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荷塘旧事范文
来源:漫步者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23
1

荷塘旧事范文(精选11篇)

荷塘旧事 第1篇

《荷塘旧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荷塘旧事》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往事”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是一篇回忆性的写景叙事散文,作者回忆了四年级暑假时在乡下度过的难忘的生活,赞美了那里的景色、生活和人。文章分了三层写出乡下荷塘值得我留恋的原因:

一、荷塘景色之美,二、荷塘生活之美,三、荷塘人情之美。表现了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之情,抒发了作者赞美自然,赞美人类纯朴的爱的思想感情。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下生活之美,更体会那里人们的心灵美。

2、写摘录笔记,独立识字学词。认字7个,写字11个。

3、理解“月朗风清、浮光跃金、炫耀、恐惧、憨直”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4、理解课文的线索,练习写较复杂的提纲笔记。

5、学习本文景物描写的方法,并体会这样描写的作用。欣赏课文中精彩的比喻句。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自然美和人性美的和谐统一。

2、理解课文的线索,学习本文景物描写的方法,练习写较复杂的提纲笔记。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

2、练习用小标题概括文中的几件事情。

3、细读课文,感受感受乡下景色之美、生活之美,更体会那里人们的心灵美。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每个人生活中都有许多难忘的事情,你们的生活中有哪些难忘的事情呢?指名说。

2、回忆过去,一件件难忘的往事涌上心头,父母的关爱、同学的笑脸、儿时的趣事„„都会珍藏在我们的记忆之中。今天,我们随着作者一起回忆他儿时的一些旧事,板书课题:荷塘旧事,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快速浏览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找出课文中哪些段落作者写了童年旧事,边读边作上记号。

2、检查预习情况:(1)出示字词,指名读。

(2)出示“荷塘”图片:现在,我们一起去欣赏荷塘美景吧。(3)过渡:在这样美的荷塘嬉戏,一定是最快乐的事情,指名读第5自然段,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那你就来读读这一段话吧。(课件出示“在几株——摇篮中。”)(4)可见当时孩子们心情怎么样?可以说荷塘的戏水给作者留下了什么印象啊?

(5)所以作者把荷塘比作——(生齐说摇篮)把整片荷塘的水比作——(母亲的手)

我和小伙伴们在荷塘里游水感觉是多么的舒服呀!

(6)是呀,我们没来戏水时,荷塘是恬静的,我们来戏水时,荷塘是喧闹的,荷塘因有了我们才变得更加的有趣,来,大声地读出我们到来时的美吧。

3、自由读课文第5-16自然段,用小标题概括这几件事。(1)狗刨比赛;(2)打水仗;(3)落水被救。

三、细读课文,感受快乐。

1、仔细读课文,看看你对哪件事最感兴趣,画出你感兴趣的地方,写下自己的读书心得。

2、学生自由汇报: 预设:A、狗刨比赛

(1)我们并不是仅仅自己在水中钻来钻去,我们还经常举行一些小游戏呢!你知道“狗刨比赛”吗?谁来说说是怎么回事呀?(2)自己看看文章是怎么写的,同桌交流一下,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谁想来说说自己的体会?(3)出示:“像哪个鼓队„„大菊花似的浪。”学生自由读一读。B、打水仗

(1)打水仗真好玩呀,你看----(课件出示实景拍摄打水仗的画面。)你看作者和小伙伴们那么多人打水仗?那情景更是(闹的慌)。(2)指名读8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这一段中用了一连串的动词,你能找出来吗?用笔圈一圈。

(3)“哗哗”、“扑扑”是些什么词?用上这些拟声词有什么好处? 比较朗读:去掉拟声词。

(引导学生体会拟声词巧妙的表达出当时孩子们激烈的比赛场面。)(4)齐读8自然段,体会这热闹的场面。

(5)老师这里还有一个小问题,你们来帮我解决一下:作者要写打水仗,写我们的动作怎样热闹就可以,为什么还要写水线、声音、鸟啊?

师小结:对!以水线、声音、鸟来反衬打水仗的热闹,这就是“侧面烘托”我们在写作中也要运用这种方法。C、落水被救

过渡:然而,无论怎么闹,决不能超越那道荷叶形成的绿色边缘线。可是我才不怕呢!

(1)出示:刚学会几下“狗刨”时,„„你们看!指名读。(2)结果,一不留神,水一下子没了我的头顶。顿时,一种不可名状的恐惧感紧紧地攫住了我。出示:可是这壮举刚开头,„„攫住了我。体会“攫”,当恐惧感紧紧抓住你,你会怎样?(非常害怕)再 读一读体会作者当时心里的害怕。

(3)你从哪些句子看出“惊险”呢?(指名回答)

(4)“我”当时是什么心情?(害怕、紧张„„)你能读出来吗?出示:我双脚够不着底„„水还一个劲往嘴里涌。

(5)原来溺水是这么恐怖的一件事情,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小伙伴们想出了什么办法呢?

出示:“突然,„„手拉手铁链般将我拖到岸上。” 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6)一场虚惊之后,作者被救上来吓得哇哇大哭,一个劲呕水。当我安静下来的时候,我心里会想______。小伙伴们围着我哈哈大笑,此时他们会想______。

师小结:是啊这是救人后的轻松的笑,这是善意的笑,这也是憨直纯朴的笑!所以,作者说,我至今怀念那笑声!(7)指导写字:憨直、淳朴。

3、总结:对照板书,指导学生习作时注意详略得当。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小结:无论是快乐的比赛、击水游戏还是因逞强溺水,都展现着小伙伴的亲密无间、无拘无束、憨直淳朴,都给作者留下了快乐,这些回忆都深深的铭刻在作者的脑海中,久久难以忘怀。师引读——如今,(出示课件,配乐,齐读)

2、是啊,正是因为这童年的趣事,让我认识了人类纯朴的爱,这美丽的荷塘承载了我儿时的快乐,这就是我的荷塘旧事。

3、课后讨论:本文写荷塘旧事,为什么还要写荷塘美丽的景色呢? 板书设计: 荷塘

狗刨比赛

旧事

打水仗

淳朴的爱

落水被救

(详略得当)

荷塘旧事 第2篇

一、教学设计

《荷塘旧事》是一篇回忆性的写景叙事散文。文章中多处运用比喻的修辞法,渲染了荷塘的美丽景色。其中,还叙述了发生在荷塘里让作者深深铭记在心的一件往事。通过美景旧事,抒发了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之情,抒发了作者赞美自然,赞美人类纯朴的爱的思想感情。

文章中,作者既描绘了月牙泡的美好的自然之景,也叙述了自己和小伙伴之间的趣事,并在最后一段点明文章的中心。本文的教学重点就是景物描写的学习,既要讲明什么是景物描写,又要交代景物描写的作用,使学生们学以致用。本文的教学难点是小伙伴们的性格。因此在教学设计上,我认为首先应该让学生从课题明确本文是一篇写事的文章,然后感知全文,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突出文章的重点和难点。把握住“自然之美”和“人性之美”的和谐统一,然后在这条主线上让学生进行合理恰当的拓展和迁移,使文章的主题得以升华,引发学生对生活的深深思索,使之受到良好的熏陶和教育。

二、精彩片断

(一)描写荷塘美景部分

这部分的重点在理解几个比喻句中。如:

1、又有人叫它“月牙泡”,因为它的形状像月牙。

2、来到塘边,只见满塘浮光跃金,如繁星闪烁。

3、整个月牙泡恰似一弯晶莹的新月嵌在田野上。

4、白天,塘面在阳光下泛着绿光,在微风中漾着绿浪;绿色的荷叶铺在水面上,绿叶中点缀着许多粉红的荷包和荷花,娇嫩而洁净的荷花颤动着,像披着轻纱跳舞的少女。

5、恬静的塘面便想起一片喧闹声,一条条“黑泥鳅”在水中钻来钻去。

6、水流像母亲柔和的手,轻轻地抚摸着我们,我们像荡在摇篮中。

教学中我设计这样的提问:“从哪些地方看出荷塘的景色很美?”学生很自然找到这些比喻句。紧接着我让学生理解这些比喻句是把什么比作什么,给你怎样的感受?让学生想象荷塘的美丽景色并加以朗读训练,使学生想象我们在荷塘中快乐玩耍的情景。“一切景语皆情语”,为下文作者赞美大自然和谐的美和表现农村少年天真、善良、淳朴美好的心灵作铺垫。

(二)描写荷塘旧事部分

这部分中抓住孩子们玩的游戏,说说他们是怎么玩的,来体会孩子们玩的快乐,烘托那种沸腾的场面,体会孩子们童年的快乐,天真的性格。接着引导学生理解我因为爱逞能的个性和骄傲的个性最终落水的部分,使学生感受到我当时的心理,我难受的样子。抓住朗读训练使学生读出我难受的感觉。然后过渡:“就在这生死关头,小伙伴们是怎样救起我的”。学生很快可以找到是小伙伴们在水中排成一排,手拉手铁链般将我拖到岸上的。从中可以看出小伙伴们一种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善良的心。“当我上岸后,他们是什么态度?从中你体会出什么?是在嘲笑我吗?这是一种怎样的笑?”这是一种淳朴的笑、憨直的笑、善良的笑。从这里我们感受到了农村孩子的天真、淳朴与善良。

回到授课开始,说说什么是和谐的美和淳朴的爱。这里的美不仅是荷塘的景美,更是这里的人美。学生对美的含义有了更深的理解,对淳朴的爱有了更深的理解。

三、教学反思

设计有效的课堂提问

提问是一门科学,是一种教学艺术,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只有善于研究和掌握提问艺术,才会收到预期的效果。相反,如果生搬硬套,搞形式主义的提问,不仅不能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智力的作用,还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目前,小学课堂教学“耗时多,收效少”的现象至今仍然存在,其课堂“提问”的不当,应该说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因此,只有苦心研究,精心设计,提问才有实用价值。提问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疑,设疑必答疑,这种师问生答的方式,构成了课堂教学教和学的信息交流反馈的过程。因此,提问对教与学都起积极的促进作用。从现代教育信息观点分析,提问是信息的输出,学生解答问题过程是输入信息的处理,回答问题是将处理结果反馈给教师,因此,提问在教师教学中具有传递信息,反馈信息的调控教学的作用。在学生的学习中,提问起到了激发情趣,促进思维,发展语言等作用。我在本课教学中是这样设计提问的:

一、开门见山

在讲授本课一开始,我出示课题后对学生说:“从这个课题中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回答:“这篇课文写的是在荷塘发生的以前的事。”我接着说:“文章的题目就是题眼,可以让我知道这篇文章是写什么的,以后你们在写文章的时候也可以这样运用。”听了我的述说,学生一下明白了题目的重要性,写作方法的指导潜移默化的进行其中。这种开门见山的提问,使学生了解了写作方法,明确了写作中题目的运用,为学生学写作文做了铺垫。

二、设置悬念

在讲授这篇课文的过程中,我问学生:“通过这件事作者有哪些感受呢?”学生回答:“作者感受到了大自然和谐的美和人类纯朴的爱。”紧接着我提问:“这里说的‘大自然和谐的美’是指什么呢?”学生回答:“是荷塘的美景。”同学们这样的回答是我早就想到的。因为这篇课文的层次非常清楚,课文前面主要写的是荷塘的美景,后面主要写的是在荷塘发生的事,学生自然而然会说出这样的答案。听到这样的回答我设计一个悬念:“这里的和谐的美是就指荷塘的美景吗?让我们看看课文,通过深入的学习你会有更深的理解。”悬念的设计使学生对学习文章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他们都想看看这个‘大自然的和谐的美’指什么。因此在下面的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积极性大大提高。在讲到课文的最后一段时,我问学生:“现在你们知道大自然和谐的美指什么了吗?”此时学生明白了这里的真正含义。

三、发挥想象

荷塘新人 第3篇

词林新花与中国歌词大排行紧密联手.每期刊登的歌词作品将第一时间加入中国歌词大排行的榜单中。您的作品是否受人关注?能否成为点击率冠军?让我们共同期待.欢迎各界人士踊跃投稿。

投稿的同时请务必注明作者的省市单位全称、通讯地址、邮政编码、第一作者的联系电话。

投稿热线:010-63585731

手机:1 3051 451 988

QQ;540244453

MSN,xxm888@eample,com

E-MAIL:china_9913@china.com

六朝旧事荷塘新解 第4篇

细读《荷塘月色》“江南采莲”部分让人觉得有很多的“反常”:前面月下的荷塘和塘上的月色整体给人的感觉是静谧的、优美的,为什么在文章结尾部分要描写一个热闹的、风流的季节;作者为什么在这一部分要大段大段地引用梁元帝的《采莲赋》,为什么不自己写家乡采莲的情景?为什么引用完《采莲赋》又会记起《西洲曲》呢?“反常”处往往才是作者写作意图所在,读懂“江南采莲”部分将会是解读《荷塘月色》的一把钥匙。

我们先看《采莲赋》和《西洲曲》写的是什么,作者在文中明确指出,“采莲是江南的旧俗”“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女子必穿上鲜艳的服装,乱入池塘,坐着小船,唱着民歌。歌声此起彼伏,姑娘追逐嬉闹,仿佛节日一般,“低头弄莲子”正是姑娘情思缠绵、春情萌动、羞涩娇柔之举。显然,《采莲赋》和《西洲曲》写的是男欢女爱、古朴而风流的乡土风情。作者之所以选择大段大段引用《采莲赋》和《西洲曲》,营造一个这样风流的季节,我认为主要有以下理由:

一、 时代的相似

六朝是一个怎样的时代呢?宗白华先生指出“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

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在那个社会秩序大解体、礼法束缚总崩溃的时代,中国文化第一次与外来的异质文化产生碰撞、融汇,思想和信仰趋于自由,艺术创造精神勃发。朱自清生活的时代是20世纪初的中国,正处于剧烈的历史转变时期,开始由长期的封建社会转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形态的转变导致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产生极大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召唤着文化的变革,于是一场彻底的、轰轰烈烈地席卷全国的新文化运动开始了,文坛也应运开始革新,兴起了文学革命运动。于是,置身于这场旷日持久、沸反盈天的思想文化的混乱中,敏感多思的文人自会感到彷徨无所适从。

二、 文化的认同

朱自清在《哪里走》里提到:“在旧时代正在崩坏,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颓与

骚动使得大家惶惶然。革命者是无意或有意造成这惶惶然的人,自然是例外。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的一法。这是要了平和的假装,遮掩住那惶惶然,使自己麻醉着忘记了去。享乐是最有效的麻醉剂;学术,文学,艺术,也是足以消灭精力的场所。所以那些没法奈何的人,我想都将向这三条路里躲了进去。”可见,在这样一个颓废交替的年代,文学的发展有太多的出路,朱自清在寻找的是学术、文学和艺术的发展,苦闷的也正是自己文学创作上的出路。

朱自清从小接受传统私塾教育,后来又长期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他古典诗学研究领域主要涉及上古歌谣、汉魏六朝以及唐诗宋词。六朝整体文学特征,正如《文选》卷十七李善注陆机《文赋》说“文之绚丽,若经纬相成”;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说:“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仆常暇时观齐、梁诗,采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咏叹。”所以当我们再重读《荷塘月色》,就不难理解朱自清为什么把语言写得华丽,不仅追求一种自然美,更多是追求一种文人之美了。朱自清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格,“荷叶”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荷花”像珍珠、像星星、像刚出浴的美人……这些丰富的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满塘月色婆娑,荷花、荷叶、流水、月色共生共语。而且在这篇文章中,语言的刻意精工达到了天衣无缝的地步,特别是对动词的推敲极具匠心,“泻”字扣紧了“月光如流水一般”这个比喻 ,写月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再加上“静静地”这个修饰语,就准确地写出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倾泻,但又是绝无声响的幽静。“浮”这个动词把水气和月色交织在一起,雾的轻柔以及自下而上逐渐扩散的特点准确地表达出来,给画面涂上了一层素淡清雅的底色,月色朦胧,若有若无,给人以无穷的想象。一个“泻”字,一个“浮”字用得绝妙之极。此外文中还运用了三十几处叠词,增添了文章的音乐美、节奏感,平添了几多华彩。真可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一曲六朝《采莲赋》正好可以回答作者倾心于六朝及六朝的文化,我们也就不难理解朱自清追求“字面上最美丽”的华丽文风了。一曲《西洲曲》的引用,正好可以看出作者为当时所寻找的一条新的出路。朱自清对这种国学衰落的担心,学术、文学和艺术发展前途的忧虑,自己文学创作上的出路的苦闷,也正是作者“这几天心理颇不宁静”的原因了,也是《荷塘月色》这篇文章的深层主题了。

《荷塘旧事》评课稿 第5篇

吴丹老师执教的这堂课,是北师大版语文第十一册“往事”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叙事散文。文章多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渲染了荷塘美景;还写了一件儿时发生的、深深铭记在心的事。通过美景、旧事,抒发了作者对“人类淳朴的爱”的难以忘怀之情。

本组老师在听取了这堂课后,纷纷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和意见。大家认为吴丹老师执教的这堂课有几处亮点:

1、吴老师这堂课思路清晰,组织严密。她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先感知全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接着由找中心句引入对课文的探究,然后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分别从美景、趣事两方面去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笔下描述的“大自然和谐的美”和“人类淳朴的爱”。

2、在教学环节上层次分明,过度自然,而且设计的过渡语很美,将学生带入了如诗如画的境界。例如:导入新课时,吴老师设计了这样一段话:童年就是快乐,童年就是记忆深处那些难忘的人和事。今天,我们就要走进作者的童年,走进这片美丽的荷塘,与作者一同回味珍藏在他心底的这段童年旧事。这样的引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学习作了铺垫。又如,在学习完“美景”部分过渡到“趣事”部分时, 吴老师设计的过渡语既是对前面部分内容的小结,又自然地引入对下面部分内容的学习。

3、体现了新课标提出的“合作探究”的理念。在教学中, 吴老师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把课堂作为学生展示大舞台,让学生有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小组交流的空间。

4、准备充分。吴老师精心制作课件,课件设计很美,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特别是在引导学生理解“浮光跃金”这个词时, 吴老师出示课件,展现出夜晚月光照耀下荷塘美景,使抽象的文字形象化,学生很容易地就说出了词语的意思。

5、课堂上教者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关注每一个学生,学生的参与面广。

6、教学中注意了读写结合。例如:在学习完“美景”这部分内容后,教者引导学生总结作者是采用了什么方法把荷塘写得这么美的。又如:在学完全文后,教者让学生谈谈自己经历的童年趣事,这样一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交流欲望,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又为本单元指导学生写作作了铺垫。

大家认为这堂课中值得改进的地方是:

1、教者的语言很美,但缺乏激情,让人觉得美中不足。

2、指导朗读的形式少了些,多是学生读后让学生评,但往往学生评价几乎是千篇一律,可否适当有一些老师的评价,让评价发挥它的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

3、在这堂课上,吴老师利用多媒体呈现了许多很美的画面,但没有充分利用。

《荷塘旧事》教学反思 第6篇

一、情景营造,激发兴趣

语文教学中的情景营造不仅在于提供刺激物,增强气氛,好在于语文学习需要熏陶感染。这节课就体现了信息技术全程营造情景的特色。我在教学一开始,就利用课件,通过放映录象,把学生带进优美的风景画面,调动学习兴趣。收到很好的效果。

二、自读自悟,自主学习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这方面我在课堂中也处理得很好。例如:在学习“静态描写”这部分时,我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首先让学生初读课文,画面整体感知,再用自己的话说说,然后自由读文,找自己感动的句子去品味。

但这节课也有失败的地方,文章中的作者溺水的事情我讲得太多,没有给学生充分的发表意见,也没有进行有效的人文教育。这是我这节课最遗憾的地方。

《荷塘旧事》教学反思 第7篇

一、比较朗读,感受比喻的好处。

景物描写中多处运用比喻手法使句子更为形象生动,单靠读学生可能未直观感受到比喻的好处,在这个重点的突破中,我引导学生把比喻的句子删去后再读,比较前后的感觉,通过直观的比较,教会了学生一种逆向思维,也真正感受到比喻的魅力。

二、小组交流,品词品句,读中感悟。

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是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教学方法之一,也是学习语文,感悟语言的有效策略。教师要特别重视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进行品味,帮助孩子理解课文的主题。通过品词析句,引导学生自主感悟。

如:作者向我们介绍起了荷塘之往事――狗刨比赛和击水游戏。“扑通通”“像哪个鼓队敲乱了套似的一阵乱响”形象地写出了比赛时的忙乱和紧张。“大菊花似的浪”又一个比喻,浪花的形状跃然眼前。另外,从比赛后的“气喘吁吁”和“昏昏欲睡”可见当时比赛的激烈,反映出小伙伴们的快乐生活和无拘无束的性格。击水比赛是激烈的,作者精选了一些词语:“击、闹、急速、射、撞击、混”等再现了比赛的激烈。而“当我们互相扭在一起时,便停止了击水,哈哈大笑起来”,则表现了小伙伴们的亲密无间。文章的高潮之处是“我”溺水时。作者写出了自己遇险时的狼狈与危险,隐藏了小伙伴们的着急。最后,小伙伴们“在水中排成一队。手拉手铁链般地将我拖到岸上。”既写出了小伙伴们的机智,又写出了他们的善良与淳朴。

教学中我注意了紧扣文本,创造一个开放的平台,引领学生积极的和文本对话,让学生各抒已见,各有所悟,各有所得。

三、创设情境,以“访”促“悟”。

我创设了“遇溺获救”的情境,有助学生直观理解“手拉手铁链般”把作者拉上岸的情景,通过学生、师对表演同学的采访,更能让学生感受到小伙伴们的勇敢、机智和对“我”淳朴的爱,从而突破难点。

四、多样朗读,入情入境。

咀嚼《荷塘月色》 第8篇

1.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 遮住了, 不能见一些颜色。

水被叶子遮住了, 而且又是一口“塘”, 所以这水是否是“流水”叫人疑惑;“脉脉”一词, 课本注释为“这里形容水没有声音, 好像饱含深情的样子”, 既然是“遮住了, 不能见一些颜色”, 又如何说这“流水”是“饱含深情的样子”呢?既然讲“这里形容水没有声音”, 那这里就该用“默默”, 而非“脉脉”;既然流水被“遮住了”, 那还写它“不能见一些颜色”做什么呢?难道此荷塘的水在颜色上有什么特别的吗?

2. 月光如流水一般, 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文本说“虽然是满月, 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 所以不能朗照”, “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而且还有“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所以作者“受用”的月色该是朦胧的、模糊的, 它怎么会“如流水一般”的“泻”呢?不少评论文章包括课本练习都说该动词是作者“精心选用”的, “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如果是月光“朗照”, 那是用词精准, 可惜文中的月光是“淡淡的”;并由此说开, “月光如流水一般”的比喻也不是那么熨贴, 只有“朗照”才会有这样的视觉效果;“一片”修饰“叶子”是合适的, 指一大片, 因为叶子是“田田的”、“肩并肩密密地挨着的”, 可在句中“一片”也一并修饰“花”就不准确了, 因为荷塘里的花只是“零星地点缀着”, 尽管“如一粒粒的明珠, 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可它又怎么能成“片”呢?

3.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 高处丛生的灌木, 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 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 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 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

“灌木”落下的是“黑影”, “峭楞楞如鬼一般”, “杨柳”落下的是“倩影”, “像是画在荷叶上”, 这一丑一美的对比实在没有什么必要, 因为这里不存在要通过一方来反衬另一方的理由, 而且丑化灌木之影反而破坏了月光下荷塘的静美, 显得突兀, 与整体意境不协调;况且前者“参差”、“斑驳”不美, 后者“稀疏”就一定“倩”吗?而按课本对“斑驳”的解释是“原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 这里有深浅不一的意思”, 这“参差”错落、“颜色深浅不一”的灌木之影恐怕要更像“画”, 因此不如像早前的课本一样, 把“峭楞楞如鬼一般”删去 (当然要删去的还有前面的“又如刚出浴的美人”余光中先生在《论朱自清的散文》中评论说“有反作用, 会引起庸俗的联想”, “对今日读者的想象, 恐怕只有负效果”) 。另外, 既然两种树影不协调一致, 又怎么能在后一句说“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呢?习惯被人叫好的“光影有着和谐的旋律, 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一句, 我非常认可余光中先生的评说:“用小提琴所奏的西洋名曲来喻极富中国韵味的荷塘月色, 很不恰当。”

4. 树色一例是阴阴的, 乍看像一团烟雾。

树色是“阴阴的”, 烟雾是乳白色的, 两者怎么会相像呢?顶多形状上有些相同罢了, 但文本中又不是在强调“形”, 而是在强调“色”, 后一句“但杨柳的丰姿, 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便是明证。

5. 这真是有趣的事, 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采莲南塘秋, 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 莲子清如水。”今晚若有采莲人, 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 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疑惑一:既然前面“热闹的季节”、“风流的季节”和“嬉戏的光景”都遗憾地“早已无福消受了”, 言外之意就是“罢了, 不想了”, 可怎么“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呢?作者本来就是为了排解心中的“不宁静”, 这热闹的采莲之事回忆了一出又一出, 岂不是有点自添烦恼的嫌疑么?疑惑二:“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 是不行的”, 这句话我教了多少遍就有多少遍理解不清晰, 我有时甚至把它抛给学生去自由探究, 结果也是很难说出个子丑寅卯来;“只不见一些流水影子”显然是照应前面“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 遮住了, 不能见一些颜色”, 也是对应“低头弄莲子, 莲子清如水”, 但与“是不行的”连成一句就令人费解了, 是什么东西“不行”呢?显然要否定的不是“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这一景况, 因为文意上、文脉上都讲不通!如果从与“低头弄莲子, 莲子清如水”相对应来讲, “不行的”恐怕是“莲子清如水”怜子情如水;如果是这么解读, 就该把句子说得更明白些, 否则, 此句是个病句。疑惑三:“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一句说得实在是“突然”而又“令人费解”。就“突然”来说, 《教师教学用书》没有正面作出解释, 只是从结构形式和语句内容上作了“深究”:“在文章中, 这句话起着行文转接过渡作用”, “如果要深究, 惦着江南’便有着身处忧烦而忆往怀旧的意义”。这些言语根本没有涉及其“突然”之感, 反而作出了“不突然”的解读“行文转接过渡”。我想, 此句如果是行文“转接过渡”的一个标识, 又怎么会叫人“突然”呢?况且, 文章都快结束了, 又要“过渡”到哪里去呢?再说“令人费解”:首先, 句中的“这”指代什么不甚明晰。其次, “江南”的地理范围很广, 指向很难明确, 《教师教学用书》上说“江南是作者的故乡”, 这未免也太宽泛、太随意了作者祖籍浙江绍兴, 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 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 自称“我是扬州人”, 只是大学毕业后在江浙一带教过书。第三, 作者“惦着江南”的什么呢?秀丽山水?还是往昔宁静的、“不宁静”的生活?而且还是“到底惦着”, 难道“惦着江南”是件很难的事吗?因为“到底”在这里应是一个副词, 根据词典解释, “表示经过种种变化以后最后实现的情况”, 作者“惦着江南”难道还“经过种种变化”“最后实现”?真叫人想不通!鉴于几点疑惑, 感觉不如把“于是又记起惦着江南了”删去, 这并不影响文意, 反而会使文脉更贯通。

我爱家乡的荷塘 第9篇

我的家乡像一位质朴的广袖仙子,飘落在凡尘,坐落在红泽湖的南岸。依水而居,傍山而眠,朝饮露,晚嗺花。出落得亭亭玉立,风华绝代。家乡有山城的粗犷,有水乡的清秀。那穿过岁月,流过心田的一湾清清的河水,浇灌着万亩良田,也浇灌着两岸儿女诗情画意的生活。

家乡的景很多,尤其是家乡的荷塘更是与众不同。如果说家乡是一位广袖仙子,那家乡的荷塘就是仙女佩戴的熠熠闪光的珍珠。一块块,一汪汪,散落在家乡每一个角落,组成家乡独特的风景线。

荷塘里满是荷叶,仿佛一把翠绿的小伞,撑起了满天的阳光,也撑起满天的雨。那劈劈啪啪的雨声,好像是这玉盘弹奏的歌,这是一首了;来自自然的天籁之音,这是一首献给水乡的动人乐章。那滚动在荷叶上的水珠跳跃着,就像一盘盘金银剔透的珍珠。荷叶下的鱼在嬉戏,那一个个荷叶就是它们无忧无虑的家,它们快乐地嬉戏,开心地玩耍,一汪静静的荷塘成了它们的人间天堂。一朵朵荷花在阳光下招展,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荷花就是一个个美梦,装点着人们无忧的生活。

秋天到了,该到收获的时候了,人们在荷塘里采藕摘菱。那洗净的藕,白白的,嫩嫩的,成为家乡的一道美食,也成为人们的美餐。

家乡的荷塘,清凌凌的水,蓝幽幽的天,绿油油的叶。家乡在荷塘的梦里畅想,我的童年在家乡的梦里起航。

(指导教师:游庭华)

《荷塘旧事》简案 第10篇

教材分析:

《荷塘相事》是北师大教材六年级上册“往事”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本文是一篇 优美的写景叙事散文,与前两篇文章有所不同是有景物描写,文章多处运用修辞及表示颜色 的词语,渲染了荷塘的美景,还写了一件旧时发生的,深深铭记在心的事,通过美景、旧事,使作者认识到了大自然和谐的美和人类纯朴的爱。

我认为选编此文的目的(一)是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分析其作用,使学生学以致用

(二)是文章写的是作者童年的故事,适宜学生自主学习。教学目标:

1、能流利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并积累“浮光跃金”、“攫住”、“憨直”等词语。

2、通过反复朗读,仔细品味作者笔下荷塘美景,并学习其景物描写方法、比喻的修辞手法,达到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学习作者描写荷塘的方法,以及比喻的修辞手法,做到学以致用。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欣赏荷塘美景,畅谈观后感受。

2、教师谈话导入,学生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解决字词障碍。

2、概括主要内容。

三、研读课文3、4自然段,欣赏荷塘美景。

1、自读课文,初步感受荷塘的美景。

2、再读课文,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3、交流探究,品词析句,读中感悟。

探究:作者是怎样把他眼中的美丽的荷塘告诉我们? 出示句子:

(1)来到塘边,只见满塘浮光跃金,如繁星闪烁。(2)整个月牙泡恰似一弯晶莹的新月嵌在田野上。(3)娇嫩而洁净的荷花颤动着,像披着青纱跳舞的少女。

4、比较句子,从中学习写作方法。出示句子:

(1)来到塘边,只见满塘闪着亮光。

来到塘边,只见满塘浮光跃金,如繁星闪烁。(2)整个月牙泡嵌在田野上。

整个月牙泡恰似一弯晶莹的新月嵌在田野上。(3)娇嫩而洁净的荷花颤动着。

娇嫩而洁净的荷花颤动着,像披着青纱跳舞的少女。

四、读中悟法,运用迁移。

荷塘旧事教案 第11篇

郫筒小学

叶腾骏

*** 教学目标:

1、字词积累。

2、景物描写的方法和作用。

3、体会作者赞美自然、赞美人类淳朴的爱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分析能力和感悟能力。

5、感知自然美和人性美的和谐统一。培养学生纯朴善良的高尚品质。教材简析:

《荷塘旧事》是一篇回忆性的写景叙事散文。文章中多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渲染了荷塘的美丽景色。其中,还叙述了发生在荷塘里让作者深深铭记在心的一件往事。通过美景旧事,抒发了作者赞美自然,赞美人类纯朴的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景物描写的方法和作用。

难点 对小伙伴们性格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具准备:课件 设计总述:

在教学设计上,我认为首先应该让学生感知全文,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突出文章的重点和难点。把握住“自然之美”和“人性之美”的和谐统一,然后在这条主线上让学生进行合理恰当的拓展和迁移,使文章的主题得以升华,引发学生对生活的思索,使之受到良好的熏陶和教育。在第一课时中完成词语积累,掌握文章主要内容和突破教学中的重点问题。在第二课时里要对文章中的难点问题进行讨论分析,突破教学难点并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拓展迁移升华文章的主题。教法上,教师进行组织引导并注意点拨。学法上,倡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深入研读课文,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叙事散文《荷塘旧事》,齐读课题。请同学们打开书,62页,快速浏览课文,回忆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生:本文作者回忆童年时在外祖母家过暑假,在荷塘边和小伙伴戏水的事情。

2.师:同学们说得对,其实这篇课文就是围绕着文中的一句话来写,它就是本文的中心句,这句话是----齐读中心句。

出示课件:我怀念那荷塘,在那里我认识了大自然和谐的美和人类淳朴的爱

3、小结:这句话点明了文章的中心,从这个中心句中我们不难发现作者在文章中主要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 板书:和谐

淳朴

4、师:“大自然和谐的美” 主要指什么?生:荷塘美景(板书:美景)

5、师:文中哪些段落体现了荷塘美景?生:课文的2-4自然段

6、师:课文从哪些方面写出了荷塘的和谐美?

出示课件3-4自然段,指生回答(板书:夜晚 白天)

7、师:作者笔下的荷塘无论夜晚还是白天,都是如此美丽,作者抓住了什么来写?

生:颜色

师:哪些颜色?(绿、红)是的,绿与红,是那样鲜明,是那样和谐。生:树木,塘水,荷花荷叶等景物 师:你读书真仔细,板书:颜色、景物

8、师:作者还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来表现荷塘的美?(板书:比喻)

师小结: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恰当的词汇,抓住景物,鲜明的色彩,将荷塘美景描写得淋漓尽致,使我们仿佛看见了月下的荷塘,风中的荷花,无处不彰显着大自然的和谐之美。以后,我们写作时也要学习作者这样的写作方法。

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课文,用朗读去感受荷塘的美。齐读3-4自然段 【设计意图:回顾课文,明确文章中心。体会文章所描绘的美景,品读文章,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为下文深入研读和探讨人性美奠定基础。】

二、学习“旧事“部分

1、师:荷塘的美景多么让人沉醉,难怪荷塘如天上的月牙儿一样时时浮现在作者的眼前,那么作者难以忘怀的仅仅是荷塘的美景吗?那还写了什么呢? 生:和伙伴们一起在荷塘玩耍戏水时发生的难忘的事(板书:旧事)。㈠、出示自学提示:

要求:在学习小组内合作完成:

1、读:自由读文旧事部分(6-17自然段),在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多读几遍。

2、思:想想文中回忆了几件事?你对哪件事更感兴趣?它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3、画:在你感兴趣的那件事中画出你喜欢的句子并做好批注。

4、说:你对哪件事更感兴趣?为什么?与小组内同学互相交流。㈡、整体感知,学习小组反馈交流

1、作者回忆哪几件事?用小标题概括。

2、这三件事分别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打水仗、狗刨比赛——有趣、激烈

溺水获救——惊险

3、师:是的,荷塘不仅景美,更是孩子们的乐园。我们这群小伙伴便经常集到荷塘的白水边,在几株垂柳下迅速地脱光了衣服,“扑通”一声,跳入水中„„此时,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4、生:我仿佛看到(“恬静的塘面便响起一片喧闹声,一条条‘黑泥鳅’在水中钻来钻去。水流像母亲柔和的手,轻轻地抚摸着我们,我们像荡在摇篮中。”)

5、师:一条条‘黑泥鳅’指谁?为什么把小伙伴比作‘黑泥鳅’? 生:说明泳技高超,活泼可爱

师:好,那你能读出小伙伴泳技高超、活泼可爱的样子吗?(课件出示“恬静的塘面----摇篮中。”)

指生评读:他读的怎样?哪些词读得特别好?像他那样读一读。师:还说明当时孩子们心情怎么样? 生齐说愉快

师:所以作者再次用上比喻,把荷塘比作----(生齐说摇篮)把整片荷塘的水比作-----(母亲的手)我和小伙伴们在荷塘里游水感觉是多么的——-(师生齐说舒服呀!)

6、我们带着愉快、舒服的感觉再读这句。

㈢、深入研读,有趣旧事 导入:我们并不是仅仅自己在水中钻来钻去,我们还经常举行一些小游戏呢!(狗刨比赛、打水仗)你对哪种游戏最感兴趣?

预设交流“狗刨比赛”

1、谁来说说“狗刨比赛”是怎么回事呀? 示课件

2、生:从“有时,我们排成整齐的横队,有人发一声喊,只听得“扑通通”“扑通通”,像哪个鼓队敲乱了套似的一阵乱响,身后翻着大菊花似的浪。

3、你从哪些词句感受到狗刨比赛的激烈?

生:“扑通通”“扑通通”拟声词的运用表现出比赛的忙乱

4、你准备怎读出它的激烈呢?

5、引读这句话。读出“扑通通”的味。

6、还有谁从课文中感受到狗刨比赛的激烈呢?

7、生:我从“‘刨’到岸边,人人都气喘吁吁,仰面倒在柔软的沙滩上。太阳热烘烘的,晒得我们昏昏欲睡,驾云似的。”体会狗刨比赛的激烈过后,大家已经很累了。这是作者采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以赛后的疲劳侧面写出比赛的激烈

8、指导朗读此句,谁能读出“气喘吁吁、昏昏欲睡”的样子? 交流“打水仗”

1、玩完了令我们累得气喘吁吁的狗刨比赛,总得让大伙儿玩点轻松的游戏吧。

2、出示“打水仗”课件

3、文中作者玩的“打水仗”又是怎样一番情景?请自由把课文读读。体会:你从哪些词句感受到打水仗的激烈?

4、你从哪些词句感受到打水仗的激烈?

5、生:我从“那情景更是闹得慌,急速的水线向对方射去,又从对方射来,水线交射一起,撞击出点点白珠,腾起,落下。‘哗哗’的撩水声,‘呀呀’的叫喊声,乱糟糟响成一片。”

4、哦,有水线、有声音、有动作、还有鸟这样的场面描写可谓热闹非凡,你准备怎样读这段话?[生朗读]

5、再看这段,作者表现“打水仗”热闹混乱的场面只要写“打水仗”的动作便可,为什么又写声音、水线、鸟呢?

师小结:领会作者侧面反衬的写作法]这样写更能侧面烘托出打水仗的激烈,以后我们的习作也可模仿作者这种写法。

交流“溺水获救”

1、导入:作者和小伙伴们在塘中忘情地戏水,愉快的游戏,简直得意忘形,意外发生了,什么意外?

生:“我溺水了。”

师:为什么我会涨水?我当时是怎么想的?

师:正是我那些不自量力,狂妄自大的想法让我开始了自己的“壮举”,“壮举”成功了吗?你从哪些句子知道的?

师:对,我的得意骄傲刹时间化作了—— 齐:“恐惧”!

师:你从哪些词句体会到作者的恐惧?(11自然段)什么是不可名状的恐惧感?

师:此时此刻,溺水的我心里可能在想什么?

师:为了求生,我不断努力,作出了哪些举动?指生说,引读12、13、14自然段。

师:引读,这时的我越来越恐惧,我的生命可以说已经到了什么样的程度?谁能用一个词来形容?

2、谁溺水啦?谁来将当时溺水的情景读读。

3、评价朗读,并引导从声音的模拟及配上动作、表情朗读。

4、谁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当时的情景?

5、这千钧一发的时刻,突然谁救了我,用了什么办法?当我在拼命挣扎时,小伙伴们的心情会是怎样?他们想出了什么办法呢?

6、(生读)出示“原来,小伙伴们在水中排成一队,手拉手铁链般将我拖到岸上。” 有没有比这更好的办法及时把把“我”救上来呢?你从“铁链般”体会到什么?

生:小伙伴急中生智,十分勇敢。生:小伙伴手拉手在水中排成一队。

生:为了救我,他们冒险穿越那道边缘线。师小结:体会得多好,多深啊!

7、小结:小伙伴发挥集体的力量这样手拉手铁链般将我拖到岸上既保证保证自己的人身安全,又能将溺水的我安全救起。让我们感受到小伙伴淳朴的美。

8、一场虚惊过后,大家得对小作者对他说什么?得救的我吓得——齐:哈哈大笑?

9、你们是否发现课文几次出现“哈哈大笑”呢?

小组讨论交流:⑴“我吓得哇哇大哭,一个劲地呕水。他们却围着我哈哈大笑„„”⑵“当我们互相扭在一起时,便停止了击水,哈哈大笑起来。”

你怎么理解这两个“哈哈大笑”起来的?这两个“哈哈大笑”又有什么区别呢?

(旨在使学生明白小伙伴们那亲密无间的友情,伙伴们善意的嘲笑,救人后的轻松,表现出伙伴们纯朴善良的爱)

师:然而,那笑声是多么憨直淳朴啊!我一直留恋那笑声。从笑声中我感受到了——

齐:人类淳朴的爱。

师:如今,我的孩子已经上学了,往事也忘记了许多,可是,那荷塘却同天上的月牙一样,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

课文的高潮是溺水被救,那为什么还要写荷塘的美景呢?(以景衬人,人与自然的和谐)

10、指导朗读。

㈤、小结:这正是作者所要表达的,这不仅有一片绿叶与粉红的荷花的和谐的美景,还有令作者终生难忘的这美丽的土地上养育着一群快乐、勇敢的小伙伴,难忘他们憨直淳朴的笑,难忘他们那份真诚纯朴的爱,所以课文结尾说——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深入研读课文,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感悟人性的美。】

三、拓展迁移,重温童年。

1、导入

同学们,童年是每个人人生的起点,童年带给我们的是无限的欢笑,童年给我们留下甜蜜、永久、纯真的回忆。作者回忆童年时是如此真切,那么你们想不想重温童年,将你的欢笑和泪水与大家共享,你可以用倾诉方式也可以用画画的形式。

2、在《童年》的音乐声中说、画童年旧事。

3、交流。

4、小结:我们每个人的童年都给我们留下了这样那样的回忆,让我们忘也忘不了,抹也抹不掉。

四、总结谈话,升华主题。

1、你现在该明白为什么多年来,那荷塘仍时时浮现在“我”眼前了吧。

2、齐读中心句。

是呀,每当作者举头望明月,便想起那浮光跃金的野荷塘,作者心中默默地说——(读中心句)

五、作业超市。

1、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读背背。

2、小练笔:童年是每个人人生的起点,作者回忆童年时是如此真切,那么你们想不想将你童年的欢笑和泪水与大家分享呢。请你用学过的方法写下你童年往事的一个片段(或是有趣的或是惊险的„„)

选择以上1—2项完成。

板书:

荷塘

景美——

和谐

旧事

人美——

淳朴

教学反思: 《荷塘旧事》是一篇叙事散文,课文脉络清晰,围绕中心句“我怀念那荷塘,在那里我认识了大自然和谐的美和人类淳朴的爱”,“从荷塘的美”、“人类淳朴的爱”两方面展开描写。文章中多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渲染了荷塘的美丽景色。其中,还叙述了发生在荷塘里让作者深深铭记在心的一件往事。通过美景旧事,抒发了作者赞美自然,赞美人类纯朴的爱的思想感情。

相关文章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精选12篇)创新公共服务 第1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对国家或区域的技术创新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科技...

3
2025-10-24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精选9篇)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第1篇匆匆读后感500字_读《匆匆》有感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

1
2025-10-24
草莓教学范文

草莓教学范文

草莓教学范文(精选17篇)草莓教学 第1篇“风儿轻轻吹,彩蝶翩翩飞,有位小姑娘上山摘草莓,一串串哟红草莓,好像……”优美的歌词,动听...

3
2025-10-24
仓储类课程范文

仓储类课程范文

仓储类课程范文(精选7篇)仓储类课程 第1篇物流产业是复合型产业,发达的物流能加速传统运输、仓储和零售等行业向现代物流服务领域延伸。...

1
2025-10-24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精选8篇)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第1篇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作为诗性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审美批评,同文学艺术实践...

2
2025-10-24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精选6篇)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第1篇莲山 课件 w ww.5 YK J.COM 4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二、试题所体现的新课程理念和...

3
2025-10-24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精选2篇)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第1篇常州市河海中学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 八(1)班创 文 明 班 ...

2
2025-10-24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精选14篇)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第1篇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及签字样本兹证明为我公司财务负责人。特此证明。身份证复印...

1
2025-10-24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