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感染途径范文
来源:开心麻花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22
1

感染途径范文(精选7篇)

感染途径 第1篇

关键词:电视播音主持,感染力,电视播音节目

电视是现代社会最为广泛的传播媒介,电视播音节目主持人作为电视节目传播的主体,肩负着壮大产业、提升节目影响力的艰巨使命。而要想提高播音主持节目的感染力,首先要了解什么是感染力。感染力即能引起别人产生思想共鸣,有相同的思想意识力量、启迪智慧及愿望的能力。通俗而言,感染力就是一种能够起到感同身受、打动人心的主观情绪反应。那么如何提高电视播音主持的感染力呢?

1 主持人员要提高个人素养

播音是在对稿件内容透彻理解之后,对节目思想内涵的再创造,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和加工的有声语言将节目内容准确清晰地表达出来。因此,节目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播音主持人的个人素养高低及人格魅力的大小。良好的个人素养可以为节目增光添彩,而一个主持人素质的高低都会通过话筒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大众面前。主持人可以通过多方面的学习加强自我综合素质,这样就能通过自己的人格魅力及良好的工作业绩去调动观众的情绪,使观众真正进入到节目中去。素养高的主持人也更受观喜爱,以过硬的业务素质和稳重大方的播报风格去赢得业界及大众的认可,相对于其他主持人来说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从而增加了对节目的收视率。

2 走进基层生活,挖掘新鲜素材

主持人只有积极主动地深入群众,深入了解基层群众的实际生活,才能使节目更加真实可信,从而吸引群众的目光,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与青睐。例如,历年来播音员主持人走基层活动,不仅拉近了群众关系,树立了亲民形象,且增强了互动,使节目趣味横生。主持人在深入了解基层群众与百姓的真实情况后,可以加强与人民的沟通和交流,吸收鲜活的节目素材运用在节目和稿件中,以增加内容和使播音内容富于情感色彩,使电视播音主持节目走向大众化和真实化;同时,还能塑造亲民、贴近生活的播音形象。这样不仅增加了节目的可信度,又可以丰富主持人的个人阅历,拉近与百姓之间的距离从而增强可听性与感染力。

3 播音主持人要有优良的文学功底

电视语音播报既要求主持人有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要求主持人的语音语调要贴近生活,亲切自然。在叙述时,要注意语言的平和性和亲切性,做到浓淡相宜、见微知著,要突出重点、谈吐清晰,在动情点上要声情并茂,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思想上注重精神的传递性,要能够与观众进行思想交流并及时获得观众反馈。注意叙述时语言要精简凝练,信息要准确真实,不拖拉、不造作,表达合理,令受众心理产生愉悦的感受并以此提高感染力。对此,主持人必须下功夫学文化,使自己具有广博的文学素养和深厚的文学功底,使自己的语言既能表达真情实感又有一定的水平,并形成自己独特的播报风格,让大众产生好奇和探索求知的心理。

4 用真情实感去打动观众

电视播音节目要想感染群众,必须要用真情实感方能打动人心。这里的真情实感不仅仅要情感真挚,还要做到以饱满的精神和热情对观众的教育感化作用,对观众潜移默化的情感教育和影响。另外,主持人还要学会情感的运作,让平淡的稿件产生情感的起伏,让字里行间跳跃着感染力。运用语速的变化并配合电视播放的画面,把不同载体、不同立场、不同类别的稿件灵活运用情感的渲染和烘托以达到更好的效果。所以播音主持要以真挚的情感、真诚的态度去感染群众、感化大众的心灵。

5 以体现人文关怀来彰显文化品位

现在的大众媒体不单单具有传播信息的功能,更是传播思想、价值和理念的渠道。尽管电视播音的目的是为大众带来喜闻乐见的视听觉享受,为我们了解世界提供一个更为便捷的途径,但也肩负着不可推卸的社会使命和教育职责。众舆论的社会引导功能、教化功用及在主流思想的传播和维持社会稳定方面有着不容小觑的作用,扮演着关键的角色。因此,播音节目的人文关怀才显得至关重要。主持人除了要具备一些专业的业务素养外,还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较高的政治觉悟以及正确的价值观,要关心弱势群体,宣扬尊老爱幼、明礼诚信、团结友善的社会风尚。

6 敏锐的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

在节目中突发状况在所难免,如果主持人能够具备一定的应变能力就会对这些小插曲做出正确反应,做到处变不惊,从而不影响节目的质量。假如一个主持人没有敏锐的思维和应变力,在遇到突发状况时就会失去主导权,这样不仅让观众失去信心,更会深深地影响电视播音的发展。但这种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内就可以促成的,因此需要主持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和锻炼,需要勇往直前的毅力和决心,更要有不畏艰难、力争上游的信心。

参考文献

[1]王琬延.提升播音主持感染力[J].记者摇篮,2010(9).

感染途径 第2篇

【关键词】血液透析;乙型肝炎;感染途径;预防措施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155-02

透析患者在医院所有患者中属特殊群体,他们常年受到病痛及经济拮据的双重折磨,思想和精神上压力及痛苦都不是常人能想象的。对于这部分特殊群体来说,如果在治疗过程中再次感染,特别是丙肝和乙肝,无疑是雪上加霜,故透析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避免交叉感染,如何预防是重中之重的事。

1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

乙型肝炎病毒可通过各种体液排出体外,如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唾液、乳汁、月经、泪液、尿、汗、等,其中以血液、精液、月经和阴道分泌物传人性较大。其传播途径主要由以下三种。

1.1母婴传播主要在分娩过程中受染。

1.2医源性传播经血传播、经被污染的医疗器戒传播、医务人员与患者的传播。这是我要说的最重要的一条,因为它与我们工作密切相关。

1.3性传播和密切接触传播精液和阴道分泌物中均含有HBV,因此,性传播也是乙肝重要传播途径之一,故有人将乙肝列为性传播性疾病。

2预防措施

2.1环境方面

2.1.1布局合理,区域划分明确,医患通道分开。治疗室安静,光线充足,空气清新,有通风设施,每日进行有效的空气消毒,设施有空气消毒机,可移动紫外线消毒车。上机前用空气消毒机消毒一小时,治疗结束后用紫外线车消毒一小时,每月做空气的细菌培养细菌菌落小于500cfu∕每次透析结束后更换床单,对透析室物表及地面进行擦拭消毒,有明显污渍的表面用含氯消毒剂1500mg/L浓度的消毒液一次性布子擦拭。

2.1.2乙肝和丙肝患者分室透析,并配他们专用物品及设备,专用物品及设备标示醒目,护理人员相对固定,一次性物品不得重复使用。

2.1.3透析器和管路预冲后不应放置超过四小时,透析废水排放符合规范要求,损伤性锐器放入锐器盒内。

2.1.4乙肝和丙肝患者用后的医疗垃圾,用双层塑料袋密闭扎口并帖上标识,护士与收医疗垃圾的师傅交接清楚双签字,然后由师傅送至医用垃圾存放处。

2.1.5透析室设有非接触水龙头,洗手液和快速手消,备有充足的一次性防护用品,工作人员的手严格按手规范要求去做,严格按无菌操作要求做,衣帽口罩手套穿戴整齐才能进行操作,穿刺消毒范围直径大于6毫米,两次碘伏消毒待干再穿刺,用创可贴覆盖穿刺针眼处,穿刺肢体下上铺盖无菌治疗巾,下机后用无菌棉球压迫穿刺处。

2.1.6对于插管的患者护士操作时,接机前后各用一块治疗巾,护士要戴无菌手套,操作时严格无菌操作。

2.1.7接触不同的患者,进入不同的治疗室,擦拭不同的机子时,应洗手用快消擦拭双手更换手套。同一患者污染部位移至清洁区部位,脱去个人保护装备后,开始操作前或操作后,接触患者黏膜,破溃皮肤及伤口前后,接触患者血液、分泌物、排泄物及伤口敷料后,接触被污染的物品后都应洗手换手套。

2.2患者方面采取的措施

2.2.1第一次開始透析的患者或有其他透析室转入的患者,必须在治疗前进行输血系列化验,HBV抗原阳性患者要做HBV-DNA及肝功能指标检测;HCV抗体阳性患者,应进一步行HCV-RNA及肝功能指标的检测,保留原始记录,登记患者的检查结果。告知患者透析可能发生血源性传播疾病,要求患者遵守透析室各项规定,并签知情同意书,HIV阳性患者建议到指定的医院透析或转入腹膜透析。

2.2.2对于长期透析患者,每六个月检查乙肝、丙肝病毒标志物一次,保留原始记录并登记,透析患者不原因的转氨酶异常升高,应进行HBV-DNA和HCV-RNA定量检查,如有患者在透析过程中,出现乙肝或丙肝阳性时,应立即对密切接触的患者进行乙肝、丙肝标志物检查;暴露于乙肝或丙肝怀疑可能感染的患者,如病毒检测阴性者,在1-3个月后重复检测病毒标志物,建议乙肝标志物阴性患者,进行乙肝疫苗接种。

2.3工作人员采取的措施

2.3.1对于透析室工作人员定期进行输血系列化验,乙肝标志物阴性的及时注射乙肝疫苗。

2.3.2工作人员针刺伤后,轻剂伤口,流水冲洗、消毒、包扎,如被HBV或HCV阳性患者,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者,应24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高价球蛋白,同时进行乙肝、丙肝标志物检查,阴性者于1-3月后再检查,仍为阴性可以皮下注射乙肝疫苗。

2.4机器消毒

2.4.1机器表面如有肉眼可见的污染,立即用1500mg/L浓度的含氯消毒剂用一次性布子擦掉血迹后,再用500mg/L浓度的含氯消毒剂擦拭机器外部。机器内部每做一人次要消毒一次,及时除铁、除钙。

2.4.2水处理每半年请厂家消毒一次,并做记录。配液桶及时消毒并测余氯残存。

2.4.3每月做透析用水和透析液的细菌培养,菌落小于200cfu/ml;每季做透析用水和透析液的内毒素检测小于2EU/ml;化学污染物情况至少每年测定一次,软水硬度及游离氯检测自少每周测一次。

3结果与讨论

手术室感染的途径及预防措施 第3篇

1 感染途径

1.1 空气

空气中的飞沫、尘埃等可能携带细菌, 带菌微粒可直接进入切口, 或带菌尘埃落到无菌器械和敷料上。

1.2 皮肤

皮肤可能携带病原微生物, 通过切口进入组织引起感染。

1.3 器械

术中所用器械等物品, 消毒不彻底, 或误用未消毒物品, 就会造成直接感染。

1.4 工作人员

手术人员是手术切口感染的病原菌来源之一, 术中手套刺破未及时更换, 不戴口罩或口罩戴的不符合要求, 头发外露, 参观人员过多, 不能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等。

1.5 麻醉

麻醉操作中无菌观念不强, 麻醉器材, 如牙垫、吸痰管、气管套管、吸氧面罩等污染或消毒不达标。

1.6 其它

如吸引器管未消毒, 送病人车出入携带细菌, 参观人员过多等。

2 感染的预防及措施

2.1 手术室布局

手术间布局要合理, 手术室设有工作人员及病人两条通道, 入口处设有脚垫, 病人入手术室应换手术室的车或车架。对清洁与污染物品的运输, 设立不同的通道, 设立专用电梯, 供接送病人及手术医护人员, 避免电梯载入非手术人员。

2.2 手术间管理

2.2.1 彻底的清洁卫生是空气净化的基础, 以湿式清扫为宜, 每

日对手术间物品用高效消毒剂进行擦拭, 包括高处物品、墙壁、门窗、无影灯、桌面、常备物品盘、药缸、地面等, 每周彻底大扫除1次。

2.2.2 每台手术结束术后, 必须开窗通风, 擦拭手术床、踏脚

凳、盐水架等, 彻底清扫手术间及各种用物、异物, 污染手术后的用物及地面, 应用0.2%含氯消毒液消毒擦拭。特殊感染手术如破伤风、绿浓杆菌感染、乙型肝炎等病人手术用的器械、物品以高效消毒液浸泡后间歇压力蒸气灭菌2次。空气熏蒸消毒, 地面应用0.2%含氯消毒液刷洗, 地面、物品、空气连续监测3次合格后方可使用。

2.2.3 每日术前术后用1%过氧乙酸对手术间喷雾1次, 紫外线每日照射2次, 每次1h。

每月定期1次做手术间空气、物体表面、灭菌物品、工作人员手的细菌培养监测, 做好记录。并做好随时随地消毒及终末消毒。

2.3 病人管理。

择期手术病人有条件应提前1d洗澡, 清洁皮肤。入手术室前换手术专用衣服。病人佩戴的各种首饰、钱、贵重物品交给家属及病房护士保管, 一律不得带进手术室。备皮完毕的区域要用无菌纱布覆盖, 四肢用无菌绷带包扎, 备皮区域要符合手术标准要求, 手术区皮肤消毒要均匀彻底, 不留空隙。

2.4 工作人员管理

手术室护士必须经过严格训练, 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养成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并有高度责任感。

2.4.1 工作人员进手术室必须穿手术室消毒好的衣、裤、鞋、帽子、口罩, 不得穿手术室的衣、裤、鞋外出。

外出后应重新更换方可入手术室。

2.4.2 手术进行中尽量减少人员出入和活动因为人员流

动是手术室空气细菌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严格控制参观人员, 参观者不超过3人, 实习生不超过5人, 进入指定手术间, 不得随意走动。人和物品不允许由污染手术间直接进入无菌手术间, 工作人员要严格执行手术室规章制度。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为了严防细菌落入切口必须把好各个关键环节, 手术及参观人员每一个细小环节都不容忽视, 以确保手术过程中无污染。

2.4.3 手术人员严格执行洗手规则采用快速、高效、广谱的灭菌剂为手表面消毒。每周对手术人员的手进行细菌培养1次。

2.5 物品管理

2.5.1 手术用物定期消毒, 严格检查无菌物品有效期的指

示卡, 无菌器械包、敷料包消毒日期要清晰、醒目、标签向外, 位置固定, 并有指定责任者。

2.5.2 手术器械疑为污染, 必须立即更换, 手术人员的手套破了应立即更换。

无菌手术台不能接触任何非灭菌物品, 手术用物不论使用与否, 均不得重新放回无菌容器里, 必须重新灭菌后方能再用。

2.5.3 对感染传染病的手术病人更要做好消毒隔离工作, 为防止交叉感染。

最好使用过一次性医用物品, 回收物品先做好初步消毒回收, 不回收物品应进行医用垃圾处理。

2.5.4 要重视麻醉用品, 如氧气面罩、吸痰管、牙垫等均应使用一次性用品。

2.5.5 手术室、辅助室、办公室、厕所等所用拖布应严格分开, 并有标志, 拖布每周消毒1次, 并晾干使用。

3 结语

只要加强对手术室科学管理, 严格执行各类物品的处理流程和消毒、灭菌和监测等制度, 提高医务人员高度的责任心, 就能最大限度的避免手术病人术后感染的发生, 为手术病人早日康复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感染途径 第4篇

1 事件经过

2010年4月21日,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收到上级部门转来的涉外病例调查通报,称一港籍人士于2010年4月14日开始出现发烧、气促、咳嗽及疲倦等症状,并确诊患有军团病。经香港卫生防护中心调查,该人于2010年4月36日在广州旅游时曾先后入住L酒店、G宾馆,怀疑该人患病与入住酒店有关,要求协助调查。

2 调查情况

2.1 入住情况

酒店客房分布和环境调查:4月3日入住L酒店3号楼3307房,该酒店内设客房213间,其中3号楼63间,分布在1~3层,8号楼150间,分布在2~8层;4月5日入住G宾馆12楼东区1212房,该宾馆4~7楼和9~24楼为客房。L酒店和G宾馆均无景观用水和温泉水。

2.2 现场卫生学调查

2.2.1 集中通风空调结构

L酒店和G宾馆的空调类型均为半集中式空调系统,客房的热湿负荷采用空气-水方式处理,水系统终端在每个客房内通过风机盘管与空气进行热交换。该港籍人士入住的L酒店3号楼客房未设新风口,只是利用负压经门缝从楼层过道获取新风;入住的G宾馆12楼客房共有2套空调通风系统,新风机房位于客房走廊东西两端。

2.2.2 空调卫生状况

L酒店客房各新风口周围无明显污染源,与冷却塔距离大于100米。盘管风机出风口和回风口的散流器较清洁,但回风口过滤网、送风管和新风管积尘较厚,冷凝水接水盘有污垢。机房位于3号楼负1层,较清洁,无杂物,有少量积水。

G宾馆东区客房的新风口位于新风机房外墙,新风口周围无污染源。12楼东区的新风机房清洁干净,但摆放有少量杂物,新风口百叶有少量灰尘,风柜的新风滤网也有少量灰尘。冷凝水通过水管接至地漏。风机房内有风机和机房的清洗维护记录。客房送风口和回风口百叶清洁干净,回风通过吊顶的盘管风机调节处理后送出,打开回风口百叶后发现,风机盘管周围积尘较多,冷凝水盘有少量积水和锈迹。对13楼西区客房的空调集中空调通风系统进行抽样调查发现,新风口、新风机房、送风口、回风口百叶、风机盘管和冷凝水盘卫生状况良好。

2.2.3冷却塔卫生状况

L酒店冷却塔位于3号楼楼顶东北角,共有3个;G宾馆冷却塔位于附楼楼顶,共有2个。冷却塔均为开放式设计,位于建筑物楼顶,视野开阔,无遮挡。冷却塔与新风口距离均大于100米,L酒店冷却塔安放在顶层四楼阳台东北面,客房新风口设在西面,冷却塔集水盘较清洁,未见大块杂物、沉积物、淤泥等。冷却水水质较好,无明显浮游物和水色。

2.3.4空调系统清洗状况

L酒店委托专业公司定期对酒店空调系统冷却塔进行清洗,每月1次,有清洗记录,冷却水每星期投药1次,据查最近在4月19日进行了清洗和投药;客房盘管风机每年清洗1次,今年尚未清洗。G宾馆定期对宾馆空调系统进行清洗,有清洗记录,其中空调冷凝水盘每年清洗2次,据查最近在3月份清洗过;冷却塔每月清洗1次,据查在抽样前一天(4月22日)刚清洗过;空调送风口、新风机房和滤网则有酒店内部员工定期进行清洗维护,有清洗记录。

2.3现场抽样检测结果

抽取L酒店冷却水2宗、3307房冷凝水1宗、洗浴用水4宗进行嗜肺军团菌的检测,从其中1宗冷却水中检出嗜肺军团菌1型。抽检G宾馆冷却水2宗、1212房和1305房浴室淋浴水各1宗,均未检出嗜肺军团菌。

2.4 宾馆员工健康问卷调查

采用专门设计的表格,对L酒店和G宾馆客房部37名工作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37名客房服务人员除个别曾有轻微咳嗽、咽部不适外,其余近3个月来均无呼吸道感染症状。

3 调查结果分析

(1)嗜肺军团菌病潜伏期一般约2-10日,本次调查病例暴露(感染)日期与入住L、G酒店的时间基本重合。(2)G宾馆、L酒店的现场调查结果显示,两处集中空调新风口周围均无明显污染源,与冷却塔位置大于100米,并进行定期清洗、消毒,符合《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管理办法》和《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要求。(3)从G宾馆、L酒店客房的冷凝水、房间的洗浴用水中均未检出嗜肺军团菌,表明其客房空调通风系统受嗜肺军团菌污染的可能性较低。(4)从L酒店空调系统冷却塔的1宗冷却水中检出1株嗜肺军团菌。现场调查发现,该冷却塔安放在顶层四楼阳台东北面,周围无遮挡,上方和四周无法形成气流涡旋;客房新风口设在西面,距离冷却塔大于100米;酒店空调通风管道没有破损、渗漏记录;3号楼客房新风没有通过管道直接进入房间,而是靠负压从走廊吸取。因此,冷却塔冷却水造成客房通风系统受污染的可能性极低。同时,由于现场调查时间与患者入住该酒店时间相隔近20天,期间还进行了冷却塔系统的清洗消毒等操作,现场调查结果不能完全反映患者入住时的情况。(5)根据目前的调查结果,无直接证据表明该港籍人士患病与入住G宾馆和L酒店有关。

4 讨论

本次调查中在患者曾入住L酒店冷却塔中检出嗜肺军团菌,但客房、淋浴水均未检出军团菌,且环境调查发现冷却塔与新风口距离较远,在回顾性健康调查中,也未发现服务人员有急性呼吸道症状,因此认为无直接证据表明L酒店是患者军团菌感染的来源。

冷却塔被公认为军团菌的一个重要传染源,冷却水在循环过程中形成带有军团菌的气溶胶弥散在空气中,通过新风口、门窗缝隙等途径进入空调室内,对室内人群健康造成一定影响[3,4];有研究表明,使用集中通风空调的场所从业人员的军团菌抗体阳性率达到30.5%,远高于非集中通风空调场所的从业人员的阳性率[4,5,6]。但研究同时表明,集中空调系统冷却塔水中检出的军团菌菌型与暴露人群感染的军团菌血清抗体型别不完全相符,提示军团菌的感染可能为一种机会性感染[6]。目前关于冷却塔污染与使用集中通风空调室内空气军团菌污染传播的确切证据尚不多见,因此,就个案和暴发疫情的传染源溯源存在较大的困难,尚难明确具体个案或暴发疫情的感染源与途径。

本次调查存在较多的缺陷,(1)应比较冷却塔中检出的军团菌与患者标本培养的军团菌进行型别鉴定,必要时可采用脉冲场电泳或者基因测序方法确定两株菌株的关系[7];(2)对冷却塔与客房出风口军团菌检测应适当增加样本量,并分别在空调开启、关闭时采样,分别检测;(3)应采集有关从业人员血清标本进行军团菌抗体检测,并与患者感染的军团菌的血清型进行比对。

参考文献

[1]冯文如,马林,刘汉湘,等.广州地区水体环境军团菌污染分布调查[J].中国热带医学,2005,3(1):147-148.

[2]秦丽云,郭玉梅,李波,等.石家庄市水环境中军团菌的检测结果与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

[3]王连秀,闫革彬,葛莉娜,等.温泉度假娱乐场所温泉水军团菌污染状况及相关因素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6,27(11):943-946.

[4]姜红梅,邵祝军,李建铭,等.大连市集中空调场所军团菌污染及人群健康状况影响调查[J].卫生研究,2009,38(1):76-77.

[5]张越明,陈志明,雷静,等.宾馆空调和热水系统军团菌污染现状及人群感染水平的研究[N].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09,31(5):595-597.

[6]王衍富,雷振之,鞠长德,等.大连地区不同人群军团菌感染的比较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4,15(5):271-274.

感染途径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市某医院检验科自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发生职业危害的20位医务人员作为研究对象, 男8例, 女12例, 年龄为23~52岁, 平均年龄为32岁, 其中9例为实习生, 6例为进修生, 5例为本院检验员。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 首先设计一份医院感染伤害调查表, 将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期间登记处理的职业伤害事件进行统计, 将统计结果填入调查表中, 分析存在的危险因素及相关处理方法, 根据分析结果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护方案。

2 结果

在所选时间段, 医院检验科共发生过20次医院感染, 其中2人为吸入性溶胶感染, 发生率为10%;6人由锐器伤引发感染, 发生率为30%, 10人为体液或血液喷溅引发感染, 发生率为50%, 2人因其他原因感染, 发生率为10%。

3 讨论

3.1 危险因素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 检验科医院感染的主要危害因素为以下几方面: (1) 检验科收到的标本种类繁多, 如患者的排泄物、体液、血液、分泌物等, 当医务人员防护措施不当时, 接触这些标本很容易造成感染[2]。此外还有各科室的检验单造成的污染, 在进行检验之前, 检验科的医务人员需对检验单进行严格的核对[3]。检验报告单在填写的过程中, 可能会受到已被污染的环境的影响携带病原体, 在报告单的传送过程中可能会导致感染的扩散;检验申请单是从各科室随标本收集而来, 如在其他科室已被污染, 则污染源会随着标本、申请单被引入到检验科进而广泛传播[4]。 (2) 检验科的医务人员自身防护意识较差, 只强调自身业务水平和能力, 忽视防护性隔离;缺乏对相关知识的了解, 不会正确使用防护工具, 不了解相关流程。科室保洁人员会受好奇心的驱使擅自接触或是开启培养皿等, 责任心较差。某些医务人员存在一定程度的侥幸心理, 且未接受过系统的防护知识培训, 在工作时不采取防护措施, 如在有污染的环境下饮水, 用餐, 操作时接打电话, 操作过程中不带口罩、手套、帽子, 操作结束后不及时洗手, 或者洗手流程不规范, 达不到有效消毒清洗的要求等。医务人员在对标本进行离心操作时, 可能会出现标本、气溶胶等的外溢造成台面、空气等周围环境的污染。工作人员经常接触肝炎、梅毒等传染性疾病患者, 当患者近距离接触医务人员, 或是打喷嚏、咳嗽时都可能使检验人员受到感染;室内环境差, 通风不畅, 设计不合理, 同样增加了医务人员与感染人员接触的机会[5]。 (3) 检验科内物品处理不当, 医用垃圾内多含有传染源, 主要包括废弃的血标本、尿标本、培养基、细菌标本、药敏条等, 这些是感染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 处理不恰当极易造成院内的交叉感染。目前临床检验工具多要求一次性使用, 如试管、采血针、注射器、吸管等, 当一次性用品使用后同样应作为医用垃圾进行处理, 自动分析仪的废物和废液。未经合理处理, 如分类混乱, 将清洁或无菌物品与污染物品、生活垃圾等混放, 易导致医院感染的发生[6]。 (4) 仪器的污染, 在对标本进行检验时, 检验科常用到一些仪器设备 (血气分析仪、血细胞计数仪等) , 仪器常直接接触标本, 应给以及时的清洁消毒处理, 否则会使仪器受到污染, 在进行其他标本检验时还会导致检验结果出现误差;当仪器因故障造成标本的泄露时同样会造成周围环境的污染[7]。 (5) 在某些无菌操作过程中, 医务人员未严格遵守无菌原则, 当患者较多时, 为操作方便而忽略交叉感染的可能性, 如为患者采血时, 止血带多人重复使用, 消毒剂长时间暴露等[8]。

3.2 感染的防护措施

(1) 强调规范操作的重要性, 定期组织检验科内各医务人员参加相关知识的培训, 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以及自我防护意识, 并进行统一的考核, 落实到各工作细节中, 使操作标准, 安全, 有条理, 制定详细的操作准则, 如检验室内温度湿度的设置和记录, 紫外线灯的照射时间, 使用寿命[9]。 (2) 对各工作区域进行详细的划分, 根据污染程度将区域划分出污染区、清洁区和半污染区;将科室整体划分出微生物检验区、生化检验区、普通检验区以及免疫检验区。通过合理的区域划分, 可减少互相感染的机会, 保持一个有序、整洁的工作环境。 (3) 在处理检验申请时检验科的工作人员应按要求报告单时应将其同意打印处理, 尽量减少接触, 打印完毕后, 工作人员规范洗手后才可接触;接受申请单时同样应先戴好手套预防感染[10]。 (4) 检验科保洁人员再上岗之前应接受相关教育, 了解医院科室内的各项制度规则, 对垃圾的分类方法应熟练掌握, 对科室内各个区域的划分要清楚, 建立起自我防护意识, 认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 (5) 对患者进行操作前需严格洗手, 戴口罩, 帽子, 必要时戴手套。对垃圾进行严格的分类处理, 使用过的采血针、注射器、吸管、自动分析仪的废物和废液等均应立即作为医疗垃圾丢弃。开瓶后的用品, 如碘伏、酒精等应记录开瓶时间, 并在有效期内使用。加样器的吸头、吸管等在丢弃前应先在消毒液中浸泡并给与高压灭菌。 (6) 做好院内的各项监测工作, 定期检查科室内环境, 工作人员的防护意识等, 并进行评估指导。

医学服务中, 由病原体传播造成, 医院中涉及到预防、护理、医疗等方面, 若因医院环境、所用设备、药物或是医务人员自身因素引起的感染, 都属于医源性感染的范畴。检验科作为医院内一个重要的检验部门, 每天都需接触患者的分泌物、体液等标本, 标本传染性的病原微生物较多, 科室内环境较差, 是医院控制医源性感染的重要部门, 当防护措施使用不当或是存在缺陷时, 工作人员极易被感染, 严重时可能诱发大范围的院内感染。由以上研究可知, 本次调查显示我院检验科共发生过20次医院感染, 2人为吸入性溶胶感染, 发生率为10%;6人由锐器伤引发感染, 发生率为30%, 10人为体液或血液喷溅引发感染, 发生率为50%, 2人因其他原因感染, 发生率为10%。由此可见, 检验科医院感染的概率较大, 存在多种危险因素, 通过加强科室内危险因素的预防和管理, 使科室内工作人员提高自我防护意识, 可以有效的减少医院感染, 控制感染因素的发展, 保障科室内医务人员的生命健康安全, 应在临床加以关注和推广。

摘要:目的 讨论检验科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和防护途径, 根据讨论结果制定相应的处理方案, 降低检验科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 将我市某医院检验科自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发生的职业危害事件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据资料显示, 在所选时间段, 检验科共发生过20次医院感染, 其中2人为吸入性溶胶感染, 发生率为10%;6人由锐器伤引发感染, 发生率为30%, 10人为体液或血液喷溅引发感染, 发生率为50%, 2人因其他原因感染, 发生率为10%。结论 检验科医院感染的概率较大, 存在多种危险因素, 通过加强科室内危险因素的预防和管理, 可以有效的减少医院感染, 保障科室内医务人员的生命健康安全, 应在临床加以关注和推广。

关键词:检验科,医院感染,危险因素,防护途径

参考文献

[1]陈登秀.院检验科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与预防措施[J].广东医学院学报, 2010, 28 (3) :328-329.

[2]权春华.基层医院检验科医院感染控制及措施[J].青岛医药卫生, 2009, 41 (5) :398.

[3]陈淑贞, 蔡应木, 郑宇琼.检验科医源性感染的控制与管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8, 8 (7) :1610.

[4]刘文蓉.检验科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0, 7 (10) :1024.

[5]振华.检验科医院感染的主要原因及防范措施[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1, 8 (2) :246.

[6]朱小燕, 崔江龙, 王四利, 等.检验科预防医院感染的对策分析[J].实验与检验医学, 2010, 4 (28) :408-409.

[7]宗浩杰检验科预防医院感染的对策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1, 7 (2) :853-854.

[8]郭晓铭.检验科院内感染分析与预防措施[J].山西医药杂志, 2007, 1 (6) :115-116.

[9]时玲.检验科医院感染管理现状及人员预防感染措施的见识[J].江西医学检验, 2007, 2 (4) :369.

感染途径 第6篇

关键词:加德纳氏菌,感染途径,诊断方法

加德纳氏菌(Gardnerella vaginal, Gv)属于革兰氏阴性小杆菌,或者是球样小杆菌的变异体,有厌氧、嗜血的特性,其培养也相对困难。自从加德纳氏菌被培养分离出以后,就被证明加德纳氏菌与阴道的感染有关,是女性阴道病的主要致病菌之一。本文从流行病学的角度对加德纳氏菌生物性特征、致病机制、诊断标准进行分析,并对阴道加德纳氏菌感染途径及实验诊断方法进行了综述。

1 加德纳氏菌的生物性特征、致病机制及诊断标准

从加德纳氏菌的形态上看,是一类鞭毛、芽孢、荚膜都不存在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加德纳氏菌的培养要求较高,且有厌氧、嗜血的特性,能对马尿酸及淀粉进行水解;其在自然常态下能存活2~5d,对于周围环境的温度及其湿度相当敏感;在消毒抗菌类对其的作用中,以甲醛、碘酊等效果最好。

目前的阴道加德纳氏菌感染的致病机制,尚不是十分清楚;但国内外一些医疗结构研究发现,其发病机理可能受如下因素影响:通过阴道内噬菌体、细菌裂解等一系列的变化,引起普雷沃菌属等产生氨基酸,导致阴道内PH值的升高;动弯杆菌属产生三甲胺,三甲胺就是阴道加德纳氏菌感染中有鱼腥味的原因;加德纳氏菌和普雷沃菌属能产生一种分解粘液的唾液酸酶,能让阴道内的均质分泌物增加,唾液酸酶通过对加德纳氏菌的作用,能让其破坏机体的白细胞,这时的阴道加德纳氏菌感染就没有明显的病理症状。阴道内PH值的改变会直接影响阴道内乳酸杆菌的生长,从而导致阴道内菌群失调,此时的加德纳氏菌、普雷沃菌群等就会趁机在阴道内大肆繁殖,从而形成女性的阴道病。

对阴道的加德纳氏菌感染主要诊断标准就是对阴道内的分泌物进行分离、培养及鉴定,看能否发现加德纳氏菌菌株,或者通过其他科学检测手段能发现加德纳氏菌菌株的存在,就可以确定阴道的这种感染为加德纳氏菌感染。

2 阴道加德纳氏菌的感染途径

加德纳氏菌的发现以来,就证实与女性的阴道病有关,依据2001年美国《临床传染病杂志》记录的Aroutcheva等报道,报道中说明:女性阴道病患者中加德纳氏菌的检出率为87.5%,而健康妇女中加德纳氏菌的检出率为26.4%,中间态女性的检出率为34.0%,这就足以说明加德纳氏菌是导致女性阴道病的重要病原菌。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阴道加德纳氏菌的感染呈现上升的趋势,其传播途径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首先,阴道加德纳氏菌感染可以通过自身进行传播。世界卫生组织在2008年对世界各地36个国家10032例患病女性进行了临床检测调查,其检测结果发现,从每一位患者的阴道内提取的分泌物和这个患者自身尿液中分离出的加德纳氏菌的生物分型基本一致,这就说明了加德纳氏菌能够通过自身传播。

其次,其传播途径可能与女性的生活习惯及生活环境有关。皮肤病、性病权威杂志《临床与实验皮肤病学》在2009年第7期中有个关于女性阴道感染与生活习惯及生活环境的关系的调查,调查分析发现城市女性及农村女性由于生活习惯及经济条件的不同,其卫生需求也不尽相同;研究发现,农村和城市里的女性相比,城市里使用高档阴道清洗液的女性,更容易感染性病及加德纳氏菌的感染。其原因就是高档清洗液的反复使用能破坏阴道内的酸性环境,从而引起阴道内菌群失调、紊乱,让其更易受到加德纳氏菌的感染。

再次,阴道加德纳氏菌的感染途径可能与性接触有关。2005年在英国出版的《皮肤病理学杂志》中有个关于未婚女性与阴道加德纳氏菌感染的研究报告,其对英国439名未婚女子进行加德纳氏菌的分离提取。研究结果表明,性伴侣越多,感染加德纳氏菌的机会就越高,因此,可能通过性传播。但其他一些调查研究发现,从患者及性伴侣尿液中进行分离的加德纳氏菌的生物型存在着不一致,这说明加德纳氏菌不是完全通过性传播的。

3 阴道加德纳氏菌感染的实验诊断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医学检验诊断技术的发展也非常神速。针对阴道加德纳氏菌感染的实验诊断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3.1 胺试验诊断法

依照加德纳氏菌的致病机理,从患有加德纳氏菌感染的病人阴道内提取出分泌物,然后用每升100~200g含量的氢氧化钾进行检测,可释放出鱼腥样的气味,这就是胺的味道。

3.2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法

此种方法对检测阴道加德纳氏菌的感染有特异性,因此,此方法能敏感地检测出加德纳氏菌的致病菌株,而且不受其他抗生素治疗的影响。

3.3 显微镜检测法

显微检测主要是对其实行常规的革兰氏染色,染色后在上皮细胞上可见大量的革兰氏阴性小杆菌等,阴道内正常革兰氏阳性菌几乎消失。

3.4 荧光抗体检测法

此种实验检测法是运用荧光抗体的特异性特点,针对加德纳氏菌运用特异性的荧光抗体直接进行染色镜检,就能对阴道加德纳氏菌感染做出准确的判断。

此外,实验诊断方法还有酶测定法、分泌物PH值测定法、气相色谱法等一些诊断阴道加德纳氏菌感染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李琴.男女性生殖道炎性疾病者阴道加德纳菌及其他病原菌感染研究[J].中华感染学杂志, 2005, 15.

[2]金黄鹤.阴道加德纳氏菌的流行病学及临床诊断研究[J].中国皮肤病性病学杂志, 2009, 10.

感染途径 第7篇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支原体上呼吸道感染患儿70例, 均符合小儿上呼吸道感染诊断标准[1], 检测肺炎支原体特异性抗体 (MP-IgM) 阳性。所有患儿随机分为雾化组和口服组各35例。其中雾化组男20例, 女15例;年龄3.5~12.5 (7.36±1.57) 岁;发热20例, 咳嗽22例, 咯痰20例;血常规异常32例, X线表现为肺纹理增粗变乱23例。口服组男21例, 女14例;年龄3.6~11.9 (6.99±1.21) 岁;伴发热26例, 咳嗽25例, 咯痰20例;血常规异常19例, X线表现为肺纹理增粗变乱21例。2组性别、年龄、病程、并发症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2组均常规给予多饮水、营养支持并加强保暖等护理。雾化组采用阿奇霉素雾化吸入治疗:0.9%氯化钠注射液10ml+阿奇霉素+α-糜蛋白酶5mg, 雾化液温度为20~40℃, 每6小时行雾化吸入1次, 每次15~20min。每天阿奇霉素总量与口服药用量相当, 治疗5d。口服组采用阿奇霉素颗粒剂 (青岛唐恒药业有限公司生产) 口服治疗, 首次10mg·kg-1·d-1, 第2~5天改为5mg·kg-1·d-1, 每天1次, 连服5d停5d。

1.3 观察指标

(1) 咳嗽、咯痰、咽喉肿痛及发热消失时间; (2) 血常规、X线恢复正常及MP-IgM转阴时间; (3) 不良反应, 包括记录荨麻疹、胃肠道反应、血细胞减少、肝肾毒性及其他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咳嗽、咯痰、咽喉肿痛及发热消失时间比较

雾化组咳嗽、咯痰、咽喉肿痛及发热消失时间均短于口服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口服组比较, *P<0.05

2.2 血常规、X线检查异常恢复正常时间及MP-IgM转阴时间比较

雾化组血常规、X线检查异常恢复正常时间及MP-IgM转阴时间均短于口服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与口服组比较, *P<0.05

2.3 不良反应

雾化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20.00%显著低于口服组的34.29%,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3讨论

以往认为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原体以病毒为主, 可占原发上呼吸道感染的90%以上, 支原体和细菌较少见[1]。近年来, 肺炎支原体感染逐年增多, 不仅可引起肺炎, 支原体引起上呼吸道感染也有增多的趋势, 目前对上呼吸道感染者肺炎支原体的分离培养、抗原检测和血清抗体检测阳性率有所增高。由于其临床表现与其他病原体所致上呼吸道感染类似, 所以临床常误诊为病毒或细菌所致上呼吸道感染而延误诊断、延长病程[2]。从其临床表现分析的结果来看, 肺炎支原体上呼吸道感染咳嗽症状明显多于其他病原体上呼吸道感染, 以刺激性干咳为主, 发热症状稍少, 极少有其他症状及胃肠道症状, 多数仅有扁桃体红肿体征, 但无皮疹、眼结膜充血、口腔疱疹和溃疡等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的常见表现, 不易并发中耳炎、颈淋巴结炎[3]。肺炎支原体是介于细菌和病毒间的一种微生物, 这种微生物无细胞壁, 其内部均含有DNARNA, 因此凡仅能阻碍病原微生物细胞壁的抗生素如青霉素均对支原体无效。故治疗支原体感染应选择具有影响病原微生物蛋白质合成作用的一类抗生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阿奇霉素、红霉素。

注:与口服组比较, *P<0.05

阿奇霉素为大环内酯类药物, 对支原体疗感染疗效较好, 其药代动力学显示:血浆消除半衰期接近于组织消除半衰期, 为48h, 且在肺、扁桃体等靶组织浓度可高于血液浓度50倍。临床证明阿奇霉素口服治疗小儿急性支气管炎的疗效是确切的, 而其消化道等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也较高。由于小儿气管、支气管管腔相对狭小及黏膜血管不丰富、黏液腺分泌不足、纤毛运动差等特有的生理特点, 如被感染易产生支气管黏膜水肿, 痰液黏稠不易咯出、药物不易通过口服到达, 导致通气障碍常较难改善[4]。鉴于肺泡壁有良好的通透性和广大的吸收面积, 可将药物小分子物质直接吸收入血液, 避免药物经肠道吸收而产生首过效应, 影响疗效[5]。阿奇霉素吸入后直接作用于受损伤的黏膜表面, 从而抑制水肿, 恢复纤毛运动, 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消除咳嗽诱因[6]。

综上所述, 阿奇霉素口服治疗小儿支原体上呼吸道感染虽然有效, 但对咳嗽、咯痰等症状改善较慢, 雾化组给药起效快, 操作简单, 对咳嗽咯痰等症状的改善优于口服组, 雾化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也低于口服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雾化吸入阿奇霉素是一种较好的治疗小儿支原体上呼吸道感染的给药途径,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胡亚美, 江载芳, 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1167-1170.

[2]李洪霞, 于雪梅.肺炎支原体 (MP) 所致上呼吸道感染108例临床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05, 16 (20) :2116.

[3]陆定, 刘诗强, 庄丽宝, 等.肺炎支原体引起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研究[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006, 8 (3) :205-208.

[4]何琦辉, 刘丽兰.阿奇霉素雾化给药与口服给药治疗小儿急性支气管炎对比观察[J].临床肺科杂志, 2008, 13 (12) :1666.

[5]马爱芝.超声雾化吸入阿奇霉素治疗小儿支原体性肺炎[J].基层医学论坛, 2009, 9 (6) :187.

相关文章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精选12篇)创新公共服务 第1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对国家或区域的技术创新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科技...

3
2025-10-24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精选9篇)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第1篇匆匆读后感500字_读《匆匆》有感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

1
2025-10-24
草莓教学范文

草莓教学范文

草莓教学范文(精选17篇)草莓教学 第1篇“风儿轻轻吹,彩蝶翩翩飞,有位小姑娘上山摘草莓,一串串哟红草莓,好像……”优美的歌词,动听...

3
2025-10-24
仓储类课程范文

仓储类课程范文

仓储类课程范文(精选7篇)仓储类课程 第1篇物流产业是复合型产业,发达的物流能加速传统运输、仓储和零售等行业向现代物流服务领域延伸。...

1
2025-10-24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精选8篇)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第1篇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作为诗性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审美批评,同文学艺术实践...

2
2025-10-24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精选6篇)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第1篇莲山 课件 w ww.5 YK J.COM 4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二、试题所体现的新课程理念和...

3
2025-10-24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精选2篇)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第1篇常州市河海中学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 八(1)班创 文 明 班 ...

2
2025-10-24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精选14篇)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第1篇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及签字样本兹证明为我公司财务负责人。特此证明。身份证复印...

1
2025-10-24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