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原型视角下的《雷雨》
来源:开心麻花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23
1

原型视角下的《雷雨》(精选5篇)

原型视角下的《雷雨》 第1篇

神话原型理论 (archetype) 源于古希腊语:arche意思为original (最初的, 原始的) , typos意思为form (形式) 。原型批评理论 (Archetypal Criticism) 被广泛运用于小说、戏剧和诗歌的分析与批评。根据弗莱 (Northrop Frye) 的观点, “原型是一种典型或者反复出现的意象。我的意思是, 依据一种原型, 作为一个连接诗歌与诗歌间的象征符号, 能够帮助我们将我们的文学经验统一起来”。因此, 运用原型批评这种文学人类学的方法可以更好地解读现代诗歌。在文学大师TS艾略特的现代诗歌作品《荒原》中借用了神话中大量的象征、意象和观点, 因此运用原型批评理论能更深刻地理解这部诗歌。

二、《荒原》与神话原型

根据原型批评的代表人物-弗雷泽和深受弗雷泽影响的弗莱的观点, 原型和仪式及神话是紧密相连的。而艾略特在《荒原》的自注中说:“这首诗不仅标题构局, 而且许多零散的象征都受杰西L魏士登女士 (Miss Jessie L.Weston) 的论圣杯传说的那本《从祭仪到神话》 (From Ritualto Romance, 1920) 的启发在更一般的意义上, 我还得益于另一本人类学著作, 一本深刻地影响了我们这一代的书, 我指的是《金枝》 (The Golden Bough) , 我采用的主要是关于阿同尼斯, 阿梯斯和奥利西斯的两卷, 知道这两卷著作的人立即会在诗中认出有关祈丰仪式的地方。”1从这段话不难看出, 要解读《荒原》, 就要用与之相关的原型分析理论来探究这部长诗中的某些特定的象征和意象所代表的意义。

这首诗共分为五章, 第一章的题目是“死者的葬礼”, 它使人们想起埃及在每年春季举行的欧赛里斯繁殖仪式。欧赛里斯原为古埃及神话中的自然神, 秋收完毕就死去, 来年春天随着谷物的种植和生长再生, 后来他便成为主管死者的“死者之神”。“死者的葬礼”这个标题暗示了这首诗第一章的内容:荒原已死。紧随其后的引语也是同样富有含义。

“因为我在古米亲眼看见西比尔吊在笼子里。孩子们问她:你要什么, 西比尔?她回答道:我要死。”

这个引语对理解全诗很有启迪作用。库米西比尔是希腊神话中的著名女相士, 在希腊诗人维吉尔的《依尼德》中, 这个女相士带领依尼斯通过了地狱, 阿婆罗准予她永生, 但她忘记了要永葆青春, 所以她最后变成一个不生不死的干瘪的老太婆。这个女相士老太婆的形象本身便代表着现代“荒原”的意义没有生气, 死气沉沉。

以下的诗行出自第一章中的最后一节, 笔者试图运用原型理论分析这一节中的某些具体意象。

非真实的城,

在一个冬天黎明的雾霭中,

一群人流过伦敦桥, 这么多

我没有想到死亡竟会毁了这么多人。

短促的叹息声, 时而发出,

每个人只把眼睛盯在他的脚前面。

流上山坡, 再流下威廉王大街,

那里的圣玛丽吴尔诺教堂抱着时,

九下钟声的最后一响, 死气沉沉。

那里我见到个熟人, 拦住他喊道:“斯特真!

你和我曾在迈里都在船上!

去年你在你花园里栽下的尸体

已经开始发芽了吗?今年会开花吗?

是否突然的寒霜扰乱了它的床?

哦, 让狗离远点, 它是人类的朋友,

否则, 它会用爪子把它再扒出来!

你!虚伪的读者!我的同类我的兄弟!”2

这一节集中描写雾霭笼罩下的伦敦城市的景象, 给人的印象便是凄凉一片。“非真实的城”已经变做死亡之城。这一节中艾略特引用但丁《神曲》中的语句, 主要是让读者能够想到象《神曲》中“地狱篇”中的地狱的景象到处都是死亡。这种死亡象洪水一般, 充斥着现代城市伦敦。在这一节中, 以下的意象可以更具体地展现原型批评的一个小尝试。

意象一:死亡, 种下尸体

意象二:冬天, 雾霭, 寒霜

意象三:迈里;斯特真;狗 (The Dog)

意象一可以在魏斯登的《从祭仪到神话》中找到解释。这本书讲的是有关渔王的故事。这个古老传奇原来是解释植物季节循环的故事。古埃及和古希腊人把季节的循环与神的死亡和复活联系在一起, 冬天, 植物随着神的死亡而死亡;春天植物又随着神的复活而再生。因此随着春天的到来, 人们都要举行一定的宗教仪式, 象征性地把死神栽入土中让他复活, 好像把谷物种子种入土地等待发芽生长一样, 这种仪式常常又与人类的牺牲和性繁殖联系起来, 而冬季举行的仪式又与神的性功能丧失联系起来。那么这一节开头的几句和结尾的部分就不难理解了:废弃的伦敦 (现代荒原的代表) 城市中, 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死亡充斥着整个城市, 而后面的诗行则提到“去年你在花园种下的尸体已经开始发芽了吗?”是欧洲的一种习惯, 就像把死神埋入土中等待复活一样, 但三句话全部用了问号, 表明神的复活已经不可能了, 暗示荒原的含义。

意象二中冬天是万物凋零的季节, 预示着死亡, 寒霜和雾霭也都有着死气沉沉, 冷冰冰的象征意义, 这些意象所指向的也是荒原已死。

意象三包涵了几个具体的人或物。迈里是一个地理名称, 是公元前260年古代罗马和迦太基人在海上发生战争的地方, 在这里提到, 便是暗示一战的发生, 而“斯特真”则是普通老百姓的代表。狗 (the Dog) 在原诗中用了大写, 可见不是普通的狗, 而是狗熊星, 埃及神话中的神。

以上对于《荒原》意象的分析, 体现了诗人在进行诗歌创作时对于使用神话原型的个人无意识, 从而印证了荣格提出的“集体无意识”。也就是说, 个人的创作中往往无意识地体现了整个人类社会延续下来的精神趋向, 个人的创作很大程度上受到全人类的文化积淀的深层影响。

三、结语

古希腊神话及戏剧创作中的意象成为后来许多创作中的原型。本文根据原型批评理论分析了TS艾略特的著名诗篇《荒原》中的意象, 这些意象都暗示了荒原已死, 通过展示《荒原》与神话原型之间的关联, 做出了从原型理论的视角来解读《荒原》的一次尝试, 希望能对《荒原》的研究尽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Northrop Frye, Archetypal Criticism.张中载等编:《二十世纪西方文论选读》,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2]何功杰编著:《英美诗歌》,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3

[3]王宏印评著:《英诗经典名译评析:从莎士比亚到金斯伯格》, 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4

[4]王丽丽编著:《二十世纪英国文学史》, 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1

原型视角下的《雷雨》 第2篇

【关键词】原型范畴理论 英语名词后缀 教学研究

一、研究背景

对英语而言,词缀是许多词语的重要成分,词缀的学习被认为是增长词汇量的关键(董丽敏,2010)。英语名词后缀研究的回顾表明,许多教师苦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为后缀的具体用法提供充分的解释。寻求英语词汇后缀的有效教学方法成了许多英语教师的当务之急。

二、理论基础

认知语言学是20世纪70年代新兴的语言学派流,其原型范畴理论是在伯林(Berlin)、凯(Kay)、罗兹(Rosch)、梅尔莱夫斯(Merives)、拉博夫(Labov)等人类学家与心理学家的实证研究基础上构建起来的重要理论(李福印,2008)。

分类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认知方式之一,而范畴化即指这种分类的认知过程(F. Ungerer and H. J. Schmid,2005: 8)。语言学的范畴化是指人们在使用语言时所进行的将其周围的世界分类的必要过程(Taylor,2001: 41)。

一个英语名词后缀在构成派生词过程中能够产生很多语义,收集起来构建出它的语义网络有助于制定出高效的教学模式。如“–er”一般有以下意思:

(a)“person that does…” in teacher, printer, writer, publisher, hatter

(b)“instrument that does…” in printer

(c)“person whose occupation is doing…” in teacher, writer, hatter

(d)“owner of some organization for doing …” in publisher

(e)“person belonging to…” in villager

(f)“person who makes or sells…” in hatter

(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 1989)

根据原型范畴理论,可找到发展路径:A→B→D;A→B;A→D→E;A→E;A→F→E,形成教学模式:

A.the person who does:teacher教书→教书的人

B.the instrument that does:printer 打印→打印机

C.the person whose occupation is doing:teacher教书→教师

D.the owner of some organization for doing:printer印刷→出版社,出版公司

E.the person belonging to:villager乡村→村民

F.person concerned with:hatter帽子→帽匠

三、实证研究

根据原型范畴理论构建20个英语名词后缀的教学模式,通过实验研究证明其效果。受试为某学院两个一年级班级,每班30名学生,被任意指定为实验班和控制班。在一学期里向学生传授20个常用后缀的知识。在实验班采用原型范畴理论视角下的英语名词后缀教学,而在控制班采用传统教学。

收集前测和后测分数,通过SPSS 8.0的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对比分析。前测结果表明实验前成绩没有明显差异;后测结果表明实验后成绩有明显差异,实验班的成绩,要大大优于控制班。这说明原型范畴理论视角下的英语名词后缀教学比传统的英语名词后缀教学更有效。

四、教学启示

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是:词汇教学不应采取单独教授的方法,而应在词汇的语义网络中教授;对于词汇语义的分析应该从典型向非典型的语义扩展;应采用动态的方式进行英语词汇教学。

【参考文献】

[1]董丽敏.英语词缀的习得对英语学习的影响[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0(02): 74-75,78.

[2]李福印.认知语言学概论[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A. S. Hornby. 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Forth edition)[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4]Talor. J. Linguistics Categorization: Prototypes in Linguistic Theory(2nd ed..)[M].Oxford: Clarendon Press,1995.

原型批评视角下的“普罗米修斯” 第3篇

普罗米修斯最早出现于古典希腊神话, 其后, 希腊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 罗马时代的贺拉斯, 英国诗人拜伦、雪莱等文人都以不同的方式诠释了普罗米修斯的再现。就此, 笔者从原型批评理论入手, 对上述几部作品做了简要对比分析。

最初的普罗米修斯源自希腊神话故事。他创造了人类, 传授给他们精湛的技艺;娴于诈术, 曾为众神对人类的不公而戏耍宙斯, 种下了灾难的隐患;当专制的天神拒绝向人类提供生活必需的火种时, 普罗米修斯以超群的智慧盗取火种, 赐予了人类。这一切叛举终于迁怒于宙斯, 使这位给人类带来文明与智慧的使者被残忍地钉在高加索山上, 受尽磨难。然而普罗米修斯没有怨言, 没有抵抗, 他默默地承受着一切苦痛, 等待着希望的到来。作为众神里的预言先知, 他深知宙斯的统治并非永恒, 自己的苦难终会结束。当暴君宙斯因对未知预言的恐惧向普罗米修斯低头求解时, 有着执著的毅力与不屈的精神的他给出了最有力的答复。没有和解, 没有妥协, 原始社会人类战胜自然, 与自然抗争的愿望与智慧在此显露无遗。由此, 在这则神话中, 普罗米修斯的原型形象定格在“盗取火种的英雄”和“人类文明的使者”上。

第二位把普罗米修斯写入作品的是埃斯库罗斯, 享有古希腊悲剧之父的盛名。在他的笔下, 普罗米修斯的形象得到赞颂与升华。出身贵族却拥护民主、反对专制的埃斯库罗斯, 被称为“具有强烈倾向的诗人”, 其作品鲜明地反映了雅典民主制建立时期人们的思想感情。

该作品以戏剧的形式呈现, 在原有的故事情节基础上增添了诸多人物背景的烘托。作为故事主角之一的天神宙斯从头至尾并没有出现, 种种对他专制跋扈的控诉皆出自他人之口。其中较为典型的有以下几组人物。第一, 全剧开头, 作者借火神赫菲斯托斯之口讽刺宙斯。接受了父亲 (宙斯) 命令的赫菲斯托斯对要将普罗米修斯钉于悬崖峭壁的任务表示极度不情愿。他对受害者深表同情, 甚至开始憎恨自己拥有的神匠技艺。由此, 作者通过赫菲斯托斯对父亲的不满情绪, 巧妙地衬托宙斯的残忍霸道。第二, 歌队仙女作为该剧的主线贯穿始终, 并对普罗米修斯英雄形象的烘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当看到普罗米修斯在悬崖上受尽折磨的时候, 仙女们不禁潸然泪下, 言辞犀利地指责宙斯:“奥林波斯现在归新的舵手们领导/旧日的巨神们已经无影无踪/宙斯滥用新的法令/专制横行/宙斯性情暴虐又心狠/他压制乌拉诺斯的儿女们/他决不会松手的/除非等到他心满意足/或者有一位神用诡计夺去他那难以夺取的权力。”第三, 伊娥在该剧的第三场出现, 她因为宙斯的垂青与赫拉的嫉妒受尽磨难。伊娥向普罗米修斯道出悲惨的经历, 一旁的歌队仙女听到其遭遇惊得浑身战栗, 不禁又一次批判天神们的任意妄为。

埃斯库罗斯借助剧情人物的侧面烘托, 使普罗米修斯的英雄形象大放光彩, 无限升华。可以说, 埃剧的普罗米修斯在希腊神话的原型基础上, 上升为“维护人类利益的圣者与殉道者”。

在罗马文学中, 鲜有作家对普罗米修斯持赞颂态度。抱着中庸生活态度的学者贺拉斯就把普罗米修斯刻画成胆大妄为, 肆意诈骗, 偷取火种, 是招致人间种种灾难恶果的源头。在希腊神话故事中, 普罗米修斯娴于诈术。创造了人类以后, 以宙斯为首的众神对人类冷漠无情, 这令人类的创造者普罗米修斯深感不公。他让世人把献祭之牛宰杀, 将上好的部分放在一起, 以牛皮和内脏覆盖, 牛骨则另行堆放, 覆以油脂让宙斯选择, 宙斯已识破了其中奥妙, 但他却选择了后者, 为后来惩罚世人和普罗米修斯留下了口实。宙斯决意报复, 他拒绝向人类提供火种, 普罗米修斯又设法盗取天火赐予人类。他的行为彻底激怒了宙斯, 最终他驱遣潘多拉迷惑普罗米修斯的弟弟, 将装满各种灾难的盒子撒向人间, 人类从此灾祸不断。

由此, 贺拉斯以普罗米修斯善于欺诈、胆大妄为、惹怒天神降罪于人间为出发点, 塑造了普罗米修斯鲜有的负面形象。

拜伦与雪莱作为英国诗坛上最伟大的两位浪漫主义诗人, 分别以自己的方式诠释了普罗米修斯。

拜伦的诗歌《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基本尊重并延承了埃斯库罗斯的普罗米修斯原型。他以钦佩的口吻, 成功地将主人公塑造成一个不屈不挠的斗士形象。该诗虽只有三个诗行, 对普罗米修斯的赞颂却到了极致。诗歌第一节控诉了宙斯众神对人类的蔑视及普罗米修斯对所受痛苦的坚毅态度;第二节运用象征、比喻等手法强烈的讽刺了宙斯的无情与对预言的恐惧;第三节匠心独具地使普罗米修斯的形象得到了空前的升华, 使这位盗火英雄、人类文明的使者俨然成了反叛的救世英雄, 是人类坚忍动力的精神源泉。正如诗歌所赞:“你神圣的罪恶是怀有仁心/你要以你的教训减轻人间的不幸/并振奋起人自立的精神/尽管上天和你蓄意为敌/但你那抗拒强暴的毅力/你那百折不挠的灵魂--天上和人间的暴风雨/怎能摧毁你的果敢和坚忍!”

不同于其他作家, 雪莱作品中的普罗米修斯摒弃了与宙斯最终妥协的结局。他以豪放壮阔的文笔创作了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雪莱的作品受埃斯库罗斯的悲剧影响颇深, 他的诗剧内容总体上是尊重埃剧原作的。唯独在结局部分, 作者做出了巨大改动。埃剧的结局已经失传, 但据考证, 作者的原意是普罗米修斯与宙斯达成协议, 说出了将会威胁到宙斯的那场婚姻, 最终得到释放。雪莱对这种妥协的结局表示不满。正如他自己所说:“事实上, 我对那样一种软弱的结局让人类利益的维护者和人类的压迫者言归于好的结局非常反感。”由此, 在诗剧的最后两幕, 作者以瑰丽壮美的语言勾勒出一幅英雄获释, 暴君下台, 百姓普天同庆的欢乐画面。“消灭了宙斯的统治/那股怨气变成了紫罗兰的芬芳/充溢在整个空间/大地上各种花草争芳斗艳/到处是一片欢乐、幸福的景象。人类从此不再有皇权统治/无拘无束/自由自在/人类从此一律平等/没有阶级、民族和国家的区别/也不再需要畏惧、崇拜、分别高低/每个人就是管理他自己的皇帝/每个人都公平、温柔和聪明。”一个代表人民取得了最终胜利, 将反抗进行到底的普罗米修斯在雪莱的剧中被刻画得淋漓尽致。

不难看出, 拜伦、雪莱的作品是与时代、与人民紧密联系着的, 这与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是密不可分的。当时的欧洲正沉浸在法国大革命失败的阴影里。两位诗人巧妙地把象征性的描写同现实结合起来, 使得诗剧既有坚实的生活基础又有深刻的哲理性和象征性, 为当时资产阶级民众重拾信心起到了强大的精神作用。

作为欧洲文学中一个重要的多重组合的艺术形象, 普罗米修斯这一人物原型曾被众多作家所青睐, 其形象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与演变。这一演变过程正折射出西欧历史文化的发展特征, 值得我们从文化文学变迁的角度探究, 并对我们学习和认识欧洲文学, 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论文是哈尔滨理工大学青年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普罗米修斯’精神影像再现之比较研究” (项目编号:2011YF070) 的部分成果。

参考文献

原型视角下的《雷雨》 第4篇

虽然其文学创作生涯仅有十八载,伊丽莎白·盖斯凯尔夫人的名字曾一度风靡英伦,享誉一时。然而,进入20世纪以后,她的作品频遭冷遇,作家本人也被一些文学理论家归类到“不甚重要”的作者一栏。究其原因,H.P.柯林斯分析认为:“二十世纪的整体文学氛围对于盖斯凯尔夫人而言并不有利,她的小说基调与时下风气格格不入,思想深度也有待提高;题材太过格式化,用语过于平白朴实,目前已经浮躁成风的读者自然难以理解。”

即使如此,时间的推移不仅未能将盖斯凯尔夫人和她的作品一齐冲刷淘去,反而赋予她新的荣光和盛情欢迎。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南方与北方》被英国国家广播公司改编为迷你剧集,播出后收到观众的热情欢迎。经典作品在百年后于荧屏上焕发出新的活力,其本身的文学价值不可谓微不足道。

二、原型理论视角下的母子关系

桑顿夫人和她的儿子桑顿先生(同时也是本书男主人公)代表了本书中最富戏剧张力的人物形象。他们之间的关系可以作为荣格的母子关系典型样板进行观照。当桑顿夫人得知儿子惨遭拒绝,他们的如下对话体现了母子之间深刻的羁绊和微妙的情感:

“他知道这短促的话语意味着什么。但他已经把自己锻造的钢铁般坚强。他本想用一个轻巧的玩笑搪塞过去,因为他内心的苦闷足够凑出这么一句自嘲了。但他的母亲并不应该这样被敷衍。他起身绕到她身后,这样桑顿夫人就看不到他的表情了,然后他将她的脸庞轻轻抬起,那是一张布满华发,毫无表情的面孔。他边亲吻它边喃喃自语着:‘没人爱我,没人关心,只有你啊,我的母亲。’

接着,他转过身去,将头斜倚在幔子上,泪珠不受控制的从他那男子汉的眼眶里喷涌而出。桑顿夫人站起身来,步履蹒跚摇摇欲坠—这个坚强的女人生平第一次如此失控。身材高大的她把双手搭在他的肩膀上,直视着他的脸,好让他望着自己。

‘约翰,母亲的爱是上帝赐予的,紧随你身,不离不弃。女孩的爱如一阵青烟—随风而动,变幻莫测。这样说来,是她不想要你,是这样吗?’”

荣格在其著作《重要原型》一文中指出:“无意识常常把以下阶段戏剧化:人们的内心深处有一个试图退回童年里母亲怀抱的小人儿,他拒绝接受残酷的现实世界。同时他的母亲,虽也常对孩子成为男子汉的可能性不住担忧,却不厌其烦的无视那些可以帮助孩子长大成人成家立业的有益事物。你们不难看到这种母子之间的密谋是如何帮助彼此逃避现实的。

那么这是谁的过失呢?母亲的还是儿子的?更可能是二者皆有。儿子对生活对世界那永不满足的渴望应该得到重视。他的内心希冀着了解真实的世界,想要实现一番作为。但他只是急躁的开了个头就撒手不管,因为他的创造力和持久力受到过一种秘密记忆的损害,这种记忆将外部世界和欢乐视作来自母亲的礼物。……因此,他需要一个风流成性的厄洛斯,那不忠的秉性好帮他遗忘自己生命中的第一个爱人即母亲,同时亦对自己造成伤害。

玛格丽特的拒绝对桑顿影响巨大。桑顿的求婚发自内心,因为他渴望恢复童年时期被母亲遮蔽的展现真情实感了解世界美好事物的能力。“但他只是急躁的开了个头”,在遭拒后迅速复归了母亲的怀抱。

桑顿夫人自我膨胀,在儿子的择偶问题上过于挑剔。当她觉察到儿子对玛格丽特的情愫时,立刻警告他“别被这个不名一文的姑娘迷住啦。”自负如她,竟认为米尔顿城的所有单身姑娘都为桑顿先生倾倒。与此同时,她对桑顿的教育却严苛到极致,以至于从来不用“亲爱的”或“吾爱”这些对女儿毫不吝惜的昵称来称呼儿子。

其实,盖斯凯尔夫人很清楚:“过分亲昵是母子之间难以出口的事实,他们彼此依恋心心相印”,这和荣格的母子共谋原型论不谋而合:

“预见到危险的母亲小心翼翼的为儿子灌输信仰和奉献的美德,为求在他生命历程中每一次遭遇艰难的道德困境时予以保护。他只有在切实体会到教训之后才会老老实实的回归母亲怀抱,这种情形着实令她担忧至极(比如,他变成了同性恋),同时她出于母性本能而隐隐不快,因为在这种支配着他们的关系里,最远古神圣的母子联盟已完成缔结。”

桑顿母子的同盟坚不可摧又柔情似水,在遇到玛格丽特之后,桑顿开始试图拥抱更广阔的感情世界与更为成熟的自由生活,此时他刚刚迈出第一步,未来的幸福需要更多艰辛的努力。《南方与北方》的发表远远早于荣格理论,盖斯凯尔夫人对桑顿母子关系的描绘正是这一理论的最佳写照。

不管时光流逝,潮流变迁,优秀作品总是具备引人共鸣,发人深思的共性。虽一度被低估,《南方与北方》依然不失为一部值得重新品读的经典佳作。在弗洛伊德对《哈姆雷特》进行史诗般的“俄狄浦斯”情结解剖和D.H.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震惊世人之前,十九世纪的盖斯凯尔夫人就以女性独到的视角与精准的笔触刻画出桑顿母子之间的复杂情感,完成了继《玛丽·巴顿》之后的又一个人文学生涯重大突破。

摘要:盖斯凯尔夫人以《玛丽·巴顿》一书为中国读者所熟知和喜爱,不同于维多利亚时代的典型女性,她积极观察社会世情,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英国社会在工业化大环境下的阶级矛盾与人情世故。

原型视角下的《雷雨》 第5篇

一、原型范畴理论概述

范畴理论经历了从亚里士多德的经典范畴理论到当代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的发展过程。经典范畴理论曾在20 世纪的音位学、句法学、语义学的语义特征分析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而由Rosch所提出的原型范畴理论则兼容了经典范畴和家族相似范畴观的优点, 它所体现的原型效应为基本层次范畴和多义范畴研究提供了理据。

原型范畴理论经历了从Berlin和Kay (1969) 的认知人类学研究到Rosch (1973, 1975, 1978) 等人的认知心理学的研究, 再到Lakoff (1987) 等人的认知语言学研究的过程。其中Berlin和Kay (1969) 通过对98 种不同语言分析, 发现了基本颜色等级。Rosch (1973) 在Wittgenstein家族相似性理论的基础上, 提出原型范畴化理论, 通过大量实验研究, Rosch发现了原型范畴理论的几个特征:1) 原型范畴内的成员地位是不平等的, 具有中心成员和边缘成员之区别2) 原型范畴表现出家族相似性结构, 即结构中的不同成员以辐射的形式集中在一个或几个典型成员周围, 具有互相重叠的属性特征3) 原型范畴的边界是模糊的4) 原型范畴不能通过一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来界定。原型范畴理论的主要观点在于其将注意力集中在内部结构上, 提出了范畴划分为核心和边缘两部分, 这两部分之间必然存在某种关联, 体现其家族相似性的特征

二、一词多义现象的生成机制和认知分析

词汇是语言系统形成的基本要素, 也是衡量外语学习者语言学习水平的重要标志。在语言学习过程中, 一个词汇具有多种义项是一种普遍现象, 传统的语言教学认为, 词汇的多义是任意扩展的, 无规律可循, 因此在教学中, 只强调让学习者一味机械地记忆词汇, 或根据语境猜测多义词的义项。随着认知语言学研究的深入, 人们逐渐认识到多义词的学习是有理论依据的, 有系统的, 对一词多义现象所产生机制和原因的了解也会有助于多义词的学习。

词汇多义性是人类认知的范畴化和概念化的结果, “词的相关义项构成范畴, 这些义项相互间具有典型的家族相似性” (Lakoff, 1987:12) 。范畴化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认知活动, 是人脑利用符号系统将复杂的世界转化为有序信息的过程, 即人类对周围事物进行合理认知的过程。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 事物的概念也在不断扩展, 从而导致新的词义的产生, 继而形成一词多义现象。认知语言学家认为, 多义现象是一个词具有多种相互联系的语言现象, 是通过隐喻、转喻等认知手段将词义向外延伸的过程, 这其中既有词义的扩大和缩小, 也有词义的升降, 同时也包括词义的转移。人们在认知过程中, 将这些属于基本范畴的词汇定义为原义项, 由于无法大量创造新词汇, 因此只能在这些原义项的基础上产生出一些边缘意义, 从而产生相关的边缘义项, 用以丰富词义。仅以crawl一词为例进行相关义项分析, 本词在英汉双解字典中共有6 个义项, 分别为: (1) moveforwardonthehandsandknees ( 人) 爬行 (2) moveslowly缓慢移动 (3) lowerone’sbody ( 故意) 低下身子 (4) actor behaveinaservilemanner卑躬屈膝 (5) (ofinsects, worms, snakes, ect) movewiththebodyclosetotheground (昆虫等) 缓慢爬行 (6) (ofskin, fleshect) creepingsensation毛骨悚然。基于以上义项, 显然 (1) 项为原义项, 人爬行时, 速度定是极其缓慢, 因此引申出 (2) 义项, 根据相似性, 人们在做某事时故意低下身子去接近地面, 与爬行贴近地面的动作相似, 引出 (3) 义项。又故意低下身子, 我们又可理解为 (4) 义项做事时卑躬屈膝, 溜须拍马的样子, 由引申为 (5) 义项 (昆虫等) 缓慢爬行的动作, 可以联想到人见到昆虫时那种毛骨悚然的样子, 即对第 (6) 种义项的诠释。综合以上分析, (1) 项处于中心位置, 其他义项都是以它为中心, 呈辐射状趋势, 这表明人类认知客观事物与具体形象有关联, 在词的多义转变过程中, 词的基本意义是后来派生的义项的原型, 边缘义项是围绕原义项所产生的。

三、原型范畴理论对多义词教学的启示

1. 加强对基本范畴词汇的学习, 构建多义词语义网络。

基本范畴是词汇最典型的原型范畴。范畴的等级分为基本范畴, 上位范畴和下位范畴。基本等级范畴的词汇构词能力和词义扩展能力强, 可派生丰富的比喻意义。在词汇教学中, 教师应以多义词的基本义项和核心义项为中心, 系统地帮助学习者构建这些多义词尤其是高频词各义项的语义网络。教师可以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下, 利用语义网络图并附以例句展示给学生, 让言语和视觉结合使教师的输入和学习者的摄入同步, 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2. 重视对同义词及近义词的教学, 丰富学生语义表达

英语词汇中不仅存在大量的多义词, 也有很多的同义词和近义词, 这使得外语学习者在写作和口语表达中难免会出现词汇误用的情况。在词汇教学中, 教师可以以基本范畴词汇为原型, 通过讲解下位范畴的词来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 丰富其词义表达。同时也可以在原型范畴构词法的基础上, 以词根为原型, 利用词缀来推断新构词的意义, 以此来扩展词汇。

综上所述, 原型范畴理论作为认知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理论, 可以改变传统机械记忆词汇的方法, 有效促进学习者对多义词的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从而提高其词汇产出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寅.语义理论与语言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相关文章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精选12篇)创新公共服务 第1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对国家或区域的技术创新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科技...

3
2025-10-24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精选9篇)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第1篇匆匆读后感500字_读《匆匆》有感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

1
2025-10-24
草莓教学范文

草莓教学范文

草莓教学范文(精选17篇)草莓教学 第1篇“风儿轻轻吹,彩蝶翩翩飞,有位小姑娘上山摘草莓,一串串哟红草莓,好像……”优美的歌词,动听...

3
2025-10-24
仓储类课程范文

仓储类课程范文

仓储类课程范文(精选7篇)仓储类课程 第1篇物流产业是复合型产业,发达的物流能加速传统运输、仓储和零售等行业向现代物流服务领域延伸。...

1
2025-10-24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精选8篇)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第1篇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作为诗性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审美批评,同文学艺术实践...

2
2025-10-24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精选6篇)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第1篇莲山 课件 w ww.5 YK J.COM 4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二、试题所体现的新课程理念和...

3
2025-10-24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精选2篇)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第1篇常州市河海中学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 八(1)班创 文 明 班 ...

3
2025-10-24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精选14篇)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第1篇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及签字样本兹证明为我公司财务负责人。特此证明。身份证复印...

1
2025-10-24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