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具立意最具特色的6篇高考高考语文满分作文赏析
目录
序号 | 立意特色 | 篇名 | 序号 | 立意特色 | 篇名 |
1 | 见解独特 分析深入 | 真诚交往 知人善荐 | 2 | 立意准确 层次分明 | 汇集英才,成就伟业 |
3 | 哲理思辨 高瞻远瞩 | 识人先识己 识己先识心 | 4 | 关注现实 切中时弊 | 不食烟火难致世 |
5 | 视角独特 立意新颖 | 不患无位 患所以立 | 6 | 立意深刻 不落俗套 | 举兼爱旗,立共渡功 |
正文
1.立意特色:见解独特 分析深入
真诚交往 知人善荐
——我看鲍叔
河南一考生
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我发苦的题阿是“真诚交往,知人善荐——我看鲍叔”。
听了大家的发言,有些同学羡慕齐桓公,有些同学欣赏管仲,也有些同学称赞鲍叔。事实L,齐桓公成就春秋霸业,在于其知人善任,这是有作为的君王的共性。管仲有治国之才,且鞠躬尽痒,这是杰出英才的相似之处。而鲍叔在齐桓公与管仲之间发挥了桥梁作用,可以说没有鲍叔,齐桓公的伟业可能就要大打折扣了,而管仲也可能被埋没于历史洪流之中。所以我感触最深的人物是鲍叔,最欣赏的也是鲍叔。
我钦佩鲍叔如此了解管仲。
孟浩然曾在《留别王维》中感叹道:“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朋友之间的交往,能谓知音者少之又少,鲍叔与管仲则是真正的知音。管仲三次做官又三次被国君斥退,鲍叔不把他当无能之人看待,他知道管仲没遇上好时运;管仲三次打仗三次退却,鲍叔不认为他胆小懦弱,他知道管仲家中还有老母亲。如果不是知心朋友,鲍叔不可能如此理解管仲并欣赏管仲的才华。正如管仲曾说: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这也正好印证了司马迁所说的“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我更钦佩鲍叔一心推荐管仲的大度风范。
真心交往,拉近了鲍叔与管仲的距离,让他们足够了解彼此,知晓彼此的境遇与选择。知音固然难得,但更难得的是鲍叔并不因管仲有才华而嫉妒甚至陷害他,反而向齐桓公推荐管仲。要知道,鲍叔向齐桓公推荐射杀过齐桓公的敌人,很可能会面临牢狱之灾,甚至有被杀的危险。不嫉妒已属难得,敢于举荐并自甘位列其下则更显大度。战国时期,庞涓和孙膑曾是同窗,两人情谊深厚而且结拜为兄弟,庞涓也应该知道鲍叔举荐管仲的故事,但他不仅嫉妒孙膑的才能,而且捏造罪名,害得孙膑被处以膑刑。同样的朋友,不一样的风范,庞涓为私心左右,残害挚友;鲍叔却不因自己的才华不如管仲而气恼,甘愿放低姿态成全管仲。
同学们,相信你们也一定佩服鲍叔这样的做法。了解朋友,这是朋友相处的基本要求,许多人都可以做到。可是能以谦虚礼让的姿态看待朋友的强项却不是那么容易的,因为人的私心很可能占据主导地位。鲍叔就是好榜样,我们应该学习他对待比自己更优秀的朋友的大度风范。
我的发言完毕,谢澍人家!
【名师点评】
见解独特,分析深入。考生于比较中看到了鲍叔区别于齐桓公和管伸的优点,鲍叔为人大度、知人善荐,这在历史上十分少见,考生这样的见解非常独特。明确观点后,考生分别从两个方面对观点加以阐述,层次递进,分析深入,使得主题鲜明而深刻。
正反对比,论证有力。考生为了论证“鲍叔善荐”的观点,用了庞涓与孙膑的事例,从反面突出鲍叔的大度风范,论证效果不言而喻。同时,考生不停留于赞扬鲍叔,而是由人及己,反思问题,号召大家向鲍叔学习,具有现实意义。
逻辑严密,表达严谨。考生在阐述观点时,逻辑严密,环环相扣,表达严谨,启迪读者。如“可是能以谦虚礼让的姿态看待朋友的强项却不是那么容易的,因为人的私心很可能占据主导地位”一句就体现出考生表达的严谨,展现了考生思维的缜密。
2.立意特色:立意准确,层次分明。
汇集英才,成就伟业
河南一考生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读了齐桓公与管仲、鲍叔的君臣故事后,我们知道齐桓公、鲍叔和管仲都是英雄人物,他们共同成就了齐国的霸业。鲍叔向齐桓公推荐管仲,成全了朋友,帮助了齐桓公,确实值得赞扬。管仲辅佐齐桓公,尽心尽力,鞠躬尽瘁,也应该加以赞赏。但我认为齐桓公才是核心人物,是他的宽容待人,是他的虚心纳谏,是他的知人善任,成就了他的霸业。所以我感触最深的人物是齐桓公。
宽容待人,是齐桓公成就伟业的重要基础。
齐桓公被管仲一箭射中衣带钩后装死迷惑他,然后早于公子纠返回齐国,成为君王。自古以来,君王都有生杀予夺之权,齐桓公已经掌握了这一大权。假如齐桓公记恨管仲,那么管仲很难善终。但齐桓公心胸宽广,不但理解管仲为公子纠效力的做法,而且原谅管仲曾用箭射杀自己的行为。正所谓“量大好做事,树大好遮阴”,齐桓公懂得宽容,自然能得到管仲的拥戴,管仲必然会竭尽全力发挥其治国之才。
虚心纳谏,是齐桓公成就伟业的必要条件。
纵观历史,想要君主虚心听取意见并不容易,要不然邹忌就不用费尽心机“讽齐王纳谏”,屈原就不会会被放逐,贾谊也不会被贬滴长沙。齐桓公为了成就霸业,虚心接纳了鲍叔的意见——要想成就天下霸业,非管仲不可。于是他放手让管仲尽情发挥才华,治理国家。可见,领导者虚心听取意见是多么重要。项羽在鸿门宴上不听取范增的建议,错失了杀刘邦的机会,最后败给刘邦,输了天下。虚心听取意见,为齐桓公成就伟业创造了条件。
知人善任,是齐桓公成就伟业的重要保障。
要治理好一个国家,需要有领路人,但更要有各行各业的人才各尽其职。齐桓公通过鲍叔的介绍,了解到了管仲的才华,与管仲探讨称霸之术后,不仅立即任用管仲,还让他担任国相,尽显其能。可以说,齐桓公做到了知人善任。同样,汉高祖刘邦也有知人善任的优秀品质。刘邦在总结他能夺取天下的原因时曾说:“夫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刘邦如果不懂得知人善任,也就不可能战胜项羽。齐橙公做到了知人善任,成就伟业便有了保障。
宽容待人、虚心纳谏、知人善任都是一个君王优秀的品质,齐桓公拥有了这些优秀品质,所以他能九合诸侯、一匮天下,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同学们,在学习生活中,我们总能听到有同学因为一些小事而斤斤计较,有同学存在一些小缺点却不允许别人指出来,有同学看到比自己优秀者就心生嫉妒。如今,当我们再次面对这种情况时,我们是否应该反思一下自己呢?是的,不管是当下还是以后,我们都有必要向齐桓公学习,尽可能培养更多的优秀品质,向优秀者看齐。
我的发言结束,谢谢大家!
【名师点评】
立意精准,论述严密。发言稿紧密结合考题所给材料,针对“我感触最深的人是齐桓公”立意,紧扣题意,非常精准。文中具体地论述了“我”对齐桓公感触最深的原因,并联系现实阐述“我”的感受与思考,这使得发言稿的论述严密,中心突出,论证有力。
结构清晰,论据充实。发言稿围绕齐桓公的宽容待人、虚心纳谏、知人善任展开论述,结构清晰,层次分明。考生积累丰厚,引用了邹忌、屈原、贾谊等人物的事实论据和刘邦关于夺取天下之策的话语等道理论据,做到了以理服人,富有感染力。
前后照应,升华主旨。考生在开篇提出观点,结尾部分加以总结,首尾照应,强化了表达效果,让读者更加理解发言稿观点。倒数第二自然段,考生联系现实问题,明确人物优秀品质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并号召我们向优秀者学习,结尾积极有力。
3.立意特色:哲理思辨,高瞻远瞩
识人先识己 识己先识心
——致学弟学妹们的一封信
云南一考生
亲爱的学弟学妹们:
你们好!
佛家有云:世事无相,相由心生。佛家认为,世事原本没有特殊含义,对这些事的解读是从人心中生长而出的。问自己一句“我是谁”,往往会发现我们每次的回答都不太一样。心境不同,世界则不同。认识自己, 要从心出发,由内里知外物。苏格拉底以“认识你自己”为座右铭,可见要认识世界,就必须对自我形成正确的认识;《三字经》中说“人之初,性本善”,我们把自我的本性判定是“蒋”的,这何尝不是在认识自我呢? 只不过这种自我认识是被动的,是被外界力量推动的。而在成长的过程中,外界的一切事物都在改变着我们对自己的认识,所以认识自我最主要还是靠自己,我们要有主动去发现和认识自如的意识,关注自己的内心,探寻自己的内心世界。
有人曾说,人有三粕,即皮相、骨相和气相。很多情况下,我们往往只是看人的皮相,即只关注一个人的颜值,这样只能迷失于美丑的表象之间,会导致永远都不能了解其本质和内涵,不能识得忠奸智愚。实际上,皮相不过是一个人的外貌,父母赐之,而骨相、气相就是人的内里,人的心里。要想真正地认识自己,只观皮相不过识得十之一二,观骨相和气相才可识得十之八九,自古以来的成功之士肯定从内里、心里彻腻认识了自我。
有人曾说:“世界上最重要的事就是认识自己。”要认识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需要我们带着客观、批判的眼光去看待自己的内心,这是成就自我之根本。“古之欲明明德语天下着,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必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其心之本,在于人,做人先树已,正已之心,成人之本。
对镜自照,镜中人是已;对影自赏,影中人亦是己。几何图形有重心、外心、内心,而人有一颗跳动的火红的心,判人断事凭心而行,而此行谓之品格,谓之人心,谓之自我。识人先识己,识己先识心,只有正确地认识自己,摆正自己的心理位置,才能渐渐成为自己希望的样子,从而让自己的高中生活充实而绚烂。
此致
敬礼!
你们的学长:×××
2020年7月7日
【名师点评】
哲理思辨,观点明确。考生围绕本题“识人先识己 识己先识心”有序展开,在向学弟学妹们分享感悟的过程中,不是停留在分享“认识你自己”的意义上,而是深入挖掘,在方法论上着力,具体地分享如何“认识你自己”,带有思辨色彩。
多方引用,表现力强。文章在行文时,既引用了“人之初,性本善”“古之欲明明德语天下着,先治其国……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等经典语句,又援引了诸如苏格拉底等外国先贤的话语,还引用了佛家语、生物学说等,多方引用,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4.立意特色:关注现实 切中时弊
不食烟火难致世
江苏一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