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奶牛热应激(精选7篇)
应对奶牛热应激 第1篇
1 热应激对奶牛的影响
1.1 对产奶量的影响
热应激使产奶量减少。轻度热应激, 奶牛每天奶损失2.25千克左右;中度热应激, 奶牛每天奶损失4.5千克左右;严重热应激, 奶牛每天奶损失9千克以上。
1.2 对采食量的影响
饲料的消化和养分在体内的代谢都要产生大量的热量, 因此奶牛本能的减少采食量来减少体内代谢产热。粗饲料在体内消化和代谢产生的热量要比精料多。
1.3 对瘤胃微生物的影响
热应激下奶牛瘤胃微生物的活性受到影响。
1.4 对体内激素的影响
体内激素代谢发生变化, 体内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浓度降低。
1.5 对生奶质量的影响
因为瘤胃环境偏酸, 粗饲料消化减少, 乙酸产量低, p H值降低, 最终结果就是乳脂率降低。
1.6 对繁殖的影响
使发情期延长, 发情特征不明显, 严重者不发情。第一次配种时间推迟, 胚胎早期死亡增加, 胎衣滞留率增高, 产后子宫炎增加等。
1.7 对健康的影响
长时间的高温高湿, 对牛肢蹄健康影响严重, 肢蹄发病率增加, 淘汰率提高。严重可导致牛死亡。
2 热应激的综合调控措施
2.1 合理配制日粮
营养是动物生产中最为关键的因素, 合理的营养配方, 不仅能有效的预防疾病, 增强体质, 还能使患病动物更快的康复。营养的配制要根据动物自身对能量、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的需要来调整, 需要多少, 添加多少。
2.1.1 适当的精粗饲料比例
由于高温季节天气闷热, 易导致奶牛的内分泌机能紊乱, 因厌食而使采食量下降。反刍动物采食精饲料的热增耗约占代谢能的25~40%。而粗饲料约占40~80%。因此应适当地增加精料的饲喂量, 即要适当增加脂肪和蛋白质较高的优质精料, 以保证奶牛体内代谢的需要, 同时要适当减少青贮饲料的饲喂比例, 增喂鲜嫩多汁的青草及瓜类、果皮等, 以增加饲料的适口性, 增大奶牛采食量。同时要选用优质的粗饲料, 通常粗饲料占干物质的1/3~1/2。
2.1.2 适宜的能量浓度
能量是高产奶牛的第一限制养分, 能量过高或过低都会导致产奶量和乳脂率下降。一般情况下奶牛日粮总可消化养分在60~70%, 或日粮干物质含1.42~1.46MJ/Kg消化能时, 可保证奶牛摄取到足够的能量。另外, 还可以在日粮中适量的添加脂肪酸钙, 补饲后的脂肪酸钙能安全的通过前胃, 满足泌乳需要, 又能减少热增耗。
2.1.3 适宜的蛋白质含量
热应激引起代谢率增加, 加速了蛋白质的降解, 同时皮肤蒸发使氮的排出增加, 而热应激时蛋白质摄入量下降, 因此应提高日粮中蛋白质的水平 (一般不超过日粮干物质的18%) 。在蛋白质的应用方面, 避免蛋白质在瘤胃中的降解也很重要, 一般以降解蛋白不超过30%, 其余70%为非降解蛋白较适宜。
2.1.4 矿物质
夏季因出汗增加, 体内钾、钠、镁损失增多, 且钾的损失大于钠, 易引起Na离子、钾离子平衡失调。在日粮中添加Na HCO3、KCl和Mg O等, 可增强奶牛食欲和提高奶产量及质量。Na HCO3呈弱碱性, 能中和部分瘤胃VFA, 使瘤胃内p H值保持在6.2~6.4左右, 有利于瘤胃内微生物的生长, 促进粗纤维分解, VFA的产生和吸收, 提高消化吸收率。Na HCO3的用量为精料量的1~1.5%, 饲料中镁、钾和钠的含量 (占干物质) 分别以0.2~0.35%、1.5%和0.5~0.6%为宜。
2.1.5 维生素
维生素具有抗热应激的作用。烟酸可提高夏季热应激奶牛的产奶量, 而奶成分不受影响。维生素C有清凉解表的作用, 不仅能缓解热应激, 还能刺激红细胞生成, 增加碱贮, 使瘤胃液中的纤毛虫和瘤胃挥发性脂肪酸增加。补充脂溶性维生素, 可以改善奶牛体质, 提高产奶量, 缓解奶牛热应激。
2.2 加强饲养管理
2.2.1 搭凉棚
在运动场搭建凉棚, 防止太阳光直射带来的热效应。凉棚以南北为长轴设计, 高3~4米、宽5~8米, 可根据每头牛占3~4.5平方米来确定长度。顶部用农作物秸秆搭成, 也可用树枝或树叶搭成。如果牛舍和凉棚顶是用石棉瓦、水泥板、金属板、木板等材料建成的, 顶部要涂上反射率高的涂料、白漆或涂抹白水泥, 以减少对太阳辐射热的吸收。
2.2.2 安装电扇, 降低牛舍湿度
在牛舍内安装大型换气扇和风速较大的电扇 (2~2.3米/秒) , 加速舍内气流的速度。但夜间奶牛体温和气温的差异相对较大, 可以缩短送风时间。一般奶牛体温峰值出现在傍晚, 因此, 当气温高于29℃, 湿度在50%以上时, 从早晨5点到夜间1点都要降温。晚上横卧牛较多, 可改为低位换气和送风。但要注意保持牛舍通风干燥, 且关注牛舍湿度, 将牛舍湿度控制在80%以下, 否则会影响奶牛的蒸发散热。
2.2.3 增加饲喂次数
夏季应在舍内饲喂, 每天饲喂4次, 夜间增加1次。在夜间和清晨凉爽时饲喂, 奶牛的进食量会多一些。饲喂时间要延长, 以补充奶牛在白天气温太高食欲差而减少的进食量。
2.2.4 提供充足新鲜洁净的饮水
饮水充足则有利于体液蒸发, 带走多余的体热。因此, 应给奶牛提供
绵羊
败哈新力席
血梅花席凤琴铁尔松青型高 (新 (新 (新大博疆疆博疆博 (新疆
1病原
大肠杆菌 (Escherich) 最早在1885年发现, 在相当一段时期内, 一直被当作正常肠道菌群的一个组成部分, 认为是非致病菌。直到20世纪中叶, 才认识到一些特殊的血清型的大肠杆菌对人和动物有病原性, 尤其对婴儿和幼畜 (禽) , 常引起严重的腹泻, 随着集约化养畜禽业的发展, 以及气候条件的恶化, 病原性大肠杆菌对畜牧业造成的损失已日益明显。
目前, 在我国流行较严重的有危害性的是肠侵袭性大肠杆菌 (简称ETEC) , 我国自1987年以来, 曾经在江苏、山东、北京等地分离的主要血清型为:O157:H7, O8,
肠州精州精博州博州O78, O101。2流行病学
杆县河河精乐县河市
菌里托畜县贝牧托林
病兽乡兽托乡医乡兽
的站医站医站兽医
诊断833304) 833300站8333833412染源。
与) ) 07)
预防
2.1易感性
病原性大肠杆菌的许多血清型可引起各种家畜禽发病, 其中有O8, O78, O101。抗原血清型多见于羊发病, 3~5个月的羔羊最易感染, 在我国主要见于被命名为那波里大肠杆菌, 革兰氏阴性。
2.2传染性
发病的绵羊和带菌羊是本病的主要传2.3传播途径
本病通过排出的粪便, 散布于外界, 污染水源、饲料, 以及母羊的乳头和皮肤;当羔羊吃奶;舔舐或饮食时, 经消化道感染, 其次, 还可经子宫或脐带感染。
2.4发病季节
羊发病常发生在每年的6~9月, 初期散发, 随后发病头数渐渐增加, 9月份达到高峰, 羊群中羔羊大批死亡, 10~11月份以后
无限制的、新鲜的、干净的饮水, 最好用凉水或深井水或新放出的自来水。水质要符合饮用水卫生标准, 每次饮水后, 应将水槽洗净。水槽应放在阴凉、奶牛容易喝到的地方。
2.2.5 保持牛体和牛舍卫生, 加强防暑措施
夏季要经常刷拭牛体, 以利于血液循环和牛体散热。每天要彻底清扫冲洗牛舍, 保持室内清洁卫生, 并喷洒消毒药, 防止致病微生物趁虚而入, 引发各种疾病。发现奶牛有张口呼吸或大汗淋漓, 舌头不断向外伸出等症状时, 立即向奶牛全身浇冷水, 并灌服凉绿豆汤或酸菜汤, 还可以用风油精涂抹奶牛的太阳穴、额角及鼻端等处, 可助提神解暑。
奶牛可以通过毛孔、皮肤来散发热量, 一定要经常按时用清水冲洗和刷拭牛体。同时, 蚊蝇等害虫会干扰奶牛的正常休息, 甚至还会造成疾病的传播。可采用一些杀虫药来喷洒牛舍及周围环境, 杀灭蚊蝇等害虫。
2.3 调整产犊日期
热应激会降低产奶量500~1000L左右, 在实际生产中, 可避开夏季产犊, 这样能有效预防产后疾病。一般认为将产犊季节安排在9~10月较适宜, 这样可以在翌年环境温度适宜的春季度过泌乳期, 而到7~8月正是干乳期, 对总产奶量的影响比较小。
2.4 添加抗热应激药物
苯二氮卓化合物 (F89) 是中枢神经镇定剂, 适量添加能促进动物采食, 改变内分泌活动, 使蛋白质合成增加, 稍减少。
2.5 流行特点
本病一年四季发生, 羊多发于冬春舍饲时期。
3 临床症状
病初羊体温升高到40.1~41℃, 不久即下痢, 体温降到正常, 鼻流粘液, 口吐泡沫;或略高于正常, 粪便初期为半液状, 由黄色变为灰色, 恶臭, 以后粪便液体状, 含气泡, 病羊因腹部疼痛不愿行走或行走缓慢, 精神萎靡, 拱腰, 虚弱, 肛门向外突出, 发病24~36h死亡, 病死率可达15~
4 剖检病变
羊尸体瘤胃和网胃粘膜大面积脱落, 淤血, 十二指肠发生严重出血, 肾脏、支气管粘膜充血, 肝脏充血肿大, 发紫, 剪开回肠粘膜也大量脱落, 内有奶酪样乳白色块状物, 尸体严重脱水, 肠系膜淋巴肿胀发红。
5 预防
用重新水合技术 (Oral rehydration) 以调整胃肠机能, 其配方为:葡萄糖67.53%, 枸橼酸钾0.021%, 氯化钠14.34%, 磷酸二氢钾6.80%, 甘氨酸10.30%, 用上述制剂64.00g, 加水2000ml, 喂药前停止吃乳2d, 每次1000ml。
怀孕母羊加强产前产后的饲养和护理, 羊羔应及时吃上初乳, 饲料配比要适当, 不要使羊饥饿或过饱, 断乳期饲料不要突然改变。
在发病季节前定期接种羔羊大肠杆菌病菌苗, 病羊尸体及排泄物, 病羊住过的棚圈, 用具等要严格消毒, 病死的羊必须烧毁或深埋。
提高饲料转化率, 促进动物生长。
有些中草药具有清凉解表的作用, 一些具有清热解暑、凉血解毒作用的中草药, 兼有药物和营养物质的双重作用, 能够全面协调奶牛对高温的适应性, 增加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利用, 调整免疫机能, 缓解热应激反应。
奶牛热应激的危害与应对 第2篇
1 奶牛热应激的发生条件
每种动物都有一个适宜的环境温度范围, 被称作适温区。奶牛正常体况和发挥生产性能的温度在5~20℃, 称之为奶牛适温区。超过这一温度区间, 奶牛因不能散失足够的热量来维持机体内热平衡就会产生热应激。高温和高湿共同作用奶牛也会产生应激。奶牛通过蒸发和非蒸发两种体温调节方式来缓解热应激。若皮肤表面周围温度低于35℃, 奶牛可以有效地进行自身调节, 进行热交换;而当环境温度超过39℃时, 奶牛即处于热应激状态。呼吸频率与产奶量和奶牛体重密切相关, 呼吸频率是目前相对精确的评定热应激程度的一种方法, 每分钟呼吸超过80次时, 奶牛就处于热应激状态。
2 奶牛发生热应激的危害
2.1 影响生产性能和原乳品质
奶牛发生热应激后, 采食量下降, 呼吸加快, 同时机体必须动用大量能量来对付应激源的刺激, 而使机体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等分解代谢增强, 合成代谢降低, 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加, 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浓度降低, 导致奶牛生长停滞、体重下降、饲料转化率降低, 还会引起奶牛产奶量及乳成分的变化。热应激可显著降低奶牛的产奶量、乳脂率和乳蛋白率, 但对乳糖率无显著影响, 对总饱和脂肪酸 (SFA) 和总不饱和脂肪酸 (UFA) 亦有显著影响。
2.2 影响奶牛免疫系统
奶牛受到热应激刺激后, 会使糖皮质激素大量分泌, 导致胸腺、脾脏和淋巴组织萎缩, 嗜酸性白细胞、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的产生和分化及其活性均受阻, 巨噬细胞系统吞噬活性减弱, 体内抗体水平下降, 从而抑制了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造成机体免疫力下降、抗病力减弱。
2.3 影响奶牛繁殖力
热应激可使促卵泡激素 (FSH) 、促黄体激素 (LH) 、催乳激素 (LTH) 等分泌减少, 犊牛性腺发育不全。母牛人工授精后用循环热应激处理, 7 d后试验组的正常胚胎率为20.7%, 显著低于一直饲养在较低温度下的对照组正常胚胎率51.5%。热应激还会引起成年母牛不发情或安静发情及排卵, 成年公牛性腺萎缩、性欲减退、精子发育不良、精子畸形或死精等。
3 奶牛热应激的应对
3.1 使用风扇和降温水池
牛群密集区设置大功率风扇, 要求风扇直径至少1.2 m以上, 在挤奶厅两侧距地面约高2.4 m处安置, 风扇之间的距离亦为2.4 m, 宜向待挤区域中心倾斜30°, 以便可以直接吹到牛体。同时配置喷淋设施或高压喷雾设施, 提高蒸发散热效率, 凉爽牛群。大型奶牛场可设若干长25 m、宽15 m、深1.2~1.8 m的降温水池, 可使泌乳牛群临床乳房炎减少一半, 并明显降低体细胞数和原奶细菌总数。
3.2 饲料营养的应对
奶牛热应激引起的奶量下降主要缘于采食量下降, 因此可以提高日粮能量和营养浓度, 增加精料配比, 每日添加过瘤胃脂肪350 g、优质全棉籽2.3 kg、豆粕3.2 kg、优质苜蓿草4.5 kg、青绿适口新鲜粗饲料等。精料消化容易, 不致因消化过程而在体内产生大量热量, 应使每千克干物质净能达到7.37 MJ;ADF (酸性洗涤剂纤维) 必须维持在17%~19%;NDF (中性洗涤剂纤维) 则控制在27%~32%之间;NFC (非纤维碳水化合物) 为35%~40%, 但粗饲料不得低于40%, 以防止因增加精料比例而致瘤胃慢性酸中毒, 投料时应选择在清晨和夜晚凉爽时段。
3.3 保证奶牛饮水
奶牛依靠出汗和呼吸蒸发水分达到降温目的, 让奶牛饮冷水可传导散热, 泌乳牛每天的饮水量将是平时的150%。如果气温高达35℃, 每日至少饮水120~200 L。水槽应设置在挤奶厅出口不远处和返回通道。水槽长度按每头牛4.5 cm设置, 奶牛每小时可饮水23 L左右, 供水速度宜为每分钟15 L, 水深应为8~15 cm;水槽应在遮阳避阴处, 每日应至少清洗水槽一次。
3.4 补充矿物质和微量元素
高温环境会影响奶牛消化道内各种酶活性, 同时由于奶牛呼吸排汗功能增强还会损失大量矿物质、微量元素和盐。补充这些物质可增强奶牛体内酶活性, 提高能量和营养物质消化利用率, 减少排泄物中有机物、氮和磷的排放量, 从而提高奶牛生产性能。维生素A10每头每天补充18万IU和维生素E补充1 000~2 000 IU, 以及烟酸6 g。为补充丢失的钙、钾和钠, 每头每天补充石灰石200 g、氯化钾180 g、瘤胃素20 mg/kg, 食盐则自由采食。
3.5 应用瘤胃p H值缓冲剂
在日粮中添加0.75%~1.25%碳酸氢钠和0.25%~0.40%氧化镁作为瘤胃p H值缓冲剂, 利于维持奶牛体内酸碱平衡, 还有助消化作用。使用酵母和益生菌也会增加瘤胃内环境p H值稳定并促进乳蛋白合成。
3.6 及时镇痛、解热和消炎
热应激状态下, 新产牛产后本身免疫力更为低下, 若采食量不足则会进一步加剧这种状况。所以, 提高新产牛干物质采食量至关重要。疼痛是造成产后奶牛干物质采食量下降的重要因素之一。导致疼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对于头胎牛而言, 硬产道和软产道都是第一次开张, 因此分娩疼痛对于头胎牛而言是持久而剧烈的。对于经产牛, 由于热应激导致呼吸频率增加, 因此腹肌膈肌在分娩努责时收缩无力, 造成难产发病率较平时增加, 而难产会增加分娩疼痛甚至造成产道撕裂等产伤。所以在夏季热应激条件下需加强对新产牛的镇痛处理, 并辅以检查和治疗产道伤口。美达佳同时具有解热、消炎的作用, 所以在夏季热应激状态下应用效果尤为显著。钙的主要功能是促进肌肉收缩, 进而增加胃肠蠕动达到增加干物质采食量的效果。血钙浓度的增加更能促进胎衣排出, 加快子宫复旧过程, 减少子宫炎发病率。因此, 针对新产牛可额外进行补钙, 可选用口服补钙的方式进行投服钙制剂, 以达到快速补充血钙的效果。同时每日给予230 g丙二醇, 连续3~5 d, 以补充血糖预防酮病。
4 结语
缓解奶牛热应激的措施 第3篇
目前, 我国饲养的奶牛品种主要为中国荷斯坦牛, 是纯种的荷斯坦牛与本地母牛的高代杂种。荷斯坦成年奶牛的临界环境温度为-15℃。最适宜气温为10℃~16℃, 据研究, 当环境温度高于25℃或温湿指数 (THI) 超过72时, 则处于热应激状态。当环境温度从25.9℃上升到28.6℃时, 奶牛标准奶产量下降25.4%。若环境温度达到或超过32℃时, 其新陈代谢紊乱, 产奶量、繁殖性能和免疫力下降, 严重可导致中暑, 甚至死亡。我国南方农区, 夏季气温高, 持续时间长, 给奶牛场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 如何缓解奶牛热应激, 保证奶牛高产稳产, 牛饲养是奶管理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
1 热应激对奶牛的影响
1.1 热应激对奶牛采食量的影响
外界温度升高引起的热应激往往导致奶牛采食量下降。奶牛在22℃~25℃时采食量开始下降, 30℃以上时, 采食量明显下降, 40℃时的采食量不会超过18℃时的60%, 40℃以上时, 有部分奶牛停止采食。
1.2 热应激对奶牛产奶性能的影响
热应激引起奶牛代谢紊乱和酶活性改变, 从而奶牛养分摄入不足, 能量出现负平衡, 产奶量下降。一般地, 当环境温度高于25℃时, 荷斯坦奶牛的体温就开始上升。Biallca (1965) 报道在环境温度29℃和相对湿度90%时, 荷斯坦牛的产奶量是正常产奶量的69%。王前等 (1993) 分析了广州气候因素对奶牛产奶量的影响, 相关分析表明:温度和产奶量之间呈强负相关 (r=-0.8292) 。
牛奶的乳脂率、乳蛋白率、乳糖率等均可因高温而有所下降。Chanek等 (1989) 对10个品种的奶牛研究发现:在高温环境条件下, 各品种奶牛乳脂、乳蛋白、乳糖、乳干物质、非脂干物质和灰分均有所下降。
1.3 热应激对奶牛繁殖的影响
高温环境下, 成年公牛的精液浓度、精子活力下降, 畸形率增加。这是因为在热应激环境下, 导致公牛的体温升高, 引起阴囊皮温和睾丸温度升高, 使精子的成熟和储存受到影响。
在热应激环境条件下, 母牛促肾上腺皮质素大量分泌, 干扰垂体前叶FSH和LH的正常分泌, 从而导致成年母牛卵子生成和发育受阻, 热应激时母牛主要表现为受胎率降低, 胚胎死亡增加, 容易引起流产等。Jordan (2002) 报道, 当日平均气温由33℃升高到41.7℃时, 牛的受胎率由61.5%下降到31.0%。
2 缓解奶牛热应激的主要措施
2.1 改善饲养环境
2.1.1 加强奶牛舍外围护结构隔热设计。
夏季奶牛舍内温度过高, 原因在于过高的大气温度、强烈的日光照射、奶牛自身产生的热量。因此, 加强舍外围护结构的隔热设计, 可有效地防止高温与太阳辐射对奶牛的影响。
屋顶隔热设计应综合考虑建筑学要求, 尽量选用导热系数小的材料, 以加强隔热;其次, 增加屋顶反射, 以减少太阳辐射热, 一般生产中可采用浅色、光平屋顶, 来减少太阳辐射向舍内的传递;再次, 采用通风屋顶, 将屋顶设计成双层, 靠中间层空气的流动将顶层传入的热量带走, 以降低舍内温度。
2.1.2 实行绿化与遮阳。
在奶牛场, 实行绿化, 不仅有遮阳作用, 对缓解太阳辐射、降低舍外空气温度有一定作用。绿化的地面比未绿化的地面辐射热低4~5倍。在奶牛场, 可种植树干高、树冠大的乔木, 还可搭架种植爬蔓植物, 使南墙、窗口及屋顶形成绿荫棚。但绿化遮阳要注意合理密植, 以免影响通风与采光。
依赖大树遮阳是最有效的, 但养殖户一般采用钢型材料建造牛舍, 可使用遮阳布和遮阳网, 虽然效果不如前者, 但比较经济。
此外, 还可通过挡板遮阳、水平遮阳来阻挡炎热的季节从窗户射进舍内的阳光, 同时, 还可通过加长挑檐、搭凉棚、挂草帘等措施来进行遮阳。
2.1.3 采取降温措施。
为缓解热应激对奶牛的影响可采取必要的降温设备和降温措施。
2.1.3. 1 喷雾降温。
在奶牛生产中, 可利用机械设备向舍内直接喷水或在进风口处将低温的水喷成雾状, 借此来降低舍内温度。一般此种方法不宜在湿热天气使用, 以免增加湿度, 不利奶牛散热。
2.1.3. 2 喷淋降温。
在炎热季节, 奶牛可通过喷淋进行降温, 以缓解奶牛热应激。喷淋降温可利用喷头或钻孔水管, 对奶牛进行喷淋。在喷淋过程中, 可采用对奶牛喷淋30 s, 再用风扇吹干的方式交替进行。
2.1.3. 3 蒸发降温。
在奶牛舍内装湿帘或水帘通风系统, 由于水分的蒸发吸热, 降低牛舍的温度。
2.1.3. 4 加大舍内通风。
在奶牛舍设计过程中, 充分考虑奶牛耐寒不耐热的特点, 注意舍内门窗的设计, 使牛舍在气温较高的时候, 能加大通风。同时, 舍内要安装大的排水扇, 如果有冷风机, 效果更好。
2.1.4 降低饲养密度。
在奶牛生产中, 气温上升至25℃时, 可适当降低饲养密度, 奶牛散发出来的热量总和就相应减少, 有利于缓解奶牛的热应激。
2.2 改善奶牛饲养技术
奶牛在热应激条件下, 采食量明显下降, 因此必须以调整日粮结构, 增加营养浓度, 添加抗热应激添加剂等方法来提高奶牛营养物质摄入量, 减少热应激对奶牛生产造成的影响。
2.2.1 增加日粮能量浓度。
热应激期间由于奶牛代谢机能的紊乱导致采食量下降, 使机体的营养摄入量减少, 其中能量摄入减少尤为明显;另外据测定, 气温每升高1℃需要消耗3%的维持能量, 即在炎热季节消耗能量比冬季大 (冬季每降1℃需增加1.2%维持需要) 。因此提高奶牛日粮中能量水平是缓解热应激的方法之一。
2.2.2 增加日粮其他营养浓度。
奶牛热应激期间, 由于采食量下降, 除增加日粮能量浓度外, 还需提高日粮中蛋白质数量和质量。奶牛日粮的蛋白水平, 一般提高到18%~20%, 提高过瘤胃蛋白的比例, 占粗蛋白的35%以上。
2.2.3 改变日粮精粗比。
提高精料用量, 从而增加能量摄入量, 缓解奶牛热应激时的采食量下降造成的能量负平衡。奶牛平衡日粮中的精料比例限制在总干物质量的50%~60%是比较合适的, 但要保证一定的粗纤维含量 (15%~17%) 或增喂青绿多汁饲料, 以保证正常的消化机能。
2.2.4 改变饲喂习惯。
采用少喂勤添的方法, 夏季精料每天喂4次为好, 也可采用全混合日粮 (TMR) 饲喂技术, 但要防止饲料在饲槽内堆积发酵, 酸败变质。
在饲喂时间上, 选择气温较低的时段饲喂, 即可选择在早晨和夜晚饲喂。有资料称, 在晚上8点到次日早上8点间饲喂量占整个日粮的60%~70%的饲喂方法, 效果较好。
2.3 抗应激添加剂使用
2.3.1 营养性添加剂。
营养性的有核黄素、尼克酸、维生素B12、镁、钾等。在炎热的季节, 由于呼吸和排汗的增加, 常引起矿物质不足, 应增加钙、磷、镁、钾的饲喂量。据报道, 夏季日粮中增加100~115 g碳酸钾/头d, 可使奶牛热应激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
2.3.2 抗氧化作用的添加剂。
维生素C、维生素E、维生素A及硒等。维生素C可以抑制体温上升, 促进采食, 增强机体对各种疾病的抵抗力;维生素A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热应激。
2.3.3 其他添加剂。
包括烟酸、瘤胃素、小苏打、氧化镁、中草药等。烟酸可提高夏季热应激奶牛的产奶量, 而奶成分不受影响;瘤胃缓冲剂 (小苏打、氧化镁) 一方面可以减弱酸中毒, 另一方面可以提高热应激时奶牛采食量和生产性能;同时有研究表明, 使用中草药添加剂可以减少热应激期泌乳损失, 也能有效防止奶牛中暑现象发生, 缓解奶牛热应激, 增加奶牛干物质摄入量和增加产奶量, 且成本较低, 可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2.4 其他措施
预防奶牛热应激的措施 第4篇
一、热应激对奶牛的影响
(一) 热应激对采食量的影响
干物质采食量降低是热应激生理反应的一部分。泌乳牛在持续热应激下, 在22~25℃时采食量开始下降, 30℃以上明显下降, 为正常时的90%, 在32.2℃和40℃时, 采食量分别为正常时的75%和67%, 在40℃以上时有些不耐热品种停止采食, 奶牛在热应激时, 延长食糜过瘤胃时间, 通过胃壁上的胃伸张感受器作用于下丘脑厌食中枢, 反馈减少采食量, 另外直接通过温度感受器作用厌食中枢, 然后反馈回来抑制采食, 温度升高奶牛散热加强, 流经全身皮肤表面的血量增多, 导致消化道内血量不足, 影响营养物质的消化速度, 使消化道充盈, 从而抑制采食。
(二) 热应激对产奶量的影响
奶牛的采食量减少时, 由于减少了营养成分的消化和代谢, 产热量减少, 用于乳汁合成的营养成分也相应的减少, 奶牛在4.4~15℃为的最佳产奶温度范围。当日均气温从21.6℃升至30.98℃时, 奶牛的日均产奶量从17.18kg下降到10.82kg, 下降率为37.02%。
一般认为, 产奶量的高低与乳腺泡、乳导管的形成和发育密切相关。在热应激情况下, 生殖内分泌出现一些抑制反应, 使青年母牛的乳腺形成和经产母牛的乳腺再生受阻。此外, 机体需动员各种机能克服不良作用, 抑制了排乳反射, 导致了产奶量下降。
(三) 热应激对繁殖性能的影响
奶牛虽为全年多次发情动物, 但其发情仍受不同的季节因素影响。热应激影响奶牛繁殖性能, 因为热应激可破坏奶牛新陈代谢和内分泌平衡, LH和FSH分泌不足, 造成排卵迟缓, 卵泡形态异常或发育不良, 导致奶牛不能受精。夏季随气温的升高, 奶牛散热困难, 自供血流量减少, 生殖道温度升高, 血中孕酮水平增高, 雌二醇水平下降, 不利于受精卵发育和附植, 增加胚胎早期死亡、造成不孕、流产等。所以在夏季高温天气发情的母牛应适当控制配种。
(四) 热应激对犊牛生长育肥的影响
犊牛产热量相对较少, 耐热而不耐冷。一般而言, 低温对犊牛的不良影响较大。但严重高温时, 因影响牛的采食而导致日增重降低。犊牛生长发育的适宜温度为20℃左右, 一般来说, 夏季犊牛的日增重高于冬季。但如气温过高, 犊牛的日增重仍会降低, 严重时会出现减重现象。
(五) 热应激对奶牛健康的影响
奶牛的健康与温度和湿度密切相关, 奶牛乳房炎发病率夏季明显高于春季, 加之运动场泥泞, 卫生状况差, 导致病原菌孽生进入乳头所致。奶牛流行热也多发生在气候多变的夏季, 病媒昆虫孽生, 活动猖獗是疾病流行的诱因。南方七、八、九月正值多雨季节, 温湿气候适宜蜱的生长和繁衍, 导致焦虫病的流行。夏季高温天气产犊还会发生胎衣不下及由此而引发的其他产科疾病。夏季奶牛胎衣不下发病率高达25.6%, 明显高于春秋两季, 其主要原因是由于热应激, 奶牛体质变弱, 体温升高, 内分泌机能紊乱。因此, 夏季做好防暑降温工作对抑制奶牛各种疾病的产生有重要的意义。
二、热应激的预防措施
(一) 环境控制
1. 绿化
夏天奶牛在运动场活动时间较长, 搞好环境绿化, 有助改善牛场内部小气候条件, 从而有利于奶牛的休息。
2. 凉棚
凉棚应建在运动场中央位置。通常高3~4米, 宽5~6米, 长度可根据奶牛的数量及运动场的大小来定, 棚顶材料可选择隔热性能好的秸秆及牧草, 也可选用辐射系数较小的材料。用石棉板做顶时要在其表面涂上反射率高的涂料, 或在顶的中间设置留空的双层板结构, 以有效的阻止热的传导。
3. 通风与喷雾
在炎热的夏天里, 降低舍温时, 要打开牛舍南北门窗通风, 并开启风扇, 加速舍内空气的流通。当靠开启风扇不能解决奶牛的散热的时候, 可在牛舍的顶部安装喷头, 给牛喷水洗澡, 帮助牛体散热。喷水也可与风扇结合使用, 以形成强制气流提高蒸发散热效率, 迅速带走牛体多余的热量。
(二) 饲料调控
通过调整和改善饲料结构, 增加饲料营养浓度, 提高适口性, 增进食欲, 从而增加奶牛营养物质进食量;通过添加某些添加剂改善日粮, 调节奶牛生理机能, 增加奶牛抗热应激能力, 促进奶牛多采食, 尽量减少和控制与产奶无关的热量的产生。
(三) 改变饲喂技术
全混合日粮是按奶牛不同阶段的营养需要, 将不同类型的饲料如精料、干草、青贮饲料等加工混合而成的奶牛全价饲料, 各类牛群采食不同的饲料。全混合日粮 (TMR) 可提高奶牛生产水平的10%~15%。为了进一步提高奶牛的产量, 还可以结合挤奶自动记录系统, 给奶牛补饲精料, 可以达到更好的生产水平。饲料搅拌喂饲车是一种集饲料加工、混合、饲喂为一体的机械, 根据其容量的不同, 每台搅拌车可供应100~600头奶牛的饲喂, 提高劳动的效率。需要注意的是采用饲料搅拌车饲喂在设计时, 最好去掉槽帮, 食槽底部比奶牛站立的地面要高5~15cm, 饲喂通道宽度应在4m以上, 路面要求坚固, 而手推车人工饲喂, 饲喂通道宽度为3m以上即可。
夜间采食是为了减轻因白天高温对饮食的影响, 要在夜间1~5时或日出前凉爽时给奶牛补一次全价饲料, 让其自由采食。这对于日产奶20kg以上的奶牛尤为重要, 有助于防止产乳旺盛的牛动用体脂而影响生产。
三、小结
奶牛热应激的营养调控 第5篇
1 调整日粮能量水平
1.1 日粮精粗料组成
1.1.1 降低日粮纤维素含量。
高温条件下, 如果日粮中含有大量的纤维素, 奶牛采食量下降, 会限制能量和蛋白质的摄入, 造成泌乳奶牛的能量负平衡, 降低产奶量。因此, 高温环境中需降低奶牛日粮的粗纤维含量。Kurihara[1]研究发现高温条件下喂粗料日粮时, 奶牛干物质采食量比饲喂玉米青贮+豆饼日粮下降更多。温度从18℃上升到32℃, 意大利黑麦草日粮DMI (干物质采食量) 下降22%, 玉米青贮+豆饼日粮DMI下降12.9%。高纤维日粮产生的体增热较多, 而且纤维的代谢产物乙酸在体内代谢产热远远大于丙酸, 增加了奶牛的散热负担, 加剧了热应激反应。Kurihara[1]试验发现奶牛在代谢能摄入相同的情况下饲喂意大利黑麦草比玉米青贮+豆饼日粮产热多。
NDF是影响奶牛DMI采食量和产奶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在炎热夏季日粮中NDF含量应调控在28%~32%之间, 不宜过高, 否则会导致产奶量下降。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 尽可能使用初花期刈割的苜蓿干草, 因为其NDF的消化率高, 采食量大, 对缓减热应激效果非常明显。
1.1.2 增加日粮精料水平。
研究表明, 增加精料比例可提高ME向乳中的转化效率, 奶牛分别喂以含100%、75%、50%苜蓿干草的日粮, 剩余部分由玉米豆饼混合料补充, ME转化为NEL (产奶净能) 的效率分别为54%、61%、65%。精料的最大添加量为60%~65%, 过量的精料会改变瘤胃发酵, 引起瘤胃酸中毒。
1.2 提高日粮能量浓度
1.2.1 脂肪添加及类型对奶牛热应激的影响。
奶牛分娩后采食量的增加总是滞后于产奶量, 在此期间奶牛处于能量负平衡, 为维持产奶量奶牛动用体内脂肪, 造成体重下降, 影响整个泌乳期的产量, 延迟发情时间, 因此, 需增加日粮能量浓度。研究发现, 在高温季节添加脂肪或脂肪酸钙不仅可以增加日粮浓度, 而且能提高能量利用率。Kronfeld等在泌乳期奶牛日粮中添加保护性脂肪, 使其能量占日粮ME的1/4时, 能量利用率提高8.0%~13.6%。但不饱和脂肪酸对瘤胃微生物有毒害作用, 且随不饱和程度的增加毒性增强, 对瘤胃发酵造成不利影响 (Jenkins, 1993) 。饲粮中含多不饱和脂肪酸的脂肪以全油料籽实饲喂时对瘤胃发酵影响最小 (Knapp, 1991) , 可能是由于脂肪从全油料籽实缓慢释放到瘤胃液的原因。脂肪对瘤胃发酵程度的影响还与日粮类型有关, 当饲喂玉米青贮或劣质牧草为主的日粮时, 更可能出现不利影响。因此, 添加全油料籽实或保护性脂肪酸以及脂肪酸钙盐时, 最好使用优质牧草。现在国外普遍使用脂肪酸钙, 因脂肪酸钙能安全通过瘤胃, 在皱胃及小肠内分解为可直接吸收利用的脂肪酸和钙离子, 从而为奶牛代谢提供能量, 满足泌乳需要, 提高其泌乳性能。
1.2.2 脂肪添加水平。
脂肪水平随添加量增加效果逐渐降低。Kronfeld指出脂肪酸提供ME的16% (相当于每天添加600~700g脂肪) 对产奶量效果最佳。在多数情况下饲粮中脂肪的含量不应超过干物质的6%~7%, 日粮中一般含有约3%的脂肪, 因此脂肪的添加量约占干物质的3%-4%。添加脂肪后容易引起采食量下降, 为避免由于采食量不足而降低对能量的摄入, 需要对干物质的采食量进行观察, 当发现因添加脂肪而出现干物质采食量下降时, 应将日粮中脂肪含量调整到6%以下。另外脂肪酸在消化道内和Ca2+、Mg2+形成不溶性盐, 降低了Ca2+、Mg2+的吸收, 所以需将Ca、Mg在日粮中的含量提高到0.1%~1%和0.3%。
2 调整日粮蛋白质含量
2.1 提高日粮蛋白质水平
热应激时低采食量可造成蛋白质摄入不足, 需提高蛋白质水平。但蛋白质水平并非越高越好, NRC研究表明当N过量时, 能量用于合成尿素产热, 减小了NEL和ME的比例, 同时N的排出也减少了DE中ME的比例, 导致产奶量下降。当CP从19%提高到23%, 产奶量从24.5kg下降到23.0kg (Danfaer等, 1980) 。过高的CP水平还对奶牛的繁殖性能产生不利影响。所以在热应激情况下可喂给略高于需要推荐量的CP, 但每天N摄入量不能超过NRC推荐量100g。
在热应激条件下合理调整RDP (瘤胃降解蛋白) 和UDP (瘤胃未降解蛋白质) 的比例, 也可以起到缓减热应激的作用。Belibasakis等 (1995) 使用UDP占CP 31.2%和39.2%的2种日粮饲喂泌乳期奶牛, 对DMI没有影响, 39.2%组比31.2%组产奶量增加2.4kg, 降低血液中尿素氮含量。因此, 要维持高温季节的产奶量, 特别是在泌乳初期, 适当提高CP水平且UDP占CP 35%以上, 是提高产奶量、缓减热应激的关键。
2.2 补充氨基酸
补充赖氨酸能缓减热应激造成的产奶量下降, 日粮中含有241g赖氨酸 (占日粮DM的1%) 比含137g赖氨酸 (占日粮DM的0.6%) 多产3kg奶。Wanderley等进一步研究指出, 在日粮CP和UDP进食量相同 (18.5%和43%) 的情况下, 日粮赖氨酸∶蛋氨酸由1.6∶1提高到3.0∶1, 可明显改善炎热夏季奶牛泌乳性能, 产奶量提高11%。
3 提高矿物元素含量
奶牛在热应激期间, 汗液中钾的排出量急剧增加, 钙、磷、钾以及微量元素的吸收减弱, 同时热应激引起呼吸次数的增加使体内的酸碱平衡发生改变。因此, 要维持正常泌乳需要增加矿物元素浓度。
K+、Na+是维持体内酸碱平衡的重要阳离子, 提高其在日粮中的浓度对抗应激、增加DMI和维持泌乳量有明显效果。Kume等 (1989) 报道, 在热应激情况下含有0.55%Na的日粮比含有0.18%Na日粮有更大的采食量和产奶量。Escobasa等也发现含有较高K+、Na+和正常Cl-的日粮比正常K+、Na+和较高Cl-的日粮有更高的产奶量和采食量。最近研究也表明, DMI和产奶量与阴阳离子平衡值有关, DMI随K+、Na+浓度的增加而线性增加。Harris等的研究结果表明, 热应激情况下K+、Na+、Mg2+的适宜添加量分别占日粮干物质的1.5%、0.5%~0.6%和0.3%。需要注意的是, 含有高水平K+、Na+、Mg2+的日粮, 只宜在泌乳期使用, 在干奶期特别是围产前期使用容易引起奶牛乳房水肿。
高温时奶牛尿铬排泄增加, 血清中皮质醇浓度升高, 引起一系列应激反应, 补充有机铬可以降低皮质醇浓度, 提高奶牛抗应激能力。张敏红[2]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300μg/kg吡啶羧酸铬和300μg/kg酵母铬, 夏季产奶量分别提高17.0%和10%, 有使肛肠温度和呼吸率下降的趋势。禹爱兵等[3]在热应激奶牛日粮中补充赖氨酸铬9~12mg/头d, 发现赖氨酸铬能强化胰岛素作用, 改善甲状腺功能, 使血清K+、Cl-、Ca2+和Mg2+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增强了奶牛抗热应激能力, 改善了生产性能。
4 日粮维生素水平
早期研究表明热应激可导致肝脏中VA含量下降, 添加高于正常需要量的VA很有必要。可将VA的喂量由50 000IU/头d提高到150 000万IU/头d。有资料表明, 添加烟酸对抗热应激有一定效果, 对于高产奶牛效果更加明显。耿艳红[4]在基础日粮中添加5g/d和10g/d烟酸日粮, 可使奶牛产奶量分别提高13.20%和9.39% (P<0.05) 。陈志伟等[5]研究表明, 热应激时添加烟酸可以提高奶牛采食量和产奶量, 显著提高血液中三碘甲状腺素含量,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热应激。Costanzo等[6]研究认为, 添加烟酸没有显著提高产奶量, 但显著降低了在适度和热应激时体表的温度。在热应激条件下, 烟酸引起血管舒张反应, 对奶牛有益。因此, 烟酸药剂常被用于舒张血管, 以加强热量从内脏到皮肤的转移, 使热量由皮肤转向外界环境。
此外, 在热应激期间, VC和VE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日粮中补充VC和VE, 可抑制体温上升, 促进食欲, 提高抗病力, 一般可在奶牛饲料中添加0.04%~0.06%的VC、VE, 可阻止体内氧化物的生成, 防止其他维生素被氧化, 还可促进VA与VD在肠道内的吸收。因此, 夏季可在饲料中添加其正常量3~5倍的VE, 既能降低奶牛热应激, 提高泌乳量, 还可以防止奶中脂肪氧化, 从而延长牛奶脂肪酸败时间, 有利于牛奶贮藏。
5 其他抗热应激饲料添加剂
一些具有清热解暑、凉血解暑作用的中草药, 兼有药物和营养物质的双重作用, 能够缓解热应激造成的机体紊乱, 增加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 增强免疫机能。日粮中添加电解质类添加剂如碳酸氢钠等, 可调节热应激奶牛的酸碱平衡, 使瘤胃p H值保持中性, 提高机体对营养物质的代谢、吸收和利用。瘤胃素、酵母培养物及复合酶能提高饲料消化利用率, 提高产奶量, 具有一定的抗热应激效果。
摘要:高温环境会导致奶牛生产性能下降, 出现热应激等一系列不良反应, 热应激条件下奶牛的营养需进行合理调整, 从高温环境下奶牛的营养需要出发。综述了奶牛热应激阶段日粮的营养调控。
关键词:奶牛,热应激,营养调控
参考文献
[1]张敏红.吡啶羧酸铬对畜禽抗高温、高产生理性应激效果的研究[J].饲料博览, 2000 (12) :31-33.
[2]禹爱兵, 刘亮, 王加启, 等, 热应激条件下补充赖氨酸铬对泌乳期奶牛生产性能及血液指标的影响[J].中国奶牛, 2006 (5) :7-12.
[3]耿艳红.饲料中添加烟酸对夏季奶牛产奶性能的影响[J].中国饲料, 2007 (7) :27-28.
[4]陈志伟, 丁忠锋, 孙振令等, 日粮蛋白水平和烟酸对热应激奶牛的影响[J].中国奶牛, 2004, 4 (2) :14-17.
奶牛热应激的危害及控制措施 第6篇
1 奶牛热应激发生的原因
奶牛跟人一样都是恒温动物,正常体温为38.5℃左右,跟人不同的是牛几乎不出汗,牛的汗腺非常少,因此散热能力较差。适宜的饲养环境温度为10~20℃。当人为或自然等因素的影响引起周围环境温度超过25℃时,奶牛可产生应激反应。
2 奶牛热应激的危害
奶牛热应激是造成夏季奶牛业损失的主要原因。温度在20℃以上产奶量就会下降,并且在28℃以上产奶量下降可达50%以上。外界温度的升高可引起奶牛采食量下降,在40℃时的采食通常不会超过18~20℃的60%,40℃以上时部分不耐热的奶牛停止采食,如果发生热浪(异常热通常伴随高湿度天气持续一天以上,一般持续几天或几周这是气象学词典上的定义;通常使用热浪的概念为日最高温度高于32℃并持续3~5天的天气),往往会导致奶牛的死亡。由此,应采取有效措施,消除炎热夏季对奶牛热应激的影响,对保证奶牛高产、稳定具有重要经济意义。
3 奶牛热应激的控制措施
3.1 建设牛场应考虑防止热应激
牛场应选择地势干燥、背风向阳、排水良好、易于组织防疫的地方。
牛舍应建造在通风良好处,促进牛舍内热量和水分的排出。牛舍朝向一般为南北方向位,南北向偏东或偏西不超过30°。
对于牛舍采用哪种建筑形式比较好,不能一概而论,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进行选择,特别是降雨量。屋顶高度不低于3米,最好达到4米,牛舍两侧0.3米高的墙体以上能够全部敞开。屋檐和屋脊留通风带,宽度根据牛舍的规模设计,屋面的坡度至少是1:3,尽量做好自然通风。
采用绝缘性能好的材料建造屋顶,加强隔热设计。屋顶采用隔热材料,如泡沫、木板等,因为房顶吸引热量后,向室内辐射,加上隔热层后,可减弱辐射热向舍内传递。牛舍屋顶的颜色最好是白色,以减少热辐射。
屋顶喷淋是利用水的蒸发吸热原理,降低屋面温度,减弱辐射热向舍内传递。屋顶喷淋,可降低室温。屋顶喷淋的水管因暴露在阳下,使用透明的胶管,容易产生青苔从而堵塞喷头,因此应该使用黑胶管。
运动场位于牛舍阳面或阴面,要保证遮阴面积。遮荫可以最大限度减少红外线辐射。遮阳棚要足够高,有利自然通风,以5m高为宜,每头牛占用的遮阳棚面积5~8㎡/头。棚顶用白色材料或者采用低传导材料加尼龙塑膜覆盖的材质较好,顶棚要建成倾斜式以利空气流通。
做好牛场的绿化工作。通过在牛场道路两旁和牛舍之间种植高大乔木和草,可降低夏天热辐射,降低牛舍环境温度。同时,场区种植牧草,减少水泥地面所占的比例,以调节和改善场区的小气候环境。
3.2 加强防暑降温,改善牛舍内部环境
缓解热应激最有效的方法是物理降温。当气温高于29℃,湿度在50%以上时,从早晨5点到夜间1点都需要降温。在散栏饲养的牛舍中,最合理的风机规格为900毫米(叶轮直径),最合理的风机间距为6米,如果大于或小于这个参数,风的均匀度将不够。从地面到风机底边的悬挂高度为2.1米,与竖直方向有12~17°的偏移(按实际情况调整)。给风机装摇摆装置,可调整风机位置。
大部分热应激是在牛采食的时候,应在采食道上方安装喷淋设备和风机。牛床一定要保持干燥,卧床上应该有电扇,不应安装喷淋设备。
在待挤区上方安装风机,间距也是6米。在更炎热的地区,挤奶厅两边墙上也应该加风机。
单一采用风扇直接吹奶牛或直接喷淋牛体效果不明显,风扇与温度低一些的水结合能起到理想降温效果。水温超过30℃效果不好。每天可以对奶牛进行5~7次喷淋,每次30~50分钟甚至1.5~2小时,就可以把奶牛温度降到适合温度,避免牛体体温上升到39℃以上。
3.3 饲养调控措施
3.3.1 调整日粮配方
提高日粮能量浓度和蛋白水平,日粮粗蛋白不要低于17%,也不要过高。选用优质粗饲料及短纤维饲料,在保证食入足量干物质的前提下,适量喂些优质青草、胡萝卜、冬瓜、西瓜等对提高奶牛产奶量和提高牛奶乳脂率有好处。精饲料可多喂一些麸皮、豆粕等适口性好的饲料。添加缓冲剂及能吸附霉菌的添加剂(特别是饲喂易发酵的糟粕类时),在日粮中添加钾、钠、镁等矿物质,维持电解质平衡,既有利于健康,又可提高产奶量。
控制好TMR日粮中水分含量,增加TMR饲料加工投放次数,避免饲料异常发酵,增加在夜间及凌晨饲料投放次数。
保证饮水新鲜、清凉,每头奶牛必须有20厘米饮水空间。在饮水中放入0.5%的食盐,以促进奶牛消化。同时,还应注意适当加喂饮料,可按140kg饲料加水600kg的比例煮成粥状再加红糖9kg,日饮3次,可增强奶牛食欲,提高产量。
3.3.2 科学管理
调整奶牛的投料时间和增加饲喂次数,在早晨、晚上较为凉爽的时间饲喂,可以提高采食量,如能在晚间12时左右加喂精料1次,效果会更好。适时改变作息时间、调整挤奶时间,重视奶牛乳房卫生保健。
3.3.3 卫生消毒
奶牛热应激的原因和预防措施 第7篇
关键词:奶牛,热应激,原因分析,预防措施
奶牛热应激是奶牛受到夏季炎热气候的刺激, 超过了奶牛本身体温调节能力而引起的一系列生理生化反应的总和。奶牛经过长期适应, 遭受的热应激大都属于慢性热应激。然而, 随着集约化饲养密度的加大, 加上近几年全球气温升高, 使热应激对奶牛生产造成的损失日益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对奶牛热应激发病原因、对奶牛的影响及预防控制措施做一综述。
1 热应激产生的原因
1.1 外界高温
外界环境温度过高是热应激发生的主导因素。当环境温度使机体的中心温度大于生理值的上限时, 就会产生热应激。奶牛产奶最适宜的温度为5~10℃, 一般在20℃左右对奶牛影响不大, 当环境温度超过时, 就会对奶牛的正常生产造成影响, 严重的导致死亡。
1.2 机体自身特点
热应激对不同生产性能的奶牛影响不同, 生产水平越高, 受到的影响越严重。我国所饲养的奶牛品种大多是北欧的荷斯坦奶牛, 此品种产奶性能高, 体型大, 相对散热面积小, 汗腺机能不发达, 不能很好的利用皮肤散热, 而且在产乳和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热量大。同时奶牛采食量大, 饲料在瘤胃中发酵也会产生大量热量。因此, 对于奶牛来说高温条件下很难维持体温的恒定, 这就成为奶牛发生热应激的重要内在因素。
1.3 其它因素
环境应激、粗暴驱赶、卫生条件、营养水平、饲养管理及奶牛泌乳阶段、胎次等对奶牛的耐热性也有一定的影响。
2 热应激对奶牛的影响
2.1 对采食量的影响
热应激导致奶牛采食量的下降是奶牛热应激的直观表现, 也是常被忽视的问题。一般奶牛从22~25℃时采食量开始下降, 30℃时急剧下降, 40℃时的采食量不会超过18~20℃时的60%, 40℃以上时, 不耐热的奶牛品种将停止采食。
2.2 对奶牛体内环境的影响
奶牛热应激时, 为维持正常体温, 通过加强呼吸作用来散发热量。热应激对直肠温度、呼吸频率和血清皮质醇含量具有极显著的影响。过度呼吸会导致体内二氧化碳过多丧失而使血液中碳酸氢盐含量降低, 可能引起呼吸性碱中毒而使血液中的pH值增高。热应激期间奶牛血液循环速度加快, 加速了体内代谢物的排出, 血液中矿物质浓度明显下降。
2.3 对乳汁成分的影响
热应激还会使乳脂率、乳糖、乳蛋白比率下降, 从而降低了乳汁的营养价值和风味。国内学者对1250份巴氏消毒奶样的分析结果表明, 南京地区第3季度的瓶奶含脂率比第1、4季度平均低0.1%, 且乳脂成分中短链脂肪酸下降, 长链脂肪酸增加。据西欧报道, 在27℃以上温度时, 乳脂率开始下降。高温与乳脂率的相关系数为-0.23, 与非脂固形物相关系数为-0.61。
2.4 诱发奶牛其它疾病的发生
据调查研究, 夏季炎热高温不仅使奶牛容易发生中暑和日射病, 同时奶牛乳房炎、胎衣不下、子宫内膜炎、腐蹄病、流行热、焦虫病等发病率也明显高于其它季节。热应激引起母牛激素分泌失调、代谢紊乱, 造成通向胎盘的血管扩张, 血液供应过多, 绒毛膜绒毛在腺窝内膨胀, 使分离困难, 是导致胎衣不下高发的重要的原因之一。同时由于夏季高温使奶牛生理机能发生变化, 免疫球蛋白产生减少, 机体抵抗能力下降。
2.5 繁殖性能的影响
对母牛的影响在炎热的气候条件下, 奶牛的发情周期延长, 出现短促发情甚至乏情, 影响适时配种, 受胎率降低, 早期胚胎死亡增多, 容易引起流产, 分娩出的犊牛体重减轻。
对公牛的影响, 阴囊对睾丸的温度有一定程度的调节作用, 但环境的温度极端作用时仍会对精子产生不利影响。
3 奶牛热应激的综合调控措施
3.1 加强奶牛饲养管理
提高奶牛的福利待遇, 改善牛舍、挤奶区和运动场环境。通过改善奶牛的生存环境来减轻炎热对奶牛造成的压力。首先要阻断外部的热源进入牛舍、运动场, 同时促进牛舍内的热量和水分向外排出, 通过送风、喷水、洒水等措施促进奶牛体热的散发。在空气污浊且不流通的地方, 奶牛在短时间内就可能发生危险, 甚至毙命, 这就要求在待挤奶区和挤奶区也要加强奶牛的防暑降温工作。
3.2 合理搭配日粮
夏季由于高温的作用, 奶牛进食量减少, 为保证奶牛吃到足够的营养物质, 就必须改变日粮结构, 提高奶牛日粮中能量和蛋白质水平, 提高幅度一般为10~12%, 使日粮营养水平不低于:产奶净能7.0MJ/kg, 粗蛋白质16%, 粗纤维15%。高产奶牛的日粮结构可采用精料:粗料:槽粕类为60:30:10, 若粗料质量较好均匀优质干草时, 日粮结构也可改为精:粗=60:40, 这样的日粮结构有利于维持奶牛瘤胃的正常生理机能, 保证奶牛产奶性能的发挥。
3.3 增加饲喂次数、及时供给清凉饮水
夏季应在舍内饲喂, 每天饲喂次数由3次改为4次, 夜间增加一次, 在夜间和清晨凉爽时饲喂, 奶牛的进食量会高一些, 饲喂时间要延长, 以补充奶牛在白天因气温太高食欲差所减少的进食量。
牛饮冷水可传导散热。此外, 奶牛依靠出汗和呼吸蒸发水分达到降温的目的。因此, 要让奶牛根据需求尽量多饮凉水, 加快水分蒸发, 加快散热。
3.4 选育耐热品种
奶牛的品种不同, 对热应激的耐受性也不同。选育耐热的品种是减少奶牛热应激的根本途径, 只有对环境中热应激具有良好的遗传适应性, 才有助于奶牛在受到热应激时, 保持良好的生产性能。采用欧洲良种公牛与本地母牛或印度瘤牛杂交, 是提高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牛遗传进展的可行方法。
3.5 添加抗热应激药物
一些具有清热解暑、凉血解毒作用的中草药, 兼有药物和营养物质的双重作用, 能够全面协调奶牛对高温的适应性, 增加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利用, 调整免疫机能, 缓解热应激反应。
3.6 调整作息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