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 两步应用题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精选8篇)
解决问题 两步应用题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 第1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会用乘法解决两步计算问题,并初步学会建立两步应用题的结构。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讨论等数学活动,建立两步应用题的结构,学会寻找中间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初步学会建立两步应用题的结构。
2.教学难点:
学会寻找中间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出示主题图。
师:这是我们学校“六一”时,四、五、六年级参加创编操汇演的方阵图,你能从图中得到哪些信息?
生:有 3 个方阵,并且每个方阵有 8 行,每行有 10 人。
师:请你根据这些信息试着提出一个问题,并解答。
二、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1.师:“3 个方阵共有多少人”如何解答,并且思考你是先算什么,后算什么的。独立思考后,在组中交流。
生讨论解法:
(1)先求:每个方阵有多少人?
10×8=80(人)。
再求:3 个方阵共有多少人?
80×3=240(人)。
(2) 先求:3 个方阵的一行共有多少人?(也可以说是有几列?)
10×3=30(人)。
再求:3 个方阵共有多少人?
30×8=240(人)。
(3) 先求:3 个方阵共有多少行?
8×3=24(行)。
再求:3 个方阵共有多少人?
10×24=240(人)。
分层次说你是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先个人算、后同桌说,最后全班一起说。)
2.师:观察这三组算式,它们有什么异同?
生经过思考、讨论,得出:
相同点:都是用两步解答出来的,并且都是乘法计算。(板书:连乘)
不同点:解答问题的过程不同。
师:看来,我们在解决问题时,同一个问题,思考的角度不同,就会有不同的解法。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尝试、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创造了多层面的学习。多种方法的展示,不仅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使孩子们感受到从多种角度解决同一问题的数学思想,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三、巩固练习,深化新知
1、一行有7个鸡蛋,一盒有四行,3盒一共有几个鸡蛋?
2、有4堆花、每堆花有四盆,每盆花上有8片叶子,这些花上共有多少片叶子?
(这道题讲解完要小结一下:不是随随便便接个数字凑起来)
3、每块地的小苗有6行,每行200棵,这两块地共有小苗多少棵?
4、有28排,每排20人,每张票15元,如果这家影院的票全部卖完,可以卖多少钱?
5、成人票25元,儿童票10元,我们一家五口(4大1小)要花多少钱?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连乘问题
每个方阵有8行,每行10人,3个方阵一共有几行?
先算 一个方阵的人数 一共有的行数 一大行的人数
后算 三个方阵的总人数
步骤:1、收集信息(有关联的) 2、用不同的方法解答问题
解决问题 两步应用题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 第2篇
年级三主备人周晓炜备课时间年10月27日
周次 8 课次 24
授课课题 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基本内容 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的和要求 初步掌握只给出两个已知条件的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和解题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以及口头叙述的表述能力;培养良好学习情绪以及乐于动脑,积极思维的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及难点 掌握两步计算应用题的解答方法;初步学会分析综合法分析两步应用题。
教学方法
及手段 与生活实际联系,增强学生的理解
学法指导 注重演算过程中的算理说明和习惯养成。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预习初步熟知课
教
学
环
节
设
计 一、初步感知
1、猜玩具个数
今天,李老师先和大家做个游戏。(出示两个盒子)这里有两个盒子,里面装着些动物玩具。红盒子里装着2个动物玩具,猜猜黄盒子里装了几个动物玩具?(指名猜)
只要老师送你们一句话,你们就能猜对了:黄盒子里装的个数是红盒子里的2倍。(再指名猜)你怎么想的?
两个盒子一共装了多少个?
2、验证
打开盒子验证玩具个数。
我们三(1)班的小朋友真聪明,李老师相信接下来大家的表现一定会更出色。
二、新授
1、出示情景图
玲玲妈妈带着玲玲去去买衣服。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指名说,齐读两个条件)
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吗?(指名提问,问到“上衣多少钱”时,请学生口头解答,老师板书出算式)。
2、教学例题(1)
(1)理解题意
妈妈想考考玲玲,问道:“买一套衣服要多少钱?”你能理解“一套衣服”的意思吗?(指名说)
(2)画线段图
今天老师还请来了一位数学小助手,它的名字叫线段图,听过吗?
我们先用一条线段表示裤子的价钱(画线段图),表示上衣价钱的线段画多长呢?(指名说,然后再画)
为什么画3份这样长?(指名说)
要求一套衣服一共要多少钱,也就是求裤子和衣服一共要多少,我们可以这样表示问题(画括号和问题)
你会解答吗?做在草稿本上
(3)解答
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列式的?(指名说,老师板书)
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比较,提示课题
这题和刚才那题比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这题要两步计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出示课题)
(5)第二种解法
要求“一共要多少元?”还能想出其他方法吗?(同桌讨论,再指名说,老师板书)
4从哪里来?懂的小朋友先和同桌说说。(指名说)
3、教学例题(2)
(1)理解题意
妈妈还想考考玲玲,她把问题改了改,谁来读读问题。(指名读)
(2)线段图
看线段图,问题还能这么表示吗?那怎么表示?你能指出是哪部分吗?
(3)解答
会解答吗?做在草稿本上。
指名板演。
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第二种解法
还有其他方法吗?(指名说)
2从哪里来?
(5)比较
这两道题在解答方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先同桌说,再指名说)
出示带子图,说说问题要求什么。
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说说你还能求什么。
三、练习
1、P49(1)
出示汽车图,独立解答。
集体订正。说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2、P50(2)
出示情景图。(本子2元,水彩笔的价钱是本子的8倍,铅笔盒的价钱比本子贵16元)
3、编题练习
编一道今天学习的两步计算解决的应用题。可以用老师提供给你的条件,也可以根据平时买东西的经验,说个条件再编。
作业
板书设计
执行情况
与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教案
年级三主备人周晓炜备课时间2010年8月29日
周次 1 课次 2
授课课题 练习五(1)
教学
基本内容 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目的
和要求 通过练习,进一步弄清口算时进位加与不进位加、退位减与不退位减以及加与减在方法上的异同,进一步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
及难点 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方法及意义。
教学方法
及手段 通过练习,提高正确率和速度。
学法指导 说思路练习和笔算相结合。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预习练习题校对
教
学
环
节
设
计 一、导入课题
二、基本题练习
1、完成P51(1)
口算卡片出示。
指名口算。
先比较前两组每组上下两题的区别和联系。
再比较前两组每行左右两题的区别和联系。使学生明白加、减法在算法上的共同之处。
2、完成P51(2)
同桌两人合作练习。
一人操作,一人口算,再交换角色继续练习。
三、综合题练习
1、完成P51(3)
先明确题目要求,再交流估算方法。
在书本上用“○”圈出得数比50小的算式,用“□”圈出得数比50大的算式。
交流订正。
2、完成P51(4)
直接写得数。
注意速度。
3、完成P51(5)
要求提一个一步计算的问题。
指名提问,并口算出结果。
你还能提什么问题?
四、练习小结
作业 P51(5)
板书设计 练习5
执行情况
与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教案
年级三主备人周晓炜备课时间2010年10月27日
周次 8 课次 26
授课课题 练习五(2)
教学基本内容 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的和要求 着重练习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并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估计的能力。
教学重点及难点 进一步感受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明确思路。
教学方法
及手段 联系生活实际,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学法指导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预习
教
学
环
节
设
计 一、补条件,提问题
(1)大汽车有45辆,小汽车比大汽车多12辆。?
(2)白兔有15只,,白兔和灰兔一共有几只?
二、应用题练习
1、完成P51(6)
看图理解题意。
独立思考,完成在作业本上。
交流,说说你怎样想的。
2、完成P52(7)
看图理解题意。
独立思考,完成在作业本上。
交流,说说你怎样想的。
3、完成P52(8)
看图理解题意。
说说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组织提问。评评谁提的问题好。
4、完成P52(9)
看图理解题意。
选择你想购买的体育用品,再自己解答问题。
组织交流。
5、完成P52(10)
独立完成,交流估计方法。
集体订正。
三、讲解思考题
出示思考题。
组织分组讨论。
尝试写出相应的算式。
交流。
作业 P52(8)
P52(9)
板书设计
执行情况
与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教案
年级三主备人周晓炜备课时间2010年9月27日
周次 8 课次 28
授课课题 24时记时法
教学
基本内容 了解24时记时法,会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
教学目的
和要求 通过具体的生活情景,使学生了解24时记时法,会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
教学重点
及难点 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
教学方法
及手段 实物展示,联系生活
学法指导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预习课前认识钟表,日历
教
学
环
节
设
计 一、复习导入
1、猜谜语,复习旧知
谜底:钟
你们认识钟吗?那老师要考考你们。
(1)在钟面上拨出一个整点时刻。让学生说说是几点。
(2)请学生拨出起床的时间,并说一说。拨出吃午饭的时间,说一说。
(3)说说一日有多长。1日=24时
2、讲故事,激发学习兴趣
小明看节目预报知道星期六有《大风车》的节目,他急忙告诉了好朋友小红和小强,他打电话让他们星期六六点半准时收看中央台。可是星期六的早上小红和小强一早就等候在电视机旁,等了很久,还没看到《大风车》。这是怎么回事呢?
学生思考讨论,可以让学生拨出《大风车》播放的时间。
如果你是小明你会怎么说?
3、导入课题。
交通、邮电、广播等部门在工作中需要很强的时间观念。为了计算简便,不容易出错,都采用从0时到24时的记时法,通常叫做24时记时法。出示课题
二、新授
1、讲解0时到12时
24记时法是怎样记时的呢?现在我们看钟面。
春节是我们每个小朋友最喜爱的节日之一。那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除夕夜晚盼望以久的新年钟声是在什么时间敲响?请生在钟面上拨出这个时间。说明,这是旧的一天的结束,也是新的一天的开始。作为一日的开始,我们把这一时刻称为0时。(在线段图上写出)
24时记时法也就是从此时此刻开始计算一天的时间。
新的一天开始了,(继续拨时针)接下去是几时?夜静悄悄的,同学们这时都早已经进入了甜蜜的梦乡,在一步一步往下拨,让学生边看边说,2时、3时6时。(在线段图上依次写出,其中板书2:00,其他让学生学写)天亮了,太阳公公也露出了笑脸,我们该起床了,7时,吃早饭了中午11时30分,我们该吃饭了,中午12时。问:这个时候时针走了几圈?经过了几小时?
下面开始走第二圈,把时针指向下午1时的位置。问:钟面上现在表示的是几时?
用24时记时法,我们可以表示为13时。(在线段图上注出)
2、讲解12时到24时
再拨到下午2时,这时24记时法可以怎么表示呢?让学生说说。(线段图上写出)这一部分不急于给学生说时道理,而是让学生感知,自己感悟出记时的方法。
接着往下拨,指向2点30分,问:下午2点30分用24时记时法怎样表示?(板书14:30)
时钟在往下拨,到7点,让学生说怎样表示。这时,同学们结束了一天的学习,回到宿舍。时间一晃就到了20时,也就是我们说的晚上几点,这时我们该上床休息了。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又是午夜12点,夜深人静,一天又过去了。这个时候,我们称为晚上12点,用24时记时法是几时呢?
再仔细观察一下,24时又正好是第二天的几时?这时,一昼夜就结束了,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引导学生明确时针走了两圈,走了24小时。
在时间线段上找找普通记时法和24时时法的联系。
明确:在一日内,由于第一圈走了12小时,所以时针在走第二圈时,就把时针所指的钟表上的时刻分别加上12。
想一想,16:00是下午几时?18:30呢?同桌说说怎么想的。
3、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记时法的联系
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24时记时法来记录时间。
把小明看的节目预报用普通记时法说一说。
4、交流,练习
出示情景图。
读出钟面上的时间。说说他们都在做什么。
试着用24时记时法表示出来。
交流订正。
三、练习
1、完成P54(1)
出示情景图。
说说银行储蓄业务上午几时几分开始营业,下午几时几分停止营业?
2、完成P54(2)
出示情景图。
说说这一路公共汽车最早是几时几分开出?最晚呢?
看火车票。弄清13:37开的意思,回答所提的的问题
3、完成P54(3)
看着钟面想一想,这时你可能在做什么?
4、完成P55(5)
5、完成P55(8)
四、课堂小结
P55(4)、P55(6)、P55(7)
读一读“你知道吗?”
作业
板书设计
执行情况
与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教案
年级三主备人周晓炜备课时间2010年9月27日
周次 9 课次 29
授课课题 简单的时间计算
教学基本内容 有关经过时间的简单计算。
教学目的和要求 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能够进行一些有关经过时间的简单计算。
教学重点及难点 计算从几时几十分到几时几十分经过了多少分钟的问题。
教学方法
及手段 节目预报表
学法指导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预习找寻节目预报表
教
学
环
节
设
计 一、复习24时记时法
出示节目预报:
节目预报
上午8时50分金色的童年
上午9时30分儿童英语
下午2时六一剧场
下午4时美术星空
下午4时40分七巧板
晚上6时30分大风车
晚上7时新闻联播
你能用24时记时法播报节目吗?
同桌两人练习。
二、新授
1、教学整时的计算
出示节目预报表。
说说你喜欢看什么节目,各要多少时间。
思考“六一剧场”播放了多少时间。
指名说说怎么想的。
2、教学几时几分到几时几分的计算
思考“金色的童年”播放了多少时间。
出示时间线段图。
在时间线段图上找出8:50和9:30。
交流怎么想的。
有两种思路:
(1)先算从8时50分到9时是10分,再算从9时到9时30分是30分,一共播放了40分钟。
(2)先算从8时50分到9时50分是1小时,9时50分与9时30分比,超过了20分,所以一共播放了60分-20分=40分。
三、练习
1、完成P57(1)
读题,理解题意。
独立思考。交流怎样想的。
有两种思路:
(1)分别算出上午和下午各有多长时间,再加起来。12:00到13:30是1小时30分,15:40到17:00是1小时20分,合起来是2小时50分。
(2)先算12:00到17:00是5小时,再从5上时中减去不借书的一段时间13:30到15:40是2小时10分,所以是2小时50分。
2、完成P58(2)
看图理解题意。
先估计哪个商店的营业时间长,再计算实际营业的时间,验证自己的估计是否正确。
(1)百货商店:9:30到20:30是11小时。
(2)快餐店:6:00到9:00是3小时,中午11:00到1:00是2小时,下午5:00到8:00是3小时,合起来是8小时。
(3)超市:周一至周五8:00到22:00是14小时,周六至周日9:00到23:00也是14小时。
3、完成P58(4)
看图理解题意。
思考解决方法。
有两种方法:
(1)先算第一天的时间晚上8时到晚上12时是4小时,再算第二天的时间凌晨0时到清晨6时是6小时,合起来是10小时。
(2)也可以假设从第一天晚上8时睡到第二天早上8时,共睡了12小时,再减去2小时,是10小时。
看懂火车时刻表,弄清到达和出发的时刻,明确“运行”和“停靠”的含义,再计算经过时间。
4、完成P59(5)
P58(3)
读一读“你知道吗?”
作业
板书设计
执行情况
与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教案
年级三主备人周晓炜备课时间2010年10月29日
周次 9 课次 30
授课课题 周末一天的安排
教学
基本内容 体会24时记时法在生活里的应用
教学目的
和要求 体会24时记时法在生活里的应用,建立时间观念,会合理地安排作息时间,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及难点 结合实际,能进行一些有关经过时间的简单计算,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方法
及手段 www.xkb1.com
学法指导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预习
教
学
环
节
设
计 1、了解小华的作息时间表
出示小华的周末作息时间表:
6:30起床
6:40-7:00早锻炼
7:00-7:30吃早饭
7:30-8:10做家务
8:10-8:40做作业
8:40-10:00到新华书店购书
10:00-11:30看课外书
11:30-12:00吃午饭
12:00-13:10午睡
13:20-16:20参观动物园
16:20-18:00看电视
18:00-18:30吃晚饭
18:30-20:00制作航模
20:30睡觉
从这表中了解小华周末一天的生活,说说,自己从这张作息时间表中了解到哪些信息,能提出哪些问题,受到哪些启发。
2、解决教材中提出的几个问题。
(1)小华做家务用了多少时间?做作业用了多少时间?到新华书店购书呢?
(2)小华参观动物园的时间是从下午几时几分到几时几分?一共用了多少时间?制作航模呢?
(3)看了小华周末一天的安排,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制作一张时间安排表
联系自己的实际,说说自己哪些方面与小华的安排相近,自己还准备安排哪些活动,然后各自设计一张时间安排表,并在小组里相互交流,在交流中调整自己的活动,使活动安排得更合理、更有意义。
作业
板书设计
执行情况
与教学反思 www.xkb1.com
数学课程教案
年级三主备人周晓炜备课时间2010年9月27日
周次 9 课次 31
授课课题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教学基本内容 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目的和要求 1、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感受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能判断一个图形或物体的某一个面是不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2、通过观察、测量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使学生掌握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特征。
难点:正方形和长方形特征的归纳总结。
教学方法
及手段 联系生活实际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发长自己的空间观念。
学法指导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预习
教
学
环
节
设
计 一、激趣导入
1、今天,老师准备了一些美丽的图片,请大家欣赏。(多媒体显示一组图画,都是由长方形和正方形组成的)
看了这些美丽的画片,你有什么感想?发现了什么?
2、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有哪些物体的面也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呢?
3、长方形和正方形中还藏着很多秘密。到底是哪些秘密呢?你们想知道吗?(揭题)
二、猜想验证,归纳发现
1、观察
拿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猜猜它们有什么特点呢?同桌交流。
你有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吗?同桌交流。
(1)拿出自己的学具,用自己的办法验证。
(2)把自己的猜想和验证向小组汇报。
2、操作验证
(1)对长方形的边你有什么发现?相机板书。
你是怎样证明的?(量、折、比等)
相机教学“对边”。
指一指长方形的对边在哪里,一个长方形有几组对边?
长的一条边,请你给它起个名字,你会叫它什么?短的一条边呢?
(2)对长方形的角你有什么发现?相机板书。
你是怎样证明的?(量、折等)
(3)正方形的边你发现了什么?相机板书。
怎样来证明?
正方形的边你会叫它什么?
(4)正方形的角你发现了什么?相机板书。
怎样来证明?
(1)通过刚才的活动,你对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3、反馈
4、归纳
练习:下面哪些图形是长方形或是正方形?哪些不是?为什么?
5、比较
长方形和正方形是好朋友,它们之间有干什么相同的地方?
三、练习
1、在钉子板上围出一个长方形,再把这个长方形变成一个正方形,再说说它们的特点。
2、在书上P64第7题的方格纸上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再说说小青菜提的问题。
3、完成书上P64第4题。
先自己拼一拼,再与同桌交流一下。
(1)用6个一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
(2)用16个一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再拼出几个不同的长方形。
4、思考:你能用一张长方形的纸折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吗?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新课标第一网
作业 完成练习四的第3、4、5题。
板书设计 板书: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图形边角
长方形
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正方形
每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执行情况
与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教案
年级三主备人周晓炜备课时间2010年9月27日
周次 9 课次 32
授课课题 认识周长
教学
基本内容 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指出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
教学目的
和要求 1、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指出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
2、使学生通过观察、测量和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及难点 认识周长的含义,并能指出并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
教学方法
及手段
学法指导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预习
教
学
环
节
设
计 一、复习
复习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
二、导入新课
1、初步认识周长
(出示课题)今天,我们要来研究周长。你能猜猜周长的含义吗?
学生回答。
拿出数学书,指一指数学书封面的周长在哪里。
指一指课桌面的周长在哪里。
出示游泳池的图片,你能指出游泳池的周长吗?
2、进一步理解周长的含义
(1)学具盒面的周长在哪里。你能知道它的周长有多长吗?想办法算一算。
交流算法。
(2)三角尺的周长在哪里,你能算一算吗?
(3)拿出一片树叶,你能指出树叶的周长在哪里吗?想办法算出树叶的周长。
学生交流算法。
先指出这些图形的周长,再实际量一量,算一算,然后交流是怎样计算的。
3、教学“试一试”
三、巩固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2题
沿着图形的边描出一周的边线,增强对周长的理解。
用不同的方法算出图形的周长。
然后交流算法。
2、做想想做做第4题
四、课堂小结
作业 完成P66第5题、第6题。
板书设计
执行情况
解决问题 两步应用题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 第3篇
一、了解“数学广角”目标定位
《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明确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 使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与必要的应用技能。”因此, 使每位学生能初步感受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广角”的主要教学目标之一。
二、优化教学策略
(一) 立足数学思想, 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
从教学目标的把握来看, 数学广角的教学首先应定位于通过数学活动, 让学生感受数学的思想方法, 学会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尝试解决问题, 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
具体说, 在“重叠问题”这一课, 制定的教学目标应符合:让集合思想指导重叠问题的教学;让学生对集合的思想有一个不断渗透、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过程;让学生学习不只是满足于用韦恩图解决数学问题, 还要让学生体会韦恩图的形成过程。
(二) 围饶数学思想, 对教学素材进行取舍
内容是教学的载体, 数学广角的内容有明确的教育内涵和主题空间, 数学思想方法是它的灵魂和核心, 教学素材要基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要符合学生的数学现实、要关注学生的形象思维。
“重叠问题”中例1是学生参加语文小组和数学小组活动, 练习二十四的第1题动物运动会、第2题逛文具店买文具, 都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生动有趣的素材, 这样编排使原来比较抽象、深奥的数学思想方法有了丰富的现实背景, 体现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理念, 使数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有利于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也易于帮助他们理解数学知识, 体会数学的作用。
(三) 通过活动, 感悟数学思想方法
“重叠问题”的教学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从直观的解决问题去感悟其中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 解决这个难点的关键就是让学生亲历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 这节课在教学实践中给学生提供积极思考、充分参与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亲历探索、操作实践, 与同学交流和分享。在“引入”部分让学生对提出的问题引起思考、在讲“例1”时通过问“两个小组一共多少人”让学生互相交流、通过计算让学生了解到表格的不足之处, 提出“你们能设计出更好的方法吗?”接下来是借助学具, 让学生体会韦恩图的形成, 再通过微课视频验证, 引入韦恩图, 最后是应用与拓展。整个课堂都突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为学生构建一个亲身经历探索数学知识的平台, 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感受数学思想方法, 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四) 强化学生应用数学思想方法的意识
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意识, 需要教师做一个“过程”的强化者, 不断用数学思想“激发”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在一次次的“激发”过程中, 不断地反思、不断地积累、不断地感悟、不断地明朗, 直到最后能主动应用。本案例在让学生感受了重叠问题的解决策略后, 在“综合实践, 运用新知”环节除安排教材上的2个习题外, 还设计了重叠问题变式题, 即求“只捐款的有多少人?”“没有参加这两项文艺表演的有多少人?”设计这2个题目的在于让学生真正弄清楚总体与各部分之间的数量关系, 实践证明这样设计的教学效果是很好的。
三、“数学广角”教学中的数学思考
和其它数学教学内容一样, 通过数学广角的教学要实现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目标。但在数学广角教学中应该更多地关注数学思考教学目标是否实现、应该如何实现, 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 不是简单地把有关结论告诉学生!
如在“重叠问题”教学中, 不是简单地搬出韦恩图, 而是让学生感知韦恩图的形成过程。
第二, 数学广角不是搞的越难越好, 不必刻意拔高教学要求。
第三, 制订有差异的知识技能目标, 尽量让更多的人参与, 处理好面向全体与关注差异的关系。
第四, 抓住各知识的联系点, 做到一题多解, 体现“大教材观”。如“用多种方法解决重叠问题”。
第五, 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数学素养, 这是时代发展的迫切需求。
四、教学案例
《数学广角—重迭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三年级下册教材第108页的例1, 练习二十四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使学生感受集合的思想, 感知韦恩图的产生过程。
2.能借助直观图, 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同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集合的思想, 进而形成策略。
3.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重叠问题的意识, 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集合图的各部分意义及解决简单问题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对重叠部分的理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 名字牌等学具。
五、教学过程
(一) 激趣引入
师述:同学们, 你们喜欢看电影吗?现在有两个爸爸和两个儿子一起去看电影, 他们只买了3张票就顺利进了电影院。这是为什么呢?
提问:简单说一说这3人分别是谁? (课件同时出示:爷爷爸爸儿子)
那为什么有2个爸爸, 2个儿子呢?
师述:看来我们班的小朋友真聪明, 是的, 爸爸有着双重身份, 既是爷爷的儿子, 也是儿子的父亲。其实在数学中也有像这样的问题, 今天这节课, 就让我们一起进入数学广角的学习吧!
(板书课题:数学广角)
(二) 实践活动, 深入理解
1.出示统计表, 理解重复
(1) 产生矛盾:想一想, 这两个小组一共有 () 人。
(2) 体会重复:
预设 (1) :因为有8人参加了语文小组, 9人参加了数学小组, 所以是17人。
预设 (2) :因为李芳参加了语文、又参加了数学, 两项都参加了, 所以是16人。
预设:因为有3人两项都参加了, 所以是14人 (正确答案) 。
(3) 引出画图方法。
师述:看来, 像这样的统计表有时不方便我们发现重复的人, 其实, 用图表示就清楚了。那我们能想一个什么办法既能看出参加语文小组的人, 又能看出参加数学小组的人, 还能看出两项都参加的人呢?
2.动手操作, 感知韦恩图的形成
师述:你们可以利用老师提供给你们的学具, 也可以自己想办法设计。
(1) 合作摆出韦恩图。
(2) 汇报结果, 体会韦恩图的形成。出示摆法 (1) : (分开摆的) (黑板上展示)
提问:像他这样摆能够清楚地看出这两个小组都参加的人吗?
出示摆法 (2) :提问 (1) 你为什么要把两个圈这样摆呢? (重叠一部分)
提问 (2) 中间这部分表示什么?你的意思就是说中间部分是既参加语文小组的又参加数学小组的同学, 是吗?
提问 (3) :你为什么把这3个名字拿走了? (这3个人既参加语文小组的又参加数学小组, 只能算一次)
这3人就是? (板书既……又……)
提问 (4) :现在你能看出两个小组都参加的人吗?从哪儿看出来的?
3.视频验证, 引入韦恩图
师述:看, 我们用图表示出了参加这两个小组的人员情况, 你们理解得对不对呢?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视频。 (课件出示视频, 讲解韦恩图的形成过程……由14位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地上有两个大圈, 老师指示:参加语文小组的同学请站在左边红色圈内, 参加数学小组的同学请站在右边蓝色圈内, 引起了矛盾, 李芳、杨明、刘红先进入红色圈, 后退出来进入蓝色圈还是不行, 最后大家把两个圈重叠起来, 他们3人站在重迭的区域就满足条件了)
同学们, 你们知道吗, 你们想的方法和数学家韦恩想的一样, 这样的图就叫做韦恩图。“是十九世纪英国哲学家和数学家约翰·韦恩于1881年发明的。”
师述:看来同学们创造的图叫韦恩图, 能清楚地看出两个小组都参加的人。 (韦恩图板书并出课件)
4.理解其它各部分的含义。 (课件出示)
提问:那这个韦恩图的其它各部分表示什么意思呢? (课件强调出示)
5.解决问题, 整理算法
师述:那两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 该怎样列算式呢?列式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整理算法:
先把参加语文和数学兴趣班的人都加起来, 再去减去重叠的数。
8+9-3=14 (人)
小结:因为杨明、李芳、刘红这3个人既参加了语文小组, 又参加了数学小组, 因为语文的8个人里面有他们3个, 数学的9个人里面也有他们3个, 用8+9就把这3个人重复算了, 也就是多算了一遍, 所以要减掉3。
(三) 综合实践, 运用新知
1.动物运动会 (出示110页第1题)
2.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出示110页第2题) 。
3.四 (1) 班同学打算去敬老院看望那里的老人, 有18人买了礼物, 有26人捐了款, 其中8人既买了礼物又捐了款, 只捐款的有多少人? (选择题)
A、26-8=18 (人) B、18+26-8=36 (人) C、18-8=10 (人)
4.四 (1) 班有52人参加文艺表演, 其中参加舞蹈表演的有24人, 参加唱歌表演的有17人, 既参加舞蹈表演的又参加唱歌表演的有6人, 没有参加这两项文艺表演的有多少人?
(四) 全课小结
师述:同学们, 今天和章老师一起进入了数学广角, 学习了像这样的数学问题, 你收获了什么呢?
师述:同学们, 你们学得真好, 你还能顺利完成作业纸上的题吗?
(五) 课堂作业 (作业纸上完成)
六、结论
本节课最大的亮点在运用微课这样的讲课形式, 首先教师是做好充分准备的, 其次可供学生多次学习, 再次就是方便及时观看和解答疑惑。在这节课中充分体现了它的先进性和有效性, 帮助了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难点。
解决问题 两步应用题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 第4篇
《2011版义务教育阶英语课程标准》一级目标要求学生们能说出简单的英语歌谣;能在图片和动作的帮助下听懂和读懂简单的小故事;能做简单的角色表演;能看懂语言简单的英语动画,在学习中乐于模仿,敢于表达,对英语具有一定的感知能力;并使学生对接触的外国文化习俗感兴趣。
本教学设计的内容为PEP小学英语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C 部分的Story time,整体教学思路设计如下图: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以动物为话题,重点是描述动物的体貌特征,通过设计的教学任务来训练Look at the… Its … It has…句型的使用。 这个单元的教学内容与三年级上册Unit 4 We love animals.认识小动物有紧密的联系,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部分动物的词汇。这个话题贴近学生生活,他们对描述小动物的体态特征比较熟悉且感兴趣,教学活动比较容易开展,可以在让学生掌握课本知识的基础上适当进行拓展,以丰富学生知识。本课是第三单元的故事课,通过听说使学生掌握并运用与动物有关的目标词汇及介绍动物的常用句型。
Part C部分是故事课教学,是在学习完AB 部分关于描述小动物体态特征的形容词thin, fat, tall, short…以及语句Look at the… Its … It has…的语言基础上而进行的文本阅读。本故事通过两个主要人物Zoom和Zip比赛认识动物,重现了已学的部分动物单词和形容词,并拓展了新的动物单词lion, fox, wolf, zebra, gorilla and horse.以及句型:How many animals do you know? I know all the animals.目的是想通过这样一个较为有意义的语篇,增加学生们语言的输入,使得学生逐步适应文本的阅读,培养学生在实际情景中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从两个方面来分析学生的情况:自然情况及学生的已知起点。
1.自然情况
本班学生总数40人,年龄在9-10岁左右。
约75%的学生当堂能接受新授课的内容,15%的学生需要课下向同伴请教才能理解新知识,还有10%的学生需要老师亲自指导才能理解新知识。英语学习习惯较好,能坚持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可以达到约60%。根据以上情况,将全班学生分为A,B两层,A层水平的学生理解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较强,课堂积极参与,有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B层水平的学生理解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较差,学过的知识不能灵活运用,没有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
2. 已知起点
(1)话题方面:
本单元谈论的话题是动物。这个话题贴近学生生活,他们对动物介绍比较熟悉且感兴趣,教学活动比较容易开展,可以在让学生掌握课本知识的基础上适当进行拓展,以丰富学生知识。
(2)知识方面:
学生此前已经学过Look at the… Its … It has…的句型,具有了学习本单元知识的认知前提。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进行引导。
(3)技能方面:
多数学生能够熟练介绍自己身边的小动物,能在视听时抓住细节信息。
(4)态度方面:
多数学生喜爱并重视英语。
三、教学目标分析
经过对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认真分析,按照《2011版小学英语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制定的本单元的教学总体目标为:
(一)语言技能目标
全体学生能够用本单元所学目标词汇及句型熟练并正确地用英语描述小动物的体貌特征。B级的学生能够介绍动物的名称。A级学生能够通过动物的体貌特征用英语进行描述与交流。
(二)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在学习中集中注意力。在课堂交流中,注意倾听,认真思考,积极运用所学英语进行表达和交流。遇到问题主动向老师或同学请教,积极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生通过主动认知与动物相关的语言知识和合作学习,表达自己对动物的关爱,更加珍惜身边的动物,培养学生们的内省智能和逻辑表达能力。
在以上的总体教学目标指导下,可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细化为以下几方面:
1.语言知识目标
(1) 能够在图片、实物或动作的帮助下,听说、认读动物类单词lion, tiger, fox, wolf, zebra, horse, gorilla, monkey.
(2) 学生能在图片、动作、老师的帮助下读懂故事的大意。
(3) 能够根据具体的情境与同伴之间运用语句:How many animals do you know? I know all the animals. A tiger and a lion.进行交流。
(4)能在日常生活中学会使用功能性语言:Yes! Right! Good! 肯定他人的回答。
2. 语言技能目标
(1) 听:能听懂故事大意。
(2) 说:能利用How many animals do you know? I know ...与同伴进行交流,介绍小动物。能使用功能性语言:Yes! Right! Good! 肯定他人的回答。
(3) 读:能读懂故事,并从故事中快速找到相关信息。
(4) 演:能为故事配音。
3. 情感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具有热爱动物和保护动物的意识。
4. 文化意识目标:使学生了解主要英语国家的象征性动物。
四、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一)教学重点
有关动物的词汇;How many animals do you know? I know all the animals.在具体情境中的应用;以及使用Yes! Right! Good! 肯定他人的回答。
(二)教学难点
根据图片或动画复述故事,给故事配音。
五、教学过程设计
Step 1. Warming up and leading in
1. Free talk
设计意图:师生间的日常会话交流,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用英语交际的能力。做好课前预热。
2. Lets chant(播放三年级上册第39页的歌谣)
文本如下:
Look at the cat, it is fat.
Look at the pig, it is big.
Look at the dog, its on the log.
Look at the duck, its in the truck.
Look at the bear, its on the pear.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三年级上册以动物为主题的歌谣导入,为学生复习部分动物的名称以及本单元学习的形容词fat, big和语句Look at…,歌谣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简单易懂,节奏感强,琅琅上口,迎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同时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地将已学知识进行复习。
3. Puzzle
为学生们讲述“懒羊羊”寻找食物的故事,从而引出单词apple, nine, ice, milk, arm, leg,并让学生们根据图片所代表单词的首字母,组成核心词:animal。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的“懒羊羊寻找食物”的故事,使这些单词能具备故事间的相互联系。故事情境的创设,能够极大的激发学生们猜谜的兴趣和参与的热情,将其六个单词的首字母组成“新单词”animal。 核心词的引出,使师生之间拥有交际的话题:How many animals do you know?
Step 2. Revision and presentation
1. 目标词汇的引入
引导学生说出动物类名称。笔者预设了两种情况:一种是学生能够说出已学的动物类单词,如:cat, dog, duck, monkey等,不能说出本课的目标词汇,如:gorilla, lion, zebra等。学生可通过观看动画,进行有意义的语言输入,使学生逐步适应文本阅读,在语篇中学习新词汇。第二种情况是,B类学生能够说出已学的动物类单词,A类学生通过自主预习能够说出故事中部分动物名称,此时要抓住学生自己所构建的文本信息,对新单词先行输入。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说出所认知的动物名称,和学生共同建构本课的文本信息,改变了传统教学的直接呈现新知,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积极思考的能力。在必要时予以点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学生们回答完自己所知道的所有小动物的名称之后,老师用自己的肢体语言为学生们表演其它动物来补充学生们的答案。根据师生的“合作”,数一数所知的所有小动物的种类,在具体情境中使用语句:I know all the animals.
设计意图:将小动物的名称呈现于黑板上,并带领学生一同数小动物的种类。在具体的情境中引出故事中的目标语句:I know all the animals!
2.真实情境的创设,对已知语言进行有效复习
为学生们创设了真实的情境:The animals live in a zoo.并用神奇的魔法,将其动物园的大门打开,出现了小动物panda, elephant和bear.并要求学生们用本单元所学语言知识Look at the… Its … It has…对动物们进行描述。
设计意图:通过描述小动物的体态特征,帮助学生们复习第三单元已学的语言知识,并为”故事中”的学习做好铺垫。
3. 故事主要人物的巧妙引入
巧妙利用最后一只bear的出现,将“动物”转变成了故事中的人物“Zoom”,开始“故事中”的教学。
设计意图:由动物bear引出Zoom,再由Zoom引出Story time,这样的设计很轻松的由“故事前”过渡到了“故事中”。而此时,词汇输入还未完成,还有待于学生自己在文本中发现。
4. 故事文本的呈现
接下来与故事文本进行链接,让学生们带着问题观看故事的动画,使学生们从视、听、想等多角度对故事的内容进行了解,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启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第三个问题的呈现:Do you know the names of these animals?使词汇的输入基本完成。
(1)问题的呈现
Question: How many animals can you see in the story? (Except Zoom and Zip)
(2)观看动画,初步感知
设计意图:通过第一次观看动画,使学生们初步了解故事内容。先提出问题,能使学生们更积极的熟悉故事内容,进行思考。
(3)问题的升华
Does Zoom know all the animals?
Do you know the names of these animals?
(4)再观动画,完成目标词汇的输入
让学生们带着第二个问题,再次观看故事动画,并由此问题的呈现,使词汇的输入基本完成。
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给学生们功能性语言的使用。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学会使用功能性语言:Yes! Right! Good!肯定他人的回答。
帮助学生熟悉小动物的名称,并在适当时运用句型:Its … It has …来帮助学生熟悉动物的体态特征,在形貌相似的动物之间还可以让学生模仿做动作,如:Act like a gorilla. /Act like a monkey…
设计意图:此部分的设计突出了英语课堂的特色,让学生们愿说、敢说、并有内容可说。给学生足够语言可发展的空间,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Step3. Practice
1. 认读单词比赛
设计意图: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而言,为了提高他们的词汇认读能力,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开展一些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和想象力并具有一定挑战性的活动或游戏,帮助学生提高单词的认读能力。于是笔者运用TPR全身反应法,设计了“认读单词”比赛的环节,此环节通过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孩子们在最短的时间内加深对故事中出现的八种动物单词的记忆。激烈的音乐,从听觉上调动了学生们积极回答问题的热情;快速出现的动物图片,在视觉上激发孩子们积极思考和迅速认读单词的兴趣。通过比赛的形式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他们的参与热情,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
2. 跟读、模仿
设计意图:在故事文本的处理上,笔者进行了听说、模仿的训练,对学生进行听力输入,和语言的输出,并巧妙地发挥了点读笔的作用,方便了学生的跟读、模仿,并及时强化了学生的语音、语调。使我的课堂改变了传统课堂中“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实现了“人机交流”的操练,提高学生们的兴趣。
3. 复述故事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对故事文本的三次听说、模仿,实现让学生对照板书进行语言的输出,复述故事的内容。在看文字进行语言的输出后, 对学生们的能力进行了强化性的训练,看图片复述故事,和看无声的动画进行配音。这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使用语言的真实环境,使学生在听说训练后,将所学知识直接运用于交际活动中。
Step 4. Production
Group Work
学生对故事文本内容进行了几次输入与输出之后,为了使学生们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目标语言,与同伴进行交流,笔者设计了Group work的小组活动环节。活动中,主要以六人一小组为单位,运用老师给提供的动物玩具,和所提示的本单元和故事中的主要目标语言进行组内交流,活动时间大约为4—5分钟。活动中,采用轮流扮演B同学的角色,与组内的其他成员进行介绍并描述小动物。
设计意图:希望通过此环节的设计,能够给予学生们充分发挥语言交流的空间,培养学生们与同伴进行合作的能力,体现出学生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Step 5. Extension
Good to know & Homework
设计意图:学生们已经了解并简单运用了所学的目标词汇和句型,接着通过我对教材的整合,将第一单元所要介绍的一个文化背景,kangaroo, eagle, beaver, panda等动物所属的国家放置Good to know部分,使其在动物教学单元更能拓宽学生们的眼界,培养学生们爱护并保护小动物的情感。最后,通过作业的布置,培养了学生们用英语表演小故事和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六、教学评价设计
(一)评价内容
1. 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
整个教学设计以完成不同任务为导向,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活动的设计者和知识的引导者,在真实任务实施过程中,教师组织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整节课活动设计层次清晰,语言讲解重难点突出。
2. 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
根据所预设的教学目标,所检验到的学生学习效果是:通过练习,95%的学生能够在图片、实物或动作的帮助下,听说、认读故事中的动物类单词;80%的学生能够根据具体的情境与同伴之间运用语句How many animals do you know? I know all the animals. A tiger and a lion.进行交流。100%的学生能会使用功能性语言:Yes! Right! Good!肯定他人的回答。75%的学生能够根据图片或动画复述故事,给故事配音。
(二)评价方法
本节课采用了多种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1. 口头表扬
课堂上教师不应吝啬言语和时间给学生以口头表扬。在口头表扬时要注意语言的丰富性:Cool! Great! Super! Wonderful! So brave……这些简单的语句无不鼓励着学生树立自信。
2. 体态语言
评价并非一定要通过语言。通过老师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安抚的动作就可以传达对学生的赞赏和认可,给他们以成就感和愉悦感。
3. 奖励制度
在教学中设立一些奖励制度作为评价的方式,把表现出色的学生名字写到圣诞树上;给合作默契的小组贴上小星星;给进步飞快的学生敲上一个笑脸……以丰富的评价方式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主动参与的欲望。
4. 小组评价
解决问题 两步应用题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 第5篇
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解决日常生活(旅游)中的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渗透解决问题的策略,经历观察、思考、运算等数学练习过程,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3、结合具体情境,学会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4、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刻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教学重、难点:
理解两步计算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分步解决两步计算问题的一般思路和解题策略。
教具准备:课件、提前准备的问题贴条,直尺。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师:小朋友们,今天是老师第一次跟你们见面,你们知道老师姓什么吗?
生:姓刘。
师:嗯?你们怎么知道的?
生:看投影上有老师的名字。
师:哦,你们可真会观察,连老师的名字都发现了。那今天在我们的数学旅程中,你们都用自己善于观察的眼睛来观察信息,并用智慧的头脑来思考问题,好吗?
生:好。
师:现在我们可以开始上课了吗? 生:可以。师:好,上课!
一、情境导入
师:看,孩子们,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礼物,就是“猴子捞月”的故事。请大家仔细听。(播放声音)
师:咦,孩子们,想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故事吗? 生:想。
【设计意图:二年级的孩子年龄偏小,通过“猴子捞月”的故事导入,可以引起孩子们的好奇心,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
师:(出示课件)原来,老猴子让猴子们举行了一个捞月亮的比赛,它把猴子们分成了两组,分别是……
生齐说:大猴子组和小猴子组。
师:谁想当大猴子组的代表,来介绍大猴子组有几只猴子?(生介绍)
师:谁还想当小猴子组的代表,来介绍小猴子组有几只猴子?(生介绍)
师:孩子们,你们能利用刚才两个同学说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生提问题,老师板贴问题)
师:现在我们先来解决“大猴子和小猴子一共有几只?”谁来说一说你的想法?
生交流想法。(如果孩子说了解题思路,老师要鼓励;如果孩子没说解题思路,而是说了算式,老师要引导孩子说出解题过程,比如:你为什么用加法?为什么是3+6?)
老师总结。
师:谁能解决“小猴子比大猴子多几只”这个问题?
生回答。(如果孩子说了解题思路,老师要鼓励;如果孩子没说解题思路,而是说了算式,老师要引导孩子说出解题过程,比如:你为什么用减法?为什么是6-3?)
老师总结。
【设计意图:设计这两个题,一是可以让学生复习旧知识,二是为今天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
二、自主学习
师:你们可真厉害,看来这两道题是难不倒你们了。那如果老师变一变,小猴子的信息不是具体的数了,而是。。
生齐读小猴子的信息。
师:孩子们,你能用现在给出的数学信息来解决“大猴子和小猴子一共有多少只”这个问题吗?先自己好好想一想,在解决这个问题
时,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生独立思考。
师:好,现在把你的想法说给你们小组的其他同学听,最后讨论出一个统一的答案,组长把你们小组的答案记录到“小组记录”纸上。开始!
学生小组讨论,组长记录讨论结果。
师:老师发现有两个小组讨论的最激烈,现在老师把他们的成果展示出来,跟大家分享一下。(两个小组答案不一样)
师:孩子们,来观察一下,看看这两种答案有什么不一样? 生观察,谈想法。
师:现在,我们就有请这两个小组的代表来跟大家分享一下他们的解题思路吧。
两个小组代表谈他们的解题思路。
师:你们同意谁的想法?对于他们的想法,有什么问题不懂,可以大胆的问一问。
全班交流,学生提问题,小组代表讲解。
师总结:看来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问题入手,要求大猴子和小猴子一共有几只,就要知道大猴子和小猴子的数量,大猴子的数量已经知道了,我们就要先求小猴子的数量。(师板书解题过程)
师:接下来,我们还是用刚才的数学信息来解决“小猴子比大猴子多几只”这个问题,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我们还是要明确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好,同学们自己思考一下,然后拿出卡1,把答案写在第一题的问题下面。
生独立思考、答题。师:谁来交流一下你的想法? 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师:对于他的想法,你们有什么问题? 全班交流。
师总结:看来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还可以从信息入手,利用“小猴子是大猴子的2倍”,先求出小猴子的数量,再让小猴子的数量减去大猴子的数量。(老师板书解题过程)
师:同学们,你们来看一看,老师在解题的时候都用了几步? 生:两步。
师:对了,今天我们就是来学习“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板贴课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交流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交流的过程中加深对解题思路的理解。】
三、实际运用
师:孩子们,其实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也会遇到这样分两步计算的数学问题。你瞧(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停车场的管理员叔叔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生齐读:小汽车比大汽车多几辆?
师:谁能帮叔叔找一找要解决这个问题所需要的信息? 生观察情境图,并找出信息。
师:你可真厉害,一眼就找到了!那你们能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帮叔叔解决这个问题吗?
生:能。
师:现在动脑好好想一想,想好后,把你的答案写在卡1的第2个问题下面。开始!
生独立思考,列算式。
师:哪位同学愿意展示一下自己的成果?并说出自己的想法?(投影展示)对于他的想法,你们有什么问题? 全班交流。
师:同学们,你们真有爱心,这么快就帮叔叔解决了一个大问题。可是一位旅游团的导游阿姨也遇到了这样的问题。
生齐读:旅游团一共有多少人?
师:谁来找一找,解决这个问题所需要的信息。生观看情境图,找信息。
师:现在你能利用这些信息帮导游阿姨解决这个问题吗? 生:能。
师:孩子们,现在自己好好想一想,要解决这个问题,你需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生独立思考。
师:现在把你的想法说给你们小组的其他同学听,说完以后,自己把答案写在卡1的第3个问题下面。开始!
生小组交流,独立列算式。
师:哪位同学愿意跟其他同学交流一下你的想法? 全班交流。
师总结:对啊,旅游团的总人数包括已分组的人数和还剩下的人数,剩下的人数我们已经知道了,要求总人数我们就要先求已分组的人数。
【设计意图: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培养学生充分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掌握两步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四、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生谈自己的收获,老师补充总结。
【设计意图:在和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知识的同时,不但温习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而且培养了学生及时对所学知识回顾、反思的良好习惯。】 五:当堂检测:
师:孩子们,你们想知道今天这节课,你们学的怎么样吗? 生:想。
师:请拿出你们的当堂检测纸,完成上面的问题。开始!生独立思考、答题。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了解学生的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
六、拓展性作业
孩子们,想一想,你能利用周围的事物来讲一个可以分两步计算的数学小故事吗?
解决问题 两步应用题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 第6篇
解决问题
教学导航: 【教学内容】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材第72页例
8、“做一做”及第73~75页练习十六第4~11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熟悉面积单位的大小,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2.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和概括能力。
3.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中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填空。
1平方米=()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4平方米=()平方分米 12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200平方分米=()平方米 5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 【情景引入】
小明家装修,要贴地砖,你会根据这个情景提出什么问题?学生讨论、交流。
导入新课并板书课题。【新课讲授】
教学教材第72页例8。1.出示例8情景图。
铺客厅地面一共要用多少块地砖? 2.阅读与理解。
(1)学生读题,获取信息。
思考:已知什么?要求什么?(2)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已知客厅是一个长方形及长6米和宽3米,而地砖是一个正方形,边长是3分米。要求用多少块地砖? 3.分析与解答。
(1)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2)讨论、交流。(3)学生汇报,教师板书。方法一:
先求出客厅的面积,列式为:6×3=18(平方米),18平方米=1800平方分米; 再求出每块地砖的面积,列式为:3×3=9(平方分米); 最后求出要用地砖的块数:1800÷9=200(块)。答:铺客厅地面一共要用200块地砖。方法二:
先分别求出长和宽可以铺多少地砖:
长6米=60分米,铺地砖块数:60÷3=20(块)宽3米=30分米,铺地砖块数:30÷3=10(块)再求一共铺的地砖块数:20×10=200(块)答:铺客厅地面一共要用200块地砖。4.回顾与反思。
(1)通过以上的分析、解答,思考:如何对计算结果进行验算呢?(2)学生讨论、交流。(3)引导学生汇报、归纳。
验算:9×200=1800(平方分米)=18(平方米),结果与客厅面积相等,解答正确。
小结:要求数量,可以用总面积除以每一块地砖的面积。在计算时,注意要将单位统一。
【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72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用两种方法解答,并说出你的解题思路,进行验算。
点两名学生上台板演,然后集体讲评。2.完成教材第73页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用两种方法解答,并说出你的解题思路,进行验算。点两名学生上台板演,然后集体讲评。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1.教材第74~75页“练习十六”第5~11题。2.完成《典中点》中本课时练习。教学板书:
解决问题
例8:
铺客厅地面一共要用多少块地砖? 方法一:
先求出客厅的面积,列式为:6×3=18(平方米),18平方米=1800平方分米;
再求出每块地砖的面积,列式为:3×3=9(平方分米); 最后求出要用地砖的块数:1800÷9=200(块)。答:铺客厅地面一共要用200块地砖。方法二:
先分别求出长和宽可以铺多少地砖:
长6米=60分米,铺地砖块数:60÷3=20(块)宽3米=30分米,铺地砖块数:30÷3=10(块)再求一共铺的地砖块数:20×10=200(块)答:铺客厅地面一共要用200块地砖。
验算:9×200=1800(平方分米)=18(平方米),结果与客厅面积相等,解答正确。
小结:要求数量,可以用总面积除以每一块地砖的面积。在计算时,注意要将单位统一。
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 两步应用题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 第7篇
教学目标:
1.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两步乘法解决问题,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2.能从多个角度解决同一个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思维。
3.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分析数量关系,能用两步乘法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解题思路,掌握解题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谈
教师亲切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姓什么吗?(知道,学生指大屏幕。)你们真会观察,很会学习。既然你们这么聪明,那你们愿意帮助老师“解决问题”吗?(板书课题)(生:愿意)老师说明要求(三种路径走到老师这里。)
(意图:意在感受生活中也存在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二、自主探究,解决新问题
1.创造情境,引出问题。
同学们,咱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但随之也带来了一些问题(课件出示)4×3×5组成的长方体。比如,停车便成为我们铜陵人比较闹心的问题。引出立体停车库,你知道这里一共多少辆车吗?
① 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问题,收集信息,可能出现多种方法:如,4×3×5,4×5×3,3×5×4 ② 留足时间师生交流。
(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2、(课本例1)展示运动会开幕式上广播操表演情境,吸引学生“进场”。接着,定格在表演广播操的一个方阵上(与例1一致),由小精灵提出问题2.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请学生独立观察画面,收集解决问题的信息数据,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允许遇到困难的学生与伙伴交流意见。
3.组织交流。
请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在“说”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的理解,并获得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三、自主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请学生独立解决教科书第102页第四题中的问题。
注意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
1.组织交流。
鼓励学生展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由于学生观察事物的角度不同,收集到的数学信息不同,思考探索的解决方法也就不同。解决“一共有多少个?”的方法可能会出现多种。例如,①2×3×25②2×25×3③25×3×2
学生说得有道理,答案正确,就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2.请学生联系身边的事,自己编出需要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的问题,并解决问题。(意在:经历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两步乘法解决问题,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四、练习
1、课本第99页做一做
鼓励学生展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2、请学生解决练习二十三中第1、3题中的问题。
(1)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可以不受习题顺序的限制,想先解决哪个问题,就先解决那一个。
解决问题时,如果有不理解的词语,可以问同学和老师。
(2)适时鼓励学生,寻找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3)组织交流。
①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表达解决问题过程和结果的学习活动。
②各组推出代表向全班学生展示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课堂总结(略)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2)教师总结: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希望每位同学都能注意观察,发现、提出身边的数学问题,并用所学知识正确地解决。
解决问题 两步应用题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 第8篇
一、课前思考:准确把握教材, 架起编者与学生间思维的桥梁
1. 领会“数学广角”的编排意图
“数学广角”是人教版教材的一个亮点, 是向学生集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一个窗口。在这一板块中, 编者有意识地安排了丰富而又生动的内容, 如“分类”“找规律”“简单的排列组合”“烙饼问题”“植树问题”“鸡兔同笼”“抽屉原理”等, 这些内容编排的思维层次是从低到高, 从具体到抽象, 逐级递进、螺旋上升, 旨在向学生有计划、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领会教材, 本课的目标定位是引导学生感知集合的思想, 并能利用韦恩图来呈现“集合”, 解决问题。
2. 明确“重叠问题”的编者思路
重叠问题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而来, 具有浓浓的“生活味”。教材是借助学生熟悉的题材, 通过统计表的方式列出参加语文和数学小组的学生名单, 让学生感到求出两个小组的总人数的结果与实际参加这两个课外小组总人数不相符, 由此引起学生认知冲突:为什么计算的结果比实际数量要多?由此让学生整理“重复”信息, 在解决问题中初步渗透集合的有关思想, 引领学生将信息整理成集合图, 再让学生理解集合图中的“交集”, 最后是应用集合图解决问题。整个教材编排体现了课堂的开放性和自主性。本课, 经历集合图的建构过程是教学重点, 也是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途径。
3. 选择正确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
三年级的学生正是思维从具体形象到逻辑抽象的过渡阶段, 在此之前, 虽然学生有一定的潜在的集合知识基础, 但对于集合思想特别是“交集”思想的认识还是比较抽象的。本节课的目标显然是要引导学生在生活经验中感受“交集”的含义, 并理解和运用韦恩图。根据这一教材和学情分析, 我决定采用“课前渗透感知集合, 形成冲突探究集合, 自主建构体验集合, 内化应用强化集合”为主线,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引入, 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思考争论, 使学生内心处于一种“平衡冲突探究发现解决问题新的平衡”的构建主义学习过程, 实现有效教学。
二、课中思考:促进学习自主, 架起预设与生成间灵动的桥梁
数学思想方法不是一个灌输的过程, 而是一个习得的过程。课堂中, 我充分根据三年级儿童的认知特点和预设教案, 采用“活动”的方式, 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习得“交集”的思想, 注重课堂生成。因此, 我安排以下四个板块:
板块一:课前渗透, 感知集合
(1) 猜一猜
课前我们一起来玩个“脑筋急转弯”的游戏。
师:两个爸爸和两个儿子去动物园, 每人买一张票, 可是他们只买了三张票, 这是为什么?
生:因为他们是祖孙三人。
师:用我们语文中的一组关联词来说就是:既又
(2) 师小结:爸爸在这里表示有两个身份, 重叠了, 所以我们算人数时只能算一次。
(3) 板书课题:今天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就是与这有关的非常有趣的重叠问题。 (板书:数学广角重叠问题)
板块二:形成冲突, 探究集合
(1) 想一想
师出示三 (1) 班参加语文、数学课外小组的人数统计表。
师:从统计表上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生:语文小组有8人, 数学小组有9人。
师出示问题:参加语文、数学课外小组的同学一共有几人?
生:8+9=17人。
生:如果一个一个地数, 数出两个小组的总人数为14人。
(2) 引一引
师:数出来一共有14人, 但计算出来的结果却是17人。这是什么原因呢?请大家小组讨论一下。
生:因为有人既参加语文小组, 又参加数学小组。
板块三:自主建构, 体验集合
课件出示两个圆圈:红圈里表示语文小组的人, 蓝圈表示数学小组的人, 请同学们按照表格中的名单对号入圈。
(1) 说一说:红色圈子里表示什么?有几人?蓝色圈子里表示什么?有几人?
(2) 画一画:两组都参加的学生怎么表示? (思考如何画圈)
(1) 自主画图
师分析同学的作品, 并请该生说明理由;选择与课件相类似的播放并说明每一部分所表示的意思。
(2) 对比图表
师:同学们把表变成这样交叉的图, 你们更欣赏哪一个?为什么? (很容易看出重复部分)
(3) 介绍韦恩图:同学们研究得出的图, 在数学上叫韦恩图, 是由英国逻辑学家韦恩研究发明的, 被命名为韦恩图。有些数量不仅可以用统计表、统计图、线段图表示, 还可以用韦恩图表示, 它更加直观、形象。
(4) 人文教育:肯定学生的科学创造过程。
(3) 算一算:根据这幅图请同学们算一算, 语文和数学小组一共有多少人? (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生列式1:8+9-3=14 (人)
生列式2: (8-3) + (9-3) +3=14 (人)
生列式3: (8-3) +9=14 (人)
生列式4: (9-3) +8=14 (人)
师:计算有重复现象的问题时要注意什么?
生:重复部分只算一次。
板块四:内化应用, 强化集合
(1) 填一填:完成教材第110页第1题:把下面动物的序号填在合适的位置。
两个圈相交的部分表示既会游泳又会飞的动物 (天鹅) 。
(2) 做一做:完成教材第110页第2题。
编成现实情景题:学校文具店昨天进了铅笔、钢笔、练习本、文具盒和画笔, 今天又进了尺子、铅笔、钢笔、练习本和剪刀。小文具店这两天一共进了多少种货?
指名板演, 并说明算式的意义, 允许学生算法多样化。 (算式:5+5-3=7 (种) )
(3) 议一议:举例说出生活中像这样有重叠现象的数学问题。
三、课后思考:促进专业发展, 架起行动与反思间和谐的桥梁
集合是比较系统、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 对于小学生来说, 目前主要是在“数”中感知集合、理解“交集”。课堂中, 我注重抓住矛盾冲突, 引领学生去体会“交集”, 理解重复现象, 学生参与意识浓, 学习效果好。体现出两个特点:
1. 注重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
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是小学数学的终极目标。本课, 我采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 注重学生的经历与体验。在教学中, 当学生发现统计表上名单和总人数不符时, 我让学生先小组讨论, 然后再合作画一画, 用更好的方法来解决这个知识冲突, 从而进行韦恩图的教学, 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 并体现算法的多样性, 使之“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等能力得以促进和提升。
2. 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
方法是学习之根本。本课, 我通过一系列活动:“猜一猜” (感知“集合”) 、“想一想” (形成冲突) “画一画” (建构“交集”) “说一说” (分析“交集”) “算一算” (概括“交集”) “填一填” (模仿习得) “做一做” (自觉应用) , 使学生对集合的认识逐步从“感知”阶段, 过渡到“探究”阶段, 再提升到“建构”阶段, 并进一步走向“应用”阶段, 从而经历了由“感知体验建构运用”的数学思想方法学习的全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