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日记教学B(精选7篇)
小学数学日记教学B 第1篇
一、建构新型师生关系,促进师生情感交融
每个数学教师都要充分理解学生、尊重学生,构建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对每个学生给予期待、给予信任。真诚地对待自己的每一个学生,和学生交流,给学生以鼓励、关心、信任和帮助,“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培养学生和自己的情感。数学日记提供了师生这样一个交流的平台, 通过收集信息型日记,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成为老师课堂上很好的素材;通过质疑问题型日记及计算问题型等日记,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明白的地方, 也让老师能够及时地发现并更清楚学生的需要与困难,以便通过各种形式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上出现的问题,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
二、创设多种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有了兴趣就会乐此不疲, 好之不倦,因而也就会挤时间来学习了。”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动力就是对学习材料产生兴趣。”一个富有意义的数学问题,可以诱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的思维活动在问题的牵动下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生动、丰富、真实的问题情境,就可以引发困难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及学习兴趣。这些问题情境要从哪里来呢? 教师可以从学生的数学日记中找到,通过学生的生活型日记、预习型日记,以及发现型日记,选择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情景进行教学, 使得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对数学有新的认识,提高数学学习兴趣,感受到数学问题中的现实生活。
三、营造体验成功环境,感受学习成功的乐趣
在诸多教育实践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较少有成功体验的学生,课堂上一般表现为没精打采、信心不足,对数学学习有厌恶感。小学生的学习主要源于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成功体验,只要当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感受到成功的欢乐时,才能给学习进一步增添动力。
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努力消除学生数学学习的情绪障碍, 努力为他们营造成功体验环境。比如情景性学习、交互教学等类型的教学,设计这些都要从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出发,不应该太难,否则会更打击学生的自信心,也不应该太容易,那样就会失去意义。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就要从学生写的数学日记中去挖掘、去发 现 ,比如计算 型日记 :解方程, 有些学生就 会在通分 的问题上 出现错误 , 把它计算 成6x+4+3x-6=1 , 也有些学生就会把它计算成6x+4-3x-6=1 , 这些错误的根源就在于对项及方程性质的理解。然而,在教学过程中面对这类问题,很多老师为了节省时间,只是单纯地提醒学生错误,让学生进行改正,而没有详细地解释说明。这就使得学 生在以后 遇到同样 的问题时 就会再次 出现错误 ,错误的反复 出现 ,使得学生 可能在计 算同类问 题上会出 现恐惧害怕的心理。写数学日记可以有效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把问题记录下来,在课后进一步地思考,理解正确的解题过程,并与原先自己的做法进行比较分析,进一步加强的对单项式中项的概念的认识及对方程性质的理解, 方程的两边每一项同乘或者同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两边仍相等。在这些式子中,3x+2/3、x-2/2、1等都应看做是独立的一项 , 两边同乘以6,是方程两边的“每一项”都要乘以6。通过这种方式 ,学生能很 快地找出 错误的根 源 ,并加强对 概念的理 解 ,避免下次再出现同样的问题。
四、创设数学文化氛围,形成积极情感体验
著名教育学家第斯多惠在《教师规则》中指出:“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挖掘数学所蕴涵的深刻文化内涵, 在教学设计中, 可以设计一些触发学生情感的环节,让学生在这种愉快的特殊氛围中被感染,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思维,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对数学知识真挚而深厚的情感。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不同,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谈小学数学的兴趣教学B 第2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兴趣教学;方法探究
爱因斯坦曾经说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若是没有了兴趣,学习什么都会是一事无成,也就很难谈及到学习水平的提高了。所以,能否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系教学效率的高低。我们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更能意识到数学是具有抽象思维的学科,因此,更需要教师从学习兴趣激发上进行引導。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下面就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我的理解和尝试。
一、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传统的教学很少考虑教学环境的优化,只是靠教师的一支笔、一张嘴、一个黑板枯燥乏味地进行着讲解,导致课堂教学没有生机和活力,学生的学习热情极大地遭到抹杀,极大地压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因此,想让学生学习得有热情,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及和谐、热烈、友好、平等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够在宽松、愉悦的气氛下努力学习。例如,在执教“第几”时,我就用讲故事的形式营造氛围,将自制的小白兔、小熊猫、狮子、松鼠、小马等图片贴在黑板上。这种讲故事的方式,学生非常喜欢听,学习兴趣高,学习效果自然好。
二、鼓励学生学习
一个人的学习与心情有着密切的关系,当他处于兴奋的时候就会积极地进入学习状态中,若是兴趣不高就不会进入学习状态中。小学生喜欢老师的表扬和称赞,因此教师要抓住他们的这一特点,对学生多进行表扬,尽量去发挥学生的闪光点,这样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的课堂教学。
三、优化课堂练习
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还与课堂练习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的教学文本已经具有丰富多彩的各种插图,有趣的漫画等等,这就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我们若是在训练题上进行有趣的设计,就会更加吸引学生。比如,我在执教“10的认识”这节课时,用拟人化的手段把0~9设置成了小精灵的样子,用多媒体播放,学生感到非常有意思。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需要我们广大数学教师认真研究探讨,总结教学方法,研究好我们的教学对象——学生,使他们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热情,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养成自学的良好习惯。
数学日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第3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日记,作用
数学日记,就是让学生把与数学有关的知识、事件、故事、学习情感等通过日记的方式写出来。在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让学生书写数学日记,可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能有效落实“师生互动”理念。
一、写数学日记有助于营造有效数学课堂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敬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数学日记有助于教师去发现每位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态度,有助于教师自觉地反思教学中的得与失,有助于教师正确地评价学生,有助于因材施教,有助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地给予学生表扬、鼓励,特别是基础差的、不爱表达的学生。长期坚持,可以拉近师生间的心灵距离,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写数学日记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反思意识
许多学生在课堂上精力不集中,学习不主动,掌握的知识与技巧不是非常牢固,课后很少复习,随着时间的推移,理解了的知识也忘得一干二净。从2005年到现在的研究与实践表明,让学生写数学日记可以激发学生的反思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学生也可以重新疏理知识的形成过程。2012级的马某某同学在日记中写道:“解决路程问题要抓好6个方面:一是运动物体;二是出发地点;三是出发时间;四是运动方向;五是运动时间;六是运动结果,并且要借助线段图来帮助分析。”在确定位置单元测试后,她的心理活动“同学们每个人都信心百倍,都认为题太简单了,肯定能得100分,出乎意料的是,只得了94分,全部都错在细节上。这一次告诉我,学习不能骄傲,考试应注意每一个细节,反复检查,你认为简单,就一个不该错,你认为难,就应动脑筋。这是我的教训。”
三、写数学日记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方法
有效数学课堂是教师追求的永恒主题。不同的教师因环境、性格等方面的影响,其课堂上的表现会有所不同,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也就不尽相同。而数学日记能让教师从中得到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在教师讲授完按比和比例分配一章后,有这样的习题: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80厘米,长与宽的比是3∶2,求长方形的面积。许多同学都这样错误地理解:80×3/(3+2)=48(厘米),80×2/(3+2)=32(厘米),最后算面积。一般情况下教师是通过画图帮助学生分析,但教学效果总不理想,最后在学生的日记中得到启发:80厘米是两条长与两条宽的和,而3∶2是一条长与一条宽的比,80厘米与3∶2不对应。所以不能按上面方法做,应先算出一条长与一条宽的和,再按3∶2分配,最后求面积。数学日记可以让学生反思,同时也改进了教师的教学方法。
四、写数学日记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从日记中体现。通过学生写了两年的数学日记了解到,2012级3班90%的学生爱好数学,其中有40%的学生特别喜欢上数学课,他们把学数学看成“数学之旅”,非常有趣。学习四则混合运算感言“现在你们明白了运算顺序的重要性了吧!没有它,数学计算根本行不通,就像走路走到一半被一堵墙挡住似的。”学完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感言“哦!朋友们,后面的教学之旅是很远的哟,但也是愉快的,在这条路上,会有不少困难与挑战向我们袭来,大家千万不要放弃,要经历创造,感受成功,品味数学的美妙吧!”
五、写数学日记有助于学生积累数学文化知识
学生通过数学日记讲述名人故事,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忽视教材中数学文化的重要性,实际上让学生收集和学习数学文化,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环保意识、实际操作能力,让学生进一步喜欢数学、热爱数学。
小学数学日记教学B 第4篇
关键词:数学思维能力;素质教育;多媒体技术
一、引言
数学是以高度的抽象性与逻辑的严谨性为特征的封闭的学科,故而思维需要数学,而数学也同样离不开数学。由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清楚地认识这点,并运用于日常的教学中。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不仅对于学生本身有益,同时对于社会的发展而言,亦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当然,思维能力的培养并非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花费大量的精力与时间。以下就是笔者以自身的教学经验进行的一些分析与提出的一些建议。
二、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
要高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具体的教学情境是非常有效的途径,其能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由此,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时,教师在传授学生数学知识的同时,应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相关的情境,让学生能够对此进行实践与创造。当然,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来创设情境,如此才能真正发挥情境的作用,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1~5的认识和加减法》的教学中,一年级的学生可能还不适应小学的学习。针对这点,教师就可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创设“送苹果”的情境:“假设一部分学生有一个苹果,一部分学生有两个苹果,以此类推到还有一部分学生有五个苹果,如何让有一个苹果的学生有五个,有两个苹果的学生有四个,以此类推到有五个苹果的学生有一个”然后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投入到1~5的加减法的学习中来继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促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三、以具体的数学例子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重要途径需要以教材为切入点。在小学数学的教材中,有许多的内容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并且,通过这些数学内容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不但大大提高了数学的教学效果,让学生的数学水平得到提高,同时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很好地理解这些抽象的数学例子。例如,同样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的教学中,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要学习多边形的面积这一节的内容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困难的。但教师先让学生自己对多边形进行观察,并将这些多边形的特点、性质记录下来。之后,教师再让学生去想象之前学习的正方形、长方形、梯形等面积的计算。最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将多边形中的正方形、长方形、梯形归类出来,以此进行相关的计算。如此一来,不但让学生将之前所学习的知识进行复习与巩固,同时让学生学习了多边形面积的相关知识,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四、以多媒体技术进行导入,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
随着社会的进步,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已很广泛。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针对教学内容,以多媒体技术,播放相关的视频与图片进行导入,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能够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具体而言,就是让学生通过课堂几分钟的多媒体技术课题导入,让学生对所看到的视频或者图片进行思考与探讨,从而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本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对此有一个大概的认知,从而能够在脑海中形成知识的轮廓,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减轻了教师的教学压力。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与圆锥》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在正式上课后,马上向学生播放圆柱与圆锥的视频,短短几分钟后,让学生对视频中的圆柱和圆锥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与不同点。通过这一导入环节,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注意力与学习的兴致。大部分的学生都能够动手写出圆柱和圆锥的特点与性质,从而不自觉地在脑海中建立本节课学习内容的构架。并且,学生在独立思考的一系列活动中,发展了数学思维,促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
五、结语
当前,大力提倡素质教育,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正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吻合。故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师所应重视的。当然,以上笔者所进行的一些分析还是存在一些缺陷的,要真正地推动小学数学教育中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还需要更多的小学数学教师进行实践与探讨。而通过笔者的这些分析与建议,希望能够为其他的教师提供一些有效的参考。
参考文献:
[1]陈秀婷.借助几何直观实现“法理”交融[J].高考:综合版,2015(10).
[2]陈燕梅.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5(11).
[3]崔小菁.浅谈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学子:理论版,2015(22).
“写数学日记”的小学数学评价课 第5篇
1.理论依据。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 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写数学日记”体验学习方式, 不仅考虑了数学自身的特点, 并遵循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 强调了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 在数学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2.目标功能。
认知目标:通过写日记的形式, 回忆、反思所学知识, 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层次思考, 进一步理解、巩固所学知识, 并使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
技能目标:引导学生用数学的语言记录自己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状况、效果、困惑、感悟及反思等, 有助于培养学生收集、选择和处理“数学信息”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日记的方式, 学生可以对他所学的数学内容进行总结, 可以像和自己谈心一样写出他们自己的情感态度、遇到的困难或感兴趣之处。还可以在教师的评语中了解教师对自己的评价, 进一步肯定自己或改进自己的学习行为。
3.适用范围:适用于小学四年级以上的数学教学。
二、操作程序
1. 课前收集信息, 发现知识。
收集信息资料, 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方式, 也是丰富课程资源的一种重要手段, 更是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的重要途径。如在“数字与编码”活动课前, 先布置实践性作业, 让学生收集你所知道的邮政编码, 并记录在实践性作业记录卡中。上课时老师问学生你对邮政编码有哪些了解呢?由于收集资料让他们发现了很多知识, 学生汇报时就情绪高涨, 内容丰富。生1:我知道学校的邮政编码是315300, 我家的邮政编码是315321。生2:我知道邮政编码都是由数字组成的。生3:邮政编码都有6位数字。生4:不同的地区所表示的邮政编码都不一样。这样, 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生活中发现数学, 并与同伴分享发现知识的快乐, 他们自然就想把自己的发现写下来。
2. 课上探索体验, 发现问题。
课堂上, 教师要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提供丰富多彩的数学实践活动, 让学生真正走进数学。如在教“正方体的初步认识”时, 教师搭造一个让学生对比“正方体模型与图形”的实践体验平台, 学生对比后提出“正方体的侧面图怎么会是斜的?”于是教师拿出已准备好的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纸片, 让学生自由地去拼贴正方体图形。这样让学生在做中领悟、发现知识, 自然就有一种成功的喜悦, 想写的欲望就一触即发。
3. 课后留心观察, 运用知识。
课后让学生留心观察, 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去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使学生乐于用数学的语言来进行交流与表达。如学了“统计”一单元, 让学生回家去收集资料, 整理出有价值的数据, 并把它制成统计表或统计图。有的同学调查了自己厂里的生产情况, 制成了条形统计图;有的同学上网查找到欧盟各国加入情况, 制成了折线统计图;还有的同学上街调查过路人对慈溪环保的看法, 制成了扇形统计图, 结果显示有75%的市民对本市环保不满意, 提出“环保”问题要从我做起, 从小事做起。从数学日记中不难看出他们从这次统计中收益匪浅, 不但获得了很多信息, 而且提高了实践能力。这种从学生生活实践中发现的数学知识, 使学生印象深刻, 它不仅拓展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空间, 更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表达数学、乐于与人交流的兴趣。
三、“数学日记”交流课一般过程
1.小组交流:把自己写的数学日记在组内交流, 互相评论, 组长记录, 选出发言代表。
2.班内交流:由各组代表读自己的日记, 讲自己的体会, 组长谈组内对这个日记的评价, 学生与教师即兴发言评价。
3.准备心得:听各组代表发言后, 对自己最有帮助的问题写几点体会。
4.即兴发言:讲自己记日记的故事, 或三言两语谈体会。
5.教师评语:给一些数学日记点评。
四、实现条件
1. 对教师的要求。
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 随时随地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 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要指导学生学会洞悉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写出学数学、用数学、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经过与感受。同时要作适当的写法指导, 使学生有样可依。
2. 对学生的要求。
让小学“数学日记”物有所值 第6篇
其一, 数学源于生活, 生活中存在着大量有价值的数学现象。教师指导学生运用日记的形式记录生活中的数学现象, 能够促使学生主动地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 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生活问题, 让生活问题数学化, 让数学问题生活化, 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这是一种新的数学学习方式。
其二,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重视各学科之间的整合、渗透, 重视改革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繁多、缺乏整合的现状, 使各门课程能够有机融合, 把学生看做一个整体的人来培养。“数学日记”是数学与各学科有机融合的一种理想媒介。
其三, 回顾这几年的小学数学作业情况, 基本上是以巩固知识为指导, 以课本习题为重点, 以教师布置为中心、追求考分为目标。如果你是个有心人, 去翻一翻学生的数学课外作业本, 你便会发现:形式是那样的单一, 课外作业无非是一些计算题、应用题、填空题等, 这些作业基本上是复习巩固知识, 是课本习题的重复, 学生对这些作业没有自主选择的余地。而写“数学日记”能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课外作业材料, 使他们的课外作业富有个性和人情味。同时, 通过数学日记, 教师也能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 从而改进自己的教学, 这是一种新的评价方式。
“数学日记”的价值有很多, 但是在实际学习过程中, 笔者发现有不少学生对“数学日记”的理解存在偏差, 以为只要在数学日记中出现数学知识, 或者提出数学问题就是“数学日记”, 这样的想法是对“数学日记”的误解, 如以下几个同学写的数学日记。
【案例一】“简单叙述式”只见数据, 不见主题
买自行车
今天, 爸爸决定给我买一辆自行车。我们打算到乐购去买, 我们先乘公交车花了4元钱, 到达了乐购。走进里面, 我发现超市楼房有两层, 卖自行车的地方在二楼。我们在服务员的介绍下, 经过再三挑选, 最后选择了一辆蓝色的变速自行车, 花了439元。然后我们又花了4元钱坐公交车回家, 今天我们一共花了447元。
笔者认为, 这篇数学日记存在的问题有三。其一, 有了数据就是数学日记了吗?显然不是。其二, 这篇数学日记根本就没有数学主题, 看不出解决了什么数学问题或应用了什么数学知识, 有的只是流水账般的记录。其三, 整篇数学日记没有作者自我感想, 缺乏自己对数学的体验和感受, 这样的数学日记没有多大价值。
【案例二】“缺乏深入式”只见问题, 不见思维
数学难题
这个学期, 我参加了学校思维训练兴趣班, 老师给我出了一道数学题, 题目是:大和尚每人每餐要吃三个馒头, 三个小和尚每餐只吃一个馒头, 100个和尚恰好需100个馒头, 大小和尚各几个?这道题我左思右想后就是想不出, 不知怎么解答。
笔者认为, 这是一篇关于学生解题困惑的数学日记,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碰到这样的困惑, 把它记录下来进行研究、探讨, 很有价值。但是像上面这名学生, 只有题目, 没有自己的思维过程, 没有自己的解题感受, 这样的数学日记同样没有价值。
【案例三】“丢失本质式”只见文采, 不见数学味
“巧算24”班队活动
今天的班队课, 我们进行了“巧算24”的活动。上课前, 老师带来一些糖果准备送给答对题的同学。第一个项目是数字比较小的简单题, 老师用投影仪出示了一组“巧算24”的数据, 我们一个一个开始算了起来。其中钱威同学最快, 而且回答完全正确, 老师奖他一颗糖。唉!我眼巴巴地看着同学得走了那颗糖。接着第二个项目是数字比较大的难题, 老师出示了一组数字比较大的“巧算24”的数据, 我想来想去还是想不出, 最后数学课代表算出了, 得到了糖果奖励。我想:哎!这小小的一颗糖怎么这么难得?接下来的题目中, 我也没有拿到一颗糖, 真丢人呀!
这篇数学日记乍一看, 写得还可以, 不仅内容是数学活动, 而且也有学生自己的感受:“唉!我眼巴巴地看着同学得走了那颗糖。”“我想:哎!这小小的一颗糖怎么这么难得?”但是仔细分析一下学生的这些感受, 与数学有关吗?笔者认为, 这样的数学日记缺乏数学味, 没有多大价值。
现实学习过程中, “数学日记”失去其应有价值的现象时有发生, 教师们对“数学日记”既爱又恨。那么, 如何让“数学日记”物有所值?笔者认为可以尝试通过以下三个方面, 最大化提升“数学日记”的价值。
一、以悟促写, 让“数学日记”展现真情实感
一篇好的数学日记, 不是学生凭空臆想出来的, 也不是学生信手拈来的, 而是对整个学习过程有了一个深刻的认识以后, 发自内心对所学知识的认识或对整个学习过程的体验。因此, 只有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或学习过程有一个深刻的体悟, 才能写出真情实感的数学日记, 才会对学好数学产生助力。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帮助学生感悟数学, 写好日记。
1. 课前搜集体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在学习新课前, 教师提前告诉学生下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 让他们注意收集生活中的具体实例, 采用调查的形式将生活中的实例记录下来。一方面为开展课堂教学提供生活素材, 另一方面也为数学日记的写作作好铺垫。
如学习《折线统计图》前,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对生活中哪里要用到折线统计图展开调查活动, 那么有的学生就会发现医院的护士记录病人体温时会用到折线统计图;有的会发现家里炒股用的软件里有折线统计图;还有的会发现彩票销售点有数字出现频率的折线统计图等。教师让他们把自己的活动过程和搜集到的数据记录下来, 思考编制成折线统计图, 为写数学日记作好初步的资料准备。这样的活动不仅培养了他们的参与意识, 而且让他们明白数学是从生活需要中来的。
2. 课堂记录体悟自己与他人的思维
有了课前的“预热”, 课堂上的数学信息就显得生活化、多样化。在教师的点拨下, 学生将一个个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并运用数学模型解释生活现象, 解决生活问题。其中, 实际问题的数学化过程主要通过建模来完成。由于每个学生的知识起点不同、思维方式不同, 在建模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多种解题思路。这时候教师千万不要让这么好的生成资源浪费掉, 应引导学生对不同的解题思路进行记录, 分析形成过程, 体悟自己与他人不同的思维过程, 为写好数学日记作好铺垫。
如教学《简便计算》时, 进行一题多解的趣题、妙题解答后, 记录下自己和别人不同的方法, 思考几种方法的优劣。通过写下别人的方法使自己得到启发, 将这样的启发写成数学日记, 不仅能够使学生掌握算法多样化, 还能科学、合理地看待别人的方法。
3. 课后回顾体悟所学知识与整个学习过程
新课结束后, 如果教师马上让学生写一篇数学日记, 可能有许多学生一下子写不出来, 或者有些学生写出来的日记比较零碎、肤浅。因此, 教师应该留出一定的时间, 让学生有一个回顾学习过程的机会, 可以尝试说一说本节课的体验或感受, 也可以尝试说一说存在的问题或困惑这样能深化学生对整个学习过程的认识, 写出来的数学日记才有更大的价值。
日记的形式可以多样, 以满足不同学生写作的需要。如教学完《小数的意义》后, 可以用童话的形式写一写有关小数意义的故事, 这样既显得有童趣, 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也可以用记叙文的形式记录本节课的知识形成过程, 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和整理, 如可以写《小数是怎么形成的》;还可以是以说明文的形式展现所学知识, 让学生明白这一知识点的作用, 如可以写《小数的作用》等。这些数学日记的撰写, 不仅培养了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同时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 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能将自己体悟到的感受写出来, 就是一篇好的数学日记。
二、以评促写, 让“数学日记”可持续发展
数学日记写好后, 如果教师只是读一读、评一评, 然后师生之间进行交流反馈, 这样的过程只是局限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点与点的交流, 还是没有充分体现数学日记的价值, 久而久之, 学生的写作兴趣就会下降。我们应该让教师与学生之间点与点的交流, 转向教师与学生之间点与面, 甚至教师、学生、家长三维一体的评价方式,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1. 数学日记主题式交流
学生的数学日记可以通过班级内开展交流会的形式, 改变教师与学生之间点与点的评价方式。根据学生写作内容的不同, 教师可以开展主题式班级交流会。可以是疑难问题解决交流会, 也可以是数学童话故事交流会, 还可以是数学知识应用交流会这样的交流会, 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 获得成功的体验, 而且能够让更多的学生了解他人数学学习过程中的经验, 从而改进自己的学习。
2. 数学日记板报式展览
学生有了数学日记的写作兴趣以后, 为了让学生的数学日记可持续发展, 对于一个阶段内写的数学日记, 可以让学生将这些数学日记整理后进行展览。展览的形式可分为数学日记手抄报、数学日记黑板报, 甚至数学日记专著等。试想一下, 如果把学生自己写的数学日记编成手抄报、黑板报进行展览, 甚至出版个人数学日记专著, 那么对学生来说, 这是一次多么伟大的成就, 在整个学习生涯过程中都是一次不可磨灭的印迹。
3. 数学日记三维式评价
数学日记的评价形式如果只局限于上面两种, 那么还没有完全发挥数学日记的价值。我们可以让家长参与进来, 进行数学日记家长漂流评价, 形成家长、教师、学生三维一体的评价方式。这样的评价分为以下四个步骤。
第一, 学生将自己写的数学日记交给家长评价, 那么家长可以从中了解自己孩子的学习过程, 然后在数学日记的后面作出评价, 这样学生就能了解家长的想法, 增进了学生与家长之间的沟通。
第二, 在每位家长对自己孩子的数学日记进行评价后, 全班内进行数学日记漂流, 那么每位学生拿到的将是别人的数学日记, 要对别人的数学日记进行评价。这样不仅让学生了解了他人的学习历程, 而且从学生角度作出的评价, 更贴近学生实际。
第三, 每位学生作出评价后, 还要将他人的数学日记拿给自己的家长评价。这样的形式, 不仅让家长了解自己孩子的数学学习历程, 也知道了其他孩子的学习历程。
第四, 经过一段时间的漂流评价, 那么学生拿到的数学日记后面就会有自己家长的评价、同学的评价、同学家长的评价, 从这么多的评价中, 可以让学生全方位了解自己。
三、以写促学, 让“数学日记”促进学生发展
当学生掌握了写数学日记的方法, 会写一篇好的数学日记, 并且喜欢上写数学日记时, 数学日记的价值就能得到真正体现, 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
1. 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数学日记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用数学语言或自己的语言表达数学认知、思想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平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自由地写, 展示自己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成果或困惑。由于每个学生的观察角度不同、思维方式各异, 写出来的数学日记体现的是各自对数学的不同理解, 这对培养学生个性、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2. 体现学生过程性发展
数学课知识点集中, 重难点鲜明, 学生对学习效果的反馈很容易地在作业本上表现出来, 但是学生的作业只有对和错之分, 在大红的“√”和“”之中, 看不到学生数学学习的喜怒哀乐, 看不到学生的思维过程和个性品质, 看不到学生的成长足迹和心路历程, 有的只是理性知识的真伪。而“数学日记”能够很好地反映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亲身经历和体验, 真正体现学生学习数学的整个过程。
3. 引导学生反思性学习
心理学家认为:“学习的成功者与失败者之间的区别, 最重要的在于前者能够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学习过程, 及时反思自己。”写数学日记, 就是学生反思数学学习的一次思维过程。在写日记的过程中, 学生要回顾自己所学的知识, 发现学习中的数学问题, 记叙自己理解知识的方式, 寻找学习成功或失败的原因, 进行批判性的总结, 最终及时反思自己的作为, 进而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学习过程, 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小学数学生活情境教学之我见B 第7篇
摘 要:针对小学数学生活情境教学展开研究,对促进小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故而以小学数学生活情境教学的实施为视角对相关的问题展开了研究,希望通过研究能够更好地促进小学数学生活情境教学的有效实施。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情境;策略
长期以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生活情境教学的应用缺乏重视,这对于小学数学教学实效性的发挥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开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生活情境教学的探讨极具现实意义。
一、创设生活情境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氛围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实施中对于教学效率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对于教学氛围的营造缺乏应有的重视,实施气氛比较压抑。教学的实施中,教师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人,教学活动的实施都是围绕着教师教学的活动而展开,学生在学习中只能被动的接受,学习的主动性难以得到有效发挥,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高,缺乏数学学习的兴趣。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化的小学数学教学氛围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可以在数学教学的导入环节,讲一些生活中有趣的故事,也可以讲一些有趣的笑话,这些故事、笑话要尽可能地与本课的数学学习内容联系起来,这样的生活情境的创设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在教学的过程环节渗透一些与生活实践紧密联系的生活实例,以此创设浓浓的教学氛围,通过这些生活情境的创设,对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大有益处。
二、生活情境的创设是理解数学知识的有效手段
我们都知道,数学本身就是一门非常抽象的学科,而小学生的抽象思维发展并不完善,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是一门较为抽象、较难理解的学科,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如果采用机械的、抽象的讲述方式展開数学教学活动,对于小学生来说,这些知识是很难理解的。长此下去,势必会让小学生对数学学习失去兴趣,这对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实施是非常不利的。而生活情境的创设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数学问题与生活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生活实践来理解所学习的数学问题。在教学中要深入地挖掘数学问题中所蕴含的生活元素,通过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创设,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生活情境的创设是理解抽象数学问题的重要途径。
小学数学生活情境教学的应用研究,对促进小学生数学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学依然存在着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开展相关问题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