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奏教学法范文(精选12篇)
节奏教学法 第1篇
现代音乐将节奏放到了突出的位置上。伴奏、合奏、合唱训练等对节奏准确性的要求越来越高, 节奏训练怎样来得“稳”来得“快”成了音乐教学不可回避的问题, 为什么爵士鼓手灵活的四肢运动可以将千变万化的各种节奏发挥得淋漓尽致呢?原因很简单:平时注重了双手、双脚的各种“分家”练习。一个成熟的流行双键盘手可以同时使用双脚控制双延音踏板弹奏出各种节奏复杂的多声部、多音色的乐曲来。经过了手脚“分家”训练这一关, 大脑对四肢的控制就随心所欲、不存在“乱踩”的可能性了。
一
先讲几个概念。节奏:表示音与音之间的长短关系;节拍:表示音与音之间的强弱关系;乐音:振动有规则的音;噪音:振动不规则的音;节奏符:表示噪音与躁音之间长短和高低关系的符号, 如简谱中的X、X、X等, 五线谱中的等;音符:表示乐音长短和高低的符号, 如简谱中的相对音高5、3等, 五线谱中的固定音高如等。
因此, 凡是提到符号X或时应称之为“节奏符”而不是所谓“音符”, 即节奏符表示噪音, 音符用来表示乐音, 这是本论文具有的第一个独特观点。
下面就来介绍本文作者经过多年探索发明并形成体系的“潘静节奏数字教学法”。
步骤一:将节奏符数字化。, 指等式两边的节奏时值相等;同理:, 一个八分节奏符的时值等于两个十六分节奏符时值之和。
步骤二:坐姿。人挺胸坐在高低合适的琴凳上, 大腿最好与地面平行、与小腿成90度角, 高度一致的双手在胸前的位置上各持一只长度不短于26厘米的筷子, 使筷子各相交3厘米后 (右筷在上、左筷在下) 也成90度角, 双筷所成的平面与地面大约成20度的仰角, 这种姿式看上去专业、优雅。
步骤三:双手练习。左筷不动, 右筷有规律地反复均匀击打B点 (两筷相交处) 会形成一个“虚晃的段面”, 这个段面与左筷呈90度角, 同时右筷移动的最远处A点与最近处B点也呈90度角。
双手练习五分钟的连续八分节奏符。4/4拍子 (开电子节拍器, 参考步骤四) 。
步骤四:双手与口的配合。右手从A点到B点为数字“1” (第一个十六分节奏符) 、续从B点到A点为数字“2” (第二个十六分节奏符) , 又从A点到B点为数字“3” (第三个十六分节奏符) 、再从B点到A点为数字“4” (第四个十六分节奏符) 。要点:A点的位置不得改变即时值长短要一致;B点的击打声要干净、触点后迅速离开又到A点, 不得拖泥带水。用口念“打 (da) ”时B点是数字“1”和“3”的结束处 (向下) , 很响亮、清脆。若念两个八分节奏符时手的轨迹不变, 口念“打 (da-a) ”完成时值“1”和“2”, 其中的延音“-a” (啊) 就是节奏符“2”。同理, 若念一个四分节奏符X () 时, “da-a”中的“-a”要一直延音到“4”结束 (右筷均匀击打不能停止) 。注意:因为节拍的关系, 口念“打”或数字“1”时声音要比后面的数字“2”、“3”、“4”大些, 但同时双手的力度却要求均匀一致, 不能一强一弱。口先念数字, 熟练后再念“打”。
手与口练习3分钟的4/4拍子八分节奏符对十六分节奏符
步骤五:手与脚的配合。这里要非常强调的是用“左脚的后跟”击打地面, 因为 (1) 脚后跟比前脚掌更有力, (2) 脚后跟的“拍点”更清晰, (3) 脚后跟更不容易疲劳, (4) 动作更优雅、体面, (5) 右脚有其他任务如使用钢琴的延音踏板等。
实践事实告诉大家, 脚的运动途径与双筷的运动方式是有区别的:脚用力只踏数字“1”, 待右筷将节奏符“4”击完后再手脚立即同时进行下一次击打。也就是说左脚后根和右筷一起完成节奏符“1”的时值AB后, 脚不再起来而右筷仍在继续均匀击打至节奏符“4”结束。从音响效果来讲, 左脚的踩踏声与右筷的第一次B点击打声完全叠置, 而后再次听到右筷的第二次B点击打声。从律动方式来讲即脚踏一次、手击两次这是音乐学习中最重要、最基础的“分家”练习方式。注意:右手击第二次B点时左脚不能有任何的“跟动”现象, 这也可以检验一个人的先天四肢配合能力和音乐感觉。别看这简单的动作, 占比例三分之一的初学者是掌握不好的, 需要多多加强练习。
手与脚试练习10分钟的4/4拍子八分节奏符对四分节奏符
步骤六:手、脚、口的同时配合。在分别进行了双手的练习、手与口的练习、手与脚的练习后, 手、脚、口三者的配合练习就有了基础。现在听从命令:脚踏四分节奏符“1”同时手击八分节奏符“1”和“3”, 口念节奏符“1”“2”“3”“4”至4/4拍子两个小节结束。在 (开节拍器) 的条件下一起反复练习, 这便是节奏训练“稳”的最高境界。
较熟练后, 口改念数字为“打” (da) , 在接下来练习变节奏时仍先念“数字”, 确认到位无误后再改念“打” (da) (音乐感觉好的可直接念“打”) 。
在节奏练习中, 旗帜鲜明地十分强调“踏脚”的作用甚至认为不踏脚就不可能练“稳”节奏的观点是本论文的第二个独特观点, 因为高校的音乐艺术教学理论教学、声乐教学、钢琴等器乐教学都没有统一这个认识。 (注意:指在节奏练习过程中需“踏脚”, 练成功后或在舞台上演出时就不需“踏脚”了。)
步骤七:变节奏练习。由于节奏符 (音符) 时值是二进位的, 一个四分节奏符均分为两个八分节奏符, 再均分为四个十六分节奏符。这里设定的变节奏是最多数目为“4”的十六分节奏符的各种变节奏形式。请注意下面节奏符的数字标识:数字前面无数字的为“休止”, 数字后面无数字的为“延音”, 如节奏符“”中数字“2”前面的数字“1”为“休止符”, 后面数字“3”“4”是“2”的时值延续部分 (延音) 。
就是这常见的16种节奏 (称为I类) 及其变化形式 (同音连接) 产生的任意组合, 构成了现在所有歌曲和乐曲的60%以上, 另有少量的下列节奏变化形式如:
等15种节奏 (称为Ⅱ类) 在钢琴等器乐曲中占有一定的比例。
Ⅰ类16种节奏可以按数字0、1、2、3、4、12、13、14、23、24、34、123、124、134、234、1234的顺序完整、无遗漏的排列:
现在来进行Ⅰ类节奏的练习。如要练习节奏134, 在手均匀击两次、左脚踏一次的条件下口念数字“134”, 反复练好后改念数字为“打 (da) ” (是否开节拍器根据练习者自己的实际情况决定) 。对于有些变节奏如1 4, 反复练它会感到困难, 可将其与较简单的1 3合练, 因为1、3都是B点的击打声, 这样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请练习下面的节奏 (4/4拍子) (在每一排第一小节前加上小节线是本论文对简谱改革十分重要的创新和强烈建议, 因为只举“一小节例子”教学时若前面没有小节线看上去无论如何都不像“一小节”)
每小节练两次, 再从头到尾连续进行。注意:一个节奏符“X”念一个“da”, 不管这个“X”是四分、八分、十六分节奏符, 它该占有几个数字的时值就念多长时值。其中的二分节奏符“X一”念“da-a”延音到四个八分节奏符结束 (同时均匀踏两次脚) 。
每小节单独练习, 熟练后再将各小节连接起来练习。其中的全音符“X---”念“打” (da-a) 延音至八个八分节奏符结束 (同时均匀踏四次脚) 。
16种节奏中的任意一种都可与合练。上面的休止符先念成“咚” (dong) (类似爵士鼓中的脚鼓低音) , 练熟后休止符就可不念出声了, 但手、脚仍在不停地均匀击打中
上述同音连接的节奏“”可写成“X.X”, 附点的时值是它前面音时值的一半。这里又有一个手、脚“分家”的范例:把它看成是四个八分节奏符, 手击一、二、三、四4次、同时脚踏一、三 (附点) , 口念第一个节奏符“da-a”共延续三个八分节奏符的时值, 后面只有一个八分节奏符“X”与手的击打声一致, 同时口念“da”。另外的节奏如“”, 可先将第三个节奏符“X”念成“啊 (-a) ”, 它是前面八分节奏符“X”的延音部分, 手、脚、口共同配合将它反复练习好。同音连接的节奏训练要多花些时间来进行“分家”练习。
连音线的作用大大丰富了节奏的内涵, 为音乐艺术的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样一个小节的节奏, 有无连音线区别是很大的。
二
前面 (1) 、 (2) 、 (3) 、 (4) 四个单元的节奏连接, 若练习者从零起步并在有经验的教师指导下每天坚持花两小时训练, 100天后你对节奏的感知、领悟能力和听写能力都将极大的提高, 也为学习更复杂的节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即使没有节拍器的帮助, 这种训练节奏“稳”的效果都比任何其他已知的节奏教学法要精确、高效和实用。
有利于教学时对节奏的简单称谓, 是本教学法的第三个独特之处。有的书将一个小节的节奏说成是“十六分音符加一个八分音符和一个十六分音符、八分附点音符加一个十六分音符、一个八分音符加两个十六分音符、八分休止符接八分音符”, 这里“八分附点音符”应更正为“附点八分音符”;或者称为“切分节奏、八分附点节奏、前八后十六节奏、八分节奏首位休止”;或者称为“一拍切分、一拍附点、八十六、八分前休止”显得很复杂。而本教学法直接说“124、14、134、3”完了。若听写节奏, 本文称“23、234、2、4”太简单了, 不知它们该要有多冗长的表达呵!
将I类节奏训练成熟后, Ⅱ类的节奏训练自然水到渠成。只是休止符要念或弹奏得非常干净, 否则区别就不大了, 这会给人造成听写 (记谱) 上的误导。
三
下面的任务是进行Ⅲ类节奏附点节奏符及其各种常见变化形式的归纳和训练。
基本划分以最常用、最重要的附点四分节奏符为例:
方法如前所述:左脚踏数字“1” (2、3、4、5、6均为延音) , 右筷均匀击左筷有三次B点击打声即1、3、5, 同时一下一上产生6个十六分节奏符即1、2、3、4、5、6。现在实际就是寻找最多数字为6的十六分节奏符组成的各种变节奏。
举例:若需找变节奏1 4 5, 请看, 练习方式:手脚保持运动状态不变, 口念1、4、5, 熟练后再改念“打 (da) ”。下面的各变节奏练习方式相同:手脚不变, 是什么数字口就念什么“打 (da) ”。若找123, 则;若找2 5, 则;若找3 6, 则;若找4 5, 则;
只能通过数字顺序排列法, 才可无遗漏在找到所有6个十六分节奏符产生的变节奏。仍遵循“数字前面无数字的为休止, 数字后面无数字的为延音”的原则, “数字后面无数字的为休止”的变节奏不在此列, 如否则那将是一个十分庞大的节奏体系, 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 不利于此教学法的学习与推广。
上述64种变节奏 (因篇幅所限, 相对照的简谱略) , 包括了3/8拍子、6/8拍子、9/8拍子、12/8拍子、12/16拍子等拍子中出现的所有常见节奏, 是非常值得一一细致练习的。
四
将一个基本音 (节奏) 符或附点音 (节奏) 符分成基本划分无法划分的等份, 这就是“音 (节奏) 符均分的特殊形式”, 即我们常说的“二连音”“三连音”“四连音”
现有节奏体系 (称为IV类节奏) :
(含有“三连音”“五连音”“六连音”“七连音”“九连音”等)
(含有“二连音”“四连音”“五连音”“七连音”“八连音”等)
重要提示:在Ⅰ类、Ⅲ类节奏练熟的基础上将“左脚”换成“右脚” (手、口不变) , 继续练习一段时间后又将手变成“左筷击右筷” (同时双脚可交替配合) 。再经过100天, 大脑对你四肢的控制将变得随心所欲、无所不能, 同时内心节奏也建立起来了。这对于声乐学习者尤其重要, 因为歌唱者在舞台上是不准也不太可能边唱歌边踏脚的。
Ⅳ类节奏的练习是个例外。只能采用“脚口” (或单用右手代替脚的“手口”) 配合的方式。可以想象:连续8个三十二分节奏符或16个六十四分节奏符中任意休止其中一个, 再加上其他“同音连接的变节奏”的若干休止或延音, 这将是一个无法计算的庞大体系, 作者因篇幅所限另著书介绍 (含各种交错拍子及拍子的强弱错位等) 。下面练习比较常用的“三连音”“六连音” (其变化节奏可变通掌握) 与四分节奏符及其变节奏的相互连接。方法:手在桌面上击拍点1, 口念“打”。注意:必须使用节拍器, 且需反复练习, 直到培养起“连音”的感觉为止。
有兴趣的同学可在节拍器的指导下反复练习“拜厄《钢琴基本教程》第86条”。
后语
十多年的实践证明, “潘静节奏数字教学法”是科学、精确、简单、高效的音乐教学法, 凝聚了发明者多年的心血, 它解决了音乐中出现的所有常见复杂节奏及节奏组合的学习和应用的难点, 可以说是对人类音乐事业的独特贡献。它是一个痴迷音乐的“狂人”用他狂热的心来演绎的他独创的狂热的节奏
“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先生的口语、单词量和翻译能力或许比不上著名大学的著名专家教授们为国家领导人培养的高级翻译, 但是他为推动和普及中国大陆在英语教育教学方面所做出的贡献远远超过100个英语教授们的作用和影响。
“潘静节奏数字教学法”的推广, 必将大大缩短一个人学习器乐或声乐的时间。现存的传统节奏教学法和其它音乐体系 (如奥尔夫教学法、柯达伊教学法、铃木教学法、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学、综合音乐感教学法等) 中关于节奏的教学方法或将成为过去式!希望音乐教育家、音乐界同仁、学者和音乐教师们都来关注它、分享它、实践它。
参考文献
⑴陈玉香.高考音乐强化训练.视唱练耳卷[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4.
⑵王鹰.马鸿.民谣吉他考级标准教程[M].成都:成都时代出版社, 2005.
⑶拜厄.钢琴基本教程[J].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79.
⑷尤静波.基础乐理[J].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6.
⑸四川省钢琴学会.钢琴测试标准 (复调曲) [J].成都:成都时代出版社, 2003.
幼儿节奏教学 第2篇
教学目标:
1、认识非洲鼓,了解乐器击奏方法。
2、理解节奏型的概念,学会听辨节奏型,掌握基本节奏型。
3、理解“卡农”的概念,并通过《He is god》进行卡农(轮唱)。
教学用具:
非洲鼓、弹琴歌唱赞美你间奏,He is god镜面版视频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件新的东西……(最后回顾规则)新课学习:
1、教师演奏非洲鼓
2、拍手节奏模仿游戏(1)与在场老师合作示范(2)解释节奏型的概念
(3)学生一起模仿老师的7组节奏型
(4)教师与每一个同学单独互动,教师出节奏型,学生随后模仿(5)教师与每一个同学单独互动,学生出节奏型,教师随后模仿
3、拍手节奏诗歌排练:《弹琴歌唱赞美你》间奏部分
4、地面拍打节奏模仿
5、学生轮流体验非洲鼓演奏
6、卡农诗歌排练:《He is god》
(1)熟悉阶段:教师唱第一声部,学生唱第二声部;(2)熟练阶段:大班唱第一声部,学生唱第二声部。总结回顾:
1、复习音乐术语“节奏型”和“卡农”
灵巧把握教学语言节奏 第3篇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学语言的专业特色除了深浅适度,极富针对性,清晰准确,富有逻辑性,循循善诱,富有启发性,情真意切,富有感染性,生动活泼,富有形象性外,它还必须具有张弛有致,富有节奏感。
“文似看山不喜平,起伏曲折,就会使读者兴趣浓厚,步入胜境,领略无限风光。”教学语言也应如此,也应讲究速度的快慢、节拍的强弱、力度的大小等的交替变化,以及句子的长短、语调的升降等有规律的变化,使教学语言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宛如涓涓细流,恰似淙淙流水,具有一种委婉和谐的音乐美、强弱缓急的节奏感。它有利于学生边听边记边思考,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带来直接影响。所以,必须加强语言调控,讲究对语文教学语言的巧妙编排与合理组装。
把握教学语言节奏主要从把握有声语言节奏和辅助运用体态语两个方面加以调控。
把握有声语言节奏
一要急缓相间,轻重相宜。在教学过程中,讲授应以中速为主。一般起始阶段宜舒缓徐进,高潮时宜趋于紧亢,结束时宜微昂稳收。当讲解教材的关节点(重难点),或需要强调突出某个问题时,应放慢语速,提高声调,使教师的语速与学生的思维节奏同步。如果是浅近易懂或本身节奏明快的内容,应加快语速,放轻音量。表现急切、震怒、兴奋、激昂、壮烈等基调的内容,可用快节奏的语言,表现宁静、优美、沉郁、悲哀、沉思等基调的课文内容,可用慢节奏的语言。音量大小应恰如其分,适当掌握。特级教师斯霞说:“讲到主要的地方,重复一遍;讲到快乐的地方,就自然露出微笑;讲到愤怒的地方,情绪就激昂;讲到悲伤的地方,声音变得很低沉。”这种语调高低的交迭伴随着感情的起伏,就形成了一种节奏。这种节奏作用于学生的感官神经,就能导致大脑皮层不断产生兴奋,引起学生丰富的联想和强烈的感情共鸣,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语调只有高低有别,错落有致,学生听起来才能精神饱满,兴趣盎然。
教师的音量应根据教学内容的情感色彩和学生的学习情绪合理掌握。教师的语调也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要求而变化,使之产生美感。不同形式的语调变换,既能让学生感受到一种音乐般的旋律美,又能在一定程度上达到转换其兴奋中心,集中其注意力的效果。
二要适当停顿,行止有度。在教学过程中,应进行必要的停顿,这是增强教学节奏感的重要一环。停顿,即教学演讲行与止中的“止”。停顿分为自然停顿、逻辑停顿和情感停顿三种。自然停顿指教师表述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后的停顿,逻辑停顿是指教师根据表达内容的需要做出的停顿,情感停顿是教师为了表达感情的需要做出的停顿。它在课堂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使教师有间隙“换口气”, 它相当于文章中的标点符号;它能增强语言的节奏感,使课堂具有音乐美、韵律美;它能给学生一个思索的机会,让他们品味,以便对知识进行消化以强化记忆,或让他们体会出重要的丰富的思想和感情,或让他们享受一下因听课而带来的满心欢乐。这样当行则行,当止则止,行止有度,就形成了教学中的鲜明节奏。
辅助运用体态语
节奏教学法 第4篇
一、节奏听说,充分感知
采用一定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自觉参与到节奏学习中,培养学生对节奏的感知能力。
(一)情境再现,说准节奏
教师导语:在开始学习新课前,老师为大家准备一次小热身(播放视频),同学们要集中注意力、仔细听,一会儿有问题考大家,回答又快又准的同学能获得奖品。
播放一小段丰富有趣的视频,内容可包含流水的声音、鸟兽的鸣叫声、以及轮船鸣笛、钟表的滴答声、电话铃声等。
在视频结束以后,请学生模仿刚才听到的各种声音。每次只能模仿一种,不可重复别人的回答。然后师生共同评判,最后再进行视频回顾来揭晓正确与否。学生通过简单的聆听、模仿、判断,在激发自身积极性、主动的同时,还能让老师了解学生对节奏的感知情况。
(二)创设情境,听准节奏
在教学《春天》(三年级,人教版)时,是这一单元节奏教学的重点,教师可设置一个情境:如果小红帽说听到的敲门声就开,证明是外婆回来了。如果敲门声是:就说明是狼外婆在外面,千万不能开门。这时我问:“小红帽快开门啊,外婆回来了!”然后让学生分别扮演人物,开始敲打节奏,判断能不能“开门”。
二、节奏演示,正确掌握
在节奏教学中,节拍感是帮助学生掌握节奏的重要手段。比如,在歌唱教学中,学生学习一首歌曲,教师要做出节拍分析,引导学生感受并掌握节拍特点。
(一)身随乐动,律动记忆
在节奏训练中要鼓励学生手脚并用,有时甚至可以用上身体。小学生又是活泼好动的,如果能有一套有效的律动练习,对于节奏教学将会事半功倍。在教学初期,律动展示是由老师引导的,慢慢的学生可以总结哪些节奏适合拍手,哪些节奏跺脚更舒服,哪些节奏更适合晃动身体。
(二)融入游戏,有效练习
课例再现:《我是小鼓手》(苏教版,二年级)
师:大家最近都迷上了《爸爸去哪儿》。在节目里,我们能看到各地美丽的风景,还有很多有趣的游戏哦!
师:今天,我就是你们的村长,我也想带你们来一场“去哪儿”的音乐旅行。我们今天要去一个历史悠久,风景秀丽的“鼓”村。
师:旅行之前,我们先来玩一个游戏:照镜子。只有通过这个游戏,我们才能够顺利出发!那先听我把规则说一下,我在小鼓上敲一句节奏,你们用拍手的方式来模仿我。一定要等我拍完停下来之后你们才能拿出小手哦。
1.我先请一个人来试一下,第一关:X X X X,大家看明白了吗?
2.第二关:X 0 X 0:(先找一个试试)音乐有了停顿,我们不能发出声音,赶紧把小嘴巴管好咯!就好像遇到了一个大红灯。我们再来试一次。
3.第三关:
4.第四关:,这时候,音乐又有了停顿,他遇到了一个小红灯。大家来试试,我给他加了一句歌词,谁能来试试?如果配上音符是不是更好听啊?
5.最后一关:这个是最难的一关啦,谁来试一试?我们也加上“咚”来试试,加上音符会更好听哦!
通过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在节奏感的教学时,教师需要循序渐进。在千变万化的节奏中,只要掌握技巧,从简到繁,由易到难地不断练习,再加上有趣的游戏作为辅助,掌握节奏并不困难。
三、节奏创编,多样表达
在学生熟练掌握了一定的节奏后,这时教学就要有一定创新和改变,比让学生使用一些简单的乐器进行节奏创编。在课堂教学中,创编简单的节奏通常借助打击乐器,如碰铃、沙锤、铃鼓、双响筒等,这些节奏性很强的乐器,能够唤醒学生的节奏感。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利用打击乐器所发出有节奏的声音,更让他们开心。
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教师还可以让他们自制乐器简单的打击乐器,如碗筷组合、不同的装水玻璃杯、纸盒等,这些简单的节奏,不仅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还可以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节奏教学是小学音乐教学的重中之重。教师应当依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融汇多种教学元素,将节奏教学有机地融合到教学过程之中,只有这样才能更全面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摘要:节奏是构成音乐的首要元素,有关节奏的教学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例如在歌唱教学环节中,为了让学生能够唱准、唱稳,这就需要有效的节奏教学作为铺垫。节奏教学,也就从学生对节奏的“感知、掌握、表现”这三方面入手进行有针对性地实施。
课堂教学节奏艺术 第5篇
一、节奏及节奏的意义
我们到教室里去观摩别的老师上课,常常碰到这样的情况:上课的老师和学生,有时在轻松地对答着,或在紧张地讲述和记录,教师有时提出一连串的问题,有拙拙逼人之势,有时又任凭学生自由发问,没有一点拘束之感;教师有时讲课如机关枪,学生听不清、记不下,有时又讲得慢条斯理,令学生昏昏欲睡。这些,都可以说是课堂教学节奏的表现。
节奏,原是指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的现象。又拿来比喻为均匀的有规律的工作进程。教学节奏是指课堂教学进程的快慢、缓急、强弱、张弛等等。掌握好教学节奏,对提高教学效率,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节奏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具有起伏感和富于动态变化,因此课堂教学的节奏是指教师组织实施课堂教学时,在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精神实质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变化讲授的方式和速度,使整堂课处于有规律的动态变化之中。课堂教学中的节奏具体体现在教学内容主次的组织、传授时顺序的先后和教学信息传播速度的快慢等方面(组织得好便使课具有较强的节奏感,组织得差便杂乱无章,形不成节奏),主要由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的以及课的不同形式结构灵活地加以掌握。
教师讲课要注意节奏,主要基于以下三个方面原因:
1、从教学内容方面看:一堂课的教学内容本身是有着一定的节奏感的——除一般内容外,既有重点内容,又有难点内容(有些内容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教师讲解时不应平均使用力量,对一般内容只要作简单介绍,而对重点、难点内容则应加以强调,这样就很自然地形成了节奏。
2、从教学过程方面看:一堂课至少包括这样三个阶段——导入、讲解基本教学内容和收尾,其中讲解基本教学内容阶段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又可采用教师系统讲述或教师提问、让学生思考后加以回答等不同方法进行教学活动,显然,整堂课是不可能自始至终持续保持在某种稳定状态之中的。
3、从学生听课心理方面看:学生不可能一堂课自始至终高度紧张地听教师的讲解的,如果没有适当的放松,听不了半堂课便会产生疲倦的感觉;而如果富有变化,产生一种节奏感,那么学生即使专注在教学内容上较长的时间也不觉得吃力的。因此,教师讲课时一定要十分注意有节奏,使要传授给学生的教学内容毫不费力地印刻在学生的脑子里,一堂课从导入、讲解到收尾环环相扣,富有吸引入的“动感”,使学生不知不觉地顺着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意图关注在教学内容上面;一堂课紧张与松弛多次交替出现,使学生大脑皮层的“兴奋灶”不断转移和变换,持续保持最佳思维态势,能轻松愉快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
二、课堂教学节奏的基本要求
1、要能体现明确的教学意图
教师要根据本堂课的教学意图来确定节奏——本堂课要传授哪些知识?解决哪些问题?其中哪些知识和问题是着重要传授和解决的?在此基础上决定讲课时的主次轻重,这样形成的节奏有利于教学意图的顺利贯彻。
2、要能体现清晰的教学思路
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教学思路来安排好讲课节奏——这堂课有哪几个主要环节,先讲什么,接着讲什么,最后讲什么,讲课时怎样做到“张”和“弛”交替出现,声调高低起伏变化,这样,整个教学过程便会变得异常清晰而流畅。
3、要做到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相结合
教学内容是安排课堂教学活动节奏的内在因素,教师一定要对其内在逻辑联系有个明晰的了解;而教学形式则是安排课堂教学节奏的外在因素,教师一定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具体情况精心加以选择,在此基础上达到的结合才是最完美的结合——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形成的讲课节奏,对良好教学效果的取得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三、课堂节奏调控的原则
讲课要保持适当的节奏。所谓“适当”指的是这种节奏要适合一般学生的听课心理,该紧张时紧张,该舒缓时舒缓,紧张和舒缓交替出现,既要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让他们接受起来毫不费力,又不至于因精神持续高度紧张而引起过分疲劳,对学习产生厌倦心理。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随着教学活动的进行随时调节课堂节奏。要使一堂课具有鲜明,恰当,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思考的节奏,必须做到主次分明,重点突出。教师讲解主要内容、传授重要信息时应紧凑些和紧张些,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重视;而引用材料对主要内容、重要信息进行讲解时语气可舒缓些,以有利于学生体会和吸收。
1、快与慢有变换
快节奏就是要学生养成快看、快说、快写、快做、快思的习惯。
课前的充分准备是实施快节奏的前提。如:预先在各种型号的大小黑板或投影上书写好课题、例题、习题,可以节约板书时间;课中的严格要求是施行快节奏的保证。基本训练的内容应使学生脱口而出;专项训练可采用只列式不计算等手段;课后的作业时限是施行快节奏的关键,如家庭作业要求学生注上完成时间。
慢节奏就是在教学的重点、难点、疑点等处充分揭示知识的发生过程和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
充分暴露概念的形成过程。概念教学应经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加工过程,要引导学生逐字逐句剖析表达概念的语句。充分暴露结论的发现过程。对于法则、性质、定律、规律等,应使学生真正弄清来龙去脉。充分暴露公式的推导过程。应注意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用不同途径来推导公式。充分暴露思路的选择过程。在应用题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多想,经历思路的剖析、矫正、定型等过程。
2、动与静有交替
所谓“动”是指课堂教学活动的一种活跃状态。如学生积极参与、踊跃发言和热烈讨论、争辩等;所谓“静”,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一种相对安静状态,如学生静心听课、深入思考等。如果一堂课一直处于动态,以至于学生兴奋过度,造成课堂处于失控状态,或自始至终静寂,课堂气氛十分沉闷,抑制学生的思维,都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符合教学美学的教学节奏,应是动与静的交替与有机结合。
3、张与弛有错落
“张”,就是紧张、急促;“弛”,就是轻松、舒缓。如果课堂教学一味地“张”,会造成学生紧张心理,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如果课堂教学一味地“弛”,学生会精神涣散,注意力不能集中。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既要运用课堂比赛、课堂辩论和教师紧张、急促的语言等造成紧张的课堂气氛,也要运用游戏、故事、活动和幽默的语言等,使学生心理轻松,愉快。通过张与弛的互相错落,使课堂教学活动具有韵味美。
4、疏与密有间隔 “疏”就是间隔大,频率小;“密”,就是间隔小,频率大。课堂教学要通过时间分配的多少与信息交流的快慢使课堂节奏疏密有间隔变化。课堂教学既要“密”,如基础训练速度快,密度高,使学生达到娴熟,脱口而出的程度;也要有“疏”,如对教学的重点、难点、疑点,教学速度要慢,要给学生深思熟虑的时间。这样,通过课堂教学的疏密变化,使学生精神振奋,提高教学效果。
5、起与伏有波澜
“起”,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思维最活跃、师生情感交流最灵通的高潮状态;“伏”,是指学生情绪相对平稳,兴奋稍微退落的状态。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善于用一起一伏的节奏,将学生带入起伏跌宕、波澜变化的教学艺术情景中去,使学生享受教育艺术的美。
四、课堂教学艺术节奏的主要表现
1、快慢得宜
这里所谓“快”和“慢”,是就教学过程的速度而言的,教学速度的快、慢安排,既包括对教学内容各个部份,教学活动各步骤的时间分配比率,更强调对教学过程中时间消耗速率的有效控制和灵活调节,教学内容有难有易,有重点与非重点,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节奏时,宜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切忌平均用力,这就要求教师将内容安排得错落有致,时间和分配大体要适当。重点要突出,可反复地讲;难点要分散,则缓慢地讲;一般内容要交代,可简明地讲;新课引入宜快,时间不能拖得太长;需要学生记笔记的地方,则应适当放慢速度;学生易懂的内容可以一带而过,学生难的问题则要重锤敲打;两个小步骤之间的过渡可以快些,而两个大步骤之间的过渡就需慢些,怎样才算教学艺术节奏快慢得宜呢?(1)使用快节奏时,学生的思路能跟上讲课的进度,不致使中差生出现掉队现象;
(2)使用慢节奏时,仍能保证学生适度紧张的学习活动,不致使他们觉得无事可做,注意力涣散;
(3)课堂教学中快、慢节奏交替出现“柔性”转唤,使教学组织结构如行云流水,顺畅自然。
2、动静相生
这里所谓“动”和“静”是就教学活动的外部表现而言的,教师课堂教学方式的间隔变换,有助于学生消除疲劳,保持注意力,提高教学效率,教师组织教学时,要巧于安排教学方式,使之有动有静,动静结合,如把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动手教师指导、学生自学老师辅导等教学双边活动,按照科学顺序有机组合搭配起来,使教学活动在运动交替中有节奏地进行。高明的导演,总是在闹场之后又会安排一个静场,以调节和平衡观众的情绪,优秀教师的教学也很重视动静的合理搭配与巧妙转换。如在学生答问、讨论之后,教师作一总结,写板书,学生做笔记,课堂气氛由闹转为静,这样做可以加深学生对讨论问题的理解,把讨论问题条理化,提到理论高度来认识,达到动静相成,动静相生的好效果。此外,在小学低年级,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上课时可以加些课中操、唱歌、游戏、休息等活动,来调节学生大脑,减少疲劳,使学生在紧张而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学到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与技能。
3、疏密相间
这里所谓“疏”和“密”是就教学活动信息的密度而言的。人的认知心理的基础是有效记忆。一节课,学生接受信息的量度,最终还是看他可以记忆贮存多少新的知识。按照心理学的实验研究,人的短时记忆均值为 7± 2个组块(chunk)。但组块又是因人而异的相对单位。比如,初识汉字的儿童,一个汉字可能就构成一个组块,那么一节课学习5~9个汉字就是适宜的密度。而当他们掌握一定数量的汉字之后,词就可能成为他们的记忆组快。那么一节课学习5~9个词就变成适宜的密度了。“疏可走马,密不通风”,是清代书法家兼篆刻家邓石如的立论,原指金石里的笔画排列,美术家也常用于画面的处理。所以中国画是很讲究疏与密的节奏变化的。有所谓“疏可走马,则疏处不是空虚,一无长物,还得有景;密不通风,还得有立锥之地,切不可使人感到窒息”之说。为了适应学生的认知特点,更好地接受教学信息,教师课堂教学信息的密度也应注意疏密相间。因为构成教学节奏的疏和密,将影响学生心理感受的变化。疏(间隔大、频率小、速度慢),给人以徐缓、轻松的感觉;密(间隔小、频率大、速度快),给人以急促、紧张的感觉。疏密相间,则会给学生带来有张有弛的心理节律,保持旺盛的精力。密而不疏,学生精神长时间紧张,容易疲劳;疏而不密,学生情绪则会过于松弛,注意力就难以集中。
4、起伏有致 这里所谓“起”和“伏”,是就教学过程的态势而言的。潮有涨落,山有峰谷,事物运动的过程往往呈现波浪式状态。教学过程也是贵在曲折起伏、跌宕有致,才能富于变化、引人入胜。而如果只是一味地平铺直叙,那就乏味了。前苏联的调查研究表明:45分钟的一节课当中,学生的认知积极性呈现一个波形。最初的3—5分钟注意力不稳定,学生处于上一节课的影响之中。其后的30分钟是一般学生进入注意力最积极的时期。下课之前的7—10分钟,注意力又开始逐渐地趋于衰退。这为我们设置教学起伏划定了大致区域。耶克斯——多德森定律(The Yarks—Dodson Low)又告诉我们:学生如果较长时间处于较高激动水平,对他们学习较困难的内容有干扰。这又提醒我们设计教学起伏要注意时间阈限。因此,教师要精心安排教学的开始、发展、高潮和结局,使教学过程有起有伏、形成节奏。在教学的黄金时间里出现高潮,在高潮之前要有几个小浪头作铺垫。如上海特级教师钱梦龙执教《捕蛇者说》,“高潮”与揭示课文的立意是一致的,论述“赋敛之毒有甚是蛇”。为了达到“高潮”,前面又设计了几个“浪头”,作为“蓄势”:第一个“浪头”是揭示蛇之“异”,“黑质而白章”是色异,“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是毒异,“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是用途之异。第二个“浪头”是捕蛇之利与害,利在可以“当其租入”,害在被蛇咬死者多。第三个“浪头”是“赋敛比蛇还毒”。
5、抑扬顿挫
这里所谓“抑”和“扬”,是就教师教学语言的特点而言的。是指教学语言中节拍的强弱、力度的大小等的交替变换,以及句子长短、语调升降的有规律变化。教学语言的抑扬顿挫可明显增强表达力和感染力,正如古人所讲:“唱曲之妙全在顿挫,顿挫得款则其中神理自出。如喜悦之处,一顿挫而和乐出;伤感之处,一顿挫而悲恨出。”教学语言的抑扬顿挫还可引起学生心理的内摹仿,“当我们听到有节奏的声音运动时,不仅注意力集中于它,而且肢体的肌肉,以至循环系统、呼吸系统都会随之引起运动上的变化。人体运动机制的改变,又会引起精神上、情绪上的变化。”如讲《一月的哀思》,介绍周总理的丰功伟绩时可用中速平调;讲到人们静静地伫立在长安街的暮色里等待着载周总理遗体的灵车时,要用慢速降调,表示哀痛之情;讲到有人不许我们缅怀周总理伟大的一生时,要用快速升调,表达激愤之情。学生也会随着教师语速语调的变化,在心中激起相应的感情。教师教学语言的抑扬顿挫要有适当的调控,不致过强过弱、过频过缓。做到流畅连贯、富有动感,宛如“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现代生理学研究表明:人在一种单调的声音刺激下,大脑皮层会很快地进入抑制状态。而抑扬顿挫、具有节奏感的教学语言,则是打破这种单调的催眠刺激、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
6、整体和谐
课堂教学艺术探讨无止境,例如教学启发艺术、教学语言艺术、教学板书艺术、教学提问艺术、教学幽默艺术等等,都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探讨,我想,只要我们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教学艺术的追求,每一位教师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艺术风格而成为专家。
课堂教学“起承转合”的每一细节,都应缜密思考、精心设计,才能真正把一堂课“雕塑”成精美的“艺术品”。课堂教学的艺术节奏也必须综合考虑,巧妙安排,使构成各要素搭配合理,穿插得体,衔接有序,融洽统一,以构成整体节奏的和谐美。课堂教学的节奏要有一定的章法,如一首乐曲,不可乱弹。应像徐大椿在《乐府传声》中所说:“曲之徐疾,亦有一定之节,始唱少缓,后唱少促,此章法之徐疾也;闻事宜缓,急事宜促,此时势之徐疾也;摹情说景宜缓,辩驳趋走宜促,此情理之徐疾也。”课堂教学的节奏还应存在于每一课时自始至终的渐变之中,符合一种有生气的变化规律,正像音乐里的“渐强”、“渐弱”一样,通过规律性变化,体现出一种流动美,使整个课堂教学节奏分明、充满活力。教学艺术节奏的整体和谐程度,体现着教师教学艺术的水平。教师在讲台上,犹如乐队指挥,要用心调动每一种乐器,演奏出节奏和谐、旋律优美的乐曲。具有整体和谐的教学艺术节奏的课堂教学,可以给学生美妙的艺术享受,在身心愉悦中接受深刻的教育。
五、掌握课堂教学节奏的艺术
1、根据学生学习的规律来掌握节奏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活动,而活动的主体应该是学生。节奏的快慢强弱轻重缓急,要根据学生的情况而定。学生的学习规律涉及的问题很多,这里只从两方面来看。
从学生认识问题、学习知识的顺序来看。大概都经过“感知——理解——运用”这一过程。把这一过程放到课堂上,感知阶段的节奏就应该舒缓一些,而理解阶段就应急速一些,到运用阶段,应舒缓一些。这就形成了节奏的一条曲线,假如一节课只经过一个过程,节奏的处理比较简单。假如一节课经过两个这样的过程,或者几节课连起来经过好几个这样的认知过程,那就形成了波浪形的教学节奏。
从学生学习时的注意力变化来看,根据试验和经验,在45分钟的一节课里,分为五个小段,一般有这样的变化规律:
(1)开头5分钟。注意力分散。因为上一节是别的课,又经过课间休息,一下子转不过弯来。
(2)第6一15分钟。注意力比较集中。
(3)第16一20分钟。疲劳,注意力较分散。
(4)第21一40分钟。注意力集中。
(5)最后5分钟。疲劳,又等着下课,注意力分散。
根据以上变化规律,教学的节奏,在开头5分钟可以松弛一些,慢慢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第二阶段就要充分利用,加强紧张度,让学生学到新的知识;第三段是疲劳区,可再把节奏放松,减轻学生的负担,让学生轻松地渡过;第四段是一节课里的黄金时刻,学生的注意力有可能高度集中,教学节奏应该加强、加紧、加快;最后五分钟,节奏自然放慢,让一节课愉快地结束。
2、根据课堂教学结构来掌握节奏
课堂教学结构,向来有个自然形成的模式。过去的说法是:“复习旧课、引入新课——学习新课——巩固新课、课后小结——布置思考题”。现在人们又总结了许多模式,其中比较简单的是把它归结为“发问——解疑——练习”,根据这样的结构,教学节奏可以相应地设计为:“缓——急——缓”,发问阶段,要诱导学生思考,作发散性思维,节奏就要舒缓,让学生的脑子多转几个圈,想出问题来。假如这时节奏过于紧张,老师不断地提出新要求,反而干扰了学生的思维活动。解疑阶段,是教学的主要环节,教学的重点、难点要在这个阶段解决,教学目的的达到也要靠这个阶段的努力,因此,这个阶段的教学节奏,从总的来说,应该是急的、张的、强的、快的。当然,从细节来说,在这一段里也应加插些缓慢的、轻松的因素,使教学节奏强中有弱、急中有缓。最后的练习阶段,总的来说可以舒缓下来,让学生自己消化知识,动手做练习。
以上是从一节课的结构来说的。假如是一个单元(一章)的课,它的结构也可以是“发问——解疑——练习”,或者是好几个这样的过程的反复。这样从一个单元的教学过程来看,它的每一个课时(节)就不一定刚好是完成一个过程。即不一定刚好是“发问——解疑——练习”。也就是说,每个课时的教学节奏就不一定是“缓——急——缓”。有的课时,可能在急节奏、紧张的节奏中嘎然而止;有的课时,可能一直处于和缓之中,当然也可能一直处于紧张之中。
3、设计课眼,激起高潮
每个课,除了总体上要处理得波澜起伏之外,最好还能设计个课眼,激起高潮。诗歌创作讲究“诗眼”,散文创作讲究“文眼”。“诗眼”是最能表达诗的意境的一个词,“文眼”是能统帅全文思想感情的一句活。课,也有“课眼”,“课眼”在何处?这主要从教学内容上来定,要在课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处设计课眼。比如,能举一反三的,把它解透,其他就迎刃而解的问题,都可以设为课眼。课眼之处,要设法激起个教学节奏上的高潮。课的高潮,应该是学生精神最亢奋、情绪最高涨、脑子最灵活之时,是学生学习最入神,学习效率最高之处。激起高潮的方法,可以为解决某个问题讲一段精彩动人的话,可以为解决某个难点而作一次演示或一次实验。有时,为了解决某个问题,举个生动的例子,既令学生发笑,又令学生豁然醒悟,这也是激起高潮的好方法。
一节课以有一个高潮为好,当然“高潮迭起”也未曾不可。不过,切忌高涨不断。全是高涨,就等于没有高潮。
4、注意学生反应,随时调整节奏
教学节奏的设计,只表达了执教者的良好愿望,能否按设计实施,还要靠执教者努力。执教者在具体施教时,一方面要按计划掌握节奏,另一方面还要时刻注意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随时作节奏上的调整,以保证完成教学任务。这包括:发现学生在课堂上心不在焉,就要考虑是教学内容太浅,太浅,就得加快节奏,转入学习新的内容;是否教学内容太深,学生素性不听,是的话就要放慢节奏,力求把难点讲解明白。如果发现学生学习兴致很高,精神奕奕,即使在一节课的“疲劳区”,也可以不改变节奏,一直维持强节奏,帮助学生避开“疲劳区”。但在快节奏地解决教学重点、难点时,如果学生显得疲惫,就要想办法提起学生的精神,不妨放慢节奏,说个笑话,调节一下。现在有些学校搞大小课配搭,即一天之内排一点半小时一节的小课,和大课(45分钟)穿插,这也是一种节奏的调整。有时候,因为自然环境的变化,也迫使教师要调节教学节奏。如天气酷热,学生心情烦躁,无法安定下来学习,教学节奏只好放慢一些。有一位语文老师上课,当天气骤然乌云密布、电光闪闪、大雨倾盆、课室里靠电灯照明才能看得见书本时,并没有放慢节奏,而是叫学生马上拿起笔来,描写当时天气骤变的情景。学生兴致勃勃,涮涮地写个不停。虽然教学节奏加快了,写作的效果仍然很好。
5、节奏的掌握因人、因课而异
节奏的快慢、张弛、轻重。缓急。强弱,表现在课堂教学上有一定的规律性,但是也不能要求人人一律、课课相同。不同的教师,掌握节奏各有特色,有的人上起课来,知识如淙淙流水,缓缓渗入学生的心田;有的人上课如重捶敲响鼓,声声敲在学生的脑海里。人的性格、习惯不同,处理节奏也就有不同的特点、风格,不能强求一律。学生的学习习惯、气氛,对节奏的掌握也有影响。有的班学生适应于较缓慢的节奏,有的班学生却喜欢快节奏。当然,从学生的年龄特征看,他们还是爱好快节奏、强节奏,而不习惯于老师的慢吞吞。作为教师应该尽量适应他们的特点和要求。
不同的课型和不同内容的课,其节奏也是变化不一的。我们常说的课型,如起始课、阅读课、复习课、练习课、实验课等,有的侧重于慢节奏,有的则重于快节奏。课的内容不同,节奏的处理也有所不同。知识传授性的课,如历史课、地理课,多采用慢节奏;感情浓烈的课,如语文科的诗歌教学、抒情散文教学、政论文教学等,随着课文的感情变化,节奏也常常比较快而急。
高效教学要优化课堂节奏 第6篇
课堂节奏和音乐诗歌一样,也具有时间和力量的特征。这两个特征表现在课堂教学的进程中,则是师生的内在心理和课堂的外在氛围的有规律的起伏变化。课堂节奏的三要素是:1 教学进程的紧张读得快慢张弛,表现出的时间方面的关系。2 教学进程层次的阶梯性,表现出的是力量方面的关系。3 紧张度和阶梯性的有机结合。
课堂节奏的阶梯性,是指一个教学流程可以由“导入——铺陈——高潮——终结”四个阶梯段构成,他们的教学紧张度逐步加大,依照前后顺序显阶梯型,反映出教学认识和教学情感的不断深化。如果对这四个阶段进行具体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它们各自都承担着不同教学任务,表现出不同的紧张度和力度。
“导入”是节奏之始,人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应引起高度重视。它的基本要求:1 活跃气氛,以解除学生的紧张心理,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2 显示教学目标,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注意力。3 完成既定教学目标的过渡。在教学《巴尔扎克葬词》之始,我用多媒体显示罗丹博物院巴尔扎克塑像图片,并配乐朗读,他昂着头,披着睡袍,仿佛在展望美丽的晨曦。又似乎对他所揭露和鞭笞的物欲横流的资产阶级社会,表示一种蔑视。要不然就是他自信将留下伟世的巨作——“非人工的纪念碑”,因而怀着“咱们两来拼一拼”的情绪,他那雄狮一样硕大的头,粗壮脖子,鬣毛的头发,略带棱角的头型及健壮的身躯,显示了无限的精力和宏伟的气势,它本身就是一个奇迹,他就是巴尔扎克。1850年8月18日,是举世哀痛的日子,一代文豪巴尔扎克在巴黎与世长辞,一颗文学巨星陨落了,上苍为之动容。在8月20日那天,天气阴晦,细雨霏霏,巴尔扎克葬礼在拉雪兹公墓举行,雨果冒雨对公众发表了悼念演讲,让我们学习雨果先生的悼词,来缅怀这位伟人吧。哀乐响起,全体起立,为巴尔扎克先生默哀三分钟。让学生完全忘了课堂局限,完全沉浸在对巴尔扎克的无限崇敬和哀思之中,急于探究巴尔扎克的人生之路,水到渠成的引发学生对悼词的认识和掌握。
“铺陈”是师生最艰苦的劳动阶段。在这个阶段内,节奏相对平稳,但表面平静,实则内蕴烈火。从教学内容看,教师主要是通过自己的劳动(讲解演示等)向学生传授知识。可以说,没有教师的讲授,学生对知识准确获得是很不容易的,向智能转化就更难进了。在这个阶段里,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吸取,理解,储存知识信息,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准备。当然,教师的讲,不是生硬的“灌”,学生的听,也不是机械的“装”,教师要讲的精当有方,与学生共同和谐,使学生能积极思维,训练有实效,这阶段的节奏没有大的落差,只有小的起伏,可以说是蓄势阶段。在教学《林黛玉进贾府》时,因为《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是全书序幕的一个组成部分,《红楼梦》的序幕由前五回构成。分别从不同角度,为全书情节的开展作了必要的交代,他们之间既有联系,又各有侧重,因此,为了给文中人物形象定位,有必要对前五回的内容作简要的了解,我就为学生简述了前五回内容,看似平淡无奇,其实全书的主要人物,背景,发展脉络,人物命运基本交代出来,小说的情节便在此基础上展开了,为了解人物形象作了蓄势准备。
“高潮”是教学起质的飞跃的阶段。经过前阶段的铺张,到了这时,已具渠成之势。于是,在这一阶段里,教学重点将会被准确掌握,教学难点将会顺利突破。学生的智能将得到质的升华,教师与学生都会为教学目标的实现而兴奋,因而溢至于外,表现为师生思维极其活跃,课堂气氛十分热烈。
“终结”阶段是高潮兴奋过后情感暂时低落期,也是教学内容的巩固提高期,这个阶段在教学任务上的要求是:通过认真仔细的复习以巩固新知识,通过画龙点睛的总结以提高智能水平,通过作业练习为下一步学习激发兴趣。
在教学,《滕王阁》之后,在结课之时,为了增加学生知识,积累诗文素材,我围绕滕王阁,给学生补充了很多诗歌,如唐代钱起《滕王阁诗》:“幽怀念烟水,长恨隔龙沙。今日滕王阁,分明见落霞”。宋代刘敏求的诗云:“阁中环佩知何处,游子再来春欲暮。莺啼红树柳摇风,犹是当年旧歌舞。古来兴废君莫嗟,君看红日西山斜。西山不改旧颜色,换尽行人与落霞”。辛弃疾《贺新郎。赋滕王阁》词云:高阁临江渚,访层城,空余旧迹,黯然怀古,画栋珠帘当日事,不见朝云暮雨。但遗意西山南浦。天宇修眉浮新绿,映悠悠,谭影长如故。空有恨,奈何许。既巩固了教学内容,也提高了学生的智能水平。
上述课堂节奏四段法的基本要求,只是总体认识,并非程式,也不够尽善,而且实现基本要求的手段更是不拘一格。不过,我们可以以它为基础。推测出切实实用的变化来。比如:“导入”,在两个教学流程衔接紧密时,即可省去,开课伊始,来个开门见山,单刀直入,节奏就会更快。“终结”,有时也可虚化,高潮过后,来个戛然而止,留有悬念,造成无声胜有声的情景,因为会更具韵味。“铺陈”的过程还可再细分为几个小层次,每个小层次形成“小铺张——小高潮”的小流程。同时,四阶段的教学紧张度的适时调整也是十分重要的。
英语节奏与语音教学 第7篇
节奏是语言的内部规律。语言中的节奏是嗓音的一种有规律的运动,夸克认为节奏大体上由有规律的间隔时间出现的响音高峰或节拍的重音构成,艾伦(1979)把节奏概括为从一个强拍过渡到另一个强拍的各种嗓音运动。《语言学百科词典》上指出语言的节奏由作为语音基本要素的音长、音强、音高等在语言运用中所形成的长短、高低、强弱、轻重的规律性再现所构成。
2. 英语节奏的基本特点
世界上的任何语言都有各自的节奏模式,英语节奏以重音为基础,体现为轻、重音节有规律的交替变化。英语节奏呈现两个突出的特点。
2.1 英语连贯语篇重读音节之间时距大致相等
英语节奏以重音计时,因此,英语节奏以重音为基础,英语中,一个节奏单位有重读音节和非重读音节一起构成,但在一个节奏单位中有且只有一个重读音节。重读音节之间无论隔有多少非重读音节,重读音节以大致相等时差出现。比如例1:
例1:PAT is STAYing at the CHEApest hoTEL.
即便例1中的重读音节“pat”,“stay”,“chea”,“tel”之间的非重读音节各自不等,但是这些重读音节之间相隔的时差大致相同。
英语节奏的这一特点自然影响着语速。连贯语流的语速很大程度上受制于重读音节的数量,重读音节的数量越多,语速越慢。
例2:I THINK he WANTS to GO.
I THINK he WANTS to GO there on FOOT.
I THINK he WANTS to GO there on FOOT toMOrrow.
例2中的三句话的重读音节数分别有3, 4和5个,因此以上三句话分别为3拍、4拍和5拍,它们的语速也就依次变慢。
但是重读音节之间的非重读音节的数目越多,语速就越快,例如:
例3:It was GOOD to SPEAK to him about it.
It would be BEtter if you had SPOken to him about it.
It would have been BEtter if you had SPOken to him about it.
例3中的三个句子都有两个重读音节:分别为“good”和“speak”或“spo”。但是三个句子的重读音节之间的非重读音节的数目分别不等,重读音节之间的非重读音节数目越多,非重读音节的语速越快,因而这三句话所占时长应该大致相等。
英语节奏的这一特点还影响着单个音素,特别是元音音素的音长,no和notice中都含有双元音o,但是no中的o的音长是notice中的两倍。
2.2 重读和非重读音节交替出现
在连贯语篇中,重读音节之间总有非重读音节隔开,如例1所示,重读音节“pat”,“stay”,“chea”和“tel”之间总有非重读音节隔开。但是,实际上,重读音节有时相邻,如果重读音节相互毗邻,往往要需要交替地弱化相邻重读音节,比如:
例4:The BIG brown BEAR ate TEN white MICE.
在实际连贯语篇中,还可以通过改变词重音来维持重读和非重读音节交替出现的特点。比如:
例5:There are FIFteen STUdents in the ROOM.
He is JUST fifTEEN.
例5中的fifteen的重音在不同的语篇环境下,重音位置不同。
3. 英语节奏与句重音
英语连贯语篇中的句重音是英语节奏的基础,句重音包含有意义重音、逻辑重音和情感重音。意义重音的分布取决于说话人要表达的意义。语义上具有重要意义的词往往要重读,这些词在语法上成为实义词,包括名词、形容词、副词、实义动词、数词、感叹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以及名词性的物主代词。语义上处于次要地位的词被称为功能词,功能词把实义词在语法结构上连接起来,往往要非重读,功能词包括冠词、单音节介词、单音节连词、人称代词、形容词性物主代词、反身代词、关系代词、助动词、情态动词及系动词。
例6:JOHN is TEAching ENGlish in CHIna.
此例中名词John, English和China中的重读音节都成为句重音,而系动词is和介词in在句子中弱读。
逻辑重音要看说话人想要强调的词,往往蕴涵对比意义,带有逻辑重音的词根据说话人的意愿,可以在句首、句中或句尾。比如:
例7:We HEARD MAry SINGing upSTAIRS. (陈述事实)
We HEARD Mary singing upstairs.(强调是耳闻,而非目睹)
We heard MAry singing upstairs.(强调此人是Mary,而非他人)
We heard Mary SINGing upstairs.(强调是在唱歌,而非其他动作)
We heard Mary singing UPstairs.(强调在楼上唱,而非楼下)
WE heard Mary singing upstairs.(强调我们耳闻此事,而非他人)
例7中的同一句子重音设置不同,表达的意义存在差别。
说话人利用情感重音强调强烈情感或要强调的内容,但不隐含对比意义。
例8:It’s WONderful!
例8中的重读音节以高降调说出来便达到强调情感的作用。
4. 英语节奏学习的重点
学习者在潜意识中往往把他们母语的节奏模式运用于他们的第二外语之中,以汉语为母语的英语学习者在英语的连贯语流中自然带有很强的汉语节奏的特点,因而很多学习者在英语连贯语流中虽然单个音素发音没有太大偏差,但是他们的英语却不容易被听懂,致使英语交际不能顺利展开,其主要原因在于大部分学习者缺乏对英语节奏的认识和训练,学习者在语音习得中应该了解英语节奏体系中最关键的因素是音节长度,而音节长度受以下5个方面的影响:
(1)单词重音:重读音节的音长要比非重读音节长,单音节实义词往往要重读,然而多音节单词的重读音节在一般的词典中都有标注。
(2)语调重音:从音系学的角度看,话语可以由调群组成,调群中的调核是话语的核心,是主要重音的位置,调群中还有调冠、调头和调尾,这些位置的重读音节均要赋予重音,但重读程度不及调核的重音。从句法角度看,一个调群和句子相呼应,为了让学习者直观地判断重音层级,重音可以被分配为4个层级,分别为 (1) 音节 (2) 单词 (3) 短语 (4) 句子,句中的每个音节最少获得一级重音,二级重音分配给多音节单词的重读音节,这往往要看多音节单词在词典中的重音标注。短语中的最后一个实义词的重读音节具备三级重音,而四级重音落到句子的最后一个实义词的重读音节上。
(3)元音类型:完整元音 (full vowels) 音长长于简约元音 (reduced vowels) 。博林杰(1981)把元音分为完整元音 (full vowels) 和简约元音 (reduced vowels) ,英语简约元音有前元音/i/、中元音/藜/和后元音/u/,简约元音发音松弛、短促;其他的元音都是完整元音,而克鲁特登(2001)认为完整元音在话语中预示英语节奏模式,含完整元音的音节往往表明语调重音。
(4)音节结构:英语音节由节首、节峰和节尾组成,节首和节尾均为辅音音素,而节峰为元音音素,是音节中的必要组成部分。音节根据结构可以分为开音节和闭音节,开音节没有节尾辅音,闭音节含有节尾辅音,开音节音长比闭音节长,而闭音节的音长由节尾辅音的性质决定,如果节尾辅音是浊辅音的话,该音节长于节尾辅音为轻辅音的音节;节尾辅音为爆破音的音节的音长比其他辅音结尾的音节短。
(5)停顿:停顿往往出现于短语边界位置,从音系学上说,停顿是切分调群的边界指征,母语为音节计时的英语学习者(如汉语)会在每个单词,有时甚至在单词内的音节之间发生停顿,这是不符合英语节奏规律的。
可见英语节奏习得中要注意以下5个方面的问题:(1)凸显重读音节,重读音节在一个调群中大致等时距出现。(2)弱化并含糊化非重读音节。非重读音节在英语语流中起着连接重读音节的作用,因为英语节奏的突出特点是重读音节不能相毗邻,以汉语为母语的英语学习者往往把每个音节清晰地发出,没有轻、重音节的显著差别。(3)利用停顿把一段语流中的单词组成意义群,这样有益于顺畅地传递话语意义。很多英语学习者在英语语流中的停顿明显过于频繁,导致一段语流意义的不恰当分割。(4)同一意群中,前面词汇结尾音素和紧随其后的音节相连接或融合。这包括连读、同化、失去爆破等技巧的运用,这样的语流更有整体感。(5)确定整个句子的语调模式。
5. 节奏教学策略
5.1 诵读诗歌或歌谣
诵读诗歌或歌谣可以帮助学生了解非重读音节在构成英语节奏的作用。英语诗歌或歌谣遵循轻重读音节相交替的音步规则,学生可以直接感受英语节奏,通过诵读,掌握诗歌或歌谣的韵律特征,再将诗歌中的节奏运用于一般话语的语流中。比如学生可以先诵读通俗歌谣“Twinkle, Twinkle Little Star”,
(黑点标识为重读音节,圆圈标识为非重读音节)
学习者诵读歌谣或与此歌谣同一节奏模式的话语时,在打黑点处拍手,不断重复训练,以熟练这一节奏模式。教师还可以帮助学生诵读具有其他节奏模式的诗歌或歌谣,将其节奏模式推广到普通话语语流,进行反复练习。
5.2 直观音节音长
重读音节音长长于非重读音节,以汉语为母语的学习者很难把握轻、重读音节的音长,用橡皮圈的伸缩性,重读音节占时长,拉伸橡皮圈,非重读音节占时短,橡皮圈的长度比重读音节的短, 如图一所示,
有时教师还可以在音节上标注横线,横线较长时为重读音节,相对短时为非重读音节。
5.3 直观感受音节的音高
轻重读音节的音高应该有差别,调群中的调核为一个话语的信息中心,应具有最高音高值,教师利用空白音符表来标识轻、重读音节的音高差异,如图二:
教师还可以通过手势的高低起伏来让学生直观感受轻、重读音节的音高差异。
6. 结语
节奏在英语语音教学中一直被边缘化,事实上,节奏对于准确把握英语信息有着和词汇同等重要的作用,节奏在语音中是信息的骨架,体现信息的结构和组成,没有充分的节奏习得,英语学习者无法用英语进行顺畅的交际,英语教师在教授准确发音的同时,应为学生输入必要的英语节奏知识,并且进行有效有形的训练,让学生真正掌握英语节奏。
参考文献
[1]Clark, John, Colin Yallop.An Introduction to Phoneticsand Phonology[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and Research Press.2000.
[2]Cruttenden, Allen.Gimson’s Pronunciation of English[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and Research Press.2001.
[3]Roach, Peter.English Phonetics and Phonology:A PracticalCourse[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and Research Press.2000.
[4]Wong, Rita.Teaching Pronunciation:Focus on EnglishRhythm and Intonation.New Jersey:Pretice-Hall, Inc.1987.
[5]陈莹.英汉节奏对比分析[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4, (2) .
[6]何善芬.实用英语语音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5.
[7]孟宪忠.英语语音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如何有效开展节奏教学 第8篇
一、结合奥尔夫音乐教育理论从节奏入手培养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
《纲要》指出, 艺术活动是幼儿获得自我满足感的最佳舞台, 是“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 要使幼儿“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这与奥尔夫音乐教育提倡的一种原本性的音乐教育理念是十分吻合的。奥尔夫音乐教育理论提倡“原本性”, 注重音乐对幼儿的整体影响, 重视让幼儿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运用多种感官感受音乐, 主动地、创造性地表现音乐, 重视从节奏入手, 带领幼儿走进音乐实质, 领略音乐的内涵。
1. 通过听觉和语言对幼儿进行节奏训练。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 因此, 从听觉入手对幼儿进行节奏训练就十分必要。可以说, 人生活在充满声音的世界里, 节奏无处不有。于是, 我通过让幼儿听各种各样的声音去感知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节奏, 以此来培养幼儿倾听音乐节奏的能力, 提高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
2. 利用身体动作帮助幼儿认识节奏。
音乐是感人至深的艺术, 因此, 单从理性上认识音乐孩子是无法理解的, 只有通过亲身的感受, 音乐才能化为己有。于是, 本人结合不同年龄幼儿的特点开展了利用身体动作帮助孩子认识节奏的教学。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既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 又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3. 利用打击乐器帮助幼儿学习节奏。
在教学中, 我尝试让孩子演奏简单的、接近人体的乐器, 如打击乐器。首先, 我让他们了解各种乐器的声音以及怎样敲乐器的声音才会好听。然后, 我让他们自己给乐曲配上伴奏并说出他们的理由。最后, 我再让他们练习合奏。一曲下来每个孩子都兴奋不已, 原来音乐可以这样来感受的。这就是音乐节奏教育的魅力所在。
二、音乐节奏活动中尊重个体差异与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就像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一样, 世界上同样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个体发展水平, 教师应该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 尊重孩子自己的发展水平, 有效地使每个孩子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1. 幼儿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在教学中, 我们不难发现有些孩子乐感很强, 音乐表现力突出。而有些孩子, 他们听到音乐后同样会很兴奋, 并表现出积极的情绪, 但他们很难跟上音乐节奏, 动作也表现得很笨拙, 缺乏韵律和美感。这些差异在同龄儿童中有时表现得很突出。教师只有承认孩子的个体差异, 才能做到尊重孩子、因材施教, 使他们各具特点地发展。
2. 尊重差异, 提供幼儿个性发展的空间。
《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应重视幼儿的个别差异, 为每一个幼儿提供发挥潜能及在已有水平上得到进一步发展的机会和条件。
(1) 尊重差异, 创设愉悦的学习氛围。当我们在表演区提供了幼儿熟悉的音乐、乐器和表演道具后, 性格趋于外向的孩子们组成了表演团体, 占据了舞台的中央, 尽情展示自己。而且动作舒展, 交流大胆且随意。他们大都用形体动作及舞蹈动作表现音乐的主题。而几个性格内向的孩子也组成了一个小团体站在一侧角落里, 手里拿着自制的乐器随节奏伴奏, 站成一个纵排, 高兴的时候边打节奏边欢快地扭动着腰、臂, 他们的交流形式是窃窃私语。在同样的乐曲声中孩子们都陶醉在自己的活动中, 不同性格特征的幼儿选择了同样的活动, 在同样的活动中有着不同的表现。可见, 良好的环境材料的创设让孩子们都得到了愉快的体验, 音乐带给孩子们的快乐是平等的。
(2) 真诚赏识, 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每个孩子对音乐的节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方式。一段优美的音乐, 孩子可以理解为美丽的天空、愉快的小动物、甚至是他们想象中的场景人物。教师也可以选择配不同的乐器表现音乐的节奏, 更可以创造很多种声势动作表现节奏性。我们该积极地鼓励孩子个性的思维方式和对音乐的不同理解及表达方式, 使不同的幼儿有自己发展的空间。
语文教学的节奏艺术 第9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节奏,实施方法
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节奏要进入艺术的境界, 可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
一.教学语言的抑扬顿挫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讲话带有审美色彩, 这是一把最精致的钥匙。它不仅开发情绪的记忆, 而且深入到大脑最隐蔽的角落。”可见美的语言对学生的影响。教师教学语言的美, 一方面来自语言表达的准确、恰当和生动, 另一方面则来自教学语言中速度快慢、节拍强弱、力度大小等的交替交换, 以及句子长短、语调升降的有规律变化。这种抑扬顿挫、富有韵律感的教学语言使教学具有鲜明的节奏, 能把自己的真切情感恰到好处地传递给学生, 使他们在抑扬顿挫的语音中受到感染, 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正如古人所讲:“唱曲之妙全在顿挫, 顿挫得款则其中神理自出。如喜悦之处, 一顿挫而和乐出;伤感之处, 一顿挫而悲恨出。”现代生理学研究表明, 人在一种单调的声音刺激下, 大脑皮层会很快进入抑制状态, 而抑扬顿挫、具有节奏感的教学语言能有效地打破大脑的抑制状态。例如《安塞腰鼓》这篇散文诗, 作者以大量的排比和比喻, 极力赞美了安塞腰鼓震撼人心的力量, 教师在教读时, 就应根据感情的需要, 抓住重点字、词、句, 利用语调的高低、缓急、轻重、长短的变化, 把握好节奏, 读出雄浑、高亢、激昂的情感, 这样的教学语言, 使学生听起来兴趣盎然, 学生很快走进课文的意境之中, 更好地理解了文章的内容。
二.教学环节的张弛有度
教师通过张弛有度的策略来调控教学环节, 能使教学产生一种动态之美, 学生的思维在张弛、起伏的氛围中遨游, 能够快速准确地掌握知识, 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消除疲劳, 化枯燥无味的学习为生动有趣,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有位教师在教《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时, 根据课文中记述游者的足迹等内容, 教师分四层设计了若干问题, 每个层次既重点突出, 层次与层次之间又注意有机的过度。学生细读课文, 明确了“泉流”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后, 教学节奏稍有松弛, 教师又立即强化教学节奏, 使学生大脑又进入紧张状态:“让我们随着作者游览的足迹去观赏沿途的风光。”当学生品味这部分内容, 颇感景色美妙时, 教师又进一步加强教学强度:“沿途景色已如此美妙, 双龙洞、冰湖洞又该是怎样的奇观呢?”当学生思考、争论、领略双龙洞的奇观后, 思绪又一次放松, 教学节奏再一次舒缓, 教师再一次加强教学节奏:“双龙洞景色奇特, 那么冰湖洞呢?”这样一张一弛、一紧一松往前推, 学生的思维犹如一层层的涟漪, 浮起来, 荡开去, 又浮起来, 又荡开去在思维的张弛、起伏中, 学生的求知欲被调动起来, 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也层层深入。
三.教学容量的疏密相间
语文课堂在教学内容上应该有“密”有“疏”, 疏密结合。有的教师往往会担心学生学不会, 在课堂上只“密”不“疏”, 一味盲目加大单位时间的教学量, “马不停蹄”地跑, 这个问题还未解决好, 那个问题又抛出了, 学生也只能“上气不接下气”地赶, 时间一长, 造成脑力劳动超负荷, 产生抑制, 效果会适得其反。也有的课堂教学“疏”而不“密”, 教师慢条斯理, 像温开水, 一步一踱, 一堂课能解决的问题非要拉长的两节或两节以上的课。如有一位青年教师讲授词性时, “名词”和“动词”本来只需十分钟能使学生弄懂弄会, 非要讲上四十分钟才肯放心, 课堂松松散散, 学生的思维如“慢镜头”晃悠。由于刺激集中大脑皮层中的一个区域, 就会使大脑进入无兴奋状态, 思维停滞。故当语文教学进入最佳状态时, 要让学生较重的负担, 较大的容量, 让学生精神抖擞, 或讲或辩, 或练或议, 或观察或参与, 使兴趣达到高潮。大密之后, 定要读之以小疏, 让每一个学生有回味再三的空间。
有效教学也需要“慢节奏” 第10篇
“慢节奏”, 善待学生的错误。课堂是学生出错的地方, 没有错误, 何需教学?语文课上教师常常会急于用优秀学生的展示或者自己的讲解来代替出错学生的自我思考。要求自由读课文时, 学生常变成齐读课文。遇到这种情况要果断叫停, 向学生传递一个信息有错必纠, 不合要求就得重新开始!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普罗米修斯盗火》一课时, 一连好几个学生课文都不能读顺, 还出现读错字音的现象。于是我停下来, 对学生说:“这篇课文比较长, 人名也很拗口, 大家读不好很正常。书不读熟不开讲, 现在就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 不太熟练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 直到读熟为止。”过了好几分钟, 待全班同学都读熟后, 我才继续下面的环节, 教学进行得异常顺利。所以在教学中, 当学生听得不明白、说得不清楚、读得不流利、写得不工整时, 我们要及时调整放慢课堂节奏。
“慢节奏”, 细品教材的重点。对于一册教材中的重点课文, 我们要“慢节奏”感悟;对于一篇课文里的重点部分, 我们要“慢节奏”细品。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课时, 我引导学生关注语言、立足语言、感悟谈迁的坚强, 预设了三个“慢节奏”的环节:一是解读一组数字。揭题之后给学生出示了第一自然段, 让学生在醒目的数字中感受《国榷》完成得不易, 感悟谈迁的呕心沥血和《国榷》就是谈迁的生命。二是走进一段心路。引领学生反复品读重点段落第二自然段, 透过文本语言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感受《国榷》被偷, 领悟“厄运”。三是关注一个场景。第三自然段是领悟人物感情精髓的重点段落, 谈迁的信念是什么?在谈迁重写《国榷》的场景中, 让学生感受谈迁的“打不垮”。这样一咏三叹, 细嚼慢咽, 学生紧紧依托文本语言, 深切感悟了谈迁的坚毅情怀。在语文教学中, 我们应该分清孰轻孰重, 在教材的重点部位应该引领学生细读慢品、斟字酌句。这样的教学才会走向扎实有效。
“慢节奏”, 收获生成的精彩。在语文教学中, 精心的预设是必要的, 但是精彩的生成往往离不开“慢节奏”。在苏教版五年级《黄鹤楼送别》一文的学习中, 一个学生突然质疑:“长江自古就是黄金水道, 为什么李白看到的是孤帆呢?”我感觉到这个问题提得有分量, 于是我把它抛给了大家:“请同学们一起帮他找找答案。”教室里一阵沉默过后, 一个学生首先说道:“可能当时恰巧就没有别的船。”全班同学笑了。第二个学生举手说:“其他的船李白都视而不见, 因为此时此刻李白的眼里就只有孟浩然的船。”我连忙肯定。另一个学生受到启发, 接着说:“当时, 李白的心里只想着孟浩然, 所以眼里也只有孟浩然乘坐的那只小船。可见他们之间的感情很深很深啊!”“真是眼前千帆皆不见, 心中只有孟夫子!”我深情地接着说, 教室里旋即响起了掌声。虽然在这个生成的环节多用了几分钟, 但多么值得。如果只顾完成预设的环节, 没有这样的“慢节奏”, 就会错过生成的精彩。
关注学习起点 掌控教学节奏 第11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起点;教学节奏
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高度重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作为一线教师,更多的关注的是教育理念转换为具体的教学行为,以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学为例,以生为本的关键就是以学生的学习为本,以学生的学习过程为本。一个具体的数学知识会经由学生的哪些思维构建而出?在学生的构建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应当采取什么样的教学策略去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所有类似问题的回答,都需要结合具体的学习过程来进行分析。这其中,学生的学习起点是一个关键概念,只有关注并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控制好教学的节奏,才能让学生的学习变得有效,高效教学也才有可能真正成为现实。本文试以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对称、平移和旋转”教学为例,阐述自己对学习起点与课堂节奏把握的些许思考。
一、学习起点的分析依据
什么是学习起点?这个看似通俗的概念其实有着诸多的解释,不同的教学者会基于自己的教学经验给予不同的解释。笔者在自身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教学理论尤其是认知学习主义的观点与建构主义的观点,给出这样的解释:学习起点是由学生之前的生活经验与学习基础所决定的,影响着新的数学知识构建的学习现状。它由知识基础、能力基础与建构态度这三个要素组成。
知识基础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奥苏泊尔曾经有过这样的名言:“如果要将全部教育心理学归结为一句话的话,那我将一言以蔽之,那就是弄清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并且据此进行教学。”显然,在奥苏伯尔的这一提醒当中,“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就是我们所说的学习起点。考虑到具体的语境,笔者以为奥苏伯尔这里所说的实际上更多的是指知识起点。在“对称、平移与旋转”这节内容当中,学生已经具备了对称轴等概念,因此教材设计此内容时,可以让学生“用一张长方形纸对折,并且画出它的对称轴”作为课堂的引入,这实际上就是关注了学生知识起点的结果。
能力基础是指学生构建数学知识的能力,对于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而言,主要指的是形象思维能力(当然也不可避免地有着诸多抽象思维的能力)。在“对称、平移与旋转”这一教学中,“用长方形纸对折”是要求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践去积累对称经验,而用笔“画出它的对称轴”则是将实践结果进行数学化处理,将对折产生的折痕转换成数学意义上的一条线,即对称轴。显然,如果小学生具有这方面的能力基础,那这样的设计就是有效的。反之,如果学生基础较弱,则需要教师对此环节作进一步的细化处理。
建构态度指的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表现出来的非智力因素,他们是否愿意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决定着他们的学习效果如何。这是学习起点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最基本的经验是,如果一个学生在数学课上课前被其他教师批评了,那就会影响这一节数学课的学习效果,如果教师注意到这些细节,并能够加以一定的处理,那学生的建构态度就会大不相同。
从知识、能力与态度三个维度来分析学习起点,能够相对全面地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而为有效教学的实现提供可能。
二、教学节奏的有效掌握
分析教学起点是为了较好地把握课堂上的教学节奏,从而让学生的学习处于一种自然、科学的状态,让学生的数学建构能够处于一种高效的状态。
“对称、平移和旋转”一课的教学中,除了以上提到的教学引入之外,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需要关注学习起点的地方,下面分别予以说明,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以掌握教学节奏。
其一,对于教材上的“想想做做”,是先“折一折”,还是先“想一想”?这是对学生形象能力起点的关注,直接关系到学生在课堂上的数学思维梯度,因此也就影响着教师对教学节奏的把握。笔者曾经做过尝试与比较,结果发现,如果先准备好六种不同形状的图形让学生去“折一折”,那学生的活动氛围是热烈的,但收获往往不明显或者说不直观,教师还需要下大力气去梳理学生在体验活动中的收获,以得出有利于对称轴与对称图形概念构建的素材。相反,如果先让学生对照图形“想一想”,并在自己的大脑中去虚拟地“做一做”,那由于想一想过程中思维的高度指向性,学生就会围绕“对称”这个核心概念去想、去做,结果要比前者更为理想,教师在把握课堂节奏的时候要轻松得多。因此,这样的教学顺序的改变应当说更好地照顾了小学生在“想”和“做”中的思维起点,是更为科学的教学调整。
其二,对于教材上的对轴对称图形的判断,以及对对称轴个数的判断,需要基于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这一起点予以关注。四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已经开始萌芽,在数学学习中也常常能够发挥作用。由于教材中给出的四个图形远比前面六个图形复杂,因此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要求更高,笔者在教这段内容的时候,没有特别强调“有几条对称轴”,而是先让学生判断,结果学生在判断的时候大部分只对其中的轴对称图形确定了一条对称轴,但由于不同学生思维方式的不同,大家所确定的对称轴也不完全相同。随后在教学展示的环节中,让不同的学生进行展示,结果不出笔者意料,找出一根对称轴的学生总是对找出另一根对称轴的学生给予赞叹,甚至还责怪自己为什么没有想到。至于少数能够同时想到两根对称轴的同学,则坐在座位上洋洋得意。笔者以为这样的学习状态是极佳的,它能够让所有学生处于良好的学习状态当中,并且很好地利用自身的抽象思维,从而使课堂节奏更为明快。
其三,对于教材上的“设计一个轴对称图形”,是画画还是做做,这是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关注。笔者注意到教材提出了“一个”的要求,但其实要求可以再明确一点,因为设计轴对称图形显然是一个基于对刚刚所学的知识进行创造的过程,而此时学生的思维起点已经不是初学时几乎没有任何规律性认识的情形了,此时学生的思维中有丰富的轴对称图形。因此,笔者改进了教学要求,强调不允许出现曾经学过的图形,于是学生的创造就呈现出不同的层次水平:有的学生是构建了完整的图形之后再去判断是不是轴对称;有的学生则是先画出任意一个图形,但是不画全,接着画出对称轴,然后再去画另一半对称的图形。不同的思路,表现出不同学生个体思维的差异性。在学生作出不同对称图形之后,笔者再让学生去总结自己的思路,然后让不同思路进行交流。这样课堂就呈现出另一番情形:争辩哪种方法更好!其实,无论是构建完整图形然后去画对称轴,还是先构建一半图形,然后根据对称轴去画另一半,都是学生创新思维的体现。这也恰恰确定了此时学生的思维起点,并且以方法作为主线去引导学生进行分类学习,才使得这个环节既超越了教材的教学要求,同时又不显散乱,课堂的节奏感由此变得很强。
需要提出的是,在上面三个环节的分析中看似没有阐述知识基础与构建态度,但实际上这是两个必要因素,仔细阅读且有相应的教学经验的话,相信能够明白笔者在文中所表达出来的意思。
三、学习起点的教学评价
好的教学节奏,能够让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愉快。由于对学习起点的把握影响着教学节奏的形成,因此学习起点的评价就成为一个重要话题。
关注教学过程掌控课堂节奏 第12篇
一、关注过程,汲取知识本源
小学生活泼好动,若只是枯燥地说教,他们很难有耐心听下去。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引领孩子们亲身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不仅可以加深他们对数学知识的认识,还能让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致更高。因此,我们要关注教学过程,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给学生们一个容易接受的方式,让他们能够在简单识记的基础上,慢慢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并渐渐地融会贯通,最终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
例如,在教《认识人民币》时,我们可以细化教学过程,让学生们在循序渐进中慢慢地认识、了解人民币。首先,让孩子们观察人民币,拿出自己带来的人民币:1 元、5 元、10 元的,让他们自己指一指、说一说;其次,让孩子们两两合作,互相指认人民币,说一说人民币的特征;再次,让学生们闭上眼睛仔细想一想,思考下多少人民币可以买到一支铅笔;最后,算一算、猜一猜三支铅笔要多少钱?这样的教学过程遵循了学生们的认知规律,让他们亲自经历探索学习的过程,他们可以在脑海中保留对于人民币的印象,再借助计算价钱的实践环节,他们的数学知识在过程中得到了升华,真正地学会了知识的运用。
二、关注过程,锤炼思维方式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关注教学过程,锤炼学生的思维方式。要给学生们探索和交流的空间,引导他们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把学生们的思维发展过程融合在能力培养的过程之中,让他们的思维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沉淀。另外,我们要善于抓住知识的转化点,精心地设计问题情境,启发学生们开展思维活动。
例如,在讲解《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时,我让学生们拿出自己准备的小棒,小棒分别是3 厘米、4 厘米、5 厘米、9厘米的。让他们亲身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几个同学合作去拼三角形。在他们自己摸索之后,我问他们:“同学们,你们在合作拼三角形时,是否发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呢?”学生说:“老师,9 厘米的小棒用不到啊,只有3 厘、4厘、5 厘米的才可以。”我说:“那你们知道为什么吗?你们可以互相讨论一下吗?”学生们在我的提示下,又开始去观察、比较,他们慢慢地在自主体验中发现了规律,也初步了解了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这样的过程,充分锤炼了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用数学的观点去思考问题,对于提升他们的数学素养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三、关注过程,强化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是存在于数学知识形成、发展和运用的过程之中的,它是数学内容的精华,是数学知识的灵魂。它需要学生们在学习数学概念、建立数学知识的体系中逐步产生。而小学生年龄小,经验不足,只有亲身经历的才会印象深刻,所以我们要激励他们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以数学知识为载体,让他们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并让他们在合作交流中,逐步感悟数学思想的方法。
例如,在教学“认识比”与“分数除法”教学之后,教师要思考与研究教材的精心编排,根据作者的编排目的,创设相应的课堂教学模式,有机地渗透类比思想。学生在类比得出了“比”的概念之后,深刻剖析除法与分数的关系,就会发现比的本质属性与分数一致,也就是说比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两者之间可以进行任意转换。但是,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思考,“比与分数的转换是否受某些条件限制”或者“比的后一项或分数的分母是否可以为零”,进一步提升对比和分数的认知。
又如,乘法交换率和结合率的学习,教师带领学生回顾加法交换率和结合率的相关规律,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为即将学习的新知识打下坚实基础。引导学生由加法交换率a+b=b+a和结合率a+b+c=a+(b+c)类比得出乘法交换率a×b=b×a和结合率a×b×c=a×(b×c),在类比的过程中感悟两者之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有助于加深对乘法法则的理解。可见,关注教学过程,可以强化数学思想方法。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重视数学的教学过程,并通过教学的各个环节让学生们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这样才有助于学生们形成一个活的数学认知结构,才能使学生们的知识形成过程和精神世界获得实质性的发展和提升。当然,我们还需要加强课堂教学过程的展开,开发更大的思维空间,开发更大的自主学习空间,从而促进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使得学生们的数学学习更加有效。
摘要:本文从分析《数学课程标准》入手,逐步从关注过程,汲取知识本源;关注过程,锤炼思维方式;关注过程,强化思想方法等三方面来阐述,希望通过这些方法,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更加容易,并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他们的数学素养,为他们未来的数学学习打好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