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患者动态血压范文
来源:开心麻花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23
1

患者动态血压范文(精选10篇)

患者动态血压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80例患者均系我科就诊患者, 高血压病史15年以上[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2010年) 中高血压诊断标准, 所有患者均达到1级以上标准]。年龄最小者75岁, 最大者85岁, 平均年龄82.5岁。其中男性48例, 女性32例。患者均有高血压门诊大病, 系统接受降压治疗。

1.2 方法

1.2.1 仪器:

选择德国IEM公司生产动态血压监护仪型号MOBI-O-GRAPH。

1.2.2 配戴及记录:

动态血压监测仪袖带固定于上臂, 监测患者24 h血压, 6时至22时每30 min测血压1次, 22时至6时每60 min测血压1次, 监测期间日常生活不受限制, 保持完整的24 h记录, 24 h有效血压测量次数>80%为合格。

1.2.3 观察指标:

根据ABPM的原始数据, 统计分析下列参数指标: (1) 24 h平均收缩压 (24 h SBP) 与舒张压 (24 h DBP) 。 (2) 白昼平均收缩压 (d SBP) 与舒张压 (d DBP) 。 (3) 夜间平均收缩压 (n SBP) 与舒张压 (n DBP) 。 (4) 收缩压或舒张压的夜间下降率 (BPF) :即 (白昼均值-夜间均值) /白昼均值×100%。BPF反映的是血压昼夜节律变化:夜间SBP或DBP水平降低≥10%且<20%白昼血压水平, 叫做杓型血压, 为正常血压昼夜节律;<10%的为非杓型血压;夜间血压均值大于白天血压均值为反杓型血压。 (5) 全天脉压 (24 h PP) 。 (6) 日间血压负荷:6:00~21:59的血压负荷, 即收缩压 (SBP) >135 mm Hg和舒张压 (DBP) >85 mm Hg的次数各占测定总次数的百分比, 分别称为收缩压和舒张压压力负荷值。夜间血压负荷:22:00~5:59的血压负荷, 收缩压 (SBP) >125 mm Hg和舒张压 (DBP) >75 mm Hg的次数各占测定总次数的百分比。

2 结果

根据24 h动态血压的均值<130/80 mm Hg[1]将患者分为血压达标组和血压未达标组。

2.1 血压达标组3 6例, 占观察人数的4 5%, 2 4 h平均血压1 2 1/7 0 m m H g, 白天平均血压1 2 2/7 1 m m H g, 夜间平均血压115/66 mm Hg。其中, 勺型血压9例占25%, 反勺型12例占33.3%, 非勺型11例占30.6%, 超勺型4占11.1%。全天脉压平均50.75。日间血压负荷:收缩压17.92%;舒张压7.81%。夜间血压负荷:收缩压31.89%;舒张压18.08%。

2.2 血压未达标组4 4例, 例占观察人数的5 5%;2 4 h平均血压1 4 2/7 9 m m H g, 白天平均血压1 4 6/8 2 m m H g, 夜间平均血压143/78 mm Hg。其中, 勺型血压6例占13.7%, 反勺型18例占40.9%, 非勺型17例占38.7%, 超勺型3例占6.8%。全天脉压平均64.98。日间血压负荷:收缩压59.95%;舒张压28.07%。夜间血压负荷:收缩压83.20%;舒张压41.32%。见表1。

3 讨论

通常情况下, 正常人和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 血压变化均有一种每日节律, 称为血压的昼夜节律, 即夜间血压较白昼血压下降, ≥10%且<20%。这种血压改变对机体适应功能和心、脑、肾具有保护作用[2]。反杓型血压的患者, 夜间血压负荷超过日间负荷, 由于血管长时间处于高负荷压力下, 血管的张弛作用减弱, 容易发生动脉硬化, 造成靶器官受损。研究表明“非杓型”和“超杓型”高血压, 较“杓型”高血压有更严重的靶器官损害[3]。

老年高血压病病情复杂、并发症多, 与一般成人高血压的特点有所不同[4]。临床特点主要有: (1) 收缩压增高, 脉压增大。随年龄增长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发生率增加, 脑卒中的发生率急剧升高。 (2) 血压波动大, 血压“晨峰”现象增多, 高血压合并体位性低血压增多。 (3) 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发生率高, 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的危险性增加。 (4) 白大衣高血压增多。 (5) 假性高血压增多。近年来研究证实, 收缩压升高与脉压增大对高血压预后的影响远甚于舒张压升高[5]。

在本研究中发现, 血压未达标组患者中反勺型血压所占比例更高, 脉压更大。这些患者靶器官损害风险更高, 这些器官包括心脑血管和肾脏, 尤其对心脑血管有较高的危险度。合理的药物治疗, 更好的血压达标, 则可明显降低这些风险。而血压达标组患者中超杓型血压所占比例较高, 夜间血压下降超过20%, 存在夜间血压偏低风险。这些患者已有高血压多年, 有不同程度的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 血压降得过低, 易导致重要脏器血液灌注量降低, 甚至引起脑动脉及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或形成血栓[6]。

从结果可以看出, 尽管入选患者都在进行降压治疗, 但有超过一半的患者没有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调查其原因主要为: (1) 漏服药物。患者年龄偏大有时会忘记服药, 特别是服用短效药物, 每日2~3次服药更易漏服。 (2) 随意更改药物。这些患者大多家中有血压计, 能自行测血压, 但是存在测量不准确情况, 随意调整治疗。 (3) 门诊测量血压多反映白天血压情况, 对于反杓型血压患者血压观察不全面, 仅根据白天血压情况用药不合理。 (4) 服药时间与血压波形不匹配。老年患者往往起床较早, 喜欢晨起活动后服药, 此时血压已出现“晨峰”现象, 未能有效控制血压。“反杓型血压”夜间血压高, 患者习惯白天服药, 忽视夜间血压情况, 导致夜间血压控制不佳。 (5) 某些患者服用短效降压药物, 血压波动更明显。 (6) 少数患者依然存在没有症状即不需要服降压药物的错误观点。

虽然这些患者都接受正规的门诊治疗, 但由于不同患者的病程、对疾病的认识程度、患者自理能力、对药物的反应不同, 以及老年高血压独特特点等许多因素影响, 使患者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 血压波动的幅度大, 危险性高。应用动态血压监测技术, 可以掌握血压波动规律, 从而选择更合理的降压药物和用药时间, 以达到理想的降压效果。我们建议个体化治疗, 选择平稳、有效、安全、服药简便依从性好的药物治疗。目标是将血压降至“正常或理想水平”, 同时恢复紊乱的血压昼夜节律, 避免过高或过低, 才能使高血压病引起的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降至最低。

参考文献

[1]2013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修订版) [S].2013.

[2]肖践明, 赵玲, 潘家华, 等.动态血压正常参考值及其昼夜节律初探[J].中国循环杂志, 1996, 11 (6) :348.

[3]Mancia G, Parnti G.Ambulatory blood pressuer monitoring and organ damage[J].Hypertension, 2000, 36 (5) :894-900.

[4]向群, 姚强, 丁晔, 等.528例老年高血压病临床特征研究[J].临床荟萃, 2005, 20 (3) :146.

[5]王宏宇, 胡大一, 马志敏, 等.脉压与冠脏动脉病变严重性的关系研究[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3, 31 (2) :83-86.

患者动态血压 第2篇

【关键词】高血压; 室性心律失常; 动态心电图

【中图分类号】R726.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754-01

高血压是临床最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其病发率越来越高[1]。高血压易导致患者并发肾、心、脑血管等疾病,并造成其组织出现损伤,严重者导致患者死亡;同时高血压病程时间越长,其造成左心室肥厚、左心房扩大、伴有心律失常及心衰的概率就越高[2]。临床对其病情的观察多采用心电图、血壓、心脏B超等进行检查和监测。而近年来有关学者提出,高血压室性心律失常与其左心室肥厚有很大关联,下面就我院150例高血压患者进行探讨和分析,资料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接收的高血压室性心律失常患者150例,其中男95例,女55例;年龄40-82岁,平均年龄(61.5±9.5)岁;病程2-10年。所有患者均经检查,将冠心病、糖尿病、继发性高血压等患者排除,并将左心室肥厚者列为试验组(男47例,女28例,年龄40-80岁,病程3-10年),非左心室肥厚者列为对照组(男48例,女27例,年龄42-82岁,病程2-10年),每组75例,且两组性别、年龄等方面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价值。

1.2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需进行病例资料填写、血压检查、超声动态心电图检查、心电图检查、心脏三位片检查和心脏B超检查等。医生根据其各项检查结果对其动态心电图进行分析,并对所有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情况进行分级分析。按照Lown氏分级法[3]将室性早搏单一发病或偶然发病一次者,在24小时内室性早搏小于700次者,列为LownⅠ级;将室性早搏单一频发,且在24小时内室性早搏大于700次者,列为LownⅡ级;将室性早搏以多种型式或多源性的频发者,列为LownⅢ级;将室性早搏成串或成对频发,并伴有短阵心动过速者,列为LownⅣ级;将出现RONT室早并预后其可出现心室纤颤而瘁死者,列为LownⅤ级。其中血压的指标标准为21.3/12.6Kpa。

1.3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用X2检验计量计数资料,用P<0.05表示两者差异的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所有患者经血压检查,其值均高于21.3/12.6Kpa。

对照组的75例患者中,共有52例出现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为69.33%;其中属LownⅠ级的有30例,占40.00%;属LownⅡ级的有12例,占16.00%;属LownⅢ级的有3例,占4.00%;属LownⅣ级的有7例,占9.33%;属LownⅤ级的有0例,占0。试验组的75例患者中,共有75例出现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为100.00%;其中属LownⅠ级的有12例,占16.00%;属LownⅡ级的有28例,占37.33%;属LownⅢ级的有10例,占13.33%;属LownⅣ级的有23例,占30.67%;属LownⅤ级的有2例,占2.67%。两组对比,试验组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总概率及其Ⅱ级、Ⅲ级、Ⅳ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高血压属于心血管疾病中的一种多发病,由于患者长期处于血压升高的状态,同时随患者年龄的逐年增长,其引发左心室肥厚的情况就越高,并易引起其他脏器的损伤或导致死亡等情况[4]。而高血压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倍受临床关注,并通过本文的探讨可发现,左心室肥厚的患者其发生严重心率失常的概率明显高于非左心室肥厚者,同时病发率也较非左心室肥厚者高,说明血压越高,左心室肥厚月严重者其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概率越高[5]。而对其病情的监测及检查,本文采用了动态心电图及其他心脏检查方法进行了检查,发现通过动态心电图对其心律失常的观察可确定其病发程度,说明其可行性。而高血压引起室性心律失常的原因,大多是由于患者左心室肥厚或增大,导致机体粒细胞及微血管功能受损并减弱,引起心肌纤维病变,造成其稳定性受损,从而引起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总而言之,高血压患者血压病程越长,血压波动越大,其发生心律失常的几率越高,经本文探讨采用动态心电图对其进行心律失常的监测,可有效率掌握其病症情况,对临床诊治带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赵德成; 袁建喜. 缬沙坦与依那普利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比较[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11):1-3.

[2] 郑小雍. 高血压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动态心电图分析[J].河北医药.2012,34(07):1012-1013.

[3] 曹伟. 厄贝沙坦与贝那普利对高血压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比较[J].中国社区医师.2014,30(28):18-20.

[4] 马春先. 动态心电图监测分析心衰患者室性心律失常[J].心电图杂志(电子版).2014,3(01):14-15.

患者动态血压 第3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4年1月门诊及住院患者220例,年龄均符合1982年4月中华老年医学会定义老年人标准:≥60岁。其中男122例,女98例,年龄60~83岁,平均年龄57.6岁。据临床有无高血压诊断分为高血压组(观察组)和正常血压组(对照组),其中高血压组110例,诊断均依据高血压防治指南2013版:血压持续或3次以上非同日坐位收缩压(SBP)≥140mmHg(1mmHg=0.133kPa)和(或)舒张压(DBP)≥90mmHg;正常血压组110例。

1.2方法

采用秦皇岛康泰公司生产的MedilogBX无创便携式24h动态血压记录仪进行监测。监测间隔为:非睡眠时间(6:00~22:00)45min,睡眠时间(22:00~6:00)60min。将袖带固定于患者右上臂,距肱动脉约一横指处,松紧以能容纳一个手指为度,嘱受检者日常生活不变,但测量时必须使右臂自然下垂,完全放松,佩戴时间必须达到22h。测定数据包括:24h平均收缩压、24h平均舒张压、非睡眠时间平均收缩压、非睡眠时间平均舒张压、睡眠时间平均收缩压、睡眠时间平均舒张压、夜间血压下降百分率、有无晨峰血压。

1.3评价标准

24h动态血压检测诊断高血压标准,依据高血压防治指南2013版:24h平均压≥130/80mmHg;白天平均压≥135/85mmHg;夜间平均压≥120/70 mmHg。据夜间血压下降百分率区分血压类型。杓型:10%~20%;非杓型:<10%,0以上;反杓型:0或负值;超杓型:20%以上。晨峰血压:≥35mmHg为晨峰血压。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24h平均血压比较见表1。

2.2两组白天平均血压比较见表2。

2.3两组夜间平均血压比较见表3。

2.4两组血压特点比较见表4。

2.5两组夜间血压下降率比较见表5。

注:与观察组比较*P<0.05。

3讨论

近年来我国人群监测数据显示,心脑血管病死亡率逐年升高,目前已占总死亡人数的40%以上,其中高血压作为首位危险因素,每年300万心血管病死亡中患者至少50%发病与高血压有关,且高血压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随着年龄的进一步增加,收缩压进一步升高,而舒张压则呈下降趋势,因而,脉压升高,并成为最强的冠心病事件预测因子。

正常人24h血压波动曲线应呈双谷双峰状,即血压在凌晨2:00~3:00最低,于清晨血压明显上升,6:00~8:00出现一个高峰,在午后2:00~3:00开始下降,4:00~6:00血压升高,又出现一个高峰,以后呈缓缓下降趋势直至凌晨2:00~3:00最低谷值,称为杓型血压,而高血压患者血压的昼夜节律出现异常。24h动态血压监测不但可以排除偶测血压的偶然性,还可以发现隐蔽性高血压,评估血压升高程度、短时变异和昼夜节律,预测靶器官损害情况。

本文显示:老年高血压患者非杓型血压与反杓型血压发生率较老年正常血压组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本文提示老年人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变化有以下特点:首先,老年人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的比例较高,主要与老年人主动脉弹性降低,僵硬度增高有关,此时主动脉对左心室射血的缓冲作用降低,尤其夜间收缩压升高明显,脉压差增大[1]。其次,正常人动态血压波动规律是日间上升,夜间下降趋势,总体血压波动曲线呈杓型,这种变化规律对适应机体活动和保护心脑肾结构和功能是有益的;观察组血压多呈非杓型和超杓型改变,考虑与内分泌腺功能衰退、睡眠觉醒循环发生改变、自主神经活动紊乱,尤其是迷走神经活性和压力受体敏感性降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紊乱对血压的调节能力下降有关。正常人血压均值波动在一个近似的范围内,日间因交感神经作用占主导,而且活动度大,血压波动范围亦大,夜间睡眠时,迷走神经张力增高,对外界干扰的反应性明显下降,所以,夜间血压偏低,波动范围小;高血压患者则存在不同的变异程度,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变化尤为突出。

大量流行病学及临床证据表明,高血压显著增加老年人发生缺血性心脏病、脑卒中、肾功能衰竭、主动脉与外周动脉疾病等靶器官损害的危险,是老年人群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2]。动态血压监测在评价老年高血压预后中有很好的效果,可以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更科学的参考依据,通过对中老年人群进行24hABPM监测还有助于甄别“白大衣”高血压,了解血压的波动特点,判断高血压病情程度,指导药物治疗[3]。另外,部分高龄老年高血压患者可无明显症状;高龄老年高血压患者并发症较多,并发高血压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衰、脑梗死等心脑血管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因此,通过24hABPM监测,加强对高龄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早期发现和早期诊断,以利于防治,减少并发症,降低致残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延长患者的寿命。

摘要:目的:对我院220例老年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据结果分析各年龄段高血压特点。方法:将220例老年患者分为两组,高血压者110例为观察组,110例正常血压者列为对照组,分别测定24h平均收缩压、24h平均舒张压、白天平均收缩压、白天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夜间血压下降百分率、有无晨峰现象,再将两组对照比较。结果:观察组110例中杓型血压38例(34.5%),非杓型血压56例(50.9%),反杓型血压14例(12.7%),超杓型血压2例(1.8%),晨峰现象33例(30.0%);对照组110例中杓型血压86例(78.2%),非杓型血压18例(16.4%)、反杓型血压2例(1.8%),超杓型血压4例(3.6%),无晨峰现象。观察组患者非杓型与反杓型血压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而杓型血压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老年高血压患者非杓型血压与反杓型血压发生率明显升高。结论:24h动态血压监测可全面清晰地记录高血压各时间段的血压值,确定血压类型,反映靶器官损害情况,用于指导临床用药。

关键词:动态血压监测,老年,高血压

参考文献

[1]Murata T,Takahashi T,Omori M,et al.Association of abnormaldiurnal blood pressure variatio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ilent cerebral infarction in patients with late life onset depression[J].General Hospital Psychiatry,2003,25(4):298.

[2]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老年学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老年高血压的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1版)[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2012,4(2):31-39.

动态血压监测问题解答 第4篇

什么是动态血压监测 动态血压监测一般进行24小时,所以又被称为“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但这不是意味着要连续监测24小时的血压。因为一天24小时中,心脏大约要收缩10万次以上,每次收缩都产生一次血压,我们还没有办法把这些血压值都记录下来。动态血压监测是每隔30分钟测量一次,共48次,这样可以大致了解一天之中的血压变动情况。根据大量高血压病人和血压正常人的测量结果,我们有了一天24小时的血压曲线。大多数血压正常者的血压在早晨起床后逐渐升高,2~3小时后达到最高,是第一高峰;以后逐渐降低,到傍晚18时左右是第二高峰,较第一高峰低一些;以后再逐渐降低,在半夜(24~2时)最低,是“谷”。也就是说,表现为2峰1谷,形状像“杓”。有少数人第二高峰高于早晨第一高峰。高血压病人的血压曲线与血压正常者相仿,但水平较高。

动态血压监测必须用专门的仪器 动态血压监测所用的仪器,其测量原理与电子血压计相仿。不同的是,用电子血压计测量时,需要我们按血压计的按钮;测得的血压值会显示在血压计的液晶屏幕上。动态血压监测时,医务人员把仪器和充气袖带给你安装好以后,它会自动充气和测压,并把血压和脉率储存在仪器里。测量完毕,医务人员把储存血压数据的仪器放在专门设备上,就能把数据打印出来。

为什么要监测动态血压 我曾遇到一位病人,说自己在半夜里血压很高。我问他是怎么知道的,他说夜里睡觉不好,起床自己测量血压得知的。半夜睡觉时血压应该是最低的,像他那样睡觉不好,起床测量血压,不能反映半夜睡觉时的血压。有的人在医务人员给他测量血压时比较紧张,血压较高;平时不紧张时血压不高。上述情况就必须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另外,在观察降压药的降压效果以及降压持续时间时,也必须进行动态血压监测。

动态血压监测时必须注意的事项 动态血压监测时,病人可以像平时一样正常活动。但由于身上有仪器,手臂上有充气袖带,所以不能洗澡,不能做剧烈运动。有充气袖带的手臂不能动作太大,在充气时手臂不要动。否则会使测得的血压不准确或测量失败。48次测量的血压数据中,不合格的血压数据不能超过10%。由于有很多因素会影响血压,所以在进行动态血压监测时要记日记。把一天24小时的所有活动,都按时间记录下来。例如什么时间起床,什么时间吃早、中、晚饭,什么时间睡觉,什么时候大小便,看电视、写作、运动、发脾气、吵架,夜里是否睡好,等。

怎样看待动态血压数据 测得的血压数据必须与记录的活动情况结合起来分析。有些活动会影响血压。例如在看电视,尤其是比较紧张的电视剧或足球比赛时,血压会升得很高;发脾气、吵架等情绪波动,也会使血压升高;如果晚上睡眠不好,血压就不会降低。从分析中可以得知哪些因素会引起血压升高,有助于病人采取预防措施。

怎样看待动态血压的高值和血压的谷峰值 人处在不停的活动中,而且每天遇到的事情、进行的活动,也有可能不一样。血压随着不同的活动在不断变化,有些是正常的变化,有些是不正常的变化。对于不正常的血压高值与低值,要结合记录分析原因。所以要求病人记好日记,以便医生分析。

患者动态血压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2月-2014年2月本院收治的267例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均符合1999年WHO/ISH高血压指南的诊断标准[5], 同时经过MRI以及CT等检查证实。其中男146例, 女121例, 年龄46~84岁, 平均67.3岁。病程1~7年, 平均3.7年。根据患者年龄将其分为老年组149例 (A组) 和非老年组118例 (B组) 。在此基础上再次进行分组, 根据患者是否合并脑卒中将上述两组分为脑卒中组A1 (老年卒中组) 61例和B1 (非老年卒中组) 52例以及非脑卒中组A2 (老年非卒中组) 88例和B2 (非老年非卒中组) 66例。以上患者中排除继发性高血压、严重心功能衰竭、甲状腺功能亢进、意识障碍、重度颈动脉狭窄、肾功能衰竭、急性脑出血以及心房颤动等情况。同时正在接受药物治疗的患者需要停药至少一个半衰期。

1.2 方法

使用MGY-ABP1型动态血压监测仪对两组患者的血压情况进行动态监测, 采用规格为22 cm×12 cm的上臂袖带间断自动充气进而间断测量血压, 测试时间最好在上午8∶30~9∶00直到第2天上午8∶00~9∶00, 其中白昼时间为下午的6∶00~12∶00, 每间隔20 min测量一次血压, 夜间从晚上10∶00开始到第2天早上6∶00, 该时间段为每间隔1 h测量一次。如果记录时间不到22 h或者是无效记录在总记录中所占的比例超过20%, 都需要重新进行监测[6]。收缩压在70~260 mm Hg, 舒张压在40~150 mm Hg, 脉压在20~150 mm Hg才属于有效记录。测量之前要知道患者保持正常的生活起居以及日常活动, 测量时患者的上臂要维持静止和伸展的状态[7]。统计分析过程中涉及到的参数有以下几种:白昼平均舒张压以及收缩压, 夜间平均舒张压以及收缩压。将 (白昼血压值-夜间血压值) /白昼血压值作为患者的动态血压昼夜节律, 当平均血压在夜间的下降幅度超过15%时, 认为患者存在昼夜节律, 为杓型;平均血压在夜间的下降幅度不足15%时, 认为患者不存在昼夜节律, 为非杓型;夜间血压比白昼高则属于反杓型。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差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组内比较方面, A1组的日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分别为 (130.3±11.4) mm Hg、 (70.4±13.6) mm Hg, 与A2组的 (133.7±10.8) mm Hg、 (75.3±11.5) mm Hg相比明显更低,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在组间比较方面, A组与B组在日间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舒张压以及全天平均舒张压的比较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mm Hg

*与A2组比较, P<0.05;△与B1组比较, P<0.05;#与B2组比较, P<0.05

此外, 在血压昼夜节律方面, A组有75例 (50.33%) 属于非杓型, 39例 (26.17%) 属于反杓型, 其余35例 (23.50%) 属于杓型。B组18例 (15.25%) 属于非杓型, 53例 (44.92%) 属于反杓型, 其余47例 (39.83%) 属于杓型, A组血压的昼夜节律性低于B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A1组、B1组的杓型血压患者分别为47.54% (29/61) 、63.46% (33/52) , 说明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动态血压与脑卒中有着密切的关系。此外, A组脉压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A1组夜间收缩压明显高于其余三组 (P<0.05) 。

3 讨论

老年高血压有着一定的特点, 比如舒张压水平偏低、脉压高的同时波动性也大, 收缩期高血压的患病率较高, 晨峰现象比较明显[8]。有研究证实, 老年高血压以收缩压升高为主要特征, 并且脑卒中的发病率与机体的血压水平存在线性关系, 具体表现为在没有其他因素影响的情况下, 收缩压的基线每升高10 mm Hg, 发生脑卒中的概率就会升高49%[9]。而本次研究结果也显示, 老年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性明显比非老年组要低, 并且在相同组, 脑卒中组的脉压与非脑卒中组的脉压相比也存在明显差异。进一步说明脑卒中的发生与收缩压之间有着密切关系。

老年患者的血压升高情况主要以收缩压为主, 主要原因是老年患者的年龄增大之后, 大动脉的弹力层的破碎、断裂情况会增加, 弹力纤维会逐渐减少, 并且管壁中的胶原纤维增生的集中层会逐渐钙化以及增厚, 内皮细胞的表面会变得不规则, 致使大动脉的顺应性会逐渐降低, 动脉对血压的缓冲能力就会随之下降[10]。当患者的心室射血时, 主动脉就无法正常扩张, 进而导致收缩压的升高。有报道也证实, 脉压与高血压患者发生脑卒中之间也有一定关系, 高血压患者的脉压每升高10 Hg mm, 发生脑卒中的可能性就会升高11%[12]。

患者动态血压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100名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 作为观察组, 另选取同期10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观察组患者中, 男59名, 女41名, 年龄45~78岁, 平均 (59±3) 岁, 高血压病史2~22年, 平均 (7.8±1.7) 年;对照组受检者中, 男62名, 女38名, 年龄44~77岁, 平均 (58±3) 岁。两组受检者性别、年龄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均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高血压诊断标准[3]

①白天舒张压 (DBP) 均值高于85 mm Hg (1 mm Hg=0.133 k Pa) 、收缩压 (SBP) 均值高于135 mm Hg;②夜间DBP均值高于75 mm Hg、SBP均值高于125 mm Hg;③24 h DBP均值高于80 mm Hg、SBP均值高于130 mm Hg。满足上述任意一条则可判定为高血压。脉压正常值为30~40 mm Hg。

1.3 监测方法

常规血压监测方法:分别在白天以及夜间对两组参与研究者采取常规测量方法进行血压测量, 受检者采取坐位, 均测量左上臂血压, 测量3次, 每次测量时间均间隔5 min, 并计算血压以及脉压平均值。动态血压监测方法:采用AMR4型无创便携式血压动态测量仪动态监测两组受检者24 h血压:早6:00至晚20:00, 每隔30 min监测血压1次;晚20:00至早6:00, 每隔1 h自动监测血压1次;计算血压以及脉压平均值。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4 h血压以及脉压监测结果比较

对照组受检者两种监测方法所得DBP、SBP、脉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动态血压监测所得DBP、SBP、脉压均明显低于常规血压监测,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 见表1。

2.2 白天以及夜间血压、脉压监测结果比较

对照组受检者白天、夜间两种监测方法所得DBP、SBP、脉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均P>0.05) ;观察组患者白天、夜间动态血压监测所得DBP、SBP、脉压均明显低于常规血压监测, 且夜间观察组患者的DBP、SBP、脉压均明显低于白天,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 见表2。

注:与观察组常规血压监测比较, *P<0.05

注:与观察组常白天比较, #P<0.05;与观察组常规血压监测比较, *P<0.05

3 讨论

高血压多发于老年人, 若对血压异常情况未能及时进行治疗, 则极易导致患者并发其他疾病, 甚至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4]。临床常规血压监测多为患者自测或门诊血压测量的方式, 但血压在不同时间段会有不同变化, 故上述测量多存在一定差异性。相关研究结果显示, 上述血压测量方式所得测量结果往往略高于24 h动态血压测量所得数据[5]。目前, 动态血压监测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其可有效掌握患者的血压变化情况, 及时发现其异常情况, 从而及时给予相应治疗, 提高临床治疗效果[6]。

本研究结果显示, 对照组受检者白天、夜间两种监测方法所得DBP、SBP、脉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白天、夜间动态血压监测所得DBP、SBP、脉压均明显低于常规血压监测, 且夜间观察组患者的DBP、SBP、脉压均明显低于白天。提示高血压患者血压波动性较大, 而正常人群夜间以及白天的血压则呈规律性变化。王万华等[7]、卢永萍等[8]的研究结果表明, 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化无明显规律性, 且常规血压监测所得血压值往往略高于动态监测值, 与本研究结果有一定的相似。

综上所述, 动态血压监测用于高血压患者的诊治中可提高血压监测的准确性, 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

摘要:目的 探讨动态血压监测在高血压患者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2月梅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 作为观察组, 另选取同期10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 采用常规血压监测方法、动态血压监测方法分别在白天以及夜间对两组受检者的血压进行测量。结果 观察组患者动态血压监测所得DBP、SBP、脉压均明显低于常规血压监测,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观察组患者白天、夜间动态血压监测所得DBP、SBP、脉压均明显低于常规血压监测, 且夜间观察组患者的DBP、SBP、脉压均明显低于白天,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结论 动态血压监测用于高血压患者的诊治中可提高血压监测的准确性, 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

关键词:高血压,动态血压监测,诊治,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张启润.动态血压监测在高血压诊治中的价值[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学术版) , 2014, 1 (3) :22-23.

[2]廖海涛.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在高血压患者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 2015, 10 (5) :126-127.

[3]彭友.动态血压监测在隐匿性高血压诊治过程中的临床评价[J].中国当代医药, 2013, 20 (8) :179-180.

[4]Suurkula M, Agewall S, Fagerberg B, et al.Ultrasound evalu-ation of atherosclerotic manifestations in the carotid artery in high-risk hypertensive patients Risk Intervention Study (RIS) Group[J].Arterioscler Thromb, 2014, 14 (8) :1297-1304.

[5]高文谦, 朱平, 郭豫涛, 等.动态血压监测在老年高血压病诊治中的临床意义[J].西部医学, 2013, 22 (5) :866-867.

[6]张青春, 刘英群, 康红超.动态血压监测在高血压诊治中的价值[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 2013, 3 (2) :159-160.

[7]王万华, 杨晓媛, 付贵生.动态血压监测在高血压病诊治中的临床应用[J].成都军区医学院学报, 2013, 4 (1) :5-6.

患者动态血压 第7篇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血压测定

近年来文献报道, 靶器官损害程度与24h平均动态血压及24h血压波动程度呈正相关。此外, 非杓型高血压患者, 似乎更容易发生心、脑、肾及血管并发症[1]。本研究通过观察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病人ABPV (动态血压标准差除以动态血压平均值所得的变异系数用百分数表示) , 为高血压患者个体化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对及早预防心脑血管病发生有着积极的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0—2010年做动态血压监测的轻中度高血压患者。轻中度高血压诊断标准为:90mmHg <舒张压<109mmHg。下列情况不列入观察对象: (1) 不能停用抗高血压药者。 (2) 有严重心脏病和脑血管意外者。 (3) 有糖尿病、严重肝、肾病变者。 (4) 重度高血压者。 (5) 不能从及日常活动者。共选择符合入选标准和动态血压监测 (ABPM) 要求的对象96例。其中男64例, 女32例, 年龄34~68岁, 平均 (51.6±9.1) 岁, 停药两周后进行ABPM, 如果日间收缩压和平均动脉压较夜间收缩压和平均动脉压高10%或高10mmHg者定为杓型, 不足10%或高10mmHg者定为非杓型。依据ABPM结果, 杓型组60例, 非杓型组36例。两组间年龄、身高及体质量、血脂、血糖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1.2 方法

1.2.1 CBP测量

每个受使者ABPM前 (均在上午) 测量CBP。在安静休息5~10min后, 采用经校准水银血压计测量坐位, 右上臂血压。测量血压时, 袖带放气速度为2~3mmHg/s, 分别取柯氏第一音和消失时的压力为收缩压和舒张压读数, 血压单位采用mmHg, 连续测量3次, 每次间隔30s, 取其平均值作为CBP值。

1.2.2 ABPM方法

ABPM采用无创性携带式血压监测仪 (BY-960ABPM) , 袖带使用22cm×12cm (适用于臂围24~32cm) 绑在受试者右左上臂。每隔30min自动充气测压, 记录并储存收缩压和舒张压值。受试者保持日常工作和生活起居, 要求受试者上午6~7时起床, 晚上9~10时睡觉。如果24h内有效监测次数少于应获得次数的80%, 则隔日监测, 有效血压读数的标准:收缩压70~260mmHg, 舒张压90~180mmHg, 脉压20~150mmHg。

1.2.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日间ABPV (d-ABPVs d-ABPVd) , 夜间ABPV (n-ABPVs n-ABPVd) , 24h ABPV (24-ABPVs 24-ABPVd) 进行观察。

1.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 (x¯±s) 表示, 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杓型组24-ABPVs为11.90±2.78, 24-ABPVd为15.40±3.17, n-ABPVs为11.20±2.93, n-ABPVd为15.18±3.29, d-ABPVs为7.99±2.17, d-ABPVd为9.54±2.94;非杓型组24-ABPVs为6.71±0.86, 24-ABPVd为8.02±1.83, n-ABPVs为6.84±1.93, n-ABPVd为6.93±1.29, d-ABPVs为8.23±2.46, d-ABPVd为9.05±2.50。非杓型组n-ABPVs、n-ABPVd、 24-ABPVs、24-ABPVd明显低于杓型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两组d-ABPVs、d-ABPVd 未见明显差异 (P>0.05) 。

3 讨论

大多数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化曲线呈杓型血压, 具有昼夜节律, 夜间血压有下降趋势, 与血压正常者曲线相似。另有些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夜间血压异常升高, 24h血压曲线变为平坦型, 夜间血压无明显下降或不下降者为非杓型。本次观察了96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ABPV, 其中非杓型者36例占37.5%, 杓型者60例占62.5%, 与杓型者比较, 非杓型者的n-ABPVs n-ABPVd明显的低于杓型者。由于非杓型组夜间ABPV的降低, 导致该组24-ABPVs 24-ABPVd也低于杓型组。而两组的d-ABPVs d-ABPVd无显著性差异。这可能由于白昼的血压变异因素主要受人的体力、脑力活动变化控制, 而夜间的血压变化受人的体力、脑力活动的影响较小, 主要有交感神经调节。有文献报道, 高血压患者夜间外周交感神经系统功能较正常人明显增高[2]。非杓型组的n-ABPVs n-ABPVd 较杓型组低, 可能由于“非杓型”组外周交感神经系统功能较杓型组增强, 使得该组夜间收缩压和平均动态血压增高, 导致其ABPV降低。血压的这种特征性差异, 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我们可根据高血压患者血压的不同变化规律, 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对“杓型”高血压者, 应昼间选用短效降压药物, 避免夜间血压过低, 对“非杓型”高血压者, 则应用长效降压药物或夜间增加用药, 使夜间血压降到最恰当水平, 恢复血压的正常昼夜节律变化。因此对高血压患者的治疗应个体化合理用药, 良好地控制血压达标, 从而防治心脑血管病等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郭知学, 方平.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血液粘度及左室结构的关系[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1998, 2:30-31.

患者动态血压 第8篇

1 对象和方法

随机选择符合WHO诊断标准的高血压病患者26例, 年龄36~54岁。经详细询问病史、体检、ECG、X线和实验室检查, 以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及冠心病等疾病。受试者停服降压药至少2周。用日本Aloka SSD-720型超声心动图仪测患者舒张末期左室鼾径 (LVID) 、室间隔 (IVS) 和左室后壁厚度 (PWT) 至少3个连续心动周期, 取其均值。计算左室重量 (LVM) , 左室重量指数 (LVMl) 和舒张末期相对室壁厚度 (RWT) :LVM=[ (IVS+LVID+PWT) 3-LVID3]-13.6;LVMI=LVM/体表面积;RWT=2PWT/LVID。用日本Colin公司ABPM-630型动态血压测量仪, 每隔30 min自动测量1次患者血压并记录于存贮盒中, 自动监测24 h。然后将存贮盒置于ABPM-630动态血压分析仪中, 自动打印出来结果。统计处理:所有数据均用x±s表示, 用IBM-PC计算机分析血压与LVM、LVMI和RWT的直线相关。

2 结果

2.1 高血压病患者LVM、LVMI和RWT与偶测收缩压呈正相关, r分别为0.381 8、0.330 6和0.339 2 (n=62, P<0.01) , 但与偶测舒张压、年龄和病程均无相关性。

2.2 高血压病患者LVM、LVMI和RWT与动态血压指标呈显著正相关。其中与24 h平均收缩压的r分别为0.582 6**、0.651 8**和0.4962**;与24 h平均舒张压的r分别为0.483 9*、0.529 6**、和0.338 4;与白天平均收缩压的r分别为0.555 2**、0.635 9**、和0.433 9*;与白天平均舒张压的, 分别为0.310 9、0.397 6*和0.187 9;与夜间平均收缩压的r分别为0.559 7**和0.612 8**和0.467 8*;与夜间平均可舒张压的r分别为0.510 2**, 0.517 9**和0.308 8。而与夜间收缩压下降百分数的r分别为-0.429 6*、-0.395 7*和-0.382 9;与夜间舒张压下降百分数的r分别为-0.478 5*、-0.404 5*和-0.262 8 (*P<0.05, **P<0.01, n=26) 。

3 讨论

一般认为长期压力负荷过度是导致心肌肥厚的重要因素。但临床常用的偶测血压与LVH无相关或弱相关, 这可能是偶测血压不能完全代表长时间的血压水平, 亦不能显示全天血压的波动所致。本研究证实高血压病患者LVMI、LVM和RWT与偶测收缩压呈弱正相关, 而与偶测舒张压无相关性, 但与24 h动态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显著正相关, 其中与24 h平均收缩压相关性最好, 表明持续性血压升高是导致高血压LVH产生的重要因素。

笔者的研究亦发现, ABPM的收缩压比舒张压与LVM、LVMI和RWT的相关性更好。长期的心室壁张力过高是引起LVH发生和发展的关键因素, 而收缩压与心室壁张力密切相关, 这可能是收缩压比舒张压与LVH相关性更好的主要原因。

本研究证明, 偶测舒张压与LVH无相关性, 但ABPM的舒张压, 尤其是24 h平均舒张压与LVH则显著正相关。舒张压主要由外周血管阻力决定, 而心肌肥厚程度与外周血管阻力呈平行关系, 因此舒张压增加是导致心肌肥厚的另一重要因素。

有关白天和夜间平均收缩压与LVH相关性的研究报道颇不一致。笔者研究发现, 白天和夜间平均收缩压与LVH的相关性相近。本文研究对象均为工作人员, 白天工作, 夜间休息。Devereux等发现失业的高血压患者LVH与白天收缩压明显相关, 而与在家收缩压无相关。提示研究对象的不同, 可能是各研究结果不同的主要原因。

Verdecchia等报道, 夜间收缩压或舒张压降低值不超过白天10%的高血压患者, 左室肥厚的发生率明显增加。本研究证实, 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下降的百分比与LVM和LVMI呈显著负相关。进一步说明夜间血压下降能阻止或延缓高血压心肌肥厚的发生和发展, 这对防治高血压并发症, 指导临床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患者动态血压 第9篇

本文对我院2010~2013年住院的Ⅱ型糖尿病(NIDDM)首发高血压(HP)患者50例进行动态血压监测(ABPM),观察24小时的血压变化及昼夜节律并探讨与糖尿病病程的关系。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NIDDM伴首发HP患者50例,男30例,女20例,年龄40~74岁,平均58.7±8.1岁,糖尿病史2~10年,平均4.7±1.9年。

1.2 诊断依据

NIDDM WHO诊断标准。HP按WHO和国际高血压学会联合制定的高血压标准。

1.3 ABPM参数正常参考值参照1995年张维忠等[1]推荐的暂行动态血压参数正常参照值标准:24小时动态血压均值<17.3/10.6 kPa(130/80 mmHg),白昼均值<18.0/11.3 kPa(135/85 mmHg),夜间均值<16.6/10.0 kPa(125/75 mmHg),夜間血压下降率≥10%。

1.4 方法

采用无创性携带式血压监测仪(美国Accutracker Ⅱ),测压间歇为30分钟,监测结束后用Accutracker Ⅱ数据分析仪提供有效监测次数、监测时间和血压值。统计分析以下动态血压参数指标:(1)24小时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24hSBP,24hDBP);(2)白昼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dSBP,dDBP);(3)夜间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nSBP,nDBP);(4)血压负荷值,即监测过程中SBP>18.6 kPa(140 mmHg)或DBP>12.0 kPa(90 mmHg)的次数百分率;(5)夜间平均血压下降率,即(白昼平均血压值-夜间平均血压值)/白昼平均血压值。

1.5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用X±s表示,夜间平均血压下降率与糖尿病病程的相关性分析用直线回归及相关性分析。

2 结果

2.1 24hSBP 147.2±8.6 mmHg(1 mmHg=0.133 kPa)(50例均>130 mmHg,占100%),24hDBP 87.7±9.4 mmHg(38例>80 mmHg,占75%),24hSBP及24hDBP均>130/80 mmHg 38例,占75%,24hSBP>130 mmHg而24hDBP<80 mmHg12例,占25%;dSBP 148.8±8.0 mmHg,dDBP 88.1±10.7 mmHg,nSBP 143.4±11.4 mmHg,nDBP 83.3±10.9 mmHg;SBP负荷值(90.5±15.7)%,DBP负荷值(66.5±29.8)%;24小时平均心率73.3±11.7次/分。

2.2 20例中,夜间平均血压下降率<10% 42例,占85%,夜间血压下降率≥10% 8例,占15%。夜间平均血压下降率与NIDDM病程直线回归与相关分析结果:Y=15.800-1.988X,r=-0.708,P<0.01。结果表明,NIDDM病程与夜间平均血压下降率成负相关。

3 讨论

近年来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糖尿病患者的高血压患病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易患高血压的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2]:(1)遗传影响的共同内在联系(如肥胖、血脂异常);(2)高血糖状态:高血糖不仅促进钠重吸收增加,血浆渗透压增高,循环血容量增加,且长期高血糖可引起细胞外基质过分产生和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导致血管收缩性增强并加强糖尿病性血管所特有的动脉粥样硬化;(3)胰岛素抵抗及高胰岛素血症,促进钠的重吸收;(4)交感神经活性增加;(5)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异常;(6)肾脏病变等。以上各因素在糖尿病及高血压发展的病理生理中起重要的作用。

本研究发现,大多数患者24hSBP及24hDBP均>17.3/10.6 kPa(130/80mmHg),提示NIDDM伴HP时,收缩压及舒张压均受影响。

通常情况下,ABPM显示血压具有一定的昼夜节律,这种血压的正常动态波动有赖于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平衡调节。夜间血压下降率是反映血压昼夜节律变化的指标,正常值≥10%。本组大部分(85%)患者夜间平均血压下降率<10%,即血压的昼夜节律消失,且夜间平均血压下降率与糖尿病的病程呈负相关,即病程越长,血压的昼夜节律变化更不明显。糖尿病往往伴有体位性低血压、心动过速、瞳孔改变、泌汗异常、胃排空延迟、腹泻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表现,动态血压的昼夜节律消失可能是糖尿病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一种表现。

已有文献报道,夜间血压水平对心、脑血管的影响比白昼和总体血压水平更为重要,较低的夜间血压对心脑血管有保护作用[3]。当血压昼夜节律减弱、消失或异常,即夜间血压增高时,必将造成器官受损,功能障碍,心、脑、肾血管事件发生增多。因此,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与预后有关。NIDDM伴HP患者是否以后发生心、脑、肾血管事件增多,尚待大规模前瞻性研究证实。

参考文献:

[1] 张维忠,施海明,王瑞冬,等. 动态血压参数正常参考值协作研究.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5,23(5):325.

[2] 潘长玉. 糖尿病与高血压.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1993,9(4):243.

患者动态血压 第10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0年10月至2011年10月入住我院的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80例 (男95例, 女85例) , 年龄 (53.2±10.3) 岁。所有患者高血压病史均不超过10年, 尿常规检查蛋白均为阴性, 且肾功能正常, 未服用降压药或者己经停药2周。经详细询问病史、各项化验及检查, 排除继发性高血压以及肾小球肾炎、结缔组织疾病、糖尿病等可能影响尿蛋白排泄的疾病。行24h尿微量白蛋白监测, 其中<30mg/d为一组123人, >30mg/d为二组57人。将UMA组根据24h脉压分为两组:24h脉压≤60 mmHg组24例, 24h脉压>60 mmHg组33例。

1.2 研究方法

1.2.1 血压测量动态血压测量采用

采用美国Spacelabs Medical公司生产的无创性携带式动态血压监测仪行24h血压监测, 受试者于早晨8~9时开始行血压检查, 袖带固定左上臂, 白昼6:O0~22:00, 每20min自动充气测量, 夜间22:00~6:00, 每30min自动充气测量。24 h血压检测次数应>160次。有效血压读数标准为:收缩压70~260mmHg (1mm Hg=0.133k Pa) , 舒张压40~150 mm Hg, 脉压20~150mmHg。测试的有效血压读数应达到监测次数的80%以上, 24hPP=24h平均收缩压-24h平均舒张压。

1.2.2 尿样采集方法收集研究对象早晨8时至次日早晨8时的24 h尿液, 预先在贮存器中加入防腐剂甲苯, 测定24h总尿量, 并充分混匀后取3m L标本置-2℃冰箱冻存备用。

1.2.3 试剂及检测方法选用尿微量白蛋白放射免疫分析测定盒及sN-691A型放射免疫测量仪测量尿白蛋白排泄率。试剂盒设定的参考值为:尿白蛋白排泄率:<30mg/d为阴性, >30 mg/d为蛋白尿阳性。

1.2.4 统计学处理用SPSS 17.0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 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表示, 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两组间线性关系用相关分析法检验。以P<0.01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ABPM各参数的比较

UMA组24hSBP、24hPP;白天dSBP、dPP;夜间nSBP、nPP较非UM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见表1。

2.2 将尿ALB组根据24h脉压分为两组

24h脉压≤60 mmHg组25例, 24h脉压>60 mmHg组35例, 两组患者的尿微量白蛋白比较:高脉压组和低脉压组EH患者的尿微量白蛋白分别为 (72±4.65) min和 (48.08±4.97) g/min, 差异有统计学差异, P<0.01, 24h脉压与24hUMA做相关性分析示:24h脉压与24hUMA呈正相关, r=0.53, P<0.01。

3 讨论

多项研究发现[3]随着血压的升高尿MAU的检出结果明显升高, 与血压正常组比较, 差异非常显著 (P<O.01) , 说明UMA与高血压的病程和严重程度关系密切, 其病程愈长MAU阳性检出率愈高。UMA是反映肾脏受血液动力学、EH、糖代谢异常、血脂紊乱等因素影响的敏感指标[4]本资料表明, UMA组24hSBP、PP、dSBP、nSBP均高于单纯EH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与某些报道不同的是, 我们没有发现DBP在EH尿UMA组的升高。由此可见, SBP是EH尿ALB的独立危险因子, SBP升高要比DBP对肾脏的危害大。MAU与动态血压参数方面, 多数学者的研究[5,6], MAU与24h脉压等密切相关, Horoz OO[7]等发现MAU组有较高的24小时平均动脉压, 昼间和夜间平均动脉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本文结果与其一致, 证实UMA组dPP、nPP显著高于非UMA组, 且高脉压组MAU含量明显高于低脉压组, 24hAPP与24hUMA呈正相关。MAU阳性者动态血压更高, 变化更大, 对肾脏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及发展影响更大[8], 因此高血压患者中, 特别是血压程度高、病史长的老年患者.联合监测血压变化和MAU水平变得十分必要。在高血压病的防治中, 为尽量减轻靶器官的损害, 不仅要降低收缩压和舒张压, 而且要控制脉压, 才能更好地避免靶器官的损害。

参考文献

[1]许顶立, 任吴.高血压病肾脏损害的诊断与防治[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4, 32 (2) :190-192.

[2]Cerasola G.Cottone S, D’IgnotoG.Microal buminuria as predictorof cardiovascular damage in essential hypertension[J].Hypertension, 1989, 7 (suppl 6) :s332-333.

[3]陶艳琴, 吴英子, 于茂莲.尿微量蛋白检测与中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早期肾功能损害的关系及临床意义[J].中国医药导报, 2009, 6 (14) :93-94.

[4]谢秀梅, 李志凌, 李锐, 等.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微量白蛋白尿与血管内皮功能及颈总动脉粥样硬化[J].高血压杂志, 2006, 14 (2) :94-96.

[5]Haksun E.Frequency of microal buminuria and its relationshipwith other atherosclerotic risk factors in nondiabetic hypertensivepatients[J].Anadolu Kardiyol Derg, 2007, 7 (2) :224-226.

[6]高欣, 吴伟, 鲍利民, 等.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患者尿微量白蛋白阳性率及其相关因素[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08, 18 (1) :54-59.

[7]Horoz O0, Yuksel B, Bayazit AK, et al.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monitoring and serum nitric oxide concentration in type ldiabeticchildren[J].Endocr, 2009, 56 (3) :477-485.

相关文章
运动会跳绳通讯稿

运动会跳绳通讯稿

运动会跳绳通讯稿(精选6篇)运动会跳绳通讯稿 第1篇跳出健康、跳出风采胶州市第六实验小学举行跳绳比赛活动随着一生哨响,胶州市第六实验...

3
2025-09-23
艺术匠心范文

艺术匠心范文

艺术匠心范文(精选10篇)艺术匠心 第1篇一篇文学作品的优秀,源于作者深邃而独特的见识,源于作者独具匠心的表现技巧,源于作者精准而细腻的...

1
2025-09-23
英文入学申请书范文

英文入学申请书范文

英文入学申请书范文(精选9篇)英文入学申请书范文 第1篇Application Letter for AdmissionDear Sir or Madam,My name is ______...

2
2025-09-23
远程网络控制范文

远程网络控制范文

远程网络控制范文(精选11篇)远程网络控制 第1篇1 智能网络现场控制单元的基本结构远程控制依附于网络技术, 其控制模式是客户服务器模...

1
2025-09-23
银行面试题自我介绍

银行面试题自我介绍

银行面试题自我介绍(精选5篇)银行面试题自我介绍 第1篇在准备自我介绍时,我们要先明白自我介绍的目的是什么?其实,HR让你做自我介绍,...

1
2025-09-23
移动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移动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移动安全生产工作总结(精选8篇)移动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第1篇近年来,分公司始终把安全生产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1
2025-09-23
一缕阳光的小学作文

一缕阳光的小学作文

一缕阳光的小学作文(精选6篇)一缕阳光的小学作文 第1篇当我们汲汲于富贵,戚戚于贫贱时,何不让一缕阳光走进我们的心里,晕开满心的疲惫...

1
2025-09-23
医院2016年医疗质控工作计划

医院2016年医疗质控工作计划

医院2016年医疗质控工作计划(精选12篇)医院2016年医疗质控工作计划 第1篇冕宁漫水湾友松医院2016年医疗质控工作计划2016年我院为进一步...

2
2025-09-23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