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度模型构建范文(精选7篇)
维度模型构建 第1篇
1 维修器材信息的内容
信息是表征客观事物确定程度,并为主体所认识和利用的消息,它是客观世界中各种事物状态和特征的反映。依据信息的基本内涵,针对本文所研究的维修器材这一对象,其包含的信息主要有物质信息、保障信息。
(1)维修器材物质信息。维修器材的物质信息,即维修器材实体本身的信息,反映了维修器材的物理和性能特征等,例如维修器材的形状、材料、数量、功能等。
维修器材的物质信息揭示了维修器材的互换性和通用性,可以为维修器材的研制、采购、储存等提供决策支持。从维修器材的物质信息出发,可以对维修器材种类进行优化合并,从而大大减少维修器材品种,使每种维修器材的数量相应增加,减少重复研制;不但降低了采购价格,也降低了分类库存、运输和维护的成本。
(2)维修器材保障信息。维修器材的保障信息,即维修器材在“设计、生产、包装、运输、储存、发送、使用、修理及报废”等全寿命周期保障过程中的信息,反映了各类或各种维修器材与主管部门、生产部门、储存部门、使用部门等之间的关系。
维修器材保障信息是装备维修保障决策、组织指挥的重要依据,是提高装备维修保障能力的“倍增器”。维修器材的保障信息主要包括采购信息(主管单位、生产厂家、生产价格、订购方式等)、供应使用信息(供应单位、供应标准、使用要求、技术规范等)、包装信息(重量、体积、包装材料、防护要求等)、储存信息(危险情况、搬运要求、温湿度要求等)、维修信息(部组件关系、维修参考单位、维修等级等)、淘汰信息(回收、销毁、再售等)等。
2 维修器材信息的特点
(1)多样性。维修器材信息的存在形式有文字、数字、声音、图像等多种形式,它们的数据结构和存取方法差异很大。
(2)复杂性。维修器材信息的收集渠道、处理手段、处理方式多种多样,使得信息收集、加工、存储、传输的复杂程度越来越高。
(3)来源面广。维修器材的信息来源于各个部门,涉及到地方企业、军工厂、维修部门、使用部门等,某些进口的维修器材还涉及到国外的企业。
(4)共享性。维修器材信息一经采集,就可以多次使用,可供各部门之间共享,提高维修器材信息处理的效率和管理水平。
3 维修器材的信息模型
为了满足维修器材全寿命周期内,各阶段、各部门和各种人员对维修器材信息的需求,必须建立维修器材的信息模型。维修器材的信息模型,是一个由寿命周期维、管理层次维、信息流程维组成的三维空间模型,如图1所示。空间模型的每一个侧面描述不同阶段、不同层次、不同流程的维修器材信息,以及信息之间的关联关系。
3.1 管理层次维
管理层次维主要描述维修器材信息的不同管理层次。根据维修器材的管理模式,主要有战略决策层、管理控制层、业务处理层。
战略决策层主要描述维修器材宏观的、具有全局性的信息,即维修器材战略管理部门的决策信息,比如制定维修器材发展战略所需的信息。管理控制层介于战略决策层、业务处理层之间,该层的信息主要供战略决策部门、具体任务实施的各级各类部门使用,比如根据战略决策部门的发展规划,制定本区的维修器材发展计划所需的信息。业务处理层是储存、运输、使用维修器材的各部门所需的信息,比如,运输部门通过维修器材的长、宽、高、重量、包装要求等信息来组织维修器材的运输工作。
3.2 寿命周期维
寿命周期维主要描述和定义维修器材全寿命周期中不同阶段所包含的信息以及信息之间的关系,必须能满足全寿命周期中各个阶段对维修器材信息的需求。
维修器材全寿命周期涉及设计、生产、包装、运输、储存、发送、使用、修理及报废等阶段,各阶段均有不同的信息需求。例如,生产阶段着重于维修器材的功能属性、几何形状,储存阶段则强调维修器材的储存要求、寿命期等。因此,维修器材的信息模型必须涵盖维修器材全寿命周期内的所有信息。也就是说,在不同的阶段,对不同的专业人员,维修器材信息模型必须是一个完整的数据包,需要什么有什么。
3.3 信息流程维
信息流程维主要描述维修器材信息的整个运动过程,即维修器材信息的运动周期。维修器材信息的运动是维修器材管理主体对信息管理的全过程,主要包括信息获取、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利用和信息反馈。信息获取是信息流程的第一步,就是维修器材的管理主体对维修器材信息的需求分析、采集、加工。信息存储是指将获取阶段经过一定加工后的信息按照某些规则进行记录的过程。信息处理是信息流程的最复杂的一个阶段,是信息流程的核心环节,主要包括对信息的识别、筛选、整合,从而形成有规则、有系统、有层次的信息体系。信息利用就是将处理过的信息,根据维修器材保障的需要,供各管理部门使用。信息反馈是指信息的使用者将信息的使用结果反馈给相关部门。
4 结束语
制定维修器材信息规范与标准是装备保障信息化建设中一项长期的工作。构建维修器材的三维空间模型可为维修器材信息规范与标准制定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方法,为建立维修器材的信息集成环境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丙义.信息分类与编码[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3.
[2]王进才,张宏斌.机载设备信息管理系统模型的研究[J].航空维修与工程,2005(4):24-27.
[3]魏爱鹏,刘建国,游伟.维修器材信息组织研究[J].物流科技,2008(1):104-106.
维度模型构建 第2篇
近年来, 创业已经成为一个最具活力的领域之一。创业研究在主流管理期刊相当突出。个体、组织、区域和国家的繁荣越来越依赖于新全球经济中经济增长的两大重要引擎:创业和技术。创业和技术相结合的技术创业已成为一个日益重要的全球现象。技术创业与科学技术知识的进步有着错综复杂的关联。技术创业是促进个人、地区和国家发展繁荣的有力工具。创造价值的创业者是创业关键成功要素之一。1970年10月在普渡大学举行了第一次关于技术创业的研讨会, 这也是第一次相关研究人员聚集在一起交换对于这个领域的研究观点和相关发现, 自此对技术创业深度和广度的研究迅猛发展。
创业现象是由个人组成的, 因此个体差异是将创业成功者从一般创业者中区别出来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创业者特性的研究中, 作为个体的一些因素, 例如有意识的决策制定、工作活动、对情景的合理评估等等, 都需要进一步的调查。Chen et al. (1998) 指出, 对于有意识的决策制定, 其中一个紧要的组成部分便是创业自我效能。
美国的研究数据表明“技术新创企业生存5年以上的概率只有21.9%, 而中国高新技术企业高增长率低于3.32%”。全球信息经济中, 技术创业者至少面临三大挑战。第一, 可控制范围内有限的知识和资源以及尝试新事物带来的风险。第二, 除创业者外, 他人的创新行为。第三, 供应商、客户及竞争对手。那么在新全球经济的大时代背景下, 于充满未知和不确定性的环境中, 技术创业者如何冲破挑战成功创业呢?技术创业者创业自我效能便是影响创业成功的重要要素之一。关于技术创业者创业自我效能的研究为促进技术创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 文献回顾
1.1 创业者的界定
一个企业在初创时更多地会依赖于创业者。在充满风险的动态环境中, 创业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创业者没有处理好一些重大的问题, 创业企业就有面临灭亡的可能。
不同学者对创业者的解释各不相同。Schumpeter (1939) 将创业者描述为“动摇先前经济平衡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人”。Hood&Young (1993) 认为创业者具有某些性格特质。Witt (1998) 用“一个有魅力的领导者”来描绘创业者。Shane (2003) 认为创业者是能警觉发现现存机会的人。Foss&Klein (2005) 将创业者描述为“对不可知的未来做出判断的有经验的人”。Casson&Wadeson (2007) 认为创业者是那些认为自己有低于他人的信息成本的人。
本文所指的创业者是创建一个新的企业的个人或创业团队。他 (们) 是创业活动的领导者或发起人。他 (们) 发现现存或潜在机会并加以利用进而创造新的价值。他 (们) 在不确定环境下承担一定的风险。
1.2 创业自我效能的界定
自我效能是个体对自我能力的认知评价。个体倾向于选择那些处于自我可以控制的情境, 而避免那些处于低控制状态或完全不在自己控制状态内的情境。创业自我效能是自我效能与创业研究的结合。它是自我效能在创业情境中的应用, 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揭示创业者的认知心理和创业过程。它是创业者的信念和自信, 是创业者对自我能否成功完成创业中的各项工作或任务的信心程度。
Edenetal (1995) 首次提出自我效能与特定领域相结合的研究概念, 于是学者们开始尝试自我效能与相关领域结合的研究, 创业自我效能的概念也是这样应运而生。Chen et al. (1998) 指出创业自我效能是一个人觉得自我可以优秀担任创业中有差别的角色以及成功完成任务的信心水平。
结合以往研究可知, 创业自我效能与创业行为相关联。它是创业者对自我能力的信心程度。
1.3 创业自我效能维度模型研究
创业是一个含多元素的复杂过程。创业者是该过程中的推动者和实施者。一定程度上说, 创业的成功得益于创业者。于是, 关于创业者心理认知中的创业自我效能的探讨有着重要的意义。
以往对创业自我效能维度的研究, 多基于Thomas的六维度模型—机会、关系、概念、组织、战略、承诺。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 学者们纷纷提出自己的见解 (如表1所示) 。
2 技术创业者创业自我效能维度模型构建
2.1 技术创业者创业自我效能分析
笔者通过选取昆明某科技园发放《技术创业者创业自我效能维度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本文并未采用大规模发放问卷的形式, 而是选取了其中21家经营业绩最为突出的企业作为专家进行调查。根据对21位技术创业者的问卷调查, 他们认为对创业成功而言最为重要的创业自我效能的维度分别是:技术自我效能 (38.1%) ;机会识别自我效能 (23.8%) ;关系自我效能 (19%) ;风险容忍自我效能 (14.3%) ;管理自我效能 (4.8%) 。分布如图1所示。
2.2 技术创业者创业自我效能维度模型的构建本文结合专家法和文献研究法。
通过调查结果和以往文献的回顾研究得出技术创业者创业自我效能的维度模型 (见图2) 。技术自我效能是指对技术研发、创新和商业化运用的信心。机会识别自我效能是指对机会的发现、把握和运用的信心。关系自我效能是指对建立内部和外部和谐的关系网络的信心。风险容忍自我效能是指对不确定环境下的决策和风险承担的信心。管理自我效能是指对管理新创企业的信心。战略自我效能是指对开发核心竞争力、获取竞争优势的信心。创新自我效能是指对改进或创造新事物、方法、流程、环境等的信心。营销自我效能是指将企业创造价值提供于目标市场需求从而获得利润的信心。承诺自我效能是指持续经营创业企业的信心。
3 结论与展望
本文通过对21位技术创业者专家进行问卷调查, 得知了在他们看来影响创业成功的技术创业者创业自我效能的最为重要的维度分别是:技术自我效能、机会识别自我效能、关系自我效能、风险容忍自我效能和管理自我效能。在得知该调查结果之后, 本人通过阅读大量文献并结合调查结果构建了技术创业者创业自我效能的维度模型。该模型的构建不仅丰富了技术创业的研究, 而且还为以后技术创业者的成功创业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但是, 本文也仅仅是通过少量的调查, 样本的数量非常有限, 而且只是绘构了简单的技术创业者创业自我效能维度模型。以后的学者们可以对测量技术创业者创业自我效能的具体量表进行研究和绘制, 从而更为科学地量化技术创业者创业自我效能, 促进技术创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Tony Bailetti.Technology entrepreneurship:Overviews, Definition and Distinctive Aspects[J].Technology Innovation Management Review, 2012 (2) :5-12.
[2]Hallak.Rob, Assaker.Guy, O’Connor.Peter.Are Family and Nonfamily Tourism Businesses Different?An Examination of the Entrepreneurial Self-Efficacy-Entrepreneurial Performance Relationship[J].Journal of Hospitality&Tourism Research, 2014 (8) :388-413.
[3]Mohammad Hassan Mobaraki, Yazdan bakhsh Zare.Designing Pattern of Entrepreneurial Self-Efficacy on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J].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Business Review, 2012 (8) :428.
[4]Wincent, Joakim, Drnovsek, Mateja.Entrepreneurial selfeffi cacy and business start-up:developing a multidimensional defini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trepreneurial behavior&research, 2010 (4) :329-348.
[5]Chris Mcphee, Tony Bailetti.Editorial:Technology Entrepreneurship[J].Technology Innovation Management Review, 2012 (2) :3-4.
[6]Charles Omagor, Philip M Mubiru.Courage, purpose and Entreprenuership[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Social Science, 2014 (6) :239-245.
[7]王俏尹.创业者风险控制能力、创业自我效能与新创企业成长[D].杭州:浙江理工大学, 2014.
[8]高树昱.技术创业者的角色定位与创业路径解析[J].东方企业文化, 2012 (5) :55.
[9]吴琳, 龙建成, 王林雪, 赵韩强.技术创业者素质能力评价与建设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 2010 (9) :120-122.
维度模型构建 第3篇
企业商业模式的设计是指:结合对企业商业模式本质认识的,在对企业商业模式演进划分的基础上,对企业商业模式的结构要素进行设计,对企业商业模式的维度进行界定,进而形成企业商业模式结构体系的过程。企业商业模式的设计要围绕价值二字,因此企业商业模式是包含价值创造与价值获取两种机制的综合体。因此,企业商业模式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它并非指单纯的赢利模式,但也没有抛弃价值获取的内容,而是将价值创造与价值获取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价值发生和获取两种机制在企业内部的平衡。因此,企业商业模式的设计也要注重价值创造和价值获取的平衡。在企业商业模式设计过程中,重点要考虑到企业的能力和竞争力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干中学”过程中的知识积累形成的。因而企业商业模式本身是动态的,要对其不断的进行调整、修正、创新,应对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使企业得以持久、健康和快速的发展。
2 企业商业模式的二维和三维设计模型
苹果公司前“软件布道师”的格威卡瓦萨奇(Guy Kawasaki)认为:能最终形成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意和想法很少,为了帮助人们找到真正的企业商业模式,他提出了一个企业商业模式识别坐标(图1),横轴是对客户的价值,纵轴是企业独特的能力。
第1象限:不但你的东西对用户非常有用,而且只有你知道该怎么做。
第2象限:没有人觉得你的东西有用,但只有你在这么做;处于这个象限的企业,可以称为“冤大头型企业”。
第3象限:不但没有人觉得你的东西有特别的用处,还有一大帮人在跟你做一样的东西。这样的企业可以称为“凑趣型企业”。
第4象限:你其实没什么独到的能力,但你做的东西有一定的用处;这样的企业只能是惨淡经营的平庸型企业。
只有处于第1象限的企业,才可能成为拥有自己的企业商业模式的企业。令人遗憾的是,处于这个象限的企业相当少。大量声称自己有企业商业模式的企业都可归入第2、3、4象限。
从卡瓦萨奇象限划分类型来看,这个识别坐标对于判断一项设想中的生意是否有价值很有用处。不过,这个坐标缺失一些维度,如盈利维度的缺失就是很致命的,也就是说,一个企业能为客户创造独特价值,但如果没有良好的成本结构和盈利模式,最终也只能因为持续亏损而难以为继。
由哈佛大学教授约翰逊(Mark Johnson),克里斯坦森(Clayton Christensen)和SAP公司的CEO孔翰宁(Henning Kagermann)共同撰写的《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白皮书》中提出了企业商业模式的三维度设计模型,他们把这三个维度概括为:一是客户价值主张,即指在一个既定价格上企业向其客户或消费者提供服务或产品时所需要完成的任务;二是企业资源和能力,即支持价值主张和盈利模式的企业的资源和能力;三是盈利模式,即企业用以为股东及相关利益者实现经济价值的过程。
3 企业商业模式的四维设计模型
在上文分维思维启发的基础上,本文对企业商业模式进行重新分维,任何一个企业商业模式都是一个由客户价值、企业资源和能力、盈利模式以及管控机制构成的四维立体模式(如图2)。这四维度也是企业商业模式设计的要点。
对于图 2中企业商业模式的四个维度,有三个维度可以随着坐标轴进行延伸,而第四个维度则是管控模式,对企业商业模式起制衡作用,能确保其健康、持续成长并不断完善。若企业商业模式的管控机制的能力较强,企业商业模式的其他三个维度就会避免木桶的短板效应,并且会相得益彰,使其争取利用整合能力向外延伸,从而形成独特的企业商业模式,打造非凡的核心竞争力。
4 企业商业模式四维模型的解析
4.1 与众不同的客户价值主张
所有得以运行的企业都有自己的企业商业模式,当新建立企业时,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是:顾客为什么要选该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如果只有一家企业(这种情况很少),其答案就很简单;如果还有很多竞争的企业,答案就需深思了。
由于技术更新呈加速度发展,产品和服务货品化和同质化的速度越来越快。以产品袖珍化为核心能力的索尼生产出了随身听,但在MP3技术出现之后,苹果公司生产的iPod让索尼的随身听相形见绌。许多在产品上具有创新能力的小公司发誓要革iPod的命,但它们很快就发现iPod早已不是一种产品,而是一种企业商业模式。iPod的背后,是苹果建立的网上音像商店iTunes,购买一个iPod,等于买下一家其大无比的音像商店。iPod有点类似于洛克菲勒的公司在卖煤油时免费送出的油灯。因为一种购买行为的背后,隐藏着另一种购买需求,甚至这种隐藏的购买需求背后还潜藏着一种或多种更隐秘的需求。平庸的企业往往只能看到显而易见的需求,而卓越的企业之所以卓越,就在于它们具有对客户需求的还原能力,对顾客的需求有着非凡的洞察力,它既能够准确的识别顾客的需求,并能通过恰当的策略去满足这种需求。上述苹果公司满足的这种被充分还原的需求,就是“客户价值主张”。没有它,任何企业商业模式都无法成立。
4.2 企业的资源和能力
与众不同的客户价值主张仅仅是企业商业模式的一个维度。从逻辑上讲,只有拥有了独特的客户价值主张,才可能去谋求实现这种价值主张的资源和能力。但面对具体的商业实践,人们很可能陷入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怪论。清清楚楚的创意往往是无视自身资源与能力的构想,它可能确实包含着商机,但也很可能是别人的商机。企业商业模式通常分为深思熟虑型和应急型两种,但实际起作用的企业商业模式往往都是二者的混合,是在不断的应急之中和之后深思熟虑的产物。
我国一些电影院的主要盈利来源是在影院出售食品。电影院负责人通过观众看电影时携带零食和先在影院附近的餐厅吃完饭再来看电影等现象中发现:人们到电影院的真正目的不是看电影,而是在闲暇时间最大限度地放松身心。发现这样的需求后,影院想以可控的成本提供这样的产品和服务,因其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接触客户的成本几乎为零,而且产品和服务的渠道具有排它性。客户不可能中途出去吃饭或购买零食,观众爱在这个时候吃冰淇淋和爆米花,但很容易化掉的冰淇淋、凉了就不好吃的爆米花不大可能从外面携带进来。而销售渠道的排它性意味着这些产品可以以相当高的价格出售,从而获得相当可观的利润。各影院之间可以就电影的票价展开竞争,竞争的加剧意味着票价出现货品化趋势,但销售冰淇淋和爆米花的产品渠道的排它性可以有效屏蔽货品化[7]。
从这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客户价值主张如果没有相应的资源(客户资源、产品渠道)和能力作为支撑,就难以形成有效的企业商业模式。
4.3 盈利模式
差异化的价值主张,配合企业独特的能力和资源,如果不能使企业持续盈利和发展,便没有任何意义。连锁经营模式是现代零售业盈利的主流模式。连锁经营实质是以利而连,以管而锁,是适应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零售企业向规模化、集团化发展的产物。连锁经营模式之所以受到许多零售业的追捧和青睐,其原因是连锁经营能够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使其快速获得成长;可以享受规模经济与专业化分工带来的益处,提高流通效率;可以迅速的扩大经营规模,改善服务;还可以充分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与技术,提高管理水平,提高市场竞争力。目前这种经营模式的代表性企业有沃尔玛、华联超市、国美等。没有良好的盈利模式,企业就无法得以生存和发展,更不能形成成功的企业商业模式。
4.4 管控机制
管控机制是企业商业模式非常重要的一个维度,此维度的缺失可能导致企业商业模式昙花一现,也就是说,一些企业商业模式短期可能取得成功,但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管控能力和机制的缺失则成为企业商业模式发展的瓶颈。知名房地产企业顺驰的失败就是源于此维度的缺陷,虽然顺驰设计了良好的盈利模式和发展战略,但盲目迅速的扩张导致其管理能力和资金链出现问题,没有良好的预警和风险控制体系,最后为路劲集团所收购,此案例就足以说明在企业商业模式设计和成长过程中,要重视管控机制的设计和维护。倘若没有良好的管控机制,企业的资源和能力不能得到充分的整合和利用,同时在为客户服务及企业价值实现方面也无法保障。良好的管控机制也体现在应变能力方面,由于企业商业模式所处的环境是复杂多变的,而企业商业模式只有展现出其适应性的特征才能生存和发展,而企业商业模式的适应性,即企业商业模式的应变能力则蕴含在其管控机制之内,因为良好的管控机制具有自我调节和自我防御的能力。随着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企业商业模式要能在运行的过程中不断的完善和创新,而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背后所要改变的是整个企业内部的管理系统,即管控机制,包括组织、流程以及人的行为方式等等,由此得出,有效的企业商业模式的设计也要有良好的管控机制做保障。因此,企业商业模式的设计必须重视其管控机制维度,否则企业商业模式的另外三个维度的作用很难得以体现,更不可能打造出具有核心竞争能力及持续成长能力的企业商业模式。
5 实施企业商业模式设计的核心策略
5.1 价值创新是设计的灵魂
企业商业模式的灵魂在于价值创新。企业必须借助企业商业模式进行价值创造、价值维护和价值提供,从而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成功的企业商业模式应该回答一系列的问题:向什么顾客提供价值,怎么样为顾客提供价值,企业如何实现价值等。增强企业创新能力,要注重三点,即注重企业软实力、构造企业价值网和为广义的客户创造价值。
5.2 占领客户是设计的中心
企业商业模式设计必须以客户为中心,由企业本位转向客户本位,由占领市场转向占领客户,为客户创造价值。认真考虑顾客所期望获得的利益,把竞争的视角深入到为用户创造价值的层面中,从而进入到游刃有余的竞争空间[1]。实施以顾客为中心的主张,要注重三个要点,即精心研究客户需求、实施客户互动管理和创造新的附加值。
5.3 经济联盟是设计的载体
据统计,目前企业创造的价值曲线,1/3源于企业内部,2/3源于企业之间。新的企业商业模式不再是企业孤军奋战,必须以联盟为载体,发展联盟经济。通过合作,聚合彼此价值链上的核心能力,创造更大的价值和形成更强的群体竞争力[1]。发展联盟经济,主要应做到三点,即强化供应链管理、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外包非核心业务。
5.4 应变能力是设计的关键
如果说企业商业模式决定了企业的成败,那么应变能力则是企业商业模式成败的关键。应变能力是企业面对复杂多变市场的适应能力和应变策略,是竞争力的基础。企业增强应变能力,要注重三点,即注重时间观念、JIT随需而变和个性化定制。
5.5 信息网络是设计的平台
新的企业商业模式必须重视信息网络的力量,在信息经济时代,脱离信息网络平台,企业将无竞争力可言。网络平台可以造就无数神话。企业必须具有敏锐的商业意识,抓住商机,驰骋在网络世界,同时很好地与现实相衔接。企业要搭建精良、敏捷、具有创新精神的扁平化“动态网络”结构,建立学习型组织。以信息网络为平台,要注重三个方面,即构造虚拟经济的竞争力、加快企业商务电子化和推动流程再造。
参考文献
[1]钱志新.创新商业模式探析[J].现代管理科学,2007(08):45-46.
[2]哈默尔.领导企业变革[M].曲昭光,赖溟溟,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
[3]德鲁克,管理的实践[M].齐若兰,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4]博西迪,查兰,转型:用对策略,做对事[M].曹建海,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5.
[5]张双文.商务模式的价值主张设计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J].2007,24(6):34-36.
维度模型构建 第4篇
1 动态能力的内涵和研究框架
“动态能力”这个概念的研究在2008年之后成为国内研究的热点, 每年都有100篇以上的相关文献。这些文献涉及到一般企业领域主要是高科技创新企业领域较多, 但是“饭店动态能力”这个领域涉及的很少, 甚至服务业相关的研究也很少。说明理论界对动态能力的关注还没有延伸到服务相关的领域。而我国饭店业的发展已经严重表现出动态能力不足的症状, 所以有必要在饭店业进行动态能力相关的研究。
动态能力理论是在资源基础理论和核心能力理论反思的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资源基础理论和核心能力理论的缺陷不能解释在非连续变化的环境下如何获得竞争优势, 所以国外学者把研究的注意力从核心能力转向了动态能力[2]。目前的研究视角主要有四个:一是战略视角, 认为动态能力是组织持续竞争优势的根本来源;二是组织视角, 认为动态能力是因应环境变化的一种集体学习机制;三是演化视角, 认为动态能力是在持续解决非程序化问题中进行积累和发展的;四是技术视角, 认为动态能力是技术创新和组合的能力[3]。
由此可以看出, 动态能力的概念还没有形成一个比较统一的理解, 不同学者的理解维度差异也很大, 所以笔者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发现认可度比较高的是Teece的理论, 所以本文就以他的3P模型为理论依据来构建饭店组织的动态能力维度。Teece认为, 动态能力是企业构建 (build) 、整合 (integrate) 和重构 (reconfigure) 企业内外部能力 (competence) 以与快速变化的环境相匹配的能力 (capability) , 提出了动态能力的3P模型即流程、位势、路径模型[4]。流程是组织处理事情的方式和惯例, 当前实践和学习的模式;位势是组织现有资源的存量和结构状况[5], 可以理解为能级 (处于什么样的能级具备什么样的势能) ;路径是组织发展的轨迹和方向, 包括之前的发展路径、现在所处的位置和以后发展的方向。基于此, 笔者认为构成饭店组织动态能力的基本维度为创新、学习和整合。动态能力最核心的就是不断根据环境的变化发展组织自身新的能力以与之相适应, 这唯独创新能够做到;而学习就是组织获取新的能力的唯一有效路径, 把组织从既有的位势引向更高能级的位势;整合是针对流程而言的, 饭店组织的既有资源和能力以及通过创新获得新的资源和能力通过整合形成组织动态能力以应对动态的组织环境, 整合还涉及到组织外部的网络联系, 通过与外部网络的互动来刺激组织内部创新机制和学习机制的完善。饭店组织通过对流程的整合把握全局, 通过学习的路径达到创新的目的, 创新才是饭店组织不断与动态的环境相匹配的本质需要。
2 创新是饭店组织动态能力的核心和本质
饭店业面临的外部环境逐渐呈现出复杂性、动态性和不确定性, 而饭店行业对环境具有高度的敏感性, 不论是政治环境、经济环境、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的波动都能对饭店行业产生蝴蝶效应。所以对于饭店组织而言, 培养动态能力以应对环境变化就成为最核心的任务。饭店行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行业, 服务是最核心的产品, 而想保持在劳动密集型行业中的服务特色, 创新并保持服务优势就成了最大的难题。因为服务模式的可模仿性极高, 不像科技产品的专利可以保持在若干年内的垄断优势, 所以创新也就成为一项不可间断的核心任务。创新是一种“创造性毁灭”, 饭店组织只有不断突破现有的核心能力以及由此形成的核心刚性才能发展动态能力, 保持在市场竞争中不断获取熊彼特租。尤其是在饭店服务由标准化服务迈入个性化服务的时代之后, 创新成了每一个追求卓越的饭店组织不懈努力的目标。在一度靠政府消费为主要利润来源的高星级酒店遭遇到八项规定的寒霜打击之后, 饭店组织加快了转型的步伐, 而转型能否成功, 能否在短时间内找到新的利润点就取决于饭店组织自身的动态能力, 取决于饭店组织克服原有内部资源能力和外部客源优势的惰性, 做出创新的、突破原有惯例的决策的能力。饭店组织的经营模式也需要从当前的B2B和B2C模式向C2B模式转变, 并且需要借助大数据分析来进行精准营销[6]。这对饭店组织来说是一种颠覆性的创新, 不仅仅是细枝末节的修改。创新是一种长期形成的机制, 如果饭店组织具备创新机制, 组织就可以在经历风霜之后迅速找到回暖点, 进入新的发展路径。同样, 那些创新机制不完善的饭店组织就会挣扎在风霜的漩涡之中久久无法自拔。正是创新机制在中国饭店行业重新洗牌之时历练出了一批具备动态能力的饭店组织, 比如浙江省的君澜酒店集团坚持了“变是永恒的不变”的发展理念, 积极主动地拥抱变化, 成功实现了转型。君澜在精准定位、平台型企业建设、创新营销等一系列方面的创新形成了饭店组织的动态能力。
3 学习是饭店组织实现创新的有效路径, 是动态能力路径的所在
阿吉里斯和舍恩 (1996) 提出了两个基本的企业学习模式:单循环学习和双循环学习, 后来又提出了再学习的概念。在单循环学习的企业中, 对事物的挖掘和纠正不需要改变企业现有的政策和目标;在双循环学习的企业中发现纠正错误时需要对企业潜在的规则和目标进行修改;再学习模式探究在企业内开发一种学习型体系, 企业通过这种体系来发现和纠正错误[7]。在饭店组织中进行再学习才能通过跳跃式发展进行突破性创新, 让饭店进行持续发展。
饭店组织作为服务型企业, 对产品和服务的创新保持了不懈的追求, 特色化的服务成为饭店构建竞争优势的主要内容。然而服务的创新不仅仅来源于高层管理者的头脑风暴, 更不仅仅来源于一次次的创新点子比赛。创新需要一种组织学习的机制作保障。学习作为一种组织输入的方式为组织不断地提供新鲜的养分, 让组织这棵参天大树更加枝繁叶茂。饭店组织中的每一个管理者、每一个基层员工既有的创新思路都是有限的, 只有通过学习才能不断迸发出创新的火花。然而当今有多少饭店组织只知道从员工那里索取, 索取, 直至枯竭, 也没有给员工适当的输入。这也是导致员工工作压力不断增大的一个重要方面。饭店组织通过建立学习机制, 在组织内部营造学习的氛围, 保证知识的共享和信息的有效流动。高层管理者之间通过组织学习, 培养系统思考的框架, 形成整体的视野宽度, 对外把握组织与外界环境同步变化的方向, 对内确定组织的共同愿景。组织基层员工通过组织学习形成组织惯例, 不断分享顾客关系管理的信息, 进行思想碰撞。这样的学习机制一方面可以激发员工创新的火花, 另一方面还能通过交流来改善员工关系, 培养团队合作的精神。而对整个饭店组织而言, 通过高层学习可以保持与环境的同步变化, 通过基层学习可以与顾客需求保持同步变化, 正如胡旺盛所说, 组织学习的演进过程就是组织动态能力积累和发展的过程。学习才能从根本上改变饭店组织成员的心智模式, 才能找到创新的源泉。我国的高星级酒店在评星以后很多都在坐吃山空, 把星级评定当成了尚方宝剑, 抱着“衣冠不整者不能入内”的高姿态俯瞰消费市场, 以致在大众消费时代到来时竟然不知所措。这就是过去的能力和资源导致了路径依赖, 束缚了饭店继续向前发展, 缩小了饭店进行市场选择的机会, 以至于五星级酒店开始面向大众卖产品就成了业界的新闻。饭店本身作为企业应消费者市场需求而确定自己的产品范围本来是理所应当的事情, 在高星级酒店竟然成了不可思议的事情。星级评定的资源本来是高星级酒店的核心能力, 这里变成了核心惰性, 而只有通过学习才能突破原有的发展路径, 寻找到新的出路。所以学习构成了饭店组织动态能力的路径维度。
4 整合是对饭店组织内部资源能力的配置和对外部环境的适应
饭店组织的整合是建立在对内外部环境和流程的重新认识的基础之上的。外部环境发生变化, 组织会被动地做出应变。而内部创新产生了新的能力和资源, 组织就是主动地在变化。饭店组织若想获得持续的生命力就要让这两种变化方向一致, 步调一致。所以整合在这里是一种手段, 或者一种连接, 架起来组织内外变化的桥梁。
饭店的资产结构中固定资产占据的比重较大, 而固定资产一旦投入就很难转作他用, 所以这也是饭店组织惰性较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也成为饭店组织培养动态能力最大的桎梏。饭店组织的管理者倾向于在既定的决策框架下进行选择, 想突破原有的战略路径面临非常大的阻力。整合既有的资源能力和创新生成的资源能力就必须找到一个恰当的契合点。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一员的饭店组织就必须立足于“人”这个契合点。
首先就是人的思想和意识, 因为思想和意识决定行为, 行为养成习惯, 习惯就形成了新的能力。这也就是要结合之前的双循环学习, 能够做到修改甚至抛弃原有的组织目标和规则。根据新的环境、新的市场需求确定新的组织发展目标, 比如高星级酒店大力发展平民自助餐, 就是对原有餐饮目标的彻底摒弃。
其次就是整合人的行为, 组织中的行为是受组织规范约束的, 所以要建立新的行为规范。最需要改变的就是营销模式, 传统的电话营销、面对面营销、媒体营销对消费者的影响力逐渐下降, 饭店组织需要转向新的数字营销模式, 微信营销、社交网络营销已经悄然发展起来。传统的仅仅重视VIP客人的二八原则在一定程度上也要失效了, 要转向长尾营销, 抓住以前不屑一顾的80%的普通顾客。
再次就是行为之间的贯穿, 也就是现在所讲的流程。流程可以按照整个饭店组织重新设置为前台—后台组织系统来进行优化 (张燕华, 2010) 。
所以, 整合就是这样一项能力, 结合外部环境衡量自身的实力去选择自己应该何去何从。
5 结语
总之, 在外部环境日益复杂化、动态化的大背景之下, 饭店组织必须从创新、学习、整合几个维度入手构建动态能力以保持与外界环境发展一致的方向和速度。本文在借鉴前人对动态能力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 探索在饭店组织中找到适合自身的具体能力维度。饭店行业毕竟不同于一般的企业组织, 与高新技术行业更有本质的区别, 服务产品的基本属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组织创新和发展的方向。本文的探索是一个研究方向和思路, 需要更多理论和实践的进一步丰富和验证。
参考文献
[1]张孔娟.中国经济型酒店进入品牌化发展[EB/OL].2013-07-01.http://www.traveldaily.cn/article/71490.html.
[2]邱国栋.基于系统动力视角的企业动态能力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 2008 (4) .
[3]杜晓静.基于组织学习视角的动态能力模型构建[J].改革与发展, 2014 (1) .
[4]Teece, D.J., Pisano, G.and Shuen, A.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J].St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7, 18 (7) .
[5]林萍.组织动态能力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管理学院, 2008.
[6]丁宁.澳大利亚旅游营销以便应变[N].中国旅游报, 2014-07-05.
维度模型构建 第5篇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边界的增大,Teece等首次提出了企业动态能力的概念,认为企业动态能力是企业为应对外部环境快速变化而构建、整合或重构内外部胜任力的能力[1]。继Teece之后, 国外学者Eisenhardt和Martin [2]、Griffith和Harvey [3]、Zollo和Winter [4]、Schreyogg和Klie-sch-Eberl [5]以及国内学者黄江圳 [6]等从不同视角又对企业的动态能力进行了研究,企业动态能力逐渐成为国内外战略管理理论界研究的一个热点。尽管众多学者对动态能力的研究已经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但到目前为止对动态能力的研究还面临着许多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对企业动态能力的研究缺乏更深入的实证研究;同时又由于动态能力与企业绩效的非同步效应,使得动态能力的规范性研究较为困难。从已有的文献看,对动态能力的研究偏重于对其本身的定性研究,对企业动态能力的定量研究文献还比较少见;还有,就是在高速变化的市场中动态能力缺乏与其他学科一起进行交叉性研究。面对以上诸多问题,本文结合企业复杂适应系统理论, 提出了企业超动态能力观及其对应的3个维度,并应用结构方程模型对相关变量间的关系进行了验证。
1 理论与假设
1.1 相关概念阐述
1.1.1 企业超动态能力
超动态能力是企业为应对外部环境快速变化而建立的以主动性为主要特征的活的能力。它的主体是指具有适应性、主动性的“活”的实体。前期的动态能力可能是被动性的动态,而超动态能力的构建更强调于自身的目标(取向),随着时间而不断进化,能够在与环境的交流和互动作用中有目的、有方向地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和结构,以适应环境要求。
1.1.2 企业资源构建
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资源基础论(RBV)为学者们从企业内部解释企业绩效的产生奠定了基础。资源指的是企业的特定资产,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技术资产、互补资产、财务资产、声誉资产、结构资产、制度资产、市场(结构)资产等,而资源构建过程包含资源识别、资源获取和资源整合3个子过程[7], 其中:资源识别是要识别出所需资源的具体类型、数量、质量、获取的顺序以及资源的来源;资源获取包括资源外部获取和资源内部积累;资源整合是企业将资源进行有效地配置以产生能力或改变能力的过程。
1.1.3 主动开拓能力
主动开拓能力体现在技术和市场两个方面。技术开拓能力是企业超动态能力的根本要素之一,是企业自主创新的核心能力;市场开拓能力是企业最终把自主创新产品推向市场、使消费者接受的能力,是把自主创新的成果转换为企业利润的能力。
1.1.4 组织学习
组织学习包括干中学、用中学和研发中学,三个环节可独立存在,对企业适应环境的能力起着其他要素难以替代的作用。组织学习对以根植性为特征的企业的超动态能力的形成起着关键的精髓作用,是能力更新的基础和来源。
1.2 企业超动态能力与3个维度的关联及假设
1.2.1 资源构建对企业超动态能力的影响
企业从其他相关方企业获得知识并将其内部化, 将企业的资源基础转化并重新构建形成新的程序或惯例。企业在资源的识别过程中产生了新的程序或惯例,可以在资源获取过程中发展新的程序,也可在资源整合中延续惯例。无论企业从外部要素市场上购买资源或吸引资源,还是在企业内部积累资源,通过不断地重复使用这些获取方式,最终形成模式化的组织惯例, 即产生超动态能力。企业的资源构建过程,即从资源识别到资源获取再到资源整合这一流程,也是一种组织惯例形成过程,它已经同静态的RBV有了本质上的区别,对企业快速适应变化环境能力的形成具备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建立如下假设命题:
命题1:企业资源构建维度对企业超动态能力形成显著性的正相关的影响。
1.2.2 主动开拓能力维度对企业超动态能力的影响
主动开拓能力表现为企业为自身生存而进行的市场和技术的不断开拓,它是一个过程变量。企业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内部所具有的独特资源或能力,在资源基础论和核心能力论中,这种资源或能力具有相对“粘性”,在短期内不易发生变化。而以主动性为特征的、对于市场及技术的开拓解决了企业发展中的刚性问题,过分核心的能力抑制了企业的发展,开拓性促进了产业发展的不断升级,使企业主动适应了变化的动态环境。因此,建立如下假设命题:
命题2:主动开拓能力维度对企业超动态能力形成显著性的正相关的影响。
1.2.3 组织学习对企业超动态能力的影响
组织学习是能力更新的基础和来源。一方面,学习可以帮助厂商提高其在传递、理解和利用知识方面的能力,并促进知识沿着动态报酬递增的方向积累;另一方面,学习产生了多样化的实践,将多样化的实践通过市场来明确和验证(商业化)就是新的能力形成的过程。因此,学习可以视为企业适应环境变化的内在基础。厂商被视为引进、积累、应用和产生知识的实体,这种生产性知识和能力在学习中得到不断地积累和发展。通过学习,厂商可以提高自身的知识存量,这对于厂商的成长至关重要[8] 。因此,建立如下假设命题:
命题3:组织学习维度对企业超动态能力形成显著性的正相关的影响。
1.2.4 企业超动态能力3个维度间的关系
企业通过获取、释放、整合或重组自己的资源来适应或创造市场变化,或者凭借战略惯例不断更新资源配置,以满足环境变化的需要,在企业的资源构建中离不开组织学习与主动开拓的能力。组织学习的过程就是把信息转化成知识的过程,也只有通过组织学习,企业才能有效进行资源的构建。而主动开拓能力可以通过改变模式化的惯例,来改变企业内外部资源的结构,提高组织学习的水平,丰富组织学习的内容。因此,建立如下假设命题:
命题4:企业超动态能力的3个维度资源构建、主动开拓能力和组织学习之间形成共变关系,且互相依存、互相影响、互相作用。
1.3 模型建立
基于上述分析, 本文提出企业超动态能力及与3个维度之间的关系模型(见图1)。 该模型主要包含以下几层含义:超动态能力的3个维度为LD、RD和AD( LD代表组织学习,RD代表资源构建,AD代表主动开拓能力)。3个维度分别与企业的超动态能力构成因果关系,且对超动态能力形成显著性的正向影响。三个维度之间互相依存、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具备共变关系(用双向箭头表示),系统的整体性能在主体的相互作用中涌现出来。超动态能力的系统主体通过超动态能力改变由于内部资源贫乏所带来的限制,将外部资源转化成内部资源(资源流入),同时又将内部产品流向外部(资源流出),形成由外向内和由内向外的物流、人流、资金流。
2 实证分析与假设验证
2.1 研究方法
为对上述4个假设命题及相关模型关系进行验证,本文取一定数量的调查样本,针对超动态能力及其3个维度共计4个变量进行样本数据的采集。借助于统计分析工具SPSS15.0进行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和测量的信度、效度分析,通过结构方程模型的软件工具AMOS对企业超动态能力的理论模型及研究假设进行验证,并根据实验验证的结果对假设命题进行修正。
本文选择天津市中小企业作为抽样范围,共发放调查问卷260份,收回有效问卷198份。为增加调研结果的真实性,选择作者所执教MBA班的学员所在的企业为调研对象,增加了调研的可信度;虽然选择样本单元的自由度受到了限制,但并不防碍样本对总体的代表性。本文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作为研究工具,调查问卷共分为4个部分,每一部分的问卷涉及项目数量不等,但均采用5分制的李克特量表。观测变量是量表或问卷等测量工具所得到的数据,潜在变量是观测变量间所形成的特质或抽象概念,此特质或抽象概念无法直接测量,而由观测变量测得的数据资料来反映[9]。潜在变量为4个,分别为资源构建、主动开拓、组织学习、超动态能力;观测变量为11个,分别为企业资源识别等。潜在变量通过观测变量进行直接测量。问卷设计的内容如表1所示。
2.2 信度及效度检验
应用SPSS15.0计算内部量表cronbach a系数,对问卷调查后的数据进行信度及效度检验。整个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为0.871,量表信度非常好。超动态能力的测量变量的Cronbach a值为0.654,量表信度为最小可接受状态。其余3个潜在变量的测量结果如下:资源构建变量的Cronbach a值为0.815,量表信度非常好;主动开拓能力变量的Cronbach a值为0.799,量表信度相当好;组织学习变量的Cronbach a值为0.743,量表信度相当好。从测量结果来看,整个量表的数据为可信的状态(见表2)。
效度是指正确性,指测量工具能够正确地测得研究所要测量的特质与功能。对于测量工具能够测量概念的程度,本文应用的是建构效度的收敛效度与区别效度指标来考核测量效度问题。
我们现在衡量4个变量,分别为超动态能力、资源构建、主动开拓能力与组织学习。首先考察此4个变量自身的收敛效度,如果该变量的各题项其相关系数很高,则该变量具有收敛效度。从调研结果来分析,4个变量都具有收敛效度(数据表略)。
然后我们开始衡量4个变量间的区别效度。如果各个变量的各题项间相关系数很低,则各个变量间具有区别效度。从表3 看出,超动态能力、资源构建、主动开拓能力与组织学习几个变量具有区别效度。
2.3 AMOS初始模型(路径图)的建立、结果输出及修正
建立研究假设模型图,利用AMOS浮动工具图像绘制路径模型图。超动态能力及3个维度的AMOS初始模型(路径图)包括4个测量模型,4个潜在变量中超动态能力为内因潜在变量,资源构建、主动开拓能力、组织学习为外因潜在变量。内因潜在变量要增列残差项或误差项,残差项的路径系数固定为1,以便估计其误差变异量。
经过 Amos Graphics的第一次 Calculate Estimates计算,得到SEM模型估计的各个指标。通过点击“输出路径图”图标,浏览其估计值即路径系数。如图2所示,资源构建与主动开拓间的路径系数为0.27,主动开拓与组织学习间的路径系数为0.25,资源构建与组织学习间的路径系数为0.30,3个变量与超动态能力间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46、0.16、0.11。
AMOS产生输出报表Notes for Model (Default Model),显示模型的自由度为38,适配度卡方值为30.013,显著性概率值为0.819,未达0.05的显著水平,接受虚无假设,观察数据(Data)与假设模型(Model)间可以适配,观察数据的S矩阵与假设模型隐含的∑矩阵相契合(见图3)。
上述模型的假设检验结果可以整理成表格,见表4、表5所示。
超动态能力及3个维度的CFA模型检验结果如下:
(1)超动态能力及3个维度的验证性因素分析的基本适配指标基本达到检验标准,整体估计结果的基本适配指标良好。虽然在14个因素负荷量中有2个在0.5之下,但是从整体上并没有出现“违犯估计”现象。
(2)整体模型适配度检验合理,验证性因素分析模型与实际观察数据的适配度良好,模型的外在质量好,测量模型的收敛效度好。预设模型的参数个数为28个,卡方值(CMIN栏)为30.013,模型自由度为38,显著性概率值为p=0.819>0.05,未达显著水平,接受虚无假设,卡方自由度比值为(CMIN/DF)为0.790,卡方自由度比值0.790<3.000。从整体上看,所有的统计检验量包括绝对适配度指数、增值适配度指数和简约适配度指数都符合适配的标准或临界值。
(3) 模型的内在质量佳,在假设模型的内在质量检验方面,所估计的参数均达到显著水平,其余评价项目也都符合要求。
3 研究结论与应用
通过以上模型检验结果我们得到如下的结论:基于三维视角的超动态能力的初始模型成立。通过资源构建、主动开拓能力、组织学习3个变量与超动态能力间的路径系数(0.46、0.16、0.11),验证出:(1)假设命题1成立,即资源构建维度对企业超动态能力形成显著性的正相关影响;(2)假设命题2部分成立,显著性没有得到验证,结论为主动开拓能力维度对企业超动态能力形成正相关的影响;(3)假设命题3部分成立,显著性没有得到验证,结论为组织学习维度对企业超动态能力形成正相关的影响。另外,通过资源构建与主动开拓间的路径系数(0.27)、主动开拓与组织学习间的路径系数(0.25)、资源构建与组织学习间的路径系数(0.30),验证出假设命题4成立,即企业超动态能力的3个维资源构建、主动开拓能力和组织学习之间互相依存、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具备共变关系。
实现从动态能力到超动态能力[10],是企业战略观的转变,也是企业能力建设的一次飞跃。传统的能力理论认为核心能力是企业创新的源泉,而实际上正是由于核心能力太刚性而阻止了组织的创新,而Teece等提出的动态能力及其3个维度,即组织和管理过程、位势和路径则从核心能力的研究转向对过程的动态研究,本文又从资源构建、主动开拓及组织学习,3个维度对超动态能力进行了探索。基于资源构建、主动开拓及组织学习3个维度的超动态能力塑造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也是企业主动应对各种危机的策略选择。
从基于三维视角的超动态能力来看,在实践工作中,首先,企业要学会更好地构建资源,培养整合特定资产的能力。企业在取得资源、吸收资源、利用资源的过程中,与外部环境进行动态地适应和调整,从而不断提升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可以说,资源构建是基础的、也是最重要的工作。其次,通过主动开拓能力的培养,企业实现对关键核心技术的掌握和对技术产品的二次创新,对技术再组合、再创造、再输出来适应持续变化的环境,从而摆脱各种生存危机的威胁;也通过主动面对市场来对市场进行感知、配置和响应,了解顾客需求与市场趋势,传播市场情报,并发现潜在机会。还有,就是要不断学习。学习机制不仅引导着动态能力的演化,而且通过干中学、用中学和研发中学来提升企业绩效;同时,通过组织学习,保持发展中的低路径依赖。虽然不考虑路径依赖的方式是不合理的,但是显著的路径依赖会影响企业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参考文献
[1]TEECE D J,PISANO G,SHUEN A.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7(18):509-533
[2]EISENHARDT K M,MARTIN J A.Dynamic capabilities:What arethey[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0,21(4):1105-1121
[3]GRIFFITH D A,HARVEY M G.A resource perspective of global dy-namic capabilitie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2001,32(3):597-606
[4]ZOLLO M,WINTER SG.Deliberate learning and the evolution of dy-namic capabilities[J].Organization Science,2002,13(3):339-351
[5]SCHREYOGG G,KLIESCH-EBERL M.How dynamic can organiza-tional capabilities beTowards a dual-process model of capability dy-namization[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7,28(4):15-24
[6]黄江圳,谭力文.从能力到动态能力:企业战略观的转变[J].经济管理,2002(22):32-36
[7]蔡莉,尹苗苗.新创企业资源构建与动态能力相互影响研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6):139-144
[8]周轶昆.基于厂商学习的产业创新机制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07
[9]吴明隆.结构方程模型AMOS的操作与应用[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233
维度模型构建 第6篇
随着IEC 61850标准[1]在智能变电站的全面推广应用,变电站配置描述(substation configuration description,SCD)文件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如何更好地应用SCD文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SCD文件囊括了全站二次系统的所有配置信息,其配置正确性直接会影响到变电站设备或系统的功能。SCD文件由工程集成配置形成,对自动化系统的集成和设备互操作起到积极作用。但是,随着工程应用的深入,SCD文件应用方式的弊端也逐渐呈现[2,3,4,5,6],主要体现在:①SCD文件大而全,浏览不方便,各种应用或业务信息耦合在一起,局部改动往往影响全局,造成集成调试或改扩建时难以定位SCD文件改动影响范围,需以扩大停电范围为代价开展调试;②SCD文件各智能电子设备(IED)的相互关系离散,模型结构层次多,配置复杂度高,完全依赖厂家来配置和维护存在较大风险,调试或运维人员在使用和操作SCD文件存在较大困难,专业管理人员缺乏SCD文件有效管控手段;③SCD文件应用方式过于单一,当前主要应用于站内设备或系统的配置下装,在变电站对主站数据源端维护和业务对接等方面的应用价值没有被充分挖掘[7,8]。以上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智能变电站的规模化发展和智能化水平,影响到智能变电站业务管理水平的提升。
近几年,已有多篇文献针对上述问题进行了研究。文献[2]提出了一种新的SCD文件版本管理、变更管控、配置信息在线监视方法,建立基于流程可控的SCD文件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文献[3]分析了虚端子连接配置特点,提出虚端子连接配置循环冗余校验码(CRC)的生成方法,提出了配置文件及虚端子配置管理方案。文献[4]提出虚回路配置管控策略,建立SCD文件管控系统,采用多个虚回路CRC信息比对及在线监视来管控SCD配置变更影响范围。以上研究中,文献[3,4]解决了虚端子配置管控问题,但未涉及不同阶段及人员访问SCD时有区别的配置视图、分业务管理等需求;文献[2]采用基于角色的权限管控方法可实现SCD访问控制,但所述配置权限定义略显单一且受限于SCD文件结构,未能结合实际工程中业务场景来定义和拓展数据维度,进而对SCD中物理上耦合、逻辑上独立的配置内容加以提炼、分类和隔离。
本文结合变电站工程实际应用需求,以SCD文件简化应用与优化管控为目标,从通信访问点、间隔、业务等3个维度对SCD文件进行解耦,提供了通信网络分层、间隔逻辑明确、业务关系清晰的信息断面,形成了若干个逻辑上相对独立的专门数据视图或局部配置文件,降低SCD文件应用复杂度和配置误改动风险,简化智能变电站SCD文件应用复杂度,为智能变电站分层分区配置和调试、模型分业务管理、运维或改扩建模型变更管控、SCD多人并行配置等提供新的技术手段。
1 SCD模型解耦总体思路
SCD模型解耦可分为逻辑解耦和物理解耦2种方式。前者仍视SCD文件为一个整体,但从SCD文件中提取和过滤不同逻辑的配置信息并进行分区视图展示和管控;后者将SCD文件物理拆分为多个逻辑上相对独立的配置文件。
逻辑解耦是基础,它提供用户视图的配置信息解耦。在逻辑解耦的基础上,是否需要进行物理解耦,视配置耦合程度、解耦用途来决定。物理解耦由于从配置文件上对不同配置信息实现物理隔离,可更好地防范对指定SCD配置信息未经授权的改动风险。物理隔离形成的局部配置文件也有利于该配置信息与外部系统共享且能适应多人并行配置的场合。但当物理解耦无法做到完全解耦时,需付出额外代价来维护不同配置文件关联信息一致性。
综上分析,SCD文件多维度信息断面解耦总体思路为:针对通信访问点和间隔维度,首先进行SCD逻辑解耦,形成不同通信子网、不同间隔的配置视图。然后,视需要进行物理解耦,将逻辑解耦形成的局部模型以SCD文件子集的方式导出为配置文件,满足配置共享和并发配置等需求。针对业务维度,考虑到SCD文件中不同业务信息耦合大,而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是分业务模型管控问题,暂无分业务配置文件直接应用需求,故只进行逻辑解耦,形成不同业务的配置视图。
2 SCD文件按通信访问点解耦
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通信网络通常采用“三层两网”“三层一网”等体系架构,逻辑上可划分为制造报文规范(MMS)、通用面向对象变电站事件(GOOSE)、采样值(SV)等不同的通信子网。二次设备一般通过3个通信访问点来连接到各个通信子网中,分别是站控层MMS(含间隔层GOOSE)的通信访问点S1、过程层GOOSE通信访问点G1和过程层SV通信访问点M1。SCD文件通过通信访问点(access point,AP)模型来区分不同通信访问点下的IED配置信息,不同通信访问点的配置模型相互独立。因此,根据配置和调试需要,可按照通信访问点来分解SCD模型,以实现不同通信访问点的配置信息解耦,其解耦方案示意图如图1所示。
首先,进行逻辑解耦,提取和过滤SCD文件中命名为S1,G1,M1这3个通信访问点对应的?Communication?通信配置、?IED?下?AccessPoint?配置以及?DatatypeTemplate?下该通信访问点模型所引用的LnodeType,DOType,DAType,EnumType等数据模板,对以上内容进行分区可视化,形成不同通信访问点的配置视图。
在逻辑解耦基础上,若需要实现多人配置或将某一子网配置与外部系统共享,进一步实施物理解耦。将逻辑解耦后的3个通信访问点模型以SCD文件子集方式分别导出Station.scd,ProcessG.scd,ProcessM.scd等3个变电站配置描述语言(SCL)文件,对应站控层配置文件、过程层GOOSE配置文件和过程层SV配置文件,实现物理上完全解耦的配置模型。
SCD文件按通信访问点解耦主要应用于配置人员在新建变电站调试时针对不同的通信子网分层独立开展配置和调试,避免不同调试人员配置工作相互影响或重复调试。
3 SCD文件按间隔维度解耦
3.1 解耦方案
考虑到SCD文件不同IED之间绝大多数的虚端子配置信息主要存在于本间隔内多个IED(如一个间隔内的保护、测控、智能终端、合并单元等IED)之间。因此,SCD文件按间隔维度解耦有利于简化设备虚端子配置信息的管理,实现以间隔为单位对IED模型进行配置管控,尤其适合于以间隔为单位进行变电站改扩建时SCD配置模型的变更管控。
SCD文件间隔划分方式如下:所有间隔划分为主变间隔(含高、中、低三侧及本体)、母线间隔、母联间隔、若干个线路间隔、公共间隔等,根据需要,这些间隔也可进一步按电压等级进行分组。
首先,对SCD文件按间隔进行逻辑解耦,按照所述间隔划分方式,根据IED隶属间隔关系,将属于某一间隔内的智能终端、合并单元、保护装置、测控装置、在线状态监测装置、计量装置等IED的模型配置信息进行重组归并,形成每个间隔的IED配置内容,将这些配置内容进行分区可视化,形成不同间隔的配置视图。其次,在逻辑解耦的基础上,视配置需要可将某一间隔全部IED配置模型导出,形成间隔配置SCL文件。为此,定义一种新的间隔配置描述(bay configuration description,BCD)文件。BCD文件可视作SCD文件子集,是由若干个本间隔内IED配置描述(CID)文件内容组成的集合。每个间隔对应一个BCD文件。SCD模型按间隔解耦方案如图2所示。
3.2 IED隶属间隔识别方法
如何根据SCD文件自动获知变电站包含哪些间隔以及每个间隔包含哪些IED是SCD文件按间隔解耦的关键。
第一种情况,考虑SCD模型已包含系统规范描述(system specification description,SSD)配置时,由于SSD包含了一次设备及其拓扑连接关系、一次与二次设备逻辑节点配置关系信息,因此,可通过分析SSD配置内容来识别IED和间隔的隶属关系。为此,根据SCD模型中一、二次设备关联关系(其统一建模语言(UML)图如图3所示),通过解析SCD文件中变电站?Substation?下的电压等级?VoltageLevel?、变压器?Transformer?、间隔?Bay?的配置,获得该站全部的一次设备间隔信息;接着,从一次设备间隔的上述3个配置元素出发,搜索到该间隔包含的二次功能逻辑节点?LNode?,再根据逻辑节点找到关联的逻辑设备?LDevice?、关联服务器?Server?和关联二次设备?IED?,从而自动识别出一个间隔包含哪些二次设备IED,即实现所有IED按间隔自动分组。
第二种情况,考虑SCD文件没有包含SSD配置时,采用对IED间隔隶属关系进行补充建模。通过在SCD文件中额外增加最简要的SSD配置内容,即增加?Substation??PowerTransformer??VoltageLevel?Voltage?Bay?等与间隔相关的配置,同时为?IED?扩展了ext:bay属性,其属性值用以指明该IED所属的间隔,如附录A图A1所示。有了上述补充建模信息,便可实现间隔解耦。
3.3 跨间隔配置管控方法
间隔解耦将各个间隔的IED配置模型尽量作了分离,但由于不同间隔之间仍可能存在少数跨间隔的配置信息,比如跨间隔的五防联闭锁、保护失灵启动等信息,因此无法做到完全解耦。其中,具有跨间隔配置关系的间隔称为关联间隔。当涉及配置修改时,逻辑解耦方式下,应检查关联间隔的IED交互配置信息是否匹配和一致。在物理解耦方式下,应约束间隔BCD文件中跨间隔配置的修改,可通过扩展BCD文件中SCL元素的ext:mdfRight属性来限制配置人员修改BCD文件中的跨间隔配置。当有必要修改某间隔BCD文件的跨间隔配置信息时,应借鉴IEC 61850第二版系统交换描述(SED)文件对于engRight工程权限的处理方式,允许对两个关联间隔的BCD文件之间进行配置权限转移和同步,当engRight为full时,对BCD的配置拥有全部修改权限;当engRight为dataflow时,两个关联间隔仅有其中一个间隔有修改权限,此时通过src属性值own或other来指定当前拥有修改权限的一方,当engRight为fix时,对BCD配置不可修改。
3.4 实现及应用方式
在系统配置工具中部署和实现按间隔的SCD解耦功能,增加间隔内配置信息视图和跨间隔配置信息视图。系统配置工具支持间隔配置的锁定/解锁功能,支持SCD文件导出多个间隔BCD文件,支持多个BCD文件合并成SCD文件并进行完整性和一致性检查,支持由BCD文件导出CID文件,支持间隔复制、删除等功能。
在实际应用中,按间隔解耦功能适用于变电站运维检修和改扩建时SCD文件的配置修改和管控。针对待检修或改扩建的一次间隔,可以选择两种方式来安全地修改SCD配置。第一种方式是在间隔配置视图中锁定无关间隔,开放相关间隔进行配置修改。另一种方式是导出相关间隔的BCD配置文件,进而对该BCD文件进行配置修改,改完后再重新导入SCD文件进行更新。第一种方式适合于单人配置场合。第二种方式适合多人、多间隔并行配置场合。两种方式均通过约束改动范围有效控制了改动风险,从而克服了传统SCD文件改动对无关间隔可能造成误操作、调试范围扩大等问题。此外,间隔解耦还可以应用于变电站新建工程的系统配置阶段,同类间隔的配置模型可直接以间隔为单位互相拷贝后再进行修改,提高配置效率。
4 SCD文件按业务维度解耦
4.1 解耦思路
目前,主厂站一体化是智能变电站的发展方向之一,变电站通过部署分布式应用功能实现与主站业务高度对接。从主厂站一体化运行与管理角度,与变电站直接相关的业务主要包括继电保护业务、自动化业务、电能量业务、在线监测业务等,不同业务具有不同特点和专业管理要求,有必要将SCD文件中不同业务的配置信息进行分类并进行区别化管理。
为此,根据上述业务划分方式,对SCD文件按业务进行逻辑解耦。除了形成每个业务的配置数据外,考虑到变电站一些配置数据为各个业务所共享,比如全站一、二次设备的拓扑连接关系、过程层的智能终端和合并单元配置等,这类数据归结为各业务的公共配置。在此基础上形成不同业务视图,供专业管理人员进行配置浏览和管控。根据以上思路,SCD文件按业务逻辑解耦方案如图4所示。
根据目前国家电网公司各专业管理部门的业务范畴,对智能变电站各项业务所关注的应用配置数据进行分类梳理,如表1所示。将SCD文件按业务逻辑解耦形成分类业务视图时,应以直观的图表形式来展现各业务关注的应用配置数据和公共配置数据。进一步,可通过分配相应业务权限[2]来允许某一业务管理人员只看到对应业务的配置数据,从而满足不同业务的运维管理需求。
4.2 解耦方法
由于SCD文件缺乏数据的业务属性描述,如何识别SCD文件中哪些配置数据归属于哪一项业务,是SCD文件按业务逻辑解耦的关键。考虑到各类业务配置数据在SCD文件中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原始数据集、虚回路配置数据、专有数据3种,这些数据在SCD中都隶属于?IED?LD?Dataset?的范围内。为此,定义一个SCD模型配置数据的业务识别规则。该规则主要包括如下3点。
1)基于IED类型识别业务归属。对于单一应用装置而言,比如测控装置、保护装置、计量装置,直接根据IED类型来判别所属业务。IED类型由装置型号type和厂家名称manufacturer来确定。
2)基于逻辑设备LD类型识别业务归属。对于多功能集成装置,涉及多业务,需根据LD类型来判别,比如保护测控一体化集成装置中测量LD(MEAS)、控制LD(CTRL)属于自动化业务,保护LD(PROT)、录波LD(RCD)属于保护业务;多功能测控装置中计量LD(METR)属于电能量业务。
3)基于数据集类型识别业务归属。分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原始数据集。根据Q/GDW1396—2012《IEC 61850工程继电保护应用模型》等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标准[9,10]列举的工程应用模型规范化数据集进行业务划分。比如遥信、通信工况、联锁状态等数据集属于自动化业务。保护事件、保护压板、保护录波、保护定值等数据集属于继电保护业务。电能、需量、负荷等数据集属于电能量业务。第二种情况对于专有数据,SCD中没有直接的数据集对应,通过虚构数据集实现。比如控制类数据,需通过遍历模型中CtrlModel对象形成控制对象的虚构数据集,再将这个数据集划归为自动化业务。
按照上述规则,对于原始数据集和专有数据等业务配置数据,优先根据第3条规则来识别所属业务,当不同业务的数据集重名(比如自动化遥测和计量遥测均为dsAin)时,结合第1和第2条规则根据?DataSet?所在的LD和IED类型来加以识别。对于虚回路配置数据,则应根据对应的GOOSE或采样测量值(SMV)发布控制块数据集?DataSet?或订阅数据列表?Input?所在的LD类型和IED类型来确定业务归属。
为支持上述规则随着业务范围变化可灵活定义,采用XML文档格式来描述业务识别规则如附录A图A2所示,其中?AppModel?代表一个业务,其下的?IED?LD?Dataset?代表对应业务的判别规则,不同规则之间为或逻辑关系。通过解析规则对SCD文件内容进行业务数据提取和过滤,实现SCD模型按业务的逻辑解耦。
4.3 实现及应用方式
在系统配置工具中部署和实现SCD按业务解耦功能,增加不同业务配置管理视图,提供分业务数据浏览和数据比对等功能;考虑到目前很多地区已实施模型配置文件管控平台,还可以在该平台上部署业务解耦功能,采用登录和退出机制,根据业务权限为不同业务提供个性化SCD文件配置管理功能。
在实际应用中,SCD文件按业务解耦适用于在变电站竣工验收、运维、检修等环节实施基于业务的SCD文件配置管控。当系统配置人员更新SCD文件时,各业务管理人员借助业务视图只需关注自身业务管辖范围内配置数据的变化情况;涉及某个业务的配置更新时,考虑到每个业务数据实时性、对电网安全运行风险影响程度不同,可以定制有针对性的调试、运维或检修策略,比如发现自动化业务量测类配置更新时,由于量测功能不会引起跳合闸等安全风险,无须停电,自动化业务管理人员只需要安排设备厂家下装配置文件,重启测控装置即可,也不需要保护业务对保护功能进行重新调试,从而实现SCD配置数据的分专业管控。
5 结语
基于本文方案,目前已开发完成SCD模型按通信访问点、按间隔、按业务逻辑解耦等3个功能模块,并与国电南瑞研制的智能变电站系统配置工具NsConfig进行功能集成;新的系统配置工具大大丰富了SCD配置方式和模型管控功能;该工具目前已实现对多个已投运智能变电站SCD文件的解耦与合并,提供分层、分间隔、分业务的配置视图和配置变更管控功能。此外,还将业务解耦功能尝试嵌入辽宁省电力公司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全过程管控系统中进行集成应用。该系统除具备SCD版本管理、流程管控、配置信息可视化等基本功能外,还提供针对设计、调试、运维、调度等不同单位,保护、自动化、电能量等不同专业的SCD特定业务数据视图和配置权限管理等功能;目前该系统已接入500kV鹤乡变电站等19个变电站,对这些站的SCD文件实现了业务化管理,保障了变电站日常运维、检修及后续改扩建的安全,取得了初步的应用效果。
本文针对智能变电站SCD模型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智能变电站多维度信息断面解耦技术方案,指导SCD模型解耦功能开发和应用,为SCD文件简化应用和优化管控提供新的技术手段。但目前SCD模型解耦功能还不够实用化,尤其是在SCD业务解耦方面,相关技术和功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为应对未来可能形成以业务为中心的SCD模型应用和管控模式,技术上还需研究解决不同业务交叉配置可能造成SCD配置不一致的问题;功能上,系统配置工具还应实现与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全过程管控系统在业务权限和SCD模型上实现数据对接,进一步拓展业务化配置功能。
附录见本刊网络版(http://www.aeps-info.com/aeps/ch/index.aspx)。
参考文献
[1]变电站通信网络和系统:DL/T 860[S].2006.
[2]张沛超,姜健宁,杨漪俊,等.智能变电站配置信息的全生命周期管理[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4,38(10):85-89.DOI:10.7500/AEPS20131012001.ZHANG Peichao,JIANG Jianning,YANG Yijun,et al.Lifecycle management of substation configuration infomation[J].Automation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s,2014,38(10):85-89.DOI:10.7500/AEPS20131012001.
[3]王松,宣晓华,陆承宇,等.智能变电站配置文件版本管理方法[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3,37(17):96-98.WANG Song,XUAN Xiaohua,LU Chengyu,et al.Version management method of smart substation configuration file[J].Automation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s,2013,37(17):96-98.
[4]孙一民,刘宏君,姜健宁,等.智能变电站SCD文件管控策略完备性分析[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4,38(16):105-109.DOI:10.7500/AEPS20130813003.SUN Yimin,LIU Hongjun,JIANG Jianning,et al.Analysis on completeness of substation configuration description file control strategy for smart substation[J].Automation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s,2014,38(16):105-109.DOI:10.7500/AEPS20130813003.
[5]黄树帮,窦仁晖,梅德东,等.基于IEC 61850标准的通用IED仿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2,36(18):153-158.HUANG Shubang,DOU Renhui,MEI Dedong,et al.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general IED simulation system based on IEC 61850[J].Automation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s,2012,36(18):153-158.
[6]王增华,窦青春,王秀莲,等.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施工图设计表达方法[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4,38(6):112-116.DOI:10.7500/AEPS20130601003.WANG Zenghua,DOU Qingchun,WANG Xiulian,et al.A construction-drawing design expression method of secondary system for smart substation[J].Automation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s,2014,38(6):112-116.DOI:10.7500/AEPS20130601003.
[7]陈爱林,耿明志,张海东,等.智能变电站和主站共享建模的关键技术[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2,36(9):72-76.CHEN Ailin,GENG Mingzhi,ZHANG Haidong,et al.The key technology of model harmonization between smart substation and control center[J].Automation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s,2012,36(9):72-76.
[8]李忠明,曾元静,袁涤飞.IEC 61850SCD文件导入生成嵌入式远动系统装置定义的通用方法[J].电力自动化设备,2010,30(7):117-120.LI Zhongming,ZENG Yuanjing,YUAN Difei.General method to generate IED definition with IEC 61850 SCD file for telecontrol system[J].Electric Power Automation Equipment,2010,30(7):117-120.
[9]IEC 61850工程继电保护应用模型:Q/GDW 1396—2012[S].2012.
维度模型构建 第7篇
一、多维度多特征模型的建立
1988年, Biber在其论著Variation across Speech and Writing中, 从英国LOB语料库 (Lancaster-Oslo/Bergen Corpus) 和LLC语料库 (London-Lund Corpus) 中选取了23种口笔语语域的文本, 对文本中的67种语言特征进行了调查。通过因子分析法, 他对这些语言特征在口笔语语域中的共现情况加以分析, 并确立了最终的五个维度:信息性/参与性、叙述性/非叙述性、指代明确性/指代有赖场景、说服性、抽象性/非抽象性。
二、国外研究概况
Biber (1992) 运用其多维度框架对索马里语的口笔语语域进行了分析。该研究从26种口笔语语域中选取了279篇语料分析其65种语言特征的分布, 并用因子分析法统计出其五个维度值。与其他语言的分析结果相同, 该研究表明仅凭一个维度无法充分描述口笔语语域间的关联。此外, Biber总结了以往研究, 发现任何语言都有一个或更多的口语维度。这些维度不能完全确定口笔语之间的差异, 但是它们与我们通常所认为的口笔语语域有关。
2002年, 在总结了以往研究的不足之处后, Biber与Conrad, Reppen等几个学者一起将目光投向对大学口语和书面语的多维度分析。该研究选取了TOEFL2000口语及书面语学术语言语料库 (Written Academic Language Corpus) 为研究对象, 对其进行多维度分析。研究表明, 口语语域和书面语语域间存在本质性的差异。所有口语语料都具有显著的交互性, 所指依赖情境, 且多数表现出个人化风格;所有笔语语料都具有信息密集的特点, 非叙事性, 所指清楚且多为非个人化语言。
2008年, Van Rooy, B.运用Biber的多维度模型对南非学习者书面语体进行了研究。研究选取了南非英语学习者 (简称Bl SAf E) 写作语料库, 即以茨瓦纳语为母语的英语学习者语料库 (简称TLE) , 并以标准英语参考语料库LOCNESS为对比参照, 分析了其中的67种语言特征, 讨论了本土化和系统化的存在性。研究发现, LOCNESS中的书面语具有更高的信息性和信息密度, 句法结构更复杂, 关系的衔接性更好, 并且有更多的专业化意义。通过对两种语料库中系数变异的对比, 研究者总结出二者有相似的变异范围。从表面上看, TLE在不同维度上与LOCNESS似乎都有很高的相似性, 但更为细致地考察揭示出很多差异, 这些差异证实了基于个体特征对比的研究发现:TLE书面语中, 信息密度较低且信息多以假设方式提出。这就表明许多语体上的相似性和信息处理策略受口语语域的影响, 但又与口语体有明显不同。最后, 研究者总结认为南非英语属于英语语言的变体之一。
2010年, Rooy又与Terblanche等学者一起将多维度多特征模型运用到东非英语的语域分析中。研究从国际英语语料库 (International Corpus of English, ICE) 中选择了东非英语部分作为研究语料。研究结果表明, 国际英语语料库东非英语子库中的语域变异程度并不低于Biber (1988) 的研究结果。然而, 该研究亦称东非英语也显示出其独特的语体特征:东非英语的表达更具有正式性, 特别是在所指清楚/所指有赖场景维度, 抽象性/非抽象性维度及信息性维度更是如此。
三、国内研究概况
2001年, 雷秀云、杨惠中讨论了基于语料库的研究方法的优点及重要性, 介绍了Biber的MD/MF模型, 并从JDEST语料库及LOB语料库中抽取了部分语料, 利用MD/MF模型对其进行分析, 对照学术英语 (EAP) 语体及其他一些书面英语语体的差异。这些语料共分23个语体, 其中学术英语语体9个, 一般英语语体14个。本研究调查了Biber所定义的各维度所包含的语言特征在该样本中的频率, 得出所有文体在6个维度上的因素分数, 并以此为基础, 将所分析的23个语体分为三组, 即学术英语、小说和中间语体。研究发现, 学术英语注重信息生成、叙述性不强、所指有赖情景、劝诱性较弱、即时性较弱。小说性质恰好相反, 而中间语体这些性质较中性化;但在维度五“抽象/非抽象语体”上, 学术英语位置最高, 是最抽象的, 中间语体次之, 小说抽象程度最低。
2002年, 马广惠利用Biber的理论模式对中美两国大学生英语作文的语言特征进行了对比研究, 并对其中存在的差异进行了解释。研究数据包括中美大学生英语作文共98篇, 作文均涉及校园、人物、人生、社会、生活、自然、文化等各方面的话题。对比分析结果显示, 两者在九个语言特征的使用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中国学生的英语作文使用较多的第二人称代词、语篇虚词、连词和形容词;美国学生的英语作文比较长, 使用较多的because状语从句、that引导的宾语从句、that引导的定语从句和说服动词。总体上说, 中国学生的作文反映了征文特点, 具有信息性和正式性;美国学生的作文表现出了更强的口语体修辞特征、较强的个性化特征和先主后补的特点。
2004年, 武姜生将多维度模式应用于对学术交流e-mai的文本分析中。本研究在分析一系列“共现”性语言特征的基础上, 确立了4个功能维度。然后, 分析了学术交流e-mai在这4个维度上所呈现的文体特征, 并将这些文体特征与其所反映的语境特点相联系。结果显示, 学术交流性电子邮件信息性、论说性强, 语法结构“零散”, 具有一定互动性, 作者认为这些特点与学术交流及e-mail迅捷、方便的特点相互吻合。对学术交流e-mail的文体分析表明基于语料库的MD模式是文体研究的有效方法。它的应用可以较客观地揭示语体在多种功能维度上的文体特征。语体通过同其他语体比较所表现出的不同风格特征的显著性可以由其维度分数精确地描述出来。
2012年, 潘瓃对中国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书面语体进行了多特征和多维度的调查研究。该研究采用多维度宏观分析和多特征微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从五个维度对比分析了四个中国英语学习者书面语语料库与LOCNESS之间的语体差异。该研究自建了四个总文本数为1872篇、总量约为35.7万词的中国非英语专业学习者书面语语料库, 包括研究生议论文库 (GA) 、研究生信函库 (GL) 、本科生议论文库 (UGA) 和本科生信函库 (UGL) 。研究发现:与美国大学生议论文相比, 中国学习者书面语体的交互性和说服性较强, 信息性、叙事性、指代明确性和抽象性都偏低。研究揭示出中国学习者的整体信息整合能力比较薄弱, 也证实中国学习者作文确实存在明显的“口语化”倾向。在使用与特定交际功能相关的语言特征时, 中国学习者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偏离。研究还显示出学习者内部的语体意识差异很大。
四、结语
Biber所创建的多维度多特征分析模型现了语域分析的多维化, 在二语习得研究中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摘要:Douglas Biber创建的多维度多特征模型 (Multi-dimensional/Multi-featureanalysis) 是迄今为止涉及语言特征最多、分类最细致的研究语域变异的方法, 在国内外逐渐被广大学者所认可并得到了广泛应用。
关键词:多维度多特征模型,语体,语域变异
参考文献
[1]Biber, D.1988.Variation across Speech and Writing[M].Cambridge:CUP.
[2]Biber, D.1992.On the complexity of discourse complexity:A multidimensional analysis[J].Discourse Process 15 (2) :133-163.
[3]Biber, D., S.Conrad, R.Reppen, P.Byrd&M.Helt.2002.Speaking and writing in the university:Multidimensional comparison[J].TESOL Quarterly 36 (1) :9-48.
[4]Van Rooy, B.2008.A multidimensional analysis of student writing in Black South African English[J].English WorldWide 29 (3) :268-305.
[5]Van Rooy, B., L.Terblanche, C.Haase&J.Schmied.2010.Register differentiation in East African English:A multidimensional study[J].English World-Wide 31 (3) :311-349.
[6]雷秀云, 杨惠中.基于语料库的研究方法及MD/MF模型与学术英语语体研究[J].当代语言学, 2001 (2) :143-151.
[7]马广惠.中美大学生英语作文语言特征的对比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2 (5) :345-349.
[8]潘璠.中国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书面语体的多特征多维度调查[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2 (2) :220-2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