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古典诗歌炼字诗眼教案
来源:文库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22
1

古典诗歌炼字诗眼教案(精选8篇)

古典诗歌炼字诗眼教案 第1篇

古典诗歌炼字、诗眼赏析教案

一、课前演练:

例:1《早梅》,有句云:“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2红杏枝头春意闹

3空山新雨后”(《山居秋暝》 4僧敲月下门

5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

二:炼字的常考语法:动词、形容词、副词、数

量词等 三:炼字的提问方式:

1、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有修辞要强调修辞手法)(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翻译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答题示例: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忍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第五种模式:诗眼 提问方式:

1、请找出诗歌的诗眼,并赏析

2、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

1、构成全诗的线索、2、全诗的感情基调、3、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例1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案】“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牛刀小试

1、请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间题。(8分)

鹧鸪天

室人降日① 以此奉寄

(元)魏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何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 注:①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1)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2)“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

3)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答案】

(1)表达了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又”字暗示作者不止一次浪迹天涯,饱含愁苦与无奈。

(2)这里以鸦归巢与人不能归家对比,运用的是反衬手法。

前两句实写,后两句以虚为主,虚中有实。

(3)作者企盼与家人一起自食其力,共享天伦之乐。语言朴素平实,亲切动人,能唤起读者强烈共鸣。

2、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问题:

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

请找出第三联中使用最好的两个字,并分析。明确:诗旨在赞美后禅院景色之幽静,抒发寄情山水之胸怀。诗人清晨登常熟县的破山,入破山寺(即兴福寺),在旭日初升、光照山林的景色中,表露礼赞佛宇之情。然后走到幽静的后院,面对美妙的佳境,忘情地欣赏,寄托自己遁世情怀。“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中的“悦”和“空”字,是形容词活用为使动,意思是美丽的山中风光,使鸟的心情大为愉悦,小潭中水的倒影,使人的心灵感到一片空灵。

3、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王之涣《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找出诗歌的诗眼,并赏析。

答案提示:“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还写出了戍边战士不得还乡的怨情。悲壮苍凉,但没有衰飒颓唐的情调。“何须怨”也可看到当时边防将士在乡愁难禁时,也意识到卫国戌边责任的重大,方能如此自我宽解。

4、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答案示例:(1)①“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

②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③“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言之成理亦可)

5、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明发房溪二首(其一)杨万里

青天白日十分晴,轿上萧萧忽雨声。

却是松梢霜水落,雨声那得此声清。诗中哪一个字能概括全诗的意境特点?为什么?

答案示例:“清”。一个“清”字,不但晶莹澄澈,而且还带着泠泠清韵,呈现出清幽澄明的境界。6.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宫 词 武衍

梨花风动玉阑香,春色沉沉锁建章。唯有落红官不禁,尽教飞舞出宫墙。

[注]建章:宫殿名。

你认为这首诗第二句中“诗眼”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案示例:(1)“锁”字是诗眼。“锁”字形象地表明了满庭春色闭锁在高墙之内,无法泄露;而宫女的年华,也锁于重门之内,白白消逝。

7、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新 晴 刘 攽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1)根据诗中的具体意象,说说这首诗写的是哪个季节?(2分)(2)第四句中的“偷”字一作“径”,请联系诗歌,简析这两个字在表情达意上各有什么妙处?(3分)答案示例

(1)夏季,从诗中“青苔”、“绿树”、“昼梦”及南风等意象可知。

(2)“偷”字显示了南风的顽皮,它仿佛有意要和它朋友开个玩笑,躲开诗人眼目,悄悄地溜进了诗人房间,与后面的“又翻书”这一细节相辅成。“径”是径直,直接的意思,突出了南风的急切爽直,正与“旧相识”相应。两个词都用了拟人手法。

8、阅读下面一词,回答问题

清平乐 李煜

别来春半,触目愁断肠。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这首词中“砌下落梅如雪乱”一句,“乱”字的使用有何妙处?

答案示例:“砌下落梅如雪乱”的意思是主人公在阶前伫立良久,梅花如雪片一样纷纷落下。“乱”字表面指落梅的纷乱,深层则指主人公愁思的纷乱。这种寄情于物的写法,将离愁别恨引发的内心的迷乱不安表现地精练、形象、传神。

9、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6分)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1本诗的诗眼是那一个字?请赏析

2你认为本诗第二句哪个字用得好?为什么? 答案示例:

“秋”字用得好。一语双关,表面上写时令,实际上却表达人的情绪,作者巧妙运用拆字法,以“心”上有“秋”说明“愁”。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10分)

阮郎归·初夏

苏轼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1)诗人是从哪些角度描写初夏之景的?试简析。(4分)(2)试析“燃”字的妙用(3分)

【参考答案】

(1).诗人分别从视觉、听觉和触觉的角度描写初夏之景:写看到了枝叶繁茂的槐树,高大的柳树,水花散溅到荷叶上,像珍珠那样圆润晶亮的景象;听到了浓绿深处的新蝉鸣声乍歇;感受到了怡人的熏风(和风)。(答对一个角度并分析得1分,答对两个角度并分析得2分,答对三个角度并分析得4分)(2).榴花本是静物,但用了一个“燃”字,又使它仿佛动了起来,化静为动。(1分)表现了石榴花色的红艳,突出了石榴的生气。(1分)对活跃气氛,丰富画面无疑起了有益的作用。(1分)(此处或答烘托女主人公的喜悦心情,也得1分)

1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听 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1、第3联中体现诗人情感的是哪两个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2、有人说颈联中“独”与“空”勘称诗人炼字的典范,请对这两个字作简要赏析。(4分)答案示例:(2)“独”突出了孑然枯坐、愁对孤灯的形象,“空”表现离人远行、无所依从的情景;(2分)这两个字渲染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气愤,极写了人物内心的忧郁和思念。(2分)

古典诗歌炼字诗眼教案 第2篇

厚德学校

褚林方

一、故事导入

简述贾岛的“推敲”故事。

二、学习目标:

1、、体会古诗炼字的妙处;

2、掌握炼字类题目类型和答题方法;

3、规范炼字类题目的答题步骤。

三、张开智慧双眼,体会炼字的妙趣

1、炼字的定义

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贴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

2、回顾古人有关炼字的名言,从中体会炼字的重要性。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卢延让

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袁枚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

四、开启记忆闸门,回顾炼字题型

①诗中的某个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或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请说出某句诗的某的修辞手法,并简析其妙处。(直接鉴赏关键词)②诗中的“诗眼” “关键字”是哪一个?为什么?(找出关键词并鉴赏)③这个词与另一个词比较哪个更好?为什么?(比较鉴赏)

五、启动超强大脑,分析解题方法

示例: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1、请说出“散入春风满洛城”中“散”用的妙的原因是什么?

2、赏析诗中“暗”和“满”的表达效果。

3、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晚春》韩愈)

请说出“百般红紫斗芳菲”的“斗”的修辞手法,并简析其妙处。做题要求:12组做第一题,345组做第二题,678组做第三题。5分钟后比谁做的最正确。答案解析:

1、“散”是散入、飘散。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撩拨着像诗人一样深夜无眠的人的情思。

2、“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隐忧;“满”字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3、(1)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小结:

1、动词的表达效果:使描写对象形象生动,富有动态美,从而增强诗歌表现

力 ;

2、形容词的表达效果:可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从而传达诗人情感。

3、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形象生动,使画面富有动富有情趣感,意境特点更加鲜明。

六、梳理思维线路,总结答题要领

炼字题型答题步骤:

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析义

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述景 第三步:结合表达技巧阐述该字的表达效果,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作用

炼字题型答题格式:“X”一词是“……”的意思,……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烘托了……氛围,表达了……的感情。

七、当堂训练: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问:请分析鉴赏“独”字的艺术效果。

要求:

1、把答案写在练习本上;

2、书写规范;

3、时间4分钟。解析:“依”字有独自孤独之意。(析义)写出了诗人独自一人登上高台的寂寞、感伤。(述景)表达了诗人形单影只、怀才不遇的感慨。(作用)

八、拓展提升:选词填空:

轻风

细柳,淡月

梅花。①摇、映

②舞、隐

③扶、失

九、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感受了古人炼字的魅力。同时,又深入学习了古诗炼字的作用及炼字类型。古人写诗“一花一叶见世界,一字一词总关情”,希望大家能用自己的积累把握这个美妙的世界,体会这份动人的情感。

十、板书设计

古代诗歌鉴赏——炼字

一、炼字表达效果

1、动词——生动形象,富有动态美

2、形容词——化抽象为具体

3、修辞手法——生动形象,有情趣

二、炼字答题步骤要领

1、析义

2、述景

3、作用

十一、教学反思:

有一次,贾岛骑驴闯了官道。他正琢磨着一句诗,名叫《题李凝幽居》全诗如下: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但他有一处拿不定主意,那就是觉得第二句中的“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的“推”应换成“敲”。可他又觉着“敲”也有点不太合适,不如“推”好。不知是“敲”还是“推”好。嘴里就边推敲边念叨着。不知不觉地,就骑着毛驴闯进了大官韩愈(唐宋八大家之一)的仪仗队里。

韩愈问贾岛为什么闯进自己的仪仗队。贾岛就把自己做的那首诗念给韩愈听,但是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的事说了一遍。韩愈听了,对贾岛说:“我看还是用‘敲’好,即使是在夜深人静,拜访友人,还敲门代表你是一个有礼貌的人!而且一个‘敲’字,使夜静更深之时,多了几分声响。再说,读起来也响亮些”贾岛听了连连点头称赞。他这回不但没受处罚,还和韩愈交上了朋友。

紧抓诗眼进行诗歌阅读教学 第3篇

一.突诗眼, 析意境, 挖内蕴

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 著一闹’字, 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 著一弄’字, 而境界全出矣。”王氏这里所说的“境界”就是意境。所谓意境, 即诗歌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相融合所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大凡意境都很含蓄。含蓄的文字虚实相生, 既有具体的叙述描写, 又留有思索、咀嚼的余地, 耐人寻味。突出诗眼分析意境的具体做法如下:

㈠突出塑造形象的诗眼。诗歌通过形象反映生活, 表达感情。如:

小孤山

宋谢枋得

人言此是海门关,

海眼无涯骇众观。

天地偶然留砥柱,

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

危似孤臣末世难。

明日登峰须造极,

渺观宇宙我心宽。

首联中“人言”一词, 以叙述的表达方式引起了整个句子。上句中的“海门关”和下句中的“骇”, 突出了江水形势的险恶, 足以让人心惊胆战, 进一步衬托了小孤山所处环境的凶险。颔联照应诗题, 点出了壮伟的小孤山。“天地偶然”四字, 表明小孤山这座挺立急流中的山峰是造化的杰作, 不可多得。“砥柱”一词运用典故, 又赋予小孤山中流砥柱的意义。下句“江山”、“狂澜”两词, 语义双关, 既是对小孤山的写实, 更是对小孤山时代象征意义的揭示。颈联中“孤”字既写小孤山独立江中的情形, 也写自己孑然抗元的形象, 表达了作者身处危局依旧希望像小孤山一样中流砥柱、耸然坚定的傲态及面对将帅匮乏、孤立无援的苦闷之情。尾联中的“造”是“至、到”之意, 全句直抒胸臆, 表达了诗人意欲攀登上小孤山峰顶, 放眼眺望宇宙, 开阔心胸之情。此联是对全诗的总结, 在此, 山与人合二为一, 传达出诗人以身许国的高远志向。全诗主体上采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借小孤山此物, 言诗人挺身而出、报效国家之志。

又如“马思边草拳毛动, 雕盼青云睡眼开。” (刘禹锡《始闻秋风》) 一“动”一“开”, 生动传神地刻画出骏马和鸷雕的英姿, 抓住各自特有的外在形象、动作, 着重突出其内心“思”和“盼”, 使之人格化, 显示出强烈的进取力量, 让人们感到, 它们一旦奋蹄展翅, 就会一往无前, 执着追求。马和雕即诗人的化身, 集中地显现出一个勇于进取的形象。突出诗眼, 抓住形象, 就不难体会诗中的生活、诗人的思想, 诗歌的深刻含义也就自然而然地领悟了。

㈡突出表达感情的诗眼。没有感情就没有诗歌, 诗歌是作者思想感情的真诚表露。如:

望江东

宋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村, 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 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 又还是, 秋将暮。

上阕中的“隔”字具有双重意蕴, 客观上是视觉的阻隔:江水、烟树隔断归路;主观上是情感的阻隔:思念之情无法传递。“隔”字把遥望一片浩渺江水、迷蒙远树时的失望惆怅的心境呈现出来。下阕通过灯前写信的细节, 进一步细腻精微地表达主人公感情的发展。“写了书”又“没人传”, “寻得雁”又“秋将暮”, 细腻地刻划了女主人公的直觉、情绪、思想、梦境、幻境等全部精神活动, 那回环曲折的描摹过程中用“算”、“直饶、还是”等表现心声的口语化语言, 把一个至情女子的婉曲心理刻画得细致感人, 魅力无穷。

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中指出, “山谷此词, 堪称佳作”。它“笔力奇横无匹, 中有一片深情, 往复不置, 故佳”。此说不无道理。细读全词, 淡雅中见清新, 朴素中见真情, 通过表达情感的诗眼淋漓尽致地抒写了离情。

㈢突出渲染气氛的诗眼, 也有助于分析意境。如“雨中黄叶树, 灯下白头人。” (司空曙《喜见外弟卢纶见宿》) 在这一联中, “黄”与“白”对举, 两种颜色相映衬, 两个意向相叠印, 暗含比喻, 人之白头, 若树之枯黄, 老之将至, 尤感孤苦;而且秋雨潇潇, 黄叶纷落, 自有一种凄凉气氛;而屋内则是孤灯相伴, 形影相吊, 内外烘托, 更加不堪。层层渲染, 都是为反映当时的艰难处境而着墨。

尽管诗歌的意境深邃, 领会时“山重水复疑无路”, 但只要突出诗眼进行分析, 就会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观。

二.突诗眼, 品诗味, 生共鸣

诗歌之味凝聚于字里行间, 非品赏不能见其情, 非品赏不能见其意;而品赏的关键, 在于突出诗眼。

一方面, 结合写作背景、意图、把握作者的情绪而突出诗眼。如: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唐李白

楼观岳阳尽, 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 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 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 吹人舞袖回。

李白写作此诗时正是759年 (乾元二年) , 李白流放夜郎, 途中遇赦, 回舟江陵, 南游岳阳, 秋季作这首诗。李白这时候正遇赦, 心情轻快, 眼前景物也显得有情有意, 和诗人分享着欢乐和喜悦:“雁引愁心去, 山衔好月来。”诗人笔下的自然万物好像被赋予生命, 雁儿高飞, 带走了诗人忧愁苦闷之心;月出山口, 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美好之月。“雁引愁心去”, “引”字用拟人化手法写雁儿懂得人情, 带走愁心, 并与下句“山衔好月来”互相对仗、映衬, 从而使形象显得生动活泼, 情趣盎然。“山衔好月来”一句, 想象新颖, 有独创性, 着一“衔”字而境界全出, 写得诡谲纵逸, 诙谐风趣。“引”、“衔”形象地写出了诗人遇赦后喜悦的心情。品赏揣摩, 个中的味道便可心领而神会。

另一方面, 突出诗眼, 让自己的感情进入作品的感情。诗人“为情而造文”, 我们不妨先突出诗眼而领会作品的感情。如“流水落花春去也, 天上人间。” (李煜《浪淘沙》) 作为语气词的“也”字, 他道出了李煜“归为臣虏”后“日夕以眼泪洗面”的囚徒生涯。作者只有在梦中, 才能忘却自己的囚徒身份, 得到片刻欢娱。然梦醒之后, 更觉悲伤。流水落花春去, 喻故国往日生活一去不返, 梦中的片时欢乐也转瞬即逝, 美好的生活如同天堂, 渴望不可及, 而囚徒生活却是无法摆脱的人间现实。领会了这些, 再去品赏诗味, 就会理解“水流尽矣, 花落尽矣, 春归去矣, 而人亦将亡矣” (唐珪璋《唐宋词简释》) 。一个“也”, 把四种了语并合一处作结, 更显示其处境之惨, 亡国之痛。品之, 催人泪下。

除此之外, 突出诗眼, 化诗歌的感情为艺术感染力, 也是品赏诗味, 产生共鸣的好办法。

可见, 只有突出诗眼, 让自己的感情进入作品的感情, 遇喜即喜, 逢哀则哀, 彼此产生共鸣时, 才能品赏出诗味, 进而化诗歌感情为艺术感染力。

三.突诗眼, 巧构思, 用手法

先说诗眼在艺术构思上的积极作用。诗歌的构思非常讲究“精”、“巧”、“新”;而诗眼正好能产生这种效果。如“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 (温庭筠《商山早行》) 十字皆名词, 是名词句作诗眼。这个诗眼用六种富有特征性的景物, 侧面描写出人行之早。“道路辛苦, 羁愁旅思” (《六一诗话》) 亦见于言外。十字中字无虚设, 白描实景, 虚写人行, 有声有色, 动静映衬, “音韵铿锵, 意象具足” (李东阳语) , “不着一虚字, 而晓行景色, 都在目前” (赵翼语) 。纯用名词组成诗句, 又不“强排硬叠”, “状难状之景如在目前, 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六一诗话》) , 收到了既精巧, 又新颖的艺术效果。这种格局虽不多见, 但受其启示而造出新句的, 亦不乏其例。如“桃李春风一杯酒, 江湖夜雨十年灯” (黄庭坚《寄黄己复》) ;又如“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陆游《书愤》) ;再如“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不过马氏“以乐景写哀, 以哀景写乐, 一倍增其哀乐” (《李笠翁曲话》) , 似别出心裁, 更具匠心。

再说, 诗眼在表现手法上的作用也是很大的。如“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李清照《声声慢》) 整句全用叠字, 是叠词句诗眼。这些叠字不是简单的重复, 而是由形到神, 由景入情, 由表及内的渲染, 妙在不需副词可表反复递进, 不需语气词而在造成急促跳动的音乐效果中加重语气, 从而使词省字而概括多层意思, 形象鲜明而感情强烈, 复叠层递, 出奇制胜。

又如“五更归梦二百里, 一日思亲十二时。” (黄庭坚《思亲汝州作》) 作为诗眼的是数量词“五更”、“一日”、“二百里”和“十二时”, 它们恰到好处地组合, 又巧妙地用时间和里程数字进行对偶, 展示出日日夜夜无时无刻不在思念远方亲人的心境, 收到了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

由此可见, 突出诗眼教学, 对于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深刻含义, 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以及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都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陈伯海, 《唐诗汇评》,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5。

[2]刘黎丽, 《中国当代语文教育研究文库 (第一卷) 》, 海潮出版社, 1998年8月。

[3]刘勰, 《文心雕龙注 (上下) 》,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年1月。

[4]王国维, 《人间词话》,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0年9月。

[5]http://baike.baidu.com/view/31794.htm

品“诗眼” 析“炼字” 第4篇

古代诗歌的“炼字”教案(叶) 第5篇

教学目的:

1. 明确“炼字”的大致范围,重点炼动词、形容词。2.了解炼字的作用。3.掌握常见题型的答题技巧。教学过程

一、导入:回顾古人有关炼字的名言,从中体会炼字的重要性。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 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卢延让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

二、让学生指出下面句子中哪些字词用得好。(由学生教熟悉的数据入手,为下一个环节——明确炼字的大致范围作准备)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板书:一字显境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板书:一字显旨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板书:一字传情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教师指导:鉴赏古典诗词,要特别注意对字词的推敲

许多诗中都有一些特别值得重视的词,通常使全诗增色不少甚至成为诗眼。

三、明确炼字的大致范围。

引入:动词的提炼是古诗炼字的主要内容。

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陶潜“悠然见南山”的“见”字,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字,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尽人皆知。一个“闹”字把诗人心头感到蓬勃的春意写出来了,一个“弄”字把诗人欣赏月下花枝在轻风中舞动的美写出来了。

1动词(板书):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关照动词,特别是以下两类动词:(1)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

例1:范仲淹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例2:你记得跨清溪半里桥,旧红板没一条,秋水长天人过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哀江南》孔尚任)

解析:在这里,一个“剩”字引人注目,作者并没有用“留”、“见”,其妙处就在“剩”虽与“留”意思相近,但“剩”字一般是被动的,而且有“残存”,“残余”的意思;另外“剩”字有时间性,给人一种“无可奈何”之感。“留”则无这么多含义。“见”只就眼前而言,不能给人以今昔对比的变迁感。(2)非动词活用为动词。

例1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变绿”的意思,写出了江南两岸在春风的吹拂之下一下子变得到处绿油油的画面,把春天这种生机勃勃的景象写活了。

再如蒋捷的“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陆游的“尘暗旧貂裘”;03年高考王维《过香积寺》:“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课堂练习:633第132页“2010广东高考题《望江东》。

2、形容词(板书):形容词不仅可以从形声色光等方面写出形象的特点,从而体现意境特点,传达出 作者的感情。大部分为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例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解析: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例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尤其要注意形容词的叠用,能够很好的体现出画面的意境。解析:曰细,脉脉绵绵,写的是自然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

3、副词(板书):副词常用来限制修饰动词、形容词,以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意义。巧妙地使用副词往往能使诗歌的内容变得深刻。

例3: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闺怨》王昌龄)

解析: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这时候,作者用了一个“忽”字,取漫不经心而恰到好处之意。所遇者:闯入眼帘的柳色,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这是一位满脸稚气的少妇。一个“忽”字将这种情绪上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处。

4特殊词(板书):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读者能很快找到它们。

a.叠词:

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b.拟声词:

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因为其出现频率很高,特单列一条。作用有一: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c.表颜色的词:

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欣赏时,或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

“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怜惜与伤别离的情愫尽在“绿”与“醉红”中。

四、技巧点拨——炼字题如何设问(命题角度)?

1、诗中的某个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或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直接鉴赏关键词)

2、诗中的“诗眼” “关键字”是哪一个?为什么?(找出关键词并鉴赏)

3、这个词与另一个词比较哪个更好?为什么?(比较鉴赏)答题要领:

1、首先表明自己的看法,你认为哪个字(词)好;若问哪一个更好,则先肯定哪一个更好。一般地,都可以讲得通的;

2、用一二句话准确解释该字(词)在诗句中的准确含义;

3、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这个字所描述的景象或所表达的意义;

4、适当展开联想、想像,说说这个字(词)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等。

五、作业《633》

第132页杜甫《月》、林景熙《溪亭》

附:板书设计

古代诗歌鉴赏——炼字

一、炼字的重要性

一字显境

一字显旨

一字传情

二、明确炼字的大致范围

1、动词——富有动态,生动形象,写活画面,传递感情。

①非动词活用为动词:绿 暗 冷 ②双重含义的动词:怨 隔

2、形容词——形象特点,营造氛围,体现意境。

3、副词、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

三、炼字类答题要领

1、明确字词

2、解释含义;

3、分析景象;

4、体会意境或表达情感。

四、作业

古典诗歌炼字诗眼教案 第6篇

教学目标:1把握炼字题切入角度。

2.掌握炼字题答题方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文须字字作,亦要字字读,咀嚼有余味,百过良未足。

——金 ·元好问 古人讲究炼字,力争在刹那间见终古,于微尘中显大千,因此留下了很多“炼字”的佳话趣闻。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也非常愿意为炼字而苦。韩愈和贾岛“推敲”的故事是众所周知的“炼字”佳话,孟郊感慨“夜学晓不休,苦吟鬼神愁”,杜甫决心“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我们深切感受到古人“炼字”的艰辛,也由衷敬佩他们对诗歌语言追求的执着。

那么, 在鉴赏古诗词中的炼字时, 该怎样入手作具体的分析, 阐述其妙处呢?就先请同学们看学案的第一题,找出诗句中精彩的字,并说说理由。

二、学生自由谈论学案的第一题。

总结:炼字往往抓住哪些词,这些词一般具备什么作用。

一、从词性入手

(1)关注动词,可以使诗歌的意象化静为动,形象生动,还要善于通过动词的使用来揣摩诗人的思想感情。

例1: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例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关注形容词,可以绘景摹状,具有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的作用,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例1: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例2: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3)副词主要表现描写对象的程度范围。例1:花自飘零水自流。

例2: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4)关注数量词往往是含虚数的意义,这样可以起烘托作用,增强诗句的表现力,更好地表现主题。

例1:前 村 深 雪 里,昨 夜 一 枝 开。例2: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

2、练习:

过香积寺

王 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①制毒龙。

【注】①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宇。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案】“诗眼”是“咽”“冷”,分别有“呜咽”、“阴冷”之意(找出诗眼解释字意)。山间的流泉,由于危石的阻拦而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因为山林的幽暗,似乎显得十分阴冷(展开联想描述景象)。

两句中的“咽”“冷”二字绘声绘色、精炼传神地勾画出了山中的幽静冷僻的景象(意境)(分析效果)。

二、从修辞入手

从修辞的角度诗歌是一种语言的艺术, 为了表达的生动、形象、新颖、贴切, 常常需要借助修辞手法。

例1: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楼。

例2: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练习:试分析“惹”和“拂”使用的妙处。

丰乐亭游春三首(其二)

欧阳修

春云淡淡日辉辉,草惹行襟絮拂衣。行到亭西逢太守,篮舆酩酊插花归。

注:篮舆:竹桥

【答案】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惹”有招惹之意,写出了春草茂盛,生机勃勃,主动牵惹游人衣襟的样子;“拂”有轻轻拂过之意,写出柳絮纷飞,洒落在游人身上的样子。

三、从联想想象入手

诗词鉴赏始终离不开一个想字, 在鉴赏过程中, 根据诗词的内容进行联想想象, 就可以有效地还原诗歌的场景, 把握作者的用字之妙。例1:红杏枝头春意闹

练习: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分别是哪两个字? 请简要分析。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 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 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 碧峰出山后。浓月无闲人, 倾家事南亩。

四、从情感入手

诗人情感的表达有的比较直接, 有的比较含蓄, 但不管如何表达,诗歌中信息量最大、含金量最高的往往在那些带有情感的诗眼当中。所以, 抓住情感分析作者的炼字, 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练习:联系全诗,赏析“雪”和“朱”的表达效果 壬辰寒食①

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②潮。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注]①寒食: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②冶城: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

五、总结本课

古代诗歌的语言是最凝炼的,往往一词一句就能生动地描摹出事物的特征,深刻地反映思想内容。

鉴赏时应联系全诗的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推敲,来理解作者炼字炼意的技巧。

其次,要学会根据语境推断词义的方法,并特别注意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等情况。

《诗歌鉴赏之炼字》的教案 第7篇

一,引入

二,理解“炼字”

三,炼字与鉴赏

(一),关注动词

(二),关注形容词

(三),关注数量词

(四),关注特殊词

四,结语

古诗词鉴赏之 “ 炼字 “ 练习题:

1,选择题:请为下列诗句选择最恰当的.一组词语:(D)

轻风 细柳,淡月 梅花。

答: 摇映 B: 舞隐

C: 拂戏 D: 扶失

2,问答题: 阅读下面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问: 许多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诗歌鉴赏之炼字-公开课教案 第8篇

教学目标:

1、了解高考诗歌鉴赏题的设题角度中的炼字方面的考查;

2、通过讲解和练习,归纳积累解答此类问题的方法;

3、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炼字型鉴赏题的答题方法

2、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诗词鉴赏水平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1、在进入今天的学习内容前,我们先来看几句诗。大家看看这些句子向我们传达了一些什么信息?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卢延让《苦吟》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题诗后》 求得一字稳,耐得半宵寒。——顾文炜《苦吟》

(学生可能会出现的:古人特别在意诗歌语句的锤炼,对个别词特别在意。)大家说得都没错。古人作诗特别讲究炼字,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锤炼语言的佳话。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诗词鉴赏之炼字。既然讲到炼字,何为炼字?我们来看下投影。

2、何为炼字

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妥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

二、高考常见题型:

1、诗中的某个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好在哪里? 直接鉴赏

2、诗中某句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确定字并鉴赏

3、这个词与另一个词比较哪个更好? 亮观点并比较鉴赏

三、炼字对象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木兰花》宋祁)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齐己《早梅》)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根据这些诗句以及你的做题经验,在做炼字题时我们要重点关注哪些类型的词呢?(让学生七嘴八舌地说,教师再呈现PPT整理)老师做了一个整理。小结:

关注动词

关注形容词、副词、数词

关注特殊词(颜色词)

四、高考真题例析

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

西山通虎穴,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参考答案:

“拳”和“退”。拳是指像拳头一样蜷缩着。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退”是后退的意思。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动静结合的画面,传达出了作者内心的悠然与闲适。参考鉴赏:

黄州濒临大江,赤鼻矶的石壁直插入江,地势险要,人们传说这儿就是三国时周瑜打败曹操大军的赤壁古战场(真正的赤壁位于湖北蒲圻),苏轼于此处曾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千古绝唱。潘大临曾伴随苏轼在此浏览,说不定还亲耳聆听过东坡的豪放歌声。

如今他独自来到这古代英雄驰骋争雄的地方,不禁浮想联翩。西山重岭叠嶂,连绵不绝,定有猛虎藏于其间。赤壁下临不测深渊,那直插江中的嶙峋巨石,正是龙宫的天然屏障。这虎踞龙盘的形胜处所,是三国鼎立时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的英雄叱咤风云,建立了盖世功业,就象这滚滚东去的万叠波浪一样流之无穷。人从思古的幽情中省悟过来,把目光重新投向眼前的实景:俯视沙滩,觉得一片明亮,那是因为许多白鹭本栖息在那里。仰望天空,天空是如此的开阔,以至高飞云端的鸿雁似乎不是在向前移动。俱往矣,群雄争渡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我现在最羡慕的是江上的垂钓者,钓罢驾着一叶轻舟在烟雨中归去,悠闲地听着雨打船篷的声音

五、答题指津

(一)答题步骤:

①解释该字的含义,看是否使用了什么手法。

——释含义/明手法 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或表现了怎样的人物特征。

——描景象/摹情态 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点情境/表感情/谈作用

(二)“炼字”的4个思考角度

1、手法角度

“云破月来花弄影”(张先《天仙子》)因拟人而使满篇生辉。“破、来、弄”三字写出三种连续的动态:云破而有月来,月来而有花影,花影引出弄字,有弄而有花枝随风摇动、抚弄花影的幽雅姿态。云横皓月、风弄花影,构成了一幅幽美朦胧的画面。云、月、花都拟人化了,被赋予丰富的情感和生命,同时使宁静的画面有了飞动之势。

2、声韵角度

古诗词讲究平仄声韵,优美的诗词平平仄仄起来就是和谐的旋律。叠词最具声韵效果,它不仅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更有强化作用。李清照的《声声慢》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可谓千古名句,是声韵的叠加,也是哀怨之情的叠加。

3、活用角度

“春风又绿江南岸”这句 诗中的“绿”字用得巧妙,自古以来广为称道.王安石先后用了“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字,最后才选定这个“绿”字.那么,这个“绿”字究竟好在哪呢?原来这个“绿”字是一个表颜色的形容词,用在诗中变成了使动用法的动词,有色彩感和动态感,给人以视觉上的形象美.4、语境角度

郑谷把齐己的《早梅》诗“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枝开”,因为“数枝”不若“一枝”更能言梅开之早,齐己因此而拜郑谷为“一字师”。

无论是“捻断数茎须”,还是“两句三年得”,诗人的目的都是使语言最契合语境,最富表现力,把意思表达得准确、鲜明、生动、精巧。因此,是否契合语境也是判断炼字优劣的重要依据。

六、牛刀小试

1、(2015山东)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卜算子 张元幹

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

[注]张元幹,宋代爱国词人。⑴沙水:即沙溪,闽江上源之一。归艇:归来的小舟。(2)多事:这里指国家多难。

请对上片前两句中的“湿”“迷”二字分别作简要赏析。(4分)试卷采样:

(1)学生答案示例1:

我来评分: 失分原因:

1、没分点作答,条理不清晰

2、表述不准确,有语病,有错别字

3、语言模糊,读者疑惑

4、缺乏分析,答不到位

(2)学生答案示例2

我来评分: 失分原因:

1、有错别字,表述不准确

2、忽视位置,就句品析

3、缺乏对诗歌的整体解读

参考答案:

① “湿”,沾湿、打湿,采用了使动用法,爽风夜露使得湿气弥漫,仿佛行云亦被打湿;(1分)

② “迷”,迷失,采用了使动用法,沙溪上氤氲着水雾之气,使小舟迷失了归路。(1分)

③ 作者用“风”“露”“云”“水”“艇”等意象,淋漓地描绘出了一幅夜间泛舟归来清幽而略显凄迷的画面,为下文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幽怨做铺垫。(2分)

参考鉴赏:

辽阔中原的沦陷和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的历史巨变,如地裂天崩一般震荡着整个赵宋王朝。然而,面对惊人笳鼓、半壁江山,以宋高宗赵构和宰相秦桧为代表的大官僚地主贵族集团,依然流连于灯火楼台,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为了苟且偷安,他们不惜卖国求荣,俯首听命于金人;对内则煎迫百姓,构陷忠良。社会的急剧变化,也震撼了文坛,许多作家,目睹凄惨苍凉的景象,忧虑动荡危难的局面,为拯救国家,收复中原,献策献计,也写下了不少慷慨激昂之作。但是,“诸君尚守和戎策,志士虚捐少壮年”,最后,他们都只能洒下那“爱君忧国孤臣泪”而徒怀一颗“临水登山节士心”了。

张元干是南宋著名爱国词人,他这首《卜算子》写于他退居故里游览山水之时。

上片写景:清柔、高远。

“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沙水”,即沙溪,闽江上源之一。句意谓:独自摇荡着一叶小舟在静夜里归来,爽风夜露,行云舒卷;沙溪上,飘浮着淡淡的雾气,使小舟迷失了归路。一起句,作者就用“风”“露”“云”“水”“艇”几个字,淋漓地描绘出了一幅夜间泛舟归来清幽、静逸的画面,显然是环绕着归艇来“布景”的。接下来就引出艇上之人了:“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小艇既已迷失航路,人也好借此机会躺上一躺,于是,枕着小舟,抬眼望去,那深远的天宇上,银河横亘,月华明朗,北斗七星闪烁在静穆的苍山顶上。这一句所织成的意境与前句紧承,依然是悠然闲适,但却显出博大的气势。

下片抒情,深沉、壮烈。

宇宙的辽阔,星月的永恒,常会引出人们的千古思绪:“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句意谓:历史长河悠悠流转,唯有那茫茫苍天永存,在这个多灾多难的时代,人生境况是如此悲凉。到此句,着一“悲”字,则前面的“静”非“静”,“闲”也非“闲”了。此处作者思古抚今,大有唐代人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情怀。歇拍二句是:“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句意谓:心中沉闷极了,只说一醉方休罢了,不料醉中也挥舞起宝剑来;沙溪的潮水退下去了,深夜的秋江变得更加凄清寒冷。张元干在《贺新郎·寄李伯纪丞相》中也有“谁伴我,醉中舞”之句,与此同一机杼。“起舞闻鸡”,据说晋代祖逖与刘琨共被同寝,中夜闻鸡而起床舞剑。这里作者借用典故,既回映上文思古之心,又抒写了自己壮志难酬的幽怨。全词就在这一腔愁苦难遣之情中使抒情达到高峰时戛然而止,但那韵外之味却袅袅绵延不绝。

这首词在形式上,上片写景,下片抒情,但上下片却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景色清丽寓幽怀独抱;意象阔大衬悲壮情怀。景为情设,情由景生,又一次展示了张元干“长于悲愤”的词风。

2、(2015湖北)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劳停驿 欧阳修

孤舟转山曲,豁尔见平川。树杪帆初落,峰头月正圆。荒烟几家聚,瘦野一刀田。行客愁明发,惊滩鸟道前。

[注]此诗为欧阳修被贬峡州夷陵令时作。劳停驿,驿站名。

简要分析第三联中“荒”、“瘦”二字的妙处。(4分)参考答案:

①荒,荒凉,荒疏;瘦,贫瘠。(1分)②数缕荒烟,几户人家,在暮色笼罩之下,尤显荒凉冷落;瘦野薄田,狭促如刀,瘦瘠之至。“荒”、“瘦”二字,形象生动,贴切自如,准确传达出诗人面对荒村瘦田的第一感觉,具有很强的感染力。(1分)

③荒瘦二字,包含地僻、田瘦等多重意义,寄寓了诗人对山民的怜悯、关切,以及诗人被贬蛮荒的失意,极好地丰富了全诗的情感内涵。(2分)

七、课堂小结

某某字在诗句中的是……,它运用了……的手法,写出了……的景象,烘托了……的意境氛围(或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八、课后作业

(2015广东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过大通驿① 查慎行

夙雾才醒后,朝阳未吐间。翠烟遥辨市,红树忽移湾。

风软一江水,云轻九子山。画家浓淡意,斟酌在荆关②。

注: ①大通驿: 在安徽铜陵,大通河由此入长江,作者乘船途经此地。

②荆关:五代后梁画家荆浩、关仝,二人擅长山水画。第三联的“软”字在艺术表现上很有特色,请作赏析。(4分)

参考答案:

相关文章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精选12篇)创新公共服务 第1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对国家或区域的技术创新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科技...

3
2025-10-24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精选9篇)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第1篇匆匆读后感500字_读《匆匆》有感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

1
2025-10-24
草莓教学范文

草莓教学范文

草莓教学范文(精选17篇)草莓教学 第1篇“风儿轻轻吹,彩蝶翩翩飞,有位小姑娘上山摘草莓,一串串哟红草莓,好像……”优美的歌词,动听...

3
2025-10-24
仓储类课程范文

仓储类课程范文

仓储类课程范文(精选7篇)仓储类课程 第1篇物流产业是复合型产业,发达的物流能加速传统运输、仓储和零售等行业向现代物流服务领域延伸。...

1
2025-10-24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精选8篇)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第1篇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作为诗性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审美批评,同文学艺术实践...

2
2025-10-24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精选6篇)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第1篇莲山 课件 w ww.5 YK J.COM 4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二、试题所体现的新课程理念和...

3
2025-10-24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精选2篇)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第1篇常州市河海中学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 八(1)班创 文 明 班 ...

2
2025-10-24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精选14篇)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第1篇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及签字样本兹证明为我公司财务负责人。特此证明。身份证复印...

1
2025-10-24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