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的乐趣范文(精选12篇)
学习的乐趣 第1篇
前苏联心理学家赞可夫主张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情绪生活”,提倡教师设法营造愉快的学习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作为新时代的英语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时刻牢记语言是一项交际工具,必须将“学以致用”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真正让学生在运用中提高听、说、读、写能力。为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必须在教学形式上作出必要的改进,优化课堂教学,探究如何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
一、精心设计问题,吸引学生主动参与
在讲授有关中西方节日的课文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以导出整节课的主题:Do you know different countries have different holidays?学生会立即给予积极的响应。然后,大家进行发散性思维,教师适时提出另一个问题:What do people do on these holidays?这样就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因为每一位学生都有这样的常识。但是并非每位学生都能简明地用英语进行表达,教师可以先选择基础较弱的学生回答,鼓励他们用英语给出一些大家都能说的简单活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获取知识的渠道是多元的,他们可能会提供五花八门的答案。教师再组织学生利用小组活动的形式,把他们所知道的不同活动表演出来。除了利用英语之外,学生还可以利用适当的肢体语言。可见,教师通过提问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穿插英文小幽默,巧妙运用课堂的“另类”调味剂
幽默的语言能使学生开怀大笑,使英语学习轻松而富有趣味性。如在教授“I’d like...”句型时,教师可讲一个英语小幽默:Father says:Oh, your birthday is coming.What would you like as your birthday present?Son answers:I’d like a hamburger.Father says:Your wish is too small.Try again.Son thinks a lot, then says:I’d like a big hamburger.学生们在笑声中牢记了如何运用新授句型。再如,学到“I’m sorry.”时,我举例让学生努力学习英语,不要闹笑话:两个人走得非常匆忙,不小心撞到一起。一个人一看对方是个老外,就慌了,英语很烂,忙低头说:I’m sorry.老外说:I’m sorry, too.此人更慌了,人家老外说sorry two啊,两个sorry,赶紧说:I’m sorry three.老外奇怪了,怎么听不懂啊,问:What are you sorry for?此人继续说:I’m sorry five.学生们笑翻了,然后我说:“你们可要好好学啊,否则不知道哪天也成了别人的笑料了!”这样的小故事、小幽默比任何大道理都行之有效。另一方面,一个幽默的教师,总会受到学生的喜爱和欢迎,那么,学生们也会渐渐改变排斥心理,爱上英语学科。
三、灵活利用多媒体,优化课堂教学
多媒体辅助教学,即将声音、文字、图画、动画、视频等形式合理组合,以此来创造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的教学方式。它在师生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通过刺激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多种感官,让学生想要学习、学会学习、学会发展,进而逐渐完成从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从继承性学习向创新性学习的转变。如在教授piano, violin, guitar, accordion等乐器时,我让学生听由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猜猜是什么乐器。又如在教授节日这一课时,我播放歌曲,让学生说节日名称。比如,听王菲的《天上人间》说MidAutumn Festival,听“Jingle Bells”说Christmas,听《歌唱祖国》说National Day等。合理使用多媒体手段,能为学生提供更富表现力和真实感的教学环境,能让课堂形式多姿多彩,让课堂氛围轻松愉快,让课堂效果突飞猛进。
四、多样的韵律诗和歌曲,朗朗上口,简化课堂难点
在不同课程进度中安排节奏感强的韵律诗和旋律优美的英文歌曲有不同的功效。课始,能让学生放松情绪,做好上课的准备。课中,学完新句型后,自编小诗,套用熟悉的旋律,让学生把句子唱出来,远比枯燥的认读训练更有吸引力。它符合小学生的形象记忆和情绪记忆相对稳定的特点,易于激发学生的情绪和想象力,在无意识记忆的状态下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还能让学生疲劳的神经得到休息。课末,让学生听一听与所学内容相关的英文童谣或歌曲,和他们一起感受英语的文化背景和独特魅力。材料来源有三个,一是传统英语童谣歌曲,比如,教“圣诞节”,可选用圣诞歌曲“Jingle Bells”、“Merry Christmas”等脍炙人口的歌谣。再如,教数字时,可用“Ten Little India Boys.”。二是课外的英语教材中有趣的动画歌谣。比如,在教时间时,就可选用Disney英语中的“Tick-tock Time”:“Tick-tock, tick-tock, tick-tock time, Tick-tick, tick-tock, tick-tock time.What time is it?What time is it?One, two, three, four, five o’clock.One, two, three, four, five o’clock.”欢快的节奏,能迅速地感染学生。三是自编歌谣。可以由教师原创,学生模仿改编,并加上动作表演。如韵律诗:Look!Look(将手搭在眼睛上,做出用望远镜遥望远处的样子);What can you see?(手摊开,惊讶状,问问题);A cat, a cat, I can see a cat(学小猫喵喵叫),中低年级的学生很喜欢这首小诗,他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小动物替换歌词。可见,歌谣的合理运用符合学生活泼的性格特点,活跃课堂气氛,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气氛中得到训练,学到有关的语言知识。
五、合理组织游戏,玩中学,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高尔基说过:“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途径。”针对学生好奇、好动、好胜的心理特点,设计引人入胜的游戏活动,全民总动员,学生玩中学,做中学,课堂效果事半功倍。比如“商店购物”、“我的生日宴会”、“小记者采访”等情境类游戏能让他们在创设的语境中活学活用所学的知识。如单词类游戏“猜水果”“蒙眼睛画我的脸”“悄悄话”等,让学生闻一闻,摸一摸,画一画,说一说,多方位、多感官地刺激记忆。再如动作类游戏“Follow me”“Simon says”“看动作,猜猜我想说什么”等,让学生们边说边做,边听边做,边做边学,加深印象。形式多样的游戏,给课堂注入了无限活力。
学习的乐趣 第2篇
到家后,奶奶可高兴了,一个劲的说我胖了,高了,亲热极了。第二天,我写完作业,就开始四处转悠,看看奶奶的院子有什么变化!矮矮的篱笆墙似乎比记忆中更矮了,院里的老树又长高了,长粗了!正当我想:看来奶奶家还是老样子时,一阵“咩咩”声传到我的耳朵里。一转身我就看到了羊圈里圈着几只羊。顿时想起小时候,也是这个院子,我粗鲁地拽着狗尾巴骑着狗的趣事。哈哈,今天有事干了!抓羊,还可以骑羊!
说干就干,我打开羊圈的门,姐姐也尾随我悄悄的进来了。我让姐姐轻轻关上圈门,生怕惊动羊们,以免影响我的抓羊大业。奶奶听到动静也兴致勃勃地站在外面,笑眯眯地看着我们,还不时出言指点我们:“抓那个黄羊,它力气最大!”这时爸爸从屋里出来,当他知道我们要抓羊时,一脸的惊讶,很快变成了怀疑,接着满脸兴奋,一个箭步跨到了羊圈参与到我们的战团里!瞬间让我见识了“李氏变脸”,速度堪比川剧变脸!
选定目标后,我一个箭步扑向黄羊,谁知那羊十分灵活,东挪西跳,找到个空子一钻就跑了,让我差点撞到了树。
第二次,我和爸爸围攻,姐姐捡漏,眼看我们越来越近,那黄羊就像识破了我们的计谋一样,它一低头,一蹬蹄,飞也似的逃跑,我拔腿狂追将它堵到了一个死角,将其擒住。我手抓羊角,右腿一撩,像个得胜的大将军似地得意洋洋地骑在了羊身上,那羊又跑又蹦,我兴奋的大叫,可乐极生悲,黄羊猛得一抬后蹄,把我甩了下来,让我来了个“五体投地”。到看我的糗样,奶奶她们乐的哈哈大笑!
体验自主学习的乐趣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3篇
关键词:体验;自主学习;学习主人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6-046-01
数学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积极主动地动手、动脑、动口,让全体学生自始自终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并利用已有的基本知识和数学技能,引导他们如何学习,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从而实现数学教学的目的。那么在教学中如何让学会体验自主学习的乐趣,成为学习的主人呢?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自主学习
老师要善于创设情境,给学生提供一种探索、思考、创造性学习的机会,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只有在宽松、和谐、民主的环境中学习,才能思路开阔,思维敏捷、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从而促进学生自立学习。比如在学习“倍”的初步认识,我是这样教学的:先让每个学生的第一行画2个自己喜欢的图形,第二行画3份这样的图形,接着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小绳子,把它对折后再对折,然后再剪开,这样就把刚才的小绳子剪成3段长短一样的3段,再通过引导,让学生明白刚才所画的第二行的数量就叫做第一行的3倍,整条绳子叫做其中一段的3倍,这样学生就能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并从画和剪的过程中体会到自己是在自主学习中,真正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
二、重视引导,让学生感悟自主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可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离不开教师的启发、点拨和引导。因此,在教学中要善于启发诱导,以引起学生的学生兴趣,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在融洽、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中,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问的精神,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让学生在课堂上充满激情、充满活力。如:教学“图形认识”时,有这样一道题:把一个正方形剪成大小相等的两块,你能想出几种剪法?我请学生拿出若干张正方形纸,实际动手剪一剪,经过自己的尝试,学生都能很快想出三种剪法:①横着剪 ②竖着剪 ③斜着剪 。这时,我进一步启发,激励学生,这题还有其他解法吗?并再一次让学生尝试剪一剪,结果学生发现了新的剪法,我就让学生上台展示。实践证明,教师不急于给出答案,而启发引导,给予学生充足的自主探索时间,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样做真正地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促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不断迸发出思维的火花,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并让学生体验了自主学习的乐趣。
三、因材施教,让学生体验不同的自主学习
每个学生都有分析、解决问题和创造的潜能,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由于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材施教,积极引导他们参与学习,为每个学习提供发展的机会和空间。例如:教学“某修路队原计划30天修路90千米,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修25%,实际几天完成?教师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途径进行思考,结果有的学生列式为:90÷[90÷30×(1+25%)]=24(天);有的学生冲破解题的“常规”,大胆地运用解工程问题的思考方法,把工作总量看作“1”列式为:1÷[1/30×(1+25%)]=24(天);也有的学生得出,实际工作效率:原计划工作效率=(1+25%):1,即5:4,也就是实际修的时间是原计划的4/5,因此列式为:30×4/5=24(天),这可谓最佳方法。教师要让不同的策略都呈现出来,这种思维策略差异为开展交流奠定了基础。然后,鼓励学生开展讨论,讨论各种策略的特点,从而反思自己的策略并最终选择合适的方法。新课标指出“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人人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因此在教学中要尊重学习的个性差异,根据不同学生需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每位同学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让每位同学都体验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又如教学“包装的学向”时,我先让学生动手包装一盒磁带,让学生计算出需要多少的包装纸,学生算出的结果各不相同。由此,让学习讨论怎样包装最节约纸张,这样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学习的思维非常活跃,争着说出自己的包装方法。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学生个性差异,学生的学习方法和结果虽然有所不同,只要教师尽可能因材施教,让学习自主参与,他们都会获得不同层次的发展,体验不同的自主学习的乐趣。
四、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体验自主学习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教学中要让学生体验数学被广泛应用于生活,引导学生从自己的身边着手,寻找生活中的规律现象,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奇妙,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体会到现实生活中包含的数学,产生学习和探索数学的动机。例如:在教学解决问题时,联系学生和生活实际,一方面要根据教学内容确定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体验题目里的生活情节,利用已有的知识或自己的生活经验,分析其中的数量关系,认识和掌握分析问题的思路和解题的方法,例如你们和妈妈去买菜,一斤小白菜2元钱,买3斤所需的钱是2×3=6元,妈妈又买了12元的肉,一共要用多少钱,你就可以幫妈妈算出一共要用6+12=18元,如果妈妈问你,买肉的钱是买菜的几倍,你又可以算出是12÷6=2,12是6的2倍,这样就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帮妈妈的忙中,体验主动参与学习体验自主学习的乐趣。
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 第4篇
一、置身生活, 由“亲”引趣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 : 数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 要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根据新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 创设熟悉的、愉悦的生活情境, 把教学知识与生动实际的生活情境联系起来, 引起学生心理上的需求, 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 就能促使他们主动参与、积极思维和努力探索, 使学生从小就知道身边有数学, 学数学有这么多的乐趣。
例如在教学“5以内的减法”时 , 先让学生 做游戏———套圈, 以小组为单位, 拿出课前准备的玩具, 学生自由选择圈的个数 (5以内) , 每人套一回, 记住套上几个, 落地几个。这样, 由熟悉的身边生活入手, 让学生感到很亲近, 从而产生了积极参与的兴趣, 对减法意义的理解积累了原认知经验, 进而由“趣生“需”, 对算式的写法产生了急切的探究欲望。又如在教学“高矮”时 , 我是这样处理教材的 :首先让学生集合 , 按从矮到高的顺序站成两行;再由老师做向导, 带领学生参观校园, 向学生介绍周围事物; 其次让学生自由观察、比较物体间的高矮;最后汇报交流。恰当地改造教材中学生比较陌生的教学情境, 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 更适合学生的认知。
这种教学中的生活化情境, 学生熟悉而亲切、轻松而有趣, 像是生活中玩, 实质是数学中的学, 使学生兴致勃勃地探索数学知识。
二、巧设疑境, 探究激趣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人说过 , 成功的教学不是带领学生解决一个个数学问题, 而是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 以趣生疑, 以疑点燃他们的思维火花, 使之产生一个个疑问, 进而自主探索, 体验知识获得过程的快乐。
例如, 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时, 把“问题情境”生活化创设了“裱画”: (出示作品) 杜雪凌同学的绘画作品在大队部组织的“好娃娃书画杯”评选中荣获二等奖, 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向她表示祝贺。为了使这张画更漂亮, 我们来给它四周镶一下边。镶边之前, 同学们有什么想法和问题? 在此, 结合班上鲜活的事例, 把学生引入了问题“疑”境中, 继而让学生各抒己见, 使学生产生一个个想法和疑问, 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和探究欲望, 然后让学生拿出长方形学具自主探索怎样求长方形的周长。从而使学生带着强烈的学习动机和问题意识主动地探索知识,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又如, 教学“9加几”时, 出示主题图, 老师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激活画面。让学生通过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并列出算式;然后让学生动手摆学具, 爱用什么学具就用什么学具, 怎么想的就怎么摆, 摆好后小组之间相互交流, 交流中完善各自的想法。交流中出现了“全数”、“接着数”、“凑十”等多种方法, 教师对这些方法都给予肯定。通过让学生质疑—操作—交流—汇报等一系列活动, 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时空, 使学生形成了“9加几”的各自个性算法。个个感悟到了探究的喜悦, 其乐融融, 学而不厌。
三、童化语言, 感染添趣
语言是信息交流的工具, 掌握和运用童化的语言是每位教师必备的基本功。上课教师的语言是否生动有趣, 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 我认为教师要焕发童心, 将自己融入学生中, 使语言生动形象, 充满生活气息, 富有情趣, 使学生听起来津津有味, 乐此不疲。
例如, 教学“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时, 我是这样设计导语的:兔妈妈有3个可爱的兔宝宝:老大叫灰灰, 老二叫白白, 老三叫花花。一天, 兔妈妈想看看三兄妹谁脑动得最快, 便出了一道题:15个萝卜, 平均分给三兄妹, 每人分几个? 听完, 老大灰灰便你一个、我一个、她一个分了起来;老二白白你两个、我两个、她两个的分;花花妹妹眼睛一转:三五十五, 一口就喊出了结果。请同学们做裁判, 谁最快? 知道为什么吗? 为此, 变枯燥的计算化为有趣的童话故事, 学生天真活泼的童心一下子被感染了, 个个蹦蹦跳跳, 坐不住了, 插上欢乐的翅膀带着问题去探索、去发现、去应用。
四、表现自我, 升华志趣
人人都有自我表现的需求, 儿童的这种愿望更强烈, 他们总是希望受到教师的夸奖、同学的赞许。因此教师要利用孩子的好胜心、自尊心强、爱表现自己的特点, 多给他们一些时间, 为全班孩子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
例如 , 在计算教 学时 , 可以设计 这样的练 习 :爱心行动 (送小动物回家 ) 、生活小能手 (摘果子、过河 ) 等形式。例生活小能手———摘果子:先出示一棵果树, 上面挂满写有得数的大果子, 然后学生拿着题卡去摘果子, 看谁能摘下果子或分组比赛看谁摘的果子多。学习“对称图形”之后, 让学生回家画一幅对称图形作品或手工制作, 然后班上举办一个作品展览会。这样为每个学生创造了充足的自我表现机会, 让每个学生都有一种成功感, 使其学习兴趣逐步升华为志趣, 不断向新目标前进。
总之, 坚定“把学习的乐趣还给天真活泼的学生”的课改理念, 创造性地组织教学, 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 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摘要:文章提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要坚定“把学习的乐趣还给天真活泼的学生”的课改理念, 创造性地组织教学, 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 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学习的乐趣 第5篇
记得那时我酷爱数学,是数学奥林匹克。那里面的数学知识非常,,为此父母特意为我报了奥林匹克班。有一次奥林匹克老师给留的一道思考题,我整整用了近一周的,反复琢磨,有时气得将笔一扔,便大声喊叫。妈妈这时便悄悄地走把笔拾起来,用慈祥的目光看着我,并用温和的口气对我说:“奥雷,你不要遇到难题就退缩,那样就不像我的儿子了,学习是快乐,负担,脑子实在太乱了,先休息一会儿,放松放松,然后再接着做。”我听了妈妈对我的一番教导,便安下心,重新做了起来。
大约又过了二钟,我便做完了,经检查结果。我这时激动地跳了起来,整个身体完全被喜悦和激动的心情所占领了。也说我八岁那年的某一天开始便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
我想:我懂得了妈妈说的话,我懂得了是学习,学习是享受,学习是快乐,当每次做题的时候便了快乐,每当老师听老师讲课的时候便是享受。不要总是想着别人可以自由的玩耍,而不可以,但你有想过在享受学习时的快乐,是在玩耍时得的呢?人们啊!
请记住: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这句话。让一起去学习吧!
让在知识的海洋里去汲取知识吧!
让学习充满活动的乐趣 第6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案例; 反思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3-076-002
学生在一年级上册开始学习简单的统计分类整理,初步认识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统计表。本课继续学习统计,以整理随机出现的简单数据为主要内容,并把经过整理的数据填进简单的统计表。在统计过程中,让学生学到一些比较容易的统计方法,渗透统计的思想和方法,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信心。
【教学片段及评析】
片段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多媒体显示:喜洋洋)
师:你们认识它吗?
生(异常兴奋):认识!
师:今天,喜洋洋给自己准备了各种形状的饼干作为它的早餐,你们想看看吗?
生:想!(急不可耐)
(多媒体显示:喜洋洋每吃掉一块饼干的动画)
师:喜洋洋今天吃了哪些形状的饼干?
生:正方形、长方形和圆。
师:每种形状的饼干各有多少块?
(学生表现出很为难。)
评析: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低年级儿童年龄特征设计了学生喜爱的卡通形象——喜洋洋来导入新课,学生兴趣高涨。问题情境的创设,将教材静态画面动态化,统计内容随机化,旧知与新问题之间产生了矛盾,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欲望,产生主动参与的需要。
片段二:活动比较,优化记录方法
师:再让大家看一次喜洋洋吃饼干,你们选一种方法试一次,看哪种方法记录的又快又清楚。
(多媒体再次显示:喜洋洋每吃掉一块饼干的动画)
(学生记录,教师巡视)
师:饼干吃完了,看看你们是怎样记录的?
(在投影仪上展示三种不同的记录方法)
师:请小朋友介绍一下你是怎么记录的?
生1:我是看到一种形状就画出这种形状的。
生2:我用上了分类法,正方形归正方形,三角形归三角形,圆归圆画在一起的。
师:这两种方法,你们觉得哪种看得更清楚?为什么?
生: 我觉得第二种方法看得更清楚。因为第二种方法能一眼看出正方形、三角形、圆各有多少个。
师:请小朋友介绍一下第三种记录方法。
生:我是先画出三种形状,然后看到哪种形状就在哪种形状后面画“√”
师:比较三种不同的记录方法,你们觉得哪种方法既清楚又方便?为什么?
生1:我觉得第三种既清楚又方便。因为画“√”比画图形更快。
生2:我也觉得第三种既清楚又方便。因为画正方形要三笔,而画“√”只要一笔。
……
师:三种不同的记录方法,第二种记录方法很清楚,而第三种记录方法不但清楚而且方便。
评析:《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记录每种图形各有多少个,并通过比较和交流,体会到用画“√”的方法既清楚又方便。不但让学生在整理数据的实践中体会,而且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比较和选择。
片段三:实践作业,体会统计策略
师:喜洋洋刚吃完早餐,家里来了许多小客人,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
(多媒体显示:猫、狗、猪的画面)
师:都有哪些小客人?
生:猫、狗、猪。
师:喜洋洋可要忙开了,它要为这些小客人准备午餐了。不过不一样的小动物它们喜欢的午餐可不一样,那喜洋洋该准备几份猫的午餐,几份狗的午餐,几份猪的午餐呢?实际上只要知道什么就可以啦!
生:只要知道它们分别有几只就行了。
师:你们想不想帮喜洋洋统计一下啊!
生:(情绪很高涨)想!
师:谁先来说说你准备怎样统计?
生:先在纸上写好三种动物的名称,然后看到哪个动物就在哪个动物的后面画“√”。
师:开始统计了!
(多媒体显示:一个个小动物出现的动画)
师:统计好了吗?
生:好了!
师:谁来汇报一下?
生:猫有七只,狗有三只,猪有五只。
(板书:猫 √√√√√√√)
狗 √√√
猪 √√√√√
动物猫狗猪 一共
只数
(多媒体显示: )
师:咱们再把记录的结果填在这张表上。
(学生独立完成统计表)
师:谁来汇报一下?
生:猫7只,狗3只,猪5只,一共15只。
师:现在你知道喜洋洋要准备几份猫的午餐,几份狗的午餐,几份猪的午餐了吗?
生:喜洋洋要准备7份猫的午餐,3份狗的午餐,5份豬的午餐。
师:从这张表里你还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猫和狗一共有10只。
生2:我知道了猫比狗多4只。
……
师:小朋友们真了不起,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数学问题!
评析:“数学的活动化,让学生学习动态的数学”,是数学新课程理念之一。教师设计“帮喜洋洋统计午餐份数”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数学的问题化,让学生学习思考的数学”,也是数学新课程理念之一。教师利用数学教材让学生充分展开思维,并在思维的碰撞中发展思维,从而深化对统计意义的理解。
【教学反思】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统计》一课中,教师通过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去体验、感知、感悟,初步学会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方法,会在简单的统计表里反映出整理数据的结果,能利用统计表里的数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
转变教师的角色
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的角色也应随之转变。教师要努力地创设活动条件,灵活地选择活动,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要变管理者为协作者,变指导者为参与者,变居高临下为民主平等。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线索,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加工处理教材。本课的教学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改编教材,创设“喜洋洋吃饼干”的情境,诱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让学生能自然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 第7篇
关键词:数学,兴趣,情境,内在,课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当学生对某一课程有了兴趣以后, 学生才会对学习更加感兴趣, 才会对强烈的求知欲望。我国古代教育心理学家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 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就非常生动地说明了兴趣在学习中的作用。通过我的教学实践, 我深深的知道了兴趣的重要性, 那么, 如何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呢?
1 在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兴趣
生活是数学课程的基础, 如果数学和生活没什么关系, 数学课程也就失去了作为普及性教育内容的理由。数学要贴近现实、贴近生活, 要生动、有趣, 要让孩子喜欢。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一定要留给学生一个思考的空间, 让他们有机会有自己的想法, 得出一点属于他们自己的结论。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告诉学生数学是与生活相联系的, 有许多问题和规律是可以被发现的, 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的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 从而解决问题。通过不断的积累, 包括数学公式、一些定理以及算法, 同时更加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思路、方法、策略。在小学低年级教学中, 更多的是集中在趣味和兴趣上, 教材里多了些小鸭子, 小蝴蝶, 小卡通, 插图什么的, 这在低学段的时候还可以, 随着小孩不断成长起来, 再用这样的处理去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就远远不够了。随着孩子的成长, 我们也要让课本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不断的严肃起来, 情境的选择要随之变化。在教学《加法的初步认识》时, 由于学生初次接触加法, 用语言叙述很难表达准确、完整。因此, 老师要精心设计演示操作程序, 寓加法的含义于演示操作过程中, 通过演示操作的条理化, 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 为学生思维的条理化打下基础。在教学中, 我将教材中的气球图制成化静为动的活动场景, 在屏幕上演示两个气球合在一起的全过程。通过老师的启发提问, 组织学生动手摆一摆圆片, 从中体会加法的含义, 就是把几和几合在一起, 用加法计算。由于制作的色彩鲜艳, 动感强, 画面清晰, 学生听得认真, 看得仔细, 这样建立的加法概念印象深刻, 记忆牢固。例如在教加法的练习时, 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首先复习旧的知识, 让学生快速抢答:5可以分成2和 () , 1和3合成 () , () 可以分成2和2, 1和 () 合成2, 3可以分成 () 和2, 4和1合成 () , 然后我向学生出示小同学浇花的挂图, 向学生提问, 原来有3人浇化, 又来了2人, 一共有几个人。学生们都纷纷举手, 我知道是5个人。我就继续提问, 你是怎么知道是5个人的, 把3个人和2个人合起来, 可以用加法算。 (板书:3+2=5) 3表示什么意思?2呢, “+”表示什么意思?通过交流, 明确是“合起来”的意思。“=5”表示什么意思?我及时进行了小结:“+”的名字叫“加号”, 它代表了一种计算方法———加法。把两部分合起来, 求一共是多少, 就要用加法算。我接着对学生说:下面咱们做个小游戏, 看谁做得快, 下面我们来做一个送信的游戏, 大家看到书上的信筒么?上面都有哪些数?2+2这封信送到了4这个邮筒里, 为什么?你能把其它的信也送一送么, 用线连一连。这样学生的热情就会高涨, 学习的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了。在我的引导下, 学生们参与表达、思考等数学活动, 通过巧妙新颖的形式, 引发了学生的兴趣, 诱发学生进一步的思维活动。我在教学生应用题时, 是这样进行的, 由于用数学方法解决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就产生了通常所说的“应用题”。因此应用题由已知的“条件”和未知的“问题”两部分构成, 而且给出的已知条件应能保证求出未知的问题。例如:一个筐里装着52个苹果, 另一个筐里装着一些梨。如果从梨筐里取走18个梨, 那么梨就比苹果少12个。原来梨筐里有多少个梨?分析:根据已知条件, 有几种思考方法: (1) 根据取走18个梨后, 梨比苹果少12个, 先求出梨筐里现有梨52-12=40 (个) , 再求出原有梨 (52-12) +18=58 (个) 。 (2) 根据取走18个梨后梨比苹果少12个, 我们设想“少取12个”梨, 则现有的梨和苹果一样多, 都是52个。这样就可先求出原有梨比苹果多18-12=6 (个) , 再求出原有梨52+ (18-12) =58 (个) 。 (3) 根据取走18个梨后梨比苹果少12个, 我们设想不取走梨, 只在苹果筐里加入18个苹果, 这时有苹果52+18=70 (个) 。这样一来, 现有苹果就比原来的梨多了12个。由此可求出原有 (52+18) -12=58 (个) 。由上面三种不同角度的分析, 得到如下三种解法。解法1: (52-12) +18=58 (个) 。解法2:52+ (18-12) =58 (个) 。解法3: (52+18) -12=58 (个) 。答:原来梨筐中有58个梨。又如:一年级的“认识物体的图形”一课, 我充分利用游戏设计教学环节。一年级学生虽入学时间不长, 对图形方面的知识了解也少, 但他们已经有了生活基础, 接触的生活用品的形状已经在头脑中形成了印象, 所以这一课的教学完全可以让学生在摆一摆、摸一摸、玩一玩中进行。先让学生每人准备几种自己了解的物品的包装盒, 然后向学生介绍。再通过比较、举例等活动, 强化物体和图形的区别, 使学生在游戏中亲身感受物体的特征。最后通过推理区别这些物品, 并分类。
2 用数学的内在动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布鲁纳说过:“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由于数学知识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 各种材料间又具有很大的联系。例如我在教“乘法的初步认识”时, 为了突破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的难点, 新课伊始, 我就创设情境, 开展摆小棒游戏, 让学生提出问题并计算自己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 从而列出许多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通过观察这些加法算式, 使学生感受到列加法算式从麻烦, 引出乘法, 让学生感受到乘法比加法简单。由于教学难点是识别相同加数, 理解乘号前后两个数所表示的不同意义。在教学中对于一些知识点, 不能只是教师讲出来了, 说出来了就可以了, 应该让学生反复说, 反复练, 加深印象。我是这样进行导入的:同学们, 你们喜欢去游乐园吗?那里好玩吗?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去游乐园去看看好吗?看看小朋友们都在做些什么? (课件出示游乐园画面) 有的学生在玩摩天轮, 有的在玩翘翘板, 有的在玩划船, 还有的学生在用小棒出了许多同样的图案, 真漂亮呀!你们想不想摆呀, 那好我们来做一个游戏, 请你先想一想你要摆什么, 想好后等老师说开始你再摆, 看你在老师规定的时间里能摆出几个同样的图案来, 你可听好了, 老师让你摆出的是同样的图案。请同学们说一说你摆了一个图案用了几个小棒?有的说用了6根, 3根等等, 这时我开始在黑板上写下:6+6+6= () , 7+7+7+7= () , 3+3+3+3+3+3+3+3+3+3+3= () , 从而引出了乘法, 正是这一举措, 展示了乘法这一教学内容的内在魅力和巨大作用, 无疑把学生紧紧地吸引住了, 从而诱发了学生急切学习乘法的需要和强烈的学习兴趣。
总之, 要使小学数学课堂更加具有生机和活力, 就要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 使学生不仅爱学、会学, 而且学得更加积极主动, 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让学生更加喜欢数学这门课程。
参考文献
让学生享受学习单词的乐趣 第8篇
关键词:初中英语,词汇教学,快乐学单词
“老师我们今天不听写行不行啊! ”“哇, 又要听写! ”这是几个月前, 我在课上要求听写时学生发出的声音, 当时的我别提有多头疼。 很显然, 学生在逃避记忆单词。 词汇是语言的三要素 (语音、词汇、语法) 之一, 是最基本的语言单位, 离开词汇就无法表达思想。 Wilkins (1972) asserts:“Without grammar very little can be conveyed, without vocabulary nothing can be con-veyed.”没有足够的词汇就不能有效地进行听、说、读、写, 就无法有效地用英语进行交际。著名语言学家里弗 (River) 也认为, 掌握足够的词汇是成功运用外语的关键, 没有词汇就没有能运用所学的结构和功能的意念。 事实上, 一个人词汇量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这个人语言水平的高低, 由此可见词汇的重要性。 在英语教学当中, 词汇教学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单纯讲解单词的词义和强调背诵单词, 往往会使我们的课堂变得枯燥, 同时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心理学家研究认为, 兴趣可增强记忆, “兴趣是人对事物的积极而持久的认识倾向, 它与大脑皮层中思维活动的兴奋中心相伴随” (程世禄、张国扬, 1996) 。 怎样让我们的词汇教学变得生动有趣,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他们享受学习单词的过程呢? 我想:要让学生享受乐趣, 首先要让自己的课堂有趣, 激发学生的兴趣。
以下是我在实际教学中结合一些教学理论总结的粗浅的经验。
一、直观教学单词法
这是我在教学单词尤其是在一些名词的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 是最能提高学生记忆单词的兴趣的方法之一。 直观教学法, 顾名思义, 就是通过实物、图片、多媒体、动作表演等直观地展示单词所表达意思的一种教学方法。 比如, 在教学“Food and Drink”这一系列的单词时, 当我从包包里面拿出一个蛋糕的时候, “哇! ”全班同学异口同声地喊起来, 我知道学生们来兴趣了。 我告诉他们, 这是我们今天的教具, 也是今天的奖品, 谁能说出这个英语单词并且在最短的时间记住今天学的单词, 那就是他的奖品。 这堂课的单词我除了用些实物来教学之外, 也利用了其他方法展现单词, 同时配上发音, 直观又生动, 效果很好。 看得出学生学得很开心。 如教学“Sports”这一类单词时候, 我用多媒体和自己的表演结合来展示单词, 在巩固单词的时候, 我要求他们边说边做动作, 平时那几个爱搞怪、成绩一般的学生成为这堂课的亮点。 他们表演单词的时候很形象, 在肯定他们表演的同时, 鼓励他们记忆单词, 效果出奇得好。 事实上, 他们很享受这样的学习过程, 因为这一切让他们很有成就感, 能让他们参与其中。
二、语境教学法
语境不仅包括文章或言谈的上下文, 而且包括各种社会环境 (王文斌, 2001) 。 简单地说, 语境即具体语言形式出现的环境, 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 狭义的语境指的是上下文, 即词、短语、语句和篇章的前后关系。 广义的语境指的是使用某个语言项目时的广阔的社会背景。 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 如果没有一定的语境, 任何词汇都将变得没有意义。 也就是说, 学习词汇一定要放在某个语境里学习。 由此可见, 语境教学法可使学生通过语境更深刻地理解单词的用法和多种意义, 从而对于单词的记忆更牢固。 通过上下文和创设情境能够让一个生词的意思变得简单而浅显, 有利于学生的掌握和理解。 例如在教学expensive这个单词的时候, 我先创设一个购物的情境对话:
A:Can I help you?
B:Yes, I want to buy a new coat.
A:How about this one?It’s very nice on you.
B:Well, I like it.How much is it?
A:It’s 550 Yuan.
B:Oh, 550 Yuan, that is too expensive.
尽管没学过expensive这个词, 但是学生还是能根据上下文很容易地猜到它的意思是“昂贵的”。 像这样创设情境来教学单词, 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另一方面可以让他们在语境中学到新单词, 同时可以加强他们运用单词的能力, 可谓一举多得。 这样简简单单的就能够学习并且掌握新单词的方法会让他们觉得学习是件快乐的事情。
三、利用音形结合、构词法教单词
“英语词汇总量虽上百万, 但基本构词成分却是有限的。无论就音形而言, 还是就意义而言, 每个英语词都同其他词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是整个英语词汇系统中的一个分子” (胡春洞, 1990) 。 教师应该善于引导学生把当中的联系找出来, 让他们归纳总结。 如教学care这个单词可用构词法, 将care–careful-carefully-careless一并归纳出来, 告诉学生当中的规律-ful是形容词词缀, -ly是副词词缀, -less则是反义词, 这样让他们可以举一反三, 不但减轻学生记忆的负担, 而且学得词汇的知识。 又如集中学习单词时, 可以按照单词的类别归类来教, 如职业类:farm-farmer, work-worker, teach-teacher, drive-driver。也可把音形相近的单词, 如:now-how-cow, name-cake-lakehate等归纳在一起学。 在某些单词上, 我个人觉得还可以适当地利用我们的母语, 毕竟英文和拼音无论是发音还是形状上都是相似的。 比如教change这个单词时, 我只说了一句话便让学生记住了这个单词:嫦娥改变了对猪八戒的看法 (嫦娥的拼音拼起来刚好是change, 而改变是change的中文意思) , 生动有趣, 简单易记。
四、通过游戏竞赛教单词
我的学生是一群十几岁的孩子, 爱玩是他们的天性。 如果能在课堂上让他们既能玩又能学到知识的话, 学生一定能在学习中享受到乐趣。 让学生在“玩中学, 学中玩”, 可以减轻学生对单词的厌烦和焦虑心理, 自然而然, 他们记忆单词的能力就得到提高, 也更乐意去学去记。 以下我列举几个常用的单词教学游戏, 如: (1) touch and guess, 让学生通过触摸实物, 描述物品的颜色形状等, 让其他学生猜是什么物品。 如教学水果这类单词时, 我在一个黑色口袋放一个苹果, 让一位同学来摸并且猜测物品, 并且让他描述它的特性。 尽管还是刚学英语的学生, 但是他还是能说出:It’s a kind of fruit, it is red, it is round and sweet. 这种猜测游戏可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和口语应用能力。 (2) 学数词也有不少游戏, 比如bingo游戏既可以锻炼听力, 又可以加强学生记忆单词的能力。 (3) 单词接龙游戏, 可以是把单词连成句子, 也可以是单纯的单词接龙。 前者可以锻炼学生句子的表述能力, 后者更多地考查学生的词汇积累。
总之, 采用多样性的教学方式可以丰富课堂的内容, 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活动性和学生的参与性, 使得单词的记忆不再乏味枯燥, 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记忆单词, 加强词汇的积累, 从而整体性地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当然, 词汇教学的方法不止上面所说的这些, 因为水平有限无法一一列举, 希望得到同行的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顾曰国, 主编.英语教学法.外语教学研究出版社, 1999.
[2]胡春洞, 主编.英语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0.
[3]汪榕培.英语词汇学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4]程世禄, 张国扬.ESP的理论与实践.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6.
让学生感受英语学习的乐趣 第9篇
一、运用新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感知语言,在真实情境中运用语言会收到意想不到到的效果。在课堂中我经常利用多媒体设备来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把文字、声音、图像等融为一体,创设学生主动参与语言交际活动的情境,让学生走入情境、理解情境、表演情境以此突破语言观,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更容易进入角色,课堂气氛也异常活跃。良好的开端能让课堂事半功倍,一个好的开端能学生带来亲切的感觉,留下难忘的印象,富有艺术性的开端,可以使学生自然地进入学习新知识的情境,并能激发学生学习情感,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乐学、爱学,因此教师要巧设开头,先声夺人,用最短的时间,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小学英语导入新课的方法多种多样,没有固定的模式,我经常采用:歌曲式导入,提问式导入,图片、幻灯等电教手段导入,悬念式导入,复习式导入等等。例如,Book Three《Lesson 9》本课第一部分内容要学5个商店名称bicycle shop、tea shop……我让几个学生拿上各种道具,扮作卖主,老师介绍每一个卖主有一个商店,如果我在一个商店买到一辆自行车,我们应该给这个商店起个什么名称呢?学生就会给出bicycleshop,以此类推,clothes shop、tire shop……经过这个有趣的小故事的导入,学生学起来特别轻松,并由此可以向外延伸许多生活中新的内容,shoes shop、pants shop……逼真的情景,以其声情并茂的优势将抽象,枯燥、呆板的语言文字变得直观、形象、明了、清晰,使语言的功能在动态的画面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使学生对语言的感知理解更为深刻。
二、教学方式多样化,“拴”住学生的心
1.随机应变,如把“stand up,sit down”这一环节提前,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让他们觉得学英语原来是如此地有趣。在第一堂课的单词教学中就可以适当地添加一些动物、植物的单词,或者可以把下一单元中的单词提前教,如“duck,monkey,dog”等等。还可以要求学生根据学过的单词,自己编一个小故事,题目为“我的生物园”。鼓励他们利用学过的单词,自己编小故事。
2 . 在教学中常用各种方法,如“表演法”、“竞赛法”、“游戏法”等。
(1)通过“小老师”、“模仿秀”的活动锻炼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比如“Tack about it”,这一模块中,我们就可以鼓励学生大胆地模仿,带表情说句子。如“I am hungry.”(可以作饥饿状):“I am thirty.”(可以作口渴状);还可以鼓励学生上讲台当“小老师”,领读句子。让他们模仿教师平时上课时的表情、动作,鼓励他们学着使用课堂用语。比如说“Stand up”“very good”,“Sit down ,please”。
(2)把身体语言带入课堂。在教单词或句子时,我们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做动作,甚至做夸张的动作或用夸张的朗读语调,孩子们特别喜欢。“big”两手张开画个大圈,“small”用两手指做个特别小的小圈,“strong”出示手臂,并鼓起肌肉,“thin”做一个瘦的动作。学完单词后,老师做出动作,学生就会说出这个单词。
(3)表演法。例如我常用的表演法,让学生利用每课的前五分钟表演巩固已学句子,具体做法是:学习小组表演对话,能说什么就说什么,说错也没关系。这样就不会让学生感到有说错要批评的压力。
如:——Hi,Jim.Hello,Mike,Nice to meet you!Niceto meet you,too.——What‘s your name?My name is Jim.How are you?Fine,thank you.And you?I am fine,too.由于教学方法的多彩多姿,课堂教学充满了生气,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4)运用边画边说。新教材的最突出的特点是图文并茂,无论Student book还是Activity book到处都体现了这一特点,绘画是一项眼、手、脑等并用的活动,具有直观、生动、形象等特点,它一则可以引起学生兴趣,二则可以帮助学生记忆,提高学习效率。有一次学生关于颜色的单词,学生很容易混淆,于是我教了学生这样一首儿歌:“小黑熊,真顽皮,手里拿着大画笔,画片天空用蓝色,blue,blue是蓝色;画朵白云用白色,white,white是白色……最后拿起黑色笔,black,black是黑色;对着镜子画自己,黑不溜秋不美丽,哭着闹着找mummy.”喜闻乐见的教学手段使英语课堂充满学习的乐趣,而且教学实效性也好。
三、“现学现卖”,创设语言运用环境
创造课外英语环境,对于学生来说是十分必要的。老师课外带头说,无论在校园中还是楼梯口碰到同学,我总会用最简单的语句打招呼:“Hi!Boys,How are you?”一段时间后,学生课外见到我,就会争先恐后地用英语招呼我,养成了用英语进行交际懂得习惯,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能力。
小学科学教学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第10篇
1. 创设教学情境, 诱发学生体验兴趣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主动引进体验学习方式, 在实施体验学习中创设与小学生年龄特点相符合的情境, 以情境刺激学生的感官, 从而将学生带入特定的学习环境中。教师可以丰富情境的创设方式, 例如运用真实的和模拟的体验情境, 还可以借助多媒体资源, 将情境生动化、动态化, 如融入视频、音乐、图片等。学生在受到情境的感染后, 不知不觉地进入特定的情境中, 体验学习的兴趣不断地被诱发出来, 并催生出更强的学习动力。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火山和地震”的内容时, 教师以教学情境诱发学生体验学习的兴趣。首先, 教师利用多媒体视频播放一段火山喷发及喷发后形成熔岩的情景, 以及火山带给各地的旅游资源, 其中最为典型的是日本富士山。通过视频和图片的刺激, 学生的体验兴趣被激发出来。其次, 教师与学生互动。教师问:“对于火山喷发, 你有什么感想或感悟?”有学生说:“火山喷发温度非常高。”有学生说:“火山喷发很壮观, 也很美。”在这个教学案例中, 教师以情境带领学生进行体验, 再设计问题与学生互动, 了解学生初步感知体验的想法, 逐层深入。
2. 设计有效问题, 激活学生体验经验
在体验学习中, 教师可以设计问题, 激活学生的体验经验。体验学习要注重学生的亲历性, 教师要给学生机会, 让学生融入科学课堂, 与其他学生一起交流、讨论、互换想法, 从而充实自己。这样的教学也能够突出新课程改革提倡的生本理念, 让学生亲历科学知识的形成。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学生可以根据学习需要进行实验操作, 强化学习印象。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小车的运动》一课时, 教师出示生活中的载重汽车, 并提出问题:这辆载重汽车行驶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提出问题后,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猜想, 再进行体验。经过讨论, 很多学生假设汽车运动的快慢与载重量有关。当学生带着问题动手实验时, 教师再提出:1每次实验如何使小车运动起来?2小车运动需要用力, 力的大小是否有规定?3你觉得应该用什么来衡量小车运动的快慢?由于实验较为复杂, 学生需要分工合作来完成。学生在科学课程学习中, 能自主发现科学, 体验科学, 享受到分工合作动手实验的乐趣。
3. 丰富体验方式, 促使学生享受学习乐趣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 教师可以结合教材中的科学学习内容, 设计生活体验、实验体验、模拟体验等活动, 利用丰富的体验学习方式, 让学生感知不一样的科学学习方式。在设计各种体验活动时, 教师可以融入一定的竞争元素, 设计激励方法, 推动学生的创新体验, 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从而让科学课堂更有活力。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一课时, 内容是如何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通过学习, 学生掌握了几种方法, 如往水中加盐、改变重量、改变形状、借助漂浮物、增大空间等。由教师设计体验活动, 引导学生来合作探究完成。教师问:“把一个空塑料瓶看成浮在水面的潜艇。你应该如何让这艘小潜艇沉下去又让它浮起来呢?”学生需要动手操作来完成, 并加以说明。通过设计体验活动, 学生能够将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从而强化学生的理论与应用能力, 同时也享受到科学课程学习的乐趣。
4. 引导评价反思, 促进学生知识内化吸收
反思是体验学习的一大特点。教师除了激发学生体验兴趣, 设计活动引导学生体验, 还必须引导学生反思体验学习的过程以及结果。只有学会不断反思, 学生才能获得更大的进步与发展。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 并且教会学生反思, 如反思自己是否主动体验并反思体验中学到的内容, 以促进自身知识的内化与吸收。
例如在对苏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课程《小车的运动》进行评价反思时, 首先, 教师要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体验学习时的态度和表现。如学生要反思自己是否主动思考教师设计的问题, 是否与其他同学交流讨论, 动手操作完成等。其次, 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学到了什么。如反思在体验学习过程中, 自己是否学会在实验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在实验中是否注意实验事项等。再次,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整理学习思路和方法, 以及如何高效完成体验学习任务的秘诀。同时还可以让学生评价一下教师开展体验学习的引导、调控是否到位等情况。通过一系列的反思与自评, 学生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 总结自己表现好的地方, 发现存在的不足, 从而促进自我改进, 最终得到提高。
总之, 体验学习能够让学生亲自体验到科学学习的乐趣, 从而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促进科学课堂走向高效。教师要在准确理解体验学习的基础上, 设计科学课堂教学, 从而真正利用体验学习, 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让科学课堂更有活力。
摘要:文章将体验学习运用到小学科学教学中, 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 强化学习印象;有利于学生体验到学习科学的乐趣, 从而增强教学效果。
兴趣引领小组合作学习的乐趣 第11篇
表格刚贴出来,小D来了,一脸的不高兴。我很纳闷了,为了他,我这次可是把班上最好的同学给做同座了,还不满意,真是“人心不足蛇吞象”。我也立马拉下脸。“怎么啦?”我说。小D微微抬头说,“我知道老师为我好,可以我心里难受,他给我压力。”平时大大咧咧的小D说这话时,真像有天大的委屈。
我气不打一处来,整个组就他一个双差生,年级倒数了,各个组都怕要他,他还“得理卖乖”。是第一组组长主动挑担子说要帮他进步的,应该感激还来不及。“有你挑的组吗?也不看看自己。”我甩出一句。
听了我的狠话。他什么也不说回去了。
接下来几天,教室内,总看到组长课余悉心的辅导他;上课有时他开小差,组长提醒他;组内讨论时,同学们热烈的进行着,组长不忘记问他有没有意见。多么尽责的组长的。我看在眼里,喜在心里,期待下次的考试快点到来。
双周如期而至,我迫不及待的看小D 的各门分数,傻眼了。还是老样子,选修比原来还差劲。不相信这个结果,心里还在安慰自己:良性循环没有这么快,成绩的提升是一个过程。
细心观察的数学老师告诉一个不争的事实,小D还是小D,他人在心不在。上课眼睛大而无神,游离于课本之外,课堂之外。数学题想都不想了,就是等着抄同座的。组长为他讲题,他有时还脾气大呢。讨论时,他总是在转笔,一副吊儿郎当的样儿。有时还闲聊起哄,叫人受不了他。
真是块朽木,几个老师都愤愤然啦。
孔子能够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我想我怎么办呢?
一天下课后,体育委员拿来表格叫我签字,一年一次的运动会开始啦,看着报名的人员。小D:男子3000米、跳高、足球射门、400米接力。哇塞,好厉害啊,我禁不住窃喜,体育良才。紧锁几天的眉头一下舒展了,该有办法了。
运动会上,小D斗志昂扬,步履轻盈,不负众望,一举拿下3项冠军,操场上大家为他欢呼,几个男生一下把抬起来,真是个英雄啊。
借机我也不时的跟他套近乎,不失时机的赞扬,把他美得羞羞的。
结束后我又跟他聊天,谈体育明星,谈志向,谈为人处世,侃侃而谈时,他终于说出了心里话,这几个星期的憋屈。根本就没学到什么,心里老在自卑,人家高高在上,即使人家在帮助你总有种假惺惺的感觉。是的,每个人都有自尊,心里的坎儿迈不过去,再好的东西也不能左右自己。我疏忽了,他的心里承受。但是我告诉他,我们的帮助是诚心的,正如你夺得冠军时的欢呼声一样是真诚的祝贺,同学之间的帮助是友善的。慢慢地,小D心理的疙瘩解开啦。脸上露出一丝微笑。
几天后,我发现小D慢慢喜欢跟组内同学打交道了,小组活动积极了,作业认真了,对组长的帮助再也不排斥了。虽然进步还不明显,但这毕竟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他的学习兴趣有了提高,尤其是数学成绩,已经可以达到六十分上下,有时还能及格呢。这已经很不容易了。我相信,只要小D继续努力,那他的人生之路就一定会充满盎然春意。
创设学习情境 感受学习乐趣 第12篇
一、创设情境, 唤发学习体验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 而在于激发、唤醒和鼓舞。”而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最能激起学生学习的情绪。而小学低年级学生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这一特点, 一位老师在教《上下》这一课时, 课伊始, 就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树爷爷和小动物们是非常好的朋友, 它们常在一起愉快地玩耍。然后课件展示:依次点击显示树爷爷、小鸟、小白兔、小松鼠。让学生仔细观察并说一说它们这间的“上下”位置关系。这位老师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童话, 提供具体的学习环境, 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使他们感觉到学习数学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 从而愿意接近数学。在学生获得了对“上下”相对位置初步认识的基础上, 又提出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体, 用“上下”来表达, 接着又将知识扩展延伸, 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 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有“上下”的位置关系。这样的数学学习体验极大地丰富学生的现实生活, 学生因为数学学习而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 感受数学学习的内在魅力。又如, 在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时, 当教学到“一元钱可经买到哪几样东西时”这一环节时, 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情境:教师准备了许多价值不等的小物品, 让学生分组模拟小商店, 有的叫唐老鸭商店, 有的叫米老鼠商店等。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一元钱, 到“商店”购物。然后让学生介绍他们购物的情况。在这个活动中, 学生兴致勃勃, 亲切地感受到人民币的价值以及数学学习的快乐。
二、诱发想象, 丰富学习体验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 人类的发明离不开想象。如教学“循环小数”时, 我创设这样一个情境: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下面的图形……猜猜看, 从左往右数第11个图形是什么?当学生猜对后再让他们说说是怎么猜的?你发现了什么?老师再告诉学生日常生活中也存在许多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循环现象。有哪些现象呢?你们知道吗?比比看, 看谁知道的多?这样, 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有的说:“白天、黑夜是一种循环现象。”有的说:“春、夏、秋、冬是一种循环现象。”有的说:“时针、分针在走也是一种循环现象。”……“同学们知道的可真不少。”老师高兴地说, “更有趣的是在数学中也存在着有趣的循环现象。”请同学们计算1÷3和2÷11, 再分别指出商的小数点后面第10位上的数字各是多少?当学习循环小数的意义后, 我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老师这里有一些气球, 有红色的、黄色的、蓝色的。老师准备奖给同学们, 不过有一个条件, 你必须回答我的问题, 答对了, 你才能得到奖品。题目是:如果我按照“3个红球、2个黄球、1个蓝球”这样的规律依次分发给你们, 从1号同学开始, 猜猜看, 第16号同学分到的气球是什么颜色?第45号同学分到的气球又是什么颜色?……同学们个个情绪高涨, 写呀, 算呀。这样, 把课堂教学又一次推向了高潮。这样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 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感受到数学学习的有趣和有用, 从而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参与评价, 强化学习体验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 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 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建立自信。”对学生凡是有价值的所作所为, 即使有些与预定目标不那么符合, 也要给予支持与肯定, 对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给以足够的尊重。评价是为了每一个学生在现有的基础上谋求进一步实实在在的发展。评价要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策略, 提供给学生表现自己所知所能的机会, 通过评价帮助学生自我教育、自我进步、认识自我, 建立自信。要注重发现学生“好”的方面, 要注意多给学生些鼓励, 多让他们看到自己的长处和进步。评价要有助于学生认识到数学有趣、有用和亲切的一面, 使他们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对数学产生积极的情感与态度, 并从中悟出一些对做人和生活有帮助的道理。
在教学时, 我经常用积极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如:“你真棒!”、“你的解题思路真独特!”、“你的算法真有创意!”、“你进步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我还经常引导学生正确地评价自己或他人, 如学生在活动中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动手操作的熟练程度和创新意识等, 从而使学生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 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数学。
四、动手操作, 深化学习体验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 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学中, 我们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 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使他们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 学会学习, 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 我让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纸, 先折出分数1 /2, 并用阴影表示, 接着让学生再对折,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比较, 现在的阴影部分可以用哪个分数来表示呢?如果再对折呢?从中你发现了什么?学生通过动手操作, 大胆实践, 发现了1/ 2= 2/ 4=4/ 8=……在此基础上我再引导学生研究分子、分母的变化规律, 从而归纳出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后, 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学校有一个长方形花坛, 学校准备在这个花坛上种上草和花, 如果这个花坛的1/ 2种花, 铺上1 /2草坪。请你当设计师, 你打算怎样设计, 使这个花坛更美丽。学生个个情绪高涨, 跃跃欲试。学生通过动手操作, 大胆实践, 设计出好几种方案来, 这些方案独出心裁, 各具特色。在这个充满探索的过程中, 让学生亲身体验如何“做数学”, 如何实现数学的“再创造”, 并从中感受数学发现的乐趣。进一步深化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体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