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核素显像(精选8篇)
甲状腺核素显像 第1篇
关键词:甲状腺结节,99TcmO4-血流显像, (凉) 冷结节
甲状腺结节是甲状腺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 多见于中、青年女性, 并且多数发展缓慢, 无明显症状, 通常在体检或在无意识中发现, 5%~10%可为恶性肿瘤[1], 因此良、恶性的鉴别对其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现将对145例甲状腺静态显像呈 (凉) 冷结节患者的甲状腺核素血流显像分析结果及临床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45例在2007年2月至2008年3月期间患有甲状腺结节的我院住院患者, 均同时行甲状腺静态及动态血流显像, 其中男性3 3例, 女性112例, 男、女之比为1∶3.4。年龄15~72岁, 所有病例均有病理结果。
1.2 显像方法
采用西门子可变角双探头SPECT, 低能高分辨平行孔准直器检查。患者取仰卧位, 头尽量后仰。探头取前位, 使下颌、颈部及胸部均在探头视野内, 并尽量贴近探头。在肿块对侧肘静脉“弹丸”式注射99Tcm O4显像剂555MBq (15mci) , 同时以6464矩阵, 放大倍数1.23, 1s/帧, 采集30帧。30min后行静态采集。
2 图象分析标准
99TcmO4-血流显像:在双侧颈动脉显影后甲状腺包块区域出现放射性浓聚, 且高于对侧相应部位, 即为阳性;否则为阴性。均由两位有经验的核医学医生共同进行分析。
3 结果与讨论
(1) 本组145例甲状腺静态显像呈“凉”或“冷”结节患者, 经病理检查结果得出良性肿瘤为116例, 恶性肿瘤为29例。 (凉) 冷结节癌发生率为20.28%, 国内文献报道甲状腺 (凉) 冷结节的恶变率9.6%~54.5%, 平均为20.3%[2], 本研究与报道相符。因此结节的功能对良、恶性的鉴别有一定帮助, 但缺乏特异性, 多种良性结节如甲状腺腺瘤、结节性甲状腺肿、甲状腺炎等都可表现为 (凉) 冷结节。虽然一般认为良性结节边界清晰, 边缘规整。恶性结节常表现为单发结节, 形态不规则, 边缘不齐, 对周围组织有受侵表现呈“侵蚀性缺损”, 但99Tcm O4-血流显像表现的是结节的功能, 影像学表现难寻规律。 (2) 99Tcm O4-血流显像在145例患者中阳性显像为30例, 其中病理证实良性肿瘤18例, 包括结节性甲状腺肿5例、甲状腺腺瘤10例及桥本氏甲状腺炎3例;恶性肿瘤12例, 包括乳头状癌10例、滤泡状癌2例。在29例恶性肿瘤中17例患者99Tcm O4-血流显像为阴性, 见表1。99Tcm O4-血流显像诊断恶性肿瘤的灵敏度为44.44%, 特异性为84.48%, 阳性预测值为40%, 阴性预测值为85.22%, 准确性75.86%。经校正χ2检验甲状腺良恶性肿瘤的血流显像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99Tcm O4-血流显像可观察甲状腺结节的血供情况, 一般认为恶性肿瘤血供丰富, 而部分腺瘤、囊肿、出血及坏死等血供很差, 甚至无血供, 以此来判断结节的良、恶性。本研究发现99Tcm O4-血流显像恶性肿瘤的阳性预测值低, 漏诊率高, 特别以甲状腺乳头状癌明显, 可能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分化较好或处于无血管增殖期, 核素缺损区观察不到该部位的血流增高有关。而甲状腺髓样癌血供减少, 常表现为阴性。
参考文献
[1]单忠艳.甲状腺癌相关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071, 33.
[2]裴著果.影像核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 142.
甲状腺核素显像 第2篇
人通常有两个肾脏,它们就像一对“双胞胎”兄弟,长得很像,担负着同样的任务。如果这对“双胞胎”兄弟中,有一个生来就比较瘦弱或受到疾病困扰,无法承担正常工作,另一个就会“体贴”地接过他的活儿,尽量保证完成排除体内毒素的艰巨任务。一旦兄弟俩都无法完成任务或者健康的兄弟再怎么努力也无法“肩挑双担”时,人体健康就会亮起红灯,血尿素氮、血肌酐等肾功能指标就会出现异常。如何判断兄弟俩各自的工作量、及时发现“体弱多病”的那个呢?这就需要用到“核素肾动态显像”这个肾脏功能的“精算师”了。
核素肾动态显像可以获得肾脏图像分别计算两个肾脏的肾功能。大家可能对这种检查比较陌生,但它并不是新兴的检查。近年来,肾脏疾病患者多数都进行过这项检查,只是对它不太了解而已。
安全可靠:多次检查也不会影响肾功能
核医学科常规使用的显像剂对肾功能没有影响,受检者,尤其是肾病患者不用担心核素肾动态显像检查会导致肾功能损害。 目前常用的肾动态显像剂是锝-99m(99mTc)标记的,99mTc的射线能量不高,物理半衰期只有6小时,在体内停留的时间很短,检查结束时,体内存留量已很少。一天后,体内的显像药物已基本没有了。因此,受检者受到的照射剂量是很小的,对身体不会造成影响。即使是多次检查,也是很安全的。
准备不充分:“精算”可能打折扣
核素肾动态显像是一种功能性检查,应在人体正常的生理状态下进行,受检者应正常饮食,且饮食中最好有“汤汤水水”,让肾脏充分“水化”,以免造成肾脏没活干,测得“肾脏工作效率低下”的假象。
核素腎动态显像的检查过程与增强CT扫描有些类似。注射显像剂后,立即开始检查,时间大概20分钟。检查一般不会引起不适。
需要提醒的是,静脉肾盂造影或增强CT检查中用到的造影剂对肾脏功能有一过性影响,如果刚做完这些检查,不宜进行核素肾动态显像检查,以免造成误差。
“捐肾”前,为什么需要做核素肾动态显像检查?
活体肾移植的供肾者必须有两个肾脏,且每个肾脏的功能都必须是正常的,才能保证自己的安全和移植手术的效果。核素肾动态显像能准确获得两个肾各自的功能情况,而不会被单纯的肾功能化验结果所蒙蔽,最大限度地保护供肾者的安全和受者的尽快康复。
尿毒症患者可以做核素肾动态显像检查吗?
这种核医学检查非常安全,所用的显像剂对肾功能几乎没有影响。即使是肾功能严重受损的患者,也可以进行这种检查。
未成年人能进行核素肾动态显像吗?
核素肾动态显像检查所用的显像剂对人体非常安全,儿童甚至新生儿都可以接受这种检查。由于该检查需要20分钟左右,期间需保持身体不移动,故不能配合的患儿,在检查前通常需应用一些镇静药物。
甲状腺核素显像 第3篇
病例一:女, 59岁, 因心悸、多汗伴眼胀、流泪半年, 加重3天入院。体查双侧甲状腺2度肿大, 质软, 未触及明显结节, 无压痛。甲亢三项示:FT3 6.47pmol/L, FT414.37pmol/L, TSH0.01u IU/m L, 甲状腺抗体示TGA正常, TSAb、TRAb阴性;动态心电图示窦性心律, 窦性心动过速, 室早, 频发房早, 短阵房速, 阵发性房颤, 心脏彩超室二尖瓣、三尖瓣返流, 左室舒张功能减低, 诊断为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 甲状腺毒症性心脏病。胸片示右上纵隔病变不除外。甲状腺彩超双侧叶增大, 右叶明显, 其下极内见一大小52mm46mm实性结节, 诊断:甲亢?右侧叶甲状腺实性占位病变:腺瘤?胸部CT示右上纵隔一团状高密度影, 约32mm28mm大小, 上缘与有甲状腺下极分界不清, 内缘紧贴气管, 相应处气管受压变窄、左偏。诊断为右上纵隔占位病变性质待定。查甲状腺静态显像示双叶甲状腺肿大, 摄锝功能增强, 考虑甲亢可能。右叶甲状腺下方“冷结节”。甲状腺MIBI亲肿瘤显像示右叶甲状腺下方肿物处放射性填充浓聚, 性质待定, 考虑甲状腺Ca?甲状腺腺瘤?术前诊断为右上纵隔占位病变, 胸骨后甲状腺癌?胸骨后甲状腺瘤?术中所见:双侧甲状腺稍肿大, 于右侧甲状腺下极后可触及一质硬肿块, 紧贴右内总动脉及气管, 逐层分离肿块周围筋膜及软组织, 可见肿块包膜尚光滑, 与甲状腺右叶尚有间隙。病检结果示:异位甲状腺组织。
病例二:患者女性, 50岁, 半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胸闷, 胸痛, 无放射痛, 声音嘶哑。胸片示“上纵膈肿物”入院。体格检查:神清, 颈软, 气管居中, 双侧甲状腺稍大, 质地韧, 下极触摸不清, 胸廓无畸形, 听诊两肺呼吸音清, 未闻及干湿啰音。入院后甲状腺B超示左叶甲状腺大小基本正常, 右叶甲状腺增大延伸至胸骨后, 胸部CT示右前上纵隔软组织肿块影, 大小约50mm45mm, 与甲状腺有分界, 甲状腺功能及抗体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行甲状腺静态显像示双侧甲状腺显影清晰, 胸骨后肿物略显影。口服131I后24h行平面显影, 示上纵隔一团状类圆形放射性浓聚灶。术前诊断:胸骨后甲状腺肿。未行细胞穿刺。行胸骨后甲状腺肿切除术, 术中见肿瘤位于右前上纵隔, 术后病理为“胸骨后”结节性甲状腺肿。
讨论:异位甲状腺是一种较少见的疾病。患病率大约为1:10万-30万人。据报道, 在甲状腺疾病患者中, 发生率大约在1:4000至8000[1], 其胸骨后异位甲状腺则较为罕见。多数病人无明显症状和体征。此两例病人均出现症状和体征与其肿物较大, 压迫气管有关, 临床主要检查的手段有: (1)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及高频超声检查。 (2) ECT核素显像检查。 (3) CT或MRI对于诊断胸骨后甲状腺帮助较大。由于甲状腺组织含碘量高, 又富于血管, 平扫表现为较高密度软组织结节或肿块, 增强呈明显强化。MRI示结节与正常甲状腺信号相仿, 强化明显。 (4) 甲状腺功能检测:即FT 3、FT 4及TSH的检测, 以准确了解甲状腺功能的状态, 以及治疗前后的对比观察。 (5) 术中冷冻切片。
OUESLATIS等[2]认为, 甲状腺核素显像和B型超声是目前诊断异位甲状腺的金标准。多数学者认为核素显像, 先行常规的99mTc O4甲状腺显像观察正常甲状腺区有无显像剂浓聚;再行131I甲状腺显像观察肿物区有无131I浓聚, 从而对肿物进行定性定位诊断。本研究中第二例患者确实如此, 但第一例患者则不尽然, 因系甲亢患者, 存在类似于像正常甲状腺组织被抑制的功能自主性“热结节”现象, 即99mTc显像中正常部位甲状腺组织功能自主, 不受TSH调节。但其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可通过TSH反馈抑制周围异位的甲状腺组织, 如行131I显像, 亦将成“冷”结节影像, 对其定性定位诊断意义不大, 而MIBI是一种非特异性肿瘤显像剂, 属亲脂性阳离子, 依赖细胞膜和线粒体膜两侧跨膜电位差而进入细胞, 其中90%进入线粒体。MIBI摄取量与血流、代谢活跃程度等密切相关。其显像不受TSH的影响, 故99mTcMIBI可使99mTc O4显像受抑制的甲状腺组织显影。另有学者报道, 异位甲状腺患者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发生率高达三分之一[3], 131I显像对这部分病人的诊断价值将很小, 但并不妨碍MIBI显像, 范利民等提出胸骨后甲状腺肿的血运丰富[4], MIBI的摄取将不成问题, 故我们认为MIBI显像完全可以替代131I显像。
总的来说, 核素显像检查胸骨后甲状腺肿特异性和灵敏性均很高。但由于其位置、形态、大小和功能的不同, 结合以上的多种检查方可确诊, 一旦明确诊断均应及时进行手术治疗, 已获得良好的预后。此两例病人术后均恢复良好。
参考文献
[1]Noyek AM, Friedberg J.Thyroglossal duct and ectopic thyroiddisorders[J].O tolaryngol Clin North Am, 1981, 14:187-201.
[2]Oueslati S, Douira W, Charada L, et al.Ectopic thyroid[J].Annotolaryngol Chir Cervicofac, 2006, 123 (4) :195-198.
[3]Bukachevsky RP, CaslerJD, Oliver J, et al.Squamous cell carcinomaand lingual thyroid[J].EarNoseThroat J, 1991, 70:505-507.
甲状腺核素显像 第4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35例经病理和其他影像学确诊的DTC患者。其中,男12例,女23例,年龄46~78岁,平均55岁。其中乳头状腺癌19例,滤泡状癌16例,骨转移经全身骨显像并结合临床或辅以MRI(磁共振成像)、PET-CT(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及X射线平片等诊断方法证实。
1.2 仪器及方法
骨显像仪器采用美国ADAC公司生产的Solus型双探头SPECT(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配低能高分辨率准直器。99mTc-MDP由北京欣科思达公司提供,钼锝发生器由原子高科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静脉注射99mTc-MDP 740~925 MBq,嘱患者饮水500~1000 mL,2~3 h后排空膀胱进行显像,明显疼痛者给予止痛剂以保证体位正确,每例常规行全身前后位骨显像,必要时加做局部或断层显像。
骨骼的分区参照Wilson法划分为5大区域:(1)胸部骨:锁骨、胸骨、肩胛骨、肋骨;(2)脊柱:颈椎、胸椎、腰椎;(3)骨盆:髂骨、坐骨、耻骨、骶骨及骶髂处;(4)四肢骨;(5)颅骨、颌面骨。
2 结果
2.1 原发肿瘤情况
甲状腺癌原发灶的首程治疗主要为手术治疗。35例患者全部手术切除原发灶,其中,首诊发生骨转移2例,术后5年骨转移者7例,术后10年骨转移者15例,术后10年以上骨转移者11例,最长者术后28年发生骨转移。首程手术治疗同时颈部淋巴结清扫者13例,术后2~6次颈部淋巴结清扫者18例,合并肺部转移者27例。
2.2 骨转移的病灶分布及显像特点
35例患者中多发骨转移29例、单发6例。19例乳头状癌中多发骨转移13例、单发6例;16例滤泡状癌均为多发骨转移。移灶分布:脊柱骨骼为62.86%(22/35);其次为胸部、骨盆,分别为51.43%(18/35)、31.43%(11/35);四肢骨、颅骨较少,仅为17.14(6/35)和8.57%(3/35)。全组35例分化型甲状腺癌骨转移患者共发生109处骨转移,其中乳头状腺癌骨转移39处(35.78%)、滤泡状癌骨转移70处(64.2%)。骨显像表现浓聚灶为91处,放射性分布减低区为6处,另有12处转移灶由MRI、CT及X射线平片等其他影像学发现。
3 讨论
骨转移的诊断常采用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仪(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ECT)、MRI、CT及X射线平片等方法。ECT是利用99mTc-MDP与骨组织特异的化学吸附原理显像,其结果与局部骨组织的代谢和血流灌注有关,因此,骨显像对转移性骨肿瘤的诊断有很高的灵敏度,能在X射线平片及CT发现骨转移之前3~6月检出转移灶[2,3],且一次成像可了解全身骨转移的部位、数量、大小。本文35例病人共109处病灶中,有91处(83.48%)核素骨显像显示阳性,6处为放射性分布减低区,但仍有12处病灶经X射线、CT或MRI辅助检查发现,这也说明全身骨显像虽然显示了局部骨血流和骨盐代谢的情况,诊断骨转移癌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但仍存在有一定的假阴性。文献报道[4],甲状腺癌的骨转移以溶骨性为主,少数为成骨性。而核素骨显像对溶骨性病变敏感性较低也是造成假阴性的原因之一,由此可见骨显像与MRI、CT及X射线平片各有其优点和局限性,临床怀疑骨转移时可先行核素骨显像筛查,对于有症状而显像阴性者可联合其他影像学检查以提高准确率,减少骨转移灶的漏诊。
骨转移主要症状为骨痛。本文35例病人有19例(54.28%)因疼痛就诊,其中1例以腰部疼痛首诊,查体发现甲状腺肿物,且已10多年病史,术后病理诊断为甲状腺乳头状癌。1例颈椎疼痛,手术后病理诊断为甲状腺滤泡癌颈椎转移。另外16例就诊时并无骨痛,其中2例是在出现病理性骨折时才被发现,而其他病例是在常规骨显像时发现转移灶,这也反应了甲状腺癌具有病史隐匿病程长的特点,因此恶性肿瘤患者一旦确诊,要定期进行骨显像,不应等到出现骨痛或活动障碍才检查,以免延误治疗时机。
在35例骨转移患者中,多发骨转移(82.86%)明显多于单发骨转移(17.14%)。19例乳头状癌中多发骨转移13例,单发6例,共发生转移灶39处,16例滤泡状癌均为多发骨转移,转移灶为70处。转移灶的分布规律是滤泡状癌倾向于多发性骨转移躯干骨多于四肢骨和颅骨,与文献报道[5,6,7,8,9]一致,分布顺序依次为脊柱、胸部、骨盆、四肢骨、颅骨。脊柱的转移以胸椎、颈椎为最多见,其次是腰椎、骶椎;胸部骨中以肋骨多发,胸骨、锁骨次之,肩胛骨最少;骨盆中骶髂关节、髂棘、坐骨、髋关节均有不同程度转移;而四肢骨中以股骨、肱骨近端转移灶多见,骨干次之,四肢骨远端未见。
DTC预后良好,但有4%~8%乳头状腺癌和15%~19%的滤泡状癌腺发生血道转移,常见的远地转移部位为肺和骨[10,11]。DTC骨转移发生率为4%~13%[12]。甲状腺癌因其具有隐匿性及病程长的特点,病人往往疏于检查或中断内分泌治疗,当出现症状时已伴有远处转移,尤其骨转移后,治疗效果明显低于肺转移或淋巴结转移,若骨转已移合并其他部位转移,预后更差。因此,甲状腺癌病人应根据其生物学特性,全面检查、综合治疗、定期随诊,方可提高生活质量和生存率。
参考文献
[1]Zanotti-Fregonara P,Rubello D,Hindie E.Bone Metastases of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ncer:the importance of early diagnosis and131I therapy on prognosis[J].J Nucl Med,2008,49(11):1902-1903.
[2]胡荫菘,林拓,陈振松,等.X射线、CT、ECT诊断骨转移癌的比较分析[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1,12(3):201-204.
[3]刘宁虎,张军,李林法.乳腺癌术后患者行SPECT全身骨显像的技术影响因素[J].中国医疗设备,2012,27(8):167-159.
[4]刘光俊.甲状腺癌骨转移的影像学诊断[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04,24(8):920-921.
[5]Nemec J,Zamrazil V,Pohunkova D,et al.Mode of soread of thethyroid cancer[J].Oncology,1979,36(5):232-235.
[6]金文昊,李瑞永,金哲洙,等.分化型甲状腺癌骨转移临床分析[J].中国肿瘤临床,2004,31(24):1389-1390.
[7]斯诚,管鸣.分化型甲状腺癌骨转移5例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22):3196-31973.
[8]郑容,唐瑾,贾茕莹,等.131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骨转移结果[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2001,10(3):192-195.
[9]李树玲.头颈肿瘤学[M].天津:天津科学出版社,1993:717-756.
[10]许艳红,宋红俊,邱忠领,等.以骨转移为首发症状的分化型甲状腺癌的临床特征与生存分析[J].肿瘤,2011,31(6):538-541.
[11]邱忠领,许艳红,宋红俊,等.分化型甲状腺癌骨转移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诊断分析[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9):1059-1061,1066
甲状腺核素显像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本组临床疑为亚甲炎患者24例, 男6例, 女18例, 男∶女=1∶3, 年龄30岁~77岁, 平均年龄50.4岁。全部病例就诊时间均在有症状1周内, 其中以发热、颈部疼痛就诊16例, 单纯颈部疼痛就诊4例, 发热2例, 甲状腺功能亢进就诊2例。所有患者均检测甲状腺功能、红细胞沉降率 (ESR) 及行SPECT扫描。
1.2 方法
24例疑为亚甲炎患者均采用静脉注射原子高科提供的99mTc O4-显像剂185 MBq (5 mci) , 20 min~30 min后行甲状腺静态显像。患者仰卧于检查床上位, 颈部伸展, 充分暴露甲状腺部位, 用美国ADAC公司Solus型号双探头SPECT机, 低能通用准直器, 能峰140 k V, 窗宽20%, 矩阵256×256, 放大倍数3, 采集500 K, 常规采集前位像[1]。
2 结果
甲状腺显像特点:20例患者双侧、单侧甲状腺不显影, 或显影不清, 与周围组织边界模糊;2例甲状腺显像为局部冷结节;1例显像基本正常, 放射性分布未见明显异常, 结合甲状腺功能及红细胞沉降率排除亚甲炎;1例放射性分布不均, 甲状腺肿大, 考虑结节性甲状腺肿。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 (FT3) 、游离甲状腺素 (FT4) 测定结果:16例均高于正常, 6例FT3增高、FT4正常;2例在正常范围。24例中14例血清促甲状腺激素 (TSH) 低于正常, 10例正常。24例中22例红细胞沉降率快, 2例正常结合扫描结果排除亚甲炎。22例诊断为亚甲炎患者均予对症及止痛治疗, 少数症状明显患者予强的松治疗, 全部患者随访均恢复正常。
3 讨论
亚急性甲状腺炎是一种自限性炎症性疾病, 是最常见的甲状腺疼痛性疾病, 一般认为与病毒感染有关。患者多有上呼吸道感染前驱症状, 甲状腺疼痛及轻度肿大, 甲状腺功能可以分为毒症阶段、过渡期、甲状腺功能减退阶段。实验室检查ESR常>50 mm/1h。血清中甲状腺激素水平升高, 早期阶段多呈甲状腺毒症, 易与甲状腺功能亢进相混淆, 亚甲炎的甲状腺素 (T4) 相对于三碘甲状腺原氨酸 (T3) 不成比例增高, 与急性期T4脱碘向T3转变受抑制有关, 通常行摄碘率检查明显降低可助鉴别。锝与碘属同族元素, 也可被甲状腺组织摄取和浓聚, 可用于有功能的甲状腺组织的显影。本文22例最后确诊为亚甲炎患者中甲状腺显像特点:甲状腺双侧、单侧不显影或显影不清, 个别局部呈冷结节, 摄锝功能明显减低, 甲状腺功能升高呈分离现象;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除FT3、FT4水平升高外, 甲状腺显像放射性分别较均匀, 摄锝功能增强。所以放射性核素锝显像与甲状腺摄碘率在临床的意义是一致的, 在亚甲炎甲状腺毒症阶段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2]。
本文结果表明, 亚甲炎患者早期甲状腺摄锝显像与血液FT3、FT4的变化呈负相关, FT3较FT4更明显, 与TSH呈正相关。放射性核素锝显像与甲状腺摄碘率一样在亚急性甲状腺炎早期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潘中允, 朱承谟, 赵惠扬.临床核医学[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 1994:347.
酒精性心肌病的核素显像1例 第6篇
患者, 男性, 39岁。因“间断气短不能平卧2个月”入院。2个月前患者活动后出现气短、双下肢水肿、夜间不能平卧。外院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 给予对症治疗, 疗效不佳。患者为进一步诊治到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既往饮酒史20年, 高度白酒200~250g/d。高血压病史2年, 最高150/100mmHg, 服药后控制。
入院查体:体温36.1℃, 脉搏60/min, 呼吸20/min, 血压125/80mmHg。双肺听诊无异常。叩诊心界向左下扩大。入院查超声心动图:肺动脉高压 (轻、中度) , 三尖瓣反流, 室间隔及左室游离壁弥漫性运动减低, 考虑心肌病变, 左心室射血分数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LVEF) 33%, 各房、室均增大。心脏MRI:左心受累疾病, 不除外心肌病。冠脉造影阴性。静息门控心肌灌注显像示:左心室明显扩大, 心肌放射性分布不均匀, 可见多发非节段性分布稀疏区, 考虑心肌病;舒张末期容积 (end-diastolic volume, EDV) 203ml, 收缩末期容积 (end-systolic volume, ESV) 135ml, LVEF 33% (图1) , 右心室显影。
为明确诊断进行全院会诊, 结合患者病史及各项检查结果, 特别是长期大量酗酒史, 考虑为酒精性心肌病, 建议保守治疗:严格戒酒, 并配合降压、利尿、营养心肌等药物。3个月后患者复查静息门控心肌灌注显像, 结果与前次相比明显改善 (图2) : (1) 左心室心腔缩小 (EDV 155ml, ESV80ml) ; (2) 显像剂分布较前次明显均匀; (3) 左心室整体功能较前明显改善, LVEF 48%, 进一步证实了治疗前的诊断。
2 讨论
酒精性心肌病是由于长期、大量饮酒导致的心肌继发损害。每日饮酒量≥90 g, 连续5年以上即有发展为酒精性心肌病的风险[1]。其机制可能为:乙醇对心肌细胞的直接毒性作用及破坏心肌细胞膜的完整性;乙醇的代谢产物乙醛触发免疫反应损伤心肌;长期饮酒造成营养障碍致心肌病变等[2,3]。病理表现为心肌纤维内脂肪聚积和不同程度的线粒体损害, 最终可引起心肌细胞变性、坏死、纤维化并为瘢痕组织所替代。此类疾病常因忽略饮酒史而误诊为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 不仅贻误治疗, 倘若患者继续嗜酒还将导致病情进一步恶化。与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相比, 酒精性心肌病具有可逆性, 其预后较好。在疾病早期, 戒酒可使心腔大小及左心功能恢复正常, 即使心脏明显扩大或伴有严重心功能不全者, 戒酒仍可使预后得到改善[4]。一组64例酒精性心肌病患者随访4年报道:戒酒后4年病死率仅为9%, 而持续嗜酒病死率高达57%[5]。因此, 早期诊断对酒精性心肌病至关重要。核素心肌显像尽管不能作为病因诊断, 但作为一种功能显像, 能够反映心肌细胞功能, 当酒精中毒致心肌细胞变性坏死时, 心肌显像可见心肌细胞受损, 摄取放射性药物的能力下降或丧失, 由于非冠状动脉病变所致, 放射性分布不均匀为非节段性。同时, 心肌核素显像还可观察左心室形态、测定左心室功能。本例患者心肌核素显像结果为临床诊断提供了有意义的信息, 特别是患者的复查显像, 结果明显改善。这不仅说明酒精性心肌病的可逆性, 同时表明核素心肌灌注显像对酒精性心肌病的辅助诊断及疗效评价有价值。
参考文献
[1]Laoniqro I, Correale M, Di Biase M, et al.Alcohol abuse and heart failure.Eur J Heart Fai, 2009, 11 (5) :453-462.
[2]周贵文, 林忠如.酒精性心肌病22例临床分析.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08, 10 (1) :87.
[3]曹斯琦, 陈丁丁.酒精性心肌病:病理生理, 临床与药理学.海峡药学, 2006, 18 (4) :4-8.
[4]孙尧, 张浩良, 李世隆.酒精性心肌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国综合临床, 2009, 25 (3) :336.
甲状腺核素显像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06年5月至2007年5月来我科做肾动态显像的患者137例。其中男性67例, 女性60例, 年龄22~64岁, 平均39.6岁。确诊泌尿系统疾病52例, 可疑病例85例。
1.2 检查方法
检查仪器为PHILIPS公司生产的OdysseyFx810型双探头SPECT仪, 显像药物99mTc-DTPA为北京原子能研究院生产。以弹丸形式注入显像剂, 立即启动SPECT记录通过腹主动脉、肾动脉、肾血管床时的影像, 以了解双肾血流灌注、双肾的大小及形态、肾小球滤过率等各项参考指标。
1.3 图像质量判断
肾血流灌注曲线表现为一个光滑的放射峰, 为弹丸注射质量佳;表现为一个复合的或锯齿状的放射峰, 为弹丸注射质量欠佳;表现为双峰时为注射失败。
2 结果
137例患者中注射质量最佳的有119例, 占86.9%;注射质量欠佳的14例, 占10.2%;注射失败4例, 占2.9%。分析注射质量欠佳的原因包括显像剂的体积因素, 病人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的影响, 静脉血管的选择等。注射失败的原因为显像剂漏到血管外, 导致显像出现双峰。
3 护理配合
3.1 检查前心理护理
检查前护理人员应向病人讲明检查的目的, 详细介绍检查经过、时间及注意事项, 以免病人出现精神紧张、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检查前30分钟嘱病人饮水300~500mL, 以保持生理状态下的血浆流量, 因为脱水会导致放射性药物排泄延迟, 可产生类似肾功能受损的假象。病人体位的保持对检查结果有很大影响, 由于病人检查过程须保持20~30分钟体位不动, 因此应让病人了解检查过程体位固定的重要性, 并确保病人体位舒适。开始检查前应嘱病人排空膀胱, 显像时如果膀胱呈充盈状态, 肾脏通过显像药物的时间会延长, 并使部分显像剂滞留于肾盂, 导致显像结果的不准确。
3.2 检查过程中的护理
协助病人仰卧于检查床上, 嘱病人放松心情, 保持检查体位, 安静制动, 一般选择右侧肘正中静脉注射显像剂, 肾动态显像图像质量和肾小球滤过率等定量分析结果的准确性依赖于高质量的弹丸注射技术, 因此对于操作人员在注射过程中应做到: (1) 血管的选择, 尽可能选用右侧肘正中静脉或对侧静脉等较粗的静脉血管。一般不选择周围血管, 因其路径长易导致弹丸破碎, 影响显像结果。 (2) 注射器和注射针头的选择, 应选择2mL注射器, 注射针头以7#为宜, 并使弹丸注射时药液体积小于0.5mL, 显像药液体积过大, 则不能形成弹丸。静脉穿刺成功后应立即快速推注药液, 然后迅速松开止血带, 并将病人的手臂抬高, 并应注意病人注射侧的衣袖不应过紧, 以便药物能迅速进入体内。本组14例图像欠佳的患者中就是由于肘正中静脉血管太细或不明显, 而选择其它部位血管进行注射以及病人体位保持不好, 导致图像质量欠佳。另外4例注射失败也是因为病人血管细, 不明显, 使显像剂漏到血管外, 导致肾脏二次吸收, 形成双峰。
3.3 检查后的护理
检查后嘱病人多饮水和吃一些利尿食品, 以便加速放射性核素尽快排出体外, 尽可能减少射线对病人的影响。
肾脏疾病是泌尿系统常见病, 多发病, 而肾脏的功能状态对诊断和治疗各种肾脏疾病极为重要。核素肾动态显像是临床医师了解双肾血流灌注、大小、形态及其吸收、分泌以及排泄功能的重要手段, 但核素肾动态显像需要弹丸式注射显像剂, 因此对于操作人员以及病人的配合情况有较高要求[2]。分析本组注射质量欠佳以及注射失败的原因, 技术方面包括“弹丸”的质量、血管的选择、护理人员静脉穿刺水平等, 因此应对护理人员进行系统知识技能培训, 其它方面包括病人配合不好, 其主要原因为检查前没能对病人进行有关知识的讲解。综上所述, 对于开展肾动态显像的科室工作人员应进行系统知识和技能培训, 检查前对病人进行相关知识培训, 以提高肾动态显像检查的成功率和准确性。
参考文献
[1]李乾, 张春丽, 王荣福.肾动态显像测定肾小球滤过率的影响因素[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04, 20 (6) :962-964.
甲状腺核素显像 第8篇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86例肺癌患者全部经过病理学证实。男112例,女74例;年龄25~83岁,平均56.8岁。病理诊断: 腺癌96例,鳞癌67例,小细胞肺癌和其他类型癌23例。
1.2 方法
静脉注射骨显像剂后嘱患者饮水,3~4h后进行显像,采用日本东芝公司生产的GCA901-A型双探头SPECT,骨显像剂为99mTc-MDP,剂量740~925MBq。患者均进行前后体位骨显像,扫描速度为15~20cm/min,对可疑的异常浓集灶加做局部显像。
1.3 骨转移判断
由两名以上有经验的医师共同阅片作出判断,与邻近或对侧同部位骨骼相比较,局部骨骼放射性明显增多(浓聚) 或减少(稀疏或缺损) 判为异常。骨转移灶的特征性表现为多发、无规则的放射性浓集区。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5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K×2列联表χ2检验,两两比较用列联表分割法。
2结果
2.1 骨转移灶特点和早期症状分析
本组肺癌患者骨转移发生率为60.22%(112/186),临床症状以转移灶局部或相关联部位的疼痛、麻木、局部包块和关节四肢功能异常等,通常无明显特异性。骨痛最常见77.68%(87/112),无明确时间规律,但通常夜间疼痛更明显,疼痛部位有时并没有明显压痛。22.32%骨转移肺癌患者(25/112)无症状。102例患者为多个转移灶者占91.07%,10例患者为单个转移灶者占0.08%。
2.2 不同病理类型肺癌的骨转移部位和发生率
112例不同病理类型肺癌骨转移共发现骨转移病灶355个,平均每个患者3.17个骨转移病灶。骨转移灶的分布以胸部骨最多见43.11% (153/355),其次脊柱26.48% (94/355)和骨盆19.16% (68/355),四肢骨9.02% (32/355)和颅骨等其他骨骼2.23% (8/355)最少。腺癌骨转移发生率最高为68.75%,鳞癌为52.24%,小细胞肺癌和其他类型癌为47.83%,经统计学处理,3组肺癌之间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χ2=6.17,P<0.05 ) ;进一步两两比较,统计分析发现,鳞癌与小细胞肺癌和其他类型癌之间骨转移发生率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χ2=0.13,P>0.05),而腺癌与鳞癌,腺癌与小细胞肺癌和其他类型癌之间骨转移发生率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χ2=3.98,P<0. 05)。见表1。
注:▲鳞癌与小细胞肺癌和其他类型癌比较,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χ2=0.13,P>0.05)。*而腺癌与鳞癌,腺癌与小细胞肺癌和其他类型癌比较,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χ2=3.98,P<0.05)。
3讨论
骨骼是各种恶性肿瘤常见的转移部位之一, 肺癌是亲骨性肿瘤,肺癌骨转移发生率较高。国内报道为42%~52%[3],国外为22%~64%[2]。本文肺癌骨转移率为66. 7%。造成骨转移发生率差异的原因有肺癌不同组织学类型,患者存活时间长短不同和处于疾病的不同阶段,不同检查时间、方法和手段等。
不同病理类型肺癌骨转移发生率不同[4], 本文腺癌骨转移发生率高于鳞癌和小细胞癌等类型。这可能与不同病理类型的肺癌其转移途径不同有关。肺腺癌主要以血行播散为主,可以较早转移至全身骨骼,并且周围型腺癌易直接侵犯肋骨与胸骨。此外,腺癌的恶性程度相对较低,患者生存时间长,相应增加骨转移的检出机率。而鳞癌生长速度较慢,首先经淋巴结转移,血行转移晚,骨转移相应也晚,总体降低了骨转移的检出机率。小细胞癌骨转移较少的原因可能为:(1)这类患者发生率为20%左右,较腺癌低,且恶性程度较高,在发生骨转移前可能已累及其他重要器官死亡。(2)骨转移多是溶骨性改变,影像表现为放射性分布稀疏缺损,后者不如浓聚影像清晰,容易忽略造成假阴性改变。
肺癌骨转移病灶的全身分布有一定规律,依次为胸部骨骼、脊柱最多见,其次骨盆和四肢骨,颅骨等其他骨骼最少[4]。这种分布与肺癌的转移途径有关,肺癌转移通常有血液、淋巴及直接浸润等途径,但主要转移途径血液即由肺静脉进入体循环,引起全身扩散,因而全身各处骨骼发生骨转移的几率基本相同,但肋骨、胸椎、腰椎、骶椎面积及数目远大于四肢骨和颅骨,因此受累比例更大。
对骨转移病灶应与其他原因引起的骨代谢异常相鉴别,尤其对肋骨转移灶要与胸部外伤、手术创伤严加区分。对出现溶骨性改变的肋骨、脊柱转移灶必须结合CT或X 线片对照观察,否则极易漏诊。
核素骨显像对肺癌骨转移检出率明显优于X线摄片、CT骨扫描及MRI[5]。本文有1例患者仅由于腰椎痛做ECT骨显像后发现为多发性骨转移瘤,临床医生寻找原发病灶,病理确诊为肺癌。因此,因此临床上怀疑有肺癌骨转移者应尽早行全身骨显像。
参考文献
[1]李雅莉,杨德昌.肺癌的诊断及其进展(J).国外医学.呼吸,系统分册,2005,25(2):124-126.
[2] Erturan S,Yaman M,Aydin G,et al.The role of wholebody bonescanning and clinical factors in detecting bone metastases in pa-tientswith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J).Chest,2005,127(2):449-454.
[3]马寄晓,刘秀杰.实用临床核医学(M).第2版.北京:原子能出版社,2002.327-328.
[4]张慧镌.71例肺癌骨转移部位的探讨(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06,29(10):68-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