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内膜增厚(精选10篇)
颈动脉内膜增厚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10月~2012年5月收治的50例糖调节受损患者, 将其随机分组, 对照组男12例, 女13例, 年龄50~75 (63.5±3.7) 岁;治疗组男13例, 女12例, 年龄52~73 (63.1±3.6) 岁。两组患者均符合疾病纳入标准, 各临床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 (P>0.05) , 可以进行组间比较。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生活干预, 根据患者的病情制定相应的饮食方案;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服用阿卡波糖50mg, 3次/d, 再制定相应的运动方案, 控制活动度。两组患者均进行6个月的随访观察。
1.3 观察指标
空腹采血测定血清总胆固醇 (TG) 、总胆固醇 (TC)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空腹胰岛素 (FINS) 水平。使用超声检查仪测定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动脉分叉的IMT值。
1.4 统计学处理
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的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动脉分叉的IMT值和斑块检出率均低于对照组, 且TC、TG、HDL-C、LDL-C及FINS水平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 (P<0.05) 。如表1、2所示。
3 讨论
糖尿病在发达国家的患病率已达20%以上, 并逐年呈递增趋势, 对人们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1]。糖尿病前期是指血糖水平高于正常范围, 但不符合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主要包括空腹血糖调节受和糖耐量异常, 统称为葡萄糖调节受损 (IGR) 。相关研究证实, IGR若未进行有效的干预可能会发展为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 而颈动脉IMT可以推测出动脉粥样硬化和IGR的发展情况[2]。
根据相关资料可知, 胰岛素抵抗是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基础, 而两者之间的交叉点则为IGR[3]。确认血糖和动脉粥样硬化与糖尿病抵抗之间的关系, 是由于在糖尿病阶段动脉血管损害比较严重, 主要通过平滑肌细胞、内皮细胞增生和细胞外基质堆积及糖化进行重塑, 但是在IGR阶段, 这种复杂关系表现的比较明显。也就是说, 在IGR阶段随着IMT增大, 形成胰岛素抵抗可能性越大。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组的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动脉分叉的IMT值低于对照组, 且斑块检出率均低于对照组, 同时TC、TG、HDL-C、LDL-C及FINS水平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 (P<0.05) , 这说明阿卡波糖联合运动对IGR的干预效果明显, 不但预防或延缓了IGR转变成糖尿病的发展, 也提高了IGR正常糖耐量的转化率, 降低心血管病、高血压的发病率, 因此, 对IGR患者进行有效的干预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摘要:选取收治的50例糖调节受损患者, 将其分为两组, 对照组25例采用生活干预, 观察组25例采用阿卡波糖联合运动进行干预, 随访6个月后测定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动脉分叉的IMT值和斑块检出率。治疗组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动脉分叉的IMT值和斑块检出率均低于对照组, 且TC、TG、HDL-C、LDL-C及FINS水平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 (P<0.05) 。阿卡波糖联合运动可有效干预糖调节受损情况, 降低斑块检出率, 减轻颈动脉IMT, 临床意义重大。
关键词:阿卡波糖,糖调节受损,颈动脉内膜中膜增厚,胰岛素抵抗
参考文献
[1]张凤平.老年人糖代谢异常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关系及干预疗效[J].临床荟萃, 2011, 26 (5) :391-394.
[2]齐昆青, 马丽, 樊永亮, 等.阿卡波糖和二甲双胍治疗糖耐量异常合并代谢综合征的比较[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5, 26 (16) :1537.
子宫内膜增厚什么原因 第2篇
1、激素替代:用大量的外源性激素去冲击已经处于紊乱状态的机体内分泌平衡系统,试图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是不可取的。尤其是激素的疗程长、治愈率低、副作用大等缺点已逐渐引起临床界重视。最令人担心的副反应是两倍或三倍地增加了绝经期妇女子宫内膜癌的危险性。因此不予介绍。
2、手术治疗:手术治疗目的主要是阻止病变向内膜癌发展,适用对象常有以下几种:①药物治疗无效或停药复发者。②年龄>40岁、无生育要求者。③与子宫内膜癌鉴别困难者。④患者选择手术者。
3、中医治疗:中医在妇科病领域有着一定的特色和优势,而且副作用很小甚至没有副作用。根据不同的体质与病因采用不同的治法,因势利导,以达到调整月经周期和恢复排卵的目的。中药逐瘀固本贴根据竹林寺古方配制而成,活血化瘀、散寒通络、消炎止痛,促进局部细胞组织活化,改善局部微循环,消除体内淤积。且对人体正常组织无伤害。
颈动脉内膜增厚 第3篇
【关键词】高频彩色超声;长期吸烟;颈动脉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2-0194-0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长期吸烟患者50例,为我院近年门诊就诊患者,均为男性。年龄40-50周岁,40-45岁15例,45-50岁35例。机关领导10例,工人18例,农民14例,无业人员8例。
日吸烟量:平均每日半盒(10支)8例,每日一盒(20支)28例,每日超过两盒(40支)14例。
吸烟年数: 吸烟史均超过10年。10-15年11例,15-20年18例,20-30年15例,大于30年6例。
患者多以头晕、头痛为主要症状来我院就诊。
1.2 检查方法
应用美国飞利浦公司生产的iu22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器,探头频率为7.5-10Mhz。常规探查颈总动脉、分叉区、颈内动脉颅外段、颈外动脉,测量颈总动脉分叉处内中膜的厚度,观察内膜回声强弱,表面光滑度,是否有斑块形成,观察管腔内是否有异常回声,同时观察椎动脉。
2 结果
长期吸烟者仅导致颈动脉内膜回声略增强,表面毛糙者5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在0.7-0.9mm者16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在1.0mm以上29例,其中合并斑块形成者10例。由此可见,长期吸烟可导致动脉内膜损伤,血管早期硬化甚至斑块形成。
3 讨论
长期吸烟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和血内一氧化碳浓度升高有关。血中一氧化碳的升高可刺激内皮细胞释放生长因子,诱导平滑肌细胞向内膜移行、增生,从而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1〕研究证实,吸入的尼古丁,使神经末梢及肾上腺释放肾上腺素及去甲肾上腺素,造成血管收缩,血管痉挛,阻力增大及血管壁损害,血管壁损害是动脉硬化、血栓形成的病理基础。长期吸烟不仅损伤肺脏,对动脉血管的损伤也非常明显。吸烟有害健康,尽早戒烟有益健康。
参考文献:
颈动脉内膜增厚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于2012年7月至2014年6月就诊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确诊为2型糖尿病, 且尚未接受治疗的患者208例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研究对象均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及各项生化指标检测, 根据颈动脉IMT厚度分为2型糖尿病IMT异常组 (CIMT≥1.0 mm) 和2型糖尿病IMT正常组 (CIMT<1.0 mm) 两组。
1.2 诊断标准及排除标准:
糖尿病诊断符合1 9 9 9年世界卫生组织 (WHO) 颁布的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研究对象中除外糖尿病急性并发症, 排除妊娠糖尿病, 以及药物、胰腺外分泌病和内分泌疾病引起的继发性糖尿病, 排除各种感染性疾病, 血液病, 免疫系统性疾病, 各种创伤和恶性肿瘤等疾病及手术治疗患者。
1.3 仪器与检查方法:
本研究中采用Hi Vision Preirus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其带有IMT专业工作站, 可沿着动脉壁多点取样, 测量精度高。探头频率7.5~10 MHz。患者仰卧位, 暴露颈部, 头部向对侧倾斜。采用心血管健康研究 (CHS) 的标准对颈总动脉图像的长轴切面进行测量, 取后壁平均值作为动脉粥样硬化终点值的代替指标, 以IMT<1.0 mm为正常, IMT≥1.0 mm为异常。
1.4 基本资料及各项生化指标检测:
所有入组患者208例均记录年龄、性别等病史。所有患者于次日清早空腹测量总胆固醇 (TC) 、三酰甘油 (TG)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糖化血红蛋白 (Hb A1c) 、空腹胰岛素 (F-Ins) 、空腹血糖 (FPG) 、果糖胺 (FMN) 、血小板 (PLT) 、C-反应蛋白 (CRP) , 同时采用胰岛素作用指数 (IAI) (IAI=1/[FPG (mmol/L) ×FINS (μIU/m L) ]) 和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 (HOMA-IR) (HOMA-IR=FINS (μIU/m L) ×FPG (mmol/L) /22.5) 来进行胰岛素抵抗的分析测定。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0.0分析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 2型糖尿病IMT异常组和2型糖尿病IMT正常组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分类变量用频率表示;两样本均数比较正态分布采用t检验, 非正态分布采用秩和检验, 性别、糖化血红蛋白分组等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1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 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多因分析采用非条件二分类Logistic回归。
注:与正常组比较, *P<0.05, **P<0.01
2 结果
2.1 2型糖尿病IMT异常组和2型糖尿病IMT正常组临床资料的比较:
正态分布采用t检验进行分析, 两组的年龄、LDL-C、F-Ins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 (P<0.01) ;HDL-C、PL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而TC、FPG、FMN、Hb A1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非正态分布采用秩和检验进行分析, 两组的CRP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 (P<0.01) ;而TG、IAI、HOMA-I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2型糖尿病IMT异常组和2型糖尿病IMT正常组性别、Hb A1c的比较:
采用χ2检验进行分析, IMT异常组中男性70.2% (73例) 、女性29.8% (31例) , IMT正常组中男性54.8% (57例) 、女性45.2% (47例) , 性别在两组中所占比率比较得:χ2=5.251, P<0.05, 即IMT异常组与IMT正常组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MT异常组中Hb A1c<7%组49.0% (51例) 、Hb A1c≥7%组51.0% (53例) , IMT正常组中Hb A1c<7%组51.9% (54例) 、Hb A1c≥7%组48.1% (50例) , 两组中Hb A1c分组所占比率比较得:χ2=0.173, P>0.05, 即IMT异常组与IMT正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3 多因素Logistic分析:
以颈动脉IMT为因变量, 以年龄、性别等病史、TC、TG、LDL-C、HDL-C、Hb A1c、F-Ins、FPG、FMN、PLT、CRP、IAI、HOMA-IR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前进法) , 发现性别、年龄、HDL-C、LDL-C、HOMA-IR对2型糖尿病颈动脉IMT的增厚有统计学意义, 其中性别 (女性) 和HDL-C为保护因素, 而年龄、LDL-C、HOMA-IR均为危险因素。见表2。
3 讨论
糖尿病患者大血管病变中动脉粥样硬化的患病率较高, 易导致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颈动脉IMT的增厚始于糖尿病前驱阶段[1], 因此有研究认为在糖尿病患者脑血管疾病 (CD) 风险的评估中, 超声颈动脉IMT的测定应该作为一个常规的检查[2]。
本研究中女性是颈动脉IMT的保护因素, 其中一个原因可能是与雌激素具有血管重构和血管再生的重要作用有关, 除了与激素的差异外, 另一个原因可能还以女性平时注重健康生活方式而男性多高脂饮食、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有关。作为年龄本身的增长会加重动脉粥样硬化, 同时年龄也是导致糖尿病患病率升高[3]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 本研究中年龄成为2型糖尿病颈动脉IMT增厚的危险因素之一。糖尿病伴随的高血糖、高脂血症、胰岛素抵抗等相关代谢紊乱均可引起动脉血管功能及结构的改变, 由于本研究中的研究对象均为2型糖尿病患者, 因此在该研究中两组FPG、FMN、Hb A1c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的LDL-C、HDL-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颈动脉IMT增厚组HDL-C降低, LDL-C升高。目前高脂血症已被认为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脑血管各种疾病的最主要的原因, 氧化的低密度脂蛋白是引起血管硬化的病理生理基础[3]。血浆HDL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成负相关, 但是HDL可被氧化修饰形成氧化型高密度脂蛋白 (ox-HDL) , 而被氧化的HDL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就减弱甚至消失, 最终导致动脉粥样硬化[4,5]。本研究中采用IAI和HOMA-IR来进行胰岛素抵抗程度的量化评价, 在颈动脉IMT增厚组中F-Ins要高于正常组, HOMA-IR为危险因素, 说明颈动脉IMT增厚组存在高胰岛素血症和胰岛素抵抗。生理状态下胰岛素对血管功能具有正面作用, 当胰岛素抵抗及合并高胰岛素血症时则产生负面作用, 在糖尿病患者中多存在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抵抗又是一系列潜在的心血管高危因素的协同因素。在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患者和具有2型糖尿病高危险因素的患者中均证实动脉粥样硬化的最初损伤病变为内皮功能异常, 表现为血管收缩、炎症、白细胞和血小板黏附和聚集、血栓形成、血脂紊乱、血管异常增殖以及动脉粥样硬化[6,7]。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的PLT、CR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研究表明胰岛素在体内和体外均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 当2型糖尿病患者出现胰岛素抵抗状态时这种效应会减退[6], 导致胰岛素抵抗激发的血小板功能亢进。大量研究结果证实, 在糖尿病患者中血浆CRP水平是升高的, 可能与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状态、慢性炎症刺激和胰岛素抵抗等因素导致内皮细胞的功能障碍有关, 因此CRP作为重要的炎性标志物与糖尿病血管病变的进展有直接关系[8]。
临床医师通过超声检查颈动脉IMT可以观察糖尿病患者血管病变的进展与转归, 并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多方面联合用药, 从不同角度干预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 对于预防和减少糖尿病血管事件的发生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潘元美, 李焰生, 林岩.血糖和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相关性研究[J].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08, 5 (3) :143-145.
[2]Vigili de Kreutzenberg S, Tiengo A, Avogaro A.Cerebrovascular disease in diabetes mellitus:The role of 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J].Nutr Metab Cardiovasc Dis, 2009, 19 (9) :667-673.
[3]迟家敏主编.实用糖尿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20-480.
[4]Soumyarani VS, Jayakumari N.Oxidatively modified 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promotes inflammatory response in human monocytesmacrophages by enhanced production of ROS, TNF-α, MMP-9, and MMP-2[J].Mol Cell Biochem, 2012, 366 (1/2) :277-285.
[5]Assinger A, Koller F, Schmid W, et al.Specific binding of hypochloriteoxidized HDL to platelet CD36 triggers proinf lammatory and procoagulant effects[J].Atherosclerosis, 2010, 212 (1) :153-160.
[6]孙艺红.心血管内分泌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1:12-64.
[7]孟晓萍, 布艾加尔·哈斯木.动脉粥样硬化[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1-108.
子宫内膜增厚治疗方法有哪些? 第5篇
相信大家都知道对于女人来讲,在这漫长而又短暂的一辈子里妇科病是在所难免的,小的症状不断,不注意就可能患有大的症状。子宫内膜增厚就是妇科疾病的一种,对此类疾病的不了解的人们对此非常担心。那么子宫内膜增厚治疗方法有哪些呢?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妇科疾病对于每个女性来说一生难以避免,但如果不了解就容易导致心理恐慌,比如子宫内膜变厚,如果不了解就容易让人产生负面心理,但是如果子宫内膜出现异常增生,那么则要警惕。
子宫内膜增厚又称子宫内膜增生症,是指子宫内膜在炎症、内分泌紊乱,或某些药物的刺激下引起子宫内膜过度生长的一种疾病。子宫内膜增厚多见于月经不规则的青春期或更年期妇女,是一种可逆性内分泌系统疾病。临床研究表明,绝大多数患者只要保持一种持续性良性状态,经过治疗都是可以治愈的。
一般来说子宫内膜正常的厚度是8-10mm。
子宫内膜的变化,呈三个周期性变化:
1.月经期:子宫内膜功能层脱落保留基底层。
2.增生期:月经第6-14天内膜厚达1-3mm。
3.分泌期:月经第15-28天,子宫内膜厚达5-7mm。
1.于子宫内膜增厚的年轻患者:多为不排卵性功血,应测基础体温,确诊为单相不排卵者,可采用促排卵治疗。
2.对于绝经过渡期的子宫内膜增厚患者:常属不排卵功血,若刮宫止血后月经稀发且血量多或流血时间长,则每两个月周期性孕酮治疗,共3个周期后随诊观察。
3.对于处在生殖期的子宫内膜增厚患者:一般刮宫一次即可控制出血,如刮宫后仍有出血,应行宫腔镜检及B 超以除外黏膜下肌瘤或其他器质性病变。生殖期也可能有不育并临床表现为不排卵的多囊卵巢综合征者,则按多囊卵巢综合征治疗。
4.对于绝经后期的子宫内膜增厚患者:应询问是否用单纯雌激素替代疗法。刮宫后可暂停替代疗法或加用孕激素。
颈动脉内膜增厚 第6篇
关键词:症状性颈动脉狭窄,颈动脉内膜剥脱,临床效果
脑卒中是神经系统常见病和多发病, 是目前导致人类死亡的3大疾病之一, 并且以高患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及高费用居各种疾病之首。目前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主要包括以预防、控制高危因素及治疗病因为主的保守治疗方法以及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CEA) 为主的外科干预手段。颈动脉狭窄是引起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 及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原因。流行病学调查显示, 脑卒中患者中, 缺血性病变和出血性病变的比例4:1, 其中约30%的缺血性脑卒中是由颈动脉狭窄引起的[1]。为了探讨CEA在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临床治疗效果, 2011年1月-2013年10月收治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40例, 进行分析, 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1年1月-2013年10月收治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40例, 男27例, 女13例, 年龄39~84岁, 平均 (48.4±1.5) 岁。患者临床症状:黑目蒙、视物模糊、肢体麻木、肌力下降及失语等。将40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两组一般情况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方法:对照组进行内科常规保守治疗, 试验组则实施CEA。具体方法:所有患者均实施全麻, 术中颈动脉阻断时间28~55分钟, 平均38分钟, 阻断期间提升原有血压的20%, 均常规测定颈内动脉反流压, 其中3例使用转流管, 7例使用补片成形, 标准的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s CAE) 15例, 5例实施外翻式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e CAE) 。
疗效评定标准:术后观察短期疗效, 出院后随访8~20个月。 (1) 治愈:患者症状完全消失, 能够正常生活。 (2) 显效:患者症状明显改善, 尚不能完全正常生活。 (3) 有效:患者症状得到改善, 需要卧床休息。 (4) 无效:患者症状无改善。
统计学方法:数据利用SPSS 16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用形式表示, 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 计数资料采取χ2检验。当P<0.05时, 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试验组总体效果比较理想, 总有效率较高, 达90%, 高于对照组7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治疗、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2。
讨论
CEA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已有半个世纪的历史, 多项循证医学研究证实了CEA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具有代表性的为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试验 (NASCET) [2]、欧洲颈动脉外科试验 (ECST) [3,4]。NASCET对659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70%患者的随访结果表明, 手术组所有卒中 (同侧和对侧) 发生率、致残性卒中发生率和病死率也显著低于药物组。ECST对778例重度颈动脉狭窄 (70%~99%) 患者进行治疗, 445例行CEA, 323例用药物治疗, 其围手术期死亡率7.5%, 随访3年, 累计卒中、死亡率在CEA组和药物组分别为12.5%和21.9%, 结论认为对70%~99%的颈动脉狭窄CEA的疗效远优于药物治疗。
我国开展CEA手术较晚, 从20世纪末开始才有个别单位在实施。但到目前为止, 年手术量仍未达到千例, 国内对CEA的认识明显不足, 我们对收治的患者采用了积极的手术指征:属于症状性颈动脉狭窄, (1) 狭窄程度>70%; (2) 狭窄程度>50%且<70%, 彩超提示不稳定斑块。
经验体会: (1) 术前影像学尽可能提供颈动脉分叉位置信息, 以分析术野的暴露难度甚至手术的可行性。 (2) 术中如发现颈内动脉迂曲延长或分叉处斑块, 果断实施外翻式内膜剥脱术式, 以简化手术争取颈动脉阻断时间[5];实施标准式内膜剥脱术式尽可能使用补片以防术后再狭窄;频繁检测血压, 以保证颈动脉阻断期内的脑灌注, 对侧有病变或willis环不完整的可酌情使用转流管[6];复通后如发现颈内动脉反流不力, 可积极尝试Forgarty导管取栓。 (3) 术后酌情抗凝及常规使用甘露醇, 如出现脑过度兴奋状态可尝试冬眠疗法。 (4) 对于复杂病例, 如双侧狭窄、一侧闭塞对侧狭窄, 我们遵循的首要原则是先处理症状侧病变2周后再实施对侧手术, 次要原则是先处理闭塞后处理狭窄病变。
本研究结果显示, 手术组病例结果良好, 几乎所有患者术后第2天即出现不同程度的症状好转, 只有1例出现过度脑灌注后脑出血, 经保守治疗后恢复, 近期疗效和长期随访结果都明显优于保守治疗。可见, 颈动脉内膜剥脱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安全、可行、有效,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符伟国, 王利新, 王玉琦.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治疗指南[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8, 28 (11) :913-915.
[2]NASCET Collaborators.Beneficial effect of carotid endarterectomy in symptomatic patients with high-grade carotid stenosis[J].N EnglJMed, 1991, 325:445-453.
[3]European Carotid Surgery Trialists’Collaborative Group.Randomised trial of endarterectomyfor recently symptomatic carotid stenosis:final results of the MRC European Carotid Surgery Trial (ECST) [J].Lancet.1998, 351:1379-1387.
[4]PM Rothwell, SA Gutnikov, CP Warlow.FRCP for the European Carotid Surgery Trialists'Collaboration.Reanalysis of the Final Results of the European Carotid Surgery Trial[J].Stroke, 2003, 34:514-523.
[5]Radak D, Radevic B, Sternic N, et a1.Single center experience on eversion versus standard carotid endarterectomy:a prospective non-randomized study[J].Cardiovasc Surg, 2000, 8 (6) :422.
颈动脉内膜增厚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我院2012年1月2014年3月接诊的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患者中选取22例, 男12例, 女10例, 最大年龄83岁, 最小31岁, 平均年龄 (65.18±2.3) 岁;颈动脉狭窄度为55%~97%, 平均为79.6%;狭窄长度15.5 mm~40.2 mm, 平均 (28.4±2.0) mm;其中2例为双侧狭窄, 12例为左侧狭窄, 另8例为右侧狭窄。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脑卒中, 患者表现为发作性晕厥、一过性黑矇、记忆力减退、语言不清以及脑梗死等;其中6例患者伴2型糖尿病, 13例伴高血压, 3例患者同时合并有两种疾病。
1.2 方法
1.2.1 术前准备
在开展手术前, 首先应对患者尿、血以及粪便等进行常规检查, 同时掌握患者的心肺功能以及凝血6项指标, 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患者颈部动脉血管进行探查, 同时采用CT血管造影对椎动脉和上颈动脉进行检查。术前7 d停止服用肠溶阿司匹林等药物, 术前24 h停止使用低分子肝素[2]。
1.2.2 手术方法
术中均采取纵切式, 在完成全身麻醉后, 帮助患者调整体位, 取仰卧位, 将其背部稍微垫高, 头部轻轻向后扬起并转向对侧45°, 用头圈将头部固定好。取患侧胸锁乳突肌前缘纵行斜切口, 使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以及甲状腺动脉逐层暴露, 游离舌下神经予以保护。全身肝素化后对各血管进行控制, 内膜剥离子完整剥脱颈内动脉内膜斑块以及颈总动脉, 若斑块对颈外动脉造成影响, 则沿着斑块底部通过向上非直视下的方式进行剥离。用肝素盐水对其进行反复多次冲洗, 5-0或6-0普伦罗线对远端内膜进行固定并将血管切口缝合, 在排气后即可开放颈总动脉和颈外动脉, 最后将颈内动脉开放[3]。在手术过程中, 注意控制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 , 通常以250 s~300 s最佳。手术中对颈外动脉以及颈总动脉进行阻断时, 需对颈内动脉残端压进行监测, 若压力50 mm Hg, 则应当采用颈动脉内转流管进行控制;若颈动脉的内径低于5 mm, 则应当采用血管补片。本组2例双侧颈动脉狭窄的患者进行了2次手术, 两次手术的间隔时间为4周~12周。
1.2.3 术后处理
手术完成后的24 h内需将患者安排至外科重症监护病房进行观察, 对其神经系统症状以及生命体征进行监测, 注意控制血压在110~130 mm Hg/60~80 mm Hg范围内;每8 h为患者提供1次20%的甘露醇, 每次125~250 m L, 静脉滴注, 连续给予患者3 d~5 d治疗。手术后8h即可给予患者低分子肝素, 每12 h经皮下注射80~100 U/ (kgd) , 同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给予其脑保护药物;术后置1根颈部引流管, 注意对切口引流通畅性进行观察, 连续进行2 d~3 d的引流, 同时用沙袋加压3 d处理。
2 结果
本组22例患者中, 共行24次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围术期无患者死亡, 且24次手术均非常成功。经统计, 手术时间为50 min~110 min, 平均 (60.15±10.2) min;颈动脉阻断时间为8 min~20 min, 平均 (12.6±1.2) min。术后有1例患者出现切口下血肿, 将切口缝线拆除后, 将血肿取出并通过有效的止血措施, 患者的血肿症状得到了控制, 且切口愈合良好;术后3 d内有1例患者出现口角歪斜症状, 同时伴有一侧肢体肌力衰退, 及时对其症状进行评估, 并联合神经内科进行治疗, 10 d后患者口角歪斜症状逐渐消失, 同时一侧肌力衰退情况也有了非常显著的改善;另术中出现1例患者舌下神经损伤, 通过术后2个月的治疗, 其症状消失。对本组22例患者进行3个月~6个月的跟踪随访, 术后4个月1例患者因急性心肌梗死死亡, 另21例患者均恢复良好, 其颈动脉通畅也保持良好, 无患者出现脑缺血症状。
3 讨论
为了避免颈动脉狭窄导致脑卒中, 现在主要通过手术进行预防性治疗, 其中颈动脉支架成形术与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是两种最常见的术式。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是非常经典的治疗术式, 其具有住院时间短、创伤小以及并发症少等特点, 可以说是一种非常理想的治疗方法[4]。本次研究主要对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治疗效果进行探讨, 从结果来看, 仅1例患者因急性心肌梗死死亡, 占4.55%, 另21例患者均恢复良好, 占95.45%。由此可知,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效果非常显著。但在手术治疗过程中, 应当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年龄以及粥样硬化斑块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并将其作为手术适应证的判断指标, 这是提高手术治疗效果的关键。
摘要:目的 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我院2012年1月—2014年3月接诊22例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患者, 实施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2例患者共行24次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围术期无患者死亡, 24次手术均非常成功;手术时间50 min110 min, 平均 (60.15±10.2) min;颈动脉阻断时间8 min20 min, 平均 (12.6±1.2) min。术后有1例患者出现切口下血肿, 术后3 d内有1例患者出现口角歪斜, 同时伴有一侧肢体肌力衰退, 术中1例患者舌下神经损伤;术后4个月1例患者因急性心肌梗死死亡, 另21例患者均恢复良好。结论 在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治疗中采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具有非常显著的效果。
关键词:颅外段颈动脉狭窄,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疗效分析
参考文献
[1]谷涌泉, 张建, 齐立行, 等.经颅多普勒超声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颅外颈动脉狭窄中价值的临床研究 (附58例临床分析) [C].2009全国中西医结合周围血管疾病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2009.
[2]卫志庆, 杨其鹏, 黄佃, 等.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及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颅外颈动脉硬化狭窄术后早期并发症比较[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11, 22 (3) :337-340.
[3]王飞.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几个重要问题[J].外科研究与新技术, 2012, 1 (1) :23-26、86.
颈动脉内膜增厚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09年8月至2012年4月收治的颈动脉狭窄患者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 每组各20例。对照组:男12例, 女8例, 年龄48~72岁, 平均年龄 (64.3±1.8) 岁;治疗组:男10例, 女10例, 年龄52~73岁, 平均年龄 (64.6±2.0) 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况等基本资料上进行对比 (P>0.05) , 具有显著的可比性。
1.2 病例资料
20例患者入院期间都伴随不同程度头痛、头晕、耳鸣、记忆力减退、失眠、嗜睡、眩晕临床症状。6例患者曾有高血压史、4例患者曾有糖尿病史、1例患者曾有大动脉炎病史。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动脉内膜剥落术治疗方法治疗。早期患者采用全麻, 后改为颈丛麻醉。患者取平卧位, 头偏离术侧, 充分暴露术野。操作区域常规消毒处理, 取胸锁乳头肌前缘入路, 斜切, 依次暴露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甲状腺上动脉。静注肝素0.6mg/kg, 游离组织与操作动脉, 依次阻断动脉, 常规放置内膜剥落器, 分离切除斑块[2], 肝素水冲洗后检查是否充分分离切除。缝合血管, 常规引流处理。术中给予250mL 20%甘露醇, 术后3d内同样给予250mL 20%甘露醇, 1次/每8h, 给药期间密切关注患者的血压变化以及精神状态。
1.3.2 观察组
观察组采用动脉内膜剥落术和支架植入术治疗方法治疗。穿刺股动脉, 缓慢置入长鞘, 经导管行血管造影, 测定血管狭窄率与狭窄长度。根据狭窄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球囊与支架。导管移动至颈总动脉近端, 导入球囊行预扩张, 再行支架植入。血管造影检查狭窄改善情况, 改善情况良好结束手术。术前3d给予75mg潘生丁, 3次/d, 100mg阿司匹林肠溶片, 1次/d, 术中全身肝素化, 术后给予75mg潘生丁, 3次/d, 300mg阿司匹林肠溶片, 3次/d, 21d后单独给予75mg潘生丁, 3次/d, 连续180d后, 改为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d。
1.4 观察指标
显效:经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全部消失, 血管造影狭窄情况较术前改善80%及以上;有效:经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部分消失或明显改善, 血管造影狭窄情况较术前改善60%及以上;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甚至恶化。治疗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5 统计学处理
将本次研究数据全部进行收集整理并由专人录入EXCEL进行数据有效统计, 输出数据导入SPSS13.0软件进行检验, 全部资料采用χ2检验, 检验结果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注: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组:
显效14例 (70.00%) 、有效5例 (25.00%) 、无效1例 (5.00%) , 治疗总有效率95.00%;对照组:显效5例 (25.00%) 、有效12例 (60.00%) 、无效3例 (15.00%) , 治疗总有效率85.00%;两组数据比较, 其结果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χ2=5.56, P<0.05) 。其详细治疗效果见表1。
2.2 并发症发生情况
对照组中出现4例患者高血压, 经静脉滴注硝普钠后缓解;1例患者出现颈部血肿, 局麻下血肿清除术清除后改善;1例患者出现声音嘶哑, 未经处理自行好转。治疗组中出现2例高血压, 处理方式同对照组。
3 讨论
动脉内膜剥落术手术治疗方法已经有50多年发展历史, 是一种较为成熟的手术治疗方法。大量研究文献表明[3], 动脉内膜剥落术对于颈动脉狭窄有肯定性治疗效果, 但其治疗效果取决于狭窄度。狭窄度在50%以内, 动脉内膜剥落术手术会明显增加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几率, 因此动脉内膜剥落术手术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同时动脉内膜剥落术对于颈2椎体水平以上部位的狭窄情况因为手术难度大, 不能取得确切治疗效果。
支架植入术手术方法是近年来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手术方法, 因其治疗效果确切、手术创口小, 并发症少等优点被大力推广应用。但是支架植入术术中易出现颈动脉穿孔、斑块脱落等并发症, 是十分危险与致命的并发症, 因此术前血管造影十分重要, 必须对狭窄度及狭窄长度有充分了解才能确保手术成功。
本次研究结果:治疗组中显效14例 (70.00%) 、有效5例 (25.00%) 、无效1例 (5.00%) , 治疗总有效率95.00%;对照组中显效5例 (25.00%) 、有效12例 (60.00%) 、无效3例 (15.00%) , 治疗总有效率85.00%;两组数据比较χ2=5.56, P<0.05.我们可以得知, 动脉内膜剥落术联合支架植入术对颈动脉狭窄患者有确切疗效, 且并发症少、创伤小, 值得在临床应用中进行大力推广与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研究动脉内膜剥落术联合支架植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 为颈动脉狭窄患者寻找合适的治疗方法。方法 将我院2009年8月至2012年4月收治的颈动脉狭窄患者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 每组各20例,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况等基本资料上进行对比 (P>0.05) , 具有显著的可比性。对照组采取动脉内膜剥落术治疗方式治疗, 治疗组采取动脉内膜剥落术联合支架植入术治疗,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与并发症情况。结果 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 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5.00%, 两组结果比较其结果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χ2=5.56, P<0.05) ;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动脉内膜剥落术联合支架植入术的疗法对颈动脉狭窄患者有确切疗效, 且并发症少、创伤小, 值得在临床应用中进行大力推广。
关键词:动脉内膜剥落术,支架植入术,颈动脉狭窄,疗效,并发症
参考文献
[1]赵博.动脉内膜剥脱联合支架植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30例[J].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 2010, 22 (2) :10-12.
[2]孟庆义.动脉内膜剥脱和支架植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 2008, 3 (30) :15-16.
颈动脉内膜增厚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3例颈动脉狭窄的患者, 其中男10例, 女3例, 年龄68~84岁, 平均72岁, 术前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 发作6例, 合并高血压患者7例, 合并糖尿病患者2例, 不同程度的脑梗死2例。术前对患者进行颈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结果证实患者存在颈动脉狭窄, 狭窄程度均在70%以上, 均在全麻下行单侧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1.2 方法
对13例患者术后监护的资料进行回顾, 总结、探讨术后监测及护理的方法和经验。
2 结果
本组患者手术经过顺利, 在术后72 h内, 1例患者术后当天颈部切口周围出现血肿, 并进行性增大, 立即入手术室行血肿清除术, 患者术后恢复良好;3例患者在术后出现脑过度灌注综合征 (CHPS) ;6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血压升高;2例患者出现声音嘶哑;5例患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 临床表现消失。通过对患者的严密监护, 及早发现并发症并及时处理, 13例患者均恢复良好, 病情稳定, 无脑出血, 脑梗死、偏瘫等并发症发生, 安全转出监护室。患者术后在重症医学科的监护时间为 (3±1) d。
3 讨论
3.1 麻醉苏醒前后的监护
患者全麻术后未清醒, 一般带有气管插管, 并连接呼吸机辅助呼吸, 如果患者烦躁可适当给予镇静药, 既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 又可预防患者对气管插管的不耐受及降低术后切口血肿等并发症, 平稳度过麻醉期。在患者麻醉苏醒过程中, 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 尤其是血压的变化, 根据患者的病情调节呼吸机参数, 保持呼吸道通畅。气道通畅是保障CEA手术成功的关键, 术后要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预防肺不张, 持续血氧饱和度监测, 保持血样饱和度在95%以上, 必要时监测血气的变化。在吸痰的过程中, 要严格无菌操作, 动作轻柔, 避免过多的刺激, 从而引起患者咳嗽导致血压升高甚至切口严重出血。患者在麻醉苏醒期间, 因意识不清, 为防止患者自行拔管, 可用约束带对患者的双手适当保护性约束。患者麻醉完全苏醒后, 自主呼吸、生命体征平稳的情况下, 可协助医师给予患者拔除气管插管, 为防止患者呛咳引起窒息, 拔除气管插管后4 h内禁饮食。
3.2 颈部切口的监护
患有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 血液的黏稠度较高, 为防止患者术后血栓的形成, 一般在围手术期给予患者抗凝药物治疗, 如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钠等药物。术后伤口血肿的发生与术中肝素未被中和, 高血压和围手术期抗凝治疗有关。故护士在监护患者时, 需严密观察患者的颈部切口情况, 尤其是观察颈部切口处有无肿胀, 敷料有无渗血, 引流管是否通畅等。术后可用沙袋压迫刀口24 h, 并嘱咐患者尽量避免用力咳嗽、打喷嚏, 保持大便通畅, 以避免颈部刀口压力增加诱发出血。若发现颈部刀口处有血肿形成, 应密切观察血肿有无进行性增大, 如果血肿较小, 未引起任何临床症状, 可密切观察, 暂不做任何处理, 如果血肿较大, 压迫患者气道, 引起气管移位, 导致患者出现呼吸困难, 意识变化应及时告知医师, 尽早返手术室行血肿清除术。
3.3 切口负压引流的护理
如果患者伤口留置引流管, 应定期挤压引流管, 保持引流通畅, 妥善固定引流管, 避免引流管脱出, 密切观察引流液的量、颜色, 并在特别护理记录单上做好记录。如果在短时间内引流出大量血性液体, 要及时告知医师进行相应的处理。本组患者术后引流通畅, 引流量不多, 均在术后24~48h内拔除引流管。
3.4 血压监测
术后24~48 h内, 患者的血压常常发生波动, 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并发症的好发期, 术后血压的控制是预防和减少术后颅内并发症的关键。有条件最好监测有创血压, 可以动态观察患者血压, 及时发现血压的变化。术后血压不可过高, 也不可过低, 有效控制血压不超过120~140/80~90mm Hg, 血压过高可导致高灌注综合征, 严重时可导致脑出血, 血压过低使血液在血管内的流速减慢, 对血管壁的冲刷作用减弱, 易造成血栓甚至脑梗塞[2]。
3.5 神经系统监护
颈动脉狭窄的患者由于长期处于脑缺血的状态, 术后颈静脉重新贯通, 使患侧的大脑半球血流量明显增加, 使已经耐受了脑的低灌注状态快速转入脑的高灌注状态而引起脑水肿, 导致脑过度灌注综合征 (CHPS) 。其最主要的临床症状表现为同侧额颞部、眼眶周围搏动性头痛, 颜面部疼痛, 恶心、呕吐、视力下降、癫痫、不同程度的意识状态的改变。通常与血压明显升高有关, 先于致命的颅内出血而出现, 若救治不及时, 则会导致脑水肿加剧, 毛细血管破坏, 更甚脑内出血。有报道称CEA术后的脑出血发生率在0.5%左右, 有效的血压控制是预防脑过度灌注最有效的手段[4]。所以要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瞳孔变化、语言交流, 肢体活动等情况并有效控制血压, 如果患者出现头痛、言语混乱、呕吐、抽搐、瞳孔及肢体肌力异常等情况, 要及时告知医师, 进行相应的处理。
3.6 观察有无脑卒中的发生
在手术的过程中或者术后, 颈动脉斑块的微栓子容易脱落进入脑部, 术后发生脑卒中。因此术后要密切观察患者的肢体活动情况, 鼓励患者自主活动;观察患者有无偏瘫、言语不清、吞咽困难、流口水、口眼歪斜、恶心、呕吐等情况发生, 及早发现不良先兆并予以治疗。
3.7 术后抗凝的护理
一般在术后24 h内应用低分子右旋糖酐持续静脉泵入, 改善微循环, 拔除气管插管后口服阿司匹林或者皮下注释低分子肝素钠等抗凝药物。在用药期间, 一定要严密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 观察牙龈、皮下、眼睑、注射后的针眼等处有无出血情况, 注意观察患者的胃肠道反应。
3.8 心理护理
患者术后进入ICU后, 常有恐惧的心理, 特别是意识清醒的患者, 对ICU环境的陌生、没有亲人的陪伴、刀口的疼痛、致残致死的危险、经济的损失等都会引起患者的焦虑不安;对各种治疗手段如:呼吸机辅助呼吸、经气管插管吸痰、翻身、叩背、留置尿管等会感到不适。所以我们在术前1 d对患者进行访视, 告知患者术后要在ICU进行监护2~3 d, 介绍ICU的工作环境及需要患者配合的内容, 鼓励并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 减少在陌生环境中的恐惧感;护士以高度的责任感, 耐心细心的做好心理疏导工作, 针对人群特点进行心理护理, 帮助他们逐渐进行角色转变[3];在为患者做任何操作前, 都告知患者操作目的及方法, 让患者有心理准备, 并经常与患者交流, 使其保持情绪稳定, 能够安心接受治疗与护理, 促进患者康复。
对实施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术后的患者实行严密的监测和护理对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尤为关键, 可有效的预防和减少CEA术后的并发症, 有效的心理护理可使患者情绪稳定, 配合治疗和护理, 对于促进患者的康复及提高生命质量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勤奕.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综述[J].世界医疗器械, 2010, 7.
[2]黄海清, 王晓英.颈动脉狭窄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8例围手术期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 2012, 18 (8) :79-80.
颈动脉内膜增厚 第10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至2012年10月间我科收治的患者, 筛选SAP30名和ACS30名, 及同期体检者30名 (对照组) , SAP组和ACS组统称为冠心病组。对照组男18例, 女12例;年龄48~78岁, 平均 (59.23±9.3) 岁;SAP组男19例, 女11例;年龄57~85岁, 平均 (72.4±8.72) 岁;ACS组男19例, 女11例;年龄45~82岁, 平均 (63±9.32) 岁;对照组与CHD组性别组成、年龄分布上相近, 具有可比性。
1.2 颈动脉超声检查
采用飞利浦i U22彩超机, 由专人操作, 选择频率7~12MHz的线阵专用血管探头。瞩患者仰卧, 肩部垫高, 颈后仰, 头稍转向对侧, 从锁骨上窝起逐渐上移, 在距离颈总动脉分叉近心端2cm的血管后壁处检测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左右各连续测定3个心动周期取平均值, IMT≥1.0mm, 视为阳性, 提示颈动脉粥样硬化, IMT<1.0mm, 视为阴性。
1.3 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冠心病组行冠脉造影明确主要分支:左主干、右冠状动脉左前降支以及回旋支的情况。以主要分支至少一支的内径狭窄≥50%为判断标准, 左主干、右冠状动脉、前降支及回旋支各计为1支血管。分:单支、双支和多支病变。冠脉狭窄程度50%~75%为轻度, 76%~90%为中度, 90%以上为重度[1]。
1.4 统计学分析
以SPSS17.0软件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CHD组与正常对照组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均数的t检验, 多组间的差异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率的比较均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CHD组与对照组、CHD组各组间的IMT比较
CHD组的IMT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有差异 (P<0.05) ;SAP组、ACS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有差异 (P<0.05) ;SAP组与ACS组比较无差异 (P>0.05) ;三组IMT值, 以ACS组最高, SAP组次之, 对照组最低。
2.2 不同病变支数组间的IMT比较
以多支病变组最高 (1.522±0.425) mm, 双支组次之 (1.352±0.292) mm, 单支病变组最低 (1.134±0.145) mm;三组间的IMT值比较均有差异 (F=7.761, P<0.05) 。
2.3 不同病变程度组间的IMT比较
以重度病变组最高 (1.547±0.428) mm, 中度组次之 (1.382±0.276) mm, 轻度组最低 (1.125±0.141) mm;三组间的IMT值比较均有差异 (F=10.468, P<0.05) 。
3 讨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CAS) 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存在共同的发病机制、病理基础及相似的高危因素[2], 而且颈动脉是动脉粥样硬化早期最常累及的部位之一, 其位置浅表、超声检查较易探及, 可作为评估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与发展的窗口。本研究结果显示:颈动脉粥样硬化常与冠心病并存, 冠心病患者的颈动脉IMT值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颈动脉IMT是反映冠状动脉病变的可靠、易测的指标, 故颈动脉超声检查可作为筛查冠心病的的有力的一项无创的检查手段。随着冠状动脉血管病变支数的增加、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增加颈动脉IMT是逐渐增厚的, 颈动脉IMT可以作为评估冠状动脉病变的有力指标。在本次研究中, SAP组与ACS组的IMT水平比较无差异, 但ACS组比SAP组的颈动脉IMT略厚, 此结论与有些研究的结果有差异, 我认为可能与以下两方面有关:①在Sinning C等[3]的研究中显示,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 颈动脉IMT也在不断增厚, 所以可能存在着年龄对其变化的影响, 虽然在研究初期对三组受检者的年龄做了统计检验, 结果显示三组在年龄上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但介于本次研究样本量偏少, 以后可继续增加样本量并根据不同年龄组做进一步的研究。②颈动脉IMT测量方法的影响:在本研究中SAP组与ACS组比较无差异, 可能与我们和其他作者测量颈动脉IMT采用了不同的方法有关, 今后可对同组患者进行不同的测量方法检测颈动脉IMT, 并结合冠状动脉造影明确冠状动脉病变研究程度, 找到相对更加精确的测量方法, 对我们以后的科研研究会更有帮助。
综上所述, 颈动脉IMT的水平是反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一项可靠、易测的指标, 可以间接评估冠脉血管的病变情况, 对早期预测冠心病的发生及发展及预测冠心病的严重程度发挥重要作用。
摘要:目的 检测冠心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CIMT) 的变化水平, 以分析IMT的临床价值。方法 筛选SAP及ACS患者各30名, 对照组30名, SAP组和ACS组统称为冠心病组 (CHD组) , 共60例。全部测CIMT进行比较。结果 CHD组IMT显著厚于对照组;SAP组与ACS组这两组的IMT水平比较差异不大;冠脉不同病变支数组间、冠脉不同病变程度组间的IMT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IMT可作为冠心病筛查及监测冠心病发生、发展及严重程度的一项有临床意义的指标。
关键词:冠心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参考文献
[1]杨毓雯.颈动脉超声、hs-CRP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相关性研究[J].南昌大学学报, 2012, 32 (12) :42-46.
[2]徐欣.体农超声检测顶动脉粥样斑块与冠心病相关性研究进展[J].心血管病学进展, 2003, 24 (4) :3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