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结果报告方法(精选10篇)
检测结果报告方法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2011年2月至2011年12月于我们医院门诊或住院患者120例, 已确诊糖尿病88例, 既往无明显病症状及体征者32例;年龄33岁~82岁, 平均年龄48.2岁。女性52人, 男性68人;脑梗死28例, 脑出血32例, 冠心病43例, 肺心病15例。
1.2 仪器与试剂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为奥林巴斯AU400, 及配套的试剂。POCT血糖仪为罗氏乐康Ⅱ型血糖仪及配套试纸条。采样方法参考相关资料:指端腹面取血时患者手臂自然下垂, 护士拇指捏紧采血手指关, 并用75%酒精消毒, 待皮肤干燥后, 采血针刺破2~3cm取血, 第一滴血去掉, 将第二滴血置于试纸条测试区。抽取静脉血20ml, 立即送医院生化室离心获得血浆。
1.3 数据处理
两种方法获得数据均利用数据统计软件SPSS17.0分析处理。对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和相关分析。
2 结果与结论
2.1 不同方法血糖检测比较
采用不同的血糖检测方法对血糖浓度检测, 结果如表1。
表1表明生化血糖浓度 (6.74±1.92mmol/L) 稍高于POCT血糖仪血糖浓度 (6.23±2.1mmol/L) , 配对t检验表明t=2.92, P>0.05, 表明两种方法检测结果差异不显著。在120例患者中, 血糖仪测定血糖结果高于1.0mmol/L以上有4例;高于0.5~1.0mmol/L有14例。
2.2 不同取血部位比较
对不同采血部位血糖浓度比较表明, 指端血糖浓度 (6.02±1.09mmol/L) 稍低于肘静脉血糖浓度 (6.12±1.82mmol/L) 。指端毛细血管血糖浓度检测受到血氧含量的影响。有研究表明, 不同取血方法对测定的血糖值有直接影响。
3 讨论
不同方法对血糖浓度检测结果表明, 生化检测仪和快速血糖仪效果相同, 配对t检验表明t=2.92, P>0.05, 表明两种方法检测结果差异不显著。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于2002年发布的葡萄糖POCT的应用准则指出:血糖仪的测定结果应统一以生化分析仪血浆葡萄糖浓度表示, 要求血糖仪测定值>4.2mmol/L时, 与医院检验部门之间的差异应<20%;血糖仪测定值<4.2mmol/L时, 差异应<0.83mmol/L。因此, 当快速血糖检测仪检测的血糖浓度与医院结果差异较大时要以医院的结果为准。
截至目前, 血糖仪的种类已不下百种。进口品牌有日本京都、日立、奥林巴斯、美国强生、Freestyle、瑞士罗氏和德国赛斯马克等。国产品牌有上海金雀等。不同血糖仪的检测原理也不尽相同, 以电化学传感器检测血糖仍是血糖检测的主流。不同厂家、型号的血糖仪由于原理不同, 导致检测的血糖浓度不同。因此, 在糖尿病的诊断中, 要以医院生化检测仪的结果为准。
采用血糖仪检测血糖浓度影响因素较多。血糖检测的取样部位一般有两种, 肘静脉取血和指端或耳梢取血。快速血糖检测取样采用指端或耳梢取血, 去掉第一滴血, 采用第二滴血, 不要用力挤压, 防止影响准确。采血前要对采血部位消毒, 消毒液挥发净后才能取血, 防止影响准确。相关的医疗机构和医疗工作者要加强快速血糖仪使用技巧的培训, 快速血糖仪使用要严格按照快速血糖仪使用流程进行。为了保证血糖浓度检测的准确性宜采用自然流出法指端取血, 采血过程中避免压迫, 减小组织液对血糖浓度的影响。快速血糖仪以其操作简单, 快速便捷, 价格便宜等优点大量地应用于血糖的检测中, 不同厂家, 不同型号的血糖仪的检测结果存在差异, 而且快速血糖仪本身也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 因此, 应用快速血糖仪时要严格按照流程规定操作, 避免干扰因素的影响。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得GT2-A2文件要求:操作规程包括如下内容:操作原理、校准及校准检验、质量控制程序、样本收集及处理、操作程序、结果报告范围、失控时的纠正步骤、参考区间、样本的储存及保管条件、检验系统出现故障所采取的补救措施等。而且, 快速血糖仪适用血糖浓度的参考, 并不能作为确诊的依据。
参考文献
[1]胡勤辛, 叶雄伟, 毕其华.20台POCT血糖仅对照试验及现状调查分析[J].实用糖尿病杂志, 2005, 13 (1) :21-23.
[2]Nichols JH, Bartholomew C, Bmnton M, et a1.Reducing medicalerrors through barcoding at the point of care[J].Clin LeadershManag Rev, 2004, 18 (6) :328-334.
[3]章秀兰.简易血糖仪使用前培训的重要性[J].检验医学, 2004, 19 (4) :327-329.
[4]刘晓春, 黄钧, 何毅.血糖仪的比对试验及其管理对策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08, 5 (17) :1401-1402.
[5]Burnett RW, Dorazio P, Fogh-Andersen N, et a1.IFCC reeonmmn-dation on reporting results for blood giucose[J].Clin Chim, 2001, 307 (12) :205-209.
[6]赵卫国, 陈悦, 徐建新.即时检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
检测结果报告方法 第2篇
1.报告程序
(1)初筛检测中发现HIV抗体阳性反应的标本,应尽快(城区一般要求在48小时内,农村要求在96小时内)将血液连同原始资料(包括厂家批号、试剂种类、有效期,如ELISA实验应附上阴性阳性对照值,CUT OFF值及样品OD值)和送检化验单送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确认实验室。送检化验单必须由初筛实验室一名直接实验操作人员和一名中级技术职称以上的负责人员签名。初筛实验室不得向受检者宣布初筛阳性反应结果。
(2)作好标本收集与登记工作,每月5日按统一表格向省级HIV抗体确认中心报告。
2.检测结果的处理及保密
(1)对HIV抗体阳性者应作好咨询、保密和报告工作。对HIV阴性者,如近期有高危行为如性乱史、吸毒史、受血史、献血浆史,或有急性流感样症状等情况,为排除窗口期的可能,建议每3个月复查一次,连续2次。对HIV抗体可疑的对象要作好咨询和随访工作。
(2)HIV抗体检测实验室要有专人负责妥善保存各种实验记录、感染者档案,不得擅自修改或销毁;严格遵守保密制度,未经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许可,不得向无关人员或单位提供 任何情况。
(3)HIV初筛实验室检测的阳性结果不是最终结果,应及时进一步确认,初筛实验室不能出具HIV抗体阳性的结果报告,更不能告知被检者本人。
(4)HIV抗体确认实验室确认的阳性结果,以机密级向送检单位出具阳性报告;送检单位接到阳性报告后,应报告当地卫生防疫和卫生行政部门,在对阳性者告知检测结果时要先作好法律、医学、生活等方面的咨询。检验地带网
检测结果报告方法 第3篇
文章编号:1003-1383(2011)03-0337-02 中图分类号:R 759.204.46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1.03.042
当前性传播疾病在我国日趋流行,其中尤以淋病的发病率较高[1],已成为威胁公众健康的重要疾病。目前,临床上检测淋球菌的方法有很多且各有利弊,其中主要采用的是聚合酶链反应(简称PCR)和细菌培养法两种。本文对我院于2008年6月至2010年12月采用PCR和细菌培养方法检测淋病奈瑟氏菌的结果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标本来源 2007年6月至2010年12月在我院妇科门诊和男性科门诊诊断为淋病患者188例。按所选择的检测方法分为PCR组和细菌培养组各94例。PCR组中男35例,女59例,年龄最小19岁,最大66岁,平均年龄39.8岁;细菌培养组中男34例,女60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69岁,平均年龄38.6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治疗前病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检测方法 荧光定量PCR试剂由深圳达安公司生产;细菌培养基及生化试剂由湖南长沙天地仁有限公司提供。两组患者由临床医生采集生殖道分泌物(女性:阴道分泌物或宫颈黏液;男性取尿道分泌物、前列腺液)。置于无菌试管送检验科分别进行PCR检测和细菌培养。检测方法严格按操作说明书进行。
3.统计学处理 两组阳性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PCR组检出淋病奈瑟氏菌阳性84例,阳性率为89.4%;细菌培养组检出淋病奈瑟氏菌阳性46例,阳性率为48.9%。两组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004,P<0.01)。
讨论
目前性传播疾病呈高发趋势,以淋病居多,位于非淋球菌尿道炎之后,居于第二位[2]。淋病是由淋病奈瑟氏菌感染引起,感染后引起泌尿生殖系统化脓性炎症。但因有60%为无症状的隐性带菌者(隐性淋病),不易觉察,危害性更大[3]。故对该病的准确诊断是指导用药并防止该病传播的关键。临床上检测淋病奈瑟氏菌的方法有多种,但最常用的是细菌培养法和PCR法。虽然细菌培养法是目前世界卫生组织推荐诊断淋球菌的“金标准”[4],也是筛查和诊断淋球患者的主要实验室方法。但由于淋球菌对外界抵抗力低,生长条件苛刻,其检测敏感性受许多条件制约,且操作繁琐,等待报告的时间较长,尤其是不少患者在检测前已接受过非正规抗生素治疗,易产生假阴性结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培养法的检出率。
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属一种基因诊断技术,它是借助于一种DNA扩增技术,该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高,对标本采集的要求不像细菌培养那么严格,同时它不管细菌是否存活都可以检测出来,即使患者用过抗生素后仍能准确检测其结果。本组资料显示,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出的阳性率为89.4%,而细菌培养法的阳性率仅为48.9%,2种检测方法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尽管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成本较细菌培养方法要高,且操作过程复杂,但笔者认为,PCR方法应是目前临床上检测淋病奈瑟氏菌的最佳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1]陈 昕,尚 红.常见性传播疾病实验室指标的评价[J].辽宁医学杂志,2004,18(6):322-323.
[2]秦倩倩,朱 昊,张丽芳,等.2003年全国性病流行病学分析[J].疾病监测,2004,19(10):381-383.
[3]陈永锋,张木有.性病诊断治疗[M].广州: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58-383.
[4]张卓然.临床微生物学和微生物检验[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76-477.
(收稿日期:2011-03-16 修回日期:2011-04-29)
建筑门窗工程检测方法及结果分析 第4篇
门窗工程检测主要是按照工程设计的基本要求来对门窗的水密性、抗风性等内容进行检测, 其中检测指标也要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来进行确定, 通过检测发现:气密性能、水密性能、抗风压性能指标达不到标准技术要求一般都是由于设计、装配、原材料使用等方面的原因造成的。通过检测对常见问题分析, 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2 气密性能检测方法及常见问题分析
气密性加压顺序如下:
2.1 预备加压:在正、负压检测前分别施加三个压力脉冲。压力差绝对值为500Pa, 加载速度约为100Pa/s。压力稳定作用时间为3s。待压力差回零后, 将试件上所有可开启部分开关5 次, 最后关紧。
2.2 附加空气渗透量检测:检测前应采取密封措施, 充分密封试件上的可开启部分缝隙和镶嵌缝隙, 或用不透气的盖板将箱体开口部盖严, 然后逐级加压, 每级压力作用时间约10s, 先逐级正压, 后逐级负压。记录各级测量值。
2.3 总渗透量检测:去除试件上所有密封措施或打开密封盖进行检测。
2.4 结果评定:将三樘试件的±q1 值或±q2 值分别平均后对照表确定缝长和按面积各自所属等级。正、负压测量值分别定级门窗的气密性能是指门窗单位开启缝长度或单位面积上的空气渗透量。它考核的是门窗在正常关闭状态下, 阻止空气渗透的能力, 它是门窗节能重要指标之一, 门窗气密性能性能越好, 则热交换就越少, 对室温的影响也越小。门窗空气渗透量过大, 常见问题为:a.密封胶或密封胶条性能较差或已过期。应选择密封胶、胶条应具有足够的拉伸强度和韧性, 良好的耐温性和耐老化性。b.窗扇与框之间重叠部分存在较大间隙。应尽可能的减小窗框、扇相邻构件装配间隙;框与扇之间留有适量的配合间隙;框和扇之间搭接量适中。c.开启窗扇使用劣质的五金配件安装位置偏差, 会造成密封失效。d.开启扇橡胶密封条规格太小或弹性较差将使胶条在槽内起不到密封作用。应根据铝合金槽口尺寸大小合理选择相应的橡胶条, 使能起到应有的密封作用。
3 水密性能检测方法及常见问题分析
气密性能检测分为稳定加压法和波动加压法, 某省建筑工程所在地为热带风暴和台风地区, 应采用波动加压法进行水密性能检测。
3.1 预备加压:施加三个压力脉冲。压力差值为500Pa。加载速度约为100Pa/s, 压力稳定作用时间为3s, 泄压时间不少1s。待压力差回零后, 将试件所有可开启部分开关5 次, 最后关紧。
3.2 淋水:对整个试件均匀地淋水。淋水量为3L/ (m2·min) 。
3.3 加压:在稳定淋水的同时施加波动压力, 波动压力的大小用平均值表示, 波幅为平均值的0.5 倍。工程检测时, 直接加压至水密性能指标值, 加压速度约为100Pa/s, 波动压力作用时间为15min或产生严重渗漏为止。
3.4 结果评定:工程检测水密性能要求三樘窗检测结果都要满足设计指标要求。如有任何一樘满足不了要求则判定为不合格。
水密性能是在外门窗正常关闭状态时, 在风雨同时作用下, 阻止雨水渗漏的能力, 是否存在渗漏表现为试件外侧持续或反复渗入外门窗试件室内侧, 发生喷溅或流出试件界面的现象。试件水渗漏的原因与空气渗透大体相同, 渗透缺陷同样引起渗漏。此外, 还可能由下列原因引起:a.设计人员对门窗的节点处理和防、排水措施不够熟悉, 使门窗设计图纸无排水措施或措施不当。b.门窗选用密封胶条厚度与窗扇不匹配, 造成窗扇与框接触不够紧密, 窗扇周围积水时室外侧雨水在压差作用下透过胶条渗入试件室内侧。
4 抗风压性能检测方法及常见问题分析
在受检样品的主要受力构件上安装位移计。气密性加压顺序如下:
4.1 预备加压:在正负压检测前分别施加3 个压力脉冲, 压力差绝对值为500Pa, 持续时间为3s, 待压力差回零后开始进行检测。
4.2 变形检测:先进行正压检测, 后进行负压检测, 并应符合以下要求:a.检测压力逐级升、降。每级升降压力差值不超过250Pa, 每级检测压力差稳定作用时间约为10s。变形检测时对应的最大面法线挠度应±L/300。b.记录每级压力差作用下的面法线挠度值, 利用压力差和变形之间的相对线性关系求出 (刚度较低者或可直接得出) 变形检测时最大面法线挠度对应的压力差值, 作为变形检测压力差值, 标以±P1。c.工程检测中, 变形检测最大面法线挠度所对应的压力差已超过P3’/2.5 时, 检测至P3’/2.5 为止。d.当检测中试件出现功能障碍或损坏时, 以相应压力差值的前一级压力差分级指标值为P3。
4.3 反复加压检测:检测前可取下位移计, 施加安全设施。工程检测应反复加压检测部分进行, 并分别满足以下要求:当工程设计值小于或等于2.5P1 时以0.6 倍工程设计值, 进行反复加压检测。反复加压完成后, 将试件可开启部分开关5 次, 最后关紧。记录试验过程中发生损坏 (指玻璃破裂、五金件损坏、窗扇掉落或被打开以及可以观察到的不可恢复的变形等现象) 和功能障碍 (指外门窗的启闭功能障碍、胶条脱落等现象) 的部位。
4.4 工程检测———最高风压检测:当工程设计值P3’小于或等于2.5P1 时, 才按工程检测进行。压力加至工程设计值P3’后降至零, 再降至-P3’后升至零。加压速度为300Pa/s~500Pa/s, 泄压时间不少于1s, 持续时间为3s。正、负加压后各将试件可开关部分开关5 次, 最后关紧。当工程设计值P3’大于2.5P1 时, 以定级检测取代工程检测。 (P3’对所检试件结果已无意义) 试验过程中发生损坏和功能障碍时, 记录发生损坏和功能障碍的部位, 并记录试件破坏时的压力差值。
4.5 抗风压检测结果评定:试件未出现功能障碍或损坏时, 注明±P3’值, 并与工程的风荷载标准Wk相比较 (委托方所提抗风压指标即P3’, 一般可认为即是Wk) 。大于或等于Wk时可判为满足工程设计要求, 否则判为不满足工程设计要求。工程的风荷载标准值Wk的确定方法见GB 50009。 (检测机构应明了方法, 但Wk的确定应为工程设计方的工作职责, 检测方一般不参与设计审查) 。
抗风压性能是门窗正常关闭时在风压作用下不发生损坏 (如:开裂、面板破损、局部屈服、粘结失效等) 和五金件松动、开启困难等功能障碍的能力。从大量的门窗抗风压性能检测结果来看, 当门窗面积较小时, 很少发生五金配件损坏的现象, 而当门窗面积较大时, 出现五金配件损坏的现象就较多。这是因为门窗的面积小, 其所受到风压的面积就小, 则整个门窗上所受到的力就小, 传递到五金配件上的力也就小, 所以五金配件就不易损坏;反之亦然, 当门窗面积较大时, 其所受到风压的面积就大, 则整个门窗上所受到的力就大, 传递到五金配件上的力就大, 所用的五金配件就容易发生损坏的现象。
结束语
门窗物理性能检测是验证门窗使用功能优劣的直接有效的手段。门窗设计及施工人员应该认真应对检测中存在的问题, 及时将行之有效的措施应用于实际工程中, 进一步完善门窗使用功能, 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城市建筑。
摘要:建筑工程中门窗工程的施工也是工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因此对于门窗工程的检测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介绍了建筑工程中门窗工程的检测方法以及对检测结果的分析, 以供参考。
检测结果报告方法 第5篇
对于检测工作,由于对环境条件的控制相对较差,测量方法一般为间接测量法,被测量较多,因此测量模型较复杂.同时被测量的范围可能很宽,其测量不确定度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对于任一测量结果的测量不确定度需重复计算.针对这些特点,提出如下简化途径和方法.
作 者:范巧成 范洁 FAN Qiao-cheng FAN Jie 作者单位:范巧成,FAN Qiao-cheng(山东电力研究院,济南,250002)
范洁,FAN Jie(江苏省电力试验研究院,有限公司,南京,210036)
检测实验室质量控制结果评价方法 第6篇
1 在重复性条件下测量结果的检查方法
1.1 两个初始测试结果
两个测试结果应在重复性限的条件下取得, 测试结果之差的绝对值与重复性限r比较;在正态分布的条件:
1.1.1 测试费用较低的情形
如果两个初始测试结果的绝对值不大于重复性限r, 测试结果可以接受, 最终测量结果等于两个结果的平均值。如果两个结果之差的绝对值大于r;则需要再做两个数据。若4个数据的极差不大于临界极差CrR0.95 (4) , 取这4个数据的平均值报告结果;如果4个数据的极差大于临界CrR0.95 (4) , 取这4个数据的中位数报告结果。临界极差CrR0.95 (4) =f (n) σr, 其中f (n) 为临界极差系数, 其数据可查临界系数表。
1.1.2 测试费用高的情形
当测量费用较高, 应再取一个测试结果。若3个结果的极差不大于临界极差CrR0.95 (3) , 取这3个数据的平均值报告结果。若3个数据的极差大于临界极差CrR0.95 (3) , 并且不可能再取得第4个测量结果, 就取这3个数据的中位数报告结果。
当有可能再取得第4个测量结果时, 实验室应取第4个测量。若4个数据的极差不大于临界极差CrR0.95 (4) , 取这4个数据的平均值报告结果。如果4个数据的极差大于临界极差CrR0.95 (4) , 取这4个数据的中位数报告结果。
1.2 两个以上初始测试结果
当初始结果数大于2的情形, 在重复性条件下n>2时, 确定最终测量结果的方法与n=2的方法类似, 在这里就不做详细讨论。
2 在再现性条件下所得结果可接受的检查方法
再现性条件是测量方法、测量设备、操作者以及环境设施等因素中有一项或几项不同的测量条件。
2.1 两个实验室测量结果一致性统计检验
2.1.1 每个实验室取得一个测量结果的检验
当两个实验室各取一个测量结果, 用再现性限R检验两个结果之差的绝对值。如果差的绝对值不大于R, 两个结果即为一致, 取其平均值作为最终测量结果;如果两个结果之差的绝对值大于R, 必须查明原因是否由于测量方法的精密度低和试样的差异所致。
2.1.2 每个实验室取得一个以上测量结果的检验
假设各实验室已取得了符合重复性要求的最终结果, 只要考虑二个最终结果的可接受即可。
两个结果均为平均值, 测量次数分别为n1, n2, 两个结果之再现性临界差CrD0.95的表达式如下:
如果两个结果的差值的绝对值不大于再现性临界差CrD0.95, 则认为两个实验室的最终测量结果是一致的, 均可以接受, 取两个结果的总平均值为最终测量结果;如果两个结果的差值的绝对值大于再现性临界差CrD0.95, 则认为两个实验室的最终测量结果不一致, 需查明原因。
上述方法在检测实验室日常的检测工作中会经常用到, 只有掌握了上述方法, 才能得出正确的结果, 否则则容易出错。而对于质量控制及结果评价, 如果只掌握上述方法是不够的, 还必须涉及到下文要介绍F检验和t检验。
3 F检验法 (两组测量结果是否为等精密度的检验)
方差或标准偏差是反映测量精密度的重要标志, 检验它的变化具有实际意义。方差分析又称变异数分析;也称为F检验。它是英国统计学家R.A.Fisher首先提出的一种统计方法。
F检验的统计量是:
4 t检验法 (两组测量结果平均值差异显著性的检验)
4.1 t分布的概率
1908年, 戈塞特在使用斯徒登 (Student) 的笔名发表的论文中提出了平均值的理论分布, 引入了称为“斯徒登t”的概念;统计量t值按下式计算:
根据t分布临界值计算的置信区间范围为:。
4.2 t检验的应用
任何显著性差异都是由平均值的差异引起的, 用t检验可以确定两个平均值之间是否由显著性差异;在进行t检验之前先要进行F检验, 确定方差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才能进行t检验。当统计量t值不大于从t分布表中查得临界值就可以判定两个平均值没有显著性差异;反之则判定有显著性差异。
4.2.1 平均值与标准值的比较 (用于方法确认、质量控制等)
在实验室方法确认和内外质量控制中, 需要用测量结果与标准值相比较, 此时将标准值μ代入中计算统计量t值, 再与临界值tα, n-1比较。
例1:实验室制定了一个快速测定铁矿石中含硫量的新方法, 用铁矿中含硫量为0.123%标准样品来确认该方法。4次测定结果分别为0.112%, 0.118%, 0.115%, 0.119%, 试问测定结果是否在置信范围之内, 新方法是否可以通过确认?
题解:测定结果的平均值和标准偏差按下式计算:
因为测定值0.116%低于0.123%, 要判定这是否在随机影响的限度以内, 要利用单尾t值表, 如果使用5%显著性水平作为判别标准, 自由度为3, 查t分布单侧临界值表得t0.05, 3=2.35, 现在t=4.375>t0.05, 3=2.35, 这说明不完全是随机影响所致, 一定还有系统影响存在, 方法不能通过确认。
4.2.2 两组测量平均值的比较 (用于质量监控, 如人员或方法的比对或留样再检测的二次结果可接受的判定)
在实验室质量控制中, 通常要进行方法比对、人员比对、仪器比对、留样复检和实验室间比对等活动, 所得的平均值一般是不相等的。在此情况下, 尽管待比较的两个平均值中的任何一个都不能视为标准值或真值。但仍然可以用t检验确定两个平均值是否由显著性差异。
在用F检验确定两组方差S12和S22没有显著性差异后, 按下式计算统计量并进行t检验:
式中:, 2, n1, n2分别为两组测量的平均值和观测值的个数, sp为两组测量的合并实验标准偏差, 按下式计算:
其自由度为f=n1+n2-2
例2:某个实验室为实施质量监控计划, 对于葡萄酒中乙醇含量的测试项目 (属于测试费用较低的情形) , 在相同条件下 (即方法、设备、环境等试验条件相同) 进行人员比对。分析人员甲开始进行了三次测试, 其结果分别是12.16%、12.62%、13.05%, 而分析人员乙开始进行了二次测试, 其结果分别是13.16%、12.10%, 已知标准方法通过精密度试验给出的重复性标准差是σr=0.26%, 再线性标准差是σR=0.38%, 根据上述所介绍的测量结果可接受性及统计检验方法, 试问人员比对测试应该如何进行下去?最后的比对结果二人各为多少?二人的测试结果有无显著性差异?
分析人员甲三个结果的极差:|xmax-xmin|=|13.05%-12.16%|=0.89%>临界极差f (n) σr=3.3×0.26%=0.858%, 所以分析人员甲再测试三个结果, 分别为:12.66%、13.04%、12.13%。这6个测试结果的极差是|xmax-xmin|=13.05%-12.13%=0.92%, 而临界极差CrR0.95 (2n) =f (2n) σr=f (6) σr=4.0×0.26%=1.04%, 因为极差0.92%<临界极差1.04%, 所以, 所以2n个结果的算是平均值为最终报告结果, 即:
分析人员乙二个结果的极差:|xmax-xmin|=|13.16%-12.10%|=1.06%>临界极差f (n) σr=2.8×0.26%=0.728%, 所以分析人员乙再测试二个结果, 分别为:11.90%、12.96%, 这4个结果的极差是|xmax-xmin|=|13.16%-11.90%|=1.26%, 这时, 临界极差是:CrR0.95 (2n) =f (2n) σr=f (4) σr=3.6×0.26%=0.936%, 可见, 极差1.26%大于临界极差0.936%, 所以, 只能以所以2n个结果的中位值为最终报告结果, 因为这2n个结果的有序排列是:x1=11.90%, x2=12.10%, x3=12.96%, x4=13.16%, 所以中位值是:
这就是分析人员乙的最终测试结果, 其标差为S=0.6228%。
在人员比对中, 要判断二人的结果是否可以接受, 或存在显著差异, 可采用t检验法进行判定, 但在t检验前必须运用F检验法判定两人的测试是否是等精密度测量。
两组测量的合并标准偏差sp按下式计算:
按下式计算统计量并进行t检验:
在选择显著性水平为5%, 查t分布双侧临界值表得t0.05, 8=2.26>t=0.25, 这表明两个人员的最终测试结果是一致的, 均可以接受, 取两个结果的总体平均值为最终结果。
5 结束语
上述的判定方法, 不仅可用于质量监控的人员比对中, 也运用于方法比对、设备比对、两个实验室间的比对及留样再检测的二次结果的比对等质量监控活动中。
必须指出, 从理论上说不同人员在相同环境条件下采用相同方法、相同设备所进行的检测工作是不等精密度测量。但是如果不同人员接受相同的技能培训, 二人掌握的检测技能相近, 如果所得结果的两组方差S12和S22没有显著性差异, 那么客观上两人的测量也是等精密度测量。因此, 必须用F检验来进行验证;对于同一人员在各种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如果对两种方法或两台设备进行比对, 如果用F检验证实, 两组结果的方差S12和S22没有显著性差异, 那么相同原理, 两组测量也是等精密度测量;对于留样再检测, 如果样品是稳定的, 其性能不随时间而变化, 那么相同人员或已经属于等精密度测量的不同人员所得到的留样再检测的两组结果, 如果能够用F检验证实, 两组结果的方差S12和S22没有显著性差异, 则两组测量结果也是等精密度测量。
可见, 在检测或方法确认中必须掌握统计假设检验技术, 对质量监控 (各种比对试验的可接受性) 及实验检测结果的评价作出科学、准确、严密的判定。
摘要:本文主要讨论检测实验室对检测结果的检查方法及质量控制结果的评价方法。
关键词:质量控制,结果评价,F检验,t检验
参考文献
[1]郑亚玲.浅谈实验室内的质量控制[J].现代测量与实验室管理, 2010 (04) .
[2]翟建才, 翟羽, 蒋洪, 马显光.测量不确定度的评价和实验室质量控制[J].现代科学仪器, 2007 (02) .
[3]ISO/IEC17025-2005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通用要求[S].
[4]谭和平, 陈能武, 张云嫦.化学实验室认证认可与质量控制[J].中国测试, 2010 (5) .
检测结果报告方法 第7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尿常规检测样本600例, 样本中包括门诊患者400例, 住院患者200例, 男300例, 女300例 (注:本次观察时均要求患者忌口或禁服某些药物) 。
1.2 仪器及试剂
显微镜为日本生产的Olympus;日本希美康电子医疗有限公司生产的UF-100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和配套原装质控品;美国产迪瑞H-100尿干化学分析仪和配套原装质控品。
1.3 方法
取尿常规检测样本10ml摇匀, 在2h内完成三种检测方法的逐一检测, 检测顺序是UF-100、H-100、镜检, 检测方法按照仪器说明书进行操作, 镜检方法采用《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定》中的说明进行。
1.4 参考值
UF-100:男性RBC值9.9×106/L, WBC值10.4×106/L;女性RBC值17.6×106/L, WBC值15.4×106/L。H-100:通用参考值为RBC值25×106/L, WBC值50×106/L。镜检法:RBC值3/HP, WBC值5/HP (注:检测结果大于参考值即可看作阳性) 。
2 结果
三种检测方法检测结果如表1所示。
3 讨论
尿常规是医学检验“三大常规”项目之一, 不少肾脏病变早期就可以出现蛋白尿或者尿沉渣中有形成分。对于某些全身性病变以及身体其他脏器影响尿液改变的疾病如糖尿病、血液病、肝胆疾患、流行性出血热等的诊断, 也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2]。同时, 尿液的化验检查还可以反映一些疾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通过此项检查可以判断相应的病征。
通过表1数据对比可以发现, 三种方法在对尿常规样本检测过程中基本结果并没有偏差, 但是在RBC检测上H-100法比UF-100法敏感性更强, 但是在WBC检测上UF-100法比H-100法敏感性更强, 镜检法在三种方法中相对较为中庸, 检测阳性率并没有显示出其特别明显的敏感性, 也没有显示出其对某种指标检测的缺失。
人体正常生理代谢会导致红细胞破碎, H-100法在检测人体尿液中红细胞含量时是通过氧化酶测定的原理来进行测定的, 所以红细胞破碎后仍会对氧化酶产生影响, 所以在红细胞破碎后仍能被检出。UF-100检测法检测原理是利用血红蛋白含量来判断RBC数量, 但是有部分患者尿液中会出现结晶、类酵母菌等影响结果的因素, 或者红细胞破损后, 就不能够利用UF-100法和镜检法检出, 所以H-100法在某种程度上能弥补UF-100和镜检法对RBC检测中的不足[3]。
WBC检测中, H-100检测原理是通过酯酶检测的手段来检测WBC细胞含量, 但是如果患者尿液中淋巴细胞过多或者粒细胞酯酶功能性障碍时, 就会出现假阴性结果。UF-100检测法通过化学染色的方法将尿液样本染色, 在检测仪中流动时光信号效应会出现明显不同, 仪器通过光信号采集来判断WBC数量, 检测结果较为敏感, 但是检测时要注意样本放置时间不要过长 (4h) , 否则会导致样本成分发生变化使结果不准确。
通过本次对比观察, 笔者发现如果患者服用特定抗生素类药品或酯类药品时会导致患者尿液样本中的成分发生改变, 在镜检结果中尚无较大影响, 但是对UF-100和H-100法检测结果都有一定的影响, 造成假阳性和假阴性现象, 所以笔者建议在进行尿常规检测时要采用三种方法交叉互检的手段, 这样既可以保证检测结果的真实性, 又可以利用不同方法的检测敏感性来得出准确的结果[4]。
总之, 三种检测方法在临床尿常规检测中各有优劣, 也同时被一些患者因素和时间因素等影响, 产生结果差异性, 但是通过三种检测手段的联合检测能够有效地扬长避短, 得出真实结果, 值得临床大范围推广。
摘要:目的:对三种常见的尿常规检测方法所得结果进行分析对比, 进而选择合适方法用于临床。方法:选取本院尿常规检测样本600例, 分别利用常规显微镜检查、尿沉渣全自动检测仪、尿干化学分析仪三种方法对样本进行检测, 对比检测结果。结果:在红细胞 (RBC) 检测中三种方法 (UF-100、H-100、镜检) 阳性率分别为28.5%、33.7%、24.8%;在白细胞 (WBC) 检测中三种方法阳性率分别为26.7%、19.0%、22.7%。结论:三种方法在检测不同指标时具有一定的特定优势, 操作难易程度也存在不同, 但是临床上笔者推荐利用三种检测方法进行交叉检测, 这样可以有效排除假阳性病例。
关键词:尿常规检测,显微镜检查法,尿沉渣全自动检测仪,尿分析仪,结果对比分析
参考文献
[1]张玉春, 李少辉.尿液中红细胞三种检测方法的评价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 2012, 20 (14) :230-231.
[2]叶应妩, 王毓三, 陈宏础.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第2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7:133.
[3]胡红梅, 夏金花, 胡玉玲.尿液分析仪检测尿中白细胞的几点看法〔J〕.中国医学创新, 2009, 6 (1) :13-14.
献血者血液检测结果告知方法的探讨 第8篇
依据《血站管理办法》、《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要求, 血站负有告知献血者献血结果的义务。所以血站应对献血者的血液检测结果进行告知, 但如何进行告知, 尤其是对检出病毒标志物献血者的告知, 一直是行内人士交流、探讨的一个热点话题。选择何种方法告知, 对确保血液信息保密、保证献血者的积极性、献血的社会影响性以及献血人群的稳定性均有重要意义。结合我站工作现探讨如下。
1 献血者资料完备
献血者每次献血必须携带本人身份证, 工作人员将献血者信息准确的录入微机中, 保证个人信息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尤其是手机号码、固定电话、住址等联系方式。以便准确的把检测结果通过短信、电话和信函等方式告知献血者本人, 防止检测结果的泄露, 保护献血者的隐私。
2 告知人员的资质
告知人员应经过培训, 由经授权的医务人员负责告知和指导[1]。应熟知几种血液传播疾病的感染途径、临床表现、检测手段等相关知识和信息, 了解检验程序及检验试剂, 对所产生的检验结果能够做出详细正确的解释, 为献血者进一步检查、主动预防和治疗提供建议。告知人员还应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 能与献血者耐心沟通。此外告知人员需具备诚信、同情、理解等职业素质, 有较高的职业道德, 因为检测结果的告知必须严格注意保密, 检出病毒标志物结果的外传会给献血者造成痛苦, 也会给血站带来纠纷。
3 告知的方式
3.1 短信告知
我站使用移动公司的采供血服务软件, 在检验结果发布24 h内, 及时向献血者发送短信, 移动、联通和小灵通可同步发送。短信告知方便、快捷, 但不能告知献血者具体不合格情况, 所以我站只对检验结果合格的献血者采取短信告知方式。
3.2 电话告知
由专人负责打电话告知本人, 这种方式可具体地解答一些献血者提出的相关问题。电话告知前应先核实献血者的身份信息、献血码、献血时间和地点, 确定为本人后方可告知, 更有利于结果的保密。我站对HBsAg、抗-HCV、ALT检测阳性的献血者采取电话告知方式。
3.3 信函告知
我站对HBsAg、抗-HCV、ALT检测不合格的献血者如电话联系不上就按照所登记的地址向献血者邮寄挂号信, 信封不透明并注明“亲启”字样。
3.4 当面告知
“一对一”、面对面告知的方式较为理想, 使献血者在获得信息的同时对该疾病有一个大致了解, 正确认识血站检测结果和医院检测结果可能出现的不一致性, 避免了很多误会和争执。当面告知方式能使告知者密切注意献血者的情绪变化, 及时给予鼓励、支持, 防止悲观、失望。我站对抗-TP、抗-HIV初筛阳性的献血者采取当面告知的方式。
4 告知技巧
4.1
无论何种告知方式, 首先对献血者表示感谢, 表扬和鼓励其无偿献血精神, 让献血者感受采供血机构的真诚服务。
4.2
告知工作要保密, 献血者的个人信息、血液检测结果等作为个人隐私理当受到应有的保护[2]。告知人员应当告诉献血者对谈话内容将会严格保密, 增强献血者的信任感。
4.3
对本次所献血液不合格原因进行清楚、准确的解释。解答、指导时, 应照顾到对方的文化水平、性格特点以及解决问题的可能条件。告知用语要礼貌, 充分尊重献血者。
4.4
认真积极地听取献血者的倾诉, 以便获取可供分析的信息。对献血者的每个提问都要热情解答, 表示出诚信、耐心、同情心, 以降低献血者的恐慌心理。
4.5
告知人员应采取谨慎的态度, 要表明检验结果不作为临床诊断的依据, 因为卫生部给采血机构制定的筛选标准高于医院给患者定的标准, 避免不合理的解释产生负面影响。
5 设立不合格献血者谈话室
无论是电话告知还是当面告知都要在相对安静安全的环境下进行, 避免引起他人注意, 影响献血者的工作和生活。我站专门设立了献血者的谈话室, 方便献血者来访, 以保证告知的安全环境。
6 告知记录
由于记录可以证实该项工作已经被完成和完成的效果情况, 因此一定要有详实准确的告知记录。为便于理解和填写, 可用表格的形式进行记录, 表格应包含献血者姓名、性别、血型、住址、身份证号、联系电话、献血日期、血清标志物检测结果、告知方式、告知时间、已说明的主要内容、献血者的疑问及要求、告知者签名、献血者签名等项目, 并用清晰准确的叙述方式详尽地填写。
总之, 告知工作在血站业务中占有重要位置, 一方面是采供血机构对献血者献血后的后续服务, 建立血站与献血者的亲密关系;另一方面本着对献血者认真负责的态度, 将献血者的健康状况给予及时反馈。建立健全献血者告知制度, 对无偿献血工作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钦辉, 高峰.WHO, 安全血液和血液制品 (中文版教材) .日内瓦:世界卫生组织, 1996, 16, 83-85.
检测结果报告方法 第9篇
梅毒的实验室检测方法主要有病原学检查和血清学试验, 血清学试验又包括非梅毒螺旋体血清学试验和梅毒螺旋体血清学试验;梅毒螺旋体血清学试验包括梅毒螺旋体血球凝集试验 (TPHA) 、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 (TPPA) 、荧光梅毒螺旋体抗体吸附试验 (FTA-ABS) 、测定螺旋体抗体的血清学试验 (ELISA) [2]。目前血站主要使用梅毒螺旋体抗体诊断试剂盒 (ELISA) 。
金标法:预期用途:乙肝表面抗原 (HBs Ag) 为乙肝病毒的包膜蛋白, 本身不具有传染性, 但它的出现常伴随乙肝病毒的存在, 所以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是乙肝病毒感染的标志。它可存在于患者的血液、唾液、乳汁、汗液等分泌物中。在感染乙肝病毒后2~6个月, 可在血清中测到阳性结果。急性乙型肝炎患者大部分可在病情早期转阴,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该指标可持续阳性, 成为乙肝病毒携带者。梅毒螺旋体是引起人类梅毒的病原体, 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 可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梅毒主要通过性接触、母婴垂直传播, 也可通过血液传播, 先天性梅毒临床主要表现以流产、死胎或梅毒儿, 后天性梅毒临床依据感染过程分为3期, 早期诊断是杜绝感染及时治疗的有效措施。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梅毒螺旋体抗体联合检测试剂, 为定性检测人全血/血清/血浆中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和梅毒螺旋体抗体, 适用于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和梅毒螺旋体早期感染的辅助诊断。检测原理: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梅毒螺旋体抗体联合检测试剂采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同时测定全血、血清或血浆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和梅毒螺抗体。当检测标本HBs Ag/TP阳性时, 标本中的乙肝表面抗原或梅毒抗体与胶体金标记的抗-Hbs单抗或TP抗原特异性结合, 形成各自的复合物, 如果是HBs Ag复合物沿着硝酸纤维素膜层析至乙肝表面抗原检测线时, 即与检测线上包被的抗-HBs单抗结合形成“Au-抗-HBs单抗-HBs Ag-抗-HBs单抗”夹心结合物产生有色线条。若是TP复合物行至TP检测线时, 即与检测线上包被的TP抗原结合形成“Au-TP抗原-TP抗体-TP抗原”夹心结合物产生有色线条。未结合的胶体金颗粒则富集在对照线处, 使对照线呈现清晰可见的有色线条;被试的阴性样品只在对照线处显色。
酶联免疫法 (ELISA) :预期用途: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和梅毒螺旋体抗体诊断试剂盒是定性检测人血清或血浆中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HBs Ag) 和梅毒螺旋体抗体 (TP) 。适用于血液筛查和临床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感染和梅毒螺旋体感染的辅助诊断。检验原理:两种试剂盒均采用双抗原夹心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原理。
笔者专门对768例献血者血清样本同时使用两种方法进行检测比对, 发现有个别ELISA法检测阳性或OD值在灰区 (0.7~1.0) 的金标法检测为阴性, 再用不同厂家的试剂ELISA法复查结果仍为阳性或OD值在灰区, 经反复检测ELISA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优于金标法, 现将检测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试剂和仪器:ELISA法试剂由北京某公司 (A试剂) 和厦门某公司 (B试剂) 提供的;金标法试剂由厦门某公司提供, 试剂均在有效期内使用。全自动酶免系统由深圳某公司生产的Uranus 100和Uranus 120。
标本来源:2013年7-12月部分无偿献血者血样。
检测方法:所有样本均使用一次性真空负压管血袋留样, EDTA-K抗凝管。
ELISA法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 按照本检测项目的标准操作规程设置三阴两阳、QC1 (低值) 、QC2 (高值) 和NQC, HBs Ag和TP检测方法均为双抗原夹心法酶联免疫试验原理。
参考值:HBs Ag临界值计算 (CUTOFF) :临界值=阴性对照空A均值NC×2.1 (阴性对照空低于0.05者按0.05计算) , 阴性对照空A值≤0.10, 阳性对照空A值≥0.08, 否则实验无效。
TP临界值计算 (CUTOFF) :临界值=阴性对照空A均值NC+0.18, 阴性对照空A值≤0.10, 阳性对照空A值≥0.08, 否则试验无效;若有1孔阴性对照A值大于0.1应舍去;若两孔或两孔以上阴性对照A值大于0.1, 应重复试验。
结果判定:样品A值<临界值 (CUTOFF) 者为阴性, 样品A值≥临界值者为阳性, 样本OD值在0.7~1.0为灰区 (初试阳性反应或在灰区者重新血袋便管剪样双孔复试) 。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梅毒螺旋体抗体联合检测试剂 (金标法) 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标本和试剂条平衡至室温 (18~25℃) 并编号, 加样量必须在60~80μl滴加在加样处, 15分钟最终观察并判断结果, 超过30分钟后试验结果无效。
结果判断:观测区仅对照线 (C) 位置处出现一条带, HBs Ag、TP均为阴性;在观测区同时出现三条带, HBs Ag、TP均为阳性;在观测区, 对照线 (C) 及HBs Ag检测线 (T1) 位置处各出现一条带, HBs Ag阳性、TP为阴性;在观测区, 对照线 (C) 及TP检测线 (T2) 位置处各出现一条带, HBs Ag, 阴性、TP为阳性;观测区对照线 (C) 处没有条带出现或仅有检测线 (T1、T2) 处有条带, 表示此次检测无效, 必须换用新的试剂。
结果
768例样本中, 两项结果均为阴性的样本607例;HBs Ag阳性样本137例, TP阳性的样本22例, 其中金标法检测单项HBs Ag阳性123例, TP单项阳性18例, HBs Ag和TP均为阳性2例。ELISA法全阴性的结果金标法均为阴性;而ELISA法为阳性的结果金标法检测结果有所变化, 两种方法检测出不同结果符合率, 见表1。
HBs Ag金标法和ELISA法比较, 敏感度89.93%, 特异度100%, 经统计学分析χ2=12.07, P<0.0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也就是说有高度显著性;TP金标法和ELISA比较, 敏感度83.33%, 特异度100%;经统计学分析χ2=2.25, P>0.0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见表2。
ELISA法为阳性的各单项结果中, 金标法的阳性符合率HBs Ag 16.28%、TP2.6%;ELISA法为阴性的各单项结果中, 金标法均为阴性, 符合率均100%;两种方法各单项结果总符合率HBs Ag98.18%、TP 99.48%, 见表3。
讨论
两种方法对768例样本检测结果表明:金标法敏感性较ELISA法差, 存在假阴性结果。与过去有文献报道相似[3]。通过对表1、2的分析可知:金标法对HBs Ag和TP检测的敏感性较ELISA法差, 尤其对低滴度样本监测结果较差, 往往检测结果为假阴性;但对于现代血站来说, 采血前的初筛检验是至关重要的, 由于采集的血液需要离心、分离、成分制备等各个环节, 这些环节若阳性标本越多, 对工作环境产生污染的可能性越大;另外, 对于采血和检验人员来说也可以减少采血和化验过程中的感染机会。还有金标法具有简便、快速、特异性较高、试剂稳定, 无需检测仪器等特点, 对抗原量过大的样品未出现“钩状效应”现象, 故一般不出现假阴性[4];此外, 金标法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阳性率有所提高。因此,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梅毒螺旋体抗体联合检测试剂用于大量的无偿献血前的初筛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工作更为合适。
参考文献
[1] 庄严等.胶体金免疫层析法与酶联免疫吸附法结合使用在乙型肝炎检测中的应用[J].中国实验诊断学, 2008, 14 (3) :180-181.
[2] 谢益君.梅毒的实验室诊断[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08, 2 (3) :29-40.
[3] 陈瀑, 康红.胶体金免疫层析法与检测乙型肝炎的评价[J].临床输血与检验, 2003, 5 (5) :30-31.
两种方法检测癌胚抗原的结果对比 第10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60例癌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 男36例, 女24例, 年龄36~75岁, 平均 (54.0±2.1) 岁,
1.2 检测方法
均采用静脉采血方式采取3 ml的血量, 均在统一试验条件下分离血清, 血样均保存于温度为-20℃的无菌环境下。分别采用ELISA和电化学发光法进行检测。ELISA所采用的仪器设备为Thenno MULISKAN MK3酶标仪及配套的试剂盒, 电化学发光法所采用的仪器设备为罗氏Elecsys2010电化学发光仪和配套试剂, 定标液和质控品。
1.3 观察指标
CEA标准品有5个浓度, 分别为5μg/L、10μg/L、20μg/L、40μg/L、80μg/L, 以浓度为5μg/L的标准品吸光度值 (OD值) 为标准, 大于该标准则为阳性。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ELISA检出CEA阳性例数为33例, 阳性率为55.0%, 电化学发光法检出CEA阳性例数为32例, 阳性率为53.3%。两组阳性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本研究所选用的检测方法为电化学发光法与ELISA[2]。电化学发光法集化学发光技术和免疫测定技术的优点于一体, 在新免疫检测学技术中具有标志性意义, 具有时间短、检测范围广、检测结果精度高、自动化程度高、无放射污染等特点, 并且不受溶血、脂血、黄疸及其他生物因素的影响, 极大地提高了CEA的检测准确度。ELISA是受检物质既可以是抗体, 也可以是抗原, 通过让CEA与酶复合物发生颜色反应来实现检测, 反应颜色的深浅与抗原含量成正比。ELISA检测中必须具备酶标志物、免疫吸附剂和显色剂, 具有较强的特异性, 与电化学发光相比具有成本相对较低的优势, 更适用于临床的大范围筛查和基层医院的临床检测。本研究结果显示, ELISA和电化学发光法检测CEA阳性的结果相当, 在检测CEA上都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然而, 文献报道, CEA的特异性不高, 并存在较高的假阳性和假阴性, 只有结合一定肿瘤初步筛查项目, 其肿瘤诊断意义才得以实现。因此, CEA在人体血清含量的升高并不一定提示恶性肿瘤, 临床上应综合患者的临床体征和其他各项检查的结果进行诊断。
本研究虽然得出结论, 但尚存在不足:电化学发光和ELISA均能较为准确地检测出CEA的含量, 结果一致性较高, 在检测癌症患者CEA的临床实践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但是本研究的观察样本数量偏少, 检测范围仍然不够宽, 这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关注。无论患者在哪个检测机构、用何种仪器和试剂, 同一个患者的同项目检测结果均是具有可比性的, 这需要卫生管理机构、检验人员的共同努力, 以实现质量管理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潘小萍.电化学发光与ELISA法检测癌胚抗原比较[J].内蒙古中医药, 2013, 32 (2) :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