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华兹华斯的诗歌名篇有
来源:火烈鸟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23
1

华兹华斯的诗歌名篇有(精选6篇)

华兹华斯的诗歌名篇有 第1篇

His Heart Fills with

Pleasure

----About Wordsworth and His Poem

When we hear a real poem, it can help us understand the power and long life of great poetry.Poetry is different from the novel, newspaper;it is more intense than other writing, which more intense with feeling.And it is the true language of emotion.At such time, I might wish I was a poet, but not.So I like read the poetry, especially the “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 for it is a pleasure to listen to, and it sounds naturally to the ear.William Wordsworth,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early romanticism, He was born in 1770 and in a lawyer’s family.He studied at Cambridge from 1787 to 1791.At that time, he was a warm supporter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In 1797, he made friends with Coleridge and they write the “The Rime of the Ancient Mariner”.Late, Wordsworth’s attitude to the revolution changed and he gave up his former political opinion, and he lived in the Lake Pistrict.He and Colerige, southey were called Lake Poet.Because they lived in the same place and shared the similar view of literary and social in their work.And, he was made Poet Laureate in 1843, and died in 1850.Such as “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 is the major works Wordsworth.The poem describes the poet’s own experience in his trip.In the poem, Wordsworth sings the harmony between nature and the poet himself.And it is written in iambic tetrameter and the rhyme of “ababcc” in each stanza.“For oft, when on my couch I lie / In vacant or in pensive mood, / They flash upon that inward eye/ Which is the bliss of solitude;/And then my heart with pleasure fills / And dances with the daffodils.”It is triggered the memories of poet.Everything is beautiful.His heart fills with pleasure.The poet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 on high vales and hills.Suddenly saw the golden daffodils.Beside the lake, the daffodils seemly are dancing in the breeze.“Continuous as the stars that shine / And twinkle on the Milky Way, / They stretched in never-ending line / Along the margin of a bay: / Ten thousand saw I at a glance / Tossing their heads in sprightly dance.” In this stanza, the poet enjoys the

music of wind and dance of the daffodils.He saw the daffodils with the new sight.He tries to communicate with the beautiful scenery and feels back to nature.“What wealth the show to me had brought./ the waves beside them danced, but they / Out-did the sparkling waves in glee: / A poet could not but be gay /In such a jocund company: / I gazed-and gazed-but little thought” Then, the poet expressed his delight in the sun, the hills, the flowers, the wind, and the fragrance, in the innocence of everything.He achieves great success in his pleasure and the nature with enthusiasm to paint vivid picture of daffodils.In a word, it has the beauty of diction, the beauty of rhythm and beauty of imagery.And he remained a poet in his painting and a painter in his poetry.Beside, Wordsworth based his own poetical ways on the premise that the good poetry is the unconscious overflow of strong feeling.He made his individual emotion, pleasure, and feeling, as the base in the creation and appreciates of poetry.

华兹华斯的诗歌名篇有 第2篇

摘 要: 威廉·华兹华斯是英国19 世纪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在英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仅次于莎士比亚和弥尔顿, 在所有浪漫主义诗人当中, 他的诗歌的哲理沉思色彩是最浓重的。然而由于受前苏联文学的影响, 长期以来华兹华斯在中国一直被等同于消极的浪漫主义诗人遭到批判。本文拟从探讨华兹华斯诗歌中的自然主题入手, 论证其哲学思想的 深刻性, 力求还这位伟大诗人以本来面目。关键词: 华兹华斯;自然;浪漫主义诗人

早在上个世纪初期, 随着浪漫主义的涌入, 华兹华斯在中国文坛上就产生过较大影响。但由于特定的历史时期以及前苏联文学的影响, 华兹华斯的文学成就以及他对于英国文学的贡献在我国并未得到充分认识和肯定。华兹华斯出生于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 早年曾就读于英国剑桥大学, 自1813 年起到1842 年, 他被任命为印花税票发行官, 年薪五百镑。1843 年他继骚塞之后当选为每年可以领取三百镑年薪的桂冠诗人, 直到1850 年在他刚满80 周岁时逝世。正因为他的这种毫无凄风苦雨、荣辱浮沉的经历和他那恬静幽雅的田园家宅, 上个世纪的中国文坛上几乎毫无例外地都将他描述为消极浪漫派诗人,“他对待革命和革命所引起的制度是采取英国旧宗法制大地主的尺度来衡量, 他竭力反对启蒙时代美学上的唯物主义倾向, 企图去确立想象力的威严, 仿佛想象力单独能够从显示生活的沉重枷锁中解放人类⋯⋯华兹华斯诗中的人物是想逃避现实的人物。华兹华斯诗歌是清教徒式的温柔和对农村生活的愚直的歌颂。这种把古老的资本主义以前的农民理想化, 就是反动的、消极的浪漫主义的表现。”①但是今天, 当我们对华兹华斯及其诗歌进行再度审视时,我们会发现, 这种划分方式未免过于简单化了。从表面上看,华兹华斯是一位风景诗人, 他诗歌中所描绘的风景无所不至,山川大泽、花鸟草木, 都给人一种安谧恬静之感, 然而, 从更深一个层次去审视, 他的诗歌反映了诗人的一种“自然观”: 诗人相信拯救人类灵魂需要一种神秘力量, 这种神秘力量蕴藏于大自然中。这种“自然观”是诗人对信仰的一种超越和升华, 它既是一种超越人的知识性用以制约人类的为所欲为的本能的权威, 又是情感与理性的相互平衡、融合。二

华兹华斯的这种“自然观”的形成与其性格有着密切的关系。从个人的性格特征来看, 华兹华斯从小就孤独而敏感, 他特别喜欢湖水的平静和山谷中白雾的飘动。长期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已经忘记了他们所依赖的乡村土地, 他们只是记得田地和森林的一般外貌, 但不记得自然生活的细节, 他们无法识辨那些大自然的景致变化有多么的不同。有谁能说出各种森林树木和牧场花卉的名字? 有谁能知道天气变化的征兆? 华兹华斯从他童年时期在坎伯兰山中玩耍的时候起, 便早已知道所有这些征兆了。他对一年四季中英国自然界的各种变化都有亲切的理解;他天生就知道仔细去观察、感受和思考周围的一切。湖区的自然美景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最喜欢做的就是在静静的星空下, 散步在湖区的山谷中, 这对他后来的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按照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观点“有天才的诗人很敏感”来看, 华兹华斯从小就很敏感, 能察人所不察, 感人所未感。正是这种敏感与孤独的融合很早就将华兹 华斯引向了大自然, 使他对大自然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致使其成为沉思自然最深刻的诗人。另一方面, 华兹华斯自然观的形成和当时的政治背景也是分不开的。华兹华斯生活于18 世纪末, 此时的西方社会充满了革命的时代气氛。英国的大资产阶级革命、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和英国的工业革命将革命推向高潮。诗人此时正值青年时期, 对人性充满了美好的愿望, 对法国大革命注入了满腔热情。他在《序曲》中欣然写道:能活在那个黎明时光是多么幸福, 而正值年轻更胜似天堂!⋯⋯性情不活泼的人活跃起来, 而生性好动者则欣喜若狂, 那些在梦中度过了孩提的人们, 那些⋯⋯

受到召唤各尽其长;不是在乌托邦, 在看不见的地下之城,或是某片隐秘的内陆, 天知道是哪!而是在这个世界, 在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世界上——终于我们找到了幸福。他积极投身法国大革命, 但随着法国大革命的失败, 他的美好愿望化为泡影。渐渐地华兹华斯从“人的世界”转向了“自然的世界”, 并且开始逐渐接受以卢梭为代表的精神方面的革命宣传。卢梭是一个自然的神论者, 他认为有一种最高的全智全能的东西, 给宇宙的生命以最初的动力, 规定一切东西的规律, 这就是上帝或自然。卢梭的上帝是自然的和平之神, 是不可思议的秩序和和谐, 他说:“我只觉得自然的图画, 又和谐又匀称, 而人类社会的图画却只是一片骚动和混乱”。②在自然神的基础上, 卢梭进一步提出了“自然人”的理论。他认为人有两种: 一种是由自然创造出来的, 依照自然法则生长的自然人,这种人具有天赋的良心, 天赋的正义善良和优美的感情;另一种是在充满着所谓文明的罪恶的社会中成长起来的社会人,感染上一切文明的罪恶思想与感情。卢梭的这种“自然神”、“自然人”的观点对华兹华斯有着很大的影响。华兹华斯开始试图寻求一种拯救人类灵魂的神秘力量, 即对科学技术的抗议和对未被文明污染的大自然的向往。这种“堕落与拯救”的思想态度表现在他以“自然”为主题的诗歌中, 从而形成了华兹华斯独特的“自然观”。在他的《露西组诗》中, 露西死后回归自然, 转化成一株不为人们注意的紫罗兰, 这种转化在华兹华斯看来是机械的、是生—死—再生这一自然过程的曲折表现,因此, 华兹华斯的自然观意在重新调整被工业主义和商业主义异化了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使人重新找到自己初次出现在宇宙中的那种与万物和谐相处的感觉。三

西方诗学始终贯穿着理性与感性的矛盾, 或偏于感性, 或偏于理性, 或趋于统一。柏拉图以前, 古希腊占主导地位的是哲学上偏于感性的知觉论, 诗学上偏于感性的摹仿论。知觉论主张知识即知觉, 一切知识源于知觉、感性。相应地, 诗也被看作是对自然的摹仿。实际上,“自然”是一个文化哲学的概念,西方一些学者把“自然”分为内、外两个层次, 一为“内在的自然”(相当于人与宇宙之道或宇宙的本质), 二为“外在的自然”(即耳目所感所见所接触的自然山水)。英国文学史上, 自然山水起初也并没有成为描写冥思的主体, 大多只是作为背景、宗教或道德的类同表达。在玄学派诗人邓恩、马尔伏等人的诗篇中, 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 人们还未能正确地认识自然、把握自然, 自然被视为洪水猛兽。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 自然与人类的关系变得更密切、更自觉, 自然是人类的哺育者, 也是人类的良朋益友和导师, 人类不但和自然有着物质上的联系, 而且也产生了精神上的关系, 自然使人们惊叹不已、赞美不绝, 人们渐渐地由畏惧自然变化为欣赏自然, 咏赞自然。

以华兹华斯为代表的浪漫主义诗人对自然有一种崇拜心理, 在他们看来, 与人类社会相对立的自然是真、善、美的化身, 大自然中有一种神秘而仁慈的力量。而就浪漫主义本身而言, 自然的涵义相当丰富。著名的概念史家(h isto ry of ideas)腊夫召伊(A.O.Lovejoy)在他的“关于浪漫主义的歧义”一文中, 他曾对自然下了60 多个定义,“自然”内容之丰富由此可见一斑: 自然是宇宙(自然界)、自然是感官(人类本身所固有的)、自然是乡村(与被文明污染的城市相对立)、自然是情感(感情的自然流露)、自然是物质(物质的属性)、自然是人性(人的本性)等等。而此时的“自然”往往以自然山水的形式出现在浪漫主义文学作品中, 这时的自然山水并非简单地呈现于我们面前的山水形貌, 仅仅被用来进行外貌描摹, 而是具有了更深一层意蕴: 在山水形貌的背后, 存在一个形而上学的超越本体。这个本体与宇宙精神相贯通, 而秉有神性或宗教的意味。在基督教看来, 自然与人类一样都是上帝的创造物, 他们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对应的;而泛神论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为, 上帝的灵光就体现在他的每一种创造物身上, 每一种上帝的创造物都与上帝一样具有神性, 并且相互依存。华兹华斯秉承了泛神论的思想, 他认为上帝的灵魂不在天国, 而在大自然中, 大自然无处不有上帝的精神存在, 而人的灵魂又是依存于大自然界的。与人类世界的激烈的动荡相比, 大自然却是如此的有序、稳定, 它的美就像是活的有机体。当18 世纪的革命思潮席卷全欧洲之时, 人们普遍地感到惶恐不安, 似乎一切都在解体之中, 一切都变得不确定, 人类的生活因此而失去了理性、标准和判断。此时, 大自然却以其永恒不变的范式为人类提供了一种理性的象征。对于华兹华斯而言, 自然是一种精神的存在, 自然是神性和理性的结合。华兹华斯一生中的大部分诗都体现了这种创作观念。这种对大自然的敏感、虔诚之心, 始终是他诗歌创作的灵感的源泉。以他的《写于早春的诗句》为例:长青花藤沿着樱草花枝, 在绿乡屋上绕出一个个的冠圈;那是我的信心;每一朵花 都欣然于吁吸中的空气。在我身旁的鸟儿蹦跳而嘻, 我不能忖测他们内心的思维—— 但他们身躯小小的挪动 都看来是狂喜。诗句中的“长青花藤”、“鸟儿”在诗人看来已经不再是花与鸟, 而是能够牵动诗人情感的“狂喜”。诗人从这样极为普通的小事着眼, 写出极为深刻的人生哲理: 要保持对大自然的虔诚敬爱之情。这种热爱大自然、讴歌大自然是英国浪漫派诗人的共同特点, 但尤以华兹华斯为突出。华兹华斯曾宣称“大自然对我就是一切”,“我就是长期崇拜大自然的人”, 他不是一般地欣赏和赞美大自然的美丽风光, 而是把她视为人类社会的良师益友, 可以陶冶人的情操, 增强人对生活的信心, 甚至可以改变人的存在意义和价值。从这种自然和人之间的感应与交契中, 我们可以窥见到他的诗歌中“自然”所被赋予的哲理性和神性。四

自然因为有了人而变得具有生机和活力, 显然, 对于华兹华斯而言, 不仅大自然中蕴藏着这种神性, 同时, 这种神性还存在于田园的简朴生活中, 存在于乡村人们的身上。华兹华斯的诗歌中有大量描写人物的主题, 这些人物, 尤其是穷人常常被赋予一种品质或才能, 从中体现出他们的自然本性。譬如在《西蒙·李》这首诗里, 诗人描写了一个年老的猎人年轻时跃马如风、箭步如飞, 狩猎的技艺超群绝伦, 而在和诗人相遇时已经十分虚弱, 正在吃力地挖一棵已经腐朽的树根, 却迟迟难以刨断。“‘你已十分劳累, 西蒙·李,请把家伙给我, ’我对他说,听到我的话, 他十分欣喜,立刻接受了我建议的帮助。我刨了一下, 仅仅是一下,就把那纠缠着的树根刨断,这可怜的老汉却为了刨它,徒劳地耗费了那么长时间。他的眼眶里, 充满了热泪,仿佛是感激和赞美, 顿时涌出了他的心底⋯⋯”

华兹华斯笔下的这些人物虽然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 经历着生活带给他们的万般艰辛和痛苦, 但在他们的身上却保存着完美的神性——淳朴、善良的人性(人的自然本性), 与人类文明的堕落相比, 他们宁愿选择了苦难, 因为苦难是人存在的必然过程, 这个过程始终与神性为伴。华兹华斯是一个严肃的诗人, 他在寻找新的生存的理由, 他在考虑人与自然、人与世界的新的关系, 他摈弃文雅高贵的人物, 选取世人认为简单、可怜、卑下的人们为题材, 他认为, 这些人远离喧闹的都市, 生活于自然之中, 与大自然的交往是面对面的、直接的、不需要任何的中介, 他们与大自然表现的是坦荡的“我—你”的关系。他的《坎布兰的老乞丐》、《迈克尔》、《决心与独立》等等, 表达的都是这样的主题。

对于儿童, 华兹华斯也有他自己独到的看法, 他成功地将儿童与自然联系在一起, 他认为, 大自然是上帝与人类的纽带。人与自然同从上帝这一源头涌出, 人在出生之前就有灵魂, 而且是在天国中领受了上帝的圣恩, 对于人来说, 那是一种至圣完美的“前存在”(即未被污染的自然), 就人的一生而言, 儿童离灵魂的“前存在”最近, 因而能够时时在自然界看到、感受到天国的容光, 儿童在出生时是带着神性来到尘世的, 因而儿童的身上充满了神性, 他们懂得和自然进行交流,聆听自然的教诲, 接受自然的滋养。以《白痴男孩》为例, 在这首诗里, 华兹华斯塑造了一个对大自然痴迷的白痴男孩形象。一天深夜, 邻居家的一个妇人生病了, 母亲让男孩骑马去请医生。男孩走过漆黑的夜路, 却来到了一个湖旁, 下了马, 静静地倾听瀑布落入湖中的水流声, 这种与大自然交流的能力源于儿童特有的感受力, 儿童由于离神最近、受世俗的浸染最少,始终保持着人类最初被创造出来时的能力, 与鸟儿对话, 与群山、万物交流, 人类的原初状态(儿童)永远是人性完满的象征。华兹华斯在他的诗歌作品《我们七个》、《露西组诗》里都表现了这样的主题。华兹华斯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这种理念建立的基础就是华兹华斯对于儿童的理解, 它得益于卢梭的儿童教育小说《爱弥尔》。这部作品直接向封建教育挑战, 提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 正是因为封建教育的矫揉造作, 人才失去善, 它要求人的发展要合乎本性。华兹华斯无条件地接受了卢梭的“人之初, 性本善”的观点, 但是他提出了“儿童是成年人之父”这样的新理念, 儿童所代表的就是人类原初状态的人性的完美, 但是, 随着岁月的渐长, 对尘世俗务的涉及渐深, 儿童身上原有的神性、灵光就渐被遮蔽, 从这个意义上讲, 儿童成了成人、人类的父亲, 是人类重返原初(自然)的中介。五

华兹华斯在他的诗歌中追忆自然山水美好形象时, 他在感受着崇高的思想和雄浑的融合、智心和景物的活泼交往, 从而得出自然是整个道德存在和灵魂的“保姆、导师、家长”。他将自己对宇宙人生的思考融注到诗句中, 使诗篇超出一般田园山水诗的规范, 而带有极强的哲学意味。而在中国, 诗歌是用来言志抒情的, 中国诗人习惯于将自己视为自然的一部分,宇宙自然不是人以外的外在世界, 而是包容着人的一个整体,也就是说, 中国人的自然观是“天人合一”的, 人作为一个小宇宙与世界宇宙整体相连, 互相感应, 相交相契。中国晋代诗人陶渊明(3652427)的诗作里有很多是描写农村自然景物或劳动景象的, 他秉承庄子“天地与我并生, 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 通过描写自然景物, 从中表现他不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一方面陶渊明将自己融于自然的明纯之中, 另一方面自然山水诗为诗人的主体精神的拓展留下空间, 人在自然之中可以寻找到一片清丽的栖身之地, 在这里, 诗人可以与“道”同一, 可以解脱尘世羁绊, 达到“诗意的栖居”而栖憩于一片澄明之境中。陶渊明的诗历来被称为中国田园诗的典范, 诗人往往在与自然的亲合中“神与物游”, 达到一种心醉神迷的的状态。对于中国诗歌, 后来的诗人、文学理论家经过进一步地总结, 陆续提出新的观点, 即: 中国的诗歌功能在于言志、抒情和叙事。

于是, 当以描写自然而著称的英国诗人华兹华斯进入中国传统的文化观念的视野时, 他的诗学思想便受到了遏止, 中国传统文化就象一把无情的剪刀, 把外来文化中不合自己需求的方面剪去。这时的华兹华斯, 就被等同于一个对现实不满、明哲保身、徜徉于山水之中的中国式的隐居诗人、逍遥诗人, 而他的诗学思想, 也就失去了它的神性。中国的传统文化顽强地把西方文化中的“堕落与拯救”的主题改换成了“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被转换为是寄情山水;定居湖畔自然成了对现实斗争的逃避, 定居成了隐居;对自然的神情体悟和哲理思考被等同于山水诗, 这就使得哲理的、沉思的华兹华斯变得简单而平面。

结束语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看到, 华兹华斯的自然诗的目的并非我们所理解的“天人合一”, 他的诗歌的自然主题其实是以神性为依据, 以人性为归依的, 人与自然同是这个宇宙的组成部分, 关心自然也就是关心人, 而关心人的生存必须要关心自然的状况。他诗歌的议题可以归结为从拯救自然到拯救人类,人类是在失去了神性的时候开始堕落的, 所以人类从哪里堕落就应该从哪里将自我拯救。但是人类的自我拯救仅靠理性是远远不够的, 人还需要有神性, 而这种神性在当今社会只存在于未被文明污染的大自然中, 人类和大自然相依相伴, 大自然不断地纯化着人的心灵、陶冶着人的情操。可以说, 华兹华斯的自然观是在感受到当时西方社会的精神危机(西方某些文化观念的没落, 法国革命后近代人们的生存危机)之后, 通过沉思和一系列创作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观点。注释: ①《英国文学选》,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4.②《西方著名美学家评传》, 安徽, 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1.参考文献

简析威廉·华兹华斯诗歌的特点 第3篇

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爆发后,迅速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大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断取代了封建主义生产方式,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其生产方式本身所固有的一系列矛盾也日益暴露和激化,社会矛盾丛生,社会斗争激烈。特别是美国独立战争和1789年法国大革命以及德国18世纪后半叶波澜壮阔的狂飙运动更是使资本主义各国社会矛盾尖锐程度达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在这种复杂的社会矛盾中,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新的文化思潮应运而生。它反映了那些反对和不满于资本主义发展的阶层人民的思想和态度。

1798年,威廉华兹华斯和柯勒律治合著的《抒情歌谣集》的发表正式标志着英国浪漫主义的开始。作为英国早期浪漫主义运动最伟大、最有影响力的诗人,华氏漫长的一生中创作了大量诗歌,其作品的主要主题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浪漫主义运动开始前,英国诗坛业已衰退,传统诗歌正逐渐失去魅力。这时,华兹华斯的诗歌横空出世,他以其用词质朴、风格清新、节奏明快、意境优雅的作品向世人展示了崭新的诗歌创造模式,为诗歌的发展开辟了新领域。

2 威廉华兹华斯诗歌的特点分析

2.1 浅显平易、通俗易懂、朴实自然的华氏诗歌语言特点

18世纪的英国文坛,新古典主义居于主导地位。新古典主义者推崇理性,要求文学创作应遵循“三一律”标准,即时间、空间、行为的三重统一;要求创作偶句诗,每一种诗歌都受到了某些特定规律的指导。那时的诗歌用语古僻生涩,矫揉造作,有些甚至华而不实。华兹华斯竭力反对这种刻意造作的古板风格,他大胆改革了诗歌的传统格律、语言风格和意象塑造模式,努力寻找一种通俗清新的表现形式。他推崇诗歌语言的通俗易懂、简洁洗练。华氏认为,诗人应该用最简单、最自然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思想感情。如他的《我好似一朵孤独的流云》(I Wondered Lonely As a Cloud)便成功地演绎了其诗歌语言的这些特点。为了更好地论述这一点,在此选取原诗第一节并附上中文翻译以试分析:

“I wondered lonely as a cloud(我好似一朵孤独的流云),

That flouts on high over vales and hills(高高地漂游在山谷之上),

When all at once I saw a crowd(突然我看见一大片鲜花),

A host of golden daffodils(是金色的水仙遍地开放),

Beside the lake,beneath the trees(它们开在湖畔,开在树下),

Fluttering and dancing in the breeze(它们随风嬉舞,随风波荡)”

从选节我们可以看出,诗中没有艰涩生僻难懂的词句,具备一般英语水平的人都可读懂。诗人在这首诗里表达了强烈的思想感情,然而他并没有刻意用华丽夸张的所谓“诗歌辞藻”,而是用了朴实自然的语言。本诗非常成功体现了华氏诗歌创作的原则,即诗歌语言应是“人们真正使用的语言”。华氏的这些诗歌语言其实是对农民语言的“去粗取精”,他认为农民时刻都在接触着最自然的事物,因此最美妙的语言就是经此提炼而来。

华氏诗歌语言非常贴近生活、大众化。这符合浪漫主义关注普通人和事的思想。在社会矛盾运动和“自由、平等、博爱”思想的影响下,很多浪漫主义者将普通事物搬进了文学作品中。这势必会促进作品语言的变化发展。华兹华斯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了解穷苦大众的疾苦并把自己当做了其中的一员,在于他借自己的笔、用普通大众最熟悉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心声。语言的浅显平易使华氏的诗歌倍感亲切,所以它们一发表就被广泛阅读,普通大众在他朴实的语言中把握了他的思想内容。文学作品说到底是一种理论的东西,而理论必须植根于现实的土壤才能发芽、开花结果。华氏的诗歌因语言简练纯正而可读,因可读而被广大民众所接受,因广大民众接受而生命力强。语言上的创新可谓是华氏艺术上的最大成就之一。

2.2 从普通事物出发,展开想象,抒发情感的华氏诗风

作为三大“湖畔派诗人”之一,华兹华斯长期居住在英国西北部的昆布兰湖区,过着大半辈子与世隔绝的生活。湖区纵然有美丽迷人的自然风光,但他毕竟不是一位画家,他善于在描写自然景物的过程中进行突然、丰富的联系。这乍看似有“牛头不对马嘴”之感,但往往细品后会平添一种神秘、飘渺的美,因而只得叹服华氏非凡的想象力。

华兹华斯的诗中频繁出现普通人物和景象。他长期生活在乡村,对英国乡村有着特殊的感情。他热爱生活,善于观察生活,许多平凡的事物在他笔下变成了非凡。他尤其是一位能够在普通人身上吸取感情和展示感情的诗人。他创作的诗歌主题大多来源于乡村生活,诗中的人物也多是英国乡村的普通劳动人民。最能体现他的乡村情结的怕是要数他的《孤独的刈麦女》(The Solitary Reaper)这首诗了。这是一首构思精妙、脍炙人口的抒情小诗。现选取本诗第二、四两节加以论述:

“从没有夜莺能够唱出

更美的音调来欢迎结队商,

疲倦了,到一个阴凉的去处

就在阿拉伯沙漠的中央;

杜鹃鸟在春天叫得多动人,

也没有这样子荡人心魂,

尽管它惊破了远海的静悄’

响彻了赫伯里底群岛。”(第二节)

“不管她唱的是什么题目,

她的歌好像也没完没了;

我看见她边唱边干活,

弯着腰,挥动她的镰刀

我一动也不动,听了许久;

后来,当我上山的时候,

我把歌声还记在心上,

虽然早已听不见声响。”(第四节)

本诗描绘的是一幅司空见惯的乡村景象:一位普通的苏格兰少女独自在田间劳作,边劳作边歌唱。然而,华兹华斯却使之成了一幅流传千古的画面。他将少女的歌声与阿拉伯沙漠杜鹃的鸣叫和赫伯里底群岛的大海涛声联想在了一起,这使姑娘的曲调不单纯是响彻山谷的佳音,而是具有了非凡的意义。在第四节里,诗人又对歌词内容进行了思索。虽然他不知道姑娘在唱什么,也不在意她唱什么,但是华兹华斯却在诗中暗示了歌曲可能涉及人类永恒的主题。因此,歌的内容就突破了时空的界限,姑娘的哀歌就成了一首生命的悲歌。变平凡为非凡是华氏诗歌的一大特点,也是他毕生的追求。他在著名的长诗《序曲》(Prelude)里一再强调,诗歌的内容不应该只描写贵人淑女,而应涉及普通生活里的事件和情景。通过对穷苦牧民、女乞丐、被遗弃的母亲、天真的儿童等小人物的描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工业革命时期农村的凋敝和苦难,表达了诗人对下层人民命运的关注和同情,反映了诗人的民主精神。

浪漫主义是诗歌辉煌鼎盛的时期。与新古典主义时期的诗人不同,华兹华斯特别强调对个人强烈感情的表达。他喜欢在描写自然景物的过程中宣扬个人的感情,以此抒发的激情来表达他对残忍、愚蠢、迷信及野蛮的现实社会的不满,对政治独裁,经济剥削以及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深藏已久的仇恨。现用他的一首山水诗《早春抒怀》试论述:

“我在林中倚树而坐

忽闻万千音乐奇奏,

我心荡神摇,快乐的思索

却捎来缕缕哀愁。

大自然把我体内流淌的灵魂

和她的精妙杰作熔铸一体,

我乐极生悲,随即想问

人如何改变了自己。”(刘守兰译)

初读此诗时总无法理解,诗人为何在欢乐的气氛中“哀愁”、“生悲”呢?他为何发出“人怎样改变了自己”的感叹呢?细想方知这便是何为诗人的地方。华氏由景物联想到人,已许他想到了自己命运多喘,也许他想到了革命中的难友,也许他还想起了人类的悲欢离合,等等。真可谓感情丰富,寓意深远。总之,华兹华斯没有纯粹地描写早春的景象,而是借景抒情。这使他的诗歌超越了时空的范围,同时也包含着一种浓浓的“人文”精神。

2.3 回归自然、低沉伤感、消极避世的华氏诗风

华兹华斯对大自然情有独衷,这与他的童年有直接关系。他童年时在英国西北部的美丽湖区浩克赫得村受教育。那里美丽淳朴的自然风光深深吸引了他,以致于他后来大量的诗歌都描写了山川河流、绿树鲜花、舞蝶飞鸟等。他作品的主题是与大自然的关系,所以他有“大自然的祭司”之称。华兹华斯对大自然的热爱体现在他的许多优秀诗作中,如《丁登寺杂咏》(Lines Composed a Few Miles above Tintern Abbey)。此诗被称为“对大自然致谢的抒情赞歌。”

“并且我重又听见

这些水声,从山泉中滚流出来,

从内陆的溪流中柔声低语。

看到这些峻峭巍峨的山崖,

这一幕荒野的风景深深地留给

思想一个幽僻的印象:山水呀,

连接着天空的那一片宁静。

这一天到来,我重又在此休憩,

在无花果树的浓荫之下,远眺

村舍密布的田野,簇生的果树园,

在这个时令,果子呀尚未成熟,

披着一身葱绿,将自己掩没

在灌木丛和乔木林中。”(汪剑钊译)

本诗集回忆、景物描写、抒情和思考为一体,充分体现了华氏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它是华氏山水诗歌的杰作,也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史上不可多得的精品。诗人对大自然有着深深的热爱之情,在他的许多诗歌中,总是出现农舍、树篱、果园等自然风光。这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透彻观察和感悟。华氏诗风质朴、亲切宁静、诗情单纯、真挚,在对细节的描写中,反映了大自然的纯洁与神奇。华氏诗歌理论和实践源于他对于资本主义制度下社会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歌处处暗示着“重回大自然”和“重返宗法制度下旧时代的理想”。而他诗歌的这些特点恰恰是浪漫主义运动的本质的最好体现。

浪漫主义反映了那些反对和不满于资本主义发展的阶层人民的思想的态度。但由于政治态度的不同,浪漫主义又分为消极浪漫主义和积极浪漫主义。消极浪漫主义作家的作品反映了受资产阶级剥削压迫的阶级的思想,他们反对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恢复封建社会。华兹华斯是消极浪漫主义的代表。他后期的许多诗歌都是通过对生命的美化,使人与社会生活达到和谐一致;通过对内心世界,对于诸如爱、死亡和其他一些人类无法解决的问题的完全自醒来超脱于外部自然世界。如他的诗句“倘若这信念确为上苍所赐,倘若这确是大自然的神圣旨意,我岂不更有理由去叹息,人如何改变了自己!"里就描写了春天里的一切景物,诗人感到自己的思绪与自然和谐地交融在一起,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然而,善于思索的诗人却从快乐的歌声中油然产生一种悲哀的心绪,提出这样一个令人不安的问题:“人怎样改变了自己?”便由此产生了淡淡的哀愁和悲伤。这很好地说明了诗人将大自然作为精神上的避难所,充分体现了诗人消极避世的态度。

华兹华斯早期受法国革命和启蒙运动思想影响,他满怀希望,充满幻想,梦想着与理想的共和国一起诞生。然而,后来思想趋于保守,转向消极,不敢正视社会矛盾,逃避现实斗争,消极厌世,与黑暗的现实妥协。因而他后期的作品总流露出没落的思想情绪和悲观的宿命论,作品的调子低沉、感伤、悲观、厌世与软弱,反映出灰暗的色彩。他的“进步和沉沦”受到勃朗特、拜伦、雪莱等进步诗人的激烈批评。为此,雪莱曾写到:

“在可敬的贫困中,你构制了

献与自由、献与真理的歌唱

但你竟舍弃了它,我不禁哀悼

过去你如彼,而今天竟是这样。”

3 结束语

华兹华斯的诗歌出现在沉闷的18世纪英国诗坛,给当时英国黑暗的诗歌历史带来了一片光明。华氏用最自然、最朴素清新的语言文字深情描绘了平凡众生的喜怒哀乐,以深挚的感情歌颂赞美了大自然,淋漓尽致地宣扬和表达了个人情感。他的这些特色风格表现了诗人对资产阶级社会的不满。然而,面对残酷丑恶的现实,他没有找到正确积极的方法去实现自己的理想,而是一味地“发牢骚”、自鸣不平,逃避现实。但他的诗歌极大地丰富了传统诗歌理论,对英国乃至世界诗歌发展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华氏的诗歌总是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因此,分析研究华氏的诗歌对我们欣赏他的佳作,了解当时英国社会历史以及进行诗歌创作等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吴伟仁.英美文学史及选读[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8.

[2]刘守兰.英美名诗解读[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2003.

[3]刘炳善.英国文学简史[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

华兹华斯的诗歌名篇有 第4篇

关键词:王维 华兹华斯 自然诗 意象/主题 对比

中图分类号:I1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3(b)-0255-02

1 华兹华斯和王维自然诗的意象对比

尽管华兹华斯的自然诗语言简单,却不俗。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华兹华斯善于塑造生动鲜活的自然意象。比如,在Lines Written in Early Spring这首诗中,诗人写道:“The budding twigs spread out their fan/To catch the breezy air;/And I must think, do all I can,/That there was pleasure there”这里的“清风”就是一个自然意象,喻指对人的鼓舞和指导,自然界中的风类似人的呼吸,渗进人的心灵,把人的灵魂和自然的精神合二为一。此外,风还能帮助人摒弃傲慢自大麻木不仁,净化人的心灵,提升人的思想境界。

云也是华诗中经常出现的一个自然意象。在Daffodils(《水仙花》)中,诗人写道:“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 /That floats on high o’er vales and hills”.在这里,云指代作者内心的孤独和寂寞。正如我们所见,云在天空没有固定的位置,飘无定所。华兹华斯直到晚年才安定下来,云这个意象极好地表现了他在现实世界里毫无目的的游荡状态。除了风,云,山谷,华诗中还有许多自然意象,比如暴风雨,洪水,河流等等。华兹华斯非常善于在其诗歌中创造各种不同而又独特的意象来达到理想的表达效果。

和华兹华斯诗中的自然意象相比,王维诗中的意象更自然,换言之,王维自然诗中的意象更少打上诗人的情感烙印。

我们以王维一首著名的自然诗为例。在《山居秋暝》中,王维营造了许多自然意象,如空山,新雨,明月,清泉,莲花等等。所有的这些自然意象结合在一起,向我们呈现一幅静美的深山晚秋图。诗眼是个“空”字,笼罩全诗。王维用“空”来修饰山,其实山并不“空”,山中有许多景物:松树,清泉,石头,竹子,女孩,莲花,渔船等等。然而读罢全诗,几乎所有的人都会对山的“空”有非常深刻的印象。为什么?因为诗中所采用的意象是如此静谧,纯洁,清透,丝毫不带人的感情色彩,给我们一种空灵的感觉。这正体现了诗人的人生哲学。一个秋日的夜晚,当王维在山间面对如此静谧的景象,他的内心如此宁静,没有任何杂念,不带任何个人感情和私欲,只是默默地享受着这份寂静。他心若无物地客观描写目之所见,因而所有的意象共同营造出一种空明的静的气氛。

王维生活在中国的盛唐时期,道教和佛教都已发展到非常成熟的阶段。作为中国文学史上唯一的“诗佛”,王维深谙道教和佛教。道教认为人的情感,欲望,理性,以及任何主观的感情都是区分人与自然的特征,因而这些都会妨碍“天人合一”。与道教相似,佛教教义之一就是要求人们禁欲,对人的欲望和情感持消极态度。佛教教义把人在现世世界里所受的苦难归咎于人的情感和欲望,人因为太纠结于物质和情感因而达不到思想上的超然。因而,当王维在描述自然景物时,几乎不表现人的情感,人被认为是自然的一部分,应该遵从自然法则。在王维的诗中,自然是无意识的,只是一个客观的存在,其间找不到人的理性和情感。故王维自然诗中的意象没有情感,只起到一种功能性的作用。他们的作用就是向我们传递诗人的人生哲学。

华兹华斯生活的时代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非常迅猛,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思想和生活方式。华兹华斯受到基督教,泛神论以及卢梭倡导的“回归自然”的影响,因而把人和自然都看成上帝的创造,认为自然界中的一切以及人类都具有神性。在他看来,自然并不是指他生长的北部湖区,而是一种精神的存在,能够唤起人本来的人性。华兹华斯认为科学像一把枷锁,禁锢了人类的思想,情感和人性。他认为只有在自然中,人才是自由的,有人性的。然而,华兹华斯从来都不提倡人类摒弃自身独有的特点和大自然合而为一,因而,在华兹华斯的诗歌中,自然意象从来不仅仅以自身的形象示人,而是明显染上了诗人的情感色彩。换言之,情感是华兹华斯的自然诗意象中最重要的因素。每一个自然意象都和诗人的情感紧密相连。

2 华兹华斯和王维自然诗的主题对比

华兹华斯自然诗的主题大多是歌颂大自然的美景。对华兹华斯而言,大自然是纯洁思想的栖息所,是心灵的保姆,向导和守护神。作为一个成功的自然詩人,华兹华斯无可争议地以其对大自然的精妙描写而闻名,他创作了许多经久不衰的诗歌如 Lines Written in Early Spring,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Daffodils,Tintern Abbey等等。

华兹华斯自然诗的另一个主题就是表达对贫苦和不幸的人们的遭遇的同情。这些诗包括Michael,The Last of the Flock,Simon Lee, the old Huntsman等等。以Simon Lee, the old Huntsman为例,Simon Lee年轻时是如此强壮的一个猎人,现在却是老迈不堪,贫困潦倒,连老树的树根都掘不动了。

华兹华斯的自然诗中还描写了他对青少年时期生活的回忆。To the Cuckoo向我们讲述了诗人同她妹妹在树林里度过的欢乐童年,在Tintern Abbey一诗中,诗人的怀旧情绪被勾起。

华兹华斯的自然诗体现了大自然对诗人思想感情的强大影响:在My heart Leaps Up一诗中,看见彩虹使诗人领悟到三岁定老(“The Child is father of the Man”),在The Simplon Pass一诗中,诗人去爬山游玩,突发灵感开始思索什么是永恒。自然成为永恒的象征和客观显现物,自然具有神性的力量,它以精神的永恒映照人的短暂。

王维的自然诗大多也是以描写自然景色为主题。王维在描写自然景物时不表达自己的情感。在他的诗里事物是客观的。《山居秋暝》《鹿柴》《田园乐》等许多诗歌都深受中国读者的喜爱。

在王维的许多自然诗里,讴歌友情也是一个很重要的主题。在《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中,诗人的朋友即将奉朝廷使命前往西北边疆,诗人描写了和朋友喝酒饯行的伤感时刻,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在《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这首诗中,王维描写了和友人裴迪的闲居之乐。

描写隐居生活是王维自然诗中另一个常见的主题。在一些自然诗中,诗人表达了他对佛教和道教的信仰。如在《秋夜独坐》这首诗中诗人写道:“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在《终南别业》中作者写道:“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华兹华斯和王维都是伟大的自然诗人,他们的诗中充盈着对大自然美景的精妙描写。然而,两位诗人生活在不同的时代和国度,在自然诗主题方面存在许多差别。

首先,歌颂儿童的纯真是华诗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而王诗中并未言及此。华兹华斯许多著名的论断都来源于他的儿童观。最著名的就是他提出的“三岁定老”,而在王维的诗中,儿童从来都不是诗歌的中心。

其次,华兹华斯很少在诗中描写友情,而在王维的自然诗中,友情是一个常见的主题。

王维喜欢描写和友人在一起的欢乐时光以及表达与友人分别时的复杂感情。

再次,华兹华斯经常在诗中表达他对生活的看法以及他个人的情感。正如他自己所说“诗歌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他非常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而王维只是欣赏自然美景,很少或几乎是不表露自己的情感。正如他在《终南别业》中所写到的那样“中岁颇好道”,也许只有“道”才是他关注的,而不是自己的情感。

最后,在华兹华斯的自然诗里,农民和普通民众在生活中遭受了大量的苦难,而在王维的自然诗里,农民却是生活在大自然中最怡然自得的一群人。这和作者所处的时代有关,华兹华斯生活在动荡的革命时期,而王维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是处于国家强盛,人民安居乐业的局面中。

3 结语

本文对华兹华斯和王维自然诗歌的主题和意象进行了对比。受基督教和泛神论的影响,华兹华斯认为人与自然都是上帝的创造物,大自然的一切和人都具有神性,人与自然是不可分的。因而,华兹华斯自然诗中的意象不是纯自然的,它们明显打上了诗人的情感印记,换言之,情是华兹华斯自然诗歌意象最突出的特点。而王维受中国道教和佛教的影响,视自然为无意识的存在,不具有理智和情感。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必须遵从自然法则自然化。因此,王维自然诗歌中的意象不掺杂人的感情却渗透着佛理和禅意。就两人的自然诗歌主题而言,华兹华斯多以儿童的纯真,劳动人民的苦难以及自己的回忆和沉思为主题,而王维多在其自然诗中描写友谊和禅理。

参考文献

[1]Chen Jia. A History of English Literature [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2]Page,Judith W.Wordsworth and the Cultivation of Women [M].Merkeley and Los Angeles,Californi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4.

[3]Tang,Yihe.An English Translation of 300 Tang Poems[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4]Wang,Zuoliang.An Anthology of English Verse [M].上海:上海翻譯出版社,1990.

[5]姜明德.略论盛唐山水田园诗人王维的消极思想[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1996(3).

[6]刘新民.华兹华斯儿童理念初探[J].外国文学研究,1999(2).

[7]聂珍钊.论华兹华斯的诗[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1).

[8]苏文菁.重读经典:本世纪60-90年代英美华兹华斯研究[J].外国文学研究, 1999(2).

[9]苏文菁.批评者笔下的华兹华斯[J].广东社会科学,1997(5).

[10]王富仁.古老的回声[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11]谢文玉.论华兹华斯的妇女观[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4(6).

[12]许颖.论王维的禅风禅骨[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01).

陶渊明与华兹华斯的田园诗歌比较 第5篇

摘要:陶渊明和华兹华斯是中西两位伟大的田园诗人,他们的田园诗歌浪漫而感情真挚,语言质朴,但是由于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使他们的诗歌在描写对象、意象选择和自然观各不相同。本文重点对他们的诗歌不同之处进行论述。

关键词: 陶渊明 华兹华斯 田园诗 异同

Abstract:

Tao Yuan Ming, and Wordsworth is the pastoral West two great poets, their romance and the feelings of sincere pastoral poetry, language simple, but because of different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s so that their poetry in the thoughtful, the choice of themes and imagery of not the same, and a reflection of their different view of nature.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poetry of their differences are discussed.Key Words: TaoYuan Ming,William Wordsworth,ldyllic Similarities

陶渊明(365-472)和华兹华斯(1770—1850)分别是中国和英国诗坛上杰出的田园诗人。作为东西方田园诗歌的杰出代表,他们的田园诗有着相似之处:感情浪漫而真挚,语言质朴。但是他们毕竟生活在两个完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受不同的思想影响、不同文化的熏陶,有着不一样的理解和抱负,所以他们的诗歌更多的是相异之处,让我们跨越时间与空间去探究两位诗人的作品与思想,从而促进我们对中西方的文化的认识,提高我们的诗歌理论水平。

一、陶渊明与华兹华斯田园诗歌的共同点

(一)感情真挚的浪漫主义作品

华兹华斯和柯勒律治在1798年出版了著名的《抒情歌谣集》,该诗集的 ②一切。/我那时的心境难以说明。/喧嚣的瀑布向激情萦绕在心。/巨石、高山、幽深阴暗的丛林,/它们的色和形,都曾经使我倾心;一种爱和感情,不需要用思想赋予他们深奥的魅力,也无需增添不凭借视觉直观的情趣。”③从上面的描绘中我们可以看出华兹华斯对于自然的生动而敏锐地感受;对自然的真诚而深挚的情感。可见,两位诗人在描摹自然、表现自我情感方面极其相似。

(二)在诗歌语言方面朴素无华

语言是诗人情感表达的载体,两位诗人的田园诗歌感情极为真挚,常常与读者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然而承载着强烈情感的语言却是朴素的,没有华丽词藻的装饰,不虚假做作,直接将情感展现在读者眼前,正是这质朴的语言才能更加体现诗人的情感,随意平淡之中带着悠长的回味。他们出色的诗作向读者证明在田园诗中用质朴的语言去表达真挚的情感是最好的搭配,就像烹饪时某道菜必须用主料和特殊的辅料搭配才能作出这道菜的特有香味。两位诗人不同国家、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却做出了如此相似的搭配——真挚的情感与质朴的语言。

元好问评价陶渊明田园诗时说:“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④作者以朴素无华的语言,使他的田园诗呈现出深远的意境和疏淡自然的情趣。像“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写对劳动的感受,“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写与朋友交往的乐趣,“有风自南,翼彼新苗”写南风吹拂禾苗时孩童般的天真喜悦之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陶醉自然的乐趣和远离尘俗的心境,“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 ⑤写雪的轻盈以及出乎意外见到大雪时的惊喜之情,这些诗句都写得清新自然,朴素简约。苏轼在《评韩柳诗》中称陶渊明的诗“凶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即以朴素的衣着妆裹着丰美的姿容,貌似枯槁而内在丰腴,寓丰采情味于平淡之中。表面平淡朴素自然,灵魂情感充溢波澜,以自然之风景饰内心的丰富感情,既平淡更着实。这种平淡的语言风格是因为滤去了杂质,更醇、更美,因而更耐人寻味,他诗歌语言的意蕴魅力正是在平淡的外表下含着炽热的感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华兹华斯在其《抒情歌谣集·序言》中说他的诗的主要目的,“是在选择日常生活里的事件和情节,自始至终竭力采用人们真正使用的语言来加以叙述或描写,同时在这些事件和情境上加上一种想象力的色彩,使日常的东西在不平常的状态下呈现在心灵面前” ⑥;他还说,“我通常都选择微贱的田园生活作题材,因为在这种生活里,人们心中主要的热情找着了更好的土壤,并且说出一种更纯朴和有力的语言” ⑥。例如《我的心比天激动》中这样写到:

每当我看到天上的彩虹,我的心就无比激动;

过去是这样,那是我的生活刚开端,现在还是这样,我已成了男子汉,但愿未来也这样,当年我年岁已老,不然就让我死掉!

华兹华斯在诗歌创作上采用民间朴素、生动的语言来直接表达感情。他特别擅长歌颂优雅恬静的自然景物,喜爱描绘在大自然中活动的普通人形象。他的诗歌格调清新、形象生动,语言朴素,别具魅力。体现了深刻思想、真挚感情与朴素语言的完美结合。他们两人的诗歌都是用质朴的语言承载了强烈的情感,也正是因为朴实无华的语言使得诗人情感的表达更加到位,使他们的田园诗有着特殊的味道。胸中真挚的感情和笔下质朴的语言完美的结合也正是他们成为中西方田园诗代表的原因。

二、陶渊明与华兹华斯田园诗歌的不同点

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田园诗人,其朴质恬淡的山水田园诗开启历代山水田园诗之先河,而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国诗人华兹华斯也以优美恬静感情真挚的田园诗歌著称于世。两位诗人诗歌的相似性在前面已经提到,但由于历史、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二者在诗歌的题材选择,意象创造乃至思想主旨等方面所表现出的风格差异更大。接下来我们且放下他们在田园诗歌艺术上的相似之处,对他们诗歌在其他方面的区别进行比较研究。

(一)诗歌的描写对象的不同

陶渊明与华兹华斯在描写对象中各有特色。在陶渊明的诗作中,以饮酒为主题的诗很多。酒文化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备受青睐,早在《诗经》中就已经多次提到酒,但在诗歌里集中写饮酒,以至形成一种文学的主题,则始于陶渊明。酒、已成为陶渊明的生活与文学的标志。他生活中与酒有关的事迹可以举出很多,陶渊明饮酒是饮出了“深味”的。他对字宙、人生和历史的思考所得出的结论,他的哲学追求,那种物我两忘的境界,返归自然的素心,有时就是靠着酒的兴奋和麻醉这双重刺激而得到的。前人说他“篇篇有酒”,虽未必然,但他的作品中写到“酒”字的频率确实很高,达到40处之多,将近其诗文篇数的三分之一。有的虽未出现“酒”字,但写的实际上是饮酒还不算在内,其政治诗也与其《饮

酒》诗、《述酒》诗有关。

华兹华斯的诗作中则大量存在描写儿童心理的诗篇。他是英国歌颂童真、深刻阐述儿童与成人关系的主要代表。在浪漫主义时期之前,英国社会对儿童的态度带有极为浓厚的宗教色彩。人们普遍认为,孩子接受洗礼之前一直处于有罪状态,即使在受洗礼之后亦必须修心养性,谨言慎行,方可保留其已获得的德行。英国十八世纪的文坛大师、书信体小说泰斗塞缪尔·约翰生(SamuelJohnson)便认为,儿童乃非理性生物,因其不可理喻而微不足道。但是华兹华斯的观点却与其截然不同,他关于儿童的诗篇以其清新的语言、深邃的哲理影响了英国社会。他提出的儿童天然纯真、人的灵魂潜在等理念深人人心,给现代人以深刻的启示。如《我们共七个》中“这是一个单纯的小孩子,她正在轻松的呼吸,她感到周身充满了活力,怎知道什么叫做死?” ⑧还如《每当看到天上的彩虹》一诗中,华兹华斯更是直抒胸臆,提出了“儿童乃成人之父”⑨(Child is the father ofman)的著名理念。更值得指出的是,华兹华斯的一系列理念受到19世纪初叶英国社会的广泛认同,因而成为当时社会思想潮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最终导致了儿童保护法先于成人保护法的诞生,这无疑是他对英国社会的重大贡献。另外他还创作了《为威尼斯共和国颠覆而作》、《一个英国人有感于瑞士的屈服》、《有感于蒂罗尔人的屈服》、《西班牙人的愤怒》等有关民族独立与自由的诗篇,这也是陶渊明所没有涉及的。

(二)诗歌中意象选择的不同

描写对象有所差异,二者在诗歌意象的创造上也体现出不同的匠心,折射出不同的诗歌深度内涵。陶渊明好用“风”“鸟”等创造意象,隐含了他冲破世俗的樊笼,返归自然的彻底性。可以说,“风”“鸟”就是他的象征。而华兹华斯则钟爱thing及其复合词something,anything等词。借用其意义的模糊性创设意象,这暗示出他矛盾的人格:祟尚自然.却又不能彻底抵制利禄的诱惑,摆脱世俗的束缚。

在现存的120多首陶渊明诗中,有40余首都涉及到“风”和“鸟”的词语。这些词语都有很深的内涵,给诗歌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意境美。其中“风”基本上呈现两种情感类型。一种是“寒风”——生活的印迹和自我的对立;一种“暖风”——心灵的抚慰和自我的获得。“寒风”包含着“长风”、“凉风”、“惨风”、“凄风”、“悲风”、“哀风”、“肃风”等诸多种冷色调的“风”。如“弊庐交悲风,荒草没前庭”(《饮酒二十》其十六),“凉风起将夕,夜景湛虚明。”(《辛丑风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等,这种“寒风”意象让人体味到诗人早年为官时奔赴仕途上的风尘之苦或是诗人归依田园时所体会到的农家耕作之劳。他的诗歌中还出现暖色调的“风”:“凯风”、“和风”、“景风”、“清风”、“春风”、“融风”等等如:“平畴交远风,良苗示怀

新。”(《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微风从东来,好风与之俱”《读山海经十三道》其一等)。这些,“风”很平常,都不过是乡野之中的司空见惯之物,但陶渊明从中获得了自我,将自己那种欣喜之情交给了清风。“鸟”是陶渊明诗中自由的象征。陶渊明诗中有三种“鸟”:自由自在的“飞鸟”,有家可依的“归鸟”,受困牢笼的“羁鸟”。热爱自由,是陶渊明诗的重要底蕴,而天空中无拘无束的“鸟”正是自由的,所以他说“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与自由之“鸟”相对的则是受困之“羁鸟”,所以他才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归园田居五首》其一),这里暗含了诗人淡泊名利、向往自由的思想在陶看来,生活本来应该像飞鸟般地自由自在,但事实却不尽如此,人们往往为外在于自我之物而奔波,失去了精神家园。正是由于对精神家园的呼唤,陶诗中才出现“归鸟”之意象,如“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饮酒二十首》其五)。

细读华兹华斯的诗歌,可看出诗人偏爱极普通的词语thing及其复合词。仅在TINTERN ABBEY一诗中,就用了6次:We see into the life of things,Flying from something that he dreads than one ,Who sought the thing he loved, Of something far more deeply interfused.All thinking things, And rolls through all things.(洞察万物生命的内里, 他的爱,倒仿佛在飞奔着, 逃离他的恐惧, 从更深刻的融合中升华。思想中的一切事物,滚碾过一切)⑩诗人充分利用thing及其复合词的语义模糊性,给读者以联想的空间。而在他的TO THE DAISY的头两个诗节中,这样的词语就出现了3次,原诗如下:

With little here to do or see/Of things that in the great world be,/Daisy!Again I talk to thee,/For thou art worthy,/Thouunassuming Commonplace/Of Nature,with that homely face,/And yet with something of a grace./ Which love makes for thee!/Oft on the dappled turf at ease/I sit andplay with similes,/Loose typesy of things through all degrees,/Thoughts of thy raising;/And many a fond and idle name/I give to thee,for raise or blame,/As is the humor of the game./While I am gazing,/(在这个大千世界里,既然我无事可做,没什么可看,雏菊啊!我又来和你闲谈,你听我谈话最相宜;你啊,大自然平凡的产儿,心地谦逊,面容朴实,却又带点优美雅致——爱心给你的赠礼!我常在缀满花朵的草地,悠闲地坐着,用比喻做游戏,用无拘无束的各类标记——由你引起的联想;我给你起了多少个亲昵、无谓的名字,称赞你,责备你,这是我来了兴致,老脾气——而我正对着你凝望。)⑩诗中

(三)诗歌的自然观不同

陶渊明生活的年代正是战争频繁,王朝更迭之时。根据《宋书·陶潜传》的记载,他本想过着平静悠然的躬耕生活,但是无奈家境贫寒,只得出来做官。进入官场的他发现所处的环境腐化黑暗,官吏逢迎上司、剥削百姓。因此,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在彭泽令任上仅八十余天的陶渊明“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 ⑪,从此开始了他长达二十多年的隐逸生活。他在官场的“樊笼”外,发现了一个“天高任鸟飞”的宇宙,发现了一个可以“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泉而赋诗”的自然,轻轻吟唱着《归去来兮辞》,“载欣载奔”地回到了自然的怀抱,成为自然间的一员。诗人将自己重返大自然的喜悦心情倾注在所展示的自然景象之中。陶渊明的诗所展现的是农村田园风光,这里有村落、炊烟、田野、月色,有绕屋的扶疏树丛,寄寓的欣欣鸟群,有“把酒话桑麻”的田夫,“言笑无厌时”的邻老,诗中洋溢着清闲,幽雅与舒适。如《归田园居》(之一):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总之,诗人采撷的自然风光、朴素人情的画面与片段,都显的平和淡然、和谐美好。

华兹华斯是湖畔诗人中最年长的一个,也是最出名的一个。他出生于英国坎伯兰郡一个律师事务代理人的家庭,毕业于剑桥大学。在法国革命早期,他曾去法国旅并居住过一段日子。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作为启蒙思想政治革命实践,既带来翻天覆地的巨变,也使人性中一切悖理的东西沉渣泛起,交织成一幕幕人类历史的悲喜剧。它最终的失败标志着启蒙主义理性王国的破灭。华兹华斯作为时代的见证人,目睹了这一切希望与幻灭。随着革命的激化,雅各宾派的恐怖政治把他推入失望苦闷的深渊;失去理性的人们、流血的**、新的道德败坏,让他陷人理想落空的危机之中,他逐渐变为保守主义。另一方面,随着工业文明的进程,人们把科学技术变成了驾驭自然、征服无限的手段,同时科学作为一种异己力量,又无时不在与人对抗着。科技历史地解放了人,有效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条件,但也使人类改变了与大自然的原始而和谐的关系,失去了与大地的亲和感。正如宗白华先生谈论歌德及《浮士德》的意义时所说:“近代人失去了希腊文化中与宇宙的和谐,又失去了基督教对上帝虔诚的信仰。人类精神上获得了解放,得着了自由;但也就同时失所依傍,彷徨摸索,苦闷追求,欲在生活本身的努力中寻得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正是以上这些原因,促使华兹华斯移居英格兰西北部的格拉斯米尔湖畔,早晚与大自然为伴,直到去世。他在诗中描写了拂面的清风,酣眠的绿野,薄云遨游的蓝天,潺潺的

⑫溪流,啡鸣的小鸟,闪光的湖水,吃草的牛群和犁田的孩童,这些更具文明、幽静的湖畔风光美得令人悠然神往。不同的是,华兹华斯深信自然背后蕴藏着伟大而永恒的灵性,因此把自然视为人类最好的道德教师,视为自己毕生的朋友、导师和乳母。他相信蹦跳戏耍的小鸟、张臂如扇去捕捉清风的嫩枝都能享受生命的宝贵与欢欣。

在大自然 的宁静中,陶渊明由于受玄学、老庄道家思想的影响,把对“无”的追求融人其山水田园诗中。通过消淡主体使之进入“无”的境界,来缓和主体和社会的冲突。老子“没身不殆”的思想以及庄子“法天贵真”的主张在陶诗中有深刻的体现。对个体“真”的强烈追求致使他鄙弃污浊虚伪的官场,而对自然充满了真诚的爱恋和向往,在回归田园后,便将自然作为自己安居的美好环境,以自然万物作为欣赏欢娱的对象,并将自我浑然物化于其中,视自己与“物”、“道”等同,而复归本源。《游斜川》诗写道:“气和天惟澄,班坐依远流,弱湍驰文妨,闲谷矫鸣鸥”,澄澈的天空、清清的流水、鱼儿嬉戏、鸥鸟欢叫,从这幅美妙的构图中,足见诗人深深地钟情于自然,与万物一起畅游,主体随万物周流动转。在这种境界中,诗人容易脱尽俗累,超脱纷扰世事及物欲诱惑,达到虚静的精神状态。庄子日:“虚无恬淡,乃合天德” ⑬。再如《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⑭

诗中既有菊、山、日、鸟组合成的优美淡远的景,也有诗人悠然自得之情。诗中主体与自然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物我一体,主体真正地融人自然之中,形成一种和谐混融的状态,从而得到“无我”的宁静。这其中的奥妙便是诗中所说的“心远”,即一种不受外界干扰,不受外物驱役的超然心境。

华兹华斯处在与东方迥然的文化传统中,他的自然观是在西方文化中的主体意识经过历史的发展得以高涨、获得至高无上的地位之后,从主体的人的角度向本源的追问,受到个人生活体验、宗教神学信仰以及政治革命教训等多方面更为复杂的因素的影响。因此在诗人与自然客体的接近过程中,展现出颇为不同的特点。野外幽静的背景能使人产生“更加悠远的思绪”,美丽的景色往往给诗人带来“愉悦的心境”,并由此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使人做出虽非轰轰烈烈、令人缅怀,但却充满善意和爱的举动。”如(《致云雀》)中有这样的诗句: Alas!My journey, rugged and uneven, Through prickly moors or dusty ways must wind;But hearing thee, or others of thy kind,As full of gladness and as free of heaven, I, with my fate contented, will plod on, And hope for higher raptures,when life’ s day is done.(可叹我的旅途坎坷不平,荒漠上荆棘丛生,道路又十分泥泞,但当我听见你的充满欢乐和自由的歌声,我就不再抱怨命运,继续蹒跚前行;为寻求更高的幸福,在生命的终程。)

诗人在社会中遭受创伤,但当他投人自然的怀抱,听到云雀自由的歌声时,受到激发、昂扬,诗人的心灵因此重新振奋起来,恢复平衡。诗中,华兹华斯使主体与自然得到保持分离状态,二者间的界限昭然若分。诗人不但没有让主体意识遮没,反而让它充分显示出整合的功能,即通过回忆、想象等,把人与自然整合起来。大自然确证、还原、张扬着主体,因此诗中充满“有我”的振动。

虽然陶渊明的宁静中并非全然无我,不时夹杂着“我的”不安与躁动:‘旧月掷人去,有志不获聘。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虽然华兹华斯的振动也常伴着一抹淡淡的忧郁,但大体上,两位诗人对自然的看法存有明显差异,前者将主体融人自然客体,而后者保持主体与自然分离,形成各自在不同时代、文化背景下的返朴之途。

以上我们谈了两位东西方田园诗代表的诗歌的相同与不同之处,他们的诗歌有相同的优点,同时也有各自的特征。他们都用质朴的语言表达强烈而真挚的情感,但是由于时代、地域,以及文化的影响,他们在各自诗歌的题材、意象、自然观、思想方面有着各自的特殊性。通过学习和研究我们对他们的诗歌有了一定地认识,促进了诗歌理论水平的提高,增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了解与交流。

注 释

①徐巍选注:《陶渊明诗选》,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12月,参考文献

[1]徐巍选注.陶渊明诗选[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12):24-29. [2]Donald Wesling Wordsworth and the Adequacy of landscape [M].New York,1970. [3][英]华兹华斯.华兹华斯抒情诗选·英汉对照[M].杨德豫,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6:2.

[4][英]华兹华斯.华兹华斯抒情诗选[M].黄杲炘,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256. [5] JBPriestley, Josephine Spear.Adventures in English Literature [M].Harcourt,Brace & World, Inc, 1963.[6]戴建业.静穆:陶渊明诗歌的主导风格[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3(3): 7.[7]葛桂录.道与真的追寻[J].南京大学学报,1999(2):16.[8]黄亚卓.试论陶渊明诗歌“真”的美学蕴味[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99(1):135-141.[9]聂珍钊.华兹华斯论想象和幻想[J].外国文学研究,1997(4):10.[10]苏文箐.情与理的平衡[J].外国文学评论,1999(3):78.[11]王木春.对英国湖畔派研究的误区[J].外国文学研究,1998(3):52.[12]周光庆.魏晋风度的人格内涵[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6(4):80.

致 谢

本文是在xx学院各位领导、老师的特别是xx老师的悉心指导与关怀下完成的,本文的撰写倾注了陈老师的大量心血,老师不仅在学业中给了我耐心的指导,更以严谨的科学态度让我受益匪浅。在此,谨向陈老师致以崇高的敬意!

感谢辅导员xx老师和各任课老师悉心指导,他们的学术思想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对我的成长有着是十分重要的影响,他们精彩的语言和丰富的知识,将让我铭记一生、受用一生。同时,与四十名同窗好友一起走过的岁月,其间建立的珍贵友谊将会一直陪伴我。

最后,我特别感谢我的父母,是他们多年来默默的支持给予了我不断向上的动力。所有这些,我将铭记在心。

华兹华斯诗歌 第6篇

急躁的武断,自私者的冷讽热嘲,

缺乏同情的敷衍应付,以及

日常生活中全部枯燥的交往,

都不能让我们屈服,不能损害

我们欢快的信念,毫不怀疑

我们所见的一切充满幸福。因此,

让月光照耀着你进行孤独的漫游,

让迷蒙蒙的山风自由地

吹拂你;如此,在往后的岁月里

当这些狂野的惊喜转化成

冷静的低意,当你的心智

变成一座集纳众美的大厦,

你的记忆像一个栖居的家园招引着

一切甜美而和谐的乐音;啊!那时,

即令孤独。惊悸,痛苦,或哀伤成为

你的命运,你将依然杯着柔情的喜悦

顺着这些健康的思路追忆起我,

和我这一番劝勉之言!即便我远走他方

再也听不见你可爱的声音,

再也不能在你野性的双眸中

看见我往昔生活的光亮一一你也不会

忘记我俩在这妩媚的河畔

一度并肩站立;而我呀,一个

长期崇拜大自然的人,再度重临,

虔敬之心未减:莫如说怀着

一腔更热烈的爱情啊!更淳厚的热情,

更神圣的爱慕。你更加不会忘记,

经过多年的浪迹天涯,漫长岁月的

分离,这些高耸的树林和陡峻的山崖,

这绿色的田园风光,更让我感到亲近,

这有它们自身的魅力,更有你的缘故。

5、《威斯敏斯特桥上》

大地再没有比这儿更美的风貌:

若有谁,对如此壮丽动人的景物

竟无动于衷,那才是灵魂麻木;

瞧这座城市,像披上一领新袍,

披上了明艳的晨光;环顾周遭:

船舶,尖塔,剧院,教堂,华屋,

都寂然、坦然,向郊野、向天穹赤露,

在烟尘未染的大气里粲然闪耀。

旭日金挥洒布于峡谷山陵,

也不比这片晨光更为奇丽;

我何尝见过、感受过这深沉的宁静!

河上徐流,由着自己的心意;

上帝呵!千门万户都沉睡未醒,

这整个宏大的心脏仍然在歇息!

6、《她住在无人迹的小路旁》

她住在无人迹的小路旁,

在鸽子溪边住家,

那儿无人赞颂这位姑娘,

也难得有人会爱她。

她像不为人见的紫罗兰

被披青苔的岩石半掩!

她美丽如同一颗寒星

孤独地闪烁在天边。

她不为人知地活着,也几乎

无人知她何时死去;

但如今露西已躺进坟墓,

对于我呀,世界已非往昔。

7、《我有过奇异的心血来潮》

我有过奇异的心血来潮,

我也敢坦然诉说

(不过,只能让情人听到)

我这儿发生过什么。

那时,我情人容光焕发,

像六月玫瑰的颜色;

晚间。在淡淡月光之下

我走向她那座茅舍。

我目不转睛,向明月注视,

走过辽阔的平芜;

我的马儿加快了步子,

踏上我心爱的小路。

我们来到了果园,接着

又登上一片山岭,

这时,月亮正徐徐坠落,

临近露西的屋顶。

我沉入一个温柔的美梦

造化所赐的珍品!

我两眼始终牢牢望定

缓缓下坠的月轮。

我的马儿呵,不肯停蹄,

一步步奔跃向前:

只见那一轮明月,蓦地

沉落到茅屋后边。

什么怪念头,又痴又糊涂,

会溜入情人的头脑!

“天哪!”我向我自己惊呼,

“万一露西会死掉!”

8、《昏睡曾蒙住我的心灵》

昏睡曾蒙住我的心灵,

我没有人类的恐惧;

她漠然于尘世岁月的相侵,

仿佛感觉已失去。

如今她不动,没有力气,

什么也不听不看,

每天与岩石和树木一起,

随地球循环旋转。

9、《我曾在陌生人中间作客》

我曾在陌生人中间作客,

在那遥远的海外;

英格兰!那时,我才懂得

我对你多么挚爱。

终于过去了,那忧伤的梦境!

我再不离开你远游;

我心中对你的一片真情

时间愈久煜深厚。

在你的山岳中,我终于获得

向往已久的安恬;

我心爱的人儿摇着纺车,

坐在英国的炉边。

你晨光展现的。你夜幕遮掩的

是露西游憩的林园;

露西,她最后一眼望见的

是你那青碧的草原。

相关文章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精选12篇)创新公共服务 第1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对国家或区域的技术创新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科技...

3
2025-10-24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精选9篇)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第1篇匆匆读后感500字_读《匆匆》有感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

1
2025-10-24
草莓教学范文

草莓教学范文

草莓教学范文(精选17篇)草莓教学 第1篇“风儿轻轻吹,彩蝶翩翩飞,有位小姑娘上山摘草莓,一串串哟红草莓,好像……”优美的歌词,动听...

3
2025-10-24
仓储类课程范文

仓储类课程范文

仓储类课程范文(精选7篇)仓储类课程 第1篇物流产业是复合型产业,发达的物流能加速传统运输、仓储和零售等行业向现代物流服务领域延伸。...

1
2025-10-24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精选8篇)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第1篇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作为诗性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审美批评,同文学艺术实践...

2
2025-10-24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精选6篇)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第1篇莲山 课件 w ww.5 YK J.COM 4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二、试题所体现的新课程理念和...

3
2025-10-24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精选2篇)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第1篇常州市河海中学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 八(1)班创 文 明 班 ...

2
2025-10-24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精选14篇)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第1篇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及签字样本兹证明为我公司财务负责人。特此证明。身份证复印...

1
2025-10-24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