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整体感知(精选10篇)
《小石潭记》整体感知 第1篇
《小石潭记》整体感悟
《小石潭记》本是淡然出之的。但情深意浓,意境浑成,淡中自有几分炽烈的情愫。下面是《小石潭记》整体感悟,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一、谋篇立意
文章先写所见景物,然后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再写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刻画出凄清的境界,抒发了作者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情。
二、文章脉络
全文共5个自然段,分五个层次。
第二层:写潭水清澈、游鱼活泼。
第三层:写潭外的溪流曲折蜿蜒。
第四层:写潭上的气氛和自己的感受。
第五层:写同游的人。
三、写作方法
⑴观察入微,描摹细致
肖其貌,传其神。语言优美,形象生动。文章对潭中游鱼的刻画虽只寥寥几句,却极其准确地写出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鱼的形神姿态。写潭中的游鱼,笔法极妙,无一字涉及水,只说鱼则“空游无所依”,则水的登澈透明,鱼的生动传神,都各尽其妙,意境之深,令人拍案叫绝。
⑵情景交融。
写小石潭环境的幽静、凄清,抒发作者的抑郁忧伤之情。全文寂寞清幽,郁郁落落,形似写景,实则写心。
⑶写作借鉴
这篇文章生动地描绘了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小石潭结构的奇特,潭水的清澈,岸上景物的秀丽,潭中游鱼的活泼,通过作者精描细绘,图画般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优美的文章,往往得力于作者观察细致,如鱼在水中的情态,溪流时隐时现、明灭可见的景象,若不是亲临其境,进行了细致的观察,是很难描绘出来的,学习本文就重在学习作者缌的观察与生动的描绘,以提高作文水平。
四、参考译文
从小土丘向西行走约一百二十步,隔着一大片竹林,就听到了流水的声音,(这声音)像玉俩玉环相碰撞时发出的响声那样清脆,我的心里感到很高兴。(于是)砍倒些竹子,开出一条小路,往下走就看到了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澈透明。(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有的像是水中小块的高地,有的像是湖中的岛屿,有的像是凸凹不平的小丘,有的像是高峻的山崖。青葱的藤蔓,覆盖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吹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托都没有似的。阳光透过潭水,鱼儿的影子映现在潭底的石头上,呆呆地一动也不动;忽然又飞快地向远处游去,(它们)游来游去是那样的轻快敏捷,真好像在跟游玩的人一同游乐。
朝小石潭西南方向望去,一条小溪像北斗星那样曲曲折折,溪水像蛇爬行那样蜿蜒流动,(随着地势的曲折起伏,)可以看到这一段溪水显露出来,那一段溪水却隐没了下去。那小溪两岸的形状像犬牙那样互相交错,弄不清它的源头在哪里。
坐在潭边上,四下里翠竹绿树团团围绕,静悄悄地没有其他人,(这种极为清幽的气氛)使人神情凄凉,筋骨寒彻,忧伤绵绵,既深且远。因为它的环境太冷清了,不能长时间地呆在那里,于是,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就离开了。
和我一起游历的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还有跟随我一同游历的姓崔的两个年青人,一个名叫恕己,一个名叫奉壹。
拓展阅读:《小石潭记》导读练习
一、课文导读
(一)作家作品
本文选自《 》。作者 ,字子厚, 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
(二)要点提示
1、重点字词
(1)掌握下列加点字注音。
清洌( ) 为坻( ) 佁然( ) 俶尔远逝( )
翕忽( ) 参差( ) 犬牙差互( ) 悄怆幽邃( )
(2)掌握下列一词多义词语。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水尤清冽
从 清
隶而从者 以其境过清
潭中鱼可百许头 以其境过清
可 以
不可久居 卷石底以出
全石以为底
为
为坻,为屿
(3)重点词语解释
水尤清冽( ) 为坻( )
潭中鱼可百许头( )日光下澈( )
佁然不动( ) 俶尔远逝( )
斗折蛇行( ) ( )
犬牙差互( ) 悄怆幽邃( )
四面竹树环合( ) 无所依( )
2、理解性默写
(1)、描写游鱼静态的句子: , , 。
(2)、描写游鱼动态的句子: , , 。
(3)、描写潭上多姿的树蔓的语句 , , 。
(4)、用比喻写溪流,写岸势的 , 。 , 。
(5)、写小潭最突出特点的句子 , , , , 。
3、重点句子翻译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3)、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4)、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5)、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6)、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7)、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8)、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4、知识梳理
第一段写潭,写树。
《小石潭记》整体感知 第2篇
初中阶段首次出现“整体感知”,是1992年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概内容”,当时虽然列为阅读能力训练18条的第一,但只是作为初级阅读技能来看待,大致相当于学生预习课文那样的粗读。2000年,国家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整体感知”的内涵和地位,起了实质性的变化。
简单地讲,早先的“整体感知”或“整体把握”,是在“分析课文”的语境中提出的。其学理基础是语文教育界习惯了的“整分整(教学实践中实际上还是弄成,分’)”三遍读法(教法)程序。主要的意思,是说阅读教学(阅读)要从“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概内容”入手。这与“常规”的语文教学没有大的冲突,所以也没有引起大的反响。2000年的初高中大纲,则是在反对上述“肢解模式”、提倡“语感”培养、大量增加文学作品、注重“诵读”的语境中提出的。关注的重点,此刻已从阅读(阅读教学)的入手处,转到了后面的那个“整”,矛头则指向中间的“分”,试图对之加以彻底地改造。大致是如下五点:①针对教师以大量讲解替代学生阅读的弊端,主张让学生自己去“感知”“把握”。②针对教师(实际上是教材和教参)讲解课文内容(词句含义、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多是“似概括、似解释、似阐述、似发挥,甚至就是在重说一次更别扭的语句”的怪状①,主张让学生自己“感知课文”高中段的.表述虽然沿用“把握课文内容”,但“课文内容”的解释,已扩散到“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感情”。③针对教师在讲解中字词句篇、语修逻常面面俱到的抠挖“肢解”,主张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④针对“肢解模式”进而针对“分析”,主张阅读教学采纳使学生“整体感知(把握)”的方式比如“注重诵读”。⑤针对烦琐的“知识泛滥”式的考试,主张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评价,要转到“整体感知”“整体把握”的能力语感积累。上述五个方面的综合,无疑是对以往阅读教学的否定。但是,由于未能及时地研制出“分析”的替换性方法和工具,更由于舆论的强音是根本上就抵触分析,因而造成的结果是实际的掏空了阅读教学原来程序中的“分”,很大程度上变成了“整整(尽管理论上和实践中必然存在分’)整”。表现在教学方法,“分析”则被以“诵读”为主干的“感知”所替换。面对这样的结论,对如何进行阅读教学,语文教师有诸多的困惑:①在阅读教学中,是否全部的课文都要“整体感知(把握)”?②“整体感知(把握)”是否感知整体整篇课文?③使学生“整体感知(把握)”的教学,是否一概通过诵读(朗读、背诵)?④“整体感知(把握)”是否等于学生自己的感知、把握?我们结合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下简称(标准》)在阅读目标的具体条款中对“整体感知”提法的回避来分别讨论。而讨论的前提,是区分“整体感知(把握)”在阅读层面和阅读教学层面的不同含义,对自然情形下的阅读与课堂教学情境中的学生阅读也必须分开来考虑。阅读层面,是从读者的角度来说的,主要指阅读的方式,牵涉到阅读目的和文本类型等。在这一层面,“整体感知(把握)”的完整表述应该是:用整体感知(把握)的方式阅读适宜于整体感知(把握)的文本以达到整体感知(把握)的目的。在中国文论的研究中,我国传统的文学批评(本文笔者注:内含阅读的思维与方法,概括为“整体直觉”。“整体、直觉、取象比类”等,是汉民族主导思维方式,②以“比类”与“体味”为主要特征的“整体直觉”阅读方式,是汉民族主导思维方式在文学鉴赏领域的贯通与体现:“这样的思维方式体现于文学批评便是将
《小石潭记》赏析 第3篇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之一, 小石潭是一处奇异美丽之景, 但却遭人忽视、为世人所弃。在描写过程中, 作者将主体情感不露痕迹地融注于自然之中, 借“弃景”来表现自己虽才华横溢却不为世用, 反被远弃荒僻的悲剧命运和愤懑心理, 文中虽“乐”犹悲, 使人于意会中领略到作者的情感指向。
开篇作者以独特慧眼, 发现了小石潭这个风景绝佳之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人“隔篁竹”, 未见潭水, 却已清晰可闻“如鸣珮环”的水声。这水声, 打破了作者的沉思, 悠扬的乐音, 缭绕于竹林之中, 碧水之上, 给身隔竹林, 尚未与石潭谋面的游者, 带来无穷的联想, 可知有溪水流淌, 注入潭中, 似一位带有万种风情的村落少女, 戴着被轻风拂动的玉环、玉珮。此声引发作者急切一睹潭水容颜的强烈愿望, 作者完全忘却了自我, 完全陶醉于自然之中, 面对此景, 难怪柳宗元要感叹:“心乐之”了。在这里作者用了新颖而美妙的比喻, 以“鸣珮环”, 使本诉诸人听觉的水声, 变成了可审视、可欣赏的具体形象, 唤起了读者的审美通感, 真是字少意丰, 惜字如金, 字字显意。当然, 这里作者选择的是路程近, 声音美, 竹林成片的小石潭之景。我们不免要问, 这样美的景致为什么少有人涉足?原来, 这是玄虚之笔, 作者联想自己的遭遇, 景如此, 人亦然, 这“乐”中暗暗地透露出作者“虽有千里之能”, 然而却无人赏识, 被弃于世之感伤。另外, 作者选取竹林来描写, 也有着深层的意义, 竹常是墨客画家笔触之物, 大凡画家喜竹, 来源于竹的本性, 郑板桥一生以竹为友, 丰子恺画竹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吴镇画竹, 强调竹子的坚韧个性, 他曾作《雪竹图》, 题诗云:“董、宣之烈, 严、颜之节。斫头不屈, 强项风雪。”他以董狐、赵盾 (宣子) 、严颜、颜果卿等人的气节比喻雪竹的坚韧不屈。他以“虚心抱节”来赞颂竹子既虚怀若谷、坚守气节的人格化的植物特性:“抱节元无心, 凌云如有意。寂寂空山中, 凛此君子志。”这里我们不难窥探到作者隐于心底的超然物外的洒脱性格, 他以竹自诩, 以竹自赞, 竹的孤傲与他寂寥的心境相得益彰, 达到物我两融的境地。
当作者急切“伐竹取道”, 直奔潭边时, “下见小潭, 水尤清冽。”这“清冽”二字, 不但写出了水质的清澈, 还写出了水温的凉意。清澈的潭水, 使整块山石铺就的潭底一览无遗, 近岸处, 那石底边沿翻卷露出水面, “为坻, 为屿, 为嵁, 为岩”, 好像岸石有意在向游者争宠:千姿百态的山石, 倒映于碧潭中, 水色山光, 撩人眼目。潭边“青树翠蔓”, 在山风中, “蒙络摇缀, 参差披拂, ”这与相邻的山石潭水, 一动一静, 相谐成趣。由于潭水的清澈见底, 看下去鱼儿“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 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 俶尔远逝, 往来翕忽”这一段描写, 鱼的活泼可爱的形象表现得活灵活现, 静逝之神态历历在目, 这与吴均的《与朱元思书》“水皆缥碧, 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 直视无碍”有异曲同工之妙。面对如此清澄的潭水, 柳宗元心情似有所乐, 他感到尾尾游鱼“与游者相乐”。这清澈的潭从何而来, 柳宗元不觉立于潭边, 西南而望, 极力循声溯源。“斗折蛇行, 明灭可见”的小溪, 正匍匐奔来。两岸高高低低, 凸凹不平, 犬牙相错岩石, 使人倍感形象逼真。大凡在文学作品中, 作家往往把抒发的感情统一在一个基调中, 把景与人、境与情、自然意象与社会境遇结合, 使审美形象进入作品中, 也就是说, 作家写作时注意对景物的选择, 即为情感的抒发找好安身之地。挑选景物时, 所选取的景物所具有的特点必须与作者抒发感情的主旨有着某些相似或相通之处。随着作者视线的移动, 静动相迭、明暗相生, 这其实是天涯沦落人颠沛流离、孤寂无奈的多重矛盾心态下的情感轨迹。清冽的潭水, 呈现的出一派凄凉萧瑟气氛, 这也是作者怀才不遇哀叹伤感的绝唱。作者选取了树林、藤萝、风等自然之景, 然而有林而无嘤嘤鸟语;有藤萝而无夺目鲜花, 亦无沁脾花香;有风却无啸鸣之声;有人未闻人语, 这难道不是作者有意而为之?答案当然是肯定的。作家张而不扬、收放有度, 恰如其分地表现自己为景而喜, 为己而悲的复杂心理, 真是“增之一分太多, 减之一分太少”, “此时无声胜有声”, 也可以看出作者驾驭文字能力的高明之处。但也有人问, 文中描写了如鸣珮
环的水声, 难道不是作者“乐”之表现?其实, 这美妙的水声只是表明作者探访石潭的缘由, 此乃醉翁之意, 由此我们可以推断, 作者由于改革受挫, 被贬远方, 精神负担很重, 处在极度烦恼和压抑之中, 为何能“乐”?实是因为抛弃了烦恼的官场, 在这里找到了清静之地, 灵魂得到了净化和复归, 给这位破碎了心的作者带来了片刻的欢乐, 但他的欢乐是暂时的、表面的, 悲怆才是他内心真实的体现。
赏析《小石潭记》 第4篇
【关键词】清幽 悄怆 离去
《小石潭记》这篇文章语言优美,意境清新,含蓄隽永。作者按照游览顺序,把小石潭和小石潭周围景物描写得细腻逼真,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如在眼前。作者不断变化视角,采用不同手法写出了小石潭形状的奇特、潭水的清澈、环境的清幽、景色的优美,把作者被贬后痛苦郁闷孤凄悲凉的心情表现了出来,这种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具有极高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流传甚远。
柳宗元被贬来到永州担任司马这一闲职,情绪低落,但他并未消沉不作为,而是用闲暇时间足迹踏遍永州的山山水水,给后人留下了“永州八记”这一组精美散文,全面反映永州的山川地貌、风土人情、游历观感。他这种自强不息,敢于跟命运作斗争的精神令人钦佩。今天读他的山水风光之作,依然令人感到亲切,爽心悦目,受到鼓舞。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篇数不多的山水游记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篇。它表现了作者对于事物的深刻观察力和独特体验,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力。文章中所使用的那些描绘景物细致入微的手法和奇妙形象的比喻,都值得我们借鉴。由于有这么多优点,所以多年来一直作为传统篇目选人中学语文课本,供世世代代华夏儿女学习。
全文共分五个自然段。第一段,用移步换景的手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不同的景致。向大家介绍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和周围景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作者开门见山地表达自己听到水声后的快乐心情,给读者营造了一个愉快舒适的气氛。怎么听到水声的?隔着竹林听到的,水声跟人身上佩戴的玉佩玉环一样相互碰撞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极富音乐美感。说的就是比喻句“如鸣佩环”。这一句叙述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由景及情,写得极为自然,为下文进一步写水做了铺垫。接着循着水声发现小石潭,“伐竹取道,下见水潭,水尤清冽。”作者及游人费了些周折,砍倒一片竹子开辟出一条小路才看到小石潭,可见小石潭所处地势之僻远,竹林之茂盛,是一个静谧安详的世外桃源,自然潭水就非常清凉。“伐竹取道”四字,用行动写心情,体现了前面的“乐”字。再写小石潭边沿形状千奇百怪,“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岩。”小石潭的底部是一块完整的石头,在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头弯曲露出水面,形成各种样式。“坻”,是水中高地;“屿”“岩”是不平的岩石。总之,这完全是一个由各种形态的石头围出的池潭,这就是它起名为“小石潭”的缘由。“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看到青青的树木碧绿的藤蔓,相互缠绕盘结在一起,随风下垂摆动,勾勒出一幅富有诗情画意的绿色屏障,引人驻足观赏。潭上描绘仅12个字,句式整齐,朗朗上口,便将小石潭周围极幽极佳的景致展现在我们面前,让人们感觉到它的奇妙。作者采用打开画轴法,把小石潭及周围景色慢慢拉开展现在大家眼前,尽情领略观赏。
第二段,变移步换形为特定聚焦手法写小石潭水清和鱼儿活动情况。是本文最精彩吸引人的一段。作者视线由环视转为俯视,紧密照应第一段“水尤清冽”和“心乐之”。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写潭中鱼大概有一百多条,在空濛透明的水中,没有一点依靠,阳光透过水面,把鱼的影子照在潭底的石头上。这是写潭中水的清澈明亮,没有直接描写,而是通过“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的侧面描写手法来体现。这种游鱼和潭水相互映衬的写法,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继续写鱼儿,“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鱼儿静静地一动不动,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了,动作非常轻快敏捷。用正面白描手法,动静结合,写鱼在水中自由自在怡然自得的生活情景,看到这,作者不由兴致大增,说鱼“似与游者相乐。”这时,人鱼合一,文章境界升高一层,使得本来清净明澈的小石潭增添了无穷生机和活力。这几句绘形、绘神、绘影,勾勒出一幅“鱼戏图”。
第三段,作者视线由俯视变为远视,探究小石潭溪水源头及潭上景物。“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从小石潭向西南方向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蜿蜒前行,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隐隐约约,时隐时现。用两个比喻“斗折蛇行”来写溪水的弯弯曲曲,形象逼真,给人以丰富想象。再写小溪两岸的地势“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小溪两岸的地形像狗的牙齿一样参差不齐,错落起伏,让人不知道水的源头在什么地方,又用了一个比喻“犬牙差互”来形容小溪两岸地势的复杂,凹凸不平,错落有致,倍感真实生动。至此,小石潭的方位、内形、外形、周边状况逐渐清晰起来:它在一个小山丘的底部,由整块岩石构成,潭中水清鱼欢,周围草木茂盛,潭边溪水缓缓,四周幽寂。
第四段,写作者对小石潭总体印象和感受。“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坐在小石潭上,四面都是竹子和树木环绕包围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不觉使人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心中不免悲伤起来。这是作者由刚开始“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的情绪一下子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触景生情,引发了被贬谪后的难受失意之情。“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因为这里的环境太过于凄凉,不能长时间停留,题了字后就离开了。交代自己离开的缘由。至此,作者把游览小石潭的过程交待得清清楚楚,结构完整,思路清晰。而且突出了一个“静”字,把环境的静深入到心神中去,情景交融,展现了一种凄苦孤寂的心境。是作者被贬后的心情曲折反映。
最后一段,介绍同游的人。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已。”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这是游记的一般写法,不必过多的纠缠。
《小石潭记》整体感知 第5篇
1.通过两篇文章的学习,比较两位作者的心情感受。
2.学习两篇文章的写作手法,说说它们的异同。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教学目的要求1
2.教学难点:教学目的要求2
三、教学课时数
一课时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1.导入课文:
两篇文章都是记,记下的是两位作者的心情感受;两篇文章都是记,记下的是作者的行踪,读课文时,我们感受着两位作者独特的心境。
2.说说两位作者的心情感受。
3.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
先由学生谈谈两篇文章的异同,只要说出其中的一二。
可从两篇文章的内容、结构、语言方面作比较。
参见教案后面的小论文《心情感受格调有其殊
描写衬托较相似〈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导读比较》
4.品味语言
请同学可选择两篇文章中的字词、句子、段落,品味它们的妙处。
5.质疑
请有疑问的同学说出还存在的疑问。然后学生讨论。最后老师作点拨,总结。
6.探究
在中国历史上,被贬官或远调的人很多,请你说说他们的心情感受,以及他们的文化心态。
7.布置作业:选择其中的一篇文章,写一篇赏析的文章。
描写衬托较相似
小石潭记 第6篇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2、学习文章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3、理解作者在贬谪期间孤独悲凉的心境。
二、教学重点:学习文章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在贬谪期间孤独悲凉的心境。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孔子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之磅礴,水之灵动,使人迷醉,身处优美的山水之中,看山山有情,赏水水有意。林语堂说过: “山水是地上的文章,文章是纸上的山水。”古代的文人墨客为排遣心中的失意,常常寄情山水。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永州觅得了一处这样的清幽之境,让我们随他一起走进《小石潭记》,看文章描绘了哪些优美的景物,看作品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二)活动过程
活动一反复读书
1听读课文:注意留心字音、节奏,初步感受流淌在文字中的作者的情感。2读重点字词的读音。
3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得通顺,流畅。4解题:
(1)游记与记游(2)《江雪》释情
5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写景状物的方法,同时体会作者在文中的心情。6分段读课文,概括各段主要内容。
7(大屏幕显示)反复朗读:清冽 参差 翕忽 差互 寂寥 悄怆幽邃(大屏幕显示)反复朗读:
如鸣珮环 水尤清冽 青树翠蔓 蒙络摇缀 参差披拂 影布石上 往来翕忽 斗折蛇行 犬牙差互 竹树环合 寂寥无人 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生朗读上面的词语)
活动二:自由发现
1从课文里面自由地发现你能够发现的东西,现在老师举例说明。(大屏幕显示)
自由发现:例,我发现课文中有很多地方是围绕“小” 字来写的。我发现“空游” 这两个字特别的好。然后你还可以发现哪些是一个画面,哪里是有动景、静景的,哪是有色彩的⋯⋯你都可以发现。开始自由地发现。(生自由读课文,发现文中的妙处)2师对生进行点拨与总结(大屏幕显示)
第一段:移步换景,动静结合。第二段:定点特写,一笔两用。第三段:由近及远,留有悬念。第四段:环视四周,情景交融。
活动三趣味欣赏
(大屏幕显示)趣味欣赏
清新 清凉 清秀 清越 清澄 清脆 清亮 清澈 清幽 清冷 清寒 清寂 清静 清冽 清凄 清丽 清晰 清纯
每个人从文章里面选一个地方说一句话,必须要用一个含“清” 字的一个词,任选一个词都可以。比如说“潭水是‘清冷’ 的”。每两个人一起造一个句子。(生思考、讨论,准备发言)活动四:由此及彼
余应潮老师的《小石潭记》趣味欣赏
“闻水声,如鸣珮环”,水声叮咚,清越动人;“下见小潭”,“尤” 有清凉之感;“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景物多么清秀;鱼儿“往来翕忽”,嬉戏在清澄的水中;“影布石上”,可见潭水冰清玉洁,清澈透明;小溪也一定是水声清脆,水色清亮;“坐潭上,凄神寒骨”,是坐在石上的清冷;“其境过清”,环境太清静了,太清幽了,这让作者更感到心境的清凄。全文段落小巧,景物清新,画面清纯,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向浩老师的江城子读《小石潭记》有感
江城子
读《小石潭记》有感
报国为民改革忙,奸人起,埋忠良。贬谪永州,十年愁断肠。纵然闲情又逸趣,钓江雪,孤独伤。
忽逢小潭悦心房,流水清,游鱼畅。岸似犬牙,乱石写文章。虽有快意跃然起,离别时,又凄凉。
小石潭探幽
碧纱藏小影,隔绿闻珮音。青翠拂石岸,蒙络缀坻屿。日光澈潭底,佁鱼乐忽翕。斗蛇遥探源,差互明灭几。竹树四幽合,心神皆寒凄。境清寥游兴,恕己复奉壹。
(三)教师总结:
我们这堂课分为三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反复地朗读,第二个活动是自由地发现,第三个活动是趣味地欣赏。第四个活动由此及彼。“趣味欣赏” 这一环节同学们下去之后还可以继续地做。一千年,一文人,一次美丽的邂逅;一石潭,一身影,一次黯然的神伤。
(四)作业:
请同学们课下写一篇《小石潭记》的读后感,300字左右。或者写《小石潭记》导游词3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
唐·柳宗元
《江雪》:孤、独
《小石潭记》 第7篇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注释:
从:自,由 。
小丘:小山丘(在小石潭东边)。
西:向西,名词作状语。
行:走。
篁(huáng)竹:成林的竹子。
如鸣佩环:好像人身上佩戴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鸣,使发出声音。佩与环都是玉质装饰物。
乐:以为乐,对感到快乐(意动用法)。
伐:砍伐。
取:这里指开辟。
下见小潭:向下看就看见一个小潭。见,看见。下,向下。
水尤清冽:水格外(特别)清澈。尤,格外,特别。冽,凉。清冽,清凉。
全石以为底:即以全石为底(潭)把整块石头当作底部。以,把。为,当作。
近岸,卷石底以出:靠近岸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近,靠近。 岸,岸边。卷,弯曲。以,相当于“而”,表修饰,不译。
为坻(chí),为屿,为嵁(kān),为岩: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坻,水中高地。屿,小岛。嵁,不平的岩石。岩,悬崖。
翠蔓:翠绿的藤蔓。
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覆盖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可百许头:大约有一百来条。文中指小潭里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可,大约。许,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相当于同样用法的“来”。
皆若空游无所依: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托也没有。空:在空中,名词作状语。皆:全,都。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阳光向下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好像映在水底的石头上。下,向下照射。布:照映,分布。澈,穿透,一作“彻”。
佁然不动:(鱼影)呆呆地一动不动。佁(yǐ)然,呆呆的样子。
俶(chù)尔远逝: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了。俶尔,忽然。
往来翕(xī)忽:来来往往,轻快敏捷。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翕:迅疾。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溪水)曲曲折折,(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斗折,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蛇行,像蛇爬行那样弯曲。明灭可见,若隐若现。灭,暗,看不见。
犬牙差(cī)互: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犬牙,像狗的牙齿一样。差互,互相交错。
凄神寒骨,悄(qiǎo)怆(chuàng)幽邃(suì ):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凄、寒,使动用法,使感到凄凉 ,使感到寒冷。悄怆,忧伤的样子。邃:深。
以其境过清:因为那种环境太过凄清。以,因为。其,那。清,凄清。
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不能长时间停留,于是记下小石潭的情况就离开了。居,待、停留。乃,于是就。之,代游小石潭这件事。去,离开。
吴武陵:作者的朋友,也被贬在永州。
龚古:作者的朋友。
宗玄:作者的堂弟。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跟着我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隶而从,跟着同去的。隶,作为随从,动词。崔氏,指柳宗元姐夫崔简。小生,年轻人。
译文: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一段明的看得见,一段暗的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小石潭记》整体感知 第8篇
【甲】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倏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⑤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①元丰二年,中秋后一日,余自吴兴来杭,东还会稽。龙井有辨才①大师,以书邀余入山。比出郭,日已夕,航湖至普宁,遇道人参寥,问龙井所遣篮舆②,则曰:“以不时至,去矣。”
②是夕,天宇开霁③,林间月明,可数毫发。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出雷峰,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④泉据石而饮之。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谒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
(秦观《龙井题名记》)
【注】①辨才:法号元静,和下文提到的参寥,都是苏轼的朋友。②所遣篮舆:供雇佣的竹轿。③霁:雨过天晴。④酌:舀取。
【参考译文】
元丰二年,中秋节第二天,我从吴兴去杭州,(然后)在向东赶回会稽。龙井(这个地方)有位辨才大师,用书信的方式邀请我到(龙井)山中去。等到出了城,太阳已经西沉,(我)取水道航行到普宁,碰到的.道人参寥,问(他)龙井是否有可供遣使、雇佣的竹轿 ,(参寥)说,“(你)来的不是时候,(轿子)已经离开了。”
这天晚上,天空晴朗,树林间月光很明亮,(甚至连)头发都能数清。于是(我)便放弃坐船,跟着参寥拄着拐杖沿着湖边慢走。过了雷峰塔,渡过南屏一带,在惠因涧洗脚,进入灵石坞,发现一条小路(就沿着它)爬到了风篁岭,在龙井亭休息,舀起泉水,(背)靠着山石便喝了起来。从普宁到龙井亭总共经过了十五座佛寺,都十分寂静,听不到人的声音,路边的房屋,灯火若隐若现,草木茂盛,水流得很急,发出悲怆的声响,这大概不是人间有的地方。(我们继续)前行,二更天的时候,才到寿圣院,在朝音堂拜见辨才大师,第二天便回去了。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心乐之 (2)其岸势犬牙差互
(3)比出郭 (4)是夕
1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4分)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林间月明,可数毫发。
11.读【乙】文第②段,根据作者的行踪在横线上填空。(3分)
从雷峰塔出发在 洗脚在 休息终点是
12.【甲】【乙】两文在描写景物方面有很多共同特点。请结合画线语句,任选一个角度简要说明。(2分)
参考答案:
9.(1)以为乐 (或:感到快乐) (2)像狗的牙齿那样 (3)及,等到 (4)这
10.(1)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2)树林间月光明亮,(甚至连)头发都能数清。
11.惠因涧 龙井亭 朝音堂
12.示例一:都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景。如【甲】文抓住潭水清澈来写,【乙】文抓住月夜寂静来写。
示例二:都运用衬托或侧面描写的手法。如【甲】文通过写日光、鱼影来烘托水清,【乙】文通过水声来烘托月夜寂静。
《小石潭记》考点 第9篇
《小石潭记》抒情上偏向于浓墨重彩,情感强烈,或抚今追昔,或伤时感怀,或心忧家国,或思亲念旧,以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打动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一、与《记承天寺夜游》有异曲同工的句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似与游者相乐。
二、古今异义
1、小生:古义:年轻人
今义:指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2、去:古义:离开。乃记之而去;
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去
3、闻:古义:听到。闻水声;
今义:用鼻子嗅气味。
4、居:古义:停留。不可久居;
今义:住。
5、可,古义:大约。潭中鱼可百许头;
今义:能愿动词,可以
6、布:古义:映。
今义:可做衣服或其他物件的棉麻品。
7、许:古意: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相当于现在用法的“来”。
今义:允许。
8、佁(yǐ)然:古义:呆呆的样子。
今义:痴呆或深思的样子;
三、一词多义
1、可:(1)大约。潭中鱼可百许头;
(2)可以,能够。不可久居。
2、从:(1)自,由。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2)跟随。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3、清:(1)清澈。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2)凄清,冷清清。以其境过清。
4、差:(1)长短不一。参差披拂;
(2)交错,动词。其岸势犬牙差互。
5、见:(1)看见。下见小潭;
(2)看见,动词。明灭可见。
6、乐:(1)以为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心乐之;
(2)逗乐,嬉戏。似与游者相乐。
7、以 (1)因为。以其境过清;
(2)等于而的用法,表修饰。卷石底以出;
(3) 把。全石以为底。
8、而 (1)不译,表顺接关系。乃记之而去;
(2)不译,表修饰关系。隶而从者;
(3)不译,表修饰关系。潭西南而望。
9、游 (1)游动。皆若空游无所依;
(2)游览。同游者。
10、环(1)玉环。如鸣佩环;
(2)环绕。竹树环合。
11、为(1)作为。全石以为底;
(2)成为。为岩。
四、词类活用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2、下见小潭。下:名词作状语,向下。
3、皆若空游无所依。空: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4、日光下澈。下:名词作状语,向下。
5、俶尔远逝。远:名词作状语,向远处。
小石潭记 练习 第10篇
3、结合语境,解释词语:
⑴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西: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皆若空游无所依。
(空:____________________)
⑷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斗:_________蛇:_________)
⑸ 其岸势犬牙差互。
(犬牙:____________________)
⑹ 寂寥无人,凄神寒骨。
(凄:_________寒:_________)
4、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的加点词语:
A、⑴ „„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清:_______________)
⑵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清:_______________)
B、⑴ 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乐:_______________)
⑵ „„似与游者相乐。
(乐:_______________)
C、⑴ 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_______________)
⑵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可:_______________)
D、⑴ „„皆若空游无所依。
(游:_______________)
⑵ 同游者:吴武陵„„
(游:_______________)
5、把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⑴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语段练习】
朗读课文,并回答问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通读全文后,选用原文中的相关文字填空。
① “伐竹取道”与上文的“__________”呼应,又为下文的“____________”埋下伏笔。
② 既表现潭水之清,又暗示石潭之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
③ 作者是站在小石潭的东岸来观赏景物的,这可从文中“________”和“_________”两个句子得到印证。
2、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二段中作者是怎样描写潭水清澈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描写小潭源流时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原文内容,说说作者观景赏物时的心情是怎样发展变化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结合写作背景,作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⑴ 向西走;往西走。⑵ 以„„为乐。⑶ 在空中游动。
⑷ 斗:像北斗星一样。蛇:像蛇一样。⑸ 像狗的牙齿一样。
⑹ 凄:使„„凄凉。寒:使„„寒冷。
4、A、⑴ 清澈。
⑵ 凄清;冷清。
B、⑴ 以„„为乐。⑵ 欢乐。
C、⑴ 大约。
⑵ 可以。
D、⑴ 游动。
⑵ 游玩。
5、⑴(潭边长满了)青翠的树木藤蔓,(树枝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⑵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只见)小溪像北斗星那样曲曲折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忽明忽暗,忽隐忽现。
⑶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就题字离去 〖课内语段练习〗
1、⑴ 隔篁竹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⑵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⑶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潭西南而望
2、本文是按游览的先后顺序来写景抒情的。文中突出地表现了“小石潭”石奇、水清、鱼活、溪流曲折、环境凄清的特点。
3、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来描写潭水的清澈。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正面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潭水的清澈。
4、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就溪身而言,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来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5、开头的心情是快乐的,这从作者“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以及对游鱼的那种“似与游者相乐”的描写可知;最后的心情又是凄凉忧伤的,这从“寂寥无人,凄神寒骨”的描写可知。
6、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阅读第一段,说说“伐竹取道”对表现人物心理和小石潭特点的作用。(2分)
9.在节选的语段中,哪些地方能让你感受到小石潭“水尤清洌”的特点?请结合有关语句作
【答案】 6.D 7.C 8.①表明作者被悦耳水声吸引,产生一探究竟的愿望,突出其内心之“乐”;②表明小石潭无路可通、人迹罕至,侧面写出其环境幽僻的特点。9.写小石潭“全石以为底”,说明水清澈见底;写鱼在水中的情景,如“皆若空游无所依”等让人感觉不到水的存在,说明了水的清澈透明。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 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qī)嵌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元结《右溪记》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a以其境过清 b不可名状
c俶尔远逝 d悉皆怪石 2.翻译下列句子。(4分)①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②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3.甲乙两文各从什么角度写出了水怎样的特点?(4分)
甲文: 乙文: 4.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试举一例说明。(2分)
1因为 说出 2答案:① 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② 美好的树木与奇异的山竹投下的阴影,互相遮映。评分:每小题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3:甲文:侧面(间接)描写清澈透明 乙文:正面(直接)描写 水流湍急评分:每小题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4:借景抒情 例如甲文借描写小石潭的幽美、凄寒,表达了作者孤寂悲凉的心境。评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河北课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16分)
小石潭记(节选)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5.文章的作者是唐代的文学家(人名)。(1分)6.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2分)
①潭 中 鱼 可 百 许 头
②其 岸 势 犬 牙 差 互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①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译文:
②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译文:
8.作者通过谢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的环境,意在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答:
9.请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3分)句子: 理由:
10.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4分)答:
答案: 5.(1分)柳宗元 6.(2分)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或:潭中鱼/可百许头)②其岸势/犬牙差互 7.(4分)
①砍掉一些竹子,开出一条路来,往下走就看见一个小潭,谁特别清澈。②四周被竹子和树木环抱着,寂静冷落没有来往的人。8.(2分)
意在表现孤寂悲凉的思想感情。9.(3分)
示例:句子:佁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
理由:这几句描写游鱼,动静结合,充分显示出游鱼的情趣;也间接地表现了小石潭水的清澈。10.(4分)
示例:小石潭位于小丘西南面120步,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著述环抱,环境十分优美,是观光旅游、愉悦心情的好去处。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小石潭由此闻名遐迩。
(二)(12分)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唐代柳宗元《小石潭记》)
1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西:(2)伐竹取道 伐:(3)佁然不动 佁然:(4)其岸势犬牙差互 差互: 1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A.心乐之(之:指代篁竹)B、不可知其源(其:指代小溪)C、以其境过清(以:因为)D、乃记之而去(乃:于是,就)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0.文中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2分)
答案 :17.(1)向西(2)砍伐(3)呆呆的样子(4)参差不齐 18.A 19.(1)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2)(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20.孤独忧伤(凄凉)
七、(09上海)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9—11题(8分)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呜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傲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9.上文选自《小石潭记》,作者是____。我们在教材中还学过他的《____》(2分)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