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青春共舞迈向成功优秀作文(精选6篇)
与青春共舞迈向成功优秀作文 第1篇
与青春共舞迈向成功优秀作文
青春是大海一叶孤高的帆,然而一叶孤帆很难远航,千帆竞发才是大海的壮观;青春是花丛一只独飞蝴蝶,然而一只蝴蝶很难纷飞,蝴蝶飞舞才是天空的本性,青春是大地一株伟岸的树,然而一株独秀很难成林,绿色长城才是大地的浩瀚。青春是我们的资本,与青春共舞,迈向成功。
青春是相信自己的代名词。
在田径赛场上,看!起点上的健儿们正在做热身准备呢,跟在他们后面的是为健儿服务的同学,确保他们的需求。健儿们的脸上洋溢着自信的微笑,微笑着信号枪的指示,微笑着接受同学的鼓励。在起点上准备着,蹲在起跑线上,起跑线给他们一个起跑速度,“预备”他们一齐做好起跑动作,昂起头目视前方,信号枪的鸣响,人如离弦之箭蹿出起跑线。
青春是永不言败的代名词。
在田径赛场上,他们正在奔跑,在他们身旁有呐喊的同学,举着班旗逆风而行,尽管风给他们更多人前行的阻力,尽管不听话的石子绊倒了他们前行的身躯,尽管不小心给他们留下了疼痛,尽管他们已精疲力竭,他们都没有半途而废,竭尽全力冲向终点,迎来了同学们的.欢呼喝彩,因为终点属于坚持者和成功者。
青春是活泼开朗的代名词。
在田径赛场上,到处飘着青春的活力,有运动员矫健的身姿,活跃的跳动。更有为成功者欢呼,为迟来者加油的同学们,他们为健儿们送上一句句温暖的安慰,“重在参与”之后,又可看到他们随着广播的旋律跳动在赛场。
雨果说:青春是一年的春天,青春是生命的春天。
毛泽东说:青年人朝气蓬勃,就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
我说:青春是不凋零的希望和不抿灭的向往,与青春共舞,编织美丽彩虹。
与青春共舞迈向成功优秀作文 第2篇
我与青春跳踢踏
初中的生活总是忙碌的,特别是我们这些即将离开母校初三毕业班的学生,复习,练习,模拟考试以及即将到来的中考,重重压力使我喘不过气。有时候,生活中的一点小挫折,学习上的一点小困难,都使我烦躁半天,找不讨头绪。就像密封黑罐子里的苍蝇,找不到出处,看不到光明。
每每到黑暗的时刻,青春,牵起我的手,轻易脚步,我们共同跳起青春的踢踏舞。“啪嗒啪嗒”,快而紧密的踏板声奏出我的紧张,频繁的脚步演绎出我的烦恼。渐渐的,踏板声奏出的是轻快的乐曲,舞步也变得精巧起来。次次踢踏,次次坚实,直击地面,仿佛要将次次的困难与阻碍都踏在脚下,找到光明。
与青春共舞,我舞出了坚定与克服困难的勇气。
我与青春跳国标
自信,是我从小都缺乏的。那时,我认为我很渺小,我的成绩与外表让我觉得自卑。我的生活就如一列黑暗的火车,我坐在车间,望着窗外灰暗的景色,仿佛永远都等不来属于我的站台。直到我到了青春这一站,我看到了自己的阳光。我决定冲破黑暗,用彩笔描绘我的人生。
是青春,拉起我,我用我压抑已久的激情舞一支青春的国标。我舒展着,用我的热情摇摆着我的彩裙;我昂着头,用我的自信勾勒我微笑的嘴角。我对自己说:看,在青春的陪伴下,你绽放得如此美丽。我为我的人生画上漂亮的一笔。
与青春共舞,我舞出了自信与属于我的美丽。
我与青春跳芭蕾
随着年龄的增长,拥有青春的我所拥有的感情不像之前一般单一。初中三年以来,我收获了更深的师生情谊,与更多的朋友建立起深厚的友谊,也有了少女懵懂的初恋情怀。这丝丝情感,如此纯洁,如白雪一般,不容玷污。我将这情感埋入心底的土壤内,等待结出甜蜜的果实。
当我思忆起三年来的种种,珍惜这些点滴,青春伴我舞出一段青春的芭蕾。我们踮起脚尖,轻点每一步,每一步都是我的回忆。我旋转,我跳跃,在每一个动作中我看到自己曾经的笑容,泪水,它们融入我的舞步中,大放光彩,成为永远的记忆。
与青春共舞,我舞出了我的青春情感和青春回忆。
青春与“法大”共舞 第3篇
入学的那天,学长对我说的第一句话就很牛:“你不应该说法大在昌平,而应该说,昌平在法大。”“法大”,就是我正在就读的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关于学校的简称,社会上有不下5个版本,而普遍得到认可的是“法大”和“政法”。从校名就可以看出,我校以法学专业为主,光法学专业就分为四个行政院:法学院、民商经济法学院、国际法学院和刑事司法学院。此外,我校还设有政治学、新闻学、外语、行政管理、经济学、社会学等专业,它们也大都与法学挂钩,有着鲜明的特色。
昌平是“法大”所在行政区的名字,地处北京北郊,著名的明十三陵和居庸关长城就在这里。其实除了“法大”,这里还有吉利大学,以及北大、石油大学、化工大学等分校,文章开头学长说的,无非是想表达“法大”在昌平的影响罢了。“法大”对昌平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众多法律培训点星罗棋布,绝大部分书店都专卖法律书籍,甚至巷子里也会有人向你兜售关于法律自考和司法考试的盗版书……从这一点上说,昌平给了我们最好的学习氛围。
法条是本难念的经?
当年在填报专业志愿时,我和很多人一样有过这样的想法:读法律专业,不就意味着要苦背法条,必要时能够对答如流吗?直到现在,还有读理科的朋友很羡慕地对我说:你们学法学真轻松,惟一要做的就是把法条背熟,不像我们,又要搞实验又要做练习。
如果以为学法律只需把法条背得滚瓜烂熟,那你就错了。做个称职的法律人,背诵固然重要,但是对法律精神的理解以及实践经验的积累更加重要。法学是长线专业,需要厚积薄发的过程。刚开始学习法理之类的基础课时,我觉得它们枯燥和难以理解,到了大二大三,才对法学有了领悟:学好它关键在于理论、法条、实践经验的互相结合——法条如同标签,需要我们以理论和经验为指导,将其“贴”在合适的地方。
法律人对法条的理解,包括立法理念、解释、判断等等。比如关于“故意杀人罪”,从法条层面上你只能知道此罪要“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但“情节较轻”的“处三年到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这些是任何识字者都可以看懂的。可是“情节较轻”到底是怎样一种情形,却是法条字面上没有透露的,也是我们最需要研究的,它与立法理念密切联系,绝非一朝一夕就能掌握的功夫。
思想总是最难达成共识的,因为它没有绝对的定性,往往几年甚至几十年的讨论都难以取得一致。法律是指向社会的,社会在变,法律也会随之变化,正因如此,法律人需要拥有更多的理解力和判断力,“死记硬背”绝对是我们的大忌。
勇于挑战权威,完善现行法律,是我们学校的教学要求。至于一字不漏地将法条背出来,那是不必要的。当然,有时也不失为一种本领。
从模拟法庭到法律援助
经过表面波澜不惊、实则暗潮汹涌的较量,专家评委认真评议后,法学院代表队获得了胜利——这是我校本年度刚刚闭幕的“模拟法庭大赛”。
模拟法庭是法律专业的一大特色,是理论与实践的初步结合。比赛之前,几大学院都会组建自己的参赛小组,案例分析、程序编排、演员排练……确保以最真实最完善的面貌,将“法庭”呈现到广大师生面前。庄严的国徽高悬“庭”上,标准的布置让人如临其境,开庭、原被告身份确认、进入举证、质证、辩论阶段……我们在比赛中获益良多,因为评委都是学校里的顶级教师。作为惟一一所教育部直属的政法类院校,我校名师云集,不少评委是我国法学泰斗及全国知名的大法官、大律师。他们在给予我们高度评价的同时,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的不足之处。每经过一场比赛,我们的体会就多一些:理论为实践服务,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大一时,老师就告诉我们:法律是集学术和实务于一体的一门专业。正因为领悟到了这一点,有了一点法律知识的我们,总是迫不及待地想在实务中展示自己的才华。没有律师资格证,我们无法真正接触到案件,但各类为解决法律难题的社团和课程应运而生,比如“准律师”协会、法律诊所、诉讼实务等等。
在学校周边,常年聚集着来寻求法律帮助的人们,他们大多来自农村,而且家境贫困。他们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案件来源,虽然不能代理他们上庭诉讼,但我们至少可以给予他们法律知识的支持。在指导他们的同时,我们也得到了锻炼:发现实务中的问题,将其上升到学术层面,这种实践的收获并不是光模拟就能感受到的。
理想到现实之路
“挥法律之利剑,持正义之天平。除人间之邪恶,守政法之圣洁。积人文之底蕴,昌法治之文明。”这是每届新生入学都要进行的宣誓,我始终坚信:这是我们的准则,也是我们永远追求的信念。
理想是宏伟的,生活却是琐细的。或许大学本身会给人以神圣的感觉,很多人想当然地以为大学的一切必然是最好的,但实际上,大学建立在人世间,必然也食人间烟火。各大学由于拨款的多少而贫富不均,再加上扩招带来的压力,初到大学的我们会遇到种种不如意:拥挤的宿舍,不合胃口的伙食,总也抢不到的好书和座位……从入校的那一天起,你就要准备与种种不如意做斗争,如同旅人拨开途中的荆棘。
记得有些课程的教材陈旧,我们就联合起来和教材科、任课老师、出版社联系,自己购买最适合的教材。我们还利用学生会、校园报纸、座谈会等平台主动向学校反映各类问题,大多获得了满意的解决。这些事情虽然比较琐碎,但实际上锻炼了我们自主和互助精神。法学专业的毕业生并非一毕业就是法官、律师,成为社会精英,我们同样也要从基层做起,也将遇见各种困难。大学里培养起来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为我们顺利地走上社会提供宝贵财富,使我们从容地适应社会生活中各种情况。
现实生活如同我们脚下的路,总会有些石头硌脚,认识到这点,我们就能学会接受和适应;理想生活如同前方的彩虹,认识到这点,我们就能变被动为主动,努力向理想之境进发。
让青春与劳动共舞 第4篇
针对中国市场这种高学历就业难,企业人才又严重匮乏的畸形状态,中国传媒大学进修班的招生老师表示,选择在职研究生,是缓解这种矛盾的有效途径。
方法/步骤
1
要从“研究生贬值论”说起。其论据无非就是两点:一是伴随着高校扩招,研究生的数量增多;二是研究生培养上存在问题,质量不行。
所谓物以稀为贵,研究生扩招,其导致的结果就是如同本科普及一样,同时,研究生普及,在培养上难免就会僧多粥少。并据调查发现,很多人选在读研完全是为了躲避就业压力。专业不对口或不感兴趣,最终导致花了银子有浪费了时间。而在职研究生,则避免的这一缺陷。据了解,一般的在职研究生学完毕业时间为两年,学费也在在职人士承受范围。边工作边学习更不会浪费时间,文章有了,专业知识学习还更有针对性。自然较普通研究生更有竞争优势。
2
针对普通在职研究生学历不代表能力的现象,在职研究生班的学习,则更注重知识能力水平的提高。让学员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3
针对企业渴望文凭与能力并存的困惑,在职研究生班也为学员们提供了申硕的平台,只要符合条件者,均有机会让自己“咸鱼翻身”。获得的硕士学位证书,其含金量和普通研究生是一样的。
中国传媒大学进修班的招生老师坚信,院校一流的师资,最具优势的专业特色和以培养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为教学的目的,定能实现研究生培养的本义,让学员 “专业对口”,让知识在实践中增值,让青春在劳动中闪光。
“沂源红”与青春共舞散文 第5篇
秋风醉了,苹果红了。
国庆假期,我很庆幸有时间能陪着父母亲完成了苹果摘袋,或如众多果农一样,年事愈高,在农忙时节越发盼着子女回家来帮工;年近不惑,我也第一次因此而有了深刻的愧疚,并且从这份愧疚中更加深刻的爱上了家乡的沂源红苹果。
记忆中,我的农村老家第一次有了自家的苹果树是在1987年的冬天,父亲和叔、伯等4、5个家庭自发组成的承包小组,承包了当年村里划分的一份10多亩的承包地:昏暗的灯光下,父亲一遍遍的清点着树苗,母亲坐在床头做着布鞋,“好点的地块种上果树,整出荒坡要多加肥料栽上山楂树,再找个地边栽上几棵杏树”父母亲一遍遍的重复着经营计划,语气中充满了对新生活的.向往和期许。
整穴、栽树、引水,盖看护房、建水窖、挖条状沟槽追肥经过几年的持续管理,那块贫瘠的土地,终于在金秋时节孕育出了一片片可人的红。下午放学后,和小伙伴们在果园周边牧羊、割草,再爬到看护房的平屋顶上读书、写作业,都成了儿时记忆中最难忘的事情。
管理苹果园需要技术和经验,更需要辛劳的付出。青年时代,带着叛逆的我没能更多的继承父母的勤劳,最讨厌的农活就是蹲在果树下拔草,“那么热的天,真怕自己晕倒在纹风不动的树下。”回想往事,现在只能给那个无良青年这么一丁点儿的安慰了。
县城三年高中,上海四年大学,再到毕业后的就业、安家、育子回想往事,在我生命里父母资助的每一笔款项,80%都来自那一株株苹果树带来的有限收入,然而也正是那些年苹果带来的有限收入,赋予了我走出面朝黄土背朝天过日子的机会。
春华秋实,沂源红苹果带给人们的幸福和喜悦,自不必多说;然单单在苹果摘袋这一简单的繁琐中,我对人生有了再一次反省和“苹果化”认读的机会。
关于岗位:枝壮果密,不是每一个果袋都是容易摘下来的,当你站在摘袋的任何一个位置上,无论翘足,抑或躬身,都应该摘掉触手可及的所有果袋,否则你就需要再次回到这个点上,或者重新寻找站位点。这就像我们在工作中没有选择服务对象的权利,没有取舍工作职责和担当的权利,你所处的岗位、面临的各项工作都是必须要认真面对、妥善处理的。
关于价值:在一支支筷子粗细的枝条下,常常倒垂着7个以上“肩并肩”生长的苹果,摘果袋时一不小心就会碰落已经脱袋的苹果,而就是这个一不小心很可能让苹果的价值缩水90%以上,因为掉落的苹果摔出了无法弥合的硬伤。或许这也和我们的工作生活有相通之处,若不遵纲守纪,严于律己,认真做事,或许我们也会动摇了“果蒂”,摔出“硬伤”。
关于创新:国庆假期,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东里镇福禄坪村见到不同的摘袋制作艺术苹果,爱情系列、祝福系列想象着10多天以后整个果园不仅弥漫着果香,更增添了一份视觉冲击,苹果论个销售、价值倍增,不由让人充满期待。正如邓公所言,“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艺术苹果虽已不是新鲜事,但她确确实实的能够让果农的收益实现倍增,其中道理非常值得用心品味。
与青春相伴,迈向人生新起点散文 第6篇
稷下文化社会长高同学,在老师的引荐下,是我接触到的第一位理工大学生。他稳重大方,彬彬有礼,谈吐诚恳,让人有似曾相识的亲切感。为了顺利举办新一期文化汇活动,在前任学长章同学的配合下,高同学和他的团队,把文化汇活动安排的井然有序,气氛温和。
李同学是稷下文化社会员部副部长,本期文化汇活动的主持人。在活动前期,她组织策划了主持词,并一遍遍修改练习,不时与我微信交流对接。那股认真劲,真是一丝不苟。就在活动开场前的十几分钟,我看到这位可爱的女生,依然在默默地、认真地练习着。
在活动开始前的一个下午,为了配合稷下学社新一期文化汇活动的开展,我提前到学校看一下活动场地。
稷下文化社会长高同学,极力要求在校门等候迎接下,在我婉言谢绝后只身前往。
那天,进入校园东门,碰到一位大二的女生。在我询问活动的具体地点后,这位女生非常热情,主动从东门送我到北门附近的大学生事务中心。还坚持要送我到具体地点。在我一再婉言谢绝和感谢下,才目送她的背影走向返回的方向。
校园里,一路一美景。穿过绿荫,走过小桥,听着潺潺的水流声,望着学生们像大部队般急匆匆上课的身影,一个个和我擦肩而过。望着学生们那一张张青春的面容,自己仿佛置身于他们当中,回到了那青春的年华。
这次活动,当进入学生提问环节时,同学们紧扣活动主题,把困扰自己的各种疑问,纷纷与我互动交流。这一环节的设置,对学生来说,非常具有实际意义和指导意义。
做我所做,写我所写,执着初心,乐此不疲。文字不仅有传播力,还有生命力。每一行文字的书写,都抒发着作者的情感,代表着作者的观点。正能量的、温暖的、亲切的,总有属于文字的生命力所在。
我写我心的坚持,得到了山东理工大学老师和学生的认可。于是,我零距离接触到这所美丽、庄严的大学校园,相遇了这些朝气热情的大学生们。
这将是我人生中又一个崭新起点。带上这份责任,努力充实自己,提升自己,在不断升华中,与同学们一起成长,携手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