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的期待杂文随笔(精选5篇)
海的期待杂文随笔 第1篇
传承祖先留给我们的陆地大国是我们的荣耀与自豪,为后人开创一个海洋强国是我们的使命与责任。我们不乏创业的口号,更要有开拓的行为、勇气和牺牲精神。
——题记
从积淀着五千年华夏文明的黄土高原一路走来,湛蓝无极的青天下,我牵着孩子的手,望着大海。
那无边无际的深蓝,似曾相识又如此陌生。
海啊,你还好吗?
海风轻轻拂动孩子的黑发;海浪沉吟着,频频扑过我的脚踝;远方似乎传来声声动情的呼唤,呼唤中蕴含着殷切的期待。
“大海等我们很久了。”孩子喃喃地说。
是啊,一股酸楚蓦然冲上我的鼻翼……大海,我遗忘你很久了!
就在我激荡的心情与激荡的海浪碰撞交融的刹那,看呐,欢腾的波涛朝着我奔涌而来。
海啊,泪水是我心底泛起的浪花,浪花可是你心头喷薄的泪水?可是你胸中迸发的挚爱?
海是有生命的。
我听到她欣慰的回声!
我感受到了她的呼吸,她的脉搏,她的心怀。
我早知道,我黄色的肌肤和坚韧的筋骨来自厚重的黄土。直到今天,海的生命融进我灵魂的瞬间,我才省悟:我流淌的眼泪、热血,还有那咸涩的滋味,原是海的基因,海的血脉。
“记住吧,孩子:黄土,是我们的生命之根;大海,是我们的生命之源!”
海是有情感的。
我看到她在轻微地颤抖!
我体会到了她的悲恸,她的沉抑,她的欢快。
像是炎黄儿女的祖母,她环抱着万里海疆,千百年守望期待。远逝了光辉岁月,曾经历屈辱阴霾。在她悲壮的记忆里,多少不泯的希冀,尚在期待重生;在她深沉的怀抱中,多少不屈的英灵,尚在期待重来……
海啊,我遗忘你很久了!
我和孩子紧挽着手,迎风伫立在高山之巅:
大海,等着我!明天,我们就去——
到那白云翻卷处,拥抱你那无尽的深蓝。
海的期待杂文随笔 第2篇
一大早,读书群里就炸了。
清一色的是这样的话语:
小人鱼是不是傻?我小时候为什么会喜欢她,会为她流泪?
小时候看觉得很美,现在读,觉得要是我女儿这样,我会气死!
想想看,为了一个话都没说上一句的男人,把家把亲情甚至把性命都这么丢了。
我也忍不住想,小时候的自己读到时是怎么个状态?好像一直在帮小人鱼想办法,什么不能说干嘛不写啊,把事情经过把自己的委屈写出来给王子嘛。后来,把所有的怨气都发到了王子身上,在结尾那里,恨不能紧握小人鱼的手,帮她把匕首插入王子的心脏。
似乎我还很认真地为小人鱼写过一篇诔,很是哀痛。
有人说童话想表达的是对爱的执着追求和爱情的力量不可估量吧,但放到现实中衡量就不可理喻了。
现在大家都是孩子妈了,角度不同,感觉也大不一样。
其实我现在读,觉得她是更向往人类的世界,向往永恒的灵魂
把爱情故事剥了,这更像是一个证道者的故事。
这么说吧,我觉得人鱼公主如果是为了爱情确实很傻,如果是为了灵魂也很傻。不过她确实是善良的,最后也没杀了王子,所以一个纯净的生命的死亡,是值得同情的。不代表我们认同和需要学习。出于人性的同情。
她其实是一个证道者,梦想者。我不赞同也不认同她的行为,但是尊重一个有追求的人。
爱我所爱,无问东西。如何爱你是我的事,与你爱不爱我无关。
拉倒吧……所有的感情都期待回应。
你若无情我便休,人家对你毫无感觉,你爱的拼命,只是为了感动自己?
算啦,得不到回应的爱趁早收收,何必呢?
爱她也是让她做她自己啊~爱她是给她可以选择的自由。
还离家出走,为了飘渺的理想而选择伤害自己,戳心。
她什么也不做,老老实实在家住三百年,确实会比较安全,但是这真的是她想要的吗?
做自己的前提是有自我,轻易为别人放弃自己的叫假自我!
忍不住加入了群里的讨论,很快又哑然思笑。果然年纪不同思路就不同。现在的我们,大概都觉得当初的自己傻得不想承认是自己。
我依稀记得当时暗恋一个男生的情形,其实真的是我喜欢你,与你无关。只是默默地喜欢着,没一点表白的意思。后来我想,我大概喜欢的是自己臆想出来的一个人物,只不过套在了那个男孩身上而已。所以我不敢靠近他,生怕发现什么与我想象不符的东西让我的幻想破灭?我还记得当时那种恨不得有什么事情好让我为他牺牲让他永远记住的感觉。好傻,真的很不想承认。但确实的,那个年纪,似乎觉得,没为对方尝遍酷刑吃够苦头而百折不回就算不得真爱。
不知道安徒生当初是不是也有过这样的感觉,所以有了这篇海的女儿?然后他又觉得不妥,所以又加上了对永恒灵魂的向往而牺牲这一层意思?
《夏衍杂文随笔集》后记 第3篇
一九二○年到日本,先是为了考官费,后来是功课忙,有一段时间没有动笔,后来读了郁达夫、陶晶孙的短篇,忽动写小说之念,一口气写了五篇,陆续寄给上海创造社办的刊物,结果是有的批上“不用”两个字,有的连这两个字也没有,一篇篇地全退回来了。这件事打消了我写小说的念头。此后十二、三年中一直从事翻译,一以练笔,二以糊口。一九三○年加入了“左联”,“左联”机关刊物要我写文章,也只写了一些《欧洲文艺动态》、《高尔基新作简介》之类的东西,在“一二·八”抗战时期写过一、两篇类似报告文学的速写。一九三二年到明星影片公司,五十年代出的《中国电影发展史》里说我写过几个电影剧本。其实,这些所谓“剧本”,都是电影公司老板和导演提出一个故事,在编辑会议上讨论,然后写成梗概,再由这部影片的导演和我商量,替他出点点子,增改一些情节,然后由我给他们写出一个类似电影文学剧本的草稿。因此,那些影片里面虽然有我的想法、设计,乃至台词等等在内,但实质上说,这些都不能算是我的“创作”。我专心地写杂文、随笔,是在一九三三年,搞影评运动的时候开始的,但写的数量也不多。
一九三五年,一连串的党组织遭到破坏的事件,迫使我在一家小公寓里隐蔽了半年多。在这一段时间里,我是名符其实地足,不出户,也不能和外面通消息,于是,只能看些旧书、笔记……作为消遣。日子久了,忽然又发生了利用这个机会写点东西的念头。我在这个时期内写了两个多幕剧和初步整理了《包身工》的材料。一九三五年到一九三六年,是一个时局变化最激烈的时期,当我重新和文艺界接触的时候,主要的工作已经不是文艺运动,而是救亡运动了。从这个时候开始,我就用各种化名在许多报刊上写鼓吹团结抗战的文章。这些都只能说是政论,或者时评,数目虽然相当多,但没有一篇是自己觉得满意的。一九三七年抗日战争开始了,我奉命办《救亡日报》,从此当了十二年的新闻记者。这段时期也写过几个剧本,但多半是在办报和统战工作的业余时间搞的“自留地”。在这十二年内,按写的东西的种类来排,最多的是社论、每周时事述评,这一类文章占了我毕生写作的最大部分;其次是偶有所感而写的杂文、散文、随笔;再其次才是话剧(这一段时间没有写过电影剧本)。在桂林办《救亡日报》时期,我每天写一篇一千字左右的社论(除因病有几次由廖沫沙同志代笔外),有时还得写一些新闻报道和补白。最近粗粗估计了一下,在这十二年中,我大概写过四、五百万字。就形式说,除诗之外,什么东西都写,但说实话,什么也没有写好。文章写多了,常常自己也觉得腻,但回头看一看,自己觉得可安慰的一是在吃大锅饭和不拿稿费的情况下,一直没有偷懒;二是写下来的东西里也有一些在当时或事后还可以使敌人受到一点伤害。我平生最怕被人叫作什么什么家,只想做一个诚实的新闻记者。写这些文字根本就没有保留的意思,印在报上或杂志上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就很快地忘掉了。在抗日战争中和抗战胜利后,几位好心的朋友曾给我编印了五本杂文、随笔集子,这就是:《此时此地集》、《长途》、《边鼓集》、《劫余随笔》、《蜗楼随笔》。解放以后,我担任了行政工作,写作的时间就少了。但每天写一点东西的习惯一旦养成了之后,要戒掉也是很困难的。因此,《新民晚报》在上海复刊的时候,我还应赵超构同志之约,化名给他每天写几百字的短文,大约持续了半年以上。此后,就是写应景文章和在文艺界集会上讲话的文稿。尽管这样,我在这一时期写的杂文也引起过两次不小的波澜。一次是一九五六年写的《废名论存疑》,另一次是一九六二年写的《从点戏谈起》,这些事现在想来都很滑稽,但是,就拿《从点戏谈起》这篇不满一千字的文章来说吧,当时就有人说,这是讽刺某某人,批评某某人,或者是某某人授意写的。从这件事看,我以为某些神经衰弱的人拿起镜子来照一照自己,可能都会有一点阿Q的影子吧。
这次应三联书店之约,重新编印了一部我的杂文随笔选。这本书是我所写的杂文随笔之类的文章的选集,包括前面说过的五本小册子和解放后出版的《杂文与政论》的大部分作品。从时间上说,这里收集的是抗战前后直到现在的文章。时过境迁,有些文章已经失去了它的作用,还有不少是过年过节应报刊编者要求而写的应景文章,这些东西都删去了。大凡我自己还有一点印象的文章,都收进去了。这样编集,内容必然很杂,除了战争时期的随笔、杂感之外,数量较多的是我自己写的剧本的序文、后记和有关戏剧运动的文章。由于整个集子大体上是按照几本小册子的出版顺序和文章发表的年代编排的,所以体例上显得不很统一,特别显眼的是《长途》、《走险记》、《广州在轰炸中》这些介于新闻报道和速写之间的文章,很难排在适当的地位。其中也有一些“遵命文学”,《论<十五贯>的改编》就是周恩来同志看了《十五贯》之后指定要我在两天之内赶写出来供座谈会讨论的。在这种情况下写的文章,当然在行家看来是浅陋的。
收在这本集子里的文章,除明显的误植和为了欺蒙审查官而有意用的曲笔之外,我都没有改动。时间差不多过了半个世纪,世界起了很大的变化,自己在颠沛中也获得了一些长进,但墨写的字是刀也砍不掉的。我以为还是一仍其旧为好。这样做也另有一层意思,就是留下这些记录,让现在的读者知道抗日战争时期我们这些人在蒋管区的遭遇。
从抗战开始,我一天不写东西的日子几乎是没有的,但这里有个很大的例外,那就是从一九六四年到一九七八年五月之间的十五年,我完全搁了笔,理由就不必在这里细说了。
由于我年来视力衰退,此书的收集、编排、校勘等工作,得到了范用、魏绍昌、常君实、黄会林等同志的帮助,对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特别要感谢的是我的老战友廖沫沙同志,带病给我写了那篇认真的但也使我感到惭愧的序言。
永恒的期待杂文随笔 第4篇
荣渊是班上最为“难搞”的学生。上课和他接触过程中,我发现,他并不是不喜欢老师,只是性格里有种不安分的因素,眼睛里有种忍耐的“精明”。不是不认真上课,只是爱自己在写,写着写着还和旁边的男孩子打闹,把毛笔上的墨汁甩到另一男生的衣服上,另一个男生多川用毛笔画黑了他的脚。
起初我以为,也许因为他是家里的独子,在父母的娇惯下,性格逐渐放纵成这个样子。
但是,问过她妈妈才知道,家里有六个孩子,荣渊有四个姐姐、一个弟弟,六个孩子都还在读书,而家里只有妈妈一个劳动力,父亲身体欠佳。爷爷年迈,无法工作,家里的重担全都落在了母亲一个人身上。我细细端详着眼前这个皮肤黑黝、脸上爬满生活风霜的女人,但却没有听到半句对生活的抱怨,一直都用和善的笑脸回应我们。
我实在是惊讶无比,我不知道这样一个妇人平时都做些什么散工来赚钱抚养家中九口人,单是四个读高中以上的姐姐的书杂费巨大的数目想想都让人恐惧。细问下去,这里的政府并没有给他们任何的资助!这是怎样一个忍受着生活艰辛的妇人,可真让人敬佩。
原先我们只是坐在门口谈话,聊完之后,我询问可不可以进去看看房子内部。泥砖房里看起来黑而杂乱,衰老的爷爷坐在屋厅门口,“翻译”们说爷爷耳朵不好使,我没有和他交谈,只是示以象征性的微笑。这边的房子构造大致雷同,门口进去是露天的,厨房、浴室、屋厅、房间隔开来,围成一个圈子。我不敢举起相机拍任何一张照片,只觉不忍记录,这里大多数老百姓的家都这样。说是“扶贫扶贫”,但是大部分家庭都如此贫困,这倒是不知道扶谁了,到头来哪个家庭都没有脱贫。
在了解了荣渊的情况后,我和班主任煞费苦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交代荣渊好好听妈妈的话,这个家真的不容易,要做个小小男子汉了,将来是要帮忙撑起这个家的。读书可能不是使这个家变得越来越好的唯一途径,可是,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思考问题的角度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却是受益终生的。只有在获取了一定知识后,才能与众不同。
这满眼低矮破旧的红色泥砖房,承载着历史的沧桑,是一个落后时代的印章。在整个大中国看来,这只是冰山一角。但管中窥豹,我们就会知道,这个社会需要做的是什么。很多年前就号召“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可是先富起来的就富起来了,这些偏远地方很少有人看见。
整个时代的前进如此艰难,岁月的车轮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碾过这些村庄,然而留下的痕迹却微乎其微。这些像被遗忘的村庄,散布在星河,静待着自然赋予他缓慢的更迭变化。但这些自强不息的人,无论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对生活的美好祝愿依旧是存在的。就像走访时看见的,无论每家每户的房子内部如何贫寒萧条,但每个家庭都很敬重地装点好自家的门面。很多家庭的门口都有个牌匾,上面写着一些诸如“吉祥、瑞祥、延鳌”等吉祥语。
无论眼下的生活如何艰苦,但对未来都是充满了美好祝愿的。而老一辈的根已经深深驻扎稳了,这美好未来只能由一代代人来创造。
让蓝天白云不再是期待杂文随笔 第5篇
当洁白的云朵像棉花团一样悬浮在蓝天之间,立即便吸引了我的眼球,让我兴奋不已。这在我北方的家乡和草原并不稀奇,而且司空见惯。但这却是在北京,原本应该是一个极普通的天象,却成为难得一见的奇景了。前两天北京的朋友大多都在朋友圈晒蓝天白云的图片,对于爱好摄影的我来说更是不能放过,虽没带相机,用手机也拍了三组,共发出27张。吸引了全国各地众多朋友的点赞。
我们都渴望生活在一个美丽安全的环境,蓝天白云、洁净的江河、青青的草原,这才是原本的大自然,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随着社会的发展使得许多只顾眼前利益的人,给我们人类生活的诸多方面带来了损害,植被的破坏,水的污染,空气PM2.5的升高,使我们的生活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使我们的生活质量大大的降低,使我们的身体健康也受到影响和伤害。沙漠、泥石流、沙尘暴、雾霾、各种莫名的疾病,这都是大自然给我们的警示啊。
保护环境迫在眉睫,让我们都从我做起,做一个爱护环境的人,做一个有环保意识的人。地球是我们的家园,我们不能一味地去索取,看看如今千疮百孔的地球,也该我们去为她疗伤了,否则毁的不只是地球,更是我们人类自己。让我们天天都有蓝天,天天都有清水,天天都有健康食品。这才是我们基本的生活需求和生存条件。让生命之水更加清澈,让食品药品更加安全,让我们的家园不再被伤害,让蓝天白云不再是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