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考查角度范文
来源:文库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23
1

考查角度范文(精选6篇)

考查角度 第1篇

考查角度一平衡的存在

1.平衡存在的描述———电离方程式和水解方程式的书写

【规律】电离方程式在形式上符合“又生阴, 又生阳———中性分子或阴离子电离,同时生成阴离子和阳离子”,水解方程式则符合“阴生阴, 阳生阳———阴离子水解生成OH-,阳离子水解生成H+”。

【 注意 】 要善于区别酸式盐的酸根阴离子的电离方程式 和水解方 程式 。 如

例1.下列各项叙述或指定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

A.Na2CO3溶液中CO32-的水解:CO32-+ H2O =HCO3-+OH-

B.NaHCO3溶液中溶质的电离方程式为NaHCO3=Na++H++CO32-

解析 : CO2-3的水解反 应是可逆 的 、 分步的 , HCO3的电离是微弱的 , Al3+水解的离子方程式为,A 、 B 、 D三项均错误 ; H3PO2是一元中强酸 , C项正确 。

答案:C

评注:常用电离方程式或水解方程式解释溶液呈酸性或碱性的原因。

2.平衡存在的比较———强酸与弱酸的差异

以一元强酸HCl(盐酸)和弱酸HA为例, 由于弱酸中电离平衡的存在,它们有如下差异:

【规律】将等物质的量浓度的一元强酸和一元弱酸稀释,开始时和过程中都是弱酸的pH大,弱酸的曲线在上方,稀释至相同的pH,强酸中所加的水多,如图a。将pH相同的一元强酸和一元弱酸稀释,过程中总是强酸的pH大, 强酸的曲线在上方,若加等量的水稀释相同的倍数则弱酸的pH小,若稀释后pH仍相同,则弱酸中所加的水多,如图b。

例2.下列各项叙述正确的是( )

A.10mL浓度为1mol·L-1的盐酸与过量的锌粉反应,若加入适量的CH3COONa溶液,能减慢反应速率但又不影响生成的H2的量

B.将pH=a的氨水溶液稀释10倍后,其pH=b,则a=b+1

C.两种体积均为100mL、pH均为2的一元酸x、y稀释过程中pH与溶液体积的关系如下图所示,分别滴加0.1mol·L-1的NaOH溶液至pH=7,消耗的NaOH溶液的体积为Vx、 Vy,则y为弱酸,Vx>Vy

D.在稀释pH相同的两种一元弱酸HA和HB的过程中,当溶液体积相同时总是HB溶液的导电能力强,则电离常数:Ka(HB)>Ka(HA)

解析:A项,盐酸与CH3COONa反应生成弱电解质CH3COOH,c(H+)减小,反应速率减慢,但H+的物质的量不变,所以H2的量不变;B项,pH=a的氨水稀释过程中电离平衡向右移动,n(OH-)增大,稀释10倍后pH减小值小于1,b>a-1,a<b+1;C项,y的pH变化幅度小,所以y为弱酸,滴加NaOH溶液至中性时弱酸中加入的碱更多,Vy>Vx;D项, HB溶液的导电能力强,则HB的酸性更弱,电离常数:Ka(HB)<Ka(HA)。

答案:A

评注:pH相同的两种一元弱酸加水稀释, 加入等量水时pH小的那种弱酸的酸性更弱。

3.平衡存在的证明

怎样证明溶液中存在电离平衡或水解平衡呢?由上述比较规律可知,可以从酸溶液的pH、盐溶液的pH、溶液的导电性、与金属反应的速率、中和能力等角度证明酸是弱酸。相应地,若酸是弱酸,则其钠盐溶液中一定存在水解平衡;若碱是弱碱,则其强酸盐溶液中一定存在水解平衡。

【注意】若HA溶液不与NaHCO3溶液反应(混合无现象),则HA肯定是弱酸。但是,HA溶液能使石蕊变红色或能与NaHCO3溶液反应产生气泡并不能证明它是弱酸。依据溶液的导电能力来判断,必须以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一元强酸作参照。依据溶液的中和能力来判断,必须以相同pH、相同体积的一元强酸作参照。

例3.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为确定某酸H2A是强酸还是弱酸,可测NaHA溶液的pH。若pH>7,则H2A是弱酸;若pH<7,则H2A是强酸

B.向Na2SO3溶液中滴入酚酞溶液变红, 再加入H2SO4溶液或BaCl2溶液,红色褪去, 均能证明Na2SO3溶液中存在水解平衡:

C.测定溶液的pH和用蓝色石蕊试纸检测这两种实验方法都能证明NaHSO3溶液中HSO3-的电离程度大于其水解程度

D.NaNO2溶液中滴加酚酞显红色和HNO2溶液能与CaCO3反应产生气体都能证明HNO2是弱电解质

解析:A项,pH>7,说明HA-在溶液中发生水解,H2A是弱酸,而pH<7,则可能是因为HA-的电离程度大于其水解程度,不能说明H2A是强酸;B项,H2SO4溶液能使变红的酚酞褪色,不能证明水解平衡的存在,加入BaCl2溶液,生成沉淀,红色褪去,能证明Na2SO3溶液中存在水解平衡;C项,两种实验方法均能说明溶液呈酸性,即HSO3-的电离程度大于其水解程度;D项,NaNO2溶液呈碱性可说明HNO2是弱电解质,但HNO2溶液能与CaCO3反应产生气体只能证明HNO2的酸性比H2CO3强,而不能证明HNO2是弱电解质。

答案:C

考查角度二平衡的移动

在弱电解质或其盐溶液中加水或酸、碱、盐, 会使电离平衡或水解平衡发生移动,平衡的移动遵循勒夏特列原理,会导致各种分子、离子的物质的量和物质的量浓度发生变化。下面仅就水的电离程度[水电离产生的c(H+)和c(OH-)]和粒子浓度的乘积和比值的变化进行分析。

1.水的电离平衡的移动与酸、碱、盐溶液中水的电离

【规律】酸和碱抑制水的电离,使水电离出的c(H+)和c(OH-)减小但仍相等。酸溶液中的c(OH-)和碱溶液中的c(H+)代表了水的电离程度。例如,常温下,pH=1的H2SO4溶液和pH =13的NaOH溶液中水电离出的c(H+)和c(OH-)均为1×10-13mol·L-1。

能水解的盐促进水的电离,呈酸性的盐溶液中的c(H+)和呈碱性的盐溶液中的c(OH-) 代表了水的电离程度。例如,常温下,pH=4的Al2(SO4)3溶液和pH=4的H2SO4溶液中水电离出的c(H+)之比为10-4∶10-10=106。

例4.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室温下 , 1LpH=13的NaOH溶液中 ,由水电离的OH-离子数目为0.1 NA

B.将0.05 mol Na2CO3固体溶于水配成100mL溶液,向溶液中加入50mL H2O,由水电离出的c(H+)·c(OH-)不变

C.25 ℃时,有等体积的下列溶液:1pH= 0的H2SO4溶液; 2 0.05mol·L-1的Ba(OH)2溶液;3pH=10的Na2S溶液;4pH =5的NH4NO3溶液。其中发生电离的水的物质的量之比是1∶10∶1010∶109

D.NaCl溶液和CH3COONH4溶液均显中性,两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相同

解析:A项,由水电离的OH-离子数目为10-13NA;B项,加入水,溶液体积变大,,平衡右移,但c(OH-)减小,Na2CO3溶液中的H+、OH-均由水电离,故由水电离出的c(H+)·c(OH-) 减小;C项,1和2抑制水的电离,1中水电离出的c(H+)为10-14mol·L-1,2中水电离出的c(OH-)为10-13mol·L-1,3和4促进水的电离,3中水电离出的c(OH-)为10-4mol·L-1,4中水电离出的c(H+)为10-5mol·L-1,故发生电离的水的物质的量之比是10-14∶10-13∶10-4∶ 10-5,即1∶10∶ 1010∶109;D项,CH3COO-和NH4+发生双水解反应,促进水的电离,水的电离程度增大。

答案:C

2.平衡移动与溶液中粒子浓度的乘积和比值的变化

如果两种粒子的浓度变化趋势相同,则其乘积变化很容易判断。如果两种粒子的浓度变化趋势相反,则其比值变化也很容易判断。如果两种粒子的浓度变化趋势相同,如都变大或都变小,该如何判断其比值变化呢?

一种方法是定性推理 ——— 看哪个粒子浓度的变化程度大 。 例如 , 将HA溶液加水稀 释 , c ( H+)、 c ( HA ) 都变小 , 但平衡是向右移动的 , n ( H+) 变大 , 而n ( HA ) 变小 , 所以c ( H+) 减小的幅度的值变大 。

另一种方法是 严密推理 ——— 联系平衡 常数 , 将分子和分母同乘以某个浓度 , 转化成与常数有关的代数式 , 已知常数不变 , 依据另一种粒子的浓度可确定比值 变化 。 仍以稀释HA溶液过程中的变化为例 , 分子和分母同乘以 c ( A-), 得, 由于c ( A-) 变小 , 所以比值变大 。 这种方法要认真体会和灵活运用的变化还可 借用电荷守恒来分析 : HA溶液中 ,由于稀释 过程中c ( OH-) 变大 、c ( A-) 变小 , 所以比值变大 。

例5.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 “√”,错误的打“×”。

(1)将0.05mol Na2CO3固体溶于水配成100mL溶液,向溶液中加入0.05mol CaO,溶液中增大。 ( )

(2)0.10mol·L-1的氨水加水稀释后,溶液中c(NH4+)·c(OH-)变大。( )

(3)CH3COOH溶液加水稀释后,溶液中的值减小。( )

(4)室温下,将10mL pH=3的醋酸溶液加水稀释后,溶液中的不变 。( )

(5)已知NaHSO3溶液显酸性,向0.1mol·L-1的NaHSO3溶液中加入少量NaOH溶液,的值均增大 。( )

(6)若向NaHSO3溶液中加入少量的I2, 则溶液中将增大。()

答案:(1)√ (2)× (3)√ (4)√ (5)√ (6)√

考查角度三平衡的常数

1.平衡常数的比较

电离常数和水解常数是电离程度和水解程度大小的定量反映,依据平衡常数的大小可以判断酸性、碱性强弱,比较离子浓度大小,判断反应产物等。

(1)依据常数大小判断酸性、碱性强弱,比较粒子浓度大小。

【规律】弱酸的电离常数Ka(多元弱酸看Ka1)越大,则电离程度越大,酸性越强。若酸的物质的量浓度相同,则Ka越大,c(H+)越大; 若酸的pH相同,则Ka越大,酸的浓度越小。 强碱弱酸盐的水解常数Kh越大,则水解程度越大,碱性越强。若盐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相同,则Kh越大,c(OH-)越大;若盐溶液的pH相同,则Kh越大,盐的浓度越小。

例如,已知Ka(HA)> Ka(HB),则0.1mol·L-1HA溶液和0.1 mol·L-1HB溶液相比,前者的c(H+)大,pH小,c(A-)> c(B-),同时必然有Kh(A-)<Kh(B-),则0.1mol·L-1NaA溶液和0.1mol·L-1NaB的混合溶液中,c(A-)>c(B-)>c(OH-)> c(HB)>c(HA)>c(H+)。

又如,二元弱酸的电离常数Ka1>Ka2,则A2-的第一步水解常数比第二步水解常数大, 二元弱酸的正盐的碱性总比酸式盐强(或正盐呈碱性,而其酸式盐呈酸性,如Na2SO3与NaHSO3),那么在等物质的量Na2A与NaHA的混合溶液中,一定有c(HA-)>c(A2-)> c(OH-)>c(H2A)。

(2)依据常数大小判断反应能否发生并确定反应产物。

【规律】根据强酸制弱酸的反应规律,若Ka(HA)>Ka(HB),则酸HA能与盐NaB溶液反应。 对于二元弱酸,若Ka(HA)> Ka1(H2B)>Ka2(H2B)(Ka2即HB-的电离常数,将HB-视为酸),则HA既能与NaHB溶液反应,又能与Na2B溶液反应,与后者反应既能生成NaHB又能生成H2B,视酸的量而定; 若Ka1(H2B)>Ka(HA)>Ka2(H2B),即HA的酸性介于H2B与HB-之间,则H2B可与NaA溶液反应,但只能生成HA和NaHB,不能生成Na2B,HA可与Na2B溶液反应生成NaHB和NaA。例如,苯酚的酸性介于H2CO3与HCO3-之间,则CO2通入C6H5ONa溶液中,反应生成C6H5OH和NaHCO3(不管CO2是少量还是足量都不生成Na2CO3),且C6H5OH能与Na2CO3溶液反应,生成C6H5ONa和NaHCO3。

例6.已知部分弱酸的电离平衡常数如下表:

(1)(2015·上海卷)室温下,0.1mol·L-1NaClO溶液的pH______(填“大于”“小于” 或“等于”)0.1mol·L-1Na2SO3溶液的pH。 浓度均为0.1mol·L-1的Na2SO3和Na2CO3的混合溶液中,SO32-、CO32-、HSO3-、HCO3-浓度从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

(2)(2013· 上海卷)下列选项错误的是______(填字母)。

C.中和等体积、等pH的HCOOH和HCN消耗NaOH的量前者小于后者

D.等体积、等浓度的HCOONa和NaCN溶液中所含离子总数前者小于后者

解析:(1)由于Ki(HClO)=2.95×10-8<Ki2(H2SO3)=1.02×10-7,所以ClO-的水解常数大于SO32-,NaClO溶液的pH大。由于Ki2(H2SO3)=1.02×10-7<Ki2(H2CO3)= 5.6×10-11,所以SO32-的水解程度比CO32-小, 生成的HSO3-的浓度比HCO3-小,则c(SO32-) >c(CO32-)>c(HCO3-)>c(HSO3-)。(2)因为Ki1(H2CO3)>Ki(HCN)>Ki2(H2CO3),故HCN可与CO32-发生反应生成CN-和HCO3-, 向含CN-离子的溶液中通入CO2,发生的反应为CN-+H2O+CO2HCN+HCO3-,A说法错误;因为Ki(HCOOH)>Ki1(H2CO3)> Ki2(H2CO3),所以HCOOH可与碳酸盐反应生成甲酸盐和CO2、H2O,B说法正确;酸性强弱为HCOOH>HCN,故等pH的HCOOH和HCN相比,HCN的物质的量浓度大,所以中和等体积、等pH的HCOOH和HCN消耗NaOH的量前者小于后者,C说法正确;在等体积、等浓度的HCOONa和NaCN溶液中,均存在c(Na+)+c(H+)=c(R-)+c(OH-)(R-表示HCOO-或CN-),因CN-的水解程度大,则在NaCN溶液中c(H+)较小,而两溶液中c(Na+)相等,故两溶液中所含离子数目前者大于后者,D说法错误。

答案:(1)大于c(SO32-)>c(CO32-)> c(HCO3-)>c(HSO3-) (2)AD

2.平衡常数的计算

(1)由定义式计算。确定分子和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代入定义式中计算。

(2)由多个平衡表达式计算。若两个平衡表达式a、b相加而得到一个新的平衡式c,则c的平衡常数为a、b的平衡常数的乘积:Kc= Ka×Kb;若两个平衡表达式a、b相减而得到一个新的平衡式c,则c的平衡常数为a、b的平衡常数之比:。以HA的电离平衡和水解平衡为例 , 推导如下 :

【规律】常温下,对于弱酸的酸式盐NaHA, 若Ka(HA-)>1×10-7>Kh(HA-),则溶液呈弱酸性,如NaHSO3溶液、KHC2O4溶液、 NaH2PO4溶液;若Ka(HA-)<1×10-7< Kh(HA-),则溶液呈弱碱性,如NaHCO3溶液、NaHS溶液、Na2HPO4溶液。

例7.回答下列问题:

(1)H3BO3溶液中存在如下反应: H3BO3(aq)+H2O(l)幑幐[B(OH)4]-(aq)+ H+(aq)。已知0.70mol·L-1H3BO3溶液中, 上述反应于298 K达到平衡时,c平衡(H+)= 2.0 × 10-5mol· L-1,c平衡(H3BO3)≈ c起始(H3BO3),水的电离可忽略不计,求此温度下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______(计算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2)25 ℃ 时,将a mol·L-1的氨水与0.01mol·L-1的盐酸等体积混合,反应后溶液中c(NH4+)=c(Cl-),则溶液显______(填 “酸”“碱”或 “中”)性,用含a的代数式表示NH3·H2O的电离常数Kb=______。

(3)(2013· 山东卷)25 ℃ 时,H2SO3幑幐HSO3-+H+的电离常数Ka=1×10-2,则该温度下NaHSO3的水解平衡常数Kh=。

(4)氯在饮用水处理中常用作杀菌剂,且HClO的杀菌能力比ClO-强。25℃时氯气-氯水体系中存在以下平衡关系:

其中Cl2(aq)、HClO和ClO-分别在三者中所占分数(α)随pH变化的关系如下图所示______。 则Ka=;Cl2(g)+ H2O2H++ ClO-+ Cl-的平衡常数K=______。

从“一题多变”看考查角度的变化 第2篇

[提示词为名词]

语法填空试题中有些试题给出的是名词提示词,考查名词的相关考点。这些题目可能考查:

(1)名词的复数变化。给出的是单数名词,要求用提示的单数名词的复数形式表示复数含义;

(2)名词的词类转换。给出的提示名词在句中作定语,要用名词加相关的后缀变成形容词;

(3)名词的固定搭配。考查动词短语及介词短语中的名词搭配。

例1 (2015新课标Ⅰ卷) I’d skipped nearby Guilin, a dream place for tourists seeking the limestone mountain tops and dark waters of the Li River that/which are pictured by artists in so many Chinese (painting).

解析 paintings。本句意为“漓江在很多中国画中都被描绘了”,本空在句中作介词宾语,前面的many表明本题考查名词的复数变化。

例2 (2015新课标Ⅱ卷) As (nature) architects, the Pueblo Indians figured out exactly how thick the adobe walls needed to be to make the cycle work on most days.

解析 natural。和前面的例題一样,本题给出的提示词也是名词,但命题角度变了,因为本空在句中作定语,结合英语句法知识我们知道,应该用形容词作定语,因此本空用提示名词的形容词形式natural表示“天生的,本能的”。

例3 (2014新课标Ⅰ卷) Five others on the bus began talking about what the boy had done and the crowd of strangers (sudden) became friendly to one another.

解析 suddenly。本题给出的提示词sudden可用作名词表示“突然”,比如短语all of a sudden中的sudden就是名词,也可用作形容词表示“突然的”。那么本空应该填这个提示词的什么形式呢?sudden在句中用作状语,由此判断这个提示词是形容词,因此这里加-ly转换为副词,表示“突然地”。

点拨 从上面的例题可以看出,语法填空试题给出的是名词提示词时,我们要注意从以下角度去分析:首先确定提示词的词性和词义,再根据提示词在句中充当的成分判断该空需要的词性,最后将提示词变为适当的形式填入空中。

[提示词为动词]

动词是语法填空试题的重点考查内容,当试题给出动词提示词时,我们要结合语境,分析句子成分,判断试题考查的是谓语动词的时态和语态,还是考查非谓语动词,再结合语境确定提示词的正确形式。

例4 (2014新课标Ⅰ卷) It was raining lightly when I (arrive) in Yangshuo just before dawn.

解析 arrived。分析句子结构不难看出,本空句中作时间状语从句的谓语,根据句意,这里arrive用作瞬间动词,用一般过去时表示过去发生的动作。

换个角度可以这样考:

例5 (2014新课标Ⅰ卷) A study of travellers (conduct) by the website TripAdvisor names Yangshuo as one of the top 10 destinations in the world.

解析 conducted。本题给出了动词提示词,句子的主语后面有介词短语表示动作的执行者,因此我们可能会误以为本题考查谓语动词的时态和被动语态。但是分析句子成分之后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句子的谓语是后面的names,表示“命名”,因此本空在句中作定语,修饰名词a study of travellers,应该用动词的非谓语形式作定语。提示动词conduct与中心词是动宾关系,表示被动和已经发生的动作,因此用过去分词作定语。

点拨 错误的答案:that/which was conducted。语法填空试题与传统的单项填空试题不同,我们在解答时一定要注意试题的要求:有提示词的试题要求“用括号内单词的正确形式”填空。因此,在涉及动词试题的时候,我们要围绕提示动词来做文章,把答案限定在非谓语动词和谓语动词的时态与语态的变化形式方面,切不可像前面提供的答案这样多出了关系代词which/that,因为这不是提示词的“正确形式”,因此解答为定语从句就是画蛇添足了。

这个试题换个角度还可以这样考:

例6 A study of travellers (conduct) by the website TripAdvisor, which/and names Yangshuo as one of the top 10 destinations in the world.

解析 has been conducted。与前面的高考题相比,本句多了一个非限制性定语从句的连词which或并列连词and,这样一改,就改变了句子结构,设空在句中就不是作定语,而是主句或并列分句的谓语。这个分句的主语部分是a study of travellers,这个结构的中心词是单数名词a study而不是介词宾语travellers,因此谓语用单数形式;结合后面的句子谓语动词的形式看,设空里的conduct表示过去发生的动作对现在有影响,因此用conduct的现在完成时的被动形式。

nlc202309030350

[提示词为形容词]

提示词为形容词时,命题人可能考查形容词的词类变化,比如考查提示形容词转化为名词作主语、宾语,或转化为副词作状语,也可能考查提示形容词的比较级或最高级形式等。

例7 (2015新课标Ⅱ卷) what makes the adobe dwellings admirable is their (able) to “air condition” a house without using electric equipment.

解析 ability。提示词是形容词,在句中作表語,后面还接了不定式作定语,因此用提示形容词的名词ability表示“能力”。

换个角度这样考:

例8 (2015广东卷) (lucky), he also had a cow which produced milk every day.

解析 Luckily。分析句子成分不难看出,本空在句中作状语,因此用提示形容词的副词luckily表示“幸运的是”。

再比如:

例9 (2014辽宁卷) The (hard) you try to beat him, the more likely you will get hit. He controls you!

解析 harder。本题考查形容词比较句式的固定句式:the+比较级,the+比较级。前面一句可改为if引导的条件状语从句,因此本空填提示副词的比较级形式harder。

换个角度这样考:

例10 One of the (hard) problems with the plan is that we may lack enough financial support to carry it out.

解析 hardest。本句给出的提示词还是形容词hard,但是本空前面有one of,后面有复数名词problems,还有定冠词修饰,这些信息表明,本空要用提示词的最高级形式hardest表示“最困难的问题”。

同类别的提示信息,命题角度发生变化之后,考查的就是不一样的语法或词汇知识了,要学会在考场上找到“考感”,我们就必须扎实而全面地打好语法和词汇基础,用理性的判断来正确答题。

古代诗词考查角度及答题规范化 第3篇

一、赏析语言类

赏析语言是诗歌鉴赏的基础, 它是沟通作者与读者心灵的桥梁, 读诗如果对诗歌的语言意思不了解, 则很能把握作者的情感, 因此, 各地高考诗歌鉴赏比较注重对语言的考查。赏析诗歌语言主要有理解词语在诗中的意思、分析关键词语在诗中的作用、辨别诗歌用词的妙处等。

(1) 理解词语在诗中的意思

如 (2005年北京卷) :……睡觉寒灯里, 漏声断、月斜窗纸……

“断”的含义:断断续续。

答题建议:利用古汉语知识

(2) 分析关键词句在诗中的作用

关键词语在诗中的作用, 不外乎有以下几种:或是诗眼, 或是统摄全篇, 或是收束全诗, 或是线索。具体是什么作用, 要结合诗的内容作答。

例 (2011年湖北卷)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 完成后面的题目。

登城/刘敞

雨映寒空半有无,

重楼闲上倚城隅。

浅深山色高低树,

一片江南水墨图。

望湖楼晚景/苏轼

横风吹雨入楼斜,

壮观应须好句夸。

雨过潮平江海碧,

电光时掣紫金蛇。

两诗第三句都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 请分别说说它们在原诗结构中的作用。

【解析】根据在诗中的位置, 诗句本身的内容特点作答。 (1) 刘诗第三句承接前两句, 并与蒙蒙细雨叠加, 以形成下句江南水墨图意境 (2) 苏诗第三句从“横风吹雨”转入“雨过潮平”, 为描写雷电蓄势。承上启下

答题建议:解释+作用 (效果) +情感

(3) 辨别用词的妙处

这类题目一般是对诗中的某个用字 (词) 换个字眼或将两首诗中相似的字眼进行比较, 考生说出哪个更好, 好在哪里, 这是诗歌鉴赏中能力要求较高的一道题目。如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 然后回答问题。 (2004年高考湖北卷)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失, 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 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 你觉得“失”与“阔”, 哪个字更好, 为什么?

【解析】两字各有其妙, 因此说哪个字好都不能算错, 只要能把妙处体会得比较准确就行。答:“失”字更好, 因为它生动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齐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阔”则没有这种效果。

“阔”字更好, 因为它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所以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 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 声调似也更为响亮。“失”则没有这种效果。

答题建议:观点+解释+手法 (作用、效果) +情感+比较

二、分析意象类

诗歌是借助意象抒发感情的, 而诗歌的意象浸染了作者特有情感的具体形象, 这个形象一般指某个特定景物如明月、山水、杨柳、杜鹃等, 把握诗歌的形象有助于理解作者的感情, 因此, 分析意象也是历年来高考诗歌鉴赏热考的内容。常见的题型有指认形象、体会画面等。

(1) 指认形象

所谓指认形象, 是要考生在阅读诗歌的基础上大体把握诗歌所描绘的意象, 如:

(2011年重庆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 然后回答问题。

渡江/[明]张弼

扬子江头几问津, 风波如旧客愁新。

西飞白日忙于我, 南去青山冷笑人。

孤枕不胜乡国梦, 敝裘犹带帝京尘。

交游落落俱星散, 吟对沙鸥一怆神。

指出“吟对沙鸥一怆神”中“沙鸥”意象的作用。

【解析】沙鸥, 是诗人们常常用来抒发内心因漂泊无依而伤感的意象。如杜甫《旅夜书怀》“名岂文章著, 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诗人即景自况以抒悲怀, 水天空阔, 沙鸥飘零, 人似沙鸥, 转徙江湖。本诗也是如此, 用沙鸥的到处飞翔衬托作者的孤单漂泊。答案:以到处飞翔的沙鸥衬托作者的孤单漂泊。

答题建议:寻找诗词中典型的景和物

(2) 体会画面

画面是由一个个具体的形象构成的整体。诗歌抒情言志所借助的形象往往不是单一的, 而是通过许多形象营造意境、构筑画面, 从而达到表达感情的效果。王维的诗读了令人觉得“诗中有画”, 就是因为他善于利用不同色彩、状态的形象构筑生动和谐的画面。鉴赏古诗词要善于领会诗人所营造的画面。如: (2004年江苏卷)

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 然后回答问题。

征人怨/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

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解析]这是一首通过分析诗歌意象了解诗歌内容的题目答案: (1) 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 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答题建议:找出诗歌意象, 分析意象特点。

三、表达技巧类

表达技巧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 要准确答题, 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达技巧。表达技巧分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表现手法 (起兴、虚实结合、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抑扬、照应、动静、等等) 、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夸张等等) 三大类。如:

醉落魄·咏鹰/[清]陈维崧

寒山几堵 (1) , 风低削碎中原路 (2) 。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 略记寻呼处。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 (3) 。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 此际偏思汝。

[注] (1) 堵:座。 (2) 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 (3) 轩举:意气飞扬。

(1) 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

解析:看题目《咏鹰》, 确定本词是一首借物抒情之作。再看上片, 不是写鹰本身的特点, 而是写景, 故可知应是以景衬托。答案:主要运用了衬托的手法。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 来衬托鹰的形象。 (把“衬托”答成“烘托”也算对)

答题建议:手法+分析 (诗句翻译、效果) +情感

四、把握感情类

诗言志, 诗歌创作的目的是为了抒发作者感情, 既然如此, 读诗就要以把握诗歌情感为目标, 诗歌的种种手法、内容都是为作者情感服务的, 因而高考诗歌鉴赏题一般都涉及到对作者感情的分析评价, 考查形式或直接分析诗歌思想内容, 或通过比较找出诗歌情感的异同处。

(1) 分析情感

所谓分析情感, 即要求考生根据诗歌所描写的景物及心理变化, 直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阅读下面一首唐诗, 然后回答问题。

长门怨 (其二) /李白

桂殿长愁不记春, 黄金四屋起秋尘。

夜悬明镜青天上, 独照长门宫里人。

诗中的“愁”具体指什么?简要分析“长愁”二字在本诗前两句中是如何体现的?

答案:指宫女独居深宫的孤单寂寞。虽然春天年年来临, 但官女似乎忘记人间还有春天, 总是满目秋意, 可见其愁长;黄金四屋, 华贵至极, 但在独居的宫女看来, 那些华贵富丽的金屋也不过是空染尘埃, 更添悲愁。

答题建议:如果是四句诗, 分句分析诗歌内容;如果是律诗, 就分联分析诗歌内容。分析诗歌时一定要紧扣情感。

2、比较异同

所谓比较异同, 一般是提供两首内容相关或一首新诗、一首可能为考生在课本中学过的诗歌, 也可能没有学过, 要求考生阅读后分析其中的相同之处, 比较不同之处, 以加深对诗歌的了解, 其难度比直接分析一首诗的情感稍有增加。如:

阅读下面一首诗, 然后回答问题。 (2005年天津卷)

湖州歌 (其六) /南宋·汪元量

北望烟云不尽头, 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 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 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简析“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表达的不同情感。

[解析]此题要比较不同的情感, 由词句可知, “大江东去水悠悠”抒发了作者身处国家衰亡不可挽救之时的悲痛心情, 侧重现实。苏轼的诗句表达了对历史流转、英雄不在的感慨, 侧重怀古。

考查角度 第4篇

一、试题的命制为何要体现“考查学生的证据意识”这一理念

综观常州市近几年的中考历史试题的命制导向, 着重考查了学生在新情境下历史问题的分析能力;历史知识的迁移、概括、归纳和整理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初步的历史批判性思维能力等。《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指出:学生要“初步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 了解以历史材料为依据来解释历史的重要性;初步形成重证据的历史意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逐步提高对历史的理解能力, 初步学会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中考历史试卷的命题基于课程标准, 我们不难发现在2013年常州中考历史试题的命制要求中提到“考查学生的证据意识”这一理念。虽然在以往的考查要求中没有重点提及, 但始终贯彻其中, 这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及历史素养。

以下是一道体现该理念的中考模拟试题:

(2012年山东滨州一模第17题) 材料:在民族屈辱面前, 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进行了顽强的反抗和斗争, 他们“若鸦片一日未绝, 本大臣一日不回”、“大将筹边上未还, 相互子弟满天山”、“此日漫挥天下泪, 有公足壮海军威”, 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可歌可泣的悲壮篇章。

请回答:有人认为中国遭受的巨大的民族耻辱是历史的必然, 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用史实加以说明。

本题以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列强侵略中国的屈辱史也是一部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史角度作为切入点, 运用学习主题, 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材料中“若鸦片一日未绝, 本大臣一日不回”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与林则徐虎门销烟这一史实有关;“筹边上未还, 相互子弟满天山”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与左宗棠收复新疆这一史实有关;“此日漫挥天下泪, 有公足壮海军威”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与甲午战争这一史实有关。通过分析上述材料, 学生能认识到在遭受到列强侵略的同时, 在民族屈辱的面前中华民族各个阶层开展了反抗与斗争。在明确了历史学习主题之后, 为了提高学生在新的情景下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的问题的能力, 设问:“有人认为中国遭受的巨大的民族耻辱是历史的必然, 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用史实加以说明。”不难发现, 近代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进步潮流, 落后就要挨打, 中国遭受的巨大民族耻辱是历史的必然。或许此题我们可以理解为近代中国遭受略强侵略的原因, 而命题老师考虑到用史实加以说明足以体现“考查学生的证据意识”。18世纪上半期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 为了进一步打开市场, 掠夺原料, 对中国发动了侵略战争, 同时中国的政治腐败、经济的落后和闭关锁国政策使得中国更加落后世界进步潮流。历史结论的提出应该首先是基于客观的历史史实和历史依据, 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有理有据, 逻辑严密。国学大师王国维认为, 一曰“纸上之材料”, 二曰“地下之材料”。自古以来, 人们就认为, 对史料的依赖是历史学的显著特点。如司马迁作《史记》, 从20岁开始漫游生活, 考察风俗, 访问古迹, 整理、考核、排比史料;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中指出:“史料为史之组织细胞, 史料不具或不确, 则无复史之可言。”强调“孤证不足以成说, 非荟萃而比观不可”和“尽可能运用典型史料”两大原则, 此所谓“论从史出, 史由证来”。[1]

二、命制试题如何体现“考查学生的证据意识”

历史意识基本的思维之一就是重证据的意识, 这是学习历史必须建立的常识。“从入门学习就要树立学生重证据的意识, 这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基础, 也是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有的基本素质”[2]。2013年常州中考历史试题的命制要求中明确提出“考查学生的证据意识”这一理念, 而中考历史对教学是具有导向功能的, 指导历史教师的教学工作。如何命制一道体现“学生的证据意识”的历史试题成为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一道2013年常州市七年级历史试题引发了我的思考:

后人对澶渊之盟的评价有肯定派, 也有批评派。下列相关史实中能够佐证肯定派观点的是:

A.宋朝每年给辽绢20忘匹, 银10万两

B.澶渊之盟是双方势均力敌的产物

C.澶渊之盟后宋辽边境维持了百余年的和平

D.辽一直是宋在北方边境上的威胁

本题参考答案是:C, 旨在考查学生的“质疑精神及证据意识”。以澶渊之盟的评价作为切入点, 角度新颖。澶渊之盟反映了北宋与辽的和战关系, 以评价历史事件的角度考查了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质疑精神”, 学会用初步的批判性思维一分为二地评价历史事件。如果该题单纯地设问为“下列相关的评价体现了肯定派一方认识的是”就缺少了历史的客观性及史料的说服力。命题者巧妙地把考查学生的“质疑精神及证据意识”相结合, 设问为“下列相关史实中能够佐证肯定派观点的是”, 要求学生既结合所学知识一分为二地评价, 又准确分析出以上四个选项的史实中符合肯定派的一项。本题的立意已经很明晰了, 告诉学生在中国古代中华民族内部的和战关系中, 有战友和, 而和是主流。论从史出, 史论结合, 极大地体现了历史证据意识的魅力, 培养了学生的证据意识和历史素养。

三、如何命制“考查学生证据意识”的试题

在目前我国各类考试中, 最难出的卷子就是中考试卷。与高考卷相比, 高考是选拔性考试, 试题无论怎么出, 难度有多大, 总有解释的理由。与会考相比, 会考是水平考试, 考查学生的达标状况。所以, 无论试题如何容易, 也是说得过去的。唯独目前的中考是两考合一, 既要让学生毕业, 又要为高一级学校做好选拔, 是两种不同性质的考试整合在一起的考试。所以, 这样的试题最难把握。[3]命制试题有它的基本要求、原则, 必须符合科学性、思想性、思维性及综合性, 如何命制“考查学生证据意识”的试题呢?我以此为角度, 命制了如下试题:

材料: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 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也有计划, 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邓小平南方讲话

请回答: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请用史实证明邓小平这一观念的正确性。

本题的参考答案是:罗斯福新政;新经济政策。本题以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为专题, 注重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 而结论的形成又必须与史实相结合, 做到论从史出, 史论结合, 最终体现出“考查学生的证据意识”。学生首先要结合所学知识理解“资本主义也有计划, 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这一历史结论, “计划”与“市场”都是经济发展的手段, 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中, 我国同样可以借鉴有效的经济发展手段。这就认同了邓小平这一观点的正确性。学生在认同这一观点后能巧妙地结合所学知识, 把“资本主义也有计划”与“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 “社会主义也有市场”与“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与资本主义相结合”这些知识点相联系, 答案就很清晰了。

我认为命制“考查学生证据意识”的试题有几个关键环节:首先要明确考试的目的, “能力立意”是其灵魂;其次要选取恰当的角度, 并与中考的考点相结合;再次要精挑细选、精打细算新材料、新情境;最后要巧妙设问, 抓住材料中作者所反映的历史结论, 建议设问为“请用相关史实加以佐证”、“你认为作者的观点对吗?为什么?请用相关历史事件加以说明”, 等等。当然, 历史基本素养一定不是单独存在的, 在考查学生的证据意识的同时, 也可能会涉及学生的概括能力、质疑精神、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 中考导向一定是多功能的。

要将新课标落实在具体的教学行为中, 任务之一就是在日常教学中重视证据, 将凭证据说话贯穿于叙述历史事件、分析历史现象、品评历史人物等教学的每一个细节中。[4]因此, 只有把“证据意识”渗入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 不断提高历史教师的自我专业素养, 这样命制出来的试题才值得推敲。

摘要:近年来全国各地的中考历史学科命题都在积极贯彻新的课程理念和评价体系, 各地都希望通过历史中考评价, 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进。2013年江苏省常州市历史科中考注重考查学生在新情境中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唯物史观指导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考查学生的质疑精神、证据意识, 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这些要求对于初中历史教学工作是重要的指挥棒和风向标, 考验教师的命题水平。本文从考查学生证据意识的角度, 通过对几道历史试题的探究, 对在试题的命制和解析方面的问题作探讨。

关键词:中考历史,试题命制,证据意识

参考文献

[1]张勇谦.“虚拟情境”教学须有史学的证据意识.历史教学, 2013 (05) .

[2]任世江.关于深化历史课程改革的探讨.历史教学, 2008 (9) .

[3]朱汉国, 单怀俊.初中历史教师专业能力必修.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考查角度 第5篇

一、考查物质所含粒子的数目(分子数、电子数、质子数、电荷数等)

1.(2009年福建理综8) A.24 g镁原子量最外层电子数为NA(考查了由物质的质量先转化为物质的物质的量,最后考查原子结构的知识一最外层电子数,1 mol镁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NA).

C.1 mol甲烷分子所含质子数为10NA (正确).

2.(2009年广东化学6) A.1 mol硫酸钾中阴离子所带电荷数为NA(应为2NA).

3.(2009年山东理综10) D.1.12L Cl2含有1.7NA个质子(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考查了体积与物质的量之间的换算,同时又考查了其质子数.此题因未说明气体所处的状态,无法进行换算,故不正确).

4.(2009年海南化学8)B.1 mol HCl气体中的粒子数与0.5 mol/L盐酸中溶质粒子数相等(后者体积不知无法比较其大小,不正确).

5.(2009年浙江理综8) C.58.5 g氯化钠固体中含有NA个氯化钠分子(氯化钠是离子化合物,其固态时不存在氯化钠分子,化学用语错误).

6.(2009年上海化学10)9.2 g金属钠投入到足量的重水中,则产生的气体中含有()

(A) 0.2 mol中子(B) 0.4 mol电子

(C) 0.2 mol质子(D) 0.4 mol分子

[本小题是对物质间的反应、同位素等多个知识点进行考查,9.2 g金属钠与重水反应可生成0.2 mol重氢气(D2),其中有0.4 mol电子与质子,0.2 mol分子与中子,选项(A)正确]

二、考查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盐类水解

1.(2009年福建理综8)B.1L 0.1 molL-1乙酸溶液中H+数为0.1NA(考查了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2.(2009年广东化学6) D.将0.1 mol氯化铁溶于1L水中,所得溶液含有0.1NAFe3+(考查了Fe3+的水解).

3.(2009年江苏化学4) A.25℃时,pH=13的1.0L Ba(OH)2溶液中含有的OH-数目为0.2NA (考查了Ba(OH) 2是二元强碱).

4.(2009年上海化12) B.常温下,100 mL 1 molL-1 Na2CO3溶液中阴离子总数大于0.1NA.

5.(2009年浙江理综8) D.在1L0.1 mol/L碳酸钠溶液中阴离子总数大于0.1NA.

(4与5两小题均考查弱酸的阴离子碳酸根的水解)

三、考查气体摩尔体积

1.(2009年福建理综8)D.标准状况下,22.4L乙醇的分子数为NA.

2.(2009年江苏化学4)D.标准状况下,22.4L甲醇中含有的氧原子数为1.0NA.

3.(2009年山东理综10) D.1.12L Cl2含有1.7NA个质子(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

4.(2009年上海化学12) A.标准状况下,2.24L H2O含有的分子数等于0.1/NA.

5.(2009年海南化学8) C.在标准状况下,22.4L CH4与18 g H2O所含有的电子数均为10NA.

D.CO和N2等电子体,22.4L的CO气体与1 mol N2所含的电子数相等.

剖析:此类题目进行分析时应注意物质的状态及气体所处的状态.如1、2、4、5的C项中涉及到的物质在标况下均为液体;2与5的D项均未说明气体所处的状态是否为标准状况.

四、考查氧化还原反应的电子转移数目

1.(2009年广东化学6)C.标准状况下,22.4L氯气与足量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NA.

2.(2009年海南化学8)A.2.4 g金属镁变为镁离子时失去的电子数为0.1NA.

3.(2009年江苏化学4)B.标准状况下,2.24L Cl2与过量稀NaOH溶液反应,转移的电子总数为0.2NA.

剖析:本类题型考查对物质间的反应实质是否明确,反应过程中转移的电子数是否明确.在氯气与氢氧化钠的反应中,氯气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五、考查化学键的数目

1.(2009年上海化学12) D.3.4 g NH3中含N-H键数目为0.2NA.

2.(2009年浙江理综8)B.1 mol乙烷分子含有8NA个共价键.

剖析:本类题型考查对常见物质结构的认识,NH3中含3条NH;1个乙烷分子含有7个共价键.

六、以混合气体为载体,考查气体的结构与性质

1.(2009年广东化学6)B.乙烯和环丙烷(C3H6)组成的28 g混合气体中含有3NA个氢原子.

2.(2009年江苏化学4) C.室温下,21.0 g乙烯和丁烯的混合气体中含有的碳原子数目为1.5NA (上述两题均考查两者的实验式相同即最简式量相同,其原子数之间的求算).

3.(2009年上海化学12) C.分子数为NA的CO、C2H4混合气体体积约为22.4L,质量为28 g(本小题既考查气体摩尔体积与质量等物理量之间的换算).

考查角度 第6篇

2009年~2013年五年间,中考作文试题测试内容经历了“记录生活感悟生活理性思辨”“关注生活关注自我生命成长”“体验生活注重人文素养提升”的变化过程,引导学生追寻生命哲思,关注精神成长,提升阅读素养,体现了作文命题的价值导向。

一、2009年~2013年写作试题测试内容的变化趋势

五年来111套样本卷中所设的写作试题,呈现出如下特点:

1. 由“记录生活”走向“感悟生活”,进而强调“理性思辨”

从样本试卷来看,2009年、2010年的试题多注重引导学生抒写对生活的观察与感受:如2009年安徽省作文试题“师生之间”、吉林长春作文题“告诉你一个我的故事”、江苏南京作文题“今天真好”、江西试题“我很幸运”、陕西试题“在我的世界里,一切都很美好”等;又如2010年福建福州试题“在尝试中成长”、黑龙江哈尔滨试题“真心换真情”等。这些试题贴近学生生活,便于考生从自己的生活中搜寻和组织写作材料,审题难度不大,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有利于学生发挥写作水平。这些题目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其自身的生活经历、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得到尊重。2011年~2013年的作文试题呈现出注重引导学生把写作着眼点由感受生活向理性思辨拓展的态势。

2. 由“关注生活”走向“关注自我生命成长”

五年的111套样本试卷中,2011年起,一些作文命题注重引导考生关注自我生命的成长。如:面对充满悲欣痛喜的生活,我们要“升起心中的太阳”(2011年山东潍坊卷),照亮平凡的生命;面对俗世纷争,我们需要不断“垒高自己”(2012年江西卷);我们要以平和与感恩的心“走在路上”(2013年山东临沂卷),且行且思,且歌且吟;我们要不断打磨心灵,雕琢自己的青春(2013年辽宁沈阳卷),与最美的自己相遇

3. 由“体验生活”走向“注重人文素养提升”

阅读在人的精神成长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同时也可以积攒写作的内力。以阅读素养作为作文考查内容可以更为直接地检验考生在平时学习中是否博览群书,深思慎取,笔耕不辍。在111套样卷中,2012年、2013年关于阅读素养的作文试题明显增多,如“你是我的一本书”(2012年浙江宁波卷)、“带一本书去旅行”(2012年江苏南京卷)、“书里有个我’”(2013年江苏南京卷)、“阅读,真好”(2013年重庆B卷)等。

二、测试内容变化趋势之原因探析

在笔者看来,五年来111套样本卷所设的写作试题中,测试内容变化的原因是命题理念的改变。

1. 感性与理性共存,感悟与思辨并重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第四学段7~9年级)中提出:“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从样本试卷来看,2009年~2010年试题多注重引导学生对生活的观察与感受;2011年~2013年作文试题则呈现出引导学生把写作着眼点由感受生活向理性思辨拓展的态势。思辨能力是一种重要的思维能力,不仅关系到学生的思维品质、语言素养,而且关系到学生的思想发育与人生发展。增加作文试题中的“思辨”考察维度,引导学生对生活、生命细察深思,体现了中考作文试题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导向。

测试内容由感悟走向思辨的特点,从辽宁大连近五年的试题也能体现出来。辽宁大连卷中,从“亲切的怀恋”(2009年)、“寸草心”(2010年)等对真情实感的捕捉逐渐走向对“容纳”(2011年)的探索,对“我的心灵憩所”(2012年)的探寻,对生活“原味”(2013年)的深思,这就引导考生由关注身边生活开始,进而完成走向内心深处的一次远游。

2. 引导学生关注自我生命成长,完成自我超越

作文命题中引导学生关注自我生命的成长,与《课程标准》(2011年版)所提出的“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重视“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等理念是一致的。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表现在: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即培养人文态度,陶冶人文素养。人文素养的提升最终的显现就是学生成长为“大写的人”,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总是伴随着成功的欢欣、失败的磨难、痛苦的挣扎、真诚的反思。学生只有在反思的时候才能懂得提炼自己生命中最可贵的东西,懂得寻找自己前行的阶梯。只有反思,学生生命中原有的内心平衡才能被不断打破,重新建构新的精神世界,完成弥足珍贵的自我超越。写作是帮助学生静心沉淀生命感受的宝贵平台,它能不断引导学生向自己内心深处探索,寻找突破自我的精神营养。

3. 注重引导学生不断提升自身阅读素养,积聚生命养料

作文题目中考查学生阅读素养的题目增多,与《课程标准》中“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要求是一致的。有质量的阅读才有可能形成深厚的文学素养,面对直接考查阅读素养的写作试题,若要“下笔如有神”,考生需在平时“读书破万卷”。

三、2014年中考写作试题命题趋势展望

在测试内容方面,命题者将继续重视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强调感悟与思辨并重,感性与理性共存。作文题目将为学生打开通向生活的一扇窗口,写作范围广阔,思维起点明确。作文还将侧重考查学生的阅读素养与人文情怀,引导学生捕捉自我生命成长的足迹。

1. 以关注生活为要旨,以精神成长为主导

《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学生的生活经历与切身体验是作文创作的源泉,关注自身成长和社会生活,是作文命题中永恒的进行曲。对考生而言,关注身边生活并细察深思,才是写好作文的根本。

在对生活的观察中,关注自我生活仍为热点。“成长”仍将成为热词,“成长”经历的书写、“成长”体验的铭刻、“成长”路上的助力都可能成为题目或隐性或显性关涉的内容。初中生心理尚不成熟,作文题目也将注重引领考生进行审视、反思与调适,让考生直面生活中的挫折、纠结、困扰、郁闷,也捕捉真实的自我“超越”力量,获得精神成长。“阳光心态的主旋律和关注当今初中生真实生存状况和心理素质的次色调并存的命题格局,符合科学发展观对当今教育提出的要求,将成为今后中考作文命题的新亮点。”在这种趋势的引领下,引导学生触摸内心,描画心迹,倾吐心声的命题将不断增多,2012年上海作文“心里美滋滋的”,2013年上海卷“今天,我想说说心里话”都是要求学生捕捉“内心印记”的题目。

2. 以抒发真情为主调,以积极心态为导向

《课程标准》的写作教学建议中提出:“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作文是一种具有独创性的精神产品,学生只有说真话、叙真情,才能写出好文章来,如果无病呻吟,空说大话,只会令人生厌。从命题趋势看,注重真情实感是2014年中考作文的必然趋势。

命题基本上要求考生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事,写真实的东西。从思想上来看,不仅要求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还要求学生对社会具有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命题导向以引领健康向上的阳光心态为主,也不乏对考生走出心理阴影的引导。“温暖”“幸福”“微笑”“美”“爱”“珍惜”等传递正能量的词汇仍将为命题人所青睐。唯美、励志、向善仍将成为主流命题思想。

3. 探寻“情”与“思”的完美融合点

2009年~2013年写作试题中“感悟与思辨并重”的走向提示我们,思辨能力在写作实践中与语言文字和写作技巧同样重要。中学生在不断的成长过程中,视野逐渐开阔,见闻逐渐增多,知识面逐渐扩大了,思维能力比较活跃,如果教师在平时作文教学中不注意加强对学生思辨能力的训练,势必造成思维的混乱和文章的芜杂,制约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感性与理性共存”,也引导学生不仅懂得生活中的温情与感动,同时能对纷繁错综的社会现象进行理性剖析。“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学生要有一双洞察社会人性的眼睛,有一个理性智慧的头脑,有思想的深度,有精神的高度不是语言的力量决定思想的力量,而是思想的力量决定语言的力量。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良好培育,方可开启智慧大门。在“感性”生活认知的基础上增加“思辨”“理性”的考查力度,不断探寻“情”与“思”的完美融合点,将是未来作文命题的发展趋势。

4. 巧妙考查学生的阅读素养,倡导“真”阅读

作文题目中考查学生阅读素养的题目增多,符合《课标》理念,符合时代诉求。朱永新教授认为,阅读的关键期在14岁之前,在学生时代培养起阅读习惯尤为重要。“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其阅读史”,成人的内心世界的构建,是以孩提时代所获得的东西为根基的。对初中生而言,丰富厚重的“阅读史”可以为学生濡染人格底色,奠定其人生发展的根基,涵养其平静而生动的气韵。青少年时代借助阅读形成的学养将深深浸入人的生命,成为抹不掉的文化记忆。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尤为重要,通过占去中考半壁江山的作文测试提示学生重视阅读,确为当务之急。阅读、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两个主要任务,在作文中考查阅读素养,具有更大的自由度与公平度。如江苏南京卷作文题“书里有个我’”,“我”要指现实生活中的自己。从整个题目看,这个作文题更加倡导“真”阅读、“真”写作,更加强调读书与自我的对话,要求读出自我,用我手写我心,要在具体的阅读过程中与作品产生强烈的共鸣,在读书中发现、认识并提升自我。

相关文章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精选12篇)创新公共服务 第1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对国家或区域的技术创新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科技...

3
2025-10-24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精选9篇)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第1篇匆匆读后感500字_读《匆匆》有感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

1
2025-10-24
草莓教学范文

草莓教学范文

草莓教学范文(精选17篇)草莓教学 第1篇“风儿轻轻吹,彩蝶翩翩飞,有位小姑娘上山摘草莓,一串串哟红草莓,好像……”优美的歌词,动听...

3
2025-10-24
仓储类课程范文

仓储类课程范文

仓储类课程范文(精选7篇)仓储类课程 第1篇物流产业是复合型产业,发达的物流能加速传统运输、仓储和零售等行业向现代物流服务领域延伸。...

1
2025-10-24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精选8篇)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第1篇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作为诗性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审美批评,同文学艺术实践...

2
2025-10-24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精选6篇)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第1篇莲山 课件 w ww.5 YK J.COM 4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二、试题所体现的新课程理念和...

4
2025-10-24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精选2篇)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第1篇常州市河海中学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 八(1)班创 文 明 班 ...

4
2025-10-24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精选14篇)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第1篇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及签字样本兹证明为我公司财务负责人。特此证明。身份证复印...

3
2025-10-24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