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蜡染范文(精选5篇)
贵州蜡染 第1篇
蜡染的起源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秦汉时期, 甚至更早, 人们利用蜂蜡和虫蜡作为防染的原料来进行蜡染。在东汉时期, 蜡染技术已相当成熟。到了西晋, 已可染出十余种彩色的蜡染产品。唐代蜡染开始盛行, 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的三色蜡染、日本正仓院收藏的蜡缬屏风, 都是唐代遗物。南宋时, 蜡染花布被称为徭斑布。蜡染工艺多种多样, 它们展现着各个民族文化不同的气质与内涵, 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世代相传, 尤其是在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最为广泛。前些年, 从贵州平坝县下坝的棺材洞里, 就出土了宋代苗族点蜡幔及鹭鸟纹彩色蜡染衣裙。贵州蜡染, 亦被称作贵州蜡花, 因为贵州气候湿润, 草木繁茂, 盛产蜂蜡和制作蓝靛染料的蓝草, 这为制作蜡染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贵州蜡染以素雅的色调、优美的纹样、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贵州民间艺术中独树一帜。
贵州蜡染主要流行于苗族、布依族、水族等少数民族地区, 由于地域和民族多样性的特点, 使贵州蜡染形成较强的区域性。在不同地区的风格是同中有异, 异中有同, 各得妙趣。有的具有较为古老的工艺形态, 将杨梅汁, 黄栀子碾碎泡水得红黄二色, 红、黄两色与蓝靛相碰, 则成草绿、赭石等中间色调, 以此染色就形成了贵州传统蜡染中并不多见的五彩蜡染, 对比鲜明, 如锦似绣, 十分艳丽。而有的工艺却比较精湛, 如黄平蜡染, 黄平地处黔东南北部, 这里的妇女服饰也很独特, 穿着起来很像着盔甲的武士。她们的衣服有挑花和蜡染装饰, 十分醒目。
作为“神州第一染”的安顺蜡染, 以其素雅的色调、优美的纹样、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古老精美的制作工艺, 在贵州民间艺术中独树一帜, 堪称民间艺术“奇葩”, 在国内外也享有很高的声誉。
榕江为侗族苗族聚居地这里兴华乡的苗族蜡染极有特色, 多见龙的纹样, 其色调之调和, 图案之精美、令人惊羡不已。地处黔东南南部的丹寨一带的苗族地区的蜡染造型粗犷, 除用于衣服外, 还多用于面积较大的床单、门市、包片上。蜡染的纹样有花、鸟、虫、鱼等物, 朴实生动而多变化, 充满了天真烂漫的童稚之趣。
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艺术”, 贵州民间蜡染也成为贵州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不管是岁时节日住房的装饰还是婚丧嫁娶人生仪礼, 也不管是民间宗教信仰祭祖敬神还是服饰佩带织绣花样, 各式各样的蜡染工艺织染活动, 都与贵州山地少数民族特定的文化背景与生活环境密切相关。也正是因为这样一种息息相关, 使得蜡染工艺和贵州少数民族的音乐、舞蹈、傩戏等活动一样, 具有某种“全文化”的功能, 在以汉文化为主体的强大的中心文化辐射挤压的边缘,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和符号形式。形成了独特的民族艺术风格, 是极富特色的民族艺术之花。
话“子龙蜡染” 第2篇
编者按:
现代蜡染绘画是指艺术家以传统蜡染的工艺手段作为媒介,将中国民间蜡染工艺与传统蜡染文化置于人类文化发展的大视野中,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传承了我国民间千年的蜡染香火,
又超越了地域的民族工艺和民俗文化,具有大工艺的文化特征。
上世纪80年代初,现代蜡染实验成功的“子龙蜡染”艺术体系基本形成,突破性地创造出一门独特的、综合性的蜡染造型艺术门类。它用全新的绘画语言诠释传统蜡染的经典文化,为现代蜡染绘画创作、艺术设计和传统蜡染未来的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国外的艺术院校也把现代蜡染绘画作为一个独立的绘画门类, 广泛用于纯艺术绘画和时尚设计。
1984年夏,《刘子龙蜡染绘画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期间,主办方亦举办了科技成果发布和学术研讨会,引起社会各界关注。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特拍摄《刘子龙的蜡染绘画》专题片,译成7国语言、文发布157个驻外使馆进行对外文化交流,引起国际上的关注。此后,大约30多个国家的蜡染艺术家、设计师、艺术院校的教授投身蜡染绘画创作,掀起了国际性的蜡染绘画热潮。从此,蜡染绘画形成了世界性的艺术语言。在现代蜡染绘画领域,中国又走在了世界绘画的前列。
在习近平总书记文艺讲话中所提及的我国文艺创作有“高原”缺“高峰”的指导下,引发了蜡染艺术家对中国现代蜡染绘画的深度思考:蜡染艺术起源于中国,曾历史性地影响过其他民族的蜡染文化,却被晚于中国1000多年的印度尼西亚蜡染取代了在世界上的地位。如今,我国的传统蜡染虽处于衰竭期,但蜡染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在新的世界文化格局重构中,我国具有一支高素质的画家、教授和艺术家致力于现代蜡染绘画的群体,他们有能力将中国现代蜡染绘画推向国际艺坛的前沿,登上世界蜡染艺术领域的高峰;有自信赢得中国蜡染的国际话语权,塑造我国蜡染文化大国形象,复兴中国蜡染艺术在世界历史的地位和历史辉煌。
去年夏天的一个下午,刘子龙先生的女儿打来电话,说要带几位朋友来我的画室,因平时常有朋友来画室看画、聊天,所以当时也并未太在意。他们到了后,看到子龙先生从车上下来,真是喜出望外,我跑上前去和子龙先生拥抱,差点儿把老泪洒下来。子龙先生还是那样精神矍铄,飘逸的长发透着艺术家的洒脱。
和子龙先生相识已有30余载,在我还是懵懂少年时就得到过子龙先生的教诲,他是我的启蒙老师之一,一晃已过了几十年的光景。子龙先生近年来一直在深圳从事艺术教学和创作,虽说也常往来于深圳和北京之间,但因工作繁忙,彼此见面的时候却也不多。这次相见,除喜悦之外还有许多话要说。傍晚,我们到画室附近的一家餐馆畅谈,聆听子龙先生对艺术的感悟和他走过的传奇般的艺术道路,使我们作学生的深切感到他对艺术的执着,也被他的经历深深感动。临别时他对我说:“明年我在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举办一个现代蜡染绘画教授班,你来吧,我给你留一个名额。”说实话,我当时心里很忐忑。子龙先生被称作现代蜡染绘画之父,他是这一领域的开先河之人,可我对蜡染艺术却知之甚少,只能说略懂,即便如此,能再次得到子龙先生的传教,是一件幸事。
现代蜡染绘画教授班如期举办,虽然只有短短一周时间,却让我获益匪浅,它不仅仅是让我粗懂了蜡染这门艺术,更让我感受到了子龙先生的大师风范。他把多年来在蜡染绘画方面的探索和创新都无私地传授给大家,用带有浓重乡音的语调为每个学员讲解具体的技巧并亲自示范,使我这种初次接触蜡染艺术的人也很快就体会到了其中的奥妙。子龙先生全身心倾注于蜡染艺术,也正是由于他的艺术实践使这门传统艺术形式得到升华,形成了一种全新的视觉语言。由清华美院老院长张仃先生为其题写的“子龙蜡染”已成为一个品牌,对于一名艺术家而言,这是让人仰慕的成就,但他并不以此自居,而是用言传身教无私地传播他的艺术成果,让更多的人了解蜡染绘画艺术,因为他心中有一个愿望,就是在当今的世界蜡染艺术领域中,中国应该有自己的位置,也应该有自己的话语权,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蜡染艺术起源于中国。他在谈到欧亚一些国家的蜡染艺术在国际上所产生的影响时,一种责任感就会油然而生。他认为当代的中国蜡染艺术不亚于任何国家,甚至超过了他们,我们完全有能力、也有可能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正是这种责任感使他对蜡染艺术倾注了全部精力,也表现出了一位艺术家对国家、对民族所应有的担当。
艺术的至高境界是一份坚守,当这份坚守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相契合时所体现的就是一种使命感。子龙先生是一位艺术家,更是一位文化使者,他所肩负的使命,不仅仅是开创了蜡染绘画艺术,而是站在更高的层面来传播民族文化,并使我们民族文化的精髓融入到当代的艺术语境之中。这需要实力,需要勇气,更需要毅力,子龙先生做到了。在一个浮夸、追逐名利的社会环境中,能够坚守着一份信念的人令人敬仰。在和子龙先生的接触中,每每被他的人格魅力所打动。也正是他的这份坚守,给人的感觉他也是幸福的。在世间乱象、浮躁嘈杂之中不为喧嚣所动,坚守着自己的信念,这才是真正的幸福。唯此其谁?唯吾师子龙。
在“教授班”的结业式上,主持人让我讲几句话,我说学习的时间太短了,还没过瘾就结束了。我的话是由衷的,蜡染这门古老的艺术太有魅力了,子龙先生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所做的创新又使这门古老的艺术焕发出了新的活力,也是子龙先生把我们带入了一个神奇的艺术领域。我多年从事艺术教育和创作工作,现代蜡染绘画给我的感觉不只是一种新的绘画门类,在视觉语言和实际应用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市场前景。由于其工艺的原因所产生的奇妙效果是其他艺术形式达不到的,再利用其材质的独特性来开发相关的衍生产品也大有可为。子龙先生的创新对于弘扬我们的民族文化和繁荣我们的文化市场都将会起到促进的作用。
一个民族的形象需要本民族的文化来打造,而民族文化又需要不断的传承和发展,子龙先生以弘扬民族文化为己任,可敬!
Liu Zilong, with his family origin in Tangshan, Hebei Province, is the director and professor of Batik Institute, Administration School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member of China Artists Association, and academic leader of China National Arts & Crafts Society Liu Zilong Studio. Liu Zilong’s modern batik painting keeps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al elements, realizing integr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modern technology and oriental civilization and western artistic language, and making it an independent painting art variety in China. He is also versatile in the oil painting, ink painting, craft art and artistic design. He has created numerous excellent masterpieces and won various grand prizes. What’s more, he also published plenty of books and albums.
刘子龙,河北唐山人。中国科学院管理学院蜡染艺术研究所所长、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常务理事,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上海美术学院、北京服装学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特聘教授。中国彩色蜡染艺术的专利发明人,被誉为“中国彩色蜡染第一人”、“中国现代蜡染绘画之父”。张仃先生书写的“子龙蜡染”题词已作为中国现代蜡染艺术“子龙蜡染”体系的标识性符号。
刘子龙是一位集蜡染、绘画、设计于一体的复合型艺术家。曾在张仃、袁运甫、廉晓春、张道一的指导下,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完成蜡染绘画课题研究。其“蜡染绘画艺术”被列入国家发明专利,《中国美术家年鉴》、《中国科协专家库》、《当代中国》等大型丛书。其蜡染绘画作品曾获“第五届亚太国际博览会”金奖、“中国专利十年成就展”金奖、“中国民间美术展”特等奖、“河北文艺振兴奖”、“山东科技奖”,等等。
子龙蜡染艺术成功运用于棉、毛、麻、丝、纸、化纤、皮革和陶瓷上,其先进的思想和实践精神推动着蜡染艺术成为一门新的、独立的画种。
出版物有:《子龙蜡染》、《刘子龙蜡染专辑》、《刘子龙彩墨》、《刘子龙钢笔水彩》、《刘子龙蜡染》、《刘子龙油画集》、《刘子龙艺术专辑》。
浅谈贵州民间蜡染艺术 第3篇
贵州秀丽的山水, 各族人民多彩多姿的生活, 造就了蜡染粗犷、有力、质朴、单纯的特色。蜡染的应用极广, 用作服饰、床单、被子、门帘等, 现代还可作为艺术装饰品。均衡完整的图案, 简洁明快的色彩, 纯朴拙稚之寓意, 独特难摹的冰纹构成了贵州蜡染独特的艺术风格, 这正是值得我们今天来研究学习、继承和发扬的。贵州蜡染艺术因各地区人民的生活习惯和爱好不同, 蜡染的内容和艺术风格也各具特色, 最具代表性的有安顺蜡染和黔东南蜡染。
一
安顺, 古夜郎国的郡邑, 素有“黔之腹、滇之喉”之称, 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据史书记载, 安顺地产蜜蜡、麻及蓝靛, 尤以麻与蓝靛量多、质佳, 为蜡染的制作提供了物质基础。
安顺地区居住着众多的少数民族, 尤以仡佬、苗、布依为多。所辖五县一区几乎都有蜡染, 其中以安顺近郊和普定苗族蜡染以及镇宁布依族蜡染比较具有代表性。
镇宁布依族蜡染主要用于服饰。图案多二方连续的几何纹, 结构严整, 加工精细。纹样主要取材于植物中的龙爪花和刺梨花, 也大量使用螺旋纹、圆点纹、锯齿纹和菱形纹。一般为单色染, 以蓝底显百花为主。有一种下方布满规则的小菱形散点的料子, 则是白底显蓝花。她们有时也略用一点浅蓝作点缀, 在素净中更多了一些变化, 显得清雅明快。
几何纹有螺旋、锯齿、光体、桥拱、云纹、三角、菱形、方块、圆点、米点、同心圆等, 自然形象纹样以各种鸟、蝶、花、果、鱼为主。她们往往以几何纹为框架, 几何纹与自然形象纹样并用。贵州蜡染大多是以线为主的, 而安顺、普定苗族蜡染则有不少是以块与细线、细点相结合为其特色的, 在大面积深色的背景上显出些亮块, 周边又以细线、细点作过渡, 给人以非常舒适的视觉印象。
安顺、普定还是多彩蜡染的主要产地之一。她们用杨梅汁染红, 白蜡皮树叶和黄栀子染黄, 在深蓝的底色上, 不仅生动、活泼, 而且显得十分华丽、灿烂。这种多彩蜡染大都出现在背孩子用的包布、背扇上。
背扇的图案, 一般是由上方正中大面积的主花, 两边及下方配上花边构成。使用时背在背上, 主花自然就突现出来, 主次分明、结构严谨、造型优美, 巧妙的黑白灰处理, 配以华丽的色彩, 加上精工制作, 确是十分迷人。
二
黔东南蜡染以苗族蜡染最具代表性。黔东南少数民族有着能歌善舞的悠久传统, 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风俗节日, 也就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蜡染艺术文化。
黔东南丹寨苗族蜡染较多自然纹样色彩, 除蓝色和浅蓝色外, 在图案的重要部分有用杨梅汁和黄栀子汁染上红黄颜色, 有时或缀以红绿布, 古朴中显艳丽。以自然界禽鸟和花卉形态, 创造出极为生动活泼的图案纹样, 成为丹寨苗族蜡染中最为突出的成就。这些优美动人的图案既准确地掌握了物象的特征, 又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处理。今天我们看到的苗族蜡染中的凤鸟、锦鸡、孔雀、水鸟、虫、鱼、蝴蝶等纹样, 已完全不是自然界生物的照搬, 而是经过了匠心构思, 严密设计的。其形象既生动逼真, 生活气息又非常浓厚。这些纹饰最大的特点, 是不受条条框框的约束, 充分发挥了苗族妇女们丰富的想象力, 丹寨苗族蜡染图案中也采用汉民族的吉祥图案红饰, 有寿字、盘长、双喜.蝙蝠等, 形成另一风格。苗族蜡染图案构图严谨, 一般采用均衡、对称的形式.整个画面流畅活泼, 给人以收中有放、饱满完整的感觉。
贵州蜡染艺术造就出了很多蜡染艺术家, 蜡染艺术已从传统的图案发展到现在的纹样更新、构图新颖、设计现代、更具新意的审美情趣。陈宁康、付木兰、洪福远、王健山等艺术家通过对民间蜡染艺术的研究, 用传统的蜡染工艺, 创作了有较高艺术价值的蜡染作品, 有很多蜡染艺术工作者为贵州民间蜡染艺术的发展不断地研究、创作和创新, 相信未来的贵州民间蜡染艺术一定会结出更加丰硕的果实。
参考文献
[1].陈宁康《闲话安顺蜡染》, 《中国工艺美术》1989年第一期23页
[2].方圆《陈宁康、傅木兰的蜡染艺术》, 《中国工艺美术》1987年第一期54页
浅谈贵州丹寨传统蜡染文化现状研究 第4篇
丹寨蜡染则是其中一朵奇葩。丹寨蜡染纹样分为自然纹和几何形纹两人类。自然纹中多为动物植物纹, 人物纹也偶见, 多是传统纹样的“母本”传承, 几何形纹多为自然物的抽象化。很多纹样虽同一“母本”, 但随着时代发展, 纹样也会呈不同变化和发展。
但就像任何一个希望大文化牌的中国地方一样, 在旅游洪流与庸俗复制之后, 古朴的丹寨也不免落入文化衰落的处境。随着外部空气的进入, 以苗绣为代表的斑斓绚丽的民族手工, 在过去30年的衰落速度令人震惊。在多方考察和了解后, 观察到现在丹寨蜡染 (其他手工) 也都有这样的一些现状:
1 蜡染在走向社会化的同时, 蜡染手工化质量有下降的趋势
在丹寨以及很多苗族村寨, 户户有蜡刀, 家家有染缸。女孩从小就耳濡目染, 向长辈学习画蜡、染色的技艺;妇女一有空闲就精制蜡染衣。现在发现这种文化已经出现变异, 许多文化符号已经消失。蜡染本土原生态文化符号在快速地消失, 原因是多方面的:很多青年出外就学、打工是造成其失传的根本原因, 远离了原处环境, 没有了制作蜡染的条件与需要, 从而日渐生疏甚至完全遗忘;他们趋同现代文明, 不喜欢穿自己土制的染布衣是基本原因, 自己堵住了蜡染延续的进路;需求量也由多多益善变成“一套足以、两套搓搓有余、更多则保存麻烦”。当蜡染在生活中的重要性降低时, 人们自然就不去太重视和投入精力, 因此原生态蜡染范围正在迅速地萎缩。
2 蜡染在走向经济化发展的同时, 蜡染更多是以经济利益为主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当代发展经济是无可厚非的, 强调传统产业走出深山, 让更多人认识到它, 积极促进当地旅游和产业化发展。丹寨蜡染在旅游经济的驱动下开始发展起来, 蜡染古老的生命活跃起来。旅游经济刺激了蜡染人, 让他们认识到自己文化的价值, 可以保护蜡染。在丹寨蜡染之乡, 很多蜡染合作社应运而生, 一方面, 组织蜡染人绘制蜡染, 然后收购再高价到外地或国外销售, 这样确实是使很多蜡染人经济收入增加了, 这是有利的, 但是, 很多合作社在运作中不断提高绘制和制作速度, 降低基础成本和质量。还有很多蜡染人已经很有经济头脑意识, 销售过程中不断提高价格, 使一些传统家用的蜡染价比黄金了。蜡染 (包括其他民族工业) 之所以产生都是生活的需要, 这样才会有更广阔的天地, 才会源远流长, 一味看重短期的利益效果, 提高价格, 确实可以让人们重视它的手工价值, 但会是更加广阔的大众远离蜡染, 使蜡染远离生活。在整个运用过程中, 曾现好的一面, 也曾现负面影响。如果盲目地乱开发, 必然破坏文化的原生态韵味, 从而加剧了蜡染文化的消亡速度。由于缺少创新、不敢创新, 导致了贵州蜡染艺术发展缓慢、市场萎缩, 拿黔东南丹寨蜡染合商业合作模式来看, 它是在政府主导下的由部分村民自发组织, 有蜡染技艺的积极参与, 以商业运营为目的的, 自发寻找市场, 根据市场调节。这个探索形式使得更多艺人加入其中, 为大家带来更多利益, 也为蜡染找到市场, 从经济和发展这块来看, 有很多好处。类似的经济体系还有很多, 都是在发展和市场下的体现, 也是后人积极保护传统技艺的积极探索。
3 蜡染在走向非遗保护的同时, 原生态的传承原文化符号在消亡
蜡染和其他一些民族工业产品都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政府和很多文化经济团体都积极的对它进行保护。可以说手工艺品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支持。这也是很多地方专家和组织在积极进行思考和保护的证据, 人们都在积极的思考。商业有利于蜡染的发展, 更多的人回来从事这个行业, 也更加关注商业价值。这同时也抑制传统和本来的基本特质, 大部分是看市场的需求来生产图案和设计, 原始最具价值性的东西可能会因商业化而变成工业化, 失去一些精髓的价值。
4 蜡染的传承和保护, 注重经济利益, 也要注重保护
冯友兰曾说:“中国人最关切的是中国文化和文明的继续和统一。”我们的智慧或可超然于文化之外, 而我们的最终命运又必然统摄于文化之中。蜡染这种技艺产生源于生活需求, 现在物质极度发达的前提下, 满足基本需求只是一部分的存在需求了, 更多需求是在于满足更高层次需求, 在此基础上, 它的部分原始基因也会消失, 因此, 如何合理保护将是一个很必要的思考探索。
保护和发展传统蜡染技艺, 理性发展蜡染传统是不贰选择。继承学习和重现这份凝重, 但是, 继承和发扬并不仅仅是几个形式化的视觉符号, 更重要的是理解隐藏在这些原生态文化符号背后的能够真正体现民族精神的本质。只有在继承蜡染传统艺术的形式语言和特定的文内涵, 深刻理解蜡染艺术的文化底蕴的基础上, 不断创新设计出既蕴含丰厚民族传统文化的神韵, 又要符合时代的需求, 要保留传统工艺, 又要适应现代审美, 才能使蜡染这种传统的技艺在时代发展中绽放符合时代的花朵。
参考文献
[1]贺琛.苗族蜡染[M].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6.
[2]王东昕.环境与文化互动关系的文化生态学反思——以怒江峡谷为例[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7 (6) :23-27.
[3]杨晓辉.贵州民间蜡染概述[J].贵州大学学报 (艺术版) , 2008 (3) :5-16.
贵州蜡染 第5篇
随着人们对于蜡染领域的好奇, 也充分带动起蜡染传统领域的发展, 将蜡染元素运用到现代产品的设计中, 就如同给现代产品带入了一股清凉的时尚之风, 使得蜡染元素不断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 给人们带来了全新的生活体验。蜡染经历了3000多年岁月的洗涤, 已经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现代的人们就喜欢这种小批量、纯手工制、自然健康无污染的产品, 将蜡染元素注入现代产品设计时, 设计出的产品会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情, 洋溢着苗族人民淳朴的生活气息, 形成了工业生产所不能代替的独特风味, 可以将人们的审美步入返璞归真的境界, 逐步把具备中华民族意蕴的产品推向国际市场。
一、蜡染元素的特点
蜡染作为我国历史上的一项传统技术, 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情, 是我国民间艺术中的一朵靓丽的花朵。它时而内敛时而奔放, 时而年老时而年轻, 时而含蓄时而狂野, 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从蜡染元素涉及到的产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贵州苗族劳动人民智慧以及他们超凡的创作艺术, 为了让这一艺术长久的流传下去, 我们必须将新兴的产品与传统的元素相结合, 让我国的蜡染行业被众人所知。
(一) 取材丰富多彩
我们通过贵州苗族蜡染作品的欣赏, 就会发现这些作品制作的主要题材基本都源于苗族内部的家族图腾与历史传说, 用的花纹也大都是自然花纹、几何花纹以及其他花纹, 在内涵的表达上, 苗族人民更加注重写实传意, 将现实与理想、美好与惨淡完美的结合在一起, 不拘于世俗, 坚持将世间万物都绘制于蜡染作品之上。贵州苗族地区的高原喀斯特地貌, 从人物鬼神到动物花草、民风民俗到日月星河, 都变成了苗族人民眼中的艺术, 然后再采用夸大的手法反映现实生活, 最后制作出来的蜡染产品精美, 修饰性能强大, 可以说是贵州蜡染的一个无人可比的优势。
(二) 造型惟妙惟肖
贵州苗族蜡画绘制的造型千千万万, 风采各异, 存在着随处可见的无欲无求的情怀和敢想敢做的性格, 这其中蕴含着风里来雨里去的创新思想, 抛开世家的杂务, 只为自由故。从苗族蜡染作品的造型中可以展现出大气磅礴的自然审美观念、跳动的自然人生感想哲、别样的自然形状理念、传统的自然民族风貌等。这些造型不加修饰, 源于自然万物, 表现出自然界的神奇多变, 在懵懂的原始环境中, 苗族人民怀揣着对大自然的好奇和对自然的最初认知, 以绘描对象为中介, 使用象征、夸张、意寓等表现手法, 遵守二次元造型的形式法则, 制作出很多来自于身边却又高处于身边真实物质的艺术作品。
(三) 文化价值高
贵州苗族蜡染技术可以说展现了一种苗族人民的主观感受, 苗族人民将自己的感想通过蜡染作品展现了自己超乎大自然的力量。不同的图案造型也蕴含着不一样的寓意。比如黔东南苗族将蝴蝶和鸟类动物视为自己民族的代表图腾, 象征着对于祖先的敬意, 渴望祖先可以保佑自己的后代平安繁荣, 这样的蜡染作品表达了苗族人民对子孙后代繁衍的希望。像这样有着特殊寓意的蜡染作品还有很多, 这些蜡染对于培养民族精神、发扬民族气魄具有重大的作用;针对缺乏汉字的民族, 就起到了语言文字的作用, 见证了历史的价值, 它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蜡染元素在产品设计时的功能
(一) 装饰功能
新兴科技的进步增加了蜡染元素的装饰功能, 也提高了蜡染元素的使用功能。21世纪已经进入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 蜡染产品设计也一定要跟上时代的进步才能发展下去, 充分利用电子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 现在很多产业将电子技术与蜡染元素的产品设计相结合, 改变原有蜡染艺术品在人们心中的认知, 否则只会被社会所淘汰。很多产业都知道将蜡染元素应用在日常用品的装饰上, 比如很多女性钟爱的背包手提包和斜挎包, 将不同图案的蜡染作品制作成女性追捧的时尚手包。可以采用颜色转变的清新风格和深度转换的现代化十足的转变方法对手包的花纹和轮廓进行设计, 并且在手提部位配上丝绸的纹饰, 增加女性的妩媚与灵性, 在整体图案上保存原有贵州苗族蜡染纹饰的组成结构, 展现出蜡染主体纹饰绚丽的魅力, 体现浓厚的民族文化内涵。这样人性化的设计更加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需求, 符合人性化的设计, 也使得蜡染艺术品受到更深程度的喜爱, 让用户的体验更满意方便, 关键是美丽大方质量好, 已经成为现代型女性生活用品的重要部分, 也成为将蜡染元素注入产品创意设计的重要创新方向。
随着蜡染元素在我们生活中的普遍应用, 我们也知道很多细节可以决定蜡染元素在产品设计中的功能是否成功, 蜡染元素填充的主要作用是实现产品的装饰, 每个客户对于蜡染元素的表现手法的要求是不一样的, 很多客户要求设计的产品要融入蜡染元素。最终产品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同时, 也要顺应用户的审美观念, 符合用户自身的气质, 最终实现装饰的作用。
(二) 产品外在形象的拓展功能
蜡染元素的融入会使得产品最终的表现意义产生很大的差异, 在产品设计时运用蜡染元素, 也使得产品外在形象更加多样化, 不同的客户对颜色造型和整体内涵都有不一样的想法。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 而那些传统意义上的蜡染产品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 要想留住客户, 必须融入现代时尚的潮流进行创意装饰设计, 根据每一位客户的需求满足个性化的要求, 实现蜡染产品设计的最终价值。
参考文献
[1]陈怡君.贵州苗族蜡画纹饰在现代产品设计中的运用[D].重庆大学, 2014.
[2]刘林.湘黔苗族蜡染装饰艺术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3.
[3]卓千晓.贵州苗族蜡染在装饰织物中的创新性运用与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 2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