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抗体范文(精选8篇)
结核抗体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行结核抗体检查患者胸腔积液30例次共150例, 其中男90例, 女60例, 年龄45~75岁, 平均年龄65岁。采集血清样本140例次, 脑脊液10例次。病例诊断包括呼吸道疾病 (包括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支气管炎、胸膜炎、肺脓肿) 90例, 颅内感染 (包括病毒性脑炎、化脓性脑炎、新型隐球菌脑炎) 20例, 消化系统疾病20例, 败血症、皮肤和淋巴结感染15例, 不明原因发热5例。
1.2 诊断标准
按照按照新修订的肺结核诊断标准 (WS288-2008) , 肺结核分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和疑似病例
1.3 检测方法
结核抗体测定试剂盒由成都永安制药公司生物制品部出品的结核抗体诊断试剂 (酶联免疫法) 。对检验人员和临床医生实行双盲。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010软件包,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
2 结果
该检测方法对结核的诊断的敏感性为54.98%, 特异性为89.01%, 阳性和阴性似然比分别为5.476和0.512, 阳性预测值为66.12%, 阴性预测值为84.98%。诊断试验一致性检验结果, Kappa值=0.477 (P<0.05) , 见表1。
3 讨论
结核俗称“痨病” (也称为“肺痨”) , 是结核杆菌侵入体内引起的感染, 是青年人容易发生的一种慢性和缓发的传染病。一年四季都可以发病, 15~35岁的青少年是结核病的高发峰年龄。潜伏期4~8周。其中80%发生在肺部, 其他部位 (颈淋巴、脑膜、腹膜、肠、皮肤、骨骼) 也可继发感染。主要经呼吸道传播, 传染源是接触排菌的肺结核患者。解放后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结核已基本控制, 但近年来, 随着环境污染和艾滋病的传播, 结核病又卷土重来, 发病率有所上升。鲁启超[4]等报道在成人结核病的诊断中, 血清结核分枝杆菌抗体检测的特异性为91.9%, 敏感性为71.9%, 但是老年患者免疫功能低下, 结核分枝杆菌抗体滴度较低, 临床很难单凭化验结果来诊断结核。目前国内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 (1) 痰结核菌检查 (涂片检查, 显微镜观察) 缺点:容易受污染, 容易受其他杂杆菌影响结果。 (2) X线健康检查 (对肺部结核病灶成型阴影, 炎性浸出的观察) 缺点:对初感染, 或者菌阴结核等没有出现肺部病灶的患者没有实际意义。 (3) 临床症状 (咳嗽血痰, 发热, 盗汗等) 缺点:对临床症状不明显的患者没有意义。 (4) ppd (结核菌素实验) 缺点:对大部分接种卡介苗的人群会出现假阳性现象。 (5) 痰培养 (观察菌落成型) 缺点:耗费时间长, 容易受污染, 容易受杂杆菌影响结果。 (6) 抗体诊断, 即酶联免疫法 (ELISA, 胶体金等方法) 缺点:价格贵, 试剂不容易保存, ELISA操作复杂, 胶体金准确率较低于ELAISA。但如果患病率变为我国人群中自然发病率102/10万, 则验后概率为0.056%, 接近于零。因此, 如果单纯参考一个诊断试验本身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而不考虑患病率对诊断试验的影响则可能会犯错误。诊断试验的一致性检验经常用于评价诊断试验方法与金标准的一致性。传统的细菌学诊断技术是结核病诊断的金标准, 目前仍在国内很多大、小医院所应用, 但由于其临床检测的敏感性低、特异性差, 致使部分肺结核患者, 特别是肺外结核病患者的检出率低, 漏诊时有发生。1960年, Cohen等提出用Kappa值作为评价一致性程度的指标, 实践证明, 他是一个描述判断一致性较为理想的指标, 因此, 在临床试验中得到广泛的使用。Kappa值越大表明一致性越好, 一般来说, 若Kappa值0.75, 说明已经得较好的一致性, 若Kappa值<0.40, 说明一致性程度不够理想[5]。
摘要:目的 探讨结核抗体对结核病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患者150例, 包括确诊结核病40例,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检测其结核抗体, 用临床流行病学方法分别计算结核抗体检测对结核病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似然比、预测值及不同患病率下的验后概率。结果 通过该实验得出结核病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54.98%和89.01%, 阳性和阴性似然比分别为5.476和0.512, 阳性预测值为66.12%, 阴性预测值为84.98%。结论 结核抗体检测对结核病患者的诊断价值有限, 临床医师应谨慎对待结核抗体检测阳性结果, 其诊断价值与所处医院患者结核病患病率有关。
关键词:结核,抗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参考文献
[1]WHO Tube rculo sis D iagnosticsWorkshop.Product deve lopm ent gu idelines[R].Cleve land:WHO, 2007.
[2]N assau E, Parsons ER, Johnson GD.The detection of antibod ies toM 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by m icroplateenzymelinked imm uno sorbent assay (ELISA) [J].Tuberc le, 2009, 57 (1) :67~70.
[3]FurnJJ, JohnsonJL.Recent advances in the d iagnosis and managem ent of tuberculosis[J].Curr Opin Pulm Med, 2005, 11 (3) :189~194.
[4]鲁启超, 董云秋.血清抗结核分枝杆菌抗体对结核病的诊断价值[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8, 46 (2) :82~84.
结核抗体 第2篇
资料与方法
2008年1月~2011年10月收治肺結核患者641例,男375例,女266例;年龄4~90岁,平均43.5岁;其中≥60岁183例,<60岁458例。13例抗HIV抗体阳性并结核患者,为结核病医院住院患者或门诊患者,抗HIV抗体阳性由HIV确证实验室结果为标准。正常对照组64例为某学校学生体检者。结核诊断标准:以《临床诊疗指南结核病分册》中涂阳、涂阴肺结核病诊断标准为依据[1],根据临床表现、体征、胸部X线、痰涂片找抗酸杆菌、PPD试验等方法确诊。
血清结核抗体检测方法:为斑点免疫胶体金渗滤技术,试剂盒由专人按说明书进行。
统计学处理:全部数据由SPSS13.0软件处理,统计方法为X2检验。
结果
讨论
LAM是一种由多糖与类脂组成的复合物,是分枝杆菌细胞壁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大量分泌,具菌属特异性抗原,且有较强的免疫原性。分枝杆菌感染人类后,LAM可引起机体免疫应答反应,由致敏的B淋巴细胞产生针对LAM的特异性LAM-IgG抗体。结果显示血清抗LAM-IgG抗体的检测对肺结核检测的灵敏度62.87%,特异性90.62%。与阳幼荣等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单个抗原诊断结核病的灵敏度及特异性的报道结果接近[2]。由于LAM并非结核分枝杆菌所特有,其他分枝杆菌如麻风病、某些二重感染的分枝杆菌引起的疾病等也可呈LAM-IgG阳性结果,所以对其特异性有一定的影响。结核组中的涂阳肺结核灵敏度84.18%,涂阴肺结核灵敏度55.90%,涂阳与涂阴肺结核的灵敏度比较有统计学意义,涂阳肺结核灵敏度显著高于涂阴肺结核组。与林志新等报道的无显著性差异结果不符[3],这可能与作者选择的病例数较少有关。肺结核并抗HIV抗体阳性组与结核组的LAM-IgG检测灵敏度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这可能与抗HIV抗体阳性的结核患者免疫功能遭到了一定的破坏,造成免疫力功能低下,机体未能产生足够的LAM-IgG有关。老年组(≥60岁肺结核患者)与非老年组(<60岁肺结核患者)LAM-IgG检测灵敏度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老年组显著低于非老年组。这与部分老年人机体免疫功能低下,不能产生出达到检测敏感度所需的LAM-IgG抗体量水平有关。
总之,虽然LAM-IgG检测对涂阴肺结核的灵敏度不是很高,结果有一定的人为主观性,但由于其操作简单,快速,不需特仪器和专门培训,仍被普遍运用。只要掌握其原理及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对结核诊断乃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辅助手段。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编著.临床诊疗指南结核病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21-122.
2 阳幼荣,王全立,吴雪琼,等.结核分枝杆菌12种抗原在结核病血清学诊断中应用价值的研究[J].中国防痨杂志,2011,33(8):486-491.
3 林志新,王显胜,徐建芳.肺结核患者血清结核抗体IgG的影响因素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2011,16(4):551-552.
结核抗体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在本院接受治疗的80例肺结核患者资料进行分析, 根据患者入院时间顺序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实验中, 男47名, 女33例, 患者年龄在39~84岁, 平均年龄为 (48.4±1.5) 岁, 患者入院后, 对患者进行必要的检查, 患者均得到确诊, 两组患者年龄、入院时间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患者来本院后, 为了进一步对患者确诊, 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细致的检查, 对于不能确诊的患者可以进行辅助检查, 如:心肺功能、体温等。对照组采用痰涂片检验, (采用姜尔-尼尔逊染色) :实验中以卫生部疾病控制司编著的《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工作指南》为检测标准。而实验组采用结核抗体检验, 具体如下:实验中, 采用浙江伊利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结核抗体-Ig G快速测定试验盒”进行检测, 检测过程中医护人员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
1.3统计学方法
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形式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形式表示, 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中, 实验组30例为阳性, 其阳性率为75%和对照组阳性率30%相比优势显著,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实验组准确性为70%低于对照组9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体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3 讨论
肺结核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发病率较高的呼吸系统疾病,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善, 卫生防疫管理机制也得到完善, 这种疾病和过去相比其发病率所有下降。但是, 这种疾病临床上还缺乏有效的诊断、治疗方法, 传统的方法虽然能够对患者进行确诊但是其阳性率并不高。再加上患者患病时临床症状并不相同, 临床上容易出现漏诊或误诊现象从而延误最佳治疗时间。
痰涂片检查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检测方法, 这种方法虽然在临床上具有很高的准确性, 但是这种方法的检测率比较低。本次实验中, 40例肺结核患者中36例检测比较准确, 准确率为90%, 但是阳性率只有30%。而近年来, 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 结核抗体检测在肺结核患者中使用广泛[2]。近年来, 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 血清结核抗体检测肺结核病检测中使用较多, 这种方法其阳性率要明显高于痰涂片检查, 但是其准确率低于痰涂片检查。根据相关实验结果显示:血清结核抗体检测肺结核病的阳性率远远高于痰厚涂片检验, 而痰涂片阳性与痰涂片阴性结核患者中, 结核抗体检测阳性率之间无显著差异。这个结果和本次实验结果相类似, 实验中, 实验组30例为阳性, 其阳性率为75%和对照组 (阳性率为30%) 相比优势显著,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实验组准确性为70%低于对照组 (90%)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由此可以看出:临床上, 采用结核抗体检测肺结核病, 尤其痰涂片阴性的结核患者效果较好, 能够有效的减少结核患者的漏诊率和误诊率。但是, 对于一些不能确诊的患者, 医护人员可以将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 从而发挥各自的优势, 更加真实的反应患者病情。
综上所述, 临床上对于肺结核患者采用结核抗体检测效果较好, 对于痰涂片检查为阴性患者, 能够有效减少临床漏诊率和误诊率。
参考文献
[1]王庆, 唐荷英, 孙道霞, 等.应用PCR检测痰液中结核分支杆菌DNA的研究.中国防痨杂志, 1994, (2) :36.
结核抗体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64例结核性胸膜炎病例均为我院住院患者,其中,男98例,女66例,18~82岁,平均42.7岁,据X线检测证实有液性暗区,胸腔积液常规检查及生化检验符合以淋巴细胞为主的结核性渗出液特征,排除其他非结核性病因,抗结核治疗有明显效果。49例非结核性胸腔积液病例为外院住院患者,其中,男32例,女17例,年龄38~76岁,平均56.2岁,经病理或脱落细胞学检查或其他相关检查证实为癌性42例(其中,肺腺癌29例,小细胞癌5例,乳腺癌7例,转移淋巴肉瘤1例),经细菌培养证实为细菌感染性脓胸4例,心力衰竭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1例,类风湿性关节炎1例。
1.2 方法
采用斑点金免疫渗滤法,试剂盒由上海奥普生物医药有限公司提供。
常规留存患者胸腔积液及同期同体血清2 ml,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操作,同时对胸腔积液采用抗酸染色法查结核菌。
1.3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结核性胸腔积液结核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非结核性胸腔积液,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核性胸膜炎患者血清结核抗体阳性率也明显高于非结核性,但差异没有胸腔积液显著,见表1。
a与c比较, 有显著性差异 (χ2=29.28, P<0.01) , b与d比较, 有显著性差异 (χ2=82.39, P<0.01)
结核抗体检测在结核性胸腔积液中特异性为91.8%,在同体血清中为72.6%,二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5.51, P<0.05),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结核性胸膜炎为临床常见病,但缺少快速且行之有效的实验诊断方法,胸腔积液涂片查结核菌特异性为100%,但阳性率太低,本次试验中无一例胸腔积液涂片查到结核菌,与Chan[1]报道相符;胸膜活检属于创伤性试验,给患者造成较大痛苦,医患双方均不接受,不易普及;PCR技术对实验室环境和设备要求太高,基层医院一般无法达到要求,不能普及。结核病患者细胞免疫能力低下,体液免疫能力随病情的加重而增加,笔者利用斑点金免疫渗滤法对164例结核性胸膜炎患者的胸腔积液及血清分别进行结核抗体检测,结果显示,结核性胸腔积液与血清结核抗体检测结果无论是敏感性还是特异性都显著高于非结核性胸腔积液患者,与国内报道[2,3,4]相似,而结核性胸膜炎患者的胸腔积液结核抗体检测结果的特异性也高于血清,可能与血清结核抗体检测结果假阳性过高有关,笔者认为,血清结核抗体检测结果假阳性过高与接受过计划免疫卡介苗接种或接触过结核菌产生了一定的抗体等因素有关,表明胸腔积液结核抗体检测对结核性胸膜炎比血清更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实验中也发现有一定的假阴性结果存在,假阴性可能与患者本身免疫功能低下、抗体滴度不够有关,如果进行胸腔积液与同期血清结核抗体联合检测,将会大大提高结果的特异性,为临床提供简便、快捷、准确的参考资料。
摘要:目的:探讨胸腔积液结核抗体检测对结核性胸膜炎的诊断价值。方法:以TB-DOT法对164例结核性胸膜炎患者及49例非结核性胸腔积液患者分别做胸腔积液和血清结核抗体检测。结果:164例结核性胸膜炎患者中胸腔积液结核抗体132例阳性, 阳性率为80.5%, 特异性为91.8%;血清结核抗体119例阳性, 阳性率为72.6%, 特异性为65.3%;非结核性胸腔积液患者中胸腔积液结核抗体4例阳性, 阳性率为8.2%;血清结核抗体阳性14例, 阳性率为28.6%。结核性胸腔积液结核抗体阳性率与非结核性胸腔积液比较, 有显著性差异 (P<0.01) , 结核性胸膜炎患者胸腔积液结核抗体检测特异性与血清比较, 有显著性差异 (P<0.05) 。结论:测定胸腔积液结核抗体对结核性胸膜炎患者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且快速、便捷, 适于临床开展。
关键词:结核,抗体,胸腔积液
参考文献
[1]Chan CH.Clinical and pathological features of tuberculosis pleural effusion and long term consequences[J].Respiration, 1991, 58:171.
[2]诸文通, 吴东东, 金法祥.TB-DOT法诊断结核性胸膜炎的意义[J].江西医学检验, 2005, 23 (2) :166.
[3]田建良.结核抗体检测诊断结核性胸膜炎的价值[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7, 16 (1) :98-99.
结核抗体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06年1月-2010年12月诊断明确、资料完整的胸腔积液住院患者93例。其中, 结核性胸腔积液53例, 男31例, 女22例, 年龄20~72岁, 平均 (34.7±4.6) 岁。癌性胸腔积液40例, 男24例, 女16例, 年龄32~76岁, 平均 (46.7±3.2) 岁。确诊依据:结核性胸腔积液经胸膜活检、胸液细菌学检查或临床综合判断且抗结核治疗有效证实。癌性胸腔积液经细胞学或病理学检查确诊。两组年龄、性别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于首次胸腔穿刺时留取标本, 除常规、生化等检测外, 同时进行CRP和TB-Ab-IgG检测。CRP采用速率散射免疫比浊法测定;TB-Ab-IgG采用斑点免疫金渗滤试验 (DIGFA) 检测, 按阳性和阴性结果报告。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1.5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结核性胸腔积液的CRP水平显著高于癌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4.538, P=0.000) 。见表1。
2.2
以CRP>10 mg/L作为诊断结核性胸腔积液的标准[3], 敏感度为81.1%, 特异度为87.5%;TB-Ab-IgG诊断结核性胸腔积液的敏感度为75.5%, 特异度为92.5%;结核组与癌性组比较, CRP和TB-Ab-IgG的检测结果均有统计学意义 (CRP:字2=42.995, P=0.000;TB-Ab-IgG:字2=42.386, P=0.000;并联试验:字2=59.898, P=0.000) 。并联试验CRP和TB-Ab-IgG, 其敏感度为94.3%, 与单项CRP和单项TB-Ab-IgG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核组, CRP与并联:字2=4.296, P=0.038;TB-Ab-IgG与并联:字2=4.361, P=0.007) 。见表2。
3 讨论
CRP是机体受感染、损伤等后, 在数十分钟内由单核巨噬细胞释放白介素 (主要是IL-6) 刺激肝脏合成的急性时向反应蛋白。正常人血清中含量极微, 定性实验为阴性, 定量一般<10 mg/L, 但在炎症时明显增高, 其血清浓度可达正常人的2000倍, 被认为是最敏感的炎性蛋白[4]。该试验检测数据显示, 结核性胸腔积液CRP水平明显高于癌性胸腔积液 (P<0.01) , 与文献报道一致[5]。造成两种胸腔积液CRP浓度差异的原因与其形成机制有关。结核性胸腔积液主要为结核杆菌沿淋巴管走行到达胸膜, 或肺部结核直接蔓延或经血行播散至胸膜, 胸膜局部发生炎性反应而形成。现代研究认为, 人体在遭受结核菌感染后会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 主要表现为T淋巴细胞的致敏和巨噬细胞分泌大量白介素-1 (IL-1) 、白介素-6 (IL-6) 和肿瘤坏死因子等细胞因子, 而IL-6为肝细胞刺激因子, 从而刺激肝细胞合成大量CRP并释放入血[6]。作为一种急性时相蛋白, CRP在炎症部位存在浓集征象[7], 加之细菌毒素及炎症介质的作用, 使血管内皮受损, 血管通透性增加, 以至血管内的CRP渗出至胸膜腔内, 故胸腔积液内CRP浓度明显升高。而癌性胸腔积液主要是肿瘤压迫或侵犯淋巴管导致淋巴回流障碍, 或肿瘤胸膜转移, 使血管通透性增加所致, 并非感染因素, 故CRP增高并不明显。本试验53例结核性胸腔积液中虽有10例CRP<10 mg/L, 考虑为病程较长, 与炎症反应有所减弱有关;5例癌性胸腔积液CRP>10 mg/L, 考虑患者可能存在继发感染。
斑点免疫金渗滤试验检测结核抗体是以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膜蛋白作为抗原来检测胸水中结核抗体, 该抗原成分具有菌属特异性, 因此可以作为诊断结核性胸腔积液的一个特异性的病因学检测指标[8]。本组资料显示, TB-Ab-IgG在结核性胸水中的敏感度为75.5%, 而在癌性组的敏感度仅为7.5%, 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这说明TB-AbIgG对结核性胸腔积液的诊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试验中有3例癌性胸水出现TB-Ab-IgG阳性, 其原因是否与恶性肿瘤的免疫功能低下而继发结核菌感染和 (或) 结核病复发有关, 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CRP和TB-Ab-IgG检测虽然不是诊断结核性胸腔积液的特异性指标, 但其测定简便、快捷, 故仍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单项检测时, CRP诊断结核性胸腔积液的敏感度为81.1%, TB-Ab-IgG诊断结核性胸水的敏感度为75.5%, 并联试验CRP和TB-Ab-IgG, 敏感度提升至94.3%, 与单项检测比较, 均显著上升,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因此认为, 联合检测可以相互补充, 避免单项检测的片面化, 以减少漏诊。
摘要: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 (CRP) 和结核抗体 (TB-Ab-IgG) 检测对结核性胸腔积液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3例结核性胸腔积液和40例癌性胸腔积液患者胸水中的CRP和TB-Ab-IgG进行检测。结果:结核性胸腔积液中CRP水平显著高于癌性胸腔积液 (P<0.01) , CRP和TB-Ab-IgG对诊断结核性胸腔积液的敏感度分别为81.1%和75.5%, 与癌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并联试验, 敏感度提升至94.3%。结论:胸水CRP和TB-Ab-IgG检测对结核性胸腔积液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联合检测诊断意义更大。
关键词:C-反应蛋白,结核抗体,结核,胸腔积液
参考文献
[1]谢灿茂.胸膜疾病的流行概况[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1, 24 (1) :12.
[2]雷振之.胸液良恶性鉴别的实验室检查新进展[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02, 22 (1) :2.
[3]寇丽筠, 陈宏础.临床基础检验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196.
[4]赵伟和, 蔡挺, 黄建达, 等.五种急性炎性蛋白在胸腔积液中的价值[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0, 23 (12) :748.
[5]李小平, 黄春光, 李炜煊.C反应蛋白与胆固醇在胸腔积液诊断中的探讨[J].江西医学检验, 2004, 22 (2) :148.
[6]刘璋华.结核性与恶性胸腔积液患者血清及胸水IL-6水平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J].重庆医学, 2004, 33 (5) :749.
[7]张秋娣, 李庆云.C反应蛋白在结核性胸腔积液及恶性胸腔积液诊断中的价值[J].临床肺科杂志, 2004, 9 (6) :612.
结核抗体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8年1月~2008年12月胸水住院患者共1 086例。分为结核组、恶性组、其他组。结核组978例, 其中, 男502例, 女476例, 年龄18~79岁, 平均48岁。诊断标准:痰结核菌检查阳性, 具有典型肺结核临床症状和胸部X线表现, 支气管或肺部组织病理检查证实结核性改变, 抗结核治疗有效。恶性组53例中男30例, 女23例, 年龄49~86岁, 平均59岁。恶性胸腔积液诊断标准:病理学依据和 (或) 转移证据。其他良性胸腔积液组55例中, 男29例, 女26例, 年龄47~83岁, 平均57岁。
1.2 方法
采用东芝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试剂盒分别为:腺苷脱氨酶检测试剂盒 (德国AUTEC DIAGNOSTICA公司生产) , 乳酸脱氢酶检测试剂盒 (北京利德曼生化技术有限公司生产) , 结核抗体检测试剂盒 (血清:上海奥普生物医药有限公司生产;胸腔积液:伊利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正常参考值:ADA:0~25 U/L, LDH:80~285 U/L, TB-Ig G:定性试验。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 定量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
2 结果
2.1 ADA检测
结核性胸腔积液患者胸水和血清ADA及其比值显著高于其他非结核性胸腔积液的患者, 见表1。
2.2 LDH检测
结核性胸腔积液患者胸水和血清LDH及其比值显著高于其他良性胸腔积液的患者, 但低于恶性胸腔积液的患者, 见表2。
与恶性组及其他组比较, *P<0.05
与其他组比较, *P<0.05
2.3 TB-Ig G检测
结核性胸腔积液患者胸水和血清中TB-Ig G大多为阳性, 而其他非结核性胸腔积液的患者均为阴性, 见表3。
与恶性组及其他组比较, *P<0.05
3 讨论
ADA是嘌呤代谢中重要的多肽酶, 在胸腺、脾、扁桃体和淋巴结等淋巴组织内活性较高。结核性胸膜炎是由于胸膜对结核分枝杆菌抗原产生免疫反应, 因而导致了淋巴细胞分化增殖并引起ADA升高。本文结果显示, 结核组胸水中ADA含量及ADA比值均显著高于其他组 (P<0.05) 。
LDH是一种含锌的糖酵解酶, 存在于人体各组织中, 以肝、心肌、红细胞、肾、肌肉含量较多, 也存在于肺组织中。本文的结果显示结核组的胸水LDH测定值明显高于正常值, 但低于恶性组, (P<0.05) 。
结核病的免疫不仅与细胞免疫有关, 而且与体液免疫有关。结核抗体随免疫反应规律而变化, 细胞免疫功能随疾病加重而减弱, 体液免疫水平却随之提高。由于结核病程的不同, 最初反应时Ig M升高, 随后Ig G持续升高。Ig G不仅在结核病的早期, 在晚期也有特异性升高, 增高程度与疾病程度成正比, 随病情好转而降低。本文结果显示978例结核患者血清结核抗体阳性率为75%, 胸水结核抗体阳性率为68%。
细菌学、细胞学和病理学虽然诊断结核性胸膜炎的特异性高, 但都受取材的影响, 结核菌的培养时间又较长, 检出率较低。因此, 血清和胸腔积液腺苷脱氨酶、乳酸脱氢酶及比值和结核抗体联合检测, 对临床结核性胸膜炎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沈红波, 罗维林.金标结核抗体在结核性胸脑膜炎诊断中的应用[J].宁夏医学杂志, 2009, 3 (7) :659.
[2]辛茶香, 熊国亮, 晏亮.联合检测胸水中TB-Ab和TB-DNA对诊断结核性胸膜炎的应用价值[J].江西医学检验, 2006, 24 (6) :521.
[3]侯著法.生化检测在渗出性胸水中的诊断价值[J].肿瘤防治研究, 2006, 33 (11) :834.
结核抗体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0月-2014年10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结核病患者106例, 男76例, 女30例, 年龄26~78岁, 平均 (53.2±4.5) 岁, 临床表现为发烧、夜间盗汗、食欲不振、呼吸困难及严重咯血, 所有患者均符合结核病的临床诊断标准, 根据临床、细菌学、生化并结合病史确诊, 106例标本中, 包括胸腹水标本55份、脑脊液标本43份及心包液标本8份。人型结核杆菌悬液由笔者所在城市结核病防治所提供, 引物为按照Eisenach报道的二条寡核苷酸序列, 是由中国预防医科院病毒所合成, 序列为I:5’-CCTGCGAGCGTAGGCGTCG G-3′及Ⅱ:5′-CTCGTCCAGCGCCGCTTCGG-3′[2]。聚合酶为4×d NTP、Tag DNA聚合酶, 扩增产物为123bp (上海科华实业公司生产研制) , 而PCR扩增仪是由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生产研制。
1.2 方法
106例体腔液标本中的结核菌基因组DNA抽提, PCR扩增与产物鉴定均根据标准规范进行, 检测采用斑点金免疫渗滤试验 (DIGFA) , 并采用型号为ABI7500型实时荧光定量PCR仪, 扩增程序根据试剂盒说明来操作, 结合分枝杆菌荧光PCR检测参数为93℃2 min、93℃45 s以55℃60s, 重复10个循环, 并重复93℃30 s、55℃45 s, 30个循环[3]。根据PCR的检测标准, 以Ct=30为界, 如果Ct<30, 视为检测为阳性, 如果≥30, 视检测结果为阴性, 数值有相关的软件计算得出。结合分支杆菌培养采用快速培养法, 于全自动结核菌培养系统中培养, 并根据结核病诊断实验室规程对培养结果进行判定[4]。
BA-ELISA检测方法步骤: (1) 包被抗体→加样→加B-Ab→加A-HRP→底物显色→判定结果。
1.3 观察指标
本研究的观察指标为样本检测的阳性率与阴性率, 对比三种检测方法的不同阳性与阴性检出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PCR检查结核杆菌基因组DNA敏感性情况
首先从患者结核性体腔液中抽提结核杆菌基因组DNA, 采用754型分光光度计进行定量抽提, 然后从80 pg连续10倍梯度稀释到0.8 fg, 稀释完成后, 仍可观察到123 np特异性扩增片段, 依此为根据, 判断PCR检测结核杆菌基因组DNA敏感性为10个以下结核菌单位, 说明PCR检测方法的检出效果理想, 适宜在临床检测中推广。
2.2 标本PCR、培养法及BA-ELISA检测结果对比情况
本研究106份样本培养液, 42份脑脊液样本中, PCR检测阳性为11份、胸跟BA-ELISA检测阳性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培养阴性方面, PCR检测脑脊液、胸水、腹水及心包液跟培养法检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份数
3 讨论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诱发的慢性传染性疾病, 属于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 主要发病机制为, 结核菌进入人体后, 会被吞噬细胞吞噬, 然后在人体内长期存在和存活, 诱发宿主免疫反应[5]。结核病的临床表现不典型, 比较复杂, 在感染初期, 无典型的临床症状, 易出现漏诊和误诊[6]。而在临床上, 肺结核具有病情进程慢、发病时间长的特点, 易出现咳嗽、咯血、食欲不振及发烧等症状。根据WHO的统计, 全球范围内结核病的发病率较高, 我国每年大约130万人感染肺结核, 死亡率高达10%, 属于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 对人们的生活产生较大的影响。
目前, 在临床诊断上, 检查方法包括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等, 同时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痰结核菌资料等进行综合判断。根据相关调查结果, 当前在临床上对结核性体腔液的临床检测, 细菌性DNA阳性检测率仅仅为30%, 而且耗时比较长, 对均肺外结核的诊断的指导价值不大, 无法指导临床治疗的开展[7]。而PCR检测技术是一种新型的检测技术, 实践证明在诊断结核感染上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具有用时短、敏感性和特异性高的特点, 可检测出10个以下结核菌单位[8]。本研究随机纳入106分标本检测, 并与培养法、BA-ELISA检测法相对比, 在阳性检测率方面具有明显差异, 说明PCR对结核性体腔液的诊断具有很高的特异性, 与国内外的文献报道一致。同时, PCR检测可在7 h内完成, 操作简便, 具有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无可比拟的优点。
本研究25份检测为阳性患者中, PCR检测均为阳性, 而BA-ELISA检测仅有20例为阳性, 两种检测方法的阳性符合率分别为100%与8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同时在81份检测阴性患者中, PCR检测提示为阴性为50份, 占比61.7%, 而BA-ELUSA仅有41份, 占比为50.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PCR可对培养阴性的结核病患者做出快速病原学诊断。由于本研究纳入结核病患者细菌培养的阳性率低, 而且耗时较长, 所以在早期结核感染的检测中, 可选择PCR作为理想的检测方法。其中, BA-RLISSA对结核性体腔液中结核特异性抗体的检测也有很高的价值, 特异性和敏感性也很高, 特别是对于中晚期结核感染者与不典型结核感染患者, 可作出准确的病原学诊断。由于结核抗体的出现、存在时间和消失, 与患者的病情进展之间存在很大的关系, 而疾病的严重程度与抗痨治疗无密切关系, 所以可采用BA-ELISA检测法。
在各种检测方法中, PCR为新的分子生物学方法, 该方法的主要特点是快速, 也就是如果标本中有特异性靶序列存在, 就可以快速检测出, 且检出准确性高, 所以能实现早期诊断的目标[19]。与BA-ELUSA检测法相比较, PCE检测法早期诊断价值更高, 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也更高, 同时对于判断患者预后也有一定的价值。因此, 对于早期结核病患者, 可采用BA-ELISA与培养, 而在明确是否为结核感染后, 再进行PCR检测[10]。本研究的结果显示, 采用PCR检测结核性体腔液中结核菌DNA阳性率为70.8%, 明显高于BA-ELISA、培养法的阳性检出率57.5%、47.2%,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采用PCR与抗体检测对结核性体腔液的诊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 肺外结核的临床表现较为复杂, 而且目前缺乏特异早期诊断方法, 由于在早期的处理中应用了大量抗生素与静脉补液, 甚至采用不规则的抗痨治疗, 导致不典型病例数量明显增加, 加上结核性体腔液中结核杆菌数量少, 一般方法很难检测出, 病理检查的危险性高, 不适宜广泛采用。而PCR为新的生物分子检测技术, 可检测出10个以下结核菌单位, 通过对标本的检测提示, 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属于理想的检测方法, 值得在临床诊断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瑛.结核抗体检测对结核病的诊断价值研究[J].中国卫生产业, 2014, 24 (8) :99-100.
[2]胡伟.蛋白芯片法与胶体金法检测结核抗体对结核病的临床诊断价值对比[J].黑龙江医药, 2014, 23 (5) :1144-1145.
[3]左涛, 倪正义, 周密, 等.两种结核抗体检测方法对结核病的诊断价值[J].中国热带医学, 2013, 11 (3) :343-345.
[4]朱云霞.结核抗体检测对结核病的诊断价值探讨[J].内蒙古中医药, 2013, 24 (6) :89.
[5]李志明, 王秀芳.结核病患者结核抗体检测的诊断价值探讨[J].中外医疗, 2011, 20 (4) :39, 41.
[6]颜京瑞.检测结核抗体对结核病的临床诊断价值[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0, 21 (2) :113-115.
[7]王双桂, 朱仙芝, 董维维, 等.结核抗体对老年结核病患者的诊断价值探讨[J].检验医学, 2010, 11 (5) :872-874.
[8]Eisenach K D, Cave M D, Bates J H, et al.R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amplification fir repetitive DNA sequence spe-cilic for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J].J Infect Dis, 2010, 161 (9) :977.
[9]Wit D D.Direct detection of ra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in clinical specimens by DNA amplification[J].J Clin Microbial, 2011, 28 (7) :2437.
结核抗体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12年12月-2014年6月我院结核科就诊活动性肺结核患者90例 (A组) , 男53例, 女37例, 平均年龄 (29.8±13.1) 岁, 其中肺结核76例, 肺外结核14例;选择同时期结核潜伏感染者90例 (B组) , 男58例, 女32例, 平均年龄 (32.6±12.1) 岁;选择同时期健康者90例 (C组) , 男55例, 女35例, 平均年龄 (31.0±14.2) 岁。各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入选及诊断标准参考《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工作指南 (2008年版) 》[2], 本研究经患者知情同意, 并通过医院医学伦理学会。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于入院后空腹采集静脉血5 m L, 按操作规范流程进行PBMCs的分离及培养, 收集上清液, 离心后储存在-80℃冰箱。在实验室应用ELISA法检测特异性结核分枝杆菌抗体: (1) 包被:稀释BCG抗原至10μg/m L, 稀释液碳酸由盐缓冲液 (0.1 mol Na HCO3和5 mmol Mg Cl2·6H2O) 调制p H值为9.8, 稀释抗原加入酶标板中, 100μL/孔, 温度控制在4℃24 h, 用p H值为7.2的PBS缓冲液洗3次, 轻摇, 3 min/次。 (2) 封闭:用含10%灭活胎牛血清的PBS封板, 200μL/孔, 37℃孵育2 h, 用含0.05%Tween 20的PBS洗板3次, 3 min/次。 (3) 加样:将上述培养上清液加入到酶标板中, 100μL/孔, 以结核病患者的混合血清 (1:100) 为阳性对照, 以含10%灭活胎牛血清的PBS为阴性对照。37℃孵育2 h, 洗板3次, 3 min/次。 (4) 加酶结合物:加1:5000稀释的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兔抗人Ig G, 100μL/孔, 37℃孵育1.5 h。 (5) 显色:加3, 3', 5, 5'一四甲基联苯胺 (TMB) 底物显色液, 室温避光孵育, 15 min终止显色。 (6) 测A450 nm值:在450 nm波长下测每孔A450 nm值。
1.3 评价指标
观察比较三组外周血浆细胞分泌特异性结核分枝杆菌抗体阳性率及A450 nm值。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 计量资料采用±s示,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各组研究数据比较 (见附表) , A组外周血浆细胞分泌特异性结核分枝杆菌抗体阳性率及A450 nm值明显高于B组和C组, 而B组外周血浆细胞分泌特异性结核分枝杆菌抗体阳性率及A450 nm值明显高于C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虽然BCG已在全球广泛引用, 但并不能预防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成人结核复发, 近年来由于结核杆菌异变、耐药菌的产生、结核病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等原因, 全球结核病发病出现抬头趋势, 为此, 国内外学者在结核病临床诊断、治疗方面做了大量研究, 在诊断新方法、新技术方面取得了诸多进展, 目前结核病诊断手段可分为细菌学、影像学、免疫学、内镜介入及分子生物学等方面。但传统检查如影像学、细菌学等检查, 均存在诸如检查范围仅局限于菌阳性患者、病原菌标本质量不易控制、检查时间长、阳性率低、误诊率高等问题, 因此分子免疫学检查已逐渐引起人们重视[3]。
目前常用的分子生物学诊断结核病的方法因其敏感度高、特异性强、检测速度快等特点, 已逐渐在临床上得到认可, 主要方法包括PCR、DNA探针杂交技术等, 但这些技术限于条件难于在基层医院中应用, 且部分患者致病菌标本采集及标本质量无法保证, 反复采集增加了医疗费用, 也限制了其在结核病的诊断中的广泛推广。免疫学方法基于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机体后, 机体免疫机制的启动, 产生相关免疫反应, 目前证实Ag85B、Mtb8.4、Mpt64、Hsp16.3均为结核杆菌生长阶段重要抗原[4]。而临床常用的免疫学检查方法包括PPD皮肤试验、ELISA方法检测结核分枝杆菌抗体和ELISPOT法等。免疫学方法敏感性强, 可增加菌阴结核性疾病的检出率, 但在临床上活动性结核病患者是需要积极治疗对象, 而PPD皮肤试验、ELISA方法等往往使误诊率提高, 因此常规免疫学方法在临床活动性结核病的诊断仅作为参考, 价值体现不多。
本组研究基于结核杆菌特异性抗体分泌细胞仅在急性感染期或亚临床疾病患者的外周血中高表达, 但在潜伏感染患者或健康人群外周血中几乎不存在[5], 采集活动性结核、结核潜伏感染者、健康人群外周血PBMCs并培养, 取上清液中的结核分枝杆菌抗原特异性抗体, 用ELISA法检测其在各组人群中阳性率和的A450 nm值差异, 结果显示活动性结核患者外周血浆细胞分泌特异性结核分枝杆菌抗体阳性率及A450 nm值明显高于结核潜伏感染者、健康人群, 而结核潜伏感染者外周血浆细胞分泌特异性结核分枝杆菌抗体阳性率及A450 nm值也高于健康人群,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证明外周血浆细胞分泌特异性结核分枝杆菌抗体可以区分患者活动性结核、潜伏感染或者健康无结核感染, 具有临床价值, 健康人群外周血浆细胞分泌特异性结核分枝杆菌抗体5例阳性, 考虑自身血清中可能存在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抗体干扰。另据报道, 外周血结核杆菌特异性抗体监测对儿童、AIDS患者是否活动性结核病和Mtb潜伏感染也有意义[6]。但本研究还存在以下不足: (1) 研究样本量偏少; (2) 监测操作复杂; (3) 个体差异及病程对血清标本对抗原在免疫反应有无影响未做研究, 尚需进一步大样本研究观察。
综上所述, 外周血浆细胞分泌特异性结核分枝杆菌抗体可区分患者活动性结核、潜伏感染或者健康无结核感染, 效果肯定, 在结核病常规检查不能确诊, 但临床考虑结核病时, ELISA法监测外周血浆细胞分泌特异性结核分枝杆菌抗体可作为临床结核病诊断具有临床价值,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观察分析应用外周血浆细胞分泌特异性结核分枝杆菌抗体在诊断活动性结核病的临床价值及意义。方法 选取2012年12月-2014年6月我院结核科就诊者270例为研究对象, 其中活动性肺结核患者 (A组) 、结核潜伏感染者 (B组) 、健康者 (C组) 各90例, 检测各组外周血浆细胞分泌特异性结核分枝杆菌抗体阳性率及ELISA法特异性结核分枝杆菌抗体的A450 nm值, 并比较其差异。结果 三组外周血浆细胞分泌特异性结核分枝杆菌抗体阳性率及A450 nm值结果表明:A组>B组>C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检测外周血浆细胞分泌特异性结核分枝杆菌抗体对于诊断活动性结核病效果肯定, 具有重要临床推广意义。
关键词:结核分枝杆菌,浆细胞,抗体
参考文献
[1]鲍磊, 李涛, 卢水华, 等.γ干扰素释放试验在儿童肺结核诊断中的价值[J].微生物与感染, 2014, 9 (2) :96-101.
[2]肖东楼, 赵明刚, 王宇.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工作指南 (2008年版) [S].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医政司、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3]Fowler S J, French J, Screation N J, et al.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a in bronchiectasis:prevalence and patient characteristics[J].Eur Respir J, 2010, 28:171-173.
[4]张翔, 卢建平, 叶淼.四种结核分支杆菌检查方法的临床应用评价[J].中国防痨杂志, 2009, 28:14-17.
[5]Jacobi AM, Mei H, Hoyer BF, et al.HLA-DRhigh/CD27high plasmablasts indicate active disease in patients with systemic 1upus erythematosus[J].Ann Rhe um Dis, 2010, 69 (1) :305-3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