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的丧葬习俗(精选8篇)
客家人的丧葬习俗 第1篇
客家人的丧葬习俗
客家人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民系,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阔、影响最深远的民系之一,近现代以来,大量学者对客家文化与习俗进行了一系列深入而广泛的研究,客家丧葬习俗则研究得较少,此文则尝试对客家丧葬习俗作一较全面的表述以增进世人对客家文化的了解。日常生活中,客家人是非常讲究礼仪的,丧葬礼仪则历来为客家人所重视,程序繁多,场面浩大,客家人往往在生前就准备了棺材,放置在土楼二楼空闲的房间里,或者架在廊道的屋梁上,比起其他礼俗,丧葬之俗来得更为庄严肃穆,客家人对于此,做得十分周到,葬务从厚,礼务从奢,丰其筵席,醉饱灵侧,鼓乐奠别,在客家山区,至今旧俗犹存;客家人的丧葬观念基本上继承了汉族传统,相信灵魂不死,重视福、寿、孝,丧礼讲究排场,特别重视风水;繁缛的葬俗首先来源于灵魂不死的观念,古人认为人活着是灵魂依附于肉体,而死后灵魂与肉体就分开,灵魂是能够独立于肉体之外的,具有超人的力量,会对子孙后代产生护佑的作用,因此把灵魂当作神秘的对象加以信奉。
旧时人们对待死人在归天路上的种种复杂仪式都是以灵魂的虚拟存在为前提的,逝去的人似乎仍然是一个生命需要人们去关爱。客家人的喊惊习俗是这一思想的体现,小孩生病时就要由孩子的母亲及其他中老年妇女烧香烛喊惊,认为小孩生病是因为灵魂离开了孩子的肉体,及时叫回灵魂孩子就平安无事了,古人相信人的灵魂在生前与死后是一脉相承的,人生有现世与来世,由此推断世界也有阳界与阴界,根据灵魂不死的观念,人死了以后要进入另一个世界就是那个人们称作阴朝地府的地方。
客家人相信因果报应,认为善恶到头终有报、多做善事能够荫子荫孙,今世不好死后也能得到好报,这便也是客家人重视丧葬礼仪的原因之一。客家人的丧葬方式多沿用古中原的传统,以土葬为主,多用棺葬,解放以后随着政府的倡导逐步实行火葬。
另亦有合葬、捡金、做生意、野葬等习俗。因笃信灵魂不灭的观念,旧时客家人对墓穴向来特别重视,一如生人起房,叫“阴宅”,犹重风水,凡筑墓葬必请风水先生选日子、时辰、选墓地、看朝向等。
丧葬礼可以说是客家礼仪中最为繁琐复杂的一种,它的仪式较多,是其它许多礼仪所不及的。同时,这种礼仪也最庄严、隆重的。
客家人的丧葬习俗继承了汉文化传统的许多突出方面,如孝道、宗法制等,都在这种礼仪中体现出来。同时由于长期流迁以及与当地土著的交流与融合,使得客家的丧礼形成了自己民系独有的新的特点,这些特点体现在客家丧葬仪规上显得既温情脉脉,极富人情味,同时也有几分严苛和冷峻,客家丧葬习俗大致分以下几个步骤:
1、送终,客家传统习俗认为凡人年在六十虚岁以上因老、病而死的,都算寿终,称之为“喜寿”,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白喜事”。对于这种正常死亡,家人在心理上、物质上早有准备,儿女子孙都要在死者临终前日夜守候,跪在跟前聆听遗嘱,哭泣尽哀并烧纸祷拜死者“升天”,是谓“送终”。
如在江西省赣县湖边乡一带农村,人们到了60岁时便要为自己的后事准备棺木,完成时还要大摆酒席举行隆重的仪式,将棺木置放于大厅的楼梁上,当地农村俗称“寿木上座”。客家人对送终一事相当重视,并以没能跟老人说上话为终身遗憾,所以闻说父母或其他至亲病危消息一般都要立即赶回,出门在外的亲属们即使不远千里也要日夜兼程赶回,尽最大可能见上最后一面,以求在临终前见最后一面,显得孝顺,是为“送终”;老人临终之际,便将事先做好的“寿衣”给老人穿上,称“着寿衣”。
过去有“上六下四”之说,即上身穿六件衣服,下身穿四件裤子,人一断气,子女立即烧纸钱、焚纸轿,放声悲哭,是谓“送终”,同时还要赶往亲友家中报丧。
2、报丧:报丧是指丧家向亲戚邻里报告死讯、丧期、葬期。一般小殓后,丧家即将死讯报告亲朋好友,以便他们在大殓及时前来吊唁。
报丧的形式有口头的,也有持卜文的,后世还发展出来在报纸上登卜告报丧。民间一般以口头为主,即孝子或长孙亲往报丧,对那些至亲好友尤其是如此,否则礼数不到,对那些较为疏远的则捎个口信即可。
3、装殓:装殓是指把死者装裹、放入棺材。古礼装殓分大殓(入殓)、小殓。三日小殓,五日大殓,或次日小殓,三日大殓。这也是和所谓三月下葬的旧俗相应的。
装殓时,有落枕习俗:即移动遗体,在厅堂地上铺一白布,将遗体放在上面,头枕新瓦,瓦上垫以布制三角枕,日夜派人守候;择日定时将遗体入棺,叫“入材”。后世一般家庭停丧时间较短,入殓也就比较及时,大多临终穿好寿衣,第二天便装殓入棺。
4、摆孝堂:在遗体前挂白布,摆香桌,放灵位牌或遗像。早晚哭灵,登记亲友送来的礼物或“代烛”,帐布按序挂在孝堂两旁。每天清晨和傍晚以及亲友来吊唁时,丧家女眷在帐内棺旁举哀。晚上亲友参加孝堂守灵,俗称“陪夜”。
5、发丧:发丧要择时,常在早晨。旧时在头一天要“闹丧”,通宵达旦请法师念经,鼓乐喧天;发丧先举行祭奠,再起柩出殡,讲究排场,往往全族人丁参加,送葬亲友一路敲锣鸣炮,放生悲哭。
6、安葬:将灵柩放入墓地。墓地选择讲究“风水”。坟墓外观很似客家人的围龙屋,是客家人崇拜祖先的一种表现。埋葬后第三天,亲属穿孝衣到坟上哭拜祭奠,烧纸钱,谓“醮三朝”。
7、做七:人死后,每逢“七”日,要举行祭奠,俗称“做七”。一般只做“五七”。最后举行祭奠,焚化灵屋(纸屋),叫“完七”,以示丧事的结束。以后,周年举行祭礼,叫开小孝;三年举行祭礼,叫开大孝。开大孝时,门前、厅堂换上红联,一切恢复正常。
8、捡金:客家之俗,安葬若干年后(常为十年),挖开墓穴,将遗骸用炭火烘烤,按人体结构屈肢装入特制的陶瓮内,谓“捡金”,然后重新安葬或将陶瓮集中安放在田地里,这才是逝者永久的墓穴。龙岗客家人丧葬习俗称之为“二次葬”,于逝者入土七、八年后,请人掘土开棺,其时尸体的皮肉内脏等软组织已腐烂殆尽,仵工将骸骨拾起,装在一个特制的陶瓮(俗称“金瓮”或“金塔”)里,择定吉日,将“金塔”安放于风水宝地中。有的地方还专门修建一座大型墓地,将“金塔”葬在里边,立上墓碑,俗称为“地”。墓地做好了,择日举行“圆地”仪式,祭祀宴客,称为“二次葬”,“捡金”是整个丧礼的最后一环。
客家人所强调的风水宝地要义有三: 一是要有龙势。即山脉绵延起伏、层峦叠嶂、罗列有序、奔腾有势等;来龙之势的大小主导着富贵的等级及人丁的兴旺。
二是要有局。即对景罗列各峰,湾环回托,或旗或鼓,或印或案,皆应为基地所用;局主导功名官禄。
三是要有水。即基地前面有对逆的江河,但江水又不是直冲基地,而是水口回环带水;水主财路。
因此,为寻得风水宝地,他们宁愿等上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若一时间找不到吉地,便把金盎寄放于山间岩穴或田头地坎,以待日后安葬。
这种暂时寄存“金盎”,俗称“寄岩子”。据明代嘉靖年间《惠州府志》记载:“长乐、和平滋不忍弃亲于土之说,有停柩期年、三年而后葬者,或葬不数年,惑于风水,启土易棺,火化而改葬者”。再如兴宁,“纳骨于瓦瓶,名曰金瓶,迁葬而之它……亦惑于地师,数数迁易。……”到了清代,这种风气更是盛极一时。《嘉应州志》记载:“葬数年必启视,洗骨,贮以瓦罐。至数百年远祖,犹为洗视,或屡经起迁,遗骸、残蚀止于数片,仍转徙不已。甚且听信堪舆,营谋吉穴。”清人张新泰《粤游小志》载:嘉应州一带:“粤俗惑于风水……乃有既葬后,或十年或十余年复出诸土,破棺捡骨,谓之洗金。”风水原因是客家二次葬的主要原因,台湾客家人的二次葬便被称为“捡风水”,在梅县丙村二次葬则被称为“做风水”。客家丧葬中,一家丧事,众人相帮,完全是义务的,不收取任何报酬。
如果死者是妇女,其娘家享有特殊权利,什么事都由娘家人说了算。治丧期间,子孙要披麻戴孝守灵,不能梳洗也不能入席就餐,当年和次年的端午节不能包粽子,春节不能贴春联,也不能蒸年糕。
客家的墓穴讲究风水,由职业风水先生和丧家一起选定,客家人的墓穴外观很像五凤楼的形状。丧葬器物中,值得一提的便是棺材,棺材二字与官财谐音,寓意升官发财,客家人自古有为官的传统,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很浓厚,在农村,几乎每位农民死后都会用棺材装殓尸首,也有人由于其他原因死后要被火化了,但是也会在死前吩咐子孙将自己的骨灰装在棺材里,他们都喜欢这种土葬的方式,以保存尸首的完整,寓意深远,因此,在棺材的制造上,客家人也颇费工夫;客家人的棺材也称寿木、老屋、寿床等,用于装殓逝去的人。
客家人对棺木的选材都比较讲究,一般使用杉木制造,制作寿木时,家境富饶的,大都选用老油杉最根部的一段,尽可能大,用4根整木方料做寿器,称“四角”,即盖板、底板和边板用整块大的木料做成,上下左右共四块,两头各一块,共六块,每块都是完整不用合并,棺木内有一块由7颗星连成的抬尸板,称“七星板”,此外,还有“六角”、“八角”寿木,即由6根或8根木料做成,中等富裕人家一般制做“十个角”寿木,选用的木料比“八个角”略小;一般人家做“十二角”寿木,即棺财由12根小木料做成,比“十个角”木料又稍小一点,造价便宜一些,十根木料做成的,其中顶盖为三根木料,底部为三根木料,两边各两根木料,前后为五到十一块其他木料。在农村,因经济条件所限,使用十根木料制造棺材的较多,于是棺材又被称为“十页瓦”、“十大块”,也有用十二根木料制成的,俗称“十二元”。
农家制做棺木,一般在30岁左右就要精选木料制作好,准备去世以后用。俚语云:“三十冇付板(指棺材),看你好大胆”,言下之意,人到中年,就要准备寿木了,没有预备好,怕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将措手不及。
故此,客家人一般在世时就要做好棺木,称“寿木”或“寿器”,表示添寿加福。许多人都在生前就将棺材准备好,有的是子孙准备的,有的是自己准备,有的准备长达数十年之久。
棺材板拼合后,用桐油石灰膏将所有的缝隙填补好,内外用油漆和棉布一层层贴上,使之滴水不漏,旧时有的停棺三年以上都不见漏气漏汁。油漆颜色大体两种,一是黑色,一是红色,视各地习俗不同而异。寿木做好后,漆工及时刷好油膝,两头画上图案,大头顶端写一“福”字,前端小头写一“寿”字,棺盖板上用红纸书写“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夭折的人,所用棺材一般不漆颜色。
客家习俗,在棺材底上先放草木灰和有香味的树叶,铺棕片12片,闰年多一片(广东客家人爱铺一寸厚黄泥),再放“七里板”(穿有七个孔的薄木板),板上铺草纸和布。死者身上还要盖七条褥,叫“上七下八”。
棺材底里该放的东西放上后,由亲人两位(有的地方由土工)用两条白布将遗体提起放入棺内,头部裹以丝绵,头顶两块砖,称“合砖”,写上死者姓名世系生卒年月日时。宁化等地制作内碑,写上死者生卒年月日时和子孙姓名,以备后查,男放脚下,女放头上。
遗体放好后,要拉中线,把遗体摆正中,棺内的空隙处,有的填上木炭,有的用死者遗服塞紧,上面再盖上褥,即用白布和画布做成的杯子式样。宁化客家人给死者的褥是上七下八,即在尸体上垫八条,尸体上盖八条。
闽西客家人给死者盖上出嫁女儿送的白色面布,头侧放一盏长明灯,米饭一碗,蛋一个,饭上插筷子一双。日夜轮流守候,切忌狗猫接近。遗体四周撒些石灰,以防虫蚁。客家人的习俗,未过花甲而身亡的称“短命”,一般不能享用棺木安葬,只能用几块木板钉成棺材状,俗称“火板子”,将其安葬。
客家丧葬文化,充分体现了客家人对逝者的尊重,对祖先的崇拜,是祈求祖先庇佑福荫子孙后代的重要仪式,是古代客家文明礼仪的一种体现。
客家人的丧葬习俗 第2篇
1.客家人的来源
2.客家人以往的婚嫁习俗
3.客家人以往与现在婚嫁习俗的对比
4.客家人的婚姻习俗的结论
我们围绕这写的问题展开了这次的研究性学习。
客家人,又称为客家民系,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民系,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阔、影响最深远的民系之一。客家因从北方中原地区南下迁徙而产生,迁徙给了客家人坚韧的品性。尽管所处环境位于偏僻的山区,但是勤劳的客家人在自己的土地上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历史。
客家人并非是指我们平常所说的客居他乡的客人,而是指居住在在岭南地区有上千年历史的一个重要民系,是相对于广府、潮汕民系来说的。广东省内的三大民系,都是杂糅了岭南最早的原住民百越诸族而最终形成的[1]。客家民系比广府、潮汕民系形成的时间要晚,但客家人并不比其他两个民系晚来于广东,在广东的河源、惠州等地最早定居的就是糅合了古越族的客家先民,当时并没有客家这个概念(客家这个概念的最终形成已经是很晚的事情),此后,越来越多的南下黄河流域汉人与闽粤赣三角地区的土著族群交融以后产生了稳定的共同体,其主体有相当部分是生活在这里的古越族人民,而不仅仅是迁徙南下于这一地区的古代中原人。因此严格来说,客家人的祖先是融合了古代中原民系和古越诸族而形成的。所以我们这次选择的研究性学习是:“客家人的婚姻习俗”,我们了解到客家人在结婚时的习俗,旧时婚俗有“等郎妹”、“童养媳”、“顿花妹”、等。“等郎妹”是指结了婚长期没生下男孩的人,有钱便再娶,讨二奶三奶,直至能生男孩为止;而没钱的便买个女孩来抚养叫做“等郎妹”。意思是取个好兆头,等生个男孩。如果真生了男孩,父母便为他们匹配为偶。如此成婚者,大多女大于男,甚至相差很远,故有“十八娇娇三岁郎,晚间共枕尿满床”的哀怨。
有些做父母的,儿子一生下来,就为其婚事着想,向亲朋好友讨个女孩抚养,待女的长大后成婚,叫“童养媳”。这种婚姻一般是男长女幼,多出现在贫困人家。这种由父母包办的婚姻,很少有和谐的感情。
顿花妹”是指结了婚就急于生育的人,先抱养人家的女孩,若日后自己生下男孩,可让人成婚也可不成婚;若无生育或只生女孩,所抱养之女作自己女孩看待。
打扮新娘。新娘出嫁前,要请“扮娘”打扮。所请扮娘一定要“四片全”(即有子、有孙、丈夫健在,且在村中有名望)。打扮新娘要梳3次头,每梳一次都说一句吉祥的话:一梳梳到头,二梳福禄寿,三梳子孙满堂。接着便为新娘穿衣、裤和鞋。
上轿。打米筛花以后,家人、亲戚都要送红包给新娘,谓之“上轿钱”。父母还送一个提包给出嫁的女儿,包里装有莲子、枣子、早稻粒、长命草、糖丸、葱、蒜等象征美好的东西。之后,新娘悄悄上轿(一般不放鞭炮,认为嫁女是蚀本的事,不值得大张旗鼓。这种观念现有所改变,但风俗犹存)。
迎亲。新娘“上轿”后,由男方家的一名已婚男子引路“入门”。至新郎家时,门前燃放喜炮,用稻草、“桃符”燃起火堆,由“伴妇”接新娘“下轿”,并跨过火堆,进入祖公堂向祖宗行礼。
但是从今天来说,我们客家人结婚时的习俗可就变得简单多了,不再讲究那些仪式,但却充满了新意。以往讲究的婚姻大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像在古代也不乏以子女终身大事,做为攀龙附凤、谋取钱财的父母。想必祝英台的父亲非要把女儿嫁给马文采,而置女儿的幸福于不顾,也是看中了马家的富有吧!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之苦的不仅仅是梁山伯与祝英台。唐朝洛阳城女子步非烟,才貌双全,依照父母之命嫁给河南府功曹参武公业为妻,曹性情耿直,粗犷躁烈,只晓得武刀弄斧,步非烟的才情到了他那儿完全是对牛弹琴。尽管他对步非烟宠爱有加,步还是红杏出墙,后来事情败露,被武公业活活鞭打致死,这样的故事家家户晓,由于不断的发展,完善这样的事已少之又少,可以说是完全没有,如今追求的是自主选择,追求自己的真爱。但不代表我们完全摒弃了中华民族的传统,在现在我们仍然保留了旧时的婚嫁习俗,只是把以往的习俗简化罢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比如:之前用的是桥子,现在是桥车,以前穿的是中国传统服装,现在穿的是婚纱。这都是由于社会的发展。
经我们了解到,客家人的婚嫁与现在最不同的是,以前的婚姻女方不可以维护自己的利益,但如今讲究男女平等,地位也提高了,拥有维护婚姻的法律。
我们还拍摄了一组照片,并与之前的照片对比可以发现有明显的变化。我们还向村子里的老人了解了一些婚嫁的习俗,但有些老人家认为现在同以前的对比,还有些弊端,如:浪费,现在的菜式很多但是太过于铺张浪费。
在我们组所有的组员的努力下,我们把收集到我资料整理好,每位组员都得出了自己的结论。
丘思静:客家人的婚姻风俗还是非常有特色的,客家人的文化一直保留得很好。温秀春: 还存在很浓厚的宗法观念,但随发展变化很大。
刘思航:现在比以为严重浪费,太过于铺张浪费。
陈永添:已有很大的发展,随社会发展而改善。
何炜棋:都比较繁琐,但很独特有特色。
刘雪珍: 都是中华民族的精华。
李子华: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黄志林:客家人的文化属于我们的财富。
根据我们全组组员的结论我们合而为一,得出总结论:总的来说,客家人的婚姻习俗还是很有特点的,和客家人的文化也同样独特,客家人的婚姻礼俗深受古时风气的影响,客家文化是这个群体在其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为适应和改造生存条件而创造出来的全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所以客家婚姻习俗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中国传统的风俗习惯。
然而从研究性学习转变了我们的学习观念,和改变我们的学习方式。以我的小组而言吧,说它简单,最终成果只是一个简单的结果。但是,真是搞起来,要多方面考虑,还要收集有关资料,再加以运用,这自然会遇到许多麻烦,它给我们很大创新空间和实践机会,转变我们对学习和生活缺少独立思考新发现的一些依赖观念,改变我们“死读书”的学习方式,创造另一种学习的风气,营造更优的学习环境。这对学习科学文化的学生来说也是一个运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良好机会。同时,研究性学习也促进同学们学会交流,学会合作。这个我在学习研究中有切身的体会,像哪个同学有何特长、爱好,对事情处理的态度,协作能力如何,这都很容易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反映出来。我作为本组的组长,有时在分配工作过于疏忽,执意按自己的意愿去做,结果造成某些缺漏和过失。幸好还不算严重,否则我真无地自容,组员也没有责怪于我,反而给我补遗拾漏。我想,这不仅仅是一种责任,还有我们感情的桥梁在起着作用吧。这段日子,我们一起外出调查,一起查阅资料,一起总结分析,一起解决问题。经历了如此之多,组员之间不知不觉中建立了友谊,加深升华了友谊,这对以后的生活和学习无疑会起巨大的作用。
我们通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激发了自由创新的热情,培养了独立思考、探究新事物的科学精神,同时提高了我们协作能力和社会交际能力,正好填补了我们在课堂上学习的不足。我想这是研究性学习的最大意义。
客家人的丧葬习俗 第3篇
他创作了为数不少的客家诗, 多收录于其诗集《人境庐诗草笺注》。《新嫁娘诗》便是其客家诗中的一篇, 它描写了新娘的整一个心理和行为活动过程。反映着客家婚俗, 蕴涵着浓郁的山歌风味。虽《人境庐诗草笺注》没有收录, 但此作在梅县一带的村民百姓中流传, 还传唱于海外的客家侨民之中。以此为线索, 来看客家的婚嫁习俗是最好不过。
那客家的婚娶习俗是如何形成的呢?
先前, 黄遵宪在长诗《已亥杂诗》中已有写道:
筚路桃弧展转迁, 南来远过一千年。
方言足证中原韵, 礼俗犹留三代前。
自注解释:“客人来州, 多在元时, 本河南人。”它说明了客家人是来自中原的南迁汉人。因此, 梅州客家婚姻习俗中, 有着浓厚的《周礼》的六礼意味也可以理解了。
经过“聘亲”之后, 双方准备“迎亲”。
由男家新婿, 在双方约定之期, 亲至女家迎娶女方, 这就谓为“亲迎”。
诗歌的第三篇中写道, 女方“屈指三春是嫁期, 几多欢喜更猜疑。闲情闲绪萦心曲, 尽在停针倦绣时。”可见女方在婚期议定之后, 已是着手开始准备针线工夫, 备好嫁娶所用的针线物品。
而女子准备嫁妆的过程, 在第十三句到十八句中有更生动的体现:
向娘添索嫁衣裳, 只是含羞怕问娘。
翻道别家新娶妇, 多多满迭镂金箱。
金钗宝髻新装束, 私喜阿侬今上头
嫁妆丰厚俭朴相差很大。旧时一般人家嫁女的妆奁有五色衫裤、梳妆台、脚桶、尿桶、门帘席、木箱或皮箱等。有经济能力的人家, 则加上续罗绸缎、被褥毛毯、金银手饰等。嫁妆是女方的脸面, 也是婚后在家中站住脚的资本, 所以, 一般女儿的嫁妆, 家中都尽可能弄得隆重, 最好是能极尽炫耀。
客家女人能劳善做, 地位是较高的。所以, 女人们希望被重视, 希望能有一席之地。古时, 如若一家中男丁较少, 常会招赘, 以传承祖上香火, 兴旺一族。
嫁妆送到后男家宴请亲朋, 男家会邀请亲人来“看嫁妆”。
而在广东及海外客家人中, 至今还保留看一种别开生面的“蔬菜嫁妆”之俗。客家女儿出嫁时父母必郑更其事地把一些谐音吉利的蔬菜, 如芹菜、大蒜、韭菜等, 逐祥用红绳或红布条捆扎作为陪嫁, 以表示对女儿女婿的美好祝愿。
更有趣的是客家还有用“长命革”作为陪嫁的习俗。长命草为一株鲜草, 用红绳扎好陪嫁到夫家, 新婚夜挂在洞房床头竹篮里, 第二天裁于菜园中以示扎根。
《新嫁娘诗》中也有一句“腰悬宝镜喜团圆”, 讲的是一种挂在新娘腰间的精美小铜镜, 寓团圆之意。而民间传说铜镜可用于照射邪怪。这个习俗与新娘出门进门撒米、擎米筛等行为一样, 均有驱邪避晦的功效。
接下来的第十八句“私喜阿侬今上头”, 则是另一个迎亲的重要祭祖过程。即男家在午间要备猪头、鸡公、色及香烛、喜炮等, 去女家祖宗牌位前焚香上供, 次日在鼓乐鞭炮声中到女家中接亲。
“接亲”也称“迎亲”, 一般客地多在日间进行, 而闺西客人则多在深夜。因为该地区习俗, “新人”出嫁不能让人看见, 尤其怕怀孕妇女看到, 故改在夜间。但这也是客家各地区的不同而风俗也略有不同。
清早, 男家那边请来吹鼓手, 四抬大红花轿一顶, 少有八抬轿, 有时有供送嫁人坐的小轿、便轿。然后便一路敲锣打鼓, 鸣吹乐器, 燃放鞭炮, 宝马香车浩浩荡荡的前往女家迎亲。田间路上热闹非凡。
烛影花光耀数行, 香车宝马陌头忙。
红裙一路人争看, 道是谁家新嫁娘?
这一篇则是将迎亲路上的情况。
女方家中看到接亲人员前来要将大门关住, 待接亲者连放三次鞭炮以后、接过蜡烛火种才开门恭迎。
而且, 火种必须是由男家自备, 不可由女家提供。这是因为, 男家从女家娶走了女方, 还带走了女家的火种, 会将女家的运气也带走, 对女方不吉利。
待吉时一到, 嫁妆队伍先行, 接着出嫁女大哭着拜辞父母亲人, 登轿而去。一路笙歌不绝, 鞭炮不息, 每隔百十米, 或遇岔道路口, 伴者便撒下一小段红绒绳, 以作婚后新娘回娘家“返面”的“路引”。
黄遵宪曾在客家山歌集编诗《山歌》中, 也描写了另一副迎娶送嫁图“一家女儿做新郎, 十家女儿看镜光。”
这是因为白天嫁娶时, 新娘坐的彩轿, 两边窗口均是镶上镜面或玻璃, 行人皆从镜里看新娘。
新娘到男家后等待吉时, 请族长开轿门, 再跳“火堆”, 撤莲子、枣子、硬币, 由好命婆 (生儿女多者) , 牵出轿门人屋。”
入门时鼓烛相迎, 男方父母应回避, 到拜堂时才相见, 以避免“相撞”造成日后不和。
诗的第八篇续写道:
青毡花席踏金莲, 女使扶来拜案前。
最是向人羞答答, 彩丝双结共郎牵。
由好命婆牵入堂内后, 到设在家中正厅的婚礼堂的长案台前行礼。
按传统客家婚俗, 这只是新人相见互相行礼, 长辈不到场。这是客家传统婚俗与中国其他地区婚俗的区别之一。
其他地区的拜堂礼一般都在迎亲当日举行, 即众人耳熟能详的“拜堂成亲”。客家人的传统婚礼则把拜堂放在成亲之后,
这一习俗基本理念是新郎新娘必须郑重拜祀祖先, 表示男方不仅仅是自己娶妻, 而且是为家族娶妻, 婚姻的内涵在于“光前裕后”, 广家族衍子孙。
其次, 拜祖宗、拜长辈等形式隆重繁多, 得做足许多程序, 占用许多时间, 如果都挤在当天办完, 势必顾此失彼难于安排, 这也是客家传统婚礼精明考虑到的客观原因之一。
洞房四壁沸笙歌, 伯姊诸姑笑语多。
都道一声:恭喜也, 明年先抱小哥哥。
此句则是写明了热闹的洞房场景, 也即是“闹洞房”。
新人在堂前举行拜案礼后, 被引进洞房。而此前新床上依照惯例已撒了许多枣子、花生、桂圆、莲子等果子, 寓意早生贵子, 也寓意“新妇裹子 (果子) ”。
新娘进时, 是先让小孩涌进抢吃床上果子, 必须是抢着吃, 让果子滚动起来。
因为客家形容一堆果子滚动, 是用“连连碌碌”一词的, 寓意婚后多子多孙连着生下。伯姊诸姑则说些恭喜祝贺的吉祥话, 便退出房门, 留新娘留洞房稍作休息。男方则主持婚宴, 请族人宾客入席饮宴, 也就是所谓“摆喜酒”了。
可以看出, 从聘亲礼开始, 客家人的习俗总是有着寓意多子多孙的意味。这也是客家的一个特点。
后作者续写了一连串的新婚夜的新娘心理, 直至二朝, 新娘起身, 才续二朝的“拜堂礼”。即是传统的拜天地、拜高堂了。
而依照客家的婚嫁风俗惯例, 新媳妇过门第二日, 要亲煮糯米汤圆:
香糯霏屑软于绵, 纤手搓来个个圆。
玉碗金瓯分送后, 大家齐结好姻缘。
汤圆煮好之后, 还要加上素巾一幅线一缕, 分送亲戚, 取齐结姻缘之意。
至此, 婚礼完毕。随后再进行“归家”等礼, 非本文细述重点, 不再赘述。
摘要:近代广东客家爱国诗人黄遵宪, 留下了许多客家诗歌, 记载客家风土人情。本文便以黄遵宪的客家诗歌作为出发点和依据, 对客家的近代民间习俗——婚嫁习俗做一些阐述。重点在于对迎亲礼的调查叙述。终是以时间先后为顺序, 将成礼的步骤细作解说。并加以客家近代以来的传统风俗习惯, 分析形成该礼留传的原因和由来。
关键词:客家,黄遵宪,《新嫁娘诗》,婚礼习俗
参考文献
[1]左鹏军著, 《黄遵宪与岭南近代文学丛论》, 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杨宏海选编, 《客家诗文》,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黄遵宪著, 北京大学中文系近代诗研究小组编, 《人境庐集外诗辑》, 中华书局1960年版;
[3]吴永章著, 《客家传统文化概说》, 广西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4]黄顺炘、黄马金、邹子彬主编,《客家风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5]任继愈主编, 丘桓兴著, 《客家人与客家文化》, 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6]赖粤东, 《<新嫁娘诗>客家婚俗解读》, 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年第2期;
[7]彭莉佳, 《黄遵宪和他的客家妇女诗》, 中山大学学报 (1998年03) 社会科学版;
客家人春节饮食习俗拾零 第4篇
通常来说,一进入农历十二月,客家人就会着手开始准备过年的食物了。首先是腊味,有香肠、腊肉、腊鸡、腊鸭和腊鱼等,这是因为腊的食品咸、香、味道好,特别合客家人的口味,且方便保管储藏和待客下酒。其次是要蒸上几缸客家黄酒,一方面黄酒是以天然微生物纯酒曲发酵而成,不加酒精和任何添加剂,酒精度低,是纯天然绿色饮品,喝了不会伤身体。而且黄酒蒸得早、储存久,更浓更香;另一方面春节肉食多,更需要多点下酒料。除此之外,还要准备好做黄粄的树杈、做炸粄的米粉和做米糕、麻糕的原料等。客家人把农历十二月廿五起称之为入年假,从这一天起,客家人过年就真正忙起来了,开始全力以赴作迎接新年的准备,浸米做煎粄、磨豆腐、炸油糍、炸花生、炸鱼、炸黄豆、炸排骨和采购猪肉、鸡、鸭、蔬菜糖果饼干及各类水果等年货。
除夕那天,客家人因忙于宰杀鸡鸭,早上和中午都吃得较随便,但用大木甑蒸“年饭”的习俗不能少,蒸的“年饭”可从除夕吃到大年初一,取意“年年有余粮”。除夕晚上吃年夜饭最为庄重,合家团聚,共享天伦之乐。餐桌上一般都要有肉丸、鱼丸等,其象征团圆之意。美味佳肴各地各家则不尽相同,但这餐有什么好吃的都会搬到桌上来,传统的有猪肉、鸡肉、鸭肉、草鱼和豆腐之类。餐桌上约定俗成会把鸡腿、鸭腿给老人吃,把鸡臂、鸡心、鸡翅膀让给小孩吃,以示尊老爱幼,也意为希望子女比得过别人、读书有记性、能远走高飞。同时把鸡鸭的头和爪子夹给外出做工或家里的主要劳力吃,意为吃了更能爬(挣)钱和出人头地等。另外即使没有回来的家人的碗筷也要摆在饭桌上,象征合家团圆。同时客厅桌上也会摆设有柑、桔、橙、柚和糖果等,取“大吉利市”、“甜甜蜜蜜”之意。
大年初一,以前客家人讲究要吃素,意味斋一天图一年吉利。这种奇特的习俗源自一个传说,客家人居住的某村有个老人,生有十多子,长大后都分了家,老人独自为户。有一年到吃年夜饭时,每个儿子都想到一块去了:我不请父亲吃饭,其他兄弟总会请他吃吧。于是,直至每个儿子家家都吃完除夕团圆饭,还没有人喊父亲吃饭。老人气愤难消,大年初一便到一座庙出家去了。他还对子孙发出誓愿:“凡我子孙,年初一跟我食斋者,发达吉昌;不跟我食斋者,早死早亡。”他这一招,其实是为了使子孙不忘这件事,教育后人要孝敬奉养老人。从此每年年初一这天,很多人便食起斋来了。
现在多数地方改变了这一传统习俗,并且在吃早餐时一般会有大蒜,意为新年会打算;有葱,意为吃了更聪明,有芹菜,意为吃了更勤快。同时还会煮一些吉利的菜色,如酿豆腐,意为新年更富有;草鱼,意为年年有余等。吃过饭,小孩串门给长辈拜年,说“新年好”、“身体健康”、“添福添寿”之类吉利的话,长辈一般还会赏给糖果、糕点、“利是”等。
客家人有句俗语说,“有食冇食,嬲到初十”。的确,对于客家人来说,由于是集一年的财力来过个新年,食品准备得十分充足。整个春节,让人不吃饭也能酒醉肉饱。到了初七,客家人有吃七样菜之俗,即把葱、芹菜、韭菜、蒜等七种青菜混合煮吃,寓意聪明、勤劳长久、会划算等。客家人勤劳善持家,春节准备好的腊味、浸豆腐和炸粄、煎堆等便可储存到春耕时节,确保整个正月都能休闲吃喝,以致到现在还有:“有吃冇吃,玩到惊蛰”,“有做冇做,玩到社过”的说法。
客家人的宴请礼仪习俗 第5篇
客家人是衣冠之族后裔为躲避战乱灾荒从中原迁徙到南方,虽经历千百年的流徙考验,但仍慎终追远地保留和继承着好客多礼、人情交往、礼尚往来的婚嫁喜庆礼仪习俗。
把婚嫁喜庆作为一件大事来看待,一般都需请客。首先要根据所办项目喜事内容来考虑请客的对象。一般都是围绕客家人以血缘为基础上的宗亲、婚亲及恩师友朋和乡邻之间来确定对象,列出名单写在一张红纸上称“全贴”(请柬),名列第一人坐首席。另外是每人或一家人(合家)之请帖。过去如若结婚的,帖要长折或五折以含五福之意。
必须认真写好请帖,对所请的人称呼在辈份、上下要得体,柬文尤为讲究礼节且文字要精练雅丽,内容清晰,宾主要分明。如婚贴写“庚酌”,完婚写“喜酌”,嫁女为“摈酌”,寿诞为“寿酌”、“桃酌”、“梅酌”。为父寿曰“悬孤今旦”;为母寿曰“设帨佳辰”。如三朝洗儿曰“汤饼”,周岁试婴曰“晬(音岁)盘之期”。请男长辈写“德驾”;平辈写“台驾”;晚辈写“文驾”或“台驾”。请女辈写“懿驾”或“慈驾”;平辈写“淑驾”、“鸾驾”、“彩驾”。
发请帖
发请帖由主人亲属亲自专程送到。列为第一名的坐首席者,见贴要签“敬陪末坐”,其余客人,出席的可签“敬陪”,不出席的则签“敬谢”。发贴请客,有俗云“三天为请,两天为叫,一天为提”。故邀请宾客务必要早,以表示虔诚,过些日子再提一次,到了宴请的当天要有人催,或派人及车辆去接客。
赴宴
赴宴的人一般要有贺礼(不能空手去),贺礼不论重轻,若条件不许可,三五只鸡蛋也可,以表情谊之意。贺礼以适时送去为宜,过早有失风度,送迟了难免使主人不高兴。若有写明免礼,则随主人之意。送礼的红色,旧时要封口,上加贴标签,现在多不用。对礼品的处理时,如退回,则写上“大仪璧谢”。
结婚或出嫁的女儿
结婚或出嫁女儿,亲戚先请后贺,朋友邻里是先贺后请。亲戚的贺礼,一律要收,其他友朋等酌情接纳或推辞收。
做寿
做寿,原则上先贺后请,不贺不请,但至亲密友也有先请后贺都可。
做欢喜头
做欢喜头,如做满月酒,一般只请亲戚及来探望过、帮过忙的人。送礼则随宾客之便。
其他喜庆
其他喜庆,如乔迁新居,一般先请后送,过去请客强调要催,表示热情诚意。
入席的大体规则
入席的大体规则,主人要在大门口欢迎宾客笑迎到来,并由主人指定专人依次唱号,按序入席。宴席的座次是礼仪的重要内容。主要是区分“尊卑”上下亲疏辈分。如在厅堂设宴是以朝南为尊的格式,就八仙桌(8人座位)而言,朝南的两位以右为上是第一位,左边是第二位,以下朝东朝西的.座次也依次类推,最后得朝北。要让地位最高的或是辈分最长,年龄最大的人坐在首位。以下论资排辈座次,主人要待客人到齐后最后在未位坐下陪宾客。在被推到尊位的客人,在入座前要对在座的的一一拱手致意,表示感谢众人的抬举,然后才安然入座。迟到者要用双手表示歉意,中途离席要向主人说明并向同席者表示歉意。主人谢客敬酒要起立致意。主人一一请客人就座后,为客人斟酒俗称“安席”,东道主人要在席间再斟酒,表示谢客。主人以酒敬宾客称为“献”;宾客回敬称为“酢”;主人欢饮称之“酬”。宴饮之礼又称为“酬酢之礼”。
宴席时出桌
宴席时的出桌,旧时有一定的讲究。带骨的肉要摆在左边;切好的大块肉要摆在右边;饭摆在左边;羮汤摆在右边;细切的烤肉摆远些;酱醋摆近此。首道好菜要邀请长辈贵客先动筷子或主人晚辈先敬上一块,让红好事在整个宴席营造一个充满喜庆欢乐的气氛中。
参加宴席的客人
要待首席起身后才能敬席,主人要提早等候在大门口送客,客人道谢说“多承”。
客家人的传统婚嫁习俗 第6篇
写庚帖双方同意后,就要互告男女生辰八字。回去后,各请算命先生来“合八字”。如八字合得来,不会相冲相克,就写出庚贴(俗名婚单),各置于香案之上,如三天内无不祥之兆,这门亲事就定下来(如八字不合,男方要把女的庚贴送还女家)。
编红单也称“开红婚帖”,或叫讲财礼。由男方父母,宗亲和媒人一起到女家,将男方要送给女家的财礼开具出来。红单中有的还要写上回婿礼品,如帽、银花、衣服、鞋、袜等。开红单过程中,双方会讨价还价,最后协商敲定。红单开完后,男女双方还要交换信物如戒指、手帕等。最后男方来人在女家吃完中饭回去。
定亲也叫“大扎”,即再次正式把婚事确定下来。男青年及其父母等要去女家,送去猪头、鱼、肉等,女方父母、哥嫂、叔伯、外祖父母等都要出场。吃完中饭后,女孩子要出来见面,称男家父母为爸妈,两家父母相互称亲家、亲家母。
看家方即女方到男方去看家庭,时间有的在“大扎”前,有的在“大扎”后,女方去的人除女孩子及其父母亲外,姑嫂、姐妹等都要去,大大小小十几人,不带礼品,就是带一点,男家也不敢接。
送日子婚事定下以后,男方要请算命先生择定过门日子,包括新娘出门的日子、时辰,到男家后归门的时辰,此外女方裁红衣、男方铺床的日子也要同时择定。
送菜和抬嫁妆新娘过门前一、二天,男家要请宗亲将红单规定的聘礼和鱼、肉、禽、面条等物,由十多人送到女家,回来时就把妆奁、家俱等带回男家。
迎亲 也叫接亲或过门。婚期前一天,男家要去十多人到女家接亲,有鼓手乐队,有放鞭炮的,有抬花轿的,有烧香的(要到女方的祠堂、庙宇、社公烧香),一个挑担的,一头挑带路鸡(一公一母),另一头是酒和松明,一个女的要带上新娘穿的衣服,还有扛木箧的二人,要扛去鱼、肉、酒、糕饼、香烟、鞭炮、蜡烛等物,媒人也要去,新郎有的去,有的不去,如新郎同去,新郎也要做轿,放鞭炮的是男方的全权代表,随带红包一、二十个。
接亲的人到女家后,先吃点心,然后由女家二人带着到祠堂烧香敬祖。女家在中午或晚上,要设宴请客。
新娘动身一般是在半夜子时或卯时,越走天越亮,象征走向光明,再是晚上出门,也不会碰到抬棺材等不吉利的事。迎亲队伍前面是打灯笼的,接着是吹鼓手,花轿在中间,后面是接亲的人。
新娘到达男家,如还不到所规定的入门时辰,就要在大门口坪上或在门外旁边房子等候。入门一般是早上七、八点或八、九点,有的甚至要等到中午。到了入门时辰,新娘要踢轿门,由男方的伴娘将新娘牵出轿,然后在大门口“过火堆”,新娘从用杉树枝烧起的火堆上跨过,才进大门。
拜堂 新娘在鼓乐声中进到大厅以后,就开始拜堂。大厅摆设香案,东边站父母、长辈,西边站外戚,北边站房亲,南边站小辈。拜堂前,外家要给新郎挂红,用五尺长的红布披在新郎身上。口念:“手拿幡红五尺长,一心拿来扮新郎,扮得新郎生贵子,早生贵子中个状元郎。”拜堂时,新郎站左,新娘站右,由礼生叫:一拜天地,二拜祖先,三拜高堂,四夫妻对拜。
最后是亲戚见面,要给新娘红包。拜堂毕,伴娘用红罗将新娘牵进新房,新郎新娘在鞭炮声中从房门口向大厅撒喜糖。然后新郎新娘吃交杯酒。伴娘用托盘捧上一只鸡,边端酒边讲:“团团圆圆,壁合珠联”,“观音送子,早生贵子”;“夫妻和好,白头到老”。
中午办酒席,吃婚宴,用高声地炮邀客,每半小时放一次,酒席开始入席时放三响。接着由礼生报名单,一桌二个上席,按辈份和亲疏,先安排上席就坐,然后其他人随便入席。男女宾客分开就席,新郎新娘要到席上敬酒。
闹房闹房一种在大厅闹,一种在新房闹,也有先在大厅闹,后到新房闹。闹房期间,鞭炮隔几分钟放一次,一直闹到午夜方停。
回门也叫“转门”。一般是婚后第三天或第五天,由女方派新娘的姐妹等女眷来请新郎新娘一起去做客,媒人及新郎姐妹也同去,共7-14人,吃罢午宴,当天回来。
送满月结婚后一个月,新娘娘家要来送满月,同时送来小鸡、蔬菜、种子、谷种、豆子等,示意五谷丰登,财丁兴旺。
有关客家人过春节的习俗 第7篇
正月初四则是婆婆回娘家的日子,让婆媳二代回娘家的日子错开,才不会家中全无妇人,同时也表显出彼此的伦常观念。正月初五“出年挂”,新年到此近尾声,转入正常生活生产了。虽接着而来的还有“正月半”(即元宵节),放烟花、放孔明灯等精彩节目,而出年挂之后各行各业都放鞭炮“开张大吉”了。
以上是客家人过春节的习俗的简单介绍,在欢度春节时,客家人还有许多禁忌:年初一不能扫地倒垃圾,以防把“财气”扫走;这一天不能到河中挑水;不能动针线;不能打孩子等。尤其是入“年界”后至春节期间,不能说“死”、“病”等不祥的话语。其实,关于广州春节的习俗很多,以上只举出了一部分,以供参考。
论泰国兰纳丧葬习俗的特点 第8篇
泰国历史上有一个有着七百多年历史的王国—兰纳王国, 地域范围主要是今天泰国北部清迈、清莱、南邦、南奔、夜功颂、难、帕耀等几个府。兰纳人主要指居住在该地域的“当地人”, 主体民族主要是“泰元族”。兰纳人讲泰语, 也讲自己民族的方言, 有自己民族的信仰。[1]兰纳人主要信仰佛教。在古代泰国历史上, 兰纳人创造了泰国北部的兰纳文化圈, 是泰国历史和文化上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七百多年来, 兰纳人创造了非常辉煌、独特的兰纳文化。和泰文化一样, 兰纳文化的内涵也尽显于各种仪式和典礼中。兰纳人出生、死亡的各种仪式和习俗就显现了自己独特的一面。佛教传入之前, 兰纳人的丧葬主要采用土葬, 佛教传入和盛行之后主要实行火葬, 原始的宗教信仰和佛教信仰相互融合、渗透于整个丧葬习俗中。
二、兰纳的丧葬简述
死亡对于活着的人来说是件很神秘的、很难让人接受, 忌讳而又不得不面对的事。和所有民族一样, 兰纳人对死亡的认识和解释也是模糊不清的, 他们在用自然规律和科学解释死亡的同时, 又加入了自己的信仰, 认为死亡既是死者阳寿用尽又是死者生前所做的功德是非在今生都被回报完了的结果。[2]兰纳人对死者很崇敬但又心存忌讳, 所以, 兰纳丧葬的整个过程都存在着对死者极度崇敬和尽量避讳的矛盾心理。佛教传入之前, 因受原始鬼神信仰的影响, 兰纳地区使兰纳人的丧葬主要采用土葬, 佛教传入和盛行之后主要实行火葬, 兰纳人丧葬方式的改变体现了他们的灵魂观已经改变, 由原始的鬼神观改变为佛教中的“天堂”观。
按照死亡原因来分, 兰纳人将死亡葬礼分成正常死亡的葬礼和非正常死亡的葬礼两类;按照所在的社会地位来分, 兰纳人将葬礼分为王室葬礼、僧人葬礼和普通老百姓葬礼。死者死亡原因的不同, 所举行的丧葬仪式是不同的, 死者身份不同, 为死者举行的葬礼也有差别。
“正常死亡”指的是人因为年老而死, 被称为死于“老年病”。正常死亡的葬礼按习俗一定讲究完整, 有繁杂的步骤, 举办得隆重、热闹, 更多的是强调为死者做功德, 目的是让死者今世更加功德圆满, 灵魂可以上天堂。正常死亡葬礼仪式必须含有以下程序:第一, 临终前仪式。具体步骤是: (1) 死者从病重到临终的仪式; (2) 注意死亡征兆物出现的仪式; (3) 死者临终前家人为死者所做的仪式; (4) 灵魂出窍时的仪式。第二, 死亡后的仪式。具体步骤是: (1) 给死者洗澡、仪容拴棉线仪式; (2) 点天灯仪式; (3) 准备棺材仪式 (4) 抬尸体入棺的仪式; (5) 祭祀尸体的仪式; (6) 制作三尾旗仪式; (7) 准备“饭袋” (筒靠) 仪式; (8) 准备尸木 (巴萨) 仪式; (9) 请僧人讲说佛法, 为死者超度仪式; (10) 出殡仪式; (11) 死者棺木抬出家门时的仪式; (12) 抬棺木上山的仪式; (13) 死者火化后家人要做的事等。正常死亡的葬礼仪式繁多、步骤完整、场面热闹主要强调为死者做功德, 整个过程多与原始宗教有关, 如死前的驱鬼仪式、隔阴阳仪式、祭献尸体仪式等, 另外, 也有佛教仪式, 如请僧人讲说佛经等。整个过程原始宗教和佛教相互融合, 相互渗透。
“非正常死亡”指的是人们遇到意外事故而死, 如:车祸、溺水、上吊、雷劈、被动物咬死、跌死、难产等。非正常死亡事件发生时, 人们认为是死者前世作孽较多, 今世不得善终, 认为死者对家里和村里都不吉利, 所以, 一般不让死者在家里过夜, 直接埋葬, 大多不给僧人布施, 不能接受村民们的物质资助等。比起正常死亡的葬礼来说, 非正常死亡葬礼显得简单、冷清, 还有诸多禁忌, 葬礼的目的主要强调为死者赎罪, 整个葬礼仪式主要与原始的宗教信仰有关, 丧葬方式源于鬼神观念而采用土葬。现在, 兰纳人都按泰人的习惯, 不管如何死亡都是直接火化后把骨灰放在寺庙里, 在寺庙里举行葬礼。
僧人是佛教的传播者, 被认为是神或者佛祖的代言人, 是人与佛祖对话的媒介, 所以, 僧人在兰纳社会中显得尤为重要。僧人的葬礼比起一般的老百姓更加的隆重、繁琐, 整个丧葬过程均与佛教有关。安葬的方式以火葬为主, 主要强调把死者的灵魂送上天堂。
兰纳人把王室和僧人都视为神, 认为他们都是佛祖派到人间的神, 认为这两类人死后会上“须弥山” (印度佛教名山) , 会住在山上不同等级的“天”上而且还会再生成为神仙。[3]过去王室成员或者王室贵族死后所举行的葬礼并不强调悲伤, 而是更突显为死者积功德, 举办各种娱乐活动和演奏各种宫廷音乐, 人为地创造出天堂快乐、幸福的概念, 让人的灵魂可以在天堂里得到安息。王室葬礼举办时间长, 气氛热闹, 仪式多与佛教有关, 让参加葬礼的人们认识到死亡的真正本质, 向他们解释佛教中关于死亡的思想并鼓励人们行善积德, 争取来世能成为像死者一样的人。
三、兰纳丧葬的特点分析
通过对兰纳人葬礼的简单了解, 我们可以认识到兰纳人对死亡的认知和为死者举行的丧葬仪式都体现了本民族的原始宗教信仰和佛教信仰, 他们认为人死后灵魂会在另一个世界继续延续下去, 还相信人死后会变成鬼神和人类生活在一起。兰纳人的丧葬过程中有两种思想交汇在一起, 即本土的原始鬼神文化思想和外来佛教文化思想。基于这两种思想观念, 兰纳葬礼有了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 体现了万物有灵和鬼神崇拜的思想, 病人临终到葬礼举行这一段时间, 为死者所做的仪式大多数源于兰纳人对原始宗教的信仰。
第二, 葬礼中, 有许多与原始宗教信仰有关的仪式都是借用了佛教的形式和物品, 许多体现了原始宗教信仰和佛教信仰的仪式都是混杂在一起完成的, 并不能清楚地把两者区分开来。
第三, 正常死亡的葬礼步骤完整、热闹、繁杂, 主要强调为死者做功德, 非正常死亡的则显得冷清简单, 主要强调为死者赎罪。且两者安葬方式不同。丧葬的整个过程反映出兰纳人原始宗教文化逐渐被外来佛教文化冲击、碰撞和整合的现象。占星术仪式、迷信仪式、婆罗门教的仪式和佛教仪式均出现在葬礼当中。
第四, 兰纳葬礼大多体现出对死者的崇敬, 注重为死者做功德, 讲经念佛和为死者超度显得尤为重要。
第五, 按照社会地位高低举办不同的葬礼, 体现了严重的等级观念。
结语
文化的自然性就是聚集全人类的智慧、知识和经验, 不断的进步, 还能不受时空的限制, 来解释有关生命、社会、世界和宇宙的问题, 还要在本土文化的基础上引进其他民族的文化, 使自己原有的文化不断更新发展, 从而形成新的文化。任何一种文化都存在自然性、创新性和变异性的特点。兰纳人与死亡有关的习俗、仪式都显现出鬼神文化、佛教文化的差异性、同化性、相融性和创新性的特点。兰纳丧葬中的本土灵魂观和鬼神观为中心的原始文化变成了按佛教三界中动物界为中心的佛教文化。佛教传入兰纳让人剃度的同时, 连鬼神也一同被剃度了, 人和鬼实现了同一个目标, 就是人和鬼在佛教上的同一性, 兰纳丧葬中体现出了原始鬼神文化和佛教文化两种文化相融互补的特征。
摘要:泰国历史上有一个有着七百多年历史的王国—兰纳王国, 地域范围主要是今天泰国北部清迈、清莱、南邦、南奔、夜功颂、难、帕耀等几个府。兰纳人主要指居住在该地区的“当地人”。兰纳人主要信仰佛教, 有自己的语言、文化和各种习俗。通过对兰纳丧葬习俗的研究可以了解兰纳人对死亡的认识和面对死亡的态度, 从而了解兰纳丧葬文化的特征。本文将重点阐述兰纳人的丧葬礼俗特点, 以了解不一样的兰纳文化。这对了解泰国兰纳人、兰纳文化甚至泰国文化都有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兰纳,丧葬习俗,特点
参考文献
[1]宋迈·宾吉.泰国兰纳十二月礼俗研究[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 佛历2515:5 (泰文版) .
[2]妮蓬·康盖欧.兰纳历史-佛教对兰纳的影响[D].帕尼亚大学历史系, 佛历2526.3. (泰文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