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特点范文(精选7篇)
骨折特点 第1篇
1 临床资料
本组21例均为新兵战士,年龄18~20岁。受伤时间在投弹训练第1~8d。受伤后上臂肿胀、畸形、活动障碍。合并伤:合并桡神经损伤2例,下臂丛神经牵拉伤1例。X-ray片示骨折均为肱骨中下段螺旋形骨折。
2 治疗与结果
21例均行切开复位3-4枚螺钉内固定术,2例桡神经损伤者行探查松解术,1例下臂丛神经牵拉伤患者经保守治疗神经功能已基本恢复。术后并发桡神经损伤1例,经神经营养药物治疗后恢复功能。本组21例全部获得随访,经随访6个月-5年,骨折均骨性愈合,骨折愈合时间平均3.5个月(2-8.5个月),术后肩肘关节活动正常,2例桡神经损伤者1例术后桡神经功能完全恢复,另1例桡神经功能仍在随访中。
3 讨论
根据本组病例X-ray所示及临床观察,我们认为投弹引起肱骨干骨折有如下特点:骨折系由抗阻力旋转暴力间接传导至肱骨干所引起。骨折均发生在肱骨中下段,呈长螺旋形和短螺旋形不稳定骨折。长螺旋形骨折线可达肱骨中上1/3交界附近至肱骨髁部以上.通过追问病史及临床分析,我们认为投弹致肱骨干骨折的原因有以下几种:①投弹训练强度过大;②投弹前准备不充分,投弹要领没有完全掌握,急于求成;③肌力不平衡、不协调,手榴弹失控;④精神紧张,用力过猛,动作不协调。
投弹引起肱骨干骨折的治疗:本组投弹引起的干骨折均为肱骨中下段长短螺旋形不稳定骨折,在术前我们均采用手法整复复位石膏固定,但骨折复位不易成功,由于骨折极不稳定,复位很容易丢失,而且在复位过程中易损伤或加重损伤桡神经和正中神经,另外,石膏固定时间较长,影响关节功能[1]。因此,我们均采用手术治疗。手术中复位较困难,反复复位易牵拉损伤桡神经,而且近折端有向前嵌压正中神经的危险。因此我们采用前外侧切口,显露桡神经后,携带部分肱肌一并牵向外侧,减少对桡神经的牵拉。复位过程中要注意推压近折端,以免其向前刺断正中神经。本组骨折均采用3-4枚螺钉固定,术后石膏外固定。方法简单有效,医源性损伤少。由于螺旋形骨折复位后骨折部接触范围大,因此骨愈合率高。本组21例术后均骨性愈合,肩肘关节功能未受影响。
根据本组病例,我们提出以下预防措施:(1)投弹训练前应进行一系列准备运动包括锻练臂力,肩肘腰部的协调训练,肩肘关节大范围的屈、伸、展活动等适应性训练;(2)投弹时应熟练掌握动作要领,循序渐进,不宜强度过大;(3)克服紧张情绪,应根据每个士兵的具体情况制定训练强度;(4)投弹训练后应充分放松肌肉,适当进行调整性训练,避免连续训练产生疲劳,引起应力性骨折。
摘要:目的总结投弹所致肱骨干骨折的特点及治疗。方法分析21例肱骨干投弹骨折的特点,采用切开复位3-4枚螺钉内固定治疗。结果21例肱骨干骨折均为肱骨中下段螺旋形不稳定骨折,经随访6个月-5年,骨折均骨性愈合,骨折愈合时间平均3个月(2-8.5个月)。结论投弹致肱骨干骨折均由旋转暴力所致,肱骨中下段螺旋形不稳定骨折为其特点。手术治疗可取得良好效果。针对其特点提出了预防措施。
关键词:投掷骨折,肱骨干,骨折特点,治疗
参考文献
浅析儿童骨折的特点和治疗原则 第2篇
1 儿童骨折的特点
1.1 长骨骨折
儿童的长骨干成骨和塑形能力均强。长骨干骨折有以下特点: (1) 骨外膜较坚韧, 不易破裂, 青枝骨折 (骨膜下骨折) 和不完全骨折较为常见。 (2) 儿童骨干的血液供应丰富, 骨折愈合较成人快。年龄越小, 速度越快, 至成人则稳定于一定水平。 (3) 儿童长骨干骨折极少不愈合, 除非切开复位和感染。 (4) 儿童骨干的塑形能力很强。年龄越轻, 塑形能力越强, 且某些畸形可在生长中逐步自行矫正。婴儿的股骨干和肱骨干骨折不论对线对位如何, 很快能自行矫正;但在接近成年的青少年, 将成终生畸形。 (5) 儿童对成角畸形的自发矫形力最强, 但有一定规律。成角畸形与临近关节的活动方向相同时, 如膝、肘、腕附近的向关节伸屈面的成角畸形, 可自行矫正。越近关节, 角度越小, 越能矫正;年龄越小, 矫正越快越完善。但与关节方向垂直的成角畸形, 例如肱骨髁上骨折的肘内翻畸形, 则不能自行矫正。骨折对位不佳, 甚至断端失去接触者, 也能在生长过程中逐渐塑形, 形如正常的骨干。缩短在1.5 cm以内者, 年幼儿童可逐渐增长, 但所需时间较长。旋转畸形, 不论程度如何, 年龄大小, 都不能自行矫正。 (6) 儿童骨折并发关节僵硬和强直的机会极少, 除非屡施暴力, 强予扳扭, 多次手法复位, 才有关节运动障碍。
1.2 骨骺损伤
骨骺及软骨板损伤是儿童期常见的骨骼创伤, 损伤约占儿童骨折的1/5。医师对儿童骨折特别是骨骺的骨折缺乏认识, 延误治疗或采取了不正确的治疗是造成儿童骨折骨不连、畸形等并发症发生的重要因素[2]。它有下列特点: (1) 常易漏诊、误诊、得不到及时正确的治疗, 影响骨骺的发育生长, 形成晚期畸形。 (2) 骨折暴力可以同时损伤骨骺, 即使正确复位, 也可影响骨骺的发育生长, 形成晚期畸形。屡次粗暴的闭合复位, 切开复位并发感染等, 也都可影响骨骺的发育生长。 (3) 骨骺大部由软骨组成, 无骨外膜, 血液供应很差, 复位不佳或对接不紧者容易发生不愈合, 也同样影响骨的发育和生长, 形成晚期畸形。 (4) 有的骨骺在关节内, 复位不佳而成畸形愈合者, 非但将发生晚期畸形, 而且将发生晚期创伤性关节炎。 (5) 所谓晚期畸形是该处骨骺因损伤而停止生长所发生的畸形, 一般在伤后几个月, 甚至1年后才能察觉, 并将继续发展, 直至成年。成年前作截骨矫形者, 畸形仍可复发。因此, 对每个骨骺损伤的儿童, 必须最少随诊3年。 (6) 骨骺损伤分类法对了解骨骺损伤及其治疗很有帮助。第一类称骨骺分离, 并无骨折;第二类称骨骺骨折与分离, 带有一小片干骺部骨片;第三类称骨骺部分骨折, 骨折线与骨干纵轴平行;第四类为骨骺与干骺部骨折, 骨折线通过骺板;第五类为骺板挤压伤。第一、二类大多可用闭合复位法治疗;第三、四类常需切开复位与内固定, 使碎段正确复位、牢固固定;而对第五类的骨骺损伤, 手术既无必要, 又无助益。 (7) 作切开抚慰你与内固定术时, 手术创伤和软组织剥离必须减至最低程度, 内固定针只需较细的克氏针, 但复位必须正确, 固定必须牢固。
2 并发症及治疗原则
2.1 并发症
儿童体积小, 总血容量也少, 每千克体质量约有75 mg血液。一个20 kg体质量的儿童, 总血容量为1500 m L;如果失血达500 m L, 就是极为严重的问题了。切开复位和开放性骨折后发生骨髓炎者, 在儿童比成人的发生率高, 并有损伤骨骺的可能。前已述及, 儿童的骨骺损伤将干扰骨的生长。有文献报道[3], 儿童股骨颈骨折骨折无明显移位者应首选保守治疗;对骨折明显移位者可采用手术治疗, 早期切开减压、解剖复位并予内固定 (空心螺钉、角钢板) 或外固定支架治疗, 能够有效降低骨折并发症 (骺板早闭、股骨头坏死、髋内翻、骨不连) 的发生, 提高骨折治愈率。陈旧性儿童股骨颈骨折远期多有骨骺早闭、骨不连、头吸收及股体明显短缩等并发症, 矫治也较困难, 通过股骨头大转子上端截骨虽能纠正负重力线, 但跛行不能消失, 远期还会产生骨关节病。
2.2 治疗原则
基于上述特点, 儿童骨折和成人骨折的治疗显著不同。对所有儿童长管骨干骨折都可以而且都必须用闭合复位法治疗。由于儿童骨膜、骨骺的塑性力很强, 复位要求不如成人高, 又因骨膜的成骨力很强, 骨折愈合快, 发生关节僵硬的机会少, 因此固定的方法可以用石膏绷带, 也可以用小夹板。但在治疗中必须注意避免缺血性挛缩等并发症。总的来说, 儿童长管骨干骨折几乎都不需要手术治疗。仅在骨折端挤压血管、神经, 经手法复位或牵引治疗仍未能解决时, 方有切开复位的指征。手术时应尽量避免用金属内固定物, 但有时可利用丝线或肠线作缝合, 保持复位后的正确位置。
与此相反, 儿童长骨端部的某些骨折和骨骺分离, 要慎重考虑, 并及时行内固定术, 例如儿童股骨颈骨折、肱骨外髁骨骺分离等。因为儿童长骨的两端都有骨骺, 要求使骨折到达解剖复位, 骨折面要紧密接触, 固定也要可靠, 希望血液供应能迅速长入游离的骨折块, 使骨折迅速愈合, 不影响骨骺的生长。因此, 如果闭合复位和外固定法能够维持解剖复位, 例如挠骨下端和胫骨下端的骨骺分离, 就应该争取用闭合复位外固定治疗。如果不能, 则应争取闭合复位与经皮插入不锈钢细针内固定。如果再不能, 则作切开复位和内固定术, 主要也是用不锈钢细针内固定。有文献[4]探讨儿童下肢开放骨折早期手术方法, 认为在清创的同时行骨折固定, 这样不仅可维持骨折稳定, 避免骨折断端对软组织和神经血管的二次损伤, 而且也为软组织修复提供了有利条件, 便于患肢早期活动和护理, 可有效避免关节僵直和因石膏夹板外固定所致的软组织受压坏死的发生。股骨干骨折是儿童下肢常见创伤, 占全部儿童骨折与骨骺损伤的2%, 有文献[5]采用郑氏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牵引、中药内服外治及功能锻炼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总之, 儿童骨折不论闭合复位或切开复位, 手法一定要轻柔, 不能再加重骨骺的损伤和干扰血液供应。
参考文献
[1]范益平.儿童骨折的特点与护理[J].家庭护士, 2007, 5 (3B) :40.
[2]李世凯.儿童长骨骨骺损伤的X线诊断[J].中国厂矿医学, 2009, 22 (5) :609.
[3]丁盛, 王松克, 林立, 等.儿童股骨颈骨折48例临床分析[J].实用骨科杂志, 2009, 15 (12) :231.
[4]王延斌, 孙小平.儿童下肢开放骨折损伤特点及早期手术方法探讨[J].中国医学创新, 2009, 6 (5) :27.
骨折特点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4月~2012年10月收治的骨折患者资料160例为试验组, 另选取160例发生骨折的健康人为对照组。试验组中男96例, 女64例, 年龄2~72 (34.25±6.92) 岁;对照组中男84例, 女76例, 年龄2~76 (25.28±7.53) 岁。两组患者均排除其他系统严重疾病,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身体状况比较均无显著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给予基本入院护理, 避免检查前激烈运动, 试验组患者安排全面检查, 并行X线、CT及MRI扫描, 检查患者骨情况。对照组患者行身体检查及X线、CT与MRI扫描诊断。
1.3 观察指标
根据X线、CT以及MRI扫描阳性率结果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骨折线、骨移位以及隐性损伤的有无, 总结骨折影像学改的特点。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扫描结果比较试验组患者X线、CT、MRI的阳性率 (85.63%、68.13%、91.25%) 明显高于对照组健康人 (0%、0%、1.25%) ,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见附表。
3 讨论
骨折是日常生活中较常见的外伤损伤, 骨折的发生主要由于外力、创伤及疾病因素导致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遭到破坏。临床主要病理表现为患者骨折部位肿胀、疼痛[2]。同时, 若患者发生骨折但未及时就诊耽误治疗时机, 可导致严重并发症及影响, 在治疗后也应定期到医院复诊, 以防并发症的发生。并发症轻重程度不一, 轻者可能发生骨折部位畸形、经常性疼痛, 严重可致肌肉萎缩, 因此对于骨折的诊断显得尤为重要[3]。
X射线照射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多且十分有效的一种诊断方式, 可根据患者骨的外部形态, 如是否有骨折线的发生, 判断患者是否发生骨折。回顾性分析我院患者资料发现, 试验组患者经X线检查骨折线阳性率 (85.63%) 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 (0%) 。但X线并不能检测患者是否合并软组织损伤, 因此行CT、MRI扫描, 重建患者的骨三维立体结构, 更加深入研究患者病情。研究发现, 试验组患者的骨移位以及隐性损伤阳性率 (68.13%、91.25%) 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 (0%、1.25%) , 由此可见, CT与MRI在骨折诊断中的应用可有效弥补X线照射的不足, 提高骨折确诊率, 根据患者的骨折损伤程度, 帮助患者尽早治疗, 尽早恢复健康。
综上, 骨折患者的骨折部位可出现骨折线、不同程度的骨移位以及隐性损伤, 对患者行X线、CT、MRI扫描检查可有效诊断及提出有效治疗方案, 降低骨折对患者工作、生活的影响。
摘要:选取我院近两年来160例骨折患者作为试验组, 另选取160例发生骨折的健康人作为对照组, 比较分析两组患者进行X线、CT以及MRI扫描后的结果, 比较两组患者三种检测的阳性率。结果对比发现试验组患者X线、CT以及MRI检测阳性率分别为 (85.63%、68.13%、91.25%) , 明显高于对照组 (0%、0%、1.25%) ,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骨折患者通过影像学检查可发现患者骨折线及骨移位, 根据患者病情选择最佳治疗方案, 达到尽快治愈的效果。
关键词:骨折,X线,CT,MRI,骨折线,移位
参考文献
[1]孙会艳, 李强, 安平, 等.肋骨骨折的法医学评析[J].赤峰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1, 27 (11) :109-110.
[2]陈伟杰, 刘小江, 国盛, 等.骨折漏诊与法医学鉴定[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7, 6 (8) :129.
骨折特点 第4篇
骨质疏松症已被公认为严重的社会公共健康问题。本研究通过对我院骨质疏松骨折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了解南昌地区骨质疏松骨折的患病率, 探讨骨质疏松骨折的发病因素及临床特点, 为南昌地区骨质疏松性骨折临床治疗及其防治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选自2010年1月~2013年12月在市洪都中医院骨科住院的8563例患者。其中男3958例, 女4605例, 年龄52~96岁。患者均为南昌市常住人口, 居住时间15.5~96 (平均63.2) 年。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 (1) 年龄在60岁及以上中老年患者; (2) 病因:跌倒、摔伤或其他外伤病史; (3) 入院后X线、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报告证实为骨折, 明确骨折部位和类型, 并行骨密度检测确诊为骨质疏松性骨折;排除标准: (1) 年龄小于60岁; (2) 排除病理性和继发性骨质疏松症, 如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伴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引起的骨质疏松; (3) 暴力性或高能量性骨折。所有患者资料信息均由两名医师进行核实。
1.3 方法
统计比较入选患者患者的年龄、性别、骨折原因、骨折发生时间及骨折部位等, 分析这些因素之间的差异性。
2 结果
骨科住院患者8563例病例中, 骨折病例3167例, 其中60岁以上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病例382例;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占骨折患者的12.06%, 占总住院例数的4.46%。
2.1 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病率
大于60岁骨折患者中女性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显著多于男性, 且多见于66~70岁及71~75岁两个年龄段。见表1。
2.2 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部位统计
骨科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中, 髋关节骨折及椎体骨折明显多于其他部位骨折。见表2。
3 讨论
骨质疏松是骨代谢障碍导致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 相关研究报道, 骨质疏松确诊的老年患者中发生骨折的概率相对正常人群更高[1], 据统计, 在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众多因素中跌倒性损伤易造成患者髋部骨折, 是造成骨质疏松患者髋部骨折的主要因素。因此, 对患有骨质疏松症的老年患者预防其跌倒就显得极为重要[2]。对于诊断为有骨质疏松的中老年患者, 尤其是绝经后老年女性, 应采取一下措施: (1) 宣传、讲解骨质疏松的相关知识及危险性; (2) 要定期开展骨密度检测, 观察骨密度值的变换; (3) 合理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 (4) 正确的康复治疗。同时, 在对患者进行骨质疏松性骨折预防的指导中, 应重视安全防护和心理指导;对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性及预防措施进行宣教, 保持正常体重, 避免肥胖及体重过轻;建立良好、规律的生活习惯, 包括戒烟、不酗酒等影响健康的不良嗜好;适量进行安全性高的体育锻炼及室外活动。治疗上主要是药物配合手术治疗。一方面基础治疗, 在增加日照时间的同时, 适当增加钙和维生素D的摄入。另一方面药物治疗, 研究证明唑来膦酸钠具有抑制骨吸收和提高骨质量的作用, 可通过促进成骨细胞的成骨作用, 抑制破坏骨细胞的功能, 在减轻患者症状同时又不影响骨折的愈合, 是骨质疏松性骨折治疗的良好药物[3]。降钙素可增加骨密度, 提高骨骼的强度, 从而降低椎体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率[4]。其药理作用是通过降低血液中钙和鳞的浓度, 抑制破骨细胞活性, 从而达到抗骨质疏松的作用, 并且有明显的镇痛作用。所以预防中主要以宣教为主, 治疗以生活习惯、饮食习惯调整为主, 辅以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
参考文献
[1]赵燕玲, 潘子昂, 王石麟, 等.中国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1998, 4 (1) :1-4.
[2]徐栋梁, 李佛保, 陈维清, 等.广州地区老年例群骨质疏松性骨折和骨关节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分析[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2000, 6 (3) :73-75.
[3]Harding AK, Toksvig-Larsen S, Tagil M, et al.A single dose zoledronicacid enhances pin fixation in high tibial osteotomy using the hemicallotasis technique.A double-blind placebo controlled randomized study in 46 patients[J].Bone, 2010, 46 (3) :649-654.
骨折特点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选择2011年至2013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股骨颈骨折患者78例, 对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 在进行具体实施的过程中, 主要的内容包括:应用统一髋关节骨折手术治疗随访表展开随访, 随访的内容包括:1患者的基本资料;2患者的生活情况;3患者的伤前活动情况;4创伤分析;5术前评价;6治疗过程和指标;7术后复查的情况。
骨折类型主要的影像学依据是X线片, 两名资深医师独立的进行阅片, 然后进行讨论, 根据临床股骨颈骨折分型系统, 也就是Garden分型, 分析各种类型的情况。如果两名医师在骨折分型的诊断方面存在不同的意见, 可以邀请多名专家进行讨论, 统一意见之后, 进行骨折分型。在获得随访资料后, 调查员需要将资料录入到随访数据库中。
2 临床特点
2.1 性别和年龄分布
78例股骨颈骨折患者, 其中男性为38例, 女性为40例;患者的年龄为6~93岁, 平均年龄为60.5岁。根据年龄, 将患者进行分组:儿童组即<16岁, 青壮年组为16~60岁, 老年组为>60岁。儿童组患者为4例, 比例为5.1%;青壮年组为30例, 比例为38.5%;老年组为44例, 比例为56.4%。股骨颈骨折主要的发病人群是老年组。儿童组和青壮年组多为男性患者, 人数分别为3、23例, 老年人组患者多为女性, 为27例。
2.2 骨折侧别和类型分布
78例股骨颈骨折患者, 其中左侧为40例, 比例为51.3%, 右侧为38例, 比例为48.7%。股骨上段骨折为27例, 均是上段短斜形;股骨中段骨折为36例, 股骨中段粉碎为19例, 中段横形为17例;股骨下段骨折为15例, 下段横形为9例, 下段短斜形为6例。
2.3 伤前的活动情况
78例股骨颈骨折患者, 伤前能够实现生活自理为68例, 不能实现生活自理为10例。户外活动情况:每天坚持为70例, 不能每天坚持为8例。每周的户外活动时间:>15 h为10例, 7 h以内为30例, 2 h以内为30例, <2 h为8例。
2.4 患者的基本社会资料
主要是教育背景、医疗保障。教育背景:小学及以下学历为35例, 中学学历为26例, 大学学历为14例, 研究生学历为3例。医疗保障情况:自费为15例, 工伤保险为2例, 合作医疗为2例, 商业保险为2例, 基本医疗保险为40例, 公费医疗为17例。
2.5 外伤资料
2.5.1 外伤原因:
客观原因为60例, 主要指的是地面湿滑和不平整, 非客观因素为18例。主观原因主要为65例, 主要指的是没有集中注意力以及患肢的活动受限, 非主观原因为13例。
2.5.2 外伤类型:
10例交通事故伤, 5例坠落伤, 1例打 (砸) 击伤, 59例摔伤, 2例扭伤, 其他原因1例。外伤的类型主要是摔伤、交通事故伤以及坠落伤。青壮年组和老年组多是摔伤, 儿童组多是交通事故伤。
2.5.3 外伤能量:
高能量外伤为25例, 低能量外伤为53例。儿童组患者高能量外伤为3例, 比例为75.0%;青壮年组二者基本相同;老年患者多是低能量外伤, 比例为90.9% (40/44) 。
2.6 治疗的情况
78例患者平均的手术时间为40~550 min, 平均为131 min。患者伤后距手术时间为1~68 d, 平均时间为8 d。住院时间为3~85 d, 平均的住院时间为16 d。不同同年年龄龄段段的的治治疗疗情情况况见见表表11。。
3 讨论
股骨颈骨折多发生在老年人中, 解剖的位置比较特殊, 骨折不愈合率以及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率比较高, 治疗较为困难。股骨颈骨折发生的常见因素为交通事故、摔倒以及坠落等。股骨颈骨折后, 患者的下肢不能够进行活动, 骨折的部位会产生疼痛、肿胀, 若患者伤情较为严重, 股骨部位会出现成角或者是扭曲[2]。股骨骨折合并开放性伤口会使得病情加重, 患者很容易产生休克的问题。股骨颈骨折在临床检查方面主要是依靠X线, 明确的展示骨折的类型、移位方向和部位。股骨是比较重要的部位, 在进行检查时, 需要检查骨折部位, 并且还需要检查膝部的体征以及股骨粗隆的情况, 便于明确病情。
股骨颈骨折在各个年龄段都有可能出现, 多发病人是老年人, 老年女性的比例更高。在本次研究中, 股骨颈骨折老年患者较多, 比例约为56.4%。年龄不断增长, 老年人机体功能出现衰退, 反应较为迟缓, 机体的协调平衡能力减弱, 对意外事件的应对能力降低, 容易出现骨折。老年女性是高发人群, 主要是由于骨质疏松、外伤。老年人需要加强锻炼, 注意服用药物, 增加骨质含量。
在骨折类型中, Garden分型是常用的分型系统。在本次研究中, Ⅰ型为10例, Ⅱ型为16例, Ⅲ型为18例, Ⅳ型为12例。青壮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主要是高能量创伤导致, 暴力比较大, 骨折比较严重。老年人骨质比较疏松, 头颈结合部的强度降低, 在外力的破坏下, 容易出现骨折, 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多是跌倒摔伤, 暴力比较小, 骨折主要是出现轻度移位。
在对于股骨颈骨折的治疗中, 治疗的方法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内固定, 对于股骨颈骨折, 内固定的方法比较多, 通常是选择对局部血运进行干扰, 维持骨折稳定性。传统的固定方法是三翼钉内固定, 容易出现骨折端分离。应用经皮多钉内固定, 较少的破坏股骨头残存血供, 有助于股骨颈的再血管化, 对骨折端稳定性起到维持作用, 创伤较小, 出血较少, 对全身的干扰比较少。2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瓣移植:旋髂深血管的起始部位比较固定, 较少出现变异, 在进行解剖游离时较为容易, 在髂嵴部位, 旋髂深血管具有很多小分枝, 能够进入到髂骨, 髂骨瓣血供比较丰富, 旋髂深血管蒂长度足够, 可以把骨瓣转位, 恢复到股骨颈骨折部位[3]。骨瓣血运丰富, 当转位到受区以后, 可以形成新供血系统, 有助于改善受区血运, 加速骨折的愈合, 避免出现头缺血坏死, 适合青壮年。3人工股骨头置换术, 关节活动较好, 能够尽早的下床活动, 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摘要:目的 探究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特点。方法 选择2011年至2013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股骨颈骨折患者78例, 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 研究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特点。结果 78例股骨颈骨折患者, 其中男性为38例, 女性为40例;10例交通事故伤, 5例坠落伤, 1例打 (砸) 击伤, 59例摔伤, 2例扭伤, 其他原因1例;平均的手术时间为40550 min, 平均为131 min, 患者伤后距手术时间为168 d, 平均时间为8 d, 住院时间为385 d, 平均的住院时间为16 d。结论 对于股骨颈骨折的治疗, 需要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股骨颈骨折,临床特点,研究
参考文献
[1]牟林海.青少年股骨颈骨折22例特点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 2012, 9 (9) :128.
[2]李益民, 李杰文.壮年股骨颈骨折特点及治疗方案选择[J].中国实用医药, 2013, 12 (15) :94-95.
骨折特点 第6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30例患者。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龄42~77岁,平均59.4岁。损伤原因:骑自行车摔伤或跌倒16例,头部撞壁5例,因颈椎病按摩致伤2例,无明确外伤史7例。损伤形式多以颈部伸屈为主。
1.2 临床特点
本组6例患者伤前有颈椎病史,主要表现为颈肩痛、上肢麻木,无明显运动障碍,其他病例均无神经系统症状。伤后就诊时间3 h~20 d,均为脊髓不完全损伤,四肢出现不同程度的感觉、运动障碍。其中下肢腱反射亢进者10例,上肢无力、下肢瘫痪者6例,上肢麻木、肌力减退而双下肢正常者5例,表现中央脊髓综合征12例(上肢症状重于下肢),仅表现四肢麻木、无力者7例,3例存在小便功能障碍。Frank L分级:A级0例,B级8例,C级13例,D级9例。
1.3 影像学特点
X线片、CT均未见颈椎骨折脱位,9例颈椎生理曲度消失,1例反张,6例节段性颈椎不稳(过伸、过曲位相邻节段椎体后缘角度之和≥11°或水平移位之和≥3.5 mm)(其中1阶段不稳2例,2阶段不稳3例,3阶段不稳1例),其中3例合并间盘突出,2例合并黄韧带肥厚。发育性椎管狭窄6例,其中2例合并椎间盘突出、脊髓明显受压(图1A),退变性椎管狭窄(椎管矢径与椎体矢径的比值<75%)18例,10例合并椎间盘突出,3例合并黄韧带肥厚,3例后纵韧带骨化(2例单阶段,1例多阶段)。MRI显示脊髓腹侧受压12例(图1B),背侧受压8例(图1C),双侧受压2例。T2高信号表现8例(图1D)。
1.4 分类和治疗
Ⅰ型:椎管狭窄,无明显脊髓受压,脊髓损伤程度轻(图1D)。6例采用非手术治疗,3例患者使用甲基强的松龙冲击,然后予脱水剂及神经营养药物治疗,颈托制动3个月。3例伤后1周后入院使用营养神经药物治疗,颈托固定3个月。Ⅱ型:椎管狭窄合并椎间盘突出,后纵韧带骨化,黄韧带肥厚,脊髓明显受压。Ⅲ型:节段性颈椎不稳,椎间盘突出,黄韧带肥厚。18例Ⅱ型、6例Ⅲ型患者采用手术治疗,采取后路手术10例,9例行单开门椎管成形术,1例单开门+侧块钢板内固定术(图2)。前路14例。单纯椎间盘摘除+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5例;椎体次全切除+钛网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9例(图3)。手术前后应用脱水剂和激素等治疗,术后颈托保护3个月。
1.5 统计学方法
SPSS 13.0统计软件对JOA评分改善情况(治疗后评分-人院评分/人院评分)进行比较,采取两样本均数的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本组病例随访12~48个月(平均21个月)。非手术治疗6例,经保守治疗3个月,脊髓功能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伤后12个月较入院时JOA评分平均提高2.3分,无症状加重者,疗效满意(表1)。手术治疗24例,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JOA评分较术前有不同程度提高,前路疗效优于后路t=4.783,P<0.05,差异有显著性(表2)。14例颈前路患者X线片示手术节段稳定,植骨融合良好,无内固定物松动。
手术时间对疗效的影响,所有患者伤后手术时间在1 d到3周。1周内手术的患者11例,伤后1~3周手术者13例,术后12个月两组JOA评分差异无显著性(t=0.538,P>0.05)(表3)。
3 讨论
3.1 低能量无骨折脱位性颈脊髓损伤特点
本组患者所受外力较小,脊髓损伤程度不重,按Frankl功能分级,大多数集中在C、D级,可能与脊髓受力轻微有关。影像学特点:80%患者间盘突出、黄韧带肥厚合并椎管狭窄或节段性颈椎不稳。关于无骨折脱位性脊髓损伤机制说法不一。儿童患者一般认为由“瞬间性脱位”造成[1]。成人中,年龄较大的患者多由突出的间盘、肥厚的黄韧带等挤压脊髓造成,与本组病例相符;年轻患者可由椎管周围软组织破裂、硬膜外血肿形成或椎体瞬间滑动造成[2],一般外力较大。本组病例无前后纵韧带断裂、椎间盘破裂等,是微小外力致伤的特征。
3.2 低能量无骨折颈脱位性颈脊髓损伤治疗方法的选泽
对无骨折脱位性颈脊髓损伤过去主张以非手术治疗为主,随着对本病损伤机制认识的深入,治疗也发生了改变。目前很多学者认为成人无骨折脱位性脊髓损伤脊柱退变是病理基础,采用手术治疗解除病因能取得更好疗效[3]。本组6例Ⅰ型患者采用保守治疗3个月,JOA评分都有不程度的改善,平均提高2.3分,近期疗效满意。笔者认为对于无骨折脱位性脊髓损伤如没有明显脊髓受压、脊柱稳定性尚好,症状较轻的患者,可行保守治疗。对于Ⅱ、Ⅲ型患者即使脊髓损伤较轻,但多数存在严重的脊柱退变,脊髓受压或节段性颈椎不稳。采用手术去除突出的间盘等致压物,解除脊髓受压,重建脊柱力学平衡,避免或减轻脊髓的继发和迟发型损伤,能取得更好的效果。本组手术患者24例,分前路和后路两组,术后脊髓功能较前都有明显改善,笔者进一步比较两组疗效发现,前路脊髓功能改善率优于后路(t=4.783,P<0.05),差异有显著性。分析可能与以下原因有关:(1)部分患者存在间盘突出,后路减压有限。(2)部分患者颈椎生理曲度变直,影响了后路减压的“弓弦”效应。这些因素影响了脊髓功能的恢复。而前路手术患者减压直接、有效,配合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能有效恢复颈椎生理曲度,重建脊柱力学平衡[4],因此效果更好。但并不能说前路可以替代后路,广泛椎管狭窄、黄韧带肥厚、广泛后纵韧带骨化患者仍应选后路减压。
3.3 手术时机对脊髓功能恢复的影响
颈脊髓损伤减压手术的时机仍有争议,很多学者认为手术时间在脊髓功能恢复中起关键作用。CARLSON等[5]认为,椎管减压的最佳时机是创伤后4 d,但绝不晚于伤后7 d。本组手术病例均在伤后1~3周内接受治疗,1周内手术11例,1~3周手术13例。两组术后12个月JOA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组间JOA改善率差异无显著性(t=0.538,P>0.05)。笔者认为对于低能量无骨折脱位性颈脊髓损伤,原发损伤已不可避免,手术旨在解除脊髓受压,重建脊柱稳定性,促进神经功能恢复,避免进一步的脊髓损伤。这种患者病理基础已长期存在,低能量性损伤是对脊髓局部的一种激惹,一般不会造成广泛、严重的脊髓水肿,不必过急手术,应先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包括患者的术前准备和制定手术方案),3周之内手术可取得同样的效果。
低能量无骨折脱位性损伤脊髓损伤,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和时间大多数能取得良好的疗效。存在明显脊髓受压或节段性颈椎不稳者,应积极手术治疗。本组病例样本小,观察时间短,此病的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GER EN VAN BUUL.Thoracic spinal cord injury without radiographic abnormality in an adult patient[J].Spine,2009,9:5-8.
[2]MANOF K,TEWARI.Diagnosis and prognostication of adult spinal cord injury without radiographic abnormality using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analysis of40patients[J].Surgical Neurology,2005,63:204-209.
[3]SONG J,MIZUNO J,NAKAGAWA H,et al.Surgery for acute subaxial traumatic central cord syndrome without fracture or dislocation[J].J Clin Neurosci,2005,12(4):438-443.
[4]JING CW,QIN FU,XU XJ.Anterior cervical surgery methods for central cord syndrome without radiographic spinal fracturedis location[J].Front Med China,2009,3(1):45-48.
骨折特点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四川省人民医院自2013年4月20日至2013年4月27日, 收治14例23侧跟骨关节内骨折, 占同期收治骨折患者的15.6%。男性12例20侧, 女性2例3侧;年龄16~58岁, 平均27.2岁。左侧4例, 右侧1例, 双侧9例。致伤原因:高处坠落13例, 重物压砸1例。闭合性骨折12例20侧;开放性骨折2例3侧, 按Gustilo分型[1], Ⅰ型1侧, Ⅱ型2侧。合并其他部位骨折8例, 其中合并腰椎骨折4例, 合并颅脑外伤1例, 合并腹部外伤1例。所有患者均行跟骨正、侧、轴位X线片及跟骨CT扫描。按Sanders分型[2], Ⅰ型1侧, Ⅱ型6侧, Ⅲ型15侧, Ⅳ型1侧。入院距受伤时间2 h~7 d, 平均42 h。
1.2 方法
2例开放骨折入院时间距伤后平均26 h, 入院时已在当地医院行清创缝合。闭合骨折患者入院后即抬高患肢, 并输入低分子右旋糖酐, 5~12 d后手术。Ⅰ型1侧采用手法复位石膏固定, 其余患者均在止血带控制下行切开复位, 可塑形不锈钢钢板固定。植骨与否根据术中骨质压缩情况而定, 有5例8侧术中植骨, 均采用自体髂骨植骨。
2 结果
本组14例23侧跟骨患者有13例22侧采用手术治疗, 手术时机为足外侧皮肤出现“褶皱”征, 均在伤后5~12 d内完成手术, 平均手术时间距受伤6 d, 采用外侧“L”形切口13侧, 跟骨改良横切口9侧[3]。双侧跟骨骨折伤员均同期完成双侧骨折复位及内固定。术后有1侧伤口出现延迟愈合, 无一例出现伤口感染。
典型病例为一40岁男性患者, 因从3m高处跳下致左跟骨骨折, 入院后1周行改良横切口骨折复位钢板固定术, 术后复位固定均满意 (见图1~5) 。
3 讨论
3.1 雅安芦山地震患者跟骨骨折特点
本次地震由于强度比汶川地震低, 房屋垮塌不是很严重, 因重物压砸及房屋倒塌由高处跌落所致的跟骨骨折伤员明显少于汶川地震[4], 因而开放性损伤很少, 明显低于汶川地震。
本次地震造成恐慌性跳楼的伤员大大多于汶川地震, 从收治入院的伤员分析, 以年轻人尤其是男性年轻人跳楼的多见, 因而双侧跟骨骨折比例高达64.3%, 明显高于汶川地震[4], 合并脊柱尤其是腰椎骨折比例较高, 因此对地震跳楼致伤的伤员要常规检查脊柱尤其是腰椎以免出现漏诊。
伤员跳楼高度多在2~3楼 (3~8 m) , 骨折的粉碎程度较轻, 按Sanders分型, 以Ⅱ型、Ⅲ型骨折最多, 尤以Ⅲab型最多, 双侧常为同一类型骨折, 软组织损伤程度也不是很严重。从手术中发现, 跟骨关节面翻转及塌陷的程度大多不重, 骨折复位后骨质缺损不是很严重, 需要对骨折缺损进行植骨的伤员明显少于汶川地震。
3.2 手术要点
近10多年来许多学者[5,6]比较了跟骨骨折手术与非手术治疗效果, 认为手术不仅恢复了距下关节的对合关系, 而且能恢复跟骨原有的解剖形态, 因而治疗效果远优于非手术治疗。
手术采用跟骨外侧“L”形切口或改良横切口。改良横切口比常规“L”形切口沿跟垫和足跟外侧之间“赤白相交”走行稍偏近端, 起于跟骰关节, 止于外踝下方, 呈微弧形, 切口自此不再向近端延伸。显露并游离腓骨肌腱, 注意保护腓肠神经。掀开外侧壁显露距骨关节面及翻转塌陷的跟骨关节面, 用3.5 mm直径施氏钢针或骨膜剥离器撬拨塌陷和/或翻转的后关节面骨块, 重视后关节面平整度的恢复程度以及与距骨关节面的吻合程度, 同时注意纠正跟骨骨折块的外侧成角。克氏钢针临时固定后用C型臂X线机摄跟骨侧轴位, 确认跟骨关节面、Gissane角、B9hler角以及跟骨外侧轴向成角的恢复情况, 复位满意后用可塑形不锈钢钢板固定。
对术中骨折部位复位后出现的较大骨缺损, 我们主张采用自体髂骨植骨, 后关节面可即刻获得支撑力, 减少内固定承受的应力, 同时有利于骨折愈合。赵宏谋等[7]经文献检索得出切开复位内固定结合植骨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不会明显增加术后感染率, 可较好地恢复B9hler角, 患者可早期完全负重。对于骨折复位后骨质缺损不严重, 我们没有给予植骨。
跟骨骨折手术切口并发症较高, 基本都发生在切口转角处[8]。我们尝试对“L”形切口进行改良, 改为微弧形切口, 从而减少了对外侧皮肤血运的影响[3]。手术切口比常规“L”形切口沿跟垫和足跟外侧之间“赤白相交”走行稍偏近端, 这样更利于跟骨关节面的复位及固定。我们体会到改良切口暴露骨折充分, 内固定植入无任何困难, 有效地降低了切口并发症发生率。
3.3 经验教训
这次“420”雅安芦山地震因为地震强度不大、房屋垮塌不严重, 所以伤员的伤情不十分严重, 但以收治的骨折伤员情况分析, 跟骨骨折尤其是双侧跟骨骨折的比例特别高, 主要与恐慌而错误的选择跳楼逃生有直接关系。这说明民众对地震中的正确逃生知识非常匮乏, 对于我们医务界的同仁们来讲, 普及民众的地震正确逃亡知识迫在眉睫。
摘要:目的 分析雅安芦山地震跟骨骨折伤员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式。方法 四川省人民医院自2013年4月20日至2013年4月27日, 收治14例23侧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 骨折采用Sanders分型, Ⅰ型1侧, Ⅱ型6侧, Ⅲ型15侧, Ⅳ型1侧。13例22侧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 其中13侧采用外侧“L”形切口, 9侧采用跟骨改良横切口。Ⅰ型1侧采用手法复位石膏固定。结果 术后有1侧伤口出现延迟愈合, 无一例出现伤口感染, 治疗效果满意。结论 骨折多因高处坠落伤造成, 说明民众对地震中的正确逃生知识知之甚少, 所以普及地震中正确的逃生知识非常重要。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并发症少, 效果良好。
关键词:跟骨,骨折,雅安地震
参考文献
[1]Gustilo RB, Mendoza RM, Williams DN.Problems in the management of type III (severe) open fractures:a new classification of type III open fractures[J].J Trauma, 1984, 24 (8) :742-746.
[2]Sanders R, Fortin P, Dipasquale T, et al.Operative treatment in 120 displaced intraarticular calcaneal fractures.Results using a prognostic computed tomography scan classification[J].Clin Orthop Relat Res, 1993 (290) :87-95.
[3]魏丹, 王跃, 唐孝明, 等.改良切口治疗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56例临床分析[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2, 9 (5) :118-119.
[4]袁加斌, 王跃, 魏丹.地震患者跟骨骨折的手术治疗[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9, 17 (6) :418-420.
[5]Parmar HV, Triffitt PD, Gregg PJ.Intra-articular fractures of the calcaneum treated operatively or conservatively:A prospective study[J].J Bone Joint Surg (Br) , 1993, 75 (6) :932-937.
[6]梅炯, 俞光荣, 朱辉, 等.SandersⅣ型跟骨骨折的手术治疗[J].中华外科杂志, 2001, 39 (2) :106-108.
[7]赵宏谋, 杨云峰, 俞光荣.植骨与不植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比较研究[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11, 13 (8) :725-729.