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虚词学习对策研究(精选6篇)
高中文言虚词学习对策研究 第1篇
《高中文言虚词学习对策研究》
开题报告
一、本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文言文浓缩了我国古代先哲对宇宙、自然、社会以及人生的思维结晶,蕴含着我国古代文人墨客描写自然、抒发情怀、记载史事的艺术精华。文言文简洁,优雅,有着独特的词法、句法、表达形式和语言风格,这些是中华民族语言的灵魂所在,带着既有的认知结构和对母语特殊的情感体验,学生自从进入初中,就走进了古代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些古代优秀的文学作品已经成为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构成。并且中学阶段是人生发展中很重要的一个阶段,正确有效地学习这些经典作品,有助于塑造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健全人格。但文言文生涩难懂,不好学,几乎成了中学校园里师生的“共识”,而文言虚词又是其中的重要因素。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教材中,从必修一到必修五每册书中都有三至四篇文言文,在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有十八篇古诗,十二篇古文。而要真正去很好地应对高考中的文言虚词考题,仅仅学习教材中的虚词是远远不够的,还需从课外选取部分虚词给学生充电。因此,在高中阶段文言文阅读一直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难点,而文言虚词又是文言文学习的一个关键。在以往教学中只注重文言虚词有多少个义项的探究,致使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令人满意。若从文言虚词的学习对策方法与实际运用进行双向归纳总结,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加深影响,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从而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并在高考文言文阅读中取得理想的成绩。
为了落实素质教育,体现新教材、新教法的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有效指导高中生从课内阅读到课外阅读延伸,从 1
文言文虚词的学习方法和实际运用两方面给予指导,特确立此项研究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及方法
1、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文言文虚词积累现状调查研究,让高中学生在文言文阅读能力方面有实质性的提高。
(2)探索高中学生文言虚词积累现状以及成因的解决对策。
(3)通过课题研究,促使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文言虚词教学难题,找出影响文言虚词教学质量的因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高和教师文言教学的发展。
2、课题研究的方法
(1)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真正了解学生对于文言虚词的态度和要求,结合现阶段的语文教学任务和高中课改的新变化,认真分析研究,设计研究方案。
(2)文献研究法。认真阅读与文言虚词教学相关的文献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个案研究法。结合自己所授班级的学生文言虚词学习情况,对学生进行类别分析,并通过测试的数据分析来探究学生文言虚词学习兴趣的变化以及对文言文学习的状况影响。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高中文言虚词教学现状的研究。
⑴以本校高一年级为调查对象,制作“文言虚词学习状况调查表”及“文言虚词教学情况反馈表”。
⑵召开高中语文教师座谈会,主题为“关于文言虚词教学的困惑与心得”。
2、文言虚词的学习对策的实践效果。
(1)句意分析法: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在学习和应试中常用。
(2)上下文推断法: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推断,也是在总体把握文句意义的基础上来确定某个词的用法和意义。
(3)代入筛选法: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
3、高中文言虚词的用法辨析及实际运用。用具体的文言虚词来说明它们用法的异同,如:而、乎、乃、其、若、所、焉、也、以、于、则、者、之。
四、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预计有哪些突破。
数千年历史中,语言的口语变化非常大,可是文言文却保持相近的格式。文言文能让不同语言使用者“笔谈”,是一种具有固定格式、却易于沟通的文体。一些教育界的专家也在努力摸索出更多的方法来弥补文言虚词教学中的不足,但文言虚词的教学仍然困难重重。高中阶段文言文阅读一直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难点,而文言虚词又是文言文学习的一个关键。在以往教学中只注重文言虚词有多少个义项,而忽视虚词的学习对策,致使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令人满意。
该课题从文言虚词的学习对策方法与实际运用进行双向归纳总结,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加深影响,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从而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其积累的目的是为了学生在学习文言虚词的过程中养成善于总结与积累的习惯,同时使学生掌握的文言虚词知识更趋牢固,而不是今天学了明天忘。而且能打破惯常的认知模式,另辟蹊径,在看似已无拓展空间的领域中延伸认知视野,其价值不仅在于用新的思路来梳理知识,而且更在于通过这种研究,启发师生形成多角度看待文言虚词问题的意识与方式,增强师生学习
文言虚词的兴趣。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
1.课题论证阶段(2011年11月—2012年1月)
(1)建立组织,学习文献,制定和完善实验设计。
(2)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明确分工和职责,制定课题的实施方案。
2.课题实施阶段(2012年2月—2013年9月)
第一阶段:高中文言文虚词学习现状调查(2012年2月-2012年7)
(1)召开培训会,对参加课题人员统一进行培训,学习。
(2)采用问卷调查,座谈走访,个别谈话等各种方式,进行分析归纳、研究评价。
(3)分析各种数据,汇集各种原始实验材料。
(4)撰写调查分析报告。
第二阶段:高中文言文虚词学习现状以及成因分析(2012年8月—2013年1月)
(1)学生文言虚词学习目的兴趣调查研究报告
(2)学生文言虚词学习途径与方式调查研究
(3)文言虚词学习中的得与失探讨
第三阶段:高中文言文虚词学习对策研究(2013年2月--2013年9月)
l、探讨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文言虚词学习
(1)如何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来确定文言虚词的含义
(2)常见的文言虚词的学习对策的实践效果。句意分析法、上下文推断法、代入筛选法的验证过程。
(3)高中文言虚词的用法辨析及实际运用。
2、上报研究成果
3、撰写结题报告
六、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李先梅: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组织协调本课题的研究工作。张道齐:教科室主任,中学高级教师,负责修改完善论文。程龙雨:语文教研组长,中学高级教师,负责修改完善论文。丁家余:中学一级教师,主持指导本课题研究工作,负责课题实施方案、开题报告、结题报告的撰写。
鲍献登:中学一级教师,主持指导本课题研究工作,负责承担公开课、研究课,并通过课例对文言虚词学习对策进行总结。
黄益智、张芹、陈雁:负责问卷调查、座谈走访、个别谈话,分析各种数据,汇集各种原始实验材料,撰写调查分析报告。
李国满:负责对各个阶段进行小结,并完成相关材料收集。
聂世梅、黄菊、周莹莹、朱丽、周善敏、刘晓轶:负责公开课、研究课的座谈、评议记录和试卷成绩分析。
郑诗余、黄静、陈丽、史学荣、黄广东:负责打印、收集、整理材料。
高中文言虚词学习对策研究 第2篇
高中文言文虚词
一、而
(一)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
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升斗之禄。(《祭十二郎文》)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7.表示因果关系。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8.表示目的关系。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可译为“你”“你的”。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三)通“如”,译为“好像”“如同”。
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二、何
(一)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翻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二)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三)作语气助词,相当于“啊”。
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
(四)通“呵”,可译为喝斥。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喝斥他是谁。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
三、乎
(一)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1)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2)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3.表揣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离骚》)
(二)介词,相当于“于”“在”等,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
(2)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
(3)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三)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1)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四、乃
(一)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3.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二)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3.还可作连词用,可译为“若夫”“至于”“如果”等。
五、其
(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可译为“他”“它”。
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6.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二)副词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大概”。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三)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
六、且
(一)连词
1.递进关系,可译为“而且”“并且”。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
2.递进关系,可译为“况且”“再说”。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
3.让步关系,可译为“尚且”“还”。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4.并列关系,可译为“又”“又又”“一面一面”。
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副词
1.将,将要。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2.暂且,姑且。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七、若
(一)动词
译为“像”“好像”
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促织》)
(二)代词
1.表人称,相当于“你”“你们”。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
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
(三)连词
1.表假设,相当于“如果”。
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赤壁之战》)
2.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
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
3.至,至于。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事》)
八、所
(一)名词
表处所、地方。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二)助词
1.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促织》)
2.“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
九、为
(一)动词
1.做,作为,当成,成为。
(1)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
(2)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过秦论》)
(3)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
2.以为,认为。
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3.判断词,是。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二)介词
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
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2.介绍原因或目的,译为“为了”“因为”。
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孔雀东南飞》)
3.介绍涉及的对象,译为“给”“替”。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4.对,向。
如姬为公子泣。(《信陵君窃符救赵》)
5.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三)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可译为“呢”。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十、焉
(一)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
(2)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3)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在这件事情上)者也。(《五人墓碑记》)
2.相当于“于何”,译为“到哪里”。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二)代词
1.相当于“之”。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2.哪里,怎么。
未知生,焉知死?(《论语》)
(三)语气词
1.句末语气词,了,啊,呢。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师说》)
3.置于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阿房宫赋》)
十一、也
(一)句末语气词
1.表示判断语气。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
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齐桓晋文之事》)
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阿房宫赋》)
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
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5.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崤之战》)
(二)句中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
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
十二、以
(一)介词
1.表示工具,可译为“拿”“用”“凭着”。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2.表示凭借,可译为“凭”“靠”。
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可译为“把”。
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
4.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5.表示依据,可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今以实校之。(《赤壁之战》)
(二)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2.表示承接关系,可不译。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3.表示目的关系,可译为“来”“用来”“以致”等。
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辞》)
(三)助词
作语气助词,起调整音节作用。
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
(四)动词
1.以为,认为。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后》)
2.用,任用。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五)名词
可译为“缘由”“原因”。
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六)通“已”,止。
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
(七)连词
连接上、下、东、西、往、来等字,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等界限。
十三、因
(一)介词
1.依照,根据。
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
2.依靠,凭借。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
3.趁着,趁此。
不如因善遇之。(《鸿门宴》)
4.通过,经由。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5.因为,由于。
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梦溪笔谈》)
(二)副词
1.于是,就。
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
2.原因,缘由,机缘。
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
(三)动词
1.根据。
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五蠹》)
2.沿袭,继续。
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
十四、于
介词
1.在,从,到。
乃设九宾礼于廷。(《廉颇蔺相如列传》)
2.“在方面”“从中”。
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游褒禅山记》)
3.由于。
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
4.向,对,对于。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5.被。
而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6.与,跟,同。
(1)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邹忌讽齐王纳谏》)
(2)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7.比。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十五、与
(一)介词
1.和,跟,同。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2.给,替。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
3.比,和比较。
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连词
1.和,跟,同。
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勾践灭吴》)
(三)动词
1.给予,授予。
生二人,公与之饩。(《勾践灭吴》)
2.结交,亲附。
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
3.对付。
庞煖易与耳。(《史记燕世家》)
4.参加,参与。
蹇叔之子与师。(《蹇叔哭师》)
十六、则
(一)连词
1.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便”。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
2.表示条件、假设关系,译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表示并列关系,用在分句中,可译为“就”,或不译。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4.表示转折、让步关系,可译为“可是”“却”“虽然”“倒是”。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5.表示选择关系,常和“非”“不”呼应使用,可译为“就是”“不是就是”。
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二)副词
1.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2.表示强调,可译为“已经”“原来已经”。
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崤之战》)
十七、者
(一)助词
1.指人、物、事、时、地等,译为“的”“的(人、东西、事情)”。
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触龙说赵太后》)
2.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
(1)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战》)
(2)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3.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
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
4.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的”。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5.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必译出。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6.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面,不必译出。
近者奉辞伐罪。(《赤壁之战》)
(二)语气词
1.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十八、之
(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1)太后盛气而揖之。(《触龙说赵太后》)
(2)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3)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与妻书》)
2.指示代词:这,此。
(1)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将伐颛臾》)
(2)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
(3)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二)助词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
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5.用在时间名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三)动词,到去
略论文言虚词的学习 第3篇
一.知其源流
学习文言虚词, 有两个问题是需要明了的:一是有部分虚词在书写符号上使用了同音假借字;二是有一些虚词是由实词虚化而来。
先谈同音假借问题。同音假借是指语言中的某个词原本没有相应的专门字来记录它, 后人便借用一个与它音近或音同的词的相应字来记录, 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不造字的造字法。同音假借在虚词的用字上表现得尤其突出, 所以, 清人郝懿行在《尔雅义疏》中说:“凡语词 (虚助词) 之字, 多非本义, 但取其声。”例如, “而”字的本义是指颊毛, 由于音同或音近的关系, 借用来记录文言中的虚词。又如“焉”, 从字形上看是一个象形字, 其本义是指一种鸟, 也是由于音同或音近的关系, 借用来记录文言虚词。另外, 像“其”、“为”、“也”、“则”等虚词也都使用了假借字。明乎此, 就不能把文言虚词的意义与假借字的本义混为一谈。
再谈实词虚化问题。在文言中, 虚词兼类是一个普遍现象。就高考所要求掌握的18个虚词而言, 大多数虚词兼有三、四类词。但如果我们了解实词虚化现象, 就会清楚为什么虚词多有兼类, 这有助于学习者区分虚词的不同用法和功能。已有的研究表明, 在汉语实词虚化的过程中, 存在着动词﹥介词﹥连词的虚化链。也就是说, 某一个虚词之所以兼有介词、连词的词性, 是因为虚化程度不同所造成的, 它们在历时层面上曾经有过联系, 连词的用法是从介词进一步虚化而来。
下面, 以“与”的虚化过程为例来说明这一情况:
(1) 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 (《诗击鼓》)
(2) 今我战, 又胜荆与郑。 (《国语晋语》)
从词性的角度来讲, 例 (1) 中的“与”是一个介词, 而例 (2) 中的“与”是一个介词还是一个连词, 不太好区分。然则, “与”为什么有介词和连词两类词性, 这两类词性之间又存在着什么关系呢?这要从“与”的本义说起。“与”的本义是“党与”。从“党与”之义引申出“参与”之义, 又从“参与”之义引申出“偕同, 与在一起”之义, 在这个义位上, “与”开始了虚化, 又由于相关的句法环境, 触发了“与”从伴随介词向并列连词的方向演变。
此外, 还需要对文言中的两个特殊的虚词“者”和“所”加以注意。从现代汉语共时的平面来看, “所”和“者”已经虚化成为了词缀, 但在文言中它们是两个比较特殊的虚词。
“所”往往同VP相组合, 表示转指VP的对象。例如:
(3) 古之为市也, 以其所有, 易其所无者。 (《孟子公孙丑下》)
(4) 子虚言楚云梦所有甚众, 侈靡过其实, 且非义理所尚。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例 (3) 中的“所有”是一个短语, “所”是指有的对象;例 (4) “所尚”的“所”是指推崇的对象。在文言中, “所”是一个名词化标记, 其作用是使一个谓词性成分转化为体词性成分。
“者”加在谓词性成分之后, 构成一个“VP+者”结构, 整个短语结构也转变成一个体词性成分。例如:
(5) 作者之谓圣, 述者之谓明。 (《礼记乐记》)
(6) 穿汾、河渠以为溉田, 作者数万人。 (《史记平准书》)
上两例中的“作者”同现代汉语有所区别。在现代汉语中“作者”是一个词, 而在较早的文言中它是一个短语, 表示劳作的人。
二.古今观照
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 它们之间是源和流的关系。但在学习的过程中, 学习者难免不受现代汉语的负迁移影响, 以现代汉语虚词的种种情况去想当然。因此, 加强对比性学习, 以现代汉语虚词为参照系, 将有助于我们对文言虚词知识的掌握。同现代汉语虚词相比, 文言虚词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言虚词的消亡
语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同实词相比较而言, 虚词虽然较为封闭, 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这一点, 通过如下两方面就不难看到:
语气词的兴替。从句法位置上来看, 文言中存在着句首语气词、句中语气词和句末语气词, 而在现代汉语中, 前两类语气词已经消失了, 只有句末语气词。如表示陈述语气的“也”、“矣”, 在现代汉语中基本不用, 代之以表示肯定的“的”和表示变化的“了”;表示疑问语气的“哉”、“与”、“乎”等被“吗” (是非问) 、“呢” (特指问、选择问) 、“吧” (揣度问) 所代替。
表敬副词的消亡。文言中有一类特殊的副词次类表敬副词, 如“敬”、“谨”、“窃”、“敢”、“猥”等。这类词体现了古代重尊卑等级的观念, 但在现代社会中这一观念存在的土壤已经失去, 所以这类词在现代书面语言中已难觅踪迹。
2.古今用法有别
同已消亡的文言虚词相比较而言, 更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古今“同中有异”的一些虚词及虚词相关的用法。
例如:“稍”, 古今都是副词, 现代汉语中是“稍微”、“略微”的意思, 而在文言文中则是“渐渐”、“逐渐”的意思。如“项羽乃疑范增与汉有私, 稍夺其权” (《史记项羽本纪》) , 其中“稍”便是“逐渐”的意思。又如“颇”, 古今都是表示程度的副词, 但所表示的程度的深浅发生了转移, 现代汉语中“颇”常表示程度深, 但在文言中往往表示程度较低, 如“然战国之权变, 亦有可颇采者, 何必上古” (《史记六国年表序》) , 这里的“颇”就是表示程度较低。再如“但”, 现代汉语兼有副词和连词的用法, 但文言中“但”主要用作范围副词, 其义大体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只”、“仅仅”等, 如“匈奴匿其壮士肥牛马, 但见其老弱及羸畜” (《史记刘敬传》) , 其中的“但”就是“仅仅”、“只”之意。
还有一点需要提到, 由于常用的文言虚词兼类的现象特别普遍, 因此文言中的一个虚词常常对应现代汉语的几个虚词。如文言虚词“于”就对应现代汉语中的“在”、“从”、“比”等虚词。
3.同形异义
语言的发展﹑演变是语言的基本规律之一, 所以共时平面上的一些同构的现象在历时上是存在着差异的。从现代汉语的角度来观察, 有一些双音节虚词在古代汉语中是一个短语结构;反过来说, 在古代汉语中的有一些短语结构由于语义的相宜性、高频的同现诱发了它们在语言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固化, 词汇化之后成为一个词。这就告诉我们在阅读古文献之时, 要注意语言的历时差异, 不要以今律古, 把古代汉语中的一些虚词连用的结构理解成为双音节的虚词。例如:
【虽然】
现汉:连词, 用于上半句, 表示承认某一事实, 下半句往往有“可是”、“但是”与之相呼应, 表示承认甲事为事实, 但乙事并不因为甲事而不成立。
文言:即使这样, 虽然如此。是两个单音词连用。“虽”, 连词, 可译为“虽然”“即使”;“然”, 指示代词, 可译为“这样”、“此”。例如:“虽然, 受地于先王, 愿终守之, 弗敢易。” (《唐雎不辱使命》)
【不必】
现汉:副词, 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的不需要。
文言:不一定。是两个单音节虚词连用。“不”, 否定副词;“必”, 语气副词。例如:“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师说》)
【非常】
现汉:形容词, 异乎寻常的, 特殊的;副词, 十分、极。
文言:“非”是一个否定副词, “常”为一般、永恒之意。例如:“盖世必有非常之人, 然后有非常之事。”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其实】
现汉:副词, 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 (承上文, 多含转折意) 。
文言:是两个单音词连用。“其”, 代词;“实”, 名词。“其实”之意为它的果实。例如:“桔生淮南则为桔, 生于淮北则为枳, 叶徒相似, 其实味不同。” (《晏子使楚》)
从上述三个方面可以看出, 文言虚词在其历时演变过程中, 用法发生变化是一个普遍现象, 因而在学习中应注意分清各种不同的对应关系, 以免以今律古。
三.有的放矢
在学习过程中, 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所选录的文选。就高考所要求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而言, 每一个都在教材中多次出现, 但是它们出现的频率并不是均匀分布的, 有的词出现的频率高, 复现的机会也就多一些;有的词出现的频率要低一些, 复现的机会也就少一些。因此, 我们要有意识地注意那些在教材中低频出现的虚词, 扫一扫可能存在的知识盲区。为了方便大家对文言虚词的学习, 我们对高考中所要求的18个虚词在教材中出现的频率进行了统计: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 各个虚词之间的频距并不是等距关系, 频率差距悬殊。
出现次数最高的“之”和出现次数最低的“何”之间频数相差396次, 也就是说这两者在教材中出现的机会不均等。这意味着教师讲解“之”的机会可能远远大于讲解“何”的机会, 在这种情况下就应当人工干预, 有意识地提高学习“何”的次数。
摭谈学习文言虚词 第4篇
众所周知,如何让学生掌握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意义,提高他们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这是文言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为此,笔者在文言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大量例句,找出常见的虚词的主要用法,通过总结规律,把零散的知识加以归纳、综合,编成口诀让学生识记,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这里,遴选几则编得较好的虚词口诀,就教于方家。
“以”字口诀
“以”作介词有五用,首表行为之依据,常“拿”“按照”“依靠”译,“率领”“带领”能应急;或“提宾”或“原因”?用“把”或“用”随句意;引出时间和处所,和“于”相同“在”“从”译;若表动作之对象,“和”“跟”相“同”用如“与”。“以”作连词很常见,和“而”相似有五用:常表并列或递进,译成“而且”“又”能行;承接目的凭句意,“动‘以’动”型“以致”通;“由于”句后是原因,因果连词不难认;“状‘以’中心语”,修饰关系要搞清;其中一点较特殊,转折不在“以”用中。
“之”字口诀
“之”字作宾置谓后,代人代物要分明;“之”字紧跟定语后,译作“的”字不用问;“之”字带宾充动词,译“去”译“到”随句型;“之”字跑到动词前,倒置宾语认得清;“之”字夹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之”作语助不翻译,调整音节作衬音。
“即”字口诀
或表假设或让步,“即”在前句容易认;译成“纵使”或“如果”,最好句中把意定;置于动前作副词,证明前后联系紧;若译“就是”莫奇怪,正是判断好例证。
“因”字口诀
“凭借”方式而“通过”,介词“由于”表原因;“于是”连词承上文,随“便”“乘便”没疑问。
“则”字口诀
“则”作连词很重要,多种关系莫混淆;转折位于后分句;并列翻译不紧要;承接关系“就”“便”译;可译“就是”表强调;如和“向”“非”“若”字配,假设关系不用愁。
“其”字口诀
“其”字单作三人称,单数复数须认清;“其”作代词要当心,译时常用“的”字跟;“其”作定语小主语,活用为“我”表自称;指代“这”“那”和“其中”,要在句中把位定;“其”作副词列句首,多种语气须辨明;或表假设和选择,译作连词表呼应。
“且”字口诀
“况且”“并且”能译通,正是连词表递进;充当副词很特别,“暂且”可译“将近”行。
这些口诀易懂好记,在帮助学生掌握文言虚词的用法特点或变化规律,培养学生语文兴趣和提高他们语文能力方面有化难为易、以简驭繁的效果。
高中文言文重点虚词 第5篇
文言虚词是指文言文中那些没有明确实在意义,而偏重于语法意义的一类词,我们看看下面的高中文言文重点虚词,一起学习吧!
高中文言文重点虚词
之
(1)代词指代前面出现的人、事、物。如:渔人甚异之愿陛下亲之信之
(2)助词a用在主谓之间无意两狼之并趋如故无丝竹之乱耳b结构助词”的“忘路之远近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3)复指代词译为”这样的,那样的“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4)动词译为”到“辍耕之陇上寡助之至多助之至
(5)音节助词无实际意义,可不译怅恨久之久之,目似瞑
(6)提前的标志孔子云”何陋之有?“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于
(1)介绍与动作发生相关的时间地点a在其一犬坐于前b到指通豫南c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2)介绍行为动作所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向“”给“”对“a向告之于帝b给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c对万钟于我何加焉
(3)介绍比较的对象,可不译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以:
(1)绍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用“以刀劈狼首
(2)介绍行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把“屠惧,投以骨咨臣以当世之事
(3)介绍行为动作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4)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起点时间可译为”从“
(5)介绍行为动作发生的根据可译为”根据“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连词:
(1)表目的,可译为”来“”用来“”以便“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河曲智叟无以应以昭陛下平明之理属予作文以记之
(2)表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扶苏以数谏故
(3)表结果可译为”以致“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以伤先帝之明
(4)表连接可译为”而“,或不译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焉语气词:
(1)用在句尾,表直陈的语气,相当于”呢“”了“,也可不译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2)用在句尾,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呢“万钟于我何加焉?又何间焉?
兼词:相当于”于之“其中于为介词之为代词可译为”在这里“”从这里“来此绝境,不复出焉夫大国,难测焉,惧有伏焉
代词:
(1)用在动词后做宾语,相当于”之“,可译为与之相当的词语
(2)疑问代词”哪里“”怎么“且焉置土石
为介词:
(1)介绍与行为动作发生相关联的对象,可译为”替“”给“等尚思为国戍轮台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为天下唱不足为外人道也
(2)介绍行为动作发生的原因或目的,可译为”为了“”因为“等愿为市鞍马为宫室之美为报倾城随太守
(3)介绍动作的主动者,译为”被“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士卒多为用者
连词:wèi表因果关系因为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语尾助词:夫子何命焉为
所
(1)特殊代词,它不能单独做句子成分,必须和别的词组成所字短语,才能做句子成分,”所“字经常位于动词前和动词组成”所“字短语,所字指代的是受它后面的动词支配的人、事、物。这种短语是名词性的,在句子里一般做主语、宾语、谓语、定语。
问女何所思--所思所忆都是所字短语,即想的人、事、物,做宾语
问所从来,具答之所从来,即来的地方,做宾语
(2)”所以“,这是”所“字短语后来慢慢发展成的`,”以“是介词,表示方法、手段或原因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然
(1)指示代词,常用来指代上文所说的情况,含有”这样“的意思,常常充当谓语,也可单独成句,偶尔还做状语。虽然,受地于先王
(2)由代词演化来做词尾,常常附在动词、副词、象声词、形容词等后面,一起充当谓语或状语,以模拟声响或描绘事物、动作、状态、可译为”的样子“,或不译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杂然相许
(3)连词表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然足下卜之鬼乎?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4)连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然后“”然后才“,表示承接人恒过,然后能改
然则相当于现代汉语”既然这样,那么“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然而相当于现代汉语”虽然这样,可是“表转折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
其
(1)代词a通常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有时在句子里做定语。代人,可译为”他的“”她的“;代事、代物。可译为”它的“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既出,得其船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b如果”其“后面跟的是代词,那么”其“就译为”其中的“,做定语。其一犬坐于前c特殊:第一人称代词蹲其身,使与台齐
(2)加强语气其如土石何?
乃
(1)连词a表前后两件事在情理上顺承,时间上一前一后,可译为”于是就于是才终于“陈胜、吴广乃谋曰乃行卜乃悟前狼假寐b表条件关系,前一分句提出的条件,后一分句说明了这种条件的结果弗胜,守臣死,乃入据陈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
(2)副词a表示对事物或事情的确认。可译为”是“”实在是“”本来是“等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b表出乎意料之外。可译为”竟然“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夫
(1)指示代词念fú表远指,相当于”彼“,可译为”那“”那个“予观夫巴陵胜状
(2)语气词a用于句尾表感叹,相当于”啊“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b用于句首,表示将要发表议论,用来引出议论。夫战,勇气也夫环而攻之
而
(1)表顺接可译为”然后“”就“温故而知新聚室而谋曰
(2)表转折可译为”却“”可是“人不知而不愠环而攻之而不胜
(3)表并列可译为”并且“,或不译黑质而白章蔚然而深秀者,琅玡也
高中文言文常用虚词 第6篇
1.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作“在”“从”。如: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②子墨子闻之,起于鲁(《公输》)
2.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作“向”“对”“同”“给”“到”等。如:
①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
②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
③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孟子〉二章》)
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墨池记》)
3.用在被动句中,介绍行为主动者,可译为“被”。如:“受制于人”的“于”。
4.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作“比”。如:
①苛政猛于虎也 (《捕蛇者说》)
②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鱼我所欲也》)
5.表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