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间接言语范文
来源:火烈鸟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23
1

间接言语范文(精选10篇)

间接言语 第1篇

间接言语行为 (Indirect Speech Acts) 这一概念是Searle在Austin的间接施为句的基础上提出的 (John Searl, 1969, 1975) 。塞尔指出, 要想理解间接言语行为, 首先要明白“字面用意” (literal force) , 在此基础上再推断出其间接用意, 即“言外之力” (illocutionary force) 。例如: (l) Could you open the window for me?这句话的字面用意是“询问”, 但并不是简简单单地询问听话人是否有能力为说话人打开窗户, 听话人需要通过“询问”这个字面用意, 推断出说话人要表达的“请求”这个间接用意, 即言外之力。

Searle的间接言语行为基于以下的假设:a.显性施为句可以根据施为动词判断出来;b.传统的三大句子类型:陈述句、疑问句和祈使句分别表示“陈述”、“询问”和“命令”, 它们都有各自的功能, 这实际上就是它们的施为用意;c.在传统意义上这些用意被看做是字面用意, 并不是间接的施为用意。听话人需要通过推理得出说话人真正要表达的施为用意;d.间接言语行为可分为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 (Conventional indirect speech acts) 与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 (Unconventional indirect speech acts) 。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是指对字面用意作一般性推理而得出的言外间接用意;而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较复杂, 它主要依靠说话双方所处的语境和共同的语言信息来推断。

二、间接言语行为的表现方式

(一) 通过逻辑语义表现言语行为

陈述句表示“陈述”, 疑问句表示“询问”, 祈使句表示“命令”。例如:

(1) a.It's 10 o’clock now. (表陈述)

b.Is it correct? (表询问)

c.Leave me alone! (表祈使)

逻辑语义方式往往直接表达命题行为, 即以言行事的命题内容。不同的以言行事可以有相同的命题内容。

(2) a.John help Mary. (表陈述)

b.John help Mary? (表询问)

c.John, help Mary! (表命令)

例 (2) 中各句虽然有相同的命题内容“John help Mary”;但分别表达了不同方式的以言行事:陈述、疑问、命令。

(二) 通过句法结构表现言语行为

说话人可以越过陈述句表示陈述, 疑问句表示询问, 祈使句表示命令这类字面用意, 通过一些句法结构来表达一个间接的言语行为。

A.疑问句型结构间接表示“请求”、“命令”、“建议”等言语行为

a.Can you pass the salt, please?

b.Could you turn It down, please?

c.Would you be more quiet?

B.陈述句型结构间接表示“请求”、“命令”、“劝告”、“提醒”或“允诺”等

a.I would like you to go now.

b.You ought to be more polite to your teacher.

c.You‘re standing in my way.

C.祈使句型结构间接表示“警告”、“提供”、“妥协”或“让步”

a.Don't you eat too much.

b.Let me carry your suitcase.

c.No smoking.

(三) 通过语境信息表现言语行为

在一定条件下, 言语行为可以依靠语境使用任何语言形式表现出来。下面的例句是结合会话含意的合作原则来实施言语行为的情况:A邀请B去看一场表演, 而B由于某种原因不愿意去, 为了避免正面冲突, B没有直接拒绝A, 而是用“我还没准备好”来表达拒绝对方的言外之力。

A:“We should leave for the show or else we’ll be late.”

B:“I am not ready yet.”

A:”All right.”

(四) 通过感情意义表现言语行为

这里的感情意义是指说话人对所谈论的事物表现某种克制、夸大、讥讽、强调等, 从而使话语显得更具感染力。

A.带有“克制”感情的话语多用于表达含蓄的“赞许”、“批评”、“不满”等言语行为。例如:A:“Let’s go shopping.”

B:“That’s not bad.”

B.使用“夸张”的口吻表达说话人的“喜爱”, “厌恶”、“赞许”、“反对”等言语行为。例如:

a.John runs as fast as a pig.

b.Mike leaps like a gazelle.

C.使用“讥讽”的方式来表达“不满”、“蔑视”、“厌恶”等言语行为。例如:

A:Who's room is this?

B:Mary’s.

C:Oh, I see.It's terrific, isn't it?

三、间接言语行为的目的与动机

到目前为止, 已经有很多学者对说话人使用间接言语行为的目的与动机进行过分析与探讨。比如利奇 (Leech, 1983) 主要通过衡量以言行事行为与以言行事目的/施为目的 (illocutionary goal) 之间的距离去评估言语行为的间接性, 他同布朗和列文森 (Brown&Levin son, 1987) 一样都是从社会的角度、以说话者为中心去分析言语行为;而斯珀伯和威尔逊则采用认知的手段, 并以听话人为中心进行了研究。

托马斯 (Thomas, 1995:142-146) 指出, 间接言语行为的使用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因素:

A.增加话语的趣味性, 使其更加生动、灵活;或使用间接性话语 (如违反“量”准则) 以降低话语的趣味性或转移兴趣;

B.增加话语的信息力度。它与前者密切相关, 使用间接性话语以增加话语信息的效度或影响, 听话人要解释该话语传递的信息, 就须付出一定的努力, 比如对玩笑、反语等的解释;

C.当两个或多个目标相互抵触时, 说话人常会使用间接性言语行为;

D.为了礼貌或面子, 说话者也会使用间接言语行为。

其中第四个方面的礼貌问题比前三者更重要, 以上四方面的原因是说话人进行语言选择的真正潜在动因。Searle认为:在指令式间接言语行为中, 礼貌虽然不是唯一的动因, 但却是主要动因。

四、结语

以Austin, Searle为代表的言语行为理论学家把语言研究从以句子本身的结构为重点转向句子表达的意义和意图方面, 从而突出了用语言施事的社会功能。间接言语行为理论阐述了语句字面用意和间接用意两个层面的关系, 揭示了语言结构和功能之间存在的多元关系。总之, 间接言语行为理论的提出, 无论对语言研究还是对应用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语用学以及语言习得研究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摘要:英国哲学家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是研究语言使用问题的基本理论, 美国语言哲学家塞尔在继承和批判奥斯汀理论的基础上发展了并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本文主要对Searle提出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进行了概述, 并分析探讨了其表现方式、目的与动机。

关键词:间接言语行为,表现方式,目的,动机

参考文献

[1]Searle, J.R.Speech Acts[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 1969.

[2]Searle, J.R.Expression and Meaning Studies in the Theory of SpeechActs[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12-15, 30, 35-39, 16.

[3]Searle, J.R.Expression and Meaning:Studies in the Theory ofSpeech Act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9.

[4]顾曰国:《John Searle的言语行为理论评判与借鉴》, 《国外语言学》1994 (3) , 11-15。

间接言语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第2篇

至美的追求—美学视角下泰戈尔的《吉檀迦利》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中华民族主义的新表现:“中国威胁论”——构建民族认同的一种手段 模糊语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语用功能研究 法律英语词汇的特点及其翻译

高中英语写作前口语活动设计与实施建议 中美文化差异对外贸谈判的影响 谈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

英语动结式V+PP的语义整合研究

英汉日常礼貌用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差异 中美立法语言的模糊性研究

从《小妇人》看男性缺失时十九世纪美国女性的成长

意识流与女性主体意识建构:以詹姆斯•科尔曼的《莫说她很怪》为例 论中学英语互动教学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现状调查

从功能翻译理论分析化妆品商标翻译

解读海明威小说《老人与海》中的生态意识 中英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 中西广告语中隐喻比较研究

换位思考在商务信函中坏消息的运用及建议 广告语及商标翻译

如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目的论与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

浅析习语翻译中的中西文化差异及其应对策略 《宠儿》女主人公赛斯人物形象分析

浅析哥特意象在爱伦坡小说《丽姬娅》中的体现 42 A Comparison of the Dragon Culture in the East and the Sheep Culture in the West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功能对等理论在新闻英语翻译中的应用 从英汉动物成语比较中英文化差异

浅析《德伯家的苔丝》中的苔丝悲剧的成因 浅析当代美国跨种族领养的现状

A Linguistic Analysis of Barack Obama’s Inauguration Speech 《永别了,武器》的存在主义解读 从跨文化角度对商标名称的研究

An Analysis of the Ambivalent Character of Frederick Winterbourne in Daisy Miller A Research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Chinese Dish Names On Carl’s Personality in Titanic

美国个人主义与中国集体主义的比较 中西神话中的创世神话 企业网络营销策略分析

科技英语翻译中的词性转换研究

埃德加•爱伦•坡短篇小说的语言特色分析

Three Discriminations to Little Black American Girls in The Bluest Eye An Analysis of Scarlett’s Character DOTA游戏英雄名称汉译策略

《追风筝的人》中哈桑自我牺牲精神的研究 高中英语反思式教学研究 英汉思维模式差异的对比研究 论商业广告中的翻译对等原则 从《美国的悲剧》解析美国梦

对《璃琅三部曲》中爱尔兰人的人性分析 词汇衔接手段在新闻英语中的应用 体育新闻英语文体特点分析

哥特式风格特征在《远大前程》中的诠释 An Analysis of Racism in Of Mice and Men

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调查 改写理论视角下看葛浩文《狼图腾》的英译

从顺应论角度看劳伦斯小说中关于心理动机的语码转换 英汉词汇的文化内涵之对比研究

从文化翻译学行为论看汉语国俗语的英译过程——对林语堂和《吾国吾民》的个案考察 劳伦斯与安妮宝贝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论英汉机器翻译中被动语态翻译的缺点 会话含义的语用初探

What to Love and Hate ----on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从民族文化心理差异角度看功能对等论在商标翻译中的运用

浅析英语广播新闻的语言特色

互文性理论指导下的公示语汉英翻译

Risk Comparing of Documentary Collection and Letters of Credit 86 《夜莺与玫瑰》中的唯美主义

功能对等角度下《最后一片叶子》的翻译策略 88 功能目的论视角下的仿拟翻译的应用分析

从《到灯塔去》解读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权主义思想 90 浅谈跨文化视角下的英汉习语互译 91 英汉超音段音位的对比分析

The Multiple-Personality in the Hero of Dr.Jekyll and Mr.Hyde 93 《丧钟为谁而鸣》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东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之餐具比较——筷子和刀叉 95 试析《最蓝的眼睛》中佩科拉悲剧之源 96 论《呼啸山庄》中希斯克利夫的心路历程 97 从Salsa舞解析墨西哥人的性格

英汉恭维语与恭维回应的跨文化分析 99 外贸英语句子分隔的研究及其翻译 100 《儿子与情人》恋母情结分析 101 《雾都孤儿》中的正邪儿童形象

麦克•莫波格《柑橘与柠檬啊》的叙事艺术 103 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角度解读《喜福会》 104 浅析苔丝悲剧命运的形成原因 105 非言语交际对演讲的影响

视角转换理论在英文电影字幕中汉译的应用 107 中国侠士精神与西方骑士精神比较研究

谈《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的女性主体意识

黑色孤岛上的灰色母亲—从黑人女性主义角度解读《宠儿》中的母女关系 110 中英礼貌用语的对比研究

顺从还是叛逆——解读《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基督教义精神 112 浅谈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悲剧

《红字》-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混合体

从《推销员之死》看消费主义时代美国梦的破灭

试论《永别了,武器》中的悲观宿命论(开题报告+论文)116 斯托夫人《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宗教影响 117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爵士乐时代的新潮女郎 118 从许渊冲的“三美”原则论李白诗歌的翻译 119 浅析托妮•莫里森《恩惠》中的母爱 120 论英语俚语的汉译

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中的词汇差异

商务谈判口译的语用失误的成因及负面影响对学习的启示 123 论凯瑟琳﹒曼斯菲尔德作品中的彼得﹒潘情结 124 译者主体性对翻译风格的影响分析 125 古诗词英译关于夸张的翻译策略研究 126 探析《愤怒的葡萄》中人性的力量

A Study of Cohesion in English Trade Correspondences 128 论口译的原则与技巧

On Virginia Woolf’s Feminism in A Room of One’s Own 130 从《太阳照常升起》分析美国一战后的消费道德观 131 中西方数字“九”的文化对比分析与翻译 132 浅析女性主义在薇拉﹒凯瑟作品中的表现 133 约翰•多恩诗中女性歧视现象分析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bout Vacant Words in Dreams of the Red Mansion 135 “笼中鸟儿们”的反抗--从《琐事》中解读女性意识的觉醒 136 高级英语课堂中教师角色研究

浅析《弗兰肯斯坦》中怪物“善”与“恶”的转变 138 奥巴马演讲辞的话语分析

从《在路上》分析“垮掉的一代”的文化内涵

论亨利•詹姆斯的世态小说的特征—以《黛西•米勒》和《贵妇画像》为例 141 An Analysis of the Tragic Fate of Mary Turner in The Grass Is Singing 142 论新闻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

海明威“冰山理论”在《白象似的群山》中的运用 144 委婉语探究:起源、构成、交际功能

从归化与异化角度浅析《毛泽东选集》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146 汉语外来词翻译的文化解析

论《百舌鸟之死》中的百舌鸟象征 148 论《鲁滨逊漂流记》中的殖民主义 149 论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语法教学

中西文化心理差异分析—以饮食习俗为视角 151 浅谈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之差异

152 追逐梦想的人——浅析《刀锋》中拉里的性格多样性 153 《到灯塔去》中的“双性和谐”研究

154 高中英语听、说、读教学活动中写作融入模式的初探 155 英语学习能力与风格的性别差异研究 156 论“and”的用法和翻译

157 On the Unique Narrating Methods and Writing Skills in Brideshead Revisited 158 从文化差异角度谈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语言技巧 159 探析《玛莎•奎斯特》中玛莎性格的根源 160 跨文化交际背景下英语禁忌语探析 161 法律英语词汇特点及其翻译 162 谈某些颜色词的翻译

163 中学英语课堂中教师的纠错策略 164 从谈判风格看中美文化差异 165 论<<禁食与欢宴>>中乌玛的觉醒 166 论《围城》中的语码转换 167 高级英语课堂中教师角色研究 168 《呼啸山庄》的叙事策略

169 解读《纯真年代》中的爱伦的悲剧原因 170 从中西文化差异的角度浅析商宴之道

171 The Pursuit of Freedom and Love in E.M.Forster’s A Room with a View 172 从接受美学视角看旅游广告的翻译 173 旅游翻译中的跨文化语用失误 174 宗教禁欲下的爱情-论霍桑的宗教观与道德观在《红字》中的体现 175 从合作原则的违反看小品“卖拐”中的幽默

176 当爱遇见不爱——浅析《马可百万》中的三对情爱关系 177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主人公的性格分析

178 The Comparison of Diet Culture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179 汉英“眼”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

180 An Analysis of American Dream--A Case Study of The Great Gatsby 181 Symbolism in The Catcher in the Rye 182 从思维方式看中英科普文章的差异 183 从顺应论的角度谈英文电影片名的汉译

184 Study on Chinese and Western Menu Translation in View of Dietary Cultural Diversity 185 广告翻译中的功能对等

186 《红字》中珠儿与《雷雨》中周萍之比较

187 论简奥斯丁在《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意识和婚姻观 188 “去十九号房”中的自由观

189 On House’s Model for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A Case Study of Li Mi’s Chen Qing Biao 190 探析《红字》中齐灵渥斯的恶中之善

191 论妇女解放历程在《紫色》中的体现——以主人公西丽为例 192 目的论指导下的英文影视名称的翻译 193 初中英语口语教学的课堂活动设计 194 xx大学影视英语教学调查

195 “龙”和“Dragon”的语义与文化内涵比较 196 《加里波利的坟墓》的反讽与对话 197 初中英语词汇教学

作为间接言语行为的修辞疑问句 第3篇

关键词:修辞疑问句;间接言语行为;功能

言语交际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常常发生说话人说出某个句子却指的是另外一种意思的情况。修辞疑问句就属于这种介于疑问句和陈述句之间的边界语言现象。确切地说,修辞疑问句是一种形式和内容处于不对称关系的句子结构:形式上是问句,而内容上却用来传达信息。我们将修辞疑问句纳入到间接言语行为的范畴中,因为修辞疑问句的使用不是为了获得某种信息作为答案,而是为了确认事实或说出观点。如:Может ли честный человек мириться с этим?(一个正直的人会容忍这件事吗?)=‘Честный человек не может мириться с этим。

一、修辞疑问句的定义及分类

修辞疑问句自古希腊时期就被广泛使用,当时这个名称还属于演讲术的范畴。修辞疑问句是俄语中一种旨在强调的特殊问句形式,是以问句的形式表达强调的陈述,不需要听话人做出回答,作用是加强语气,特征是实际含义同字面意义正好相反。《俄语语法》指出:修辞疑问句并不旨在获取答案,而是用来传达信息—这种信息总是具有情感表现力色彩。修辞疑问句符合两种具有情感表现力色彩的问句,这两种问句要么暗含肯定,要么暗含否定(Русская грамматика, 1980)。

В. А. Григорьев将修辞疑问句分为三类:一是纯修辞疑问句(反向确认的疑问句);二是形式信息疑问句(说话人提出问题的目的是让听话人立即回答);三是说话人并不期望得到答案的一类疑问句(Григорьев, 1987)。本文主要探讨的是第三类修辞疑问句作为间接言语行为的功能。

二、修辞疑问句作为间接言语行为的功能

(一)用问句形式表示指令性的含意

(1) Почему ты ещё не уйти?(你为什么还不走?)

(2) Можете ли вы общаться к врачу?(您就不能去就医吗?)

例(1)(2)的字面意义是“询问”。但人们根据语境推断出各句所表达“命令”、“建议”的间接言语行为,从塞尔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看,以上例子可被看作是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

(二)用问句表示肯定/否定

(3)Кто не хочет быть честным?(谁不想是诚实的?)

(4)Кто желает себе зла?(谁希望自己不幸?)=‘Никто не желает себе зла

例(3)表示出强烈肯定的断言,即:“Все хотят быть честным.”,语境下表达了说话者强烈的不满与委屈,这种疑问句的表达方式,不过是设问其表,肯定其里,使受话人感到说话人的不快和不平。例(4)则表示出强烈否定的断言,即:“Никто не желает себе зла”,说话人选择用问句的形式,并不是真的想知道答案,而是想要表达不满与愤怒的感情。

(三)修辞疑问句表主观情感色彩

修辞疑问句有时也用作情感表达手段,赋予语句不同的情感表现力色彩。修辞疑问句可以表达惊奇、绝望(甚至惊慌)、懊恼、猜测、藐视、愤怒、气愤等主观情感,主要以负面情感为主。下面以修辞疑问句表达的愤怒的主观情感为例,如:

(5)Жизни! Жертва! Что вы знаете о жизни и о жертвах?(生命!牺牲!关于生命和牺牲你又知道什么呢?)

(6)На миг её сердце остановилось. Как он мог такое сказать? Дурак. Несчастный дурак!(她的心脏一刹那停止了呼吸。他怎么能说那些话?傻瓜。不幸的傻瓜!)

例(5)用修辞问句的形式表达了说话人的愤怒情感,谴责受话人对生命和牺牲的一无所知;例(6)是说话人表达愤怒语用效果的又一鲜明的例子,此例中修辞疑问句完全帮助展现了主人公的愤怒情感,比使用陈述句的形式—他无论如何也不应该说出那样的话更能证实说话人不赞同的目的。

用修辞疑问句来表达主观情感的目的是各种各样的:一是使受话人明白刚刚对说话人说的对其来说是新知;二是促使受话人告知与最初信息相关的详细情况;三是指明说话人认为受话人的意图具有不可实现性等等。

三、结语

综上,我们对修辞疑问句关注的不应是其问句的表达形式,而应是通过修辞疑问句实现的其他言语行为,如:愤怒、惊奇、威胁言语行为等等,从言语行为的角度出发,这类语句被称为间接言语行为。修辞疑问句是一种更加具有主观感情色彩和更加有效的表达方式,能够唤起受话人的某种反应,使其完成一定的行为,从而达到说话人的理想目的。

参考文献:

[1] Русская грамматика. Т. 2. М., 1980.

间接言语行为的语用功能 第4篇

关键词:间接言语行为,言外之意,功能

Austin的言语行为理论是间接言语行为的主要理论基础。Austin认为,语言的用途不应该仅仅是通知或描述事情,而是经常被用来“做事情”,语言交流的基本单位不是语句而是通过这一语句所引起的言语行为,每一语句都可以引起一定的言语行为。根据Austin的分类,当我们说一句话时,大多数情况下,同时实施了三种言语行为:言内行为(locutionary act)、言外行为(illocutionary act)和言后行为(perlocutionary act)。

言内行为:说出的实际词语,他们确定了意义和所指。

言外行为:隐藏在词语之后的说话人意图或者语力(force)。

言后行为:说话人通过说出句子在听话人那里发生的与言外行为相关的效果。[5]Austin最感兴趣的是言外行为,因为言外行为(言外之意)才是说话人真正的交际意图与目的所在。

Searle在1975年首次提出间接言语行为这一概念,他指出,言语行为理论的一个根本发生点或假设就是,所有的语言实际都与言语行为有关,言语行为是言语交际的基本单位。[1]他修正了Austin关于言语行为的分类。他指出:每说一个语句,其中包含这样三种次行为:话语行为(utterance act)、命题行为(propositional act)、言外示力行为(illocutionary act)。[6]其中,言外示力行为是言语行为理论的中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间接言语行为。

1 间接语言行为

1.1 涵义

根据Searle的言语行为理论,间接言语行为指的是通过一种言外行为间接地完成另外一种言外行为的情况。也就是说,交际者在实施间接言语行为时往往不直接说出自己要说的话,而是凭借另外一种言语行为来间接地表达其用意。Searle指出,要理解间接言语行为这个概念,首先要了解“字面用意”(1iteral force),然后从“字面用意”再推断出其间接用意,即句子间接表达的“言外之意”(illocutionary force)。

1.2 分类

间接言语行为可分为两大类,即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conventional indirect speech act)和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non-conventional indirect speech act)。[1]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的重要特征是,它的间接言外之力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固定在语言形式之中,并为人们普遍接受。非规约性间接言外示力行为更复杂不确定、更依赖于语境。在识别前者时,听话人只需对语句的字面意义作简单的推理就可以辨别出说话人的用意了,因而不会造成交际失误。而在识别后者时,听话人往往需要依靠说话双方共知的语言信息和所处的语境等语外因素作一番推理,所以非规约性较规约性更为间接。本文侧重对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的讨论。

2 间接言语行为的语用功能

2.1 婉拒功能

当别人向我们提出请求或建议而我们不能应允时,常需要向别人表示拒绝。在表示拒绝时,为了顾及说话人的面子,应该特别注重言语方式和语气的选择,以免会伤害人际关系。所以要尽可能地间接地表达拒绝。

例如,在海明威的小说《永别了,武器》中,中尉向少校推荐一部关于宗教的书:

“是部很有价值的书,”“我给你找一部来,”中尉说。

“有思想的人都是无神论者,”少校说。[8]

在这个简单的交谈中,我们可以看到少校拒绝了中尉的建议,但他并不是直截了当地表明自己的看法,而是言及其他,用无神论者的理由来婉拒对方,倘若笔锋犀利地说“我不看”或者“那是没有思想的人看的书”,必然会造成一种尴尬的局面,从而伤害了人们之间的和气,因此需要认真考虑说话的方式。

2.2 批评功能

当听话者不满意说话人的行为或不认同其观点和态度,从而想要指责对方时,用间接言语会使批评或忠告造成的伤害和威胁尽量降低,挽救说话双方的关系。例如:

“你好”,巴克莱小姐说。“你不是意大利人吧?”

“噢,不是。”

“你真怪,怎么进了意大利军队。”

“也不是真正的军队。只是救护车队罢了。”

“不过还是很怪。你为什么这样做?”

“我也不知道,”我说。“并不是每件事都有解释的。”

“噢,没有解释?我的教养却告诉我是应该有解释的。”[8]

这是小说《永别了,武器》中,主人公与护士凯瑟琳巴克莱小姐第一次见面的对话场景。巴克莱小姐在问及“我”参军原因时,由于欠缺完整而合理的解释而使对方没有达到交谈的目的,从而产生了巴克莱小姐并非赤裸裸但确实是强有力的批评。使用委婉的言辞“我的教养却告诉我是应该有解释的”意在表明“没有解释”这一行为是不礼貌、不妥当的。巴克莱小姐用自己饱有涵养的言语间接地完成了指责对方的目的。

2.3 强调功能

当说话者觉得直陈言实不足以表达自己的情感,或者为了强调自己的真正思想,就有可能说出话语含义(utterance meaning)和字面意义(1iteral meaning)不一致或相反的言语来以表达自己真正想说的话,从而达到了强调或充分表达自己情感的效果。

同样在《永别了,武器》中,有这样一段一位意大利中尉级军医和英国籍护士凯瑟琳?巴克莱的一段对话:

“你爱英格兰吗?”

“不怎么爱。你知道,我是苏格兰人。”

雷那蒂茫然看着我。“但是苏格兰正是英格兰啊。”[8]

我们知道,历史上苏格兰人有自己的王国,后来成为英格兰的一部分,虽然现在的苏格兰人是英国一个民族,但是其自身的独立意识非常强,同时也有较大的自治权。护士凯瑟琳用“不怎么爱”已经正式回答了对方的问题,但是接下来的“我是苏格兰人”更加强调了自己的观点,或许事实上根本不爱。这样说既保全了自己同胞们的面子,也使自己的观点更加鲜明有力。

2.4 礼貌功能

礼貌作为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一种社会的普遍现象和与言语行为相关的礼貌现象。礼貌语言是人们进行成功交际不可或缺的因素。著名语言学家Leech指出,人们为了不直截了当地触及对方的“面子”,只好拐弯抹角、含蓄间接地表达其真实的信息,而让听者自己去理解话语的“言外之意”。[8]

在独幕剧《醉了》中,王妻礼貌性地下了逐客令:

王妻:这就不敢当了!我觉得您真是一个心肠慈善的慈善家!

赵五:我也觉得你真是一个很可怜很可爱的美人!

王妻:对不住,我要进去看老太太了。

赵五:我一会儿再来。王三回来了,请不要忘了我的事。[9]

来取房钱的赵五催促王妻尽快交钱,由于王家暂时不济,王妻再三请求宽限两天,不料赵五一再纠缠,虚情假意,口若悬河。王妻表明自己必须要离开了,其言外之意表示“您该离开了”。说话使用者使用间接性的礼貌语言达到言语交际目的,不至于伤及对方面子,同时使会话顺利进行。

2.5 请求功能

请求是说话者要求别人依从他的意愿做某事。从本质上来说,请求是一种面子威胁活动,威胁说话者和听者的面子。[3]所以,人们可以选择适当的表达来避免或者减轻可能出现的威胁面子的行为。在我们向别人提出请求时,简单直接的祈使句有时会使我们的语气听起来过于生硬,别人不易接受。而通过间接言语行为发出的请求则会使语气变得很委婉。一般来说,我们常通过以下两种方式来间接地提出请求。

1)化祈使为疑问

化祈使为疑问也就是将祈使句变成疑问句。这是以听话人为出发点,以询问对方可否有能力做某事来表达自己的愿望,表面上是询问,间接地表示了请求。

在《永别了,武器》中,“我”受伤住院,希望其他的医生来会诊,“我”没有采取强硬的祈使语气,而是问道:

“可否再请一位外科医生来会诊?”

“你要的话,当然可以。不过我个人还是愿意采纳伐雷拉医生的意见。”

“你可否另请一位外科医生来看看?”

“那么我请瓦伦蒂尼来看看吧。”[8]

小说中主人公连续运用疑问句询问医生,合理地实施了间接语用策略,从而成功地提出了自己的请求,最终获得医生的准许。

2)使用预示语列(pre-sequences)结构中的请求前语列(per-request)

预示语列是指施为前语列,即在以言行事前,先用某些话语进行探听,看可否向对方实施某一言语行为。[4]预示语列经常出现在表达“请求”、“邀请”、“宣告”等施为目的的会话中。相应地,一些学者们(如Edmonson,1981;Levinson,1983)将预示语列区分为“请求前语列”(pre-request)、“邀请前语列”(pre-invitation)、“宣告前语列”(pre-announcement)等。[7]在交际中,人们常常倾向于用预示语列结构中的请求前语列来间接地提出请求,发出邀请。如:

吉先生:不要走,我不在这里的时候,老太太同你讲了很多的话,是不是?

余小姐:是的。

吉先生:你知道我不想结婚?

余小姐:为什么不想结婚?

吉先生:因为一个人最宝贵的是美神经。一个人一结了婚,他的美神经就迟钝了。

余小姐:这样说,还是不结婚的好?

吉先生:是的,你可以不可以陪我?

余小姐:陪你做什么?

吉先生:陪我不结婚?陪我不要结婚![10]

这是在话剧《一只马蜂》中出现的一段对话,吉老太太希望自己的儿子与余小姐可以组建家庭,但吉先生却是不婚主义者,同时又对余小姐颇有好感,他使用预示语列中的请求前语列,重新构筑了自己的话语计划,进行探听,最终提出自己的请求。这就是说当实施某个言语行为的意图是为后面将要实施的言语行为做准备时,我们便可把它视为预示语列。

3 结束语

间接言语行为是语言交际过程中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尽管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希望双方能够最大程度的直陈己见,言符其实,然而实际的言语操作要比理论复杂得多,人们有时会故而言它以期达到自己特定的目的。当然,间接言语行为也存在不足,如果听话的一方不能正确理解间接言语行为,很容易造成误解,而间接言语行为有时会略显繁琐,不够明了。这些不足之处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研究探讨,使间接言语行为的应用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Searle J.Speech act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69.

[2]Leech G N.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London:Longman,1983.

[3]Brown P,Levinson S.Universal in Language Usage:Politeness Phenomena[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8.

[4]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5]刘森林.语用策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6]束定芳.中国语用学研究论文精选[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7]陈新仁.预示语列的会话修辞研究[J].福建外语,2002(2).

[8]海明威.永别了,武器[M].林疑今,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9]熊佛西.醉了[M]//20世纪中国话剧经典.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间接言语 第5篇

【关键词】间接请求 言语行为 文化

请求言语行为,我们将其定义为说话者用言语提出要求,希望受话者做为或是不做为以达到说话者的期望的行为。请求言语行为可分为直接和间接言语行为两大类。

根据Searle, House在语用学中的分类,间接请求言语行为又可分为规约性间接策略和非规约性间接策略。

一、中英文中的规约性间接请求言语表现形式

在中英文中,相对直接请求,间接请求多用于难度较大,且受话者更有可能接受的语境中。而规约性间接请求在于对提出请求为出发点,用一些敬语或自身出发以求得到认可。比如说,英语中的“Could you tell me the content of the meeting this morning please?”,“Shall we go shopping tomorrow?”“I think we should re-discuss the detail of the contract, will we?”中文中的“请问,你能不能提前把计划案交给我?”,“哪天有时间我们去郊游,可以不?”“我觉得这个事情应该通知你的家长,你觉得呢?”在这两句语言中,规约性间接请求都表现出了一些共同点,比如,使用敬语,语气上比直接请求更加委婉,把希望受话者做或不做的内容直接表述在言语中,不同的场合,人物背景使用不同强度的规约性间接请求等等。

二、中英文中的非规约性间接请求言语表现形式

与规约性间接请求相比,非规约性间接请求最大的不同在于不直接表述请求内容,而是从说话者自身出发,描述客观事实,以引起受话人的注意和思考,让受话人从说话人的角度出发,以达到自己的目的。比如说,“The dorm is so dirty.”“There is someone calling.”言下之意,让受话者打扫宿舍,和让受话人去接电话。在中文中,这种请求更是常用,“咦,有人敲门?”,“屋子里太热了,外面应该要凉快得多。”这样的表达,受话人一听就明白了。

三、中英文中的间接请求言语行为的比较

通过对这两种间接请求言语的描述,我们会发现,在这两种语言中,都存在大量的间接性请求言语表达形式,而且都大量地采用了情态动词,并且在不同的语境中,我们会用不同强度的间接请求言语形式。

中英两种请求言语行为,由于其社会、文化,价值观的不同呈现出极大的差异。受西方直接,东方含蓄的思维定式的影响,许多初学者认为英文中的直接请求言语频率会远远大于中文中的直接请求言语,甚至超过自身语言中的间接请求言语使用。而事实上,根据Blumkulka在国际合作研究跨文化言语行为表现方式计划(CCSARP)中调查表明,在英文中,间接请求言语行为频率高达请求言语行为的82.4%,反之,在中文中的直接请求言语行为则远远大于间接请求言语行为的比例。

四、中英文中的间接请求言语行为差异的根源及文化背景

细追两种语言所处的社会和文化背景,就会明白,这种差异是理所当然的。

从社会结构出发,中国从古至今都是一个等级森严的国家,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多是在等级差距下进行的。这种时候君王对臣民,上级对下级,多是用命令性,而非间接请求。发展到现代社会,中国虽然摆脱了封建等级,但长期以来的禁锢对中国人的生活和言语的影响已经根深蒂固,所以中文中常用直接命令式的请求言语。加之如今的中国社会就是一个复杂的关系网,人与人之间,少用“请”这样的敬语,也是中国人之间关系亲密,不见外的一种常用表达。

从价值观来比较,西方人崇尚“个人主义”,一个以人为本的观念。所以在与人相处时,他们应该注重对方的感受,希望能够给于对方足够的尊重,所以西方人恰恰会更多地使用客气的,委婉的间接请求。而我们中国人,遵从集体高于一切,个人必须服从团体,所以在对话时,我们更多强调集体的需要,而从直接请求言语来达到意愿。

二语习得者时间长了就会发现,在中西方不同的社会中,人们的心理差距是不同的。在中国,无论在生活、工作上,我们常常通过与他人的对比而获得的差距来评判自己过得好或是不好,这种对比式的心理常常使我们处于不平等状态,以至于在言语行为上,优越感较好的人总是习惯使用直接请求言语来表达自己的期望。而在西方国家中,这种心理差距几乎是不存在的,人们致力于个人独立,客观的感觉,所以这种权利差距往往显得不那么重要,不足以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言语表达。

学习一门语言,要了解其语言背景,语言的文化和社会构成,融入其特定的语境中,才能准确地理解这门语言的独特和精彩。间接性请求言语行为,在中英文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使用,真正了解中西方的文化,我们才清楚什么时候使用何种请求言语行为。

参考文献:

[1]方文惠.英汉对比语言学[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

[2]王前.中西文化比较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6.

[3]王华.汉语中的间接性请求语[J].运城学院学报,2008(4).

浅析情侣间会话的间接否定言语行为 第6篇

间接言语行为中话语间接程度的决定因素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 本文以社会距离这一因素为切入点, 浅析情侣间会话的间接否定言语行为。情侣间的关系属于人际关系中的情爱关系, 而情爱关系作为一种特别的交往的异性关系, 包括夫妻情人等等, 是人际关系中最亲密的。社会距离 (social distance) 越近的人, 更倾向于使用直接的言语行为, 即说话者和听话者之间越熟悉, 话语的间接程度越低也越直接, 通过收集语料笔者发现虽然情侣关系是人际关系中最亲密的, 但他们的日常话语中却常常出现间接否定言语行为, 那么出现这种间接言语行为的原因是什么, 是否具有其特殊性?这是笔者将讨论的问题。

1 间接否定言语行为

赛尔 (Searle) 认为, “间接言语行为是通过实行一个言外行为间接地施行了另一个言外行为[1]。”他按照意义的规约性, 把间接言语行为分为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和非规约性的间接言语行为[2]。前者指的是这样一类意向行为, 它一贯用以实施间接言语行为, 说话人和听话人可能已经觉察不出这类言语行为在字面上的施为用意。例如:你能把盐递给我吗?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询问, 但我们按常规可以推断出他的言外之意是“请求”。因此, 可以说这类间接言语行为已经形成一种惯常使用的标准格式[3], 而后者指语句的字面用意和话语用意不相一致的更为复杂和不确定的情况, 它的真实含义很难通过常规轻易推断出来, 往往需要听者依据语境或共有信息作一系列的推理才能得出[4]。非规约间接否定言语行为指形式和字面意义为肯定, 但含意和命题态度为否定, 听话人需在字面意义的基础上, 结合语境通过推理才能得出的话语[5]。例如:

A:明天下午一起去看电影吧?

B:我还有很多作业呢!

B的回答似乎和A的话语没有直接联系, 且他的话语中也没有明显的否定标记, A只能结合当时说话的语境, 通过推理才能知道B话语中的真实含义, 即不想去看电影。间接否定言语行为是没有诸如“不”“没有”等否定标记的句子, 如上例所示, B的回答字面含义是肯定, 但通过语境分析, 发现其实是对说话者提议的否定。本文讲主要讨论情侣间的非规约性间接否定言语行为。

2 情侣间使用间接否定言语行为的言语特点:

情侣间的对话与一般的日常对话不同, 具有其自身的特点, 根据情侣双方不同的性格特征、内心的心理活动变化以及情感上的发展变化, 所呈现出来的言语行为特点也是不同的。

2.1 非规约性

非规约性, 是指非规约性间接否性言语行为的意思与其字面要表达的意思是不同的, 它不是固定的、约定俗成的语言, 而是一个动态的言语行为, 与规约性间接否定言语行为不同在于它没有否定标记, 听话者需要结合当时的语境才能推导出说话者的实际意图。例如:

杉杉:封腾, 以后我给你做饭吧?

封腾:你会煮饭吗?

杉杉:按照你的标准来说, 应该算不会吧。

封腾:你就好好的乖乖地留在我身边, 陪我一起吃饭就好了。

(电视剧《杉杉来了》)

从字面上看, 封腾的话语没有否定标记, 是在陈述一句话, 但是结合当时的语境, 从封腾的话语中可以推导出他在拒绝杉杉的提议, 他只需要杉杉好好陪在他身边, 两个人一起吃饭就好, 不需要她来做饭。

2.2 强推理性

根据关联理论, 认知语境包括语言语境、常规关系语境和社交关系语境, 其中社交关系语境又包含上方所处的物理环境 (时间地点、场合) 、交际双方当时的相互了解 (身份、关系和私人信息) 还有听话者当时的心理状况等。[5]再如:

杉杉:睡衣?

封腾:小朱帮你换的。

(电视剧《杉杉来了》)

杉杉去参加公司的宴会, 在宴会上喝醉了, 就留宿在了封腾家, 早上起来发现自己的衣服被人换了, 而封腾又正好坐在她床旁边, 于是就有了这么一问, 虽然是简单的两个字, 但结合当时的语境, 里面包含的意思确是我怎么穿的睡衣, 我的衣服呢?不会是你帮我换的衣服吧?而封腾的回答是在否定杉杉的猜测, 而小朱是封腾家的女佣人, 根据这个可以推导出杉杉的衣服是女生帮她换的, 而不是封腾。如果只是按照字面意思来看这段对话, 好像只是在陈述一个事实。

2.3 高语境性

情侣间的间接否定言语行为具有高语境性, 即情侣间的话语需要依靠当时的语境才能推导出说话者的真实意图, 如果听话者的话语离开了当时的语境, 就不一定具备否定含义了。例如:

杉杉:今天不用我挑菜啦?

封腾:现在是上班时间吗?

(电视剧《杉杉来了》)

杉杉和封腾的情侣关系就是从挑菜开始的, 而且是每个工作日的中午杉杉到封腾办公室和他一起吃饭, 并帮他把不喜欢吃的菜挑出来。上面的例子是他们一起出去吃饭时发生的对话, 封腾用了一个反问句来间接否定杉杉的提问, 今天不需要杉杉挑菜了。如果把封腾的这句话放到另一个语境当中, 也许就是一个疑问句, 询问听话者现在是否是上班时间。

2.4 显亲密性

情侣之间因为关系亲密, 常常说话都会比较直接, 但是也常常会出现间接否定话语, 而这些话语的出现, 并不会因为其否定含义而影响情侣间的关系, 反而体现了情侣间的亲密, 而且更能促进情侣之间的关系。例如:

肖奈:我睡沙发, 你帮我从柜子里拿床新的毯子。

微微:我睡沙发吧, 我个子比你矮。

肖奈:我家沙发太小, 估计睡不下两个人。

(电视剧《微微一笑很倾城》)

微微和室友闹矛盾, 离家出走, 来到肖奈家, 于是有了以上对话。肖奈的回答是对微微想法的间接否定, 他知道微微容易害羞, 所以才说这样的话, 让微微不再坚持睡沙发, 也是两人之间的一点小情趣。再如:

微微:我们会一直很好吗?

肖奈:会的。

微微:可是, 以前我也觉得我和二喜会一直很好的。

肖奈:微微, 她只是你人生中很小的一部分, 我才是你人生的全部。

(电视剧《微微一笑很倾城》)

微微和室友二喜吵架了, 情绪很低落, 于是就问肖奈他们的感情是否会一直很好, 以后是不是也会吵架, 肖奈的回答间接否定了微微的想法, 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才是微微的人生中重要那部分, 这样的说法既能增进两人之间的感情, 也能起到安抚微微情绪的作用, 也显示出了两人亲密的关系。

2.5 显独特性

由于关系的特殊性, 情侣间的对话和日常中一般的对话不同, 通常私密性比较强, 他们说的话常常只有他们两人之间才能懂, 旁边的人一般听不出其中的含义。例如:

肖奈:从小到大?

微微:也就发过一次传单而已。

(电视剧《微微一笑很倾城》)

旁人如果一听这样的对话, 其实并不能从中看出具体的意思, 一头雾水。其实, 微微的回答就是想表达自己并没有收到过很多情书, 只收过一次而已, 实际上在否定肖奈的猜测。

3 情侣间使用间接否定言语行为的原因:

情侣作为交际关系中最亲密的一层关系, 为什么也会使用间接否定言语行为?根据以上情侣间间接否定言语行为的言语特点, 可以总结以下原因:

3.1 顾及面子的需要

Brown&Levinson于1978年提出了面子论, 认为在人们的言语交际过程中总要考虑面子, 而面子分为正面面子和负面面子。本文讨论间接否定言语行为, 而否定实际上属于威胁对方正面面子的行为, 所以情侣间虽然关系已经非常亲密, 但是为了维护对方的面子, 说话人会采用间接否定言语行为。例如:

杉杉:丽抒, 我包里有一包牛肉干, 你要不要?

封腾:杉杉, 你要是饿了, 自己多吃一点。

(电视剧《杉杉来了》)

丽抒的母亲过世, 心情很低落, 杉杉想要说点话安慰她, 却不知道怎么安慰, 恰好包里有吃的, 就问她要不要吃, 封腾的回答间接否定杉杉的提议, 既是为了维护她的面子, 也是想告诉杉杉, 丽抒什么也不想吃。

3.2 保护自我的需要

虽然情侣间关系非常亲密, 但这与人类天生的保护自我的意识不相矛盾。由于非规约性间接否定言语行为, 其字面意思具有误导作用, 并且作为间接表达手段, 它能使话语具有歧义性、模糊性以及潜在可否认性。Gibbs (2000) 认为, 说话人, 尤其是弱势群体, 使用间接言语策略能够更好地保护说话人自身。即使是一起生活了多年的夫妻, 他们的对话中也能体现自我保护的意识[6]。例如:

琦妈:好看吗?

琦爸:我刚才以为是你妈来了。

(深圳房地产信息网“鸡毛蒜皮”论坛) (曾莉用例)

琦妈电了头发, 想要琦爸发表评论, 而琦爸很怕老婆, 属于家里的弱势群体, 他的回答其实就是间接的否定妻子的发型不好看, 但是又不敢明说, 怕自己说自己没眼光, 所以为了保护自己, 也为了维护妻子的面子, 他采用了间接否定的言语。

3.3 表达情感、情绪的需要

情侣之间的相处并不总是你侬我侬的, 也需要经过一段磨合期, 所以情侣之间也常伴随着小矛盾, 一方为了表达对另一方的情绪, 会采用诸如讽刺、反语的言语行为来表达自己生气、愤怒、吃醋的情绪、情感。例如:

郑琪:那你让我怎么说嘛, 对不对, 人家只是约我吃个饭而已, 难道我要回绝人家说, 对不起我交女朋友了, 不去了, 搞不好人家根本就没这意思, 你这样弄得我多奇怪呀, 对不对?

丽抒:我知道, 大家相互之间都不说破, 相互之间方便搞点小暧昧, 这样才不奇怪嘛!

(电视剧《杉杉来了》)

郑琪的女人缘很好, 在和丽抒交往之前也有过几个女朋友, 一次有两个女生给郑琪发短信比较暧昧, 丽抒看到了, 她希望郑琪的态度可以坚决一些, 直接拒绝其他女人的邀请, 于是有了上面的对话。丽抒的话语是有点讽刺意味的, 而且带了点小情绪, 表面上在说两个人之间搞点小暧昧这件事情不奇怪, 但是结合当时的说话语境, 其实就是在否定郑琪的观点, 也是在表达自己的情感, 即不希望他和别的女人保持这种暧昧不清的关系, 这样她会吃醋。

3.4 增加美感的需要

情侣间为了调节两人之间的说话气氛、两人之间的关系, 或是为了逗对方开心, 常常会使用间接言语行为, 这些话语常常比直接言语行为更能增加语句美感, 运用诙谐幽默、含蓄委婉、新颖别致的言语达到幽默文雅的效果, 这样的话语更能增进情侣间的关系。

微微:那我们一起闯荡江湖, 做一对江湖野鸳鸯。

肖奈:野鸳鸯?我记得我们明媒正娶拜过堂。

(电视剧《微微一笑很倾城》)

游戏里微微和肖奈是情侣, 并且经过了正式的拜堂程序, 微微说他们是一对野鸳鸯, 肖奈不同意她的这种说法, 所以通过说明媒正娶拜过堂来否定微微野鸳鸯的说法, 听完肖奈的话, 微微的开心溢于言表, 也进一步拉近了两人的距离。再如:

微微:这样不好吧, 他们也有参加呢?

肖奈:你拿着吧, 就当他们给你的见面礼。

(电视剧《微微一笑很倾城》)

微微之前和肖奈以及肖奈的室友们一起做了一个游戏视频被风腾公司看中, 风腾公司想买版权, 微微说想他们几个人一起平分这些奖金, 肖奈通过这句话来拒绝微微的提议, 也就是不用和他们平分奖金, 奖金你自己拿着。肖奈的话语在拒绝微微提议的同时, 又用“见面礼”这个说法来调戏微微, 好似在进一步确定两人关系。

微微:你偷听我们讲话。

肖奈:我不介意光明正大的听。

微微:革命的萌芽曝光得太早, 会被扼杀的。

肖奈和微微谈恋爱这件事情并没有告诉父母, 于是就有了上面的对话, 微微通过这句话来否定肖奈的提议, 还不到时候告诉父母他们谈恋爱的事情。

以上间接情侣间间接否定言语行为使用的原因并不一定是单个独立存在的, 可以同时存在, 并不绝对。

4 结束语

本文主要从间接言语行为理论的角度, 通过电视剧《杉杉来了》和《微微一笑很倾城》中情侣间的对话来分析情侣间的间接否定言语行为。由于情侣间对话的微妙性, 笔者总结了情侣间间接否定言语行为的特点及其使用的原因。通过分析说明, 希望可以情侣们正确理解和把握说话人真正的话语含义以及说话意图, 避免情侣间的误解, 也能更好地调节情侣间的关系。但是本文还有不足之处, 本文只是从间接言语行为的一个方面即否定, 对情侣间的对话进行分析, 不够全面, 情侣间的对话例子也仅仅是影视剧的对话, 不够多样, 之后会再做进一步的研究。希望本文能为间接言语行为的分析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摘要:间接言语行为自首次提出以来便成为语用学关注的焦点, 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对其进行阐释和分析, 而间接否定言语行为更是许多学者争相讨论的重点。但是很少有学者运用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分析情侣间的间接否定言语行为, 文章通过具体实例来分析情侣间的间接否定言语行为, 研究其是否具有自身的言语特点及其使用原因。

关键词:浅析,情侣会话,间接言语行为,否定

参考文献

[1]SEARLE J R.Indirect Speech Act[M].In Cole&Morgan, 1975:31-32.

[2]SEARLE J R.Expression and Meaning[M].Cambridge:CUP, 1979.

[3]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9:96.

[4]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151-152.

[5]曾莉.非规约间接否定:作为语用策略的言语行为[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9.

间接言语 第7篇

语言是在具体语言环境中使用时具有实际传达功能的东西。在实际言语交际过程中, 坦诚相告会伤害到对方颜面, 影响交际双方的友好关系。因此, 利用间接言语行为理论, 让说话者间接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让听话者意会言外之意, 以期有效达到交际目的, 显得非常有必要。

2、间接言语行为理论

2.1 理论基础——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

1962 年的出版的英国语言哲学家奥斯汀 (J.L.Austin, 1911-1960) 的《如何以言行事》, 标志着言语行为理论的创立。奥斯汀把人们说话时所实施的言语行为分作三类, 或称言语行为三分说。 (1) “以言指事 (又叫言内行为) ”, 即发出具有某种特定意义和指示的行为; (2) “以言行事 (又叫言外行为) ”, 即根据某个言语行动而进行的陈述、承诺、命令、请求等行为; (3) “以言成事 (又称言后行为) ”, 即通过言语行为给说话人带来的某种影响的行为。例如, A对B说「あの本を渡して下さい」, A说出这句话就是言内行为;A向B指示递过来书, 表达了A说话的意图, 这是言外行为;B听了A的话后把书递给了A, 达到了说话的效果, 这是言后行为。

2.2 理论形成——塞尔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

美国的哲学家塞尔 (John Searle, 1932- ) 在奥斯汀语言哲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言语行为理论, 于1979 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 并下了如下定义:“所谓间接言语行为, 指的是通过一种言外行为来间接地执行另一种言外行为”。间接言语行为理论要解决的问题是:说话人如何通过“字面用意”来表达间接的“言外之力”, 即语用用意, 或者听话人如何从说话人的“字面用意”推断出其间接的“言外之力”, 即语用用意。

3、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在日语日常用语中的运用

日本社会注重“以和为贵”, 在遣词达意上倾向于用间接的方式传达自己的意图。日语的间接拒言语行为的方式也多种多样, 本文拟以陈述句、省略句、疑问句这三类句子的间接言语行为为中心, 探讨由“字面用意”推导出的“间接用意”, 即句子的“言外之力”。

3.1 陈述句

陈述句是陈述一个事实或者说话人看法的句子。日语中的有些陈述句, 可以间接地表达拒绝、请求、暗示等意思。

例1 :ご希望の価格はちょっと厳しいと思いますので、一応考えさせて頂きます。

例1 的商务谈判中, 对方的提出的价格过低超出承受范围, 但是没有直接说“不”。字面用意是请允许再考虑, 而间接用意是拒绝了对方的请求。避免了因直截了当地拒绝对方会产生的不愉快, 为今后维持商务关系留下了余地。

例2 :息子: 一日中勉強ばかりして、おなかすいた。

母親: もうすぐ夕食が出来上がるんだから、すこし我慢してね。

儿子说的字面用意是学了一天肚子饿了, 间接地表达了希望妈妈尽快准备晚餐的意图。

例3 :お嬢さんのピアノは上達しましたね、夜中の 10時ごろ稽古していました。 (刘振泉「日语语法教程」)

字面用意是赞叹听话者的女儿钢琴弹得好, 实际上钢琴练到晚上10 点, 会影响到周围人的休息, 间接地表达了请求对方约束女儿不要练到那么晚的意思。

3.2 疑问句

疑问句的主要交际功能是提出问题, 询问情况, 希望得到答复。日语中的疑问句可以间接地表示请求、指示、邀请、劝告、拒绝等意思。

例4 :先生:この教室は蒸し暑いですね

老师这句话的字面用意是向学生们询问是否很闷热, 其实是间接地表达了要求学生们打开窗户或者打开冷气。

例5 :おい、早く来ないか

字面用意是询问能否快点来, 通过否定疑问句的方式, 间接地向听话者传达了快来的指示。

例6 :同僚A :仕事が終わったら、久しぶりに一杯どうですか。

同事A的字面意思是询问工作完了之后, 喝一杯怎么样, 间接用意是邀请对方一起喝酒。通过询问的方式间接地邀请, 给了对方回绝的余地。

例7 :医者:「今のあなたの症状は中高年の方によくあるものです。つまり、仕事でストレスが溜まっている上に、運動が不足しています。少し運動をやったらいかがですか。」

例7 中, 字面用意是医生在询问患者运动如何, 实际上作为健康方面的专家, 医生间接地表达了劝告患者多运动的意图。

例8 :部下:今日は友達と約束があるので、お先に失礼します。

上司:まだ仕事終わってないでしょう?

针对部下要下班的要求, 上司反问工作不是还没有结束, 字面用意是询问, 间接用意是不能下班, 间接地拒绝了部下的要求。

3.3 省略句

省略句是省去句子语法构造所需要的组成部分的句子。日语的省略句很多, 可以间接地表达拒绝、请求、不满、慰问、歉意等意思。

例9 :利香:明日どうしてる?

完治:ああ、明日はちょっと……

利香:そうか。 (「東京ラブストーリー」)

例9 是利香拿着冰球比赛的入场券, 想邀请完治一起观看, 但是完治有别的安排, 用了省略句的形式间接表达了拒绝。省略部分的意思, 利香心领神会。

例10 :咲子:そりゃそうかもしれないけど、現実は厳しいのよね。せめて、マンションのローンだけでもないと助かるんだけど…… (「結婚」)

例10 是咲子结婚后一心想搬回娘家与父亲合住, 但是遭到了父亲的坚决反对。这次她没有直接提出请求, 而是先描述了自己的经济困境, 然后采用了省略句的形式, 希望父亲能明白省略的内容, 间接地表达了想回来合住的请求。

例11 :真矢:何か私に抗議にいらしたんでしょう?

章子:ああ、はい。あっ、あの…何かうちの和美が雑用係みたいなことやらされてるって伺いまして…… (「女王の教室」)

这是母亲章子为女儿和美的事情, 向真矢老师兴师问罪的场面。因老师给自己女儿安排杂活儿, 对老师很不满意, 但是在对话中没有直接说出来, 用了省略句, 间接地表达了对老师的不满。

例12 :このたびはどうも……

如果要正确理解这句话, 需要双方共同掌握的情况, 有可能是因为得到了对方的帮助, 表示感谢;有可能是因为给对方添麻烦了, 表示歉意;有可能是对方举行了婚礼, 表示祝贺;有可能对方举行了葬礼, 表示慰问。具体传达什么意思, 需要看双方共知的语境。

4、结语

本文通过理顺塞尔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和列举日语日常对话中的陈述句、疑问句、省略句, 阐述了间接言语行为在实际言语交际中的运用。通过例子, 可知日语实际交际中的陈述句、疑问句、省略句, 可以间接地表示拒绝、请求、劝诱、指示、不满、歉意等容易伤害到对方面子、难以说出口的意思, 减少了直接言语表达带来的风险。利用间接言语行为理论, 能更准确地把握日本人的言语习惯以及思维方式, 避免在实际会话中把自己的看法强加于人, 有利于顺畅地进行日语交际。

参考文献

[1]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

[2]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3]小泉保..言外の言语学一日本語語用論[M].三省堂, 1990.

[5]山梨正明.発話行為[M].東京:大修館書店, 1986.

[4]安達太郎.日本語疑問文における判断の諸相[M].東京:くろしお出版, 1999.

[6]刘振泉.日语语法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7]徐婷婷.日语会话中间接言语行为[J].外国语言文学研究, 2011.4.

间接言语 第8篇

语用学是语言学中一个相对独立的分支, 以语言意义为研究对象, 主要研究在特定的语境中如何理解和使用语言 (何自然, 1997) , 与英语教学密不可分。Searle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是语用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主要研究句子的言外之意现象, 对听力理解中话语言外之意的理解具有指导作用。

1 间接言语行为理论

1962年, Austin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后来, Searle继承和发展了言语行为理论, 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Searle认为, 语言交际的最小单位是言语行为, 交际的过程是由一个接一个的言语行为构成的。言语行为分为直接言语行为 (direct speech acts) 和间接言语行为 (indirect speech acts) 。Searle在解释“间接言语行为”时认为, 间接言语行为是一种以言行事 (言外之力) 通过另一种以言行事 (字面之力) 的表达方式间接地实现的 (Searle, 1979:30-31) 。或者说, 间接言语行为是一种主要的 (primary) 施事行为通过另一种次要的 (secondary) 施事行为间接地实现的。因此, 次要的施事行为是字面的, 而主要的施事行为不是字面的 (Searle, 1979:34)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语言的间接性现象非常普遍, 我们必须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理解说话者的真正意图。

例1:It's cold here.

这个句子的字面意思 (次要施事行为) 是陈述“这里很冷”这一客观事实, 而言外之意 (主要施事行为) 则与具体的语境有关。例如, 如果谈话双方身处室外, 说者可能想邀请听者进屋谈话。倘若他们在家, 说者表达的言外之意则可能是请求听者把门窗关上, 或将空调、暖气打开等等, 这一“请求”的行为是通过“陈述”间接地完成的。由此可见, 话语的言外之意是随着语境的不同而发生变化的。要正确理解间接言语行为, 听者必须掌握相关的语境知识以及具备一定的推理能力。只有这样, 听者才能在了解话语“字面意思”的基础上推断出其言外之意, 保证交际顺利进行。

2 间接言语行为与听力理解

听力理解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信息处理过程, 它并不是简单地将语言单位收集并进行解码。因此, 要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 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客服听力理解过程中的最大障碍, 即理解语言的间接性。

为了加强学生对间接言语行为的理解, 让他们懂得如何正确地使用语言, 大学英语听力教材中安排了大量有关间接言语行为的内容。在《新编语用学概要》一书中, 何兆熊 (2000) 将《大学体验英语听说教程》第一册至第三册中涉及间接言语行为的例句归类, 并且详尽地分析、解读了例句中所含的间接言语行为。

此外, 根据杨惠中教授和C.Weir的研究统计, 在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中, 对听懂重要的或特定的细节并进行推断这两项技能进行的测试所占的比例最大 (杨惠中, Weir C, 1998:47-48) 。由此可见, 在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听力理解试题中, 尤其是short conversations部分, 也含有许多与间接言语行为有关的例句。

例2: (2003年1月, CET-4, No.3)

W:John, what are you doing on your computer?Don't you remember your promise?

M:This is not a game.It's only a crossword puzzle tha helps increase my vocabulary.

Q:What is the probabl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peakers?

A) Colleagues.

B) Husband and wife.

C) Employer and employee.

D) Mother and son.

在例2中, W认为M又在玩电脑游戏, 想要阻止M。M则回答:“这不是游戏, 是填字字谜, 有助于增加我的词汇量”。由此可知, 事实并非W想象的那样。W话语的“字面意思”是“询问” (你在电脑上做什么?你忘了答应过我什么吗?) , 言外之意则是“责备”。话语的主要言语行为 (责备) 通过次要言语行为 (询问) 得以实现。我们从两人的对话得知, W地位高, 处于教育、训导地位, M则是被教导的对象。其次, 两人在语言的使用上比较随意 (对话中没有涉及“Excuse me!"等礼貌用语) , 这表明他们之间的关系非常亲密。日常生活经验告诉我们, 这最有可能是家长和子女之间的对话。因此, 正确的选项是D) :母子关系。

例3: (2003年1月, CET-4, No.9)

W:Listen to me, Joe, the exam is already a thing of the past.Just forget about it.

M:That's easier said than done.

Q:What can we infer from the conversation?

A) The exam was easier than the previous one.

B) Joe is sure that he will do better in the next exam.

C) Joe probably failed in the exam.

D) The oral part of the exam was easier than the written part.

在例3中, W对M (Joe) 说:“Joe, 考试已经过去了, 忘了它吧”。M回答道:"That's easier said than done." (说起来容易, 做起来难) 。基于此, M间接表达的含义是“尽管考试已经过去, 但我依然无法释怀 (还在想着那次考试) ”。我们由此可以推断, M的考试成绩比较糟糕, 甚至可能没及格。因此, 正确答案是C) :Joe没通过考试。

尽管间接言语行为是个相对复杂的语言现象, 但它并非无据可循。首先, 教师应该在课堂上详细地分析各类间接言语行为例句, 让学生学会从篇章的角度去理解语言。其次, 学生自身也应该多观察、总结生活中的间接言语行为, 懂得如何正确地使用各种言语行为进行交际活动。

3 课堂实践与结果分析

为了验证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的作用, 我们精心设计了两套难易程度相当的试卷, 每套试卷有20道与间接言语行为有关的选择题, 试题均来自2001年至2007年的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短对话部分。我们抽取了200名非英语专业大学二年级普通本科学生作为实验对象, 并依据上期期末测试成绩将这些学生平均分成A、B两组。随即, 两组学生参加第一次测试 (Test one) 。然后, 我们对A组 (对照组) 学生采用传统的方法教学, 而B组 (实践组) 学生的听力课堂教学则以间接言语行为理论知识为指导。

在为期六周的课堂实践中, 我们有选择地介绍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知识, 包括间接言语行为的定义、特点、实质以及分类等等。在教学中, 各个知识点的讲解都是结合例句进行。这种通俗易懂的教学方式便于学生掌握各类间接言语行为, 最终让他们学以致用。例如, 在分析短对话试题时, 我们通常采用以下方式提问:

What is the literal/surface meaning of the sentence?

What is the real intention of the speaker?

What can we learn from the conversation?

What does the speaker imply?

当然, 课堂教学重在引导。在讲解拒绝类间接言语行为时, 教师可以以"What are your common ways of refusal?", "Do you sayNo'directly?"这类问题引导学生, 学生总结答案的过程就是对这类间接言语行为加深了解的过程。此外, 除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 我们还有必要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地介绍其他相关的语用学核心理论知识, 以全面培养学生的语用意识。

课堂实践结束后, 我们组织学生进行第二次测试 (Tes two) 。以下是两次测试结果的对比分析:

Test one的结果表明, 在传统的听力教学模式下, 学生对间接言语行为的理解能力相当 (B组优于A组0.4%) 。然而, Test two的对比分析结果显示, B组学生对间接言语行为的理解明显好过A组学生 (B组优于A组10.9%) 。这说明, 在听力课堂中接触和了解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知识的学生对间接言语行为的理解能力远远高于没有学习过相关知识的学生, 教学效果显著。由此可见, 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引入大学英语听力课堂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听力理解中话语言外之意的推导能力。

4 结束语

间接言语行为理论解释了人们在交际中为何以及如何使用间接言语行为, 为外语教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如果教师自身能够加强间接言语行为理论等语用学知识的学习, 并且科学、合理地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大学英语听力课堂教学中, 定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听力教学模式的不足, 提高教学效果, 学生的语言能力与交际能力也将随即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Searle J R.Expression and Meaning:Studies in the Theory of Speech Act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9.

[2]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3]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间接言语 第9篇

王朔作品中的语言特点以北京方言为基底, 掺杂大量市俗俚语, 采用老百姓的口头表达方式, 能够体现一段时期的地域语言风气。本文以王朔的7 部主要作品为语料来源, 包括《玩的就是心跳》《一点儿正经没有》《过把瘾就死》《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我是你爸爸》《浮出海面》《永失我爱》。汉语中的隐含祈使句在日常生活之中十分常见, 然而以往的研究中对这一问题虽有所涉及, 却很少能够从间接言语行为理论角度予以阐释。我们力图在以往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结合王朔的主要作品分析汉语中间接祈使言语行为的特点, 希望对现代汉语语用研究及对外汉语教学有所帮助。

二、隐含祈使的间接言语行为

在间接言语行为中, 说话人的言语行为是通过间接的方式来表达的, 人们通常采用各种语法手段间接地表达祈使意愿, 因而言语行为通常带有隐含的祈使意味。本文通过句中涉及的不同内容进行分类, 深入研究说话者选取不同的表达内容而形成的祈使强度的差别。

(一) 涉及听话者做某事的能力或意愿

在王朔的作品中, 有一部分表达祈使的内容是涉及听话者做某事的能力或意愿, 我将其分为说话者主观上肯定听话者的能力和意愿以及说话者主观上否定听话者的能力和意愿两方面:

1. 说话者主观上肯定听话者的能力和意愿。 (1) 马林生:你可以走了 (《我是你爸爸》) ; (2) 马锐:你不愿意听讲, 你可以出去! (《我是你爸爸》)

2. 说话者主观上否定听话者的能力和意愿。 (1) 你不能这样对待我 (《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 ; (2) 我不是废物, 你不能随便侮辱我 (《空中小姐》) 。

在这些例子中, 当说话者主观上肯定听话者的能力和意愿时, 祈使的语气十分委婉, 只表明听话者有能力或意愿做某事;当说话者主观上否定听话者的能力和意愿时, 语气会比较强硬, 说话者否定的是听话者的能力或意愿, 祈使强度较高。

(二) 涉及听话者实现言语行为

在王朔作品中, 通过涉及听话者实现言语行为的句子来表达间接祈使含义的情况十分常见。我们从说话者祈使听话者做某事和说话者祈使听话者不要做某事两方面来分析:

1. 说话者祈使听话者做某事。 (1) “咱也别远喽”瘸子带我们走过楼前停着的一辆小汽车拍着后备箱说。 (《玩的就是心跳》) (2) 大家乐:“爱谁谁谁吧, 甭搭理他完了。” (《玩的就是心跳》)

在涉及听话者实现言语行为的例子中, 当说话者祈使听话者做某事时, 语气会偏于平和。

2. 说话者祈使听话者不要做某事。 (1) 我低声下气的劝她:“别生气呀, 有什么话咱么回家说。” (《过把瘾就死》) (2) 你有什么邪火别冲我发, 我又不是你的充气筒。 (《过把瘾就死》)

在涉及听话者实现言语行为的例子中, 当说话者祈使听话者不要做某事时, 语气会稍强硬一些, 但仍属于比较平和的类型。

(三) 涉及说话者祈使听话者的意愿

在王朔的作品中还有一种常见的间接言语行为句, 说话者通过表达自己的意愿来间接地实施言语行为。

1. 说话者有祈使听话者做某事的意愿。 (1) 马林生:我希望你还是把饭吃了, 有什么话吃完再说 (《我是你爸爸》) ; (2) 我迫切希望知道两年前我从杭州走后阿眉的情况 (《浮出海面》) 。

在涉及说话者有祈使听话者做某事的意愿的例子中, 当说话者有祈使听话者做某事的意愿时, 由于说话者突出强调了自己的想法和态度, 语气会稍微显得强硬一些。

2. 说话者有祈使听话者不要做某事的意愿。 (1) 方言:我不想你这种口气对我说话 (《过把瘾就死》) 。

当说话者有祈使听话者不要做某事的意愿时, 说话者既要表明自己的想法, 还要突出自己否定的态度, 因而语气也比前者稍微强硬一些。

(四) 涉及某种情况后果

在王朔的作品中, 有时说话人会选择比较强硬的方式来实现言语行为, 我们从涉及听话者做某事的后果和涉及听话者不做某事的后果两方面来分析。

1. 涉及听话者做某事的后果。 (1) 方言:去吧, 上街吧, 不干出个样来别回来见我! (《一点儿正经没有》) (2) 别给我开磺胺, 我磺胺过敏。 (《永失我爱》)

在涉及某种情况后果的例子中, 当说话者祈使听话者做某事时, 说话者的言语中通常会涉及祈使两部分内容:一是听话者要实现的行为, 二是听话者实现或违反说话者祈使行为会出现的后果, 语气比较强硬。

2. 涉及听话者不做某事的后果。 (1) 方言:去吧, 上街吧, 不干出个样来别回来见我! (《一点儿正经没有》) (2) 你捡不捡?不捡我就打死你!看你犟还是我犟! (《我是你爸爸》)

在涉及某种情况后果的例子中, 当说话者祈使听话者不要做某事时, 说话者为了达到使听话者终止某一行为的目的, 通常会指出听话者实施或拒绝实施这一行为的后果。

三、结语

隐含祈使的间接言语行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 深入系统的研究汉语中隐含祈使的言语行为, 有利于以汉语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在交际中正确的理解隐含祈使句的言外之意, 增强语言表达效果, 提高其达到交际目的的可能性。同时, 为深入了解中国文化提供了资料, 有益于减少跨文交际中的矛盾, 避免社交中的尴尬和失误, 正视文化差异。

参考文献

[1]袁毓林.现代汉语祈使句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3.

[2]王晓萍.间接言语行为分析[J].广州:广州大学, 2009.

[3]孙淑芳.隐含祈使的间接言语行为句[J].哈尔滨:黑龙江大学, 2001.

浅析英语商务谈判中的间接言语行为 第10篇

陈述句, 疑问句和祈使句都有各自的语言功能陈述句要传递信息, 疑问句要获得信息, 祈使句要发出命令。从语用学角度, 只要结构和功能之间有了间接的关系我们就可以认为有间接言语行为发生。即在特定条件下, 陈述句可以发出请求, 疑问句也可以像祈使句一样发出命令, 只要三种语言形式分别扮演了不同的功能, 那么它就是被间接应用的。George Yule[2001]认为英语里的间接言语行为通常比直接言语行为更礼貌。因此, 在商务谈判中, 也存在大量的间接言语行为, 分别表现在发问和应答两个方面。

2 发问

在商务谈判中, 问题几乎涵盖了从开始到结束的整个谈判过程。提问的主要目的是获得信息。成功的谈判者总是会尽可能通过间接提问来表达对对方的尊敬和获取信息的诚意。看下面几个例子:

例1 a.Could you please tell me how many research projects in your institute are finally supported by the Chinese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b.You just mentioned the executive license, could you explain more explicitly about the implication that the seller and a third party cannot reuse this technique within this area?[秦川2003]

例2 a.Now that you've seen our samples and the price list, will you let us know you comments?

b.Now that you've seen our samples and the prices and the price list, will you let us know whether you want to buy the product or not?[Idem]

在例1中, 第二人称和情态动词的搭配为回答者提供了选择的可能性, 使发问者的问题变得间接且更礼貌, 回答者没有被强迫回答问题。而且在英语谈判里有一些固定句型通常用来发出请求, 例如:“Would you mind”, “Could you help me”, “How many lines have I”, “Would you like to.”, etc.

在例2中, 比较a b两句, 它们表达了相同的主题:说话者想知道听者是否愿意接受他的产品。但a并没有直接提及这一意图, 而是间接讯问听者意见这种方式既显示了说话人的审慎和诚意, 又为听者留下了迂回空间, 即使遭到拒绝, 提问者也不会因此失去面子。如果提问者用的是b, 而听者又不打算去买对方产品, 那么听者的拒绝肯定会伤害双方的面子。

在日常生活中, 众所周知, 礼貌的表达是我们获得别人帮忙的关键。在商务谈判中, 有经验的谈判者总会避免直接的祈使句和具有强烈祈使作用的动词。好多直接请求在语法上都是无可挑剔的, 但听起来总会让人觉得唐突无礼甚至反感。所以间接提问, 给听者留下回旋余地, 巧妙的照顾听者的面子不失为促成商务谈判成功的关键之一。

3 回答

在商务谈判中, 有时过于诚实的回答会涉及公司的商业机密, 或者因为某种原因, 谈判者不愿意直接回答对方提问。这种时候, 他们也会选择间接回答来维护双方的面子并继续谈判。

3.1 模糊性言语行为

在商务谈判中, 谈判双方不可能强迫彼此达成协议。他们必须充分考虑对方立场通过礼貌的言行来说服对方达成协议。间接言语行为中的言语模糊行为虽然不能直接提供问者所需信息但能有效顾全双方面子, 避免冲突, 换句话说, 言语模糊行为在商务谈判中有多重功能。让我们看下面的例子:

例3 Few other teas can compare with ours either for flavor or color.[杨林聪2002]

例4 If you fail to open the credit in time, it will cause us a lot of trouble.[秦川2003]

例5 But I believe we will have a hard time convincing our clients at your price.[Idem]

例6 That's a high price!It will be diffi cult for us to make any sales.[Idem]

例7 I'm sure you will find our price most favorable.Elsewhere prices for hardware have gone up tremendously in recent years.Our price has not changed much.[Idem]

“Few”, “a lot of”, “a hard time”, “difficult”, “tremendously”都是模糊性词语, 即使遭到拒绝, 发问者仍可以不失面子的接受最初的条件不仅为谈判者提供了回旋余地, 也避免了“非赢即输”的僵局。

此外, 言语模糊行为可以帮助谈判者在心理上赢得对手。在例3中作者用“few”代替“none”. (“Few”是一个模糊词语, “none”是一个意义明确的词语) , 然而他却得到了和“none”一样的交际效果。因为在某种程度上我们认为“few”比“none”更容易被接受.Also在例7中, 谈判者欲表达同类产品价格上涨, 他们的报价已近最低。通过“most”, “tremendously”, “recent”, 他增加了自己语言的灵活性同时可以不让谈判陷入僵局。

第三, 商务谈判中还存在一种特殊的谈话方式通过交流, 谈判一方可以明确自己不满意的方面, 并确信对方也很清楚己方已经知道。

例8 We regret to note where you are about your turnover about our cotton piece goods during the third quarter.[秦川2003]

在例8中, “Where you are about”就属于模糊性语言。通过上下文我们可以推测双方对代理协议都有些不满, 但说话者并没有用激烈的措辞, 而是利用模糊性语言给出暗示, 维持良好谈判气氛。有些缺乏经验的谈判者往往会拒绝对方提议甚至会批评对方的不合理要求, 但这只能将谈判推向僵局。

3.2 转换主题

例9 A:I've agreed to compromise and meet your$3600price.So we have a deal, right?

B:As far as I am concerned we do.But first, of course, I have to check with my boss.[秦川2003]

例10 A:When we could meet to continue our discussion?

B:Our boss has come to Australia.[Idem]

在例9中, 许多人会认为B的话是缺乏决定全的表现, 但我们不妨把B的话看成一种间接的回答。他并没有给出明确的“是”或“不是”的答复, 而说“I have to check with my boss”.无论他是否与老板商量, 都给自己赢得了更多的时间来考虑这笔交易, 也不排除他以此为借口拒绝对方提议。

在例10中, 通过A和B的对话我们可以察觉到B的言外之意:他不愿接受A的条件, 并且告诉A还有其他公司将与他们合作, 无形中给A施压。

以上二例都属于转换谈判内容。它们非但没有使谈判破裂反而进一步促成谈判。但这一方法也有局限性不能过于频繁的应用否则对方会怀疑你的诚意。

总之, 在商务谈判中, 间接言语行为可以有效避免尴尬和冲突, 且更容易被谈判双方接受, 是一种有效的提问和发问技巧。

参考文献

[1]George Yule, Pragmatics[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1]George Yule, Pragmatics[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2]秦川.商务英语谈判[M].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 2003.[2]秦川.商务英语谈判[M].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 2003.

相关文章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精选12篇)创新公共服务 第1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对国家或区域的技术创新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科技...

3
2025-10-24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精选9篇)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第1篇匆匆读后感500字_读《匆匆》有感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

1
2025-10-24
草莓教学范文

草莓教学范文

草莓教学范文(精选17篇)草莓教学 第1篇“风儿轻轻吹,彩蝶翩翩飞,有位小姑娘上山摘草莓,一串串哟红草莓,好像……”优美的歌词,动听...

3
2025-10-24
仓储类课程范文

仓储类课程范文

仓储类课程范文(精选7篇)仓储类课程 第1篇物流产业是复合型产业,发达的物流能加速传统运输、仓储和零售等行业向现代物流服务领域延伸。...

1
2025-10-24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精选8篇)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第1篇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作为诗性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审美批评,同文学艺术实践...

2
2025-10-24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精选6篇)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第1篇莲山 课件 w ww.5 YK J.COM 4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二、试题所体现的新课程理念和...

4
2025-10-24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精选2篇)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第1篇常州市河海中学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 八(1)班创 文 明 班 ...

4
2025-10-24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精选14篇)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第1篇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及签字样本兹证明为我公司财务负责人。特此证明。身份证复印...

3
2025-10-24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