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病临床范文(精选12篇)
血液病临床 第1篇
1 严格诊疗制度
实习生刚入血液内科, 带教老师要向学生讲述血液内科实习的要求, 包括医院规章制度、实习生管理制度及管床、值班等要求, 强调学生也是医生, 必须尽到管好病人及解决病人问题的职责, 不得脱岗, 值班要经常巡视病人, 鼓励学生和病人交流,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现在医患关系紧张, 应该让学生知道完善各种医疗文书特别是有侵袭性检查、操作、治疗签字的必要性。使医学生养成严格遵守各种诊疗制度, 防范医疗风险的习惯。
2 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血液病学是一门不断进展的学科, 许多血液病的认识也进入到分子生物学水平, 从发病机制到治疗模式, 这就要求带教老师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进展, 拓展自身的知识储备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随着医学模式的变化, 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及行为等与疾病康复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血液科住院病人不少是恶性肿瘤, 病人本人、家庭均或多或少存在心理社会问题。临床实习中学生们常常要面对的是生命、痛苦和不幸, 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强调以人为本, 带教老师要提高自身人文素质, 有崇高的医德, 真正关心体贴病人, 正确处理好医患关系, 不仅要重视病人的药物治疗, 还必须重视与病人的交流, 促进病人心理早日恢复正常, 以利于其主动配合临床治疗。通过临床教学, 使学生的观念由“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和“以人为本”进行转变, 逐步使他们认识到既要关注医疗技术的提高, 还要懂得如何珍视生命、善待生命和尊重生命。只有这样才能使医学教育更加符合现代医学模式, 适应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3 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血液病学理论相对抽象, 带教老师可以以病例方式结合教科书内容开展多种教学方法, 应强调仔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的重要性, 目前许多临床医师更多依赖的是辅助检查而忽视基本功, 这些不良的工作方式应在学习期间加以杜绝。对感兴趣病例, 可以带领同学们在显微镜下观察病人外周血片和骨髓片, 提高同学们感性认识并加深临床印象。血液科操作机会相对较多, 除最常见的骨髓穿刺、骨髓活检术外, 还涉及胸穿、腹穿及腰穿, 深静脉插管等操作技能。在操作前要向学生详细讲解每一个操作的目的, 适应证和禁忌证及技术要点。如血液科最主要的技术操作骨髓穿刺, 首先应向同学介绍骨髓检查的意义、骨穿的适应证及禁忌证。在骨髓穿刺术示教过程中应反复强调骨穿的关键环节, 包括如何达到无菌要求、穿刺部位选择、皮肤和骨膜麻醉技巧、穿刺针进针角度、穿刺力度和深度控制、涂片手法等。在1~2次示教后可让学生独立操作, 此时带教老师在旁指导, 做到放手不放眼, 及时提醒应注意的问题, 直到完成全部操作程序。
4 精心设计临床讲座, 搞好重点和难点教学
血液病的治疗是较为深奥和晦涩的 , 常有学生反映血液病学抽象、枯燥、高深莫测, 从而产生畏惧心理。我们坚持对血液病的重点和难点进行精心设计的临床讲座。比如在讲解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APL) 的治疗方案时, 首先讲述APL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属于治疗效果及预后最差的急性白血病。自从我国王振义院士为首的中国科学家, 发现全反式维甲酸 (AT2RA) 对APL有奇效, 阐明了ATRA诱导分化的作用机制, 使得APL成为预后最好的急性白血病, 由此揭开了诱导分化治疗白血病的大幕。在临床教学中用栩栩如生和生动幽默的语言讲述了ATRA是如何发现和广泛应用的;然后再用一些国内外临床试验的数据说明如何运用循证医学的研究成果不断改进ATRA为基础的APL治疗方案。同时还通过一个个小故事, 特别介绍中国医学工作者对世界血液病学的贡献, 如三尖杉酯碱类药物的发明和用于白血病治疗、青黛及其提取物靛玉红用于白血病治疗、亚砷酸治疗APL以及白血病干细胞理论的发展等。通过精心设计的临床讲座, 将枯燥的治疗方案转化为生动的故事, 不但解除了同学们对血液病学习的畏惧心理;同时培养了同学们对血液病的学习兴趣[1]。
摘要:血液病学是一门专科性很强的临床学科, 理论内容较抽象。血液科临床教学在很多方面综合了多学科的基础和临床知识, 需要多学科交叉知识。许多临床实习学生初入科室时, 常常难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病情, 产生畏难情绪, 影响实习效果, 也对以后临床工作产生不利影响。如何做好血液病临床实习带教工作, 结合我们的教学实践有以下体会。
关键词:血液病,临床教学,组织和管理
参考文献
2012临床血液组实习小结 第2篇
熟练掌握WBC计数,WBC分类,血红蛋白比色,血小板计数,网织红细胞计数,找狼疮细胞,嗜酸性细胞计数,找疟原虫等项目的检验目的、方法学原理、标本的收集及处理、检测仪器(半自动、全自动血球仪,全自动血凝仪)的使用、检测试剂的评价、质控品及校准品的要求、操作步骤、结果计算、操作中的注意事项、参考值范围、警告值、校准程序、质控程序、临床意义、及当检验系统或仪器不能工作时应如何采取应急措施。
1.血常规分析
血常规仪开机——质控全血做质控——采血(儿童以末梢血为主)——编号——进样——试验完毕后浸泡清洗——关机 2.凝血象
接收标本——核对标本和化验单信息——分类编号——3000rpm离心10min——上仪器检测——刷化验单条码,录入病人信息——审核结果——打印报告。3.CRP 采血(血常规时同时取血)——稀释——加样——比色——录入结果
五、实习中的问题和不足
1.在凝血象的检测中没有注意标本的状态,有凝块的标本没有拒收,还好老师比较细心,没有将异常的结果发出,否则将犯下大错
2.在血常规的检查中也有不少困扰,特别是给小孩采血,很少有主动配合的患儿,这就不仅考验的是采血的技术,也要求具备与小孩沟通的能力
六、实习感想
临床血液组实习中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给小孩子采末梢血,本以为采末梢血是最简单最基本的操作了,但当真正拿起采血针的时候还是有点胆怯了,你不仅要面对小孩的哭闹,还有后面家长们那一双双紧张焦虑的眼睛。生怕扎疼扎深了孩子会哭闹,家长会责怪,可是自己开始的仁慈却让孩子们挨了两针甚至更多,经历几次之后,自己决定要胆子大一点,宁可一次扎得深一点也不愿多扎几次。在这个过程中,还要学会安抚孩子、哄孩子使他们乖乖的接受扎针采血,要把握采血时机,进针快速,保证一针见血达到目的。
在实习的过程中,自己发觉基础知识掌握的不牢固,学校已经学习了的,考完试实习前已经忘了一大半,在实验的过程中总是对检验项目的原理、目的和意义似懂非懂,有时老师提出的最基本问题自己也回答不出来。深深意识到要随时温故而知新,不能随学随丢。所以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一定要及时复习,日积月累,知识就会慢慢的积累下来。
临床血液组的标本量很大,每天都在一直在忙忙于常规工作,可是自己却很少去尝试去对每个化验单进行解释,更不用说将检验结果与临床相结合,这一方面甚是欠缺,这是今后能与临床医生沟通的基础,必须加强这方面的学习。
在临床血液组实习结束之际,我要感谢细菌室的每一位老师,感谢他们耐心、和蔼的教导,是他们严谨、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教育了我,是他们团结协作、融洽的工作气氛感染了我。他们循循善诱给我讲解,他们耐心规范了我的操作,他们给予我很大的信任与鼓励,放手让我操作。而我能做的是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带着一颗感恩的心认真负责地工作,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严肃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检验专业的的优秀人员。
血液病临床 第3篇
风湿病多为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关节外各系统器官。近年来,临床上风湿病合并恶性肿瘤患者愈发常见,其中以皮肌炎、干燥综合症、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伴发恶性实体瘤常见,而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伴发恶性肿瘤少见,伴发恶性血液病者多为个案报道。为探讨AS和恶性血液病的相关性,笔者对本院近年来诊治的5例AS合并恶性血液病病例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总结报道如下。
1 病例资料
【病案1】患者,男,34岁。2011年因反复腰背痛4年余,于本院门诊行骶髂关节CT平扫示骶髂关节改变,双侧骶髂关节炎4级,HLA-B27(+),诊断为AS。规律服用尼美舒利治疗,未随诊。2014年7月18日以乏力半年,眼睑、双下肢水肿2周为主诉首次于本科室住院治疗。查体:重度贫血貌,胸骨压痛,脾脏中度肿大,边缘光滑,质硬,无压痛,Ⅰ线7 cm,Ⅱ线9.5 cm,Ⅲ线-1 cm,“4”字试验(-),胸廓活动度2.5 cm,枕墙距0 cm。Hb 44 g·L-1,WBC 580.82×109·L-1,血小板439×109·L-1;红细胞沉降率(ESR)45 mm·h-1;超敏C-反应蛋白8.26 mg·L-1;乳酸脱氢酶1614.00 U·L-1;骨髓象提示CML-CP。Fish检测:BCR-ABLl(p210)融合基因定量检测阳性。骨髓核型分析:46,XY,t(9;22)(q34;q11.2)所分析细胞中可见ph染色体。诊断: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慢性期)。住院期间行白细胞单采术,并予高三尖杉酯碱(HHT)治疗10 d,出院门诊服用甲磺酸伊马替尼片400 mg,每日1次。2014年11月9日患者因发热1周再次入院,WBC 0.92×109·L-1,Hb 108 g·L-1,PLT 25×109·L-1;骨髓象示原始细胞占有核细胞的16%;FISH监测BCR/ABL(+)50%,PCR(p210)定量331 000 copies;骨髓流式检查提示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Commom-B-ALL)免疫表型,幼稚/原始B淋巴细胞(CD19+CD10+CD34+部分)占有核细胞总数约为30.2%。诊断: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淋变(Commom-B-ALL)。予VDCP方案化疗后骨髓象缓解。后相继予2次VTCP、EA方案化疗,并予尼罗替尼胶囊治疗,期间曾出现CNSL。
【病案2】患者,女,24岁。2009年4月13日因左膝关节疼痛2周首次于本院就诊,伴发热、腰部僵硬感,外院行髋关节及双下肢MRI示双侧髂骨、耻骨、胫骨骨髓异常改变。查体:轻度贫血貌,胸骨中下段压痛,肝、脾肋下未及,左膝关节轻压痛,左侧“4”字试验(+),右侧“4”字试验(-),双侧直腿抬高试验(-),枕墙距0 cm,胸廓活动度4 cm,Sch?ber试验4 cm,指地距20 cm。Hb 104 g·L-1,WBC 1.28×109·L-1,血小板78×109·L-1。骨髓象提示异常早幼粒细胞占有核细胞的51%,骨髓组织过氧化酶化学染色(+++),诊断符合AML-M3骨髓象。分子生物学检查:PML/RARa融合基因(+)。按照WHO分型诊断标准诊断为APL(M3b)。给予全反式维甲酸(ATRA)、亚砷酸(AS2O3)联合IA方案化疗,35 d后复查骨髓提示完全缓解。治疗过程中患者仍有左膝关节疼痛,伴有腰背部僵硬感、左侧足跟疼痛,予塞来昔布口服治疗,症状可有缓解。复查双髋关节、双下肢MRI,结果提示原异常信号影消失。2009年6月2日,患者返院化疗,仍有腰背部僵硬感,查HLA-B27(+),骶髂关节CT平扫示双侧骶髂关节炎,诊断为AS。予甲氨蝶呤15 mg,每周1次;ATRA每次20 mg,每日2次治疗,并相继予10次巩固治疗。2009年7月达分子生物学缓解。在治疗过程中发现化学治疗期间患者膝关节疼痛、腰背部僵硬感程度轻,单用塞来昔布口服1次即可控制症状;而在化学治疗间歇期,上述关节、腰背部症状较重,需双氯芬酸钠每次75 mg,每日2次肌内注射方能缓解。2011年11月复查骶髂关节CT示右侧骶髂关节间隙无变窄,双侧骨性关节面欠光滑,与2009年6月CT结果对比,病情无进展。
【病案3】患者,男,70岁。腰背部不适30余年,活动后可好转,未予诊治。2013年4月22日因发热、肌肉酸痛2 d,加重半天首次于本科室就诊。查体:贫血貌,右颌下、左侧颈前、双侧腹股沟可及多个肿大淋巴结,脊柱四肢无畸形,脊椎无压痛。WBC 4.34×109·L-1,Hb72 g·L-1,PLT 92×109·L-1;ESR 151 mm·h-1;总蛋白65.70 g·L-1,清蛋白35.09 g·L-1,清蛋白/球蛋白1.15;乳酸脱氢酶133.00 U·L-1;β2微球蛋白5.8 mg·L-1;血钙2.3 mmol·L-1。血清蛋白电泳可见M蛋白:M1 12.5%,M2 2.12%。免疫固定电泳提示IgA-κ型,骨髓象提示浆细胞25%,流式细胞学检查提示21.8%浆细胞为单克隆浆细胞。诊断:多发性骨髓瘤(MM)IgA-κ型ⅢA期。先后予8次VTD方案化疗。2015年7月15日患者返院化疗期间诉腰背痛明显,查HLA-B27(+),骶髂关节CT示Ⅲ~Ⅳ级改变,诊断为AS,予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治疗。未随诊。
【病案4】患者,男,38岁,2003年开始出现腰背疼痛、僵直,久坐时较重,活动后可减轻,2012年于外院门诊行骨盆正位片示双侧骶髂关节炎,诊断为AS,予注射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益赛普)治疗后症状好转,症状缓解后未再随诊。2015年7月18日因乏力、纳差1个月余首次于本科室住院治疗。查体:轻度贫血貌,胸骨肋骨无压痛,腹膨隆,巨脾,Ⅰ线19 cm,Ⅱ线20 cm,Ⅲ线-2 cm,质地韧,无压痛,肝肋下8 cm可及,质地韧,无压痛。WBC 363.97×109·L-1,Hb 82 g·L-1,PLT 127×109·L-1。ESR 52 mm·h-1,LDH 1332 U·L-1,骨髓象提示粒系增生明显活跃。NAP2分/100N.C。考虑CML-CP。骨髓活检结论大致符合CMPN(CML伴MF)。(外周血)免疫分型表型可见于MPN(如CML)疾病改变;(外周血)BCR/ABL1融合基因(FISH+RQ-PCR)阴性;JAK2基因V6717F突变(PCR)阴性;(外周血)BCR/ABL1融合基因(FISH+RQ-PCR)阴性;P230定性阴性;P190定量阴性;CALR基因9号外显子突变检测阴性;FIP1L1/PDGFRa阴性;染色体核型分析示46,XY,t(8;22)(p11;q11);W515L、W515K突变型均阴性。按照WHO分型诊断标准诊断为骨髓增殖性肿瘤,未能分类(MPN-U),予HHT+羟基脲(HU)降白细胞及水化治疗。
nlc202309081058
【病案5】患者,男,36岁,2014年9月16日因双侧髋部疼痛伴晨僵12年首次于本科室就诊。疼痛活动后减轻,休息无改善。查体:脊柱、四肢关节无畸形,双侧“4”字试验(-),双侧直腿抬高试验(-),枕墙距0 cm,Sch?ber试验阴性,胸廓活动度3 cm。Hb 189 g·L-1;HLA-B27(+)。骨盆片示双侧骶髂关节炎Ⅰ~Ⅱ级;骶髂关节CT示双侧髂骨内多发低密度灶;骶髂关节MRI示双侧骶髂关节炎,以右侧较明显。诊断为AS。骨穿刺示骨髓增生活跃,结合临床提示真红不能排除;JAK2V617F(-)。予塞来昔布胶囊,每次0.2 g,每日1次;柳氮磺胺吡啶,每次0.5 g,每日3次,口服。未随诊。
2 讨 论
AS为脊柱关节病(SpA)的一种临床类型,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以中轴关节及肌腱韧带附着点的慢性炎症为主,可累及关节外各系统器官,多见于青少年患者。AS合并恶性血液病不多见,国内报道多为AS合并白血病,国外则多为放射线治疗后继发白血病、淋巴瘤等。近年来,国内外报道的无放射线治疗病史的AS合并恶性血液病患者约20余例。本文报道的5例患者均无放射线接触史,3例AS发病6~8年分别出现MPN-U、PV、CML,其中合并CML患者确诊为慢性期3个月后出现急淋变,1例AS与MM同时发病,1例AS发生于APL诊断后1年。5例患者HLA-B27均阳性,除1例合并PV患者外均有贫血,3例患者ESR明显升高,2例患者乳酸脱氢酶明显升高。
AS与恶性血液病相继或同时发病,是偶然还是存在某些内在联系,亦或是药物所致,尚未有定论,2种疾病的发病过程中均有免疫系统的损害,AS患者自身免疫功能的紊乱可导致恶变造血细胞的免疫逃避,以致机体不能及时、充分地发现和消除突变的细胞克隆,进而导致造血系统恶性肿瘤,而恶性血液病的发生又导致免疫功能的进一步失调。由此可见,理论上AS合并恶性血液病患者预后欠佳。据文献报道,AS合并MM患者预后差,多数患者在确诊MM数月后死亡[1]。另外,由本文病案1可见,AS合并CML患者短期内从慢性期进展为急变期,而病案2可见,规范化疗恶性血液病可延缓AS的进展,且综合本文所报道案例,患者并发恶性血液病得到规范治疗后,腰背部疼痛可改善,甚至无需使用止痛药物。故早期确诊恶性血液病,对于改善患者预后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恶性血液系统疾病表现各异,多起病隐匿,易漏诊、误诊,同时AS所致的腰背部疼痛与恶性血液病浸润骨关节等组织器官所致疼痛易混淆,因而临床医生对于中青年AS患者,出现原因不明的发热、纳差、乏力,伴贫血、ESR增快或乳酸脱氢酶明显升高需提高警惕。
目前,AS的药物治疗仍以NSAIDs、改善病情抗风湿药(DMARDs)、肿瘤坏死因子(TNF-α)拮抗剂等为主。本文报告的5例患者中,4例患者因经济问题均以NSAIDs维持治疗,1例予益赛普治疗,3年后出现MPN-U。TNF-α问世以来,其导致恶性肿瘤的可能性一直备受争议,至今报道中以使用TNF-α后合并淋巴瘤较为多见。O'Neill等[2]认为,免疫抑制剂破坏了“免疫监视”从而导致恶性肿瘤的发生。然而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均表明,使用生物制剂并不会增加恶性肿瘤发生率。《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2012年9月5日发表的一项Meta分析显示,与安慰剂或其他DMARDs相比,使用生物制剂治疗RA并不会增加患者发生恶性肿瘤的风险。瑞典的一项全国性研究也发现: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不增加淋巴瘤的风险[3]。van der Heijde等[4]发表的一篇合并分析研究也显示,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没有增加AS患者的肿瘤风险。故现无明确证据支持使用生物制剂导致恶性血液病。那么AS与恶性血液病发病机制是否存在内在联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近年来,大量研究提示,受体酪氨酸激酶(RTKs)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合并恶性血液病发病机制内在联系中有重要作用。研究证实,TAM受体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该信号通路发生异常会导致机体免疫状态的改变[5]。TAM为RTKs家族中的一员,该信号通路调控着机体许多重要功能,如巨噬细胞对凋亡细胞的吞噬、负调控炎症反应等。RA、SLE以及pSS患者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TAM受体家族成员表达水平降低,TAM受体包括Tyro3、Axl、Mer,其中Axl通过多种途径参与急慢性白血病和骨髓增殖性疾病的发病生理过程;但目前尚无大样本研究提示AS患者中存在TAM受体家族存在显著的异常表达。RA滑膜细胞中Lyn的活化可能与RA滑膜细胞的恶性转变有关[6]。Lyn也是RTKs家族中的一员,是JAK2的下游信号分子,主要分布于B细胞、巨噬细胞和血小板,是B细胞激活过程重要的信号分子。有研究报道显示,Lyn表达的增加,能加强CXCR4/Lyn/BCR-ABL信号通路的作用,促进白血病细胞从骨髓向外周血移动。那么AS患者是否同样存在Lyn的异常活化,值得进一步研究,同时也为靶向治疗药物的研究提供依据。
本文报告5例AS合并恶性血液病患者,随访1~5年,无患者死亡。AS与肿瘤的风险关系仍需大样本的队列研究进一步评估;但因其发病率
低,差异大,目前病例报道分享仍十分重要。
3 参考文献
[1]霍月红,王迁,赵岩,等.强直性脊柱炎合并多发性骨髓瘤三例报道及文献复习[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13,17(9):627-630.
[2]O'Neill TW,Harrison BJ,Yin AL.Ankylosing spondylitis associated with IgA lambda chain myeloma[J].Br J Rheumatol,1997,36( 3):401-402.
[3]Hellgren K,Smedby KE,Backlin C.Ankylosing spondylitis,psoriatic arthritis,and risk of malignant lymphoma:a cohort study based on nationwide prospectively recorded data from sweden[J].Arthritis Rheumatol,2014,66(5):1282-1290.
[4]van der Heijde D,Zack D,Wajdula J,et al.Rates of serious infections,opportunistic infections,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and malignancies in subjects receiving etanercept vs.controls from clinical trials in ankylosing spondylitis:a pooled analysis[J].Scand J Rheumatol,2014,43(1):49-53.
[5]建磊磊,李占全.Axl在白血病中的表达、信号传导及治疗研究进展[J].实用医学杂志,2014,30(22):22.
[6]王吉村,药立波,吕厚山,等.滑膜细胞中蛋白酪氨酸激酶的克隆和鉴定[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1,22(16):1536.
收稿日期:2015-12-15;修回日期:2016-03-01
血液病临床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5年1月2010年5月住院的恶性血液病合并真菌感染患者85例, 所有患者均按张之南主编的《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临床表现血象、骨髓象确诊, 其中男43例, 女42例;年龄13~77岁, 平均年龄 (45.6±15.9) 岁。临床均以发热为主要特征, 体温38.7℃~40.3℃。均出现相应部位的非特异性临床症状, 如呼吸系统症状为咳嗽、咳痰, 消化系统症状为腹痛、腹泻等。
1.2 实验室检查
患者入院时查IgG、IgA、IgM, 所有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 淋巴细胞转化率为0.02~0.21, 总E花环:0.16~0.67, 活性E花环0.03~0.38, 均较正常值低。
1.3 真菌培养结果
85例患者共分离出 41株真菌, 具体见表1。
1.4 真菌感染累及的部位
累及下呼吸道74例, 胃肠道7例, 泌尿系统1例, 真菌败血症3例。
具体见表2。
1.5 治疗方法
减少患者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应用, 依据药敏结果选用窄谱抗生素, 同时联合使用抗真菌药物, 并给予支持疗法, 如加强营养, 输血、血浆、白蛋白等。抗真菌药物用法:给予制霉菌素, 视病情需要选用伊曲康唑200mg静滴, 2次/d, 两天后1次/d静滴, 应用2周后, 根据病情改为口服伊曲康唑或者氟康唑;或者给予氟康唑200mg静滴, 1次/d。
1.6 疗效评估
疗效评估分为三级:治愈:症状、体征、实验室及病原学检查均恢复正常;显效:病情明显好转, 但上述4项中有1项未完全恢复正常;无效:用药后无明显进步或加重。
2 结果
85例患者经治疗后, 治愈23例, 显效29例, 无效33例 (包括病情危重自动出院者24例, 恶化死亡9例) 。具体见表3。
3讨论
恶性血液病患者由于接受放化疗或造血干细胞移植, 加之治疗后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应用, 往往患者免疫功能低下, 容易发生真菌感染。由于真菌感染缺乏特异的快速确诊手段, 常规所行血培养耗时长、检出率低, 常常会造成治疗上的延误。因此, 临床对于此类患者的治疗, 需选择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且可控的抗真菌药物。
真菌感染的致病菌种类较多, 主要的致病菌为念珠菌属、隐球菌、曲霉菌以及引起毛霉菌病的接合菌亚纲的真菌。其中以念珠菌居多, 约占75.60%, 在念珠菌属感染中又以白色念珠菌为主。本试验中, 白色念珠菌检出27例, 占65.85%, 较以往文献报道减少, 这可能与临床上氟康唑的大量应用、新的检测手段出现有关。
引起真菌感染的病原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 最容易出现真菌感染的部位就是能与外界接触较多的部位, 例如口腔、呼吸道、消化道等, 他们或者与外界频繁进行空气交换, 或者经常进行物质交换。本研究 (表2) 显示, 呼吸道和胃肠道感染比例最大, 这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
对于恶性血液病合并真菌感染的患者的治疗, 选用窄谱抗生素, 同时联合使用抗真菌药物曲康唑或氟康唑, 是提高疗效、降低死亡的关键。本组85例患者经过治疗后, 有效率达61.18%, 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因此, 对于高度怀疑真菌感染的高危人群及早进行抗真菌治疗, 是提高其生存率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展新荣, 梁波, 王羽, 等.恶性血液病合并真菌感染76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0, 5 (28) :63-64.
[2]沈志祥, 陈秋生.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与治疗[J].中华医学杂志, 2005, 85 (21) :1447-1448.
[3]SILVA V, DIAZMC, FEBRE N, et al.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 in Chile:amulticenter study of fungal prevalence andsuscep tibility during a 1-year period[J].Med Mycol, 2004, 42 (4) :333-339.
血液制品临床应用管理办法 第5篇
一、管理要求
(一)全血及血液成分的临床应用管理要求。1.来源管理。
医院临床治疗所使用的全血及血液成分应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血站供给(开展的患者自体储血、自体输血除外)。输注前经过输血相容性检测,确定与受血者相容。因应急用血需要临时采集血液时,必须遵守《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相关规定。
2.程序管理。
制定包括全血及血液成分库存管理(包括用血计划、入库、复核、保存等),患者用血需求评估,输血治疗告知程序,输血前实验室检查,输血申请(包括血液成分选择,填写申请,血样采集,输血科接收并审核等),输血相容性检测,全血及血液成分的发放,临床输注管理(包括核对、输注、监测等),输血不良反应的监测、评估及处理,输血治疗效果评估等临床用血各阶段的操作程序。
3.人员管理。
输血相关医技人员应掌握成熟的临床输血技术和血液保护技术,包括成分输血和自体输血以及其它血液替代品或相关药物等。临床输血相关的医护人员要详细核对患者与血液制品的相关信息,确保输血安全。
4.临床用血分级管理。
(1)根据本医院特点,制定不同级别临床医师的申请用血量权限。
(2)主治医师以上职称(含)的临床医师负责签发输血申请单。(3)一次临床用血、备血量超过2000毫升时,需经输血科(血库)医师会诊,由用血科室主任和输血科(血库)会诊医师签名后报医务处(科)批准。
(4)紧急情况下临床医师可以高于上条所列权限使用全血及血液成分,并严格记录救治过程。
(二)血浆源医药产品的管理要求。1.来源的管理。
根据《生物制品批签发管理办法》和《关于进一步实施血液制品批签发工作的通知》有关规定,使用经国家审批的血浆源医药产品。药库设置血浆源医药产品药品待验区、合格区、不合格区,且应严格划分。需详验检验报告书,进口者还需查验进口药品注册证及审批签发的报告。入库药品按照说明书要求贮存。
2.应用的管理。
(1)医务人员要严格掌握血浆源医药产品特别是人血白蛋白等使用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2)对使用血浆源医药产品进行有效地的血液警戒和药物警戒。遵循不良反应“可疑即报”的原则。并注意血浆源医药产品中的防腐剂、稳定剂等辅料的不良反应或潜在风险,如血浆蛋白制品中含有硫柳汞,稳定剂对血浆源医药产品质量产生影响等。
二、落实与督查
1.各科室必须加强血液制品临床应用的管理,根据《指导原则》结合本机构实际情况制订“血液制品临床应用实施细则”(简称“实施细则”)。建立、健全本科室促进、指导、监督血液制品临床合理应用的管理制度,并将血液制品合理使用纳入医疗质量和综合目标管理考核体系。
分析临床血液生化检验的影响因素 第6篇
【关键词】临床;血液生化检测;影响因素
【分中国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6-0113-02
血液生化检验是目前临床上应用较多的检查方法之一,它不仅可以及时有效地反应患者的身体状况,而且对很多疾病有着一定的警示作用,因此,其结果的精确性和有效性在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生化检查的过程和方法非常繁琐和复杂,极易受到各方面的影响造成误差出现,影响临床医生的判断;而且,在基层医院的检验工作中,由于各方面条件的制约以及部分操作不规范、采血人员不细心、采血方法不正确、采血用具的不清洁等原因,导致血液标本存在了各种问题,从而影响了生化检验的结果。本文将临床生化检验过程分为采血前、采血中、采血后三个阶段,并就各阶段可能对生化检测结果产生影响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1. 采血前的影响因素
1.1饮食因素:患者的饮食状况是影响生化检验结果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常规生化检验要求患者禁食10小时左右,即晚餐后不再进食,而在次日清晨空腹采集静脉血。这是因为食物中很多成份如糖类、脂类、电解质等会直接干扰生化标本的检测,而且进食后,人体内各种物质进行生理代谢,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血液生化成分,大大影响了生化标本的检测和分析。一般而言,一顿标准餐可迅速升高血糖和血脂,而高蛋白饮食可使血尿素氮水平大幅度增加。有报道称[1],于餐后采集血液标本,其血清多呈乳糜状,这将严重影响生化检验的准确性。
1.2 生理因素:临床上血生化标本的采集一般要求患者在安静和休息的状态下进行,避免情绪激动或者剧烈运动后立即采血,而且女性尽量避免生理期。这是因为患者剧烈活动、急促的呼吸、情绪紧张等可造成较大的生理变化如血糖升高、乳酸堆积、内分泌紊乱,还可导致电解质的变化[2],从而引起血液标本的分析检测结果。
1.3 药物:一般而言,患者采血前10小时左右内严禁服用任何药物,因为不但药物本身会影响血液生化的分析检测结果,而且药物产生的毒副作用也可能对肝肾功能造成一定的影响,甚至损害各器官功能。因此,检验工作者应在采血前向患者详细讲解关于药物对血液标本的影响。
2. 采血中的影响因素
2.1采血时间和体位:在临床上常常出现某一患者在门诊和住院的血液生化检查结果存在一定差异的现象,经仔细分析和总结发现,采血时间和采血体位对生化检验的结果有着较大影响。生化检验的采血时间一般要求患者尽量空腹进行,但是并非要求患者处于極度饥饿的状态,若患者饥饿时间过长,可引起体内蛋白质大量分解,血清胆红素水平升高,从而引起检测结果的误差;另外,对于某些特殊疾病如急性心肌梗死,则尽量要求在发病4-6h采血为最佳。患者采血体位多建议采用坐位,重病患者或者不便坐位的患者也可采用平卧位。研究表明,患者采血体位主要影响体内相对大分子质量的物质的浓度,如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白蛋白(Alb)、碱性磷酸酶(ALP)等在患者站立位时,其血清水平可增加5%以上。当患者由坐位变成立位时,大量血管内的水分向组织间隙渗透,导致以上不能透过血管的大分子物质血清浓度急剧升高,因此患者坐位或卧位采血可明显降低学标本检测误差。
2.2标本溶血:在生化检测中,由于溶血而影响检测结果最常出现。很多因素可引起标本溶血,如采血时止血带扎的过久,混匀抗凝剂时用力振荡试管等。溶血时,红细胞破裂致红细胞内各种物质释放入血液中,如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乳酸脱氢酶(LDH)以及钾离子(K+)等,这些物质在细胞内含量远远高于血浆中含量,溶血造成这些物质在血液中假性升高,极易干扰临床判断[3];相反,另外一些指标,如血钠(Na+)、血钙(Ca2+)等在血浆中浓度较细胞内高,溶血使这些指标明显下降。因此,在临床采集血液时,应尽量杜绝血液标本发生溶血情况,一旦出现溶血,需要重新采集血液标本。
3. 采血后的影 响因素
3.1标本保存:采血后,应尽快分离血液标本,尽早进行分析;也可将分离血清密封保存在2-3℃的冰箱中冷藏。血液标本不宜放置过久,因为标本中的水分容易蒸发,使血液浓缩,从而导致结果偏高;而且某些特殊酶学的检查需注意酶蛋白的失活等因素[4]。
3.2检测仪器:检验工作人员必须十分熟悉机器的使用方法,并掌握各仪器的工作原理,了解一些基本的维护常识,保证仪器处于稳定的状态。尤其对全自动分析仪更加需要关注其保养知识,保证仪器正常运转。
4. 小结
随着临床检验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更新,检验工作对临床诊断和治疗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临床检验人员需要足够地重视和加强血生化检验分析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密切关注采血前、采血过程中、采血后三个阶段的进展,积极地应对每一个可能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及时和有效地解决,从而更好地为临床诊治工作服务。
参考文献
[1] 李平.浅谈化验前的准备[J].中外医学研究,2009, 7 ( 9 ): 184.
[2]吕海燕.临床生化检验测试的质量保证[J].实用医技杂志,2010, 17 (4): 373 - 374.
[3]李佳.溶血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J].医学信息,2010, 23 (10): 3830-3831.
血液病临床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15例血液病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男12例, 女3例, 年龄21~55岁, 平均年龄 (36.5±5.7) 岁。15例患者原发病为再生障碍性贫血, 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 恶性组织细胞增生,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5例患者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均发生于化疗间歇期, 且符合2007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制定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临床诊断标准[5]。
1.2 方法
对15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总结血液病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危险因素、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
2 结果
15例血液病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患者早期临床表现为咳嗽、明显气促、未发热或低热、肺部听诊可闻及呼吸音粗糙, 5例患者可闻及少量湿性啰音, 10例患者无明显干湿性啰音。所有患者经吸氧治疗后症状未见明显改善, 且病情持续发展, 进一步恶化, 临床表现主要为口唇紫绀、鼻翼煽动。胸部动态X线片检查提示15例患者肺部纹理粗糙, 双肺可见进行性加重斑片状阴影。11例患者疾病高峰期胸片检查显示肺间质改变或伴有广泛肺泡渗出浸润, 其中3例患者有肺部感染征象。血气分析检查提示患者PaCO2降低, 排除心源性肺水肿。15例患者均给予二联抗生素、抗真菌、抗病毒、激素等治疗, 减轻患者炎症反应, 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 同时给予吸氧、丙种球蛋白、血浆等加强支持治疗。11例患者采用早期持续气道正压通气综合治疗获得痊愈, 4例患者死亡。
3 讨论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是在严重感染、创伤等非内外侵袭后所出现的临床综合征, 以肺泡毛细血管损伤为最主要表现, 属急性肺损伤的严重阶段, 在临床上较为常见, 是血液系统疾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6]。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原发病中, 以肺炎、中毒、脓毒血症、窒息居多, 其临床表现主要为呼吸急促和低氧血症[7]。该组15例患者,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均发生与化疗间歇期, 早期临床表现为咳嗽、明显气促、未发热或低热、肺部听诊可闻及呼吸音粗糙, 5例患者可闻及少量湿性啰音, 10例患者无明显干湿性啰音。胸部X线片检查患者肺部有进行性斑片状影, 与体温不对称的气促是该组15例患者最明显的早期临床特征。
血液系统疾病引起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常见危险因素主要有感染或潜在感染因素, 尤其是肺部感染。血液系统疾病或血液系统疾病早期, 白细胞下降明显、中性粒细胞缺乏易导致严重感染或休克, 因肿瘤负荷过大, 且放、化疗治疗后患者肿瘤细胞大量破坏, 一些复发难治的白血病患者在放化疗过程中易并发感染[8]。在血液系统疾病发生的病理与生理过程中, 特别是难治复发的恶性血液疾病中, 大量恶性肿瘤细胞的浸润破坏, 导致患者细胞及体液免疫功能损伤, 黏膜屏障破坏, 使患者并发感染[9]。血液病患者一旦合并感染, 且频繁进行化疗, 将进一步损害其免疫功能, 易使患者感染加重, 发生感染中毒症或严重肺部感染。
血液病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如无明显临床特征, 易与原发疾病引起的贫血、肺部感染、心肺浸润等临床表现相混淆[10]。该组15例患者临床治愈率较高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 对于不能用发热因素解释的咳嗽和气促, 同时伴有危险因素患者, 给予严密监测, 以早期发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特征, 纠正危险因素。对于血液病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临床治疗, 除给予常规抗感染、激素及加强支持治疗外, 应积极查找病原菌。在血液病患者临床治疗中, 应积极预防感染因素, 有效控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生[11]。如常规抗感染治疗无效, 应考虑侵入性真菌感染的可能, 给予患者抗真菌治疗, 并根据患者临床表现、血培养结果及药敏实验对临床应用的抗生素进行调整, 并适当提高患者中性粒细胞数与单核细胞数, 增强患者抗感染能力。在积极抗感染治疗的同时, 纠正患者低氧血症, 合理进行吸氧治疗和机械正压通气治疗[12]。该组15例患者中11例患者采用早期持续气道正压通气综合治疗获得痊愈, 4例患者终末期开始进行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 最终治疗无效。因此, 血液病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一经确诊, 应及时采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的综合治疗方法, 在早期诊断后, 尽早去除病因, 对患者病情转归, 提高治愈率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倪红英, 芦宝龙, 陈琨, 等.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呼吸机治疗[J].中国基层医药, 2005, 12 (10) :1410.
[2]许国根, 陈雯, 张万光, 等.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患者致炎因子与抗炎因子的变化及相关性研究[J].中国急救医学, 2002 (22) :320.
[3]俞森洋.有关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 诊断标准的评介[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06, 26 (6) :456-458.
[4]张东华, 肖毅, 邓金牛, 等.恶性血液病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29例临床分析[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2004, 10 (2) :87-88.
[5]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诊断与治疗指南[J].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2007, 22 (15) :21-22.
[6]孙德俊, 杨敬平, 徐喜媛, 等.压力-容积曲线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机械通气中的应用[J].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2005, 4 (6) :429-434.
[7]万伍卿, 刘瑛.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6, 16 (8) :1076-1077.
[8]喻文亮, 孙波.小儿ARDS临床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2006, 13 (2) :177-180.
[9]Bumbasirevic V, Bukumirovic V, Popovie N, et al.Protective ventilation strategy in the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J].Acta Chir lugosl, 2004, 51 (3) :45-47.
[10]Murphy, Mieek, Schramm, et al.The importance of fluidmanagement in acute lung injury secondary to septic shock[J].Chest, 2009, 136 (1) :102-109.
[11]Panasiuk A, Zak, Kasprzycka E, et al.Blood platelet and morlocyte activations and relation to stages of liver cirrhosis[J].World J Gastroenteroll, 2005, II (18) :2754.
血液病临床 第8篇
关键词:血液病,口腔真菌感染,二性霉素B脂质体
近年来选择南阳医专附院血液科2004年4月至2007年7月收治血液病合并真菌感染患者64例, 现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报告如下 。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患者64例其中男40例, 女24例, 年龄5~79岁, 平均44岁。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 16例, 急性髄性白血病 (AML) 18例, 霍奇金淋巴瘤 (HD) 4例, 非霍奇金淋巴瘤 (NHL) 6例 。
1.2 诊断依据
①2次或2次以上患者痰培养出同一种真菌;②1次痰培养出真菌同时从身体其他部位培养同一真菌或其他真菌;③经支气管镜检查, 支气管内分泌物真菌阳性。符合上述条件之一者即可诊断。伴细菌感染诊断标准:真菌培养阳性前后48 h内血细菌培养或痰细菌培养阳性。
1.3 诱发因素
所有患者均经多次化疗长期应用抗生素和 (或) 激素治疗。ALL运用VDCP或VDLP方案, AML运用DA或MA方案, HD运用COPP方案, NHL运用CHOP方案。
1.4 临床表现
64例患者均有发热, 体温为37.6℃~40.3℃伴寒战畏寒50例 (78.1%) , 有呼吸道症状表现为咳嗽, 咯白粘痰或泡沫痰56例 (87.5%) ;口腔感染16例 (25%) ;腹泻2 (0.3%) 例。
1.5 主要并发症
感染性休克4例 (0.6%) , 多脏器功能衰竭2例 (0.3%) 急性呼吸窘迫症 (ARDS) 4例。
1.6 疗效判定标准
①治愈:症状、体征、临床微生物学检查均恢复正常。②明显改善:临床表现显著好转, 临床微生物检查未完全恢复正常。
2结果
2.1 真菌检出情况
64例患者均培养出真菌其中白色念珠菌34例 (53.1%) , 酵母菌18例 (28.1%) , 曲霉菌12例 (8.8%) 。
2.2 治疗与转归
64例均接受抗真菌治疗, 36例单用氟康唑治疗, 28例用氟康唑+二性霉素B脂质体治疗, 24例接受二性霉素B脂质体治疗。详见表1。
3讨论
血液病患者的并发症主要是感染, 其中真菌感染主要发生在骨髓抑制期, 由于血液病患者免疫功能低下及长时间大剂量应用广谱抗生素、激素、免疫抑制剂化疗等的应用, 极易使真菌增殖和扩散[1]。一般情况下, 使用广谱抗生素后仍发热或体温下降后再次发热的患者应考虑到真菌感染的可能。
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 可以有肺炎, 支气管炎, 胸膜炎及肺脓疡或炎性肿块样的各种表现[2];口腔白斑、长期腹泻、脑炎、败血症等表现。因此需结合痰、咽拭子、尿、血、脑脊液、大小便等培养结果及胸部X线, 肺部CT检查情况必要时行支气管镜检查, 综合分析后方可作出正确诊断。
以前, 临床上多采用氟康唑治疗真菌感染。氟康唑主要对白色念珠菌有效, 对非白色念珠菌疗效差, 特别是曲霉菌感染者无效。本组患者培养结果显示, 多为非白色念珠菌感染, 曲霉菌感染患者也曾使用氟康唑治疗, 无以例患者治愈。所以对非白色念珠菌感染患者, 二性霉素应为首选。本组患者使用二性霉素治疗中无明显副反应发生, 因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抗真菌药物。
本院5年中收治64例血液病合并真菌感染患者中, 相关死亡率为15.6%, 说明血液病患者免疫功能低下, 特别是恶性血液病复发, 全身情况差, 同时合并细菌感染, 是预后差的主要原因。
总之, 早期诊断、早期有效治疗真菌感染非常重要, 也是提高血液病特别是恶性血液病的治愈率、存活率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李军.血液病至死性医院感染因素分析.中华医学感染杂志, 2000, 1:15-16.
血液病临床 第9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期间在我院治疗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120例患者将其随机分成三个治疗观察小组, 每组40人。120例患者中男性73例, 女性47例, 平均年龄35岁。其中白血病患者79例, 淋巴瘤患者6例,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25例, 其他病症患者10例, 包含真性红细胞增多、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的综合症等。经过统计学处理, 患者的性别、年龄、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第一组患者使用伊曲康唑进行治疗, 每日2次静脉注射伊曲康唑200mg, 2d之后改为每天1次静脉注射伊曲康唑200mg, 静脉注射疗程共为期14d;第15天开始治疗方式改为服用伊曲康唑口服液, 每日2此, 每次200mg。第二组患者使用氟康唑组进行治疗, 第1日对患者进行患者可负荷剂量内的400mg的氟康唑组静脉注射, 第2日开始每天维持200mg氟康唑组静脉注射剂量, 疗程时间为5~43d, 疗程平均天数为10d。第三组患者使用两性霉素B组进行治疗, 治疗初期将静脉注射剂量维持在0.1mg每天, 逐渐增量至3mg每天, 静脉注射应确保在避光的环境下进行, 疗程时间为3~27d, 疗程平均天数为10d。三个治疗观察组的患者共同进行恶性血液病的基础治疗。
1.3 诊断标准
根据我国中华内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关于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和治疗原则, 临床治疗效果的判断等级分为:无效、进步、显效和痊愈, 痊愈和显效参与有效率的统计计算。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三个治疗观察小组的疗效比较见表1, 真菌感染部位分析见表2, 不良反应概率比较见表3。
3 讨论
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 (IFI) 产生初期具有不易发觉和诊断的特性, 因而导致患者病情进一步恶化, 因病致死率高达60%, 这种治疗现状给恶性血液病患者的综合治疗带来一定的困难[1]。据相关权威机构统计, 如今世界范围内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患病率和因病致死率处于逐年增长的趋势, 而且治病真菌也在不断的变化之中, 因而采取合理的治疗方案, 应用相对安全、高效的对抗真菌感染药物在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治疗上具有重要意义[2]。
一般情况下, 大多数医院更倾向于选择两性霉素B组来治疗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 因其药物本身具有广泛抗菌的特点也被列入治疗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标准药物行列。两性霉素B自身具有很大的毒性和临床不良反应, 不利于免疫力低下的恶性血液病患者进行预防阶段和经验性的相关治疗。氟康唑组和伊曲康唑相对于两性霉素B而言, 副作用更小, 产生临床不良反应的概率更低[3]。伊曲康唑和氟康唑组相比较之下, 伊曲康唑对抗真菌范围更广、口服吸收效果更强、副作用比两性霉素B要小很多。
综合我院对120例恶性血液病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的治疗方案和治疗效果进行分析, 得出结论为氟康唑组治疗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效果低于伊曲康唑和两性霉素B组;两性霉素B组治疗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出现不良反应的概率明显高于氟康唑组和伊曲康唑。伊曲康唑和两性霉素B组在脂质体治疗效果上并没有明显差异。三组治疗方案显示两性霉素B组在治疗过程表现出的副作用太大、安全性较差;氟康唑组对于真菌的适用范围太小, 不适合进行侵袭性真菌感染综合治疗;伊曲康唑作为近几年广泛应用的新型药剂, 它所具备的特点和治疗效果的显著适合应用与恶性血液病侵袭性真菌感染治疗, 应该作为恶性血液病侵袭性真菌感染治疗的首选药物[4]。
侵袭性真菌感染作为恶性血液病最常见的并发症。在恶性血液病患者身体各方面情况都不适宜进行强化治疗的情况下, 只有为患者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才能保证患者的身体及生命健康[5]。对于恶性血液病患者而言, 造血干细胞移植、放射疗法和化学治疗都是维系生命的重要医疗手段, 但与此同时因免疫力低下而产生的侵袭性真菌感染所具有的高发病率和病死率给患者的生命和身体再度带来威胁。医院作为医疗事业的主体必须坚持“以患者为中心”, 为患者制定合理、有效的对抗侵袭性真菌感染治疗方案, 力争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的同时, 尽量减小药物治疗所产生的副作用给患者带来的不良反应和影响。
摘要:目的 了解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现状, 探讨和研究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易感因素、有效治疗方案及临床分析。方法 将120例于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治疗的患者分成三个观察组, 每组40人。第一组患者使用伊曲康唑治疗;第二组患者使用氟康唑组治疗;第三组患者使用两性霉素B组治疗。对三个观察组患者的致病因素和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及时分析。结果 120例患有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患者的感染部位多为呼吸道感染 (70.83%) 和肠道感染 (18.33%) 。应用氟康唑组治疗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效果低于伊曲康唑和两性霉素B组;应用两性霉素B组治疗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出现不良反应的概率高于氟康唑组和伊曲康唑。结论 应用伊曲康唑和两性霉素B组治疗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效果比较明显, 氟康唑组的治疗安全性优于伊曲康唑和两性霉素B组。
关键词:恶性血液病,两性霉素B,伊曲康唑,临床分析
参考文献
[1]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 (修订版) [J].中华内科杂志, 2007, 46 (7) :.21-22.
[2]张之南, 沈悌.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M].3版,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8:103-138.
[3]沈文香, 罗青松, 傅爱林, 等.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医院感染及抗感染治疗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 2009, 47 (10) :54..
[4]邓琦, 刘鹏江.2005年天津地区血液系统疾病院内感染临床分析[J].临床血液学杂志, 2008, 21 (3) :144-146.
血液病临床 第10篇
关键词:PBL教学法,临床血液病学,教学方法
PBL教学法于1969年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的Mc Master大学首创, 因其具有多学科知识整合、团队协同等特点逐渐被大家采纳和接受[1]。临床血液病学是一门有自身特点的应用型学科, 涉及基础医学内容较多, 同时在诊断方面会应用到组织胚胎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知识, 在治疗方面会应用到病理生理学、药理学、毒理学方面的知识, 而当今社会对医疗人才的需求已经不再是传统的知识储备型或应试型人才, 而是创造型人才[2]。因此, 如何使医学生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学习知识, 灵活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践问题是临床血液病学教学改革的方向之一。我们基于PBL教学法对此进行了尝试和探索, 现将本次教学改革的过程介绍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将上海交通大学市六临床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2014级本科学生59名分别设置为对照班 (29人) 和实验班 (30人) , 两班学生课程成绩比较, 无显著性差异 (P>0.05) 。临床血液病课程由相同的授课教师授课, 教学结束后, 采用同一份试卷同时对两班学生进行考核并对实验班进行问卷调查, 当场填写, 当场收回。
1.2 教学方法
对照班采用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 即教师课堂讲授, 学生听讲、记笔记、完成课堂练习题, 以教材为中心进行总复习和考试。
实验班采用PBL教学法, 按照PBL教师备课、PBL教学实施和PBL总结评价3个阶段的操作流程实施教学。我们将葛均波等主编的《内科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年, 第8版) 中的第六篇第九章“白血病”作为本次教学的内容。
PBL教师备课:包括确定问题、讨论要点、注意事项及参考要点。提供1例有关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病例资料及相关问题, 由教师提前两周布置给学生。所设问题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诊断和分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特征;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发病机制;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易引起DIC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的机制。第二部分: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原则;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化学治疗方案;常用化疗药物的分类和作用机制;DIC的治疗;化学治疗常见副反应及防治措施;急性白血病的疗效评价;脑膜白血病的防治;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指征。
PBL教学实施:第一部分问题是实验班所有学生都必须解决的问题, 将实验班学生分成4个小组, 在教师的指导下, 通过阅读教材、查阅资料, 然后讨论总结。第二部分问题每个小组针对性地解决其中一项。具体操作方法: (1) 各小组随机抽取一个第二部分中的问题; (2) 在教师的辅导下, 以小组为单位, 依据问题利用课余时间查阅文献, 并分析整理, 制作课件, 准备10分钟的课件内容; (3) 各小组进行讨论学习, 选出一个优秀课件; (4) 将优秀课件进行展示; (5) 教师进行点评与总结。
2 教学效果及评价结果
(1) 利用标准化试题库随机组卷, 百分制计分, 主观题、客观题分别占60%和40%, 成绩≥85分为优秀。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实验班和对照班考试成绩比较见表1。结果显示, 实验班主观题得分及优秀率均高于对照班 (P<0.05) ;客观题得分两班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 实验班对PBL教学法的评价结果见表2。
3 讨论
PBL教学法目前正成为医学教育改革探索的方向之一[1,3]。PBL教学法在临床血液病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显示出了其自身优势, 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现实问题[4,5]。
3.1 PBL教学法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实验班和对照班的考核结果显示出, 在PBL教学过程中, 由于学生通过查阅各种资料, 了解到了学科的最新动态,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使学生主动带着问题去思考, 并通过专题讨论交流以及点评来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问题, 显著提高了学习成绩。70.0%的实验班学生认为PBL教学法能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记忆。PBL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有很大不同, 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 而不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筛选每一个信息、讨论并总结, 从而对教师所提的问题有了深刻的理解, 这些内容自然而然就印入脑海并保持长时间记忆。同时, 在主动收集资料和分析、讨论问题的过程中, 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在主动学习, 心理上有一定的成就感。因此, 66.7%的实验班学生认为PBL教学法可提高主动学习能力, 并在讨论后发现自己已经理解和掌握了本章内容, 由此增强了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3.2 PBL教学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调查结果显示, 80.0%的实验班学生认为PBL教学法可增强团队合作能力, 83.3%的学生认为PBL教学法可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理解。PBL教学法是以班为单位, 分小组进行的讨论学习, 所以小组内的合作具有实质性的作用, 学生不再像以往那样只重视自己与教师的简单交流而忽视与同学的交流。同组学生作为一个学习共同体, 彼此分工, 共同承担责任和义务。在这个过程当中, 时刻都有教师的参与, 教师与学生处于平等地位, 通过交流, 相互学习、促进和提高。学生在与教师的交流中, 能够自由地与教师交换意见, 坦率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发展自己的判断力、选择能力, 从而提高综合能力。
3.3 PBL教学法在目前医学本科教育活动中应用所存在的一些现实问题
医学本科教育尚处于医学教育的基础阶段, 临床专业课程很多, 学生需要掌握大量的知识去应付各级各类考试, 所以没有太多时间去查阅文献资料, 因此不少学生认为, 如果广泛采用PBL教学法, 在一定程度上会加重学习负担、浪费学习时间。如果广泛开展PBL教学, 学生会疲于查阅文献, 讨论时间和内容得不到保证, 最终将影响PBL教学法的实施效果。
综上所述, 应用PBL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组织能力、自学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等, 但在医学本科教学活动中应用PBL教学法仍存在一定的现实问题。我们认为PBL教学法可以是传统讲授法的一种补充, 但不能完全取代传统讲授法, 只有合理应用PBL教学法, 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Chilkoti G, Wadhwa R, Kumar A.Status of problem based learning in postgraduate anesthesia teaching:A cross-sectional survey[J].Saudi J Anaesth, 2015, 9 (1) :64-70.
[2]郑少燕, 陈葵, 蔡琮, 等.注重能力培养创新医学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成效[J].西部医学, 2009, 21 (7) :1248-1250.
[3]张训浩.PBL教学模式在高职医学教育中的探索[J].西北医学教育, 2012, 20 (3) :474-475.
[4]Tayyeb R.Effectiveness of problem based learning as an instructional tool for acquisition of content knowledge and promotion of critical thinking among medical students[J].J Coll Physicians Surg Pak, 2013 (1) :42-46.
血液病临床 第11篇
【摘 要】 目的:观察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高磷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高磷血症患者64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行常规血液透析治疗,观察组行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磷水平和治疗后患者并发症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磷水平低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磷血症患者采用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能够有效控制患者血磷水平,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治疗效果确切。
【关键词】 高磷血症;血液透析;血液灌流
【中图分类号】R5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17-0115-01
高磷血症是慢性肾脏病(CKD)的常见并发症,是引起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维生素D代谢障碍以及肾性骨病的重要因素,与心瓣膜钙化、冠状动脉等严重心血管并发症有着密切关系。因此,有效的治疗方法尤为重要,笔者为进一步研究高磷血症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法,选取64例高磷血症患者分别行常规血液透析治疗和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4年8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高磷血症患者64例作为研究对象,经血清磷检查发现患者血磷水平均高于1.78mmol/L,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中男性19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43.5±5.1)岁,透析时间6~94个月,其中11例高血压肾病,15例糖尿病肾病和6例梗阻性肾病。观察组中男性18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43.6±5.8)岁,透析时间6~95个月,其中10例高血压肾病,16例糖尿病肾病和6例梗阻性肾病。两组患者上述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控制饮食,给予患者碳酸钙或醋酸钙口服治疗,行常规抗凝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用常规血液透析:采用DBB27透析机和原配透析液,保持透析液流量550ml/min,钙离子浓度1.5mmol/L,3次/周,4h/次;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血液灌流治疗:将透析器和灌流器相连接,保持灌流器在前,采用肝素生理盐水冲洗管腔,排出管腔内空气,保持引流量25~200ml/min;之后给予患者低分子肝素钙60~80U/kg静脉推注,并引流2h后取下灌流器,坚持血液透析2h,控制患者净脱水量(4%~5%自身体重)。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2个月为1疗程。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磷水平和治疗后患者并发症情况;分别采集两组患者动脉血进行血清分离,采用酶法对患者血磷水平进行血清磷检查或血常规检查并记录检测结果。
1.4 统计学分析 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 13.0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血磷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磷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磷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0.05),且观察组患者血磷水平降低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并发症比较 观察组患者中出现1例血压升高和1例皮肤瘙痒,并发症发生率为6.3%;对照组患者中出现3例血压升高,2例皮肤瘙痒和1例贫血乏力,并发症发生率为18.8%;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高磷血症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慢性肾脏病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也是引起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钙磷沉积变化、维生素D代谢障碍和肾性骨病的重要因素,患者发病率高,与冠状动脉、心瓣膜钙化等严重心血管并发症密切相关[1],可引起多种严重心血管并发症,不仅影响治疗效果,降低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可危及患者生命安全。所以合理调节磷代谢,预防患者出现高磷血症,是降低患者病残率和死亡率的关键,也是当前各医疗机构临床研究的重点。
血液透析简称血透,肾功能衰竭、尿毒症的患者可通过血透将体内各种有害以及多余代谢废物和过多电解质排出体外,达到净化血液的目的[2],使患者恶心呕吐、贫血乏力、呼吸困难甚至昏迷昏睡等并发症状也得到不同程度缓解。血液灌流是指血液借助体外循环,通过具有广谱解毒效应或固定特异性配体的吸附剂装置,清除血液中内源性或外源性致病物质,达到血液净化目的。其可有效降低患者血磷水平,清除高磷血症,减少并发症。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血磷水平和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表明采用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高磷血症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秦纪平,张翀,常娟,等.高磷血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分析[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1,11(22):4276-4278.
[2]蒲超,陈永忠,白桂柠,等.三种不同血液净化方式对维持血液透析患者高磷血症清除的临床研究[J].华西医学,2013,28(04):495-498.
血液病临床 第1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9例血液病合并革兰阳性球菌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9例和观察组10例。其中对照组男性患者6例,女性患者3例,年龄20~79岁,平均年龄为(49.5±1.5)岁;观察组男性患者7例,女性患者3例,年龄19~83岁,平均年龄为(52.5±1.5)岁。两组患者均符合血液病合并革兰阳性球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身高、病因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常规治疗,以静脉滴注的形式给予哌拉西林,每天2次,每次4g。对于严重感染者,每天可滴注4~6次,每次4g,但1天的总剂量应少于24g。
1.2.2 观察组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利奈唑胺治疗,每12h以静脉滴注的形式给予利奈唑胺,每次600mg,每天2次。对于严重感染者,可根据患者病情酌情增加剂量。
1.3 疗效判定
(1)治愈:用药3天后,患者的症状完全消失,且X线胸片检查结果与病原学4项检测指标恢复正常;(2)显效:用药3天后,患者的症状明显减轻,但4项病原学指标中仍有1项没有完全恢复;(3)有效:用药3天后,患者的症状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减轻,但4项病原学指标恢复较少;(4)无效:用药3天后,患者的症状均没有改善,甚至出现加重的现象。
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研究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资料均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经过治疗,观察组的有效率为90.00%,高于对照组的66.67%,两组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n(%)]
2.2 两组患者平均用药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用药时间为3~12天,平均用药(7.5±1.5)天;对照组患者的用药时间为6~17天,平均用药(11.5±2.5)天,两组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体温恢复时间为2~5天,平均恢复时间为(3.5±1.5)天,对照组患者的体温恢复时间为5~10天,平均恢复时间为(7.5±1.5)天,两组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恶性血液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中性粒细胞明显减少的现象,容易造成患者严重感染。细菌引发的感染症状的发生时间要比真菌所引发的感染时间早很多,且细菌感染的发病率也比真菌感染的发病率高出很多[2]。因此,对恶性血液病患者采用经验抗细菌感染的针对性治疗是控制感染症状恶化的重要措施。利奈唑胺是一种恶唑烷酮类药物,是最早运用于临床的抗菌药物。利奈唑胺有较好的药代动力学优势[3],患者口服用药后,利奈唑胺可以快速有效地被吸收。该药在给药后的2h内可达到血浆峰浓度,且绝对生物利用度可达到100%。因此该药无论是口服还是静脉注射,都无需过分强调剂量的调整,也无需考虑进食的时间[4]。但是,当利奈唑胺同时与高脂食物服用时,会导致血浆峰浓度到达时间延迟接近1h。此外,当剂量不断增加时,利奈唑胺会有轻微的非线性清除,主要表现为高浓度的利奈唑胺对肾、非肾的清除率较低,但如果清除率的变化较小,就无法影响利奈唑胺的表观消除半衰期。
利奈唑胺适宜在细菌蛋白质的合成阶段中使用,可取得显著的抑菌作用。该药与其它药物联合使用不会出现交叉耐药的现象,在调整剂量的过程中不必担心其损坏人体的肝肾功能。此外,该药物还具备良好的组织穿透性,是实现良好临床效果的重要因素。在临床应用上,利奈唑胺能有效抑制G+球菌的生长,效果显著,安全性较高。因此,其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耐药G+球菌感染的临床治疗。利奈唑胺的使用要注意以下几点:年龄较大的患者、肾功能不全的患者、组织穿透率高的患者、组织浓度较高的患者都要慎用。患者在使用其他药物治疗未果后,改用利奈唑胺时需满足下面几点:过往临床用药的经验较多;有较好的耐药性;患者年龄较大,采用其他的药物治疗无效;肾功能不全患者等。无论患者的肾功能如何,都可以得到相似的利奈唑胺血浆药物浓度。因此,肾功能不全患者用药时,无需进行剂量的调整。在用药后3h进行透析时,会清除约30%的药物。因此,应在血透结束后再给予患者利奈唑胺治疗。在本次研究中,对19例血液病并伴有革兰阳性球菌感染患者给予利奈唑胺治疗,疗效显著。
综上所述,对血液病并伴有革兰阳性球菌感染的患者采用利奈唑胺治疗,效果显著,能使患者的体温在短时间内恢复正常,而且能有效减少患者的临床用药时间,避免了临床不良反应,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秀丽,徐明珠,吴德沛,等.利奈唑胺治疗中性粒细胞减少血液病革兰阳性球菌感染76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1(1):76-78.
[2]诸葛璐,金玲湘,林巍,等.长疗程利奈唑胺治疗革兰阳性球菌感染临床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2(1):125-127.
[3]梁蓉,陈协群,白庆咸,等.利奈唑胺治疗恶性血液病并发革兰阳性球菌感染16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0,12(24):1155-11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