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控制系统范文(精选12篇)
集中控制系统 第1篇
集中供热是指以热水或蒸汽作为热媒, 利用一个或多个热源通过供热管网、热交换站等, 向一个城市或城市中较大区域的各热用户提供热能的方式。
本论文研究范围为某生活小区换热站, 总供热面积约为15万平方米, 建筑物地下5.8米处设立一处换热站电气控制室对一、二次热媒供回水温度、压力进行检测, 对一次热媒流量进行计量。换热站将锅炉房供来的一次网高温热水, 通过热交换器换成低温热水, 再供往各个建筑物。它是集中供热系统供热网络与热用户的连接场所, 是热源与热用户之间的一个中间环节。
换热站内安装有与用户连接的有关设备、管道、阀门、仪表和控制装置。它的作用是根据热网工况和不同的条件, 采用不同的连接方式, 将热网输送的热媒加以调节、转换, 向热用户系统分配热量以满足用户的需求;同时根据需要, 进行集中计量、检测供热热媒的参数。
具有自动控制功能的换热站不仅可以完成本地控制还可以通过无线通信系统将热力站的有关信息上传至调度监控中心同时接受中心的调控与调度指令。由控制软件根据当时的一次供水温度、流量计算出二次供水温度设定值, PLC执行调控任务, 不需人为干预。主要完成运行参数的采集、存储、统计、报表及被控对象的稳定合理。同时担负着检测调度整个热网运行工况的任务, 与监控中心一起构成计算机实时监控与调度系统。通过对它们的检测进而分析整个热网运行工况, 判断热源与热网间的匹配情况, 并向热源发出调度指令。由控制系统组态软件完成数据管理、画面组态、报警处理、变量存档及报表生成。
换热站系统对温度的调节控制就是要保证二次网有一个恒定的预设定供水温度, 控制元件是换热器一次网的电动调节阀, 该阀门控制换热器的一次流量。将预设定温度作为给定值, 测量温度值作为反馈值, 阀门的开度作为输出值, 保证二次供水温度的恒定。当换热器的二次供水温度偏离设定值时, 控制调节系统自动调整执行器的开度, 从而改变进入换热器的一次热媒的流量, 使二次的供水温度稳定在设定值附近。
换热站供暖系统中水循环系统需要维持管网压力恒定, 回水管的压力水头都必须高于用户系统的充水高度, 以防止系统倒吸入空气, 破坏正常运行和腐蚀管道。因此采用变频器来控制补水泵维持二次回水压力。通过安装在系统管道上的压力传感器检测压力信号P, 并把此信号传送给调节器与设定的固定压力信号P0相比较, 比较的结果作为调节参量送给变频器以调节变频器输出电压的频率, 变频器再将频率输出信号传给补水泵, 进而改变补水泵转速调节补水量, 以维持系统压力的恒定。由于补水泵转速n与被检测压力P都与电源频率f成正比, 当P
换热站现场需要采集现场所有循环泵、补水泵和电动调节阀等运转设备运行状态以及换热机组一次网、二次网的温度、压力、压差和液位等参数;显示参数运行实时曲线以及对历史数据存储, 操作员可凭此诊断换热机组整体运行情况。并通过GPRS将这些参数实时的传送到远程控制中心, 管理人员可以据此比较、判断供热情况, 进而对供热管网进行调节。
GPRS是通用分组无线业务是在现有的GSM系统上发展出来的一种新的承载业务。通过GPRS监测一次网和二次网的供回水温度及压力, 室外温度, 循环泵和补水泵状态 (起/停, 泵速, 故障报警) , 以及故障处理。实现了供热运行的动态跟踪监视, 实时诊断供热运行的隐患, 使供热安全、正常和节能地运行, 不仅减少了大量人力, 节约了成本, 同时对换热站系统中热媒参数的调控变得更为准确, 做到了真正的无人值守。具体优点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可以及时检测参数, 了解系统工况;采用计算机监测, 可对供暖系统的参数进行全面及时的测量。
(2) 调节热网, 保证流量合理分配;在供暖系统运行过程中, 实时测量换热站的供回水温度, 进而实现流量的均匀分配, 消除冷热不均现象。
(3) 及时诊断故障, 确保系统安全可靠运行;通过对供暖系统运行参数的分析, 可及时发现故障并消除以保证供暖系统安全可靠的运行。
集中控制系统在选煤厂的应用 第2篇
作者:王燕琴
摘要:介绍选煤厂集中控制系统的构成、技术功能与实现系统技术功能的方法,结合石港选煤厂的应用实践,说明一下选煤厂集中控制系统的应用效果。
随着选煤厂生产自动化水平的提高,PLC控制系统在选煤厂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山西石港煤业有限责任公司选煤厂是一座设计能力90万t/a的矿井型动力煤选煤厂。选煤厂采用了欧姆龙PLC和MCGS组态软件对选煤厂生产进行控制和监视。
一、集中控制系统
1、集中控制系统组成
全厂集中控制采用OMRON系列的PLC,该系统的控制作为负担全厂的生产管理任务,将筛分车间、动筛车间等系统按照“逆煤溜启车,顺煤溜停车”的原则统一工作。
2、集中控制系统设备
集控系统选用2台河南工控机,其上位机使用北京昆仑通态的全中文工控组态软件MCGS,编程采用OMRON CX-ONE编程软件工具,CPU采用OMORN CJ1G—CPU45H。
二、生产过程控制系统
石港选煤厂集中控制系统范围包括原煤筛分系统和动筛洗选系统组成的主车间及相关的各条皮带、刮板输送机、给煤机等设备。
该控制系统所有设备均具有集中/ 就地两种控制方式,集中控制用于生产,就地控制用于检修。并通过上位机实现无扰动切换。在集中控制方式时,设备按逆煤流方向启车,按顺煤流方向停车原则运行。在启动或运行过程中,各相连设备间设有电器联锁,当某台设备发生故障停止时,其上部设备相应停止启动或运行。在非常情况下,集控室、现场都能停车。在集中控制方式时参加集控的各设备不能就地开车。集中控制时,起车前,有控制室向现场发送起车预告信号,系统中的各设备按闭锁关系和顺序的要求自动启车,在向现场发送预告信号和系统启车过程中,现场和集控室均能撤销预告信号,终止启车过程,并发出声光报警信号。当设备故障时,一般事故只做报警,对影响设备运行和人身安全的事故同时作用于停车。所有参控设备在集控允许的情况下(就地状态),均可在就地实现单台启、停;集中运行状态时,现场启车按钮无效,停车按钮有作用,现场死机可根据情况操纵停车按钮停车,且生产时该台设备的来煤方向各设备均联锁停车。以上这些控制功能都是通过PLC及其内的程序逻辑来实现的。
三、软件设计
1、编程软件
采用OMRON CX-ONE软件对设备编程实现对生产的监视和监控。一般的设备设有7个点,对设备进行信号采集:急停、启动信号、停止信号、接触器信号、电源信号、返回信号、电铃。(跳汰机应自带PLC控制系统,只接有启动信号及返回信号)
2、组态的实现
通过MCGS组态软件对系统进行组态画面,按照煤线的方面绘制组态画面,这样可以很直接地观看出系统的工艺流程,此即系统的主画面。通过组态MCGS画面
还可以查看历史报表及报警信息,方便更好的了解设备运行情况和维修系统。
四、PLC在选煤厂的应用效果
1、可靠性高,抗干扰能力强
高可靠性是电气控制设备的关键性能。PLC由于采用现代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采用严格的生产工艺制造,内部电路采取了先进的抗干扰技术,具有很高的可靠性。从PLC的机外电路来说,使用PLC构成控制系统,和同等规模的继电接触器系统相比,电气接线及开关接点已减少到数百甚至数千分之一,故障也就大大降低。此外,PLC带有硬件故障自我检测功能,出现故障时可及时发出警报信息。在应用软件中,应用者还可以编入外围器件的故障自诊断程序,使系统中除PLC以外的电路及设备也获得故障自诊断保护。这样,整个系统具有极高的可靠性。
2、PLC通信能力的增强及人机界面技术的发展,使PLC组成各种控制系统变得非常容易。
3、系统的设计、建造工作量小,维护方便,容易改造
PLC用存储逻辑代替接线逻辑,大大减少了控制设备外部的接线,使控制系统设计及建造的周期大为缩短,同时维护也变得容易起来。更重要的是使同一设备经过改变程序改变生产过程成为可能。
四、结语
通过自动化集中控制系统,不但可在集控室实现对子控制系统的监视,还可使用软件对系统进行监控、调试和编程。降低了设备维护和维修量,减轻了员工的负担。
通过对选煤系统的不断改造使选煤工艺和系统控制进一步优化,提高了选煤质量,加强了生产安全,为该厂的高效发展奠定了基础。参考文献:
集中控制系统 第3篇
【摘要】本项目以较低的成本改善了肖家洼煤矿风井水泵房的工作方式,以PLC为核心,组态软件为用户系统,将原来的分散控制方式改造为远程集中控制,现场应用效果较好。
【关键词】泵房;集控;远程控制
引言
肖家洼煤矿风井清水泵房系肖家洼煤矿生产、生活用水的主水源地。担负责任重大,属于重要岗点。但碍于场所偏僻、交通不便、人手紧缺,而8个大小、型号不一的水泵又处于不同位置,值班人员必须来回奔走的启停、查看供水水泵,效率及其低下、十分不便。原有的控制方案十分老旧,已不适应现场的实际需求(参见图-1)。虽然大家想方设法的改善值班人员的工作条件。但都只能治标却不治本。2014年7月接连发生的两起水泵烧毁事故,将这一问题再次放大。不仅影响了广大职工的正常生活,更直接造成工作面供水不足,停止生产的窘境。
1、现工作方式
原来的控制方案是需要到各个水泵的启动装置如磁力启动器、软启动装置、变频器上直接操作按钮。由于各个启动装置在不同位置,且启动、停止方式各不相同。水泵房操作工需要来回的查看操作,且很容易操作失误。
2、远程集中控制方案
根据几次现场勘察情况,初步拟定了PLC加工控机控制的方案(参见图-2)。为保障原系统的稳定可靠性,本系统利用PLC接入各个水泵启停装置的远控回路,即使远控方案出现故障也不会影响系统的就地控制。将液位传感器接入PLC模拟输入口以便读取水仓水位。为了系统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我们在工控机上运行自主开发的组态用户界面(见图三)控制各个水泵,采集水仓水位数据。工控机与PLC通过RS485接口进行远程通讯与控制。由于工控机并不具有能与PLC就直接通信的RS485接口,我们购入了USB转RS485的光电耦合器,保证了信号传输的及时性与稳定性。利用强大的RS485传输协议通信,在不加中继的情况下其通信距离可以达到一千余米。[1]
此方案较成熟,控制算法稳定,工业应用实例极多。为了系统的稳定运行,特选用工控界明星产品德國西门子PLC、工控计算机、组态王用户界面。
用户系统具有值班人员上下班记录、操作记录、水位历史记录、水位动态显示、供水路线动态显示、故障报警等功能块。满足集中控制的要求的同时操作简单方便,系统UI简洁美观,能详细记录值班人员的值班情况,方便日后查阅。
选用的国产组态软件具有强大的网络性能,将该系统接入以太网,发布实时画面。被授权的用户通过网络能够在任何地方获得与水泵房控制室系统一样的画面和数据显示、报表显示、报警显示、趋势曲线显示等,且保持了高效的数据同步。[2]
3、结束语
肖家洼煤矿风井水泵房原工作方式过程繁琐、劳动强度大、人为因素多、启泵时间长、自动化程度低,已不能适应现代化管理的要求 ,本改造项目项目以少量的投资实现了水泵房的远程、动画、动态监测、控制。目前该系统以稳定运行超过5个月,值班人员可以从容的应对各项情况。大大减轻了风井水泵房值班人员的工作负担、增强了工作效率。为肖家洼煤矿的生产、生活用水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李建文;李海青.煤矿井下泵房集控系统的研究与应用.山东鲁泰建筑工程集团有限公司马新平.
道口的远程集中控制系统 第4篇
原来运输部采用人工值守监护道口的工作模式,通过无线遥控设备,操作道口报警设备。此方式存在成本高、工作环境差、设备的自动化程度低、忙闲期差异大的缺点。在设备运行中,存在人员的视觉盲区,容易出现撞杆、车辆拥堵的现象,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影响机车运行的效率。
铁路道口集中控制系统主要应用的在5#道口,其中涉及道口栏杆、防护灯、道口报警器和辅助设备,是邯钢内部铁路平交道口车流量最大的道口,实施无人值守的远程集控系统,主要提供PLC集成控制、预告报警、双向语音通话和数字视频监控功能。系统集成了视频信号、数字光端机传输、计算机网络、PLC控制和组态操作界面等技术,实现了道口安全的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集中控制道口的操作人员不仅可以随时查看道口的视频图像,还可以根据需要实时监控道口的电动栏杆,有效地降低道口的占用率,减少车辆拥堵,保证通行车辆和行人的安全。
一、系统目标
一是提高铁路道口的车辆和行人安全,提高机车运行的效率;二是设备的智能控制,降低故障率,提高生产效率;三是实现道口设备远程集中控制、监管,提高设备运行的稳定性;四是利用自动化设备,集成电路控制,实时掌控道口操作和视频;五是实时录制道口视频情况,便于道口设备故障的安全分析和事故认定。
二、系统构成
1. 道口现场设备。
道口现场设备是远程集控系统的主要执行设备。它可根据监控控制台的指令完成电动栏杆、声光报警、遮断信号、语音广播、监控视频、视频录像等功能,也可根据需要提供现场工作人员的按钮操作。
道口现场设备包括:电动栏杆、枪式摄像机、声光报警器、拾音器、音柱、防护信号灯、LED探照灯等设备。
2. 道口控制设备。
道口控制设备主要的工作是通过控制台的操作按钮,将操作指令传输给现场的控制主机,根据控制指令完成对道口现场设备的操作,并将道口现场设备的就位信息传送给监控中心。
道口控制设备配线集中在控制柜中,其中包括:电源、光端机、音频功放、控制器、继电器、温控器以及电动栏杆控制电路等。
3. 网络传输设备。
网络传输设备是连接控制台和道口控制设备的桥梁,它由光信号传输、数据转换设备、通讯传输设备、指令控制等部分组成。主要的设备有:交换机、网线,光端机、光缆、电缆、通讯模块等。
4. 控制台。
控制台是道口控制系统的核心,是控制道口前端各设备的枢纽。硬件设备:工控计算机、视频录像机、视频显示器;软件:铁路道口远程集控系统软件。
三、系统功能
一是位于调度中心的操作员,根据回传的实时现场全景图像,通过计算机的控制界面操作现场道口设备,如球形摄像机,抬杆、落杆、急停,语音报警开起,远程喊话,道路和铁路信号灯。
二是远程控制道口现场必要的辅助设备,如摄像机雨刷器,夜间辅助照明,室外温度控制器等。
三是远程集中系统可同时远程控制多个道口,处理多列火车同时通过道口情况。
四是远程集中控制与原有道口控制系统完全兼容,可在原设备的基础上,与信号联锁无缝对接,实现数据的互用。
五是设备运行记录,监测现场设备运行状态,出现故障及时报警,减少人工巡检,提高设备运行稳定性。
六是视频采集设备可回放查询,视频和音频采集信息,便于事故处理与分析。
七是完备的操作记录,记录所有外部设备的故障现象和操作员操作按钮记录。
八是结合铁路运输的视频图像形成铁路视频综合操作界面,形成直观的现场拼接画面。
四、系统特点
一是系统基于工业级控制器西门子S7-1200,与24V继电器组合形成控制电路,提高安全性和稳定性。
二是TCP/IP协议的点对多点星型控制框架结构,避免单个远端道口故障造成的网络故障,减少故障影响范围。
三是操作控制台采用服务器与客户端的结构,操控准确无误,现场状态采集实时、安全互锁,准确性高。
四是集中控制支持多操控台操作,分布在不同位置的道口,可以归属某个操控台控制,形成区域控制。
五是整个系统为完全实时操作,无论是控制指令还是视频图像显示,延时时间在0.05 S内。
六是采集的视频和音频控制方式,便于操作员与现场语音通信,可以警示现场人员和车辆,提高无人道口的安全性。
七是控制中心对现场设备监测,可及时发现设备故障,设备在线运行情况,操作按钮记录。
八是系统设备配置灵活,操作人员可以根据使用需要随时修改远端配置,减少现场设备配置。
九是与现有道口主控制设备兼容,由使用人员现场选择有效主控制设备,设备整合方便。
十是设备通用性强,可利用现有道口栏杆机、报警器等设备,减少设备资金投入。
十一是设备扩展性强,可与信号机微机联锁系统无缝连接,实现道口自动预警信号。
最后是系统模块化结构以适合各种不同数量道口应用,扩展性强。
五、硬件设计
铁路道口远程集控系统采用的是工控计算机,用于铁路道口远程集控系统中。标准的PC兼容体系结构减少了软件开发工作量,模块化、通用化的系统,视频录像机监视道口的实时动态,保证随时调取图像信息。
系统设备结构由道口控制箱、道口报警设备、视频监控设备、网络传输、室内控制台组成。道口辅助设备包含:照明、雨刷、拾音器、栏杆、防护信号机等。
系统运行采用双机热备的工作模式,控制柜将视频、音频信号通过视频切换主机与硬盘录像机、音频功放等硬件设备将数据进行存储和显示。在操作台上使用55寸液晶显示器和22寸电脑显示器,辅助道口运行情况的视频监控。操作软件采用专业的道口集控应用软件,操作简单。
六、软件设计
组态软件是工业自动化领域的软件开发技术,利用组态软件中的工具,通过硬件组态、数据组态、图形图像组态等工作即可完成应用软件的开发工作。采用模块化的软件设计,将软件分成若干相对独立的功能模块,并为各模块配置适当的入口和出口参数,使得模块之间能够相互通信。组态软件包括组态环境和运行环境两大部分,组态环境由主控窗口、设备窗口、用户窗口、实时数据库和运行策略五个部分构成。组态软件的运行环境是一个独立的运行系统,能按照“组态结果数据库”中的组态方式进行各种数据筛选处理,完成用户组态设计的目标和功能。
在控制中心采用Client/Server结构支持多操作需求,操作准确无误,状态显示及时、互锁、准确性高。通过利用TCP/IP的点对多点星型控制架构,避免多个远端道口的同时故障,提高系统稳定性。为了便于操作人员的操作制作组态软件,将设备的运行与按钮的操作形成固化的模式,操作更加简便、快捷。
七、设备效果评测
经济效益:远程集中设备覆盖了4个道口,削减道口人员40人,年可节约人员劳务成本200万元。设备运行稳定,年可节约设备材料费用4万元。全年完成铁路总运量4100万吨,进厂日均951车,外发日均106车,保证高炉正点率、厂际间过磅率和外发作业兑现率实现100%,提高机车运行的效率。
社会效益:改善了职工的工作环境,降低了职工劳动强度,设备运行稳定,故障率降低20%;道口安全事故明显减少。通过实施技术改造,培养和提高职工的技能技术水平。
总之,该系统改善了以往的人工监护道口模式,提高道口自动化控制水平,保证了行车安全性能,有效地提高了生产组织效率。远程集中控制,提高设备运行的效率,实现了自动化的操作。道口的控制指令,通过控制台发出,操作现场设备。在系统运行以后,设备运行安全、稳定,减少道口的人员配置、优化行车组织方式,拆除多处道口房、有效地改善了厂容,提高了经济效益。预警设备的采用,将在下一步的现场施工和设备研发中拓展。该系统在国内同行业的道口管理中属于先进的技术理念,下一步将在全公司进行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许光桥.铁路道口远程安全监控系统设计[J].铁道通信信号,2007(10).
食堂空调集中控制方案 第5篇
一、厂区食堂空调调研
空调分布:食堂8台、澡堂8台。操作模式:单台手动面板操作。制热功率:5Kw 制冷功率:4.5Kw平均日工作时间:10h 目前存在的问题:以食堂为例,员工就餐时,当人员较多时(特别是产线员工集中就餐),会觉得温度不舒服,就会有员工擅自操作,把所有空调设定温度调到极限。当温度达到设定值(冬暖夏凉)时,大多数人已经离开食堂后,直至就餐时间结束,食堂工作人员关闭空调前,所有空调始终处于满负荷工作状态。在缺乏有效的管理方式的情况下,空调能否合理的使用,是主动节能行动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二、系统简介
空调的集中控制,主要技术是把所在区域内的空调将手动控制模式修改改为集中智能控制,从而避免了因人为因素导致的不合理使用。其工作原理如图1所示:
图1 空调集中控制示意图
将之前的单台手动控制功能取消或锁定,然后为每台空调配置专用的控制
第1页/共2页
器,再将控制器通过现场总线连接并集中到一个中心控制系统上,通过人机界面或联网电脑实现统一的控制和管理。通过安装在现场的传感器采集场所温度参数,控制系统会自动调整各个空调的工作模式,实现对区域内的温度的闭环控制。
2.1 功能介绍
1.定时功能:可设定某时间段开启空调,比如食堂:早上7:00-9:00,中午11:30-13:30 , 下午17:00-19:00 ;
2.周期定时:可设定固定周期开关空调,比如从星期一至星期五。
3.温度控制:可设定某温度范围开、关机,满足特殊应用需要。4.根据温度变化自动判断需要启动的空调数目,减少用电量。
5.断电记忆功能。该设备掉电后能保存之前设置的信息,并且根据需要延时30秒自启动空调,减少管理人员的操作。
6.短信控制功能。如有需要,指定管理员可通过短信随时随地查询系统运行情况,并可以启停系统。
7.故障报警功能。根据空调对发送指令的响应判断空调是否正常,若出现故障以短信告警的形式通知管理员。
2.2 系统特点
1、无需对现有的空调主线路做任何更改,只需将手动控制面板功能取消,改为自动控制。
2、实现智能化自动控制,无需人员操作。
3、可与一般监控系统联网,比如可连入我公司的能源管理系统,作为全厂区能耗管理的一个分支。
4、可定点定时、定温度、定周期等控制方式,大幅度减少电能的浪费消耗。
5、创造更舒适安逸的环境。
2.3 效率测算
改造后食堂每台空调平均日工作时间约6小时,即可避免浪费4小时的耗电量。
日节约用电量:4(小时)*8(台)*4.5(KW)=144(KW·H)年节约用电量:144(KW·H)*28(天)*12(月)=48384(KW·H)
集中控制系统 第6篇
关键词:煤矿;胶带机;PLC;集中控制系统;设计
前言
煤矿运输工程领域当中,胶带机的远距离、高运转速度以及连续运输的能力,使其在运输行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胶带机的运行非常稳定,容易完成自动化的控制以及集中控制,由此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同时胶带机的运行过程中消耗的能源较少,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阻力也非常小,不仅可以用于散装物料的运输,还可以运送大块件物料的运输,运行过程中具有很高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1.集中控制系统
1.1控制系统結构
煤矿胶带机PLC集中控制系统可采用常规的控制模式,也就是用宽带光纤、同轴电缆所组成的混合搭配的现场总控制。其控制结构包括四中方式。一是,控制模块分区单元通常选择ABB系列。这种产品具有非常高的转速,同时自身的功能非常强大且性能可靠稳定,在煤矿胶带机所使用的常规监控系统中使用非常广泛。二是,大距离大功率通信设备是煤矿PLC监控系统的主机系统,在胶带机的正常运转和后期维护以及诊断故障的后期处理通报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三是,数据控制中心。系统结构的控制单元通常布置在煤矿胶带机的宏观调控中心,融合了胶带机的系统监视、警铃控制等安全操作主机界面,同时可以完成对胶带机所行进的转速曲线、随机运转曲线以及转速数据表的打印工作,从而为胶带设备的管理提供准确的宏观数据。四是,工业可视化模块单元。工业可视化可完成煤矿监控主机系统对环境的可视化监测,同时也是监控主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1.2集中控制模式
煤矿胶带机的PLC集中控制系统有电子自动安全控制、手动安全控制以及随机实时安全控制三种安全控制模式。电子自动安全控制模式下,主机控制中心系统的主位机能实现以软件为依托完成各项安全操作,从而确保主机设备在PLC模式下依照与之相关的运行工艺要求完成不间断的运转。而手动安全控制模式有一系列的手动操作按钮以及安全解锁手动两种控制方式。安全手动控制是指在主机对相关的胶带设备所采取的非顺煤流动的安全启动模块,从而使顺着煤流出方向完成准确的启机停机,而安全手动扣锁模块则是在主机对相关胶带设备采取定时开启和定时熄灭,不与其它胶带设备之间进行互锁联动[2]。安全手动扣锁模块通常完成胶带机的整体检修。而实时准确的控制模块通常对单元完成有效地控制,在控制模块单元的自动按钮完成随机控制时,控制模块中心对该种胶带设备不起任何作用。
2.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ABB系列的PLC内部结构构造模块化的设计,依据PLC采用在特定的场所上完成对要求模块所进行的组装与扩展,要求的控制系统模板涵盖机器电源、处理主机信号单元以及远程通信技术模块所组成。PLC监控系统是实现装配在胶带机转速场所的多种敏感性互感器的转出波段信号完成对应的分析,与此同时依据分析所产生的结果对自动控制胶带机的安全运转检测,从而形成对煤矿胶带机的准确控制。
2.1电动机的保护
首先,对电机电压进行测量以及带有继电安全保护装置的互感器进行实时安全监测,观察对应的电压是否有缺相现象。
其次,通过交流转换器以及电流感应器监测电机电流是否正常,从而启动对ABB系列胶带电机的过流保护。交流转换器是监测PLC系统中的重要硬件电器,可以通过电网中的交流曲线信号分离转换为特定标准的工业需要的交流信号,以易于PLC以及各型仪表电器等装备的信息搜集。交流转换器可使用高度稳定且抗信号干扰能力非常强的三线制供电方式。交流转换器,采用三线的方式完成供电,从而完成在特定电量控制下的最优化配置[3]。
最后,还可以采用温度遥感器对胶带电机转子绕组的变化温度以及电机中轴温度进行实时控制监测。
2.2胶带机的监控保护
在胶带机机身的侧翼凹槽处配备一对限位元件,为胶带机在运行过程中出现偏离轨道现象起到保护的作用。胶带机的运行偏离轨道是经常出现的常发故障,当胶带机运行偏离轨道到达特定的范围时,大概超过4%左右时,胶带机系统的限位装置就将完全闭合,同时起动事先设定完成的PLC的内部开关参数,由此实现了PLC监控系统对胶带机运行偏离轨道的保护力度。
以速度感应器为依托完成对胶带机运行转速的控制,同时速度感应器还可以将胶带机的运转速度调控为PLC控制系统可采用的电子模块信号输送到系统主机当中,胶带机系统实现对数据进行分析、监测,从而自动开启预先设定好的控制装置。
3.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
ABB系列的PLC集中控制系统以电子通信元件为依托完成与计算机硬件的相连接,同时在计算机终端完成软件的程序编写工作。煤矿胶带机PLC控制系统依据主机系统运行的要求,编写应用程序,其中涵盖子程序、主程序和运行中断的待处理程序等,这些编程当中涵盖胶带机运转中对应的参数要求,例如,自锁条件、警铃显示以及故障提示等。PLC控制系统的软件程序编写通常采取曲线图完成编写,在程序编写过程中要完全考虑到胶带机的运行故障警示。在ABB系列的PLC集中控制系统正式使用之前要完成相应的调试工作,从而解决系统运行当中出现的问题,确保在运行中的安全可靠。
4.结论
采用ABB系列的PLC集中控制系统完成对煤炭胶带机的全程自动化监控,提高了胶带机的运行效率和煤矿的经济利润,其运行安全可靠、处理数据快及拥有相应的联锁保护装置,都是传统意义上的控制系统所无法比对的。胶带机的安全操作人员,要加强对PLC集中监控系统的技能掌握,更好的为煤矿安全生产活动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杨秀春,李明宅.煤层气排采动态参数及其相互关系[J].煤田地质与勘探,2011,11(10):110-112.
[2]吴晓东.煤层气单井开采数值模拟的研究讨[J].石油大学学报,2012,12(11):132-135.
矿井皮带集中控制系统的应用 第7篇
矿井皮带集中控制系统结合皮带传输过程中皮带急停、跑偏、堆煤、打滑等, 对所有的信号进行监视和控制。天地 (常州) 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的KJ161煤矿皮带机运输集中控制系统采用分布式计算机控制系统机构, 通过工业计算机、可编程控制器、网络交换机、网络摄像机、传感器等, 对煤矿主煤流运输皮带机、给煤机和刮板机等设备实现地面远程集中控制。具备《煤矿安全规程》规定的各项皮带保护以及完善的视频监测监控功能。可以大幅度提高运输系统的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
1 系统功能
(1) 皮带机运输集中控制主要由运输皮带机、给煤机等基本设备组成, 利用控制设备的通讯模块从而达到皮带的远程控制, 所以打滑、堆料、超温、烟雾、纵撕、灭尘、速度、跑偏、煤位等众多保护必须实施监测, 在远控前必须查看其是否正常, 是否达到皮带机集中控制与监测要求;
(2) 控制系统采用KDK8驱动控制柜、KJD30Z组成的数据传输网络, 达到不同的规模控制。完成系统内皮带, 给煤机的全工作过程的监控、监测、连同集控室, 构成一个完善的皮带监控系统;
(3) 实现胶带机运输系统集中监控, 实时监控设备状态和运行参数, 并显示数据曲线, 对重要信息在硬盘记录;
(4) 控制方式可在集控自动/集控手动/就地, 三种方式中相互转换。正常生产时, 使用集控自动方式, 设备按工艺要求的顺序和流程由中央控制台自动启停;集控手动时, 可在中央控制台操作各设备, 无闭锁和联动关系;就地时, 在现场操作;
(5) 启动设备前由集控台发预告信号, 并通过皮带语音向下喊话预告, 预告30秒后, 若现场均满足集控自动启动条件, 设备可按顺序自动启动。紧急情况现场与控制室均可采用停车安钮停止启动;
(6) 按“技术规定”胶带运输机装设拉线开关、跑偏保护、并能在现场和控制室均可采用停车按安钮停止皮带运行, 当发生一级跑偏在控制室发出一级报警故障报警, 二级跑偏能使其故障停车, 低速保护等;
(7) 对设备故障和工艺参数的异常实时报警, 并进行声光提示。一般故障只报警, 现场非正常停车或严重故障时, 故障设备及其上游设备紧急停车, 下游设备顺煤流延时闭锁停车;
(8) 皮带沿线安装语音对讲电铃, 方便操作检修人员的联系。
2 系统在生产中的优点
(1) 每台设备机头旁均设有就地操作控制箱, 上有工作方式转换开关及就地起停钮;
(2) 所有胶带机上的给煤点均设置堆煤保护和纵向撕裂保护, 以防止胶带机事故的扩大化;
(3) 所有胶带机均设有两极跑偏开关, 一级跑偏用于故障报警, 二级跑偏用于故障停车;
(4) 所有皮带运输机, 均设拉线开关, 用于紧急情况下的停车, 急停拉线开关的安装间距均确定按100米进行配置, 以保证设备和人身安全;
(5) 水平皮带机的拉紧装置为液压调节方式, 提供一套胶带机的松带检测传感器, 由驱动控制器控制完成胶带机的张力自动调节功能;
(6) 在皮带机头设置堆煤传感器, 防止皮带的堆煤事故的发生;
(7) 在皮带机设置皮带速度传感器, 以检测皮带的超速及打滑事故的发生;
(8) 在皮带机头安装烟雾传感器, 以便检测由于机头和皮带摩擦造成皮带燃烧事故的发生;
(9) 在皮带机的主滚筒设置温度传感器, 随时检测滚筒的温度, 并配备自动撒水装置, 在滚筒超温时实现自动撒水并对主滚筒进行降温;
(10) 胶带运输机每隔约100米设起动预警装置, 设备启动前发出预警信号, 提示有关人员应立即远离设备;
(11) 电机的电流实时监测功能可发现一些机械设备的潜在故障隐患;运行中对电机的电流进行实时监测分析, 当发生电流超限或突变时报警, 严重时停机;
(12) 实现对给煤机与皮带的闭锁, 实现与以前皮带的闭锁功能, 具有自动、手动、检修等控制方式;
(13) 可根据胶带机系统的故障性质, 进行紧急停机、顺序停机或发出报警声光信号;
(14) 在集中操作台上能集中显示胶带机的工作状态、故障类型、故障地点;
(15) 本装置可根据要求配置开车传感器, 以实现有煤开车, 无煤停车;
(16) 可根据要求在本系统安装电子秤, 以便计算出该煤矿一天的煤炭产量。
3 系统软件的稳定性
(1) 采用工业以太网通讯技术;各皮带机控制分站和工业摄像机之间的连接使用矿用单模阻燃光缆, 全部数据和图像信息, 采用工业以太网传输。
(2) 采用网络化工业电视监视模式:通过工业 (防爆) 网络摄像机, 实时监视皮带机机头、机尾、给煤机及需要监视环节的现场工况。
(3) 采用远程集中控制方式:通过地面计算机实现控制井下皮带机的各种控制方式和皮带机的保护动作操作。
(4) 采用冗余控制技术:集控室控制采用两台计算机互为热备, 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
(5) 采用多重控制方式:具有井下就地控制、地面单台设备控制、流程自动控制等多重控制方式, 各控制方式具有优先互锁控制。
(6) 采用组态软件设计:系统画面美观、实用, 人机界面友好, 易于操作人员掌握操作。编程、修改简单灵活, 便于工程技术人员掌握。
(7) 具备完善的控制和保护环节:皮带机保护分站接入各种煤矿安全的规程规定的传感器和装置, 对皮带机的运行信息进行采集, 参与控制。并设有启动、停止、故障等动作时的语音预告、报警等信号提示。
4 效益分析
(1) 传统的皮带开停是通过人工在皮带头开关处来进行开停, 这样人工的活动范围小只能在开关处进行活动, 每一部皮带同时得配备开皮带工1人和检修工至少1人, 人员配备较重复。而使用皮带集控后, 只要在一条线上的皮带最多配备两个检修工就可。11#层6条皮带, 按每班配备12个人, 每天三班共36人, 每人每月按5000元计算, 每月需支出人员工资180000元, 而使用集中控制后只需配备10人, 人员工资每月仅需50000元, 这样每年仅人员工资就可节约1560000元, 除去集控系统的日常配件维护费用每年180000元, 每年纯节约1380000元。
(2) 传统的皮带开关由人工进行, 在用电方面很不合理, 在皮带没有煤流时, 皮带也在进行运转, 按每部皮带每天空运转2小时算, 每部功率约为165千瓦/时, 6部皮带每天空运转的用电为1980千瓦, 每月浪费用电59400千瓦。而集中控制后根据皮带的煤流系统来进行开停, 能够有效杜绝皮带空转造成的用电浪费, 这样每年节约用电约712800千瓦。
5 结论
电网调度中心集中控制系统的设计 第8篇
集中控制系统, 简称中控系统, 该系统主要功能是具有的是统一处理大屏幕投影、空调、灯光、音响、远程视频会议、视音频矩阵, 还包括自带的信号源、门禁系统以及电动窗帘等诸多分散式功能系统。通过该控制系统先进的功能, 可以使电力调度中心对许多设备和各种不同的系统综合集中控制, 极大的减轻人工操作的工作量, 还可以创造非常良好的工作环境, 对工作效率的提高有极大的帮助。综合以上所有的因素, 在设计电力系统调度中心时, 对多媒体中控系统引进非常重要。
1 中控系统主要功能
为将调度中心各种不同设备更优的整合在一起, 通过第电力调度中心自身作用功能的了解, 将快捷简单快捷以及非常集中化的操提供给基本用户, 该系统应具有以下几种功能:
首先必须可以实时监测调度中心的机房温度和湿度, 因为机房是控制调度中心的核心区域。其次, 必须具有友好的人机界面、明了简单操作界面的控制触摸屏的界面。第三, 该系统可以实时设定各种各样的场景来满足各种不同的应用。第四, 调度中心的大屏幕可以通过该系统拼接显示面墙实现多种控制功能。第五, 该系统可以使控制空调, 灯光以及电动窗帘等系统。第六, 该系统可以控制能调度中心的音频系统的开关以及音量等。第七, 门禁系统的监视以及控制也可通过该系统实现。最后, 该系统自身还具有一些拓展的储备。
2 系统设计
先进的中控系统主机需要选择和编程其控制模块。在电力调度中心系统中, 可以按基本用户的要求进行编程, 通过系统自身联动程序的设计吗, 对多种高级功能都可以实现, 对各种各样的需求都可以满足。
2.1 系统操作界面
操作界面的设计主要分为主控界面、以及环境因素。
1) 主控界面系统主要采用的触摸屏控制系统为CRESTRON Is ys TPS-6000, 调度中心的主控界面主要为该系统。其中, 该系统的触摸式LCD可以以全屏显示, 也可以不同尺寸的视窗显示, 且显示的画面均为质量很高的画面。
该系统的进入界面基本操作步骤是:首先需点击进入, 然后输入密码, 就可以进入该系统主控制画面。主画面的组成主要分为功能或温湿度显示, 还包括设备控制以及视频显示等多种区域。
2) 对调度中心的集中控制视频、音响系统的控制主要以调度中心的大屏幕拼接墙的控制作为重点。在设计上, 必须非常充分的考虑到电力系统在运行中具有的实时性, 通过CP2E主机本身就带有的RS-232型接口, 分别对两台大屏幕自身的分割控制器进行连接, 对两台大屏幕的分割控制器通过串口发送之前已经定义好的控制码, 同时对其连接的矩阵也发出与其遥相呼应的控制的指令, 从而可以实现对该系统切换视频切换、控制窗口的大小以及选择分割的模式等各种各样的功能。
为了确保既可以通过中控系统由大屏幕的分割控制器对视频系统的控制功能来间接的实现调度中心自身控制大屏幕, 也可以在必要的时可以使大屏幕独立于中控系统, 使其直接运行, 既安全又可靠的运行大屏幕。就需要在最初的设计系统上, 对中控系统避免直接控制后端矩阵。与此同时, 对RGB图像的进行设计, 对视频扩展卡也需同时安装, 在Isys TM实现TPS-6000控制系统, 可以使该系统观看VGA以及对视频图像进行复合, 对安装中控系统的调度中心带有的大屏幕播出的具体图像内容进行预览以及监视。通过CP2E主机自带的8个红外接口, 实现控制其音源设备, 在CP2E主机上连接的CXlink总线, 具有通道数字音量的控制器的数量为44个, 对调度中心的区域通过无缝控制技术的控制其扩音系统具有的全频扬声器以及吸顶扬声器, 对专业音频可以提高其音质和本事的弹性。
3) 对调度中心的环境条件进行集中控制也非常重要。调度中心通过中控系统实现环境的控制主要有:监测和控制调度中心的VRV空调系统、控制灯光的开关系统、控制电动窗帘升降、控制门禁开关系统以及监测机房温湿度。
2.2 系统功能特点
1) 该系统独一无二的模块组合设计, 对用户升级的要求可以轻易地满足。
2) 在整个调度中心系统中, CP2E中央控制器作为调度中心中控系统的核心部分。该控制器自身就带有RS-232/422/485接口, 数量有3路。此外红外发射接口、继电器接口以及数字I/O接口均有8路, 所以其功能非常齐全, 而且有非常强的扩充性, 是兼容度非常高的一种中央控制器。用其作为整个系统的核心部分, 可以使整个系统具有简单清洁、容易使用且极其方便扩充的功能效果, 所以用户也就不需要担心因为设备的添加而带来的一系列烦恼。
3) CP2E型主机上还具备一个10/100BASE型的以太网口, 可以用来对于E-Control的所有的软件的功能进行实现, 其主要可以实现的功能包括:WEB服务器内置, 控制局域网以及对多台主机的系统进行联动等。因为调度中心主要的控制设备数量非常多, 所以基于此类因素, 该系统还有一块ST-COM以及两路RS-232/422/485的控制接口模块, 再加主机上已经具有的3个端口, 再使用通信协议后, 可以有最多数量为5台的控制设备。
4) 在调度中心中, 分别在主、副出入口的各边, 均设计1块墙身的控制面板并安装, 用来提供可以辅助用户的界面来使用。从而可以在没有对Isys TMTPS-6000触摸屏使用时, 也可以操作完成比较简单的灯光控制, 也可对投影幕以及电动窗帘进行控制。
3 结语
电网调度中心的控制系统主要的特点是有便利的控制, 有非常简单明了又直观易学的操作控制界面, 且其操作性非常强, 所以该系统在现行具有的技术水平中具有比较先进的自动化控制系统。从开始研发到现在, 系统应用在各个调度中心, 都极少发生差错都有发生, 有极高的安全性和良好的可靠性, 中控系统是一套非常适合调度中心使用的系统, 而且该系统在不久的将来也可以在中等规模的控制系统中应用。
摘要:集中控制系统的主要作用是将各种设备在同一空间内整合在一起, 提供了在同一空间中实现各种厂家的型号以及不同的性质器材硬件统一连接到一起的各种设备和不同的系统控制一体化的平台。在整个电力系统的调度中心中应用中控系统, 可以对电力调度中心的各种系统和设备很好的进行整合以及综合控制。本文阐述了中控系统在电网调度中心的应用以及发挥的作用。
数据集中下信息系统的风险控制 第9篇
一、信息系统风险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就人民银行而言, 信息系统基本上都是基于C/S或B/S模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省级数据中心的建设, C/S模式的信息系统正逐步向B/S模式转变, 单点登录、门户统一、身份认证成为趋势。网络环境下的数据高度集中和统一管理, 使信息系统的风险系数进一步加大, 如果控制不当, 可能使单点故障引发局部停滞, 造成区域内信息系统混乱, 甚至造成损失。当前信息系统可能产生的风险漏洞如图1所示。
(一) 信息系统的运行都是基于一定的软硬件环境。
由于软硬件环境本身的脆弱性产生故障导致系统数据丢失甚至瘫痪, 将对信息系统的机密性、完整性及可用性产生损害。信息化程度越高, 风险就会越大。例如, 地市中心支行中心机房虽完成标准化改造, 但是中心机房、配电房空调等附属设施没有备用设备, 一旦出现故障, 将导致中心机房温度上升, 造成网络核心设备、重要业务系统服务器过热停机, 严重时损坏设备, 使整个辖区的信息系统陷于瘫痪。随着科技创新的深入, 各地自建信息化项目推广应用, 而这些项目在软件研发的业务需求阶段普遍存在不足, 其系统安全漏洞较大。
(二) 随着省级数据中心的建设和TCBS, ACBS系统的推广运行, 人民银行开始数据集中整合。
数据大集中减轻了地市及县级人民银行科技人员的压力, 实现了核心业务数据的集中管理。但是, 数据集中是以网络稳定为基石, 集中后网络风险增大, 单点的网络问题可能影响到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例如, 目前县支行核心网络设备只完成了线路主备, 核心交换机和路由器未实现双机热备, 一旦发生故障势必导致网络中断, 县支行信息系统瘫痪。
(三) 网络环境下的信息系统面临非法占用网络资
源、非法访问、计算机病毒等风险, 信息保密性和完整性随时都可能遭到破坏。人民银行内联网目前的安全防范主要依靠Symantec+非法外联+Landesk+入侵监测漏洞扫描四大系统, 而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网络互联的金融城域网主要依靠Symantec+防火墙进行端口和协议控制, 安全性都能得到较好保障。但是由于总行实行严格的网络单点接入和信息安全控制, 使地市以下级人民银行内联网无法通过防火墙DMZ区与财政、税务及其他金融机构横向直联, 数据依靠移动存储介质、光盘传递, 使信息系统安全性受到威胁。
(四) 信息系统风险意识薄弱。
主要体现在信息系统运行与维护岗位职责分离不明或流于形式, 一人多岗、密码控制不严密、数据备份不完整或未做有效性检查、系统运行维护不严谨、各项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等。如县级支行普遍缺乏专业高素质人员, 科技力量薄弱, 网络维护等关键岗位AB角缺失。
二、数据集中下的信息系统风险分析
为加强信息系统的风险控制, 首先应对数据集中下的信息系统进行安全性分析定级, 查找可能存在的风险漏洞和安全隐患, 制定应对策略。
(一) 对信息资产进行安全分析。
按照硬件资产、软件资产、信息资产、人员资产、文档资产对计算机设备、网络设备、信息系统、数据库、软件资料、人员配备进行安全性分析, 根据其实际应用的重要性赋予信息资产不同的权重, 权重越大, 重要性越高, 风险也越大。
(二) 对信息系统进行脆弱性分析。
从规章制度、安全组织体系、人员管理、网络安全、设备和操作系统、运行管理、数据安全、物理环境、应急响应与灾难恢复等方面进行分析, 找出潜在的风险和严重程度。
(三) 对信息系统进行威胁性分析。
从运行环境、操作规程、硬件故障、运行管理等方面对信息系统进行威胁性赋值。
(四) 对信息系统进行风险定级。
通过对每个信息资产的权重、脆弱性和威胁性计算出该信息系统 (含硬件、操作系统、数据库、备份数据、技术文档等) 的风险值, 查找可能产生隐患的风险环节, 为信息系统进行风险定级。风险等级越高, 对该信息系统的风险检查和控制措施应越严格。如对信息系统风险等级达到最高级的ABS, TBS以及票据影像、公民身份联网核查等系统, 在日常的风险检查和访问控制以外, 在技术上特别进行漏洞扫描处理。对高风险级别的核心网络设备, 在远程登录、路由策略、带宽分配、端口访问、密码管理应实行严格技术控制。
三、数据集中下的信息系统风险控制策略
目前信息系统风险控制策略基本区分为2类:一类是基于业务风险控制, 注重业务流程的控制和业务的风险管理;另一类是关注技术控制的风险控制, 基于技术的实现架构和实现方式。通过对信息系统风险分析定级, 使我们在风险控制策略能有的放矢, 将业务风险控制和技术风险控制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通过分析数据集中下系统自身存在的薄弱环节和危险因素, 完成系统弱点和安全威胁的定性分析, 对高风险级别信息系统实施加固措施, 在制度、管理、技术和内部监督上制定一整套行之有效的风险控制策略, 规避可能出现的系统风险。
(一) 建立人民银行信息系统风险预警体制。
制定统一的信息系统风险评估及预警细则, 针对每个信息系统可能出现的技术风险和管理风险, 设置具体的风险预警信号和有效的应对措施, 自上而下地建立信息系统风险预警模板, 对照风险预警模板开展风险预警预测。其次强化风险责任意识, 加强风险分析评估人才的培养, 针对每个特定信息系统进行风险定级, 根据风险级别高低采取不同的风险控制措施, 同时将风险内控管理和行为规范教育纳入全员培训计划, 将人为造成的风险降到最小。
(二) 建立约束机制, 强化内控制约。
明确各信息系统的岗位职责和严格、科学的业务操作规程, 在坚持职责分离的原则下对系统管理岗位、业务操作员岗位及岗位职责进行更为严格、更为明细的界定控制。同时注重高风险级别信息系统和重点领域风险的防范, 如对ABS, TBS关键岗位的密码管理、密押卡管理、用户权限管理、人员交接管理等强化业务流程风险检查, 提升信息系统的风险管理和防范能力。
(三) 切实加强信息系统风险点排查, 对高风险级别信息系统定期进行风险点评估分析。
从人员管理、安全管理、运维管理、备份管理、应急响应与灾难恢复、运行环境等方面制定风险控制措施, 将信息系统存在的风险威胁弱化, 防止风险的扩大, 当网络或信息系统发生重大变化时, 要及时进行风险定级变更, 调整安全控制策略, 及早发现存在的隐患。
(四) 强化技术手段, 实现网络热备, 加固系统互联, 对未实现核心网络设备热备的尽快实现热备。
同时利用现有的入侵监测、漏洞扫描、非法外联、Landesk防病毒、桌面系统等多种安全手段, 加强内联网实时监控, 对网络流量异常和信息系统风险攻击进行关联综合分析, 查找可能出现的漏洞, 同时对ABS, TBS等高风险级别信息系统强化访问控制和身份认证, 并根据总分行统一布置实施对高风险级别信息系统的加固。
(五) 建立信息审计体系。
集中空调变风量系统的控制方法 第10篇
1 空调变风量系统的概念
所谓空调变风量系统就是通过调节通入各房间的风量而改变房间荷载的一种空气调节系统。具体说来, 空调变风量系统能够利用末端调节来保持室内温度, 又能通过可调频的风机维持系统的正常运行。空调变风量系统能够让室内空气保持动态流动, 提高了室内空气质量, 使室内空气更加新鲜, 也使风能的利用率得到有效提高。集中空调变风量系统是一种新型有效的空气调节系统。
根据变风量系统的运行特点, 要求通过有效的自动控制去调节系统, 只有这样, 才能确保空调系统的温度适宜, 室内空气质量良好, 气流稳定与压力平衡。变风量控制的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送风机、通风机和新风量等。所以, 要求空调变风量系统与控制系统的协调一致。
2 集中空调的形式简介
2.1 冷却介质蒸发系统。冷却介质蒸发系统是可以变化的, 比如VRV系统。冷却介质蒸发系统的种类繁多, 拆装简便, 同时也存在一些弊端, 比如价格昂贵, 容易发生氟利昂泄露事件等, 这些弊端会让人望而却步。
2.2 室外机的水热泵。室外机的水热泵提供冷水和热水, 可以保证多台室内机正常运行。室外机的水热泵系统的水管口径较小, 占地面积小且活动灵活, 其节能效果非常好。
2.3 室外机的空气热泵。室外机的空气热泵能够将冷风和热风输送到各个房间, 使用者不用担心有漏水的情况发生。
3 集中空调变风量系统的优势
集中空调变风量系统作为一种新型的空调系统具有很多其他空调系统无法比拟的优势。这些优势成为人们选购空调时的关键指标, 也为集中空调变风量系统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有利作用。
3.1 高度的舒适感。集中空调变风量系统系统能够让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喜好调节温度, 保证各个小区域的居民的个性控制。用户可以随时根据个人的需求调节温度, 获取到最舒适的感觉。
3.2 较低的噪音量。由于空调机组的运行速度较低, 集中空调变风量系统能够将房间内的噪音降到最低。这就大大提高了人们在使用空调时的舒适度, 低音量的机器运转对人们的工作、学习、休息都不会带来干扰。
3.3 节省大量能源。集中空调变风量系统通过通风量的改变调节温度, 使得气量的分配更加均衡, 使风机的能耗降低, 节约电费。这种低耗能的优点也是人们在选择空调产品时所关注的重要方面。
3.4 灵活性非常强。通风管大部分都是管径较小的软管, 这种形式的管体占地面积小, 易于移动, 这就使通风位置的选择更灵活, 同时, 通风管的数量也不受局限。用户可以根据需求安装多个通风管, 以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3.5 没有冷凝水。集中空调变风量系统的冷却介质位于屋顶, 从而对水管的走向没有限制, 没有冷冻水和冷凝水的困扰。这方面的优势对北方的用户尤为关键, 在冬季使用空调时提供了很多便利。
3.6 感温能力灵敏。集中空调变风量系统能够及时控制温度, 如果有局部过冷或过热的现象发生都能及时有效的调节到人体感到舒适的温度。集中空调变风量系统的感温系统非常灵敏, 能够实时提供温度情况的数据, 并利用这些数据进行调节, 保证室内温度的适宜。
4 集中空调变风量系统的控制方式
4.1 末端装置控制方式。变风量系统的关键是末端装置对风量的控制, 包括以下几种控制方式:压力变化、压力不变化和调节风量。可以概括成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对于压力的控制, 另一方面是对于风量的控制。
(1) 压力控制。压力控制是一种常见的末端装置控制方法。在风量调节阀的位置装有温度传感器, 传感器将温度传给调节阀从而改变风量。与此同时, 在进风口和出风口的位置也安装有传感器, 这种传感器不同于温度传感器, 而是用于感应压力, 通过压力传感器获取的数据能够对风量起到调节作用。 (2) 风量控制。风量控制是一种新型的末端控制方法。是利用调节风机的转速来改变通风量的一种方法。风量控制的优点有以下几个方面:快捷、稳定、系统简单、操作简便、养护简单。
4.2 变风且空气处理装置。 (1) 定静压控制法。定静压控制法就是在通风管上安装静压传感器, 利用传输的静压力来调节风机的速度, 进而维持静压力值不变。在安装静压传感器的时候存在不同的处理方法, 可以将静压传感器放在距离出口管的位置, 也可以将静压传感器放在距离出口管的三分之二处。在数量上选择安装一个静压传感器即可, 如果需要安装多个静压传感器, 就要充分权衡各个传感器之间的关系, 从而选择最佳的安装方案。 (2) 变静压控制法。变静压控制这种方法的工作原理是综合运用风阀开度传感器、风量传感器和室内温度控制器获取的数据传送给风机, 调节风机的速度而调节风量。变静压控制法有以下三种:一是中间状态———系统静压过高———调节并降低风机转速;二是实际风量等于温控器设定值———系统静压适合;三是实际风量低于温控器设定值———系统静压偏低———调节并提高风机转速。 (3) 直接数字控制法。这种控制方法是利用计算机的循环原理来控制调节阀和风机。其控制步骤如下:一是计算机每个末端风的需求量;二是计算机各个风管的受力大小;三是选取最近的环路计算其最小静压状态下的送风机扬程;四是计算送风机的转速;五是控制送风机的转速。 (4) 风机总风量控制法。风机总风量控制方法所利用的原理是在系统受到的阻力系数减小时通风量与风机速度成正比。风机总风量控制法的优点包括:回馈速度快;系统机构简单;减少了风阀装置。同时, 也有缺点:大大增加了系统的阻力, 同时各个末端的联系紧密使结构变得更加复杂。
综上所述, 集中空调变风量系统控制作为一种新型技术, 受到技术手段与工作原理发展水平的限制还存在很多缺陷, 与此同时, 集中空调变风量系统的发展前景也非常可观。在实际当中, 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和安装, 才能使空调变风量系统的作用充发挥出来, 从而让人们享用到更加舒适节能的空调。
摘要:集中空调变风量系统是一种新兴的空调系统, 已经得到了广大居民的普遍欢迎。在本次研究中首先阐述了空调变风量系统的概念, 然后对集中空调的形式进行了介绍, 剖析了集中空调变风量系统的优势, 并详细说明了集中空调变风量系统的控制方法, 是一次较为系统的研究。对于该系统的研发人员和使用者来说都具有参考价值。相信随着技术手段和方法的不断发展, 集中空调变风量系统将给人们营造出更舒适的环境。
关键词:集中空调,变风量系统,自动控制
参考文献
[1]陈俭, 代汝平.变风量系统控制方法简介[J].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 2003 (9) .
[2]李向东, 王慧, 牟灵泉.户式中央空调变风量系统设计探讨[J].工程设计, 2001 (4) .
集团企业资金集中管理与控制探讨 第11篇
【关键词】集团企业;资金集中管控;应对策略
一、引言
集团企业资金的集中管理与控制通常而言指的是将集团所有可以控制的资金集中于集团总部,再由总部统一进行管理和使用,它可以有效确保内部的正常资金流动,避免资金闲置,同时可以发挥出集团资金的规模优势,更好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获得更好的发展,作用是非常大的。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对集团企业资金的集中管控进行分析和探讨,发现其中的不足,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一步提高集团企业资金的管控水平和综合竞争力。
二、当前集团企业资金集中管理与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1.与子公司发生利益冲突
集团企业将资金从子公司集中到总部,然后再统一进行管理和调配,这种方式下,下面的子公司在使用资金时不可避免地出现灵活性和及时性不足的问题,对子公司经营活动的开展和决策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部分子公司由于对资金集中使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或者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认为总部这样做是为了限制自己的发展,于是对集团资金的集中采取消极合作甚至公开抵制的态度,加剧了总部与子公司的冲突,对集团企业的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
2.资金集中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不高
在当前的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已经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当前不少集团企业仍然使用传统的财务管理系统,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引入信息技术,构建起更加先进、高效的资金管理平台系统。这样就使得集团企业的财务管理信息无法实现实时共享,对资金的流向也难以进行全程的有效监控,同时也无法及时为管理者的经营决策及政策的制定提供必要的反馈和参考信息。部分集团企业虽然在资金集中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方面有所投入,但程度有限,软硬件系统以及相关工作人员的配置还无法满足资金集中管理平台的正常运行需要,资金管理的效率提高程度有限。
3.资金集中的风险监控不到位
集团企业在将资金集中起来进行管理后,随着总部资金总量的大幅增加和收支频率的提高,对资金进行风险监控的重要性和难度也随之提高。而在这种情况下,部分集团企业仍然没有建立起一支适应资金集中的财务管理团队,造成集团企业无法对资金进行有效监控和管理,只能将管理重点定在大额的资金流及支出项目上,对数目众多、但总量也相当可观的小额资金流监控的力度非常有限,时常出现疏漏,这样就进一步增加了资金的管理风险,给一些如挪用资金等不法活动提供了操作的空间。
三、提高集团企业资金集中管理与控制水平的有效策略
1.协调好总部与子公司的冲突,科学地进行集团资金集中管理
在开展集团资金的集中管理时要充分考虑到子公司的利益,要结合它们的经营管理现状和资金的使用需求进行,这样可以更好地把握资金集中的力度,平衡好总部的资金管理和子公司的资金使用需求。集团企业进行资金集中管理与控制时要尽量循序渐进,分阶段进行。在初期,相关的资金集中管理机制还未构建完善时,可相应地采用资金集中程度较低的管理方式,如收支实行两条线,允许子公司保留较大的资金使用权。在过渡到成熟阶段后,再改为采用零余额账户的管理方式,提高资金集中管控的力度。这样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可以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子公司的利益,使它們已经开展的业务不受到太多的影响,减小它们对资金集中管控的抵制情绪,另一方面也可以保证集团企业资金实现高效的动态平衡。
2.构建先进的资金集中管理信息平台
在当前的信息时代,高效和专业化的资金管理平台对集团企业资金集中管理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同时它也是一个企业综合管理水平的一个体现。它不仅可以有效保证资金集中管理的顺畅度、准确性和科学性,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同时可以使集团企业更好地实现财务资源共享,并提高资金的风险防控水平,杜绝违规使用资金行为的发生。
3.加强对资金集中管理的风险监控
针对当前普遍存在的缺乏高效、专业的,同时适应资金集中管理的团队问题,集团企业总部要加大这方面的投入,尽快建立起一支这样的队伍,而且要保证该队伍的成员既要包括集团总部的管理人员,同时也要让下属子公司的管理人员参与进来。除了管理队伍的建设之外,还要加大资金集中管理制度的建设,以便更好地对总部和子公司的资金使用进行有效监管和审核。通过从管理队伍建设和制度这两方面入手,才能提高对资金集中管理的风险监控水平,保证集团企业资金集中管控的效果。
四、结语
随着商业竞争的日趋激烈,为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增强自身的竞争力,越来越多的集团企业选择对资金集中进行管理和控制。在这一过程中必须注意平衡好各相关方的利益,加强对风险的防控,这样才能使资金的集中管控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
参考资料:
[1]姜林.集团企业资金管理存在问题与对策[J].财经界(学术版),2013(14):21-23
集中控制系统 第12篇
关键词:区域电网,无功优化,电压,集中控制
0 引言
电力系统的无功补偿与无功平衡是保证电压质量的基本条件。有效控制和进行合理的无功补偿,能保证电压质量,提高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降低电网电能损耗。目前,电网无功电压控制主要存在人工控制劳动强度大,难以实现精度较高的控制和多进程实时控制;变电站电压无功控制装置(VQC)只能实现就地最优,而不能实现全电网最优,且投资大,运行维护费用高。
随着变电站一、二次设备改造的完成,调度自动化的四遥功能已日益完善。全网无功电压优化能实现无功补偿设备合理投切、无功分层就地平衡与电压稳定,使主变分接开关调节次数最少、电压合格率最高、网损率最小,从而进一步提高电网调度自动化水平,减小劳动强度,避免人为误差,全面改善和提高电网电压质量。
1 全网无功电压优化控制理论
1.1 全网无功电压优化的原则
(1)实现全网最大范围的电压合格(优先条件)。
(2)实现全网电能损耗尽可能小。
(3)实现全网设备动作次数尽可能少。
(4)所有的操作符合安规、运规、调规。
1.2 无功电压优化的数学模型
1.2.1 目标函数
全网电能损耗最小:
其中,Ui=f2(K1Ki,Q1Qi)。
设备动作次数最少:
式中,Ui为变电站母线电压;Ki为变电站主变分接开关应处档位数;Qi为变电站应投无功补偿容量;Ki为主变当前分接开关档位数;Q0为变电站所配电容器容量;n为变电站个数。
1.2.2 约束条件
母线电压不越限:
Umin|Ui|Umax
有载调压开关每天动作次数不越限:
电容器每天投切次数不越限:
供电电源关口功率因数合格:
1.3 全网无功电压优化计算流程
全网无功电压优化计算流程:首先由调度SCADA采集全网实时运行数据;然后以全网电能损耗最小为目标函数,利用潮流计算、专家系统、数值分析等方法,求解主变分接开关最佳档位数、电容器最佳投入容量和电网最优运行电压等;最后利用已求最优解,求得电容器投切次数和主变分接开关调节次数。
1.4 全网无功电压优化控制流程
电力系统电压无功限值区间的划分如图1所示。实现全网电压合格、网损尽量小的综合优化,对有载调压变压器分接档位调节和电容器投切进行集中自动控制的核心是依据全网无功补偿设备和调压设备的状态、电网运行参数的综合协调,形成相关指令,由操作控制系统执行。
首先将各级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采集的数据送入电压分析模块和无功分析模块进行综合分析,并根据上级调度机构下达的控制目标参数进行综合计算,形成变电所主变分接头调节指令、变电所电容器投切指令、多主变联调指令,交由调度中心、集控中心控制系统执行。此后循环往复,过程如图2所示。
2 区域电网无功电压优化集中控制系统(AVC)应具备的主要功能
(1)应对母线电压越限进行校正,在母线电压、关口无功功率合格的前提下进行地区电网无功优化控制。
(2)各级电压在合格范围内,以网损最小为目标。控制目标的优先级从高到低依次为:对于220kV变电站,优先级为三绕组变压器220kV侧电压、110kV侧电压、35/10kV侧电压;对于110kV及以下变电站,优先级为低压侧(10kV、6kV)母线电压、三绕组变压器中压侧(35kV)电压。另外,地调AVC系统应将各110kV及以下母线电压控制在电压约束范围内,同时保证电压在设定时间范围内的相对变化值不能大于某个由用户设定的值,例如1天内不能超过5%。
(3)从区域电网的角度对各电压等级的设备(包括地区电厂在内的不同类型设备)进行协调控制,应减少离散设备的调整次数,优化调整时机。设备的动作次数必须严格控制在国家标准以及各电业局的相应标准之内。
(4)其它功能。系统应具有远方/就地功能及实时网络拓扑功能,支持设备遥控、遥调命令测试。就地控制模式下,各厂站母线电压曲线可由预先设定的电压曲线整定或由调度员临时修改。系统软件具备省地协调能力和从EMS系统接收省调控制命令的功能,能完整记录无功设备的调整状况,并便于查询。另外,系统应具备全地区电网、厂站、设备级的闭环、半闭环和开环控制模式,周期、人工和事件触发等启动方式。
3 区域电网无功优化集中控制系统的安全策略及运行管理
3.1 安全策略
(1)采用遥测与遥信联判方式及状态估计分析,避免设备误动。
(2)电容器、主变压器及有载调压开关异常变位,保护及设备连续拒动次数达到预定的拒动次数时,系统自动闭锁,且必须人工解锁;电网、设备运行数据异常自动闭锁;系统数据不刷新自动闭锁。
(3)预算电容器参考母线电压,防止电容器投切振荡,在投入电容器前对电容一电压敏感度进行估算,防止投切后电压越上限而随即切除电容器引起投切振荡。
(4)双主变并联运行,控制系统可实现主变分接头联调;为减小联调造成的环流,上调分接头时,先调容量大的主变,下调时则相反;有载变与无载变并列运行时,由人工负责闭锁有载分接头。
(5)设备每日容许动作次数及动作间隔可进行人工设置,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设备动作次数按时段和负荷优化分配。
(6)算法考虑负荷上坡、下坡特性,以及波动滤除方法,使系统动作有一定预见性,尽量减少设备动作次数。
3.2 运行管理
(1)制定系统管理规程,并进行操作培训。
(2)厂、站、点号的调整必须严格保证无功优化系统与调度自动化系统的一致性。
(3)实施用户级别控制,使不同的用户具有不同的权限;用户对系统进行修改后,系统将自动保存用户名称、修改时间、修改内容等。
(4)在主变、电容器检修等不适宜实施自动控制时,应首先在系统中对相关主变和电容器进行闭锁,采取人工监控和调节,待工作结束后再解锁。
(5)系统运行期间,集控中心应加强对无人值班站的日常巡视,确保电容器安全运行。发现电容器组缺陷时,应及时向调度汇报,由调度闭锁遥控电容器开关。
(6)无功优化系统所作的操作记录,必须妥善保管,以备安全分析之用。
4 结束语
区域电网无功优化集中控制系统实现集中、实时、自动的无功补偿和电压调节,分层就地平衡与全网平衡,避免了人工监视、手动投切的各种弊端,提高了电压水平的合格性和稳定性,最大程度地降低了电网网损。
参考文献
[1]王耀瑜,张伯明,孙宏斌,等.一种基于专家知识的电力系统电压分级分布式优化控制分区算法[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1998,18(3):221-224
[2]孙宏斌,吴文传,张伯明,等.安全约束下的全局无功最优控制的仿真研究[J].电力系统自动化,1999,23(5):4-7
[3]李亚男.电力系统智能无功优化及准实时无功/电压控制的研究[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2001
[4]许文超,郭伟,等.AVC应用于江苏电网的初步研究[J].继电器,2003,31(5):23-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