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震撼精神的洗礼—《郑培民》影片观后感(精选2篇)
心灵的震撼精神的洗礼—《郑培民》影片观后感 第1篇
2月23日,全局党员干部在艺术中心观看了影片《郑培民》,很久没有看到这样生动感人的共产党人的银幕形象,觉得很受教育,很受鼓舞,是一次心灵的震撼,是一次精神的洗礼。郑培民经常告诫自己,“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在他二十多年的领导工作中,尽管岗位多次变动,职务越来越高,但他始终是老百姓的“好朋友”、“好兄长”,始终保持着对人
民群众不变的情结。“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在郑培民身上得到了真实的体现。我认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的党员干部应郑培民那样,增强群众观念,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想问题、办事情、做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为人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
领导干部是人民群“众的贴心人”,应当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郑培民始终和人民保持密切联系,每到一地工作,总是和那里的人民打成一片。湘江大地,苗家山寨,哪里贫困,哪里危险,哪里就有他的身影,就留下他的足迹。郑培民始终胸怀百姓,心系群众,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人生追求的最高目标,真正做到了为民分忧在前,吃苦在前,奋斗在前,奉献在前。
郑培民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人民,献给了党的事业。平级调动,从“米箩里跳到糠箩里”,他痛快回答让人敬佩。而一上任后就问哪个村子最穷,更是体现了他处处为人民,哪里最需要他,他就出现在哪里,不唱高调,为老百姓解决实实在在的困难。想一想,党能有这样的人民公朴,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怎能不蒸蒸日上?建设社会主义,需要更多的向郑培民一样的好党员,好干部,好群众。作为一名普通党员,我也应尽我的力量,做好本职工作,不求得失。
郑培民同志是党的高级领导干部,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生活经历不同,工作岗位不同,但他们都忠实地实践着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这部电影之所以动人心弦,启人思考,催人奋进,就在于它们反映了时代的呼唤和人民的心声,这就是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都是共产党人最可宝贵的思想品质,张思德、郑培民以及许许多多优秀共产党员的代表,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影片阐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人民是历史的主体,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共产党人只有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一个共产党人,只有把自己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才能在为国家的解放和民族的振兴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也才能体会平凡中的伟大,艰辛中的幸福,奋斗中的快乐。从张思德到雷锋,从焦裕禄到孔繁森,从郑培民到任长霞……他们的思想和精神都不会随着时代的远去而消逝,而是历久弥新,光彩照人,长驻人民的心中。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向郑培民同志学习,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忠诚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我们党就一定能够坚定地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头,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心灵的震撼 灵魂的洗礼 第2篇
一、整体感知,着重理解责任的含义。
首先,我让学生用优雅而抒情的语调齐读全文,然后提了两个简单的问题:“用一句话概括全文主要内容”、“给这个家庭以及家庭中的四个成员分别加一个修饰语”。在以上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我提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找出文中最打动你的地方,并简要阐述你的心理感受。”由于个体阅读的差异,他们几乎把文中感人的地方都找到了,我顺势引导同学们进行了语言品析和朗读训练。在探究过程中,许多同学都提到了文章的最后一句:“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可是,同学们并不能透彻地理解其含义。我首先通过形象的板书(老人在上,中年人居中,小孩在下)告诉他们这里包括了三代人的传承关系,然后我问:中年人上背老、下背小靠的是什么?学生这时明白了,靠的是责任。我又问:三代人跟责任有什么关联呢?通过学生的讨论和老师的引导,我让他们明白:老年人已经承担过责任,中年人正在承担责任,小孩子将来也要承担责任,只有责任感代代相传,“世界”才会被扛起来!中年人(“我”和妻子)的举动,不仅仅是一种责任的承接,还是给下一代的示范。
二、深入研究,努力挖掘尊老的内涵。
在上一个环节中,学生已经充分感知到了洋溢于这个四口之家的浓浓亲情,我便要求学生用一个词概括浓浓亲情的奥秘。他们很快就总结出:尊老爱幼。我紧接着问:“尊老”和“爱幼”哪一个更可贵?这个问题一下子又将他们激活了。有说“爱幼”更可贵的,有说“尊老”更可贵的,也有说二者都可贵的。我没有马上作出评价,而是用幻灯片打出了两段话。第一段是:老人和儿童属于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他(她)们的生活状态,最能真实地反映一个社会(国家)的文明程度。第二段是:“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明之举。”(培根)简要诠释了这两段话的含义之后,我作了一个小结:“尊老”和“爱幼”都可贵,这既是一个人也是一个国家文明的标志,但我更赞成培根的话,“尊老”更可贵。因为这是人类特有的高尚情感,更是我们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珍贵美德——“孝”的集中体现。同学们,你们知道“孝”字的最初写法吗?它是一个会意字,上面一个“老”字,下面一个“子”字,古人解释“孝”为“善事父母者”。我希望同学们能深刻理解“尊老”的含义,把中华民族“善事父母”这一美德传承下去!
三、家长合作,共同接受灵魂的洗礼。
在本文的预习中,我布置了一道独特的作业题,是要家长完成的。题目设计如下:尊敬的家长:您好!《散步》是一篇语言优美、寄意深远的散文。为使教学效果更佳,我真诚地邀请您加入到我们的教学活动中来。请您在饭后品茶的时候,读读这篇课文,并写下您真挚的见解。①您认为本文最打动人的地方在哪里?为什么?②您有类似感人的经历吗?(有则单一例,没有则罢。)
我设计这一环节的理由有两点:中年人读这篇文章最能引起共鸣;通过家长的参与,拓宽合作学习的领域,并期望达到家长、学生、老师三者之间的有效沟通,使这篇文章的学习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事实证明,这个环节非常成功,并成了这堂课的一个亮点和高潮。
在完成上面两个教学环节后,我说:“同学们,你们想听听你们的家长对这篇课文的理解吗?”同学们非常乐意,并把家长的作业拿了出来(家长的作业由于女代读),在课堂上交流。在同学们的诵读声中,可以知道,多数家长不但认真完成了,而且质量很高。在我布置的第二个题目的回答中,有一位家长作了这样的描述:“我们的家乡扬州是一座古老而美丽的江南名城。记得有一年的中秋夜晚,吃过团圆饭后,在我爱人的鼓动下,全家人一起去瘦西湖赏月。当时女儿年幼,父母亲也不经常出来玩。那晚,母亲想到莲花桥上去看传说中的十五个月亮。依照母亲的心愿,我们来到了莲花桥。正在上桥的时候,女儿忽然看见了桥面漂来的一只只小龙船,这时女儿就是不要上桥看月亮,一定要去划船。我当时也很犹豫很为难,去划船确实很好玩。可当时虽然明月当空,毕竟是晚上,而且我母亲本身晕船,看见水就头晕。我知道我父母不会去划船,我就只能劝女儿改日再去。我的话才说完,父母亲几乎是异口同声地说去划船。听到指令,我爱人立刻去租了大龙船。祖孙三代在水波粼粼的夜色中欣赏着美景。我紧紧抓着母亲,母亲抱着我的!UL,父亲和我爱人用力划着桨。我想我们当时一定是二十四桥明月中最美的一幅画。”这哪里是一份普通的作业,分明又是一篇精美的“散步”!
还有一份家长的作业,是回答第一题的。因家长字迹有点潦草,便由我当堂代读。诵读中,我不禁热泪盈眶,许多同学的眼中也砭着晶莹的泪光。这位家长的作业全文如下:
震撼
——《散步》读后感
拖着一天工作和夜晚“读研”的疲惫,我回到家中,看贝桌上儿子留给我的“作业”:写出课文《散步》读后感和摘录其中的语句等,不禁苦笑!我已困得眼睛直打架,哪有精神再爬格子?
当我随意,翻开课文《散步》,眼睛已经无法合上,心灵随着字里行间不断地震动,我的世界已被震撼!记忆所及,我们一家三代似乎从未散过步,然而,文中作为儿子和父亲的“我”,和我身份一样,都是上有母亲下有儿子。尽管我未似“我”那样散步,但对于“我”的责任和亲情,我感觉得到,理解得到,可是我却没有做到,更遑论亲情世界的细心和孝心!大学及毕业以来,我既未与父亲碰过杯,也未与父亲超过一小时的交流;虽说同住特区,平常却很少在一块儿,更不用说散步了!我是从未体恤到父辈。而今,父亲离我而去已经八年叮,我已经没有“我”的福分了;随着岁月的流逝,留给我的却是日益浓厚的怀念和日趋沉重的愧疚!我也已经许久没有和儿子一起活动了,彼此的交流无外乎就是几句话。现在想来,心中油然而生愧意。市场经济20年,自己总以工作、前途为由,以商海为伍,家庭、亲情观念在日渐式微。各自为政,在一起的时间少了,亲情也淡了,隔阂也深了。其实,生活的本质仍然是亲情至上。
震撼之余,扪心自责,深感作为儿子和父亲的自己责任重大。在顾及小孩身体和学习的基础上,必须全面加强与小孩的感情交流——这就是读罢《散步》强烈涌现的体会。
另:囿于工作和精力,久疏此类文章。记忆所及,罕遇《散步》这样能引起自己强烈共鸣的文章。感谢老师,也感谢儿子,使我明白了父亲的责任和不足。
读罢此文,我作了最后的小结:有人说,体验爱,体验幸福,体验光明,体验温暖,这是我们生命的一种能力,一种状态,甚至这就是生命本身。而我认为,给予爱和幸福,给予光明和温暖,则是生命的最高境界。让我们学会肩负责任,让生命以最美好的方式延续。
在这次《散步》的教学活动中,我和学生以及家长在欣赏这篇美文时,不仅仅得到心灵的震撼,而且经历了一次灵魂的洗礼。
(摘自《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