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卫生系统“十廉工程”总结(精选3篇)
全市卫生系统“十廉工程”总结 第1篇
全市卫生系统“十廉工程”总结
(2008年8月20日)
今年以来,市卫生局纪委在市委、市纪委的正确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和谐社会”为主题,落实责任,创新工作,卫生系统行风建设成效显著。
一、五步联动,创造浓厚教育氛围
一是组织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境界。7月份,我局“进一步解放思想,改进作风,创新实干,科学发展”这一主题,组织开展了新一轮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制定了《实施方案》,召开了动员大会,进行了集中学习、分组讨论和外出考察,在机关党员、干部中开展“我为滨州卫生发展献计献策”活动。认真征求了人大、政协,市直有关部门和各县区卫生局、市直各医疗卫生单位的意见和建议,制定了针对性的整改措施。二是组织开展“两好一满意”活动,提高干部队伍的服务水平。今年以来,我局按照“与规范化建设相结合、与治理商业贿赂相结合、与行业纠风工作相结合”的要求,在全市卫生系统组织开展了以“服务好,质量好,群众满意”为内容为期一年的“两好一满意”活动,目前活动已进入排查梳理阶段,各项工作有
条不紊、有声有色、成效明显。三是强化党风廉政教育,增强党员干部拒腐防变能力。按照市委每年都要为所在系统和单位的党员干部上一次廉政党课的要求,今年以来,我局已组织市直卫生单位领导班子成员和局机关全体干部职工进行了两次集中党课学习,对党员干部廉洁自律、预防腐败起到了一定的警示作用,提高了干部职工执行中央廉政规定的自觉性。四是组织开展巡回演讲活动,进一步烘托系统教育氛围。6月30日,我市卫生系统在滨州医学院礼堂举办“迎七〃一”抗震救灾事迹报告会。报告会上,四位援川英模以亲身经历和朴实语言为在场听众上了一次不平凡的党课。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等相关领导,市直医疗卫生单位和局机关全体工作人员共计500余人聆听了报告会。五是组织开展“千名医生下基层”活动,在实践中升华医务人员医德。我局始终把“千名医生下基层”活动作为解决基层“看病难”问题的重点和突破口,抓落实,求实效,每年都选拔一千名医护人员到农村送医送药,到基层卫生机构传授技术,通过千名医生下基层活动,教育广大医务工作者增强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觉悟和意识。
(二)三措并举,净化系统内部党风
一是落实廉政规定。近年来我局一直高度重视系统内的党风廉政建设,特别是近年来,我局研究制定了全市卫生系统党风廉政和反腐败工作实施意见,召开廉政工作会议,结合“四大纪律”、“八项要求”,提出了“四个不准”、“四个
严禁”、“四个坚决制止”。四个不准即:不准利用行政审批权搞权钱交易;不准利用职权违反规定插手建设工程、医疗设备采购、药品采购等经济活动;不准收受下级单位赠送的现金、有价证券以及借婚丧等事宜敛财;不准默许配偶子女打着自己的旗号以权谋私。四个严禁即:严禁到下属单位报销由本人支付的费用;严禁违规为个人购买商业保险:严禁公费旅游;严禁各类会议赠送礼品、纪念品。四个坚决制止即:坚决制止用公款互相宴请和送礼;坚决制止用公款支付高费娱乐;坚决制止超标准接待;坚决制止超标车及借用下属单位车辆。系统各级各单位的党员领导干部以廉政规定为尺度和警戒线,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拒腐防变的自觉性明显增强,从而杜绝了违法违纪问题的发生。二是加强制度建设。坚持落实党风廉政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我们年初将各项廉政建设任务细化,落实到单位、科室,年底逐级进行考核,从而增强了各级各单位领导干部的廉政责任意识;坚持民主集中制,凡事关全局的问题,如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奖惩、资金分配等均通过集体研究决定。市直正县级院长选拔全部采取公开竞聘的方式进行,实现了卫生系统用人制度上的历史性突破;实行政务公开制度,建立了《重大决策集体讨论制度》、《重大事项预公开制度》、《行政许可听证制度》、《工作定期通报制度》、《投诉举报处理制度》、《行政许可监督制度》、《行政责任追究制度》、《政务公开档案管理制
度》等八项相关制度。运用滨州卫生信息和政务公开宣传栏等形式向社会公开有关事项;完善机关办公制度,出台了局机关制度汇编,严格按制度办事,以制度管人,以制度约束人。三是强化监督检查。多年以来,我们不断对领导干部落实廉政规定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严格清理违规用公款为个人购买商业保险;检查领导干部到下属单位报销应由个人承担的费用;清理干部职工违规住房和干部职工虚报冒领工资补贴问题;按时按要求对县级领导干部配偶子女从业情况进行登记申报公示,增强了领导干部家属、子女就业的透明度。建立了领导干部廉政档案,将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党风廉政述职报告、廉政勤政考核结果等有关资料集中存档,进一步增强了领导干部的自廉自律意识。
三、五路并进,整顿系统执业行风
一是继续强化医德医风教育。认真贯彻执行卫生部八项行业纪律和医疗卫生人员廉洁从医“八不准”等规定,定期开展法制教育、警示教育、党风廉政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广大干部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牢记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使广大医务人员做到“自尊、自重、自警、自律”,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袭。二是努力完善监督约束机制。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积极探索源头治理的新思路、新方法。针对卫生系统的特点,及时修订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使卫生系统各类渎职行为、权钱交易、药品回扣等职务犯罪行为的预防工作步入法制化管理的轨道。三是深入开展专项整治工作。重点抓好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和医生开具药品处方制度的改进和规范;会同工商等部门对医疗机构在各类交易活动中收受折扣的问题,提出规范管理意见;推行医务人员医德医风考评档案制度;建立行贿企业“黑名单”制度。以此达到专项治理的最佳效果。四是切实加大检查督促力度。将日常监管与重点检查相结合,抓住热点问题、重点部位和薄弱环节,加强跟踪检查指导。切实抓好各项规章制度的贯彻落实,做到有章可循、有章必循、违章必究。定期检查行风建设以及纪检工作的开展和制度执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研究对策、督促整改。同时,注意发现和总结正反两方面的典型,充分发挥其引导、示范和警示作用,促进医务人员廉洁行医、诚信服务。采取各种有力措施,促使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卫生行业风气得到明显好转。五是重视查办违法违纪案件。继续加强与纪监、检察部门的联系,联手行动,联手预防,保持遏制腐败的强劲势头。加大对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存在的收受“回扣”、“红包”、乱收费等问题的查处力度,重点查处在药品、设备采购过程中的违法违纪案件。通过纠歪风、树新风等各项举措,努力使我市卫生系统的行风建设取得新的成效。
全市卫生系统“十廉工程”总结 第2篇
1内容与方法
1.1 评价内容
包括项目概况、空调类型、设计参数、运行工况、空调风系统布局与卫生设施、气流组织与气流形式、水系统配置、空调系统卫生质量等。
1.2 评价方法
采用现场卫生学调查、检查表法、工程卫生分析和卫生检测对该项目进行卫生学评价。依照《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学评价规范》(卫监督发[2006]58号)(以下简称空调评价规范)、《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管理办法》(卫监督发[2006]53号)(以下简称空调管理办法)和《地铁设计规范》[1],对该地铁站站台层(地下)公共区域空调系统竣工资料进行分析,并调查空调系统设备设施布置现况。抽样:按文献[1]方法对站台层公共区域相同类型的4套空调系统,按20%比例随机抽取1套系统(编号:AHU-A01),其中抽取新风道风口(面积为1.5 m2),机组风口(面积为1.5 m2),新风管(道)、送风管、回风管各1条,机组1个冷凝部位,1个冷却塔。采样与检测依照《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卫监督发[2006]58号)(以下简称空调卫生规范)附录B方法,分别在新风道风口、机组风口各布9个检测点,采用testo 425风速仪分别检测空调季节工况(开启回风阀)和通风工况(关闭回风阀)的风速,再按该系统风管分布区域的短暂停留人数计算每人每小时新风量;新、送、回风管内表面分别布5个点,依照空调卫生规范附录H、I的方法,采用手工法采样,检测积尘量、细菌总数、真菌总数、β-溶血性链球菌;依照空调卫生规范附录A的方法,在机组冷凝部位抽取1份冷凝水、冷却塔抽取1份冷却水,检测嗜肺军团菌。
1.3 评价依据
空调系统设计、布置与卫生设施评价依照空调管理办法、文献[1]进行,空调系统卫生指标检测结果评价依照空调卫生规范进行。
2结果
2.1 卫生检测
AHU-A01空调系统的空调工况和通风工况新风量,新、送、回风管内表面积尘量、细菌总数、真菌总数、β-溶血性链球菌等检测项目结果均符合标准或卫生规范要求;冷却水、冷凝水均未检出嗜肺军团菌(见表1、表2)。
注:判定结果均为合格。
注:判定结果均为合格。
2.2 调查和卫生分析
2.2.1 项目概况
该地铁站属新建项目,为半地下站,站厅层位于地面,站台层位于地下;站台层面积为7 048 m2,公共区域面积为2 175 m2;远期(2035年)晚高峰客流量为10 829人/h,短暂停留人数为302人/h。
2.2.2 设计参数
空调室外计算干球温度33℃、相对湿度75%;站台公共区域空调室内设计温度28℃、相对湿度40%~65%;新风量按远期晚高峰小时客流量计算,空调季节新风量>12.6 m3/(h人)、通风季节新风量>30 m3/(h人)。
2.2.3 运行工况
空调系统根据不同季节室外空气温湿度变化和特殊情况,可调节实行空调季节工况、空调全新风工况、通风工况(开式运行)等三种运行工况,其中空调全新风、通风工况均为全新风运行。
2.2.4 空调类型和风系统布置与卫生设施
2.2.4.1 空调类型
站台公共区域共配置4套同类型集中空调系统,每套空调机组风量为25 000 m3/h,空调机组分别设在站台A、B两端两侧的环控机房内。
2.2.4.2 风系统配置与流程
见图1。
2.2.4.3 新风系统
在地铁站A、B端地面分别设置2个新风亭,新风亭与冷却塔、排风亭、活塞风亭及其他建筑物距离>5 m,新风口设置防水百叶和防虫网,下缘距地面>1m,并与排风口错开方向,但新风口地面未绿化或硬底化;新风道表面材料为混凝土,并设置手、自动调节风阀。
2.2.4.4 空调机组与送风系统
每套系统的空调机组风口与混风室直接相连,送风主管设置手动、自动调节风阀,送风管(口)均匀分布公共区域A或B端1/2区域。
2.2.4.5 回、排风系统
各套系统分别设置1台回、排风机,风量为20 800 m3/h,回、排风主管分别与混风室和排风道直接相连,并设置手、自动调节风阀,回、排风管(口)均匀分布公共区域A或B端1/2区域;地面排风亭与新风亭距离>5 m。
2.2.4.6 风管材料与窗口
新、送、回风管材料均采用钢板,风管外采用双层铝箔贴超细玻璃棉板作保温材料,但新、送、回风管均未在合适位置设置可开闭清洗消毒窗口。
2.2.4.7 区域运行调节装置
每套系统在各部位设置调节风阀,通过电脑与制冷机组、冷却水系统联动,根据室外空气状况、客流量、运行工况和特殊情况,可分区域运行,调节风量及室内温湿度。
2.2.4.8 过滤净化消毒设施
每套系统在空调机组内设置过滤网,但未安装空气净化消毒装置。
2.2.5 气流组织与气流形式
按不同的运行工况,气流组织可调节为全新风或混合风;气流形式按送、回风口的布,采用上送上回形式。
2.2.6 水系统配置
在地铁站A端地面布置2台开放式冷却塔,距新风亭>5 m,对新风亭不造成影响,水源采用市政自来水;2台制冷机组分别设在A、B端冷冻机房内;各空调机组冷凝水排放采用管道排入废水泵房,对空调机房不造成影响。
3讨论
地铁站公共区域是较为特殊的公共场所,其主要的公共卫生特征:(1)地下层公共区域为密闭建筑,室内外气体交换全依靠空调通风系统,极易造成污染物产生和积聚,如上海和广州部分地铁站空调冷却水军团菌检出率分别为45.1%、48.1%[2,3]。(2)客流量大,人群集中,人群健康状况复杂,易产生污染物,尤其是造成致病微生物传播。(3)各类建材、装饰材料繁多,隧道机车运行等易产生各类污染物。(4)可能是恐怖袭击的目标。空调新风量是关键的卫生指标,但空调卫生规范和《公共交通等候室卫生标准》[4]均未规定新风量要求,而《室内空气质量标准》虽然有规定[5],但只适用于住宅和办公建筑物,故本次评价新风量依据文献[1]是准确的。站台公共区域空调系统各运行工况、新风量、室内空气温湿度、相对湿度的设计参数,新风口位置、过滤设施、控制分区运行设施、风系统布局及气流组成与形式等基本符合《地铁设计规范》和《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管理办法》;抽检的空调系统共7个卫生指标检测,结果均符合《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但空调系统卫生设施方面仍存在如下卫生问题:(1)各空调系统均未安装空气净化消毒装置。(2)新、送、回风管均未设置可开闭清洁消毒窗口。(3)南方某市地铁4号线个别地面风亭周边卫生状况不良[6],本项目仍存在新风亭风口下地面未硬底化或绿化的卫生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建议如下:(1)地铁站在设计阶段,必须按国家有关卫生规范,进行卫生学预评价,在设计阶段充分考虑空调系统相关卫生设施。(2)该地铁站公共区域空调系统必须在适当位置安装有省、部卫生批件的空气净化消毒装置,确保空气净化消毒效果。(3)在新、送、回风管设置可开闭清洗消毒窗口,方便风管定期清洗消毒。(4)新风亭周围应洁净,地面绿化,确保新风卫生质量。
参考文献
[1]GB 50157-2003,地铁设计规范〔S〕.
[2]朱佩云,陈悦,沈建民,等.上海部分地铁站空调冷却塔水军团菌污染状况调查〔J〕.环境与职业医学,2002,19(5):313-314.
[3]江思力,冯文如,何晖,等.广州市部分地铁站空调冷却塔水军团菌污染状况调查〔J〕.热带医学杂志,2005,5(3):321-323.
[4]GB 9672-1996,公共交通等候室卫生标准〔S〕.
[5]GB/T18883-2002,室内空气质量标准〔S〕.
全市卫生系统“十廉工程”总结 第3篇
目的:研究高校公共卫生间设施系统的人机工程学,对卫生间设施系统进行系统的人机工程学分析研究。方法:通过实地调研分析,人机工程学人体尺寸、人因因素分析的运用。结果:阐述了八机工程学在高校公共卫生间设施系统中的重要作用以及相关数据分析与支撑。结论为公共卫生间设施系统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并提供详细的数据。
关键词:
高校公共卫生间设施 系统 人机工程学
卫生间设施系统发展至今—直不断被完善,但仍然存在问题并有着很高的研究价值。针对高校这一特殊环境,以高校公共卫生间为载体,对公共卫生间设施系统进行研究,有着重要意义。高校公共卫生间设施系统包括子系统:小便器系统、蹲便器系统、洗手台系统、垃圾收纳系统、导视系统、空间分布系统等,各个子系统独立运行又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各个子系统相互协作构成公共卫生间设施系统。高校公共卫生间设施系统用户主要是高校在校生,用户里面大部分是高素质人才,是有思想,有追求的一类人群,高校学生对产品有很高的敏感度,是在把握产品优劣的用户中很有分量的一个群体。高校公共卫生间设施系统在高校中有很高的使用率,密切关系到高校用户的生活质量。由于高校公共卫生间设施系统设计的不合理,给用户在使用时带来很多麻烦甚至是压力。高效卫生间设施系统在设计时很少考虑到人因工程学因素和情感化等因素,用户被迫使用着不合理的产品。通过分析高校公共卫生间设施系统存在的问题,合理地针对现存的问题进行研究与改进,从而提高高校用户的生活质量,为高校用户在校期间的工作和学习提供保障,同时通过研究证明人因因素、情感化因素和用户体验等因素在产品中的应用和作用,为今后其他产品中的设计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1.人机工程学设施系统分析
研究高校公共卫生间设施系统包括前室洗手台面、洗手池、水龙头、化妆镜、烘干设备、纸巾等,后室包括门、隔断、大小便器、冲水设施、垃圾回收设施等。
调查研究的人机内容包括:
①设施造型适应商场环境的结构性、情感性、描述性、审美性、
②材质感的说明性、审美表达、经济环保
③色彩的语义表达和辅助设计性
目的在于提高设施系统的舒适性和易用性,在满足用户生理需求的前提下考虑人机因素。通过研究找出现存的问题,并进行改良和设计,使设施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更加人性化合理化。通过对人机工程学的研究对操作者的行为习惯和使用经验进行分析,让使用者在操作产品时通过对自我的认知去进行操作并体会操作的愉悦感,保证功能的同时给用户视觉上的满足感。产品的人机化情感化让用户对产品产生情感和喜爱,让用户对高校公共卫生间设施系统产生深度的情感认识并形象化,增加用户体验性,从而理解产品本身,体会到人机工程学在产品中的重要作用。
审美性和情感性表现在高校公共卫生间设施系统缺乏整体的造型特色和风格,往往忽视了很多人性化的细节和情感语义的塑造。其他因素的影响表现在色彩多以白色为主,过于单调和无特色。大部分高校公共卫生间设施系统地面采用普通瓷砖并且没有加强防滑的处理,并且地面积水严重。高校公共卫生间设施系统设计和管理不当造成气味难闻,给使用者造成心理负担。
综上所述,高校公共卫生间设施系统的主要问题集中在设施功能、材质、色彩和辅助要素,围绕这些问题,下一阶段将对高校公共卫生间设施系统反馈进行调研确定研究的重点。
2.设施系统人体尺寸分析
如图:头顶标为,眼高标为E,肩部标为s肘关节标为z,腕关节标为W,手指末端标为F,髋关节标为A,臀位线标为C,膝关节标为N,踝关节标为J,脚尖标为T;点到地面的垂直距离均用小写字母表示,点与水平线的夹角用e表示。H点到地面的高度是人体的身高,站立时(参考角度900)的高度为了确定与人体高度有关的设施如隔断、隔间门、镜子高度等,随着人体动作的变化H点出现变化,人体视线和操作空间尺寸也随之发生变化。人体左右摆幅角度为1000,前倾倾角900,H发生一段上下和前后位移,是空间数值重要参照。有效高度是位置点与地面水平垂直的高度,眼高受身高的影响,坐立眼高为0.5h,站立眼高为0.92h,视线在水平轴和铅垂轴方向可辨别文字区间为[+250,+250]、[+250,-300]。人体发生某种行为时,两个位置节点的位移长度被称作有效长度,如F-S所表达的s-f为手到肩的有效长度,数值用在空间纵向和水平的距离,如水龙头、充水开关、门锁的位置确定。影响便池高度与相关遮挡高度的位置C,站立时的臀位为C1,随着身体变化转动,记录其位移用于确定小便池的尺寸等,C2表示人体的蹲姿,参考角度为750,C点位置在横向变化为150,纵向(+450,-1000)。从而计算出c的蹲便数值。蹲便器则要求在T-N变化在矢状面的前后的垂直投射都不超出便池的边缘,在铅垂面上最低高度要在蹲便器最高高度之上。
3.材料
高校公共卫生间设施系统的地面因为使用等原因会出现潮湿打滑等现象,因此地板应考虑防水。
高校公共卫生间设施系统中墙面要给人明亮洁净的感觉,最常见的就是白色。墙面颜色的选择也会给高校公共卫生间设施系统增加感性、情趣、艺术性和人性化,比如玻璃、木材、天然石、彩色涂料、人造树脂等。
4.导视色彩
合适的色彩组合是十分重要的,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辨认延时超过50%,用户就会增加35%的失误。
5.结论
人机尺寸是根本的保证,表明对象的确立受众是人,好的人机尺寸的运用能给人生理上的良好体验和使用时的愉悦感。根据人体尺寸可以设计出规范化、最佳使用尺度的产品。
对研究对象进行实地调查,掌握实际测量数据,并对其进行分析,是研究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