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的体格检查(精选8篇)
心血管的体格检查 第1篇
心血管系统体格检查细则
心血管系统检查包括二个方面:
A.心脏 B.血管
A.心脏
A-1.受检者仰卧
受检者取仰卧位,头部和躯干抬高15~30度。视诊
1.观察一般状况:观察体位、呼吸、皮肤、面容、眼、口、胸廓外形、四肢和指甲,作一般检查,2.观察心前区:斜照光或取切线方向观察,取切线方向观察有助于发现搏动最强处。
注意心前区有无隆起,异常搏动的特征和部位。例如心尖搏动的位置、范围、强度。如搏动较弱则呼气时易见。其他部位有无搏动,如有应注意位置、范围、强度。
触诊:(观察有无异常搏动、震颤、心尖搏动、心包摩擦感)
3.用二步法(手掌、手指)触诊心尖搏动:手掌易发现震颤,手指易触及和分析搏动情况。先用手掌或几个手指指腹触诊心尖搏动,然后用二个手指探出其范围。正常人心尖搏动的最强点,位于左第4或第5肋间,一般不超过一个肋间持续不到半个收缩期,不越过正中线至胸廓外侧的一半。左室肥大时,可呈抬举性搏动,并向左下移位。如平卧位未触及心尖搏动,请受检者左侧卧位再触诊。4.触诊心前区(包括心尖区、肺动脉瓣区、主动脉瓣区、三尖瓣区):检查有无搏动、震颤
5.如疑有心包摩擦感,请受检者取坐位再触诊,并嘱病人屏住呼吸时再触诊
6.触诊上腹部,注意有无搏动:将手指置于剑突下,常可触及因右室容量或压力负荷增加所至的冲动,吸气时明显,另外也可触及正常人的腹主动脉搏动。为鉴别两者,可手掌置于腹上部,手指从胸廓下压向后上方,如搏动向前冲击手指掌面,则为主动脉搏动。如搏动向下冲击手指末端,则为右心室搏动。
触诊震颤,通常以掌指关节近侧的灵敏区为好。
若触诊发现异常,为确定其出现的时期和心动周期的关系,可采用以下两种方法: 1)同时用听诊器听诊心尖区。因听诊心尖区时,有时可观察到左室收缩时听诊器胸件的冲动,得知其与第一心音和第二心音间的关系。对于看到或触到的胸部任何部位搏动,也可同时听诊心尖区以确定其与心动周期的关系。
2)观察触诊胸壁的同时用左手示指和中指触诊颈动脉搏动,因颈动脉搏动出现在收缩期。
震颤的临床意义:震颤常伴响亮、粗糙或隆隆样杂音,例如出现在主动脉瓣狭窄,动脉导管未闭,室间隔缺损和二尖瓣狭窄时的杂音。为确定震颤出现的时期与心动周期的关系,也可用上述两种方法。震颤常提示心脏有器质性病变。
叩诊
7.叩诊相对浊音界: 叩诊心脏时,通常从左胸心尖搏动所在肋间向内叩至相对浊音处,正常位于第5或4肋间锁骨中线上或稍内。直接和间接叩诊法有时可用以估计心脏大小,当心脏相对浊音区的左界超过锁骨中线时,可能有心脏增大,相反,心浊音区缩小或消失是肺气肿的体征。当心尖搏动扪不清时,叩诊可显示心脏位置。如大量心包积液时,无法触及心尖搏动,叩诊成为判别心浊音界的唯一方法,而且往往明显增大,应在左胸依次叩出第3、4、5甚至6肋间清音变浊音的边界,再从肝浊音界上一肋间依次向上叩出右界,并需注意坐、卧位时浊音界的变化。8.记录相对浊音界 听诊
听诊内容包括心率、心律、心音、额外心音、杂音和心包摩擦音。
钟型和膜型两种胸(体)件的应用不同,膜型可滤去低调声音,更宜听取高调声音,如第二心音和高调杂音。使用钟型胸件时,皮肤尤为膈膜,听取的频率随压力大小而变动,如想听低调声音和杂音应尽可能轻的扣在胸壁上。
通常依次听诊肺动脉瓣区、主动脉瓣区、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二尖瓣区和三尖瓣区。或者因二尖瓣病变多见,依次听诊二尖瓣区、肺动脉瓣区、主动脉瓣区、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和三尖瓣区。
用膜型胸件听诊:(心率、心律、心音、额外心音、杂音、心包摩擦音)
9.听诊心尖区(心尖搏动最强处):紧贴胸壁至少1分钟,注意心率和心律。正常成人心率为60-100次/min,与心尖搏动和桡动脉脉搏一致,节律是规则的,也可随呼吸略有不齐。吸气时心率增快,呼气时心率减慢,称为窦性心律不齐。心率低于60次/分,称为心动过缓;心率超过100次/分,称为心动过速。许多心律失常,可通过床旁仔细听诊及同时触诊桡动脉脉率和脉律而发现,注意听诊有关窦性心律不齐、过早搏动、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等的特点。如疑有心房颤动,宜同时触诊桡动脉,注意有无脉搏短绌 10.听诊肺动脉瓣区(胸骨左缘第2肋间)11.听诊主动脉瓣区(胸骨右缘第2肋间)
12.听诊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胸骨左缘第3、4肋间)
13.听诊三尖瓣区(胸骨左缘第4、5肋间,胸骨体下端两旁)
鉴别第一心音(S1)和第二心音(S2)极为重要,由此可区分心室的收缩期和舒张期,并应分别听取S1和S2。
在肺动脉瓣区用膜型胸件听诊时,S1比S2音调低、声音弱、时间长;S1和S2的间隔比S2和下一心动周期S1的间隔短。
在S1和或S2有异常改变时,区别较困难,不妨试用以下三种方法: 1)心尖搏动触诊法:心尖搏动发生在收缩期,与心尖搏动同步的是S1。(由于机械搏动传导需要时间,故S1刚好在颈动脉或心尖搏动前一点,几乎是同时出现。)2)颈动脉搏动触诊法:同时触诊颈动脉,颈动脉搏动发生在收缩期,与搏动同步的是S1;
3)寸移法:先在肺动脉瓣区找准S2,此处S2总是响亮的,然后按心跳节律记住S2音调和节律,同时将胸件一寸一寸地移向心尖区。
听诊心音强度、性质的改变和有无分裂。S1增强常见于高热、心动过速和甲状腺功能亢进。S2增强常见于主、肺动脉高压。心音分裂可能提示心脏有病变,但也可发生在健康人。S2分裂:由于主、肺动脉瓣关闭不同步形成S2轻度分裂成二个音,常在吸气时听诊肺动脉瓣区明显。S1分裂:听诊心尖区,若二尖瓣关闭与三尖瓣关闭不同步可引起S1分裂。
如发现有额外音,应注意其出现在收缩期还是舒张期,以及它的强度和音调。奔马律:当S3增强时,与原有的S1、S2共同组成的三韵律,犹如马奔驰时的蹄声;常伴有心动过速。
二尖瓣开放拍击音:二尖瓣狭窄时,紧跟在S2后出现一个单调较高,短促清脆的附加音,在二尖瓣区稍右(稍内)最易听到。它出现在舒张早期、快速充盈相之前。
若发现心脏杂音,应仔细听诊。注意每个瓣膜区杂音出现的时期,区别在收缩期还是舒张期,每个瓣膜区应用膜型和钟型两种胸件听取。
杂音持续时间比心音长,来自心脏或大血管,产生机理包括瓣膜口狭窄、瓣膜关闭不全、血流加速、异常分流、血管腔扩大、心腔内漂浮物,如瓣膜或腱索断裂等。听诊杂音要点:出现时期,最响部位,持续时间 性质、传导方向、强度、音调。时期:收缩期、舒张期、连续性。
部位:指杂音最响部位。以解剖标记术语准确定位:心尖区,胸骨左缘、第几肋间隙以及离前正中线、锁骨中线、或腋前、腋中、腋后线之一的距离。时限:按持续时间的长短分。
性质:吹风样、隆隆样或雷鸣样、叹气样、乐音样。
传导方向:判断杂音分布和传导方向。例如:主动脉瓣区杂音可向上传至颈部或沿胸骨左缘向下传至心尖部。二尖瓣区杂音可传至腋下。
强度:收缩期杂音的强度一般可分为六级。Ⅰ级
杂音很弱,须仔细听诊才能听到。Ⅱ级
杂音较轻,但放好胸件后较易听到。Ⅲ级
中等强度,但不伴震颤。Ⅳ级
响亮,可伴有震颤。
Ⅴ级
非常响亮,胸件部分接触触壁即可听到,均伴有震颤。
Ⅵ级
极响,即使胸件稍离开胸壁一点距离,亦能听到,并伴有震颤。音调:分高、中、低调。
14.用钟型胸件听诊:(内容与顺序同膜型胸件听诊)A-2.受检者左侧卧
15.触诊心尖区:左侧卧位常使心尖搏动靠近胸壁而易触及,但又使心尖搏动左移2~3厘米,虽有肋于心脏听诊或观察心尖搏动范围,但在确定心尖搏动的位置和时限时应以仰卧位为准。16.听诊心尖区
1)第三心音(S3):S3在S2后,与S2类似但较弱,音调较低,难以听到。在二尖瓣区较易听到,必要时让受检者左侧卧位,用钟型胸件轻轻放在心尖区,仔细听诊。S3常在儿童和青少年中听到,但不一定表示有心脏病。2)二尖瓣狭窄舒张期隆隆样杂音,左侧卧位时易听到或更响。
A-3.受检者坐位
17.触诊心前区,包括心尖区、肺动脉瓣区、主动脉瓣区、三尖瓣区
检查有无震颤和心包摩擦感。后者是一种来回摩擦的感觉,常于心脏收缩期和舒张期均能触及,尤其病人取坐位和前倾位时更易触及。常由纤维素性心包炎引起。
18.听诊各瓣膜区(与卧位时相同),通常用膜型胸件,疑有心房粘液瘤时,可用钟型胸件 1)如怀疑主动脉瓣杂音,尤其是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让受检者取坐位上身稍前倾,深呼气末屏住呼吸,用膜型胸件紧贴胸壁,听诊主动脉瓣区并沿胸骨左缘向下听至心尖区。检查应间断暂停让受检者呼吸。坐位或站立位时,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的杂音会更响。2)心包摩擦音
它是一种不受呼吸影响,在收缩期和舒张期均能听到的、由心包壁层和脏层摩擦发生的声音;让受检者取坐位上身前倾,检查者将膜型胸件用力紧压在胸壁上则更响。3)如怀疑有心房粘液瘤而舒张期隆隆样杂音又不很清楚,可用钟型胸件轻放于心尖区,令受检者坐起,杂音可能会变响而易于听到。
B.血管 B-1.上肢
19.测量右上肢血压(如发现高血压,加测左上肢,如怀疑血管病变引起的继发性高血压,加测双下肢血压)
正常成人血压变动范围较大,并随年龄增长而升高,收缩压≤18.6kPa(140mmhg),舒张压≤12.0kPa(90mmHg),收缩压与舒张压之差为脉压,约4.0~5.3kPa。三分之一的脉压加舒张压为平均动脉压。初诊高血压至少应测双上肢血压后才能确定,健康人两上肢血压之差可达1.3kPa(10mmHg)。当怀疑血管病变如主动脉狭窄、多发性大动脉炎、夹层动脉瘤,应测下肢血压。让被检查取卧位,气袖束于小腿(气袖下缘位于内踝上3~4cm)或腘窝上部约3~4cm处,用手扪足背或胫后动脉,当脉搏搏动初现时约为收缩压,下肢收缩压比上肢稍高或相等。一般不测下肢舒张压。
高血压常见于原发性高血压、肾脏疾病、肾上腺皮质或髓质肿瘤等。低血压(血压低于12.0/8.0kPa、90/60mmHg)常见于休克、恶病质、长期卧床不起、心包积液、缩窄性心包炎、肾上腺皮质机能减速退症等。
20.检查双手及指甲,注意有无紫绀、杵状指;当脉压增大时应检查有无毛细血管搏动征:用手指轻压受检者指甲床末端,或以清洁玻片轻压其口唇粘膜,如见到红、白交替的节律性改变,称为毛细血管搏动征阳性。常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或其它脉压增大的疾病。
21.触诊桡动脉脉搏(至少30秒钟),注意脉率和脉律 22.检查桡动脉脉搏的对称性
23.当脉压增大时,检查有无水冲脉:其脉搏骤起骤降、急促有力,将受检者手臂抬高过头则更明显。常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或其他脉压差增大的疾病;疑有心包积液时,检查有无奇脉:奇脉是心包填塞的重要体征之一,多数见于心包腔压力增高的心包积液,少数见于缩窄性心包炎,在吸气时脉搏明显减弱。奇脉虽然可用触诊发现,但以血压计听诊血压变化更可靠,当气袖压力逐渐下降时,呼气相出现的第一音是收缩压高水平,继续下降时,呼气和吸气相均能听到为收缩压低水平,如两者相差10毫米汞柱以上则为异常。哮喘和肺气肿等肺阻塞性疾病是奇脉常见的非心源性原因。
B-2.颈部
24.观察并测量颈静脉压
病人取坐位或头部和躯干抬高30-45度的半卧位,颈外静脉充盈最高点超过锁骨可能有静脉压增高,5厘米加颈内静脉搏动最高点和胸骨角的垂直距离即为该病人的中心静脉压。正常人半卧位时,最高点不超过胸骨角上3厘米,因大多数情况下,不论病人取坐位或卧位,胸骨角约位于右心房上5-7厘米,故静脉压约5~10cm水柱。颈静脉压升高常见于充血性心力衰竭、缩窄性心包炎、心包积液和因机械梗阻引起的上腔静脉综合征。25.检查肝颈静脉回流征:
检查时,受检者应平静呼吸,取半卧位,所取体位应使颈静脉怒张水平位于颈的下半段。检查者用手掌按压受检者右上腹部约30-60秒。(如右上腹壁局部有压痛,也可在腹部其它部位施加压力)如有颈静脉明显扩张,或颈静脉搏动的水平升高1厘米以上,称为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说明从肝脏回流至下腔静脉与右心房的血量增加,但因右心房郁血或右心室舒张受限,不能完全接受回流的血量,而致颈静充盈更明显。这为早期右心功能不全、渗出性或缩窄性心包炎的一个重要体征。正常人颈静脉怒张不明显或升高不到1厘米。26.检查双侧颈动脉
检查者用食指和中指指腹,在受检者胸锁乳突肌内侧轻轻触摸颈动脉,不可两侧同时触摸,以免引起昏厥。27.听诊双侧颈部,注意有无杂音:
一般用膜型胸件分别置于左、右颈动脉和颈根部听诊有无血管杂音。
B-3.腹部
28.听诊腹主动脉(腹部中线处):用膜型胸件紧压于脐上5厘米中线处听诊有无杂音。29.听诊双侧肾动脉(右、左上腹部):用膜型胸件紧压于脐上5厘米、距正中线约3-5厘米的左、右两侧,(或于腰背部)听诊有无来自肾动脉的杂音。
B-4.下肢
30.触诊双侧股动脉:检查者可在髂前上棘至耻骨联合连线的中点处触诊股动脉,并注意双侧对比。
31.听诊双侧股动脉,注意有无枪击音和Duroziez征
一般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时,有必要听诊股动脉(如疑有多发性大动脉炎累及髂总动脉或腹主动脉),可用膜型胸件稳固地置于股动脉上听杂音。如有杂音,则可能有引起腹主、髂、股动脉阻塞的疾病。
当疑有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时,注意有无“嗒嗒”枪击音和Douroziez征,将听诊器钟形胸件的远侧边缘加压于股动脉上(造成人工狭窄),听诊有无收缩与舒张期均有的来去性双重杂音,称之为Douroziez征,这与脉压增大有关。通常严重贫血时,可有收缩期杂音,但仅限于钟型胸件近侧边缘加压于股动脉上时。
32.触诊双侧足背动脉:足背动脉经过踝关节前方行走于第1、2跖骨之间,在跖骨基底部易于扪及其搏动,并注意双侧对比。
33.检查双下肢水肿:在内踝后方、足背或胫前、踝关节前或内侧,用大拇指深压皮肤至少5秒钟,移去拇指后,观察有无凹陷性水肿。
心血管的体格检查 第2篇
兹证明XXX先生,25岁,籍贯南宁,身高170cm, 体重60KG..经检查无任何传染性疾病,身体健康,可胜任每天8小时工作。
医师: XXX(签名)
2013年5月22日
Certificate of Physical Examination
22nd May, 2013
心血管的体格检查 第3篇
一、采集有效病史和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有赖于全面的体格检查
查体是医生和患者通过必要的身体接触而获得有价值信息的途径, 在此过程中, 医患双方并非简单的身体语言的交流, 也有话语的沟通, 医生如果能够很好地利用, 一方面则可以采集丰富而有价值的病变信息, 另一方面也建立起和患者之间良好的互信, 有利于接下来的诊治, 更可减少以致避免医患冲突的发生。现如今, 很多新的诊断仪器不断应用于临床, 其方便性、快速性和全面性均使得医生和患者接受, 但也导致临床医生对仪器的依赖性越来越大, 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社会—心理—生理医学模式, 没有真正做到急患者之所急, 医患关系的紧张也因此留下隐患, 在这种情况下, 使医患沟通比以往任何时候更显得重要[2]。
二、建立正确的临床思维模式, 避免仪器滥用
说体格检查重要, 是因为不但可以掌握临床诊断的各种技能和方法, 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临床思维模式, 如果过度依赖仪器就会使思维固化, 不得进步。通过查体还可将各学科知识融会贯通, 用于临床。体格检查是医生通过用眼来看, 手来触, 指来叩, 耳来听, 鼻来闻, 或借助简单的仪器如听诊器、血压计、叩诊锤等方法了解病情, 掌握可靠病史资料的。这不单纯是医生单方面的活动, 也要借助病人的反馈, 所以, 医患沟通必不可少, 这对刚毕业的医学生来说显得至关重要, 问诊的技巧需要在和多位病人的交谈中练习, 同学们羞于开口, 生怕多说多错, 这是一个误区, 第一次错了, 下次就知道错的地方了, 也就知道如何改进了。这比单纯依靠仪器的诊断更有自我锻炼价值, 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病人的负担。比如, 听诊器目前仍是诊断心瓣膜病重要的工具, 而超声心动图往往会出现灵敏度过高的现象, 常常在听不到什么杂音的情况下, 却在超声心动图上提示疾病的可能, 有时候其结果与临床不一致[3], 有出现假阳性的可能。
三、细致查体, 提高确诊率, 提高专业素质
在急诊科处理危重病人时, 诸多可能非常有必要的仪器检查也许都无法利用, 当然也不能等病情的好转, 怎么办?这时就需要借助查体来判断;直肠癌可在直肠指诊时被发现, 而直肠癌误诊的病例往往是未作认真的肛门直肠指诊, 可以说是小动作解决大问题的方法。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是正确诊断的基础, 借此大部分的病例可得出正确诊断。不光如此, 通过全面的体格检查, 还能对体征不显著的病变做出预判, 对今后的检查方向和治疗方法都有很大的帮助。临床上因为没有细致的查体而导致的漏诊、误诊的例子数不甚数, 这不但是技术问题, 更是责任心所在。对于新参加工作的同志来说, 技术可以磨炼, 假以时日便可有所突破, 但责任心刚开始没有以后就很难再建立起来了, 所以, 责任心应是重中之重。这也提醒医学教育要加强这一方面的强调和引导, 让同学们深刻地体会到这一点, 在初学查体时就应该养成良好的习惯。还有, 部分病人因检查项目不全致使诊断不完整。例如, 肝硬化不查肺部, 则肝性胸水 (胸腔积液征) 不能发现;胰腺炎患者, 不看局部皮肤情况, 不叩移动性浊音, 不听肠鸣音, 结果为重症胰腺。
四、及时准确的查体可使患者及时就医, 避免延缓病情
细致地查体有助于正确诊断疾病, 否则贻误病情, 要做到这一点, 必须要有扎实的功底, 没有反复的练习是不行的, 有的同学喜欢看而不喜欢动手, 但对于体格检查来说看是看不会的, 只有一次次的操作才能有质的提升。如: (1) 体格检查时扪到肝在肋下5厘米, 质地硬, 表面凸凹不平, 单是这一项检查发现便可基本肯定为肝癌。 (2) 在二尖瓣听诊区听到明显的舒张期隆隆样杂音, 可以帮助肯定诊断其心脏病性质。 (3) 慢性腹泻患者, 未注意检查甲状腺, 结果是甲亢所致。 (4) 腹水患者, 不观察颈静脉, 诊断肝硬化, 结果是心包炎。 (5) 胸闷病人, 心血管医生只检查心脏不注意腹部情况, 后仔细体检, 发现腹部血管杂音, 最后诊断腹主动脉夹层瘤。 (6) 腹痛患者, 检查腹部暴露不全, 腹股沟处未检, 结果为股疝嵌顿。 (7) 腹痛患者, 未看到皮肤带状疱疹, 诊断为胃炎。中国误诊文献数据库的统计资料表明, 由于医生体格检查不仔细而导致的误诊占20%, 专科特殊疾病占的比例则更高[4]。
五、掌握查体技巧, 培养高尚医德
查体讲求快速、准确, 并要体现出人文关怀, 而后者往往是同学们容易忽略的一点。如果在查体过程中态度蛮横、手法粗暴则会引来患者的不满, 何谈医患互信和医患配合呢?而在现实当中, 部分实习同学甚至在职医生根本就没有这一方面的意识, 一个同学查完, 第二个同学再查……不顾及病人和家属的感受, 等下次再要求检查时就很难再获得病人的同意了, 也就失去了学习的机会。所以在平时的学习和练习过程中, 就应该想到这一点, 如何在保证查体质量的前提下做到手法柔和, 更能为患者所接受。比如, 查体时有耐心地回答病人的问题, 并对病人的状态做出关心和礼貌的询问;心肺听诊尤其是女性患者注意遮挡;腹部触诊注意时间不要太久, 防止着凉;听诊器在冬天比较冰凉, 听诊时注意捂热, 减少对病人寒冷的刺激等。想病人之所想, 才能达到查体的目的。当然, 体格检查不是万能的, 毕竟通过医生的感官所获得的信息精确度有限, 不能单纯依靠查体对疾病做出正确的诊断, 也无法对病情做出准确的判断, 在看待问题时, 我们都要从多个方面考虑, 寻找最佳的解决方案。体格检查和器械检查等要相互配合, 发挥他们最大的优势。
综上所述, 体格检查对于每位医学生来说是相当重要的, 非现代高科技所能替代, 医学生能否胜任未来的临床工作, 是否能成为一名好医生, 注重基础的打造应该放在第一位, 而对于带教老师来说, 解释清楚学生的“为什么”尤为关键。
摘要:体格检查在诊断学中占据比例很大,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对于这门课在临床上能有多大用处?用B超是否可以替代腹部触诊?影像学检查能否代替心肺叩诊?等问题的回答则显现了学生对这门课理解的误区, 也提示在教学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学什么”和“为什么学”都很重要, 因为后者更能突显该课程的地位与价值。
关键词:体格检查,临床,重要性
参考文献
[1]王继红, 施大为, 吴雅.住院医师体格检查技能干预及其行为改变的研究[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 2013, 12 (4) :9-11.
[2]裴凤华, 赵晶, 王新红.提高标准化病人体格检查评估水平的研究与实践[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2011, 31 (2) :32-33.
[3]李忠钦.浅谈基层综合门诊首诊中病史及体格检查的重要性[J].中国医学创新, 2009, (31) :128
心血管的体格检查 第4篇
体格检查标准 第5篇
1、血压(6分)
(1)血压计放置位置正确(1分);
(2)血压带绑扎部位正确、松紧度适宜(2分);(3)听诊器胸件放置部位正确(2分);(4)测量过程流畅(1分)。2.眼(6分)
(1)眼球运动检查方法正确(1分);
(2)对光反射(间接、直接)检查方法正确(2分);(3)调节反射检查方法正确(1分);
(4)辐辏反射(辐辏运动)检查方法正确(2分)。3.浅表淋巴结(6分)(1)检查手法正确(2分);
(2)检查部位能涉及到四个主要部位(颈部、腋窝、锁骨上、腹股沟,每部位1分),(2分);
(3)若触及淋巴结时如何表述(能讲出大小、数量、活动度、有无触痛可得)(2分)。
4.颈部(甲状腺、气管)(6分)(1)检查站立位置正确(1分);
(2)检查甲状腺手法正确(包括检查者在病人前和后的手法)(3)头部位置正确并能令被检查者吞咽口水(1分);(4)三手指检查气管方法、部位正确(2分)。5.外周血管检查(6分)
(1)脉搏:测试脉率、脉律方法、部位正确(2分);(2)测毛细血管搏动征及水冲脉方法正确(各1分,共2分);(3)在静脉杂音、动脉杂音、射枪音三种杂音中会正确操作(任选1种,2分)。胸部
6.胸部视诊(4分)
(1)能指出胸部体表主要骨骼标志、主要垂直线标志(锁骨中线)及主要自然陷窝(1分);
(2)在视诊内容方面,能提到观察胸廓形状(桶状胸、扁平胸、肋间隙是否饱满、乳房是否对称等)(1分);
(3)能答出视诊可观察:呼吸运动、呼吸频率、呼吸节律者(2分)。
7.胸部触诊(4分)
(1)胸部(廓)扩张度双手触诊方法,姿势正确(1分);(2)双手语音震颤触诊方法正确(2分);
(3)能提到胸部触诊可触及胸膜摩擦音,并能进行正确操作(1分)。
8.胸部叩诊(4分)
(1)间接叩诊时手指动作、方法、顺序正确(2分);(2)直接叩诊手指方法正确(1分);(3)会叩肺移动度者(1分)。9.胸部听诊(4分)
(1)听诊方法、顺序正确(1分);
(2)能表述听诊(肺部听诊)四种主要内容(正常呼吸音、异常呼吸音、罗音、胸膜摩擦音)(3分)。10.心脏视诊(4分)
(1)心脏视诊方法正确(1分);
(2)能讲出心脏视诊主要三个内容,并能指出其部位(心前区隆起与凹陷、心尖搏动、心前区异常搏动)(3分)。11.心脏触诊(4分)(1)触诊手法正确(1分);
(2)能在心尖搏动区及心前区正确进行触诊(2分);(3)能提到触诊可触及震颤、心包摩擦感(1分)。12.心脏叩诊(4分)
(1)叩诊手法、姿势、力量正确(1分);
(2)会叩心浊音界,能回答并叩出主考官提出的某肋间心浊音界(2分);
(3)锁骨中线测量方法正确(1分)。13.心脏听诊(4分)
(1)能正确指出心脏瓣膜各听诊区(2分);
(2)听诊顺序正确(从二尖瓣区开始肺动脉区主动脉区主动脉第二听诊区三尖瓣区,逆时针方向)(1分);(3)能讲出心脏听诊主要内容(1分)。腹部
14.腹部视诊(4分)
(1)腹部的体表标志及分区表述正确并能在腹部指点正确(1分);
(2)视诊方法正确(1分);
(3)能表述视诊主要内容(2分,以下每项0.5分)腹部外形、呼吸运动、腹壁静脉、胃肠型和蠕动波15.腹部触诊(4分)
(1)触诊手法、顺序正确(2分);(2)肝脾触诊及测量方法正确(1分);
(3)在下列项目中任选二项,操作方法正确(每项0.5分,共1分)
腹部肿块、液波震颤、振水音、压痛及反跳痛16.腹部叩诊(4分)
(1)叩诊手法、动作、力量、顺序正确(1分);(2)移动性浊音叩诊方法正确(1分);(3)膀胱叩诊方法正确(0.5分);
(4)脊肋角叩击痛检查方法正确(0.5分);(5)肝浊音界叩诊方法正确(1分)。17.腹部听诊(4分)
(1)听诊顺序方法正确(1分);医学教育 网搜集整理(2)能表述何谓肠鸣音正常、亢进、消失(2分);(3)血管杂音(动脉性和静脉性)听诊部位正确(1分)。神经
18.深、浅反射(4分)
正确测试(操作)深反射:跟腱、肱二头肌、膝反射;浅反射:腹壁反射;19.脑膜刺激征(4分);
(1)测试颈项强直操作正确(2分);(2)测试Kernig征操作正确(1分);(3)测试Brudzinski征操作正确(1分)。20.锥体束病理反射(4分)
在下列中任选2项能正确操作(每项2分)
体格检查试题 第6篇
① 告之被检查者正确体位、姿势:被检查者头稍低,使皮肤松弛。(3分)
②医师检查者手势正确:双手四指并拢,紧贴检查部位,进行滑动触诊。
③ 检查顺序正确:前后两区。
锁骨上淋巴结,腋窝淋巴结
哪些肿瘤向左,右锁骨上淋巴结转移?
2、锁骨上淋巴结检查(6分)
① 告之被检查者正确体位、姿势:被检查者取坐位或仰卧位,头部稍向前屈。(3分)② 检查者手法正确:检查者左手触病人右侧,右手触病人左侧,由浅部逐渐触摸至锁骨后深部。(3分)
左锁骨上淋巴结肿大多见于胃癌、食管癌。
右锁骨上淋巴结肿大多见于胸部肿瘤。
3、腋窝淋巴结检查(7分)
① 告之被检查者体位、姿势正确:检查腋窝时面对被检查者,检查者应一手抓被检查者手腕,将其前臂稍外展。(3分)
②检查者手法正确:以右手触诊被检查者左侧腋窝,左手检查右侧腋窝,检查腋窝5组淋巴结。(4分)
4、检查腹部有无移动性浊音
移动性浊音阳性:先让受检者仰卧,由脐部开始向左侧叩诊,直到出现浊音,叩诊板指不动,嘱受检者右侧卧,再次叩诊变为鼓音。
(二)操作方法
1.受检者仰卧下肢伸直,做好解释工作。
2.医生站于受检者右侧,手温适宜。
3.全腹部叩诊:采用三线或S型叩诊法。先全腹部叩诊,再叩诊确定腹中部及两侧的音响。正常人全腹部叩诊呈鼓音。
4.假设环境下移动性浊音叩诊:在脐水平线叩诊。先叩诊确定腹中部及两侧的音响(中鼓侧浊)区域。变换体位(左或右侧卧位)叩诊,注意辨别浊音和鼓音区是否随体位变化而变动,若出现上鼓下浊的变化即为移动性浊音。
移动性浊音叩诊方法正确(8分)
让被检查者仰卧,自腹中部开始,向两侧腹部叩诊,出现浊音时,板指手不离开腹壁,令被检查者右侧卧,使板指在腹的最高点,再叩诊,呈鼓音,当叩诊向腹下侧时,叩音又为浊音,再令被检查者左侧卧,同样方法叩击,这种因体位不同而出现的浊音区变动现象称移动性浊音。
(三)移动性浊音的临床意义
腹部叩出移动性浊音,可判定腹腔存在游离液体,量在1000毫升以上。
【提醒考生】
移动性浊音检查时,患者体位改变时,叩诊板指不能移动。
5、心脏视诊的内容,心尖搏动的体位,心脏听诊的部位,(1)心脏视诊方法正确(4分)
①被检查者仰卧位(或卧位)正确暴露胸部。(2分)
②检查者站在被检查者右侧,其视线自上向下,必要时与胸部同水平视诊。(2分)(2)考生叙述心脏视诊主要内容(4分)
①观察心前区有无异常隆起与凹陷。(1分)
②观察心尖搏动位置和范围。(1分)
③观察心前区有无异常搏动。(1分)
(3)正确叙述被检查者心尖搏动位置和范围(6分)
①能够正确指出心尖搏动在第几肋间。(3分)
②能够正确指出被检查者心尖搏动搏动范围正常或弥散。(3分)
(4)考生口述心前区异常搏动三个主要搏动名称,并能指出其部位(3分)
①胸骨左缘第3~4肋间搏动。(1分)
②剑突下搏动。(1分)
③心底部异常搏动。(1分)
心尖区抬举样搏动—左室肥厚;胸骨左下缘收缩期抬举样搏动——右室肥大。
(5)提问(3个,由考官任选2个)(2分)
①心前区膨隆常见于什么疾病?(1分)
②右心室增大时,心尖搏动有何变化?左心室增大时,心尖搏动有何变化?(1分)③主动脉瓣区膨隆常提示什么问题?(1分)
答案: ①提示心脏增大,多见于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炎后心脏病。
②右室增大心尖搏动向左侧移位,但不向下移位。左室增大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可达腋中线。
③高血压心脏病。
【提醒考生】
(1)心脏正确解剖位置:第五肋间左锁骨中线内侧0、5—1cm。
(2)心尖波动范围直径:2~2、5cm
(3)注意爱伤意识。
6、心脏触诊(内容、方法、顺序)(18分)
(1)触诊手法正确(3分)
被检查者卧位,检查者在其右侧,先用右手掌自心尖部开始检查,触诊压力适当。(2)触诊顺序正确(3分)跟听诊顺序是相同的从心尖(二尖瓣区)部开始,逐渐触诊肺动脉瓣区(胸骨左缘第二肋间)、主动脉瓣区(胸骨右缘第二肋间)、第二主动脉瓣区(胸骨左缘第三肋间)及三尖瓣区(胸骨左缘第四、五肋间)。
(3)在心尖搏动区触诊(可用单一示指指腹)确认心尖搏动最强点,并能表达被检查者心尖搏动所在体表位置(6分)
①能够正确指出心尖搏动最强点在第几肋间。(3分)
②能够正确指出在锁骨中线内、外。(3分)
(4)触诊震颤、心包摩擦感(4分)
①震颤: 用手掌或手掌尺侧小鱼际肌平贴于心前区各个部位,以触知有无微细的震动感(2分)。
②心包摩擦感:用上述触诊手法在心前区胸骨左缘第4肋间触诊。或说出如何能使触诊满意的条件(前倾位、收缩期、呼气末、摒住呼吸。(1分)
(5)提问(4个,由考官任选2个)(2分)
①心尖搏动最强点在第4肋间锁骨中线外,考虑什么情况?(1分)
②心尖搏动触不到,有什么可能?(1分)
③如何辨别收缩期震颤和舒张期震颤?(1分)
④心尖搏动增强见于哪些情况?(1分)
答案:①右心室增大。
②胸壁过厚。
③可通过心尖搏动触及胸壁的时间确认为收缩期的开始。
④心尖搏动增强 见于左室肥大、甲状腺功能亢进、发热、贫血时,心尖搏动增强,范围大于直径2cm,尤其是左室肥大,心尖搏动明显增强。
提问:病毒性心肌炎——心包摩擦感。
【提醒考生】
(1)触诊顺序同听诊顺序:倒八字。
(2)注意手法。牢记解剖部位
7、心脏听诊(方法、内容,并在人体上指出相应部位)(18分)
(1)考生在被检查者人体上能正确指出传统的5个听诊区位置(5分)
①二尖瓣区:位于心尖搏动最强点,又称心尖区。(1分)
②肺动脉瓣区:在胸骨左缘第2肋间。(1分)
③主动脉瓣区:在胸骨右缘第2肋间。(1分)
④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在胸骨左缘第3肋间。(1分)
⑤三尖瓣区:在胸骨下端左缘,即胸骨左缘第45肋间。(1分)
(2)听诊顺序正确(5分)
从二尖瓣区——肺动脉区——主动脉区——主动脉第二听诊区——三尖瓣区,逆时针方向或称倒8字。
(3)能表达心脏听诊主要内容(6分)
心率(1分)、心律(1分)、心音(1分)、额外心音(1分)、心脏杂音(1分)、心包摩擦音(1分)。
(4)提问(3个,由考官任选2个)(2分)
①如果心尖部听到舒张期杂音,还要注意什么?(1分)
②什么是三音心律?包括哪些?如何区别?(1分)
③什么是奔马律?说明什么问题?(1分)
答案: ①应区分杂音的时相,早、中、晚杂音的性质、强度、传导方向、是否伴有震颤以及杂音与体位和呼吸的关系。???
②三音心律是指在原有心音之外,额外出现的病理性附加心音。大部分出现在S2之后,S1之前,即舒张期;也可出现于S1之后,S2之前,即收缩期;大多数是一个附加音,构成三音律;少数为两个附加音,构成四音律。由病理性S3和(或)S4与原有的S1、S2构成的三音律或四音律,通称为奔马律。包括:奔马律、开瓣音、心包叩击音、肿瘤扑落音。
③:心率在100次/分以上,在S2之后出现病理性S3或S4,分别形成室性奔
马律或房性奔马律。室性奔马律提示左室舒张期容量负荷过重,心肌功能严重障碍。房性奔马律提示心室收缩期压力负荷过重,室壁顺应性降低,见于压力负荷过重引起的心肌肥厚的心脏病。
【提醒考生】
(1)听诊的顺序及正确解剖部位。
(2)正常心音和异常心音区别。
问:脉压,即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差值。正常成年人在休息状态下脉压介于30~40mmHg,小于30mmHg或大于40mmHg均属不正常。
8、体格检查:周围血管征检查。提问:主动脉关闭不全心脏听诊有何异常?
(1)颈动脉搏动触诊(4分)
检查者以拇指置颈动脉搏动处(在甲状软骨水平胸锁乳突肌内侧)触之并比较两侧颈动脉搏动。
(2)毛细血管搏动征检查方法正确(4分)
毛细血管搏动征:用手指轻压被检查者指甲末端或以玻片轻压被检查者口唇黏膜,可使局部发白,当心脏收缩和舒张时则发白的局部边缘发生有规律的红、白交替改变即为毛细血管搏动征。
(3)水冲脉检查方法正确(4分)
检查者握紧被检查者手腕掌面,示指、中指、环指指腹触于桡动脉上,遂将其前臂高举超过头部,有水冲脉者可使检查者明显感知犹如水冲的脉搏。
(4)射枪音检查操作正确(4分)
枪击音:在外周较大动脉表面(常选择肱动脉或股动脉),轻放听诊器胸件可闻及与心跳一致短促如射枪的声音。主要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甲状腺机能亢进。
(5)Durozies双重杂音以听诊器膜型体件稍加压力于股动脉可闻及收缩期与舒张期双期吹风样杂音。
(5)提问(3个,由考官任选2个)(2分)
①为什么不能同时触诊两侧颈动脉?(1分)
②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时,周围血管检查有何异常?(1分)枪击音
③有水冲脉者应考虑什么问题?(1分)
答案: ①晕厥。
②周围血管征阳性:水冲脉、枪击音、Durozies双重杂音、周围血管搏动征
9、胸(肺)部间接叩诊(内容与方法)(18分)
(1)间接叩诊:手指动作、方法、顺序正确(10分)
①以左中指的第一、二节作为叩诊板指,平紧贴于叩击部位表面,右手中指以右腕关节和指掌关节活动叩击左手中指第二指骨的前端或末端的指关节(4分)。
②顺序正确:首先检查前胸,由锁骨上窝开始,自第一肋间隙从上至下逐一肋间隙两侧对比进行叩诊,其次检查侧胸壁,嘱被检查者举起上臂置于头部,自腋窝开始向下叩诊至肋缘。最后叩诊背部,告之被检查者向前稍低头,双手交叉抱肘,自上至下进行叩诊,比较叩诊音的变化。(6分)(无对比叩诊应酌情扣分)
2)叩肺下界移动度(6分)。
① 患者在平静呼吸时,检查者先于被检查者肩胛线叩出肺下界的位置。(1分)②然后告之被检查者作深吸气后并屏住呼吸的同时,沿该线继续向下叩诊,当由清音变为浊
音时,即为肩胛线上肺下界的最低点(2分)。
③当患者恢复平静呼吸时,再告之作深呼气并屏住呼吸,然后由上向下叩诊,直至清音变为浊音,即为肩胛线上肺下界的最高点,由此测量出最高点与最低点之间距离即为肺下界移动度。(2分)。
④ 患者屏气不宜过长。(1分)。
(3)提问(3个,由考官任选2个)(2分)
①肺部叩诊有几种方法?讲一下正确做法。(1分)
答:直接和间接叩诊。
②右下胸部清音区叩诊明显变浊,考虑什么疾病?还要做什么体检鉴别?(1分)
答:肺炎、肺结核、肺肿瘤、胸腔积液、胸膜肿瘤、胸膜增厚。可行胸膜摩擦感检查鉴别胸膜病变。
③肺下界移动度范围正常值是多少?减少说明什么问题?(1分)
答:6-8cm,减少见于肺气肿、肺不张、肺纤维化、气胸、胸水等。
第二站考甲状腺触诊肺部语音震颤和肺部听诊
(1)甲状腺触诊手法正确,并能正确表达其大小及性质(12分)
①甲状腺峡部触诊:检查者站于受检查者前面,用拇指(或站于受检者后面用示指)从胸骨上切迹向上触摸,可触到气管前软组织,判断有无增厚,此时请受检者作吞咽动作,可感到此软组织在手指下滑动,判断有无增大和肿块(4分)。
②甲状腺侧叶触诊:一手拇指施压于一叶甲状软骨,将气管推向对侧,另一手示、中指在对侧胸锁乳突肌后缘向前推挤甲状腺侧叶,拇指在胸锁乳突肌前缘触诊,受检者配合做吞咽动作,重复检查,可触及被推挤的甲状腺。用同样方法检查另一叶甲状腺。注意在前位检查时,检查者拇指应交叉检查对侧,即右拇指查左侧,左拇指检查右侧。(4分)
③后面触诊:被检者取坐位,检查者站在被检查者后面,一手示、中指施压于一叶甲状软骨,将气管推向对侧,另一手拇指在对侧胸锁乳突肌后缘向前推挤甲状腺,示、中指在其前缘触诊甲状腺。再配合吞咽动作,重复检查。用同样方法检查另一侧甲状腺。(4分)(在检查过程中,如果没有令被检查作吞咽动作的,应扣2分)
能表述甲状腺肿大程度、对称性、硬度、表面光滑或有无结节、压痛感等
(2)检查气管方法,三手指放置部位正确并能表达气管正中或偏移(4分)
检查时让受检查者取舒适坐位或仰卧位,使颈部处于自然正中位置,检查者将示指与环指分别置于两侧胸锁关节上,然后将中指置于气管之上,观察中指是否在示指与环指中间;或以中指置于气管与两侧胸锁乳突肌之间的间隙,据两侧间隙是否等宽来判断气管有无偏移。(3)提问(3个,由考官任选2个)(2分)
①甲状腺两侧对称性肿大,考虑什么问题?如果一侧肿大有结节,又考虑什么问题?(1分)②甲状腺肿大时,如何从体征上区别甲亢与单纯性甲状腺肿?(1分)
③气管向右偏移,可能是胸部有了什么病变?(1分)
答:①双侧肿大考虑单存性甲状腺肿,如有结节考虑结节性甲状腺肿。
②因单纯性甲状腺肿多不伴甲亢体征,所以可从有无眼突、手颤相鉴别。
③左侧甲状腺肿大、左侧胸腔积液、气胸。
【提醒考生】
(1)甲状腺检查过程中,必须叮嘱患者配合做吞咽动作。
(2)检查过程中,注意手指的力度适中,避免患者出现呼吸困难。
(3)甲状腺分度和判断应了解。
10、胸(肺)部触诊(内容与方法)(7分)
(1)胸部(廓)扩张度双手触诊方法、姿势正确(5分)
前胸廓扩张度的测定,检查者两手置于被检查者胸廓下面的前侧部,左右拇指分别沿两侧肋缘指向剑突,拇指尖在前正中线两侧对称部位,两手掌和伸展的手指置于前侧胸壁,以此对比患者呼吸时两侧胸廓扩张度。
(或也可取后胸廓扩张度的测定,则将两手平置于被检查者背部,约于第10肋骨水平,拇指与中线平行,并将两侧皮肤向中线轻推)。
(2)语音震颤触诊方法正确(6分)
①检查者将左右手掌的尺侧缘轻放于被检查者两侧胸壁的对称部位,然后嘱被检查者用同等强度重复轻发“yi”长音(3分)。
②自上至下,从内到外比较两侧相应部位两手感触到语音震颤的异同、增强或减弱(3分)。(3)能正确演示胸膜摩擦感操作方法(5分)
①操作手法同胸廓触诊,部位常于胸廓的下前侧部。(3分)
②考生能口述:当被检查者吸气和呼气时均可触及 胸膜摩擦感。(2分)
(4)提问(3个,由考官任选2个)(2分)
①一侧胸部呼吸运动较对侧减弱,考虑什么?(1分)
②一侧胸部语颤增强常见于什么病?(1分)
③一侧胸部语颤减弱常见于什么病?(1分)
答案: ①胸膜炎、胸腔积液、胸膜粘连、肺不张、肺炎、肺纤维化等。
②大叶性肺炎实变期、空洞型肺结核、压迫性肺不张。
体格检查 第7篇
辅住检查:8月1日血常规:白细胞5.810^9∕L中性细胞百分比74% 淋巴细胞比率12.9%红细胞4.4810^12∕L 血红蛋白140g∕L 血小板15710^9∕L,生化全套 r-谷氨转肽酶59IU∕L 钾2.94mmol∕L 二氧化碳21.3 mmol∕L 阴离子间隙23.9 mmol∕L 尿酸425.3 umol∕L 总胆固醇5.81 mmol∕L 余大致正常。X线示心影增大。8月3日胸部CT示1两肺下叶炎症伴双侧胸腔少量积液;2心脏增大,左侧冠脉钙化。8月6日电解质钠134.67 mmol∕L。
目前;8月2日患者感胸闷、心悸加用口服药物(倍他乐克、氯化钾片)
护理诊断:1体温升高与肺部炎症有关
2气体交换受损与肺部炎症、痰液粘稠引起的呼吸面积减少有关
3清理呼吸道无效 与呼吸面积减少引起的通气和换气功能有关
4营养失调 高于机体需要量与摄入过少、缺乏运动有关
5有受伤的危险 与血压增高所致的头晕、心悸有关
6知识缺乏与缺乏高血压病饮食。药物治疗方面有关
7潜在并发症心力衰竭、脑血管意外、肾功能衰竭
护理措施1保持病房清洁、整齐定时开窗通风,保持床单位整洁,限制探视,保持安静。2卧床休息,以减少组织对氧的需要,帮助机体组织修复。发热时及时补充营养
和水分,与高热量、高蛋白丰富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注意保持皮肤的清洁干燥,大量出汗时及时更换衣物和被褥。
3保持呼吸道通畅,帮助病人有效的咳嗽,如翻身、拍背、雾化吸入、应用祛痰
药协助排痰。
4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定期监测血压,发现血压急剧升高,剧烈头痛,呕吐,大
汗,视力模糊,面色及神志改变,立即通知医师,一旦发生高血压急症,应绝对卧床休息,保持呼吸道通畅,高流量吸氧,必要时应用镇静剂,连接好心电监护,密切观察血压,呼吸。建立静脉通道,遵医嘱准确给药,如降压药硝普钠,运用过程中应避光。根据血压变动情况调整给药速度。
5按时服药不可根据自身感觉血压高或低来增减药物,绝不能忘记吃药或试图在下
次吃药时补吃漏服的剂量。避免突然停药,否则可能导致血压突然升高引起脑血管意外等负作用。
6鼓励适当运动和从事有兴趣的娱乐活动(如散步、画画、养花等)但不宜打麻将、下棋。避免提重物或自高处取物,因屏气用力会使血压突然升高。
健康教育指导1合理膳食,均衡营养。限制钠盐摄入,减轻体重。平常以低盐、低胆固醇、适当蛋白质、高纤维素、高维生素的饮食,避免刺激性饮料(如浓茶、咖啡、可乐等)少食多餐因进食过饱会增加心脏负担,并戒烟、戒酒。2保持生活规律,有良好的休息和充足的睡眠,情绪稳定,避免情绪激动、精神过度紧张。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剧烈运动和用力咳嗽。注意清洁卫生、防止皮肤损伤、预防感冒及其他感染。3告诉患者在床上活动时,要小心、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不做体位突然变化的动作,以免引起血压快速变化,造成一过性脑供血不足,引起晕厥易发生危险。不用过热的水洗澡和蒸气浴,禁止长时间站立。4教育病人服药剂量必须遵医嘱执行,不可随意增减药量或突然撤换药物。教会患者每日定时、定位测量血压。病情变化及时就医。5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应尽可能陪伴在病人身边,加强病人的心理护理,如给病人介绍病房的环境、治疗方法,解释不良情绪对疾病的负面影响等。对病人家属也给以心理支持,及时满足病人家属的需要,及时解答家属的疑问。
1呼吸系统的五大症状?
咳嗽、咳痰、咯血、胸痛、呼吸困难
2有效排痰的方法?
包括深呼吸和有效咳嗽、湿化、雾化疗法、胸部叩击、胸壁震荡、体位引流以及机械吸 3请问原发性高血压的概念及诊断标准 ?
原发性高血压是以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伴或不伴有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的临床综合征。诊断标准:在未服抗高血压药的情况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 4高血压的主要危险因素?
心血管的体格检查 第8篇
关键词:仿真模拟教学,体格检查,实践教学
体格检查是临床护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操作技能, 但以往研究表明[1,2,3,4], 临床护士实际掌握体格检查的技能并不乐观, 主要原因为:对体格检查的认识能力不足;护士临床工作中实际应用较少;大部分护士在校期间未接触过健康评估课程或课时较少掌握不牢固;在校期间实验课相互模拟病人和护士进行操作练习, 对于异常的体征无法体验, 导致理论与实践结合较差。因此, 健康评估课程实践教学中应采取各种措施提高护生的技能掌握水平, 提高体格检查的临床应用, 缩短课上教学与临床实际应用之间的差距。为此我院于2010年建成临床护理技能中心, 配备了先进的模拟教学设备, 其中与健康评估相关的为仿真模拟病人20个, 在提高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操作技能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优势。但学生理论和实践方面仍不尽如人意, 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为了更好地发挥仿真模拟教学的作用, 更大程度上提高健康评估体格检查教学质量, 本研究将传统仿真模拟教学进行了改革,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其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11月—2012年12月期间采取随机抽样法抽取2011级药护学院四年制护理本科班共126人, 随机分为两组, 每组63人, 分别由2名教师带教, 每位教师每次带教31名~32名学生。两组学生均为高考统招, 男5名, 女121名, 年龄21.78岁±0.92岁, 前期学习背景无统计学差异, 理论课程为同一教师授课。
1.2 方法
实验课前2名带教教师进行集体备课, 统一教学内容, 明确教学过程、教学方法、重点和难点。心肺腹部分共26学时, 其中理论课14学时, 每部分学时分别为4学时、6学时、4学时, 实验课12个学时, 每部分均为4个学时。对照组采取传统教学法教学, 教学过程如下:理论课程按照传统教学采取讲授的形式。实验课采取观看体格检查录像和教师演示1学时, 学生练习1.5学时, 应用仿真模拟病人练习1个学时, 回顾总结0.5学时。观察组在对照组总学时不变的基础上改革为:理论课程讲授方法同对照组, 理论课后实验课之前至少一周将教学相关录像片交给学生, 课下自行安排时间观看。实验课:学生练习教师指导1学时, 应用仿真模拟病人1.5学时, 期间教师引导学生操作的方法, 帮助解决护生使用仿真模拟病人中遇到的问题, 体验正常和异常体征, 学生角色扮演再次练习1学时, 总结回顾0.5学时。教学安排先在正常人体上体验体格检查的方法和内容, 教师指导并纠正, 强化正常机体的评估结果, 再应用仿真模拟病人按照教师引导, 学生逐个练习的方法, 之后学生分组在仿真模拟病人上进一步反复练习和教师巡视指导, 掌握正常、异常体征检查方法后再次回到真实人体进行练习, 最后总结回顾由教师给出异常疾病, 引导学生反思可能出现的体征, 检验学生学习的效果。
1.3 效果评价
在查阅文献资料[5,6,7]的基础上设计调查问卷, 问卷内容包括仿真模拟教学对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的影响、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对体格检查方法的掌握情况、对体格检查内容的掌握、自主学习的能力、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协作能力等方面进行调查, 以选择的形式反映学生对以上内容的认同情况, 答案分为同意和不同意两种。问卷于体格检查实践课结束后统一发放, 并当场回收, 共发放和回收调查问卷126份, 剔除6份不合格问卷后, 有效问卷为120份, 有效率为95.24%。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 计数资料采取χ2检验进行比较,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讨论
3.1 仿真模拟教学对提高实践教学具有积极作用
3.1.1 仿真模拟教学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及知识的综合运用
从表1可见, 传统教学组与观察组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方面频数和百分率均较高, 分别占96.67%、98.33%,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仿真模拟教学以其形象逼真的特点如动画、声音等吸引了学生的兴趣, 与以往单纯理论和实践教学相比更加形象, 易于理解和学习, 并且除了正常机体的相关检查内容外, 还可学习和体验异常体征的评估内容, 因此较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但在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方面, 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χ2值分别为8.29、12.99, P<0.05) , 说明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加强教师在学生学习中的引导作用, 可以增强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 加强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之间的联系, 有利于学生更深入全面地学习理论知识, 促进多学科知识在本课程中的运用, 更好地体现本课程的桥梁作用。
3.1.2 仿真模拟教学在提高实验课教学质量方面
在体格检查内容的掌握方面, 两组所占比例均较高,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但在体格检查方法的掌握方面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观察组在提高学生对体格检查的方法的掌握方面优于传统教学组。一方面是由于时间安排的问题, 观察组在总学时不变的基础上调整教学内容的安排, 增加自主学习, 加深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 课下看体格检查录像时学生可根据自己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和时间安排观看的次数, 学生普遍反映这种方法较好, 可以反复观看并与理论知识相结合, 加深印象, 故比实验课连续安排两次效果好, 也提高了学生课下的自主学习能力, 同时也提高了实验课上学生对体格检查方法熟练度的掌握。另一方面相对延长了应用仿真模拟病人进行异常体征的学习时间, 时间比对照组延长, 学生有更充分的时间进行练习, 纠正错误, 加深印象和提高操作的规范性, 提高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和体格检查方法、内容的掌握。
3.1.3 仿真模拟教学在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的优势
学生应用仿真模拟病人过程中可以反复练习, 提高熟练程度, 并且在此过程中不断思考, 不断发现问题, 尤其是在异常体征方面, 大量的异常体征项目使学生充分体验正常与异常状态的区别和评估内容, 也促使学生不断理论联系实际, 发现疑难问题及时与学生或教师沟通交流, 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此方面两组虽然均有很大提高, 但是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3.2 开展仿真模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仿真模拟病人在应用方面存在的问题:虽然仿真模拟教学存在以上优势, 但在开展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如许多学校和医院不惜重金引进仿真模拟教学设备, 目的是提高医护人员和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实际表明, 这些教学设备在应用方面没有统一的教学模式, 实际教学方法和效果差异很大, 开展缺乏规范性, 有的甚至形同虚设, 没有充分发挥其提高实践的作用。故仿真模拟教学设备的应用要以具有专业培训的教师为前提, 按照一定的教学计划进行安排, 并且对实验课教师进行集体备课, 统一培训, 熟悉仪器设备, 统一教学标准, 规范仿真模拟设备的应用。 (2) 仿真模拟病人在评价方法方面的缺陷:目前仿真模拟教学的评价主要以自制的调查问卷评价为主, 缺乏对模拟教学质量的标准评价方法, 目前多以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进行效果评价, 故对调查结果的效果评价内容和结果可信度不够。 (3) 学时问题:建议今后延长实践课学时, 并且合理分配各部分的学时安排, 减少课堂上理论知识的重复, 增加学生练习和应用模拟病人的学时或开放实验室, 反复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4) 实验课结束后进行总结回顾, 一方面考察学生对每部分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掌握情况, 另一方面通过案例分析的方法加强学生对体格检查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加强对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5) 仿真模拟病人不能代替真实的病人:仿真模拟病人在声音、动画上均有夸张的效果, 学生可以根据理论知识去反复体验, 但练习的最终目的是为真实的病人进行体格检查, 故不能单纯依赖仿真模拟病人进行实践, 更要将其应用转化到真实人体的评估中, 并且不能忽视人文关怀在操作过程中的体现。 (6) 严把考试关, 将实践考核纳入最终成绩中:以往健康评估实践作为辅助理论课程学习的作用, 最终成绩只有期末理论成绩, 不仅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也使理论课程学习变得枯燥乏味, 将实践内容纳入考核范围, 一方面可以提高体格检查的实践性, 另一方面可以多角度考察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
总之, 随着医疗环境的改变, 病人维权意识的提高, 医疗学生人数的激增, 临床资源紧缺现象日益突出, 实践教学受到很大挑战, 许多学校的实践部分教学采用实验室学生在体格检查录像指导下相互练习和 (或) 教师演示等形式, 不仅效果较差, 对于许多异常的体格征象学生难以体验, 从而导致学生对实践课程兴趣不高, 理论练习实践的效果差[8,9,10]。仿真模拟教学在当今临床见习困难的当代, 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并且可以反复操作, 不断纠正错误达到正确和熟练, 而且对于心肺腹的正常与异常征象可以近乎真实地体验, 对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此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仍不可忽视, 严格的管理、及时地指导和纠正错误、严格的考核制度均是仿真模拟教学顺利实施的保障。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