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语言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摘 要:新课改后,教师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向都有了突破性变化,教学理念越来越与时俱进,并且教学视野逐渐趋于世界化、全球化。但是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部分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走进了一个怪圈,在这个怪圈中越陷越深。这主要是由于对新课标理解的偏颇以及片面运用教学工具等原因造成的。本文通过提出现阶段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几点常见误区,针对性研究其产生的原因,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应对策略。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误区;对策建议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14.062
高中语文新课标提出了“三个理念、五个目标”,其中三个理念是要求教师在学生吃透语文基础知识理念的前提下,围绕语文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功能,培养学生在语文学习及应用下的审美与探究能力,促进高中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五个目标包括:语文的积累与整合的目标、感受与鉴赏的目标、思考与领悟的目标、应用与拓展的目标、发现与创造的目标。新课标提出的理念与目标给广大一线教师提供了方向,这是十分积极乐观的方面,但是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教师在新课标实践的过程中陷入了许多误区。结合新课标下的教学新理念、新目标,如何有效指导教师走出困境获得新的突破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笔者现围绕“三个理念、五个目标”及目前教师陷入的误区进行分析研究。
一、高中语文教学常见误区及问题
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有了显著的成效,但是由于部分高中教师对新课标理解的偏颇或肤浅,在实践中产生了教学误区,主要教学误区及产生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一)教学目标误区及原因
教学目标误区:新课标语文教学目标强调“三个理念、五个目标”,教师着眼于这一理念,但是却被这一理念所束缚。教师对理念理解较为浅显、片面,表现为: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而设计教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而牵强附会。原本某一教学内容可能不涉及某一教学目标,但是强行添加教学设计与教学内容。
误区产生原因:新课标强调了文化情感的培养,当教师开始挖掘文化情感培养这一任务时,过于依赖并深度挖掘文化情感培养,把语文教学引导为历史、社会学科的学习,忽视了语文文化本身的价值,片面重视“文化情感”,导致教学设计出现偏差。还有的教师认为利用高中教学理念和目标进行教学培养,就只能机械化地按照新课程要求进行,教学中必须先建立“理论基础”然后进行“探讨研究”,最后实现“情感培养”。这个顺序又必须体现在一堂课程中,这就导致教师在一堂课中设置了很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不突出或者重点过多,学生吸收不了,教学效果下降。
(二)教学主体误区及原因
教学主体误区:新课标强调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这一口号造成很多教师认为课堂教学就是学生主导,教师辅助,但是实际上以学生为主体并不代表教师引导的缺失和空位,在课堂上教师的指导依旧十分关键,在学生对内容理解有问题或者理解得不够深入时,教师就起到了引导作用。将课堂还给学生实际是“在课堂上尊重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在学校个性发展”,而并非放羊式教学。
误区产生原因: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师对这一号召理解有误,过于注重形式上的课堂主体位置,彻底摒弃了传统的教师教学形式,过分强调新颖、自主的教学形式,希望打造创新课堂,造成课堂学生一发言教师就表扬,从教师一人讲百人听变成百人讲一人夸。教师只注重课堂上学生的发言和参与,忽视了评价与引导,只用简单的“很好”“对”来回复所有学生的发言,表面上虽然呈现出活跃的课堂氛围,但是实质上学生回答之后对自己回答的准确性和如何改进如何提升毫无头绪。
(三)教学模式误区及原因
教学模式误区:教学模式误区主要表现为多媒体使用侧重点偏颇,使用质量低。在日常教学中对如何运用计算机软件只停留在表面,并不能很好地将计算机技术“为我所用,为课堂所用”。这就导致计算机与课堂教学强行融合,实质分离,教师不能掌控教学设计走向,被计算机束缚。教师平时的教学有可能只是把板书变成了多媒体展现,把纸质版的教案变成了电子稿播放给学生,这种“换汤不换药”的多媒体使用方式毫无教学价值。
误区产生原因:一方面,大部分教师都是非计算机专业科班出身,计算机技术熟练程度和掌握能力参差不齐。另一方面,还有部分年轻教师计算机掌握水平很高,为了显示计算机掌握的熟练程度,侧重点出现了偏颇,设计多媒体结合语文教学的课程时展示得过于花哨华而不实,只追求动画展示、音效等,忽视了重点、难点的突出教学。
二、高中语文教学策略
(一)整体理解教学理念,优化教学目标
三大教学理念就犹如三维立体模型中的长、宽、高相互支撑,有机联系。三者融合才能实现教学目标的统一,也只有将教学理念看作一个整体,才能避免教学设计的偏差。“理论基础”“探讨研究”和“情感培养”不是按顺序进行的,而是三驾马车共同并进,在并进的过程中,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能力、年龄阶段等进行合理和科学的比例分配。
高中语文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更高,设定教学目标要充分考虑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比如在进行古典诗词、中外文学名著教学时,侧重文化情感的培养,但是也不要忽视语句、生字词方面的“基础知识”培养。在进行语文实践的过程中,不单单要培养学生的“探讨研究”,还需要将实践过程中的社會交际等经验加以总结,让学生除了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外,还具有社会参与的能力。
在高中语文实践探究环节中,教师应当加以基础内容的引导,让学生首先打牢基础知识,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进行实践探究。实践探究要与总结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让学生明白探究的目的在于获得新知识新理论,而这种理论是需要静下心在最终环节进行思考总结的。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明确一个重点目标,其他目标加以辅助,实现既突出重点又综合发展的高中教学要求。
(二)以学生为主体,优化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对教师和学生而言都十分重要,评价环节是教师作为引导者必不可少的环节,是辅助引导教学的必要手段。在以往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注重将课堂还给学生,实现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讨论,但是由于教师评价过于单一、刻板,口头没有针对性,缺少适合的引导评价,学生并不知道自己的学习、思考是否正确。
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忽视评价的作用,成绩评价只作为评价的一种形式,评价还包括课堂口头评价和课后总结评价。教师应当对自己的评价进行优化,课堂口头评价要求教师充分预料学生有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进行评价框架的整理,在学生回答完毕后再根据学生答题的具体情况增加内容。课后评价的优化要求教师增加评价机制,运用生生互评、师生互评等多方评价方式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师教学的不足,同时可以增加课后评价的方式,利用调查、抽查等统计方式整合评价体系,利用网络数据分析等高科技方式全方位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获得更加准确的信息,从而更好地对学生学习进行评价。利用综合评价,教师要让学生找到自己的语文特长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找到学习的乐趣,提升自主学习的效果。
(三)整合教学资源,科学运用多媒体技术
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对语文的需求更多,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穿插与融合对教师的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前述了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工具的误区,然而以多媒体为切入点进行的高中语文教学是大势所趋,教师运用得当可以产生事半功倍的成效。
新课标下新颖的教学模式不断被推广和应用,教学模式的更新更适应当代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是综合型人才培养对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学的要求,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多媒体作为新时代“互联网+”的载体,也是高中语文结合互联网的有效手段和工具。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将影像、音频、图片等多方位、多角度全面地展示给学生,弥补传统教学只有课本图片和板书的呆板问题。
高中语文内容内涵相对更加深层次,教师使用传统教学手段有时无法表达文章内容深层次的含义,结合多媒体的播放,可以有效实现直观、清晰、物像结合的教学需求,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情境教学、翻转课堂、微课等教学方式都要依托于多媒体,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全方位整合语文资源,哪些内容适合哪种多媒体教学方式,要实现合理匹配。
为了避免因使用多媒体而产生的侧重点偏颇以及滥用的现象,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之前,首先抓住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多媒体展示时利用加深、突出显示等方式把重点呈现在学生面前。不要简单地把书本所有内容全都打在幻灯片上,而要通过自己的加工总结将精华展示给学生。另外,教师要灵活掌握多媒体的使用方法,将多媒体与其他教学方式相结合,例如情境教学中可以利用影像、音频烘托氛围,课堂引导可以利用微课先将重点、难点提前让学生知晓,以便在接下来的听讲中分清主次。教师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方式,充分利用多媒体和互联网技术,以实现语文高效教学,满足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需求。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教学对一线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教师要结合新课改的教学理论和教学目标,不怕出现问题但是要积极探寻纠正问题的方式途径。明确高中语文教学目标,切勿出现厚此薄彼的情况,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优化教学评价,优化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实现高效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和学生全面语文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郭伟.微课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用的误区与优化策略探究[J].课外语文,2020(9).
[2]边小龙.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设计误区[J].高考,2020(5).
[3]秦双梅.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误区思考[J].新课程(中学),2019(10).
[4]张志慧.文本细读法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误区及其改进措施[D].華中师范大学,2017.
[责任编辑 李 媛]
广告语言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摘要: 以学生科学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为目标,提出以“设计”为核心的项目框架,开发“制作净水器”项目教学案例。通过让学生经历运用科学和技术进行设计、制作产品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培养学生理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并且结合教学实践,从凸显设计思维培养、体现科学概念及原理的理解及应用、小组合作探讨实际问题的解决三个主要方面阐述以“设计”为核心的项目教学的教育价值实施策略。
关键词: 科学教育; 设计; 项目学习
在大力提倡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背景下,科学教育强调学生科学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与之相对应,新颁布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1]增设了“技术与工程”领域方面的内容,《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2]也设有“技术设计”主题内容,期望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运用科学和技术进行设计和制造产品以解决相关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如何在科学教学中开展体现以“设计”为核心的项目教学已成为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1 以“设计”为核心的项目框架及教学案例
1.1 项目框架
项目学习是学生面对复杂、真实问题展开的探究过程,也是精心设计项目作品、规划和实施项目任务的过程[3]。以“设计”为核心的项目是指从实际需求出发,通过设计、制作及测试、改进,形成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产品[4],其基本框架(见图1),包括: 实际需求——设计与制作产品(模型或原型)——产品测试与改进优化等要素。其中,“设计与制作产品”的过程体现了科学和技术的融合,即学生运用科学和技术进行设计,针对实际问题,从科学原理分析问题的实质,并依据科学原理从材料、结构及工艺等技术角度找寻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产品测试与改进优化”是从产品效果、效率等方面测试产品功能,进而改进设计方案、优化产品,最终解决实际问题,这一过程重在培养学生质疑、批判性思维和不断改进创新的科学精神。
1.2 “制作净水器”项目教学案例
以上述项目框架为依据,结合不同阶段学生学习和发展需要,在科学教学和化学教学中开展“制作净水器”项目教学,其教学流程包括“明确任务——设计制作净水器——产品测试与改进——分享与反思”(见表1)[5]。该项目教学以生活中产生大量污水、造成水资源的浪费为问题,引导学生明确设计简易净水器净化生活废水的任务;学生在小组中开展学习,通过观察教师提供的一杯“污水”,分析讨论得出污水中杂质的种类大致可分为难溶物、可溶物、微生物等。在教师问题引导下,学生了解混合物分离的先后顺序: 先分离水中的难溶物杂质,再分离水中可溶性杂质;并且在分离难溶物杂质时还需要遵从颗粒由大到小的先后分离顺序。基于这样的分离顺序,学生从结构、性质、用途的角度分析教师所提供的多种材料(包括小砾石、石英砂、脱脂棉纱布、高密度PP棉、低密度PP棉、厚PP棉、活性炭和矿泉水瓶)的特点并进行选择。在充分理解科学原理和材料属性之后,学生通过小组交流画出设计草图,进一步讨论确定设计方案,画出净水器设计图。按照设计方案和图纸制作净水器,在设计和制作的过程中,学生依据需要使用一些工具,如剪刀、裁纸刀、直尺、镊子、搅拌棒等。对所制作的净水器进行测试,记录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反思并优化设计方案和改进产品,展示与交流心得。
2 以“设计”为核心的项目教学的教育价值实施策略
2.1 凸显学生设计思维的培养
设计思维是指人们在遭遇复杂现实问题时,能够综合运用自己已有智能,通过设计与思维双螺旋结构的相互依赖与促进,不断生成新问题解决策略,进而创造性地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案[6]。培养学生设计思维,是为了学生在面对复杂实际问题時,能够对已有知识和经验进行检索和应用,搭建一个问题解决体系,并找到知识与现实问题之间的联系。以“设计”为核心的项目,在规划设计方案过程中学生需要对科学、数学、技术、艺术等领域知识进行联合与集成,通过产品应用对象、应用情境分析,确定产品技术要求和目标,分析得出问题解决的框架,根据材料属性寻找实现目标的方案。这一系列学生活动体现应用设计思维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制作净水器”项目学习中(见图2),学生确定产品应用对象和应用情境,分析得出“净水器”产品要求,包括结构稳定、易于制作、过滤效率高等。想要达到这样设计目标,学生确定问题解决框架,即材料、结构和功能,从这三个方面去思考每一个产品的要求,最终得到解决方案。例如想要净水器过滤效率高,从材料角度可以充分利用高效的高密度PP棉,从结构角度考虑得到解决方案是遵从混合物分离原理、分级过滤的原则、层状结构、结构紧实等等。
学生经历的上述设计过程,体现了从“设计目标、根据目标建立问题解决框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等设计思维模型[7],这一系列学生活动体现应用设计思维解决问题的过程。
2.2 通过画图将学生设计思维外显
设计图是产品设计中所应用的一种技术语言。以“设计”为核心的项目学习实施过程中,在方案设计环节要求学生通过勾勒草图不断完善设计方案,通过“设计图”呈现确定的设计方案。学生作为设计者在画草图时不仅仅是通过图样的方式呈现大脑中的设计方案,而且草图中蕴含了设计者画图时并未注意的灵感,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会根据草图提供的原始意象与“草图对话”[8],激发、引入设计主体长时记忆内的、与该设计主题相关信息,对原草图进行重新解释,促使新意象(image)在头脑中形成,激发产生新的创意[9]。
在“制作净水器”项目学习中,学生在制定设计方案过程中,着重考虑的方面就是由不同材料组合而成的净水器的结构,在画草图之前,学生在小组内对材料的选择和使用先后顺序等问题基本达到共识,然而在画草图过程中他们会发现很多没有预想到的问题,例如矿泉水瓶能够容纳多少材料呢?每一种材料画多厚呢?基于这一发现,学生开始拿起尺子测量瓶身高度和材料厚度,并将尺寸标注在草图中(见图3)。这些发现引导学生从材料用量角度重新规划设计并调整方案。确定设计方案后,学生以设计图的方式进行呈现,感受“设计”活动中画图的规范性。
学生经历画草图的过程激发新的设计灵感进而完善设计方案,并通过设计图的方式呈现最终设计,这一教学环节将学生创造性的设计思维外显,使学生体会到画图在“设计”中的重要性,提升学生技术素养。
2.3 体现科学概念及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科学概念及原理是科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以 “设计”为核心的项目教学中,科学概念及原理是设计的重要依据,学生经历设计、制作、测试、优化等产品设计整个过程体现其对科学概念及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制作净水器”项目教学,学生进行初步设计时依据“水的净化”相关的科学概念及原理,具体包括“生活废水”中的杂质分类、材料的结构决定其性质和用途、溶解、过滤、混合物分离原则等[10]。若在小学5年级开展“制作净水器”项目学习时,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基础,其所涉及的相关原理见表2。
学生在制定方案之前了解“生活废水”中的杂质可以分为难溶物和可溶物,通过阅读资料得到“杂质颗粒物由大到小”的混合物分离原则,从结构的角度认识材料属性和功能。在项目中应用混合物分离原则确定净水器的功能结构先后为去除大颗粒难溶物、去除小颗粒难溶物、去除可溶性有机物。根据对材料的认识确定净水器的材料应用顺序大致为纱布、砾石、石英砂、PP棉、活性炭。依据产品要求思考材料的工艺处理方式,结合“净水单元重复操作”等净水技术完善设计方案。在产品改进优化阶段,应用科学知识及原理从科学性、材料及工艺的角度分析问题并得到改进方案。
由此可见,学生在进行此类项目学习过程中,对相关的科学概念及原理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并学会应用这些科学知识对产品进行检验和分析。
2.4 小组合作探讨实际问题的解决
以“设计”为核心的项目学习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小组成员提出创造性的问题解决方案并进行讨论和筛选,通过动手制作模型再次思考设计方案的合理性,根据科学的测试结果综合分析,改进方案并优化产品,整个过程学生在小组内合作探讨解决实际问题,体会团队的力量和合作精神的重要。
例如,“制作净水器”项目学习以4人为一个小组进行,小组成员每人都有自己的身份和职责[11](见表3)。在这样的小组中,每个成员从不同角度监督和控制整个团队任务完成的进度和效度,最终的“产品”体现着每一个成员的智慧和付出,使每个学生的使命感和成就感更强。学生在履行职责的同时,全程参与到小组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中,使得活动参与度更高。
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中,教師的角色从科学知识传授者转变为以学生为研究主体的共同学习者。教师以任务驱动、问题启发的形式与学生一起交流和研究,为学生搭建思维台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12]。对学生遇到的问题不做“对或错”的判断,鼓励学生“试一试”,通过实践探究的方式寻找答案,为学生营造一个敢于发表自我想法的安全心理氛围,为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提供充足的空间[13]。
3 结束语
以“设计”为核心的项目框架对开发科学学习与实践活动具有方法性意义,依据这一框架设计的制作水火箭、小氧吧、制作净水器等项目学习活动,可直接应用于中小学科学教学和化学学科实践活动。此外,“制作净水器”项目学习已应用于中小学科学教师培训,参与培训的教师通过体验式学习对以“设计”为核心的项目教学有了深刻的理解,这将有助于今后进一步在科学教学和化学教学中开展项目教学。
参考文献:
[1][10]教育部.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S].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52~58.
[2]教育部. 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45~51.
[3]巴克教育研究所. 项目学习教师指南——21世纪的中学教学法[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9~26.
[4]尹定邦. 设计学概论[M]. 湖南: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6: 13~36.
[5][11]李情义. STEM教育背景下“自制净水器”实践活动教学及反思[J]. 教育与装备研究, 2016,(9): 40~42.
[6]林琳,沈书生. 设计思维的概念内涵与培养策略[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16,(6): 18~25.
[7]Dorst, K & Cross. N. Creativity in the design process: coevolution of problemsolution [J]. Design studies, 2001,22(5): 425~437.
[8]Schn, Donald A. 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 how professionals think in action [M]. New York, n.y., USA: Basic books. 1983: 80~96.
[9]尹碧菊等. 设计思维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2013,19(6): 1165~1176.
[12]苏·考利. 教会学生思考[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4: 112~140.
[13]胡卫平等. 儿童青少年技术创造力的发展[J]. 心理研究, 2011,4(2): 24~28.
广告语言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1 体育非语言行为的概念界定
本文将体育非语言行为定义为协议的体育非语言行为和广义的体育非语言行为。狭义的体育非语言行为是指在体育活动中, 能传递信息的人类身体或肢体动作, 如眼神与表情、形貌与服饰、手势与动作等。广义上的体育非语言行为还包括环境与色彩、时空与距离、音响与标志等。
2 学校体育教学中体育非语言体育行为的特点
非语言行为较之抽象概括的语言更生动、更形象、更具体, 表现在体育教学中有以下特点。
(1) 调控课堂气氛。作为一种极富表现力的交流手段, 非语言行为对体育教学的顺利进行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首先, 非语言行为可调节教学的氛围和师生间的相互关系。教师站在队伍前, 一言不发, 仅用目光注视每一位学生, 就能使学生迅速做好上课准备, 并利用眼睛的相互对视来传递一种“友好、关切”的信息, 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其次, 体育非语言行为能够调控教学的过程。如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常常是利用目光、手势向学生传递调整项目的进程。
(2) 传递信息的直观性。在技术动作的教学过程中, 体育非语言行为以其独特的表现力而具有独特的表达能力。教师利用合理的身体动作、姿态来进行示范, 让学生进行模仿、练习, 这是语言不能表达的信息。尤其在体操教学中的保护和帮助, 师生间的身体接触, 更能产生“只能意会, 不可言传”的微妙效应。同时, 伴随口头语言的讲解示范能够扩展或增进口头语言的信息, 增添一些附加信息量, 与口头语言在传递信息方面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并且对非语言行为表达所带来的信息, 更易于为学生所理解、掌握。通过直观、形象的体育非语言行为来传递信息, 使得非语言表达成为体育教师教学一种手段。
(3) 替代和强化语言。在人类的长期生活实践中, 非语言行为已自成体系, 具有了一定的替代语言的功能。特别是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往往是使用诸如手势、动作等非语言行为来代替语言传递的各种信息, 并用以调控教学过程。如点头表示赞同, 摇头和摆手表示不行, 鼓掌表示赞赏和鼓励等等。教师通过语言向学生讲解教学内容的同时, 加进手势、姿态以及表情等非语言行为动作, 可以强化将要传递的信息, 然后利用肢体动作进行示范, 更能加强、印证教师想要传递的信息, 使教师表达的意思更清楚、更明确, 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教学内容、要求。
3 体育非语言体育行为在体育教学中的功能
在体育教学中非语言行为具有特殊的适应性和实用性, 它是对语言的必要深化和补充。教师在体育教学中熟练地运用非语言手段, 体现着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 并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因此, 非语言行为对于体育教学和管理有重要的意义和特有的功能。第一, 具有建立完整的技术动作表象功能。在体育教学中, 动作示范是最常用的直观教学方法之一。它是教师以身体动作为范例, 使学生了解所要学习的技术动作要领的途径准确地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由于人类对事物的认识首先是通过感觉器官开始的, 因此, 教师在运用语言手段讲解技术动作的同时, 以非语言的身体动作来向学生展示技术动作的结构、顺序、技术要领和完整的方法等, 对于学生及时掌握动作要领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第二, 情感表露和对动作或行为进行调整的功能。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的各种身体姿势具有一定的象征性、说明性和调节性的功能, 并具体表现在表达思想、补充润色语言、表露感情和对学生的动作与行为进行调整方面。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教师为了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的态度, 可以通过特定的体育非语言行为来实现。如教师与学生目光较长时间的接触, 表示极大的关注;避免或中断目光接触, 是对某些学生的动作没有兴趣;长时间斜视表明不满意等等。教师的各种身体姿势也能表露自己内心的种种感觉、情感、态度和意愿等。如背向学生, 表示不屑理睬;拂袖而去, 表示拒绝、不满意;面带微笑拍打学生, 表示赞赏、肯定和鼓励等。相互距离的控制也可以表现出教师的态度和情感。例如, 走近某学生, 表示对其关心、重视;远离学生表示不感兴趣、不予重视等。辅助语言和有声语言的结合也能够表露教师的情感和态度。比如, 教师可以运用作为辅助语言的音调、音质、音量和音速来传递各种微妙的情感。第三, 师生互动的操纵功能。师生互动的操纵功能, 就是以非语言行为影响、掌控学生及师生交流效果的功能, 各种非语言行为都具备这种操纵功能。例如, 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可以运用点头、摇头、手势和语言停顿等代替自然语言来表达对学生的指示, 也可以在讲授的同时借助特殊的手势和身体姿态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组织教学。教师通过有意识地运用控制人和空间来达到组织、管理教学秩序的目的, 使学生与教师在不同空间距离的交流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时间的安排、控制, 先要求什么、后要求什么, 注意讲解与纠正动作的时机, 控制学生完成动作时间等, 向学生传递不同的信息, 以此操纵师生间的互动。恰当、适时、合理地运用辅助语言和类语言也能有效地传递各种微妙的内心感受, 从而使学生在思想和行为上做出相应的反应或改变, 达到操纵、控制学生活动的效果。
4 体育教师的体育非语言行为的教学艺术
场地器材的布置, 直观教具的使用, 体育教师的言谈、举止等都与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创造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意志力和良好情绪的教学情景, 以清晰地解释, 优美的示范和渊博的知识来吸引学生, 结合教学内容, 经常给学生以新鲜感, 以使他们思维活跃、想象丰富, 尽量给学生提供机会, 使学生主动学习, 尝试学习, 从而增加自信, 提高求知欲。
(1) 得体的服饰。服装是装扮自己和烘托他人的最好武器。一个体育健美的人在运动服饰的衬托之下, 就意味着向人们展示优美的体型和健美的体魄, 同时还向人们传递一种信息, 那就是在人们眼中获得一种得体、和谐、健美的升华, 成为一种理想化的典范, 使学生产生心灵振荡, 从而加强人们对体育运动的再认识:即运动体型美健康美, 从而达到美学价值的功效。
(2) 眼神与微笑。体育教学是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活动, 体育教师以特定的面部表情表达一定的意愿, 输送不同的信息, 充分表达好与差、美与丑、对与错等观点。同样会起到语言难以表达的效果。如微笑可以沟通人们的心灵, 架起友谊的桥梁, 表达一个人的乐观、自信、积极向上、和蔼可亲的心理感应。在教学中, 用微笑调节课堂气氛, 给学生创造愉快的氛围。用微笑来提问, 会给学生以鼓励和信心。用微笑来面对学生的练习失误, 使学生能感到教师的理解、宽容和鞭策, 给学生以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因此, 教学中利用微妙眼神的变化和微笑, 恰当地表达和传送信息, 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空间位置的调整。教师在教学训练中通过不断调整自己的站位形态、部位形态与学生的远近距离、站位移动路线、幅度和角度都可以帮助和影响学生完成动作。空间距离是人际关系亲疏程度的重要标志。在课堂上, 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情况和不同的目的, 随时改变自己的空间位置。要严肃课堂纪律, 教师可以站在远离学生的正前方, 以示教师的尊严或威信。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创造和谐的情景、教师可以走到学生中间以示亲密无间。
(4) 创造轻松的心理氛围。体育教师要以自己的积极情感感染学生。体育教师在教学中的情绪状态可以与学生产生共鸣, 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使体育课出现某种心理气氛。如果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总是板着脸孔, 给人以非常严肃的样子, 学生看到你就望而生畏, 教师与学生就无形中拉开了距离, 和谐的课堂气氛就无从谈起。如果体育教师上课时和颜悦色, 以情动人, 使学生感到可亲可敬, 师生之间感情融洽, 就能创造一个非常愉快的师生环境中, 整个体育课气氛就是另外一种意境了。
5 结语
体育非语言行为的合理运用, 可以有效促进运动技能的掌握, 保持体育运动中信息传递的畅通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学校体育非语言行为具有调控课堂气氛, 传递直观形象信息, 替代和强化语言符号的特点。作为体育教师的非语言行为的教学艺术包括得体的服饰、眼神与微笑、空间位置的调整、提高示范艺术和创造良好的体育心理氛围等功能。因此, 恰当地运用体育非语言行为能够提高课堂效率, 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引导学生喜欢体育课并主动锻炼身体, 从而形成终生体育的运动思想, 养成经常锻炼的习惯。
摘要: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师生间的交流是通过语言行为和非语言行为实现的, 在体育教学的课堂环境中, 恰当的非语言行为将对语言行为起到必要的补充和深化, 有时则会起到语言行为所不能达到的教学效果。就体育课堂教学的辅助性教学、教学过程的信息就流域反馈及教师对课堂的有效控制等方面, 非语言行为在其教学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非语言行为,体育教学,教学艺术
参考文献
[1] 朱维祥.非语言行为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J].辽宁体育科技, 2006, 28 (6) :111.
[2] 李永祥.体育教学中非语言行为的作用[J].中国成人教育, 2005 (5) :4.
[3] 高秋平.冰上教学中的非语言行为及其功能[J].冰雪运动, 2007, 29 (1) :53~56.
[4] 李爱真.略谈教师非语言行为的运用技巧[J].科技信息, 2006 (7) :159.
广告语言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一、语言文化和语言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语言文化” (languaculture) 这一用语是在美国著名人类学家及语言学家Paul Friedrich提出的“linguaculture”基础上由北美人类学家Michael Agar修正后被广泛使用。Michael Agar指出语言与文化相互间为密不可分的关系, 不可一分为二去看待, 同时, 语言文化包罗万象, 其不仅仅是指语言的语法及词汇, 也包括历史知识、地域以及文化信息、风俗习惯及行为等丰富的文化信息。所以语言文化的教育可以帮助语言学习者更好地正确了解和掌握语言知识和语言社会, 正确地使用语言, 同时也能有效地减少文化冲击, 有助于提高学习者语言学习的质量和效率。
二、媒体信息与语言文化
媒体信息的活用在语言文化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和价值。在语言文化的教育现场中有着多种多样可利用的最新语言文化信息。同时在多样化的媒体种类基础上可构建出有不同针对性的语言文化信息。媒体信息及时反映语言现实及语言社会, 所以可为教育现场提供最真实鲜活的语言文化信息。同时, 也可以为语言学习者提供丰富有趣的学习资料和内容。
同一种语言形式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语言文化也随之发生不同的变化, 同时, 同一种语言文化根据间和空间的转换, 所呈现的语言形式也不同。所以, 同一种语言文化信息根据不同的媒体其信息的构成和呈现方式也不同。综上所述, 在语言文化的教育现场, 构建所需的语言文化教育内容时, 丰富的媒体信息则是最佳选择之一。
三、韩国媒体信息在韩国语教育中的应用
在韩国语言文化教育中, 实际生活中的语言信息至关重要, 而传统外语教学的重点是反复练习以语法、词汇为中心的内容, 课堂上使用的韩语教材内容也多为人为所编写的对话和短文, 笔者认为韩国媒体信息的活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这一缺陷, 通过来自影像媒体、文字媒体、新闻、天气预报以及通讯媒体等各种韩国现实生活中鲜活的语言文化资料, 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 将书本上的知识与现实有机地结合起来, 为学习者创造形象、生动、有趣、地道的韩国语言环境, 极大地调动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帮助他们进一步加深对韩国语言文化的理解和接受。
(一) 影像媒体
语言教育最重要目的是提高学习者的沟通能力, 因此实际生活场景中发生的对话教育尤为重要。而影像视频等在视听觉层面是最直接、生动、立体的媒体信息, 影像媒体的形式多种多样, 其中就包括受广大韩语学习者欢迎的韩国电视剧、电影以及综艺节目等等, 观看这些影视媒体资料学习韩国语已成为国内韩国语学习者不可或缺的学习手段, 通过生动、鲜活的影视媒体信息韩国语学习者不仅可以学习到韩国语知识, 同时还可以犹如身临其境般地去体会韩国的各种文化。
其中, 韩国电视剧恐怕是最受韩国语学习者喜爱的影像媒体形式之一了, 电视剧具有生动、活泼、时代感强的特点, 并且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加深对韩国文化的了解。例如, 电视剧《식객 (食客) 》可以说是为学习者诠释韩国传统饮食文化的较好选择。在镜头中可以看到听到如“된짱찌개”、“누룽지”、“겉절이”等韩国传统饮食, 同时还有如“항아리”、“가마솥”、“뚝배기”等韩国传统厨房用具。在学习与韩国传统饮食相关的单词时, 适当地播放与学习内容相关的电视剧片段, 这样要比教师一个人用抽象地语言为学生解释说明来的更具备趣味性, 帮助学生轻松理解单词的含义, 有助于提高背诵单词的效率, 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更直观真实地了解韩国的传统文化。
除电视剧以外, 韩国的综艺节目也是“真实、地道”的教学课件, 众所周知韩国深受儒教文化影响, 韩国语中的敬语法十分发达, 同时终结语尾的种类也非常丰富, 这对于学习者来说尤为困难, 这时可以选用像《무한도전 (无限挑战) 》中一对一、一对多的对话情景片段, 来为学习者展示对不同年龄、身份的人应该如何恰当正确地使用敬语法和终结语尾。同时, 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韩国人的思想、价值观等也是韩国语言文化教育的重要目的, 如通过观看韩国公益广告, 可进一步了解代表韩国人思想及价值观的社会文化。
(二) 文字媒体
韩国语的口语与书面语存在着许多区别, 特别是韩国语能力考试 (TOPIK) 中的写作部分可以称之为让很多考生感到头疼的难点。所谓“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只有读的多了, 记得多了才能写出好文章。教师可以活用多种类型的韩国语文字媒体资料, 如报纸、杂志、宣传海报、菜单, 请柬等来为学生解决这样的烦恼, 根据学习者不同的韩国语水平以及学习能力准备不同类型的范文, 供其阅读、摘抄, 进行模仿练习与适当背诵。帮助学习者掌握各种文体结构、语法结构和写作技巧的同时, 多多积累相关时事背景资料和写作素材, 进一步了解韩国人的思维方式和韩国的不同文化, 这样写出来的文章逻辑思维方面会更清晰。
(三) 新闻
传统的韩国语课堂上使用的韩语教材内容多为人为所编写的对话和短文, 这样虽然可以帮助学生打下语言基础, 但是很难全面地了解掌握韩国政治、经济、社会等文化知识。而新闻兼备影像媒体和文字媒体的优势, 是记录社会、传播信息、反映时代的一种媒体, 同时韩国语新闻选题时尚新颖, 内容丰富广泛, 多是由语言底蕴丰厚的专业记者根据时事撰写而成, 揭示韩国社会的最新动态和韩国人当下的关注点。以韩国语新闻为切入点进行韩国语言文化教育, 例如, 教师可以在韩国NAVER搜索引擎网站的NAVER新闻版块上, 根据学习者的兴趣爱好以及韩国语水平, 选取网站上已分化好的政治、财经、社会、生活、文化、世界、科技、娱乐、专栏、焦点、体育等不同类型的新闻题材来开展教学, 不仅可以调动学习者的学习参与积极性来提高听说读写能力, 还能加深学习者对当代韩国社会万象的理解, 转变思维模式, 扩展文化背景知识。
(四) 天气预报
天气预报是我们每天必须关注的内容之一, 从韩国语言文化教学的角度来看“天气预报”可以被称之为一个重要信息来源。在韩国无线电视台KBS的9点新闻中的一千余条天气预报 (2015年至2016年) 中, 可以找到如汉字词“강우”、“동부지방”, 固有词“가을비”、“눈”以及外来词“밀리미터”、“미터”等反映韩国语词汇特征的多种词汇。同时, 通过天气预报可以向学习者展示丰富多彩的韩国语言文化, 如体现农耕文化的“중부지방에는곳곳에벼베기가시작됐는데요”, 详细解说传统民俗文化“流头节”的“내일은음력으로6월보름선조들은이날을유두날이라고했습니다.흐를류’.머리두’, 흐르는냇물에머리를감으면서더위와액운을쫓는풍습이있었는데요.”以及和中国一样拥有“高考”制度的现代文化“기온이조금씩올라다행히예년과같은수능한파는없을것으로보입니다.”。特别是教师可以活用在天气预报的内容中穿插韩国谚语的媒体报道形式, 如“오뉴월소나기는소등을두고다툰다는말이있을정도로아주좁은구역에서국지적으로강한소나기내리곤하는데요.”等, 改变传统的翻译式教授法增加趣味性, 帮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熟悉韩国谚语知识,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五) 通信媒体信息
随着现代社会手机的普遍使用, SNS等通信技术的发展, 在实际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常常通过手机来完成, 文字信息就是其中一种主要的沟通手段, 为了使自己要表达的意思更生动有趣或是提高沟通的效率人们往往会在文字信息中使用到很多新词。而新词就像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可以直射出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的发展变化, 同时大量丰富且发达的新词可以称之为韩国语的特点之一, 韩国语新词也同样反映了韩国社会的现状和变化以及韩国人的日常生活。如前文所述, 作为韩国语学习者除了学好课本上的知识外, 还应及时地了解韩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最新发展动向。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活用通信媒体信息来为有一定韩国语基础的学习者选择适当的新词, 讲解韩国语新词的构词特点以及词义特点, 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习者轻松地扩展词汇量, 而且通过这些韩国语新词可以进一步更好地了解韩国的社会现像和现代文化。
综上所述, 媒体信息具有时效性、真实性、准确性、趣味性和多样性等特点, 若教师能在教学中慎重选择, 韩国媒体信息在韩国语教育中的正确应用, 必然能将学习者引向兴趣之路。
摘要:语言文化不仅是指语言的语法及词汇, 也包括历史知识、地域以及文化信息、风俗习惯及行为等丰富的文化信息。韩国语言文化信息根据影像、文字等不同媒体, 其信息的构成和呈现方式具备趣味性、真实性、时效性、准确性和多样性, 本文通过实例浅析韩国影像媒体、文字媒体等多种媒体信息在韩国语教育中的灵活应用, 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正确了解和掌握语言知识和语言社会, 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 扩展文化背景。
关键词:语言文化,韩国媒体信息,韩国语言文化教学
参考文献
[1] 신현숙.<어휘정보와문화정보>.한국어문화학, 제1권1호.국제한국언어문화학회.2004.
[2] 신현숙외.<매체환경에따른언어.문화비교연구>.한국언어문화학, 제7권2호.국제한국언어문화학회.2010.
[3] 한길.<외국인대상한국의언어와문화>.역락.2011
[4] 潘燕梅.以电视剧教学为中心的韩国语教育[J].科教文汇 (上旬刊) , 2012 (08) :151-152.
广告语言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对外汉语 课堂 教学 非语言因素
一.非语言因素的概念
非语言因素是指在教学中非话语教学因素。最初对非语言因素进行研究的是在梁茂成的《副语言初论》中,他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阐释了“非语言因素”的含义。[1]广义的非语言因素包括一切非声特征(non-vocal features),如体态姿势、面部表情、视觉接触。狭义的非语言因素指的是超音段音位学中的韵律特征(prosodic features),如语气、语调、轻音、重音等。总体而言,非语言因素是文化差异的、声音的或运动的身势系统,其作用是辅助课堂语言教学的“补充”交际。
二.对外汉语课堂中非语言因素运用情况分析
1.非语言因素研究的重要性
本文选取真实的课堂案例,通过考察对外汉语初级阶段的课堂非语言因素使用情况,就其中的所有非语言因素的形式进行全面分析,总结出非语言因素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在汉语教学中蕴含丰富的非语言因素信息,教师准确的使用非语言因素有利于消除其他国家汉语学习者对初学汉语的陌生感和恐惧感。在对外汉语课堂中使用非语言因素也可以减少师生间因语言不同而产生的交流问题,可以避免学生的学习热情降低,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具有实用性和推动汉语教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2.非语言因素使用案例分析
目前网络上有很多高质量汉语教学视频,因篇幅有限,本文以北京语言大学汉语进修学院陈默老师主讲的《“把”字句语法教学》为案例。[2]本案例教学对象为零起点成年的外国留学生。教学内容是“把”字句型,课程视频总时长为45分钟。该教师在课堂中一共用了150个非语言因素教学,平均每11秒一个,可见课堂使用非语言因素频率之高。该师在讲授新句型的时候,整节课使用了大量的非语言因素,基本运用了各种形式的非语言因素。
案例中因为是零起点的留学生,所以在讲授语法的时候难免会遇到无法用语言讲解的地方,在晦涩难懂时教师及时准确的运用手势、眼神,使学生对句型更容易接受,使语法点明白易懂。该名教师尽可能多地利用学生的物件和教室现有的资源,借用非语言因素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如:把水杯放在桌子上、把窗户关上、把电脑打开、把门关上等。对于这样的知识点讲解最佳的方法就是使用非语言因素。因此,从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出准确的使用非语言因素教学使学生能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语法,并且获得永久记忆。
三.对外汉语教学中非语言因素的作用
针对上述视频案例分析,非语言因素在对外汉语初级阶段教学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具体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非语言因素能够强调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有意识性地加重某些字词的读音,反复示范练习主要信息,是使用非语言因素最常用的表现形式。因此非语言因素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
其次,非语言因素可以缓解学生学习压力,调节课堂气氛。从心理学上来看,学生情感态度可以产生对语言学习的迁移。因此,教师准确使用非语言因素,能够帮助留学生克服对目标语的紧张和抵制情绪。
再次,非语言因素可以起到暗示信息的作用。在实际教学中,如果课堂上出现个别学生违纪的现象,使用非语言因素既可以保存该名学生的“面子”,又保证了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如:走到学生身边轻拍其肩膀)。
最后,学生的非语言因素也能给教师传递相应的信息,也就是说,学生的非语言因素能起到反馈教学效果,指导教师教学的作用。
非语言因素是要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使用的,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但是不同国家具有文化差异性,所以非语言因素也具有差异性。教师必须在对自己国家和其他各国的非语言因素有充分了解的基础上,以尊重的态度,选择性地应用。[3]对外汉语教师只有在包容和理解前提下,才能积极向留学生传授汉语知识和中国人常用表达方式。如何选择合适贴切的非语言因素,成功地运用到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是“一带一路”视域下对汉语教师提出的时代性要求。
参考文献
[1]梁茂成.副语言初论[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2):128-130.
[2](英)戴斯蒙德莫里斯.身体语言[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3]李杰群.非言语交际概论[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立项课题(课题编号:JG17EB187)
(作者介绍:韩玲玲,沈阳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王绍舫,沈阳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副教授)
广告语言教学设计范文第6篇
在火红的太阳底下 你听,那是百鸟的啁鸣 它们惊喜地叩响了 春天的第一道门扉 白云衔来温暖的思念 久违的问候
又为我们带来了新年的祝福 那些沉甸甸的欢笑 像父亲母亲的双手写满劳动和收获
一、元旦来历资料(可作为元旦黑板报的小知识) 在当代,元旦指公元纪年的岁首第一天。自西历传入我国以后,元旦一词便专用于新年,传统的旧历年则称春节。而在此之前,元旦一直是指农历岁首第一天的。元是“初”“始”的意思,旦指“日子”,元旦合称即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第一天。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界全体会议决议:“中华人民共和国纪年采用公元纪年法”,即是我们所说的阳历,为了区别农历和阳历两个新年,又鉴于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恰在农历新年的前后,因此便把农历正月初一改称为“春节”,阳历一月一日定为“元旦”,至此,元旦才成为全国人民的欢乐节日。
庆贺新年的开始,欢度元旦可说是世界各国各地区的普遍习俗。在我国,还列入了国定假日。我国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地区采用公历纪年法,把1月1日定为新年的开始,称作“元旦”。
元旦趣俗
元旦代表一年的尹始,人们怀着喜悦的心情庆祝元旦的到来,世界各国庆祝元旦的方式各不相同,很多地方庆祝元旦非常有趣。 汤加是世界上第一个庆祝元旦的国家,中国是第十二个庆祝元旦的国家,西萨亚摩是世界最迟庆祝元旦的国家。 杯盘碎片送朋友 丹麦人在元旦前夜,家家户户都要将平时打碎的杯盘碎片收集起来,待夜深人静时偷偷地送至朋友家的门前。元旦的早晨,如果谁家门前堆放的碎片越多,则说明他家的朋友越多,新年一定很幸运。
抱头痛哭迎新年
印度的一些地区,元旦时人们不但不庆祝,反而抱头痛哭。据说是感叹岁月易逝及人生的短暂。 妇女坐上市长椅
西德人过元旦,要表演妇女夺权的喜剧。许多地方的妇女成群结队地冲进市政府大厅,闯入市长办公室,坐上市长办公椅,表示接管市长权力。 不动烟火吃冷食
巴拉圭人在新年来临的前五天,上至国家元首,下到普通百姓,都不动烟火,只吃冷食,直到元旦零时钟声敲响后才点火煮食物,庆祝元旦。 摔瓶打罐扔脸盆
意大利的一些地方,元旦前夜午夜时分,如果你在路上行走是很不安全的,因为这时人们都要把屋里的一些破旧瓶、缸、盆等扔出门外砸碎,以示除旧迎新。 喝光余酒交好运
法国人在新年到来之前,各家一定要把家中的余酒全部喝光,以致许多人喝得酩酊大醉。他们认为,元旦时如果家中还有剩余的酒,新一年里交厄运。 深更半夜吃葡萄
西班牙人在元旦前夜全家团聚。到12点时,以教堂钟声为号,争着吃葡萄,每敲一下钟,必须吃下一颗葡萄,而且要连着吃下12颗,表示来年一帆风顺。
上联:腊梅朵朵迎新岁
上联:载舞载歌辞旧岁
下联:瑞雪飘飘兆丰年
下联:同心同德贺新年
天上明月千里共 人间春色九州同
紫笋破冰辞旧岁
红梅得意闹新春
柳绿栎红新岁月 莺歌燕舞艳阳天
九州瑞气迎春到 四海祥云降福来
和顺一门有百福 平安二字值千金 横批:万象更新 一年四季春常在 万紫千红永开花 横批:喜迎新春 春满人间百花吐艳 福临小院四季常安 横批:欢度春节 年年顺景则源广 岁岁平安福寿多 横批:吉星高照 一年好运随春到 四季彩云滚滚来 横批:万事如意 丹凤呈祥龙献瑞 红桃贺岁杏迎春 横批:福满人间
1.春红柳发岁更新,爆竹花开灯结彩。 2.张灯结彩迎新春,欢天喜地庆佳节。
.和顺满门添百福,平安二字值千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