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教材中提示说范文
来源:文库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23
1

教材中提示说范文(精选7篇)

教材中提示说 第1篇

评估期间说课提示(参考)

评估专家组实地考察时,专家要深入一个专业教研室参加一次说课与评课。由1位专业带头人或骨干教师说一门课,重点考察课程的性质定位、课程内容、教学设计、教学改革、教学方法手段和课程考核评价等。评估专家与教师共同就说课情况进行点评,从而深入准确地了解专业教学改革的深度和课程建设的效果,并与教师共同研讨推进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方略。

学校方要提前为听课专家提供教学计划进程表、课程标准、教材、教案等。

说课是任课教师对指定课程进行总体教学设计的说明,说课教师应该系统介绍课程的性质和定位、学情分析、教学内容、师资配置、方法手段、教学资源、考核评价、教学程序设计做等内容。评估时,说课要求说一门课,而不是一节课。

一、说课的主要内容

(一)说课程性质、定位

说课教师应该结合本校的办学背景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从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整体出发说明本门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介绍本门课程与先导课程、后续课程之间的关系,准确说明本门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与课程目标,即本门课程对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质量标准(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所起的作用。

(二)说学情

1.准确分析学生的特点(文化基础、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认知能力等),全面了解学生先修课程相关知识技能的掌握程 度。

2.根据学生实际,设计了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为主,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组织方案。

3.因材施教,树立“共性+个性”的教学思想与理念,说明如何 分层优化、分类优化,促进全体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的做法。

(三)说教学大纲

1.说课者应该对本门课程教学大纲有全面深入的认识和了解,系统分析本门课程的主要结构,明确各部分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2.说明本门课程教学内容的范围、时间分配和教学进度安排。3.指出本门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4.如果本门课程是实践教学课程,还要说明课程设计的思想、教学内容以及课程目标。

(四)说师资配置

1.本门课程的专、兼职教师的基本素质要求。

2.承担本门课程的专、兼职教师的数量和结构,包括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双师素质结构和年龄结构。

(五)说方法手段

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征按照现代教育理念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设计,能够灵活组合运用多种恰当的教学模式组织教学。1.“理实一体”教学方法的开展情况。2.指导学生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协作学习、创造性学习的情况,讨论式、案例式、情境式教学的开展情况,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效果方面取得的实效。

3.在教学中利用板书、投影、图表、实物、模型等直观教具的情 况,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情况,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学手段的协调 应用情况。

4.网络教学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情况。

5.如果本门课程是实践教学课程,要说明相对于教学内容(实验 或实践项目名称和学时)的课程组织形式与教师指导方法、考核评价 方法等,实践教学条件能否满足教学要求。

(六)说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包括教材、教学指导书、视听资源、电子资源和网络资源等。教学资源主要是阐述本课程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资源的先进性、及时性和丰富性情况。

1.编写和使用的教材是否体现了教学大纲的科学性、思想性和实践性,教材是否准确地反映了完成岗位工作任务需要应该具备的某一方面知识、能力和素质,是否体现了行业企业的最新技术标准,是否运用了先进的编写手段与方法,是否与学生的接受能力相符合。

2.本门课程是否按照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编写了适用教材,学校是否主持或参与了国家或省级规划教材的编写。3.本门课程选用教材情况。

4.本门课程配套实验实训教材及其满足教学需要情况。5.教师为学习本门课程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和自主学习提供的有 效的文献资料或信息资料清单(参考书、报刊文献、网络资源信息等)。6.有明确实训要求的课程是否配置了完成本门课程实验实训任 务所必需的实验实训室、实验实训硬件和软件,实验实训条件是否先 进和完备。

(七)说考核评价

1.考核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是否由教师(含专职、兼职、实践指 导教师)和学生进行了共同考核评价。

2.考核评价对象的多元化。是否体现了过程考核评价与结果考核 评价的有机结合。

3.考核评价方法的多元化。是否采用了笔试、过程操作、竞赛、口试、汇报等多种考核评价方法。

4.简要说明课程考核评价结果对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的促进作用。

(八)说教学程序设计案例

1.举例分析本课程某一节课教学设计的总体框架、教学内容的详 略安排和教学板块的时间分配。

2.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说明教师教的活动与学生学的活动如何有机结合,说明教学媒体选择和使用的最佳时机,教学过程的板书设计以及教具的使用。

3.说明教师突破教学重点的具体设计,化解教学难点的逻辑步骤,课后作业的布置和训练意图。4.是否有意识地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于一体。

二、说课活动的组织

说课时间:说课活动一般控制在30分钟,其中:教师说课20分钟,提问答辩10分钟。说课教师讲完后,评估专家应结合深度访谈环节,与说课者和同行教师等有关人员就本门课程的建设改革等内容展开交流讨论,对说课及课程建设有关情况进行探讨和分析,并结合说课及交流情况,对有关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交流时间长短由专家组和学校根据评估需要掌握,不明确具体时间。

说课地点:说课地点可以在会议室、教室、实训室,由专家组和学校根据评估工作需要和学校的具体情况协商确定。

说课人:学校可以确定一位教师说课,也可以组织一个教师团队(2-3人)共同说课。

参与说课活动的人员:说课活动一般由系部主任组织主持,参与说课的相关人员包括本专业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学生代表、行业专家、评估专家。

说课的辅助手段:说课人可采用一定的辅助手段,如多媒体课件、教具、图表等。

说课者需提供的相关资料:说课人应将说案、教案、教学大纲、教材和主要教学参考资料、授课计划、助教助学多媒体课件及其他教具展示给专家或同行。

教务处 2014.11.4

教材中提示说 第2篇

英国语文教材每一单元围绕一个话题展开, 本文所介绍的是关于“魅力”的话题单元。其中有一课是《不同的感情有不同的审美眼光?》一文, 其预习提示设计如下

一、完美脸型

小组讨论下面的三个问题:

1.你认为谁是世界上最潇洒的男人?

2.你认为谁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女人?

3.他们比其他男人、女人更有魅力, 为什么?

二、词汇

1.上面的脸型与你心目中的完美的男女形象吻合吗?

2.单词匹配:

把A列单词与B列单词进行匹配, 他们的魅力在什么地方?

3.听力训练:有五个人被问及同一个问题:“你认为有魅力的脸型是什么样的?”听他们所给的回答, 然后对照一下是否与你的看法吻合。

4.使用2栏中所学词语描述你认识的人。

三、阅读

1.阅读下面这篇描述魅力本质的文章。根据这项研究, 请确定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 不同的感情有不同的审美眼光。 (2) 大多数电影明星和超级名模身材并不理想。 (3) 大多数女性喜欢拥有儒雅身材的男性。 (4) 男性比女生更渴求拥有完美的身材。 (5)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美的认同只有很细微的差别。

2.与你的同桌讨论。你同意1中的说法吗?

从以上预习提示的设计, 可以看出其设计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

(1) 开放型的问题设计让学生有话可说

首先表现在问题设计的角度上。预习提示的设计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从“你认为”着手, 使问题与学生贴的更近, 这样的问题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是有话可说有情可抒的。比如作品的内容与“魅力”有关, 设计者并没有限定一个框架让学生从中选择作答, 而是将问题设计成开放型, 只要日常生活中接触到其他人的学生都是可以作答的, 如前文的“小组讨论”的三个助读问题的设计, 在解决这三个问题的同时, 又渐渐地将学生引向了文本的话题:魅力。学生在回答三个问题之后就会迫切的想得知自己的审美眼光会与文章阐释的审美眼光的契合度, 学生阅读的兴趣被激发, 充分地利用了“阅读期待”, 为学生顺利的进入到文本阅读过程提供了很好的过渡。在整个预习提示中, 插图的设置, 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其次表现在对于表达的处理上。其设计重点明确, 助读习题的设计可操作性强。《不同的感情有不同的审美眼光?》文章的预习提示以问题引导型为主, 旨在通过学生对问题练习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整个的助读材料中, 我们可以很明显的感觉到预习提示设计者对口语交际训练的重视, 然而练习型的预习提示也正是为口语交际提供了支持。特别在“词汇”一部分“单词匹配”的设计, “使用2栏中所学词语描述你认识的人”的设计, 不但为口语表达提供了部分的言语词汇材料, 而且还提供了一定的言语表达情境, 使学生从生活中找认为原型在情境中进行口语的表达, 并在口语表达的过程掌握词汇的用法。在“阅读”中又增加了讨论的部分, 这就加深了学生对文本认识的深刻性, 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不“唯本是从”。这种通过口语交际活动将知识学习与情境学习有机结合的预习提示设计在国内的语文教材中是很少见到的。

相比之下, 我们就会发现我国语文教材中对于预习提示的设计多是从设计者的角度去设计的, 对学生的考虑很少, 预习提示的设计多以总结性结论呈现, 开放性不够。就现行的人教版语文教科书, 更是删去了原有“预习提示”材料, 学生对文本内涵的把握多以老师的讲解为主, 学生的思维围着老师转, 很难有创新的思维出现, 不利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和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对于英国母语教材中的预习提示设计是值得借鉴的。如在设计朱自清《荷塘月色》一文的预习提示时, 我们可以这样来做一下尝试:

①结合自己的经历描写你所见过的荷塘、月色具有怎样的特色?

②结合你所学习过的修辞手法来使的你描写片段增色, 试一下你能用上几种修辞手法来对荷塘、月色进行描述。

③将你的描写片段与你的同学交流一下, 找出描写的优点与不足, 并说明理由。

④将自己的描写片段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文做一下对比, 体会一下朱自清的感情是怎样借助荷塘、月色来表达的?表达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感情?

2.重视“引而不发”的预习提示设置

预习提示的重要功能在于引导、提示, 引导、提示到什么程度?这是预习提示设计的关键。引导、提示的过多, 就会使学生过多的依赖助读材料, 不利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 因此预习提示的设计应引而不发, 留下较大的阅读空间, 让学生理解吸收, 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结论让学生去论证, 限制学生思维的发展。《不同的感情有不同的审美眼光?》一文的预习提示没有给出结论性材料让学生根据文章去验证结论的正确与否, 使文本具有了足够的不确定性, 这是本文预习提示设计的特别之处。所有的提示性问题都留有很大的余地让学生独立地去思考, 这在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方面起到很大的作用。

在“引而不发”的预习提示设计方面, 我国语文教材以前多以“本文通过对某某的描述, 表达怎样的感情”、“本文表达了作者”、“作品表现了”等总结材料呈现给学生。现行人教版新课标语文教材则全部删去, 转为老师的讲解来间接呈现, 实质没有太大的区别。与英国母语教材中的预习提示设计相比, 在“引而不发”的预习提示设计方面应是我国语文教材建设努力完善的一方面。这样的预习提示设计将重心从对课文的精读转移到读者的细读、体味, 给阅读主体留下了更大的阅读思考空间, 利于阅读主体的探究性学习。

3.重视培养学生筛选文章主要信息的能力

预习提示要能引导学生掌握文章的重点所在, 以便能够很好地解决在文章中所遇到的疑难问题。预习提示应重在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文章的内涵, 培养学生筛选文章的主要信息的能力。在“阅读”部分的预习提示以“是非题”的形式而非结论性的总结引导学生去深入地阅读文本, 进而进行文章主要信息的筛选, 这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学生的思维范围, 为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提供了空间, 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有着很大的积极意义。这种以是非判断形式的预习提示设计在我国语文教材中是很少见的, 我们不妨对其深入研究, 将这种预习提示设计形式吸取到我国语文教材建设上。从这一点上, 我们得到的启示是, 预习提示的设计形式可以丰富多样, 应避免单一的设计形式。助读材料设计形式可以是陈述型的, 也可以是是非判断型的, 也可以是图片型的, 形式可以多样, 但有一点要注意就是设计要切合文本来进行设计, 利于引导学生筛选文章的主要信息, 掌握文本的主旨。

4.重视预习提示编排的逻辑性

整个“预习提示”的设计可以说是线性的设计, 以“魅力”贯穿始终, 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魅力”, 不断地引导学生从多方面理解掌握文本的内涵。每个预习提示的问题都紧扣文章的“魅力”话题, 预习提示遵循着由易到难的顺序进行设计,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学生的学习能够逐步深入, 保持着思维的连贯性, 这种预习提示的设计具有较强的逻辑性。

教材中提示说 第3篇

关键词:会计 会计实验 会计实验教材

一、给出“经济业务提示”是目前的会计实验教材的普遍现象

“经济业务提示”就是在给出证明经济业务的发生或完成所必须的原始凭证前或后,用文字说明经济业务的内容。

通观目前已经出版使用的会计实验教材,给出“经济业务提示”是普遍现象,只是给出的形式有所區别。有的是在给出每一笔证明经济业务的发生或完成所必须的原始凭证前给出,如广西财经学院会计系李里、潘云标主编的《会计学基础单项实验教程》(2008年10月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广西财经学院会计系潘洁玲、黄宜清主编的《会计学基础综合实验教程》(2008年10月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陕西财政专科学校张富堂主编的《会计模拟实验教材》(1995年2月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沈燕主编的《新编财务会计实训》(2002年8月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等都是采用这种形式;有的是先集中给出按业务顺序编号的经济业务提示,然后再给出证明经济业务的发生或完成所必须的原始凭证,但在原始凭证前标注经济业务提示编号,如广西财经学院会计系张臻主编的《工业会计模拟实验教程》(2008年10月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天津财经大学边建明主编的《会计与审计实验教材》(2003年12月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天津财经大学田昆儒主编的《新编会计模拟实验教程》(2007年11月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等都是采用这种形式。当然也有将经济业务提示放在证明经济业务的发生或完成所必须的原始凭证之后的,但是比较少见。总之,目前已经出版使用的会计实验教材,大多数都是给出了“经济业务提示”。

二、会计实验教材中的“经济业务提示”对引导会计初学者入门,顺利完成实验项目功不可没

可以想象,一个从来没有接触过会计事务的大学生,在进行会计实验时,面对的如果仅仅是证明经济业务的发生或完成所必须的原始凭证,那绝对是如坠云里雾中,不知道这些原始凭证所反映的是什么经济业务,要进行会计处理就更不知道如何下手了。于是,我们那些设计会计实验项目,编写会计实验教材的老师们在编写会计实验教材时,便不辞辛苦,精心整理了会计实验教材中所用的经济业务,在给出了证明经济业务的发生或完成所必须的原始凭证后,还提炼出了“经济业务提示”,以便初学会计的大学生们在进行会计实验时,见到这些原始凭证,知道是什么经济业务,从而知道如何进行会计处理。很显然,“经济业务提示”对会计初学者进行会计实验是起到了很好的引导帮助作用的。这样的安排,完全符合知识学习的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因此可以说,会计实验教材中的“经济业务提示”对引导会计初学者顺利入门,顺利完成实验项目是功不可没的。

三、会计实验教材中的“经济业务提示”不利于会计专业大学生的素质教育

凡是做过会计的人都知道,在会计实务工作中,会计处理每一笔经济业务,面对的都只是一系列外来或自制的原始凭证,最多再附加上一些证明经济业务合理合法的申请报告、领导批示,从来没有人告诉会计说,这是什么经济业务。所要处理的原始凭证是什么经济业务完全要靠会计自己去判断。判断所要处理的原始凭证是什么经济业务是会计的基本功,是会计业务能力素质的体现。很显然,会计实验教材在给出证明经济业务的发生或完成所必须的原始凭证时给出经济业务提示不符合会计工作的实际情况。学生进行这样的会计实验虽然是省事了许多,也顺利了许多。但是,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失去了开动脑筋思考,训练职业判断能力的机会。如果学生在校几年所进行的会计实验都是这样,那么培养出来的只能是不肯思考的懒汉,不会分析判断的庸才。因此我又说,会计实验教材中的“经济业务提示”不利于会计专业大学生的素质教育。

四、会计实验教材中的“经济业务提示”应该按照会计实验层次的深浅选择使用

会计实验教材中的“经济业务提示”对会计人才的培养既有功,也有过。弃之不可,滥用也不行。应该按照会计实验层次的深浅选择使用。我们知道,知识是不断积累的,人的能力也是逐渐培养形成的,学习是一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会计人才的培养也是如此,会计理论的学习是由浅入深,会计的实验也应该由易到难,会计技能的训练也应该由简到繁。因此,会计实验层次上就有深浅之分,一套成熟的会计专业的实验教学方案至少应该依次由“会计基础单项实验”“会计基础综合实验”“财务会计分岗位(单项)实验”“财务会计综合实验”等构成。前两项实验应该属于浅层次的会计实验,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熟悉会计循环,掌握会计的基本操作技能,而且学生是初学,对经济业务还非常陌生,缺乏分析判断能力,为降低实验难度,提高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引导初学者顺利入门,顺利完成实验,实验教材在给出证明经济业务的发生或完成所必须的原始凭证时应该而且必须给出经济业务提示。而后两项实验,特别是最后一项实验,应该属于深层次的会计实验,实验的目的是训练学生的会计职业分析判断能力和综合处理会计事务的能力,而且学生已经经过了前面几项实验,对经济业务已经非常熟悉,具备了一定的会计职业分析思考、辨别判断能力。所以,实验教材应该在精心选择、整理实验所用经济业务时只需按业务编号顺序给出必须的外来或者自制原始凭证,不必再给出经济业务提示。在实验时,让学生自己分析判断所给的原始凭证是什么经济业务,应该如何作出会计处理。如以宏远机械设备公司为会计主体的会计实验教材对于第58笔经济业务可以只给出以下实验资料:

据此,学生在实验时,完全可以自己分析判断,这是一笔从威海松宇机电有限公司购入GNA柴油机850台已到,并已验收入库,但货税款及运费尚未支付的经济业务,从而作正确的出会计处理。

当然,会计实验教材这样设计的前提是交代清楚作为实验的会计主体的背景材料,包括经营行业业务性质,所设置的职能部门、生产经营单位、岗位设置、人员分工、会计政策、经济业务处理流程等等。其实,在实际工作中,这些都是会计人员所必须熟悉了解的。

不但在“财务会计综合实验”教材中不应该给出“经济业务提示”,在其后进行的更高层次的跨课程、跨专业的综合实验,其教材更不应该给出“经济业务提示”。这样,才能使实验更加接近实际,让学生在实验中得到充分的思考、辨别、判断的学习锻炼,提高业务素质。

参考文献:

[1]于玉林.会计实验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50-65.

[2]潘洁玲,黄宜清.会计学基础综合实验教程[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33-35.

母语教材的提示语功能探微 第4篇

中国传统语文教材大都是有注、评、批和圈点的选注本, 或注解字义、典故, 或批注要点, 圈点佳句。如宋代真德秀编的《文章正宗》、宋代谢枋得编的《文章轨范》、桐城派著名学者姚鼐编的《古文辞类纂》等文选类读本, 大都如此。有学者就把这些评、批和圈点, 看作是“教材提示语的雏形”。[1]提示语是语文教科书导学系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现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分别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就提示语的功能做简要分析。

从教师的角度来说, 对提示语进行合理利用, 可以很好地抓住教学重点, 认清编者意图, 避免教师因理解偏差导致文本解读的偏颇。同时迅速、准确、合理地设计教学, 有效开展教学。因此, 提示语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辅助教师教学的功能。

(一) 单元提示语是单元教学的总导向

人教版每册初中教材的每组单元前均设计了专门的版面安排单元提示语, 且单元提示语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本单元学习的内容, 点明专题教学的重点, 对教学的方法也有一定的提示意义。如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单元提示语:

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其中人物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和兴衰荣辱, 往往折射出时代和社会的世态人情与精神风貌, 从中, 我们不仅可以获得教益和启示, 而且能得到艺术的享受。

学习本单元, 要在把握情节的前提下, 着重欣赏人物形象, 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了解刻画人物性格的多种艺术手法。

可以看出,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教会学生在熟悉小说情节的基础上, 学习作者用迥异的艺术手法表现不同性格特点的人物。因此, 在进行本单元的授课内容时, 教师就要在刻画人物形象的讲授上有所侧重, 避免无意义的讲授。

(二) 课文提示语是课文重点内容的提示和点拨, 教师可以对文本的主题一目了然, 避免解读偏差

课文提示语有着与单元提示语相似的提示作用, 但课文提示语更具有针对性, 往往能一针见血地概述文章的中心内容和重点, 可以说是对课文教学重点的凸显, 对课文内容最精确的提炼。如《福楼拜家的星期天》的课文提示语:

这个单元前三篇课文写的都是单个人物, 这篇课文写的却是人物群像。阅读本文, 要认真揣摩写人怎样抓住人物特点, 怎样做到声情并茂, 从表情写到内心, 怎样在记叙中插入抒情、议论。

一针见血地指出本文的重点在人物群像的描写上, 因此在讲授的方法上要注意和讲授单个人物的形象进行适当区分, 同时, 还提示教师可以与前边的课文比较, 实施对比教学, 这不愧是一种教法上的提示和建议。

就学生而言, 提示语语言经典、凝练、生动有趣, 重点突出明确, 且有具体的学习重点的要求, 有的甚至有学法的指导。如果学生对提示语有很好的解析和把握, 就能提前关注重点, 抓住文本重心, 甚至可以培养学生概述的能力, 因此具有很好的助学功能。

(一) 提示语的语言优美, 富有趣味, 贴近学生, 有激趣引学之效

提示语或概括文章内容, 或直陈学习要求, 揭示艺术特色, 但是由于教科书的选文风格多样, 如果每篇课文都只是一些枯燥的特点总结和概述, 那么提示语就乏而无味。教材是“学材”, 主要是给学生使用的, 提示语的主要阅读者也是学生。因此, 教材提示语在编写的过程中一定要考虑是否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要用语言本身的魅力来吸引学生, 激发学生对即将阅读的作品的兴趣。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非常注意这一点。如《诗两首》 (《我爱这土地》《乡愁》) 的提示语:

一首抒恋土深情, 一首写思乡愁绪。爱之深, 深到要和祖国的土地融为一体;愁之浓, 浓到思乡情结无法解开。反复朗读, 仔细体味诗人的感情。

为诗歌编写提示语就用诗一样的语言, 简洁凝练的语言承载着深沉的感情, 使人读之如沐春风, 如痴如醉, 立即为那样一种深沉愁绪所感染, 引人入诗在潜移默化之中。

又如《春》的提示语:

江南的春天, 风和日丽, 山清水秀, 草长莺飞, 百花争艳。这篇写春的精美散文, 不知拨动过多少人的心弦!春的美景、春的气息、春的声响, 都通过作者的生花妙笔表现出来了。多朗读几遍, 你一定能进入那美妙的境界中。

看到这样的提示语, 学生就会震撼, 提示语都这么美, 那么课文就会更美了。“你”字的运用, 把学生当做一个与课文平等对话的主体, 言语中充满对学生的鼓励、信任和期待。阅读这样的提示语, 自然会被它打动, 进而跟着它进入到课文的情境中。

又如《威尼斯商人》的提示语:

在法庭上, 一个高利贷者要按照契约割下借贷人的一磅肉, 一场生死交锋就此展开。紧张激烈的冲突, 波澜起伏的情节, 出乎意料的结局, 引人入胜, 扣人心弦。

这样的提示语充满诱惑和紧张刺激的气氛, 使得学生的兴趣被立即调动起来, 学生的学习主动积极性也被激发, 产生了很强的阅读期待。如果教师此时巧妙利用学生的“愤”“悱”之态进行适当指导, 必将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二) 提示语设置大都意蕴丰富, “情”“境”创设真实, 有助于学生深入文本理解, 挖掘更深层次的文本内涵

语文教学中常说要让学生“披文入情”, 就是指在赏读过程中, 要注意让学生在“情”的熏陶、冲击、融会之中, 如身临其境, 方能“沿波讨源”, 领会文章的意境, 触摸到作者的心灵。如《变色龙》的提示语:

狗的主人究竟是谁?随着批判的不断变化, 警官奥楚蔑洛夫的态度也在不断变化着。这篇讽刺小说在给我们带来笑声的同时也令我们深思, 或许我们还能从现实生活中看到这种人的影子。

以问题入手, 启发学生浓厚的探究意识。“狗的主人究竟是谁?”一问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功效, 学生就会被这样的一种问题情境所吸引, 会有一种答疑的冲动。

又如《热爱生命》的提示语:

这是一出“残酷的求生悲剧”。淘金人独自置身于渺无人烟的苍茫荒野里, 面临着种种生死考验, 他该如何生存下去?这篇小说所写的故事, 或许能让我们深切地体会到“人”的伟大。

瞬间把学生带入到特定的情境之中, 使其有身临其境之感, 让学生不自觉地深入问题, 寻求答案, 进行深度思考。

(三) 提示语不但强调了学习重点, 而且给予了一定的学法指导

有许多提示语的编写不仅语言优美, 内容丰富, 而且给予了很强的操作提示。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单元提示语:

少年时代, 是人生中难忘的诗章。在成长中, 有和煦阳光, 也有风霜雨雪。这个单元选编的主要是写少年生活的小说。欣赏这些作品, 能从中得到人生的启示和艺术的享受。学习这些课文, 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 理解小说的主题, 分析人物形象, 体会艺术特色, 品味小说的语言。

这条提示语暗示了学生在小说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的关键点:小说主题、人物形象、写作特色以及小说语言。因此, 如果学生能敏锐捕获这些信息, 在本单元的小说学习中一定会事半功倍。

当代视课程为“多维文本”, 需要研究者、学习者与之“对话”来重构意义, 以提升个体的自主意识。[2]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观念的更新, 人们对学生、教师、教材之间的关系有了新的阐释, 更加明确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材的学本作用, “授之以鱼”的时代逐渐远去, “授之以渔”的需求日益明显,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成为学科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提示语是教材导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匠心独运的编写艺术需要我们细细揣摩, 使提示语在教材中的功能得到更充分的发挥。

参考文献

[1]陈蕾.高中语文教材提示语研究[J].语文学刊, 2006 (8) .

录像教材提示语的设计 第5篇

在设计录像教学的提示语时,应考虑它的特性,让我们具体分析一下:

1.目的性

学生在观察录像教材中的事例时,由于引导者选用不同的提示语,观察对象的广度和深度是不一样的。不同的提示语把学生的注意引向或集中在不同的观点上,从而产生不同的知觉和想象。所以,在使用录像教材时首先应研究提示语的目的性。选用录像教材时首先把文字教材和录像教材吃透,找到两者之间的联结点;然后再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兴趣、需要,确定选用录像教材的目的,据此目的设计提示语的内容。教学《翠鸟》二、三自然段时,使用录像教材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仔细观察翠鸟的动态,感知它行动的灵活,思考翠鸟的动作与外形之间的联系。因为学生在观看录像时容易被翠鸟美丽的外形、灵巧的动作吸引,而忽略两者之间的联系。为此,提示语可以是这样:翠鸟捉鱼的动作怎样,为什么能这样?这样的提示语就把学生引向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知识点上,启发学生由翠鸟的动作特点,思考动作与外形之间的必然联系,由外部的表面现象的观察深入到内部联系思考,同时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普遍联系的观点。

2.启发性

录像材料色彩鲜明、音像真实、动感连续、具有很强的启发性,所以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和观察兴趣,使之思维顺畅,想象丰富。提示语就应利用录像教材的这一特点,设计具有启发性的提示语,使教材、录像、提示语,三者相辅相成,发挥更大的作用。教学《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课时,学生从电视中看到了董存瑞拉燃导火线的一刹那的动作、神态,听到了董存瑞的呼喊,之后,启发学生思考:董存瑞为什么会这样做?学生在回忆录像读课文时,就会把已感知的多种渠道得来的丰富的表象运用于思维并与课文内容密切结合,体会董存瑞的内心世界——英雄行为的原动力:为了战役的胜利,為了中国的解放。这样富有启发性的提示语必然引导学生的思维由形象上升到抽象,由现象过渡到本质。

3.顺序性

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顺序,教材不存在没顺序的文章,录像的画面是按顺序线性流动的,学生的语言、心理、认识能力的发展也都是有顺序的,所以提示语也要具有顺序性,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思维想象。如教学《翠鸟》第一自然段,这一段描述的是翠鸟外形的美丽。作者按从下到上的顺序写,那么在观看录像时,不但要提示观察的内容,还应提示观察的顺序,可这样提示:翠鸟的外形是什么样的呢?按照什么样的顺序观察合适呢?这样,学生在观察翠鸟的外形之后就很自然地回味观察的顺序,使学生思维的顺序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4.相对性

录像材料是声、色、形和动态同步的多种信息的综合媒体,信息含量庞大,而学生在相对时间内大脑承受的信息量是有限的,所以在使用录像教材时,提示语应具有相对性,在诸多信息中确定某一问题的某一方面,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教学《称象》一课时,称象的过程蕴含的推理过程是教学的重点、难点,讲读到“画线”和“画线的地方”时,先后使用录像机的定格功能,使画面静止。同时提示:为什么要在这个地方画线?这样,学生在这一相对时间观察到的就是这一事物,思考的就是这一问题。教学中针对这一问题展开讨论时,学生头脑中就有明晰的表象做支柱。

5.整体性

整体性是指提示语出示的时机应从教学整体上把握,不要从个人习惯出发,把提示语放在最需要、最能发挥录像教材作用的地方。出示提示语的时机有四种情况:看前、看中、看后和学习当中。那么提示语到底是在什么时候出示更科学?过早学生忘了注意什么,过晚又不能及时提醒学生注意,正确的应是根据需要而定,所谓尹才而异。

一般情况下,教师喜欢在放录像之前出示提示语,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有目的、有重点地观察,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可教师往往忽视在看中看后和学习当中的提示。

在看录像过程中,为了不分散学生的注意,一般不出现提示语,但有的录像教材的设计不甚清楚,或画面声音没有按学生心理发展设计,那么放录像时,就必须予以提示。如教学《赤壁之战》时,火烧曹营是分几步进行的,而录像教材中,这几步是不很清楚的,播放录像时教师及时给予提示,在相应的地方用手势示意一、二、三、四。这样,学生再给课文分层时就比较容易了。但应注意的是,此时提示的语言一定要简洁,音量要小一些,有时可以用手势,也可以用教鞭指点一下。

在看完录像以后出示提示语,适合用于那些欣赏性的录像教材。有些时候,提示语可以在学文当中出示,起到开拓思路,深化主题的作用。如在教学《手术台就是阵地》一课时,上课伊始,即放白求恩用自己的鲜血挽救一名中国的八路军伤员的录像,然后讲读课文,当学生认识的白求恩是一个为了抢救伤员、不顾个人安危的医生后,提示:你还知道哪些白求恩的事?说明什么?学生马上想到的是刚上课时播放的录像,并由此进一步思考。

提示语是中介,它联系文字教材与录像教材,使两者融为一体;它联系教师和学生,使两者围绕同一个主旨活动,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它连接教学过程的主动者(教师、学生)和被动者(文字教材和录像教材)使两者熔为一炉。

录像教材的提示语有着区别于其他提示语的特性,这些特性不是读了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因此,在运用录像教材进行教学时,提示语应从宏观上把握,从微观上设计。

利用教材学习说完整的句子 第6篇

教师要依据语言表达规律和学生语言学习规律, 构建一个基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教学体系, 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言运用中, 发展言语能力, 提高语文素养。一年级学生正处在语言文字的形成阶段, 有关语言文字规范的教育和熏陶应该从学生正式开始识字时进行。

有经验的教师会发现, 一年级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总是喜欢一个词一个词地往外“蹦”, 他们没有“句”的概念, 也没有把话说完整的意识。教师除了要不断强化整句的概念外, 还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句”这一表达的基本单位。那么如何让学生在语言表达环境中学会说完整的句子呢?

一、利用插图, 练习说话

苏教版的教材文质兼美, 特别是一年级的教材, 每篇课文都配备了相应的插图, 少则一幅, 多则几幅。这些插图除了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相应的课文内容, 还给我们提供了说话练习的平台。例如, 教学拼音“d、t、n、l”时, 在学习了音节词打鼓、拔河后, 我让学生看着图画来说说“谁在打鼓, 谁在拔河”。学生立刻脱口而出:“小朋友在打鼓, 小朋友们在拔河。”虽然我没有直接说出什么是一个完整的句子, 但是通过这样长期的训练, 学生对“句”有了一定的感觉, 原来“句”就是“谁在干什么”。有了这样的认识, 说出完整的句子也就信手拈来了。

再如, 在教学音节“拿”的时候, 书中的插图中只出现了一只手在拿苹果, 这个看上去不是很完整的画面给我们带来了无穷的想象空间。“谁在拿苹果?他 (她) 拿苹果做什么?”带着这样的问题, 学生的想象力自由驰骋, 言语表达也就在这看似不经意的提问中得到了训练。学生有的说:“这是爸爸拿给妈妈吃的。因为爸爸爱妈妈。”有的说:“这是妈妈拿给我吃的, 因为妈妈疼爱我。”有的说:“这是拿给上司吃的, 因为上司对他很好。”一个小小的插图在教师精心的设置下, 学生步步深入地进行了句式的训练。在这样的情境练说中, 学生想说、乐说、会说, 言语的表达能力也就不知不觉地得到了锻炼。

二、利用词串, 练习说话

低年级的教材中最为突出的就是有一连串的识字内容, 这些韵文都是由一组组相关的词语组成的, 读起来朗朗上口, 认起来集中而又有规律。其实, 这些韵文更是我们进行言语训练的练兵场。我们可以进行简单的句式练习, 还可以利用词语进行说话练习。例如, 在教学一年级上册《识字3》的时候, 我就利用这些词串进行了一些简单的句式练习。在学完了词语后, 我口头引导学生练习说话:“公园真美啊, 有 () , 有 () , 还有 () 。公园真美啊, 不仅有 () 、 () , 还有 () 。”这样的练习既巩固了文中的词语, 又渗透了简单的关联词, 学生在这样的语言环境中初步领略了言语表达的策略, 知道了原来句子的表达还可以更加丰富。

同时, 这些词串还可以让学生学会在表达的时候用上丰富的形容词, 让这些词语更加生动形象。如, 《识字3》中小桥、流水、宝塔, 这些词语都对应着相应的事物, 它们都有着各自鲜明的特点。教学中, 教师可通过词画对照, 让学生学着描述形容事物, 并说说它们的颜色、形状, 引导学生在表达时要学会关注事物的特点。

三、利用文本, 练习说话

每篇课文都是学生言语表达的范本, 他们通过不同的言语密码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有技巧地表达。梳理一年级的课文, 我们不难发现, 课文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由词到句, 由句到段的阶梯式理念。识字韵文中的短小儿歌给学生的句式模仿提供了范例, 诗歌类的课文则给学生发挥想象拓展了空间, 如《雨点》《鲜花和星星》《家》。对话类的课文则教给学生怎么写好对话, 如《蘑菇该奖给谁》《奶奶的白发》《陈毅探母》《蚂蚁和蝈蝈》等课文里出现的关联词语能帮助学生把话说得更有条理。

这些看似简单的课文, 其实都蕴藏着一个或几个表达的技巧, 对于刚刚入学的学生来说正是表达的蓝本。我们只要善于去解读教材, 发现教材中的言语训练点, 就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说话写话能力。

尝试着像课文那样去说话, 是提高一年级学生表达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例如, 教学了《家》一文后, 我就让学生看看教室的每一个地方, 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还有谁是谁的家。学生静静地看着, 在文中句式的引导下说出了一个个像模像样的句子:文具盒是铅笔的家。黑板是粉笔字的家。书柜是书的家。抽屉是书包的家。纸篓是垃圾的家。墙壁是开关的家……在课文的引领下, 学生完全明白了家的含义, 并且学会了用这样的句式来表达。长此以往, 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一定会有长足的进步。

课文就是最好的教室, 在它的引领下, 学生不仅能说出整句, 更能出人意料的说出整段的语句。

在教学了《鲜花和星星》一文后, 我让学生用“我最喜欢______:这里______, 那里_____, 真比_______。”的句式进行表达训练, 学生说出的语段真的令人称奇:我最喜欢草原上的小草:这里一棵, 那里一棵, 真比天上的星星还多。我最喜欢大海里的浪花:这里一朵, 那里一朵, 真比地上的花儿还多。充满童趣和诗意的语言就这样在教室里尽情地流淌, 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不断地拔节成长。这就是文本的魅力, 它就是学生学习表达最好的蓝本。

四、利用口语交际, 练习说话

苏教版教材的每个练习中都有口语交际的练习, 很多时候我们更多的是把它上成了看图说话课。口语交际是为了教会学生交际的能力, 可是书中创设的情境却是跟学生实际脱节的, 学生是情境的局外人。

我们可以给学生创设一个相同的真实的交际环境, 让学生真正地学会和别人说话。例如, 教学“打电话”时, 我就先抛开了书中的情境, 我先和学生打电话, 通过问好、谈心、再见等环节教给学生打电话的基本要求——要有礼貌。达成了这一基本目标后, 我又开始在过生日的情境中, 教给学生学会祝贺别人生日快乐。在教师的示范下, 学生同桌两人开始练习打电话。在师生的点评中, 学生学会了打电话这一技能。

通过有趣而又生动的形式, 让学生明白打电话要有礼貌, 也知道了打电话也要有技巧地表达。同桌两人一组练习打电话, 并且要祝福对方生日快乐。在创设的情境中, 学生既知道了打电话的技巧, 又学会了有礼貌地表达, 真正地让口语交际落到了实处, 实现了言语的倾吐。

教材中提示说 第7篇

关键词:教材;阅读策略;阅读能力

《牛津高中英语》教材由1~5模块组成必修和6~11模块组成的选修课程构成。39个单元提供了39篇体裁与题材各异的阅读范文。每篇阅读后都配有以提示框形式,针对性地介绍各种阅读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读文章。目前阅读教学占有大量课时,但是收效甚微,其中一个原因是“就课论课”。倘若在英语课上能注重阅读方法指导,那么课堂效率将大幅度提高。学生读教材中的英语文章,主要的目的不仅要读懂、掌握一篇篇课文的内容,还要通过一篇篇文章学习语言,掌握基本阅读策略。这些基本策略对学生阅读活动的顺利实施、阅读兴趣的构建以及阅读效率的提高都有很大的帮助。学生掌握阅读策略必须通过教师在教学中对他们实施针对性的实践指导,才能使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以相关模块部分单元为例,提示框“阅读策略”分布情况列表如下(M替代模块Module):

笔者围绕下面几个教学环节,谈谈如何利用教材中的提示框“阅读策略”。

1.利用提示框,激发学生阅读的兴奋点

学生不愿上英语课,厌烦单一、枯燥的教学形式当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当英语阅读教学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着"main idea of each paragraph→skimming→scannning→fill in the blanks"这样一种枯燥僵化的模式时,学生怎么会有学习兴趣可言呢?在阅读教学中,如果教师只是机械地依照文章的结构,从头到尾逐段剖析,教学便毫无生气和创意可言。而有的教师善于捕捉教材中的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并及时纳入教学设计中,以课本阅读提示框为突破口,选择合适的提示框内容做为教学的切入点,运用多媒体技术使视觉和想象思维有机结合,利用阅读策略,把呆板的线性结构阅读变为充满灵气块状分析,巧妙诱导,点燃学生走进阅读的好奇心,让学生动起来、活气来,取得好的课堂效果。

[例1]:《牛津高中英语》模块二Unit1 ReadingBoy missing,police puzzled的提示框中所阐述的阅读策略如下:This is a typical news story,written in an inverted pyramid format.The broadest,most general information is given first,and then the details.The first paragraph gives themost important facts. The second paragraph gives the important facts…The rest introduces less important background information… 在学习本篇文本结构时,教师在PPT上展示一个倒金字塔式的三角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好奇心,唤起他们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探究。通过学习本篇提示框所示的阅读策略,引导学生明确本篇文章的重点在前部分,然后给出如图所示的图表,学生就可以运用图表所示的阅读方法高效的完成阅读任务。

学生的学习具有"趋乐避苦"的特性,他们在接触教学内容时,更多的以教学内容和形式是否"有趣"来决定自己的学习行为。因此,在教学的起始阶段,使用图表能够化抽象为具体,用通俗易懂、一目了然的图表方式展现,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有效切入点。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呈现给学生的教学内容对学生没有吸引力或"好处"时,学生自然不会有兴趣去学习的。因此,在阅读教学酝酿的过程中,教师就教材资源不仅要从有利于"学"的角度对其进行剪裁取舍和编排组织再加工,而且要从"有意义学习"的角度发掘教材资源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把教学内容"化难为易"是有意义学习的必要条件。图标表述能够化冗长、繁琐为简洁、精炼,化深奥为形象,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使学生把学习看作有意义的活动,当学生感受到学有所获、学有所用、学有所长时,他们才会愉快而主动学习。这种积极态度可以使学生保持稳定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把教学策略用图表切入的方法很多,关键是看教师是否能根据文本特点灵活安排。

2.利用提示框,培养学生提取主要信息的能力

提取文中主要信息是阅读教学比较重要的教学目的之一。在阅读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提示框的阅读策略所提供的语篇中的结构、时间线索、副标题等方法设置问题,识别出语篇中的主要信息。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就借助教材提示框,来指导学生掌握提取文中信息的方法,效果很不错。

[例2]:M7 Unit1 ReadingTV and audio devices:a review这是一篇内有数十个专用术语词汇的说明文。提示框中阅读策略如下:… Subtitles appear after titles and give you more information…They can show you how a text is organized,such as in chronological order,by sub-topics...You may not need to read the whole text...。

首先,从文章的标题(TV and audio devices:a review)和副标题(Early history of TV、The modern age、Early history of audio devices、Tape recorders and players、Sound goes digital)入手,指导学生运用提示框中的阅读策略获取主要信息。其次,根据时间或地点或事件等线索从文中找出主要信息。本篇阅读提示框明确告知:The text is organized in chronological order and by sub-topics。本人据此设计的问题(如表所示),利用提示框化繁为简,培养学生提取文本主要信息的能力。

Reading strategy:understanding subtitles

(右列contents为空白,让学生根据文本来补充)

根据提示框的阅读策略设计的问题,对文章的主要内容起了提纲挈领性的指导。在提取关键信息的阅读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渗透默读、扫读、跳读等方法的指导和运用,真正做到“略”而不简,“略”教而“丰”学,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与能力。

3.利用提示框,落实阅读后的整体把握

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能力是英语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理念,课本中每篇英语文章是以整体文本出现的,整体感知这一环节完成的效果如何,直接影响到整个阅读的成效。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整体把握”首先要求把握课文的大意主旨,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领悟课文所表达的文化特质和文化背景。在整体把握课文大意主旨的基础上,根据语境揣摩重点词组、单词的含义和用法,把握、理解课文的写作思路、结构布局及文体特征。下面以M7Unit3 The effects of the internet on our lives,这篇900多字的辩论稿为例,谈运用课本中的提示框内的阅读策略,来落实阅读后的整体把握。

首先,从提示框所提供的阅读策略,理清语篇的基本层次,通过分析文本的选材、结构层次、线索脉络,对文章的信息有个大体了解,对课文形成“全豹”的概念。

[例3]:请同学阅读M7 Unit1 Reading The effects of the internet on our lives提示框,口头补充提示框的核心内容(划线部分为空白):When you read an argument,you must remember that a special view is being given.The first thing you will read is a statement of what the argument is about.It is important to look for supporting facts. Another thing …a statement about what the other side believes,and why the debater does not agree..At the end of the argument,you will find the conclusion. 学生所回答的划线部分是让其利用(a special view ?→supporting facts ? →conclusion?)这个提纲,通过浏览关键段落,回答关键的三个问题:What is the special view?How does the speaker explain the supporting facts? What is the conclusion? 弄清文章的主题,演讲者是如何说明这个主题的,得出什么结论,来感知文本的大意主旨。

其次,以局部阅读为抓手,准确理解整体文本。

局部阅读就是在整体感悟的前提下关注细节,是理解文本的有力的抓手。关注细节应该辨析内容的性质,以及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关系,找准关键句或关键词。例如,要分清哪些内容是观点,哪些内容是用来说明观点的材料;哪些是记叙,哪些是议论;要正确判定原因与结果、前提与结论等的关系。根据M7Unit3提示框的所提供的关键脉络,引导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选取重点段落(第2段、第3段、第4段)进行精读,寻找段落中心句。中心句是一段的灵魂,从繁多的例子、观念和现象中筛选出辩论者的所要表达的整体思想的中心句。把握了关键段的内容,才会对全文能够准确理解。通过对局部的“瞻前顾后”,训练学生局部分析与整体把握有机联系起来的阅读技能。

最后,在整体阅读和局部理解的基础上对语篇进行整体感悟。这一阶段的整体感悟是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what、who、when 、where、how)基础上进行拓宽与加深,思考作者表达思想的缘由和本人对此的想法,阅读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真正落实阅读中整体把握。

英语教材资源的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讲最终是通过英语教师的机智整合教材运用来实现的。灵活运用教材提示框内的阅读策略,关注文本,着眼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提高英语阅读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琳,王蔷,程晓堂.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2]乔建中.知情交融教学模式新探.安徽人民出版社.2010

相关文章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精选12篇)创新公共服务 第1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对国家或区域的技术创新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科技...

3
2025-10-24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精选9篇)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第1篇匆匆读后感500字_读《匆匆》有感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

1
2025-10-24
草莓教学范文

草莓教学范文

草莓教学范文(精选17篇)草莓教学 第1篇“风儿轻轻吹,彩蝶翩翩飞,有位小姑娘上山摘草莓,一串串哟红草莓,好像……”优美的歌词,动听...

3
2025-10-24
仓储类课程范文

仓储类课程范文

仓储类课程范文(精选7篇)仓储类课程 第1篇物流产业是复合型产业,发达的物流能加速传统运输、仓储和零售等行业向现代物流服务领域延伸。...

1
2025-10-24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精选8篇)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第1篇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作为诗性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审美批评,同文学艺术实践...

2
2025-10-24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精选6篇)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第1篇莲山 课件 w ww.5 YK J.COM 4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二、试题所体现的新课程理念和...

3
2025-10-24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精选2篇)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第1篇常州市河海中学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 八(1)班创 文 明 班 ...

2
2025-10-24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精选14篇)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第1篇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及签字样本兹证明为我公司财务负责人。特此证明。身份证复印...

1
2025-10-24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