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岸景观范文(精选4篇)
河岸景观 第1篇
过去几十年里, 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 在河道综合治理时, 只考虑其水利技术要素, 不关心其它功能, 更无暇顾及景观设计。水系污染、江河断流、生态环境恶化、美丽的自然特征消失、自然景观被人工化等问题相继发生。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 人们对河流的治理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要求河流能够给社会生活提供越来越多的服务。
2 河岸景观设计中须把握的基本原则
河道, 在一个城市的发展中, 不仅仅是满足城市防洪和用水的需要, 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美化城市并且又促进城市的发展。在具体的规划设计中应把握以下原则: (1) 坚持生态化原则。把握人与自然的设计主题, 在保护原有自然景观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自然环境优势, 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高度结合, 使之具有很高的园林艺术观赏价值, 体现人与自然的有机融合。 (2) 坚持自然化原则。造园方式上要依地就势, 追求自然古朴, 体现野趣。 (3) 坚持整体性原则。把城市河流作为一个有机整体, 各段相互衔接、呼应, 各具特色, 连成整体。
3 生态建设对河岸景观的要求
按照“建设水和绿色的长廊”、“充满活力和文化的河流”、“多姿多彩公园化的河流”、“清澈而舒适的河流”、“绿色、水、文化协调的河流”等河岸景观设计要求, 使河流真正成为“生态河流、文化河流、景观河流”,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河道水环境的支撑和保障。
4 河岸景观设计探索
近年来, 沛县十分重视河岸景观, 注重把城市水利与旅游、休闲结合起来, 尤其是在滨河带的建设上, 树立了新的理念, 把穿城而过的河道当作城市的一个靓点, 并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将滨河带改造成为一个令人赏心悦目的场所, 一个令当地人骄傲的地方。
4.1 河岸景观设计要与城市景观建设相结合
河岸景观建设通过堤园结合, 连片开发沿江景观带, 实行立体绿化, 整治堤防滩地, 改善整体环境, 建成带状公园, 体现“以人为本, 回归自然”的建设理念, 对于促进城市建设, 提升城市生态品位, 打造城市景观新亮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2 利用水体的多样化与河岸景观融为一体
水体与各种景观协调配置, 创造出优美的自然环境, 对人的身心健康、怡情悦性都有直接的陶冶和感化作用。同时, 水作为一种资源, 可以用来养殖和种植各种水生物, 又兼有观赏价值。另外, 水也是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因素, 对精神文明建设也同样有其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因此, 水域景观在旅游景观构成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充分利用水体的多样性, 可以为河岸景观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4.3 河岸景观设计要注重与河岸亮化、绿化设计相协调
河岸景观设计过程中, 通过亮化、绿化设计和水景设计之间的互相协调、互为依托, 沿河两岸的建筑在灯光的照射下, 高低错落、明暗相间, 显现出建筑的独特美、艺术美, 增强河岸的纵深感;河边的树木、花草、小品、庭园灯烘托出河岸的恬静、温馨。在具体规划中要按照沿河两岸的特征、功能、风格、社会历史背景及环境等因素来设计亮化工程, 并将植物水岸生长的自然选择规律融入其中, 塑造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景观。
5 沛县河岸景观设计理念及实践
按照沛县提出的建设“国家园林县城”和创建“龙城水乡新沛县”的宏伟目标, 近年来, 沛县对城市河岸工程也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 如沿河绿化整治工程, 包括河堤堤坝建设、两岸绿化景观带建设等内容, 通过前期的治理, 加强了防洪功能, 建成后的河岸集防洪、美化等功能, 为市民提供了休闲、散步的好去处。在原有河道基础上, 将一些零散小河道有效组织连接起来, 搭小桥, 疏通河道, 通过水生植物和乔灌木的有机组合, 建成了滨河公园, 根据沛县的人文环境, 与汉文化建筑的交相呼应起来, 组成了汉之源景区。近年来, 沛县河岸景观较以往有了很大改观。但对照生态园林城市建设要求来看, 在沿河景观建设方面也存在诸如水岸资源利用不够、水体破坏严重、植被资源利用不够、河滨绿化及景观建设不够等问题。现沛县规划局、园林局正着力这些问题, 着手“引湖入城”工程和护城运河整治绿化工程。
总之, 河岸景观建设理论是一门新兴的学科, 是水利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结合, 因此要用一种新立场、新态度、新视野、新方法去进行研究。河岸已成为市民、游客休闲娱乐, 强身健体的城市公共空间。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 城市化步伐的加快, 人们对水域空间的景观要求也越来越高, 按照“建设水和绿色长廊”、“充满活力和文化的河流”、“多姿多彩公园化河流”等河岸景观设计的要求, 结合河岸景观设计实践, 对河岸景观设计现状、应把握的原则、需注意的问题等方面进行探索。
关键词:河岸景观,生态建设,水环境,设计实践
参考文献
塞纳河岸的早晨 第2篇
我见过那不勒斯海湾明净的蓝天,但我们巴黎的天空更加活跃、更加亲切、更加蕴蓄。它像人们的眼睛,懂得微笑、愤慨、悲伤和欢乐。此刻的阳光照耀着城内为生计忙碌的居民和牲畜。
对岸,圣尼古拉港的强者①忙着从船上卸下牛角,而站在跳板上的搬运工轻快地传递着糖块,把货物装进船舱里。北岸,梧桐树下排列着出租马车和马匹,它们把头埋在饲料袋里,平静地咀嚼着燕麦;而车夫们站在酒店的柜台前喝酒,一面用眼角窥伺着可能出现的早起的顾客。
旧书商把他们的书箱安放在岸边的护墙上。这些善良的精神商人常年累月生活在露天里,任风儿吹拂他们的长衫。经过风雨、霜雪、烟雾和烈日的磨炼,他们变得好像大教堂的古老雕像。他们都是我的朋友。每当我从他们的书箱前走过,都能发现一两本我需要的书,一两本我在别处找不到的书。
一阵风刮起了街心的尘土、有叶翼的梧桐籽和从马嘴里漏下的干草末。别人对这飞扬的尘土可能毫无感触,可是它使我忆起了我在童年时代凝视过的同样的情景,使我这个老巴黎人的灵魂为之激动。我面前是何等宏伟的图景:状如顶针的凯旋门、光荣的塞纳河和河上的桥梁、蒂伊勒里宫的椴树、好像雕镂的珍品的文艺复兴时代的卢浮宫、最远处的夏约岗;右边新桥方向是令人肃然起敬的古老的巴黎,它的塔楼和高耸的尖屋顶。这一切就是我的生命,就是我自己。要是没有这些以我的思想的无数细微变化反映在我身上、激励我、赐我活力的东西,我也就不存在了。因此,我以无限的深情热爱巴黎。
然而,我厌倦了。我觉得生活在一座思想如此活跃,并且教会我思想和敦促我不断思考的城市里,人们是无法休息的。在这些不断撩拨我的好奇心、使它疲惫但又永远不能使它满足的书堆里,怎么能够不亢奋、激动呢?
作者简介:阿纳托尔·法朗士(1844—1924),法国小说家。1921年,法朗士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赞誉他那令人敬佩的才智,用一种“看似简单明了而又最优雅的古典风格,表达他对人类虚伪的抨击和人类痛苦的同情”。
滨河河岸园林景观设计 第3篇
1.1 坚持人性化原则
在河岸景观设计中应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 强调人在河岸景观中的主体地位。在河岸的整体规划和整个景观建设实践过程中都要从人的角度出发, 满足人的各种生理和心理需求, 体现出对人的关怀。应根据人在不同年龄阶段的行为和心理特点, 设计出满足他们不同需要的空间, 如运动场地、交往空间、无障碍通道等等。处处体现以人为本,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从而满足参与性、可达性、感知性、活用性的人性化原则。
1.2 坚持整体性原则
线性的河岸道路空间、点状的节点空间、面状领域场所空间应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把河流作为一个有机整体, 各段相互衔接, 相互呼应, 各具特色, 连成整体。
1.3 坚持生态化原则
把握人与自然的设计主题, 在保护原有自然景观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自然环境优势, 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高度结合, 使之具有更高的园林观赏价值, 体现人与自然有机融合。可以通过自然的植物群落增添河岸的野趣和亲切感, 展现“疏影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景象, 更形象地说明了植物、水体、动感、月色所构成的一幅优雅宁静的图画。
1.4 坚持自然化原则
造园方式上要依地就势, 追求自然古朴, 体现野趣。河岸植物的搭配如乔木、灌木、草与地被的层次与组合应尽量符合河岸自然植被群落的结构, 少量采用几何式造景, 在河岸生态敏感区引入天然植被要素以及建立多种生物栖息地形成自然湿地植物群落。
1.5 坚持连续性原则
河岸景观的连续性构图, 不只是形象上的而且也是视觉之中的。在有连续性的景观构图中, 可通过组织空间系列、空间之间的连续, 图案的穿插、交替连续等形成。
1.6 坚持多样性原则
河岸的景观设计要创造出统一丰富的景观形象, 如果有太多的变化会显得杂乱无章, 如果采用的形式要素过于统一又会显得环境单调无趣, 因此设计的秩序感和多样性要达到和谐与平衡, 既要统一又要有变化。
2 滨河河岸园林景观植物的配置
河岸绿化是河流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而且具有景观生态美学功能。科学合理地进行景观植物搭配能使河岸景观成为城市中一道特殊靓丽的风景线。下面把滨河河岸按照纵向排列的方式从低向高的部位依次介绍植物的配置方法。
2.1 水面植物的配置
水面植物的配置要充分考虑水面的景观效果和水体周围的环境状况, 对清澈明净的水面、或在岸边有园林建筑、或植有树姿优美、色彩艳丽的观赏树木时, 一定要注意水面植物不能过分拥挤, 一般不超过水面面积的1/3, 以便人们观赏水面和水中优美的倒影。对污染严重、具有臭味或观赏价值不高的水面, 则宜使用水生植物布满水面, 形成一片绿色的植物景观。常见的水生植物根据其形态和生态习性的不同, 可分为挺水植物、浮水植物、沉水植物3种。挺水植物:指茎和叶挺出水面的水生植物, 如:荷花、风车草、荸荠等。浮水植物:指花或叶浮于水面的水生植物, 如:睡莲、水浮莲、红菱等。沉水植物:指整个的植株全部沉入水中或仅有少许叶尖或花露出水面的水生植物, 如金鱼草。
2.2 河岸的坡脚处植物的配置
也就是靠近岸边可被水淹没的区域, 此处应种植湿生植物如美人蕉、芦苇、水生鸢尾、水花生、菖蒲、香蒲等等。
2.3 河岸的斜坡处植物的配置
由于此处受到稳定性的制约, 不可种植根系较发达的大型乔木、灌木, 主要以地被搭配小灌木为主。斜坡较窄的地段可用简单的柳树和香樟搭配一些小灌木如杜鹃花、海桐、黄杨、珊瑚树、迎春花、连翘、云南黄馨等。斜坡相对较宽的地段植物配置时要有一定的层次变化、色彩变化和季节变化等, 可选用的植物有:棕榈、合欢、八角金盘、红槭、南天竹、石楠、杜鹃花、云南黄馨、酢酱草等。草本多为耐湿的草, 如沿阶草、狗牙根、马尼拉等。
在河面上, 桥的两面车流、人流量比较大的地方, 为了提高河岸的观赏效果, 宜在河岸的斜坡处设置花境。花境是模拟自然界中林地边缘地带多种野生花卉交错生长的状态, 运用艺术手法设计的一种花卉应用形式, 以宿根花卉为主, 配以花灌木、一二年生花卉、球根花卉等, 在带状种植床上, 通过不同花卉自然式的斑块混交, 表现植物个体生长的自然美, 更重要的是还要展现出植物自然组合的群体美。是一种半自然式的花卉种植形式。它追求“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的艺术手法。花境以宿根草本、花灌木等植物为主的自然式, 或规则式与不规则式之间的一种长形花带。从平面布置来说, 它是规则的;从植物的栽植方式来说, 它是自然的。花境突出的是自然美, 栽植可选用的植物材料丰富, 季相变化比较明显, 能呈现出三季有花, 四季有景的一个动态变化, 创造丰富的自然景观, 体现大自然的无穷魅力。
2.4 河岸的坡顶处植物的配置
首先应考虑植物配置的艺术构图。一是林冠线即植物群落配置后的主体轮廓线, 能使河岸景观带的立面富有层次感。二是透视线。植物的配置需要有疏有密, 在景观处应疏种, 留出透视视线, 其次还应考虑坡顶的尺度, 尺度较大的坡顶植物配置时一般采用大手法, 即高大的树成片成带的栽植方式, 个别地点则栽植特殊树种作为点缀式标志。如一些古树名木既加强了景观的气魄, 又是一标志型树。在尺度较小的情况下无需做太多的植物配置, 只突出一种树就可以形成个性强烈、独具风格的造景。无论尺度大小, 在进行植物配置时, 距水边距离的大小要求是有远有近、有疏有密, 切忌沿边线等距离栽植, 避免单调呆板的行道树形式。坡顶处由于地下水位较高应种植一些耐湿的树种, 如垂柳、水杉、枫杨、乌桕、合欢、广玉兰、棕榈、银杏、女贞、桃树、海棠、紫荆、紫薇、紫叶李等, 地被主要使用麦冬、酢酱草、结缕草、黑麦草等。坡顶处一般要营造出几个特别的景象, 如:初春垂柳的枝条像绿色的丝带挂落水面;池边的枫叶一到深秋就会染红一池清水:鲜花怒放, 落英缤纷;“高树临清池, 风惊夜来雨。”也能泛起雨打芭蕉似的滴水涟漪乃至“池塘生春草”这种白描式的河岸景观。
2.5 河岸的背水面绿化植物的配置
通常指岸上绿化或台阶式护岸的上层绿化, 这一区域环境受河流的影响较小, 使用的植物种类与陆地绿化类似, 但在植物的配置上应放弃只注重景观配置的做法, 结合生态理论原则形成一个长期共有的多种类、多层次的植物群落, 从而大大提高单位面积的叶面积系数, 充分发挥植物改善环境的功能。根据植物生态习性和观赏特性的不同以及乔木、灌木、草与地被的合理搭配, 形成一个多层次变化、质感变化、季节变化、色彩变化的植物群落景观。
3 河岸的园林景观设计应与河岸的亮化设计相协调
河岸景观设计中绿化和亮化的设计是互相协调、互相依托的。河岸的树木、花草在河岸灯的照射下烘托出河岸的恬静和温馨。亮化后的河岸乔木、灌木极富有层次感和美感, 亮化后的草坪在两岸绿树的映衬和河水的倒映下可产生交相辉映、水天一色的效果。另外, 不时变换的灯光与平静的河水形成强烈的动静对比, 使得整个河岸空间活跃起来, 充满生气。
4 结语
南京秦淮河河岸景观植物配置的要点 第4篇
1 外秦淮河的滨水景观植物配置现状分析
根据现场的调研及问卷调查得知, 在外秦淮河的植物种类、色彩搭配、高低层次等方面, 秦淮河的滨水景观植物配置中, 在植物种类以及高低层次方面, 基本达到了令群众较为满意的效果。而在植物色彩的搭配方面稍稍欠佳, 在后期的植物养护管理方面也存在些许不足, 使得群众满意度不是很高。总体方面来看, 目前, 南京的秦淮河两岸通过综合治理, 已形成了良好的自然驳岸, 多数地段采用了3级护坡的形式, 并有通道台阶可使游人有一良好的亲水环境, 也成功地解决了枯水季节的自然景观。在沿线的可绿化地段进行了环境布置, 特别是在石头城段, 已完成了大面积的绿化景观工程。在沿河的一级驳岸上种植了耐水湿的垂柳, 部分地段栽种了云南黄馨等绿化植物, 初步形成了沿河绿化格局。
但是, 部分河道景观绿化不合理, 植物的配置与周围秦淮河岸景观不和谐, 没有体现出秦淮河作为南京的母亲河的历史感和伟岸。秦淮河的水生植物应与其河道的生态效益相配合, 或对其被污染的控制与调节。河岸景观过于硬化, 缺乏生态性, 水生植物的复层配置较为单一。缺乏亲水环境, 景观小品设置单一, 没有与周边绿化相配合, 材质过于生硬, 缺乏趣味性、生态性, 某些河段的植物种植过于浓密, 遮挡了游人眺望水面的视线。
2 建议
2.1植物的选择
2.1.1景观性。
外秦淮河多与南京古城墙相依, 从文物古迹的保护方面来看, 靠近城墙的景观设计。尤其是植物的配置就更为重要, 既要保护城墙, 又要兼具植物的景观效果。在离城墙较近的地方, 不宜种植根系非常发达的植物, 由于城墙的阻挡, 根系较发达的植物易造成不对称的或者歪脖子树等, 再有植物强大的根系对城墙的基础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威胁;不宜种植靠种子繁殖能力强的植物, 以免造成某种植物的疯长, 破坏了物种的多样性;不宜种植攀缘性较强的藤蔓植物, 以免破坏了城墙的外观。在靠近河道一侧的植物可选用通透性较好的植物, 比如朴树, 其通透的枝叶, 古朴的风韵会更加体现出秦淮河及城墙的历史感。还有水杉、垂柳、合欢等树种, 与其它枝叶较为密集的树种, 比如悬铃木、香樟等树种, 合理搭配、疏密有致, 使水面若隐若现, 使得游人的视野松弛有度, 游览的心境也随着游览路线的推移富于变化。
2.1.2本土性。
本土性, 即有较强的地域特征, 能反映本土文化, 适应本地的气候、土壤、水质, 易生长, 成活率高。植物群落只有形成稳定的多层次结构时, 才能呈现自然的风景和气氛, 才能发挥生态效益, 尽量选择本地乡土树种和适生性植物资源, 以体现本土性和大众化的绿化效果。多选用一些南京的市花市树等乡土植物, 如雪松、梅花、合欢、广玉兰等。
2.1.3生态性。
利用植物群落生态系统的循环和再生功能维护建筑周围的生态平衡。构建人工生态植物群落, 从空间形态上形成物质、能量的循环通道, 通过植物吸收养分, 依靠分解者改良土壤、净化空气。此外, 生态植物群落能挥发多组分气体, 有利于空气电离并提高大气负氧离子浓度, 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根据生态学上“种类多样导致群落稳定性原理”, 要使生态园林稳定、协调发展, 维持城市的生态平衡, 就必须充实生物的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是群落多样性的基础, 它能提高群落的观赏价值, 增强群落的抗逆性和韧性, 有利于保持群落的稳定, 避免有害生物的入侵。只有丰富的物种种类才能形成丰富多彩的群落景观, 满足人们不同的审美要求, 也只有多样性的物种种类, 才能构建不同生态功能的植物群落, 更好地发挥植物群落的景观效果和生态效果。城市绿化中可选择优良乡土树种为骨干树种, 积极引入易于栽培的新品种, 驯化观赏价值较高的野生物种, 丰富园林植物品种, 形成色彩丰富、多种多样的景观。
3 小结
从对秦淮河该段的河岸景观满意度调查来看, 滨水景观设计作为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坚持以人为本, 以公众的满意度为价值取向, 本着长远的眼光和历史责任感, 科学合理地进行景观改造设计, 使其成为人民群众活动游览的重要场所和展示城市旅游形象的重要窗口。
参考文献
[1] 李淑玲.滨水植物景观的营造初探——以荆门市凤凰湖滨水公园的设计为例[J].北京园林, 2011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