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管理网络图范文
来源:开心麻花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23
1

管理网络图范文(精选7篇)

管理网络图 第1篇

关键词:CAD,图文档,管理系统,3层结构

0 引言

CAD作为成熟的技术已在企业中普及应用,在极大地提高了设计效率的同时,由于产品不断的升级和换代,产生了大量的CAD文件并分散保存在不同设计者的计算机的硬盘上,难以实现数据共享,不能进行版本管理,文件查找困难,安全保密很难得到确保,纸质图文档与电子图文档的一致性难以得到保障等诸多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来源于落后的数据管理手段与快速发展的CAD技术之间的矛盾,并阻碍了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开发网络环境的图文档管理系统能较好地解决这个矛盾。

1 系统的硬件组成

1.1 3层体系结构

在传统网络应用系统开发中,广泛地使用C/S(Client客户端/Server服务器)体系结构。C/S结构由服务器和客户端组成,应用程序逻辑分布在服务器和客户端上。客户端发出访问数据资源的请求,服务器响应请求并将结果发送给客户端。C/S结构所带来的问题就是作为普通用户的客户端负担过重,不利于系统的升级和维护,其维护成本大。本文采用一种称为3层体系结构[1,2]的技术来解决该问题。所谓3层体系结构,即在服务器和客户端之间加入称之为“应用服务器”的中间层,“应用服务器”主要存放应用的业务逻辑(例如合法性校验、数据访问、业务规则等工作),使应用的业务逻辑与用户界面分开,在保证客户端功能的前提下,为用户提供一个简洁的界面。这意味着只需要修改“应用服务器”的程序代码,而不用修改数量较多的客户端应用程序就能修改应用程序,简化了应用系统的开发、更新和维护工作。从结构上来划分,它可分为数据库服务器、服务器端应用程序和客户端应用程序3层,形成3层的C/S结构。这种结构具有易扩充性,服务器可以连接到CAPP、CAM系统,进一步实行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加工和辅助分析的集成。系统结构如图一所示。

1.2 服务器

服务器上存放服务器端应用程序和图文档数据库,图文档数据库中存放图形文件(零件图、部件图)和由图形文件信息组成的图文档数据表。将应用程序和图文档数据库放在服务器进行统一管理,节省了网络资源,使系统维护更加简单。作为整个图文档管理系统核心的服务器,要为系统管理员提供界面友好的后台管理界面,为客户端提供统一的接口来访问系统公共资源,并具有处理及发请求的能力。它应具有确定用户权限,通过对用户ID和口令的判断的用户鉴权功能;负责响应用户连接请求,与客户端传送数据的网络传输功能;对传送数据加密或解密,以保证数据安全的加密解密功能;封装SQL操作,与数据库进行交互的数据管理功能;对图档按要求进行分类的统计功能等等。

1.3 客户端

用户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用客户端软件将客户端连接到服务器来实现图纸、技术文档的共享。图文档管理系统的客户端软件可设计成两种不同方式。一种设计为CAD的插件,直接安装在CAD中,并不影响CAD软件的其他功能。通过点击CAD软件中客户端菜单,弹出客户端对话框,输入服务器IP、端口等信息连接到服务器,完成图纸的查询、上传、下载等操作。另一种设计为客户端管理软件,完成对CAD图文档的审批、打印和归档等管理工作。

1.4 服务器与客户端的通信

服务器与客户端的实时数据通信采用Windows Sockets通信机制。Socket是基于TCP/IP协议的一个通信端口,可以作为用户开发网络应用程序与其他应用程序进行通信的通道。其中,流式套接字(Stream Socket)是一种面向连接的TCP/IP通信的通道,可用Socket技术编程实现客户端与服务器采用TCP/IP协议连接。用Socket技术连接的服务器可以同时接受多个客户端连接请求,进行数据的传输[3]。

服务器与客户端的数据通信的流程如图二所示。首先启动服务器,创建底层套接字(调用Socket函数),将该套接字和本地网络地址连在一起(调用bind函数),然后使套接字来监听是否有连接请求(调用listen函数),再接收连接(调用accept函数)。客户端在建立套接字后,与服务器程序连接(调用connect函数)。服务器和客户端一旦建立连接,就可以发送数据(通过send函数)和接收数据(receive函数)。等到数据通信完毕,服务器和客户端都要关闭底层套节字(用close函数)。

2 系统开发中的主要问题

2.1 CAD软件与图文档的集成

国内所使用的大多数CAD软件留有二次开发接口,提供了丰富的开发函数库,供二次开发使用。利用二次开发接口,可以实现客户端软件与CAD软件的无缝集成。如Solid Works、UG(Unigraphics)、Pro/E和Auto CAD软件都提供了与外部应用程序之间的接口,利用接口通过二次开发将网络通信能力集成到CAD软件中,从而使设计者可在CAD软件中直接与服务器端建立连接,获取需要借用的图文档文件或者提交已设计完成的图文档文件。

2.2 版本控制机制

网络化CAD的常用方法是将一个工程模块化(分为若干子模块),每个模块分给不同的设计人员进行开发,最后进行系统集成、分析。模块的设计通常需要使用到其他人员所设计的部件文件(称为零件借用),零件借用在进行装配建模时尤为普遍,这就涉及版本控制问题。

当系统中的图纸文件与用户本地的图纸文件名称相同时,需要识别哪个图纸文件是最新版本,并提示由用户来确认。目前流行的版本控制工具之一是Visual Source Safe(简称VSS),本文采用与VSS相似的规则来进行版本控制。当用户从系统获取某一图纸文件后,系统将该图纸文件状态设置为“签出”,并且拒绝其他用户访问该文件。当用户将该图纸文件修改之后重新提交,系统将图纸文件状态改为“签入”,同时将该用户本地的同一图纸文件设置为“只读”,这时允许其他用户访问该图纸文件。当用户再次“签出”该图纸文件时,系统检测到用户本地有同名的只读图纸文件,要求用户确认最新版本,确认后,本地和服务器统一了版本。通过版本控制机制,有效地防止了设计人员因错用旧版本的图纸文件而造成的错误。

2.3 网络流量控制问题

本系统采用的是基于局域网的C/S结构,如果比较多的用户同时使用客户端软件频繁地与服务器数据进行交换,可能出现网络阻塞现象。系统采用如下的设计方法来处理该问题。对于涉及企业的秘密且保存在服务器数据库中的资料的查询、浏览、下载等操作,用数据库软件进行数据管理。对于新设计的产品以及修改产品图纸,其过程都在本地机上完成,等图纸完成以后,再上传给服务器,由服务器统一完成信息提取、入库操作。

2.4 图纸信息的提取

图纸信息的提取主要包括标题栏信息的提取、部件图或装配图中明细表信息提取和其他一些信息的提取(企业的特殊需要)。要将图纸上的图形信息(文字以图形方式保存)转化为文字信息保存进入数据库,有一定的难度。标题栏在图纸上位置和尺寸固定,信息提取相对简单。明细信息提取见参考文献[4]。

3 图文档管理系统的功能模块设计

3.1 图文档管理模块

图文档管理模块[5]由图文档入库、浏览、查询、修改删除和版本管理等子模块组成,基本功能如下。

(1)图文档入库。图文档入库是向数据库中添加图文档文件的标题栏内容等属性信息,同时将相应的图文档(图形)文件存入文件系统。入库时系统会对输入信息进行完整性和唯一性检查。为了方便用户操作,提供了自动图文档入库与交互图文档入库两种方式。自动入库方式是在信息提取时,系统通常按照产品组织方式为主线进行,某一个产品下的图文档、技术资料、各种报告等,自动寻找相应的图样实现归档的过程。交互的入库方式是用户通过对话的方式将图形与文档文件存入指定的文件目录下,它可以灵活方便地掌握归档的信息和时机。

(2)图文档查询。提供多种查询功能,可根据图文档的不同信息(如图文档编号、设计人员、版本等)准确并快速地找到所需图文档文件位置,并且把查询出来的图文档定位显示到产品结构树中。检索得到的图文档都可通过系统内置的浏览器进行浏览,以保证查询图文档的准确性。

(3)图文档浏览与下载。图文档文件以可视化的树形结构表达出来,易于管理和维护。为满足不同的需求,可按图号、设计人员、图名称等多种方式显示。浏览功能主要通过浏览器来实现。具体过程如下:用户选定要查阅的图文档,系统根据用户选择,检索相应的记录和图文档,检索完毕将图文档的属性信息显示在浏览器中。用户也可通过查询功能检索要浏览的图文档。根据查询结果选择并浏览文件。同时,系统根据分配给用户的权限,提供下载所需的图文档资料。

(4)图文档删除。要同时删除图文档文件及从数据库中删除与图文档文件相关的属性记录。在删除属性记录时,可通过图文档查询浏览功能,查询到欲删除的图文档,然后在操作界面删除该记录及其图文档文件。

(5)图文档修改。因系统的管理对象既包括图文档文件,也包括其属性信息,同时修改图文档文件及从数据库中修改与图文档文件相关的属性记录。图文档属性信息的修改主要是指图文档标题栏内容的修改,因图代号是图文档存储关键字,故在修改图样代号时,数据库系统会进行唯一性检查。图文档文件的修改,实际是图形文件的修改,涉及版本控制机制。

3.2 系统管理模块

(1)用户和权限管理。用户管理是指对用户权限的相关设置,即对客户端用户上传的资料由谁来进行审核、批准,包括添加用户、删除用户和权限设置。根据不同的岗位,对用户进行组群划分,不同的组群分别赋予数据信息操作的不同权限,用权限设置子模块为不同级别的用户设置不同权限(如图文档或文档的归档、浏览、查询、下载等)。

(2)备份与恢复。系统可对相应文档按月按天(用户可自定义)进行自动备份,也可通过定时器,定时提醒用户对相应文档做手工备份,手工备份以当天时间为标志。系统备份后,在数据库里保留日志,方便查询。通过此功能,进一步加强了数据的安全性。

3.3 统计报表模块

统计报表包括:用户权限统计、图文档统计、分类统计和访问统计等。图文档统计可按设计单位、图文档的分类、产品类型等进行统计报表的生成;分类统计可对产品的标准件、外购配件等进行统计;访问统计是记录每个图文档被浏览、修改及打印等操作的统计。可将统计的结果以报表形式保存或打印。

4 结束语

本系统应用于某制造厂,能充分利用原有的信息资料,避免了重复工作。通过图文档管理系统的实施,提高了企业设计的生产效率,使查询文档、汇总报表等工作强度大大降低,实现了图纸的信息化管理,保证了图文档的安全和可靠性。在应用中起到了很好效果,提高了制造厂的管理水平和信息化进程。

参考文献

[1]柳吉庆,赵韩,董玉德,等.基于Web平台下的图文档管理系统研究与应用[J].机床与液压,2008,36(04):165-168.

[2]王王旬.基于B/W/S的AutoCAD图纸管理系统的研究[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3,20(06):49-51.

[3]刘萍,杨宏,赵春蕾.基于网络环境的CAD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天津理工大学学报,2008,24(02):80-82.

[4]黄欣,梁科山,张兵,等.某企业图文档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J].应用科技,2005,32(03):46-48.

管理网络图 第2篇

利用各地层弹性和密度的差异,通过观测和分析大地对人工激发地震波的响应,推断地下岩层的性质和形态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叫地震勘探。地震勘探是钻探前勘测石油与天然气资源的重要手段,在煤田和工程地质勘查、区域地质研究和地壳研究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地震勘探主要分为3个环节:地震数据采集、资料处理、地震数据解释。各个环节之间相互有交叉,有些可以同步进行,有些则必须按时间先后执行。

地震勘探施工过程中,工期极易受到天气、当地村民关系以及节假日的影响。以往的工期进度表一般使用甘特图来表示,它不能直接反映各工序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逻辑关系,也不能明确指出哪些是关键工作,不能计算出各工序的时间参数,而无法看到计划的潜力和优势。双代号网络计划图克服了上述缺点,它能在图上直接显示出各工序的开始完成时间、工序的自由时差及关键线路,当项目工期受影响时,可对如何降低成本、控制总工期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1]。

2 双代号网络计划图原理

双代号网络图由箭线、节点、线路3个基本要素组成。双代号网络图以箭头及两端节点的编号表示工作的网路,如图1所示。

2.1 箭线

箭线(工作)是泛指一项需要消耗人力、物力和时间的具体活动过程,也称工序、活动、作业。

2.2 节点

节点又称结点,是网络图中箭线之间的连接点。在时间上结点表示某工序全部完成后该结点后面的工序才能开始的瞬间,它反映前后工序的交接点。网络图中有3种类型的节点。

2.3 线路

从网络图起点节点开始,沿箭头方向顺序通过一系列箭线与节点,最后达到终点节点的通路称为线路。一般网络图有多条线路。线路中各项工作持续时间之和就是该线路的长度。在各条线路中,有1条或者几条线路的总时间最长,称为关键线路,一般用双线或粗线标注;其他线路长度均小于关键线路,称为非关键线路。

2.4 时间参数的概念及符号

双代号网络计划时间参数的概念及符号如表1所示。

2.5 关键工序和关键线路的确定

(1)关键工序。总时差最小的工序是关键工序。

(2)关键线路。自始至终全部由关键工序组成的线路为关键线路。

3 双代号网络计划图在地震勘探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以山西某工区为例,该项目的合同总工期为6个月,地貌属剥蚀丘陵-低中山区,地表有大面积森林覆盖,为煤矿首采区,工期较紧,采用炸药作为地震波激发源。

3.1 地震勘探项目管理工序分析

地震勘探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个环节的密切配合,项目管理的质量直接决定了工期的长短、效益。地震勘探项目管理主要围绕地震勘探数据采集、处理、解释三大环节进行工序的分解,其网络计划工作逻辑关系及持续时间如表2所示。

3.2 确定关键路线和关键工序

根据表2中各工序绘制的网络计划如图2所示,图中粗线表示的即为关键路径。

通过计算得到每项工作的时间参数,如表3所示。

d

3.3 施工过程分析及优化措施

通过计算可得出设计总工期为188 d,而项目合同要求在6个月内完成,需要进行工期的优化。一般工期优化主要是对关键工序的优化,以便缩短关键工序的持续时间,实现工期的缩短。主要采取以下2个方面的措施:①采取技术措施,提高工效,缩短关键工序的持续时间。②采取组织措施,充分利用非关键工序的总时差,合理调配人力、物力和资金等方面资源。

针对本项目的情况,为了确保项目在规定的工期内顺利完成,主要采取了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化措施:

(1)合理调配车辆,重点保证青赔工作的开展。火工品办理有16 d工作自由时差,因此不设置单独的车辆,车辆用来优先配合青赔工作。利用测量的2 d工作总时差,优先进行测量外协队伍的招标,提前进场测量,节约测量的工期。

(2)合理规划地震勘探设备、施工队伍、钻井队伍的进场次序,做到无缝衔接。

(3)工区地形复杂,采集时优化施工方案,由常规的沿着线束施工,转为横向垂直线束施工。虽然增加了部分铺线时间,但是节约了仪器搬家时间,提高了施工效率。

(4)增加工人用来搬线。因为本工区地表无道路,机械运输不起作用,完全靠人力搬运设施。增加适当的人力,虽然临时增加了人力成本,但缩短了施工工期,从全局来看,还降低了经济成本。

(5)充分利用野外监控处理的20 d自由时差,相关设备和人员没有一开始就上山,减少了设备折旧、人员吃住和交通开支,进而降低了项目的施工成本。

(6)资料解释的基础工作有15 d的工作总时差,不用额外投入人员进行资料解释的基础准备工作,充分利用自由时差,以尽量少的人员完成本工作,节约了项目的人力支出。

通过以上的调整,优化后的网络计划如图3所示。

由图3分析可知,该勘探项目总工期降到167 d,最终总工期为160 d。

4 结论

三维地震勘探项目个体差异特别大,在每个项目启动前,需要合理地分配资源,并根据经验和项目特点合理地制定双代号网络计划图。抓住重点工作,做到“有的放矢”,力求在规定的工期内完成项目。对于非关键工作,根据其自由时差和总时差可以少投入人力物力,尽量降低项目的总成本。针对一些较大、较复杂的项目,也可以借助网络计划软件来管理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提高项目的执行效率和降低项目总成本。

摘要:地震勘探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个环节的密切配合。项目管理的质量直接影响项目工程的效率和经济效益。以往项目的工期计划表一般使用甘特图,它无法反映各个过程之间的逻辑关系,也无法得知哪些是关键工作。运用项目管理中的双代号网络计划图来分析项目执行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最终确定项目的关键工作和关键路径,以便项目管理者能抓住主要矛盾,确保进度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地震勘探,项目管理,双代号网络计划图

参考文献

[1]时思.网络计划资源优化方法的研究与改进[J].煤炭科学技术,2005(5):32-35.

[2]兰立华.双代号网络图中虚工作时间参数计算的探讨[J].山西建筑,2008(6):159-160.

巧用Word绘制通风网络图 第3篇

1.1 绘制通风网络图的步骤

矿井通风网络图的绘制一般遵循“四步法则”[1]。

(1) 规划节点。主要考虑设置哪些节点, 并且给这些节点编号。一般在通风系统图上的风流分合处设置节点。给节点编号时, 要沿着风的流动方向顺序进行, 先编进风, 再编回风。节点编号不能重复且要保持连续性。

(2) 连接节点。依据巷道中风流动时的分合关系, 用单线条把相关节点顺次相连。除了需要考虑漏风情况时, 对于没有风流过的巷道, 一般不必再体现在网络图中。

(3) 整理图形。主要目的是把图形整理得简明、清晰、美观。习惯上把通风网络图总的形状绘成“椭圆”形, 但也不是唯一的, 能正确反映风流动的分合关系即可。

(4) 标注信息。主要完成相关信息和符号的标注, 具体内容包括:各分支的风向和风量、进回风井、用风地点、主要漏风地点及主要通风设施等。另外, 为了方便传阅, 图中要绘制有图例。

1.2 绘制通风网络图的原则

绘制通风网络图时, 应遵循一定原则, 即:“简化原则”、“下进上回原则”和“清晰性原则”[2]。 (1) 简化原则。距离近、风阻小的多个节点可简化为一个;井底车场等风压较小的局部网络可以简化为一个点;各进风井口与回风井口, 如果标高相同, 也可简化为一个点。 (2) 下进上回原则。应将通风系统的进风部分布置在图的下部, 回风部分布置在图的上部;进回风井口节点分别布置在图的最下端和最上端;用风地点并排呈“一”字形布置在图的中部;分支方向应由下而上 (地面大气分支除外) 。 (3) 清晰性原则。为了使网络图清晰、明了, 分支间应尽量避免交叉, 节点间应留有合适的间距。

2 手工绘制通风网络图的难点

目前, 虽然已经有很多可以利用计算机自动生成通风网络图的软件, 但是, 这类软件使用成本偏高、专业性强, 一般在大型项目中使用。日常通风管理工作中, 手工绘制简单的通风网络图是难以避免的。掌握了上述步骤和原则后, 绘制通风网络图应当不难。但是, 第二步图形整理非常繁琐, 尤其是节点和分支较多时。当移动或者更改其中一条分支时, 将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造成其他节点和分支需要调整, 这也是手工绘制通风网络图的难点所在。

Microsoft Word的自选图形绘制流程图功能恰好提供了一种辅助绘制通风网络图的工具。利用Word绘制流程图的方法绘制通风网络图时, 分支和节点将连接成整体, 移动节点时, 分支的长度和形状会自动调整。这样, 原本繁琐的图形整理过程就变得非常方便了。

3 Microsoft Word辅助绘制通风网络图

旨在说明利用Word辅助绘制通风网络图的方法[3]。因此, 为了方便, 选取一个相对简单的采区通风系统网络图的绘制为例进行说明。

某采区通风系统如图1所示, 下面按“四步法”绘制通风网络图。

第一步:在通风系统图中设置节点并进行编号如图1所示。

第二步:将各节点按照风流分合关系进行连线。从该步骤开始, 就要使用Word辅助绘制通风网络图了, 具体流程如下 (以Microsoft Word 2003为例) : (1) 打开Word, 调出绘图工具栏。 (2) 绘制节点和用风地点。选择“自选图形-流程图-联系”, 在自动生成的绘图画布上绘制节点 (1) ~ (9) ;选择“自选图形-流程图-过程”, 在绘图画布上绘制采煤工作面、掘进工作面等6个用风地点, 如图2所示。 (3) 用连接符将节点 (用风地点) 进行连线。保持绘图画布处于选中状态, 选择“绘图工具栏-自选图形-连接符-直线连接符”, 按风流的分合关系将节点或用风地点用直线连接符连接起来, 连接完成后效果如图3所示。

第三步:图形整理。节点连线完成后效果如图3所示, 图形分支有交叉, 整体比较乱。此时, 通过鼠标拖动节点和用风地点调整其位置, 分支连线也会随着自动伸缩和移动, 始终保持节点的连接关系不变。经过调整后, 通风网络图效果如图4所示。

第四步:标注。只需将通风网络图按其绘制习惯画到图纸上或者利用CAD软件绘制成电子图并进行相关标注即可。

4 结论

运用文章所述方法绘制通风网络图不但可以简化图形整理过程, 提高工作效率, 而且可以避免错误。绘制过程中要注意以下问题: (1) 通风网络图越复杂, 采用该方法的优势就越明显; (2) 绘制任何对象时, 都要确认绘图画布是选中状态, 即网络图一定要绘制在绘图画布上, 否则无法插入连接符; (3) 为了方便整理图形, 连接符的类型应选择直线型, 连接点的选择应合适, 一般可以选择节点 (用风地点) 的上部或下部中间位置; (4) 虽然运用本方法绘制通风网络图时, 图形调整非常方便, 但是为了减小调整工作量, 绘制节点时, 仍应尽量将其绘制在合适的位置, 用风地点按“一”字形排列在画布的中间; (5) 如需精细调整图形, 可设置图形网格的大小, 按“绘图工具栏-绘图-绘图网格-水平间距-垂直间距”操作。

摘要:矿井通风网络图是矿井通风管理的重要图件之一。手工绘制通风网络图尤其是图形整理时, 需要经历反复修改, 才能获得满意的效果。这不但费时费力, 而且容易出错。介绍了一种利用Microsoft Word高效绘制通风网络图的方法。该方法可以帮助通风专业学生和工程技术人员提高绘制通风网络图的效率, 减少遗漏和错误。

关键词:矿井通风,通风网络图,Microsoft Word

参考文献

[1]王德明.矿井通风与安全[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012.

[2]王永安, 李永怀.矿井通风[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2004.

工业项目合同网络图编制实践 第4篇

项目合同网络图反应的是项目业主方和项目参与方及参与方之间的合同管理及管理关系的文件。合同网络图是明确项目管理架构, 理顺项目各方管理协调关系, 进行投资、进度控制的纲领性文件。随着建设随着经济技术水平的提高, 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 项目越来越向规模化、集成化、复杂化发展, 工业项目除具备民用项目的一般特点外, 还包含工艺设备、物流、动能配套设备等内容, 合同种类和数量更为复杂多样, 合同网络图在工业项目建设中的作用凸显重要, 项目开展的顺畅和各项目标的有效控制, 很大程度取决于该项目的合同网络图是否清晰合理。

1 编制合同网络图的基础资料

①完成项目的初步设计及概算批复。初步设计及概算批复前, 项目的技术内容尚不能确定, 相关专业工程、设备是否存在, 规模大小都不能确定, 难以编制出切实有效的合同网络图。②项目业主上级机关及项目所在地政府对于项目建设的相关规定。主要涉及相关分包工程、设备招标方式的规定, 市政外线的地方性做法等。③项目已招标或签订的合同。

2 合同网络图中主要的合同类型和合同关系

合同类型主要包括:主要参与方合同、分包合同 (包括设计-施工一体化分包合同和工程专项分包合同) 、材料、设备供货合同、设计合同等。

其中主要参与方合同:包括施工总承包合同和工程监理合同;

设计-施工一体化分包:即承包商负责分包工程的工程设计、采购加工与施工, 如幕墙工程、钢结构结构工程、室内装修工程等, 这些工程均需由承包商在投标阶段进行专业初步设计、并在中标后完成施工图设计并承担采购与施工任务, 一般在设计上要对设计总承包负责, 接受其管理, 在施工及现场管理上接受施工总承包管理;

工程专项分包:即承包商负责分包工程的供货与施工, 如防水工程、桩基工程等。

设计-施工一体化分包和工程专项分包的在合同网络图上区别在于是否需要设计总包进行管理协调。

根据业主、施工总承包、分包三方的关系, 分包合同可在合同网络图上体现为平行发包合同和三方合同关系。

所谓平行合同关系, 即处于合同网络图中同一层级的并列合同关系, 在平行关系中, 做为雇员的平行各方, 大家都是同一级别的承包商, 之间没有命令/指令与服从关系, 他们之间的协调要依靠共同的上一级雇主单位。

所谓三方合同, 即在分包单位招标时, 业主和施工总承包方为联合招标人, 签订合同时合同中的主体为以上的三方, 目前合同法并未限制多方合同, 但规定需在此情况下明确每一合同方的责任、权力、义务、利益。项目各方的财务税收关系较为简单, 业主亦可按合同具体约定直接完成向各参与方的付款, 但总包管理的权威性与严密性易被削弱。在采用三方合同方式的情况下, 分包方的行为从合同安排上被纳入总包管理, 在规模较大、分包众多的项目中, 对于减轻业主管理压力, 实现施工总承包单位对于施工和现场管理的统一调度和统筹安排具有积极意义。

受行业和地方对招投标及合同管理规定的影响, 有些项目不能采用联合招标、签订三方合同, 在此情况下, 施工总承包方和各分包方在合同上为平行发包关系, 从合同关系上对现场的统一调度和统筹安排不利, 可通过在施工总承包、分包招标文件中明确, 将分包纳入施工总承包管理范畴, 分包单位进场后签订总分包补充协议等方式, 明确施工总承包对分包的统一协调与管理。

合同关系在合同网络图中具体表示, 一般可由线条体现:即粗实线表示主要支付关系, 粗实线表示管理协调的合同关系, 虚线表示管理协调关系。

3 合同网络图的编制原则和方法

①专业技术上的可分割性, 且分割后既不重叠又不遗漏, 搭接合理。②要考虑采购规模, 即分解后的专业工程必须仍具一定的经济规模, 否则可能得不偿失。③从施工企业自身特长及资质管理角度讲, 凡施工总承包不能自行实施或不擅长实施的工程与供货均应进行专业分割, 否则如纳入总承包自行承担实施范围, 亦需向外采购, 形成与业主的利益冲突。④充分理解和掌握国家或地方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 确保合约规划的合法性、合规性。⑤合同网络图表明了施工总承包自行承担范围及只负责协调管理的工程范围, 作为确定总承包不同责任范围的主要依据, 须在施工总承包招标前由业主最终确定。

4 合同网络图必要补充:材料设备采购的分类

如前所述, 工程分解时要考虑采购的规模, 但因此也形成了一个新的问题:即有时从技术上讲应对某项专业施工与供货进行分解, 按分包处理, 但分解后的分包又达不到经济规模。我们通过建立材料设备采购的分类供应法加以弥补, 具体方法如下:

将项目所需材料设备按对产品质量与品牌的需求分为三类:A类即由业主通过招投标自定品牌, 即纳入合同网络图的工程分包 (含供货与施工) 与单独的供货分包。B类即需由业主提出特别的质量与品牌要求, 但因采购规模太小不宜纳入合同网络图由业主与管理公司组织招标采购的材料设备, 对这些设备材料则改由业主指定材料设备所需品牌的等级要求, 即指定品牌范围 (一般3~5家) 及等级要求, 但纳入总包或某专业分包的供货责任。C类即不限定品牌, 只由承包商 (总包或专业分包) 按监理法规进行用材报验的材料与设备。

分类供应法中按合同网络图需由总包提供的B类设备材料, 其品牌名录应在编制合同网络图的同时形成, 一并纳入总包的招标文件, 而纳入由分包供货的B类设备材料, 则应在分包招标文件编制时一并编出品牌名录。

5 合同网络图在某工业项目中的具体应用

XX卷烟厂易地技术改造工程项目, 规划用地面积约680亩 (其中建设用地面积530亩) , 国家局批复项目总建筑面积17.59万平方米, 项目总投资控制在19.75亿元 (不含专卖设备) 以内, 建设综合生产能力300亿支/年的卷烟生产基地, 预留适当的发展空间。

项目拟建主要功能建筑包括:联合工房建筑面积约13万平方米 (含制丝车间、干冰膨胀线、卷包车间、滤棒成型、生产自动化物流系统、辅料一级库、生产辅助用房等) ;动力中心建筑面积约1.1万平方米 (含110k V变电站) ;生产管理与后勤服务用房建筑面积约1.2万平方米;辅助的污水处理站、废品站、香精香料库设施建筑面积约2300平方米;配套厂区工程 (含厂区大门、道路广场、公用管线、景观绿化等) 。

该项目划分为两个施工标段, 分别由两个施工总包单位实施。A1标段, 包括:联合工房的配方高架库、真空回潮间、CO2膨胀烟丝线间、制丝车间、梗处理线、贮叶间、叶丝梗丝暂存间、搀兑加香间、贮丝房、卷接包车间、滤棒成型车间、辅材搭配区、辅料平衡库、成品高架库、备件库及空调机房、除尘机房、车间变电所和车间辅助用房等。A2标段, 包括新建动力中心、生产管理及后勤服务用房等设施用房。包括:110k V变配电总站、配变电站、锅炉房及热力站、制冷站、空压站、水处理间及水泵房和维修管理辅房;生产管理及后勤服务用房、职工地下车库等生产管理及生活服务设施;废品库及垃圾站、香精香料库、污废水处理站环保设施用房;大门及门卫、地下油罐、天然气调压站等配套设施。

由于项目单体较多, 为体现采购优势、并利于各标段之间的施工衔接及投产后运行维护, 在合同网络图中单列全厂集中采购、全厂集中分包合同, 由业主直接跨标段进行招标采购并组织实施。仅在各标段内进行施工和安装的分包、材料设备, 列在各自标段区域内。对于分包, 本项目均采用业主、施工总承包联合发包, 签订三方合同的形式实施。部分分包未签订三方合同、纳入施工总承包管理, 如桩基工程在施工总承包招标前先行实施, 工艺设备因施工总包方一般不具备此专项经验和能力, 故未签订三方合同、未纳入施工总承包管理。设计合同单列于合同网络图一列, 由建安工程设计院作为设计总包, 对各专项勘察、设计分包进行统一管理协调, 设计总包亦对各设计—施工一体化分包工程进行管理协调, 以上关系在合同网络图中均以虚线表示。厂区工程施工合同单列于合同网络图一列, 监理可由业主单独委托, 或纳入A1、A2标段监理合同范围, 本项目将厂区工程纳入A2标段监理合同范围。

根据上述关于合同网络图的编制原则、方法, 结合本项目实际分析, 该项目合同网络编制如图1。

6结语

任何成功的项目管理, 合同网络图编制或类似工作, 都是极其重要的, 尤其对于大型复杂的项目, 通过合同网络图的建立, 确立了整个项目的分解架构, 明确了相关参与方的管理、配合、协调关系, 有利于项目中各合同的执行效率, 有利于各合同之间的衔接和协调, 为招标、投资、进度等各项工作奠定了重要基础, 有效降低了项目管理的风险。

摘要:随着项目越来越向大规模、复杂化发展, 将项目建设的合同提前进行梳理、分类, 并整理成为项目合同网络图, 已成为项目建设中的重要工作, 工业项目除具备一般民用建筑的特点外, 还具有工艺设备及动力能源配套等内容, 合同种类更为复杂。通过对合同网络图作用及编制前提、编制方法等进行较为全面介绍, 进而结合某烟厂技改项目实际情况, 编制出该技改项目的合同网络图。

关键词:工业项目,合同架构,合同网络图

参考文献

[1]王建声, 丁玉贤.大型工程项目合同架构分析[J].工程建设, 2011 (01) :1-5.

[2]乐云.大型工程项目的新型合同结构模式[J].同济大学学报, 2004 (2) :264-265.

巧用思维导图构建知识网络 第5篇

1高三复习中引入小组合作学习的必要性

“小组合作学习”于1970年兴起于美国, 1980年起在世界范围取得实质性进展, 1990年起在我国部分地区和学校进行了实验研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在《学习内在的财富》一书中明确提出21世纪学习的四大支柱:学会求知 (learning to know) ;学会做事 (learning to do) ;学会共处 (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 ;学会做人 (learning to be) 。这里所说的学会共处, 就要学会关心 (to care) , 学会分享 (to share) , 学会合作 (to work with others) 。学会共处, 就要学会平等对话, 互相交流。学校之内, 教师与学生如朋友般的平等对话, 既是“教学相长”所必需, 也是教育成功的体现。因此, 21世纪教育需要的手段之一就是对话、交流、讨论。“居高临下”、缺少平等精神的教学, 不但会挫伤学生求知的热情, 而且有害于学生健康品性的养成, 各项能力的培养。

学会共处, 不只是学习一种社会关系, 也包括了知识、技能和态度、价值观念的习得和养成。学会共处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就是参与目标一致的活动, 具体到高三的复习中就是在合适的时机给学生创造小组合作学习的平台, 留给学生更多的自由空间, 利用小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 确实提高他们的生物科学素养, 提高他们理解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综合运用能力。

2思维导图的基本理论

英国学者Buzan T在20世纪70年代初创造的思维导图 (Mind Map) 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学习方法。它是一种放射状的思维表达方式, 是打开大脑潜能的万能钥匙, 多次练习后形成的学习能力和清晰的思维方式会改善人的行为表现, 增强学生的思维广度和清晰度, 提高学习效率和记忆能力。因此, 高三生物复习课引入思维导图的教学策略能较好地提高教学效果和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能力。

确切地说, 思维导图就是学生把要学习的主题用方框或圆圈围起, 然后放在纸张的中央, 学生以画图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主题可以用关键词和图像来表示, 把中心主题作为起始节点, 放射状地画出多条射线, 每条射线的末端是和主题相关联的次级节点 (次主题) , 而每一个次级节点可以成为一个新的中心主题, 以相同的方式继续向外发散, 产生更多的思维节点, 如此无穷。这样, 学生的思维经过多次发散和不断扩展, 想复习的核心概念就以知识网络图的形式呈现出来。考虑到知识记忆的特点, 建议在构建网络图时中心主题用醒目的字体、用较大的字号、较大的方框表示, 而从中心主题出来的第一分支可以用较粗的箭头和方框来表示, 不同的分支也可以考虑以不同的颜色进行区分。

3巧用思维导图构建知识网络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 (实验2003版) 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指令性文件, 规定了课程的目标和内容标准, 指出了课程性质、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 并给出了课程的实施建议。《生物课程标准》确定的课程理念是: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面向全体学生, 倡导探究性课程学习, 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课程目标所要求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必然会在高考中有所体现, 尤其是《考试大纲》进一步明确了核心知识、主干知识考察的必然性以及学生多重能力考察的必然性。因此, 高三总复习方法的得当可以让学生从题海中解脱出来, 轻松、系统地掌握生物学主干知识、核心知识, 同时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知识脉络, 在复习过程中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有效、高效地进行复习。经过多次的实践, 笔者发现在高三总复习时通过小组合作进行知识网络构建复习生物学核心概念特别有效果, 尤其是在构建网络图时若能引入思维导图的构建方法, 则可以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 更深入地理解核心概念, 从而提升自己的综合应用、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以“生物的变异”这一内容的复习为实例展示小组合作构建知识网络的过程。

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离不开独立学习, 否则无法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缺乏独立学习的小组合作,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仅得不到锻炼, 相反地会养成惰性心理, 更谈不上能力的培养。所以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我们既要考虑选择什么内容进行合作, 更要关注在实施过程中是不是组内的每个成员都有了各自明确的分工, 小组长, 记录员, 检查员, 报告员是否各司其职。

(1) 小组成员分工学习。

即把某一大问题或大任务分割成一定数量的小问题或小任务, 小组成员各自承担一定量的小问题或小任务, 在各自完成的基础上, 再进行合作总结。

此课例把班级的48位同学按照平常合作学习小组的分组6人为一组, 在教师布置课题后, 各小组自由探讨拟构建的网络模式, 然后由小组长安排各成员的具体分工任务, 比如第一小组的分工是:A同学重点对变异的有关次主题进行研究, B同学重点对变异的类型进行归类, C同学重点对变异的各相关知识点进行细化, D同学负责记录小组头脑风暴的过程, E同学负责整理形成本组成果, F同学负责向全班交流汇报本组合作的成果等等。在初步分工后, 就是小组成员独立思维的一个过程, 这个过程成员不仅要重点考虑自己分配到的任务, 借助思维导图初拟知识网络图 (如图1) , 还要兼顾其他知识点的复习, 做到能在小组内交流时对其他成员提出质疑或补充、完善。

(2) 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建构主义认为,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 而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 学习者借助其他人例如教师和同伴的帮助, 利用一些必要的资料, 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来获得知识的过程。学习者获得知识的多少不是取决于学习者能够记忆和背诵多少教师讲授的内容的能力, 而是取决于学习者依据自身已有的经验去自主构建有关知识的能力。因此, 独立学习之后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在小组内的交流与讨论。先由各成员在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 经过小组讨论实现相互学习、互相帮助、共同发展, 并在这一过程中体验积极的情感。当小组各成员形成正确系统的认识后再最终形成小组合作的知识网络图成果。如图2是第六小组经过讨论后形成的合作成果生物的变异的知识网络图。

(3) 班级展示、反馈与评价

小组内的讨论与交流可以让小组成员对生物的变异这一主题有系统的了解, 但是不同的小组必然有不同的想法与思路。所以班级的展示过程, 是一个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拓展应用能力的体现, 也是一个组与组之间互相学习, 互相帮助的平台。发言的同学可以得到同组同学的及时补充, 异组的同学可以评价发言一组所构建知识网络图的优缺点。最后教师做为课堂的引导者, 适时地对各组合作成果与发言内容做具体指导, 指出不足, 肯定优点, 更多的是给予各组肯定性评价、鼓励性评价。学生的发言积极性、思维积极性也在多次的训练中与鼓励中渐渐增强。同时全班同学在自主思考、小组交流讨论、班内倾听的过程中, 也在把对生物的变异一词的理解逐渐内化, 学生对生物的变异不再死记硬背, 最终的实惠就是相关知识的完整性与解题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崔文胜.解剖学及组织胚胎学教学中思维导图应用的实践与探索.卫生职业教育[J].2007 (, 20) :72-73.

[2][英]托尼·巴赞 (Buzan T) .思维导图—放射性思维[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公司, 2004:4-5.

[3]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中学语文教学, 2002 (8) :58-60.

管理网络图 第6篇

JUNG (Java Universal Network/Graph framework) 是一个Java开源项目, 其目的在于为开发关于图或网络结构的应用程序提供一个易用、通用的基础架构。使用JUNG功能调用, 可以方便地构造图或网络的数据结构, 应用经典算法 (如聚类、最短路径、最大流量等) , 编写和测试用户自己的算法, 以及可视化显示数据的网络图。文件使用尽可能简明的代码示范基于JUNG应用开发方法, 希望对有开发复杂网络/图应用需求的编程人员有所帮助。

2 开发环境配置

使用My Eclipse7.5作为开发环境, 文中的例子皆在JUNG2.0.1下调试通过。JUNG包可以在Source Forge下载, 其地址为:

http://sourceforge.net/projects/jung/files/

JUNG包中包含所有需要的jar文件, 将其解压到一个目录中即可。

在My Eclipse中新建一个Java工程, 并使用Configure Build Path菜单命令激活“Libraries”选项卡, 然后使用“Add Extenal JARs”按钮将JUNG包中的Jar文件全部设为系统类库, 这样在该工程中建立的Java程序就可以访问JUNG所提供的接口方法及数据了;本文中的程序均在该工程内编写。

3 创建图的数据结构

JUNG提供的最基本的图结构的接口是Graph, 其中V和E分别为顶点和边的数据类型。该接口提供创建图结构的基本方法, 包括:

(1) 添加或者删除顶点和边。

(2) 获取所有顶点和边到集合类。

(3) 获取边和顶点的属性 (如边的权重等) 。

JUNG支持一系列不同类型的图, 以子接口的形式出现, 例如:有向图Directed Graph, 森林Forest, 树Tree和无向图Undirected Graph等。

作为第一个简单例子, 以实现Graph等接口的Sparse G-raph为例, 来构造一个图。Sparse Graph代表一个允许有向或无向边的稀疏图 (如果希望支持并行边, 可以使用SparseMultigraph类) , 使用add Vertex和add Edge方法可以方便地添加顶点和边;下面的Create Graph.java代码构造一个包含3个顶点和2个边的一个图 (顶点和边的数据类型都定义为字符串;当然也可以使用任何其他的数据类型) :

该段代码运行的结果为:

The graph g=Vertices:3, 2, 1

Edges:Edge-B[2, 3]Edge-A[1, 2]

注意to String方法非常完整地显示出该图的所有信息。

如果要构造有向图, 只需要在add Edge方法中包含edge Type参数即可, 例如:

g.add Edge ("Edge-C", "3", "2", Edge Type.DIRECT-ED) ;

添加一条从顶点“3”到顶点“2”的有向边。

4 图的可视化表现

图的可视化表现是JUNG最为吸引人的地方。JUNG可视化功能的基本组件是Basic Visualization Server类 (隶属edu.uci ics.jung.visualization包) , 该类是Swing JPanel的一个子类, 因此可以放置到任何一个Swing的容器对象中。

要构造一个Basic Visualization Server类, 首先需要了解JUNG中“布局 (Layout) ”的概念。一个Layout接口的实现, 实际上就是要告诉JUNG如何来绘制图的顶点和边, 即确定其在图形界面上的坐标位置 (x, y) 。使用预定义的Layout实现 (例如edu.uci.ics.jung.algorithms.layout.Circle Layout) 可以方便地完成这个工作而不需要繁杂的手工编码。因此图g的可视化表现可以分以下4个步骤完成:

显示效果如图1所示, 完整代码参见Graph View.java。

5 网络图的修饰

图1的网络图中, 没有关于顶点和边的描述信息。如果希望添加文字描述信息, 或者修改边的线型和颜色等可视化属性, 就需要理解变换器 (Transformer) 和渲染语境 (RenderContext) 两个概念。

变换器 (Transformer) 是来源于Apache Commons Collections开源项目的一个接口, 它负责将进入集合中的对象变换成为另一种对象类型 (例如提取关于这些对象的特定的信息) 。例如, 如果要确定顶点的绘图方式, 可使用接口Transformer, 该接口负责将给定的顶点v转换成为一个Point2D类型的对象, 其中包含了v的 (x, y) 坐标等信息。

Render Context负责JUNG渲染器 (Render) 的各项参数, 并最终影响可视化的表现。Render Context (定义在edu.uci.ics.jung.visualization) 可以从Basic Visualization Server对象得到, 其影响的显示属性包括顶点颜色, 边的线型, 顶点和边的文本标签等。下面是几个常用的隶属于Render Context的函数:

set Vertex Fill Paint Transformer ()

set Edge Stroke Transformer ()

set Vertex Label Transformer ()

set Edge Label Transformer ()

这些函数均需要使用相应的变换器作为参数, 以将顶点和边转换为渲染器所需要的信息。以set Vertex Fill Paint Transformer () 为例, 它需要一个类型为Transformer的参数, 以根据顶点确定不同的Paint类型;注意:例子中的该变换器的第一个参数是String类型, 这是因为它是由顶点的数据类型所决定的, 而顶点的数据类型前面已经设为String了;系统可以根据这个String参数区分不同的顶点。假设希望让John节点显示为绿色, 其他的节点显示黄色, 则可以这样来构造这个变换器, 注意观察其中的if代码是如何使用第一个参数来区别不同的顶点的:

set Vertex Label Transformer () 和set Edge Label Transformer () 用于指定边和顶点的文本标签, 其参数的数据类型分别为Transformer和Transformer, 其中V和E分别为顶点和边的数据类型。但是JUNG提供了一个非常简单的“工具变换器”To String Labeller (源于edu.uci.ics.jung.visualization.decorators) , 用于利用顶点或者边的to String () 方法得到一个相应的文本标签变换器;因此, 下面的代码可以方便地设置顶点的标签而无需自行编码变换器:

Basic Visualization Server对象.get Render Context () .set Vertex Label Transformer (new To String Labeller () ) ;

完整的程序Graph View2.java的运行结果如图2所示。

6 自定义顶点和边的数据类型

上面的例子中顶点和边只有最简单的意义, 也就是说, 只有一个名字 (一个字符串) 。在实际应用中, 顶点和边往往具有复杂的数据意义, 例如, 在人际关系网络中, 一个顶点可能代表一个人或机构, 具有名称、联系方式、隶属机构甚至包括照片等多媒体信息或附件。一个复合形式的顶点或边的数据结构可以是任何Java类, 但一般说来起码应当提供id属性和to String () 方法, 前者用于区别不同的网络元素, 后者一般用于为图形元素增加文本标签。作为一个例子, 构造一个顶点为联系人 (包含自增的id和名字属性) 、边是联系方式的图;顶点类命名为People, 其中id是一个自增的属性, 每次构造一个新的顶点其id会增1;在构造函数中需要指定其姓名。

边的类命名为Link, 除了自增的id属性以外, contact属性标记其联系方式。注意People和Link类都有to String方法以返回一个合适的文本标签。

对于这种自定义的顶点和边, 图和渲染类以及变换器的定义都需要做相应修改, 以配合其数据类型。例如可以这样声明相关变量:

Sparse Graphg;

Basic Visualization Servervv;

Transformervertex Paint;

Transformeredge Stroke Transformer;

在增加4个顶点和四条边以后, 样例程序Complex Graph的输出如图3所示。

7 从数据文件中读入图

如果图的连结信息存储在数据文件中, 可以使用相应的函数将其转换为Graph类型。有多种存储图数据的方式, 包括邻接矩阵与邻接表等;下面以邻接矩阵为例来读入图。

所谓邻接矩阵是这样定义的:设一个有n (n>0) 个顶点的图, V (G) ={v1, v2, , vn}, 其邻接矩阵AG是一个n阶二维矩阵, 该矩阵中如果vi至vj有一条边, 则 (i, j) 项的值为1, 否则为0。如下一个邻接矩阵:

0 0 0 0 0 0 0 0 1 0

0 0 0 0 0 0 0 0 0 1

0 0 0 0 1 0 0 0 0 0

1 0 0 0 0 0 0 0 0 1

0 0 0 0 0 0 1 0 0 0

1 0 0 0 0 0 0 0 1 0

0 0 1 0 0 0 0 0 0 1

0 0 0 0 0 1 0 0 0 0

0 0 0 1 0 0 0 0 0 0

0 1 0 0 1 0 0 1 0 0

对应的网络图如图4所示。

下面就来从数据文件构造这个图。为了实现这个目的, 首先要了解“工厂” (Factory) 的概念。Factory是定义在开源项目org.apache.commons.collections包下面的一个接口, 用于自定义对象的创建过程 (相当于一个简化的Transformer) , 其核心是create () 函数, 此函数返回该工厂创建的对象。

读入邻接矩阵的函数是Matrix File, 其原型为:

public Matrix File (Mapweight Key, Factory>graph Factory, Factoryvertex Factory, Factoryedge Factory)

该函数有4个参数, 由于其API文档没有及时更新, 不能提供正确的调用信息, 只能通过分析其源码 (主要代码在edu.uci.ics.jung.algorithms.matrix.Graph Matrix Operations.matrix ToGraph () 中) 来研究其用法。首先看3个Factory参数:

graph Factory:用于创建邻接矩阵对应的图。假设需要一个Sparse Graph对象, 其顶点和边的数据类型分别为Integer和String, 则可以这样来初始化这个参数:

上面的第一行代码, 将graph Factory类型化 (parameterize, 或翻译为“参数化”) 为Sparse Graph类, 而该Sparse Graph的顶点和边分别为Integer和String类型。由于Matrix File需要使用graph Factory来创建需要的图对象, 因此在create函数 (第三行) 中, 只需要简单地创建一个正确类型化的Sparse Graph对象即可。

vertex Factory用于创建顶点对象;由于在邻接矩阵中没有关有顶点的其他信息, 只需要将顶点按顺序排序命名即可, 因此顶点采用Integer类型, 并使用递增的静态变量做计数器:

参数初始化完毕后, 读入和创建图就非常简单了。

Matrix Filemf

=new Matrix File (null, graph Factory, vertex Factory, edge Factory) ;

Graph g=mf.load ("c:/g.txt") ;

System.out.println (g) ;

注意Matrix File的第一个参数暂且用不到, 置为null;后面处理有权图时需要设置这个参数;完整的代码请参见ReadMatrix File.java, 控制台输出的运行结果为:

Vertices:0, 1, 2, 3, 4, 5, 6, 7, 8, 9

Edges:13[9, 4]14[9, 7]11[8, 3]3[3, 0]2[2, 4]1[1, 9]10[7, 5]0[0, 8]7[5, 8]6[5, 0]5[4, 6]4[3, 9]9[6, 9]8[6, 2]

8 应用关于图的算法

JUNG中实现了多种关于图的算法, 例如最短路径, k近邻聚类, 最小生成树等;当然也可以编写自己的算法。下面以最短路径为例, 演示如何使用JUNG进行图的计算和显示。

将JNUG中已经实现的内置算法应用于一个图是很简单的;以上一节构造的无权图为例, 应用Dijkstra算法求从顶点“0”到顶点“9”的最短路径的代码如下:

Dijkstra Shortest Pathalg=new Dijkstra Shortest Path (g) ;

Listl=alg.get Path (new Integer (0) , new Integer (9) ) ;

System.out.println ("The shortest unweighted path from 0to 9 is:") ;

System.out.println (l.to String () ) ;

算法类Dijkstra Shortest Path的实例化同样需要类型化为和图一致, 然后使用get Path函数即可获取最短路径。控制台文本输出的信息为:

The shortest unweighted path from 0 to 9 is:

[3, 4]

其意为通过边“3”和边“4”的路径是最短的。显然, 如果能够使用图形化的表现方式来展现最短路径就更好了。为了达到这个目的, 定义两个“笔画 (stroke) ”, 其中shortest Stroke使用粗笔画来显示最短路径:

完整的代码请参见Read Matrix File.java, 如图5所示, 最短路径的边使用粗线条表示。

9 从数据文件中读入带权值的图及最短路径计算

前文最短路径的计算中, 没有考虑到边的权值;实际上, 上面给出的邻接矩阵中也没有权值的信息 (所有的边的权都默认置为1) 。先看看计算带权值的最短路径的方法:

构造一个将边变换为其权值的Transformer, 并将该变换器传递给算法的构造函数。

Dijkstra Distance (Hypergraphg, Transformernev)

即可, 变换器的构造方法如下述代码所示 (假设边还是字符串类型, e Weights是一个Map, 存储有边及其对应的权值的映射) :

除了可以获得最短路径的边之外, 还可以获得最短路径的值:

Number dist=alg.get Distance (new Integer (0) , new Integer (9) ) ;

System.out.println ("and the length of the path is:"+dist) ;

上面的讨论是基于已经构造了有权图g和权值映射e Weights。但是, 如果希望以类似Matrix File的形式从邻接矩阵中直接读入非1的权值, 则需要一些更为技巧性的工作, 直接使用下述代码是不行的:

Matrix Filemf

=new Matrix File (e Weights, graph Factory, vertex Factory, edge Factory) ;

因为直到目前的版本 (2.0.1) , JUNG在Matrix File读入数据时, 并没有使用到它的第一个参数“Mapweight Key” (可以认为这是一个还没有消除的Bug) 。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通过研究其源码, 使用如下的技术来间接使用JUNG的接口:

首先在程序开始时初始化一个Map用于存储边/权映射;因为Map是一个接口, 为方便起见, 使用Hashtable作为其实现:

Hashtablee Weights=new Hashtable () ;

然后使用如下代码从矩阵数据C:/g2.txt中读入有权图:

矩阵数据g2.txt的内容假设为:

请注意上面代码中带下划线的两个部分。函数create M-atrix From File () 是从Matrix File类的源码中复制过来的, 因为该函数是一个private类型的方法, 不能直接调用, 只能采用“复制粘贴”的形式来使用它:

而matrix To Graph则可以接收一个Map型的参数, 以将各个边的权值存入该映射中。

最后, 希望在可视化界面中显示边的权值, 而不是生成边时的顺序号;要做到这一点只需要增加一个Edge Label Transformer即可:

注意这个变换器和本节开始处的权值变换器非常类似, 因为它们的功能都是通过边到权值, 只是对变换器的返回结果类型有不同要求。

预期在未来的JUING版本中, 可以通过简单的功能调用:

Matrix Filemf

=new Matrix File (e Weights, graph Factory, vertex Factory, edge Factory) ;

Graph g=mf.load ("C:/g2.txt") ;

来实现上述读入有权邻接矩阵的目的。完整程序参见Read Matrix File2.java, 其显示结果为:

为了清晰起见, 图6在权值的前面加了些“----”以将不同的边的权值区别开来。

10 响应鼠标输入对图进行变换

JUNG支持的图的变换, 包括缩放 (Scalling) 、移动 (Transforming) 、选择 (Picking) 、编辑 (Editing) 等。如果要使用这些默认的鼠标交互操作, 只需要将Basic VisualizationServer升级为支持鼠标交互的Visualization Viewer, 并且添加下面代码即可:

这里面的核心概念是所谓的“模态图鼠标 (Modal GraphMouse) ”接口, 定义在edu.uci.ics.jung.visualization.control包中。该接口定义了与图交互的鼠标操作应该支持的行为, 其常用的实现包括Default Modal Graph Mouse, AnnotatingModal Graph Mouse, Editing Modal Graph Mouse等;后两者用于交互式批注和编辑。如果只需要进行普通的视图变换, 使用Default Modal Graph Mouse即可, 如上例所示。

使用这样的代码, 可以对图6那样Circle Layout自动生成的布局, 用鼠标选择并拖动顶点, 改变图的表现, 使之变成图7所示的模样。可以试试滚动鼠标的滚轮, 看看有什么别的效果, 或者按下Shift键或者Ctrl键, 看看选择顶点的时候又有什么效果。

一般说来, Picking状态下系统内置的交互操作包括:

(1) 直接左键选择并拖动:移动顶点。

(2) Shift+左键选择:选择多个顶点。

(3) Ctrl+左键选择:使被选择的顶点居中。

(4) 滚轮:缩放视图。

而在Transforming模式下内置的交互操作包括:

(1) 直接左键选择并拖动:移动视图。

(2) Shift+左键拖动:旋转视图。

(3) Ctrl+左键拖动:切变 (扭曲) 视图。

(4) 滚轮:缩放视图。

简单交互的完整程序请参见Interact.java;该程序基本上是从Read Matrix File2.java修改而来的。如果还希望在运行时切换选择 (Picking) 和移动 (Transforming) 模式, 可以将DefaultModal Graph Mouse内置的键盘监听器添加到系统中即可:

vv.add Key Listener (gm.get Mode Key Listener () ) ;

该代码支持在运行时点击“p”键切换到选择模式, 点击“t”键切换到移动模式。

但是如果出于某种目的, 不希望使用Default Modal GraphMouse内置的全部交互功能, 而只希望使用其中一部分, 例如平移和缩放, 则可以使用如下的方式构造一个“可插入图鼠标 (Pluggable Graph Mouse) ”, 并插入需要的“鼠标插件”即可:

Pluggable Graph Mouse可以容纳各种鼠标插件 (mouse plugin) 以实现特定的交互任务。所谓鼠标插件, 就是一个实现了定义在edu.uci.ics.jung.visualization.control中的Graph MousePlugin接口的类;JUNG提供了多种现成的鼠标插件, 例如Translating Graph Mouse Plugin, Scaling Graph Mouse Plug in等等, 只需要构造若干合适的鼠标插件并将其添加到Pluggable GraphMouse中即可;如上例所示, 则应用程序只接收平移和缩放操作, 而忽略其他交互请求。

11 图的可视化编辑

图的编辑实际上是鼠标交互的一种特殊情况, 也就是要使用Editing Modal Graph Mouse鼠标插件。因此, 将Read Matrix File.java稍作修改, 保留边和顶点的工厂函数, 去掉从文件中读入图的部分, 仅构造一个空的Sparse Graph, 并添加下述代码:

程序Edit Graph.java的运行截图参见图8。

之所以Editing Modal Graph Mouse要使用创建顶点和边的工厂类, 是因为该鼠标插件的功能就是要动态地添加顶点和边。 (附注:原来的Circle Layout布局也改成了简单的静态布局Static Layout, JUNG文档中说明这种布局中顶点的位置由一个Map对象初始化, 并且也可以在以后从该映射中获取;但是直到本文所用版本, 该静态布局仅仅只是上级类Abstract Layout的一个简单继承) 。图8所示截图中已经添加了5个顶点 (鼠标左键单击即可添加节点) , 正在顶点4和3之间添加边。

Editing Modal Graph Mouse实际上是由多个鼠标插件组合而成的, 包括Picking Graph Mouse Plugin、Translating Graph Mouse Plugin、Scaling Graph Mouse Plugin、Editing Graph Mouse Plugin、Annotating Graph Mouse Plugin、Editing Popup Graph Mouse Plugin等, 这些鼠标插件的不同组合形成3种不同的模式:Transforming、Picking、Editing;这3种模式可以通过Editing Modal GraphMouse.set Mode () 方法来设置, 也可以通过一个内置的菜单 (称为Mode Menu) 来设置。将Mode Menu添加到窗体菜单条上的代码是:

需要说明的是, Editing Modal Graph Mouse内置支持鼠标右键菜单, 但是直到版本2.0.1, 这个菜单仍有Bug, 多次点击时会生成重复的菜单项。而且在很多时候, 需要根据自定义的数据类型来决定弹出菜单的项目, 需要自定义属性编辑菜单。下面以一个更为复杂和全面的例子来介绍自定义的显示和编辑模式。

12 自定义顶点形状

下面以一个“脑图 (mind map) ”应用为例, 来看看图的显示和编辑中各种自定义模式的实现。

所谓脑图, 即各种概念或想法之间的关系的网络图, 是一种常用的思考问题和辅助决策的工具;一个简单的英文单词脑图可以像图9那样:围绕单词mind, 有多个相关的单词节点;显然这样的脑图对于单词的理解和记忆会有帮助。下面先来构造这样一个脑图的数据结构。

假设在脑图中, 首先, 顶点类命名为Idea, 边类命名为Link, 其定义分别在源码Idea.java和Link.java中。在Idea中, 除了最基本的id (数值标识) , title (文本标识) 等字段外, 还引入一个Vector类型links字段 (用于存储该顶点到其他相关顶点的链接) , 以及相应的添加联接的函数add Link () 。除此之外, 还提供一个工厂类用于自动创建一个空的Idea对象, 其中的静态方法用于方便地获得该工厂的实例。主要代码如下:

类似的Link的定义如下, 其中的Link Factory与Idea中的类似, 从略。

使用上述结构的顶点和边的定义, 可以按下面方式进行:

上面代码只初始化了两个顶点和一条边;现在采用自定义的模式来显示这样结构的图。一种简单的方法是使用JUNG系统内置的“顶点形状工厂” (定义在edu.uci.ics.jung.visualization.util包中) 获得需要的形状, 例如方形、多边形等。该工厂的构造形式为:

Vertex Shape Factory (Transformervst, Transformervart)

也就是说, 需要两个变换器参数来构造该工厂, 其中vsf负责从顶点获取顶点显示尺寸 (size) , varf负责从顶点获取高宽比 (aspect ratio) 。由于希望在顶点中使用16点的字体显示单词 (英文字符大约宽8像素) , 因此设置顶点形状的显示尺寸为:字符数*8+16, 其中16是两端的留空值。据此公式可以设计出顶点到显示尺寸的变换器:

根据顶点的宽度len, 容易推导出, 如果希望顶点的高度是20像素, 则需要的高宽比应该是2/len, 因此, 设计出高宽比变换器为:

真正需要的是一个“顶点形状变换器”, 因此, 使用上述工厂, 可以构造系统支持的圆形、方形、星型等的变换器;以圆角方形为例, vertex shape transformer为:

最后, 将该形状变换器置入渲染语境中即可:

程序的运行结果如图10所示。

由于使用set Vertex Shape Transformer可以接受到任意形状的变换器, 所以可以实现任意形状的顶点显示;例如, 如果对Java2D比较熟悉, 完全可以使用自己编码来实现上述效果。因此图10的第二种实现方式为:

可以试试使用上面代码中带下划线的两行来替代后面的关于r的定义, 看看有何效果著名的吃豆子的小怪物出现了!

Render Context中可以设置的Transformer有7项之多, 例如:

Transformerget Vertex Icon Transformer () ;

用于设置顶点图标, 可从图像文件构造Image Icon对象, 并通过一个图标变换器传递给渲染器:

上文中最后一行的作用是将顶点文本显示在图标的右方 (东方) 。图片文件shy.jpg放在工程文件夹中;效果见图11。这里使用了统一的图标, 当然可以为不同的顶点提供不同的图标。本节程序的源码在Ex.java, 请注意其中包含了上面所说的3种方式的代码, 需要注释掉其中的一些语句才能分别显示其中一种。

除了使用Transformer来设置渲染语境外, 还可以直接构造自己的渲染器, 例如Default Vertex Label Renderer是一个以JLabel为基类的渲染器, 它可以使用JLabel的丰富功能来生成顶点的文本标签, 例如多行文本、HTML支持、图标支持等。例如下面的渲染器可以产生如图12的效果。

注意需要继承Default Vertex Label Renderer并覆盖get Vertex Label Renderer Component () 方法;该方法也是Vertex LabelRenderer接口中定义的唯一一个需要实现的方法。

图12看上去有些乱, 但只要注意到每个顶点都有两个图标, 第一个是顶点本身的图标, 由前文所讲的顶点图标变换器Vertex Icon Transformer生成;第二个图标是顶点标签的一部分 (可以看到加上的JLabel边框) , 由自定义的渲染器生成。需要注意的是, 顶点标签的图标不能替代顶点本身, 因为顶点如果不显示的话, 则该图无法响应鼠标的“选择顶点”的操作;另外, 如果有顶点图标的话, JUNG就不再绘制顶点的形状 (Shape) , 也就是说, 如果同时提供了顶点图标和顶点形状两个变换器, 则JUNG优先使用图标变换器。

13 自定义弹出式编辑菜单

JUNG的鼠标支持可以通过“鼠标插件”实现。实际上, 已经用过的支持编辑功能的“图鼠标”Editing Modal GraphMouse就是由多个Mouse Plugin组合而成, 并根据需要添加和移除某个plugin;例如, “选择” (picking) 模式的源代码为:

从中可以看到, 选择“picking”模式, 实际上就是移除translating (平移) 等5个plugin, 激活picking等4个plugin。所有的这些plugins都是继承Abstract Popup Graph Mouse Plugin而来的, 而后者是Graph Mouse Plugin接口的一个最简单的实现。通过将各种mouse plugins安装到Pluggable Graph Mouse对象中, 可以构造自己的鼠标支持。因此, 构造一个自定义的鼠标插件, 也需要按这样的思路来进行:

1) 继承Abstract Popup Graph Mouse Plugin;

2) 重载其中的抽象函数handle Popup (Mouse Event e) 方法以处理弹出菜单。

好在Greg Bernstein (JUNG项目组成员之一) 已经给出了实现了一个通用的处理顶点和边的弹出菜单的插件:

Popup Vertex Edge Menu Mouse Plugin.java

使用该插件的最简单过程是:

(1) 先构造一个内置的图鼠标 (例如Editing Modal GraphMouse) , 并移除其中的弹出菜单支持;

(2) 构造一个Popup Vertex Edge Menu Mouse Plugin对象, 并设置其中的顶点和边弹出菜单;

(3) 将上一步中的构造好的插件添加到第 (1) 步构造的图鼠标中。

样例代码如下 (见Ex1.java) , 其中的核心语句加了下划线:

试试分别在顶点和边上点击鼠标右键, 会弹出不同的菜单。很显然, 上面例子中的弹出菜单仅仅区分了顶点和边, 没有体现具体的被点击对象。要想构造上下文敏感的弹出菜单, 需要先研究一下Popup Vertex Edge Menu Mouse Plugin.java中重载的弹出菜单处理方法:

该代码的主要职责是在鼠标点击时, 确定事件发生的位置、被点击的对象 (是边还是顶点) , 并根据此信息构造菜单内容并弹出菜单 (见上文中带下划线的代码)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update Vertex Menu () 或update Edge Menu () 方法, 这个方法用于在菜单弹出前重新构造菜单内容。正如上述代码的作者所说, 不需要修改handle Popup () 方法, 而只需要修改update Vertex Menu () 或update Edge Menu () 这两个函数即可。

以顶点菜单的更新为例, 其函数形式为:

private void update Vertex Menu (V v, Visualization Viewer vv, Point2D point)

该函数有3个参数, 分别是当前被选中的顶点v, 当前图的显示部件vv, 以及鼠标点击的位置point。根据这些参数, 可以编写自己的update Vertex Menu () 函数, 以初始化其中的vertex Popup和edge Popup两个变量;这两个变量都是JPopupMenu类型, 其类型声明为:

private JPopup Menu edge Popup, vertex Popup;

作为示范, 在顶点菜单中设置两个菜单项:删除当前节点和切换“是否计划项目 (is Schedule) ”。菜单的构造和事件响应都放在Vertex Popup Menu.java中, 其核心函数为:

上述代码可分为3个部分:

第一步从菜单中移除所有菜单项, 以便重新构造菜单。

第二步构造“删除当前顶点”菜单;顶点的名称从参数v的title字段中得到。

第三步构造复选框式的“是否属于计划项目”菜单;如果该顶点是计划项目 (字段is Schedule为真) , 则复选框初始状态为“选中”。

这样, 在Popup Vertex Edge Menu Mouse Plugin.java的update Vertex Menu () 方法中, 只需要加入对上面方法的调用即可:

Ex2.java的执行结果如图13所示。正如预料的那样, 第一次点击mind顶点的时候, 弹出菜单中Schedule复选框未被选中;点击该菜单项后, 则第二次弹出菜单时该复选框是出于选中状态。另外, 由于没有为边编写代码, 因此在边上点击鼠标右键将抛出异常。

14 树的实现及计算

树 (Tree) 和森林 (Forrest) 是图的特例。JUNG为这两种数据结构提供了专用的接口以实现其相关的算法。以DelegateTree的树实现为例, 这种树直接以有向图为基础实现Tree接口, 其常用的函数包括:

public boolean add Vertex (V vertex) :添加根节点;

public boolean add Child (E edge, V parent, V child) :添加子节点;

public boolean add Edge (E e, V v1, V v2) :同上。

下述代码将构造如图14所示的树, 其中的布局为Tree-

Layout:

15 结语

PMP考试中网络图试题的解题技巧 第7篇

在PMP认证考试中,网络计算题和挣得值计算题是最主要的计算题,在考试中占的比重在10%左右,而这两部分试题是历来考试的难点,本文对PMP考试中网络图计算题的解题要点进行介绍,以帮助考生解决考试中的关键考点。

1 网络图的基本知识

网络图6个时间参数分别为:

1)最早开始时间:Earliest Start Time(ES)。2)最早结束时间:Earliest Finish Time(EF)。3)最迟开始时间:Latest Start Time(LS)。4)最迟结束时间:Latest Finish Time(LF)。5)总浮动时间:Total Slack Time(TS)。6)自由浮动时间:Free Slack Time(FS)。

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下:

[ES前+D]max=ES (1)

[LF后-D] min=LF (2)

ES+D=EF (3)

LF-D=LS (4)

ES后-EF=FS (5)

TS=[TS后+FS]min (6)

TS=LS-ES=LF-EF (7)

T=[EF]max (8)

其中,D为持续时间;T为工期;前为一个工作的紧前工作;后为一个工作的紧后工作。

在计算时间参数时,一般也按式(1)~式(8)的顺序进行计算。

2 PMP考题举例

下面举三例,说明上述8个公式的应用。

例一:某项工作有两项紧前工作A,B,工作持续时间A=3 d,B=4 d,最早开始时间分别为A=5 d,B=6 d,则本工作最早开始时间是( )。

应用式(1):[ES前+D]max=ES可得:答案为10 d。

例二:某项工作有两项紧后工作C,D,最迟完成时间C=20 d,D=15 d,工作持续时间C=7 d,D=12 d,则本工作的最迟完成时间( )。

应用式(2):[LF后-D]min=LF可得:答案为13 d。

例三:双代号时标网络计划中某项工作有两项紧后工作,其工作总时差分别为4 d与6 d,本工作的自由时差为2 d,本工作的总时差是( )。

应用式(6):TS=[TS后+FS]min可得:答案为6 d。

3 PMP考试网络图试题的解题技巧

3.1 充分应用基本概念答题,避免繁杂的时间参数的计算

如:关键线路为所有线路中最长的线路。应用这个基本概念,可以快速地判断一个网络图的关键线路,关键线路上各项工作持续时间之和即为该工程的总工期。

在PMP考试时,特别是在解答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时,要进行全部的时间参数的计算在时间上是不允许的,这就需要应用概念答题。

3.2 充分理解题意,尽可能减少时间参数的计算

在答题时,根据题目的设问,有时不必计算所有的时间参数就能解题,此时只要根据解题的需要,计算必要的时间参数,而不用计算全部的时间参数。

3.3 应用早时标网络图直观的特点解题

网络计划图见图1。

问题:1)该网络计划的计算工期是多少个月?关键工作有哪些?

2)计算工作B,C,G的总浮动时间和自由浮动时间?

问题1可以通过前述技巧1迅速得到答案,计算工期为18个月,关键工作为A,E,H。

问题2可以通过简单地画它的早时标网络图作答,当然也可以通过计算时间参数作答,但这样比较繁,用时多,容易出错。

为了答题,绘出化简了的早时标网络图见图2。

从图2中可以看出:FSB=0,FSC=0,FSG=2,TSB=2,TSC=2,TSG=2。

在绘简化的早时标网络图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先根据本文介绍的技巧1确定关键线路,并且绘出关键线路。

2)其余工作按绘早时标网络图的绘图原则进行。

3)绘图不必详细,只要能达到满足答题的要求即可。

4)争取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汇完图,读出各个参数。

3.4利用动静相结合的观念,对网络图进行分解分析

在图1中,利用技巧1可以很方便地绘出关键线路(1)(2)(5)(7)(8),对于工作B,G,工作B的起点节点为(1),G的终点节点为(7),(1),(7)为关键线路上的节点,可以看作是不能移动的节点,而节点(3)可以看作是能左右移动的节点,移动的幅度以其FS为限,而其FS则为(1),(7)在关键线路上的持续时间减工作B,G的持续时间(图2中G上曲线的持续时间即2个月),这样就能方便地判断出B,G的6个时间参数。同理也可以将工作C,D,F单独进行分析,节点(2),(8)不能移动,而节点(4),(6)可以左右移动。

4 PMP考试网络图试题的两种解法比较

解法一:按照网络参数的8个关系式,按部就班地算出各工作的时间参数,各个时间参数的计算顺序按笔者提供的8个关系式的顺序计算。

在实际答题时,利用这种方法比较麻烦,耗时多,容易出错。

解法二:利用上文提到的技巧,应用早时标网络图直观的特点解题。

绘出简化了的早时标网络图,从图2中可以直接看出各工作的b个时间参数,有的工作的TS需要通过公式:TS=[TS后+FS]min进行简单的计算。

通过两种解法的比较,不难发现,解法二在手工处理简单的网络问题时有一定的优势,特别是在PMP考试时,在正确性和用时上优势更加明显。解法一是一般的教科书上介绍的规范性和程序性的解法,对于用计算机解决网络问题是理所当然的选择。

摘要:对网络图知识进行了概括总结,分析了PMP考试网络图试题的解答技巧,并对网络图试题常用的两种解法进行了分析比较,得出最具优势的解法,以提高PMP考生的解题准确性和解题速度。

相关文章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精选12篇)创新公共服务 第1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对国家或区域的技术创新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科技...

3
2025-10-24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精选9篇)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第1篇匆匆读后感500字_读《匆匆》有感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

1
2025-10-24
草莓教学范文

草莓教学范文

草莓教学范文(精选17篇)草莓教学 第1篇“风儿轻轻吹,彩蝶翩翩飞,有位小姑娘上山摘草莓,一串串哟红草莓,好像……”优美的歌词,动听...

3
2025-10-24
仓储类课程范文

仓储类课程范文

仓储类课程范文(精选7篇)仓储类课程 第1篇物流产业是复合型产业,发达的物流能加速传统运输、仓储和零售等行业向现代物流服务领域延伸。...

1
2025-10-24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精选8篇)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第1篇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作为诗性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审美批评,同文学艺术实践...

2
2025-10-24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精选6篇)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第1篇莲山 课件 w ww.5 YK J.COM 4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二、试题所体现的新课程理念和...

3
2025-10-24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精选2篇)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第1篇常州市河海中学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 八(1)班创 文 明 班 ...

2
2025-10-24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精选14篇)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第1篇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及签字样本兹证明为我公司财务负责人。特此证明。身份证复印...

1
2025-10-24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