型,包括敬业自信、踏实认真、创新运作、团队合作、积极主动这五方面,并且进行了方差分析,证明该模型能够区分和预测安全管理绩效,具有岗位针对性和可应用性。

关键词:安全管理人员,胜任特征模型,探索性因素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

参考文献

[1]周建新,李克荣,王浩,任颖.我国安全专业人员职业化建设现状与分析[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9,5(5):121-125ZHOU Jian-xin,LI Ke-rong,WANG Haon,REN Ying.Current situation and analysis of work safety careerman'sprofessionalization[J].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Technology,20095,(5):121-125

[2]高建明.我国安全生产监管队伍能力建设对策[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06,(3):158-162GAO Jian-ming.Countermeasures on ability building ofnational work safety inspection teams[J].Journal of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0,6(3):158-162

[3]Spencer,L.M.&Spencer,S.M.Competence atWork:Models for Superior performance.John Wiley&Sons.Inc,1993:222-226

[4]时勘,王继承,李超平.企业高层管理者胜任特征模型评价的研究[J].心理学报,20023,4(3):306-311SHI Kan,WANG Ji-cheng,LI Chao-ping.Assessmenton Competency Model of Senior Managers[J].Acta Psy-chologica Sinica,2002,34(3):306-311

[5]仲理峰,时勘.家族企业高层管理者胜任特征模型[J].心理学报,2004(,1):110-115ZHONG Li-feng,SHI Kan.The Competency Model ofSenior Managers in Chinese Family Firms[J].Acta Psy-chologica Sinica2,004(,1)1l10-115

[6]王重鸣,陈民科.管理胜任力特征分析:结构方程模型检验[J].心理科学2,002(,5):513-516WANG Zhong-ming,CHEN Min-ke.Managerial Compe-tency Modeling:A Structural Equation Testing[J].Psy-chological Science2,002(,5):513-516

[7]王晓晖,喻广华,高静.中国企业环境、健康与安全管理人员胜任力模型研究[A].第五届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WANG Xiao-hui,YU Guang-hua,GAO Jing.Study onCompetency Model of EHS Managers in China.The FifthConference of Chinese Management.2010

[8]李乃文,张志江.煤矿特种作业人员岗位安全胜任力模型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8,18(1):14-19LI Nai-wen,ZHANG Zhi-jiang.Study on Post SafetyCompetency Model of Special Operation Personnel in CoalEnterprise[J].China Safety Science Journal,2008,18(1):14-19

[9]张玮,于维英.化工行业安全管理人员的胜任力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0,20(12):130-133.ZHANG Wei,YU Wei-ying.Study on the Competency ofSafety Managers in Chemical Industry[J].China SafetyScience Journal2,0102,0(12):130-133

安全特征 第11篇

关键词:局域网,信息,安全,特征

信息时代的到来, 给中国社会的发展所带来的冲击不容忽视。相关计算机技术以及通信技术的应用不断深入, 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诸多经济组织因此获益, 不但提升了整体工作效率, 更加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远距离的办公与无纸化办公, 对于优化整个组织结构以及工作流程都有极大帮助价值。但是与此同时,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在于, 随着信息相关技术与应用的发展, 而为组织环境带来的安全隐患也在逐步增加, 并且随着组织对于信息化体系的依赖程度逐步提升, 而越来越不容忽视。

1 当前局域网的发展与安全隐患因素

传统概念上的局域网, 是局部地理范围中, 大约方圆几千米内, 把计算机、数据库、外部设备联接在一起形成的计算机通信网。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专用数据线路以及对应的数据通信网, 确保处于分散状态的数据库、局域网以及处理中心之间保持联系, 组成一个大的信息处理系统, 并且实现对于组织内部日常事务的良好支持。

在这样的信息网络背景环境之下, 安全威胁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首先, 病毒是不容忽视的重点之一。局域网环境中的各个计算机节点更多是要面向组织内部实现工作支持的, 因此其安全职能在一定程度上会转移给局域网内部的网络设备, 包括局域网内部路由以及相应的安全职能网关等。这种工作方式从一个侧面提升了整个网络环境的安全水平, 但是也让更多的工作节点对于安全问题无视, 造成了安全问题的加剧。其次, 恶意攻击同样是造成局域网安全问题的另一个重点。局域网承担了组织内部信息沟通和资源共享等方面的重要职责, 成为组织工作信息的重要载体, 而这种特征在当前经济环境日益激烈的整体背景之下, 必然易于招致竞争对手的恶意攻击。除此以外, 网络环境中以获取敏感信息作为生存依据的木马以及黑客程序等, 同样是局域网安全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对于这一方面, 更为重要的在于局域网环境之中诸多工作站都采取相似的方式展开布局, 这种特征进一步削弱了局域网在恶意攻击之下的抵御能力。最后, 局域网内部工作人员的非法操作以及对于数据的滥用, 是造成局域网安全问题的重要的内部因素。在对局域网软硬件实现妥善管理和更新的前提之下, 这一因素很可能会上升成为局域网安全问题的首要影响因素。

就当前局域网的应用状态, 为了能够更好地跟进当前组织结构以及其布局和管理工作的发展, 分布式局域网体系已经确立并且得到广泛应用。以虚拟专用网 (Virtual Private Network, VPN) 技术作为突出表现的分布式局域网已经得到组织的认可, 这种在当前现有的公共数据传输网络的物理基础之上, 构建起一个面向于应用的对信息需求端更为亲和适用的逻辑网络的网络组建形式, 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当前组织内部的弹性化特征, 具有良好的生命力。但是与此同时, 局域网的安全问题更加复杂, 曾经放置在公网和局域网之间的数据安全手段, 在当前环境中已经不能有效承担起全部安全职责, 更多的数据传输职能需要通过公共数据网加以实现, 而这个传输过程, 虽然存在VPN本身的通道技术作为基础保证, 但是仍然需要相关安全部门提高警惕。

2 切实打造局域网安全体系

局域网安全体系的完善, 直接关系到组织内部相关工作过程和经济行为的安全, 更加危机到组织自身的安全, 因此必须引起重视。结合当前组织环境中对于局域网安全问题的对策以及发展, 并且参照相关领域技术的进步, 可以考虑重点从如下几个方面加强安全体系的完善与建设, 切实消除组织环境中的安全短板。

2.1 加强人员培训

组织环境中相关工作人员的总体素质, 直接关系到局域网环境下的信息安全水平。这种对于工作人员素质的要求不仅仅指相关网络搭建和维护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以及相关对于故障和问题的处理能力, 同时也包括了整个组织环境之下使用和基础到局域网的所有员工群体, 并且随着局域网应用的不断深入, 后者将会成为关系到整个局域网信息安全水平的核心问题。对于全体员工给予必要的信息安全必要技能和意识的培训, 是从安全层面规范组织内环境诸多安全行为的重要手段和有力举措。这种基于安全的培训工作, 并非一次性完成, 而更多是一种处于持续状态的不断跟进。在实际工作中, 应当注意密切关注局域网环境中存在的安全问题表现, 从中发现可能与工作人员行为特征有关的对应典型表现, 并且展开具有一定针对性的培训, 在必要的情况下以某些技术手段作为辅助加以展开, 确保整体行为特征能够得到纠正。

2.2 积极引入数据识别技术

对于这一方面, 最为典型的技术发展和引入方向为基于生命周期的数据识别技术。传统局域网环境中, 通常只需要在局域网与公网之间的网关环节安置必要的数据识别和过滤机制, 即能够有效发挥局域网的安全保护作用, 对于避免局域网遭受到来自于公网的病毒侵害以及恶意攻击等问题都有极大的帮助价值。但是随着组织本身的发展, 尤其是VPN相关技术的深入应用, 以及组织环境中数据总量的不断激增, 都对于此种安全防范工作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一方面流经网关的数据量越来越多, 为了保证工作过程中对于数据的需求能够满足, 必然需要更快的过滤算法, 这使得相关安全计算能力等方面的要求呈现出显著攀升。基于此种考虑, 当前在组织环境中更多考虑采用基于数据生命周期的安全监测体系, 即以数据的产生和来源, 以及数据参与的工作特征和在网络环境中的流转等因素, 来实现对于数据安全需求的判断, 并且给予不同级别的安全关注和保护。

2.3 合理授权数据访问

对于源于局域网内部安全威胁, 包括数据滥用等方面的治理与防范而言, 最为重要和效果显著的做法当属合理授权。合理授权的工作重点在于面向不同的岗位展开具有一定针对性的授权, 具体而言需要做到几个方面的重点。其一在于确保授权和岗位之间的对应, 要求授权宽度必须能够满足岗位正常工作的需要, 但是也不能宽度过大, 过大的授权宽度会直接导致对于数据的访问泛滥, 进一步造成安全隐患的存在。其二在于需要切实明确不同岗位对于数据访问和操作的实际需求, 依据对应的需求展开面向于岗位的数据授权, 能够在最大程度上确保整个局域网信息环境的安全, 避免数据滥用等问题的发生。

3 结论

对于当前组织的发展而言, 一方面享受着来源于信息技术相关领域的诸多便利, 另一个方面也承担着对应的安全威胁。只有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地分析和发现数据使用以及安全问题的特征, 才能总结出对应的经验, 也才能实现安全体系的有效建立, 推动组织自身成长。

参考文献

[1]瞿骏.试论计算机网络管理及相关安全技术[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2 (20) :4828-4847.

相关文章
备自投装置范文

备自投装置范文

备自投装置范文(精选11篇)备自投装置 第1篇备用自投装置是当工作电源因故障或其他原因断开后, 能迅速自动启动备用电源或其他正常工作电...

1
2025-09-14
巴西的世界杯之旅

巴西的世界杯之旅

巴西的世界杯之旅(精选10篇)巴西的世界杯之旅 第1篇作为当代世界公认的第一大运动——足球的最高水平赛事, 每届国际足联世界杯的举办都...

2
2025-09-14
部门趣味运动会总结

部门趣味运动会总结

部门趣味运动会总结(精选14篇)部门趣味运动会总结 第1篇一、活动主题社团联合会部门联谊趣味运动会二、活动背景及目的在社联旗下有五部...

1
2025-09-14
病理生理学病名词解释

病理生理学病名词解释

病理生理学病名词解释(精选4篇)病理生理学病名词解释 第1篇兽医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重点掌握1.疾病:在一定病因的作用下,因机体自稳调节...

1
2025-09-14
保卫处个人工 作 总 结

保卫处个人工 作 总 结

保卫处个人工 作 总 结(精选10篇)保卫处个人工 作 总 结 第1篇2009年个人总结本人张XX,参加工作来一直都在学校保卫部门工作,多...

1
2025-09-14
毕业寄语初中给同桌

毕业寄语初中给同桌

毕业寄语初中给同桌(精选12篇)毕业寄语初中给同桌 第1篇初中毕业寄语精选10条(给同学)1、高尚的理想是人生的指路明灯。有了志向,生活就...

1
2025-09-14
变压器故障分析与预防

变压器故障分析与预防

变压器故障分析与预防(精选10篇)变压器故障分析与预防 第1篇在过去的10年中, 在造成故障的起因中, 绝缘老化列在第一位。由于绝缘老化...

1
2025-09-14
保护孩子的议论文

保护孩子的议论文

保护孩子的议论文(精选14篇)保护孩子的议论文 第1篇关于孩子——保护的躯壳文/浩涛身为父母者保护自己的孩子既是本能,也是责任。让自己...

1
2025-09-14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