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瘤剔除范文(精选9篇)
肌瘤剔除 第1篇
关键词:腹腔镜,开腹,子宫肿瘤,子宫肌瘤剔除术
子宫平滑肌瘤是子宫肿瘤中最为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 其主要症状表现为盆腔包块、月经过多、继发性贫血或是不孕等, 多见于30~50岁的育龄妇女中, 而且发生率大概占育龄妇女的20%~25%。子宫肌瘤剔除术是要求保留子宫而不是手术治疗不佳患者的选择。而随着手术治疗方式的逐渐成熟, 子宫肌瘤剔除术逐渐成为了治疗子宫肌瘤的主要手术方式之一[1]。笔者为了进一步研究采用不同方式进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效果, 选取了我院2010年9月至2012年11月收治的82例子宫肌瘤患者的临床资料, 进行回顾性分析, 其中42例行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 40例行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 对两组患者进行对比分析, 取得了良好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了我院2010年9月至2012年11月收治的因明显出血、疼痛、肌瘤压迫症状、不孕或是要求保留子宫的82例子宫肌瘤患者, 将其中采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的42例患者归为腹腔镜组, 采用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的32例患者归为开腹组。腹腔镜组患者的年龄为21~45岁, 平均年龄为37.3岁;开腹组患者的年龄为21~45岁, 平均年龄为35.9岁。对所有患者进行病理检查均确认为子宫平滑肌瘤。两组在年龄、子宫肌瘤大小、数目、生长部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手术方法
术前对患者进行常规的血液与心肺功能检查, 并且行妇科双合诊以及B超检查, 以确定肌瘤的大小及位置。在手术之前要对阴道采用碘伏擦洗上药2d。术前12h禁食并对肠道进行清洁。
1.2.1 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
对患者进行全麻处理, 采用常规气腹穿刺, 气腹的压力大约为1.862kPa, 腹部做四点穿刺, 第一穿刺孔为脐部, 在其中置镜, 其他三个穿刺孔皆置器械。
壁间肌瘤:在肌瘤周边的子宫肌层注入6u垂体后叶素与40mL生理盐水, 在肌瘤最为突出的地方采用单极电钩呈纵行或梭形将子宫浆肌层切开, 直达肌瘤组织, 然后采用大抓钳取出瘤体, 在创面出血较多的地方采用电凝止血。采用1号可吸收线进行间断或连续的缝合, 在腔内打结[2]。
浆膜下肌瘤:对于蒂窄的患者而言, 可以采用套扎线圈将其肌瘤蒂部进行套扎, 扎紧之后在线圈上1cm处将肌瘤切下;对于蒂宽的患者而言, 可直接用电凝切断瘤蒂, 并摘下瘤体, 然后采用1号可吸收线对创面进行间断或连续的缝合。采用肌瘤切割器把肌瘤切割成条状再取出。
1.2.2 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
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只需要按照传统的腹式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方法进行操作即可。在手术之后需要静滴催产素20U 3d, 第7天即可对腹部的伤口进行拆线处理。
1.3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的所有数据和资料均采用SAS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 t用来检验组间均数差别配对, 所有数据均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用P<0.05表示差异具有显著性。
2 结果
对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和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术中、术后情况比较见表1。
由表1可见, 腹腔镜组的术后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以及住院时间与开腹组比较P<0.05, 差异具有显著性;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与开腹组比较P<0.01, 差异具有显著性。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
3 讨论
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经过不断的发展已经成为了一种很安全的子宫肌瘤保守型治疗的方法。经过我们上面对两种不同术式对子宫肌瘤的治疗效果可以看出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对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而且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具有创伤小、术中出血少、术后疼痛小、恢复快等特点, 在子宫肌瘤的治疗中已被广泛的应用。但是, 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并不能完全替代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在进行术式的选择时要根据手术指征、术者经验以及盆腔解剖关系来决定采用哪种术式, 从而保证手术的安全、有效。
参考文献
[1]朱玩秀.不同途径进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比较[J].中国实用医药, 2010, 5 (27) :77-78.
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 第2篇
中图分类号:R711.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5-080-02 腹腔镜手术目前应用广泛,技术成熟,具有多种优点,适合现代手术的需要,具有广阔的前景。它是科学技术与现代医学的结晶,成功将医生的传统手工技术与电子、光导以及信息等最新的科学技术相融合。依靠现代科学技术腹腔镜手术成功改变了传统手术模式,更加适合现在患者的需要,逐渐被患者接受,是妇科手术的发展趋势。这种全新的手术模式可能产生一些问题但是就像我们说的那样,机遇与挑战并存。
子宫肌瘤通常在中年女性中较为常见,但最近有发病年轻化的趋势,这就对子宫肌瘤剔除术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腹腔镜手术凭借其在创伤、美观、后遗症和恢复方面的优势能更好的满足年轻患者的需要,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推广价值。
1手术介绍与选择
1.1手术方式的选择
子宫肌瘤主要分为三类,我们可以根据其在子宫上的位置将其进行分类,分别是浆膜下肌瘤、肌壁间肌瘤以及粘膜下肌瘤。并非所有的子宫肌瘤都适合腹腔镜的手术方式,其中的肌壁间肌瘤随着成长有可能最后成为壁间外突型(浆膜下)或壁间内突型(粘膜下)子宫肌瘤,利用腹腔镜下的子宫肌瘤剔除术可以治疗这两种子宫肌瘤。
1.2术前评估:
对患者手术前应进行术前评估,综合子宫肌瘤的位置,数目,大小以及肌瘤对子宫腔的影响等多种因素来评估是否适合腹腔镜的手术形式,制定完善的手术方案。
主要通过临床以及影像学两种方式进行术前诊断。患者症状可以作为前期诊断的基本依据,子宫肌瘤的常见症状有月经过多、不孕、盆腔肿块、盆腔疼痛和反复流产。也可利用双合诊初步了解子宫肌瘤的基本情况。影像学诊断是术前评估的重要依据,可以利用阴道超声波进行进一步精确确定肌瘤的位置、大小以数量。确定子宫肌瘤的具体情况对手术的选择以及手术方案有决定作用。由于核磁共振对于患者花费较大且应用有限,没有必要当作常规方式经常使用。
1.3手术指征
对于是否选择腹腔镜的手术方式要谨慎选择,现阶段腹腔镜手术有“无触觉”的缺点。如果肌瘤较小没有造成子宫表面变形,那么很难进行精确定位,该种情况适合传统开腹的子宫肌瘤剔出术。子宫肌瘤剔出还须对患者的年龄、身体情况以及生育情况进行综合考虑。综合考虑,腹腔镜手术指征主要有以下几点:症状明显比如月经过多、疼痛,肌瘤所致的压迫症状,肌瘤导致的不孕和习惯性流产,直径大于4厘米的单发子宫肌瘤,3-4个位于子宫表面的多发子宫肌瘤和阔韧带内肌瘤。不适合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出术的情况有:子宫肌瘤较小且无明显症状,位置较深或者较大的子宫肌瘤,子宫颈肌瘤和粘膜下肌瘤。
1.4手术注意事项
经过多年实践,总结经验手术中有几点应格外注意:切口的形状和位置首要考虑增大手术空间以及手术视野,不必过于重视切口外形,利于手术;根据肌瘤位置的具体情况设置举宫器,首要考虑加大切口的暴露。
1.5并发症及处理
对于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较小的子宫肌瘤通常没有并发症。如果是位于肌壁深部的大肌瘤,在手术时可能穿破子宫,手术后可能出现阴道出血,为收缩子宫来达到止血的目的,通常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催产素。假如没有很好地缝合伤口可能导致切口深部出血自宫腔排出,这时应再次进行对伤口的缝合或者将子宫切除。手术后再妊娠时可能引起子宫破裂,现阶段发生率尚不清楚,起因于手术中的综合情况和手术后的恢复情况。对于手术后的患者,分娩时最好采用剖腹产避免子宫破裂。
2手术步骤
确认患者符合手术要求和完善手术方案后进行手术,手术中患者需要全麻的状态,一般情况下采用头低足高的体位,手术全程都应心电监控以了解患者身体状况;然后设置举宫器,通常经阴道放置,举宫器的成功设置可大大减少手术时间,便于手术的进行;接下来应对患者进行穿刺以形成二氧化碳人工气腹,采用常规气腹针进行穿刺,人工气腹压力应设置在12~14mm Hg。穿刺点的选择十分重要,在患者腹部选择四个位置作为穿刺点,第一点选择在患者脐环正上方,在该位置放置镜(10cm);第二点选择在患者的右下腹麦氏点,在改点放置助手钳(5cm);第三点选择在患者左下腹,对称于第二点位置上方2cm;在该点放置操作钳(10cm),放入的同时要密切注意以防破坏腹壁血管;第四点选择在耻骨联合上4~5cm左旁开3~4cm,在该点放置辅助操作钳(5cm)。
利用腹腔镜采集的影像确认浆膜下肌瘤是否带蒂,如果带蒂就需要将其切除,首先需要扎紧蒂部,可以在瘤蒂根部放置一套扎线圈,用钳固定住肌瘤,然后运用电切切除,如果切除后残端有出血的症状,应利用电凝或缝扎来进行止血;如果经影像确认是无蒂浆膜下肌瘤或者肌壁间肌瘤,利用单极电钩将浆膜层切开,找到肌瘤的正中位置然后以纵行的方式切开,钝性分离直至完全取出肌瘤,去除多余的组织,然后进行缝合,通常用1号微乔线八字缝合式,外层肌层及浆膜层采用连续间断锁边缝合方式;缝合时要密切注意输尿管及宫旁大血管以防破坏, 用子宫粉碎器旋切取出剥除的肌瘤。最后对盆腔进行冲洗,排出人工气腹中的气体,整理手术中使用的器械,取出套管针,将穿刺孔关闭,手术至此结束。
3结论
3.1腹腔镜手术的利弊
腹腔镜手术优势明显,相对于传统手术,腹腔镜手术视野更加清晰,由于是微创手术,患者术后恢复迅速并且痛苦较小。同样腹腔镜手术也有一些问题及局限性,该手术需要内窥镜特殊器材及设备,医生要熟练掌握内窥镜下的操作,手术时间相对较长,患者花费较大,手术中“无触觉”。
3.2腹腔镜手术的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现代科学技术与现代医学的进一步结合,手术中的器械和技术都得到了革命性的发展,腹腔镜手术必将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及推广。以微创伤和低干扰为目的,一些改进的腹腔镜新技术已经出现并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各式新型精密器械的出现也可以使医生的手工技术得到完美展现。随着机械手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在腹腔镜下运用机械手也将成为现实,最低限度减少人为因素。运用手镜联合操作可以克服传统腹腔镜手术的“无触觉”的缺点,既在使用腹腔镜时同时将手指从切口进入,手指与器械紧密合作克服传统缺点。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远程诊断、手术及示范都将得到广泛应用,腹腔镜手术前景广阔。
作为微创外科,凭借其独有优势,越来越受到患者及医生的欢迎。腹腔镜手术得到迅猛发展,但它不能取代传统手术的地位。它们之间相辅相成,不能只用一种手术方式治疗所有的疾病,作为医生应熟练运用多种手术方式。
参考文献
[1]崔恒,王秋生主译.妇科腹腔镜手术:治疗原则与技巧(第2版).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35.
[2]游哲辉.林蔚,陈渝,等.腹腔镜和开腹手术对子宫肌瘤患者心理状况的影响研究[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9,22(7):761-763.
[3]刘春娜.腹腔镜与剖腹子宫肌瘤挖除术临床效果比较分析[J].当代医学,2009,15(22):4-5.
[4]王天红.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剥除术58例疗效分析[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1):114-115.
[5]冷金花,郎景和,刘珠凤etal.用腹腔镜行子宫肌瘤切除术的分析.现代妇产科进展,2000,9(6):408~411.
[6]王海燕.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剥除术72例临床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2009,16(11):2096.
[7]陈蔚瑜,李光仪,陈云卿.妇科腹腔镜手术中转开腹原因的研究[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1,1(3):148..
[8]高金玲.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剥除术83例临床分析[J].健康必读.下半月刊,2010,(7):92-93
[9]毛翠玉,毛春艳,毛丽松.60例腹腔镜下行子宫肌瘤剥除术的临床,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35):58.
肌瘤剔除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镇平县妇幼保健院妇产科2014 年1 月—2016 年1 月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80 例, 年龄26 ~ 42 岁, 平均年龄 ( 36. 3 ± 5. 8) 岁。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40 例。对照组中年龄27 ~ 41 岁, 平均年龄 ( 36. 6 ± 2. 8) 岁; 肌瘤数1 ~ 3 个, 平均肌瘤数 ( 1. 5 ± 0. 4) 个; 平均肌瘤直径为 ( 3. 9 ± 0. 5) cm。观察组中年龄26 ~ 42岁, 平均年龄 ( 36. 5 ± 2. 8) 岁; 肌瘤数1 ~ 3 个, 平均肌瘤数 ( 1. 5 ± 0. 4) 个; 平均肌瘤直径为 ( 3. 9 ± 0. 5) cm。两组患者年龄、肌瘤数量及肌瘤直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 0. 05) ,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疗方法
1. 2. 1 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进行治疗, 具体过程: ( 1) 患者取膀胱截石位, 行蛛网膜下腔麻醉, 根据患者的肌瘤位置在阴道穹窿处作切口; ( 2) 对于后壁子宫肌瘤患者作横向切口, 切口位置为阴道后穹窿处, 切开阴道后壁, 分离处理直肠宫颈筋膜; 将0. 9% 氯化钠溶液40ml + 垂体后叶素6U注入到肌瘤包膜处, 随后切开子宫浆肌层将子宫肌瘤切除, 按照Baseball法缝合瘤腔浆肌层; 对于前壁子宫肌瘤患者作横向切口, 切口位置为阴道前穹窿处, 其余子宫肌瘤剔除和缝合操作与阴道后壁术相同, 组织送病理检查。
1. 2. 2 观察组观察组患者采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进行治疗, 具体过程: ( 1) 患者行全身麻醉, 在脐正中位置作切口, 将腹腔镜放入, 放置10mm和5mm套管针于左、右麦氏点处; ( 2) 选定子宫肌瘤最高点, 通过单极电钩将子宫浆肌层切开、暴露瘤体, 随后穿刺固定肌瘤; ( 3) 利用超声刀、双极电凝处置假包膜血管, 并选取单极电凝将瘤体进行切割清除; ( 4) 使用可吸收线对瘤腔浆肌层进行连续全层缝合, 组织送病理检查。
1. 3 观察指标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 ( 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肌瘤剔除数) 、住院情况 ( 住院时间、住院费用) 及术后并发症 ( 直肠损伤、膀胱损伤、输尿管损伤、血肿、切口感染) 发生情况。
1. 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8. 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 s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相对数表示, 采用 χ2检验。以P < 0. 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及住院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 肌瘤剔除数多于对照组, 住院费用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见表1) 。
注: 与对照组比较, *P < 0. 05
2. 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 0% , 低于对照组的20. 0%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0. 05, 见表2) 。
注: 与对照组比较, *P < 0. 05
3 讨论
传统治疗子宫肌瘤的方法为全子宫切除术, 但随着微创手术的进步及医疗水平的提高, 子宫肌瘤剔除术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运用, 该手术方法不仅能够对患者的子宫肌瘤进行有效剔除, 还可改善患者的不孕症状[5,6]。
子宫肌瘤的微创手术类型多种多样, 主要包括腹腔镜手术、阴道手术以及腹腔镜联合阴道手术等[7,8]。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可以根据天然孔道体表光滑、盆腹腔等脏器干扰较小等特点, 可有效改善患者术后疼痛和腹胀等不良反应[9,10]。该手术方法适用于子宫下段肌瘤或宫颈肌瘤及发病位置较低的阔韧带肌瘤患者。对于多发肌瘤患者, 应避免同时打开患者前后腹膜, 以防止发生广泛粘连、感染以及各个脏器的损伤[11]。但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弊端明显, 其手术操作视野不够开阔, 术中不利于探查。而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是一种Ⅰ类小切口, 术后恢复较迅速[12]。该手术方法能够适用于同时存在前后壁的多个子宫肌瘤, 极大降低了疾病的复发率。本研究中所采用的两种手术方法均容易对患者的直肠、膀胱和输尿管等子宫周边脏器造成损伤, 一旦手术过程中对膀胱和直肠等造成损伤, 应立即对其进行修补, 效果显著优于事后延迟修补。本研究结果显示,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无显著差异;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 肌瘤剔除数多于对照组, 住院费用高于对照组; 且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表明两种手术方法各有利弊, 但观察组所采用的手术方法能够有效减少术中出血量, 增加肌瘤剔除数以及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但其住院费用较高。
综上所述, 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和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均具有创口小、恢复迅速等优点, 术前应根据患者的肌瘤情况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从而有效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 促进康复。
摘要:目的 对比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与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镇平县妇幼保健院妇产科2014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80例,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40例。对照组采用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 观察组采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 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住院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 肌瘤剔除数多于对照组, 住院花费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两种手术方式均有各自的优点和弊端, 医生应根据患者子宫肌瘤情况及其家庭经济情况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
子宫肌瘤腹腔镜剔除术效果观察 第4篇
【关键词】子宫肌瘤,腹腔镜;开腹手术;剔除术
【中图分类号】R473.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044-01
子宫肌瘤属于女性常见良性肿瘤,多以手术治疗,传统开腹手术已有多年历史,可取得一定效果,但存在手术时间长、出血量大,术后恢复慢等缺陷[1]。近几年,随着腹腔镜技术不断成熟,其在子宫肌瘤手术中有了较好的应用,为了进一步探讨该手术治疗效果,我院展开了相关研究,现将结果作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2年5月-2014年5月接诊的子宫肌瘤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入院后皆经临床表现、CT、妇科检查及实验室检查等确诊,签署知情同意书愿意配合本次研究,同时体内肌瘤数目不超过3个,皆为浆膜下肌瘤与肌壁间肌瘤(靠近子宫表面)患者,排除粘膜下肌瘤、多发性子宫肌瘤子宫>孕3月且症状明显及无生育要求的患者,同时排除手术禁忌症、凝血功能障碍、宫颈癌、严重内脏功能异常及恶性病变等患者。随机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自25例,其中对照组:年龄24-51岁,均值35.4±5.3岁;子宫肌瘤直径2-9cm,均值4.3±0.9cm;病程1-10年,均值3.4±1.6年;肌瘤类型包括浆膜下肌瘤14例、肌壁间肌瘤11例。研究组:年龄25-50岁,均值35.9±5.1岁;子宫肌瘤直径2-9cm,均值4.5±0.8cm;病程1-11年,均值3.6±1.3年;肌瘤类型包括浆膜下肌瘤13例、肌壁间肌瘤12例。两组患者在年龄、子宫肌瘤直径、病程及肌瘤类型等一般资料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本组患者采取传统开腹手术处理,于患者下腹正中作直切口,在直视下切开腹壁,充分暴露子宫后予以子宫肌瘤剔除术处理,并利用1号微乔线连续缝合肿瘤穴创面,并进一步清理盆腔后缝合腹壁切口。
1.2.2研究组:本组患者采取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处理,术前采取碘伏溶液(0.2%)对阴道进行充分冲洗,冲洗时间大约3天,之后对患者采取灌肠处理;采取全麻后取膀胱截石位,利用气腹针于患者脐部穿刺,注入二氧化碳建立人工气腹,将压力值控制在11-15mmHg;利用Trocar管将腹腔镜置入,对子宫肌瘤情况,如大小、数目及有无粘连等进行观察,并完整切除;利用单极或双极电凝法止血治疗,之后逐步套扎、打结与缝合处理。
1.3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情况,并对比分析。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相关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处理,计数资料用%表示,行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用表示,行t检验,以P<0.05差异作为统计学有意义的标准。
2结果
2.1术中指标对比
研究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术中指标对比(X±s)
组别例数手术时间(min)术中出血量(ml)研究组2584.24±2.89*125.84±22.87*对照组2598.01±3.35194.62±28.71注:与对照组相较,*P<0.05
2.2术后指标对比
研究组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2。
表2两组患者术后指标对比(X±s)
组别例数胃肠功能恢复时间(h)住院时间(d)研究组2517.58±3.22*5.02±1.26*对照组2528.47±3.547.79±1.38注:与对照组相较,*P<0.05
2.3并发症对比
两组患者皆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子宫肌瘤也叫做子宫纤维瘤、纤维肌瘤等,属于女性生殖器常见良性肿瘤,主要是因为子宫平滑肌细胞增生所致[2]。从近几年相关研究来看,国内子宫肌瘤发生率逐年上升,严重影响女性身心健康,必须加强重视。子宫肌瘤多采取手术治疗,传统开腹手术创伤大、恢复慢,而近几年腹腔镜手术改善了开腹手术缺陷,效果明显。
本次研究针对我院接诊的子宫肌瘤患者50例进行对照研究,随机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自25例。对照组采取开腹剔除术治疗,而研究组采取腹腔镜剔除术治疗,结果显示研究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同时两组皆无严重并发症。
总的来说,子宫肌瘤剔除术属于子宫肌瘤常用手术疗法,可保障患者的子宫生理功能、生育功能与盆底解剖结构完整,并且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影响最小,可促使她们术后尽快恢复。但是,传统开腹手术主要是保持患者的生育功能与子宫,往往会对腹部产生严重创伤,不利于患者术后恢复。腹腔镜手术则有着创伤小、失血量少、住院时间短,以及对腹腔干扰小、便于恢复等优势,逐渐成为当前子宫肌瘤手术适应证患者的首选疗法。为了提高子宫肌瘤腹腔镜剔除术的临床效果,应严格手术指征,要求术者必须拥有熟练的腹腔镜下缝合等技巧;患者属于单发或多发子宫浆膜肌瘤(但子宫大于孕3月且症状明显及无生育要求者除外),肌瘤的直径不宜超过10cm,特别适用带蒂肌瘤;多发肌瘤患者的肌瘤数目不宜超过4个[3]。此外,从近几年相关研究来看,腹腔镜手术在临床应用中也有一定的局限,比如肌瘤过大时可能术中出血量较多,导致缝合难度增加,甚至取出肌瘤时间会延长;当肌瘤过深与过小,则无法触摸探查,极易引发肌瘤遗漏等。不过,只要术者有丰富的操作经验,并且严格把握手术指征,是可以有效避免这些问题的。
綜上所述,腹腔镜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患者可取得较好的效果,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安全性高,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付燕玲.子宫肌瘤腹腔镜剔除术效果观察[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2,04(5):426.
[2]齐力,镡丽霞.妇产科子宫肌瘤患者腹腔镜剔除术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14,30(4):59-60.
肌瘤剔除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4月到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162例, 均经过盆腔和B超检查确诊, 并了解子宫肌瘤的大小、数量、位置和病变程度等。术前常规行宫颈新柏氏液基细胞学技术 (Thinprep cytologic test, TCT) 联合人乳头状瘤病毒 (human papillomavirus, HPV) 检查排除宫颈恶性病变, 子宫肌瘤数量在3个以下, 肿瘤的直径在12 cm以下, 子宫的体积在14孕周以下, 没有盆腔粘连和脱垂等, 所有患者都没有心、肺、肝、肾等疾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平均分成两组, 分别采用阴式肌瘤剔除术和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阴式组81例患者中, 年龄为25~44岁, 平均 (38.51±5.21) 岁;67例为单发肌瘤, 14例为多发肌瘤, 平均为 (1.24±0.21) 个;肌瘤直径为3~9 cm, 平均 (6.20±0.98) cm;浆膜下肌瘤40例, 肌壁间肌瘤37例, 阔韧带肌瘤4例。腹腔镜组81例患者中, 年龄为24~46岁, 平均 (38.24±5.12) 岁;65例为单发肌瘤, 16例为多发肌瘤, 平均为 (1.26±0.33) 个;肌瘤直径为3~10 cm, 平均 (6.36±1.11) cm;浆膜下肌瘤41例、肌壁间肌瘤35例、阔韧带肌瘤5例。两组患者在年龄、肌瘤个数及子宫大小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采用腹腔镜肌瘤剔除术治疗的患者采用全身麻醉, 患者行膀胱截石位, 穿刺套管和放置举宫器后, 向患者的宫体注射垂体后叶素, 让患者的子宫保持收缩状态, 利用单极电凝钩, 将患者子宫肌瘤表面的假包膜切开, 用抓钳将肌瘤夹住、提起, 用电凝将瘤体完整剥离。最后用双极电凝进行止血, 对瘤腔进行冲洗, 检查患者的子宫内是否有活动性出血, 根据实际创面情况, 合理选择缝合方式, 置入引流管1 d。
采用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患者采用全身麻醉, 行膀胱截石位, 对患者的外阴、宫颈、尿道和阴道进行常规消毒, 依据子宫肌瘤的位置, 确定阴道穹隆的切口, 注射肾上腺素可以减少出血和方便分离。将子宫膀胱反折腹膜剪开, 然后向宫体注射氯化钠溶液和垂体后叶素, 让子宫保持收缩的状态, 这时用手对子宫的大小和肌瘤的情况进行检查, 然后在肌瘤表面纵向切开, 把瘤体钝性地剥离。如果患者的子宫肌瘤较大, 可以进行楔形切开, 分块取出宫外, 瘤体剔除后, 将患者的宫体翻出, 用手进行详细的检查, 确认没有残留的肌瘤后, 修剪患者的瘤腔包膜, 确定子宫没有活动性的出血并进行缝合, 然后置入T管引流1 d。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手术中的出血量、手术时间、手术后肛门排气时间、镇痛药物使用情况、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等情况, 包括感染、出血、输尿管或膀胱损伤等[2], 统计手术后子宫肌瘤的复发率。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与采用SPSS19.0中文版统计学软件处理和分析数据, 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中情况比较
经比较, 阴式肌瘤剔除术患者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手术后情况比较
所有患者都顺利完成手术, 术后部分患者出现了并发症, 主要有皮下气肿、腹壁血管损伤和高碳酸血症等, 经过对症处理均治愈, 经比较, 两组患者在术后住院时间和手术后并发症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阴式肌瘤剔除术组的患者在手术后排气时间和镇痛药物使用方面, 明显优于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2。
在随访的半年时间中, 手术后第1、3、6个月进行妇科和子宫附件超声检查, 发现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都有明显的缓解, 患者的月经和子宫大小恢复到正常水平, 阴式组患者没有发现任何肌瘤残余, 而腹腔镜组有5例患者复发。
3 讨论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良性肿瘤, 在30~50岁妇女中发生率最高, 相关统计资料表明, 子宫肌瘤的发生率在22%左右[3], 考虑到很多子宫肌瘤没有被发现, 子宫肌瘤真实的发生率应该远远高于这个数据。目前子宫肌瘤的发病机制还不够明确, 现有的研究认为, 其与性甾体激素、遗传和多肽类生长因素有关[4]。
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治疗方式对患者腹腔的干扰较小, 只有很小的切口, 保持了患者内环境的稳定, 如患者存在不孕等问题, 可以同时进行输卵管通液术;建立人工气腹使手术的视野更好, 对于附件肿块和盆腔粘连等问题也能够更好地处理。但是手术使用的器械设备比较昂贵, 而且手术需要较长的时间, 影响了该手术的推广使用, 尤其是在肌壁深处的肌瘤, 缝合、止血相对比较困难[5]。阴式肌瘤剔除术的操作部位从患者的腹部转到了自然的腔道, 对患者腹腔的干扰更小, 手部的直接触摸检查, 能够发现更小的肌瘤, 直视下的缝合效果更好, 避免了外科器械导致的组织热损伤, 手术后排气更早, 患者恢复时间短, 手术操作比较简单, 不需要复杂的器械[6]。但是阴式肌瘤剔除术的手术视野较差, 容易导致附近的脏器损伤, 不适合较大的子宫肌瘤和阴道弹性差的患者。由此看出, 两种手术方式都有自身的优点和局限性, 在临床应用中, 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 选择最佳的手术方式, 以实现治疗效果最大化[7,8]。
通过大量的文献分析, 结合笔者的临床经验, 笔者认为子宫肌瘤剔除手术方式应该根据子宫肌瘤的数量、部位和直径等因素进行选择, 同时还须考虑患者的生育情况和医务人员的经验, 比如子宫孕周在14周及以下, 有足月阴道分娩史, 子宫肌瘤的直径在10 cm及以下, 没有盆腔粘连的患者, 应该首选阴式肌瘤剔除术。
参考文献
[1]廖旭日.腹腔镜与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临床效果对比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 2010, 17 (16) :38-39.
[2]刘小乐, 范涛, 陈春莹, 等.腹腔镜下与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比较[J].广东医学, 2011, 32 (11) :1444-1445.
[3]葛小红, 孙静.腹腔镜与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临床疗效对比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 2012, 15 (35) :4083-4085.
[4]黄珍珍.阴式与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的对比分析[J].广西医学, 2011, 33 (3) :320-322.
[5]曹立, 汪艳.子宫肌瘤剔除术3种术式临床效果的比较[J].安徽医学, 2011, 32 (7) :913-915.
[6]单梅.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与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应用效果比较[J].中外医学研究, 2016, 14 (5) :142-143.
[7]张丽芬, 吴文英.阴式及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对比性研究[J].中国美容医学, 2011, 20 (z3) :101.
肌瘤剔除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2013年12月—2015年6月期间到该院住院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56例作为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选择标准: (1) 经临床诊断为子宫肌瘤, 无阴道出血症状; (2) 非妊娠子宫, 无宫颈恶性病变; (3) 无高血压、冠心病、血液病及手术禁忌证等; (4) 患者知情并同意, 并通过伦理委员会的批准。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组28例患者, 年龄30~61岁之间, 平均年龄 (48±5.7) 岁, 子宫肌瘤平均直径 (6±2.1) cm, 子宫肌瘤平均个数3.4个, 多发肌瘤13例, 单发肌瘤15例;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组28例, 年龄32~59岁之间, 平均年龄 (47±4.9) 岁, 子宫肌瘤平均直径 (6±1.8) cm, 子宫肌瘤平均个数3.9个, 多发肌瘤14例, 单发肌瘤14例, 两组患者基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
(1)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操作步骤如下:患者均实行全麻手术, 取膀胱截石位, 在肚脐上缘做一横向切口, 长约1 cm, 在切口处利用进气腹针注入CO2建立气腹, 然后置入腹腔镜, 左下腹部10 mm处和右下腹部5 mm处进行穿刺, 放置操作机械。确定患者子宫肌瘤具体位置、大小等情况。6 U单位的垂体后叶素用生理盐水稀释后注入肌瘤切口部位, 并用单极电钩与患者子宫前或后壁作一纵形切口, 对瘤体进行剔除, 将肌瘤切碎取出, 进行病理分析诊断。冲洗腹腔, 缝合关腹。
1.2.2 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
按《妇产科手术学》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方法进行操作, 操作步骤如下, 给患者气管插管全身麻醉, 患者仰卧位, 下腹部行纵向或横向切口, 进入腹腔后, 找到肌瘤位置, 然后根据肌瘤情况予以剔除, 剔除确认无误后, 关腹缝合。对患者切除的肌瘤进行病理分析诊断, 手术后常规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
1.3 统计方法
利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对结果进行分析比较, 计数资料采用[n (%) ]表示, 采用χ2检验对结果进行分析比较,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及排气时间比较结果
腹腔镜组患者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与开腹组相比, 均比开腹组短, 经统计学处理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并发症发生率比较结果
阴道出血、腹胀、便秘、切口感染、肩背部酸痛、肠粘连等是子宫肌瘤术后常见并发症, 由下表可知, 阴道出血、肩背部酸痛两种并发症发生率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腹胀、便秘、切口感染、肠粘连四种并发症发生率经统计学处理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3.1 子宫肌瘤发病机制
(1) 社会学因素:月经初潮年龄、生育次数及年龄, 月经初潮年龄越小, 患病几率越大;患病率与生育次数成反比;40~50岁是子宫肌瘤高发期。子宫肌瘤患病率与某些疾病如宫颈糜烂等有关。口服避孕药或摄入外源性激素类物质会增加子宫肌瘤患病率。情志不畅与子宫肌瘤发病也有密切关系, 有研究发现70%~80%子宫肌瘤患者患病前后都有情志不畅。另外种族、遗传、肥胖、饮食、职业也与子宫肌瘤发病有关[2]。 (2) 生物学因素:性激素及其受体, 现代医学认为子宫肌瘤是一种性激素依赖性肿瘤, 且在子宫肌瘤组织中性激素受体表达较高。生长因子及其受体, 在子宫肌瘤组织中生长因子含量增加且其受体表达也明显增加。酶表达异常及信号传导异常与子宫肌瘤发病有关, 如酶Caspase-3表达可能导致子宫肌瘤的发生。另外细胞凋亡、原癌基因的表达、旁路作用与子宫肌瘤发病有关[3]。
3.2 子宫肌瘤的治疗
子宫肌瘤的治疗方法有期望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高强度聚焦超声肿瘤治疗系统、子宫动脉栓塞等, 下面主要介绍手术治疗[4]。子宫肌瘤手术治疗又分子宫肌瘤剔除术和子宫切除术, 子宫切除术可以避免术后复发的问题, 但其手术范围相对较广, 还可能会引起卵巢功能早衰等相关的并发症;子宫切除对患者的心理及生理均有不良的影响。随着保留子宫生理功能以及器官完整性的要求日益增加, 子宫肌瘤剔除术成为主要手术方式, 但术后复发是子宫肌瘤剔除术一大弊端, 所以在选择手术方式时应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肌瘤的大小和肌瘤的数目因素, 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以保证手术远期效果[5]。该研究中, 腹腔镜组患者院时间 (5.4±1.6) d、排气时间 (1.4±0.7) d与开腹组 (10.2±2.1) d、 (2.6±1.1) d相比显著减短, 经统计学处理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与有关报道[6~7]实施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住院时间 (12.4±2.8) d、排气时间 (3.1±1.2) d, 实施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住院时间 (5.2±1.5) d、排气时间 (1.3±0.4) d, 结果基本一致。阴道出血、肩背部酸痛两种并发症发生率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腹胀、便秘、切口感染、肠粘连4种并发症发生率经统计学处理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总体看开腹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腹腔镜组高, 与杨琳琳[8]报道实施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住院时间 (5.09±1.83) d、排气时间 (1.28±0.39) d, 结果相似。
综上所述,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相比恢复时间快、并发症少, 可减轻患者痛苦并为其家庭减轻经济负担, 该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对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方法 方便选取2013年12月—2015年6月期间到该院进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的患者56例, 其中28例进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 28例进行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 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排气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 腹腔镜组患者排气时间 (1.4±0.7) d、住院时间 (5.4±1.6) d与开腹组 (2.6±1.1) d, (10.2±2.1) d相比, 均比开腹组短,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结果得, 阴道出血、肩背部酸痛两种并发症发生率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腹胀、便秘、切口感染、肠粘连4种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从腹腔镜组与开腹组的住院时间、排气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结果来看, 腹腔镜组住院时间和排气时间短、并发症发生率低, 应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 比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效果好, 条件允许情况下推荐临床使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切除子宫肌瘤。
关键词: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子宫肌瘤,疗效评价
参考文献
[1]戚昕蕊, 龚小辉, 李冬华, 等.子宫肌瘤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中国妇幼保健, 2014, 22 (29) :3693-3695.
[2]沈杨, 许茜, 徐洁, 等.子宫肌瘤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J].实用妇产科杂志, 2013, 3 (9) :189-193.
[3]沈东成, 徐秋霞, 杜洁, 等.子宫肌瘤中西医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药学, 2015, 5 (33) :1110-1112.
[4]郑真真, 孙静.子宫肌瘤的治疗进展[J].海南医学, 2014, 3 (25) :383-386.
[5]蔡兴苑, 卢丹, 魏薇, 等.子宫肌瘤剔除术后复发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实用妇产科, 2015, 3 (31) :358-360.
[6]张林丽, 孟敏, 杨晓东.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与开腹手术的临床疗效对比[J].中国社区医师, 2015, 12 (31) :81.
[7]喻晓琴.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性科学2013, 5 (22) :30.
肌瘤剔除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6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70例子宫肌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子宫肌瘤的位置、大小、数目及患者的意愿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患者年龄33~57(44.2±3.4)岁,其中单发性肌瘤9例,多发性肌瘤26例,肌瘤直径2~8(4.8±1.5)cm。对照组:患者年龄35~56(46.1±4.2)岁,其中单发性肌瘤8例,多发性肌瘤27例,肌瘤直径3~10(5.5±2.3)cm。两组患者均手术成功、治愈出院。手术后所有患者病理检查均确诊为子宫平滑肌瘤。两组患者在年龄、肌瘤的大小及个数等方面比较,均没有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术前准备:所有患者均在月经干净3~7d住院,术前均进行血液和肝肾、心肺功能等检查,采用B超确诊肌瘤的个数、大小及相应的位置,常规行阴道分泌物及宫颈细胞学检查,月经不正常的患者行诊断性刮宫检查,排除宫颈病变和子宫内膜恶性病变。术前12h禁食,并行肠道准备、备皮。(2)手术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腰部硬膜外麻醉后行传统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观察组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后在腹腔镜下行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取膀胱截石头低位,麻醉成功后,常规消毒铺巾,导尿后,阴道置举宫器,取脐孔上缘横切口1cm,置镜、充气常规环视腹腔,下腹两侧约麦氏点处分别取0.5及1cm穿刺置入操作器械,探查子宫肌瘤的大小、位置及数量,根据肌瘤的部位采用不同剔除方式,带蒂浆膜下肌瘤用双极电凝蒂部后剪断,残端电凝止血或缝合止血;肌壁间肌瘤用垂体后叶素6U加60ml盐水稀释后于肌瘤旁行宫肌注射减少出血,再以单极切开肌层包膜后,刨除瘤体,电凝止血及缝合,剔除肌瘤粉碎后取出,冲洗盆腔,检查创面无出血,放气取出器械,缝合皮肤切口。术毕,剔除肌瘤送病理检查,认真完成手术记录,记录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等资料。(3)术后处理:两组患者术后均给予缩宫素10U加5%500ml葡萄糖静脉滴注促子宫收缩治疗及静脉滴注广谱抗生素预防感染治疗2~3d。
1.3 指标观察
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1)术中出血量:观察组以吸出液体总量减去冲洗液量为准,对照组以吸出液体总量加上纱布浸透血量(浸透纱布重量减去纱布净重量差×血液比重1.05)为准;(2)手术时间:手术开始至手术结束时间;(3)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手术结束到肛门首次排气所需时间;(4)术后体温:术后患者体温最低至最高波动范围,但无感染迹象;(5)留置尿管时间:手术结束至术后拔除尿管的时间;(6)半流饮食时间:手术结束到开始进食半流的时间;(7)下床活动时间:手术结束至首次下床活动的时间;(8)术后住院时间:手术结束到出院的天数;(9)术后并发症:腹部切口疼痛强度、腹胀、切口感染情况、尿頻尿痛等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将所采集到的数据全部录入excel表格中,应用SPSS 13.0软件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用±s来表示计量资料的数据,用χ2检验计数资料的数据,P<0.05时为表明差异有一定的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均手术成功,痊愈出院。所有患者病理检查均确诊为子宫平滑肌瘤。
2.1 两组患者手术过程及术后各项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者手术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术后体温波动明显小于对照组及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组间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术后各项指标比较
观察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半流饮食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尿管留置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两组时间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观察组并发症率为2.86%,对照组为25.71%,观察组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传统的开腹手术操作难度不大,对医学设备要求不高,使用范围比较广[7,8]。但开腹手术存在腹部手术开口比较大,手术易影响患者的肠道功能,容易造成腹盆腔粘连,患者在术后恢复时间长等缺点。而本研究观察组采用腹腔镜行子宫肌瘤剔除术,数据显示,该术式具有创伤小、失血量少、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有利于患者身体恢复,治疗效果更佳,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选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要考虑两大因素:(1)肌瘤的位置、大小及数目。本研究资料中观察组有2例肌瘤直径>6cm,和2例肌瘤数目>3个且其中至少1个直径>4cm的患者,术中出血300~400ml,提示肌瘤直径>6cm及肌瘤数目>3个,或肌瘤位置近黏膜时,因切口较大、较多或切口深,电凝止血困难、缝合困难,易出血多及造成切口血肿,术中转为开腹的几率增加,故为腹腔镜手术相对禁忌证,如手术者技术熟练可适当放宽限度,所以术前应充分完善相关辅助检查,手术者必须最大限度了解肌瘤的直径、数目及位置,充分与患者沟通,以手术安全为准则,合理选择手术方式;(2)手术医生腹腔镜手术技巧及镜下缝合技术掌握的熟练程度。腹腔镜手术因不能用手触摸子宫以便发现不突出子宫表面的肌瘤,故易遗漏深部过小的肌瘤,除了手术医生需术前准确了解肌瘤的个数和位置外,熟练的医生可以通过操作器械感知,这需要手术者的灵敏度及腹腔镜操作经验,所以相对于开腹手术易遗漏深部过小的肌瘤,但对于熟练的手术医生遗漏不会比开腹几率高;肌壁间肌瘤剔除后需要镜下缝合,深部切口需多层缝合,才能有效止血,避免血肿形成,且深部缝合,要避免穿透宫腔,熟练的缝合技术可以减少出血量,减少术后粘连,所以腹腔镜手术对手术医生技术要求高。
综上所述,腹腔镜下行子宫肌瘤剔除术临床疗效满意,在准确了解分析患者情况及充分与患者沟通后,合理选择的情况下,进行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是安全、可行的,该术式比传统开腹手术具有一系列的优势,对于有生育要求的患者,更是目前比较理想的治疗子宫肌瘤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李龙,王月玲.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与开腹手术的临床疗效对比[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12(4):363-364.
[2]王瑞敏,侯懿.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与传统开腹手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比较[J].重庆医学,2014(7):852-853.
[3]张志英,张继红,张蓉.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与开腹手术的临床疗效对比[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16):88-89.
[4]陈开容.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与开腹手术的临床疗效对比[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3):162-163.
[5]黄敏玲,梁革.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与传统开腹手术对照观察[J].广西医学,2012,34(3):372-373.
[6]杨琳琳.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外医疗,2014,33(13):49-50.
[7]闫冬丽.经腹腔镜与传统开腹手术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疗效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5,19(1):10-12.
肌瘤剔除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患者均为该院妇产科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观察组年龄20~41岁, 平均年龄为 (35.41±4.17) 岁, 子宫肌瘤数平均为 (3.76±1.35) 个, 已生育者30例, 未生育这19例;对照组年龄20~41岁, 平均年龄为 (33.67±3.84) 岁, 子宫肌瘤平均为 (3.48±1.42) 个, 已生育26例, 未生育23例。患者在性别, 年龄, 病程等多因素,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1.2.1 观察组
采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在脐部上缘皮肤, 做一10 mm切口, 气腹针穿刺进入腹腔, 注入生理盐水证实在腹腔后接气管注入气体, 使腹腔负压达到12~14 mm Hg, 插入10 mm Trocar后放入腹腔镜。在左、右下腹分别做1~2个小切口, 在3个切口中分别插入10 mm, 5 mm Trocar, 进入腹腔, 在镜下进行手术, 用抓钳托起子宫, 动作轻柔, 防止抓伤子宫, 往子宫内注射垂体后叶素, 用单极电凝切开子宫肌瘤表面组织及包膜, 剥离子宫肌瘤, "00"可吸收线缝合子宫切口。放置碎瘤器械, 将子宫肌瘤粉碎, 再取出, 用生理盐水清洗腹腔, 撤除腹腔负压, 将伤口缝合[2]。
1.2.2 对照组
常规的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进行开腹手术, 医生切开腹壁, 找到子宫肌瘤, 将子宫肌瘤一一切除, "00"可吸收线缝合子宫切口, 再进行腹腔内清理, 最后缝好伤口[3,4]。
1.3 对比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 手术时的出血量, 术后的不良反应, 伤口愈合程度和住院时间进行对比分析。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5.0软件处理, 为保证准确度数据均取3次处理的平均值, 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计量数据, 采用t检验;用χ2检验计数资料。
2 结果
观察组的手术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明显比对照组短,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手术中平均出血量明显比对照组少,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的术后不良反应明显比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少,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的伤口愈合程度明显比对照组好,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观察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观察组的手术时间和手术时出血量及平均住院时间都比对照组少。
注:与观察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观察组的不良反应明显比对照组少。
注:与观察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观察组患者的伤口愈合程度明显比对照组好。
甲级愈合:形成细窄的线行瘢痕, 瘢痕较正常皮肤为白。乙级愈合:瘢痕愈合未有出血状况。瘢痕较正常皮肤为红色。丙级愈合:还存在渗血状态。
3 讨论
目前, 子宫肌瘤的发病率越来越高, 子宫肌瘤越来越青睐于中年女性, 特别是未育女性以及性生活失衡和情志抑郁的三四十岁的女性[5]。导致患有子宫肌瘤的女性月经失调、经期延长。严重时大量出血, 甚者发生贫血。引起急性下腹疼痛, 还会引发各种并发症, 造成尿频, 肾盂积水, 白带增多甚至导致不孕, 给患者造成了极大地痛苦。随着这种疾病的发病率的提高, 也引起了广大医务工作者和研究人员的重视, 在临床上展开了系统科学的研究, 采取各种方法减轻患者痛苦, 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对于子宫肌瘤的患者, 大都选择采用手术切除的治疗方法, 在传统治疗方法中我们一般选择经腹子宫肌瘤切除术, 这种治疗方法在临床上使用了很长时间, 也取得了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是在临床实际操作中也存在这一些问题[6]。比如经腹子宫肌瘤切除术会对患者造成很大的创面, 患者感到很痛苦, 而且该研究在伤口的愈合以及预防感染[2]等方面需要投入很大的工作量, 远远达不到理想中的效果。病人伤口愈合时间长, 而且现代女性对于自身的要求更高, 传统的治疗方法, 会造成手术疤痕的遗留, 对于广大爱美女性来说, 他们的都不愿意接用。而且这种方式容易发生盆腔粘连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女性的生育能力[7]。造成很大的术后遗留问题, 给患者和医务工作者都带来了很大的苦恼。
而该文对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做了研究和探索, 表明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在临床治疗中具有良好的效果。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仅需要很小的创口, 腹内粘连少, 可以很大程度上减轻患者的痛苦, 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腹腔镜手术采用封闭的治疗方式, 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无菌环境[8], 能够有效地与外界环境相隔离。避免了与病原微生物的接触。降低了二次感染的风险, 而且病人伤口愈合快, 住院时间就会缩短, 减少了换药次数, 也大大降低了住院费用, 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和负担[9]。
该次实验, 观察组手术时间 (93.56±7.52)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 (104.37±10.24) m L、术后不良反应5例、伤口甲级愈合度为77.55%。对照组手术时间 (108.54±9.47)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 (129.45±13.35) m L、术后不良反应30例、伤口甲级愈合度为57.14%。均明显好于照组 (P<0.05) 。同罗鸣, 唐均英等[10]所报道的相一致。
采用这种方法, 伤口的愈合程度非常好, 不会留下手术疤痕, 完全满足了广大女性爱美的需求, 而且保证了女性生育的能力。避免了术后的各种遗留问题。给患者和广大医务工作者带来了切实的实惠。
摘要:目的 分析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与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应用。方法 该院2012年1月1日—2014年1月31日间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98例, 其中49例患者是从123例做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患者中随机选取的, 为观察组;49例患者是从97例做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患者中随机选取的, 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 手术时的出血量, 术后的不良反应, 伤口愈合程度和住院时间对比。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 (93.56±7.52)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 (104.37±10.24) mL、术后不良反应5例、伤口甲级愈合度为77.55%。对照组手术时间 (108.54±9.47)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 (129.45±13.35) mL、术后不良反应30例、伤口甲级愈合度为57.14%。均明显好于照组 (P<0.05) 。结论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在子宫肌瘤剔除术中相对安全, 有效,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关键词: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
参考文献
[1]颜为红, 陈葵喜, 马俊.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剜除术60例临床分析[J].北方药学, 2010, 4 (2) :13-14.
[2]陈平忍, 石彬.腹腔镜大子宫肌瘤切除术与开腹手术的对比研究[J].腹腔镜外科杂志, 2011, 9 (3) :24-25.
[3]吴国英, 章颖, 袁桂兰, 等.子宫肌瘤剔除术三种术式临床效果比较[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08, 7 (5) :37-38.
[4]郑伯双.经腹与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的对比观察[J].首都医药, 2009, 18 (4) :54-55.
[5]张立英, 张玲玲.经腹、经阴道与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比较分析[J].中国内镜杂志, 2007, 13 (6) :624-626.
[6]李正芬, 彭冬先, 郭遂群, 等.经阴道、腹腔镜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比较[J].广东医学, 2010, 31 (16) :2085-2086.
[7]胡庆兰, 黄华仪, 刘永珠, 等.腹腔镜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的对比研究[J].广东医学, 2008, 29 (4) :608-610.
[8]鲁春雁.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价值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 2010, 7 (30) :36-37.
[9]王一斌, 黄柳, 唐家龄, 等.子宫肌瘤剔除三种术式的临床比较[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09, 29 (9) :1945-1946.
肌瘤剔除 第9篇
关键词:经腹子宫剔除术,TAM,经阴道子宫剔除术,子宫肌瘤,手术
经阴道剔除子宫肌瘤的手术方式同样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较快的特点,手术的切口设计在阴道穹窿,不在身体的外部遗留手术疤痕,同时经阴道剔除子宫肌瘤对腹腔产生影响较小,在临床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1]。笔者对经阴道剔除子宫肌瘤的手术效果进行了研究,同时与传统的经腹手术方法做比较,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0年12月~2011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子宫肌瘤患者131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组)68例和对照组(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组)63例,所有患者均要求行子宫肌瘤剔除的手术。实验组68例患者中,年龄为32~45岁,平均年龄(39.2±3.5)岁,平均病程(10.1±1.1)个月。肌瘤个数为1~3个,平均直径为(5.1±1.9)cm。对照组63例患者中,年龄为33~46岁,平均年龄(38.7±3.1)岁,平均病程(10.5±1.7)个月。肌瘤个数为1~4个,平均直径为(5.3±1.6)cm。两组子宫肌瘤患者在病程、年龄、子宫肌瘤个数及子宫肌瘤直径上比较,差异不显著。
1.2 方法
实验组手术方法:实验组患者手术时的体位为膀胱截石位,采用联合阻滞的麻醉方法,麻醉满意后常规消毒,钳夹宫颈将穹窿充分的暴露出来。根据子宫肌瘤的位置选取阴道切口位置。子宫肌瘤在前壁者,将肾上腺素的稀释液注入到距离膀胱宫颈附着点0.3厘米(子宫肌瘤在后壁者注射到直肠子宫间隙)位置,将宫颈膀胱间隙进行充分的分离后上推膀胱(子宫肌瘤在后壁者无需此操作),沿此处将阴道壁横切(子宫肌瘤在后壁者环切阴道壁)到达侧穹窿,将膀胱子宫反折腹膜(或者是子宫直肠反折腹膜)剪开,进入腹腔。打开腹膜时要紧贴子宫壁,尤其是对于腹腔内有粘连的患者,要注意避免直肠或者膀胱的损伤。术者将手探入腹腔,探查子宫肌瘤的位置及数目,然后将瘤壁纵行切开,钳抓肌瘤,将肌瘤剔除。对照组手术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的经腹手术方式,患者采取平卧位,联合阻滞麻醉满意后选择肚脐下正中的横切口或者纵行切口,逐层开腹,进入腹腔镜将子宫拉出手术切口外,然后行子宫肌瘤剔除手术。术中出血量的估计方法:采用纱布称重的方法计算术中的出血量。
1.3 评价标准
综合子宫肌瘤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患者疼痛的程度、以及肛门排气的时间等评价手术的效果,平均住院及肛门排气的时间越短、术后疼痛程度越低、术中出血量越少,手术方法效果越好。
1.4 统计学处理
本文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7.0的软件包,χ2检验计数资料,计量资料t检验。P<0.05时的差异显著。
注:实验组子宫肌瘤患者术后疼程度与对照组比较,bP<0.05;术中出血量与对照组比较cP>0.05。
2 结果
2.1 两组子宫肌瘤患者平均住院及肛门排气时间比较
比较两组子宫肌瘤患者平均住院及肛门排气时间,结果实验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5.8±2.1)天、平均排气时间为(21.3±3.2)小时,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具体见表1。
注:实验组子宫肌瘤患者平均住院及肛门排气时间于对照组比较,aP<0.05。
2.2 两组子宫肌瘤患者术中出血量及术后疼程度比较
比较两组子宫肌瘤患者术中出血量及术后疼程度,结果实验组子宫肌瘤患者术中的平均出血量为(325.4±21.4)ml,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别(P>0.05);疼痛程度为重度的患者比例为0.0%,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具体见表2。
3 讨论
在妇科疾病中,子宫肌瘤是一种常见而且多发的良性肿瘤[2,3],恶变的几率较小,但是如果伴随严重贫血等并发症患者生命也会受到威胁。在生育年龄的女性当中,子宫肌瘤的发病率在25%到30%左右[4],药物治疗子宫肌瘤的治疗效果多不理想,手术治疗子宫肌瘤是常用的治疗方法[5]。对于绝经及近绝经年龄的女性,在无生育要求的情况下,可以行全子宫切除术,对于有生育要求或者年龄较轻的子宫肌瘤患者,可以行子宫肌瘤剔除手术。子宫肌瘤的手术方式有多种,经腹剔除子宫肌瘤的手术、腹腔镜下剔除子宫肌瘤手术。无论是经腹手术还是经腹腔镜手术,都是能够对腹腔产生干扰的手术方式,腹腔镜手术需要制造CO2气腹,对于一些心肺功能不全的老年患者,其应用就受到了限制。经阴道剔除子宫肌瘤的手术方法虽然具有手术操作困难、手术视野小、容易损伤临近器官等缺点,但是此种手术方法避免了开腹及关腹的操作流程,手术时间不会增加[6]。同样也可以在肉眼直视的情况下止血,不能增加出血量,本实验结果跟文献报道一致。笔者认为,子宫肌瘤经阴道手术能否成功的关键在于手术之前详细的超声检查及妇科检查,理想的适应症是子宫肌瘤的直径小于10厘米,妇科检查除外盆腔内广泛粘连的可能[8]。本实验中,对68例想要保留子宫的患者实施了经阴道剔除子宫肌瘤的手术,患者的平均住院及排气时间均小于对照组、术后疼痛也较轻,这是因为经阴道手术的手术创伤较小,术中对腹腔肠道的影响较小,有利于肠道功能的恢复及伤口的恢复[7,8,9,10]。所以对于机体条件适合行经阴道手术的患者来说,实施剔除子宫肌瘤的手术方法能够促进患者的康复,不失为一种最佳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谢文阳,熊员焕.经阴道与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的对比分析[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50(1):64
[2]刘志玲.经腹、经阴道与经腹腔镜下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效果分析[J].2010;48(18):116
[3]刘展.亮丙瑞林、曲普瑞林治疗子宫肌瘤的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医药导刊,2011;13(11):35
[4]王凤革,祁建平.剖宫产术中子宫肌瘤核除术208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08;10(8):1171
[5]张淑莉,黄小云.经阴道与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93例临床对比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l1;6(8):47
[6]余晓,叶玲荣,方英,等.经阴道与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价值分析[J].中国乡村医药杂志,2011;17(5):35
[7]王捷文,李红雨.经阴道与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效果比较[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1;7(36):742~744
[8]杨荣贵,孙溧鸿,万丽君,雷秀清,马中平.经阴道与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比较[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7;9(11):87~88
[9]夏平,林红,艾婷华.经阴道与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比较[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5;5(10):819~8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